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骨圣手再世华佗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北京市朝阳区档案馆馆藏的第126号全宗——罗有明个人档案全宗中,收藏有一张视频光盘,是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于1980年拍摄的名为《华佗再世》的纪录影片,其中的主人公就是被人亲切地称为“双桥老太太”的罗有明。

罗有明出生于清朝光绪年间,2008年去世,享年104岁。

她自幼随祖母学习祖传中医正骨术,3岁起练习摸骨,5岁时成为罗氏正骨传人,15岁起独立行医,行医时间近百年,救治伤患无数。

这些病人中有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国元首、书画大师,也有普通工人、农民,罗有明无不一视同仁,尽心竭力为伤患解除病痛,并且一直秉持“行医济世,不收钱礼”的祖训。

她以高超的医术创造出一个个医学奇迹,成为一代正骨圣手;以高尚的医德享誉国内外,被赞为“再世华佗”。

罗有明出生在一个中医正骨世家。

罗氏先祖曾在江西长期行医,后为避战乱迁至河南夏邑。

到罗有明出生时,罗氏正骨医术已传至定居夏邑后的第三代,掌门人是罗有明的祖母——罗陈氏。

当时,罗氏正骨医术的传承规矩是传儿子、儿媳,不传女儿,但年幼的罗有明很早就展现出了在正骨方面的天赋,3岁时已经能熟练说出身体各处骨骼的名称,并在祖母看病治病的时候耳濡目染,了解了许多正骨的知识和技能,也受到了祖母恪守“积德行善,义务行医”祖训的感染。

正基于此,罗陈氏在孙辈没有男丁的情况下,为了罗氏祖传的正骨医术不失传,顶住层层阻力,在罗有明5岁时将她收为传人,正式传授正骨术。

以后几年,在祖母的精心指点、细致培养下,加之自身的聪慧勤奋,罗有明的医术逐日增长,医德也逐日提高。

旧中国多灾多难,中原地区更是灾荒、瘟疫不断,罗有明的大伯、二伯、祖父相继染病去世。

在她15岁那年,祖母罗陈氏又因积劳成疾,痨病缠身,撒手而去。

但罗有明并没有因为祖母——这位罗氏正骨医术的掌门
人,也是她医术的传授者、医德培养者的离去,而过度悲伤,或是张皇失措,经过十余年的学习与锻炼,她早已对罗氏正骨的接骨手法、药剂、秘方熟稔于心,并且有了相当丰富的临床经验。

罗有明在祖母的坟前擦干泪水,立志要将罗氏正骨祖祖辈辈传承下去,为罗家争光。

从此,罗有明正式挑起了罗氏正骨第五代传人的大任。

一年之后,16岁的罗有明因为治愈了一名被惊牛冲撞而骨盆严重骨折的病人,一举成名,成为了十里八乡传颂的“小罗先生”。

此后,随着年岁的增长,经验的积累,罗有明在正骨方面的造诣也不断提升,而且,因为严守罗氏祖训——“积德行善,义务行医”。

因此,不论是出嫁前在娘家的时候,还是出嫁之后,都赢得了病患和乡邻的一致赞誉。

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面对严重的天灾,一般的农民只有背井离乡一条路。

在连续几场水灾过后,庄稼绝收,为了生计,罗有明新婚不久的丈夫王治忠也只好随着逃荒人流去了外乡,希望能谋点活计贴补家用。

此后,照顾家中丈夫的祖母、
父亲和三个年幼弟妹的重任
1980年拍摄的《华佗再世》光盘封面
59
档案文化就压在了罗有明一个人肩上。

接连的灾荒,让这个原
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加拮据,丈夫又一去音讯全无,罗
有明只好去挖野菜、摘树叶来弥补粮食的不足,去为别
人洗衣补被,赚钱贴补家用。

即便如此,她仍然坚持行
医治病,而且坚决不收钱、不收礼。

得到过罗有明救治
的病患和家属们既想报答她,又知道她为人正派、脾气
倔,就想了一个法子,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把粮食、
鸡蛋、铜钱等物品偷偷送进院子,为罗有明一家人度过
一个个缺衣少食的难关提供了不小的帮助。

日子一天天过去,丈夫依然是杳无音信,传言说他
早已不在人世,流言蜚语让罗有明痛苦、绝望,加之现
实的困难接踵而至,她甚至动了轻生的念头,但一想到
苦心教她学正骨的祖母,想到已有上百年历史的罗氏
正骨医术的传承,她还是咬紧牙关,挺了下来。

