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地植物与文化传承
吴文化园景点特色介绍
吴文化园景点特色介绍吴文化园是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的一处以吴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景点。
作为苏州市的文化地标之一,吴文化园旨在传承和弘扬吴地的历史文化,展示吴地的风土人情,让游客领略吴地独特的魅力。
吴文化园占地面积广阔,园区内种植着各种吴地传统的植物和花卉,园中古建筑风格典雅,融入了江南园林的设计特色。
园内建有多处景点和设施,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
(一)吴地文化展览馆吴文化园的核心展馆是吴地文化展览馆,馆内陈列了大量吴地历史文化的文物和展品。
展览馆通过展览、图片、影像等形式,生动地展示了吴地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吴地的风土人情、吴地的传统产业等内容。
游客可以在展览馆中了解吴地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
(二)吴地传统手工艺展示区吴地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在这里有着绚丽多彩的发展历史。
吴文化园的传统手工艺展示区展示了吴地传统手工艺的精彩之处,包括缂丝、苏绣、剪纸等各种手工艺品。
游客可以在这里亲自体验这些传统手工艺,感受手作的魅力。
(三)吴地特色美食区吴地有着丰富的美食文化,各种口味独特的吴地美食让人垂涎欲滴。
吴文化园的特色美食区集结了各式各样的吴地美食,游客可以在这里品尝到正宗的吴地特色小吃和饮品。
例如,吴地的狮子头、松鼠桂鱼、太湖银鱼等美食都可以在这里一次尝个够。
(四)吴地文化表演演出区吴文化园定期举办各种吴地传统文化表演和演出活动,如吴剧、平江船歌、苏绣表演等。
在演出区,游客可以欣赏到正宗的吴地传统文化表演,感受到吴地文化的魅力和活力。
这些表演内容形式多样,让游客可以全方位了解吴地的文化底蕴。
总的来说,吴文化园是一个集吴地历史文化、传统手工艺、美食文化和文化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
游客可以在这里领略到吴地独特的魅力,感受到吴地的文化底蕴,留下难忘的回忆。
欢迎广大游客前来吴文化园,一同探寻吴地的文化之美。
[理学]第3章 文化与人文地理学
h
22
(4)三种文化区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乡土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的差异 性在于,其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 边界线;与形式文化区的区别在于,其 区内缺乏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性上的 一致性。
联系:三种文化区具有作用上的互补性、 空间上的重叠性、时间上的动态性。
h
23
二、文化的时间现象 — 文化扩散
等级扩散
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 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种等级现象。
刺激扩散
受某种文化现象的刺激作用,为适应当地情况, 使改变后的该文化现象得以传播称刺激扩散。
h
26
h
27
h
28
h
29
2、迁移扩散
内涵:文化主体的迁移、流动对文化的 引进与传播引致文化扩散。
特点: (1)文化保持原汁原味(客家文化、中
文化。
h
9
(2)制度文化:亦称社会文化
内涵:
强调文化的社会调节功能,反映社会关系
特点:
强制性和权威性-----刚性约束; 缓慢变迁性---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的成本有时很大,
尤其是对于既得利益集团而言;
相对独立性-----制度的孕育、制定、修改、完善与创 新涉及到很多因素,也有着自己的内在要求与规律。
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环境决定论:强调 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可能论:注重于人对 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其它的文化生态关系--还有生态论、环境感 知、文化决定论及和谐论等观点。
h
33
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2、环境条件对文化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3、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 4、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
远古时期吴地文化的历史流变
远古时期吴地文化的历史流变早在一万年以前(旧石器时代)就有先民生活在江南吴地。
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在太湖中的三山岛(属吴县)发现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晚期的遗址,这是在苏南地区首次发现的旧石器遗址,它填补了我国旧石器文化分布上的空白,把吴地太湖流域的人类历史推至上万年以前。
解放后,在吴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达二百余处,先后试掘和发掘的有四五十处。
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文化,经专家考证,发展的层次十分清楚,依次为: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
马家浜文化距今六、七千年,已发掘的代表性遗址有吴江梅埝、吴县草鞋山、苏州越城、无锡仙蠡墩、常州圩墩等。
这一时期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
从出土的文物分析,当时已经出现了水稻种植,在草鞋山等遗址中发现的炭化的稻谷以及加工谷物的工具——陶杵,表明太湖地区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地区之一。
