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

合集下载

吴式太极拳在北方的发展 吴式太极拳108式拳谱

吴式太极拳在北方的发展 吴式太极拳108式拳谱

《吴式太极拳在北方的发展吴式太极拳108式拳谱》摘要:吴式太极拳得名于1959年徐致一出版的《太极拳》(吴鉴泉式)一书,但当时尚未冠“吴式”二字,1963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太极拳全书》方将其冠名为“吴式太极拳”,1.王茂斋,标志:“北平太庙太极拳研究会”成立1928年吴鉴泉南下以后,王茂斋担起了吴式太极拳在北方发展的重任,经常辅导弟子们在智化寺、东堂子胡同等处练拳,王培生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太极拳是“实用意念拳”的观点,提出了练太极拳要“以心行意,按窍(穴位)运身”,要“神意不同处”,要注重运用“身体之六球”等重要理论,为太极拳的普及和提高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吴式太极拳是从杨露禅所传的拳术套路演化而来的。

据史料记载,杨露禅大约在1840年后在北京王府教拳,随之习拳者甚多,其中万春、凌山、全佑受益最多。

全佑(1834―1902年)满族正白旗人,生于北京大兴,老姓吴福氏,字保亭。

他经多年精心苦练,吸收杨露禅、杨班侯父子大、小架之精华,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他的拳被称为中架式太极拳,也可以说是吴式太极拳早期的雏形。

根据《太极功同门录》所记,全佑传人有王茂斋、吴鉴泉、郭松亭等。

吴式太极拳定型于1902年全佑去世之后。

王茂斋和师弟吴鉴泉、郭松亭等一起经过多年的苦练、切磋、研究、提炼、升华,并吸收了其他优秀的太极拳技法,形成了新的拳式特点。

该拳架势中正安舒、不纵不跳、轻柔缓慢、松静自然、紧凑舒伸、圆活灵巧,点(穴)打(击)拿(反关节)发(摔)卸(骨)融为一体。

经过他们的广为传播,吴式太极拳名声显赫,习练队伍不断扩大。

但当时这个太极拳的流派还不叫吴式太极拳,而是叫“太极功”(见1929年王茂斋编辑出版的《太极功同门录》)。

吴式太极拳得名于1959年徐致一出版的《太极拳》(吴鉴泉式)一书,但当时尚未冠“吴式”二字,1963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太极拳全书》方将其冠名为“吴式太极拳”。

1989年6月,由中国武术研究院审定的《四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杨、陈、吴、孙)出版后,吴式太极拳才真正有了由国家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名分。

北派吴式太极拳名家修占与高壮飞难得一见的交流视频

北派吴式太极拳名家修占与高壮飞难得一见的交流视频

北派吴式太极拳名家修占与高壮飞难得一见的交流视频
【名家简介】修占,莱州市吴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莱州市振武馆馆长,是中国传统吴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

1947年出生于山东掖县(今莱州市)程郭镇大武官村,这里是中国吴式太极拳创始人王有林(王茂斋)的家乡。

修占的父亲修丕勋为王茂斋先生之得意高足。

1934年,曾任掖县国术馆教务主任,太极拳弟子遍布莱州。

修丕勋先生功夫精纯,品德高尚,深得乡民的爱戴和弟子们的尊崇,为莱州太极拳的发展和武术事业的振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一生弟子众多,其次子修占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14岁那年父亲看到儿子修占的手眼身步,觉得修占颇有习武的天赋,开始教他正宗吴式太极拳的拳理、意念、动作、招式,使修占不仅学会了动作到位的拳架,还领悟到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他从内心里爱上了传统武术中的精粹——太极拳,不管严寒酷暑,风霜雨雪,修占用心磨练拳脚的身影从未间断。

高壮飞,1932年生,北京人。

本人以医学生理、运动生理、现代生物力学、中国哲理和经络学研究太极拳,是北京武术名家王培生老师的入室弟子(上世纪50年代),并受师爷杨禹廷的教诲多年(60年代)。

在太极拳理论与技术上均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

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

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北京是吴式太极拳的发祥地和重要传播地之一。

吴式太极拳和其他拳种一样,有自己的派系源流,继承和发展的过程,在各地民间有广泛的流传繁衍,并且形成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出现了较有影响的代表人物。

吴式太极拳可分为四个阶段,并有各个阶段的代表人物。

第一阶段:发祥时期(1872年-1902年间)。

代表人物:满族人全佑,老姓吴福氏。

清代咸丰年间,大约1840年后,杨露禅从河北永年来到北京,而后开始在皇宫内教拳。

满族人全佑(1834-1902)在旗营当差,从师杨露禅学拳。

后尊师命拜杨露禅之二儿子杨班侯为师。

杨露禅及其三子杨健候所传拳路为大架子,而杨班侯所传拳路为小架子。

全佑兼得杨氏父子两代之真传。

他精心学练,吸收了大架小架之精华,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人称他的拳路为太极拳中架。

这就是吴式太极拳最早的雏形。

1872年,杨露禅逝世。

此后全佑在京教拳。

得其真传者有其子爱绅(名鉴泉),弟子王茂斋(名有林),郭芬(名松亭)等人。

全佑是杨氏所传外姓弟子中武功最高者,以柔化功深著称。

全佑于1902年逝世,被后人尊为吴式太极拳之始祖。

第二阶段:定型成长时期(1902年-1942年间)。

代表人物:吴鉴泉(全佑之子)、王茂斋(全佑大弟子)。

吴鉴泉,名爱绅(1870-1942)。

民国后随民俗为吴姓。

自幼承家学,以教拳为职业,系吴式太极拳定型人之一。

1928年民国政府南迁,南方人士邀请王茂斋去南方传艺,王抛不下买卖,于是推荐师弟吴鉴泉南行。

吴鉴泉携家眷及数名弟子南下,到上海、南京、长沙等地教拳。

他第一个把太极拳带到大江以南,并传播至海外东南亚数国。

吴鉴泉的传人有其子吴公仪、吴公藻、女儿吴英华、女婿马岳梁,以及弟子赵寿林、徐致一、吴桐等百余人。

王茂斋,名有林(1862-1940)。

山东掖县(今莱州市)人。

在北京东城区东四北钱粮胡同开设店铺做建材生意。

他是全佑先生的高徒,同为吴式太极拳定型人之一。

王茂斋在北京广收门徒,并把太极拳推广到山东、黑龙江等地。

名家讲太极:吴式太极拳的创始

名家讲太极:吴式太极拳的创始

名家讲太极:吴式太极拳的创始1984年5月,上海吴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吴英华和马岳梁二位老人,前来北京看闺女。

