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学前教育史.
2014年版学前教育史第三章 清末的学前教育
第三章清末的学前教育第一节清末学前教育制度的建立一、发展学前教育的社会动因:从政治、经济、思想动因分析1、政治方面①:学前教育体制改革②: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在政治、经济,军事、宗教以及教育等方面对中国的侵略加剧,通过不平等条约剥夺中国了中国的许多主权,使中国陷入生存危机中《天津条约》签订后外国教会在华的不断扩大,使中国的儒学和传统教育受到冲击,严重的削弱了后者的权威性和翁定性.③:清朝统治者被迫进行旨在“富国强兵”、谋取生路的变法运动中国先后经历了洋务运动、百日维新和清末“新政”教育改革始终是被关注的中心课题之一。
洋务运动开办洋务学堂和留学教育,百日维新费八股改科举,新政中废除科举、创建学部、颁行《癸卯学制》④女子教育遭到排斥和忽视,起步时间滞后,第一部全国性的近代学前教育法令《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颁布于1904年1月。
第一部近代女子教育法令《奏定女子小学章程》和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1907年颁布。
2、经济方面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促使教育体制向社会化转变,而学前教育的社会化是整个国家社会化的一部分②: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原有的一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走上衰弱,被工业化和社会化的经济模式取代③:人才缺少,不能满足工商业发展的需要,学前教育突破以零散的蒙塾和家庭为单位的旧模式向社会化转变3、清末学前教育的改革,变法的思想下推动的①:外国势力入侵,加剧了中国社会的内部矛盾②:改革的不顺利康有为的思想体系:1、混合了儒家的今文经学、《礼记》中得到集中体现。
2、《大同书》的构思①描绘了一个人人相亲相爱的美好世界、在这个被称为“大同之世”的美好世界里,儿童完全由社会共育②未出生之前享受胎教③出生开始送到公立育婴院,有社会抚养④3岁后转到慈幼院或继续在育婴院接受良好的保育、以后依次接受小学中学大学的教育⑤20岁学成毕业后为社会服务3、《大同书》关于学前教育的主张①、保育员的选择。
②、育婴院的内外环境③育婴院的保育方式。
2024版第三章学前教育史课件
第三章学前教育史课件目录•学前教育史概述•古代学前教育•近代学前教育•现代学前教育•当代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史对现代教育的启示01学前教育史概述学前教育史的定义与意义定义学前教育史是研究学前教育产生、发展及其演变规律的科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意义通过对学前教育史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学前教育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基本规律,为当前和未来的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和理论支撑。
学前教育史的研究对象与内容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中外历史上各个时期学前教育的制度、政策、思想、实践及其相互关系。
研究内容包括古代学前教育、近代学前教育和现代学前教育三个时期的发展历程、特点与影响,以及各个时期学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与实践等。
学前教育史的研究方法与价值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法、历史比较法、个案研究法等,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揭示学前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和基本规律。
研究价值学前教育史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和完善教育学理论体系,还可以为当前和未来的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和启示,推动学前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进程。
同时,对于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实践能力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02古代学前教育起源古代学前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儿童公育,随着家庭及氏族的发展,儿童教育逐渐由家庭承担。
发展进入奴隶社会后,学前教育开始具有阶级性,成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工具。
在封建社会,学前教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教材。
特点古代学前教育注重德育和礼仪教育,强调对儿童行为的规范和约束;同时,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为儿童未来的生活和发展打下基础。
影响古代学前教育对于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品质的培养以及基本生活技能的学习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然而,过于强调服从和规矩也可能限制儿童的个性和创造力发展。
古代学前教育的代表人物与思想代表人物孔子、孟子、颜之推等。
思想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应面向所有儿童;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教育应顺应儿童天性,注重德育;颜之推则提出“早教”思想,强调早期教育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中外学前教育史第三章34节PPT课件
第三节 中华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 第三节 中华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
一 、学前教育制度的发展
(三)幼稚园制度的确立 1.幼稚园制度的确定 1922年“壬戌学制”中规定 ①幼教育机构的名称,由“蒙养园”变更为“幼稚园”,正 式确立幼稚园制度。 ②招收6岁以下的儿童。
第三节 中华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 第三节 中华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
一 、学前教育制度的发展
(二)蒙养园制度的确立 1.蒙养园的设置
学制规定: “在下面有蒙养园,在上面有大学院,不计年限” “女子师范学校于附属小学校外应设蒙养园,女子高等
师范学校于附属小学校外应设附属女子中学校,并设蒙养园”
1916年颁行的《国民学校令实施细则》是蒙养园制度正式 建立的标志。
新学制首次将幼稚园纳入学校教育体系,改变了以前蒙养院 和蒙养园在学制中没有独立地位的状况,确定了学前 教育机构在学制系统中作为国民教育第一阶段的重要 地位。
第三节 中华民国时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学前教育 第三节 中华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
二、幼稚园课程标准的制定
(一)蒙养园课程 游戏、唱歌、谈话、手技。 与清末蒙养院课程相比,只是“唱歌”代替“歌谣” 壬子癸丑穴之中的蒙养园制度与癸卯学制中的蒙养院制度, 主要是受日本学制的影响。
女生要贞淑之德,还要专学家事、缝纫,减少了很多 门学科的教学实践,降低了女子在知识方面的要求。
第三节 中华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 第三节 中华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
一 、学前教育制度的发展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 5.改革教学的方法和原则 ①强调教学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要求所教授的,
学前教育史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学前教育史完整全套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学前教育史》教材的第三章“学前教育的发展与变革”。
具体内容包括:世界各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特点与改革、学前教育的重要理论及其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世界各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和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特点与改革。
