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分类系统
植物的分子进化和分类系统研究

植物的分子进化和分类系统研究植物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的存在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环境和氧气,而且还具备着丰富的营养和药用价值。
不断的科学研究和进步,让我们对植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其中,植物的分子进化和分类系统研究备受关注,本文将就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植物的分子进化植物的分子进化是指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其遗传物质基因的变化、选择和演化。
这是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对植物的DNA、RNA以及蛋白质结构进行研究,以发现植物进化的规律和趋势。
分子进化的研究大大提高了植物分类的准确度和精度,并且使得生物学家更好地了解物种的进化历史和关系。
例如,通过比较植物胚珠组,研究发现多萼草属(Bistorta)和薯蓣属(Polygonatum)之间的关系比以前分类法更加清晰,使其物种定位大大提高,准确度更精细。
二、植物的分类系统研究植物的分类系统是按照植物的一些确定的形态结构、生理和生态习性,将植物划分为不同的类群,以便于人们更加清晰地了解和研究植物的相关信息。
分类系统研究是植物学家的重要课题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植物分类到目前为止,通过发现新的科和新的门,来更加准确地分类植物。
通过研究植物的遗传学和形态结构,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植物的分类学同构性。
例如,在对多蕊花科的研究中发现,多蕊花科的两个子科具有相似的胚珠结构,因此将这两个子科归为同一个亚科。
还有,研究发现,很多的植物属于两个大的类群之间的过渡状态,使得新的分类法不再按照早期和新近的分类法而划分,而是按照物种相似度来划分。
三、进化与分类的结合进化和分类两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植物的形态、遗传、分布地理都在演化,使得分类系统中的植物常常需要重新归类。
融合分子进化的手段,可以更加准确的进行分类和标记。
而进化趋势可根据单个分子的演化来确定,特别在研究一些比较古老植物的分类时更容易看到。
这亦是到正是进化和分类之间的联系。
总之,植物的分子进化和分类系统研究是极其重要,和其他领域的科学研究一样,这也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和学术价值。
植物系统分类

植物学(系统分类部分)分类等级种的概念:显明特征,地理分布,生殖隔离分类等级的命名:“双名法”、“三名法”种的命名:属名+种加词,属名为名词,或名词化的形容词,种加词为形容词,或作为形容词用的名词。
此为“双名法”亚种、变种、变型的命名:属名+种加词+亚种、变种或变型的分类单位名(subs., var.,form.)+上述分类单位的加词,这些加词也是形容词或作为形容词的名词。
此为“三名法”属以上的分类单位的名称:全部为名词或作为名词用的形容词,属的名称为单数,属以上的名称为复数。
分类单位的名称可以是任意来源的词,亦可以是人名,地名,不过在人名作为种加词时可以用名词的所有格,亦可以转化成形容词;作为属名时,不管男性或女性,规定一概作为阴性单数主格看待。
分类的依据:形态学为主,也可以用其它手段。
种组成属,属组成科,科组成目,目组成纲,纲组成门,最大的分类单位是界。
每个分类单位可以再加入亚级分类单位,如种有亚种,属也可以有亚属,科有亚科,目有亚目,纲有亚纲,门有亚门等。
此外还在亚科之下设族的。
各个分类等级的后缀:种加词有各种形式,但其性、数、格应与属名保持一致。
保名作为作种加词时可以以是复数,这时与单数的属名是不一致的。
生活史:生物从个体开始到产生新的个体的整个过程。
一般的有有性生殖。
生殖reproduction繁殖propaganda无性繁殖有性繁殖核相,核相交替:某种个体一套的染色体称为核相;有性生殖两个配子结合那时的核相是双相的,结合成合子之前,核相是单相的。
从核的单相——双相——单相,这就叫做核相交替。
显然从单相到双相,再到单相,具有质的变化。