北京市吴式太极拳家王培生、李秉慈和翁福麒等携弟子20余人,于6月1日上午,在中山公园“来今雨轩”举行欢迎会,宴请吴、马二老。

另有河南郑州市吴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王梦南先生也参加了欢迎会。

会上,大家向二老请教,请马老讲一讲太极拳是怎样传到北京来的。

马老欣然开讲,此文据录音整理(部分文字有调整):那是清朝同治年间的事,先从杨露禅说起。

他是河北永年县人,绰号叫“转杆子三爷”,那时他已然成名,号称“杨无敌”。

永年县另有一家姓武的,是武禹襄的族人,叫武汝清他考中了进土,后来放任到河南温县做知县。

所以,他对陈家沟的太极拳和同乡杨露禅的功夫都很了解的。

再后来,武汝清屡升,先到北京任编修,后又升为侍郎,就如同现在的副部长,按现在来说是高级官员了。

所以,他与王公大臣们都有来往,其中有一个石贝勒(是六爷)患半身不遂,没练过武功,想让他儿子练武功,要请个名师来教。

武汝清说,你要请呢,我们那儿有一个,我给你请来。

石贝勒说,那好啊,你就给我请来吧。

据说是这样的,我也是听老人讲的。

于是就把杨露禅请来了。

请来后,杨露禅一手拉着石贝勒的手说,你老人家为什么不下地啊?石贝勒说,我已经多年不下地了。

杨露禅说,你们把鞋拿来给石贝勒穿上,鞋穿上后,杨露禅一架石贝勒的手,就在屋里走了一圈。

然后上到炕上,石贝勒很佩服了(这是杨露禅一进门就露了一手)。

石贝勒说:好,你的功夫高明得多,我马上叫我儿子给你磕头,拜你做老师,跟你学功夫。

他儿子叫石少男。

那是杨露禅进京后收的第一个徒弟。

就在贝勒府里。

另外,宫室里有一个叫岳柱臣(谐音)的,是武状元出身的,官做到将军,是岳飞的后代,河南人。

他知道杨露禅的功夫,所以他也要拜杨露禅做老师。

杨露禅不敢收,因为,他第一是武状元出身,第二又是将军,跟王爷是平起平坐的人物。

可是还是坚持拜杨露禅做老师。

除此二人外,以后王宫各大臣、贝勒爷们,到府里来跟杨露禅学一手两手的.那人数就多了,但那些不是正式的徒弟。

北京鸣生亮武学研究会副会长、济宁分会会长兼总教练张春生开山收徒

北京鸣生亮武学研究会副会长、济宁分会会长兼总教练张春生开山收徒

北京鸣生亮武学研究会副会长、济宁分会会长兼总教练张春生开山收徒为积极响应国家全民健身运动号召,弘扬中华传统武学文化,著名武术家、中国武术八段鸣生亮武学研究会会长张全亮先生入室弟子张春生,在常年坚持组织各类培训班,传授梁式八卦掌和吴式太极拳的基础上,于5月1日开山收徒。

张春生收徒仪式在济宁香港大厦举办,武术界友人济济一堂,共同见证。

收徒仪式简洁大方,传统文化氛围浓厚。

济宁市交通技工学校张建国带领入室弟子一起颂读《拜师词》,吴式太极拳传人陈磊女士代师宣读《门规师训》。

张春生先生带领入室弟子认祖归宗,并向与会嘉宾详细介绍八卦掌、太极拳先辈的事迹。

据介绍,张春生自幼在父亲的熏陶下酷爱武术,先后跟随多名拳师学习中国传统武术。

跟中国昆仑太极拳掌门,济宁运河传统武术研究所所长孙月民先生学习中国昆仑太极拳和散打。

跟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海外掌门人陈中华先生习练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和推手。

先后拜八卦掌传人赵桦、上海吴式太极拳名家杨希亮、当代著名武术家张全亮为师,传承吴式太极拳和梁式八卦掌。

(刘伟)2019第二届“泓凯杯”中华传统武术公益展演在江阴举行4月280,2019第二届“泓凯杯”中华传统武术公益展演,在江阴法尔胜大酒店成功举行。

400多名拳友欢聚一堂,共同分享了这场精武视觉盛宴。

江苏法尔胜董事局主席周建松先生、江阴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张健先生、江苏法尔胜泓凯汽车运输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士洪先生、中国武术九段钱源泽先生等在主席台就坐。

活动还邀请了镇江华东武术馆馆长、中国武术八段张志毅等武术界名人名家参加。

参加展演的选手有国际武术大赛冠军、全国武术大赛冠军,以及省运会冠军、CCTV中艺盛典大赛冠军。

展演现场,六岁的萌娃活泼机智、妙龄少女身手敏捷、白发苍苍的老人刚劲有力……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支武术代表队及全国冠军级的队员参与了精彩的武术表演及互动演练,现场气氛热烈,高潮迭起。

(江阴市武协)«11。

吴式太极拳传人

吴式太极拳传人

吴式太极拳传人太极拳弘扬者杨露蝉身怀绝技,在鸦片战争(1840年)之后来到京城,才使太极拳遐迩于世,振发兴旺起来。

当初杨露蝉在教王公贵族之前,曾在神机营(执火器的部队)教拳传艺,其中有三位满族人万春、凌山、全佑学习最佳。

后奉杨之命拜在其次子杨钰(班侯)门下。

可惜万春、凌山无后传之人。

由全佑开创太极拳师徒传递之例。

第一代鼻祖(1880-1902)全佑(1834-1902)满族正白旗人,生于顺天府大兴县。

老姓吴福氏,号保亭。

当年他在京师神机营当差时从学于"太极神拳扬无敌"杨露蝉。

他学拳笃实,事师最孝,有时胜于亲子。

露蝉感其诚,倾囊相教,故得其臻。

再拜班侯为师,得其传授。

所以全佑能兼得杨氏父子之所长名噪京城。

全佑后在提督衙门当差,办事公正,为人善良,人称全三爷。

同时,择徒而教。

传人有:王有林(茂斋)、其子爱绅(吴鉴泉)、郭芬(松亭)、夏公甫、常远亭、齐阁臣等人。

第二代奠基建业人(1902-1942)一、爱绅,字鉴泉(1870-1942),民国后随汉俗以老姓的第一音"吴"为姓,世人皆称为"吴鉴泉"。

青少年时即有极深厚的武术功底,家传太极拳更是了得,其父逝世后,与师兄王茂斋、师弟郭松亭三人同心合力,刻苦切磋,研究技艺、理法、突飞猛进,升华至善,臻其深奥,登峰造巅。