2. 学习并运用学前教育的重要理论,分析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国际视野,为将来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学前教育理论的运用与实践。
教学重点:世界各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特点与改革、学前教育的重要理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世界各国学前教育发展历程的图片,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世界各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特点与改革、学前教育的重要理论。
3. 实践情景引入:举例说明学前教育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理论的价值。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5.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与例题类似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7. 互动环节:邀请学生分享对本节课内容的看法和收获,促进师生互动。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学前教育史》第三章:学前教育的发展与变革2. 主要内容:世界各国学前教育发展历程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特点与改革学前教育重要理论3. 辅助板书:相关概念、图表、关键词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世界各国学前教育发展历程。
(2)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谈谈你对学前教育改革的看法。
案例一:某幼儿园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引进了新的教育方法,但部分家长表示担忧,认为这种方法不适合孩子。
案例二:某幼儿园教师发现,部分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坐不住等现象,教师应该如何应对?答案:见附件。
第三章学前教育史PPT课件
学前教育史的资料来源主要包括历史文献、档案材料、教育家著作、教育期刊等。 这些资料可以为研究者提供丰富的素材和证据,支持他们对学前教育史进行深入的 研究和分析。
02
古代学前教育
古代学前教育的起源与特点
起源
古代学前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儿 童公育,随着家庭及私有制的产生, 逐渐演变为以家庭教育为主要形式。
特点
以家庭教育为主体,强调对儿童进 行生活技能、道德规范及初步的文 化知识教育。
古代学前教育的形式与内容
形式
家庭教育是古代学前教育的主要形式, 母亲是主要的教育者,此外,还有宫 廷教育、蒙养院等教育形式。
内容
主要包括生活技能教育,如穿衣、吃饭、 如厕等;道德规范教育,如尊老爱幼、 诚实守信等;以及初步的文化知识教育, 如识字、算术等。
THANKS
感谢观看
杜威
美国教育家,提出“儿童 中心主义”,强调儿童在 活动中的学习和经验积累。
现代学前教育的实践与影响
实践
各国纷纷建立学前教育制度,推广幼儿园 和托儿所等学前教育机构,实施多样化的 教育方法和手段。
VS
影响
提高儿童入学准备水平,促进儿童身心全 面发展;推动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的 发展;为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奠定基础。
随着对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视,未来的学前教育将更加注重儿童心理健康的培养和维护,关注 儿童的情绪、情感和社会性发展。
强调科技与教育的融合
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的学前教育将更加注重科技与教育的融合,利用科技手段提高教育效 果和质量,为儿童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
推动教育公平与普及
学前教育史提醒我们关注教育公平与普及问题。未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 进,将更加注重推动学前教育的公平与普及,让更多儿童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学前教育史第三章
二、要求慎择师友
由于幼儿模仿性很强,是非辨别能力弱,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习于 正则正,习于邪则邪”,因此要慎择师友;稍大些,除须慎择师友外,还应 该培养儿童辨别是非,交游益友的能力,益友应近之,损友应远之。
三、强调学“眼前事”
小学→“眼前事”→眼前日用之事,具体内容: 一是“洒扫应对进退之节”; 二是“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 三是“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大学→“明其理”
(二)学习内容
横向:中国学前教育史和外国学前教育史。 纵向:(按历史发展阶段分为三大部分) 古代学前教育史(原始氏族公社-清朝中叶) 近代学前教育史(1840年-1919年五四运动) 现代学前教育史(1919年-新中国成立) (按研究对象分为两部分) 教育制度史 教育思想史
(三)清末蒙养院制度的特点
第一:中国学前教育完全由家庭负担的历史结束了,在通 向学校教育社会化的道路上,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第二:学前社会教育机构在中国产生,既反映了近代大生 产的发展要求学前教育与之适应这一般规律,又反应了它 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被动出现的特点,是随着近代学制的出 现而勉强确定的。 第三:蒙养院办院的纲领,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总原则,既不肯放弃传统儿童教育的核心--封建伦理道 德的灌输,又要具有近代社会学前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第四:严重抄袭日本。
为儿童学 “眼前事” 编写的两部教材-----《小学》 和《童蒙须知》 四、提倡正面教育
对儿童教育,强调正面教育,多积极诱导,少消极限 制。根据正面教育的原则,还对教师提出指导、示范和适 时启发的要求。
第4节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他关于儿童教育的论述主要见于《训蒙大意读刘伯颂等》、 《教约》 (《社学教条》)以及言论录《传习录》中
学前教育史第三、四、五章
学前教育史第三、四、五章第三章:学前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本章将深入探讨学前教育的历史起源,分析其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发展轨迹。
首先,我们会回顾古代文明中对儿童早期教育的初步认识和实践,如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教育观念。
接着,我们将重点研究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学前教育的变迁,以及启蒙运动如何为现代学前教育理念奠定基础。
在本章的后半部分,我们将讨论19世纪工业革命对学前教育普及的影响,以及20世纪初教育改革者如何推动学前教育成为公共教育体系的一部分。
此外,本章还将概述二战后学前教育的全球发展趋势,特别是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普及情况和政策支持。
第四章:学前教育的理论基础本章将介绍学前教育领域的主要理论和教育哲学,分析它们对教育实践的影响。
我们将从行为主义、认知发展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和建构主义等角度,探讨儿童如何学习和发展,以及这些理论如何指导学前教育课程的设计和教学方法。
此外,本章还将讨论关于游戏在儿童早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游戏来促进学习。
我们也会探讨多元文化和包容性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学前教育中实施这些理念。
第五章:学前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法在本章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学前教育的课程设计原则和教学方法。
首先,我们会讨论如何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发展阶段来设计课程,确保课程内容既有趣又有教育意义。
接着,我们将探讨不同的教学法,如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和游戏化学习,以及它们如何帮助儿童建立知识体系和社交技能。
本章还将分析家庭和社区参与对学前教育成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地与家长合作,共同促进儿童的成长。
