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物理化学(二)-2
表面物理化学 第2章 溶液的表面张力和表面吸附要点
c c d 0.36 6 2 2 0 . 02034 3 . 0 10 mol m RT d c c 8.314 293
2.2.4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溶液的吉布斯吸附公式
对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溶液,由于表面活 性剂离子和反离子都会在表面上产生吸附, 且还要服从电中性原则,此时吉布斯吸附公 式为以下形式:
2.6 动表面张力与吸附速率
2.6.1 动表面张力
表面活性物质的表面张力大小随着时间改变,如图 2-8所示。 在未达到吸附平衡前的表面 张力称为动态表面张力。 对于一定的表面积,从开始 形成新表面,随着时间推移, 表面逐渐老化至达到吸附平衡 所需时间称为表面最大寿命。 吸附平衡时的表面张力称为 静态表面张力。
0 0 b ln c a 0 b ln a 0/ 0 b ln c a
同系物的碳链越长,a越小,表面活性越大。对于多 c c 碳链的表面活性剂,其 a ,故有:
根据上式, ln 呈线性关系。下图是十二烷基硫 c 酸钠水溶液的 ln c 图。 由图可见,在溶液浓度为 0.01mol dm-3时,表面张力 出现转折,这一浓度为 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
AA‘面以上为 相, BB’面以下为 相,它们之间 为界面相。在上述界面相中任一位置画一个平行于 AA‘与BB’的平面SS‘,以 表示,设其面积为A,有:
或
ni ni ni ni
n n n n i i i i SS‘上组分 表示在表面相中某一平面 的过剩量。 i n 单位面积上组分 的表面过剩量称为吸附量,以 表 i i 示。 i
物理化学第八章表面
物理化学第八章表面一、表面化学的概念表面化学是研究发生在固体表面或液体表面的化学现象的科学。
在处理和制备材料、开发新工艺、研究反应机理以及在工业生产和实验室研究中,常常涉及到表面化学问题。
二、表面张力表面张力是液体表面分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力,是液体内部分子之间的相互排斥力。
其大小可以用表面张力系数γ表示。
三、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力由于液面是弯曲的,所以液体在表面层内不仅要承受重力等一般压力,还要承受由于液面弯曲而产生的附加压力。
表面层内任一点上总压力与一般压力之差即为附加压力。
四、润湿现象润湿是指液体与固体接触时,液体会延固体表面铺展开来,这种现象叫做润湿现象。
润湿现象的产生与液体和固体的种类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不同液体在不同固体表面上发生不同的润湿现象。
五、接触角和粘附功接触角是指液体在固体表面上附着时形成的液体-气体-固体三相交界处的切角。
接触角的大小反映了液体对固体表面的润湿程度。
粘附功是指液体润湿固体表面时,由润湿而在界面上产生的附加压力,其大小可用下式表示:W=2γcosθ(1-cosθ)其中γ为表面张力系数,θ为接触角。
六、降低表面张力的方法1、添加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可以显著地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并具有很好的润湿和乳化能力。
2、温度升高:温度升高可以增加分子的热运动,从而降低表面张力。
3、改变固体表面的性质:通过改变固体表面的性质(如通过化学吸附或物理吸附),可以降低表面张力。
七、应用表面化学的方法制备微纳米材料通过使用表面化学的方法,可以在固体表面上制备出各种微纳米材料。
例如,通过使用表面活性剂可以制备出纳米颗粒和纳米膜等材料。
通过使用分子束外延等方法可以在固体表面上制备出单层或多层原子膜。
这些技术在材料科学、电子学和生物学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物理化学第十三章表面物理化学物理化学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涉及到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转化。
在物理化学的学习中,第十三章的内容是表面物理化学,它主要研究的是液体和气体界面上的分子相互作用和物理现象。
物理化学-表面物理化学
正吸附作用:平衡后,对于表面活性物质来说,它在表面层中所含比例要大 于它在本体溶液中的比例,即发生正吸附作用。
负吸附作用:平衡后,对于表面活性物质来说,它在表面层中所含比例要小 于它在本体溶液中的比例,即发生负吸附作用。