1914年,应许禹生之邀在其创办的北京体育研究社与杨少侯、杨澄甫、纪子修诸名师执教太极拳及岳氏连拳等,名声远扬。

1928年,吴鉴泉被上海精武体育会和国术馆聘为教授,第一个将太极拳带过大江。

1933年又在上海创办"鉴泉太极拳社",后遍及长沙、广州、港澳及海外。

吴鉴泉拳式循规蹈矩,松静自然,独具柔化之妙。

架式小巧细致,在开展中求紧凑,在紧凑中自具舒展,原被称为"小架式"。

鉴泉先师之推手以善化为基端正严密,细腻绵绵,沾随一体,守静运化,功深德高,堪为太极宗师。

吴氏83太极拳分解教学内容

吴氏83太极拳分解教学内容

吴⽒83太极拳分解教学内容 吴式太极拳属于太极拳的流派之⼀,是⼀种传统拳术。

下⾯是吴⽒83太极拳分解教学内容,欢迎阅读了解。

吴式太极拳传统套路83式名称 1.起式 2.揽雀尾 3.单鞭 4.提⼿上势 5.⽩鹤亮翅 6.搂膝拗步 7.⼿挥琵琶 8.上步搬拦捶 9.如封似闭 10.⼗字⼿ 11.抱虎归⼭ 12.揽雀尾 13.斜单鞭 14.肘底看捶 15.倒撵猴 16.斜飞势 17.提⼿上势 18.⽩鹤亮翅 19.搂膝拗步 20.海底针 21.扇通背 22.撇⾝捶 23.卸步搬拦捶 24.上步揽雀尾 25.单鞭 26.云⼿ 27.单鞭 28.⾼探马 29.左右分脚 30.转⾝蹬脚 31.进步栽捶 32.翻⾝撇⾝捶 33.上步⾼探马 34.披⾝踢脚 35.退步打虎 36.⼆起脚 37.双峰贯⽿ 38.翻⾝⼆起脚 39.撇⾝捶 40.上步搬拦捶 41.如封似闭 42.⼗字⼿ 43.抱虎归⼭ 44.揽雀尾 45.斜单鞭 46.野马分鬃 47.⽟⼥穿梭 48.揽雀尾 49.单鞭 50.云⼿ 51.单鞭 52.下势 53.⾦鸡独⽴ 54.倒撵猴 55.斜飞势 56.提⼿上势 57.⽩鹤亮翅 58.搂膝拗步 59.海底针 60.扇通背 61.撇⾝捶 62.上步搬拦捶 63.上步揽雀尾 64.单鞭 65.云⼿ 66.单鞭 67.迎⾯掌 68.转⾝⼗字摆莲 69.搂膝指裆捶 70.上步揽雀尾 71.单鞭 72.下势 73.上步七星 74.退步跨虎 75.转⾝迎⾯掌 76.转⾝双摆莲 77.弯⼸射虎 78.上步迎⾯掌 79.翻⾝撇⾝捶 80.上步⾼探马 81.上步揽雀尾 82.单鞭 83.收势 吴⽒太极拳的发展 杨禄(也有称“露”)禅(公元1799~1872年)在清王府教拳时,满族⼈全佑(公元1834~1902年)从其学拳,后⼜遵师嘱拜于杨班候门下,兼得杨家⽗⼦之长,称著京城。

全佑创始吴⽒太极拳后,徒有王茂斋、郭松亭、夏公甫、齐格忱、刘恩绶、刘彩⾂、常远亭、英杰⾂等。

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

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

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为纪念师太王茂斋诞辰150周年,集成编写此文:吴式太极拳(老架)动作口诀。

敬请太极拳达人给力斧正。

吴式太极拳(老架)八十三,奠基人是:师太王茂斋(二代传人)。

口传心授,授给再传弟子王培生(四代传人)。

到八十年代师爷杨禹廷(三代传人),九十六岁无疾安祥辞世后,老师王培生才将这套老八十三式,在人民日报社、国家教委和舞蹈学院等单位传授。

多年实践,受益拳友认为:通过练这套拳、可培元气、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从而扶正驱邪,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认为这套太极拳是高级气功,是多边缘性科学,它的阴阳变化之理,涉及到免疫学、生理学和物理学中的力学、心理学等。

正如西哲所说的一句话:“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受益者还体会到这套拳是武医结合。

武术中所讲“六合、八法和五行生克之理”,结合中医的六经、八脉、奇经、经外奇穴,阴阳五行相互制约,顺逆升降之理,对人之身心进行“动静相间地运转”,但皆要以意念指挥其周身运动。

太极拳有形动和意动之分。

它要求:“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

”这就是说师太的八十三式,举手投足都要预先通过大脑思维后才形成的,正因为大脑通过活动而达到真正的休息。

大脑休息的越好,则工作的越好了,对健身大有益处。

医说:人的大脑是越用越聪明,因为人的大脑贮藏潜力是挖掘不尽。

所以在打太极拳时是“用意不用力”的。

也可以说是对人的大脑(脑电波网络系统)是一个很好的训练手段。

脑气血充实,对于提高人的智慧也是大大有益的。

九十年代初,有幸和师兄赵琴带领日、韩入室弟子四人,定期在老师家中得到亲传。

老架子八十三的核心是九个不同的揽雀尾,即:一、通任督二脉;二、十六肘拜八门;三、一阴一阳;四、狮子大张嘴;五、二阴二阳掌;六、三阴三阳掌;七、四阴四阳掌;八、九为措锤和措掌。

以后几个师兄弟们,在北土城由赵琴言传细心辅导,经多年寒暑磨练(慢打练功,快打练拳)。

感受到这套拳是:“内涵深,上身快,气感强,攻防全”。

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

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

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北京市武协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北京理工大学武术协会联合举办太极文化系列讲座,邀请我讲一讲吴式太极拳的特点。