最后,本章将讨论当前教育技术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包括数字工具和在线资源的使用,以及它们如何增强学习体验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同时,我们也会关注教育技术的挑战和限制,以及如何在保护儿童隐私和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这些资源。
版学前教育史第三章 清末的学前教育上课讲义
第三章清末的学前教育第一节清末学前教育制度的建立一、发展学前教育的社会动因:从政治、经济、思想动因分析1、政治方面①:学前教育体制改革②: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在政治、经济,军事、宗教以及教育等方面对中国的侵略加剧,通过不平等条约剥夺中国了中国的许多主权,使中国陷入生存危机中《天津条约》签订后外国教会在华的不断扩大,使中国的儒学和传统教育受到冲击,严重的削弱了后者的权威性和翁定性.③:清朝统治者被迫进行旨在“富国强兵”、谋取生路的变法运动中国先后经历了洋务运动、百日维新和清末“新政”教育改革始终是被关注的中心课题之一。
洋务运动开办洋务学堂和留学教育,百日维新费八股改科举,新政中废除科举、创建学部、颁行《癸卯学制》④女子教育遭到排斥和忽视,起步时间滞后,第一部全国性的近代学前教育法令《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颁布于1904年1月。
第一部近代女子教育法令《奏定女子小学章程》和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1907年颁布。
2、经济方面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促使教育体制向社会化转变,而学前教育的社会化是整个国家社会化的一部分②: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原有的一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走上衰弱,被工业化和社会化的经济模式取代③:人才缺少,不能满足工商业发展的需要,学前教育突破以零散的蒙塾和家庭为单位的旧模式向社会化转变3、清末学前教育的改革,变法的思想下推动的①:外国势力入侵,加剧了中国社会的内部矛盾②:改革的不顺利康有为的思想体系:1、混合了儒家的今文经学、《礼记》中得到集中体现。
2、《大同书》的构思①描绘了一个人人相亲相爱的美好世界、在这个被称为“大同之世”的美好世界里,儿童完全由社会共育②未出生之前享受胎教③出生开始送到公立育婴院,有社会抚养④3岁后转到慈幼院或继续在育婴院接受良好的保育、以后依次接受小学中学大学的教育⑤20岁学成毕业后为社会服务3、《大同书》关于学前教育的主张①、保育员的选择。
②、育婴院的内外环境③育婴院的保育方式。
第三章学前教育史课件
第三章学前教育史课件教案:第三章学前教育史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第三章,学前教育史。
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学前教育、中国近现代学前教育以及西方学前教育的发展。
具体内容包括:中国古代的学前教育思想,如孔子的教育思想、孟子的教育思想等;中国近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如戊戌变法时期的学前教育、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等;西方学前教育的起源和发展,如德国的幼儿园制度、法国的学前教育等。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中国近现代以及西方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
2. 掌握各位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并能进行简单的评价。
3. 能够分析不同时期的学前教育特点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中国古代学前教育思想和西方学前教育的发展。
重点:各位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及其影响。
教具与学具准备:课件、教案、教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简单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chapter and arouse their learning interest.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学前教育?学前教育的重要性是什么?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中国古代的学前教育思想,如孔子的教育思想、孟子的教育思想等。
2. 讲解中国近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如戊戌变法时期的学前教育、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等。
3. 讲解西方学前教育的起源和发展,如德国的幼儿园制度、法国的学前教育等。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以孔子、孟子等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为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2. 以戊戌变法时期和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为例,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过程。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什么?(2)戊戌变法时期的学前教育有哪些特点?(3)德国的幼儿园制度是如何起源的?2. 学生互相讨论,老师进行点评和解答。
2.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时期的学前教育特点及其影响。
学前教育史课件全文可读
学前教育史课件全文可读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学前教育史》教材的第三章“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第四章“学前教育的重要理论”。
详细内容将包括:1. 学前教育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趋势。
2. 世界各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特点。
3. 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4. 学前教育的重要理论及其代表人物。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和重要理论。
2. 能够分析各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特点,并结合我国实际,为改进学前教育提出建议。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国际视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前教育重要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学前教育发展历程的掌握,以及我国学前教育的现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视频资料、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学前教育发展历程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讲解第三章“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特点。
(2)讲解第四章“学前教育的重要理论”,介绍各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和实际案例,讲解学前教育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学前教育的现状,并提出改进建议。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第三章“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框架图。
2. 黑板右侧:第四章“学前教育的重要理论”框架图。
3. 中间部分: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结合所学理论,提出至少三条改进建议。
答案示例:(1)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2)加大财政投入,改善学前教育基础设施。
(3)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学前教育模式。
2. 作业要求:不少于8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阅读相关书籍,深入了解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和重要理论,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学前教育史全套课件.
