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骆驼祥子》三种翻译版本的对比和解析

合集下载

《骆驼祥子》三种英译本浅析

《骆驼祥子》三种英译本浅析

《骆驼祥子》三种英译本浅析摘要:《骆驼祥子》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代表作,这部作品被多次翻译成英文,在外国也非常受欢迎。

本文试以其中几个段落的翻译为例,赏析对比这部作品的三个译本。

关键词:骆驼祥子英译本《骆驼祥子》是以北平(今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行踪为线索,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祥子的坎坷悲惨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展示了军阀混乱、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的生活图景。

书中大量运用北京口语、方言,还有一些老北京的风土人情描写,是现代白话文小说的经典作品。

三个译本分别选自旅美华人翻译家施晓菁翻译的Camel Xiangzi(译文一),美国翻译家Even King(译文二)翻译的Rickshaw Boy和美国翻译家Jean M. James (译文三)翻译的Rickshaw:the Novel Lo-t’o Hsiang Tzu。

对比这三个小说名的翻译,译文一从字面上看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认为这部作品的主人公是一只骆驼,名为祥子。

译文三将显得拖泥带水,将Novel写在小说的书名上也不符合英语书的书名的习惯,这个书名很难引起读者的兴趣。

而译文二虽然没有把祥子译出,但以祥子的身份Rickshaw Boy代替祥子的名字,更具吸引力,一方面这样的书名有提示作用,提示读者这是一个有关人力车夫的故事,而直接将祥子的拼音写成英文没有任何这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在读者得到提示后,想象空间也会更具体。

现将选段的三个译文逐段对照分析如下。

在第一段中小说交代了祥子的绰号“骆驼祥子”的由来。

主要描述了祥子病倒在海甸一家小店的情形。

原文的第一句主语变化很大,“祥子……,身上……,心中……,牙床……,只想喝水,不想吃什么。

饿了三天,火气降下去,身上软的像皮糖似的。

恐怕……,他……。

一清醒过来,他已经是‘骆驼祥子’了。

”这是典型的汉语表达法。

译成英语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英语的句法特点。

英语中一句话的主语就是该句的主题,若不断变化主语,就会显得主题不清楚,没有重点。

《骆驼祥子》三个英译本比较

《骆驼祥子》三个英译本比较

语言新探《骆驼祥子》三个英译本比较张晓岩 吉林师范大学摘要:《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1945年其英译本在美国出版,使老舍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中国作家。

本篇论文以《骆驼祥子》3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介绍译文文本特点,分析三位译者的用词、句法,以及译文的忠实程度。

关键词:《骆驼祥子》英译本;译文分析;忠实程度书名翻译书中写到“我们所要介绍的祥子,不是骆驼,因为‘骆驼’只是个外号”(第一章)“骆驼——在口内负重惯了的——是走不快的。

不但是走的慢,还需极小心的慢走,骆驼怕滑;一汪水,一片泥儿,都可以教他们劈了腿,或折扭了膝。

骆驼的价值全在四条腿上;腿一完,全完!”(第三章)老舍将祥子比喻成骆驼,不单是因为祥子和骆驼一样,能吃苦耐劳,还因为祥子有着骆驼的脆弱性。

施晓菁选择异化,遵从原文,译为Camel Xiangzi。

Evan King选择归化,改译为Rickshaw Boy却无法表达原著书名的深层含义。

Jean M James选择归化异化相结合,Rickshaw;the novel Lo-t`o Hiang Tzu,但Lo-t`o不符合读者语言习惯。

人名翻译人名通常内涵丰富,表示长辈对晚辈的希冀,家长对孩子的祝愿。

“祥”多表示吉利,如“祥和”“祥云”“祥瑞”。

“祥子”这个名字也表达了一种美好的祝愿,但现实生活却充满痛苦、绝望。

美国翻译家Evan King将“祥子”译成了“Happy Boy”。

相对于其他翻译版本的Xiangzi 或Hiang Tzu,Happy Boy更像是一个昵称,外号,同时也有讽刺的效果。

译文分析原文:呷了口汤,觉得恶心,在口中含了半天,勉强的咽下去;不再想喝……他知道自己又有了命。

Evan King:The first mouthful of the soup made him sick…He knew that from familiar sound that he had come back to life.与其他译者不同,Evan King在翻译“他知道自己又有了命”时运用了增译的方法,“听到这熟悉的打嗝声,他知道自己又有了命。

《《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对比分析》范文

《《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对比分析》范文

《《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对比分析》篇一《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译者风格对比分析一、引言《骆驼祥子》是现代中国文学中的一部经典小说,自出版以来就深受读者喜爱。

其内容丰富,人物形象鲜明,情节紧凑,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随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这部小说的英译本也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对比分析《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以探究不同译者的翻译手法与特色。

二、译者及其翻译背景本文选取了两个较为知名的《骆驼祥子》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分别是霍克斯(David Hawkes)和莫立德(S. M. Roberts)的译本。

霍克斯的译本在1980年代初出版,而莫立德的译本则是在21世纪初推出。

两位译者都在其翻译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三、译者风格对比1. 霍克斯的译本霍克斯的译本更注重保持原作的文学性,其翻译风格较为细腻,注重对原文的解读和再创作。

在词汇选择上,霍克斯更倾向于使用一些富有文化内涵的词汇,使得译文更具有文学色彩。

在句式上,霍克斯更倾向于使用长句和复杂的从句结构,以表达原文中的深层含义。

此外,霍克斯在翻译中还注重对原文中人物心理的刻画,使得译文更具有情感色彩。

2. 莫立德的译本莫立德的译本则更注重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情感,其翻译风格更为直接和简洁。

