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与吸收》教学反思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4-2-2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1
2
唾液/清水
牙齿的咀嚼与舌头的搅拌
三、制定计划:完善计划:
试管
1
2
3
初订计划, 设计单一 变量对照 实验
唾液/清水
清水
唾液
唾液
牙齿的咀嚼与 搅拌馒头碎屑 馒头碎屑
馒头块
舌头的搅拌 学习活动
搅拌
不搅拌
二
三、制定计划:实验准备
认真阅读教材,弄清实验步骤。完成实验报告 C 部分
三、制定计划:完善创新方案
教学重点 根据教材提示设计对照实验
教学难点 根据教材提示设计对照实验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讲解法
教具准备 课件,班班通, 图片
教学环节
教学素材
教师行为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展示馒头图片。 提问:馒头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尝一尝
第一块快速吃完馒头块。
导入
提问:你吃出了什么味道?
认 真 思 考 视频导入, 展示视频
在口 腔
趣。
中的变
活动一:自学课本
化
(一)带领学生自学课本“馒 P27-28,注意课本的提
培养学生自
头 在口 腔 中 的 变 化”的实 示,理清课本实验设计 学 能 力 和 表 达 能
验,分析设计思路。
思路。
力。
活动二:课前小组
(二)让学生小组合作课前 讨论完成活动二的改
思考如何改进实验,让学生展示 进实验的问题,课堂派
总结学生
示
发言
小结:
1、根据探究实验的实验现象可以分析得出:馒头变甜与
独立思
小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展示图片 考 , 回 答 小结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
收》教学反思
1、消化酶对食物的消化作用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难点。
之所以是重点,是因为没有酶就没有食物的化学性消化;之所以是难点,是因为酶对食物的消化作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对学生来讲十分抽象。
2、本节课运用实验和演示课件两种方法来加深学生对酶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我对课本将原有的实验进行了改进,用5只试管实验,滴碘液检验淀粉是否存在,让学生自己得出:淀粉只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才能变成麦芽糖,从而认识到酶的重要性。
又证明了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可以使馒头中更多的淀粉变成麦芽糖,从而认识到物理性消化对化学性消化的促进作用,理解了吃饭时细嚼慢咽的必要性。
第 1 页共 1 页。
2024年春季七年级生物下册3.1.2消化和吸收教案4(新版)济南版

重点:
1.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2.食物在消化过程中的变化。
3.吸收的概念、方式及营养成分的去向。
难点:
1.消化酶的作用及其在不同消化器官中的分泌。
2.小肠结构与吸收功能的关系。
3.营养成分的主动吸收与被动吸收的区分。
解决办法:
1.利用多媒体动画和实物模型,直观展示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帮助学生形象记忆。
3.吸收的概念和方式
①吸收是指营养物质通过肠壁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②吸收方式包括主动吸收和被动吸收。
③营养物质在小肠中被主动或被动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4.营养成分的去向
①营养成分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全身各组织细胞。
②营养成分在细胞内参与代谢和生命活动。
板书设计:
1.消化系统组成和功能
2.消化过程中的食物变化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消化和吸收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1)生物学图书:推荐学生阅读与消化和吸收相关的生物学科普图书,如《人体的奥秘》、《食物的奇妙旅行》等,以加深对消化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理解。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消化和吸收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消化过程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学习新课打下基础。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消化与吸收》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单位:临胸外国语学校 姓名:王静钊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评选消化与吸收》教学计划与教学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描述消化系统得组成及各器官得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
2、描述食物得消化与吸收过程。
过程方法:通过探究活动“空腔对淀粉得消化作用", 得出结论,认识科学探究就是一个不断发展得过程,在探究中可能会有新得发现与新得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得生物学观点.重难点重点:人体消化系统得组成及其生理功能。
难点:1 、人体消化系统得组成及其形态结构特点。
2、食物得化学性消化。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1、复习提问①我们每天吃得食物都含有哪些营养物质?②食物中得营养物质与人体内得这些营养物质一样吗? 吃猪肉会长猪肉吗? 学生思考,吃猪肉不会长猪肉。
2.原来食物中这些营养物质只就是构成人体内营养物质得原料,那就是怎么转化得呢?创设情景:周围得人有得吃得很少却长得很胖, 有得人吃得很多,却长得很瘦,这就是为什么呢?从而引出消化系统。
学生思考回答: 跟人得消化吸收功能有关。
各小组交流对问题 2 得瞧法,了解本节课得大概内容。
