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秋兴八首》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诗歌鉴赏
![《秋兴八首(其一)》诗歌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73c714b865ce0508763213c8.png)
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释1.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2.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
萧森:萧瑟阴森。
3.兼天涌:波浪滔天。
4.塞上:指巫山。
接地阴:风云盖地。
"接地"又作"匝地"。
5.丛菊两开: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
"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
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6.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7.催刀尺:指赶裁冬衣。
"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
8.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
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捣衣石。
9.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捣衣石。
译文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赏析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
《秋兴八首》是杜甫晚年为逃避战乱而寄居夔州时的代表作品,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时诗人56岁。
全诗八首蝉联,前呼后应,脉络贯通,组织严密,既是一组完美的组诗,而又各篇各有所侧重。
每篇都是可以独立的七言律诗。
王船山在《唐诗评选·卷四》中说:“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章,或为割裂,则神态尽失矣。
杜甫《秋兴八首》诗词赏析
![杜甫《秋兴八首》诗词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ddd468e960590c69fc37621.png)
杜甫《秋兴八首》诗词赏析秋兴八首唐代: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译文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夔州的高城上又迎来了落日。
每当晚上北斗星出现的时候,我就按照它的方向来寻找长安的所在。
听到巫峡的猿啼,我真的流下泪来。
我也希望乘着浮槎回到自己的故乡,但这愿望终究还是落空了。
秋兴八首赏析
![秋兴八首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e50b5a5a32d7375a5178001.png)
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
赏析内容分析完整,句句有交代15 语句通顺10
艺术手法分析10
情感内涵分析25
主题思想分析25
独特的见解15
这首诗是杜甫坐在江边借景抒发感情的诗。
白帝城里千家万户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晖中,我天天去江边的楼上,坐着看对面青翠的山峰。
首联通过“朝晖”、“翠微”、“静”、“坐”等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一幅静寂冷漠的清秋朝晨美景。
颔联,诗人日日坐在江边看这片景,看到渔舟仍旧泛泛,燕子仍旧在故意飞飞,“日日”、“泛泛”、“飞飞”,通过三个叠词,增强了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但也生动强烈地透出诗人此时无聊却又无奈之情。
颈联,汉朝的匡衡向皇帝直谏,他把功名看得很淡薄,刘向传授经学,怎奈事不遂心。
运用典故,以匡衡、刘向自比,表达杜甫追慕前贤却不能如愿的苦闷;
尾联,年少时一起求学的同学大都已飞黄腾达了,他们在长安附近的五陵,穿轻裘,乘肥马,过着富贵的生活。
诗人使用反衬与对比,“同学少年”农马轻肥的得意,凸显诗人功业无成的不得意。
此时国破家亡,但“少年同学”仍农马轻肥穿轻裘,诗人不由得更愤懑,在这个愤懑中表达出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秋兴八首》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秋兴八首》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603d846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ec.png)
《秋兴八首》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第一首是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诗中“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两句,以“玉露”和“枫树林”为喻,描绘了秋天的凄凉景象,暗示了国家的衰落和人民的苦难。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两句,以“江间波浪”和“塞上风云”为喻,描绘了波涛汹涌、风云变幻的景象,暗示了国家局势的动荡不安和人民的痛苦。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句,以“丛菊”和“孤舟”为喻,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之情。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两句,以“寒衣”和“暮砧”为喻,描绘了人们忙碌的生活场景,暗示了国家的贫困和人民的苦难。
第二首写身在孤城,从落日的黄昏坐到深宵,翘首北望,长夜不寐,表现出诗人对长安的强烈怀念之情。
诗中“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两句,以“夔府孤城”和“北斗”为喻,描绘了作者身处夔州的孤独和对长安的思念之情。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两句,以“听猿”和“奉使”为喻,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之情。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两句,以“画省香炉”和“山楼粉堞”为喻,描绘了作者所处环境的凄凉和寂寞。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两句,以“藤萝月”和“芦荻花”为喻,描绘了夔州的自然景色,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诗人的孤独。
