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作家简介

合集下载

曹雪芹简介演讲稿

曹雪芹简介演讲稿

曹雪芹简介演讲稿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中国古典文学巨匠曹雪芹。

曹雪芹是中国清代小说家,他的代表作《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位伟大作家的生平和成就。

曹雪芹生于1715年,他出身于一个富裕的官宦家庭,家境优渥。

然而,他的家族在他年幼时便遭遇了衰落,这也为他后来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和情感体验。

曹雪芹自幼聪颖好学,酷爱文学,对古典诗词和小说有着深厚的造诣。

他的文学天赋在当时就已经显露无疑,备受赞誉。

曹雪芹的一生并不顺遂,他曾历经家族变故、贫困和宦途坎坷,但这并没有阻碍他对文学的追求和创作的热情。

他以笔名“雪芹”著有大量诗文和小说,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红楼梦》。

这部小说以它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红楼梦》被誉为“小说之神话,人生之百科全书”,它以宏大的视角、精致的笔触描绘了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活风貌和人情世故,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复杂多变。

曹雪芹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邃的思想,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他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洞察。

曹雪芹的文学成就不仅在于他的作品本身,更在于他对文学的独特贡献和影响。

他对小说的叙事技巧和人物塑造有着独到的见解,开创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新格局,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他的作品不仅在中国广为流传,也被翻译成多种外文版本,影响远及海外,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曹雪芹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作品永远闪耀着文学史上的光芒。

他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让我们铭记这位伟大的作家,珍惜他留下的文学瑰宝,让他的精神永远照耀着我们的心灵。

谢谢大家!。

清代文学家戴名世生平简介

清代文学家戴名世生平简介

清代文学家戴名世生平简介戴名世1653年三月十八日4月16日生,幼时家境相当贫寒,对他来说,这是一个窘困多艰的时期,也是一个发愤立志的时期。

其坎坷不平的生活经历,以及由此而来的生活磨炼,不仅铸就了戴名世独特的性格特征,而且也为他日后的思想发展奠定了坚固的基础。

戴名世自幼即刻苦上进,力学古文不辍。

他“一日不读书,辄忽忽如有亡失;但得一书,往复观玩,可以忘寝食”《与朱生书》。

戴名世六岁开蒙就读,十一岁熟背《四书》、《五经》,被乡里长辈公认为戴氏这“秀出者”《戴母唐孺人寿序》。

由于孜孜不倦的追求,戴名世年未及弱冠即善为古文辞,二十岁起开始授徒以养亲,二十八岁以秀才入县学,不久后以拔贡生入京师,补为正蓝旗教习。

戴名世十三年的开馆执教,使其对社会对生活都有了较深刻和理解和认识。

在明清之际炽热的民族思想推动下,戴名世在青少年时期就日渐树立起“视治理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戴名世三十四岁时被督学使者李振玉荐入国子监。

作为一个正直的文士,他不愿“曳候门之裙”,因此只能过着冷落、孤寂的生活。

此后,他在京师与徐贻孙、王源、方苞等人相聚,往往“极饮大醉,嘲谑骂讥”,使达官贵人们侧目。

戴名世与方苞等人的结合,是以针砭时弊、振兴古文为共同旨趣的。

他们每每“酒酣论时事、吁嗟咄嘻,旁若无人!”戴名世《北行日记序》。

这毫无疑问招来了公卿大夫们的仇视和攻击。

而他们在古文创作方面的长期切磋研讨,也有力地推动了古文的;他们的古文创作实践,又哺育着桐城派的涎生。

戴名世早就立下了“欲上下古今,贯穿驰骋,以成一家之言。

……则于古之人或者可以无让”《初集原序》的宏大愿望。

当时,因为明史资料散逸颇多,有些又失于记载,因此尚无人能写明史。

而戴名世每以史才自负,他很想仿效《史记》形式,作出纲目,然后广泛搜罗资料,相互参证,力求真实,写出一部有价值的著作。

因此他广游燕赵、齐鲁、河洛并江苏、浙江、福建等地,访问故老,考证野史,搜求明代逸事,不遗余力。

儒林外史作者简介与背景介绍

儒林外史作者简介与背景介绍

儒林外史作者简介与背景介绍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浓墨重彩的长篇小说。

在这部小说中,吴敬梓通过真实的历史背景和生动的人物形象,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展示了中国古代士人的遭遇和命运。

本文将对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进行简介与背景介绍,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经典之作。

吴敬梓(1701年-1754年),字敬梓,号南村,江苏苏州人,清朝著名文学家。

他出生在一个贫寒书香世家,祖父是御史,父亲是倒榜进士,家境颇为殷实。

然而,吴敬梓的父亲不幸早逝,给他的成长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和阻碍。

在家境降低的情况下,吴敬梓并没有放弃学业,而是以自己的努力和才华逐渐崭露头角。

他擅长文学、哲学、历史等多个领域的学问,并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然而,由于家境的限制和社会的不公,吴敬梓无法顺利考取功名,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变得微乎其微。

面对生活的困境,吴敬梓并没有抛弃对学问的追求,他通过刻苦钻研,广泛阅读各类书籍,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储备。

儒林外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儒林外史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第一部以揭示士人命运为主要题材的作品,它以一名书生李时中为主人公,通过对他命运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儒家士人群体的悲剧遭遇与生存状态。

小说以独特的讽刺手法,对封建社会的荒诞和虚伪进行了鞭挞,涉及了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文化等多个领域。

吴敬梓以出色的文字表达和细腻入微的描写,刻画了一批鲜活的人物形象,从而使儒林外史更加生动和真实。

他不仅塑造了李时中这一主角,还通过一系列的次要人物,展示了士人世界的多样性和矛盾性。

儒林外史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关注。

一方面,它被一些高官和文人视为对清朝封建社会的严厉谴责,因此敦煌书局停止了对该书的印刷和发行。

另一方面,儒林外史也获得了不少读者的喜爱和赞誉,公正公正的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丑恶。

