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染色体畸变
医学遗传学课程习题-第十章《染色体畸变》
医学遗传学课程习题第十章染色体畸变一、教学大纲要求1.掌握染色体畸变的概念、类型和形成机理2.掌握异常核型的描述方法3.了解染色体畸变的研究方法二、习题(一)A型选择题1.四倍体的形成原因可能是A.双雌受精B.双雄受精C.核内复制D.不等交换E.染色体不分离2.如果在某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在二倍体的基础上增加一条可形成A.单倍体B.三倍体C.单体型D.三体型E.部分三体型3.近端着丝粒染色体之间通过着丝粒融合而形成的易位称为A.单方易位B.串联易位C.罗伯逊易位D.复杂易位E.不平衡易位4.如果染色体的数目在二倍体的基础上减少一条则形成A.单体型B.三倍体C.单倍体D.三体型E.部分三体型5.一个个体中含有不同染色体数目的三个细胞系,这种情况称为A.多倍体B.非整倍体C.嵌合体D.三倍体E.三体型6.某一个体其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比二倍体多了3条,称为A.亚二倍体B.超二倍体C.多倍体D.嵌合体E.三倍体7.嵌合体形成的原因可能是A.卵裂过程中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错误配对B.卵裂过程中发生了联会的同源染色体不分离C.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的丢失D.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的不分离E.卵裂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丢失8.46,XY,t(4;6)(q35;q21)表示A.一女性细胞内发生了染色体的插入B.一男性细胞内发生了染色体的易位C.一男性细胞带有等臂染色体D.一女性细胞内带有易位型的畸变染色体E.一男性细胞含有缺失型的畸变染色体9.若某一个体核型为46,XX/47,XX,+21则表明该个体为A.常染色体结构异常B.常染色体数目异常的嵌合体C.性染色体结构异常D.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的嵌合体E.常染色体结构异常的嵌合体10.含有三个细胞系的嵌合体可能是由于以下哪种原因造成的A.减数分裂中第一次有丝分裂时染色体不分离B.减数分裂中第二次有丝分裂时染色体不分离C.受精卵第一次卵裂时染色体不分离D.受精卵第二次卵裂之后染色体不分离E.受精卵第二次卵裂之后染色体丢失11.某种人类肿瘤细胞染色体数为56条,称为A.超二倍体B.亚二倍体C.二倍体D.亚三倍体E.多异倍体12.若某人核型为46,XX,inv(9)(p12q31)则表明其染色体发生了A.缺失B.倒位C.易位D.重复E.插入13.染色体非整倍性改变的机制可能是A.染色体断裂及断裂之后的异常重排B.染色体易位C.染色体倒位D.染色体不分离E.染色体核内复制14.染色体结构畸变的基础是A.姐妹染色单体交换B.染色体核内复制C.染色体不分离D.染色体断裂及断裂之后的异常重排E.染色体丢失15.两条非同源染色体同时发生断裂,断片交换位置后重接,结果造成A.缺失B.倒位C.易位D.插入E.重复16.某种人类肿瘤细胞染色体数为93条,称为A.二倍体B.亚二倍体C.超二倍体D.亚三倍体E.多异倍体17.人类精子发生的过程中,如果第一次减数分裂时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不分离现象,而第二次减数分裂正常进行,则其可形成A.一个异常性细胞B.两个异常性细胞C.三个异常性细胞D.四个异常性细胞E.正常的性细胞18.染色体不分离A.只是指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B.只是指同源染色体不分离C.只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D.