在词汇选择上,莫立德更倾向于使用一些简单明了的词汇,使得译文更易于理解。

在句式上,莫立德更倾向于使用短句和简单的从句结构,以表达原文的基本含义。

此外,莫立德在翻译中还注重对原文中的语言风格和文化背景进行解释和说明,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内涵。

四、具体案例分析以《骆驼祥子》中的一段描述为例,对比两位译者的翻译风格。

这段描述中涉及到人物的心理活动、环境描写以及语言特点等方面。

在霍克斯的译本中,这段描述被翻译得更为细腻和富有情感色彩;而在莫立德的译本中,这段描述则被翻译得更为简洁和直接。

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可以更清晰地看出两位译者在翻译风格上的差异。

五、结论通过对《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两位译者在翻译手法和特点上的差异。

最新 骆驼祥子的不同译作比较评析-精品

最新 骆驼祥子的不同译作比较评析-精品

骆驼祥子的不同译作比较评析翻译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动态的、复杂的过程。

由于受到社会环境、文学作品、译者的个人因素、翻译目的、文化意识等方面的影响,译者在翻译中有发挥主体性的自由。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是原文文本的读者,翻译策略的决策者,也是目标语言的写作者,因此,译者将在翻译中不可避免地渗入主体性的东西。

尤其是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是不可避免,甚至是不可或缺的。

一译者对原文的理解翻译的第一步就是对原文的理解,此时译者就是读者。

译者对原文不同的理解是翻译的开端。

“在这种情况下,译者翻译的不是原文作者的意图,而是译者所理解的原文作者的意图。

”“对原文理解的复杂性导致了译者不同的译文。

在我看来,这并不是坏事,因为不同的读者会对原文有不同的解读,译者有权力在充分地考虑之后,将他们自己的解读翻译出来。

翻译历史上很有趣的一个现象是,通过译者自己解读的翻译往往是最成功的译作。

”[1]英国翻译理论家斯坦纳(G.Steiner)将阐释学运用于翻译研究,他提出了阐释学分析的四个翻译步骤: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

信赖就是译者相信原文有意义,而在理解和表达这种意义时,译者的主观因素不免“侵入”原文,“侵入”的目的便是“吸收”,但“吸收”过程中难免丧失译入语本色,因而“补偿”就很必要[2]。

不难看出,斯坦纳的翻译步骤无一不强调译者的能动性。

首先通过审美判断选择翻译文本,然后表现出译者兼具读者和阐释者两种文学身份的主观能动性:作为读者,译者需要调动自己的审美判断、情感、想像等文学能力,解读源语文本中的空白,期待视野和解读方式的不同导致了阐释多元化的产生;作为阐释者,译者需要发挥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能力,发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美学意蕴,分析作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简而言之,文学作品的内在特点和译者个人能力的差异使得译者对相同作品会有不同的理解,显示了译者主体性留下的印迹。

二翻译策略的选择任何翻译行为都受到文化目的的影响。

由于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翻译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两种文化的交锋。

2-《骆驼祥子》三种翻译版本的对比和解析

2-《骆驼祥子》三种翻译版本的对比和解析

• 刘四爷——旧社会的袍哥人物,改良办起了车场,为人耿直,性格刚 强,从不肯在外场失面子。这辈子最大的遗憾是没有一个儿子来接自 己的班,女儿虽能干但毕竟是女儿。由于女儿中年了还未出嫁,觉着 对不起她,平日里也挺让着她,但却不愿自己辛辛苦苦挣得的家产遂 着女儿一起给了别人。于是断绝了与女儿的关系,最后连女儿的坟也 不知道在哪有心计的中年妇女,生就一副男儿性格,很会打 理事物,将人和车场管理的井井有条。颇有心计的她安排好了一场骗 局,却没料到早早的被父亲——刘四爷——拆穿,但他还是骗取祥子 和她结了婚,但却没料到父亲会狠心抛下她不管,卖了厂子到外地去 了。最终由于她的好吃懒做引起难产而死去了
歇后语
肉包子打狗是比喻,指肉包子被狗吃 了,真正的意义是有去没回。
• “你可倒好!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头啊!‛她的嗓门很高,和平日 在车厂与车夫们吵嘴时一样。 • V1 :‚You can still come back even though you’re like a dog who’s been beat with a package of meat and not looking back beats a retreat! ”… • V2:‚Well you certainly are a guy! A dog given a bone who doesn’t come back for more!”…
用词褒贬
• 刘四爷看出地面上的英雄已成了过去的事儿, 即使黄天霸 再世也不会有多少机会了。 • V1:Even if those great old heroes Li K’uei and Wu Sung had still been alive, they wouldn’t have been able to carry on either. • V2: Even if Tyant Huang were to come to life again, he would find little scope.