通过儒林外史,吴敬梓展示了他独到的洞察力和深厚的文学造诣。

他通过对士人命运的描写,向读者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不合理与荒谬,对思想观念进行了一次卓有成效的批判。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生平事迹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生平事迹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生平事迹曹雪芹(1715年-1763年),字雪芹,号雪泉,中国清代作家,被尊为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作者。

他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家族背景以及他创造《红楼梦》的过程和心路历程。

一、家族背景曹雪芹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他的祖辈曹操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父亲曹贵人是康熙朝的一位高级官员。

他在一个充满文化氛围的家庭中长大,家族对于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学习经历曹雪芹在学习方面显示出非凡的天赋和才华。

他从小就表现出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并开始尝试写作。

在家庭的支持下,他得到了优秀的教育。

他的父亲曹贵人请来了一些著名的文学家和教师来指导他的学习,如著名文学家纳兰性德和著名书法家董其昌。

他的学习经历为他后来成为一位杰出的作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官场经历曹雪芹在年轻时进入了康熙朝官场,成为了一名官员。

他曾经历过许多官场的斗争和挫折,但他对官场的冷漠和腐败感到失望,最终选择辞官,回家专心从事文学创作。

四、《红楼梦》的创作曹雪芹的一生中最伟大的成就是创作了《红楼梦》这部千古绝世的巨著。

《红楼梦》是一部以官僚士族社会为背景的百科全书式小说,描绘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等一众人物的生活、爱情和悲剧。

通过对人性、社会风气和家族命运的深刻剖析,曹雪芹展示了他高超的文学才华和敏锐的洞察力。

在创作《红楼梦》期间,曹雪芹遭遇了许多困难和挫折。

他经历了家族的衰落、个人的失意以及创作的艰辛,但他坚持下来,并在一生的最后几年里完成了这部伟大的作品。

然而,可惜的是,曹雪芹在《红楼梦》完成后不久就去世了,没有看到它的出版和世人的赞誉。

五、生平传记曹雪芹的生平事迹在他去世后被整理成了一部传记,详细记录了他的成长、学习、官场经历和创作过程。

这部传记揭示了他的才华、个性和心灵的成长历程,成为了后人了解他和他的文学成就的重要史料。

曹雪芹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生平事迹不仅反映了他创作《红楼梦》的过程和心路历程,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文人的家族背景、学术成就和官场经历。

曹雪芹是哪个朝代的

曹雪芹是哪个朝代的

曹雪芹是哪个朝代的曹雪芹,我国清代作家人物简介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关外祖籍辽宁铁岭,生于南京,约十三岁时迁回北京。

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

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

至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

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

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

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主要功绩曹雪芹最伟大的贡献在于文学创作。

他创作的《红楼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情节复杂、描写生动,塑造了众多具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堪称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曹雪芹为中华民族、为世界人民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不仅对后世作家的创作影响深远,而且在绘画、影视、动漫、网游等领域产生了大量优秀衍生作品,学术界、社会上围绕《红楼梦》作者、版本、文本、本事等方面的研究与谈论甚至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红学。

文学特点“生于繁华,终于沦落”。

曹雪芹的家世从鲜花着锦之盛,一下子落入凋零衰败之境,使他深切地体验着人生悲哀和世道的无情,也摆脱了原属阶级的庸俗和褊狭,看到了封建贵族家庭不可挽回的颓败之势,同时也带来了幻灭感伤的情绪。

他的悲剧体验,他的诗化情感,他的探索精神,他的创新意识,全部熔铸到《红楼梦》里。

热爱生活又有梦幻之感,入世又出世,这是曹雪芹在探索人生方面的矛盾。

曹雪芹并不是厌世主义者,他并不真正认为人间万事皆空,也并未真正勘破红尘,真要劝人从所谓的尘梦中醒来,否则,他就不会那样痛苦地为尘世之悲洒辛酸之泪,就不会在感情上那样执著于现实的人生。

曹雪芹简介及作品介绍

曹雪芹简介及作品介绍

曹雪芹简介及作品介绍一、曹雪芹简介曹雪芹(约1715年-约1763年),字雪芹,号芹溪,是中国清代作家、诗人,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的作者。

曹雪芹的生平鲜为人知,关于他的生平和经历知之甚少,仅能从他的作品中窥见一二。

据考证,曹雪芹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父亲是一位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官僚,从小受到良好文化熏陶。

曹雪芹从小聪明好学,文学才华超群,尤其擅长吟诗作对。

然而,年少的曹雪芹家境突变,陷入家庭纷争和贫困之中,使他倍感挫折和失落。

据史书记载,曹雪芹曾参加过一些科举考试,但均未成功。

终其一生,曹雪芹在文学创作方面没有得到世人的认可和赏识。

甚至在他去世后,曾经的作品《红楼梦》才逐渐被人们发现和推崇。

二、《红楼梦》简介《红楼梦》是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为中心,描绘了“荣府”的兴衰和贾家的历史多舛。

小说的背后还贴切地展示了封建社会的众多弊端和封建道德的虚伪。

整个小说分为五十回,共一百二十回。

其中,《贾府秋思》、《制灯迷》、《雪芹诉怨》等回以作者自述的方式,让人对曹雪芹的心境和写作动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思考。

《红楼梦》以其深刻的人物形象、细微的心理描写和逼真的场景刻画,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其作品中既有对于封建社会现象的揭示,也有对于人性和人情的细腻剖析。

曹雪芹通过小说,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宏大而精彩的世界,使人流连忘返。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不仅对后世的文人墨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也让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封建社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三、结语曹雪芹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伟大作品《红楼梦》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感动了无数读者。

他通过小说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虚媚,让人们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虽然曹雪芹一生困顿而且在他离世后许多年才被人们所发现,但他的作品却流传至今,被誉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词人陈维崧的个人简介