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E.是指姐妹染色单体或同源染色体不分离19.一条染色体断裂后,断片未能与断端重接,结果造成A.缺失B.易位C.倒位D.重复E.插入20.若某人核型为46,XX,del(1)(pter q21:)则表明在其体内的染色体发生了A.缺失B.倒位C.易位D.插入E.重复(二)X型选择题1.染色体畸变发生的原因包括A.物理因素B.化学因素C.生物因素D.遗传因素E.母亲年龄2.染色体发生结构畸变的基础是A.染色体断裂B.染色体丢失C.染色体断裂后的异常重接D.SCE E.染色体异常复制3.染色体数目畸变的类型有A.二倍体B.亚二倍体C.超二倍体D.三倍体E.四倍体4.染色体结构畸变的类型有A.缺失B.重复C.SCE D.倒位E.易位5.染色体发生整倍性数目改变的原因包括A.核内复制B.染色体重复C.双雄受精D.双雌受精E.染色体重排6.染色体发生非整倍性数目改变的原因包括A.染色体丢失B.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C.染色体插入D.染色体缺失E.同源染色体不分离7.嵌合体发生的机理包括A.减数分裂时染色体不分离B.卵裂时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C.减数分裂时染色体丢失D.卵裂时同源染色体不分离E.卵裂时染色体丢失8.当染色体的两个末端同时缺失时,有可能形成A.等臂染色体B.双着丝粒染色体C.环状染色体D.衍生染色体E.倒位染色体9.下列核型中哪项的书写是错误的A.46,XX,t(4;6)(q35;q21) B.46,XX,inv(2)(pter→p21::q31→qter) C.46,XX,del(5)(qter→q21:)D.46,XY,t(4,6)(q35,q21)E.46,XY/47,XXY10.罗伯逊易位常发生在下列哪组的染色体之间A.D/D B.D/G C.D/E D.G/F E.G/G11.等臂染色体的形成原因包括A.染色体缺失B.着丝粒纵裂C.着丝粒横裂D.染色体插入E.染色体易位12.染色体重复发生的原因可为A.同源染色体发生不等交换B.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不等交换C.染色体片段插入D.核内复制E.双雌受精13.染色体不分离可以发生在A.姐妹染色单体之间B.同源染色体之间C.有丝分裂过程中D.减数分裂过程中E.受精卵的卵裂过程14.三倍体的形成机理可能是A.双雌受精B.双雄受精C.染色体不分离D.核内有丝分裂E.核内复制15.染色体数目异常形成的可能原因是A.染色体断裂B.染色体倒位C.染色体丢失D.染色体不分离E.染色体复制(三)名词解释1.euploid2.haploid3.deletion4.inversion5.translocation(四)问答题1.导致染色体畸变的原因有哪些?2.简述多倍体产生的机理?三、参考答案(一)A型选择题1.C 2.D 3.C 4.C 5.C 6.B 7.E 8.B 9.B 10.D 11.A 12.B 13.D 14.D 15.C 16.E 17.D 18.E 19.A 20.A(二)X型选择题1.ABCDE2.AC3.BCDE4.ABDE5.ACD6.ABE7.BE8.C9.BCD 10.ABE 11.CE 12.ABC 13.ABCDE 14.AB 15.CD(三)名词解释略(四)问答题1.①物理因素:大量的电离辐射对人类有极大的潜在危险。
医学遗传学-人类染色体畸变
4q13
4q24
倒位(inversion,inv)
臂间倒位(pericentric inversion)
4p14
4q21
倒位(inversion,inv)
倒位(inversion,inv)
简式:46,XX,inv(1)(p22p34) 详式:46,XX,inv(1)(pter→p34 : : p22p34 : : p22→qter)
易位(translocation,t)
罗伯逊易位(robertsonian translocation)
3 、 倒位(inversion,inv):一条染色体发生两处断
裂, ,断裂片段旋转180后重新接上称为倒位.