表 面 压:可以理解为是对浮片所产生的二维压力,其数值等于纯水的表面 张力与膜表面张力之差。
第十三章 表面物理化学
一、名词解释 比 表 面:即单位质量物质的表面积。
界 面:密切接触的两相间的过渡区,称为界面。如果其中一项为气相,这 种界面通常称为表面。
表面张力: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垂直于单位长度的边界与表面相切,并指向 固体方向的力,称为表面张力,单位N/m。
表面自由能:在等温等压下,组成恒定的封闭系统,可逆的改变单位表面积, 所引起吉布斯自由能的变化值。用γ表示,单位为J·m-2。 ---------- 狭义 在指定各项应变量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单位表面积时,系统热 力学能或Gibbs自由能等热力学函数的增值。 ---------- 广义
接 触 角:当系统达到平衡时,在气液固三相交界处,气液界面与固液界面的夹角。
二、重要知识点
1、比表面(A0) 表示:多相分散体系的分散程度。
定义:
单位质量物质的表面积
单位体积物质的表面积
2、表面张力
由于有前后两面 液气界面
F= 2γl 式中:γ称为表面张力,其单位为N·m-1
3、安托诺夫(Antomoff)规则
体积不变。则ΔG2
+γ·As
过程(3)是小液滴挥发,气相和液相的化学势相同,但小液滴表面消失, 则 ΔG3=-γ·As
解释的现象: (1)蒸汽中若不存在凝结中心,则可பைடு நூலகம்达到很大的饱和度。 (2)加沸石可以防止暴沸。
表面物理化学-2
12
2 4 4 氧化物表面结构 2.4.4
氧原子 配位饱和Cu原子 配位不饱和Cu原子
氧化物:表面原子排布和表面组成取决于暴露晶面 表面原子的配位情况对化学吸附和反应有着重要影响
13
Defect formation on CeO2: O vacancy clusters
Role of O vacancy: (1) 活性位,有利于反应分子吸附 (2) 光化学反应中,调控能带结构,电子-空穴分离 带 (3) 担载金属颗粒相互作用,调控尺寸大小和电子性质, 增强稳定性
5 ML
<1 ML Ni-Ni 间距 8% larger than Ni(111) > 10 ML Ni(111)结构
J. Meyer, P. Schmid, R. Behm, Phys. Rev. Lett. 74 (1995) 3864.
10
Au-Pd core-shell纳米催化剂---shell厚度的影响
无溶剂苯甲醇氧化
A.M. Henning, et al. Angew. Chem. Int. Ed 52 (2013) 1477-1480.
11
表面合金和表面偏析
A 气相蒸镀 A A 高温退火 金属单晶衬底 B 双金属表面合金 A A A
金属单晶衬底 B
Pt25Ru75/Ru(0001)
Ag49Pd51 / Pd(111)
A-A, B-B, A-B 键的强弱&A, B原子的相对大小(决定晶格不匹配产生的应力); Also :动力学控制因素,表面温度相关
J. Rodriguez. Surf Sci Rep, 1996, 24: 223 8
金属在Mo(110) ( )表面的 表面的生长 长
表面物理化学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6/9
第十二章 表面物理化学
12.1 表面吉布斯自由能和表面张力 12.2 弯曲表面下的附加压力和蒸气压
12.3 液体界面的性质 12.4 不溶性表面膜 12.5 液-固界面现象 12.6 表面活性剂及其作用 12.7 固体表面的吸附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亲水基团: -OH、-COOH、-COO-、-SO3- 憎水基团(亲油基团):烷基(一般指8个碳以上的
碳链者),苯基。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6/9
3. 稀溶液的γ ~ c 曲线 大致分为三类
γ
Ⅰ (dγ/da) > 0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Ⅱ (dγ/da) < 0 Ⅲ (dγ/da) < 0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6/9
七. 影响表面张力的因素总结
(1)物质的表面张力大小与分子的性质密切相关
对纯液体或纯固体,表面张力决定于分子间形成
的化学键能的大小,一般化学键越强,表面张力越大。
(金属键)> (离子键)> (极性共价键)> (非极性共价键)
两种液体之间的界面张力,一般介于两种纯液体的表面张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6/9
(2) Ramsay和Shields提出的 与T的经验式(经验性
