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必修二4.2 工业地域的形成 课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及特点
本章在教学中,紧紧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即人类生产活动的区位因素、区位选择→主要地域类型→案例分析,紧扣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这一主题。

充分体现了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因此在学习中我们应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分析问题方法的学习,培养问题探究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工业联系的形成和原因,初步学会分析工业集聚和分散的利与弊。

(2)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

尝试对某一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核心工业部门以及各工业部门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

2.过程与方法
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工业地域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一个工业区的发展规模、主要发展方向形成的内在原因,提高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去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由工业地域的形成认识我国大力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大意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工业的集聚和分散,加强对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工业集聚的主要原因和优点;
理解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的主要原因、优点。

2.教学难点:
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对工业的地域联系的影响。

(四)课时:
1课时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对工业区位因素已有所了解;在实际生活中,对不同类型的工业区域,如经济开发区等有所耳闻,但是真正要理解其含义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有的学生能接触到一些工厂,但并不见得能了解到整个生产过程,更难以知道工厂发展的过程及今后的方向。

从这方面看,教材过于简单、抽象,学生对本节内容缺乏感性认识。

三、教学方法
“探究—发现式”的教学模式。

四、教学设计
1.课前准备
(1)结合《导学案》中的“主干梳理”预习课文,熟悉本节内容。

(2)利用各种信息渠道搜集资料。

2.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合作探究,教授新课----巩固小结----反馈练习”四环节。

【复习导入】上一节课我们介绍了工业区位因素的选择,知道一个工厂建在什么地方,在什么地方建设工业区和工业城市,企业和政府在决策时需要考虑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环境因素。

工业的区位选择是将工厂定位,然后进行生产,其生产是由企业来完成的;企业的空间发展、集聚则形成了工业地域。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设计意图】前后知识的联系,同时也说明本节在该章中的地位。

【讲授新课】
多媒体展示(布的生产过程,钢铁工业的生产过程,汽车制造厂与零部件生产厂)图(课堂讨论)请同学们以同桌为单位展开分析讨论,然后请代表发言来说明生产上的联系。

【设计意图】一方面,由乡土地理素材引出工业联系,为学生提供身边的地理事物进行分析研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由身边的事例归纳总结生产上的工业联系的几种情况,通俗易懂的例子辅助理解。

(教师小结)
一、工业联系
1、生产上的联系
➢前一道工序与下一道工序之间的联系
➢零部件生产与组装厂之间的联系(总厂与分厂的关系)
多媒体展示(基础设施方面的工业联系)图
教师提问:它们为什么要在一起?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回答。

(略)
2、空间上的联系(如经济开发区)
①共同利用基础设施
②共同利用廉价劳动力
3、信息上的联系
【过渡】从刚刚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近距离地集聚起来,形成工业集聚现象。

二、工业集聚
(提问)工业集聚会带来什么好处呢?(多媒体展示鞍山钢铁公司分布图)
(学生阅读回答)略
(归纳)
1.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

2.工业集聚还可以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改变传统依赖教师的学习习惯。

(提问)根据工业集聚带来的好处分析,大家再思考工业集聚的原因有哪几种呢?哪些企业比较容易形成集聚现象?
(案例分析)珠江三角洲音响生产的工业集聚
(提问)①音响生产的工业集聚涉及哪些不同类型的工业联系?
②音响生产的工业集聚有哪些优势?
③根据惠洲音响零件的来源百分比,说明惠洲音响零件供应厂家的地域分布有什么规律?
【设计意图】进一步深入分析,这部分涉及到企业工业生产过程的特点,但此环节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所以给出材料辅助学生分析概括。

(小结)多媒体展示内容。

【过渡】由于工业的集聚,生产规模扩大,生产成本降低,提高了经济效益,获得了规模经营。

工业因集聚而形成的地域,我们称之为工业地域。

下面我们再来具体分析工业地域。

三、工业地域的形成
请同学阅读课文内容,了解工业地域形成的两种情况,并举例说明。

学生看完课文后,可进行分组讨论,分析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

最后,老师进行归纳、总结。

工业联系产生了工业集聚,工业集聚又促使工业地域的形成。

现代工业生产分工越来越
细,部门越来越复杂,工艺日益专业化、自动化,各部门、各企业间的联系越来越广泛。

这一切为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提问,引发思考)从成因分析,工业地域可以划分为几种类型?从发育程度上分析,又是如何划分的?
(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1)由于生产的联系而自发形成的
工业企业集聚而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传统的工业区一般都是这样形成的。

这样因自发在生产上有投入—产出的联系,在地理上相互接近,最后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如我国的许多钢铁工业,在它的周围就自发地建立了一些与之相应的企业,像烧结厂、焦化厂等。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比较熟悉的、当地的工业企业例子来说明)
(2)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
有的是把生产上有投入—产出联系密切的工厂布局在一起,有的是在规划的工业用地上,先建成基础设施,再吸引投资者建厂。

后一种工业地域,各工厂是由于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而集聚在一起的,这种工业地域在世界上比较普遍,如世界上许多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即属此类。