除此之外,吴地先民已能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并开始养家蚕,能缫丝、织绢。
从草鞋山遗址中山土的三块已经炭化的葛布残片可以判断出当时织造技术相当高超,而且可能已发明了原始织机。
继马家浜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崧泽文化距今约五、六千年。
这一时期,太湖地区的原始农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我国最早的犁耕(使用石犁),使土地得到深翻细作,这比黄河流域要早近千年。
手工业的发展以制陶业最为突出,陶器制作普遍采用慢轮修整,已出现了轮制和模制技术,出现了用漆彩绘的陶器。
从草鞋山和崧泽遗址中还发现了中原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彩陶,反映了南北文化相互交流和影响的事实。
这一时期墓葬的随葬品多寡不一,说明了贫富差别已经出现,社会已经进入了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良渚文化距今约四、五千年,它代表了太湖地区原始文化的最高水平,农业有了飞速发展,农具得到改进,除石犁外,还出现了双翼弧刃石耘田器、有柄石刀、半月形双孔石刀等新型农具。
出土的罱河泥工具——千篰,说明当时已掌握了农田施肥技术。
水井大量出现,井内还有用圆木剖挖而成的井圈,可能人们已开始进行人工灌溉。
三国时期的地方文化与地域特色
三国时期的地方文化与地域特色在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是一个充满了战争和动荡的时期。
虽然三国时期被人们普遍认为是一个乱世,但同时也孕育了许多地方文化和地域特色。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三国时期不同地区的文化特点,以及它们对整个历史的影响。
1. 吴地文化:江东的繁荣与兴盛三国时期,吴国位于长江下游一带,以东吴的建立而得名。
吴地文化在当时极为繁荣,被后世美称为“江南文化”。
这个地区以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多样化的生活方式而闻名于世。
首先,吴地文化以文人雅士为代表,文化艺术蓬勃发展。
在这个地方,许多文人墨客纷纷涌现,他们以其优美的文笔和卓越的才华成为当时文化界的璀璨明星。
著名的文学家陆游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的诗词作品流传至今。
其次,吴地文化还以其丰富的园林艺术而著称。
当时,吴地的人们喜欢在家园中建造精美的园林,这些园林被赋予了浓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是苏州的拙政园和留园,这些园林不仅展示了吴地人民对自然的热爱,还表达了他们对人生的追求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此外,吴地文化还以其丰富的民间艺术和手工艺品而闻名。
其中,吴绣是当地的特色手工艺品,它以其精湛的绣艺和富有民间风格的设计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吴绣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同时也是吴地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
2. 蜀地文化:巴蜀的勇敢与固守蜀地文化是指当时的蜀地(今四川)所形成的地方文化。
当时,蜀地处于战乱之中,然而这片土地上的文化依然充满活力。
首先,蜀地文化以勇武精神和固守不拔的特点而著称。
蜀地地形险要,被山脉环绕,因此当时的蜀地人民不仅身经百战,而且坚守城池,对外界的入侵始终保持高度警惕。
他们的勇敢精神和固守不拔的民族气质,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蜀地文化以其独特的饮食文化和草木医药而闻名。
四川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它以其辣味和麻辣风味而闻名于世。
四川菜系的形成离不开蜀地的独特气候和地理环境,这使得当地的饮食品种丰富多样。
此外,蜀地还以其草木医药而闻名,这种以天然植物为原材料的医药方法,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传承地方文化,开发特色少先队活动
传承地方文化,开发特色少先队活动作者:韦小杰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上》2013年第12期【摘要】作为吴地区域之一的古镇木渎,是有着深厚的吴文化底蕴,将木渎的文化与学校少先队活动相结合,让学生们进一步了解所在地域的传统文化,对传承地方文化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吴文化传承木渎少先队活动【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31-01中华民族在它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极其灿烂辉煌的文化,而吴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一朵奇葩。
可以说,吴文化拥有着广阔的范围和深厚的底蕴,是校园活动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极好题材。
所以我们学校把传承地方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与现代的行为养成教育链接起来,决心探索出一条特色少先队活动的有效途径。
秀丽的江南古镇,江南园林第一镇,乾隆六次到过的地方——木渎。
作为吴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木渎这座千年古镇有着厚重的人文历史、古色古香的私家园林,细声轻语的吴侬软语……土生土长的学生,对木渎的风土人情较熟悉,在学习、了解木渎文化的同时,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共鸣。
所以,我们将从吴文化中的木渎文化开始着手,在学校开展传承地方文化的特色少先队活动,对于文化的传承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都有很好的作用。