第三首写晨曦中的夔府,秋气清明,江色宁静,而这种宁静给诗人带来的却是烦扰不安,抒发自己有志而不遇的慨叹。
诗中“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两句,以“千家山郭”和“江楼”为喻,描绘了夔州的宁静和美丽。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两句,以“信宿渔人”和“清秋燕子”为喻,描绘了夔州的生活场景,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诗人的孤独。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两句,以“匡衡抗疏”和“刘向传经”为喻,抒发了诗人对自己的才能和理想的感慨。
杜甫秋兴八首赏析
![杜甫秋兴八首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7c9313516fc700aba68fc2e.png)
杜甫《秋兴八首》赏析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译文: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赏析:题解:《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滞留夔州时惨淡经营的一组七言律诗。
杜甫时年五十五岁。
当时蜀地战乱不息,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这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命意蝉联而又各首自别,时代苦难,羁旅之感,故园之思,君国之慨,杂然其中,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沉实高华的艺术精品。
清代黄生《杜诗说》就说:“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乃公一生心神结聚之所作也。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说:“怀乡恋阙,吊古伤今,杜老生平俱于见此。
其才气之大,笔才之高,天风海涛,金钟大镛,莫能拟其所到。
”这里所选的第一首,是领起的序曲。
诗人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今追昔之感。
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的时光如流,人世的生命不永。
句解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
首联开门见山,点明时节、地点,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秋气,奠起全篇萧飒哀残之基。
秋兴八首杜甫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秋兴八首杜甫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46be0a38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29.png)
秋兴八首杜甫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秋兴八首杜甫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秋兴八首杜甫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秋兴八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寓居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创作的以遥望长安为主题的组诗,是杜诗七律的代表作。
杜甫《秋兴八首 其一》赏析
![杜甫《秋兴八首 其一》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3ac95c4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f9.png)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
黄叶落尽秋色深,
江楼归照月影依。
沙头渔火对愁眠,
山月隐没人行迷。
这首诗把秋天的景色描绘的淋漓尽致,融合了江楼、沙头渔火、山月等元素,形成一幅秋意深沉的画面。
作者以黄叶落尽、江楼归照月影、沙头渔火对愁眠、山月隐没人行迷等句子,把秋天的萧索景象展示得淋漓尽致,抒发出深深的愁绪,表达出思乡之情。
诗中黄叶落尽,秋色深,把秋天的萧索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描绘出秋天的悲凉景象,让人感受到秋意深沉;江楼归照月影,月光在江楼上闪烁,把景色渲染的更加的梦幻而神秘;沙头渔火对愁眠,把晚上的渔火与抒情的愁眠融合在一起,把愁绪表达得淋漓尽致;山月隐没人行迷,把山月和人们迷失在月光下的感觉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受到深深的愁绪。
这首诗把秋天的景色描绘的淋漓尽致,融合了江楼、沙头渔火、山月等元素,形成一幅秋意深沉的画面,抒发出深深的思乡之情。
《秋兴八首》其一全诗翻译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全诗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c2562f16f1aff00bed51e64.png)
全诗于凄清哀怨中,具沉雄博丽的意境。格律精工,词彩华茂,沉郁顿挫,悲壮凄凉意境深宏,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最典型地表现了杜律的特有风格,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首章对秋而伤羁旅,是全诗的序曲,总写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用阴沉萧瑟、动荡不安的景物环境衬托诗人焦虑抑郁、伤国伤时的心情。亮出了“身在夔州,心系长安”的主题。
背景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杜甫自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至当时已历七载,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因写下这组诗。
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起,唐王朝难以复兴了。此时,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凭依,遂沿江东下,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是非常寂寞、抑郁的。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1,巫山巫峡气萧森2。
江间波浪兼天涌3,塞上风云接地阴4。
丛菊两暮砧8。
注释
1.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2.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萧森:萧瑟阴森。
7.催刀尺:指赶裁冬衣。“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