孢子体孢子配子体配子合子同配生殖异配生殖卵式生殖胚世代交替:具有有性生殖,要有减数分裂R!要有孢子体(无性世代)2n,和配子体(有性世代(有性世代)n。
世代交替的定义存在着争论。
由于世代交替是从苔藓植物中最先发现的生活史中最先发现的,英美学者认为只有多细胞的植物体才能称为孢子体或配子体。
植物系统分类学

生态指示
利用植物系统分类学的知识,可 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植物种类作 为生态指示物种,监测环境变化。
环境质量评估
通过分析植物种类的分布和生长 状况,可以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估, 了解环境污染状况和生态恢复情
况。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利用植物系统分类学的方法,可 以对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价,了 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THANKS
谢谢
目的
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植物的多样性,为植物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可持续 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发展历程
早期的植物分类
01
古希腊和罗马时期,人们开始根据植物的用途和外观进行简单
的分类。
现代植物分类学的诞生
02
随着显微镜等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深入研究植物细胞和组织
结构,推动了植物分类学的进步。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
植物系统分类学
目录
CONTENTS
• 植物系统分类学概述 • 植物系统分类学基本原则 • 植物系统分类学的方法与技术 • 植物系统分类学的应用 • 植物系统分类学的挑战与展望
01
CHAPTER
植物系统分类学概述
定义与目的
定义
植物系统分类学是一门科学,旨在根据植物的形态、遗传、生态和地理分布等 特征,对植物进行分类和命名,以揭示植物间的亲缘关系和演化历程。
植物系统分类学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生物多样性保护
植物系统分类学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通过对植物物种多样性 的研究和保护,维护生态平衡和生态安全。
生态恢复与重建
利用植物系统分类学的知识,进行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提高生态 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
农业和林业生产
通过植物系统分类学的研究,发掘和利用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植物资 源,促进农业和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植物分类系统与分类方法

01
当一份植物标本知道其采集地时,则可使用地方植物志、手册、检索表等进行鉴定。如标本采自东北长白山,则可使用《东北植物检索表》、《东北木本植物图志》、《东北草本植物志》等进行鉴定.
份数:2-3份 编号: 同一地点采集的同一种植物编1个号 属于同种植物分开采集的部分编相同的号码 定人采集的编号最好连续 号牌要和标本连在一起 做好野外记录 编号要与标本上号牌的编号一致 重点记录从标本上无法观察到的信息
3.采集的份数、编号及采集记录
1、整理和压制 及时压制 适当整理 按时换纸 粗大部分常更换位置 各标本尽量顺序排列 避免不同号的标本夹在一张纸上 肉质植物沸水杀死后压制 大型叶的压制 2、上台纸:台纸39×27cm 3、消毒
查某科、某属的研究情况,也可在《东亚植物文献目录》索引中先查某科或属有哪些人进行过研究,再到正编该作者项下查有关著作或研究论文。该文献包括补编只收集到1958年。想了解以后的资料可查阅《中国植物学文献目录》(第1-4册)、《中国系统植物学文献目录》。
二、检索工具书的利用方法
查某个种的文献。在《中国植物志》及一些地方植物志中,每种下面列举了原发表该新种的文献,称为原始文献,此外常列出数个重要文献。有条件也可直接查阅《邱园索引》(Index kewensis)。该索引收集了自1753年林奈《植物种志》发表的所有种子植物新种名、产地及原始文献。