词人陈维崧的个人简介

词人陈维崧的个人简介陈维崧是我国清代词人、骈文作家。

字其年,号迦陵。

宜兴(今属江苏)人。

清初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

54岁时参与修纂《明史》,4年后卒于任所。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词人陈维崧的个人简介,欢迎大家阅读!生平介绍陈维崧,江苏宜兴人。

以明天启五年(一六二五)生。

父贞慧,明末著气节。

维崧少负才名,冠而多须,浸淫及颧准,陈髯之名满天下。

尝客如皋冒氏水绘园,主人爱其才,进声伎适其意。

康熙己未(一六七九),召试鸿词科,由诸生授检讨,纂修《明史》,时年五十四。

越四年(一六八二)卒于官。

工骈文及词,尝与朱彝尊合刊所作曰《朱陈村词》,传世有《湖海楼诗文词全集》。

(《国朝先正事略》卷三十九《文苑》)其弟宗石序其词集云:“方伯兄少时,值家门鼎盛,意气横逸,谢郎捉鼻,麈尾时挥,不无声华裙屐之好,故其词多作旖旎语。

迨中更颠沛,饥驱四方;或驴背清霜,孤篷夜雨;或河梁送别,千里怀人;或酒旗歌板,须髯奋张;或月榭风廊,肝肠掩抑;一切诙谐狂啸,细泣幽吟,无不寓之于词。

甚至里语巷谈,一经点化,居然典雅,真有意到笔随,春风物化之妙。

盖伯兄中年始学为诗馀,晚岁尤好不厌,或一日得数十首,或一韵至十馀阕,统计小令、中调、长调共得四百一十六调,共词一千六百二十九阕。

先是京少有《天藜阁迦陵词刻》,犹属未备,今乃尽付梓人。

自唐、宋、元、明以来,从事倚声者,未有如吾伯兄之富且工也。

”近人朱孝臧题云:“迦陵韵,哀乐过人多。

跋扈颇参青兕意,清扬恰称紫云歌,不管秀师诃。

”(《彊村语业》卷三)维崧词具有创作天才,固宜其不为前人所囿矣。

世家名流陈维崧出生于讲究气节的文学世家,祖父陈于廷是明末东林党的中坚人物,父亲陈贞慧是当时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反对“阉党”,曾受迫害。

陈维崧少时作文敏捷,词采瑰玮,吴伟业曾誉之为"江左凤凰"。

明亡(1644)时,陈维崧才20岁。

入清后虽补为诸生,但长期未曾得到官职,身世飘零,游食四方,接触社会面较广。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 22、⑴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 四川乐山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 学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历史 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 • ⑵吴望尧(1932--2009),笔名巴雷,台 湾诗人。 • 23、袁珂(1916--2001),四川新都人,神话 学家。著有《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校注》 等。 • 24、⑴伊索(约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作家。 善讲寓言讽刺权贵,终遭杀害。所编寓言经后 人加工,以诗或散文的形式结集,成为后世流 传的《伊索寓言》。
• 10、海伦· 凯勒(1880--1968),美国作家、 教育家、慈善家,是聋哑人。 • 11、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台 湾苗栗人,作家。代表作为短篇小说集《城南 旧事》。 • 12、《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 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东汉列为“七 经”之一,南宋朱熹把它与《大学》《中庸》 《孟子》合称为“四书”。 •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 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作者简介
• 1、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 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诗文集《踪 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 等。 • 2、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 予,北京人,满族,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 《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 《龙须沟》等。 • 3、刘湛秋
• 13、毛泽东 • 14、让· 乔诺(1895--1970),法国作家、电 影编剧。 • 15、莫顿· 亨特(1920--2016),美国作家、 心理学家。 • 16、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 (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 事家。 • 17、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福建 长乐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

清朝高士其的简介

清朝高士其的简介

清朝高士其的简介清朝高士其的简介1. 基本信息高士其,字子言,号高原,朝鲜族,祖籍辽宁省义县(今义县区),清代文学家。

2. 生平高士其生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早年跟随家人南渡,定居于扬州、江宁、上海等地。

因家境贫寒,曾多次辗转以打石窑、扫街、捕鱼等为生。

后来受到扬州文人贾仲明的关注和培养,开始从事古典文学创作。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来到北京,拜在四库馆学习,成为清代文坛一位杰出的作家。

3. 文学成就高士其的文学作品主要有诗、词、曲、文四个方面。

其中,以诗和文最为出色。

他的诗歌风格清新明快,语言质朴自然,具有借物抒情的手法,受到了许多后人的喜爱。

他的散文则深受汉文化的熏陶,充满哲理性,语言简洁明了,达到了中国古代散文的高峰。

4. 代表作品代表作品有《春夜喜雨》、《丽人行》、《登高望远》、《八声甘州》、《干将莫邪》等。

其中,《八声甘州》是高士其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充满了怀乡之情与羁旅之苦,曾被多位文人赞为“千古绝唱”。

5. 名言警句高士其经典的名言警句主要有:“文章不在长而在有味,行人不在远而在精”,以及“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这些名言不仅反映了高士其的人生态度和文学追求,也启示他人在生活和工作中的态度和方法。

6. 影响高士其的文学成就对于清代文学的发展和中国古典文学的繁荣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他的诗词散文不仅表现了自己对于人生的感悟和追求,也深刻地揭示了那个时代的思想和文化精神。

同时,高士其的创作技巧也为后人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清代作家简介

清代作家简介

清代作家简介1.洪升,字防思,号稗畦。

主要作品为《长生殿》(传奇)写唐明皇、杨贵妃爱情故事。

2.孔尚任,字聘之,号东塘,又号云亭山人。

主要作为《桃花扇》(传奇)。

写南明王朝灭亡的历史剧。

3.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主要作品为《聊斋志异》。

《促织》、《狼》、《席方平》、《崂山道士》、《画皮》等出于此。

我国古代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以谈鬼说狐方式反映现实。

4.方苞,字灵皋。

号望溪,安徽桐城人。

主要作品为《方望溪先生全钞》。

《左忠毅公逸事》等出于此。

桐城派创始人,以“义法”为宗。

“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语言风格追求雅洁。

5.吴敬梓,字文木,敏轩。

主要作品为《儒林外史》。

6.袁枚,字子才,号简斋,随园主人。

主要作品为《小仓山房文集》。

《祭妹文》、《黄生借书说》等出于此。

《随园诗话》等。

论诗主张抒写性情,创“性灵”说,不满儒家“诗教”说。

7.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

主要作品《红楼梦》(高鹗续后40回)为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古典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贾、史、王、薜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日趋衰亡的命运。