8.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捣衣石。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这两句写暮秋游子的思乡之情——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清晰地听到砧声四起,都是那么急急促促。农家妇女以悲痛的心情,拿起她们的裁尺和剪刀,赶制着给征戍人们御寒的衣服。清凄砧声,烘托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抒发了诗人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杜甫诗《秋兴八首》赏析
![杜甫诗《秋兴八首》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8d47e4e58fafab069dc02ef.png)
杜甫诗《秋兴八首》赏析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查。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千家山郭静朝晖,一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迟。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照朝班。
瞿唐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朱帘绣柱围黄鹤,锦缆牙樯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月夜,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沈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游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秋兴八首》是杜甫寓居四川夔州时写下来的以想望长安为主题的一组七言律诗,它是杜集中七律的代表作。
“秋兴”这个题目,意思是说因感秋而寄兴。
这兴也就是过去汉儒说《诗经》的所谓“赋比兴”的“兴”(在四声应读去声)。
晋代的潘岳有《秋兴赋》,也是一篇感秋寄兴之作。
但《秋兴赋》的体裁是属于辞赋类。
而杜甫的《秋兴八首》则是律诗,是唐代新兴的一种诗体。
若论它们创作的成就和对后世发生的影响,杜甫的《秋兴八首》当然不是潘岳的《秋兴赋》所可比拟。
这八首律诗是组诗,它从夔州的秋天景物说起,抒写了对长安想望的种种心情。
而以第一首为全诗纲领。
它的开头四句:“玉露彫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杜甫诗选秋兴八首》(杜甫)全文翻译鉴赏
![《杜甫诗选秋兴八首》(杜甫)全文翻译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9d915304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2e.png)
《杜甫诗选秋兴八首》(杜甫)全文翻译鉴赏杜甫诗选秋兴八首杜甫系列:杜甫诗选|杜甫诗集杜甫诗选秋兴八首其一【原文】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1。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2。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3。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4。
【注释】1玉露:即白露。
凋伤:衰败零落。
巫山:在今重庆市巫山县东,长江流经的山下称为巫峡。
气萧森:气象萧瑟阴森。
2江间:指巫峡。
塞上:边关,指夔州一带的山,因其险峻而称塞上。
兼天:连天。
波浪连天,因此说「兼天」;风云盖地,因此说「接地阴」。
这两句极写萧森阴晦的景象,内含一种勃郁不平之气。
3这两句落到自身,感叹身世之萧条。
丛菊两开,诗人去年秋天离开成都,到此时已经过了两个秋天了。
4催刀尺:催人裁剪新衣。
白帝城:在今天的重庆市奉节县东白帝山上。
急暮砧:指傍晚的捣衣声显得更加急促。
【译文】白露使枫树林凋零衰败了,巫山巫峡气象萧瑟阴森。
巫峡波浪滔天,巫山阴云密布。
我已是第二次看到菊花盛开,往日流过的眼泪又忍不住流了下来,我的一叶孤舟系在了夔州,我急于归乡的心也被紧紧地系住了。
天气寒冷催人裁剪寒衣,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从白帝城高处传来。
【赏析】本诗是组诗《秋兴八首》中的第一首,作于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寓居夔州期间。
当时安史之乱已基本平息,但国家局势并没有就此安定下来。
内有藩镇割据,战乱不断;外有吐蕃、回纥虎视眈眈,骚扰进犯,就连偏远的蜀地也暗藏着战乱的危机。
成都尹严武奉召回京后,杜甫失去了依靠,于是顺江东下,漂泊到夔州,那年他已五十五岁了。
体弱多病,加上壮志难酬、内心孤寂,使诗人在秋风萧瑟的季节倍感凄凉,故触景生情,写下了八首七言律诗,题名《秋兴八首》。
《秋兴八首》既描写了夔州萧条凄清的秋色,又抒写了诗人晚年生活的困苦和悲愁,以及他在年迈多病之时依然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情怀。
整组诗情调悲凉,意境深幽。
此诗为组诗的第一首。
诗人通过描写悲凉萧瑟的秋景,将自己思念故土、期盼早日归乡的心情表达了出来。
杜甫诗词《秋兴八首》的诗意赏析
![杜甫诗词《秋兴八首》的诗意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bd9425627d3240c8447efe5.png)
杜甫诗词《秋兴八首》的诗意赏析《秋兴八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寓居四川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创作的以遥望长安为主题的组诗,是杜诗七律的代表作。
第一首是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第二首写诗人身在孤城,从落日的黄昏坐到深宵,翘首北望,长夜不寐,表现出对长安的强烈怀念。
第三首写晨曦中的夔府,秋气清明,江色宁静,而这种宁静给作者带来的却是烦扰不安。
第四首是组诗的前后过渡,“故国平居有所思”一句挑出以下四首。
第五首,描绘长安宫殿的巍峨壮丽,早朝场面的庄严肃穆,以及自己曾得“识圣颜”至今引为欣慰的回忆。
第六首怀想昔日帝王歌舞游宴之地曲江的繁华,在无限惋惜之中,隐含斥责之意。
第七首忆及长安的昆明池,展示唐朝当年国力昌盛、景物壮丽和物产富饶的盛景。
第八首表现了诗人当年在昆吾、御宿、渼陂春日郊游的诗意豪情。
全诗感物伤怀,借深秋衰惨冷寂之景抒写人之暮年,知交零落,漂泊无依,空怀抱负的悲凉心境,表达了深切的身世之悲、离乱之苦和故园之思。
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以忧念国家兴衰的爱国思想为主题,以夔府的秋日萧瑟,诗人的暮年多病、身世飘零,特别是关切祖国安危的沉重心情为基调,其间穿插着轻快欢乐的抒情。
每一首都以独特的表现手法,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作者的思想情绪。
《秋兴八首》【年代】:唐【作者】:杜甫【内容】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去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秋兴八首赏析
