江苏省新马高级中学学年高二语文必修5第三专题《渔父》知识点梳理
高中语文第3专题渔父课件苏教必修5
他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 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 的强者;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2. 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 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 他具有怎样的处世态度?为 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文章还渲染了渔父的形象。 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 是道家思想的信徒。 他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 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 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 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
第二,渔父意象包含了几个要素。首先是“渔”,含 垂钓之风。严子陵,是汉光武帝的同窗,私交颇好, 然刘秀多次相请,却一生不仕,隐于浙江桐庐,垂钓 终老,所以李白称其“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 其次是“父”。“父”又写作“甫”,为老年男子之 称。老年人历经沧桑坎坷,明于得失,归心淡泊,自 然非少年人锐意进取可比。第三是“水”,道家认为 水是万物之本,品性谦逊,亲附万物而公正无私,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暗 示道家的理想追求。第四是“舟”。有渔父必有舟, 又必是小舟。苏轼《赤壁赋》称“驾一叶之扁舟,举 匏樽以相属”,舟如一叶,以况其小,只有小舟才能 达到“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境界。
当时楚国已经灭亡, 万念俱灰的屈原眼看 着自己的祖国被占, 自己的理想与抱负无 法实现,悲愤难捱, 遂自沉汨罗江,以身 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①第一位伟大的爱 国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②标志着中国诗 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 代,而且他所③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 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 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 一片新天地。 ④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 《诗经》并称为“风、骚” 。 ⑤“风、骚” 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 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 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高中苏教版语文必修5 第3单元 渔父课件PPT
四、词类活用
(1)鼓.枻而去
(
)
(2)乃歌.曰
(
)
(3)安能以皓皓之白. (
)
[答案] (1)名词作动词,敲打 (2)名词作动词,歌唱 (3)形容 词作名词,洁白的东西,这里指纯洁的品质
栏目导航
五、古今异义 (1)颜.色.憔悴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多指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 印象。 (2)形.容.枯槁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指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第三单元 直面人生
渔父
栏目导航
预习 语言建构与运 用
栏目导航
一、读准字音
(1)枯槁.( (4)鼓枻.( (7)莞.尔(
) (2)凝滞.( ) (3)皓.皓( ) ) (5)濯.( ) (6)淈.其泥( ) )
[ 答 案 ] (1)ɡǎo (2)zhì (3)hào (4)yì (5)zhuó (6)ɡǔ (7)wǎn
栏目导航
(8)遂去,不复与言。(省略句,“遂去”前省略主语“渔父”, “与”后省略代词“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栏目导航
[答案] (1)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2)因此被放逐。(3)屈原被放 逐后。(4)圣人不被任何事物拘泥。(5)在湘江一带行走。(6)怎么能让 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呢?(7)他(在)岸边一边行走,一边吟 唱。(8)(渔父)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栏目导航
国方言,指深水。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枯槁:枯 瘦。渔父(fǔ):渔翁。父,同“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3专题 《渔父》重难点探究
精选教育课件
2
2.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 明确:屈原不愿“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不愿“以 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他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 合,不妥协的特立独行者,“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还刻画了一个矢志不渝地坚持理想、保持人格操守的形象; 表现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精选教育课件
3
3.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渔父这一形象,那么渔父
是怎样一个形象?塑造这一形象有何意义?试结合文中的相关
语句回答。