二、讲授新课(一)消化系统得组成1、展示人体消化系统得组成与功能挂图。
学生以自己经验识图并分析各部分功能。
教师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这幅图能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消化系统得组成.引导学生总结:消化系统就是由消化道与消化腺组成。
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消化腺分为位于消化道之外得大消化腺, 如唾液腺、肝脏、胰腺。
她们通过导管开口于消化道。
与位于消化道壁内得小腺体, 如胃腺、肠腺. 她们数量甚多,都直接开口于消化道。
2、根据图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结合实际经验分析各个器官在人体得大致位置。
生:胃位于腹腔左上侧, 肝脏位于腹腔得右上侧。
阑尾位于右下侧. 教师继续发问:食物残渣不小心进入阑尾,就会引起阑尾发炎,大家猜想某同学患有阑尾炎,哪一侧腹痛?请同学讲解原因.生:右下侧腹痛。
部编版2022-2023年七年级下册生物第四单元第二节《消化与吸收》说课稿附板书含反思共四套

上皮细胞进入血液的过程。
提问:食物被消化后,营养物质是如何被吸收的?各段消化道的吸收功能是
否相同呢?
教师列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消化道不同部位的吸收功能不同。
消化
吸收功能
道
胃
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酒精
小肠 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大部分水、无机盐和维
生素
大肠
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 30 页的“资料分析”,比较大肠、小肠的特点有何异
学法上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情,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指导学 生运用直观、生动、形象的图表和生活体验,加深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同时创造 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淀粉消化过程的动画片,有关蛋白质和脂肪被消化的视频。 (一)、导入新课
部编版 2022-2023 年七年级下册生物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 第二章 人体的营养
第二节 《消化与吸收》 说课稿(三)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消化和吸收》。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
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8 个 方面依次进行。 一、说教材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 概述食物的消化过程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团体合作能力、思维能 力。
2.通过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 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向学生渗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回顾上一节,食物中都含有哪些人体生命活
2024七年级下册生物消化和吸收教案及教学反思

01教学目标与要求Chapter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积极探索未知世界的态度。
帮助学生树立健康饮食的观念,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和他人的身体健康,培养关爱生命、珍惜健康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02教材内容与分析Chapter消化系统组成及功能消化系统的基本组成01各器官的功能02消化腺的作用03食物在消化道内变化过程食物的消化过程消化液的作用吸收方式营养物质通过主动运输、被动运输等方式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随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运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
吸收部位小肠是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场所,其表面积大、绒毛多、血管丰富等特点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吸收途径水、无机盐、维生素等小分子物质直接吸收入血,而糖类、氨基酸、脂肪酸等则通过主动运输等方式进入细胞内被利用。
营养物质吸收途径和方式教材特色及创新点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一季度第四季度图文并茂贴近生活实际注重实验探究拓展知识视野03教学方法与手段Chapter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拓展思维空间030201启发式教学法应用实验探究法实施设计实验方案动手操作实践分析实验结果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播放视频制作课件通过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料,如人体消化系统的解剖结构、食物在体内的消化过程等,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互动教学1 2 3分组合作交流讨论成果展示小组合作交流讨论04课堂活动设计Chapter导入新课,激发兴趣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消化和吸收的概念,如为什么我们每天都要吃饭?食物在我们的身体里发生了什么变化?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我们吃下去的食物都去哪里了?它们是如何被消化和吸收的?讲解示范,引导思考讲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的功能,重点介绍口腔、胃、小肠等器官的消化作用。