二、植物标本的整理和制作
三、标本的保存
鉴定 分科:科号表;标本标号 排序:科按科号排序;属种依拉丁字母排序
标本的分类鉴定
01
植物的分类系统

植物的分类系统引言:植物是地球上最为庞大和多样的生物群体之一,由于其巨大的数量和多样性,科学家们开发了植物分类系统,以便于对植物进行分类、研究和理解。
植物分类系统通过基于植物的形态、遗传特征以及其他重要的生物学特征来对植物进行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植物界的神奇多样性。
本文将介绍两种主要的植物分类系统:传统的人工分类和现代的系统发育分类。
一、传统的人工分类传统的人工分类是一种基于植物形态和人工分类规则的分类系统。
人工分类方法常根据植物的可见特征,如外观、生长习性、花朵结构等来对植物进行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使用方便,适用于植物的初步分类和简单的识别工作。
然而,由于其依赖于植物外观的特征,存在着主观性、不一致性和限制性等问题。
此外,人工分类对于研究植物的进化关系和亲缘关系的解析能力相对较低。
二、现代的系统发育分类现代的系统发育分类是一种基于植物的遗传信息和亲缘关系的分类系统,也被称为“演化分类”。
它使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来研究植物的基因组,构建植物谱系发育树,进而推断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现代的系统发育分类方法强调共同祖先和演化的线索,通过比较DNA、RNA 序列、蛋白质结构等,揭示植物之间的演化和分支关系。
这种分类方法对于揭示植物的进化历程和亲缘关系非常有价值,能提供更准确的分类信息。
三、植物分类的级别无论是传统的人工分类系统还是现代的系统发育分类系统,它们都采用了类似的分类级别。
下面是常见的植物分类级别:1. 界(Kingdom):植物界(Plantae)是植物分类的最高级别,包括绿色植物、藻类、苔藓植物等。
2. 门(Division):植物界下一级的分类单位,如裸子植物门(Gymnospermae)和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3. 纲(Class):门下面的分类单位,例如蕨类植物纲(Pteridopsida)和双子叶植物纲(Magnoliopsida)等。
4. 目(Order):纲下面的分类单位,如毛茛目(Ranunculales)和豆目(Fabales)。
植物分类学-植物系统与分类基础知识

双名法:1753年林奈首创。每一种植物的 名称,由两个拉丁字组成,第一个字是属 名,名词,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 为种名,形容词;后面再写出定名人的姓 氏或姓氏缩写,第一个字母要大写。
例如: 稻 Oryza sativa L. 人参 Panax ginseng C.A.Mey.
三、植物分类检索表的编制和使用
第二章 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1.蓝藻门(Euglenophyta); 2.绿藻门(Chlorophyta); 3.硅藻门(Charophyta); 4.金藻门(Chrysophyta); 5.甲藻门(Pyrrophyta); 6.裸藻门(Phaeophyta); 7.红藻门(Rhodophyta); 8.褐藻门(Cyanophyta); 9.细菌门(Bacteriophyta); 10.粘菌门(Myxomycophyta); 11.真菌门(Eumycophyta); 12.地衣门(Lichens); 13.苔藓植物门(Bryophyta); 14.蕨类植物门(Pteridophyta); 15.裸子植物门(Gymnospermae); 16.被子植物门(Augiospe,一般不具横隔 壁… …………………………………………..藻菌纲
1. 有真正的菌丝体,菌丝内具横隔壁。 2. 具有性生殖阶段。 3. 有性生殖产生子囊孢子,子囊孢子生于子囊
内………………… ………………………….子囊菌纲
3. 有性生殖产生担孢子,担孢子生于担子上… ……………………………………..担子菌纲
一、植物分类的方法
1.人为分类:按照自己的方便和意图,选择一个或少数 性状(形态、习性、用途)作为分类的依据,而不考虑 植物间的亲缘关系和演化关系。
植物系统分类

植物体不含乳汁
植物体含乳汁
缘花↑K0-∞ C(3)A0 G(2:1:1) ,0 盘花﹡K0-∞ C(5)A(5)G(2:1:1)