倒位
a:臂内倒位染色体图解;b:臂间倒位染色体图解
倒位(inversion,inv)
6q22
11p15
5 、 双着丝粒染色体 (dicentric chromosome, dic)
是指两条染色体同 时各发生一次断裂后,
两个含有着丝粒的染色
体的断端相互连接,即 形成一条含有两个着丝 粒的染色体。
等臂染色体(isochromosome,i)
等臂染色体(isochromosome,i)
但有时会出现异常的重接,染色
体断裂后未在原位重接,亦即断片 移动位置后与其它片段相接或丢失, 结果导致染色体的结构畸变,又称 为染色体重排chromosome
rearrangement。
染色体结构畸变类型
缺失(deletion) 末端缺失、中间缺失 重复(duplication) 倒位(inversion)
(图示两条X染色体)
第一次有丝分裂
10遗传 第九章 染色体畸变
一个染色体组
2 几个基本概念: 单倍体:生物个体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和它配子中 染色体数相等。
双倍体:生物个体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和它合子中
染色体数相等。 一倍体:生物个体的体细胞中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 二倍体: 两 。
多倍体:含有三个及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称多倍体。 三倍体:生物个体的体细胞中只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个体。 四倍体:生物个体的体细胞中只含有四个染色体组的个体。
利用一个致死基因来平衡另一致死基因的先决条件是:
两个致死基因紧密连锁 保持一个平衡致死系统,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1)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两个成员各带有一个座位不同
的隐性致死基因。
2)这两个非等位隐性致死基因始终处于各别的同源
染色体。
四 易位(Translocations)
指某染色体的一个区段移接在非同源的另一个染色体上 1、 易位的类别 a 相互易位(动画)
着丝粒融合(centric fusion)和着丝粒裂解( centric fission),
只改变染色体数目,不改变染色体遗传物质的含量,对 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A B C D M N O P 裂解
融合
2、细胞学效应
相互易位杂合体在联会时会出现“十”形象
3、易位的遗传效应
1 配子的部分不育 易位杂合体,偶线期两个正常染色体和两个易位染色体联 会成“十”字形象。两个正常染色体和两个易位染色体在 后期Ⅰ分离时表现二种分离方式(动画): 一种是相邻式分离:只能产生重复缺失染色体的小孢子 和大孢子。 一种是交替式分离:产生的小孢和大孢子或者获得到
着丝粒在到位环以外,交换形成桥和片段
形着 成丝 桥粒 和在 片到 段位 环 以 内 , 交 换 不 会
遗传学10 第10章 染色体畸变和突变(第一节)
• 出生时观察到6/1000的可见缺陷;
• 大约11%的不孕不育和6%的智力缺陷。
本部分将讨论染色体畸变的类型、 机制和遗传学效应及其应用。
本部分内容
染色体结构畸变
重复(duplication) 46, XY, dup(4)(q13)
缺失 (deletion) 倒位 (inversion) 46, XX, del(4)(q27) 46, XX, inv(4)(q13::q24)
(四) 疏松环
幼虫发育不同时期,基因在行使其特殊功能时出现的特殊形态 的泡状结构,称为puff,即染色体疏松结构。
疏松环是DNA纤丝 从正常包装状态解旋 松疏的结果,是基因 活跃转录的足迹 。 果蝇3次蜕皮,3次 大量转录蜕皮激素形 成3个疏松环,留下转 录足迹。
二、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和机制
缺 失
1964年证实是第5号染色体短臂部分缺失。
核型:46,XY,5p猫叫样哭声,随年龄增长而消失
智力发育迟缓 眼距宽,外眼角下斜
腭弓高,下颌小
