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6 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 6、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教学目标】1、明白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体会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掌握词中寄托的情感。
3、知道深刻理解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苦心情。
【教学重点】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及用典的写法。
【教学难点】体会词人的情感,并感受它的形象。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是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且千古传诵。完成以下的名句对接。
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菩萨蛮书江西造口
壁》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
③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西江月》
④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元夕》
⑤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清平乐·村居》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
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1161年,金统治的北方汉族人民发起了抗金起义,济南有个叫耿京的人聚集了十多万人,给金造成很大威胁。他也集合了两千人响应,被耿京委以重任。后来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他率领五十名骑兵冲入大营,抓住了叛徒,而后带领着抗金义军万余人渡过淮水,到达建康,投奔了南宋。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杭州,临时安顿,欺骗百姓的)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高宗杀害了岳飞,对于“归正人”(从敌占区投奔过来的武将)辛弃疾不重视。辛弃疾首先被解除了武装,此后就一直担任无关轻重的小官。虽多次上书,陈抗金恢复大略,均未被采纳。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作品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三、词作感知
这首词写于淳熙元年(1174年)秋,作者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这时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12年之久,35岁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建康,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1、听课文录音,感受这首词的独特韵味。
2、自由朗读,看注解,大概了解词意。
四、分析全词
(一)分析词的上片
1、上片中哪些句子是景物描写,词人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
——江水、山景、落日、断鸿、游子(板书)
2、“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物描写又牵动了作者怎样的心绪?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开篇写景,意境是宏大壮阔的。遥看辽阔无边的楚天之下,横无际涯的秋色,浩浩汤汤的滚滚长江,水天一色。面对这阔大的境界,词人那种磊落的胸怀让我们一览无余。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于物的手法。)
水天相接,无边无际,雄浑,显得空寂苍凉。
山景比喻,清秀之美。移情入景,满怀愁恨。
落日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也表达了作者的愁苦悲凉心情。
浩渺壮阔苍茫悲凉
断鸿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因飘零的身世而悲苦和孤寂的心情。
游子词人自己。(指渡江归宋,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伐收复失地之意,也不把辛弃疾这样的有志之士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上片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
3、那么词人的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使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写内心的担负。开头两句写景,后再进一步,点出“愁”、“恨”,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
4、“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怎么理解?
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这是直抒胸臆,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不直接用语言渲染,而是选用典型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有哪些动作呢?(板书:看、拍、会、登)
“把吴钩看了”(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用武之处,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醉里挑灯看剑;怒发冲冠,凭栏处)
“栏干拍遍”,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则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正如岳飞所写《小重山》里的“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读者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小结:上片写景:由水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采用了借景抒情(板书)的手法。
(二)分析词的下片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
1、与词的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词人写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乐于归隐许汜——谋取私利
刘备——雄才大略桓温——叹时光流逝
2、词人对这些历史人物各持什么态度?
既不愿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愿学求田问舍的许汜。而赞赏刘备的才气,表明自己志在为国为民。写这些历史人物,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以张翰自比却是反用其意,家乡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愤懑,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中飘摇。我想念故乡,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