一、营造良好的地方文化教育氛围校园环境是一个多方面影响学生的载体,学生每天在校园中都会无形的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在传承地方文化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校将在学校精心的布置,使其拥有浓厚的木渎文化氛围,从不同角度向学生展现木渎的千年文化。
1.建设“木渎文化展览馆”以班级中队为单位,每周每中队在辅导员的带领下,利用学校图书馆与信息教室,收集有关木渎文化的资料,由辅导员组织整理。
进行一至两个月后,学校将少先队员活动室布置成木渎文化展览馆,馆中由少先队员们自己动手,将收集来的相关资料陈列开来,在今后的少先队活动中供同学们参观浏览。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第20卷)目录汇总
陈功锡 , 徐 亮 , 伟 (0 2 :4— 8 罗 2 ( )5 5 )
金 沙 江干热 河谷特 色药物资 源保护 与利 用现状 及发展 对 策分析
… … … …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 … … … … … … … … … … … … …
中央 民族大 学 学 报 ( 自然 科 学版 ) 21 0 ( 2 1年 第 O卷 ) 目录 汇 总
1 生命 与 环 境 科 学
原子吸收法对藏草 药兔耳草中 1 种元素的初级形 态分析 …… … 杨若 明 , 2 张经华 , 蓝叶芬 ( 0 1 : —1 ) 2 ( ) 5 0
石 家庄城 市防洪规 划体 系探 讨 … ……… …… ……… ……… … 李锁 庄 , 韩 凝 , 夏建新 ( 0 1 :1 4 2 ( ) l —1 )
范 刚 , 清洪 , 岳 周 林 , (0 2 :9— 2 等 2 ( )5 6 )
雷公 山苗族 传统 医药 文化的调 查 ……… …… ……… …… …… 余 永 富 , 宗才 , 秀俊 (0 2 :3— 6 杨 唐 2 ( )6 6 )
桂 花 的 民 族 植 物 学研 究 … … … … … … … … … … … … … … … … … … … 陈 晨 , 增 莱 (0 2 :7— 0 徐 2 ( )6 7 )
椭 圆叶 花锚 水溶性 多糖 的水提 工 艺研 究 …… …… ……… … 刘春 兰 , 李 阳 , 黄 潇 , ( 0 4 : 8 等 2 ( ) 5— )
核 不均 一性核 糖核 蛋 白 H ( n N 2 对 单纯疱 疹病毒 ( S 复 制影响 2 h R PH ) H V I)
吴地文化复习题
吴地文化复习题导语:吴地文化是指中国吴越地区的历史文化。
该地区位于今天的浙江南部和江苏北部地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吴地文化以其独特的传统、历史和艺术形式而闻名。
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些关于吴地文化的复习题,帮助您了解和巩固对吴地文化的知识。
一、吴地文化的起源和发展1. 吴地文化起源于中国历史上的哪个时期?2. 吴地文化以哪个朝代的建立和发展为基础?3. 吴地文化在哪个历史时期达到了巅峰?二、吴地文化的特点与传承4. 吴地文化的特点有哪些?请至少列举三个。
5. 吴地文化是如何得以传承和发展的?6. 吴地文化对中国其他地区文化的影响有哪些?三、吴地文化的艺术形式7. 吴地文化的书法艺术有何特点?8. 吴地文化的绘画艺术有哪些流派?请简要介绍一种。
9. 吴地文化中的雕塑艺术有何特点?10. 吴地文化的音乐和舞蹈形式有哪些?四、吴地文化的建筑与景观11. 吴地文化中有哪些著名的建筑和景观?12. 吴地文化中的建筑风格有何特点?五、吴地文化的吴越王国13. 吴越王国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14. 吴越王国的建立和发展的原因是什么?15. 吴越王国的统治者有哪些重要人物?六、吴地文化的名人与传说16. 吴地文化中有哪些著名的历史人物?17. 吴地文化中有哪些著名的传说故事?七、吴地文化的宗教信仰18. 吴地文化中的主要宗教信仰是什么?19. 吴地文化中的宗教建筑有哪些?八、吴地文化的饮食特色20. 吴地文化的饮食特色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九、吴地文化的传统节日21. 吴地文化中有哪些重要的传统节日?22. 吴地文化的传统节日是如何庆祝的?十、现代吴地文化的发展23. 现代吴地文化在哪些方面得到了继承和发展?24. 现代吴地文化在商业、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结语:通过以上的复习题,相信您对吴地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吴地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珍贵的传统艺术和价值观念。
古代吴地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影响
昆山赵陵山遗址 M77 一位集古代部族权力于一身的巫 师的墓葬,随葬品之多,特别是大量玉器的随葬,更是这一 历史的具象说明。
玉器的雕琢是一种人生追求的写意,是人类心声的刻 划,历经几千年必然会熏陶出含蓄与奔放兼具的信仰特色; 玉器的雕琢也是一种内在涵养的修饰,经过几千年摒拙求 优的心理历程,必然会磨练出圆润而又深刻的性格特征,修 身养性,说到底就是人性的修饰与重塑,而每一件玉器,无 论是玉璧、玉琮,还是玉镯、玉璜、玉珠,都是虚心的器体, 那圆满的虚心一开始是作为一道必须的工序来完成的,欲 成其器,务虚其心,不虚心便不成为器。生活中的哲理随着 岁月的积淀逐步磨冶出人们虚心脱俗的品行。玉文化内涵 的实质决定了玉文化净化心灵的客观效果与道学修身养性 的宗旨的一致。
亘古未有的玉器从太湖流域开始大量盛行绝非偶然, 成 书 于 战 国 时 代 的《 山 海 经 》中 多 载 古 代 山 上 遍 地 是 玉。 1984 年以来,根据闻广先生的研究,认为太湖地区所产软 玉为“就地取材”。已鉴定的苏南新石器时代玉器中确是软 玉者以吴县草鞋山遗址的崧泽文化残玉璜[WCM12:15]为 最早,距今约 5500 年。既然古代遍地是玉,那么为何直到崧 泽文化时期才逐渐开始将玉利用起来呢?太湖流域的这份 玉缘自有其历史根源。马家浜文化之后,所有能被水冲走的 都冲走了,唯有玉石之山巍然不动,成了人们唯一的立足之 处,经过洪水洗劫的少数幸存者竟意外地发现了玉屑敷于 患处可以消肿解毒(食玉可以健康长寿,长生不老,这是中 国古代非常流行的一种看法。古代所谓“琼浆玉液”、“神仙 玉浆”、“玉膏”“玉脂”、“玉醴”、“玉屑”等,都是指可食用 的玉制品,而且其功效都是“服之长生不老”,玉之客观存 在的药用价值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宋代医 学名著《圣济录》中有这样的处方:“面身瘢痕,真玉日日磨 之,久则自灭。”《汉书 · 王莽传》对此也有记载)。正当人 们力不从心于繁衍生息的神圣使命,身心交瘁之际,这晶莹 润亮的玉拯救了无数水后病疫中濒临死亡的生灵,在绝处