明确:渔父规劝屈原“不凝滞于物”,要“与世推移”。当
“世人皆浊”时,他开导屈原“淈其泥而扬其波”,当“众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皆醉”时,他规劝屈原“饣甫其糟而歠其醨”,不要“深思高
举”,渔父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
精选教育课件
8
司马迁出于公正,为李陵辩护,得罪皇上,当死降临到他的 头上时,他选择一种令肉体与精神、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 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隐忍苟活,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 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 值。因此,《史记》“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 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 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 影响。
生活中“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内心充满
了矛盾。
精选教育课件
6
《渔父》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通过两人的对话,展开思 想交锋,把屈原内心的矛盾斗争外化,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 思想,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
精选教育课件
7
2.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 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 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自己的认识。 明确: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显示其 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不愿随波逐流。在 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在他的祖国沦丧后,他“宁赴湘流, 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 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迎接死亡,以死来体 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渔父》知识点梳理
《渔父》知识点梳理《渔父》是一篇著名的古文课文,讲述了一个普通渔夫追求精神自由和追求内在满足的故事。
通过渔夫的经历,作者表达了对物质财富和虚荣名利的批判,强调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内心满足才是人生真正的价值所在。
在这篇文章中,有几个重要的知识点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梳理。
一、课文背景《渔父》是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创作的一篇小品散文。
文章发表于《警世通言》中,通过渔夫这个角色,展示了社会底层人物的智慧和追求,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二、主要人物1. 渔父:渔父是一位普通的渔民,他放弃了追求财富和地位的机会,选择守住自己的小渔村,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了简朴而幸福的生活。
2. 渔父的儿子:渔父的儿子破釜沉舟,勇敢地扬帆出海,希望通过打渔来改变家庭的命运。
三、主题思想1. 探讨生活追求:《渔父》通过渔父的故事,让人们反思生活的本质,追求精神自由和内心的满足才是人生真正的价值所在。
2. 批判虚荣名利:通过渔父的拒绝,作者批判了社会上追求物质财富和虚荣名利的现象,强调了追求内心宁静的重要性。
四、描写手法1. 夸张手法:文章采用夸张手法来突出渔父拒绝权臣官位和追求内心满足的决心和机智。
例如,渔父扔掉的曾国藩的官帽被风吹到百丈之高,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渔父对官位的态度。
2. 对比手法:文章通过渔父和权臣的对比,凸显了渔父追求精神自由和内心满足的崇高品质。
渔父宁愿过着简朴的生活,也不愿追求虚荣的荣华富贵。
五、情感色彩1. 崇高情感:文章通过渔父的选择,表达了对精神自由和内心满足的向往和追求,唤起读者对崇高情感的共鸣和思考。
2. 幽默情趣:文章中穿插了一些幽默的细节,如渔父将曾国藩的官帽用草绳吊在房梁上,形象夸张地展示了渔父机智幽默的一面。
六、启示与反思1. 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满足:人生不仅仅是追求物质财富和虚荣名利,更重要的是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内心的满足。
只有获得内心的平安和满足,才能真正享受人生的意义。
精选苏教版语文必修五渔父知识点大全
一、文言虚词1.之(1) 代词。
渔父见而问之(代屈原)(2)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安能以身之察察(3) 助词,的。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2.于(1) 介词,被。
圣人不凝滞于物(2) 介词,在。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3) 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何故至于斯3.而(1) 连词,表承接。
渔父见而问之(2) 连词,表转折。
而能与世推移(3) 连词,表修饰。
渔父莞尔而笑二、文言句式1.判断句子非三闾大夫与(“非”表否定判断)2.疑问句(1)自令放为(疑问语气词“为”,表疑问)(2)何故至于斯(疑问代词“何”,表疑问)(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疑问代词“安”与疑问语气词“乎”,表反问)(4)子非三闾大夫与(“非”与疑问语气词“与”,表反问)3.省略句(1)行吟(于)泽畔(省去介词“于”)(2)(渔父)遂去,不复与(之)言(前省去主语“渔父”,后省去介词宾语“之”)4.被动句(1)屈原既放(“放”,被流放之意)(2)是以见放(“见”表被动,相当于“被”)1、注重日常积累:语文考验的是自己肚中的墨水,若是自己没有一定知识累积的话,语文成绩自然不高。