《《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对比分析》

《《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对比分析》

《《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对比分析》篇一《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译者风格对比分析一、引言《骆驼祥子》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社会内涵吸引了众多翻译家的关注。

本文旨在对比分析《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以揭示不同译者的翻译策略和特点。

二、原文与译本简介《骆驼祥子》的英译本分别为霍克斯(David Hawkes)和米德(Diana Yeh)的译本。

霍克斯的译本较为广泛地被接受,而米德译本则以其独特的翻译风格和视角赢得了读者的关注。

三、译者风格对比分析1. 霍克斯译本霍克斯的译本在翻译过程中注重传达原文的意境和情感色彩,对原文的描绘和叙述进行了较为忠实的再现。

在语言运用上,霍克斯的翻译风格较为平实,用词简洁明了,注重传达原文的信息,使得译文易于理解。

在处理文化元素时,霍克斯采用了归化翻译策略,尽量使译文符合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2. 米德译本相比之下,米德在翻译过程中更注重传达原文的意境美和韵律美。

米德的用词更为细腻,常常采用较为复杂的句式和词汇来传达原文的情感和氛围。

此外,米德在处理文化元素时采用了异化翻译策略,尽量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和语言风格,使得译文更具有异国情调。

四、分析维度与发现在对比分析两个译本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词汇选择:霍克斯的用词较为平实,而米德则更注重用词的细腻与优美。

在描绘人物、场景等方面,米德的译本更为生动形象。

2. 句式结构:霍克斯的句子结构较为简洁明了,而米德则更倾向于使用复杂的句式来传达原文的意境。

这种差异在描绘情感、氛围等方面尤为明显。

3. 文化元素处理:霍克斯采用了归化翻译策略,使得译文更易于被英语读者接受;而米德则更注重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和语言风格。

这种差异在处理中国特有的文化元素时尤为突出。

4. 翻译策略:霍克斯的翻译策略更为注重传达信息,使得译文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和易懂性;而米德则更注重传达原文的意境美和韵律美,使得译文更具有艺术性。

《《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对比分析》

《《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对比分析》

《《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对比分析》篇一《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译者风格对比分析一、引言《骆驼祥子》是现代中国文学中的一颗明珠,其描绘了20世纪初期北京普通百姓的生活图景和社会的冷漠。

对这本经典小说的英译研究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将对其中两个知名英译本的译者风格进行对比分析。

二、背景介绍《骆驼祥子》的英译本中,较为著名的有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译本(以下简称“杨译本”)以及葛浩文的译本(以下简称“葛译本”)。

这两位译者分别以不同的翻译风格和策略,将这部中国经典小说呈现给西方读者。

三、译者风格对比1. 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译本(杨译本)杨译本的译者采用了较为传统的翻译方法,力求保持原文的韵味和风格。

他们对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往往采取音译或加注的方式,以便读者理解。

在句式上,他们尽量保持原文的句式结构,使得译文更具有中文原作的韵味。

然而,这也可能导致某些地方过于冗长或复杂,对于英语读者来说可能有一定的阅读难度。

2. 葛浩文的译本(葛译本)葛浩文则采用了更为自由的翻译策略。

他对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更为灵活,常以解释性的方式让读者理解。

在句式上,他打破了原文的句式结构,使译文更加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因此,葛译本的译文更为流畅,易于理解。

然而,这也可能导致一些原文的韵味和风格在翻译过程中丢失。

四、分析评价两种译本各有优劣。

杨译本在保持原文韵味和风格上做得较好,但可能对英语读者构成一定的阅读难度;而葛译本则更为注重译文的可读性,使得译文更为流畅易懂。

这反映了两位译者不同的翻译理念和风格。

五、结论《骆驼祥子》的两个英译本展示了不同的译者风格。

杨译本以保持原文韵味和风格为主,而葛译本则更注重译文的可读性。

这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各有利弊,也反映了翻译中的难度和挑战。

在进行翻译时,译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以达到最佳效果。

同时,对原著的理解和尊重也是每个译者应当秉持的原则。

六、未来展望随着中国文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对于《骆驼祥子》等经典作品的英译研究将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对比分析》范文

《《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对比分析》范文

《《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对比分析》篇一《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译者风格对比分析一、引言《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由老舍所著。

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社会内涵,赢得了国内外读者的广泛赞誉。

本文旨在对比分析《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以揭示不同译者的翻译策略和技巧,并探讨其背后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

二、译者背景及译本选择本文选取了《骆驼祥子》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第一个译本由英国汉学家David Hawkes翻译,第二个译本由美国翻译家Sally Richardson翻译。

这两位译者均具有丰富的中文文学翻译经验,且其译本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三、译者风格对比分析1. 翻译策略与技巧David Hawkes的译本更注重传达原文的意境和韵味,采用意译为主、直译为辅的策略。

他的译文流畅自然,对原文的词汇、句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再创作,使译文更具可读性。

同时,他在翻译过程中善于运用隐喻、修辞等手法,将原文的深层含义展现得淋漓尽致。

相比之下,Sally Richardson的译本更注重忠实传达原文的语义信息,采用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策略。

她的译文较为严谨,尽量保持原文的词汇、句式结构,力求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原文保持一致。

在处理文化负载词时,她通常采用加注或解释的方式,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

2. 文化背景与语言特点两位译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对其翻译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

David Hawkes的译文更具有诗意和艺术性,这与其英国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学修养密切相关。

他的翻译更注重传达原文的情感色彩和审美价值。

而Sally Richardson的译文则更注重实用性和准确性,这与其美国文化背景和对英语语言的精通程度有关。

她的翻译更符合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标准。

四、结论通过对《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两位译者在翻译策略、技巧、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以《骆驼祥子》的两个英译本为例谈创造性叛逆——1981年施晓菁版

以《骆驼祥子》的两个英译本为例谈创造性叛逆——1981年施晓菁版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以《骆驼祥子》的两个英译本为例谈创造性叛逆——1981年施晓菁版与2010年葛浩文版张群 西北师范大学摘 要:《骆驼祥子》自问世以来,广受国内外读者欢迎。