![秋兴八首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63d5c01227916888486d7f8.png)
• 听说长安政局变化很大(指长安先破于安史, 后陷于土蕃,而反思国家和个人所经历的动 乱与流亡,有说不尽的悲哀。王侯第宅都换 了新主人,文武官职也和往朝大不一样了。 • 关山的战鼓震天,征讨吐的军书飞驰不停。 秋江里玉石雕刻的鱼龙寂寞地静卧,回想起 故国长安的如烟往事,我思绪翩翩,难以入 眠。
• 第四首以安史之乱为中心,写长安近况,是 八首的枢纽。首联因听说长安政局变化很大 (指长安先破于安史,后陷于土蕃,而反思 国家和个人所经历的动乱与流亡,有说不尽 的悲哀。中四句承首联,皆“闻道”之事, 具体写“似弈甫寓居四川 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创作的以遥望长 安为主题的组诗,是杜诗七律的代表作。
• 1.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 【秋兴八首(其一)】 故以玉喻之。凋伤:使草木凋 落衰败。 • 玉露凋伤枫树林, • 2.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 巫山巫峡气萧森。 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萧瑟阴森。 塞上风云接地阴。 • 3.兼天涌:波浪滔天。 丛菊两开他日泪, • 4.塞上:指巫山。接地阴:风 孤舟一系故园心。 云盖地。“接地”又作“匝 寒衣处处催刀尺, 地”。 白帝城高急暮砧.
• 【注】此诗是诗人55岁时,于安史之乱后大历元年 (766)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 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 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这首诗的首联,描绘 了巫山、巫峡一带萧瑟、阴森的秋景,以此来衬托情 思。颔联写江上波浪很大,关塞上的风云连接大地, 周围一片阴晦。这两句所写的自然现象,是社会动荡 不安,自感没有出路的象征。
• “汛汛”、“飞飞”连用表示动作重复; “还”、“故”,流露诗人烦恼的心情。颈 联连用典故,自比匡、刘,深感命运蹇厄, 事与愿违。尾联用同学多不贱反衬自己的落 拓,不得志。“五陵此处代指长安;轻衣肥 马代指权贵。这联感怀身世,悲愤沉郁,如 诉如泣。引出第四首。
古诗鉴赏:杜甫《秋兴八首 其一》
![古诗鉴赏:杜甫《秋兴八首 其一》](https://img.taocdn.com/s3/m/616cb6cb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db.png)
古诗鉴赏: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原作呈现】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诗词赏析】第一首是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这一首开门见山,抒情写景,波澜壮阔,感情强烈。
诗意落实在“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句上,下启第二、三首。
全诗以“秋”作为统帅,写暮年飘泊、老病交加、羁旅江湖,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国家兴衰、身世蹉跎的感慨;写长安盛世的回忆,今昔对比所引起的哀伤;写关注国家的命运、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为、只能遥忆京华的忧愁抑郁。
全诗于凄清哀怨中,具沉雄博丽的意境。
格律精工,词彩华茂,沉郁顿挫,悲壮凄凉意境深宏,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最典型地表现了杜律的特有风格,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首章对秋而伤羁旅,是全诗的序曲,总写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
用阴沉萧瑟、动荡不安的景物环境衬托诗人焦虑抑郁、伤国伤时的心情。
亮出了“身在夔州,心系长安”的主题。
起笔开门见山叙写景物之中点明地点时间。
“玉露”即白露,秋天,草木摇落,白露为霜。
“巫山巫峡”,诗人所在。
二句下字密重,用“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感情基调。
接着用对偶句展开“气萧森”的悲壮景象。
“江间”承“巫峡”,“塞上”承“巫山”,波浪在地而兼天涌,风云在天而接地阴,可见整个天地之间风云波浪,极言阴晦萧森之状。
万里长江滚滚而来,波涛汹涌,天翻地覆,是眼前的实景;“塞上风云”既写景物也寓时事。
当时土蕃入侵,边关吃紧,处处是阴暗的战云,虚实兼之。
此联景物描绘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局那种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和作者胸中翻腾起伏的忧思与郁勃不平之气。
把峡谷深秋、个人身世、国家沦丧囊括其中,波澜壮阔,哀感深沉。
杜甫《秋兴》全八首通译与赏析
![杜甫《秋兴》全八首通译与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e9a55eb964bcf84b8d57bce.png)
杜甫《秋兴》八首通译与赏析1.【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优势云接地阴.丛菊两开异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冬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译文】枫树在暮秋露珠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覆盖在萧瑟阴沉的迷雾中.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寰宇一片阴沉.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不曾回家,就不免悲伤落泪.划子还系在岸边,固然我不克不及东归,漂荡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冬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曩昔了,我对家乡的怀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邃深挚……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流浪.怀念故园的心境. 这首诗的首联,描写了巫山.巫峡一带萧瑟.阴沉的秋景,以此来衬托情思.颔联写江上波浪很大,关塞上的风云衔接大地,四周一片阴晦.这两句所写的天然现象,是社会动荡不安,自感没有出路的象征.颈联句意是:菊花已两度凋谢(即已是两年),花上凝集着本身回想曩昔岁月的眼泪,一只孤单的划子紧系着我回籍的心.这两个句子表达了滞留的悲苦及对家乡的怀念情感.尾联联说人们都动刀动尺赶制冬衣,傍晚,高高的白帝城传出阵阵捣衣声,诗人以此表示岁月催人的感叹.全诗真实地表述了滞留异地的哀痛.2.【秋兴八首(其二)】夔府孤城夕照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画省喷鼻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译文】孤城夔府夕照西垂的时辰,我经常依凭北斗星思恋遥远的京城.