所以想要提升语文成绩,平时更应该注重诗词好句的积累。
2、学会理解文章:通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明确课文的内在逻辑,把结构层级作为记忆线索,形成知识网络,更能方便记忆。
3、学会观察周围:写作是源于生活的,最打动人的往往是细节之处。
所以平时要多观察生活,写作时多做细节描写,才能真正为作文进行润色,让老师能眼前一亮。
苏教版语文必修五学习技巧1、课前预习,除了结合脚注疏通文意之外,还应当进行详细的圈点勾画,结合语境,反复揣摩,找出自己暂时还无法理解的东西,对那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一定要加倍注意。
当然,有条件的话,还应当搜集相关的资料,以备不时之需。
在预习的时候,千万别忘记了反复诵读课文,如果有时间,还可以将不懂的地方制作成问题卡片,以便上课时及时与老师交流或互动,切忌不懂装懂。
高中语文必修五苏教版课件:第三专题 渔父 (共46张PPT)
本段重点词语 颜色 形容 至于
脸色
形体容貌 到达 这个地步 整个世界 被流放
斯
举世 见放
概括本段内容
屈原流放江潭 渔父见而问故
齐读课文第二段
请同学翻译
齐读课文第二段
请同学翻译
参考译文
渔父又问道:“识时务的人不会受 事物拘束,反而能随着时代的推移而 变化。世人全都污浊,您为什么不趁 机搅浑泥水掀起浊浪?(意思是您为 什么不随波逐流?)大家都喝醉了, 您为什么不去吃些酒糟喝些薄酒呢? 为什么要深远思索,行为高出世俗, 使自己被流放呢?
重点词语
沐 浴
洗头
洗身 抖抖
振衣 察察 汶汶
皓皓
皎洁的样子
污浊的样子 洁白光亮
我宁可跳进湘江,死在鱼腹之中, 怎么能让光洁明亮的洁白品德,去 蒙受世俗的尘埃的玷污呢?
屈原断然拒绝,宁赴鱼腹, 决不受尘世之垢,同流合污
请同学齐读最后一段
翻译课文
渔父微微一笑,摇着船 浆离开了,于是歌唱道: “青禄的汉水清澈啊,可以 洗我的帽缨;青绿的汉水 混浊啊,可以洗我的脚。” 于是离开,不再和屈原说 话。
重点词语 凝滞
与世 拘泥,执着
随着时代
搅浑泥水, 其 语气助词
淈其泥
何故 自令…为
为什么
使自己…呢
概括内容
渔父诚心劝告屈原 与世推移随波逐流
齐读课文第三段
参考译文
屈原回答说:“我 听说这样的话,刚洗 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弹 帽子,刚洗过澡的人 一定要抖抖衣服。怎 么能用洁白的身子, 去蒙受污浊的外物呢?
概括大意
渔父在 歌声中离 去。
问题探究
1文中的屈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从 文中显示了他怎样的人格? 文中的屈原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 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强者,是 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 与众不同,独行独立的高洁志士形象; 文中显示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 伟大人格。
苏教高中语文课件:必修五第3专题 渔父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 位形象,他是谁?他具有怎样的处世态度? 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文章还渲染了渔父的形象。 •具他 与作有具世者对有推塑比明移造、哲的这衬保处一托身世形的、态象作随度,用遇。对。而作塑安者造、还屈知刻原天画来达出讲命他,、 •不文愠章不采怒用、了不对强比人的所手难法心,平主气要和通的过超屈然原 和姿渔态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 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文本解读 对比的运用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 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
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 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 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返回首页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问题探讨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 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 样的人格?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1. 文学常识。 •屈原(前339?~前278?) 末期楚国人,杰 出的 和 。名 ,字 。他所开创的新诗 体—— ,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 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 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 《诗经》并称为“ 、 ”。“ 、 ”是 中国诗歌史上 和 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 ”之一,受 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返回首页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3、探讨渔父这一特定人物形象的文化内 涵。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杨慎《临 江仙》),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 《江雪》)。“渔父”是一个独特的文化意象, 具有特定的中国文化内涵。第一,遗世独立, 清高隐逸。第二,“渔”,垂钓不仕;“父”, 老年男子,明于得失;“水”,品性谦逊,亲 附万物。“舟”,小而自由。第三,渔父意象 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这种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 向往。渔父无言而别、唱歌远去的结尾,使全 文获得了悠远的情韵和意境。
苏教版-语文-高二-语文苏教版必修5课件 3.1 渔 父
-24-
渔父