定量关系):
Vm2/3 =k(Tc-T-6.0)
式中Vm为摩尔体积,k为普适常数,对非极性液
体,k =2.2×10-7 J·K-1 。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表面物理化学
§8-1 表面Gibbs自由能和表面张力
一. 分散度和比表面 界面----- 相邻两相间的一个过渡区域,厚度为单分子层
或几个分子层。
按两相物理状态不同,两相界面可分为5种类型:
l-g、s-g、l-l、l-s、s-s界面,
对l-g界面,s-g界面,常称表面。
物质的表面积的大小与物质被分散的程度有关,物
② 液体沸腾时的过热----亚稳态 沸腾现象是液体从内部形成气泡、剧烈汽化的结 果。 气泡内的蒸气压Pr* 至少要达到外压 P0与气泡所
受附加压力的绝对值之和时,液体才会沸腾,即
P P P 0
* r
当液体中的气泡很小时,Pr* 很小,温度升至正常 的沸点时,Pr* 仍然小于( P0 + ︱△P︱) , 此时 , 液体不 沸腾 ; 当温度继续升高时 , Pr* 增大, 直至 Pr *= P0 + ︱△P︱, 液体才开始沸腾, 此时的温度超过
10103 V0 1.00105 (m3 ) 998.3 m
4 3 4 V r 3.14 (10 9 )3 4.19 10 27 (m3 ) 3 3
V0 1.00 105 N 2.39 1021 (个) V 4.19 10 27
Pr * ---- 弯曲液面上的蒸气压 (Pa)
r
M
---- 弯曲液面的曲率半径
---- 液体的摩尔质量 ---- 液体的密度 ---- 液体的表面张力
(m)
(kg · -1) mol ( kg ·m- 3 ) ( N · -1 ) m
P 2M 1 ln ( ) RT r P
* r * 0
正常的沸点, 液体产生过热现象。
表面物理化学
一、表面张力与表面能
(1) 表面张力:液体表面存在着自动 缩小的趋势,或者说表面恒有一种抵 抗扩张的力,即表面张力,用符号σ 表示,其物理意义是垂直作用于单位 长度相表面上的力。单位为:N ·m-1。
表面活性物质:能显著降低水表 面张力的物质 它所引起液体表面的吸附是正吸附。 表面惰性物质:能使水的表面张 力升高的物质 它所引起液体表面的吸附是负吸附。
2. 表面活性物质 结构特征:具有两亲性集团是表 面活性物质在分子结构上的共同特 征。一类是极性基团(亲水基或疏油 基),如―OH、―COOH 、―NH2、 ―SH、―COONa 、― SO3Na等; 另一类是非极性基团(亲油基或 疏水基)如直链或带支链的有机羟 基
(二) 液体表面的吸附和表面活性物质 1. 液体表面上的吸附 液体表面也会因某种溶质的加入 而产生吸附。在一定温度下,纯 液体的表面张力为一定值,若在 纯液体(如水)中加入某种溶质, 有两种情况。
(1) NaCl、KNO3等无机盐类以及 蔗糖、甘露醇等多羟基有机物 溶于水,可使水表面张力稍微 升高; (2) 肥皂、烷基苯磺酸盐(合成洗 涤剂)进入水中,在一定范围 内,使水的表面张力显著降低。
(3) 吸附原因:若加入的溶质能降低 溶剂表面张力,从而降低体系表面能, 则溶液表面层中将保留更多的溶质分子 (或离子),其表面层的浓度大于溶液 内部的浓度,这种吸附称为正吸附(简 称吸附);反之,若加入的溶质将增高 溶剂的表面张力,则溶液表面层将排斥 溶质分子(或离子),使其尽可能进入溶 液内部,此时溶液表面层的浓度小于其 内部浓度,这种吸附称为负吸附。
第十三章 表面物理化学
(2)求总表面积和比表面
n Vm /(22.4dm3 mol-1) (STP)
S AmLn
S比 S / m
m为吸附剂质量
(七) 固体的表面吸附
3. 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
(1) q kp1/n lg q lg k 1 lg p
n
(2) x k' p1/n m
lg q lg k 1 lg c n
基本观点
(1)他们接受了Langmuir理论中关于固体表面是均 匀的,吸附作用是吸附和解吸的平衡等观点
(2)不同的是他们认为吸附是多分子层的。当然 第一层吸附与第二层吸附不同,因为相互作用的对 象不同,因而吸附热也不同,第二层及以后各层的 吸附热接近于凝聚热。
(七) 固体的表面吸附
二常数BET吸附公式。
S1/ 2 0 S1/ 2 0
2. 表面压
0
能铺展 不能铺展
(五)液-固界面现象
(五)液-固界面现象
1. 粘附功
Wa G ls gs gl
2. 浸湿功
Wi G ls gs
3. 铺展系数 S G sg ls gl
4. 接触角
cosq s-g l-s
若表面反应为速控步
1. 单分子反应 A
B
A+ S
k1
S
k2
k3
S
S +B
k-1 r k2q A
k-3
(1) 若产物吸附弱
qA
aA pA 1 aA pA
r k2aA pA 1 aA pA
(2) 若产物也被吸附
qA
1
aA pA aA pA aB
pB
r
k2aA pA
1 aA pA aB pB
表面物理化学课程设计 (2)