我认为这个题目非常好,因为大家是练吴式太极拳的,对于吴式太极拳理应从理论上弄清楚她的特点,结合练拳实践把这个问题研究透彻了。

这样,可以提高大家演练太极拳的质量,提高吴式太极拳健身与技击的效果,必然会推动吴式太极拳运动的发展。

太极拳是我国的瑰宝,是优秀的传统文化,现今已传遍全国,风靡世界,成为亿万人的健身法宝。

当前中国流传的太极拳主要有陈、杨、吴、武、孙这五大主流流派,此外还有赵堡太极拳、李式太极拳(太极五星椎),以及比较古老的子午太极拳、原式太极拳等等。

今天,我们讲吴式太极拳的特点,不是泛指太极拳的特点,而是要把她放到太极拳各流派之中,进行分析比较,从她的发展过程中找出她独具特色的东西,加以重点研究,以便继承她的精华,进而发扬光大。

我们常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也就谈不到什么特点了。

我今天分三个部分来讲述这个问题:第一,当前太极拳各流派的形成及其观感;第二,吴式太极拳发展史;第三部分,是务实的,从拳架、身法、阴阳变化一一分析吴式太极拳的特点,还要讲吴式太极拳的练法,重点讲一些功夫上身的方法。

第一部分:当前太极拳各大流派的形成及观感(另行刊出)第二部分:吴式太极拳发展史(另行刊出)第三部分:吴式太极拳的特点及练法一、关于吴式太极拳的特点吴式太极拳在运动外形上与其他太极拳一样,都是以松、柔、圆、缓、匀为特点,要求动作轻松、舒展、安稳、柔和、缓慢、均匀。

而吴式太极拳作为太极拳大花园中的一支奇葩,又有她自己独秀的芬芳。

她的特点又十分突出。

过去有人讲吴式太极拳的特点提出四句话:“轻静柔化、紧凑舒伸、川字步型、斜中寓正”。

我以为这四句话中只有第三句“川字步型”较为具体贴切,其他三句都表述不清。

第一句“轻静柔化”过于概括,不足以说明吴式太极拳的具体特点,第二句“紧凑舒伸”前后矛盾,解释不清,第四句“斜中寓正”,很多人看了之后都不知所云,而引起意见分歧,争论不休。

协会会长刘武年先生简介

协会会长刘武年先生简介

协会会长刘武年先生简介刘武年先生简介刘武年,三友拳道协会会长,1942年生于河北省蠡县。

号《三缘居士》。

三缘者:《尚武》、《书法》、《古玩》也。

一曰:尚武。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刘先生先后跟吴鉴泉、李瑞东之再传弟子程全宝等武林前辈,习练吴式太极拳、李氏太极拳、五星锤、八极拳、梅花拳,刀枪剑棍等诸多门拳种及器械。

六十年代后期,随陈式嫡系十八代传人陈照奎先生,习练陈式太极拳及刀剑,并为入室弟子。

八十年代初,又得太极名家冯志强先生指教,并一起会同师兄冯大彪先生、张春栋先生合编《陈式太极刀》、《陈式太极拳擒拿术》等文章,并发表于《武魂》、《陈研会会刊》上。

还拜访过吴式传人杨禹廷先生,并写专访文章在《武林》上发表。

刘先生是《华夏太极拳师协会》会员,其事迹载入《当代中华武坛精英名录》。

刘先生是1983年《北京武术协会陈式太极拳研究会》创始人之一,现荣誉理事,是《北京市武协陈照奎太极拳社》副社长,《三友拳道协会》会长。

从八十年代至今,刘先生教授学生数百人,正式收徒53人,其中有洋弟子亚洛克(北京语言学院中文系本科生)为其起中文名曰<柳寿臣>,取刘授陈拳之意。

二曰:书法。

刘先生少时学柳体,中年跟著名画家张希贤老师学习中国山水画,同时跟著名书法家康国藩先生学习赵体。

将多年太极拳之功底融入其书法艺术之中,使其书法作品潇洒飘逸、遒劲有力。

故而,刘先生的书法作品在全国的大展、赛中获奖。

并被多家、多人、多种书画艺术丛书收藏和刊登。

曾获得《燕都金像奖》金牌;《第四届祖国颂书画大赛》特金奖;《第四届王子杯海峡两岸书画大赛》优秀奖。

被授予《海峡两岸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

刘先生是《中国书画艺术促进会》、《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会员;是《中原书画研究院》研究员;《北京东方纪元书画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三曰:古玩。

刘先生好古成癖,尤喜中华历代艺术品的鉴赏与收藏。

藏品颇丰,故事多趣。

值得提及的是:刘先生有三件国家级文物,在1984年被故宫博物院收藏。

你还相信养生吗?太极拳名家、书画家60岁离世,引发网友激烈讨论

你还相信养生吗?太极拳名家、书画家60岁离世,引发网友激烈讨论

你还相信养生吗?太极拳名家、书画家60岁离世,引发网友激烈讨论著名吴氏、陈氏太极拳名家,著名书画家梅墨生于2019年6月14日(农历己亥五月十二日)下午5点18分因病逝世,享年60岁。

梅墨生中国太极网发布讣告:著名太极拳家梅墨生先生仙逝。

呈现如下简历:梅墨生,号觉公。

斋号为一如堂。

书画家、诗人、学者、太极拳家。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中国美术学院、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研究员,中医影响世界论坛副秘书长,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科学与养生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药文史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武术七段,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副会长,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顾问。

早年从民间隐逸武者俞敏先生习武,为太极拳大家李经梧、道家仙学泰斗胡海牙先生入室弟子。

为道家南宗太乙门第23代传人。

梅墨生作品消息一出,生前好友、广大太极拳界、书画界等人士及大量网友纷纷表示震惊、哀悼并惋惜,毕竟60岁,对于一个长期注重养生、太极名家、知名书画家来说,的确也算是英年早逝了。

一时有关太极、书画等养生的问题引起了广泛而激烈讨论。

人大教授、博导,著名批评家陈传席更是语出惊人,一时激起千层浪。

著名书法家曹宝麟认为同在国家画院的书画家马啸表示:还有些人发布梅墨生生前的信函,以证明陈传席的观点完全出自个人情绪。

老古话说:理不辨不明。

争论当然不是坏事,但中国自古也有“死者为大”的传统,因此带有个人情绪的表达肯定会遭到大多数有识之士的指责。

然而其中引出的有关传统文化养生的话题确实值得探讨与厘清,毕竟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奉行:“在生死面前,一切皆是小事”的人生观。