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集中反映了不同文化在交流过程中所受到的阻滞、碰撞、误解、扭曲等问题。

本文拟从《骆驼祥子》的两个英译本分析其体现的创造性叛逆。

关键词:创造性叛逆;《骆驼祥子》;归化;异化作者简介:张群,女,汉族,江西宜春人,文学硕士,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研究方向:西方文学。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8-047-01一、《骆驼祥子》及其译本《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品,反映了旧中国社会的黑暗和城市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开启了新文学描写城市贫民的先河。

《骆驼祥子》现已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公认的优秀英译本有四个:Rickshaw Boy(Evan King); Rickshaw(Jean M•James) ;Camel Xiangzi(Shi Xiaojing );Rickshaw Boy(Howard Goldblatt).本文从施译本和葛译本入手,探讨其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二、《骆驼祥子》施译本和葛译本的创造性叛逆法国文学社会学家罗贝尔•埃斯卡皮指出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

译者的世界观、立场,以及对所译作家、作品的态度对其译作会产生巨大的效果,“创造性叛逆”不可避免。

1、归化与异化所谓“归化”,其表面现象是用自然、流畅的译语表达原著的内容,但在深处却存在着一个译语文化“吞并”原著文化的问题。

文学翻译中的“异化”即译语文化“屈从”原著文化的现象。

第一,两个译本中人名的翻译。

祥子名字的翻译,两位译者都采取异化的方法,翻译为Xiangzi,明显具有中文名字的特征。

而其他主要人物名字的翻译有些归化与异化相结合。

在施版中刘四爷翻译为Fourth Mater Liu而小马则是Little Horse,同为中文里的姓氏,马被归化成了Horse,而刘则保留了。

翻译对比骆驼祥子

翻译对比骆驼祥子
评价译本是否准确传达了原著的主题和思想,是否保持了原著的内在价值。
对原著的忠实度
评价译本是否为读者提供了良好的阅读体验,是否易于理解和接受。
阅读体验
评价译本是否有助于读者了解原著所在的文化背景,是否提高了读者的文化认知。
文化认知
评价译本是否影响了读者的价值观念,是否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价值观念
详细描述
词汇选择的差异
句式结构的处理
总结词: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于句式结构的处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影响到原文信息的传达和读者的阅读体验。
06
总结与建议
对翻译者的启示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深入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语言风格和情感色彩,以确保译文能够准确传达原作的含义。
注重语言表达
译者在翻译时应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尽可能保留原作的语言风格和韵味,同时也要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直译与意译
直译更注重保留原文的语言形式和表达习惯,而意译则更注重传达原文的深层含义和文化内涵。
语言流畅度
不同翻译版本在语言表达和流畅度方面也存在差异,有些版本语言流畅自然,易于阅读,而有些版本则略显生硬。
语言风格对比
03
文化内涵的传递
翻译时需要准确传递原作的文化内涵,同时也要考虑目标读者的接受程度。
该版本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保留了原著的语言风格和文化特色,但在某些表达方式上进行了适当的归化处理,以适应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
英文版《骆驼祥子》在翻译过程中对原著进行了部分删节和改编,以适应西方市场需求和读者口味。
英文版介绍
法文版《骆驼祥子》由法国汉学家Jacques Dars翻译,出版于1982年。该版本在法国学术界和文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骆驼祥子》中方翻译与日方翻译的对比

《骆驼祥子》中方翻译与日方翻译的对比

关于《骆驼祥子》中方翻译与日方翻译的对比日本是海外第一个翻译介绍老舍作品的国家,早在50多年前,日本就开始翻译介绍老舍的小说。

其中许多作品有多个译本,《骆驼祥子》有六种以上译本,共出版了10多版。

冯富荣,1956年生,1982年毕业于天津外国语大学日语系。

毕业后一直从事日语教育工作。

杜英起,愛知淑徳大学交流文化学部教授。

二人多次合作共同创作著书和论文等。

立间祥介,是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者,第2次世界大战后,积极参加新中国文学研究运动,广泛翻译和推广了从古典白话小说到中国近代文学作品散文。

同时其本人也有多部关于中国历史、文学等多方面的著作1。

此论文会从中国译者冯富荣和杜英起翻译的《骆驼祥子》和日本译者立间祥介翻译的比较、分析,研究其中对中国语言的把握进而探讨老舍的作品在日本的影响。

1.有些拉着买卖的,不敢再跑,只低着头慢慢地走。

中方译:お客を獲得した車夫でも、走ろうとはせず、頭を下げて、ただのろりのろりと歩いているだけだ。

日方译:現に客を乗せている連中にしても、いなせな若い物までが、恥も外聞もなく、がっくり頭を垂れてのろのろと歩いているようなしまつなのだ。

句中的“买卖”就是拉上了客人的意思,お客を獲得した这个翻译很直接到位,但日方译者的客を乗せている是使客人乘上了拉车的意思,过于含糊,不能够直接表现出已经拉到了一笔生意的意思。