表面物理化学课程设计1. 引言表面物理化学研究物质表面和接触面上的化学现象和物理现象,是现代物理化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表面物理化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表面能、界面电化学、表面反应动力学、表面光谱学等方面。
近年来表面物理化学的研究成果在信息、制造和能源等领域的应用逐渐加深,因此对于建立具有先进水平的表面物理化学课程至关重要。
2. 课程设计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表面物理化学理论的掌握和实践操作的能力。
本课程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表面物理化学基础理论本节将介绍表面物理化学领域的基本概念以及表面物理化学实验技术。
其中包括表面能、表面和界面张力、吸附现象、表面电化学、种子极化法、交流伏安法等表面物理化学方法。
此外,本节还将介绍常用的表面物理化学分析手段,如 XPS、SEM、AFM、STM 等。
2.2 表面物理化学实验本节主要涵盖表面物理化学实验的设计和操作流程。
具体实验会涉及表面电化学、表面吸附和表面反应动力学等方面。
所有实验都将会在实验室中进行。
实验分为单独操作和小组合作操作两种方式。
本节也将包括实验数据分析及实验结果的报告和讨论。
2.3 表面物理化学应用本节将介绍表面物理化学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包括信息、制造、能源和环境等领域。
此外,本节还将选定一些典型案例,让学生能够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加深对表面物理化学应用的理解。
3. 学习成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熟练掌握表面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技术;2.能够独立设计和完成表面物理化学实验;3.能够有效地选择和使用表面物理化学分析手段;4.知晓表面物理化学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5.拥有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 课程评估学生的表现将按以下几种考核方式进行评估:1.期末考试:考查对课程内容的整体掌握;2.课堂小测:随堂考核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3.个人作业:包括抽象和设计类作业;4.实验报告和实验室表现:考核学生在实验中的实验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5.课程项目:包括小组项目以及个人项目,考察学生对表面物理化学应用的理解和掌握。
表面物理化学
表面活性剂的一些重要作用及其应用
表面活性剂的用途极广,主要有五个方面:
3.增溶作用 非极性有机物在水中溶解度很小,
加入油酸钠等表面活性剂后,在水中的 溶解度大大增加,这称为增溶作用。
增溶作用与普通的溶解概念是不同的, 增溶的溶质不是均匀分散在水中,而是 分散在表面活性剂分子形成的胶束中。
经X射线衍射证实,增溶后各种胶束 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大,而整个溶液的 的依数性变化不大。
吸附热 较小(~液化热)
较大
选择性 无选择性
有选择性
稳定性 不稳定,易解吸
稳定
分子层 单分子层或多分子层 单分子层
吸附速率 较快,
较慢.
受温度影响小
受温度影响大
液-固界面——润湿作用
粘湿过程 浸湿过程
铺展过程
§13.6 液-固界面—润湿作用
什么是润湿过程?
滴在固体表面上的少许液体,取代了部分固-气界面,
表面活性剂及其作用
表面活性剂分类 表面活性剂在水中的溶解度 表面活性剂的一些重要作用及其应用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阴离子型
离子型
阳离子型
表面活性剂
两性型
非离子型
表面活性剂在水中的溶解度
表面活性剂的亲水性越强,其在水中的溶解 度越大,而亲油性越强则越易溶于“油”
故表面活性剂的亲水亲油性也可以用溶解度 或与溶解度有关的性质来衡量
粘湿功的绝对值愈大,液体愈容
g lss
固
易粘湿固体,界面粘得愈牢
浸湿过程
在恒温恒压可逆情况下,将具有单位表面积的固体浸入液 体中,气-固界面转变为液-固界面的过程称为浸湿过程
该过程的Gibbs自 由能的变化值为:
G ls gs Wi
物理化学—表面化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2)