梅墨生打太极一次养生与长寿的大探讨在悟空问答上,网名为钟山侠客的网友在6月16日发表了一则提问:59岁养生专家、太极拳大家梅墨生去世。

你怎么看?你还相信养生吗?截止6月17日下午5点,共收到了583个回答。

以下是悟空问答里一些网友的回答,主要分四种观点:梅墨生书法(一)、养生与长寿无关网友笨笨乐862认为:养生可以使你生活表面觉得很光鲜亮丽,很有格调,但与长寿无关。

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以柔化著称,架子斜中寓正、松静自然,大小适中。

推手时,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

吴式太极拳,分南北两派,南派为吴鉴泉宗师传承,其传人主要有吴公藻、吴公仪、吴英华、马岳梁等。

北派为王茂斋宗师传承,其传人主要有赵铁庵、杨禹廷等,再传有赵安祥、李经梧、王培生等。

目录1起源传承2特征体用1. 2.1 特征2. 2.2 体用问题3. 2.3 问题归纳3代表人物1. 3.1 创始人2. 3.2 吴鉴泉3. 3.3 南吴北王4. 3.4 吴图南5. 3.5 杨禹廷6. 3.6 吴公仪7.8.1.2.3.1.2.3.1.2.3.4.5.6.7.8.9.10.11.12.1.2.3.2特征体用特征吴式太极拳的特征可概括为:功架紧凑、安静自然、招势严密、细腻绵柔,符合太极阴阳理论。

具体体现在修炼时必须注意:(一)中正:每一个姿势务求端正,最忌偏斜。

重心必须稳定,开合必须讲究虚实对称。

尤其是三盘(胸臂以上为上盘、腰胯为中盘、腿为下盘)功夫必须协调。

要注意以腰胯为全身之枢纽,下盘是基础,上盘则以顶头悬(虚领顶劲)作为纲领。

中正即《十三势歌诀》中说的“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二)安舒:安舒的要领就是自然,切忌牵强。

要求“神清气和、体静身柔”。

练拳时必须排除一切干扰,动作要柔和、舒展,呼吸要平稳、深长。

我想在这里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常常可以听到人们说,练拳要“放松”,应该指出,正确的提法是“似松非松,将展未展”。

这是太极拳的一个重要法则。

我们常说的“太极劲”,即是出于“似松非松,将展未展”。

也就是《太极拳论》上说的“得机得势”。

做不到这一点,就会导致“身便散乱”,弊病出于腰腿。

安舒还有一个重要的法则,即是“气沉丹田”。

如果在练拳中达不到安静的要求,也就无法做到“气沉丹田”。

(三)轻灵:练太极拳必须遵守“轻灵”法则。

《太极拳论》开始就说:“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

”轻灵是相对于重浊而言。

京师六合门传承之吴式太极拳

京师六合门传承之吴式太极拳

京师六合门传承之吴式太极拳京师六合门传承之吴式太极拳京师六合门传承之吴式太极拳说起吴式太极拳的历史,大家都知道是由全佑先生在杨式太极拳基础上创立,善柔化,求紧凑,风格独特鲜明,兼具健身与技击功效。

吴式太极拳代代相传,名家辈出,在海内外影响深远。

在吴式太极拳传承过程中有“南吴北王”之说,吴鉴泉在上海、王茂斋在北京分别有传承谱系。

而对其他的直系或旁枝传承往往忽略不提,或者一带而过,给太极拳史研究增加了一定困难。

在此予以史料的补充和说明,以使吴式太极拳的传承发扬更加全面准确。

在全佑直传体系中,有一支比较特殊,即京师六合门也一直传授吴式太极拳,至今都把它作为门内重要内容传授,习者众多。

这是怎么回事呢?追寻这段历史,无疑对研究吴式太极拳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

在全佑的弟子中,武术界一般只提到王茂斋、吴鉴泉、郭松亭、夏公甫、常远亭、齐阁臣等。

而在全佑传人中,却忽略了一位太极名师刘彩臣。

刘彩臣是民国时期武术教育家、六合门武功在北京的第一代传人。

刘彩臣(1853-1939),名凤山,河北富津县人。

他自幼习武,从耿继善学形意拳,后拜近代武术宗师刘德宽为师,精研六合拳系列武功,功夫精湛,传承广泛。

所以在武术界提到刘彩臣,只讲他传授六合拳(含岳氏连拳)、形意拳、八卦掌等,而很少提及他传授太极拳,与吴式太极拳的关系,更是鲜为人知。

其实,他在师从耿继善、刘德宽之后,也从一代武术名家、吴氏太极拳创始人全佑学习太极拳。

有史料记载:刘彩臣“拜刘老师敬远门下学艺”、“嗣与吴鉴泉结盟,随通太极拳术,复得宋氏硕亭三世七派太极拳术之传”。

京师六合门人代代相传的是:在全佑徒弟中,刘彩臣与王茂斋、吴鉴泉、郭松亭是师兄弟,也是把兄弟。

季培刚先生著《太极拳往事》对此有详细记载,书中写道“全佑的主要弟子有王茂斋、郭松亭、夏公甫、齐格忱、刘恩绶、刘彩臣、常远亭、英杰臣等八人。

其子吴鉴泉在师兄弟中排行第九”。

刘彩臣大师艺出多门,功夫精深,他对吴式太极拳的传承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许多武术名家曾随他习练太极拳。

太极宗师杨禹廷——长寿人习长寿拳

太极宗师杨禹廷——长寿人习长寿拳

太极宗师杨禹廷——长寿人习长寿拳作者:翟天东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版)》 2021年第7期翟天东2020年12月太极拳被确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世界人民重新认识了太极拳的价值。

太极拳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辨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

在中国广为人知的太极流派中,吴式太极拳因斜中寓正,松静自然,大小适中,素有长寿拳的美称。

吴式太极拳传承人不乏长寿者,第三代传人杨禹廷宗师就是其中的长寿代表。

杨禹廷出生于1887年,北京人。

幼年因体弱多病,借习武以强壮身心,先后学习了长拳、八卦掌、形意拳和器械等多门武艺,民国初年拜吴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北派掌门人王茂斋先生为师,从此专攻太极拳,并开始了终身的太极拳教习生涯。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之际王茂斋在北平创建了“北平太庙太极拳研究会”,由其担任主教练,杨禹廷任助教。