首页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每课一法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6.句例推断法。作为“常见虚词”,它们在课文中必定多次出现过。 如果平时熟读课文,能够记住大量包含“常见虚词”的例句,阅读和考 试时就可用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子来推断有关虚词的含义了。
-25-
渔父
首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目标一】 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分析人物形象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的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 参考答案:坚持理想,舍生取义,不随波逐流,特立独行的形象。显 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2.渔父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参考答案:隐者形象。明哲保身、随遇而安、不愠不怒、心平气 和。对屈原的形象具有对比、衬托作用。 3.《渔父》中的两次对话的用意是什么?对话的内容又反映出了 怎样的两种思想? 参考答案:第一次揭示出悲剧根源,第二次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 两种思想意识:一种是坚持真理,不同流合污的人生态度;一种是 不分是非、明哲保身、随波逐流的处世方式。
湘江秋雨,以“万里”“千家”极度夸张之词 加以渲染,烘托出气象的高远,境界的壮 阔。第三联侧重抒情,从乡思难遣说到仕 途不遇,在壮烈情怀中寄寓着愤慨与忧 伤。尾联以景结情,全诗到此戛然而止,诗 人不被理解的悲愤郁闷,壮志难酬的愤慨 不平,都一一包含其中。以此终篇,激愤不 已。
-6-
渔父
首页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21-
渔父
首页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每课一法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22-
渔父
首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每课一法
完整word版,《渔父》知识点
《渔父》知识点梳理一、字音渔父(fǔ)枯槁(gǎo)凝滞(zhì)莞尔(wǎn)濯(zhuï)缨二、重点实词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既:……以后。
2、举世皆浊我独清,是以见放举:全。
是以:因此。
见:表被动,被。
3、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淈:搅浑。
4、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濯:洗。
5、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高举:指行为高出于世俗。
为:句末语气词,不译。
6、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沐:洗头。
浴:洗身。
7、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察察:皎洁的样子。
汶汶:玷辱。
8、渔父莞尔而笑,鼓而去莞尔:微笑的样子。
枻:桨。
三、文言虚词1.之(1) 渔父见而问之代词,代屈原(2) 安能以身之.察察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3)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助词,的。
2.于(1) 圣人不凝滞于物介词,被。
(2)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介词,在。
(3) 何故至于斯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3.而(1) 渔父见而问之连词,表承接。
(2) 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转折。
(3) 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
四、通假字1、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2、子非三闾大夫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五、词类活用鼓枻而去,乃歌曰名词活用作动词鼓:敲打。
歌:唱歌六、古今异义词1、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古义:脸色,面色今义:颜料或染料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2、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古义:到。
今义:表示另提一件事情。
七、文言句式1.子非三闾大夫与(判断句,“非”表否定判断)2.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3.行吟泽畔(省略句,省去介词“于”)4.遂去,不复与言(省略句,前省去主语“渔父”,后省去介词宾语“之”)5.屈原既放(被动句,“放”,被流放之意)6.是以见放(被动句,“见”表被动,相当于“被”)八、重点语句翻译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译文: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湘江一带游荡。
【最新推荐】渔夫知识点-推荐word版 (1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渔夫知识点篇一:《渔父》知识点梳理《渔父》知识点梳理一、字音渔父()枯槁()凝滞()莞尔()餔()其糟而歠()其醨()汶汶()淈()泥鼓枻()濯()缨二、通假字渔父子非三闾大夫与三、古今异义词1、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古义:今义:古义:今义:2、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古义:今义:3、何故深思高举..古义:今义:四、重点词语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2、颜色憔悴,形容枯槁..3、举.世皆浊我独清??是以见...放举:4、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5、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餔:糟:6、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高举: 7、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沐:8、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9、渔父莞尔..