先天性心脏病(50%)
缺失例4:染色体缺失与肿瘤
1)染色体区段的缺失导致原癌基因表达调控区的 丢失,引起原癌基因的过度表达和激活(功能获得 性突变),导致癌基因的形成和肿瘤发生; 如:Burkitt’s 淋巴瘤中c-myc因负调控序列缺失 而过度表达。 2)染色体区段的缺失导致肿瘤抑制基因本身的丢 失(功能丧失性突变),诱导肿瘤发生; 如:视网膜母细胞瘤中的Rb基因的丢失。
易位 (translocation) 46, XY,t(4; 20)(q25; q12)
6 东北师范大学
一、唾腺染色体是遗传分析的理想材料
果蝇唾腺染色体
(salivary gland chromosome):双翅 目昆虫幼虫消化道、 唾液腺细胞有丝分裂 间期染色体,有4特点, 是染色体结构变异及 分子遗传研究的好材 料。
医学遗传学第九章 染色体畸变 (2)课件
染色体结构畸变的产生机制
断裂及断裂片段的重接是各种染色 体结构畸变产生的基本机制
一、染色体结构畸变的核型描述方法
有简式和详(繁)式两种: ①简式:如46,XX(XY),del(1)(q21) 在简式中,对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只用断裂点所在的带
来表示。 按国际命名规定,应依次写明染色体总数,性染色体
如图第1号染色体长臂的2区1带发生断裂,其远侧段(q21→qter) 丢失。这条染色体是由短臂的末端至长臂的2区1带所构成。
这种畸变的简式描述为:46,XX(XY),del(1)(q21) 详式描述为:46,XX(XY),del(1)(pter→q21:)
②中间缺失(interstitial deletion)指一条染色体的同一臂上发生了 两次断裂,两个断点之间的片段丢失,其余的两个断片重接。
染色体畸变、自发畸变和诱发畸变概念,染色体 不分离;染色体结构畸变及其产生机制。
染色体畸变 (chromosome aberration )
前言 染色体畸变发生的原因 染色体数目异常及其产生的机制 染色体结构畸形及其产生的机制
染色体畸变的分子细胞生物学效应
前言
染色体畸变(chromosome aberration)是
嵌合体
一个个体内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核型 的细胞系,这种个体称嵌合体(mosaic)。 如46,XX/47,XXY、 45,X/46,XX、 45,X/47,XYY、 45,XY,-21/46,XY/47,XY,+14等。
嵌合体可以是数目异常之间、结构异常之 间以及数目和结构异常之间的嵌合。
受精卵早期卵裂的有丝分裂不分离 减数分裂时发生染色体不分离
染色体丢失(chromosome lose)
染色体畸变的遗传学效应
染色体畸变的遗传学效应
染色体畸变是指发生在染色体层级的结构性异常。
它可能涉及染色体的自由端或起始/终止点的变化,以及其整体编码和组成的变化。
染色体畸变是一种不可逆
的学习障碍,其表现为原始染色体结构的任何变化,包括染色体组分数量中的增减和结构形态的变化,比如染色体的螺旋,支状枝和圆柱形。
这种畸变往往伴随着基因突变(包括缺陷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的变异),如果没有管理好,这种基因变异可能会损害正常蛋白质运作而导致器官组织异常以及严重缺陷。
因此,染色体畸变具有潜在的遗传学效应。
它可以作为研究同作者口中的“易
质性遗传病”有关因素的实验方法,从而发现染色体畸变可能是导致相关疾病发病
的主要致病原因,以及在肿瘤学领域会改变染色体结构和影响基因表达的相关情况。
此外,染色体畸变也可能引起行为异常和智力损害。
研究发现,有染色体畸变的患者(一般是婴儿或小孩)的表现往往偏离正常: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注意力不易集中、情绪不稳定。
这些畸变也会对儿童的教育和发展产生长期影响,从而影响他们未来的成长道路。
因此,染色体畸变不仅影响遗传学而且具有较强的社会效应。
它不仅会限制我们对疾病发生机制的理解,而且可能影响一个人未来生活方式、职业规划以及身心发展。
研究人员应严格认真地开展研究,以深入揭示染色体畸变的遗传学效应,以期及早研制出有效的诊疗系统,减少婴幼儿因此而受到的损害。
遗传学 第八章 染色体畸变
第二节 染色体的数目变异
一、染色体的倍数性变异 二、非整倍体
一、染色体的倍数性变异