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高峰。

8.姚鼐,字姬传。

主要作品为《惜抱轩诗文集》。

有《登泰山记》等。

“桐城派”奠基人之一。

主张“义理”、“考据”、“辞章”三结合。

和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

9.李汝珍,字松石。

主要作品为《镜花缘》,以浪漫主义手法写幻想图景,如“君子国”、“女儿国”、“两面国”等。

10.龚自珍,字瑟人,号定盦,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先驱。

主要作品为《病梅馆记》、《己亥杂诗》等。

近代文学的开山作家。

11.吴沃尧,字趼人。

别署我佛山人。

主要作品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痛史》等谴责小说。

12.李宝嘉,字伯元,别称南亭亭长。

主要作品为《官场现形记》(《制台见洋人》一节出于此)。

亦为谴责小说。

13.刘鹗,字铁云,别署洪都百炼生。

清代作家高鹗的生平简介

清代作家高鹗的生平简介

清代作家高鹗的生平简介高鹗,字云士,清朝汉军镶黄旗内务府人,应友人程伟元的邀请协助编辑、整理、出版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清代作家高鹗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高鹗的生平简介早年经历高鹗高鹗在他自己的履历上写的出生日期是“戊寅年十月十七日寅时生”(见顾廷龙主编《清代朱卷集成》第4册《高鹗》),也就是公历1758年11月17日。

高鹗父亲是读书人,有田产,住在京郊。

高鹗少年喜冶游,常同“少时酒伴”“趁蝶随风,浪赢两袖香留”,看来是比较放荡,不太遵守儒家礼教。

青年时期的高鹗追求功名,热衷仕进,逐渐形成了以儒家正统思想为主导的世界观和艺术观。

但几次赶考都名落孙山,这给了他精神上以莫大打击,一度离京到京西北长城一带做私塾先生,也可能做过幕宾。

此一时期,高鹗与畹君谈了一场刻骨铭心的恋爱。

畹君上有老,下有小,因遭遇不幸而信佛。

高鹗词中写得最多的就是这段爱情。

高鹗在科场上折腾了很久以后,直到乾隆五十三年(1788),终于如愿中顺天乡试举人。

[1]整理红楼梦高鹗中举后,接连准备会试,都一再失败,身心疲惫,不过也偷得数年闲暇。

他曾从友人处借阅《红楼梦》抄本,但止于八十回,不见后半部,他深以为憾。

乾隆五十六年(1791),也就是高鹗中举后第三年春,友人程伟元登门拜访,出示自己搜求购买的百二十回全本,并邀请他一同参与编辑整理。

高鹗认为此书虽是不登大雅之堂的闲情小说,但大致上与儒家思想并无冲突,因此欣然应允。

到这年冬至后五日,任务完成,下厂付印。

很快,《红楼梦》出版史、传播史上第一个工程浩大的印本问世了,胡适称之为程甲本。

据程伟元说,他们具体的工作内容是对原稿进行编辑校对,截长补短,抄成全部,再印刷出版。

程甲本的出版略嫌仓促,有点急功近利,所以编校排印不够仔细,刚出厂就发现了很多瑕疵,于是高鹗与程伟元立即着手重订,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二月十三日付梓,胡适称之为程乙本。

程伟元、高鹗合撰的程乙本《引言》提到,此本前八十回是在参考各种旧抄本的基础上补足缺文,订正讹误,其间偶尔也有增损几个字的情况。

清代少数民族作家之佟佳氏

清代少数民族作家之佟佳氏
佟佳氏:(公元1737~1809年),女,满族,号天然主人、天然女史。著 名清朝诗人。是清朝乾隆、嘉庆年间一位才华超群的女诗人。她出生在佟佳 氏家族,年轻时即嫁进宗室睿亲王府,成为爱新觉罗•多尔衮五世孙睿格亲王 爱新觉罗•如松的继配福晋(夫人)。 佟佳氏作为北方民族的女诗人,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是一种独特的审美 情感。这种情感,与汉族贵族女性言必切中封建“纲常伦理”的作品,有着 鲜明的不同之处。在一首《送秋》诗中,她写道:“世人多喜春,惟恐春光 速。余性与人殊,酷爱清秋独。傲骨挺霜英,丹枫映修竹。月倍清且明,穿 窗入我屋。四壁听虫吟,挑灯课儿读。拙哉留春人,可能驻红绿?试倡送秋 篇,悲歌笑永叔。” 在另一首《有感》诗中,女诗人写道:“正襟危坐几回肠,参透人间富 贵场。除却定

清代文学家姚鼐个人资料

清代文学家姚鼐个人资料

清代文学家姚鼐个人资料姚鼐是清朝著名散文家,他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被盛誉为“中国古文第一人”、“中国古文的高峰”,是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

姚鼐著有《淮上有怀》《登泰山记》《复鲁絜非书》等作品,担任过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职位,辞官后在多地书院讲课四十多年,最终卒于南京钟山书院,归葬桐城杨树湾。

姚鼐是显赫的吴兴姚氏的后裔,其一世祖居麻溪(今枞阳钱桥河南岸姚王集),五世祖姚旭明景泰年间迁居桐城城里。

至姚鼐,其家族居桐城县城已300余年。

姚鼐1731年十二月二十日(1732年1月17日)出生于桐城南门的一个官宦书香人家。

其祖先姚旭为明云南布政司右参政、姚之兰为江州府知府加按察副使衔,皆载入《明史循吏传》;姚孙棐曾以“五里三进士(姚孙棐、龙鲤门、许鲤跃).隔河两状元(刘若宰、龙汝言)”而闻名遐迩.,高祖姚文然,康熙时任刑部尚书;曾祖姚士基,曾任湖北罗田知县,均贤良清廉,辞世皆享名宦祠祀。