通过动画或视频展示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旅程,让学生直观了解消化过程。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食物对消化系统的影响,以及消化不良可能引起的健康问题。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导学案一、导入食物是我们平时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但你知道食物是如何在我们体内被消化和吸收的吗?今天我们将进修《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过程吧!二、目标1. 了解食物在口腔、胃、小肠和大肠中的消化过程;2. 掌握食物消化和吸收的原理;3. 理解消化液在食物消化中的作用;4. 认识食物在体内被吸收的方式。
三、理论知识1. 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食物在口腔中经过咀嚼和混合唾液的作用,被分解成较小的颗粒,同时唾液中的淀粉酶开始将淀粉分解成糖类。
2. 食物在胃中的消化:食物进入胃部后,胃蠕动和胃液的作用下,食物被分解成较小的颗粒。
胃液中的胃蛋白酶开始将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
3. 食物在小肠中的消化和吸收:食物在小肠中经过胰液、胆汁和肠液的作用,被进一步分解成小分子的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
这些营养物质通过肠壁被吸收到血液中。
4. 食物在大肠中的消化:在大肠中,水分和少许的矿物质被吸收,形成粪便,最终排出体外。
四、实践操作1. 观察生动图,了解食物在口腔、胃、小肠和大肠中的消化过程;2. 制作实验,观察酵素对淀粉的作用,了解消化液在食物消化中的作用;3. 观察显微镜下的小肠切片,了解食物在小肠中的吸收过程。
五、讨论与总结1. 你觉得食物在我们体内消化和吸收的过程中哪个环节最重要?为什么?2. 有什么方法可以增进食物在体内的消化和吸收?3. 你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有什么新的认识或体会?六、拓展延伸1. 请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不同种类食物在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2. 请设计一个实验,验证食物在口腔、胃、小肠和大肠中的消化过程;3. 请撰写一篇文章,总结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对我们健康的重要性。
七、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稳固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知识;2. 制作海报或PPT,展示食物在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3. 收集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相关知识,分享给同砚和家人。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大家对食物在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大家能够珍惜食物,注重饮食健康,保持身体健康!。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 消化与吸收1名师教学反思 冀教版

……………………………………………………………最新资料推荐…………………………………………………冀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第二单元奇妙的人体第五课消化与吸收1.学生在小学阶段对消化系统已经有了一些认识,但知识比较零散,加上我校学生来源广泛,参差不齐。
所有这些欠缺,都有待于我们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好铺垫,化解难点。
所以教学当中,我采用“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乐学、活学、会学;通过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动脑想一想、动耳听一听、动眼看一看、动嘴说一说,让他们在五动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达到课程目标。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也是本课教学的亮点。
实践证明,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策略,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科学素养,从而使本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本节课学生活动的组织以及如何结合活动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2.用建构主义理论和“主体―主导”理论来指导教学。
学生参与面广,学生主动学习,是学习的主体,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学生活动多,从开课的学生认识消化系统模型到观察挂图上消化系统结构,再到制作拼贴模型,学生在活动中学到新知识,提高能力,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教师的作用发挥得好,开始时使用模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朗读节日里消化器官的感受,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当学生讨论时,教师多看,多听,多感受,在学生讨论、观察后,及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对消化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充分发挥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的作用。
3.不足之处:容量大,有些环节的讨论不够深入(教研不够认真)。
七年级生物《消化和吸收》教案

山东省枣庄市第四十二中学七年级生物《消化和吸收》教案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知道吸收的的概念。