“慢慢地”的翻译里,日方译者用了のろのろ,是動きが鈍く、遅い様子,也就是“慢腾腾”的意思,准确的表达了原文的意思。

但中方译者的のろりのろり在《标准国语辞典》里并没有找到这个单词,实在不明白。

2.不管刚拉了几步,看见井就奔过去和驴马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

中方译:歩いた距離がどんなに短くても、井戸を見付けるとすぐ駆けつけて、ロバたちと口を並べて、同じ水槽でごくごくと飲む。

1来自立间祥介维基百科日方译:客を拾ったばかりでも、井戸を見さえすれば駆け寄ってゆく。

そして、汲みたての水がないときには、驢馬用の桶からがぶがぶとやるのだ。

《骆驼祥子》译本对比分析

《骆驼祥子》译本对比分析

《骆驼祥子》译本对比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比《骆驼祥子》的Evan King译本和施晓菁译本,摘录分析了《骆驼祥子》中一些北京方言、中国人名和歇后语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及所传达出的效果,解析归化异化策略在翻译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文学作品的运用。

关键词:归化;异化;骆驼祥子;中国文化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么向目标语文化靠近,要么保留源语文化,这两种不同的做法一直是众多翻译家和学者争论的焦点之一。

这两种做法反映在翻译策略上就是我们如今所讨论的归化和异化。

《骆驼祥子》不仅在中国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它的英译本也为老舍确立了在国际文坛的地位。

1945年,《骆驼祥子》经Evan King翻译后在美国出版,迅即成为当年的畅销书。

之后,施晓菁完全忠实于原作的《骆驼祥子》译本Camel Xiangzi 问世,但这一译本在美国销售不佳。

造成这两种情况的原因固然有许多,但两译者在翻译中采取的翻译策略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很大的因素。

一、人物名称的翻译:(一)老舍:祥子:Evan King:happy boyShi Xiaojing:Xiang Zi“祥子”并不“祥”,Evan 把它翻译成Happy Boy,是想再现这个名字的隐义,但Happy Boy听起来并不像是一个人的名字,老舍先生此处选“祥子”作为男主人公的名字也是一种反讽,Evan King 在此处翻译的有些不伦不类。

而施晓菁则是采用了音译来翻译男主人的名字,但相比较而言无法传递人名的内涵。

(二)老舍:虎妞:Evan King:tiger girlShi Xiaojing:tigressEvan King在“虎妞”的翻译和“祥子”的翻译上采取了同样的方法,当然也产生了同样的问题。

而施晓菁则在保留tiger 这一形象的同时,也译出了“妞”的意味,比较成功。

(三)老舍:小福子:Evan King:little lucky oneShi Xiaojing:Joy老舍先生在选择名字时的考量从这两个人物名中就可以看出来了,祥子不祥,小福子不福。

从归化和异化论看《骆驼祥子》的三个英译本中人名的翻译

从归化和异化论看《骆驼祥子》的三个英译本中人名的翻译

化的汉 学家詹姆斯 的译 本 R i c k s h a w以及伊 万 ・ 金 的译本 R i c k s h a w B o y 。三 个译本 中对小说人 名的翻译 各有 千秋 , 使 用 了多种翻译方 法, 其 中最 突出的是 归化 和异 化理论的运用 , 体 现 了不 同译者在不 同社会 时代 对文 化输入的 不同要 求以及 译者所持 的文化 态度 、 译文读者的 文化接 受心理 。 关键词 : 归化 ; 异化 ; 老舍《 骆驼祥子 》
不同国家之间交流 的不 断增加 , 翻译家 们逐渐认识 到文 化差 异才 是翻译 中最 主要 的障碍 。随之 有 了美 国翻译家 兼理 论
家韦努 蒂( V e n u t i )提 出的“ 归化” 和“ 异化 ” 这一 对概念 。他
外, 伊万 ・ 金将原著名 ‘ 骆驼 祥子 ’ 改成 ‘ 洋 车夫 ’ , 把 祥子 的 绰号 ‘ 骆驼 ’ 在书名 中省去 , 也 削弱 了著作的表现力。 ”
金将虎妞这个名字翻译成tigergirl虽然能使美国的读者联想到这个女性形象的凶猛残暴但这样的翻译法使名字看起来很怪异与原文中描写的旧中国妇女形象虎妞相去甚远没有达到尊重原文的目的当然无法起到文化传递的作用
第 2 7卷 第 1 期 2 0 1 3年 1月






V0 I . 2 7 NO . 1
“ 骆驼 ” 出现在小说 的名字里 , 是因为它与祥子有着千丝 万缕 的紧密联系并 一直 影 响到全篇 。正如 波兰 留学生 阿格 涅什 卡在其论文《 论老舍 名著 <骆驼 祥子 >的人物 及语 言》
认为: 归化策 略是要 “ 按 照译入 语 的文化价 值观 对原 文进行
我族 中心主义的分解 , 把原 作者带 回家 ” , 即“ 译 者 向 目的语 读者靠拢 , 采取 目的语读 者所 习惯 的语 言表 达方式 ” … 。换

《《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对比分析》范文

《《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对比分析》范文

《《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对比分析》篇一《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译者风格对比分析一、引言《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由老舍所著。

其丰富的人物形象、独特的语言风格以及深刻的主题意义使其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自该书问世以来,便有众多译者致力于将其译成英文,以便于国外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

本文旨在对比分析《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以期为翻译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译者背景及译本简介1. 霍克斯(David Hawkes)译本:霍克斯是一位资深的汉学翻译家,他的译本较为注重对原文的忠实再现。

霍克斯在翻译时力求在形式和内容上保持原文的风格和意境,将中国文学的独特韵味传达给英语读者。

2. 史景迁(Jonathan S. Spence)译本:史景迁是一位著名的中国历史学家和翻译家,他的译本更注重对原文的文化内涵进行解读和阐释。

在翻译过程中,史景迁注重对原文的解读和再创作,使译文更符合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三、译者风格对比分析1. 霍克斯译本:霍克斯的译本在语言上较为严谨,注重对原文的忠实再现。

