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性别结构
人口统计数据分析报告
人口统计数据分析报告【人口统计数据分析报告】概述本文通过对国家A的人口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深入了解该国的人口情况、结构和变化趋势,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一、总体人口情况截至目前,国家A的总人口为X万,其中男性为X万,女性为X 万。
与上年相比,人口增长率为X%。
可见,国家A的人口总量呈现X趋势。
二、人口性别比例国家A的性别比例为X:Y,即每Y个女性对应X个男性。
据统计,性别比例相对平衡,符合正常范围。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性别比例也需要进一步关注和研究。
三、人口结构1. 年龄结构国家A人口年龄结构较为均衡,呈现倒梯形分布。
其中,0-14岁人口占比为X%,15-64岁人口占比为Y%,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Z%。
这种年龄结构既反映了国家A的人口增长和稳定,也提醒我们关注老龄化问题。
2. 教育水平国家A人口的教育水平普遍较高,高等教育程度的人数占总人口的X%。
这表明国家A在教育事业上取得了显著成就,并拥有较为优秀的人才储备。
3. 职业分布国家A人口职业分布较为多样化。
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口占比为X%,第二产业从业人口占比为Y%,第三产业从业人口占比为Z%。
这种结构表明国家A已逐渐从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产业结构转型。
四、人口变化趋势1. 出生率和死亡率国家A的出生率为X‰,死亡率为Y‰。
由此可见,国家A的人口出生率高于死亡率,总体上保持人口自然增长。
2. 人口迁徙国家A的人口流动呈现X趋势。
主要体现在城市化过程中,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迁徙,形成了大规模的城市人口。
这对城市资源和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3. 人口老龄化国家A的老龄化趋势明显,60岁以上人口占比为X%。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A的社会福利政策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但同时也需要重视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养老等方面的影响。
五、人口统计数据应用通过人口统计数据的分析,可以为国家A的决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根据不同的人口特点和趋势,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人口政策,如出生政策、教育政策、老龄化政策等,以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全国人口普查条例》规定,我国于2020年11月1日零时起开展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本次普查全面查清了我国人口数量、结构、分布、城乡住房等方面情况,为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本报告将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人口普查结果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为政府、社会和学术界提供参考。
二、人口总量与增长1. 人口总量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总人口为14.11亿人,较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13.39亿人增加了7100多万人,增长率为5.38%。
其中,男性人口为7.23亿人,女性人口为6.88亿人。
2. 人口增长速度我国人口增长速度有所放缓。
从2010年到2020年,我国人口年均增长率为0.53%,较上一个十年(2000-2010年)的0.57%有所下降。
这表明我国人口增长进入新常态。
三、人口结构1. 年龄结构(1)0-14岁人口:我国0-14岁人口为2.64亿人,占总人口的18.54%。
与2010年相比,0-14岁人口比重上升1.35个百分点。
(2)15-59岁人口:我国15-59岁人口为8.96亿人,占总人口的63.35%。
与2010年相比,15-59岁人口比重下降6.79个百分点。
(3)60岁及以上人口: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亿人,占总人口的18.70%。
与2010年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5.44个百分点。
2. 性别结构我国男性人口为7.23亿人,女性人口为6.88亿人,性别比为104.61。
与2010年相比,性别比有所下降。
3. 城乡结构我国城镇人口为9.01亿人,占总人口的63.89%。
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
四、人口分布1. 地区分布(1)东部地区:我国东部地区人口为4.44亿人,占总人口的31.82%。
与2010年相比,东部地区人口比重上升2.15个百分点。
人口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专题精讲】
<30
成都1990年和2000年人口年龄金字塔
65岁以上 60-64岁 55-59岁 50-54岁 45-49岁 40-44岁 35-39岁
65岁以上 60-64岁 55-59岁 50-54岁 45-49岁 40-44岁 35-39岁
男性
30-34岁 25-29岁 30-34岁 25-29岁
女性
20-24岁 15-19岁 10-14岁 5-9岁 0-4岁
8 6 4 2 0 2 4 6 88 6 4 2
20-24岁 15-19岁 10-14岁 5-9岁 0-4岁
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 4 6 8
第五章人口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
• 抚养比 • 少年儿童抚养比% =(0—14岁人口数) / (15—64 岁人口数)*100 • 老年抚养比= % (≧ 65岁人口数) / (15—64 岁人 口数) *100% • 总抚养比% =少年儿童抚养比+老年抚养比 • 人口赢利期:总抚养比<50%