伯父姚范,进士及第后为翰林院编修,著有《援鹑堂文集-诗集》,学贯经史,与桐城派祖师之一的刘大櫆情深意笃,使姚鼐得以跟其伯父受经学,跟刘大櫆学文。

其祖父姚孔瑛二十六岁时即去世,父淑终生为一介布衣。

姚鼐出生时,家庭已衰落,鼐幼嗜学,伯父姚范授以经文,又从刘大櫆学习古文,刘大櫆对姚鼐特别器重,称其“时甫冠带,已具垂天翼”,“后来居上待子耳”。

乾隆十五年(1750),他二十岁考中举人后,经过五次礼部会试均名落孙山,直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三十岁第六次应礼部试,才中进士,授庶吉士,3年以后,散馆改主事,分属兵部;旋又补礼部仪制司主事。

后历任山东、湖南乡试副考官,会试同考官和刑部广东司郎中等职。

乾隆三十八年(1773),清廷开四库全书馆,姚鼐被荐入馆充纂修官。

此职本应翰林方可充任,独鼐与休宁戴东源、兴化伍大椿、歙县程晋芳等8人破格当选。

《四库全书》成,鼐乞养归里,不入仕途,时年44岁。

大学士于敏中、梁国治先后动以高官厚禄,均被辞却。

曹雪芹简介及生平事迹

曹雪芹简介及生平事迹

曹雪芹简介及生平事迹一、简介曹雪芹(1715年-1763年),字重光,号雪谷,清代著名作家,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作者。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也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巅峰之作。

二、生平事迹1. 成长经历曹雪芹出生于一个有学识的家庭,家境殷实,父亲曹禹是乾隆皇帝的贵宾大臣之一。

由于家庭背景优越,曹雪芹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他自小聪慧过人,擅长文学和书法,对传统文化有深厚的造诣。

2. 文学创作曹雪芹的作品主要集中在《红楼梦》上。

这部小说以描写贾府荣府和宁府三世的兴衰为主线,展现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和虚伪。

小说以丰富的人物形象、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著称,被视为中国古代小说的瑰宝。

3. 家族沉浮曹雪芹家族经历了兴衰交替的命运。

他的祖父曹操是明朝的名将,但在崇祯帝时期遭到了厄运。

父亲曹禹虽然重回明朝朝廷,在乾隆皇帝的时代享有崇高地位,但曹雪芹出生后不久离世,曹家再度陷入沉沦。

4. 贾府典故据说,《红楼梦》的故事灵感来源于曹雪芹家族的亲身经历。

贾府的设置是曹雪芹对自己家族历史的一种想象,也是对封建社会阶级固化、玩世不恭的讽刺。

5. 苦学经历曹雪芹因家族遭受挫折,在早年的时候经历了一段颇为贫困的日子。

他辗转于各地,艰辛地求学,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文化素养。

在这个过程中,他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思考逐渐形成,并继而在《红楼梦》中得以体现。

6. 与《红楼梦》结局曹雪芹因生活所迫,一直未能完成《红楼梦》。

后来,他生活逐渐困顿,未能继续写作。

《红楼梦》最终只有五回完整呈现在世人面前。

曹雪芹在1763年辞世后,其朋友梅花庵主人脂砚斋对手稿进行整理后刊行,才使得曹雪芹的杰作得以普及。

三、成就与影响曹雪芹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创作成就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代宗师。

他以《红楼梦》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病态与虚伪,对后世影响深远。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影响跨越时空。

它塑造了众多经典形象,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深深地击中了读者内心,引起人们对封建社会的反思。

陈端生——清代弹词女作家

陈端生——清代弹词女作家

陈端生——清代弹词女作家陈端生介绍中文名:陈端生别名:陈云贞国籍:清朝民族:汉族出生地:浙江钱塘出生日期:1751年逝世日期:约1796年职业:弹词作家、诗人代表作品:《再生缘》、《绘影阁诗集》陈端生(1751—约1796),清代弹词女作家、诗人。

字云贞,浙江钱塘(今杭州)人。

嫁淮南范秋塘(陈寅恪猜测为浙江秀水范璨之子范菼,郭沫若认为是会稽范菼)。

著有《绘影阁诗集》(失传),弹词小说《再生缘》(一至十七卷)。

所著《再生缘》一书在当时流传极广,风靡一时,尤其深受妇女的喜爱。

《再生缘》不仅对后来弹词影响极大,而且还被改编为小说、木鱼歌、潮州歌等多种文学形式。

生平《再生缘》的故事如此出名,而其作者的生平却鲜为人知。

这样的一位大才女,我以为是值得去了解一番的。

所幸陈寅恪先生晚年专“作无益之事,以遣有涯之生”,写了近80页的长篇论文《论〈再生缘〉》,对前后两茬作者的生平勾沉索隐,使后人如我们在读小说的时候,能够“知人论世”,深明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与作者个人经历之间的关系。

与《柳如是别传》一样,陈先生的论文全是考证,一般人是看不懂,也不大爱看的,需得用普通人习惯的方式写出来,才有看头。

陈端生是杭州人。

江南何止出才子,也多出才女。

记得去年夏天去杭州玩,晚饭后在西湖附近散步,走至一处地方,看见一面短墙,上书“再生缘”三大字,占据整面墙。

当时即心有戚戚,在那里多停留了一会儿。

可惜那时太晚,未及弄清那是什么处所,或就是陈端生故居也未可知。

第二天临时有事,匆匆离开杭州,留下一个悬念。

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再去看个究竟。

家世陈家世代书香,陈端生祖父陈兆仑是雍正进士,著有《紫竹山房文集》,为当时人所推崇。

父亲陈玉敦中过举人,曾任云南、山东等地地方官。

陈端生的祖父是一个很开明的旧文人,曾写《才女论》一文,认为女性讽“习篇章”“多认典故”,“大启灵性”,对于“治家相夫课子皆非无助”,而且可使女子变得“温柔敦厚”因此得出结论:“才也而德即寓焉”。