听吴文化讲座心得体会
近日,我有幸聆听了关于吴文化的讲座,主讲人是我国著名的吴文化研究专家张教授。
讲座深入浅出,让我对吴文化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吴文化的独特魅力吴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
它起源于我国东南沿海的江苏、浙江一带,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
吴文化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丰富的人文景观和灿烂的文化遗产,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 历史悠久吴文化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据考古学家研究,吴文化起源于长江下游的太湖地区,后逐渐扩展到整个江南地区。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吴文化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2. 地域特色吴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筑风格:吴地建筑以木结构为主,风格古朴典雅,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2)民间艺术:吴地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如吴歌、吴舞、苏绣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3)饮食文化:吴地饮食以清淡、鲜美著称,如苏式点心、太湖三白等,令人回味无穷。
3. 文化遗产吴文化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石刻等。
这些文化遗产见证了吴文化的繁荣与辉煌,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吴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传承与发展。
如今,吴文化已经成为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1. 文化传承吴文化的传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传承:学校教育将吴文化融入课程体系,让学生了解和传承吴文化。
(2)民俗传承:民间艺人通过口头传授、师徒相授等方式,传承吴文化。
(3)文化交流:吴文化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与其他地区文化进行交流与融合。
2. 文化发展吴文化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产业:吴文化衍生出了一系列文化产业,如旅游、影视、动漫等,为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文化创新:吴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如将吴文化元素融入现代设计、时尚产业等,使吴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如何促进吴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如何促进吴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作者:杨萌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32期摘 ;要:吴文化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以吴地为核心,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生长、发育、成熟、转型,并在新时期发出夺目的光芒。
它融文化、民俗、科技、经济等为一体,实现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产业的转型。
吴文化以其丰富的文化内容和鲜明的文化特征,在根本上决定了今后吴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格局。
在文化产业兴起并发展的时代,促进吴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成为至关重要的话题。
本文将重点分析促进吴文化发展和传播的思路。
关键词:吴文化;发展;特征;经济;科技[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2--01吴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它具有悠久的文化积淀以及很鲜明的时代特征,农神后裔、周原立国、吴氏开氏始祖、泰伯奔吴、圣德圣人、开拓东吴、吴姓传代始祖、太湖明珠、江南古邑等都是吴文化的真实写照。
吴文化的内容是多方多面的,在我国优秀的文化与文明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
实现吴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能够从根本上来促进我国文化的转型,从而让文化发展更加具有生命力。
一、吴文化的内容吴文化是吴地区域文化的简称,它泛指吴地从古至今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
吴文化以先吴和吴国文化为基础,经过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发育,至隋、唐、宋、元及明形成高峰。
清代及近代,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吴文化开始从传统文化定式向现代文化方向转型。
无论是哪个文化时期,吴文化的内容和核心都能与时俱进,与时代保持统一的步调。
加上吴文化地域经济、科技发展迅速,从某种程度上增进了不同文化的交融,从根本上促进了文化的创新,让吴文化的生命力得以维系。
二、吴文化的特征及特色1.吴文化的特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农耕文化、青铜文化、工商文化是吴文化的基本特征。