全
河
辽
上
安
山
湖
海
地区
贵
夏
第五章人口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
• • • • •
人口的年龄结构 人口的年龄结构的度量和划分 人口比重 少年儿童比重%=(0—14人口数/总人口数)*100 老年人口比重%=(≧ 65岁人口数/总人口数)
*100
• 老少比% = (≧ 65岁人口数/ 0—14岁人口数)
*100
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
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划分标准
类型 0—14 (%) ≧60岁 (%) ≧65岁 (%) 老少比 (%) 年龄中位 数 (%)
年轻型 (增长型)
>40 30— 40
人口统计学知识点
人口统计学知识点人口统计学是研究人口数量、结构和分布等方面的学科,通过对人口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人口的特征和变化规律。
下面将介绍人口统计学常用的一些知识点。
一、人口总量人口总量是指一个特定地区的全部居民数量,通常是根据人口普查或抽样调查的数据来计算。
人口总量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资源利用情况的重要指标。
二、人口结构1. 年龄结构年龄结构反映了一个地区不同年龄段人口的比例和分布情况,可以通过年龄金字塔图来直观展示。
年龄结构的变化对社会政策、教育、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2. 性别结构性别结构是指一个地区男女人口比例的情况,通常用男女性别比来表示。
性别结构的变化对人口增长率、婚姻状况、人口流动等有一定影响。
3. 家庭结构家庭结构涉及到家庭的组成、规模和关系等方面,不同的家庭结构会对社会稳定、劳动力资源配置、家庭关系等方面产生影响。
三、人口增长率人口增长率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通常是用百分比来表示。
人口增长率受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衡量一个地区人口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
四、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现象,分为城市间迁移、城乡迁移、跨国迁移等多种形式。
人口迁移对人口分布、社会经济发展、资源配置等方面有重要影响。
五、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地区老年人口比例逐渐增加的现象,主要是由于生育率下降、医疗技术进步等原因造成。
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障、医疗卫生、劳动力资源等方面提出新的挑战。
综上所述,人口统计学知识点涉及到人口总量、人口结构、人口增长率、人口迁移、人口老龄化等多个方面,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人口的特征和规律,为社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人口统计学的研究将继续深入,为人口问题的解决提供更多有益信息和建议。
人口调查报告(一)2024
人口调查报告(一)引言概述:本人口调查报告旨在探讨当前人口情况,分析人口结构和变化趋势,并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人口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了解人口情况对于制定有效的公共政策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人口调查结果。
一、人口规模1. 人口总量:根据最新调查数据,我国人口总量为X亿人。
2. 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X%,农村人口占X%。
城市化进程对人口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人口结构1. 性别比例:男性占人口总数的X%,女性占X%。
2. 年龄结构:分析不同年龄段人口的比例和趋势,揭示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3. 教育水平: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为X%,中等教育比例为X%。
4. 劳动力人口: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X%,这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5. 婚姻状况:已婚人口占总人口的X%,未婚人口占X%。
三、人口变动趋势1. 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为X‰,死亡率为X‰。
分析人口增长速度和原因。
2. 迁徙情况:城乡迁徙、地区之间人口流动情况的分析,评估迁徙对人口结构和社会变化的影响。
3. 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趋势及其对社会养老体系和经济发展的挑战。
四、影响人口变动的因素1. 政策因素: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及其对人口变动的作用。
2.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3. 环境因素:环境质量对人口分布和流动的影响。
4. 社会文化因素:人口结构和变动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特点和趋势。
5. 教育水平:教育水平提高对人口结构和生育率的影响。
五、问题讨论和建议1.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养老体系的影响和挑战,提出相应对策。
2. 怎样推动城市化进程,实现城乡人口均衡发展。
3. 评估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效果和可能的优化方向。
4. 如何提高教育水平,促进人口结构的优化。
5. 探讨人口迁徙对城市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影响,提出相应管理建议。