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隐喻、排比等,使译文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在翻译过程中,霍克斯力求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和语言风格,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

2. 史景迁译本:史景迁的译本在语言上更为流畅自然,更符合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他善于运用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将原文中的文化内涵进行解读和阐释,使译文更易于理解。

在翻译过程中,史景迁注重对原文的再创作,使译文更具可读性和吸引力。

3. 对比分析:霍克斯和史景迁的译本在风格上各有千秋。

霍克斯的译本更注重对原文的忠实再现和文化传承,而史景迁的译本则更注重对原文的解读和再创作。

这两种不同的翻译风格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翻译理念和价值取向。

霍克斯的翻译风格更为传统,注重保留原文的语言形式和韵味;而史景迁的翻译风格更为开放,注重与英语读者的沟通和交流。

《骆驼祥子》三种翻译版本的对比和解析

《骆驼祥子》三种翻译版本的对比和解析

《骆驼祥子》简介
骆驼祥子》是以北平(今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行踪为线索, 《骆驼祥子》是以北平(今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行踪为线索,以 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 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生活 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 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 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向人们展示军阀混 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 战,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 祥子的三起三落 一起:来到北平当人力车夫,苦干三年,凑足一百块钱,买了辆新车. 一起:来到北平当人力车夫,苦干三年,凑足一百块钱,买了辆新车. 一落:有一次连人带车被宪兵抓去当壮丁.理想第一次破灭. 一落:有一次连人带车被宪兵抓去当壮丁.理想第一次破灭. 二起:卖骆驼,拼命拉车,省吃俭用攒钱准备买新车. 二起:卖骆驼,拼命拉车,省吃俭用攒钱准备买新车. 二落:干包月时,在一次搜捕中,祥子辛苦攒的钱也被抢去, 二落:干包月时,在一次搜捕中,祥子辛苦攒的钱也被抢去,第二次 希望破灭. 希望破灭. 三起:虎妞以低价给祥子买了邻居二强子的车,祥子又有车了. 三起:虎妞以低价给祥子买了邻居二强子的车,祥子又有车了. 三落:为了置办虎妞的丧事,祥子又卖掉了车. 三落:为了置办虎妞的丧事,祥子又卖掉了车. 祥子的命运三部曲是"精进向上——不甘失败 不甘失败——自甘堕落". 自甘堕落" 祥子的命运三部曲是"精进向上 不甘失败 自甘堕落
刘四爷——旧社会的袍哥人物,改良办起了车场,为人耿直,性格刚 强,从不肯在外场失面子.这辈子最大的遗憾是没有一个儿子来接自 己的班,女儿虽能干但毕竟是女儿.由于女儿中年了还未出嫁,觉着 对不起她,平日里也挺让着她,但却不愿自己辛辛苦苦挣得的家产遂 着女儿一起给了别人.于是断绝了与女儿的关系,最后连女儿的坟也 不知道在哪儿.

《骆驼祥子》三个英译本比较

《骆驼祥子》三个英译本比较

《骆驼祥子》三个英译本比较作者:张晓岩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18期摘要:《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1945年其英译本在美国出版,使老舍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中国作家。

本篇论文以《骆驼祥子》3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介绍译文文本特点,分析三位译者的用词、句法,以及译文的忠实程度。

关键词:《骆驼祥子》英译本;译文分析;忠实程度书名翻译书中写到“我们所要介绍的祥子,不是骆驼,因为‘骆驼’只是个外号”(第一章)“骆驼——在口内负重惯了的——是走不快的。

不但是走的慢,还需极小心的慢走,骆驼怕滑;一汪水,一片泥儿,都可以教他们劈了腿,或折扭了膝。

骆驼的价值全在四条腿上;腿一完,全完!”(第三章)老舍将祥子比喻成骆驼,不单是因为祥子和骆驼一样,能吃苦耐劳,还因为祥子有着骆驼的脆弱性。

施晓菁选择异化,遵从原文,译为Camel Xiangzi。

Evan King选择归化,改译为Rickshaw Boy却无法表达原著书名的深层含义。

Jean M James选择归化异化相结合,Rickshaw;the novel Lo-t`o Hiang Tzu,但Lo-t`o不符合读者语言习惯。

人名翻译人名通常内涵丰富,表示长辈对晚辈的希冀,家长对孩子的祝愿。

“祥”多表示吉利,如“祥和”“祥云”“祥瑞”。

“祥子”这个名字也表达了一种美好的祝愿,但现实生活却充满痛苦、绝望。

美国翻译家Evan King将“祥子”译成了“Happy Boy”。

相对于其他翻译版本的Xiangzi 或Hiang Tzu,Happy Boy更像是一个昵称,外号,同时也有讽刺的效果。

译文分析原文:呷了口汤,觉得恶心,在口中含了半天,勉强的咽下去;不再想喝……他知道自己又有了命。

Evan King:The first mouthful of the soup made him sick…He knew that from familiar sound that he had come back to life.与其他译者不同,Evan King在翻译“他知道自己又有了命”时运用了增译的方法,“听到这熟悉的打嗝声,他知道自己又有了命。

《《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对比分析》范文

《《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对比分析》范文

《《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对比分析》篇一《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译者风格对比分析一、引言《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由老舍所著。