我国许多的工业城市也属此类,如上海、重庆、沈阳等等。

(提问,引发思考)世界上有很多因钢铁、汽车生产而形成的“钢城”、“汽车城”,那你们听说过因生产糖果、糕点而被称为“糖果城”“糕点城”的吗?试用所学地理知识加以解释。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考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阅读课本内容代表发言总结)
(1)发育程度较低的工业地域
在我国一些经济较落后的地区(如偏僻县城、乡村),由于资金和技术条件限制,只有依赖当地的自然资源发展初步的加工工业,像面粉厂、制糖厂等,以及进一步以面粉或糖为原料而发展起来的加工工厂,如糕点厂、糖果厂等。

这样形成的工业地域(食品工业点)面积较小,发育程度低,因而当地工业发展的潜力也小,难以形成大的工业城市。

因此,我们也就很少听说有“糕点城”“糖果城”了。

(2)发育程度较高的工业地域
在经济水平较高、工业地域规模较大的地区,其发展潜力就远不一样,如钢铁工业。

钢铁工业的生产过程比较复杂(如课本图5.31),需要有相互接近的工厂,这样形成的工业地域(钢铁工业区)面积广,发育程度高,发展潜力大。

这类工业地域再加上为方便众多工人生活所配置的服务业和其他工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由于工业地域的扩展而形成工业城市。

例如,我国的鞍山(“钢都”)、攀枝花、马鞍山、包头(“草原钢城”)等钢铁工业城市的形成。

除此之外,石油化工区、机械制造工业区等属于发育程度高的工业地域,也往往扩展而形成工业城市。

例如,我国的石油城大庆、克拉玛依,汽车城十堰等。

(类似的例子还很多,可鼓励学生多举些例子,激活思维,加深印象,强化记忆。


【课堂小结】多媒体展示。

【过渡】有工业联系的工业部门一定要集聚吗?
多媒体展示(飞机的全球化生产网络,福特汽车的全球化生产网络)
四、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
(提问)请同学们思考:飞机的全球化生产网络,福特汽车工业的生产协作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图回答)零部件厂分布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生产协作呈现全球化的特点。

(层层深入分析)
(提问)为了减少市场上的交易费用,类似福特汽车把有生产协作关系的工厂合并在一
起,即形成跨国公司。

想一想,跨国公司在全球布置生产协作的工厂,可能考虑哪些因素?
(回答)或接近市场,或接近原料地,或接近劳动力丰富的地区,或接近专业技术水平高的地方。

可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生活中的地理”,举出具体的相关例子。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发现能力,发散学生思维,巩固工业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知识点。

(过渡)除了这种新工业有主动分散现象,老工业区其实也有分散现象,那它的原因是否与福特汽车一样呢?
(以首钢搬迁为案例)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


(小结)一个地区工业集聚到一定的密度和规模时就会呈现“饱和状态”,如果再建设新的工业部门,就会出现争地、争水、争动力、争公共设施,加剧环境污染等问题。

因此,一些工业开始向外扩散,寻找新的区位条件,使得工业从集聚走向分散。

我们国家电子工业也选择在科技发达、交通便利、环境幽雅的地方,如北京中关村等。

(提问)分散分布的企业有没有地域上的联系?通过什么手段可以促进其地域上的联系?
(回答)有。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为工业的地域联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而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更使工业的地域联系如虎添翼。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为下一章节人类活动地域联系作铺垫。

【多媒体展示小结】
【课堂小结】本节我们主要学习了两大块内容:工业联系形成工业集聚,进而形成工业地域;工业分散与工业地域的联系。

了解到工业地域的形成有极其复杂的因素,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还会出现考虑环境因素和追求高质量的工业分散情况。

【设计意图】加强本节知识联系。

【教学反馈】练习
【设计意图】由浅入深设计反馈练习,以检验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情况。

【课后作业】
构思设计一处工业地域,并画出示意图。

要求:①至少包括三个在生产过程上有投入-产出联系的工厂;②要有若干个向同一工厂提供零部件的工厂;③要有若干个围绕同一基础条件(如劳动力、交通等)集聚的工厂;④尽可能体现出一定的工业科技含量;⑤布局有序、合理,并能体现出对环境保护的考虑。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身边现实思考,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思维和创新意识。

【板书设计】
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工业的联系
1.生产工序上的联系
2.空间利用上的联系
3. 信息上的联系
二、工业集聚
三、工业地域
1.工业地域的形成
2.不同工业地域的发展特点
四、工业分散
五、教学反思
大部分学生能联系工业区位因素,根据实例,说明工业地域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能较
好地达成课标中知识与技能的要求。

学生通过各种正确途径的资料搜集,联系实际,自己举例,在课堂上交流,较好地实现了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对工业区相关资料的搜集,较好地达成了情感与价值观的目标要求。

本设计最大特点是体现新课程“人文地理”课程标准强调的“案例教学”:设计的主体部分先以典型案例为依托,通过解决问题,诠释和概括规律和原理;然后又以案例实证分析促进拓展和提高;最后再以案例应用达成巩固和深化。

本设计对“案例的运用”的特别之处还在于是以“通过不断解决问题”统整教学过程,其意义更有:(1)突出“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2)真正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思维力度,有效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3)能将“感知、理解、巩固、应用、提高”等合为一体,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本节课以案例教学为主,所以在时间的把握上可再作适当的调节,让学生从案例中充分理解本节知识点,进一步加强教学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