转眼到了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
战略决胜阶段。

一天,一个外地来的小伙子找到罗有
明,带来了丈夫王治忠的消息,说明自己是人民解放军
战士,此行是奉命来接她与部队上的王排长团聚的。

这突如其来的喜讯让全家人都兴奋不已,罗有明在确
定了消息的可靠性之后,喜悦的泪水止不住地流了下
来,她安顿好家人后便随小战士去根据地寻找丈夫。

一路上,火车、驴车、徒步……经过了600多公里的艰
难跋涉,罗有明终于在西柏坡与已经离散二十多年的
丈夫重逢了。

在互诉离情之后,王治忠讲述了离乡逃
荒后的经历。

原来,当年外出谋生的王治忠,在路上与
无数灾民一起向南走,但发现根本没有合适的落脚之
处,又碰上了国民党军队抓壮丁,慌乱中与同乡走散
了,万般无奈之下就想返回家乡。

可他独自一人,怕再
撞上抓壮丁的,不敢走大路,专拣小路,又要不时躲藏,
这样走了两个多月,不知不觉到了江西,在一个小村子
里遇到了工农革命军。

他被共产党的革命宣言所感
动,自愿参军。

后来,经过井冈山会师、万里长征、抗日
战争炮火的洗礼,王治忠从一名工农革命军战士成长
为一名人民解放军的排长,身上也留下了大大小小的
无数伤痕,后背上就有七大三小十处伤疤。

一想到丈
夫的这些经历,罗有明就感到心痛,眼泪就不由自主地
往下掉。

每当这个时候,王治忠用共产党领导的人民
军队是为了解放全中国的穷苦人,为了人民能够真正
地当家作主,不怕牺牲,英勇战斗来开导她。

丈夫的开
导,让罗有明明白了不少革命道理,也让她对这些不怕
流血牺牲,前仆后继、英勇杀敌的人民解放军战士充满
了敬意。

尤其是听丈夫讲述白求恩大夫救治伤员的事
情,听丈夫读毛主席的《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之
后,罗有明心中默默立下志愿:以白求恩大夫为榜样,
用自己的祖传正骨医术,为祖国、为人民和解放军战士
服务。

罗有明为部队中有骨伤旧患的战士们治疗,很快
就使他们的伤情大有好转,有的还完全恢复了健康。

一下子,“正骨女先生”的名声就在军中传开了。

罗有
明不单平时为部队官兵治伤,甚至冲到战场上奋不顾
身地抢救伤员,并且把祖传的正骨绝技教授给部队的
医护人员,被广大解放军指战员称为“编外好军医”。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罗有明随丈夫离开西
柏坡,进驻北平。

王治忠因身体曾多处负伤,被安排在
东郊双桥的医院疗养,夫妇二人就住在双桥池家窑村
的旧窑厂里,并继续为部队里的战士医伤治病。

一天,
罗有明在窑厂外池塘边洗衣服的时候,为偶遇的同村
一位不慎摔断腿的老人接好了断骨,两天后,又送去了
自己采的草药。

老人康复后,罗有明接骨疗伤的事儿
就在村里传开了,大家都知道了村里来了一位女神医,
会治病还不收钱。

当时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
立,国家一穷二白,各项基础建设还不完善,医疗条件
比较差,人民群众看病抓药都有很多困难,尤其是在农
村地区,缺医少药的现象更加普遍,往往有了病也是硬
挺着,常常耽误了医治的时机,造成不可挽回的遗憾。

现在家门口来了位医术高明的骨科神医,大家从心底
里欢迎。

20世纪50年代初期,罗有明不过才40多岁,但前
半生苦难经历的折磨,使她的容颜看上去比实际年龄
老了许多,因此,许多不知道她真实年龄的人都亲切地
喊她“老太太”或者“罗老太太”,又有一些从外地来找
她的病人,连她的姓氏也不知道,只知道她住在双桥,
就在“老太太”前面加上了“双桥”。

自此,“双桥老太
太”就成了罗有明的专属称呼。

随着时间的推移,罗有
明医治好的骨伤病患越来越多,“双桥老太太”的名望
也越来越高,不单双桥远近的北京病人前往池家窑村
就医,国内其他省市也有慕名而来的骨伤病人。

1957年,罗有明接到了当地政府安排她到双桥公
社三间房卫生院工作的通知,心情无比激动,感觉这是
党和人民对她这样一个“乡间郎中”的认可,是她为国
家作贡献,为人民服务,报答党的恩情的最好方式。


此,罗有明如鱼得水,在国家医疗单位的平台上,尽显
绝技,造福群众,带徒传艺,恩泽社会,传承发展祖传正
骨医术。

作者单位:北京市朝阳区档案馆
6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