↑ K0-∞C(5)A(5)G(2:1:1)
菊科的绝大部分属种 如向日葵、菊花
恩格勒:柔荑花序类为原始类群;
哈钦松:柔荑花序类较木兰目进化。
4. 锦葵科 ⑴主要特征:
①草本、灌木、乔木,韧皮纤维发达;单叶互生,掌状 脉,托叶早落。
②花:﹡K5,(5) C5 A(∞) G(3- ∞ :3- ∞ );
花图式: 中轴胎座 ; 通常附有副萼;单体雄蕊 ③蒴果或分果;种子有胚乳。
⑵代表种:
9. 芸香科 ⑴主要特征:
①乔、灌木,木质藤本;全株含挥发油;叶互生,复叶,
具透明腺点。
②花:﹡K5-4,(5-4) C5-4 A10-8, ∞ G (2- ∞ :2- ∞)
花图式
③柑果、蒴果、核果、蓇葖果
⑵代表属:
①柑橘属——常绿乔木、灌木,有枝刺;单身复叶革质
总叶柄具翅。柑果;
﹡K(5)C5A15-∞ G(8-14 :4-12)
花序中有异形小花(外围为假舌状花,中央为管状花) 萼片不发育,常变态为冠状毛、刺状毛、或鳞片。
﹡↑K0-∞C(5)A(5)G(2:1 :1)
花图式 基生胎座 ③连萼瘦果;种子无胚乳。 ⑵两个亚科的主要特征:
管(筒)状花亚科
舌状花亚科
整个花序全为管状花;或缘 花为假舌状花、漏斗状,盘 整个花序全为舌状花 花为管状花。
8. 豆科 ⑴主要特征: ①木本、草本,常有根瘤;叶互生,常有托叶。 ②两性花,5基数,1心皮,边缘胎座。 ③荚果;种子无胚乳,子叶发达。 ⑵各亚科特征: ⑶系统分类: 恩格勒系统——无豆目,豆科属蔷薇目,下分3亚科 哈钦松系统——豆目,下分3个科;
植物学系统分类分

植物学系统分类分————————————————————————————————作者:————————————————————————————————日期:植物学系统分类部分复习资料一、两种分类系统:人为分类系统:不是根据植物的自然性质,也没有考察彼此间在演化上的亲疏关系,就一、两个特点或应用价值进行分类。
自然分类系统:利用现代自然科学的先进手段,从比较形态学、比较解剖学、古生物学、植物化学、植物生态学等不同角度,反映植物界自然演化过程及彼此间亲缘关系进行分类。
将植物界50万种以上植物分为16个门二、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和命名(一)植物界的分类单位(taxa):界、门、纲、目、科、属、种(species)、亚种(Subspecies)、变种(Varietas)、变型(Forma)、种(Species)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有一定的自然分布区和一定的生理、形态特征的生理类群,同种个体具有相同的遗传性状,而且彼此杂交可以产生后代。
种群(Population):在一个分布区的所有种内植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
(二)植物界分类的依据:1 形态学依据:依据形态结构特征分类。
优点是:直观、简便。
2 细胞学依据:以植物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和性质来作为植物分类的依据。
3.化学依据:植物的化学组成随种类而异,因而化学成分可以作为分类的一项重要指标,如植物碱、酚、萜、糖、蛋白质、DNA 等等。
常用的有血清学方法和电泳分析法。
4.分子生物学依据:在染色体DNA结构上寻求分子水平差异,作为分类的依据。
5. 超微结构和微形态学依据:利用电镜技术研究植物在超微结构的差异作为分类依据。
(三)植物命名法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的名字,但在命名上十分混乱,往往存在同物异名的现象,如番茄,南方称为番茄,北方称为西红柿,英语称tomato ;马铃薯,南方称为洋芋,北方叫土豆,英语叫potato,此外还有同名异物的现象,如黄瓜香,可能是荚果蕨,也可能是地榆(蔷薇科)。
植物分类学了解植物系统分类的基本原理

植物分类学了解植物系统分类的基本原理植物学作为一门科学,致力于研究植物的分类与演化。
植物分类学作为植物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如何将植物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分类,并建立起系统分类体系。
植物系统分类的基本原理,即根据植物在形态、解剖学、生态学、遗传学等方面的特征,将它们分为不同的类群。
下面将解析植物系统分类的基本原理。
第一,形态特征。
植物形态是指植物体的大小、形状、结构和器官的组成等方面的特征。