学前教育史全套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学前教育史》教材的第三章“学前教育的发展”,详细内容涉及我国学前教育的历史沿革,世界各国学前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重点探讨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特点及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学前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提高其对学前教育学科的认识。
2. 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各国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及趋势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世界各国学前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比较分析。
教学重点:我国学前教育的历史发展及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学前教育实践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学前教育的历史发展。
2. 新课内容讲解:(1)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出本节课主题。
(2)详细介绍我国学前教育的历史沿革。
(3)讲解世界各国学前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
(4)分析我国学前教育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及发展特点。
3. 例题讲解:以一道比较分析的题目为例,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学前教育史全套课件2. 内容:(1)我国学前教育的历史发展(2)世界各国学前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3)我国学前教育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及发展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我国学前教育的历史沿革。
(2)比较分析我国与发达国家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3)谈谈你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认识。
2. 答案:(1)答案要点:包括我国学前教育的历史阶段、重要事件等。
(2)答案要点:包括我国与发达国家学前教育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3)答案要点:包括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看法、建议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
自考学前教育史第三章
第三章清末的学前教育第一节清末学前教育制度的建立一、发展学前教育的社会动因1、发展学前教育的社会动因:(1)政治方面,教育改革是整个国家政治体制变革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学前教育的改革又是教育体制变革的一个组成部分(2)经济方面,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促进教育体制向社会化转变,而学前教育的社会化是整个国家教育社会化的一部分(3)清末学前教育的改革,也是社会各阶层认识积极要求变法的思想推动下进行的2、康有为认为应对儿童实行“公养”、“公教”制度3、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明代4、梁启超将人的年龄阶段划分为4个阶段,为幼儿期(5岁以下)、儿童期(6—13岁)、少年期(14—21岁)成人期(22—25岁)5、康有为的代表作是《大同书》,体现了“公养”、“公教”理想6、康有为提出创立人本院对孕妇进行集体胎教的主张7、梁启超从理论上阐述学前教育思想并产生很大影响的文章是《教育政策私议论》8、根据中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的规定,儿童的执教者母亲或保姆所接受的训练是封建纲常名教二、学前教育法令的颁布和蒙养院制度的建立1、1904年1月第一部全国性的近代学前教育法令《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正式颁布,标志着学前教育的建立2、中国清末蒙养院的师资来源是乳媪(ao)和节妇。
3、癸(gui)卯学制规定蒙养园课程有游戏、歌谣、谈话和手技4、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颁布并实行的近代学制5、中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明确指出开办蒙养院的目的是以蒙养院辅助家庭教育6、《女子师范学堂章程》的颁行,标志着清末学前教育体制在形式上得到了完善7、我国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蒙养院培养保姆除了利用育婴堂外,还利用敬节堂三、清末学前教育的实施1、学前教育的实施标志是创办了蒙养院之类的学前教育机构2、1903年,清末我国首次设立公立幼儿教育机构的地方是武昌,为幼稚园,1904年改名教育机构为武昌蒙养院3、私立蒙养学院为天津严氏蒙养院4、清末蒙养院制度,基本上仿照了日本。
第三章学前教育史
Page
23
一、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的颁布
Page
30
二、蒙养院制度的实施
1903年, 北京的京师第一蒙养院成立,并办有 保姆师范,院长具有日本保姆师范毕业的学历, 又聘请日本教师2人,修业期限定为5年。
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颁布以后,张之洞诚恐 中国礼法沦弃,流弊滋多,下令裁撤了这一附设 女子学堂,规定由敬节堂、育婴堂培养幼教师资 1905年 严修办起保姆传习所
一、学前社会教育机构产生的社会基础
(三)政治背景