在巫峡听到猿猴的哀鸣让我也禁不住泣下沾襟,未能像汉朝张骞乘着八月的木槎随严武如期还,因病我没能去装潢着画墙,供奉着喷鼻炉的尚书省供职,笳的悲鸣经由矮墙隐约传白帝城.过了许久,请君看!藤萝上面的月光已经延长映照至洲前的芦荻花.第二首时序由日暮而至深夜,写夔府秋夜北望京华.首联承上首末联,由傍晚入笔.颔联,把怀念京华与出身之感慎密交错.颈联承“每依北斗望京华”.“奉使虚随八月槎”来.尾联写京华望而不见,回到眼远景物.3.【秋兴八首(其三)】千家山郭静朝晖, 日日江楼坐翠微.信宿渔人还泛泛, 清秋燕子故飞飞.匡衡抗疏功名薄, 刘向传全苦衷违.同窗少年多不贱, 五陵衣马自轻肥.【译文】白帝城里千家万户静静地洗澡在秋天的朝晖中,我天天去江边的楼上,坐着看对面青葱的山岳.持续两夜在船上住宿的渔人,仍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虽已是清秋季候,燕子仍然展翅飞来飞去,汉朝的匡衡向皇帝切谏,他把功名看得很淡薄,刘向传授经学,怎奈事不遂心.前人尚且如斯,我更是不必说了,年少时一路肄业的同窗大都已飞黄腾达了,他们在长安邻近的五陵,穿轻裘,乘肥马,过着富贵的生涯.第三首紧接三首“洲前芦荻花”的夜色转摹夔州秋天朝景.前四句写清白的秋色与烦扰的心境.每当千家万户还沉静在山郭朝晖中,本身却孤身一人坐在江边山楼上,看捉住宿江中的渔船,燕子老是在高低翻飞.“汛汛”.“飞飞”连用暗示动作反复;“还”.“故”,吐露诗人懊末路的心境.颈联连用典故,自比匡.刘,深感命运蹇厄,事与愿违.尾联用同窗多不贱反衬本身的落拓,不得志.“五陵此处代指长安;轻衣肥马代指显贵.这联感怀出身,悲忿沉郁,如诉如泣.引出第四首.4.【秋兴八首(其四)】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堪悲.贵爵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军书驰.鱼龙热闹秋江冷,祖国平居有所思.【译文】据说长安政局变更很大(指长安先破于安史,后陷于土蕃,而反思国度和小我所阅历的骚乱与亡命,有说不尽的哀思.贵爵第宅都换了新主人,文武官职也和往朝大不一样了.关山的战鼓震天,征讨吐的军书飞奔不断.秋江里玉石镌刻的鱼龙热闹地静卧,回想起祖国长安的如烟旧事,我思路翩翩,难以入眠.第四首以安史之乱为中间,写长安现状,是八首的枢纽.首联因据说长安政局变更很大(指长安先破于安史,后陷于土蕃,而反思国度和小我所阅历的骚乱与亡命,有说不尽的哀思.中四句承首联,皆“闻道”之事,具体写“似弈棋”的内容.颔联感叹世道的变迁,时局的动荡,侧重内忧,国运今非昔比,老一辈文武官员都换成新主.尾联写在这国度完整.秋江清凉.出身凄苦.晚年潦倒的情形下,往日在长安的生涯经常呈如今怀想之中.5.【秋兴八首(其五)】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西望仙境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译文】蓬莱宫北据高原,南望爽垲,天晴和日朗,南望终南山如指掌,京城坊市街陌如在槛内.西望仙境栖身着王母娘,老聃骑牛从洛阳而来,紫气刹那溢满了函谷关.雉尾扇开合像祥云移动,日照耀在皇帝的衮袍上,我看清了圣上的尊容.老病的我独卧孤舟惊愕年纪已高,早年为数不久不多列队上朝时的情景历历在目.第五首写长安宫阙之盛,回想帝居的巍峨绚丽,早朝的肃穆肃静,回想本身曾在中心政权中任右拾遗职“识圣颜”的光辉阅历.极写玄宗在位的宁靖气候,气候万千,激情万丈,以衬托如今的国危平易近困.穷途落拓.晚年流散的快乐和抑郁.前四句写殿远景物.后四句追溯当年上朝之事.这首写对京都长安宫阙的想望,经由过程回想当年早朝的盛况与今日的长江岁晚相比较,抒发了浓厚的今昔之感.6.【秋兴八首(其六)】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回想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译文】从瞿塘峡口至曲江头,万里景致都换了秋装.花萼楼经复道直达曲江与蓉园,通的是皇帝的御气,在芙蓉苑游兴正浓的玄宗却失望地听到安禄山兵变的告.宫殿里珠帘绣柱环绕着临空欲飞的黄鹄,锦缎做揽,象牙做桅杆的游船乘风破浪,惊起一群群白鸥,回想那歌舞泰平承平之地曲江,关中自古就是帝王之洲,惋惜眼下却成为干戈相见,狼烟连天的疆场.第六首抒写对曲江的怀想,首句直承上首的尾联“一卧沧江惊岁晚”,写本身在瞿塘峡口联想曲江.瞿塘峡口的秋色,是面前的风景,而曲江头的秋色是心里想象.用“万里风烟”把客蜀望京.抚今追昔忧过感时的庞杂情感交错成一派渺茫而又深挚壮阔的艺术境界.本篇慨叹安史之乱以来,长安城满目疮痍.诗人在万里之外的瞿唐峡口,回想往日玄宗游幸曲江的盛况,对自古帝王州的今昔盛衰变更,不堪感叹.7.【秋兴八首(其七】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旗子在眼中.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金风抽丰.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译文】开凿昆明池是汉时之功,汉武帝的旗子还在面前猎猎作响.池里的石像为织女,却不克不及趁月纺织,鲸鱼石刻造型活泼,鳞甲传神,几乎要舞动金风抽丰.江面上沉没的菰米似乎沉沉黑云,白露至,粉红的莲花纷纭凋零,露出了莲蓬.关塞高入云天,只有一线天容鸟飞过,我独自四处流浪于江湖,却无一己安身之地.第七首抒写对昆明池的怀想.既展示当年唐朝国力隆盛.景物绚丽.物产富裕的汗青画面,又慨叹旧事不堪回想,长安远离,苦衷茫然.8.【秋兴八首(其八】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喷鼻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彩笔昔曾干气候,白头吟望苦低垂.【译文】昆吾御宿这些亭台楼阁逶迤而来,紫阁峰的倒影映入渼陂.喷鼻稻,鹦鹉之有余;碧梧,凤凰栖之至老.春天的丽人采花拾草,互相问候,游伴天晚仍然棹他游,游兴不减.老汉的如椽文笔曾气候凌云,惋惜回望往日长安的繁荣生,再想今日贫病潦倒,白首低垂,不堪哀叹.第八首经由过程对昆吾山和美陂一带的回想想象,抒发今昔兴衰之感,也是对这一组诗的总结.美陂是当时长安郊区的一大景不雅.旅游盛地.诗人曾与岑参等人在此泛舟.喝酒.吟诗.作乐,并有《渼陂行》一诗记录当时盛况.【综述】全诗境界在夔州与长安之中推移,祖国之思与沉沦之感交错,写夔州为所见,写长安为所思,虚实相生.八首一气贯通,满是抒情,是格律诗扩展表示规模的测验测验.格律精工,章法周密而又富于变更,字句锤炼,辞彩华茂,说话鲜艳,思惟沉郁,乐律顿挫顿挫,与《咏怀事迹》五首作风近似,代表诗人晚年律诗的审美新偏向.。
杜甫《秋兴八首》翻译赏析
![杜甫《秋兴八首》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5c8250c783e0912a3162a4c.png)
杜甫《秋兴八首》翻译赏析《秋兴·瞿塘峡口曲江头》作者为唐朝诗人杜甫。
其古诗全文如下: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墙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前言】《秋兴八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寓居四川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创作的以遥望长安为主题的组诗,是杜诗七律的代表作。
第六首怀想昔日帝王歌舞游宴之地曲江的繁华,在无限惋惜之中,隐含斥责之意。
【注释】35.瞿塘峡:峡名,三峡之一,在夔州东。
曲江:在长安之南,名胜之地。
36.万里风烟:指夔州与长安相隔万里之遥。
素秋:秋尚白,故称素秋。
37.花萼:即花萼相辉楼,在长安南内兴庆宫西南隅。
夹城:据《长安志》记载,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从大明宫依城修筑复道,经通化门,达南内兴庆宫,直至曲江芙蓉园。