(一)染色体组及其整倍性 (二)同源多倍体 (三)异源多倍体 (四)多倍体的应用 (五)单倍体
一、染色体的倍数性变异
(一)染色体组及其整倍性
1.染色体组: 二倍体生物产生的配子中的全部染色体,维持生物体
生命活动所需的最低限度的一套基本染色体, 或称为基因组,以X 表示。
例: 玉米 2n=20 配子:n=10 染色体数:X=10 小麦:4X=28,n=14,X=7 小麦:3X=21,X=7
注:n是配子中染色体数 整倍体:合子染色体数以基数染色体整倍增加的个体。
整倍体根据含有基因组数不同: 一倍体:具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如蜜蜂、蚊 子、同翅目的白蚁的雄性个体 单倍体:个体体细胞内只具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 目的个体。 多倍体:具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生物体。 如:八倍体小黑麦的花粉植株
2.细胞学效应
形成倒位圈(倒位环)
倒位区段位于中间且长,则倒位部位联会,正常部位不能联会,如图: 倒位区段较小,倒位区段松散。
第一节 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减数分裂及结果 臂内倒位
第一节 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减数分裂及结果 臂间倒位
第一节 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遗传学效应
①引起不育。 ②倒位杂合体对交换有抑制作用。 ③因基因之间顺序与距离发生变化而改变遗传图,且可产生位置效 应。(如异染色质区转至常染色质区) ④倒位纯合体可以正常生活(产生新种),但不能与原种杂交。
2. 整倍体的同源性和异源性
1926年木原均和小野第一次提出了同源多倍体和异源多倍 体两个不同的概念。 (1)同源多倍体:指增加的染色体组来自同一物种;
刘祖洞遗传学第三版答案_第10章_染色体畸变
第十章遗传物质的改变(1)-染色体畸变1 什么叫染色体畸变?解答:染色体畸变是指染色体发生数目或结构上的改变。
(1)染色体结构畸变指染色体发生断裂,并以异常的组合方式重新连接。
其畸变类型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2)染色体数目畸变指以二倍体为标准所出现的成倍性增减或某一对染色体数目的改变统称为染色体畸变。
前一类变化产生多倍体,后一类称为非整倍体畸变。
2 解释下列名词:(1)缺失;(2)重复;(3)倒位;(4)易位。
解答:缺失:缺失指的是染色体丢失了某一个区段。
重复:重复是指染色体多了自己的某一区段倒位:倒位是指染色体某区段的正常直线顺序颠倒了。
易位:易位是指某染色体的一个区段移接在非同源的另一个染色体上。
3 什么叫平衡致死品系?在遗传学研究中,它有什么用处?解答:紧密连锁或中间具有倒位片段的相邻基因由于生殖细胞的同源染色体不能交换,所以可以产生非等位基因的双杂合子,这种利用倒位对交换抑制的效应,保存非等位基因的纯合隐性致死基因,该品系被称为平衡致死系。
平衡致死的个体真实遗传,并且它们的遗传行为和表型表现模拟了具有纯合基因型的个体,因此平衡致死系又称永久杂种。
平衡致死品系在遗传学研究中的用处:(1)利用所谓的交换抑制子保存致死突变品系-平衡致死系可以检测隐形突变(2)用于实验室中致死、半致死或不育突变体培养的保存(3)检测性别4 解释下列名词:(1)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2)单体,缺体,三体。
(3)同源多倍体,异源多倍体。
解答:(1)单倍体(haploid):是指具有配子体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二倍体(diploid):细胞核具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为二倍体。
多倍体(polyploid):细胞中有3个或3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称为多倍体。
(2)单体(monosomic):是指体细胞中某对染色体缺少一条的个体(2n-1)。