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进行改革,以便缓和 矛盾。“新政”的主要内容,就是在教育方面废 八股、停科举、兴学校、厘定教育宗旨。 1902年,颁布了张百熙草拟的《钦定学堂章程》, 即壬寅学制,但并未实施。 1904 年,颁布了张之洞、张百熙、荣庆合订的 《奏定学堂章程》,确定了近代学制系统,其中 包括蒙养院制度。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近代学 前教育才开始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
Page
9
二、外国教会在华学前教育活动的影响
(二)兴办“慈善”事业
19世纪40年代,教会在湖南衡阳开办了一所慈幼院, 以后这种机构增多起来。它们是以“人道”为名 的社会救济机构。其主要目的是收养中国孤儿或 贫儿,使他们在高墙深院中受宗教熏陶,引导他们归 于基督。
Page
10
二、外国教会在华学前教育活动的影响
到19世纪末,在维新思潮的推动下,1898年,上 海电报局局长经元善在沪发起创办了经正女学, 它是近代第一所中国人自办的女子学堂。
第三章学前教育史
技 西方宗教式的保教内容包括:朝会、作业活动(包
括恩物、美术、工艺) 、批评已成工作、户外游 戏、静息、音乐 ( 律动、节奏 )、故事(儿歌、故 事表演)、识字、游戏等
二、外国教会在华学前教育活动的影响
(二)兴办“慈善”事业 19世纪40年代,教会在湖南衡阳开办了一所慈幼院,
以后这种机构增多起来。它们是以“人道”为名 的社会救济机构。其主要目的是收养中国孤儿或 贫儿,使他们在高墙深院中受宗教熏陶,引导他们归 于基督。
二、外国教会在华学前教育活动的影响
(三)培养师资,兴办幼稚师范学校 1、吸引留学生赴东、西洋接受专门的幼教专业训
练 中国女子赴日最早是在1901年,到1902年已有留日
生并加强了中国工人阶级队伍。一些妇女为生活所 迫,开始走出家门、走进工厂、走向社会。这便从 经济上提出了建立学前教育机构的迫切需要。
一、学前社会教育机构产生的社会基础
(二)文化背景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民族危机和
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受到了极大冲击,文化思想领域也掀起了一次又 一次的改革浪潮。 许多进步人土强烈要求变革,他们提倡“经世致 用”的新风,提出变通科举,学习西学,设立新 式学堂,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这为学前教育机构 的产生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外国教会在华学前教育活动的影响
(一)设立幼稚园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凭借不平等
条约,取得了在我国传教、办学等特权,肆无忌 惮地进行文化侵赂,先后在我国设立了许多教会 学校,其中包括幼稚园和幼教师资培训机构。 外国传教士在我国最初创办的幼稚园和幼教师资 训练班在创办时间上均早于我国自办的同类机构, 这样就使中国的近代学前教育在一段时间内基本 上被外国教会所垄断。
第三章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产生 《中国学前教育史》教案3
《中国学前教育史》教案3课题:(教学章节或主题)第三章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产生教学目标:(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1.了解我国近代学前教育机构产生的社会背景。
2.掌握我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颁布和蒙养院制度的建立。
3.理解外国教会设立的学前教育机构是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一部分。
4.掌握教育家康有为的学前公共教育思想。
教学重点:近代学前教育机构产生的社会背景、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颁布教学难点:康有为的学前公共教育思想及其评价教学课型:理论课教学课时:4教材处理:通过历史背景介绍,使学生理解随着社会的大变革,近代学前教育产生的必然性;按照内容体系将本章划分三部分,将原教材一、二、三节内容合为蒙养院制度的确立;接着学习外国教会设立幼稚园和兴办“慈善”事业及康有为的学前儿童公育思想。
教学方式:讲解、讨论教学过程:第一节蒙养院制度的确立一、学前社会教育机构产生社会基础有组织的学前教育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纵观世界学前教育的发展,诸如幼儿学校(1816年欧文所办)、幼儿园(1837年福禄培尔所办)之类的学前教育机构都是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才产生的。
1.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需求2.统治者改革需要----------缓和矛盾3.教育家的推动-------------西学东渐根本上:近代大工业生产的需要妇女就业,家庭无法进行学前教育。
思想基础:维新派教育改革、主张学习西方二、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的颁布1904年,张之洞、张百熙、荣庆合订《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是中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内容:1.蒙养院的意义、对象蒙养通乎圣功,实为国民之第一基址。
设置蒙养院为学前教育专门机构:招收“3-7岁儿童”,“每日不得过四点钟”2.蒙养院的设置3.蒙养院保教要旨:身心健康发展4.蒙养院课程:游戏、歌谣、谈话、手技5.蒙养院保姆的来源与培训:来源:育婴堂的乳媪、警节堂的节妇培训:选识字妇女为教员,教材是《孝经》、《列女传》等官编教科书6.蒙养家教合一评价:推动近代学前的发展1907年蒙养院428所,在园幼儿4893人蒙养院地位作用得不到保证师资水平低教育形式与内容实质矛盾三、蒙养院制度的实施(一)蒙养院的兴办:1.1903年秋;湖北(省立)幼稚园后改名武昌蒙养院——中国最早公立学前教育机构,近代第一所幼儿园。
学前教育史下卷第一编第三章古代西方(管理PPT)
古代西方学前教育的特点
宗教色彩浓厚
重视道德教育
古代西方的学前教育深受宗教影响,很多 教育内容都与宗教有关,如教幼儿背诵《 圣经》等。
古代西方的学前教育注重培养幼儿的道德 观念,强调对幼儿进行道德教化,如教育 幼儿尊重长辈、遵守社会规范等。
家庭教育为主
教育内容简单
古代西方的学前教育大多由家庭承担,家 长是幼儿最主要的教育者,家庭是幼儿最 主要的学习场所。
行为习惯。
古罗马的学前教育
古罗马时期,学前教 育逐渐发展,出现了 专门的教育机构。
古罗马的学前教育注 重培养儿童的道德品 质、社会责任感和公 民意识。
古罗马的教育体系以 法律为基础,强调公 民教育和道德教育。
中世纪的学前教育
中世纪时期,教会成为学前教育的主 导力量,教育形式主要是家庭教育。