这三大文化特征分别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特色,也标志着吴文化的发展和转型。
吴文化中的荷花文化
∙吴文化的起源∙吴文化的起源及地域空间吴文化,即吴地区域文化,指的是自有人类到今天,吴地区域的人们同自然相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文化创造和成果表现。
“吴”的概念主要来自春秋时期的吴国,春秋战国时期,吴国的国都一直处于迁徙状态,在诸樊为吴王时,建都于今苏州吴中区的木渎,而后公子光刺王僚后为吴王即是阖闾,在伍子胥的主持下,重新建造都城——阖闾大城。
吴国是一个具有740多年历史的国家,是历史上任何一个诸侯国都无法比拟的,同时也是推动吴文化的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
吴文化融合楚文化、中原文化与吴越土著文化等各种文化形态,形成了最初、最基本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吴文化。
在古老中华文明中,吴文化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与荆楚文化、越文化共同成为了长江流域文明的主流。
从古至今,它与国内外文化相互借鉴、渗透、融汇,共同铸成了现在吴地的区域文化。
对推进吴地的文化建设和现代化经济建设,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现今,吴文化的地域空间主要西起南京,东至上海,南达杭嘉湖,北至扬州、靖江、南通、启东一线,是长江下游的三角洲地区,以太湖为腹地,以苏州、无锡、常州为核心地带。
这一部分的地区经济属于全球发达地区,同时该地区还具有古老的传统文化。
1.我国吴文化发展历程吴文化有着自成序列的发展体系,从最初的具有基本地域特色,到之后在其长期发展中,吴地由于受到“衣冠南渡”的三次影响而逐渐成为全国经济文化的重镇,尤其是在明清时期,经过其不断的演变与更新,吴文化的发展达到顶峰并呈现出具有吴地文化的鲜明特色。
在近现代开始的清末民初以及现代化进程中,吴文化始终独领风骚,在继承传统,同时也保持自己的个性的基础上,继续以开放的姿态,吸收并与外来文化完美融合,同时向其他地区传播,显示了吴文化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无锡首先成为吴文化发源地,而苏州则成为了吴文化发扬地。
1.吴文化的初步形成在商朝后期,泰伯与吴雍投奔到吴国,从而有了吴文化与中原文化第一次的交流。
从吴越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看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的文化变化
从吴越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看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的文化变化一直以来,中国历史上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变迁都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的文化变化尤为引人注目。
吴越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这一时期文化变迁的核心,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吴越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并分析这对于地区文化变化的影响。
一、吴越文化的传承1.1 文化传统的延续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文化传统得以延续。
吴越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中心,吸纳了中原文化和南方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吴越文化。
这一文化传统通过世代相传,继续影响着当地的文化发展。
1.2 礼俗传承与继承吴越地区的民族传统和社会习俗也得以传承。
例如,吴越地区一直奉行着尊师重道的风俗,注重家族和亲属关系的重要性。
这些传统观念和习俗在春秋战国时期依然存在,并且对地区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吴越文化的创新2.1 文学艺术的创新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的文人墨客们开始大力发展文学艺术。
他们以创新的思维和想象力,独创了吴越地区的文学风格。
例如,在辞章方面,吴地辞章常以诙谐幽默、晶莹剔透的笔触呈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2.2 文化产业的发展吴越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不仅仅是一个文化交流中心,还是一个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发源地。
当时,吴越地区兴起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手工艺品和艺术作品,如吴越剪纸、龙游漆器等,这些文化产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地区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三、吴越文化变化对地区文化的影响3.1 文化交流的丰富性吴越地区的文化变化使得当地的文化更加丰富多样。
与中原文化和南方文化的交融使得吴越地区的文化更具包容性和开放性,吸引了更多的文化学者和艺术家前来交流创作,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交流的发展。
3.2 地区经济的提升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的文化发展也为当地经济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吴越地区以其独特的文化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商人前来观光和交易,进一步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总结:从吴越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的文化变化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
