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十个教学要点是什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学进入第三周了,入手新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老师们是否会有一些疑问呢?比如:

新教材编写的线索和结构是什么呢?

怎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课堂带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呢?

新教材在提高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教育的有效性方面有哪些创新?

教材在法治教育方式探索方面有哪些创新呢?

……

这些问题都关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具体实践效果,所以需要深度解读新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

《人民教育》第18期杂志就老师们关心的新教材的一些具体问题约请了各科教材总主编、执行主编撰写了深度解读文章。本文由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组撰写。

1

满溢生活气息的价值观引领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不仅确定了社会的道德与价值目标,也为人的发展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发展给出了明确的指引。

儿童期是道德发展的启蒙期,小学阶段品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在教材编写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一方面要坚持道德教育的方向性,另一方面要以人为本,从儿童的实际出发,充分认识这个发展阶段的启蒙性,突出教材内容的基础性、教材风格的童趣性,以培养具有爱心、责任心、具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儿童为根本方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扎扎实实的落实。

如何有效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重大的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有生活基础、有生命力的美善价值观念。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基础,教育的效果才能得到保障。在这个基础上,再结

合具体的教育主题,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法治、国情等,由近及远、由浅

入深,引导学生认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做到价值观教育的“可亲、可爱、可信”。

2

追求文明素养的提升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个全面而综合的历史任务,绝不仅仅是物质文明的发展,需要相应的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需要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儿童时期是

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向社会学意义上有文明素养的人转变的关键时期,基础文明

素质的培养是小学阶段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小学阶段的各科教学和多种活动

共同承担着基础文明素养培养的任务,但生活常识、生活技能、日常生活规则

规范,这些基础文明素质的培养,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所要承担的任务。

良好品德是基础文明素养的核心。《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从教材的整体

结构到单元主题设计再到每一课的架构,都力图更好地将品德的培养与各种基

础文明素质的培养统一起来,努力为儿童的品德与基础文明的发展奠定基础。

3

教材是儿童成长的“同路人”

教材,尤其是品德课教材,要想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必须调试自身与学习者

的关系模型。我们将教材与学习者的关系定位为对话关系,教材是儿童成长的“同路人”。

首先,每一单元、每一课的主题都有明确的内在教育目的与要求,以儿童感兴趣、有话可说、有话想说的话题呈现出来。这些话题,犹如一个个充满趣味的

邀请,邀请学习者进入一个个话题,与教材一起实现对话与动态建构。这一指

导思想旨在使学习者能够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能够向教材敞开心扉。

其次,教材不是一个与儿童对立的对象性的“它”,而是一个“我”,与学习者之间是一种“我们关系”。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的教材在整体风格上类似于一个“同

龄人”,与学习者有同样的心灵,处在同样的成长阶段。

再次,教材作为儿童成长的“有心”的“同路人”,它的存在不是为了训导学习者,而是陪伴学习者,是在陪伴中进行教育和引导。

4

以儿童生活为线索架构教材

课程与教材是国家意志和教育意图的体现。我们在教材设计中,将国家要求渗透于儿童德育中,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力图实现国家要求的有效落实。整套教材的设计思路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沿着儿童生活不断变化与发展的逻辑展开。

教材的架构是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儿童的发展,凝练出相应的主题,构成相互联系的主题域。

对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而言,一个重要事件就是学校生活的开始。比如,这一时段的儿童,书包成为日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标志与伙伴,学校的铃声是生活中一个无形的指挥,教室是学校生活空间最主要的活动场所,上课与课间是学校生活的主要生活形式……这些都是儿童新生活中的重要事件,我们遵循学生这一新生活展开的路径,找到在这一路径上的典型事件,引导学生对新生活的了解和认识,并逐步产生出亲近感,与新的生活场域中的人进行交往、交流,并在这种相互作用中成长。

同一教育主题,在不同年段的安排,就是以儿童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对的既有联系又有发展的问题为基础的。这样的结构处理,实现了教育主题前后衔接、螺旋递进。

5

以生活事件作为教材的“原材料”

以生活事件作为教材的原材料,则是教材素材选取的思路。

在教材编写中,我们力求选择具有道德意义和教育意义、儿童可感可解的生活事件作为教材的“原材料”。我们所要选择的生活事件可以是来自儿童或成人的

生活叙事、生活故事、生活问题,也可以是来自古今中外的历史故事。

能够进入教材的生活事件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的。选择的标准在于:

(1)典型性,即所选用的生活事件能反映儿童成长的基本状态与基本问题,能够抓住多数儿童的心;

(2)具有道德教育性,所选用的生活事件本身具有直接或间接的道德教育性(这种教育性既可以体现在正面引导上,也可以体现在反面警示上);

(3)生活事件的文化蕴含,即在儿童生活之外的生活事件的选择上,尽量挑选有文化意义的经典事件。

我们选用的很多生活事件是儿童成长烦恼的话题,用同龄人类似的生活遭遇陪伴使用教材的儿童,一方面使他们明白,有这些烦恼与困难都是正常的,大家都会遇到;另一方面,通过生活事件中主人翁对烦恼的态度和处理方式,给使用教材的儿童以启示和引导。这种陪伴与引导是双向的,有时候是教材中的儿童引导教室中的儿童,有时候是教室中的儿童引导教材中的儿童。陪伴少不了对话,教材中的儿童与教室中的儿童之间是一种双向对话关系,前者可以以自身遭遇为基础向后者提出各种问题,促使后者思考、体验自己的生活,后者也可以向前者倾诉、提问。正是在这种双向对话中,儿童得到了教育与引导,我们的教育目的得到了落实。

6

以学习活动为核心设计课文

教材是编给教师的,更是编给学生的。教材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更要着眼于学生的学。首先,作为“学材”的教材,体现、引导的是学生对诸多话题的学习、探究过程。学生对各种话题的探究,需要其自身经验的参与,那么教材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学生经验的唤醒、运用、整理、交流、提升。其次,作为“学材”的教材,呈现的是对学习方法的引导。学生对“有感觉的话题”有探究的热情,但他们毕竟是处在成长过程中的人,对问题的探究有一个学习的过程,这时方法的引导就显得特别重要,作为“学材”的教材要在这方面下足功夫。再次,作为“学材”的教材,体现的是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其中有感情的投入,有尝试的方向与过程,有认知的提升,有体悟的表达与交流。

为了服务于学生的学,我们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教材和课文设计。首先,单元是学生学习活动指向的问题域;其次,正文是学习活动的有机构成,起到引入学习情景(将学生引入一个特定的学习情景之中)、导入活动(通过正文导入一个学习探索活动)、活动之间的连接、过渡与转换(通过正文总结一个活动,然后过渡、转换到下一个活动)、观点的自然生成、思想的总结提升等作用。再次,不同类型的栏目就是学习活动本身。例如,三年级教材有“活动园”“交流园”“阅读角”“故事屋”“美文欣赏”等不同栏目,对应的分别是课内课外的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