中世纪的学前教育注重培养儿童的宗 教信仰、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对古代西方学前教育的反思
关注儿童全面发展
在学前教育中,应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 包括身体、心理、社会、情感等方面的发
展,而不仅仅是宗教和道德教育。
增加学前教育资源
社会应增加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提高学前 教育质量,确保所有儿童都能接受到高质
量的学前教育。
采用灵活的教育方法
学前教育方法应灵活多样,注重儿童的主 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和个 性化发展。
学前教育史下卷第一编第三章古代 西方
contents
目录
• 古代西方学前教育的起源 • 古代西方学前教育的发展 • 古代西方学前教育的特点与影响 • 古代西方学前教育的局限与反思 • 古代西方学前教育对现代的启示会的背景
古代西方社会以农业和畜牧业为 主要经济形态,社会结构相对简 单,家庭是主要的生活和生产单
2014年版学前教育史第三章清末的学前教育
5、评价 《大同书》关于儿童保育的规划,也较为全 面的反应了康有为学前教育改革的思想,并 对当时中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 的影响。
梁启超
字卓如,号任公、饮 冰室主人。汉族,广东新会 人,清光绪举人。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 动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 传家、教育家、史学家、文 学家。戊戌变法领袖之一。
在这一历史过程中,中国教育也发生了 深刻变革,是中国传统教育制度趋向崩溃, 近代教育在形态上得到确立的时期。具体表 现为: 1) 结束了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 2) 传统书院、儒学为新式学堂取代。 3) 1904年颁布并实行第一个法定学制 《奏定学堂章程》。 4) 留学教育形成高潮。首先是留日高潮 (清末新政鼓励下产生),1900年达到顶峰, 其次1908年美国退还“庚子赔款”发展中国 教育,形成了留美高潮。
三)第三阶段: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至1911 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政府.
在这一时期,资产阶级作为一个政治派别登上
历史舞台。甲午中日战争失败。资产阶级改良派发 起维新变法运动。虽然遭到挫折。但面对1900年八 国联军入侵,清政府不得不在1901年宣布实行“新 政”,“百日维新”中的改良措施基本上得到实施。
1890年春,年仅18岁的梁启超前来拜访已33岁的康 有为。此时的梁启超刚在广东乡试中考取第八名举人, 少年有为;而康有为此时不过是一名监生而已,在 “学历”上比梁启超低一格。按照当时的科举习惯, 梁启超中举在先,应是康有为的“前辈”。
二人见面之后,聊了好几个时辰,梁启超后来追忆 这段往事时说,康有为以“大海潮音,作狮子吼”, 当头棒喝之后,使他一时不知所措,以前所学的不过 是应付科举考试的敲门砖而已,根本不是什么学问。 经一番思考之后,他毅然决定拜监生康有为为师。
学前教育史第三章-四章t
第四章 外国教会在中国的 学前教育活动
• 第二节 培植师资,兴办幼稚师范
• 因此,这个学校毕业的学生,可任教于 幼稚园。该校师范科课程有:教育、心 理、理科、历史、算术、体操、唱歌、 日语、汉文、刺绣、编物、图画等。
第四章 外国教会在中国的 学前教育活动
• 第二节 培植师资,兴办幼稚师范
• 留日女子后来单独出国,人数逐渐 增多。1908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决定退 还一部分庚子赔款,作为中国派遣留美 学生的费用。以后其他西方国家,也学 着美国的样子,吸引中国留学生。
第三章 晚清时期的学前教育
• 第一节 蒙养院制度的确立
一、学前社会教育机构产生的社会基础 • 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要建立什么 样的教育制度,学前教育亦然。
第三章 晚清时期的学前教育
•
•
第一节 蒙养院制度的确立
二、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的 颁布1903年,由张百熙、容庆、 张之洞重定学堂章程,即《奏定学 堂章程》,也叫癸卯学制。
第四章 外国教会在中国的 学前教育活动
• 第一节 设立幼稚园 • 二、教会幼稚园的产生与发展 大约19世纪80年代,西方教会在 中国沿海福州、宁波开始兴办学前 教育机构,以后教会办的幼稚园逐 渐增多。
第四章 外国教会在中国的 学前教育活动
• 第一节
•
设立幼稚园
三、教会幼稚园的保教内容和方法 外国人在中国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大致 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日本式的,一种是 宗教式的。按《癸卯学制》的《蒙养院 章程及家嗲教育法章程》规定,保教内 容包括游戏、歌谣、谈话、手技 。
第四章 外国教会在中国的 学前教育活动
第二节 培植师资,兴办幼稚师范
• 还有社会问题、宗教学、圣道教 法等课,都是直接为资本主义国家传 布基督精神、培养顺民服务的。
学前教育史形考任务一(1-4章)
学前教育史形考任务一(1-4章)第一章:古代学前教育的起源1. 古代学前教育的概念和内涵古代学前教育是指古代社会中,对幼儿进行的一定教育活动。
在古代社会中,学前教育的内涵主要包括生活教育、道德教育和体能教育等方面。
古代学前教育注重培养幼儿的品德修养和基本生活能力,以及身体协调性和动手能力。
2. 古代学前教育的形式和特点古代学前教育的形式多样,包括家庭教育、宗教教育和师父教育等。
古代学前教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个性化教育、生活化教育和不断传承的特点上。
古代学前教育注重个体的差异特点,注重通过生活实践来进行教育,古代学前教育实践中对教育内容和方法的传承也非常重要。
第二章:近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1. 近现代学前教育的产生背景近现代学前教育的产生背景主要在于近现代社会的变革和教育理念的更新。
随着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对幼儿的教育需求也越来越凸显。
2. 近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主要阶段近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经历了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