吴文化特有风俗
苏州市指尖秀非遗文化园
虎丘花朝
农历二月十二日是百花生日,俗 称花神生辰,亦称花朝。苏州人素有 种花、爱花的习俗,花神庙仅虎丘一 地就有两座。每至二月十二日花神生 日这天,苏州人尤其是花农会早早赶 到庙里去庆贺,往往要“闹”到天亮 尽兴而归。现在,虎丘庙会最热闹的 是秋季庙会,似乎冷落了花神庙会了, 如今正逐步恢复“虎丘花朝”。
吴风传承
苏州市指尖秀非遗文化园
简介
吴文化是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 分,以无锡、苏州为代表,泛指吴 地古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 成果。我们这一期主要介绍苏州特 有的风俗和传统美食。
苏州市指尖秀非遗文化园来自童谣正月初一吃圆子,二月里来放鹞子 三月清明青团子,四月蚕宝宝结茧子 五月端午吃粽子,六月里来摇扇子 七月蒲扇拍蚊子,八月中秋剥剥西瓜子
苏州市指尖秀非遗文化园
水乡服饰
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博物馆 苏州市指尖秀非遗文化园
水乡服饰
生活在苏州以东甪直、胜浦、 唯亭、陆慕一带的农村妇女,依然 保留着传统的民族服饰。她们以梳 鬓鬓(此字应为髟下面加一个般字) 头,扎包头巾,穿拼接衫、拼裆裤、 束袽(此字右半应为“属”字)裙, 着绣花鞋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服饰, 颇具江南水乡特色,有“苏州少数 民族”之美称。
苏州市指尖秀非遗文化园
五月端午
苏州市指尖秀非遗文化园
五月端午
端午节前后,各地都有 划龙船、吃粽子的习俗。据 传此俗是为了纪念楚国诗人 屈原,但吴地则是源于春秋 时有关吴国大夫伍子胥的历 史传说。当然,鲜肉粽也是 吴地比较著名的粽子之首
苏州市指尖秀非遗文化园
正月十五“闹花灯”
岁逢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亦称 “上元节”。江南风流才子唐伯虎也留有 盛赞元宵灯节脍炙人口的绝妙诗句:“有 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 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 村女,沸笙星歌赛社神;不展劳樽开口笑, 如何消得此良辰。”
燕赵好桑麻 吴地禾稻美 白话文
《燕赵好桑麻吴地禾稻美白话文》一、引言“燕赵好桑麻吴地禾稻美”这句话出自我国古代经典《诗经》,它描述了我国古代不同地域的特色和特产。
在我国的农业社会时期,不同地区因为气候、土壤和自然资源的不同,产生了各具特色的农产品。
这反映了我国博大精深的地域文化和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
二、燕赵、桑麻与吴地、禾稻的地域特色1. 燕赵地区燕赵位于我国的华北平原,地势平坦,气候寒冷,适宜种植桑蚕和麻纺织。
“燕赵好桑麻”,桑蚕和麻布是该地区的特色农产品。
燕赵地区还因为交通便利,历史悠久,文化发达,被称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2. 吴地地区吴地位于我国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适宜种植水稻。
“吴地禾稻美”,禾稻成为该地区的特色农产品。
吴地地区的长江文明、吴越文化、水乡风情等也给这片土地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三、从地域特色到文化底蕴1. 农产品的地域特色燕赵和吴地的不同地理环境孕育了不同的农产品,桑麻和禾稻成为了两地的代表性农产品,成为了当地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也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社会时期地域特色的多样性。
2. 文化底蕴的丰富性除了农产品之外,燕赵和吴地还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燕赵地区因为其地处华北平原,被称为“九州”的中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与之相应,吴地因为其地处长江流域,有着勤劳的民族和开放的港口,形成了独特的吴文化特色。
四、个人观点和总结“燕赵好桑麻吴地禾稻美”这句古诗句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对地域特色的注重和对农产品的珍视,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地域文化差异。
通过对这句古诗句的深入解读,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古代我国的地域文化,还可以从中感悟到我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农业和民族特色的重视,为我们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也提醒我们在当今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要重视和保护好每一个地域的特色和文化底蕴,让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在总结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深感“燕赵好桑麻吴地禾稻美”的内涵不仅仅是描述两个地域的特色和农产品,更是揭示了我国古代文化中对地域特色和自然资源的珍视和肯定。
传承吴地非遗文化
传承吴地非遗文化,做新吴地小主人堰桥实验小学王斌非物质文化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对我们祖先五千年文化的一种认同。
它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历史发展的见证,也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
我们无锡是吴文化的发祥地,有着悠悠的文脉、深厚的底蕴,在漫长的奋斗历程中演绎出了一个又一个绚丽辉煌的篇章。
作为从外地转到无锡来的新时代少先队员,非常有必要了解、保护并传承这些非遗文化。