作家扶南人物简介

作家扶南人物简介

作家扶南人物简介
方世举,字扶南,号息翁,是清代的诗人和诗歌笺注家。

他出生于安徽桐城,是清代学者方章钺之孙、桐城派创始人方苞之从弟。

方世举独与从弟贞观以诗鸣,少游朱彝尊之门,多见古书秘本。

康熙间游京师,李绂甚推重之,尝以其所赋险韵长篇夸示同人。

中年以戴名世《南山集》案牵连远戍塞外,雍正元年(1723)赦归,寓扬州。

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谢不就。

以韩愈诗旧注未尽善,乃钩稽群籍,发明旨趣,著《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

嗜韩诗,自作长篇,瑰谲亦往往似之。

清代著名的剧作家李渔诗句名言

清代著名的剧作家李渔诗句名言

清代著名的剧作家李渔诗句名言李渔年代:清朝李渔作品:《闲情偶寄》《笠翁对韵》李渔简介:李渔(1610-1680),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中年改名为李渔,字笠鸿,号笠翁,别署觉世稗官、笠道人、随庵主人、新亭樵客、湖上笠翁等。

浙江兰溪夏李村人。

既是清代著名的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又是一个杰出的小说家和美学家。

李渔自幼聪颖,少壮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擅长古文词,旁及杂艺,尤以小说、戏曲并擅。

一生著述丰富,戏曲有《笠翁十种曲》,诗文杂著合编为《笠翁一家言全集》,其中《闲情偶寄》的《词曲》、《演习》等部是重要的戏曲论著。

小说方面,有白话短篇小说《无声戏》和《十二楼》,还有长篇小说《合锦回文传》、《肉蒲团》等。

他还批阅《三国志》,改定《金瓶梅》,倡编《芥子园画谱》,为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艺术天才。

清代著名的剧作家李渔诗句名言1、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是君心太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李笠翁2、湘竹含烟,腰下轻纱笼玳瑁;海棠经雨,脸边清泪湿胭脂。

——李渔《笠翁对韵》3、鹤舞楼头,玉笛弄残仙子月;凤翔台上,紫箫吹断美人风。

——李渔《笠翁对韵》4、古云:“尤物足以移人”。

尤物维何?媚态是已。

世人不知,以为美色。

乌知颜色虽美,是一物也,乌足移人?加之以态,则物而尤矣。

…媚态之在人身,犹火之有焰,灯之有光,珠贝金银之有宝色,是无形之物,非有形之物也。

惟其是物而非物,无形似有形,是以名为尤物。

尤物者,怪物也。

不可解说之事也。

凡女子,一见即令人思之而不能自已,遂至舍命以图,与生为难者,皆怪物也,皆不可解说之事也。

——李渔《闲情偶寄》5、晚霞明似锦,春雨细如丝。

柳绊长堤千万树,花横野寺两三枝。

——李渔《笠翁对韵》6、茅店村前,皓月坠林鸡唱韵;板桥路上,青霜锁道马行踪。

——李渔《笠翁对韵》7、内苑佳人,满地风光愁不尽;边关过客,连天烟草憾无穷。

——李渔《笠翁对韵》8、声音之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为其渐近自然。

查慎行简介及其古诗词作品

查慎行简介及其古诗词作品

查慎行简介及其古诗词作品查慎行简介及其古诗词作品查慎行(1650~1727) 清朝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

初名嗣琏,字夏重;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晚年居于初白奄,所以又称查初白。

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

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

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

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

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

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

着有《他山诗钞》。

查慎行受经史于著名学者黄宗羲,受诗法于桐城诗人钱澄之;又与朱彝尊为中表兄弟,得其奖誉,声名早着。

入朝后从军西南,随驾东北,又饱览各地风光。

其论诗以为“诗之厚,在意不在辞;诗之雄,在气不在直;诗之灵,在空不在巧;诗之淡,在脱不在易”(查为仁《莲坡诗话》。

他以“空灵”创新为尚。

得力于陆游很深;着《补注东坡编年诗》50卷,受苏轼的影响亦大。

其诗工于刻画锻炼,又多采用白描手法。

袁枚《论诗绝句》称其诗“一味白描神活现,画中谁似李龙眠”。

拟之以北宋画家李公麟。

清初诗人多学唐,查慎行崛起后,兼学唐宋,成为清初效法宋诗最有成就的作者。

对诗坛影响极大。

赵翼《瓯北诗话》认为:“梅村(吴伟业)后,欲举一家列唐宋诸公之后者,实难其人。

惟查初白才气开展,工力纯熟,要其功力之深,则香山、放翁后一人而已。

”查慎行诗多纪游吊古之作,又多作组诗。

古体如《中秋夜洞庭对月歌》、《石钟山》、《五老峰观海绵歌》;近体组诗如《金陵杂咏二十首》、《荆州杂诗六首》、《邯郸怀古三首》、《汴梁杂诗八首》、《建溪□歌词十二章》、《桂江舟行口号十首》等,都颇著名。

反映民间疾苦的篇章则不多,只有《秦邮道中即目》、《芜湖关》,《白杨堤晚泊》、《芦洲行》、《悯农诗》、《赈饥谣》等诗,写及了这方面内容。

查慎行代表作品:《独游南湖》作者是清代文学家查慎行。

其古诗全文如下:外吏无交旧,归人应简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作家简介(徐昭辰整理)顾炎武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明亡改炎武,字宁人,人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