物理化学—表⾯化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2)表⾯2A⼀、选择题1. 在催化剂表⾯上进⾏的双分⼦⽓相反应, 其机理为:A +K AKB +K BKAK +BK ─→C +D +2K若催化剂表⾯是均匀的, 表⾯反应为控制步骤, 且A、B的吸附皆弱, 则反应表现为⼏级? ( )(A) 零级(B) ⼀级(C) ⼆级(D) ⽆数级2. 298 K时,蒸⽓苯在⽯墨上的吸附,符合Langmuir 吸附等温式,在40 Pa 时,覆盖度θ= 0.05,当θ= 1/2 时,苯⽓体的平衡压⼒为:( )(A) 400 Pa (B) 760 Pa(C) 1 000 Pa (D) 200 Pa3. 在等温等压条件下,将1 mol⽔的表⾯积增加10 倍,作功为W,⽔的Gibbs⾃由能变化为?G,此时W与?G的关系为:(?U = Q - W) ( )(A) ?G = -W(B) ?G = W(C) ?G < -W(D) 不能确定4. 同⼀固体, ⼤块颗粒和粉状颗粒, 其溶解度哪个⼤? ( )(A) ⼤块颗粒⼤ (B) 粉状颗粒⼤(C) ⼀样⼤(D) ⽆法⽐较5. 有⼀露于空⽓中的球形液膜,直径为2×10-3 m,表⾯张⼒为0.072 N·m-1,液膜的附加压⼒为()(A)36 Pa (B) 72 Pa(C) 144 Pa (D) 288 Pa6. 单组分⽓-液平衡体系,在孤⽴条件下,界⾯A 发⽣了d A > 0 的微⼩变化, 体系相应的熵变d S变化为:( )(A) d S > 0 (B) d S = 0(C) d S < 0 (D) 不能确定7. 在下图的⽑细管内装⼊普通不润湿性液体,当将⽑细管右端⽤冰块冷却时,管内液体将:( )(A) 向左移动(B) 向右移动(C) 不移动(D) 左右来回移动8. 在农药中通常都要加⼊⼀定量的表⾯活性物质, 如烷基苯磺酸盐, 其主要⽬的是:( )(A) 增加农药的杀⾍药性(B) 提⾼农药对植物表⾯的润湿能⼒(C)防⽌农药挥发(D) 消除药液的泡沫9. 对于亲⽔性固体表⾯,其表⾯张⼒间的关系是:( )(A) γ固-⽔> γ固-空⽓(B) γ固-⽔< γ固-空⽓(C) γ固-⽔ = γ固-空⽓ (D) 不能确定其液固间的接触⾓θ值为: ( )(A) θ > 90° (B) θ = 90°(C) θ = 180° (D) θ < 90°10. 已知A 2(1),B 2(2)两种⽓体在催化剂上发⽣混合吸附, 其中(1)⽓体发⽣解离, 若催化剂表⾯是均匀的, 则(1)、(2)在催化剂上的表⾯覆盖度θ 1,θ 2与⽓相平衡压⼒p 1, p 2关系为: ( )(A) θ 1= a p a p a p 1111221++ θ 2=a p a p a p 2211221++ (B) θ 1=a p a p a p 1121121121122122121//////++ θ 2=a p a p a p 2122121121122122121//////++ (C) θ 1=a p a p a p 112112112112221////++ θ 2=a p a p a p 22112112221++// (D) θ 1=a p a p a p 11112112221++// θ 2=a p a p a p 22112112221++// 11. 某⽓体 A 2在表⾯均匀的催化剂上发⽣解离反应, 其机理为:A 2(g) + 2 K 2 A K C + D + 2 K若 A 2的压⼒较低, 反应表现为⼏级? ( )(A) 零级(B) ⼀级 (C) ⼆级 (D) 三级12. 纯液体温度升⾼时,表⾯张⼒()(A) 随温度升⾼指数增⼤(B) 随温度升⾼线性降低(C) 随温度呈对数变化(D) 不变13. 液体在⽑细管中上升的⾼度与下列那⼀个因素⽆关:( )(A) 温度(B) 液体密度(C) 重⼒加速度(D) ⼤⽓压⼒⼆、填空题14. 在293 K时丙酮的表⾯张⼒为γ=0.0233 N·m-1,密度ρ=790 kg·m-3,将半径为0.01 cm的⽑细管插⼊其中,液⾯上升了____________m。
物理化学之表面化学
3 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的区别和联系 • ⑴ 比较
• 单分子层与多分子层
• 气体分子的吸附和脱附
• 单分子层吸附
多分子层吸附
• ⑵区别 • 根本区别在与吸附作用力不同. • ⑶联系 • a.无严格分明的界限 • b.并非不相容; • c.一定条件下相互 • 转化.一般,低温下 • 为物理吸附,高温 • 下为化学吸附.
小气泡 0.9999 0.9989 0.9897 0.8977 0.3405
不同液面蒸汽压的相互比较
二、微小晶体的溶解度
• 颗粒越小,溶解度越大。沉淀时成化就是利用 这个道理,在一定温度下,小颗粒溶解度大, 大颗粒溶解度小,所以随着时间的延长,小颗 粒溶解而大颗粒长大
三、亚稳定状态和新相的生成
• 1 亚稳定状态 • 热力学不稳定但一定时间内动力学稳定
§3-6 等温吸附
• 一、吸附量Γ与吸附等温线 • 1. 吸附量
• 2. 吸附方程