那我们辅导员怎样带领这些学生围绕“非遗文化”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一、激发队员的研究兴趣,让队员了解非遗文化。
我们中队的少先队员对吴地非遗文化充满好奇和兴趣,在平时的研究中他们喜欢问“这是非遗文化吗?”“吴地非遗文化包括哪些方面?”……,这是可贵的。
心理学家指出,生动、有趣的材料,能唤起人的好奇心,激发起探索知识的欲望。
因此,在研究中,辅导员要注意观察和发现队员感兴趣的话题,进而顺势引导他们深入进行调查研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我刚接到研究非遗文化这一课题任务时,我就把这消息告诉了我们中队的队员们。
我就对队员们说:“学校领导非常喜欢我们中队,说我们中队的队员非常认真,于是给了我们一个研究非遗文化的机会。
……”这一消息一宣布,每个队员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个个都很兴奋。
于是我就把第一阶段的研究任务布置给了队员:1、非遗文化是什么?2、吴地非遗文化包括哪些方面?在这一过程中,我首先给队员们带了个“高帽子”,从而激发了队员们的研究兴趣。
当队员有了研究兴趣,他们就很轻松的完成了研究任务,初步了解了非遗文化,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研究吴地非遗文化,让队员领略非遗魅力。
(一)组织队员积极探索,分类研究。
在前一阶段的研究中,每个队员对吴地非遗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
非遗文化,它不是某一个单一的方面,包括的内容比较多。
根据这一特点,我在第二个研究阶段引导队员们积极探索,分类研究:1、第一小队:主要研究吴歌、戏剧。
端午节洗艾草的寓意和象征
端午节洗艾草的寓意和象征端午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之一,源自于古代人们为了迎接自然界的变化而制定的一种节日。
中国人在庆祝端午节时,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习俗,那就是用艾草来洗澡。
这种做法在现代可能有些不可思议,但在古代,艾草可是被视为一种聚财祛病的宝贵中草药。
艾草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草药,具有多种医疗作用,包括驱虫、止痛、解热、调节内分泌、养颜美容等等。
古代的人们认为艾草能够祛病驱邪,并具有消炎、排毒、提高免疫力等多种功效。
因此,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将艾草晒干之后,用开水泡开,便可洗浴身体。
这种做法不仅可以清洁身体,驱除寒湿、风寒的侵袭,还可以清理经络、细胞等部位,改善身体的免疫力。
那么,为什么端午节要洗艾草呢?古人认为,五月初五是阴气与阳气转换的重要时刻,此时阳气趋盛,万物已经生长茁壮,人体也应该配合这种变化来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保持身体的健康。
而洗艾草正是因为艾草有聚阳的作用。
洗澡时,艾草可以通过皮肤渗透进入身体内部,运用其独特的药用功效,调节身体的阳气,使得人体阳气更加旺盛,免疫力增强,对抗疾病的能力大大加强。
除此之外,端午节洗艾草还有一些非常有趣的象征寓意。
传统的端午节被视为保佑带来好运和驱除邪恶的时刻。
因此,人们在节日中有种“不能睡觉、不能生病、不能嫉妒”的说法。
洗艾草则是以驱除不利因素、保佑平安健康为主题的一种传统活动。
历史上,为了摆脱疫病、瘟疫的侵袭,人们有时候还会将艾草插在门口以及土地神祖庙的四角,希望能够将邪祟赶走。
这种做法被传承至今,既保护了人们身体的健康,又表达了对幸福生活向往的深刻内涵。
同样的,端午节洗艾草也在表达一种深刻的文化传统。
相传,吴地有著名的“草人神”带来了制作艾草蛋卷、蜜枣、酥饼等端午食物的风俗,还有“三行李、四行棕、五行艾”等传统卷裹物。
通过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端午节洗艾草成为了一种弘扬中华文化的方式,着力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根植三千年等文化价值观。
在文化历史和生态保护、养生理念的背景下,端午节洗艾草不但具有文化传承、寓意象征的功能,更是一种“治本之举”,为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更多的涵义。
三国吴地文化与文学共3篇
三国吴地文化与文学共3篇三国吴地文化与文学1三国时期,吴地文化与文学的发展与其它地区有着明显的不同。
吴地文化的形成、发展离不开吴地特有的环境自然条件和吴地民族文化的传承。
在文化环境的影响下,三国时期吴地地区的文学艺术蓬勃发展,赋、词、曲等文学形式俱酷,文艺风格异彩纷呈。
一、对吴地文化的影响吴地地处长江三角洲及其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物产,自然环境优越,这对吴地文化的繁荣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同时,吴地地区的人口是多民族、多语言的,各族群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也为吴地文化贡献了许多独特的元素。
二、文学艺术的发展吴地地区的文学艺术不仅在汉族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在海外传播中有一定地位,如《世说新语》、《梦溪笔谈》等文学经典作品。
1. 诸葛亮文化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文化影响不仅在蜀国,在吴地地区也广泛影响着人们。
被世人称为“诸葛先生”的诸葛亮的散文和诗歌以深入浅出和平易近人的风格广受欢迎,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篇章。
2. 陆机文化陆机生活在三国时期的吴国,是一位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
他的文学风格短小精干,意境深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陆机所写的《文赋》、《典论》等经典著作在文学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吴地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3. 陶渊明文化陶渊明是晋代文学家、道士,也是吴地地区文学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