1940年王茂斋去世,杨禹廷继承先师遗志,开始执掌研究会,在其后的几十年里先后培养出赵安祥、赵任情、李经梧、孙枫秋、王辉璞、郑时敏、王培生、马汉清、戴玉三、李秉慈、翁福麒等吴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为吴式太极拳的传承和弘扬不遗余力。

1982年,杨禹廷去世,终年96岁。

刚柔并济,德艺双馨杨禹廷自幼学武,不仅是因为自身想通过武术提升体质,更因为他出生的在清末,国人被讥讽为“东亚病夫”,深深触动了幼年的他,即使贫寒,也要提升体质,改变自我。

常年习武练拳,不仅锻炼了他的身体,更坚韧了他的品格。

在习拳授拳的过程中,杨禹廷始终把武德修养放在第一位,他常常告诫弟子:“练武的人首先要讲武德,武德是我们的天职和本份。

德为技本;德高技荣,这样才能正确地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的武术。

”日伪统治北京时期,日军头目冈村宁次曾多次派人请他教拳,都被其断然拒绝。

抗战后,国统区物价飞涨,钱币贬值,居民常常食不果腹,生活陷入极度困难。

北京吴式太极网

北京吴式太极网

北京吴式太极网漫谈太极拳(4)四、关于太极拳的修炼1、最佳运动方式太极拳“其动静原理与道家之坐功,互相吻合,实道家之行功。

在拳理言之故称内家。

因与道本为一体,老幼妇孺,均可练习。

其功用纯任自然,学之毫无痛苦,诚有益无害之运动也。

”可以说太极拳是健身(技击层次不易修练)的首选项目。

甲、无伤害性运动各项竞技运动包括“中国功夫”都可能造成一定伤害。

但是太极拳则不然(只练健身)。

习练太极拳是要下功夫,但可以根据自己情况适当练习,无强制性肢体训练,没有皮肉之苦。

如,无需束腰,不打木桩、沙袋,不强制性牵拉肢体,不用高难度压腿、踢腿等,因此不会对身体造成任何不良影响。

美国总统里根曾下令把《吴式简化太极拳37式》作为美国宇航员训练的必修课目。

应该说,不仅仅是因为健身效果好,也应该包括没有肢体伤害。

乙、朴素自然的运动拳打“卧牛之地”是说太极拳习练不受场地限制,只要你想练,随时随地可以进行,也可在室内操作。

现今,有好多锻炼方式,包括现代的许多运动,但都不可与太极拳同日而语。

譬如,游泳是个好运动,但是,比较麻烦。

再如乒乓球、羽毛球、篮球、排球、足球,还有更高级的高尔夫等等,情况大家都知道。

只有习练太极拳朴素自然,不奢华,不需要借助任何场地、器材、工具。

在美国曾经有人做过试验,太极拳一组人与另一组使用运动器材进行锻炼的人对照。

过了一段时间,检查测试两组成员人身体状况。

结果太极拳组的,人体各项指标均好于对照组。

而且没有任何投资。

2、充分认识难点甲、太极拳循易理而创,立意高远,深奥难懂,不是一般武功,与众家拳法不同。

古人穷毕生精力专心习练,然而,“代不数人”。

“非有夙惠不能悟也,先师不肯妄传,非独择人,亦恐枉费功夫耳。

”前面讲了有关太极拳的认识,讲了些拳理。

现在再说一点具体的。

其一、太极拳涉及“后天返先天”去除拙力;“其二、天地之间,如橐蘥乎”探求道之本源;其三、“有无相生,上下相随”(物质变精神,精神对物质反作用,无中生有。

吴式太极拳门人在京聚会交流

吴式太极拳门人在京聚会交流

作者: 陈延军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搏击
页码: 4-4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7期
主题词: 吴式太极拳 交流 聚会 诞辰纪念 首发式 武术界 北京 宗师
摘要:2013年6月10日上午,吴式太极拳一代宗师王茂斋先生诞辰150周年诞辰纪念大会暨《太极功同门录》首发式在北京神舟大厦齐鲁厅隆重举办。

武术界领导嘉宾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吴式太极拳门人300余人齐聚一堂,共同缅怀王茂斋宗师。

当日下午,作为本次纪念大会的系列活动之一,"吴式太极拳门人联谊交流大会"在北京紫竹园公园隆重举办,。

北京吴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关振军老师讲解示范推手技巧

北京吴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关振军老师讲解示范推手技巧

北京吴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关振军老师讲解示范推手技巧【名家简介】关振军,男,1944年10月出生,北京市人,中共党员。

196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后深造于中华气功进修学院。

现任北京市吴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员、焦作市吴式太极研会武学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东方人体文化特约研究员、江南气功医疗研究中心研究员。

其所著《太极拳与中医经络学》、《漫谈太极拳收式》、《太极拳神与意之应用》、《太极拳与中医经络学》、《开三关通三田》、《点天枢治腹疾》等撰文在业内大受欢迎。

学拳推荐丹田功秘法以山西戴家心意拳秘传丹田功为本,适合太极拳、心意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内家拳练习者参研。

课程介绍丹田功是传统武术尤其内家拳的核心训练功法。

在过去一直都是秘而不传的,只有少数人才能得到传承。

一些拳谱中也有“丹田养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的说法。

所以导致了很多武术爱好者虽然听说过丹田但并没有正确的认知,或者没有得到系统的传承,甚至曲解了丹田。

本课程讲解的丹田功源自山西戴家心意拳,丹田功的练法是科学完整且朴实无华的,而拳法和器械皆是由丹田功衍生出来的。

本课程会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一步步的把丹田功的基础练习方法教给大家。

课程列表一、浅释内家拳丹田功之秘本节课程主要介绍以下几点:1、什么是丹田功?丹田是哪里?2、为什么要练丹田功?丹田功的作用和独特之处3、如何入手去练习丹田功?丹田功的练习步骤介绍二、身法是丹田功入手的第一步身法是丹田功入手的第一步,也是关键。