通御气:此复道因系方便天子游赏而修,故曰“通御气”。
38.芙蓉小苑:即芙蓉园,也称南苑,在曲江西南。
入边愁:传来边地战乱的消息。
唐玄宗常住兴庆宫,常和妃子们一起游览芙蓉园。
史载,安禄山叛乱的消息传到长安,唐玄宗在逃往四川之前,曾登兴庆宫花萼楼饮酒,四顾凄怆。
39.珠帘绣柱:形容曲江行宫别院的楼亭建筑极其富丽华美。
黄鹄:鸟名,即天鹅。
《汉书·昭帝纪》:“始元元年春,黄鹄下建章宫太液池中。
”此句是说因曲江宫殿林立,池苑有黄鹄之类的珍禽。
40.锦缆牙樯:指曲江中装饰华美的游船。
锦缆,彩丝做的船索。
牙樯,用象牙装饰的桅杆。
此句说曲江上舟楫往来不息,水鸟时被惊飞。
41.歌舞地:指曲江池苑。
此句是说昔日繁华的歌舞之地曲江,如今屡遭兵灾,荒凉寂寞,令人不堪回首。
42.秦中:此处借指长安。
帝王州:帝王建都之地。
【翻译】谙练一种时空的分身术,瞿塘峡、曲江头,距离被心灵无限地缩短。
十五年前我写《乐游园歌》,花萼楼、芙蓉园历历在目。
安禄山的铁蹄已使一切烟消云散。
那时,黄鹄还在亭院内高飞,成群的白鸥被游人的舟楫惊起。
秋兴八首 赏析
![秋兴八首 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ef26f8ed1f34693daef3e45.png)
李士彪杜甫《秋兴八首》详析李鹏飞杜甫《秋兴八首》详析(上)《秋兴八首》乃杜甫七律杰作,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不朽经典。
自此诗问世流传之后,对其进行注解和阐发的论著可谓不计其数。
但纵使如此,对这组诗的很多诗句的理解至今存在分歧,对其整体艺术成就的认识也仍有深入探讨之余地。
《秋兴八首》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这一年杜甫五十五岁,正寄居在长江岸边的夔州城(今重庆市奉节县)。
在来到夔州这座地势险要的山城之前,杜甫已经在西南地区度过了将尽六年的漂泊生活。
在这期间,导致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虽然基本结束了,但局势仍然动荡不安。
从762 年开始,杜甫最重要的朋友如李白、房琯、储光羲、郑虔、苏源明、严武等人相继离世。
他本人也在战乱流离的岁月中步入衰朽残年,并且体弱多病。
正是在这样的境况下,在秋意萧瑟的夔州城,杜甫创作出这组不朽诗作。
这八首诗从内容和结构而言,乃是一个不能分割的整体。
对此,明末学者王嗣奭的《杜臆》(卷八)云:“《秋兴八首》以第一首起兴,而后七首俱发中怀,或承上,或起下,或互相发,或遥相应,总是一篇文字,拆去一章不得,单选一章不得。
”当代著名学者萧涤非则认为这八首诗首尾相衔,有一定次第,不能移易,八首只如一首。
全诗以第四首为过渡,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三首由夔州而思及长安,后五首由思长安而归结到夔州,详略亦各有偏重。
就内容而言,全诗将故国之思与个人身世之叹融为一体,而又以前者为重(参见《杜甫诗选注》对此诗的题解)。
这些说法自然都是十分中肯的。
不过,要真正深刻地领会这组诗的全部情感内涵和艺术价值,还需要我们对杜甫一生的思想与经历,以及他在诗歌艺术上的追求都具备深刻的理解。
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那么容易,因此本文的解读也只能是一个粗浅的尝试。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其一)这一首开篇承题,极写夔州一带的满目秋意。
赏析杜甫的《秋兴八首》
![赏析杜甫的《秋兴八首》](https://img.taocdn.com/s3/m/be7d9723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d7.png)
赏析杜甫的《秋兴⼋⾸》赏析杜甫的《秋兴⼋⾸》(2009-05-30 08:54:00)转载▼标签:夏京春⽼师⼤学语⽂分类:⼤学语⽂作品赏析杜甫⽂化赏析杜甫的《秋兴⼋⾸》其⼀ ⽟露凋伤枫树林1,巫⼭巫峡⽓萧森2。
江间波浪兼天涌3,塞上风去接地阴4。
丛菊两开他⽇泪5,孤⾈⼀系故园⼼6。
寒⾐处处催⼑尺7,⽩帝城⾼急暮砧8。
【注释】1. ⽟露:指霜。
2. 巫⼭巫峡:这两处均在今四川省巫⼭县。
萧森:萧瑟阴森。
此时已⾄深秋,所以峡中显得幽深⽽阴暗。
3. 江间:指巫峡。
兼:连。
兼天涌:波浪滔天。
4. 塞上:即巫⼭。
接地阴:风云笼罩,尤其阴暗。
5. 两开:两次开放。
杜甫于永泰元年(765年)夏离开成都,秋居云安,次年秋⼜停留在夔州,从乘船离开成都到现在已经过了两个秋天,所以说“丛菊两开”。
他⽇:往⽇。
6. ⼀系:长系。
故园⼼:指思念长安的⼼情。
7. ⼑尺:指作⾐裳的⼯具。
8. ⽩帝城:在今四川省奉节县。
砧:捣⾐⽯。
其⼆ 夔府孤城落⽇斜1,每依北⽃望京华2。
听猿实下三声泪3,奉使虚随⼋⽉槎4。
画省⾹炉违伏枕5,⼭楼粉堞隐悲笳6。
请看⽯上藤萝⽉7,已映洲前芦荻花。
【注释】1. 夔府:即夔州。
唐太宗贞观⼗四年(640)夔州曾设都督府,所以也称夔府。
2. 京华:京城,指长安。
3. 听猿句:即“听猿三声实下泪”的倒⽂。
《⽔经注·江⽔》:“故渔者歌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4. 奉使:指杜甫以检校尚书⼯部员外郎的朝官⾝份作严武的参谋。
虚随:严武永泰元年(765)死于成都,杜甫“归秦”的梦想落空,所以说虚随。
槎(chá):⽊筏。
⼋⽉槎:实为“博望槎”,因张骞封博望侯。
5. 画省:古尚书省⽤胡粉涂壁,画古贤⼈像,故称“画省”。
杜甫任的⼯部员外郎是尚书省的郎官。
违伏枕:因伏枕卧病⽽远离朝廷。
6. ⼭楼:指夔府。
粉堞(dié):城上涂⽩⾊的矮墙。
隐悲笳:悲笳之声城楼之间隐约可闻。
古诗文经典赏析之秋兴八首
![古诗文经典赏析之秋兴八首](https://img.taocdn.com/s3/m/9d67310f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dc.png)
《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两联分别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意蕴?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 分析。
参考答案: (1)落木——无边,萧萧下——生命之短暂;长江——不尽, 滚滚来——时间之永恒。面对无边落木,诗人感到人生的短暂和无奈;而看到 眼前滚滚不尽的长江,诗人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独畏廉将军哉
独留青冢向黄昏 3.向秋天漠漠向昏黑
向吾不为斯役
三、词类活用 玉露凋.伤.枫树林(使动用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句积累 1.________________,塞上风云接地阴。[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2.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3.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4.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5.群山万壑赴荆门,________________。[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2.沉郁顿挫,含蓄深沉 “沉郁”主要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像这首诗将诗人万里漂 泊、身体多病、客居他乡、孤独无依的悲伤心情一起倾泻出来;“顿挫”则包括 语言的刚健遒劲、音调的铿锵有力和章法的曲折变化等。