陶渊明的诗歌作品具有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表现了他热爱自然和人民的思想。
在吴地地区的文学艺术中,陶渊明的作品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文学形式和作品吴地文学以赋、诗、曲为主要的文学形式。
赋是吴地文学中的独特表现形式,以其辞意深远、意境优美、文辞华丽广受欢迎。
代表作品有《临江仙·滕王阁序》、《扬州慢·淮阴侯府》等。
诗也是吴地文学中的重要表现形式,许多著名的诗人如江淹、谢灵运、陶渊明等都在吴地地区流传。
文学史上有名的《世说新语》、《鹤林玉露》等文学作品,在吴地文学史上也有着巨大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 染草 的品种 、 采集 、 色工 艺 、 染 媒染 剂 的使用 等 方 面 , 形成 了一套 成 熟 的管 理制 度. 诗 经 ・ 雅 ・ 都 《 小 采绿 》 中记载有 采集蓝 的活动 : 终朝 采蓝 , “ 不盈一詹 ” . 秦代设有 “ 在 染色 司”, 史 记 ・ 《 货殖列 传》 有 “ 干亩 卮茜 , 畦姜韭 , 若 千 此其 人 皆与千户侯 等. 的记载 , 集解 》 徐 广 日 : ” 《 “ 卮音 支鲜 支 也. 音倩 , 茜 一名
等方 面 , 形成 了一套成 熟的管理 制度 . 都 明清 时期 除满 足 中国 自己需 要外 , 大量 出 口. 年来 , 着人 还 近 随
们环保 意识 的增 强 , 化学 合成染料 的负 面作用被 审视. 而天然植 物染料具 有 的环保 、 无污染 、 对人体无 危
害甚至 可 以保健 的特点 , 重新 受到人 们 的关 注 , 成品也被 越来越 多的人所 青睐 . 其
保 、 污 染 、 人 体 无 危 害 甚 至 可 以保 健 的特 点 . 无 对 随着 合 成 染 料 的负 面 作 用 被 审视 , 然 植 物 染 料 在 今 天 又 重 天
新 受 到 了人 们 的 关 注 . 文 从 植 物 染料 的历 史 、 料 植 物 的种 类 及 分 类 、 物 染 料 化 学 结 构 基 础 及 染 色 机 理 、 本 染 植 染 色工 艺 和 应 用 前 景 等 几 个方 面对 此 进 行 了论 述 . 关 键 词 : 植 物染 料 ; 染料 植 物 ; 色工 艺 ; 保 ; 染 环 应用 前 景
1 我 国古代 的植 物染 料 历史
植物 染始于 中国 , 在夏代 , 早 就使 用蓝草染 色 , 掌握 了蓝 草 的生长 规律 而人 工种植 和 收获 : 夏小 且 “
正 日五月启灌 蓝 ” 周朝 时设有管 理染色 的官职—— 染草 之官—— 又称 “ 人 ” 周礼 ・ . 染 ,《 地官 》 “ 染 载 掌
中 图分 类 号 :T 9 . S136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5 8 3 2 1 ) 20 l -4 1 0 —0 6( 0 1 0 -0 50
利用植 物染料 是我 国古代染 色工 艺的主 流 , 从染 草的种植 、 采收 、 藏 以及染 色工 艺 、 染剂 的使用 储 媒
中 国 的 传 统 植 物 染 料 及 其 应 用 研 究
杭 珍 , 增 莱 徐
( 苏 省 中 国科 学 院 植物 研 究 所 ,江苏 南 京 2 0 1 ) 江 10 4
摘
要 : 植 物 染 料是 指利 用 自然 界 之 花 、 、 木 的茎 、 、 实 、 子 、 、 等 提 取 色 素 作 为 染 料 . 有 环 草 树 叶 果 种 皮 根 具
有 方 土 , 以 时 月 ” .宋 代 在 少 府 监 下 设 “ 思 院 ” 司 炼 染 . 清 时 期 除 在 北 京 、 京 等 地 设 立 织 染 采 文 专 明 南
局外 , 还增设 “ 蓝靛所 ” 等机 构 , 种 蓝 以供染 事 ” 我 国古代 印染不仅 颜色 丰富 , “ . 色泽艳 丽 , 而且染 色牢 度 好 , 易褪色 . 国古 代 的色 彩被 赋予 了特殊 的含 义 , 周 礼 》 不 我 在《 中青 、 赤 、 、 五 色被 定 为正 色… . 白、 黄 黑
21 0 1年 5月
中央 民 族 大 学学 报 ( 自然 科 学 版 )
J un l f E( a rl c n e E io ) o ra o MU N t a S i cs dt n u e i
Ma ,2 1 y 01
Vo【 20 No. . 2
第2 0卷
第 2期
除 自色外 , 他 四色主 要是依 靠植物染 料所得 . 其
2 染料 植 物 的应用 及 其 化
青色 , 主要从 蓝草 中提取靛 蓝染成 . 蓝色 是我 国古代 的使 用历 史最 长 , 围最 广的 服色 . 范 需求 很 大 ,
收 稿 日期 :01 _7 l 2 00 -5 作 者 简 介 : 珍 ( 9 6一) 女 ( 族 ), 杭 18 , 汉 江苏 丹 阳人 , 读 硕 士 生 , 究 方 向 为药 用 植 物 学 在 研
的宋武帝 刘裕 ( ・ 奴 ) 现其 能 治疗金 疮 而命 名 . 字 寄 发 近 现 代 植 物 分 类 著 作 中 , 早 发 现 于 吴 地 ( 、 、 、 湖 流 域 ) 模 式 标 本 采 自吴 地 , 地 域 命 名 最 宁 沪 杭 太 或 以 的植 物 众 多 . 类 植 物 有 : 南 卷 柏 Slgnl oln ofi i o . 产 宜 兴 、 州 等 地 , 草 药 用 , 清 蕨 江 e ie am eed r e n , a l l f H r i 苏 全 有 凉 解 毒 、 尿 消 肿 、 血 等 功 效 ; 东 肿 足 蕨 P a i yi jp nc a a; 东 安 蕨 A i cm i hae 利 止 华 l o r o i N k i华 g g aa a ns a pu se r i o m r
通 讯 作 者 i 增 莱 ,江苏 省 中科 院 植 物 研 究 所研 究 员 , — a : u l1 4 s u cm. 徐 E m i x z 9 @ o .o l 5 h
第 2期
金 久宁 等 :吴 地 植 物 与 文 化 传 承
以吴 地命 名植 物有 吴茱 萸 , 最早 见 于《 神农 本 草 经 》 载 , 记 以产 自吴地 而 得 名 ; 菜 ( 腥 草 ) 最 早 蕺 鱼 , 见 于《 越春 秋》 载 , 吴 记 以产 自苏 州蕺 山得 名 ; 寄奴 ( 蒿 ) 见 于 《 史 》 载 , 刘 奇 , 南 记 以魏 晋南 北 朝 时 期江 南
红蓝 . 其花染 缯赤 黄也 . , 即对专 门种 植栀子 和茜草用 以染 黄赤 两 色 的描 写 . ” 此 隋唐 时期少 府监 下 的 织染 属亦有 专管植 物染 料部 门 , 唐六典 》 : 凡染大抵 以草木 而成 , 以花 叶 、 以茎 实 、 以根皮 , 《 载 “ 有 有 有 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