正确的身法是练出丹田的前提。

本节课程详细讲解练习丹田功的几个身法要领,并通过动作讲解来配合身法练习。

三、丹田贯气法——丹田功的核心机密,拳谱曰:混元一气吾道成丹田贯气法是丹田功的核心内容,不会贯气法则丹田无法真正的聚气,丹田气不充足则丹田功有名无实。

心意拳/形意拳等拳谱曰:混元一气吾道成。

过去老拳师对此秘而不传。

所以至今很多练习者都只停留在腰、胯、脊椎等基础身法运动阶段,甚至有的人对丹田气闻所未闻。

北京吴式太极网

北京吴式太极网

北京吴式太极网三、关于吴式太极拳1、吴式太极拳传承第一代鼻祖全佑(1834-1902)满族正白旗人,生于京城顺天府大兴县,老姓吴福氏,号保亭。

当年他在京师神机营当差时,从学于“太极神拳杨无敌”杨露蝉。

杨露禅在旗营(神机营)做教官。

旗营是培养中级教官的,都是八旗子弟,其中三人学得特别好,学的时间也长,就是万春、凌山、全佑。

万春得刚劲,凌山善发人,全佑则刚柔相济,善柔化。

三人出身低,不能与王公贵族、将军称兄道弟,故杨露禅命他们拜在杨班侯门下,从而有幸获得杨家两代太极拳之真传。

全佑学拳笃实,事师最孝,有时胜于亲子。

露禅感其诚,倾囊相教,故得其臻,再拜班侯为师,得其传授。

所以全佑能兼得杨氏父子之所长,名噪京城,培养出王茂斋、吴鉴泉等传人。

第二代传人王茂斋,名有林(1862——1940)山东掖县(莱州市)人,少时在北京学徒,从师全佑,生性忠诚好义,奋力好学,功力扎实稳固。

全佑公逝世后,极力维护其师全佑在武林中的地位,与师弟吴鉴泉、郭松亭等研究拳术拳理十多年。

他是吴式太极拳宗师吴鉴泉的师兄,在当时威望极高,对吴式太极拳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很大影响。

吴式太极拳门人中流传着一本《同门录》,第一页便是王茂斋先师的英照,第二页是吴鉴泉先师的英照,以后是二位先师的弟子及子侄们的照片。

第三代传人杨禹廷,名瑞霖,(1887-1982年),祖居北京,九岁习武。

先后拜周相臣、赵月山、田凤云、高克兴(于明)等名师学武,未冠即驰名武林。

杨先师擅长汉回两门弹腿、少林拳、黑虎拳、形意拳、八卦掌及剑、刀、钩、棍、枪、戟、镗等拳械。

将近民国又拜太极大家王茂斋为师,专攻太极拳,从此即终身不二业。

四十年代初,王茂斋、吴鉴泉先师去世后,吴公仪在国外。

因此,杨先生更是专心致志,肩负起弘扬吴式太极拳之重任。

他用70 多年的人生历程、呕心沥血地从事太极拳的修炼、教学和研究工作,直至逝世前一日。

他创造了太极拳教龄之最长和有记载的太极拳老拳师的高寿记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
揽雀尾一式,过去叫懒扎衣,扎衣在动手前(技击或劳动)先把衣服的下摆(长衫)盘在腰间,动作利落,懒扎衣是不屑扎衣。

表示心静放松,却有轻敌之意,兵法云:怯敌者必败,轻敌者必败。

说的是两军战前的两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

大部队作战是如此,各人角技技击亦如此。

如何克服非此即彼的两种心理状态。

武术前辈把此式命名为揽雀尾,非常高明,把敌人的来手比喻为鸟雀的尾巴。

设想一个鸟雀的尾巴扑通在你脸前,你能轻视它吗?但是你也不会恐惧它,有了这个意识,也就克服了轻敌或怯敌的心理状态。

再说揽字,揽绳揽著了船舶,船可以顺潮浪来回飘动,而跑不了,但它不是捆绑,这就体现了太极拳的沾粘劲。

另一含义是:太极拳出手要像绳索一样轻柔,而不要像棍棒一样僵硬。

太极拳套路中有八十一式、八十三式、或一百另八式,其实基本式子只有三十七个式子,其它都是重复动作,在三十七个基本式子中,揽雀尾可以说是“核”。

它包含了掤、捋、挤、按、踩、挒、肘、靠八种手法。

能把这一式弄明白了,吃透了,对其它式子虽不能说迎刃而解,也明白了多半。

现在就把吴式太极拳中揽雀尾一式的八动分述如下。

第一动左抱七星:
在前一式(太极起式)结束后,呈马步下蹲,体重分布于两腿上。

按太极原理:阴阳脚下分,实腿为阴,虚腿为阳,这时阴阳不分。

我查阅了三位名家著作(姑隐其名)都是体重右移,由马步变成了右坐步,出现了阴阳,右腿为实腿,为阴。

左腿为虚腿,为阳。

由於身体交互神经的结构,则左手为阴。

左抱七星开始左掌上掤(阴),如何掤的上去?这就违背了阴阳哲理。

这对读者来说就是误导,这岂不是与其昏昏,使人昭昭吗?王培生老师在著作中说:体重不右移(仍呈马步)右腕上提,有意无形,则左踝感到沉重,右肘上提有意无形,则左膝感到沉重。

右肩上提有意无形,则左胯感到沉重。

这时外形两腿不分阴阳,实际上,左腿已是阴,右腿已是阳了。

按交互神经结构,对应点来说,右腿为阳,,则左手亦为阳这时意念放在左手上就可以上掤了。

(意念永远在阳手上)
一般对上三路的来手(胸部以上)是采用向上或向外格架,但对方另一支手仍可击来或踢来。

太极拳的左抱七星是向身体正中掤起,实际上是以大指为轴,四指为轮向上旋起,是沾着对方右小臂向上旋起,(是沾粘劲,不是硬碰硬的格架)沾着对方的右臂,意想对方的左腿(交互神经对应点)对方就会被整体向左提起,而被搜根,成败势。

同时自己体重右移,右肩背后催左胯(后三合)左脚伸出,足根着地,为脚踏中门作准备。

所谓七星是头、左肩、左肘、左手、右
胯、右膝、右脚、七个活关节。

头肩肘手为斗勺;胯膝足为斗柄。

注:如果认为意走手,肘、肩、即梢中根三节太慢,可用意念把丹田气沉放左涌泉穴,也会感到左腿沉重。

虽然外形未动,仍呈马步势,但阴阳已分,左腿为阴,右腿为阳。

第二动右掌打挤:
意在左掌大指松垂去合右足小指,则左掌自动横于胸前,右掌根贴于左手脉门处,右肘催左膝(委中穴)由右坐步变左弓步,同时背后夹脊穴去合左涌泉穴,涌泉穴要有反应,有腾挪感。