咏怀古迹 (其三) 1.对比反衬,刻画人物 本诗运用对比和反衬的手法来写王昭君的悲剧。这里有去和留的对比:离 开了不该离开的故国,留在了不该留下的荒漠;生与死的对比:生时可“以识” 却没能“识”,死了不能归却魂魄归来。通过这些对比,反衬出昭君出塞的悲 惨命运。
课文探究
《秋兴八首(其一)》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通过对巫山、 巫峡深秋景象的描绘,渲染了阴沉萧森、动乱不安的环境气氛,抒写了自己因 离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前途未卜的国家的 担忧。
杜甫秋兴八首赏析
![杜甫秋兴八首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add023458fb770bf78a55a6.png)
凉风忽侵体,秋意正阑珊——读《秋兴八首》秋天,这个极具画面感的季节,在文人骚客们的眼里寓意各不相同,虽有“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离别之殇,但也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豪情壮志。
寓意如何,在于人的心境。
一叶知秋,望着满地的红叶,一夜之间光秃的枝桠,总是能引起人的无限遐思。
而在杜甫的眼里,秋天的悲凉更甚。
在写《秋兴八首》之前,杜甫曾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写道:“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至此秋风的凄厉恣肆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后来杜甫在夔州的旅居生活中,围绕一个“秋”字创作了八首名传后世的七言律诗。
在这八首诗当中,“秋”字或直接出现,或暗含于诗,以一个“秋”字贯穿整首诗,如其一的“丛菊”,其二的“八月”,其三的“清秋”,其四的“秋江”,其五的“岁晚”,其六的“素秋”,其七的“秋风”,其八的“香稻”。
八首诗浑然一气呵成,情感的宣泄酣畅淋漓,不容丝毫阻滞。
即使杜甫所写的秋天可能是早秋,但他漂泊异乡的孤独感使得他对这秋天的凉意显得格外的敏感,秋意刚刚袭来,侵体的凉风已经宛若深秋一般,不由得让人感觉到阵阵寒意。
据史料记载,杜甫曾在夔州生活两年,这八首诗是杜甫在旅居夔州的时候所作。
这个时候的杜甫已经没有了在成都时的严武以及其他朋友的经济支持和精神支持,全家不得不由成都迁至夔州。
严武的死给杜甫带来了很大的打击,身体本就多病的他感受到生命已经渐渐地走向枯竭,然而壮志依然未酬带来的悲凉之感无孔不入,而在这几年漂泊的生活当中,心系天下的杜甫更是亲眼看见了安史之乱所带来的民不聊生的社会状况,即使如今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但是国家已经为此耗去了太多的人力财力物力,国库空虚,百姓疾苦,四周的蕃夷趁乱割据,分裂王土。
杜甫感受到了自己的力不从心,唯有将一腔悲痛之情,投入到诗作当中。
在其一和其二当中,都是表达了杜甫对故乡的怀念。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的《秋兴八首》赏析杜甫的《秋兴八首》赏析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1,巫山巫峡气萧森2。
江间波浪兼天涌3,塞上风去接地阴4。
丛菊两开他日泪5,孤舟一系故园心6。
寒衣处处催刀尺7,白帝城高急暮砧8。
【注释】1. 玉露:指霜。
2. 巫山巫峡:这两处均在今四川省巫山县。
萧森:萧瑟阴森。
此时已至深秋,所以峡中显得幽深而阴暗。
3. 江间:指巫峡。
兼:连。
兼天涌:波浪滔天。
4. 塞上:即巫山。
接地阴:风云笼罩,尤其阴暗。
5. 两开:两次开放。
杜甫于永泰元年(765年)夏离开成都,秋居云安,次年秋又停留在夔州,从乘船离开成都到现在已经过了两个秋天,所以说“丛菊两开”。
他日:往日。
6. 一系:长系。
故园心:指思念长安的心情。
7. 刀尺:指作衣裳的工具。
8. 白帝城:在今四川省奉节县。
砧:捣衣石。
赏析: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
《秋兴八首》是杜甫晚年为逃避战乱而寄居夔州时的代表作品,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时诗人56岁。
全诗八首蝉联,前呼后应,脉络贯通,组织严密,既是一组完美的组诗,而又各篇各有所侧重。
每篇都是可以独立的七言律诗。
王船山在《唐诗评选·卷四》中说:“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章,或为割裂,则神态尽失矣。
”八首之中,第一首总起,统帅后面七篇。
前三首写夔州秋景,感慨不得志的平生,第四首为前后过渡之枢纽,后四首写所思之长安,抒发“处江湖远则忧其君”的情愫。
声身居巫峡而心系长安就是这组诗的主要内容和线索。
全诗以“秋”作为统帅,写暮年飘泊、老病交加、羁旅江湖,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国家兴衰、身世蹉跎的感慨;写长安盛世的回忆,今昔对比所引起的哀伤;写关注国家的命运、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为、只能遥忆京华的忧愁抑郁。
全诗于凄清哀怨中,具沉雄博丽的意境。
格律精工,词彩华茂,沉郁顿挫,悲壮凄凉意境深宏,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最典型地表现了杜律的特有风格,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首章对秋而伤羁旅,是全诗的序曲,总写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
用阴沉萧瑟、动荡不安的景物环境衬托诗人焦虑抑郁、伤国伤时的心情。
亮出了“身在夔州,心系长安”的主题。
起笔开门见山叙写景物之中点明地点时间。
“玉露”即白露,秋天,草木摇落,白露为霜。
“巫山巫峡”,诗人所在。
二句下字密重,用“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感情基调。
接着用对偶句展开“气萧森”的悲壮景象。
“江间”承“巫峡”,“塞上”承“巫山”,波浪在地而兼天涌,风云在天而接地阴,可见整个天地之间充风云波浪,极言阴晦萧森之状。
万里长江滚滚而来,波涛汹涌,天翻地覆,是眼前的实景;“塞上风云”既写景物也寓时事。
当时土蕃入侵,边关吃紧,处处是阴暗的战云,虚实兼之。
此联景物描绘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局那种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和作者胸中翻腾起伏的忧思与郁勃不平之气。
把峡谷深秋、个人身世、国家沦丧囊括其中,波澜壮阔,哀感深沉。
颈联由继续描写景物转入直接抒情,即由秋天景物触动羁旅情思。
与上二句交叉承接,“丛菊”承“塞上”句,“孤舟”承“江间”句。
“他日”即往日,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此日在夔州,均对丛菊,,故云“两开”,“丛菊两开他日泪”,表明去年对丛菊掉泪,今年又对丛菊掉泪;两开而字,实乃双关,既指菊开两度,又指泪流两回,见丛菊而流泪,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足见羁留夔州心情的凄伤。
“故园心”,实即思念长安之心。
“系”字亦双关词语:孤舟停泊,舟系于岸;心念长安,系于故园。
从云安到夔州苦苦挣扎了两年,孤舟不发,见丛菊再开,不禁再度流泪,心总牵挂着故园。
诗人《客社》一诗亦云:“南菊再逢人病卧”,《九日》又云:“系舟身万里”,均可参读。