顾炎武是明清之际杰出的思想家、学者兼诗人。

提倡“经世致用”有关民生之实际学问,强调文学的社会教育作用。

“诗主性情,不贵奇巧”,诗学杜甫。

著有《亭林诗文集》、《日知录》等著作。

黄宗羲黄宗羲(1610——1695)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

是著名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

关心天下安危,以学术经世,强调诗写现实。

“夫诗之道甚大,一人之性情,天下之治乱,皆所藏纳”。

其诗感情真实,具有爱国精神和高尚情操,其代表作《山居杂咏》。

王夫之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薑斋,湖南衡阳人。

明崇祯举人,曾参加抗清武装斗争,后归隐于衡阳石船山的著述终,人称船山先生。

其论诗“以意为主”。

他生于“屈子之乡”,受楚辞影响,步武《离骚》,用美人香草寄托抒怀。

代表作《落花诗》一卷、《正落花诗》10首、《续落花诗》30首、《广落花诗》30首、《寄咏落花》10首、《落花诗体》10首、《补落花诗》9首,共99首,仿效屈原《九章》以抒写自己亡国之痛。

一生著作甚丰,有《船山遗书》、《薑斋诗文集》、《薑斋诗话》等。

吴嘉纪吴嘉纪(1618—1684)字宾贤,号野人,江苏泰州人。

明灭时27岁,亲眼看到清兵南下沿海居民遭屠杀的情景,于是绝意仕进,隐居东淘,布衣终身。

诗歌极写兵燹灾荒和民生疾苦,《临场歌》描写淮南产盐地区的阶级压迫,对封建官吏鱼肉盐民的情况加以揭露,对广大盐民的悲惨生活表示同情。

《绝句》:“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

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

屈大均屈大均(1630——1696)字华夫,号翁山;广东番禺人。

清兵入粤时,参加抗清武装斗争,失败后周游各地。

力图恢复,曾北游关中,山西,与顾炎武交。

明亡,削发为僧,中年还俗,更名大均。

他的诗有鲜明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因遭清廷严禁。

其诗兼学李杜,风格高浑雄肆、慷慨有奇气。

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

著作《翁山诗外》、《翁山文外》,乾隆时灭毁,清末始刊行。

钱谦益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常熟(江苏)人。

其思想性格复杂,其身即具晚明文人纵诞习气,又在维道德之严肃。

本以“清流”自居,却又因热衷功名屡陷政治旋涡,谄事阉党,降清失节。

降清后又从事反清活动,力图在传统道德上重建自己的人生价值。

此反复无常之尴尬,造成其心理苦涩,又为明遗民所斥责,亦为清王朝所憎厌,其正反映明清之际一些文人矛盾的人生态度。

他著作有《初学集》、《有学集》、《投笔集》等。

钱之诗,将唐诗华美之修辞,严整之格律,与宋诗之重理智结合,主张写诗要“有本”即有性情,又有学问。

其代表作是晚年仿照杜甫七律组诗《秋兴八首》并步其韵写作的《后秋兴》大型抒情组诗,全诗有七律13组,每组8首,共104首,命题为《金陵秋兴八首次草堂韵》,简称《后秋兴》,编入《投笔集》。

吴伟业吴伟业(1609——1671)字骏公,号梅村,江苏太仓人。

崇祯四年(1631)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左庶子,为复社成员。

著有《梅村集》。

吴伟业以唐诗为宗,五七言律具有声律妍秀,华艳动人之风格,而最大贡献在七言歌行。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说:“其中歌行一体,尤所擅长。

格律本乎四杰,而情韵为深;叙述类乎香山,而风华为胜。

韵协宫商,感均顽艳,一时尤称绝调”。

他在继承元、白诗歌的基础上,自成一种具有艺术个性的“梅村体”,吸取白之《长恨歌》、《琵琶行》,元稹《连昌宫词》等歌行写法,重在叙事,铺以四杰、温、李之情韵,融之明传奇之戏剧性,形成其叙事诗之独特风格,“可备一代诗史”。

“梅村体”叙事诗有百首,如《圆圆曲》、《听女道士玉京弹琴歌》、《琵琶行》、《临淮老妓行》、《楚两生行》、《永和宫词》等,把古代叙事诗推到新的高峰,对当时和后来的叙事诗创作起了很大影响作用。

袁枚称:“公集以此体为第一”。

赵翼评:“以唐人格调,写目前近事,宗派既正,词藻又丰,不得不推为近代中之大家”。

(《瓯北诗话》卷九)吴伟业以名诗人兼作戏剧,撰有《临春阁》、《通天台》(杂剧)和传奇《秣陵春》。

都是“借古人之歌哭笑骂,以陶写我之抑郁牢骚,而我之性情,爱借古人之性情,而盘旋于纸上,宛转于当场”。

(为李玉《北词广正谱》作序)王士禛王士禛(1634——1711)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今桓台县)人,出身世家大族,钱死后,王士祯成为一代正宗。

他论诗以“神韵”为宗。

王士禛曾编选唐人律绝为《神韵集》。

晚年又编选《唐贤三昧集》。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二十四诗品》),所谓“神韵”,就是要求诗歌具有含蓄深蕴,言尽意不尽的特点。

要求“清幽淡远,风致清新,语言含蓄。

”其成名作是24岁在济南大明湖所赋《秋柳四首》在大江南北传诵。

其在南京作《秦淮杂诗》20首(之一),较有影响。

查慎行查慎行(1650——1727)受学于黄宗羲,诗学苏、陆,得宋人之长。

赵翼对其评价甚高。

“功力之深,则香山、放翁后一人而已”。

诗歌擅长白描,乞求调畅,词务清新。

朱彝尊朱彝尊(1629——1709)浙江秀水人,与王士祯齐名诗坛,有“南朱北王”之称,赵执信奉二人为两大家。

五十岁以布衣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预修《月史》后归乡潜心著述,为浙西词派开创者。

编有《明诗综》,他是一位典型的学者型文人。

沈德潜沈德潜(1673—1769)字确士,号归愚,江苏长洲(今苏州)人。

著有《沈归愚诗文全集》,并编选了《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国朝诗别裁集》(即《清诗别裁集》)等书。