要找夹脊,左掌食指为轴,内旋不超过30度。

右掌以掌根为轴为外旋不超过30度,去摸左脚,对方即被挤出仰翻于地。

注1:夹脊为阳,涌泉为阴,阳去合阴,阴要有反应。

回抱阳,前脚有腾起之意,自身体重会落到对方身上,对方成了自己的前脚,自己前脚以脚踏对方中门。

注2:两掌可不作内旋外旋30度,而是左掌走横(先走)右掌走直(时间差很短)对方即被击出。

注3:打挤时,右掌掌根托在左臂弯曲池穴处,两小指少冲穴像剪刀一样相合,同时身体由右作步变左弓步。

夹脊合涌泉对方即败出。

注4:目中无人,变左弓步同时,自己用右掌心击打自己左小臂内关穴处,对方即出。

第三动右抱七星
左掌不动,右掌掌根沿左掌姆指方向由正南挥向西南,再到正西,右手挥向西南45度时,左足根为轴,足尖虚起,收小腹转向正西。

这时重心在左腿(为阴)右手亦为阴。

如果对方用手阻著你的右臂,你就挥动不了。

这时你可用眼神看正南(景门)手追眼神再看西南(死门)手仍追眼神挥向西南,眼神再看正西(惊门)手仍追眼神挥向正西。

对方即被掤出,这叫神打。

另一种是意打,右臂向右前伸展时,意想左掌心(为阳)塞向右脚心。

外形是左掌心塞在右肘尖下,翻左掌心向上,左合谷找右曲池,同时右脚跟一收,足尖朝向正西,翻左掌收右脚时,带动腰向右转,左肾托右肾这叫转腰子。

对方即被掤出,这叫意打。

此式用神,用意匀可。

第四动:左掌打挤
与第二动右掌打挤要领相同。

只是左右互换,从略
第五动右掌回捋
右掌向右前方舒展时,大、二、三、四、小指依次想指甲盖托天,十宣穴前放一尺二(四拳距离)当对方抓住你右手腕向后沉采时,你顺其势用手指端向前送出,对方即已失重。

右掌向前送到极限时,膑骨已到前脚大指的大敦穴时,你将右气冲穴合在右腹骨沟上,稳定身形,支撑六面劲。

你把小指、无名指、中指,轻贴在对方右手外关穴上(因对方右手抓在你右腕上)食指一想挑眉毛(给对方一个假象)马
上大指弹尘,右肩背后一合左胯,右掌捋在胯侧(后三合)这叫有如长山之蛇。

击其首则尾应之。

和对方接触点为右腕(为蛇头)我用右肩(为蛇尾)合左胯,采捋对方右腕对方右腕外关穴(阳)要想对方左脚腕照海穴(阴)对方即前倾跌。

第六动:右掌前掤
前动定势以成左坐步,体重在左脚为阴,由於交互神经结构则右掌亦为阴,则左掌为阳。

意在左掌翻右掌,使之掌心翻向上,意念托起右脚。

左肩找右胯(前三合)肩胯一合右足尖自然跷起,左掌沾着右掌,使右肘少海穴。

垂直一线,从右膝外侧(右阳陵)经膝后委中穴到右阴陵。

到左阴陵前到左阳陵,呈一S路线,腰也随转。

再想左肩从背后合右环跳(后三合)把右手送出。

意在左掌沾着右掌脉门送出。

送向西南转向正西。

由于阴阳虚实之太极哲理,虽然名为“右掌前掤”。

但体重在左腿,阴阳脚下分,左腿为阴,则左手为阳。

意在左手,左手为主动,右手为从动,是主从动关系。

第七动右掌后掤
外形是右掌向后方走外弧线移动,谓之右盼。

有位老师说左顾右盼,就是左旋右旋,说左顾右顾可以,说左盼右盼也可以。

说左顾右盼是避免雷同,听起来提神。

中国的汉字非常严谨,盼是盼望,有上仰之意。

顾是照顾有下俯之意。

所以我认为左顾是下旋,右盼是上旋。

左顾是逆时针下螺旋,
右盼是顺时针的上螺旋。

这由身体内部结构而定,是顺乎自然求自然。

有人编新拳式,来个左右揽雀尾,认为运动上全面,实际上是违背了自然规律。

逆反了身体内部结构我个人这样认识,有待商榷。

即是右旋,就要注意一点,不能丢顶,百会要和会阴上下一条线,全凭左右转。

右掌向右后方移动到大指与丝竹空穴位等高。

移动右掌不要想右掌,要以会阴为轴尾闾为半径右旋。

右环跳穴为半径右旋,右肘少海为半径右旋,这叫尾闾带胯肘,劲源自上手。

接触点在右掌,意不在接触点上(否则即犯双重之病)而在尾闾、环跳、少海三条弧线上,即把对方掤出,或用沾粘劲,把对方沾出。

第八动右掌前按:
按以前,右掌大指在丝竹空(眉梢处)沉肩坠肘使大指合一下右地仓(嘴边)这时如果对方抓著你右腕你就动不了。

这时你体重在左脚(为阴),你只要想左肩与与右胯相合(前三合)自动克服了外来阻力。

合到右地仓上,右足尖扣向正南,形成丁八步,右掌同时按向东南,体重在左脚(为阴)左掌亦为阴。

是克服不了外力的。

左掌为阳意在左掌沾着右掌的脉门向东南按出,左掌为主动,右掌为从动,是主从动关系。

使右掌姆指从右地仓合到了左地仓。

此时重心仍在左脚,眼观东南杜门,右掌随眼光按向东南杜门,杜门意即关门。

右掌犹如按在一堵墙上。

反作用力,反到把体重按到右足上。

此时出一靠劲,再一想玉枕穴躺在枕头上,你一舒服,
对方就不舒服了。

右肩即将对方靠出。

此时再将右掌按向西南,对方抓著你右腕,你按不出去,你此时丢面打点,想大指、食、中、无名、小指顺序向下旋向西南,即将对方按出右掌姆指与右足小指垂直成一线,揽雀尾一式八动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