缺体(nullosomic):是指生物体细胞中缺少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个体(2n -2),它仅存在于多倍体生物中,二倍体生物中的缺体不能存活。
08第九章 染色体畸变
三、生物因素
生物类毒素 某些生物体本身,如病毒
四、母亲年龄
越大,新生儿越容易出现畸变,≥35 环境因子在体内累积作用,与生殖细胞老化
及合子早期所处的宫内环境有关
第二节 染色体数目异常及其产生机制
染色体组:人体正常生殖细胞所包含的全部染色体
单倍体(n):只含一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或个体;如:
ter)
(八)插入
一条染色体的片段插入到另一染色体中 也是一种易位
三次断裂时,才会发生插入。
可以正向
也可以倒转180°,即反方向插入
发生在同源染色体间→重复+缺失
(一)染色体不分离
受精卵卵裂早期的有丝分裂时不分离
减数分裂时发生染色体不分离
(二)染色体丢失
减数分裂时发生染色体不分离 第二次减数分裂 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 配子:1/2为n 1/4为(n+1) 1/4为(n-1) 受精后: 二倍体 超二倍体 亚二倍体
第一次减数分裂 同源染色体不分离 配子:一半24条 (n+1) 一半22条 (n-1) 受精后:超二倍体 亚二倍体
→胚胎死亡而流产
or出生先天畸形
3. 插入易位(insertional translocation)
两条非同源染色体同时发生断裂,但只有
其中一条染色体的片段插入到另一条染色
体的非末端部位。
发生三次断裂,才会发生插入易位。
(五)环状染色体
简式:46, XX(XY),
r(2)(p21q31) 详式:46, XX(XY), r(2)(p21→q31)
合子:69,XXX;69,XXY
总 结
双雌受精或双雄受精 → 三倍体
第八章 染色体畸变
第八章 染色体畸变*变异是生物界一种普遍现象,环境变化引起的变异不能真实遗传。
基因的分离、重组可引起遗传的变异,但这种变异(新性状)都是他们祖先中原来就有的,并不是真正的新性状,不是产生新的遗传基础的变化。
真正的遗传物质的改变是突变。
突变是指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导致的变异。
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环境因素导致环境变异(如小麦遮盖塑料薄膜高温杀雄),不遗传变异 基因(遗传)重组(自由组合及连锁互换),遗传物质无新变化遗传因素导致遗传变异 染色体的变化基因的改变染色体畸变: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异常变化及其所导致的遗传性状的变异。
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其特点在显微镜下可见其变异。
第一节 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一、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染色体结构变异:指染色体片段的丢失、附加及位置改变的任何结构变化。
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原因: 环境条件: 辐射化学物质自身生理异常:由于上述因素影响,可导致染色体断裂、断裂的数量、位置可断裂端的重接途径,决定结构变化的各种类型。
染色体结构变异分四类:缺失、重复、易位和倒位。
(一)缺失:只某一染色体丢失了自身的某一区段,从而引起变异的现象。
1、缺失的类型:包括顶端缺失和中间缺失两类。
(1)顶端缺失(末端缺失):丢失的区段发生在染色体某臂的外端。
(2)中间缺失:丢失的区段发生在染色体某臂内部的一段。
(3)整臂缺失:染色体也能丢失整个一个臂,而变成顶端着丝粒染色体和一个无着丝粒的染色体断片。
断片在减数分裂后期,由于不能向两极移动,常常消失在细胞质中。
缺失纯合体和缺失杂合体2、缺失的鉴定:缺失的鉴别很难,一般采用缺失杂合体在减数分裂时染色体配对的图象来区别。
(1)如果是中间缺失,且缺失区段较长,那么,缺失杂合体的一对染色体在粗线期可以联会,但正常染色体上多余的区段常呈环状突起—缺失环。