②概述消化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重点)③小肠适于吸收的特点。
(重、难点)2.能力目标①通过观察小肠的结构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本节内容学习,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通过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②通过观察实验,体验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本节内容关于吸收的概念是从“细胞需要营养,而人体的营养是由消化系统摄取的,这些营养如何从消化系统到达肌体各部分的细胞呢?”这一问题的讨论引出。
强调概念中循环系统的含义,包含了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两部分。
关于吸收的主要器官是小肠,由学生讨论得出,并通过观察小肠实物或利用录像及自制简单的小肠模型让学生对小肠表面大,小肠绒毛壁薄,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等适于吸收的特点有较为直观的认识。
关于吸收的过程是比较抽象的,通过先看录像,里面的动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过程,然后再归纳总结。
总之,本节课本着关注个体差异 ,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造能引导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他们通过学习,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
课前准备:猪的新鲜小肠、镊子、解剖剪、培养皿、放大镜、小肠的模拟简单模型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及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间安排复习提问3分钟提问:1、在食物的六大营养成分中,能直接吸收的有哪些?需消化才能吸收的是哪些?(板书)2、糖类、蛋白质和脂肪进行化学性消化的起点及最终的消化产物分别是什么?(板书)学生回忆、看书等,要给出准确、规范的答案。
将复习旧知常态化,从而巩固旧知,为本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2分钟你知道吗?一个患急性肠胃炎的人,他的拉稀现象一般特别严重,往往会造成脱水现象,必须及时补水,否则很容易威胁生命,你知道为什么吗?听,想象、思考、讨论通过一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用,让学生感觉生物知识就在身边。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描述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2.描述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过程方法:通过探究活动“空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得出结论,认识科学探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探究中可能会有新的发现和新的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重难点重点: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其生理功能。
难点:1.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其形态结构特点。
2.食物的化学性消化。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复习提问①我们每天吃的食物都含有哪些营养物质②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与人体内的这些营养物质一样吗吃猪肉会长猪肉吗学生思考,吃猪肉不会长猪肉。
2.原来食物中这些营养物质只是构成人体内营养物质的原料,那是怎么转化的呢创设情景:周围的人有的吃的很少却长的很胖,有的人吃的很多,却长的很瘦,这是为什么呢从而引出消化系统。
学生思考回答:跟人的消化吸收功能有关。
各小组交流对问题2的看法,了解本节课的大概内容。
&二、讲授新课(一)消化系统的组成1、展示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挂图。
学生以自己经验识图并分析各部分功能。
教师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这幅图能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
引导学生总结: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消化腺分为位于消化道之外的大消化腺,如唾液腺、肝脏、胰腺。
他们通过导管开口于消化道。
和位于消化道壁内的小腺体,如胃腺、肠腺。
他们数量甚多,都直接开口于消化道。
2、根据图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结合实际经验分析各个器官在人体的大致位置。
生:胃位于腹腔左上侧,肝脏位于腹腔的右上侧。
阑尾位于右下侧。
教师继续发问:食物残渣不小心进入阑尾,就会引起阑尾发炎,大家猜想某同学患有阑尾炎,哪一侧腹痛请同学讲解原因。
生:右下侧腹痛。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指导学生分析消化系统的各部分功能,并说明自己所代表的器官为什么重要引导学生总结(二)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请几位同学在课堂上咀嚼一小块馒头,告诉大家什么感觉为什么生:馒头在口中越嚼越小。
九年级科学上册 4.2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第1课时)教案 (新版)浙教版

食物消化和吸收(第1课时)一、教材分析《消化和吸收》是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章中的第2节,这一内容是全章的知识核心。
上节学生已经了解了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那么接下来要掌握的便是食物在哪里被消化吸收的?食物是怎样消化的?营养物质怎样被吸收的?本节围绕消化系统的结构、功能及酶的概念、特点和影响因素等内容展开,通过图片分析,引导学生初步归纳人体消化系统的消化道和消化腺的结构及其功能,并要求明确各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流入的部位,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望,对外界事物都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