通过对植物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和比较,可以将其归入对应的类群。
比如,按照植物体的大小将其分为大型植物和小型植物;按照植物的形状将其分为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等。
这些形态特征的分类可以根据目视观察进行,适用于植物分类学的初学者。
第二,解剖学特征。
植物的解剖学特征是指植物体内外部结构的特征,如细胞构造、组织结构和器官形态等。
通过对植物的解剖学特征进行观察和比较,可以进一步确定植物的分类。
例如,通过观察植物的细胞结构、维管束形态以及叶片、茎和根的内部构造等,可以将植物分为不同的类群。
这种分类方法需要借助显微镜等工具,适用于植物分类学的专业研究。
第三,生态学特征。
植物的生态学特征是指植物的生长环境、生活方式和生态适应性等方面的特征。
植物的生态学特征对其分类和归属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以光照强度和土壤湿度为标准,将植物分为阳性植物、阴性植物和旱生植物等类群。
通过对植物的生态学特征进行观察和比较,可以更好地理解植物的适应性和生态地位,从而进行系统分类。
第四,遗传学特征。
植物的遗传学特征是指植物基因组的差异和遗传变异等方面的特征。
遗传学是研究基因和遗传变异的学科,通过对植物的遗传学特征进行分析,可以揭示植物间的亲缘关系和演化历史。
例如,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如DNA测序、RFLP分析等)对植物的遗传变异进行研究,可以将植物按照其亲缘关系分为不同的类群。
这种分类方法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植物分类学带来了新的突破。
综上所述,植物系统分类的基本原理涉及形态特征、解剖学特征、生态学特征和遗传学特征等多个方面。
植物的系统分类

㈢分类地位:属鞭毛藻类;动植物共同的祖先。 4
三、绿藻门 350属、5000-8000种
㈠一般特征
1.形态构造⑴单细胞、群体、多细胞个体
⑵细胞壁二层:外——果胶质、内——纤维素 ⑶叶绿体;
色素:叶绿素a、b, ß-胡萝卜素、叶黄素 ⑷同化产物:淀粉
⑸能游动的细胞具2-4根等长鞭毛
⑵无性生殖——内生孢子、外生孢子、 厚壁孢子
无有性生殖
3、分布:广布;“先锋植物”
㈡代表植物——念珠藻 、色球藻、微囊藻、螺旋藻
㈢分类地位:最古老的原核生物。
3
二、裸藻门 40属、800多种 ㈠一般特征 1.形态构造⑴单细胞,具鞭毛,具眼点------
⑵无细胞壁;原生质膜; ⑶载色体为叶绿体;
色素:叶绿素a、b,ß-胡萝卜素,三种叶黄素 ⑷同化产物:裸藻淀粉,油。 2.繁殖方式:营养繁殖——细胞纵裂(为有丝分裂) 3.分布:多淡水 无色类型营腐生生活。 ㈡代表植物——眼虫藻(裸藻)
⑷同化物质:褐藻淀粉、甘露醇
⑸细胞中含碘量高
2.生殖方式⑴营养繁殖——断裂、繁殖枝 ⑵无性生殖——游动孢子、静孢子
⑶有性生殖——同配、异配、卵式生殖
生活史中具世代交替:同型世代交替、异型世代交替
3. 分布:海水
(等世代)
(不等世代1)2
(二)代表植物 1.网地藻:孢子体、配子体同型—等世代交替 2.海带:孢子体——固着器、柄、带片;
细胞无分化 ⑵植物体演化:单细胞
简单 ⑶生活方式 : 自由游动
有分化
群体及多细胞
复杂
不游动
固14 着
⑷生殖及生活史的演化:
生殖方式 :营养繁殖 无性生殖 有性生殖
植物系统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植物系统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植物系统分类是一门研究植物分类学的学科,通过对不同植物之间的形态、生理学和遗传学等特征进行系统比较和分类,以揭示植物间的亲缘关系。
本文将介绍植物系统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植物系统分类学。
一、系统分类的概念系统分类是一种基于植物形态、遗传和生态特征的分类方法。
它的目的是通过将相似的植物归类到同一个分类单元中,以揭示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基础。
二、系统分类的基本原理1. 数量性状原理:根据植物形态特征的数量差异,进行植物间的分类。
例如,通过对植物的花朵、叶片和茎的长度、宽度等特征进行测量和比较,确定它们的亲缘关系。
2. 形态学原理:根据植物的形态特征,进行植物分类。
比如,根据叶片形状的差异,将植物分为锐齿叶、钝齿叶和锯齿叶等分类单元。
3. 细胞学原理:通过对植物细胞结构和生理特征的观察,进行植物的分类。