• 3. 吸附等温线 • 吸附等温线的五种类型
三.等温吸附的经验公式
• 1.Frendlich方程 • 方程的形式 • 适用范围: • a.中等压力; • b. 化学吸附或单分子层物理吸附 • 方程也可适用于固体吸附剂从溶液中的
• 由公式:
• 计算出大小可以表示物质的表面活性,其值越 大,则表示溶质对溶液的表面张力影响越大。
• 在表面活性剂浓度很小时,σ与浓度c成直线关 系
二、Gibbs吸附等温式
• 1、 表面过剩Γ • 定义:在单位面积的表面层中,所含溶
质的物质的量与同量溶剂在溶液本体中 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之差值。
• 2、 Gibbs吸附等温式
• 1.2 讨论
• 当dσ/dc >0,即C↑,σ↑时,Γ<0,溶质在 溶液表面层发生负吸附。
物理化学第十三章表面物理化学
第Ⅲ类,溶液表面张力在溶质浓度很低时 急剧下降,至一定浓度后溶液表面张力随浓度 变化很小。属于这一类的溶质主要是含长碳链 的羧酸盐、硫酸盐、磺酸盐、苯磺酸盐和季铵 盐——表面活性剂。
→分子间作用力减小→表面张力减小。
Vm2 3 k Tc T 6.0
式中,Tc为临界温度。
可见:当温度趋于临界温度时,饱和液 体和饱和蒸气性质趋于一致,相界面消失, 液体表面张力趋于零。
(4)压力影响 压力增大,一般使界面张力下降:压
力增加→气相密度增加→两相间密度差 减小。
对于固体和液体表面下降幅度很小。
对于凸面:表面张力的合力方向是指 向液体内部;则P内=P外+Ps
对于凹面:表面张力的合力方向是指 向液体内部;则P内=P外-Ps
故:对于凸面:附加压力Ps = P内- P外 对于凹面:附加压力Ps = P外- P内
附加压力产生的原因:表面张力的存在。
二、附加压力的计算
对于曲率半径为R´的小液滴或液体中的小
五、 弯曲液面上的蒸气压 开尔文公式
微小液滴因具有较大的比表面,因而其饱 和蒸气压要比平面液体高。其值与物质的本 性、温度、压力、液滴的大小有关。
RT
ln
pg
p
0 g
2M R
(开尔文公式)
pg0:平面液体的饱和蒸气压,pg为非平面
液体的饱和蒸气压;、M和R分别为液体的
密度、摩尔质量和液滴半径。
气泡:
ps
2
R
___球面条件下的杨-拉普拉斯公式 。 小结:
表面物理化学 第2章 溶液的表面张力和表面吸附
2.2 吉布斯吸附公式
2.2.1 表面吸附量
表面活性物质在溶液表面浓集,在某多组分封闭体系
中有 相和 相两相共平衡共存。组分 i 的物质量
为 ni ,则 ni ni ni。实验证明,在两相交界处通
常有一个厚约几个分子大小的过渡层,如上图所示, 各组分的组成是连续变化的。
AA‘面以上为 相, BB’面以下为 相,它们之间
属于这类物质有肥皂、油酸钠、八碳以上直链有机 酸的碱金属盐、烷基苯磺酸钠、高级脂肪酸等。此类 物质明显的表现出表面浓度大于溶液的体相浓度,产 生正吸附。
第Ⅲ类物质的 c 曲线可用下式来描述:
0
0b ln c a 0b ln
a
/ 0
0b ln c a
这类溶液表面张力与浓度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来描
述:
0 0
b
ln
c
c a
1
a为溶质的特征经验常数;b为有机化合物同系物的 特征经验常数。
从上式可以看出,在一定浓度 c 下,对于同一类 有力机的同能系 力物 强, 。能a使值表小面的张则力降 0低0 得值较大大,的即物降质低表表面面活张
-C17H35为亲油基团,-COONa为亲水基团。
水是极性液体,由于表面活性物质的两亲性, 它的极性头和水的亲和力强,倾向于处于水中 ,而憎水基尾端又受到水的排斥,有逃离水的 倾向,被排向水界面,将憎水部分伸向空气。 使得处于表层的表面活性物质分子所受的向液 体内部的拉力比处在表面的水分子向水内部的 拉力要小一些,所以在宏观上是溶液的表面张 力比纯水小。
表面吸附:表面浓度与本体浓度不同称为表面吸附 。
表面浓度小于本体浓度称为负吸附;
表面物理化学
aet quim librra iu rd
kap(1)kd
kapkdkap
ka p
kd ka p
ka a kd
ap
1 ap
a 吸附平衡常数
θ
p
当吸附很弱或压力很小时 θ=ap
当吸附很强或压力很大时 θ=1
V V m ax
ap
1 ap
Vmax 1 1 V ap pVmax 1 p Va
选择性 无选择性
有选择性
稳定性 不稳定,易解吸
稳定
分子层 单分子层或多分子层 单分子层
吸附速率 较快,
较慢.
受温度影响小
受温度影响大
2) 液滴越小其饱和蒸气压越大
3) 当液体中存在小气泡时气泡半径越 小,泡内蒸气压越小
应用:如毛细管凝结现象、人工降雨、过 冷、过热、暴沸等现象
微小晶体的溶解度
由于微小晶体表面吉布斯函数大因而化学 势较高,所以与其平衡的溶液的化学势也 应较高,因而对应的溶解度较大
RTlnc2 c1
2gMR12'
R11'
p:气体的平衡压力
ps:相同温度下的气体饱和蒸汽压
C:常数与吸附热有关
BET多分子层吸附等温式的应用 测定固体吸附剂的比表面