而笑,鼓而去莞尔: 10、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五、词类活用鼓.枻而去,乃歌.曰是以:歠:为:浴:察察:枻:见:醨:汶汶:六、一词多义 1.举(1)举世皆浊我独清(2)何故深思高举 2.之(1) 渔父见而问之 (2) 安能以身之察察(3)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3.于(1) 圣人不凝滞于物 (2)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3) 何故至于斯4.而(1) 渔父见而问之 (2) 而能与世推移 (3) 渔父莞尔而笑七、古汉语句式1.判断句子非三闾大夫与 2.定语后置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3.省略句行吟泽畔遂去,不复与言 4.被动句屈原既放是以见放八、重点语句翻译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3、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4、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知识点梳理一、字音渔父(fǔ)枯槁(gǎo)凝滞(zhì)莞尔(wǎn)餔(bū)其糟而歠(chu?)其醨(lí)汶汶(mén)淈(gǔ)泥鼓枻(yì)濯(zhu?)缨二、通假字渔父“父” 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高二语文苏教版必修五讲义:第三单元 第十一课 《渔 父》 Word版含答案
[新课入门须知][知目标][知作者]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开创者,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是“楚辞”的创立者。
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等23篇。
[知背景]关于本文,或论为屈原之作,或论为楚人悼念屈原之作,众说纷纭。
今人持后说者居多。
然无论作者为谁,本文均不失为一篇展现屈原伟大人格的力作。
关于渔父其人,自《庄子·盗跖篇》中提到孔子见渔父一事后,即成为后世诗文稗说中的隐逸高士。
然而是否确有其人其事,却查无实据。
故而屈原江畔遇渔父之事,亦当为民间传说、楚人口碑。
本文则应作为一篇虚拟的寓言来读。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将此文全部抄录,用以赞扬屈原人格则可,用为史实则不可信。
屈原被楚顷襄王放逐到江南后,长期流浪,最后由沅之湘,自沉汨罗。
本文以屈原被放逐江南为背景,从篇中“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一句看,文中事件所设置的具体时间地点,是在进入沅江之后,怀石沉湘之前。
此时屈原已有以身殉国之志,故而文中屈原的话可当做他的临终遗言来读。
[知常识]1.《楚辞》: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由于诗歌的形式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的,篇中大量引用了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
《楚辞》的内容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以《离骚》为典型代表。
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成集。
《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而且影响历代散文创作。
2.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
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
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2018-2019高二语文苏教版必修五第3章 渔 父
( ) . ①自令放为 ②卒相与欢,为 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 ( ) 刀俎,我为 鱼肉(《鸿门宴》) ( ) ③如今人方为 . . (4)为 天下笑(《伶官传序》) ( ) ④身死国灭,为 . ⑤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 ) . 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⑥请以赵十五城为 . ) (
【答案】 (1)①形容词,全 ④形容词,尽 往, 交际 ⑤动词,拿
②名词,举动,行为
③动词,拔,攻占 ②动词,交 ③
⑥动词,举起
(2)①动词,行走
③动词, 游览
(3)①语气助词, 表疑问
②动词, 结交, 亲附
动词,等待
④连词,和,同
(4)①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 ⑤动词,认为
②动词,成为 (5)①
③动词,表判断,是 连词,表修饰 并列,并且
第 5 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颜色 憔悴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今多指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2)形容 枯槁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指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3)圣人不凝滞 于物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停止流动,不灵活;凝聚。
(5)游于江潭(状语后置句,状语“于江潭”置于动词“游”之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句, “之”为标志词。 定语“察察”在中心语“身”之后,定语“汶汶”在中心语“物”之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行吟泽畔。(省略句, “吟”与“泽畔”之间省略介词“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遂去,不复与言。(省略句, “遂去”前省略主语“渔父”, “与”后省 略代词“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苏省新马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必修5第三专题《渔父》启发式学案