他们消化系统和人类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学生平时接触也较多,但食物在消化系统内怎样消化和吸收的知识比较缺乏,对于其结构和生理功能却不太了解。
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要尽可能运用多种手段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化,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设计思路对于这一节的知识,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对消化系统的组成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食物在消化系统内到底怎么样被消化、吸收的知识还比较缺乏,而这部分知识又比较抽象。
所以在设计我以新课标提出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学习的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以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为课堂学习的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资源,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习兴趣、内化学习热情,来获取有关本节课所涉及的教学知识内容,为日后珍惜健康、关爱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打下扎实的基础。
“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的实验探究,不应满足于得出正确实验结果的目标,而应该注重让学生学会学会分析实验设计方法和实验设计的原则、改进实验的思路等。
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渗透人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并让学生理解消化和吸收是发生在人体内的一个连续的生理过程。
四、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能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确认消化面积的大小与消化速度的关系。
七年级生物《消化和吸收》教学反思(共16篇)

七年级生物《消化和吸收》教学反思(共16篇)篇1:七年级生物《消化和吸收》教学反思1、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基于生活经验合作探究,化抽象为形象,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发挥、去创造。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围绕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来组织教学,而且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2、本节课体现生物教学的直观性原则,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利用挂图、模型等形象直观。
从生活出发,发现问题,激发兴趣,设疑导入。
3、本节课突出“先学后教”教学方式,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时间、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合作者和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
教师引导学生动眼观察挂图、模型,动脑思考分析问题,动手思考完成自学检测,然后大家动口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最大限度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参与学习活动。
4、贯彻生物学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出示挂图和模型展示各消化器官的结构以直观的教具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积极思考各器官的功能,教师出示课前制作的模拟小肠结构以及配合“资料分析”,能够顺畅地推测出吸收营养物质最多的是小肠这一正确结论。
这样对重点问题重点分析才能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5、采用淀粉试纸做实验避免了学生收集唾液的不便,实验更简便,更利于操作。
本节课要注重对学生的组织避免实验时部分学生看热闹,学生对知识的总结还不很到位,识图能力还较差。
对实验的分析能力也不足。
这些都有待今后教学中进一步加以培养。
篇2:七年级生物《消化和吸收》教学反思《消化和吸收》是人教版第四单元第二章的内容,该课在从整体了解人体构成的基础上,围绕消化系统帮助学生学习食物在被消化和吸收的过程中所经过的主要器官及食物变化(分解和吸收)过程,了解日常生活中一些不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给消化系统带来的危害和造成的疾病,通过设计制作模型进一步熟悉消化器官的位置和功能,同时激发学生关注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消化与吸收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冀人版》

《消化与吸收》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消化过程中各器官的作用及协调配合。
3. 理解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4. 探讨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及预防方法。
导学内容:一、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 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等器官。