从19世纪至今,学前教育在各个国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中包括了幼儿园教育的兴起、学前教育法律法规的完善等。
第三章:学前教育的理论研究1. 学前教育的理论基础学前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儿童学、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理论支撑。
学前教育的理论基础是多学科交叉的,其中包括了儿童成长、认知能力、情感发展、社会交往等方面的理论研究。
2. 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对幼儿认知能力、情感发展、社会交往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以及对学前教育实践的理论探索和创新。
未来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将主要在于理论和实践的更加紧密结合,以及对幼儿成长全面发展的理论研究。
第四章:学前教育的现状与发展1. 学前教育的现状学前教育的现状主要由幼儿园教育、托儿所教育、家庭教育等多种形式组成。
学前教育的现状在于普及程度、教育质量、教育资源和教育管理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论家庭教育
1.提倡尽早施教
(1)提倡及早施教是颜之推家庭教育思想中最为重要的 思想。
• 认为人和万物一样,是理与气结合而成的。
•人
天命之性 气质之性
理,至真至纯 气与理的结合,有清有浊,分圣人中人小人
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存天理,灭人欲”,使“人心” 服从 “道心”。这个过程也就是“明人伦”的过程。
• 在教育上,朱熹重修白鹿洞书院,订《白鹿洞书 院学规》,修复岳麓书院,从政之余,执教达40 多年。
3、道德教育方面 倡导的忠、信、义、礼、孝、 仁等道德观念
4、身体保健方面 教养结合
第二节 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
颜之推生平
历官南梁(502-557)、北齐(550-577)、 北周(557-581)、隋(581-618)四朝。依他 自叙,“予一生而三化,备苶苦而蓼辛”。叹息
“三为亡国之人”。
根据自己几十年为官、求学、处世的 经历和体验、写出了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 系统完整的家庭教科书——《颜氏家训》, 用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
小学阶段 (8-15岁)
•
在儿童阶段空讲大道理是收不到效果的,最好是从具 体的行为训练着手,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育与生 长发育融为一体,就可以“习与智长,化与心成”。
编写《小学》一书,汇集古代圣贤“嘉言懿行”, 并 以日常生活中的人伦道德主题分立纲目,内容包括名 儒的格言和前人的典范事例,对儿童进行生动形象的 教育。又撰有《童蒙须知》,对儿童日常生活中应该 遵守的礼仪、行为一一作了具体规范。
“凡盥面,必以巾帨(shui)遮护衣服,卷束两 袖,勿令有所湿。凡就劳役,必去上笼衣服, 只著短便,爱护勿使损污。”
“凡百器用,皆当严肃整齐,顿放有常处”
一室不能扫,何以扫天下?小节不拘, 大德怎成?
(七)适时启发
“此正所谓时雨之化。譬如种植之物, 人力随分已加,但正当那时节,欲 发生未发生之际,却欠了些小雨, 忽然得了这些小雨,生意岂可御 也。”
• 他的学生将其读书的方法总结为:循序渐进、熟 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 持志六条。后世称为朱熹读书法。
白鹿洞书院“学规”: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 有序、朋友有信”的“五教之目”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笃行之”的为学之序”
“言忠信,行笃敬。迁善改过”的“修 身之要”
(二)选左右 (1)设师、保、傅官,建保博教育制度 使太子自幼闻正言、见正事、行正道。 (2)慎择师、保、傅官,以“天下之端 士,孝悌博闻有术者”充任“三 公”“三少”。
(三)重儒术
贾谊重儒术,要求按儒家的思想及 理想人格来塑造太子。
1、文化方面 主张注重《春秋》《礼》《诗》
《乐》等儒家经典的传授。 2、治国方面 提倡效法古圣先王之道,加强历 史知识的学习。
• 1517年,他平定江西,后又平定南昌的宁王之乱 。1527年(明世宗 嘉靖六年),王守仁总督两广军务,击溃瑶族和僮族等少数民族的地 方武装。两广役后,阳明肺病加疾,上疏乞归,于1529年元月9日 (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王守仁在归途中病逝于江西省南安舟
中。
二、王守仁的教育主张
• (一)论教育的作用 • (二)论道德教育 • (三)论儿童教育
(2)慎择友,注意周围环境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 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与善人居”、 “慎交游”、 “交益友”。
5、主张博习致用 (1)博习
“夫学者,贵能博闻也。” 首先,应学习儒家的五经
其次,学习百家之书,以及琴、棋、书、画、文学等
学习文章的好 处
“朝廷宪章,军旅誓诰,敷显仁义,发明功德,牧 民建国,施用多途。至于陶冶性灵,从容讽谏,入其 滋味,亦乐事也。”
6.重视家庭的语言教育 一事一物、不经查考,不敢随便称呼。
学习语言应注意规范,不应强调方言,要重 视通用语言。
7.注重道德教育 首先是“厚重” 。必须养成忠君、孝顺、 谦恭、礼让这些“厚重”的道德品质。 其次,他主张“少欲知足”。 其三,“无多言”、“无多事”。
“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
(一)论教育的作用
• 王守仁十分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提出了“学 以去其昏蔽”的思想。他不同意朱熹将“心”“理”区分 为二,认为“理”并不在“心”外,而是在“心”中, “心即理”。
• “心外无物”,他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 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 花不在你的心外”,充分表达了他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4.注重环境习染
风化,是指“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 者也。”家庭中父母或其他成年人对年幼者的模 范作用。
(1)父母应做好榜样