总结:通过本次人口调查报告,我们了解到人口规模、结构和变动趋势,以及相关影响因素和问题存在的挑战。
人口结构问题
人口结构问题一.人口性别结构1.定义: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各自所占的比重,通常用性别比衡量。
人口性别结构中最主要最常用的内容包括总人口性别结构、出生婴儿性别结构、婚龄人口性别结构。
2.数值范围:出生性别比一般在103-107(:100)范围内,整体人口的性别比在106-96(:100)之间,性别比随年龄增大而减少,最后低于100。
越高龄、环境越好的国家性别比越低。
3.影响变化因素:(1)生物学因素:(a)新生婴儿的两性差异:由于生物原因,男性胚胎的形成率女性胚胎的形成率高。
(b)死亡率:由于女性的预期寿命高于男性,所以性别比会先逐渐趋于平衡,再出现女性高于男性的情况。
(2)人口学因素:(a)人口年龄结构:年轻型人口结构性别比高,老年型人口结构性别比低。
(b)人口再生产类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的传统型人口再生产类型,性别比高;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现代型人口再生产类型,性别比低。
(3)社会因素:(a)战争:战争会使男性死亡率上升,性别比下降(b)人口生育政策:计划生育政策使性别比上升(c)移民:国民党败退台湾时抓壮丁使台湾性别比上升(d)医疗技术发展及其应用:在中国b超技术应用使性别比上升(e)社会制度(f)意识形态:“重男轻女”观念的存在使性别比上升(g)经济布局:重工业地区性别比高二.总人口性别比1.定义:统计对象为总人口2.我国现状:(1)城镇人口性别比低于乡村人口性别比。
(2)不同地区性别比差异:(a)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广东等省,私营企业的家族化特征对男性的偏好形成生育刺激,从而性别比上升。
(b)人口越稠密,人口政策执行的越严的省份,出生性别比高;土地辽阔,人口越稀疏,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出生性别比低。
三.出生性别比1.定义:某一时期出生男婴与女婴的数量之比的反映,其数值为每100名女婴相对应的男婴数。
2.我国出生性别比的变动特点:p102-103(1)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持续偏高第三次人口普查给出的1981年出生性别比为107,略高于上限;之后,出生性别比一直上升。
2095年中国人口数量、男女人口结构、人口增长率及人口数量世界排名预测
2095年中国人口数量、男女人口结构、人口增长率及人口数量世界排名预测
一、2019年中国人口回顾
2019年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4000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67万人。
全年出生人口146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48‰;死亡人口998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34‰。
从性别结构看,男性人口71527万人,女性人口68478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4.45(以女性为100)。
从年龄构成看,16至59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89640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4.0%;60周岁及以上人口25388万人,占总人口的18.1%,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7603万人,占总人口的12.6%。
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常住人口8484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706万人;乡村常住人口55162万人,减少1239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60.60%,比上年末提高1.02个百分点。
全国人户分离人口(即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个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2.80亿人,比上年末减少613万人;其中流动人口2.36亿人,比上年末减少515万人。
二、2020-2095年中国人口数量预测
根据数据预测,2025年,中国人口总数将被印度超越,称为世界第二人口大国,2035年,中国人口可能会出现负增长。
人口结构与社会
Ky
P65 P
100%
(一)、人口年龄结构指标
• (2)少儿系数指少年儿童人数占总人口数的百 分比,又称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少年儿童的年龄 起止范围各国也不一致,国际上通用0~14岁人 口为少年儿童。
• 计算公式为 :
KY
P014 100% P
(一)、人口年龄结构指标
• (3)老少比指人口中老年人口与少年儿童人口 之比,用百分数表示,它说明每100个少年儿童 所对应的老年人数。
一、人口性别结构
• 人口的性别结构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两性人口数量 的比例关系,它通常由性别比这个指标加以度量。 性别比为平均每 100个女性所相应的男性人口数 量,如大于100 ,表明男性人数多于女性;小于 100,则说明男性人数少于女性。
一、人口性别结构
• 人口的性别结构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两性人口数量 的比例关系,它通常由性别比这个指标加以度量。 性别比为平均每 100个女性所相应的男性人口数 量,如大于100 ,表明男性人数多于女性;小于 100,则说明男性人数少于女性。性别是人的最 基本、最明显、最恒定的特征之一。对于一个社 会的人口状况而言,性别结构在其中始终起着举 足轻重的影响。
•
计算公式为 :
K 014
P65 P014
100%
(一)、人口年龄结构指标
• (4)抚养比又称负担系数。指人口中非劳动年
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用百分数表示。它
表明整个社会中,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负担多少
非劳动年龄人口。区分劳动年龄和非劳动年龄的
界限,世界各国不尽相同,国际上通用的是:15~