自其问世以来,这部作品在国内外文学界都享有极高的声誉。

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丰富的语言特色使得不同译者对其翻译时所展现出的译者风格各有不同。

本文将针对《骆驼祥子》的两个英译本进行译者风格的对比分析,以探讨各自翻译风格的特点及对作品文化内涵的传递效果。

二、正文(一)译本介绍《骆驼祥子》的英译本一为“Enderby 译本”,一为“金陵鱼译本”。

Enderby 译本以其忠实于原著、对细节的把握和对原作情感氛围的再现而著称;而金陵鱼译本则以其流畅的行文、生动的语言和较为贴近现代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而受到好评。

(二)译者风格对比1. 忠实度与流畅度Enderby 译本在翻译过程中更加注重忠实度,力图将原作的内容和风格尽可能完整地传递给英语读者。

译本在处理词汇和文化方面更为细致,甚至在一些情况下会采用脚注或解释性文字来帮助读者理解。

而金陵鱼译本则更注重流畅度,尽量使译文符合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并使其自然流畅。

2. 语言特点Enderby 译本在语言表达上更为正式、客观,使得原作中的情感色彩得以保留。

而金陵鱼译本则更注重语言的生动性,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来传达原作的情感氛围。

此外,金陵鱼译本在处理对话时,更加注重对话的语气和语调,使得译文更具表现力。

3. 文化信息的处理在处理文化信息时,Enderby 译本更为谨慎,尽量保留原作中的文化元素,并通过注释或解释来帮助读者理解。

而金陵鱼译本则更多地运用了直译加解释的方法,使得译文更易于理解。

在面对文化差异较大的内容时,金陵鱼译本通常采用解释性文字来填补原文的文化背景,以使英语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