p 1 C1p V(psp) VmC VmCps
用实验数据
p V ( ps p)
对 p 作图,得一条 ps
直线。从直线的斜率和截距可计算两个
常数值C和Vm,从Vm可以计算吸附剂的 比表面:
--为杨氏方程
13.7 表面活性剂及其作用
表面活性剂:能够显著降低表面张力的物质
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如RCOONa、肥皂等
表 离子型表 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渗实验
(3)流动电势(streaming potential)
含有离子的液体 在加压或重力等外力 的作用下,流经多孔 膜或毛细管时会产生 电势差。
这种因流动而产生 的电势称为流动电势。
(3)流动电势(streaming potential)
(3)流动电势(streaming potential)
例如:在AgI溶胶的制备过程中,如果AgNO3过量, 则胶核优先吸附Ag+离子,使胶粒带正电;如果KI过 量,则优先吸附I -离子,胶粒带负电。
(2) 离子型固体电解质形成溶胶时,由于正、负 离子溶解量不同,使胶粒带电。 例如:将AgI制备 溶胶时,由于Ag+较小,活动能力强,比I-容易脱离 晶格而进入溶液,使胶粒带负电。
(2)电渗(electro-osmosis)
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带电的介质通过多孔膜或 半径为1~10 nm的毛细管作定向移动,这种现象称为 电渗。
外加电解质对电渗速度影响显著,随着电解质浓 度的增加,电渗速度降低,甚至会改变电渗的方向。
电渗方法有许多实际应用,如溶胶净化、海水淡 化、泥炭和染料的干燥等。
区带电泳
b.凝胶电泳 用淀粉凝胶、琼胶或聚丙烯酰胺等 凝胶作为载体,则称为凝胶电泳。 将凝胶装在玻管中,电泳后各组 分在管中形成圆盘状,称为圆盘电泳;
凝胶电泳的分辨率极高。例如, 纸上电泳只能将血清分成五个组分, 而用聚丙烯酰胺凝胶作的圆盘电泳 可将血清分成25个组分。
区带电泳
C.板上电泳 如果将凝胶铺在玻板上进行的电泳称为平板电泳。
不同,其透射光的强度亦不同。
超显微镜的特点
普通显微镜分辨率不高,只能分辨出半径在200 nm以上的粒子,所以看不到胶体粒子。
超显微镜分辨率高,可以研究半径为5~150 nm 的粒子。但是, 超显微镜观察的不是胶粒本身,而是 观察胶粒发出的散射光。是目前研究憎液溶胶非常有 用的手段之一。
超显微镜的类型
这影响最大,主要影响胶粒的带电情况,使 电
位下降,促使胶粒聚结。
2. 浓度的影响。 浓度增加,粒子碰撞机会增多。
3. 温度的影响。 温度升高,粒子碰撞机会增多,碰撞强度增加。
4. 胶体体系的相互作用。 带不同电荷的胶粒互吸而聚沉。
聚沉值与聚沉能力
聚沉值
使一定量的溶胶在一定时间内完全聚沉 所需电解质的最小浓度。从已知的表值 可见,对同一溶胶,外加电解质的离子 价数越低,其聚沉值越大。
聚沉能力 是聚沉值的倒数。聚沉值越大的电解质, 聚沉能力越小;反之,聚沉值越小的 电解质,其聚沉能力越强。
Schulze-Hardy规则
聚沉能力主要决定于胶粒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的价数。 聚沉值与异电性离子价数的六次方成反比,这就是
另一部分离子按一定的 浓度梯度扩散到本体溶液中, 离子的分布可用玻兹曼公式 表示,称为扩散层。
双电层由紧密层和扩散层构 成。移动的切动面为AB面。
扩散双电层模型
Stern模型
Stern对扩散双电层模 型作进一步修正。
他认为吸附在固体表 面的紧密层约有一、二个 分子层的厚度,后被称为 Stern层;
电动现象
由于胶粒带电,而溶胶是电中性的,则介质 带与胶粒相反的电荷。在外电场作用下,胶粒和 介质分别向带相反电荷的电极移动,就产生了电 泳和电渗的电动现象,这是因电而动。
胶粒在重力场作用下发生沉降,而产生沉降电 势;带电的介质发生流动,则产生流动电势。这 是因动而产生电。
以上四种现象都称为电动现象。
层内,热力学电势呈直线下降。
在电场作用下,带电质点和溶液
中的反离子分别向相反方向运动。
这模型过于简单,由于离子热 运动,不可能形成平板电容器。
扩散双电层模型
Gouy和Chapman认为,由于正、负离子静电吸引 和热运动两种效应的结果,溶液中的反离子只有一部 分紧密地排在固体表面附近,相距约一、二个离子厚 度称为紧密层;
因为管壁会吸附某种离子, 使固体表面带电,电荷从固体 到液体有个分布梯度。
当外力迫使扩散层移动时, 流动层与固体表面之间会产生 电势差,当流速很快时,有时 会产生电火花。
在用泵输送原油或易燃化工原料时,要使管道 接地或加入油溶性电解质,增加介质电导,防止流 动电势可能引发的事故。
(3)流动电势(streaming potential)
在试样上。
目镜在黑暗的背景上看到的是胶粒发出的的散射光。
超显微镜的类型
从超显微镜可以获得哪些有用信息?