例如,根据植物细胞壁的厚度、质地等特征,确定它们的分类单元。
4. 分子生物学原理:通过对植物基因序列进行分析,确定植物间的相似性和亲缘关系。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为植物系统分类提供了新的方法。
三、系统分类的基本方法1. 外部形态学方法:通过观察和比较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进行分类。
该方法是最传统和常用的分类方法之一。
2. 微观解剖学方法:通过显微镜观察和比较植物的细胞结构和组织构造,进行分类。
3. 生态学方法:通过观察植物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的特征和适应性,进行分类。
该方法能够揭示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对研究植物生态学具有重要意义。
4. 分子生物学方法:通过分析植物的基因序列和蛋白质结构,进行分类。
该方法能够揭示植物间的近缘关系,但对技术要求较高。
四、植物系统分类的应用植物系统分类不仅仅是对植物进行分类,还为植物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它有助于了解植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以及适应性,为植物资源利用、植物遗传改良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植物的分类概念是什么

植物的分类概念是什么植物的分类是根据其形态、生理特征和遗传关系来进行的,既包括自然分类系统,也包括人工分类系统。
在自然分类系统中,根据植物的各个方面特征进行分层,以反映植物之间的演化关系。
在人工分类系统中,植物按照人们的需求和方便进行归类,以实现对植物的统一管理和研究。
植物的分类概念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1. 形态特征:植物的形态特征是分类的首要依据,包括植物的植株形态、叶片形态、花部的形态等。
这些形态特征的差异可以明显地区分出不同的植物类型,如乔木、灌木、草本等。
2. 解剖结构:植物的解剖结构也是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
通过观察和比较植物的细胞组织结构、形态和功能,可以划分出不同的植物类群。
例如,木质植物和草本植物的解剖结构有明显的差异。
3. 生理特征:植物的生理特征与其生长、发育和生存的方式有关,也是分类的重要依据。
植物的光合作用类型、营养方式、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等都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的植物类别。
例如,光合作用方式的不同可以将植物分为C3、C4和CAM 植物。
4. 遗传关系:植物的遗传关系是植物分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研究植物的基因组序列、基因型和遗传多样性,可以揭示不同植物种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历史。
遗传关系的研究有助于建立亲缘系统分类和基因组学分类。
在实际的植物分类中,通常会使用多种分类方法和分类标准来进行综合判断。
综合植物学中的系统分类学方法,主要是基于演化的原则和系统发育学的方法,从分子生物学、形态学和生态学的多个方面对植物进行分类和比较。
其中,使用最广泛的分类系统是根据植物种群之间的遗传差异和演化关系进行构建的系统发育分类。
综上所述,植物的分类概念是基于植物的形态特征、解剖结构、生理特征和遗传关系来进行的。
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植物的多样性,为植物的保护、利用和研究提供参考和便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的分類系統
從我國古代有關植物的記載情形,皆以其用途為分類,因此大致以藥用及食用植物最為常見;國外至十六世紀,在植物分類上已有顯著的進步,如1620年Bauhin氏著作中,已有屬名、種名;另Ray氏根據胚胎(Embryo)而分為雙子葉植物與單子葉植物,並在其著作中將植物區分為:
Ⅰ、草本植物(Herbae)
(Ⅰ)無花植物(Imperfectae or Crytogamae)
(Ⅱ)有花植物(Perfectae)