此处写得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身在夔州,心系故园,为下七首张目。
尾联在时序推移中叙写秋声。
西风凛冽,傍晚时分天气更是萧瑟寒冷,意味冬日即将来临,人们在加紧赶制寒衣,白帝城高高的城楼上,晚风中传来急促的砧声。
白帝城在东,夔州府在西,诗人身在夔州,听到白帝城传来的砧杵之声。
砧杵声是妇女制裁棉衣时,槌捣衣服的声音。
砧即捣衣之石。
此诗末二句,关合全诗,回到景物,时序由白天推到日暮,客子羁旅之情更见艰难,故能结上生下,下面接着写夔州孤城,一气蝉联。
钱注杜诗称:“以节则杪秋,以地则高城,以时则薄暮,刀尺苦寒,急砧促别,末句标举兴会,略有五重,所谓嵯峨萧瑟,真不可言。
”其二夔府孤城落日斜1,每依北斗望京华2。
听猿实下三声泪3,奉使虚随八月槎4。
画省香炉违伏枕5,山楼粉堞隐悲笳6。
请看石上藤萝月7,已映洲前芦荻花。
【注释】1. 夔府:即夔州。
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夔州曾设都督府,所以也称夔府。
2. 京华:京城,指长安。
3. 听猿句:即“听猿三声实下泪”的倒文。
《水经注·江水》:“故渔者歌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4. 奉使:指杜甫以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的朝官身份作严武的参谋。
虚随:严武永泰元年(765)死于成都,杜甫“归秦”的梦想落空,所以说虚随。
槎(chá):木筏。
八月槎:实为“博望槎”,因张骞封博望侯。
5. 画省:古尚书省用胡粉涂壁,画古贤人像,故称“画省”。
杜甫任的工部员外郎是尚书省的郎官。
违伏枕:因伏枕卧病而远离朝廷。
6. 山楼:指夔府。
粉堞(dié):城上涂白色的矮墙。
隐悲笳:悲笳之声城楼之间隐约可闻。
此指兵戈未休,还京无期。
7. 请看二句:和首句“落日”照应,指想望长安,伫立许久,不知不觉已至深夜。
第二首时序由日暮而至深夜,写夔府秋夜北望京华。
首联承上首末联,由薄暮入笔。
每当金乌西坠、玉兔东升时,就依北斗星的方向眺望日夜思念的长安。
“每依北斗望京华”句,是组诗八章的纲领和眼目,钱注云:“依斗望京,此句为八章之骨。
”长安在北,故“依北斗”,“每依”,每夕皆然也。
京华亦即故园所在,望而不见,焉能不悲?以下抒发个中深悲。
颔联,把怀念京华与身世之感紧密交织。
《水经注》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
”往日知道在巫峡听猿声使人哀伤落泪,那是他山之石,间接知识,现在身在夔州,亲自听到猿声而不禁泪下,故云“实下”,“实”,实实在在,真的。
即“听猿三声实下泪。
”诗人入川后,来到严武墓下,曾因严武推荐,被任命为工部员外郎,并拟随严武回到朝廷,不幸严武去世,八月份乘船回长安供职的心愿又落空了。
故云:“奉使虚随八月槎。
”“八月槎”化用典故,古书民间传说,天河与海通,海边居民每年八月看到有浮槎(即水上木排)来去,于是准备许多干粮,乘槎而去,以为到时又可乘槎回来。
此传说后来附会到张骞身上,说张奉汉武帝命,寻黄河之源,因乘槎至天河,牵牛宿旁。
此处借用民间传说,表明自己回朝愿望落空,回长安如同乘槎在天,茫茫不可达也。
与“孤舟一系”句相照应。
与“听猿”句因果承接紧凑。
颈联承“每依北斗望京华”、“奉使虚随八月槎”来。
画省,即尚书省,杜甫的检校工部员外郎是尚书省的郎官。
香炉,尚书省上朝时,有侍女二人捧炉焚香从入。
伏枕,表自身病体现状。
堞,城上的矮墙,即城垛。
画省香炉,心中所念,为虚;伏枕山楼,眼前现状,是实。
诗人慨叹没能入京供职、远离画省香炉,只空挂了个尚书郎的职衔,辜负了那份工作,伏枕有病的不幸,不能回到皇帝身边供职,滞留在这荒僻的山城,卧听墙外隐隐约约传来的凄咽的笳声,兵乱未平。
以上由夔府想京华,又由京华回到夔府,思绪在故国故园与夔府孤城之间往复,情极凄切缠绵。
尾联写京华望而不见,回到眼前景物。
月亮从照着藤罗移到照映着洲前芦荻花上,既暗示时间的推移,又用藤罗、芦荻展现萧瑟的秋光,有无限悲凄之感。
至此,一位由黄昏日落到中夜深宵,卧病山城,翘首北望,徘徊流连,夜不成眠的抒情主人、诗人形象,已塑造得栩栩如生、如在眼前了。
由景物时序推移暗向第三首过渡。
其实一直以来,喜欢的诗人都不是那个忧国忧民的杜甫,而是那个引昂高歌的李白。
总觉得杜甫的诗有些压抑,压的人喘不过气来。
反观李白,倒是随时随地一路欢笑,无奈也好,洒脱也罢,流露出一种与生俱来的狂妄。
不过后来,仔细琢磨琢磨也就想通了。
两人生活的时代略有差异,一个生在盛唐,歌舞升平,举国安居,加上李白性格豪迈,虽然不肯弯腰献媚,仕途不顺,但是此人好交豪杰,四海之内皆是朋友,所以尽管流落任何地方,都有人好酒好菜伺候,像随身带着个ATM。
而杜甫要比李白晚了些,生在了晚唐,年年战乱,民不聊生,长安被占据,何况杜甫天生一副菩萨心肠,以万民安居为己任,看到生灵涂炭,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难免会写出“心忧炭贱愿天寒”的诗句,从长安一路逃亡,看尽了世间所有的不公与悲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毫无意义的指责和嘲讽已经苍白。
“三吏”“三别”就别提有多心酸了。
杜甫天生就是那种儒家大士,“为生民立命,为天地安生,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早已成为他人生的使命,即使茅屋为秋风所破,自己早已丧失了遮风避雨之地,他也会感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秋兴八首更是杜甫晚年的的集大成之作,无论从思想情怀还是艺术造诣来说都已经到达了巅峰。
此时的杜甫老迈年高,病痛缠身,诗歌里的情怀也从天下苍生回归到自己。
我一直都认为个体其实比集体要重要的多,无论我们是何种身份地位,我们最起码的定位都是首先我是人,一个有生命有思想有感情的生物,所以我个人觉得这一套绝句是杜甫作品的一个升华。
这首秋兴其二写的也是颇有感悟。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夔州府已经成为一座孤城,而此时,乌金西沉,暗淡无光,残月东升,清凉如冰。
而我,却只能凭借依稀的北斗星光北望长安,那是我日思夜想的故都啊,长安城内的曾经的繁华,如今都已落幕,我也只能在夔州里苟延残喘。
诗歌开头便是“孤城”“落日”也就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后面的抒情埋下伏笔。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水经注》里有言: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满裳。
猿猴的嘶吼自古以来就是悲哀的另一个解释,猿鸣如风,像大西北吹过孤单背影的风。
落日下,北望长安的杜甫听到猿猴的嘶吼,一种落寞便像潮水一般涌上心头,哪又何止是三声啊,每一声都撕裂了那颗故国难捱的心。
“奉使”是指杜甫的好友严武奉命回京,杜甫此时也想回京效命,却不得愿,只能虚随,继续惆怅。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这一句乍一看还以为是载歌载舞,其实不然。
唐代,在尚书省都是轮流值班,值班时有侍女托香炉而入。
其实,杜甫是无比的想回到长安以报圣上,可是身体状况却日益不支,卧病在榻,只能伏枕。
看着白帝城内的贤圣画像,看看自己不能以身报国,又在此时,远处隐隐约约传来悲凉笳声,那是军旅里行军的声音啊,山城的环境真实无比凄凉。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写京华望而不见,回到眼前的景物。
月亮从照着藤萝的移到照映着洲前的芦荻花上,描写了夔州萧条的秋色,也暗示时间的推移,又用藤萝,芦荻展现萧瑟的秋光,这让诗人感到无比的孤独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