每个器官都有特定的功能,协同作用完成消化和吸收食物的任务。
2. 口腔是消化系统的入口,主要进行摄取食物和初步消化的工作。
3. 食道毗连口腔和胃,通过蠕动将食物送入胃中。
4. 胃是一个储存和消化食物的器官,分泌胃液帮助分解食物。
5. 小肠是主要的消化和吸收器官,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分泌消化液并吸收养分。
6. 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形成粪便,最终通过肛门排出体外。
二、消化过程中各器官的作用及协调配合1. 口腔:咀嚼食物,分泌唾液中的淀粉酶开始消化淀粉。
2. 胃:分泌胃液包括胃蛋白酶和盐酸,将食物分解为小颗粒状的食糜。
3. 十二指肠:分泌胰液和胆汁,帮助消化食物并吸收养分。
4. 小肠:细胞壁上有许多绒毛,增大吸收面积,吸收水分和养分。
5. 大肠:吸收水分,形成粪便。
三、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消化和吸收过程1. 摄取食物后,口腔开始消化淀粉,胃分解蛋白质,十二指肠和小肠继续消化并吸收养分。
2. 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脂肪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碳水化合物分解为葡萄糖。
3. 养分通过肠壁进入血液循环,被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细胞。
四、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及预防方法1. 胃溃疡:避免辛辣食物,保持饮食规律,减轻精神压力。
2. 肠胃炎:少吃刺激性食物,多喝水,避免暴饮暴食。
3. 胆囊炎:减少高脂肪食物摄入,保持体重,定期体检。
导学活动:1. 观看消化系统的动画视频,了解各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2. 分组讨论消化系统中各器官的作用及协调配合,提出问题并交流答案。
3. 制作消化系统的模型,演示食物在消化和吸收过程中的变化。
4. 小组展示关于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调查资料,并提出预防方法。
消化和吸收教学反思

消化和吸收教学反思消化和吸收,这可不是小事!想想咱们每天吃的那些美味的食物,从可口的早饭到丰盛的晚餐,每一口都充满了期待。
可是,咱们有没有想过,食物在肚子里经历了一场怎样的“旅行”?哈哈,今天就来聊聊消化和吸收的那些事儿,顺便说说我的教学反思。
上课的时候,孩子们一脸懵懂,眼神里闪烁着“消化是什么”的疑惑。
你知道的,讲这些生物知识,有时候真是让人感到挑战。
于是,我决定用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导他们。
就像吃了一顿美味的火锅,先是开动的时候,大家都兴奋得不行,锅里那一片片新鲜的菜,肉,简直是色香味俱全。
可想想,吃下去后,它们可不会立刻就变成能量,咱们的身体可是有自己的“工厂”!这工厂可不简单,先是得经过咀嚼,口水的帮助,食物才算开始了它的旅程。
想着这些孩子们的眼神逐渐亮了起来,有的甚至忍不住问我,老师,那火锅是怎样变成能量的啊?哎哟,孩子们的问题真是让我笑到肚子疼!讲到这里,孩子们显然都想象着一锅汤里的美味食材,肚子也跟着咕噜咕噜叫。
于是,我接着说,食物进入胃里,就像闯进了一个大派对,胃酸和消化酶就像是派对上的DJ,疯狂地搅动着食物,把它们变成小分子。
大家听得津津有味,恨不得立刻上桌开吃。
不过,食物的派对可没那么简单,还得经过小肠的“吸收站”,在这里,营养素被逐个挑选出来,准备送到全身各个地方。
孩子们开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有的甚至开始比划着,仿佛在模拟小肠吸收的过程,真是有趣极了!不过,回想起这堂课,自己也有些反思。
教学中,虽然带动了气氛,活跃了课堂,但是不是有些内容讲得太快了呢?我发现有些孩子听得眉头紧锁,心里可能在想着,老师,这些科学道理和我有啥关系呢?我就打了个岔,跟他们聊聊我们每天的饮食,问他们最爱吃的东西是什么。
小朋友们七嘴八舌,有的说披萨,有的说汉堡,瞬间,整个课堂都活跃起来。
哈哈,看来,跟他们建立联系是关键呀。
我接着又强调,消化和吸收不仅仅是生物课上的知识,更关乎我们的健康。
孩子们都变得认真起来,甚至开始讨论哪些食物是有益的,哪些又是“小坏蛋”。
《消化和吸收》教案

《消化和吸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消化的概念和过程,知道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
2. 让学生理解吸收的含义和过程,了解营养物质的吸收途径。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他们对生命科学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消化和吸收的概念。
2. 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及其功能。
3. 营养物质的吸收途径。
4. 消化和吸收过程中的一些生理现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及其功能,营养物质的吸收途径。
难点:消化和吸收过程中的生理现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2. 利用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3. 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消化和吸收的现象。
4. 组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消化和吸收的概念。
2. 讲解:介绍消化和吸收的概念,讲解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及其功能,阐述营养物质的吸收途径。
3. 直观教学:展示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4. 实验与观察: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消化和吸收的现象。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察和思考,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消化和吸收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消化系统器官功能和营养物质吸收途径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观察到的消化和吸收现象的描述和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情况,以及他们对消化和吸收过程中生理现象的理解。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观察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