Α、雙子葉植物(Dicotyledones)
Β、單子葉植物(Monocotyledones)
Ⅱ、木本植物(Arbores)
(Ⅰ)雙子葉植物(Dicotyledones)
(Ⅱ)單子葉植物(Monocotyledones)
至1735年Linnaeus氏創人為分類法,植物分類因此有最初之分類系統,之後經植物學家不斷的刪改並作成新的分類法【De Jussieu (1789)的自然分類系統;De Candolle(1813)刪改,及J. Lindley (1830)、S. Endlicher(1836~1840)的新分類法等】。
1827年R. Brown 發現松柏類及蘇鐵類之胚珠裸露,於是將植物分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此使植物的分類更趨進步。
到了1859年Darwin氏發表「物種起源」之後,於分類上有很大的變化,此時意開始注意植物的親緣關係。
由於各家分類觀點不同,因此在植物分類系統上亦有所差異,尤以種子植物差異最鉅,茲就各家分類系統選介如下:
一、Bentham and Hooker System
此分類系統以De Jussieu(1789)之排列加以擴大,並將De Candolle(1818)之系統予以解釋;Bentham & Hooker.(1863~1880)所著植物誌屬,為使成為植物分類的實用範本,故在排列上以最便於鑑定標本的方式做成下列分類系統。
甲、雙子葉植物門(Dicotyledons)
1.離瓣區(Polypetalae)
2.合瓣區(Gamopetalae)
3.一重花被區(Monochlamydeae)—即無花瓣類(Apetalae)乙、裸子植物門(Gymnospermae)
丙、單子葉植物門(Monocotyledons)
二、Engler and Prantl System
此分類系統依A. W. Eichler的系統修改而成,其著作為自然植物誌科(1889~1907),其分類系統為:
甲、裸子植物(Gymnospermae)
乙、被子植物(Angiospermae)
1.單子葉植物區(Monocotyledonae)
2.雙子葉植物區(Dicotyledonae)
(1)原始花被亞區(Archichlamydeae)
(2)變形花被亞區(Metachlamydeae)
此系統因以單子葉植物較雙子葉植物為原始的觀念,為其最大的缺點,因此於1954年Bearbeitet von R. Pilger and H. Melchier將其改訂並刊於Engler’s的植物分科綱要內,其修訂之分類系統為:(甲)裸子植物門(Gymnospermae)
(乙)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
(1)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
(a)原始花被亞綱(Archichlamydeae)
1.木麻黃目(Casuarinales)
2.胡桃目(Juglandales)
……………
15.木蘭目(Magnoliales)
……………
(b)合瓣花被亞綱(Sympetalae)
1.巖梅目(Diapensiales)
2.杜鵑目(Ericales)
……………
(2)單子葉植物區(Monocotyledoneae)
(a)澤瀉目(Helobiae)
(b)黴草目(Triuridales)
……………
三、Bessey System
此分類系統為美國Bessey教授之分類法,其特點注重子房與花冠的位置,認為由柱狀花變為萼狀花,進而為管狀花,此乃一般被子植物進化的趨勢,而離瓣、合瓣並非重要的區別。
其分類法列舉如下:甲、蘇鐵植物(Cycadophyta)
乙、毬果植物(Coniferophyta)
丙、有花植物(Anthophyta)
1.互生葉植物(Alternifoliae)—即單子葉植物
2.對生葉植物(Opposifoliae)—即雙子葉植物
四、Hutchinson System
此分類系統為J. Hutchinson’s修改Bentham and Hooker系統而創的另一分類系統(顯花植物誌科一書),其系統為:
第一門裸子植物(Gymnospermae)
第二門被子植物(Angiospermae)
第一亞門雙子葉植物(Dicotyledones)
第一區木本植物(Lignosae)
第二區草本植物(Herbaceae)
第二亞門單子葉植物(Monocotyledones)
本分類系統主要強化被子植物中之木本植物與草本植物分頭並進的主張,各目順序為先列完木本植物區再列草本植物區,因此本系統已不再將原始花被區及後生花被區中群類分別列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