• 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 中的比重。又称人口年龄构成。通常用百分比来 表示。
人口地理学(第四章 人口性别结构与年龄结构)
第二节 人口的年龄结构
3、人口老龄化问题 人口老龄化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其范围极广泛, 性质极庞杂,存在的形式也是多样的,且不同的国家与地区,不 同的历史与时代出现的问题都是不同的。但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 两类问题,一是老年人口问题,一是人口老龄化问题。 老年人口问题,是在任何时期、任何社会都会存在的;人口老龄 化问题则是社会进步,技术发展,生育率下降,预期寿命延长, 人口领域发生革命性变化后,而出现在一定历史阶段的一种人口 现象,并非任何社会都存在。
二、制约人口年龄结构的因素
1、出生率变动对人口年龄构成的影响表现为:当出生率上升 时,少年儿童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上升,老年人口比重下降,人口 年龄趋于年轻化;当出生率下降时,少年儿童的比重下降,老年 人口比重上升,则人口趋于老化。 2、死亡率的变化对人口年龄构成的影响则比较复杂。在分析 死亡率变动对人口年龄构成的影响时,应具体分析各年龄组死亡 率的变动情况。如果少年儿童人口的死亡率下降幅度大于老年人 口死亡率的下降幅度,则人口年龄构成趋向年轻化;如果老年人 口的死亡率下降幅度大于少年儿童人口的死亡率下降幅度,则人 口年龄构成趋于老化。 3、人口迁移也是影响人口年龄构成的一个重要因素。迁入地 区的人口年龄趋于年轻,迁出地区的人口年龄趋于老化。
第二节 人口的年龄结构
四、人口老龄化
1、人口老龄化的基本概念 老龄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表示老年人口数量比重不断增 加的过程。 2、老年人口的起始年龄 1982年联合国把60岁以上人口划为老年人。但随着人类平均 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平均寿命较长,多数国 家已超过了70岁,高龄者日益增多,日本有的学者甚至提出以70 岁作为划分老年人口的起点。 联合国以及许多研究机构,一般都采用两种老年人口的起始 年龄来适应这一发展的需要,即采用60岁作为划分老年人口的标 准,也采用65岁为老年人口的起始年龄。
人口性别结构
人口的性别结构:是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男女两性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通常用百分比来表示。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
性别结构既有生理因素的影响,也受到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
同时,人口的性别结构,又反过来影响到人口再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的组成状况称为人口的性别结构2008年我国男、女人口数对比(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二、影响人口性别结构的因素1、人口过程因素(出生婴儿性别比、生育率状况、死亡率状况、人口迁移)2、文化因素(性别价值观、生育观念)3、社会经济因素(卫生条件、医疗供应、社会保障制度等)4、政治因素(两性平等权、战争)三、社会性别和性别分层性别差异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分化,两性在生理上的差别,经由各种制度力量形成不同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分层。
社会性别是指社会对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
(社会和文化因素)性别社会差异强调性别规范和性别角色差异、两性生存状况差异和两性关系。
性别分层其实是两性的生物差别经由社会制度化力量的作用表现出的父权制的等级关系。
1、是性别规范和社会角色为基础的文化建构。
2、表现为社会存在着普遍的等级性别关系秩序。
(物质资料的占有、权力关系、社会生活领域)3、是一个不断被建构的动态过程,这种差异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地被生产和再生产着。
4、有时表现为有形的性别不平等,有时表现为无形的性别差异,其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
5、性别分层是可以改变的,这需要女性主体意识和全社会平等意识的觉醒。
性别分层的表现形态1、观念领域在观念领域里,性别的社会差异表现为社会已经建构并不断再生产着一系列的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以及女性应当从属于男性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形成了一整套表达性别差异的象征和符号。
新时代人口性别结构变化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新时代人口性别结构变化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一、引言人口性别结构变化一直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国的人口性别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将探讨新时代我国人口性别结构变化的特点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新时代我国人口性别结构变化的特点1. 性别比例失衡加剧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人口总量持续增长。
但是,由于传统的尊重男性的文化观念,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导致我国的性别比例趋向失衡。
据统计,我国男女性别比例约为107:100,已经明显超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正常范围。
这种性别比例失衡对于社会的稳定以及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2. 低龄化趋势加剧在新时代,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但是与此同时,我国的人口低龄化趋势也在加剧。