(三)翻译风格对作品文化内涵的传递效果两种译本的翻译风格各有千秋,对作品文化内涵的传递效果也有所不同。

Enderby 译本在保持忠实度的同时,能够较好地传递原作的文化内涵,使得英语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评:此三例都典型地反映了带有汉语言特色的方言在英 译中的翻译方法,涉及到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译例问 题集中,最好先有问题性质的概括,然后再分析讨论。 ——Zeng
具有文化色彩词语 的翻译
By lily
具有文化色彩词语的翻译选词
• 惯用语:口头常用的洗练的语言,比一般的语言更具定型 性,往往比书面语更具生动形象的比喻性。 • 歇后语: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前一 部分多用于比喻,像谜面;后一部分是本意,像谜底。 • 用词褒贬:褒义词和贬义词的使用通常会给整个句子乃至 更大的上下文带来感情色彩。在翻译过程中,尤其应注意 承载作者感情的褒贬义词。
评析: 穷光蛋是旧社会对贫苦百姓的蔑称,V1开始就有a poor guy,后 又重复出现as poor as a polished egg,显得累赘,有损原文简洁的 风格,而且直接把穷光蛋翻译成polished egg,会让外国读者十分费解。 而V2则把穷光蛋的内涵意义翻译出来,会显得妥当。Fra bibliotek惯用语
评析:花瓜在北京方言指的是祥子被二太太骂了个体无 完肤,而并不是说祥子被骂之后脸色像个花色的瓜。 V1 将它表达为狠狠地辱骂了他一顿符合原意,V2形容他的脸 色像五颜六色的瓜不符文意。
例2 也许虎姑娘一怒, 对老头子说几句坏话,而把那点钱 ‚炸了酱‛。 V1 his money would be fried in bean sauce
V2 Tigress might get angry and run him down and then he would never see that money again.
评析:‚炸了酱‛ 在北京方言里面的意思是指钱被硬扣 下,吞没, V2 只按照字面意思翻译出炸酱面,令人费解。 比较之下,V1 符合原文意思。
• 刘四爷——旧社会的袍哥人物,改良办起了车场,为人耿直,性格刚 强,从不肯在外场失面子。这辈子最大的遗憾是没有一个儿子来接自 己的班,女儿虽能干但毕竟是女儿。由于女儿中年了还未出嫁,觉着 对不起她,平日里也挺让着她,但却不愿自己辛辛苦苦挣得的家产遂 着女儿一起给了别人。于是断绝了与女儿的关系,最后连女儿的坟也 不知道在哪儿。
评析:V1虽然原汁原味地保留了风,雨的翻译,但是对于外国读者来说,可 能会造成费解,而V2则把内涵的意义翻译出来,通俗易懂。
小结1
• 汉语熟语、惯用语形式固定、意义固定,具有丰富 的文化信息,常以比喻、双关、暗示表达意义,在 翻译惯用语时,可以联系上下文,在特定的语境 里把握它的深层涵义,并且考虑中西文化的差别, 尽可能地把原文翻得更加地道。
Camel Xiangzi
V3 美国翻译家伊文· 金(Even King)1945 年出版的Rickshaw Boy,该译本一问世便风靡欧美, 为老舍先生赢得了世界性 声誉.
文章题目的翻译: Rickshaw Boy or Camel Xiangzi ? 在小说中,祥子其实本来就叫祥子,前面没有骆驼。后 来军阀混战,祥子出城的时候遇上乱兵,车也丢了,人 也被抓壮丁。后来祥子瞅准机会逃了出来,顺手牵了三 匹骆驼,卖了三十元。祥子逃出来就病了。也许在昏迷 中人们听见他老是叨叨骆驼,于是送他个外号叫骆驼祥 子。而且,小说末尾的祥子慢慢堕落,已经失去了自己 的尊严。在这一点上说,与骆驼有相似的地方。 评析:V1直接翻译成拉车夫,虽然让人一看就清楚祥 子的职业,但是忽略了骆驼和祥子之间的联系。V2将骆 驼的外号和祥子联系起来,忠于中文书名的含义,这一 点上做的比较好。
• „但是他毕竟是乡下人,不像城里人那样听见风便是雨。 • V1 :……he was a country boy and not like the city folk who hear the wind and immediately expect the rain. • V2:……however, coming from the country, he was not as alert to danger as city-folk.
评析:V1中把肉包子翻译成‚a package of meat ”,显然不太妥 当, 而且这句话的主句是‚You can still come back ”,与原文表达 ‚一去不回‛的意思有一定的出入,同时,整个句子的句法结构十分 复杂,不符合原文简洁的风格。 V2把肉包子译为‚bone”,让读者自然而然地想起狗啃骨头的形象, 十分生动,而且容易理解,同时V2把这句话的深层意义也翻译出来, 把肉包子的有去没回改为狗一去不回,符合虎妞把详子贬低为狗的本 意,因为狗在中文文化中有着贬义色彩。
例1 他把泥娃娃赶紧给二太太送了回去,二太太以为他这是 存心轻看她,冲口而出地把他骂了个花瓜。
V1 The junior wife thought this meant he felt contempt for her. She let loose and called him names until his faced looked like a multicolored melon. V2. He hurriedly returned the muddy brat to the second wife, who took this as an insult and reviled him roundly.
用词褒贬
• 刘四爷看出地面上的英雄已成了过去的事儿, 即使黄天霸 再世也不会有多少机会了。 • V1:Even if those great old heroes Li K’uei and Wu Sung had still been alive, they wouldn’t have been able to carry on either. • V2: Even if Tyant Huang were to come to life again, he would find little scope.
《骆驼祥子》简介
• 虎妞-----泼辣而有心计的中年妇女,生就一副男儿性格,很会打 理事物,将人和车场管理的井井有条。颇有心计的她安排好了一场骗 局,却没料到早早的被父亲——刘四爷——拆穿,但他还是骗取祥子 和她结了婚,但却没料到父亲会狠心抛下她不管,卖了厂子到外地去 了。最终由于她的好吃懒做引起难产而死去了
惯用语
• 随你老头子有成堆的洋钱,与天大的脾气,你治不服这一 天现混两个饱的穷光蛋。 • V1 :…you can’t lord it over a poor guy who has to scrap up money before ha can eat and is as poor as a polished egg… • V2:…but he was no match for a penniless puller who just managed to fill his stomach…
评析:V1中虽然把深层的意思翻译出来,让读者一目了然,但是失去了 原文所独有的韵味,显得十分平淡,而V2则按照原文的意思,用比喻 句把原文的意思重现,显得更加贴切形象。
小结2
• 在翻译歇后语的时候,应先把歇后语本来的意思 弄清楚,并且在翻译的过程中要考虑到中西文化 的区别,当保留原文的字面意象不能表达原文的 真正意义时,可以采取换译法适当转换原文的形 象根据译文读者的心理,采用内涵相似的说法再 现原文的意思。
小结
作为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方言是一种非标准 语,具有独特的地域、时间、社会、个人等的语言特征,英 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性决定了方言翻译的性质与特点。
方言的文化特殊性也就注定了在其翻译中损失是不可避免 的,寻找一种最好的翻译方法其实也就是寻找一种能把损 失降到最小的方法。 对一些具有独特原语文化特征的词句, 例如方言,不妨 舍弃原语形象, 直接译出隐含意义。这样可以避免读者在 阅读过程中的思维中断以及产生费解甚至误解。
《骆驼祥子》简介
《骆驼祥子》是以北平(今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行踪为线索,以 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生活 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 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向人们展示军阀混 战、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 • 祥子的三起三落 一起:来到北平当人力车夫,苦干三年,凑足一百块钱,买了辆新车。 一落:有一次连人带车被宪兵抓去当壮丁。理想第一次破灭。 二起:卖骆驼,拼命拉车,省吃俭用攒钱准备买新车。 二落:干包月时,在一次搜捕中,祥子辛苦攒的钱也被抢去,第二次 希望破灭。 三起:虎妞以低价给祥子买了邻居二强子的车,祥子又有车了。 三落:为了臵办虎妞的丧事,祥子又卖掉了车。 祥子的命运三部曲是‚精进向上——不甘失败——自甘堕落‛。
• 《骆驼祥子》一书大量应用北京口语、方言,还有一些老北京的风土 人情的描写,读来亲切自然、朗朗上口,是现代白话文小说的经典作 品。
版本介绍
V1 Jean M. James 1979,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Rickshaw Boy V2 由我国著名翻译家 施晓菁翻译 1988,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骆驼祥子
作者简介
•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姓氏一拆为二),满族正红 旗人。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现名小杨家胡同)一 个满族城市贫民家庭。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 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 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巷战中,老舍在北京底层市民的生 活环境中长大。他在国外时,阅读了大量西欧文学名著, 开始了小说创作.在1936年推出了自己的典型代表作《骆 驼祥子》。 • 老舍文学创作历时40年,作品多以城市人民生活为题材, 爱憎分明,有强烈的正义感。人物性格鲜明,细节刻画真 实。能纯熟地驾驭语言,善于准确地运用北京话表现人物、 描写事件,使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