(1) 可以测定球状胶粒的平均半径。
(2) 间接推测胶粒的形状和不对称性。例如,球状 粒子不闪光,不对称的粒子在向光面变化时有 闪光现象。
(3) 判断粒子分散均匀的程度。粒子大小不同,散 射光的强度也不同。
(4)沉降电势 (sedimentation potential)
在重力场的作用下,带电的分散 相粒子,在分散介质中迅速沉降时, 使底层与表面层的粒子浓度悬殊,从 而产生电势差,这就是沉降电势。
贮油罐中的油内常会有水滴,水滴 的沉降会形成很高的电势差,有时会引 发事故。通常在油中加入有机电解质, 增加介质电导,降低沉降电势。
所以又称电动电势。
13.6 溶胶的稳定性和聚沉作用
• 溶胶的稳定性 • 影响溶胶稳定性的因素 • 聚沉值与聚沉能力 • Schulze-Hardy规则 • 电解质对溶胶稳定性的影响 • 不同胶体的相互作用
1. 敏化作用 2. 金值
溶胶的稳定性
动力学稳定性 由于溶胶粒子小,布朗运动激烈,在 重力场中不易沉降,使溶胶具有动力稳定性。
物镜观察位置选在静止层处(即电渗流动与反流 动刚好相消),这时观察到的胶粒运动速度可以代表 真正的电泳速度。
显微电泳仪
区带电泳
将惰性的固体或凝胶作为支持物,两端接正、 负电极,在其上面进行电泳,从而将电泳速度不同 的各组成分离。
区带电泳实验简便、易行,样品用量少,分离 效率高,是分析和分离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Tiselius电泳仪
提赛留斯电泳仪的纵、横剖面图如图所示。
界面移动电泳仪
首先在漏斗中装上待测溶胶,U型管下部活塞内径 与管径相同。
实验开始时,打 开底部活塞,使溶胶 进入U型管,当液面 略高于左、右两活塞 时即关上,并把多余 溶胶吸走。在管中加 入分散介质,使两臂 液面等高。
界面移动电泳仪
小心打开活塞 ,接通电源,观察液面的变化。若是 无色溶胶,必须用紫外吸收等光学方法读出液面的变化。
乳光计原理
当分散相和分散介质等条件 都相同时,Rayleigh公式可改写成:
I
K
νV λ4
2
当入射光波长不变, c /(V) ,V
代入上式可得: I K'cr3
34r3
,
保持浓度相同,I1 I2
r13 r23
保持粒子大小相同
I1 I2
c1 c2
如果已知一种溶液的散射光强度和粒子半径(或浓
1910年Gouy和1913年Chapman修正了平板型模型, 提出了扩散双电层模型;
后来Stern又提出了Stern模型。
平板型模型
亥姆霍兹认为固体的表面电荷与溶液中带相反电荷 的(即反离子)构成平行的两层,如同一个平板电容器。
整个双电层厚度为0 。
固体表面与液体内部的总的电
位差即等于热力学电势0 ,在双电
胶粒带电的本质
(3) 可电离的大分子溶胶,由于大分子本身发生 电离,而使胶粒带电。
例如蛋白质分子,有许多羧基和胺基,在pH较 高的溶液中,离解生成P–COO-离子而负带电;在pH 较低的溶液中,生成P-NH3+离子而带正电。
在某一特定的pH条件下,生成的-COO-和-NH3+ 数量相等,蛋白质分子的净电荷为零,这pH称为蛋 白质的等电点 。
由反号离子电性中心 构成的平面称为Stern平面。
Stern模型
由于离子的溶剂化作 用,胶粒在移动时,紧密 层会结合一定数量的溶剂 分子一起移动,所以滑移 的切动面由比Stern层略右 的曲线表示。
从固体表面到Stern平面,
电位从0直线下降为 。
电动电势(electrokinetic potential)
Tiselius电泳仪
提赛留斯电泳仪的纵、横剖面图如图所示。 沿aa',bb'和cc'都可以水平滑移。实验开始时,从
bb'处将上部移开,下面A,B部分装上溶胶,然后将上 部移到原处,在C部装上超滤液,在bb'处有清晰界面。
接通直流电源, 在电泳过程中可以清 楚的观察到界面的移 动。从而可以判断胶 粒所带电荷和测定电 泳速度等。
度),测定未知溶液的散射光强度,就可以知道其粒径
(或浓度),这就是乳光计。
浊度(turbidity )
浊度的定义为: It /I0 el
浊度的物理意义:
It 透射光强度 I0 入射光强度 l 样品池长度
浊度
当 It /I0 1/e
τ
1 l
浊度计的用处:
当光源、波长、粒子大小相同时,溶胶的浓度
常用的区带电泳有:纸上电泳,圆盘电泳和板上 电泳等。
区带电泳
a.纸上电泳 用滤纸作为支持物的电泳称为纸上电泳。
先将一厚滤纸条在一定 pH的缓冲溶液中浸泡,取出 后两端夹上电极,在滤纸中 央滴少量待测溶液,电泳速 度不同的各组分即以不同速 度沿纸条运动。
经一段时间后,在纸条上形成距起点不同距离的区 带,区带数等于样品中的组分数。将纸条干燥并加热, 将蛋白质各组分固定在纸条上,再用适当方法进行分析。
电渗实验
图中,3为多孔膜,可以用滤纸、玻璃或棉花等 构成;也可以用氧化铝、碳酸钡、AgI等物质构成。
如果多孔膜吸附阴离子, 则介质带正电,通电时向阴 极移动;反之,多孔膜吸附 阳离子,带负电的介质向阳 极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