(2)如果是顶端缺失,一般很难鉴别,只有在减数分裂时,看联会的染色体的末端臂是否较细,配对的同源染色体末端长短不一。
2、医学遗传学-染色体畸变与染色体病
2、医学遗传学-染色体畸变与染色体病Copyright ? 1995-2016 LIZC. All rights reserved一、单选题1、染色体非整倍性改变的机制可能是()A.染色体断裂及断裂之后的异常重排:结构畸变的机制,不选B.染色体易位:结构畸变,不选C.染色体倒位:结构畸变,不选D.染色体不分离:正确,非整倍性改变的机制包括染色体不分离和染色体丢失E.染色体核内复制:整倍性改变的机制(四倍体),不选考核点:非整倍性改变的机制2、染色体不分离( )A.只是指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B. 只是指同源染色体不分离C.只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D.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E.是指姐妹染色单体或同源染色体不分离解析:染色体不分离是导致染色体非整倍性改变(尤其是三体和单体)的主要原因。
不分离既可发生在减数分裂(包括第一、二次减数分裂),也可发生在有丝分裂(将导致嵌合体出现)。
选项A的含义是:只是第二次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中染色体不分离;选项B的含义是:只发生在第一次减数分裂;选项C、D肯定不正确;选项E的含义是:指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即有丝分裂和第二次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不分离即第一次减数分裂。
考核点:非整倍性改变的机制3、人类精子发生的过程中,如果第一次减数分裂时发生了某号同源染色体的不分离现象,而第二次减数分裂正常进行,则其可形成( ) A.一个异常性细胞B.两个异常性细胞C.三个异常性细胞D.四个异常性细胞E.正常的性细胞解析:如果第一次减数分裂时发生了某号同源染色体的不分离现象,而第二次减数分裂正常进行,则其可形成4个异常配子(共2种),其中一种染色体数目为n+1,另一种为n-1,受精后要么是三体,要么是单体。
若第一次减数分裂正常,第二次发生某号染色体不分离,则可形成4个可能的配子,其中2个正常(n),一个为n+1,另一个为n-1。
因此,受精后1/2可能性正常,1/4三体,1/4单体。
考核点:非整倍性改变的机制。
第九章 遗传物质的改变-染色体畸变
缺失纯合体: 致死或半致死。 缺失杂合体: 缺失区段较长 时,生活力差、 配子(尤其是 花粉)败育或 竞争不过正常 配子;
影响缺失对生物个体危害程度 的因素:
– 缺失区段的大小; – 缺失区段所含基因的多少; – 缺失基因的重要程度; – 染色体倍性水平。
缺失区段较小 时,可能会造 成假显性现象 或其它异常现 象。
单倍体 (X):只含有一个染色 体组的生物体。
单元体 (n):特指有性繁殖 生物的配子体世代。
(二)染色体数目变异类型 1.整倍体(euploid)染色体数的变化是以染色
体组为单位的增减
2.非整倍体(aneuploid)染色体数的变化
是细胞核内的染色体数不是完整的倍数,通常 以二倍体(2n)染色体数作为标准,在这基础 上增减个别几个染色体,所以属于非整倍性改 变。
2. 缺失的细胞学效应 配对
缺失环
玉米缺失杂合体粗线期缺失环
果蝇唾腺染色体的缺失圈
3. 缺失的遗传学效应 影响个体的生活力 成活困难 性状丢失 性状异常 拟显性
缺失区段上基因丢失导致: – 基因所决定、控制的生物 功能丧失或异常; – 基因间相互作用关系破坏; – 基因排列位置关系改变。
倒位会改变基因间相邻关系������ 造成遗传性状 变异������ 种与种之间的差异常由多次倒位所形 成。 果蝇(n=4):不同倒位特点的种,分布在不 同地理区域; 百合(n=12):两个种(头巾百合、竹叶百合) 之间的分化是由M1、M2、S1、S2、S3、S4等6 个相同染色体发生臂内倒位形成的(两个种的 S5、S6、S7、S8、S9、S10染色体仍相同)。
重复的遗传效应
位置效应(position effect): 果蝇的棒眼遗传——是 重复造成表现型变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