《渔父》启发式学案备课:胡秀霞审核:时珠峰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重点词句,积累重要实词、虚词以及特殊文言现象;2.了解屈原、“楚辞”、《楚辞》、《离骚》;3.掌握对话法、对比衬托法等塑造人物的方法;4.学习屈原高贵的人格,陶冶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难点:1.掌握对话法、对比衬托法等塑造人物的方法;2.学习屈原高贵的人格,陶冶爱国主义情操。
学习时间:两课时预习课一、了解人物及相关介绍。
1.了解屈原其人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者,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开创者,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
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2.了解“楚辞”、《楚辞》、《离骚》“楚辞”:“楚辞”是屈原等人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新诗体。
其特点是句式长短不一,多用“兮”字。
对后来汉赋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楚辞》: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是西汉人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诗作而成集。
共有诗歌17篇,其中绝大多数是屈原的作品。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二、预习检查。
1.给加点字注音。
渔父.()憔悴.()枯槁.()汶汶..()鼓枻.()凝滞.()餔.()歠.()莞.尔()濯.()淈.( ) 2.通假字。
渔父见而问之曰 _________同_________,译为__________3.古今异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父》知识点梳理
备课:胡秀霞审核:时珠峰
一、通假字。
渔父见而问之曰“父”同“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二、古今异义。
(1)颜色
..枯槁。
古义:脸色今义:颜色、色彩..憔悴,形容
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事物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2)圣人不凝滞
..于物。
古义:拘泥、执着今义:停止流动不灵活;凝聚
(3)何故深思高举
..,自令放为?古义:行为高出于世俗今义:高高地举起
(4)可以
..濯吾足古义:可以用来今义:能够..濯吾缨、可以
三、词类活用。
(1)乃歌.曰名作动,唱歌
(2)鼓.枻而去名作动,敲打
(3)安能以皓皓之白.形作名,纯洁的品德
四、一词多义。
之:
(1)渔父见而问之曰。
代词,代指屈原
(2)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后的标志;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结构助词,的
(4)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而:
(1)渔父莞尔而笑表修饰
(2)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表递进
(3)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表顺承(表递进)
(4)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表并列
(5)鼓枻而去表修饰
于:
(1)圣人不凝滞于物被,表被动
(2)何故至于斯到
(3)葬于江鱼之腹中在
以:
(1)是以见放因为(是以:因此)
(2)安能以身之察察拿、用(意译为“让”)(3)安能以皓皓之白用(意译为“让”)
(4)可以濯吾缨用来
举:
(1)举世皆浊我独清全,整个
(2)何故深思高举行为
(3)戍卒叫,函谷举被攻占
游:
(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走
(2)游刃有余自由移动
(3)秦时与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交往,交游
与:
(1)子非三闾大夫与助词,表示疑问语气
(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
(3)咸与维新参与
见:
(1)是以见放被,表被动
(2)未得与项羽相见会见
(3)图穷而匕见同“现”,显露
五、特殊句式。
(1)子非三闾大夫与(判断)(2)安能以身之察察(定后)(3)自令放为(宾前、被动)(4)游于江潭(状后)(5)是以见放(宾前、被动)(6)屈原既放(被动)(7)圣人不凝滞于物(被动)(8)行吟泽畔(省略)(9)遂去,不复与言(省略)
六、译文。
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湘江边游荡(徘徊)。
他在水边上一边行走一边吟唱,脸色憔悴,形体容貌消瘦。
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屈原说:“世上的人全都混浊,唯独我清白,众人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
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不被客观事物拘泥,而能随着世道变化不断改变自己。
既然世上的人都混浊,您为什么不搅浑那泥水而推波助澜呢?既然众人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薄酒呢?为什么您偏要思虑深远(忧国忧民),行为高出于世俗,让自己被放逐呢?”
屈原说:“我听说,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灰尘。
怎能让自己洁净的身体去受到外物的玷污呢?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里、鱼的腹中,怎能让自己纯洁的品德去沾染世俗尘埃的污垢呢?”
渔父微微一笑,敲打着船舷离去。
唱道:“汉水清又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汉水浑又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
”于是(渔父)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