沈德潜的诗论,一般称为“格调说”。

所谓“格调”,本意是指诗歌的格律、声调,同时也指由此表现出的高华雄壮、富于变化的美感。

沈德潜的诗论是以汉儒的诗教说为本,以唐诗的“格调”为用,企图造成一种既能顺合清王朝严格的思想统治而又能点缀康、乾“盛世气象”的诗风。

沈氏本人的诗作,大抵平庸无奇,有时也写民生疾苦,但这不过是表现封建文人“忧国忧民”的姿态而已。

只是他在各种选本中对一些古典作品的技术性分析,还说了不少内行话。

翁方纲翁方纲(1733—1818),以提倡“肌理说”闻名。

在乾隆时做过内阁学士,他是一位学者,也以学者的态度来谈诗,认为“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志言集序》)。

所谓肌理,兼指诗中的义理和作诗的条理。

他认为学问是作诗的根本,“宜博精经史考订,而后其诗大醇”(《粤东三子诗序》),同时认为宋诗的理路细腻为唐诗所不及,所以主张宗法宋诗。

在提倡诗风的“醇正”方面,他其实与沈德潜相合,其诗作质实而少情趣。

袁枚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又号随园主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

广交四方文士,负一时重望。

生活放浪,颇为礼法之士所讥。

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及笔记小说《子不语》。

袁枚值得注意的地方,不仅是提出“神韵”的诗歌主张,而且从许多方面重申了晚明的反传统思想,代表了晚明思潮在经历清前期的衰退之后的重新抬头。

他和李贽一样,肯定情欲的合理性,认为圣人之治,就是要让“好货好色”的人欲得到满足(见《清说》)。

他甚至肯定富有者奢靡的生活,反对一味崇俭,指出:“古之圣贤,求贫民之富;今之有司,求富民之贫。

不知富民者,贫民之母也。

”(《与吴令某论罚锾书》)他的诗论对恢复诗歌的抒情功能和个性表现,有很重要的意义。

赵翼赵翼(1727—1814)字云崧,号瓯北,江苏阳湖(今常州)人。

深于史学,《廿二史札记》、《陔余丛考》为世所重。

文学方面有《瓯北诗钞》和《瓯北诗话》。

赵翼论诗与袁枚相近之处,是以创新为最高标准,绝不甘落人后,更不用说模拟。

赵翼为诗不主一格,无所不入,个性分明、才情豪放是其长。

郑燮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

是一位著名的书画家。

有《郑板桥全集》。

他是一个稍带狂诞习气,而思想和性格却并不敏锐和强烈的正直人士。

就像他的书画,有些“怪”味却并不放纵,其实还是比较秀雅的,内蕴也比较浅。

他的诗一部分集中反映民生疾苦,如《孤儿行》、《逃荒行》、《姑恶》、《私刑恶》、《悍吏》等,都很具体真切而富于同情心,为一般诗人所少有。

语言自然浅切,不喜模拟,是一种优点,但缺少特异的感受和别出一格的创造。

律诗尤嫌轻滑不着力,绝句较明快,有些表现出他的性格。

黄景仁黄景仁(1749—1783)字仲则,又字汉镛,号鹿菲子,江苏武进人。

有《两当轩集》。

黄景仁多次应试不中,一生潦倒而多病,穷愁困顿的生活实情也就成为其诗歌的主要内容。

黄景仁的诗以七言之作(包括古体和律绝)最能显现其特有的气质,风格深受唐诗影响,但又自出机杼。

他二十四岁时参加安徽学政朱筠(号笥河)在采石矶太白楼举行的盛会,即席写下《笥河先生偕宴太白楼醉中作歌》,据说此诗曾让与会士子搁笔,人誉之为可与王勃当年在滕王阁作赋相比。

黄景仁的七言律绝能广采博取而自成一格,语言自然秀逸,意象鲜明而具有独创性,感情表达得很深细,有晚唐特别是李商隐诗的风味。

在他的时代,他终究是最具诗人气质和才华的,其诗中深层的感染力一直漫渗到现代。

陈维崧陈维崧(1625—1682)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

能诗,工骈文,尤以词著称,有《陈迦陵文集》、《湖海楼诗集》、《迦陵词》(或称《湖海楼词》)等。

其弟宗石在《湖海楼词序》称其“中年始学为诗余”,又同里蒋景祁序云:“向者诗与词并行,迨倦游广陵归,遂弃诗弗作。

”可见他的词基本都作于入清以后。

所作存约一千八百首,为古今词人所罕见。

陈维崧词题材广泛,无所不入,继承了苏、辛以诗为词的传统。

其代表作《贺新郎·纤夫词》、《金浮图·夜宿翁村时方刈稻苦雨不绝词纪田家语》等。

朱彝尊朱彝尊(1629----1709),浙西派代表人物,主张宗法南宋词,尤崇格律词派姜夔、张炎。

朱彝尊是名诗人,在清词中影响更大。

他认为明词因专学《花间集》、《草堂诗余》,有气格卑弱、语言浮薄之弊,乃标举“清空”、“醇雅”(其说源于张炎)以矫之。

他主张宗法南宋词,尤尊崇其时格律派词人姜夔、张炎。

他还选辑唐至元人词为《词综》,借以推衍其主张。

这一主张被不少人尤其是浙西词家所接受而翕然风从,“数十年来,浙西填词者,家白石而户玉田”(《静惕堂词序》)。

后龚翔麟选朱彝尊、李良年、李符、沈皞日、沈岸登及本人词为《浙西六家词》,遂有“浙西词派”之名。

其势力笼罩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百余年的词坛。

朱彝尊的《曝书亭词》由数种词集汇编而成。

纳兰性德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长子,他自幼敏悟,与陈、朱等名士交往。

有《纳兰词》,后改为《饮水词》,取义“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其词崇尚南唐后主李煜,其词以己之言写己之人生感受,其为贵族公子,生活经历很平静,除前妻亡故和几次恋情,然其内心世界丰富,总觉宫廷生活压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