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的“二胎政策”已经实施,使得许多家庭可以再次生育。
因此,我国人口结构中年龄低于20岁的人口比例不断上升,占总人口数的比例也不断提高。
这种低龄化趋势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双重的影响。
3. 女性的地位逐渐提高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的女性地位逐渐提高。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观念的变化,女性参加职业和社会活动的比例明显提高。
因此,在新时代我国的人口性别结构中,女性比例逐渐增加,而男性比例略有下降。
这种性别结构变化对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新时代我国人口性别结构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1. 社会稳定面临威胁我国的性别比例失衡已成为社会稳定的重要威胁因素。
特别是在一些农村地区,尽管计划生育政策已经废除,但是仍然存在强烈的男孩优先的观念,导致女婴被遗弃甚至被堕胎。
这种行为对于社会的稳定以及家庭的和谐都造成了不良影响。
2. 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在新时代,我国的人口结构中,年轻人口比例不断增加,对于劳动力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年轻人口的比例增加,劳动力市场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中国人口性别结构的地域差异及成因分析
中国人口性别结构的地域差异及成因分析男女性别平等协调发展,是社会公正的重要体现,是家庭、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
性别比问题不仅关系到人口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也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问题。
我国现在人口性别比已经长时期偏离正常范围,中国人口性别结构的地域差异也很显著。
人口性别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男女两性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其中。
“性别比”和“出生人口性别比”是人口性别构成的两个主要指标。
性别比(或人口性别比)分为男性比和女性比两种,大多数国家使用男性比,即在同一年龄组中每100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量。
正常的性别比应为93-106。
一、我国人口性别结构的地域差异现状我国的性别比一直都处于比较高的阶段,这与中国的传统思想有很大的关系,两千多年的重男轻女思想早已经根深蒂固了。
性别比的失衡是从出生就开始出现了,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性别结构的地域差异很显著!出生性别比:统计对象为出生时的婴儿。
计算方法是:出生性别比=某年出生的男婴数÷该年出生的女婴数×100%。
出生性别比又叫第二性别比。
第一性别比是胚胎形成时的性别比。
1.出生人口性别结构的地域差异:西北低、东南高,区域差异明显从表1可以看到,出生人口性别比超过107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南地区,与人口分布的地理界线(云南腾冲-黑龙江黑河一线)基本相同。
在102-107之间的正常地区主要集中在我国西部和北部地区,包括分布在内蒙古、新疆、西藏和云南的部分区域。
2. 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性别结构的地域差异:发达地区的性别比较低根据表2可以看出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其性别比较低,而经济落后区的性别比较高(一般情况)。
江苏省的性别比最低(101.54),而其GDP总量及人均GDP都名列前茅;海南的性别比很高,其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末尾。
人口性别比问题突出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以东和以南地区。
以广东、海南、广西和陕西为主的高性别比区域,应作为我国的重点整治区。
人口构成的概念与类型
人口构成的概念与类型
人口构成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人口的组成情况,包括人口数量、性别比例、年龄结构、职业分布、民族构成等方面的内容。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人口构成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性别构成:指男性和女性在人口中的比例关系。
一般来说,男女
比例应该接近1:1,但在某些地区或特定时期,由于生育偏好、性别歧视等因素,性别比例可能会出现明显的失衡。
2.年龄结构:人口根据年龄划分的比例关系。
通常可将人口按照婴
幼儿、儿童、青少年、成年人和老年人等不同年龄段进行统计。
年龄结构的变化反映了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生育率、死亡率和人口流动等情况。
3.职业分布:人口按照职业类别划分的比例关系。
不同地区或国家
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就业政策等因素,会导致人口在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不同行业中的分布存在差异。
4.民族构成:人口按照不同民族划分的比例关系。
不同国家或地区
由于历史、地理、文化等原因,人口会存在多个民族的分布,民族构成对于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5.教育程度:人口按照受教育程度划分的比例关系。
教育程度反映
了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教育水平,包括文盲率、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方面的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口性别结构的地域差异及成因分析