关于苏教版《人体的消化和吸收》一节的教学反思

、
彼此尊重对方 的情感和劳动 , 才有利 于形成 和谐 的人际关 系 , 形 成相互 尊重 的氛围, 也才能提高合作交往的技能。 2 . 责任 明确, 分工 到位 除了针对不 同小组分配不 同的学习任务 之 外, 每个小组成员 也有 各 自的角色 活动 , 例如 : 小组 长 、 记录 员 、 发 言 人 等。如果不进行有效分工 , 就 难 以体 现 出个 人在 小组 中的价值 ; 不让 每 位成员独立承担一定的责任 , 小组合作学 习实际情况往 往就 被某几 个 学生所代替或掩盖 , 那样 , 不利于调动一组 内成员的积极性和参 与意识 。 3 .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 系 在合作学 习过程 中, 建立 民主、 平等 、 和谐 的师生关 系, 才能使教师富有 亲和力 , 使教师 真正成 为学 生学 习中的合 作者 、 引导者 、 参与者 、 沟通者 、 支持者 。教 师应 走进学生 , 走进合作 。学 生在合作学 习中遇到 困难需 要帮 助时 , 教 师要及 时指导 , 促进合 作学 习 的有效进行 。教师要成为一个学生学习过程 中友好的合作伙 伴 , 同学 生 起交 流、 研讨 , 用 自身的情感去影响学生 的情 感 , 用合作去 培养学生 的 合作 意识 。 三、 针对差异 。 分类要求 。 提 高 课 堂 教 学 有 效 性 提高课堂 的有效性就要分类要求 、 各有所得。例如 : 1 . 阅读 文章 中和练 习题 中的生词 A组学会 同音 、 同义 、 反义 等词 不达意 , 会举一反三 , 联想对 比, 到初二 下后学会 用英文解 释词语 。B组 学生 只要按 四会 、 三会 、 二 会、 一会 要求 掌握 。当然 也鼓 励 学生 多学 多 背, 能多学 多背 的应适时给予奖励。 2 . 俩俩对话内容 不同 A组学生不仅要会熟练表演书上对话 , 还要 运用所 学知识 编新 的对话 , 要法语语音 , 语调要好 。B组学生只要求模仿 课本对话 、 语音 、 语调正确 。 3 . 课文整体教 学时, 掌握课 文程度 不 同 A组学 生要求 以 自学 为 主, 课前 预习, 查词典 , 翻译 课文 , 找出语 言点 , 课 堂上 能提 出疑问 , 整 理 笔记 , 听懂 录音 , 复述课文 。B组学生要求熟读课文 , 掌握课 文重要词组 、 句型 , 翻译课文 。 4 . 作业设 计和要求不 同 A组学生不仅要做 W o r k b o o k 上 的课后 练 习, 而且要做有适 当难度的翻译 、 看 图写话 、 阅读 等题 目。B组学生 只要 求做 Wo r k b o o k 上的课后 练习 , 或者基本 的词组互译 , 词形变化等题 。 四、 教师转变观念 、 优化教学模式 ,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单一 、 古板 的教学手段 , 只能 让课 堂变得枯 燥乏 味。为使课 堂具 有 生动性 和实效性 , 教师应抓住注意力集 中的短暂时刻 , 优化 教学模 式 , 使 学生能勉励 以最饱 满 的状 态接受 新知 , 同时 学生 能在 老师 的引 导教 育 下, 自己的素质也在不断提高 , 这样教师就 能顺 利完成制定 的教学 目标 。 在课堂教学 中, 要努力引导学生从被动学 习知 识 , 转化为主 动探索 知识 , 用学生能接受 的节奏组织形式多样 的课 堂活动。根据学科 特点 , 根据 学 生的基础 , 积极参与到课改 中, 更新理念 , 大胆实践 , 提高课堂教学效 率。 总之 , 由于特殊的的语言环境限制 , 对于 中国学生来说 , 课 堂教学 变 得尤其重要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 突显任 务紧迫 。教学 实践证 明 , 这种形式 的教学 , 能够起到事 半功倍 的效果 , 在英语 课堂 教学 中真正 地 达到 了提高英语课堂有效性的 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消化和吸收》教学反思
赵庄小学孙志玲
《消化和吸收》选自冀人版第七章第一节,这节课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人体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初步的功能,因此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可以结合自身展开教学,教学中尽量应体现通俗易懂。
在课前,我对教材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正确认识本节内容的知识、地位及其作用。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整合教材,然后对一些活动进行设计,本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从而使本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活动中,我能够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和“主体―主导”理论来指导教学。
当学生参与活动时,教师多看,多听,多感受,在学生讨论、观察后,及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对消化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充分发挥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的作用。
但是,上完这堂课后,我也发现了本堂课的许多不足之处,对于本节课活动的组织还欠到位,虽然进行活动的同学在积极参与,但是坐在下面的部分学生在看热闹,没有起到面向全体学生的作用;在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可以再细致到位一点,不要像蜻蜓点水般,否则会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此外,在设计思考题时,应留给学生充分的余地思考,而不是急于提醒和引导。
可能在教学中,我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是我认为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位尽快发现,然后尽快得以改正,从而在教学上得到不断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