“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 笑举动,无心于学, 潜移暗化,自然似之。”
“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
“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 求诸己”的“接物之要”
“政权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的“处事之要
• 一、重视蒙养教育
• 基于对人的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学校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 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阶段。并提出两者不同的任务、内容和 方法。
“打坯模”,
小学以“教事为“,即,就是“教之以洒扫、应对、 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
“篇篇药石,言言龟鉴,凡为人子弟者,可家置一册,奉 为明训。”
一、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
颜之推强调中庸之人必须受教育,因为不受教育就 会无知识,陷于“不知”的愚昧状态。
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教育中庸之人,使之完善德性,增 长知识。
教育培养的既不是难以应世经务的清谈家,也不是空 疏无用的章句博士,而是于国家有实际效用的各方面的统 治人才。
第三章 中国封建 社会学前教育的思想
第一节 贾谊论早期教育
贾谊生平
➢ 少年有为 破格提拔 ➢ 权贵毁谤 被贬长沙 ➢ 居安思危 切中时弊 ➢ 忧郁而死 其功不灭
• 贾谊千古流传的名篇:《吊屈原赋》《过秦论》、《治安策》、《论 积贮疏》
• 毛泽东咏贾Biblioteka :••七绝.贾谊
•
贾生才调更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原因有二: 1)幼年,心理纯净,精神专一,效果好 2)幼年可塑性大
(2)对古时圣王实施胎教的做法深为赞赏。
(3)对于没有实施胎教条件的大多数家庭, 他指出:
“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 为则为,使止则止。”
也即教育可从婴儿会看大人脸色的时候开始。
2.提倡严格教育、威严而有慈 (1)父母对子女不仅有爱护的职责,更有教育 的义务
“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诃反笑”、 “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 而增怨。”
(2)体罚教育孩子是必要的
“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3、要求均爱勿偏 所谓均爱,是指父仍对所有子女应一视同仁
结予相当的慈爱。
“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
乃治乱之机要。 (2)早期教育是整个人生教育的最重要 阶段,决定着他日后的成长道路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君子慎始。” “殷、周之君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暴”
2、对早期教育方法的论述
(1)对太子尽早实施教育
“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 “心末滥而先谕教,则化易成也。”
(2)对太子实施胎教,要设蒌室,安 排专人监护孕妇的饮食、视、听、言、 动等,使其合乎礼的规定
二、论教育内容
颜之推提倡“实学”的教育内容。他认为培养出来 的人才必须“德艺同厚”。
所谓“德”,即恢复儒家的传统道德教育,加强孝悌 仁义的教育。
所谓“艺”,即恢复儒家的经学教育并兼及“百家之 书”,以及社会实际生治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技艺。
三、论学习态度和方法
1.虚心务实 2.博习广见 “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 “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 3.勤勉惜时
第三节 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 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南宋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世称朱子,是 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人们曾赞美他: “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
“富也只如 此,贵也只 如此,生个 小孩儿,便 是孔夫子。”
一、王守仁的生平和教育活动
• 他十岁就能作诗,表现出非凡的想象能力和深厚的文化素养。年轻时 他出游边关,练习骑马射箭,博览各种兵法秘笈,遇到宾客常用果核 摆列阵法作为游戏。
•
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
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
马行千里随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
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
黄香扇枕温衾、陆绩怀橘 、子路负米
(五)正面教育
朱熹认为对幼儿教育要“多说那恭敬处, 少说那防禁处”。也就是说,坚持正面教 育,以明义理而达心悦诚服之效,不能一 味压制和禁止。
(六)学眼前事
朱熹指出:“小学之事,知之浅而 行之小者也。”具体言之,它包括 “洒扫应对进退之节”、 “礼乐 射御书数之文”和“爱亲敬长隆师 亲友之道”这样一些内容。
• 朱熹的教育思想建立在其理学思想基础之上。
• 宇宙万物朱熹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理和气两种因素构成的。“理”是 精神性的范畴,是创造万物的本源,也是万物运行的目的,是第一性 的。“气”是物质性的范畴,是构成万物的材料,也是“理”的载体, 是第二性的。体现在人类社会中,封建的“人伦”,就反映了“天理” 的内容。“明人伦”就是要体认天理,穷尽天理。这样,朱熹就把封 建的人伦道德神圣化、永恒化。可见朱熹的教育理论,是建立在客观 唯心主义的哲学基础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