人口性别结构的含义是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男女两性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通常用百分比来表示。
它是人口结构中的最基本的结构之一,是影响人口的婚姻、家庭和生育状况的一个基本因素,与人口再生产、人口的分布和人口迁移以及包括劳动就业结构在内的其他人口结构也均有直接的关系。
人口性别结构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两性人口数量的比例关系,它通常由性别比这个指标加以度量。
性别比为平均每100个女性所相应的男性人口数量,如果性别比大于100,表明男性人数多于女性;小于100,则说明男性人数少于女性。
用计算公式表示为:性别比=男性人口数/女性人口数×100。
人口性别比过高或过低都属于不正常的,由此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一般认为,总人口性别比平衡区为96——106之间,如果一个区域总人口性别比小于96或大于106,即表示此地区总人口性别比出现失调。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在中国大陆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
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国各省份性别比
从表中可以看出:
(1)中国大部分地区总人口性别比都偏高,普遍在100以上,海南、广西、湖
南、云南、贵州、安徽等16个省份甚至超出了区,总人口性别比严重出现失调。
(2)仅有澳门人口性别比地域人口性别比平衡比。
(3)各地区总人口性别比差异比较大。
为什么性别结构的地域差异如此之大呢?影响人口性别结构的因素有很多,例如:人口过程因素(出生婴儿性别比、生育率状况、死亡率状况、人口迁移)、文化因素(性别价值观、生育观念)、社会经济因素(卫生条件、医疗供应、社会保障制度等)、政治因素(两性平等权、战争)。
在此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人口性别结构区域差异的原因
(1)出生婴儿性别比
出生婴儿性别比是指出生人口中的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之比,是影响人口性别结构的一个原因,正常范围为103——107。
如2008年,晋城市出生婴儿性别比为97.63,远远低于全省与全国118.81、120.56的平均水平,因此总人口性别比比全省低了4.03。
再如2007年忻州市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19.6,与全省平均水平112.05 相比,高出了7.55,因此总人口性别比也偏高。
张翼说,人口出生性别比是一个重要的衡量男女两性人口是否均衡的标志。
国际上一般以每出生100个女性人口相对应出生的男性人口的数值来表示。
绝大多数国家的人口生育史说明,在不进行人为控制的情况下,新生婴儿的性别比在102~107之间。
这是由人类生殖过程的生物学特性决定的。
对这个数值的任何人为控制和改变,都会对人口的两性结构造成严重危害。
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婴幼儿人口的性别比就迅速攀升。
据统计,第3次人口普查得到的1981年出生婴儿性别比是108.47;第4次人口普查得到的1989年出生婴儿性别比是111.92;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公布的婴儿出生性别比高达116,远超国际认同的可以容忍的最高警戒线107 。
以往,人们一提起生育性别的偏好总会谈到受文化习俗或“封建思想”的影响,谈到农活对重体力劳动者的客观需要。
但张翼认为,刺激中国普遍出现男性偏好的不仅有上述传统因素,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广东等省,私营企业的家族化特征,也对男性偏好形成生育刺激。
越是在那些人口稠密的地区、人口控制政策执行得严格的省份,出生性别比上扬的状况就越明显。
那些土地辽阔、人口比较稀疏、少数民族居住比较集中的西北内陆和西藏地区,人口性别比才低于的警
戒线。
在中国,只有新疆、贵州、青海和西藏的婴儿出生性别比在正常之列。
(2)自然、人文地理环境差异
在一般情况下,产业综合性城市因经济活动部门多,有利于两性分别就业,性别结构较为平衡。
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女性就业,改变了总人口的性别结构。
除此,生产力不发达,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差的地区,妇女分分娩死亡率高,男女平均预期寿命较接近,因此,这些地区性别比较高。
(3)生育观念、教育程度
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些落后地区传宗接代的传统思想依然存在,人们对生育男孩的偏好还比较强烈。
而教育程度高、经济发展程度高的地方,人们生育观念有所转变,性别歧不断消除,人为选择出生婴儿性别的行为比较少。
影响人口性别结构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三类:
(1)生物学因素。
集中表现为对新生婴儿的两性差异和人口死亡率的两性差异的影响。
男性胚胎一般多于女性胚胎,女性预期寿命普遍高于男性,使得同一年出生的人口群在达到婚龄期间,其性别比会趋向平衡。
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出现女性老年人口多于男性老年人口的情况。
(2)人口学因素。
一方面,表现为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动对总人口性别比的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人口性别比的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人口年龄构成就轻,未成年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就大,从而会提高整个人口的性别比;另一方面,育龄妇女的年龄和产次变化对出生婴儿性别比的影响,妇女生育年龄越大,产次越多,出生婴儿性别比会越低。
(3)社会因素。
如战争、移民、社会制度和经济布局,人口生育政策,医疗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以及意识形态等社会条件的变化,导致人口性别比的变化。
2009022240
韩德安
2011.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