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曲霉毒素降解技术及其降解产物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益生芽孢杆菌降解黄曲霉毒素的研究进展

益生芽孢杆菌降解黄曲霉毒素的研究进展

50
2019 年第 40 卷第 19 期 总第 592 期
SILIAO GONGYE
负面影响,从而得出枯草芽孢杆菌对饲喂黄曲霉毒 素的肉鸡具有保护作用的结论。宋文静等[33]研究表 明,在肉鸭日粮中添加益生芽孢杆菌制剂可以有效 降低黄曲霉毒素在肝脏、肌肉组织中的残留。Barati 等[34]研究发现使用益生芽孢杆菌+乳杆菌+酿酒酵母 细胞壁制成的混合微生态制剂可以控制黄曲霉毒素 对体液和细胞免疫系统的抑制作用,这种制剂通过 降低黄曲霉毒素的抗营养作用,同时改善蛋白质合 成过程,增加抗体产生和对绵羊血红细胞注射的反 应,从而提出使用益生元和益生菌的混合物控制黄 曲霉毒素对雏鸡的影响,改善免疫功能和生化途径 的方法。大量的研究发现了益生芽孢杆菌在体内对 黄曲霉毒素的降解能力及其对黄曲霉毒素对机体造 成的不良影响的消除,为进一步将益生芽孢杆菌开 发成为防止畜禽黄曲霉毒素中毒的微生态制剂奠定 了基础。 3 益生芽孢杆菌降解黄曲霉毒素的可能机制
益生芽孢杆菌在体外降解黄曲霉毒素的能力可 以利用来减少农产品中产黄曲霉毒素真菌的滋生及 黄曲霉毒素的残留,以提升食品及畜禽饲料的安全 性。RAO 等[24]以香豆素作为唯一碳源,分离出 7 种在 液体培养基中使黄曲霉毒素降解 70%以上的菌株, 其中一菌株降解率甚至达到了 94.7%,经 16SrRNA 测 序鉴定出该菌株属于地衣芽孢杆菌。Farzaneh 等[25] 报道了从开心果中分离的枯草芽孢杆菌 UTBSP1 对 黄曲霉毒素降解率可以达到 95%。Gao 等[26]从鱼的 肠道中分离出枯草芽孢杆菌 ANSB060,该菌株对黄 曲霉毒素 B1、M1 和 G1 降解率分别为 81.5%、60%和 80.7%,此外,他们所分离的菌株可以抑制病原体的 生 长 并 抵 抗 模 拟 肠 道 环 境 中 的 不 利 条 件 。 Petch⁃ kongkaew 等[27]将分别从泰国北部的大豆和新鲜豆豉 分离出来的 23 株芽孢杆菌与一株产黄曲霉毒素的 菌株共同培养,结果发现大多数芽孢杆菌均可以抑

黄曲霉毒素的研究进展

黄曲霉毒素的研究进展

1602022年1月上 第01期 总第373期学术研究China Science & Technology Overview黄曲霉毒素(Afl atoxin, AFT)主要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有极强的毒性和致癌性,以黄曲霉素B1(Afl atoxin B1, AFB1)最为多见[1],能够造成肝脏、肾脏、胃肠道等器官不同程度的损伤[2]。

AFB1被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 Organization, WHO)和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 IARC)列为Ⅰ类致癌物[3]。

近年来,黄曲霉毒素因其较强的毒性效应及其对人畜健康的强烈危害性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1.黄曲霉毒素的分子结构和理化性质AFT 是一种主要由曲霉属中的黄曲霉和寄生曲霉所产生的有毒次生代谢产物[4],其基本结构为1个二呋喃环和1个氧杂萘邻酮(香豆素)组成(见图1),是一类化学结构相类似的二呋喃香豆素衍生物[5],耐高温、强酸,极难分解[6]。

目前已发现黄曲霉素B 1、B 2、G 1、G 2、M 1、M 2等20余种异构体[7]。

它们的区别在于,经紫外线照射后,B 族发蓝紫色荧光,G 族发绿色荧光,其中B 1最为常见,且毒性最强[5]。

由细胞色素P450 1A2(CYP1A2)作用产生的AFM1是AFB 1的主要羟基化代谢产物,AFB 1微溶于水,不溶于非极性溶剂,可溶于极性有机溶剂,且稳定性较强、耐热[8]。

2.黄曲霉毒素的毒性效应2.1 黄曲霉毒素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黄曲霉毒素和其进入机体后形成的复合物能够抑制细胞中DNA、RNA 和蛋白质等物质的合成,从而影响机体的正常代谢和遗传物质的复制[9]。

Zhao 等[10]研究发现AFB 1可以使L02细胞的DNA 甲基化,并在miRNA 的调控下诱导细胞恶性转化从而引发癌症。

2.2 致癌、致畸、致突变性AFT 具有致癌性,AFB1慢性暴露会造成肝脏、肾脏和胃等器官的损伤并引发癌变[8],并且AFT 诱发的癌变往往与突变相关[11]。

黄曲霉毒素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

黄曲霉毒素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

w∞added
to
aflatoxin—contaminated poultry
radons.VetHumToxieol,1999Aug,41(4):213—21
[2]V
Rohil。NK
Kaushik,AK Prasad.Comparison of the Prevention of Aflatoxin B1一Induced Genotoxicity by Quercetin and Quercetin Pentance.
THE REASERCH PROGRESS oF THE
DEGRADATIoN oF AFLA’roX卫N
SUN Ling—yu,CHAI (Animal
Science and
Tong-jie’
271038,China)
Technology,and
the College of Veterinary Medicine,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yersity,Tai・tln
白单一组分,同时对活性组分进行基因克隆及序列测定,并转化到载体中进行高效表达以提高黄曲霉毒素解毒酶产量,开
发出高纯度、高活性的新型解毒酶饲料添加剂,这是饲料工业新的研究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Madden
UA,Stahr HM,Stino FK.The effect
on
performance and biochemical parameters when soil
收稿日期:2012—05—28 作者简介:孙玲玉,(1988一),女,汉族,山东泰安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黄曲霉毒素方面研究. +通讯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E—mail:tjchaill7@163.com

微生物法针对毒性位点降解黄曲霉毒素B1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法针对毒性位点降解黄曲霉毒素B1的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湖南省高技术产业科技创新引领计划(编号:2021GK4022,2021GK4024);长沙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kq2014150)作者简介:连胜青,女,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通信作者:周文化(1969—),男,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

E mail:1479674265@qq.com收稿日期:2022 04 13 改回日期:2022 09 25犇犗犐:10.13652/犼.狊狆犼狓.1003.5788.2022.80195[文章编号]1003 5788(2023)03 0226 07微生物法针对毒性位点降解黄曲霉毒素B1的研究进展ResearchprogressondegradationofaflatoxinB1bymicrobialmethodaccordingtotoxicitysitesofaflatoxinB1连胜青1,2,3,4犔犐犃犖犛犺犲狀犵 狇犻狀犵1,2,3,4 钱 鑫1,2,3犙犐犃犖犡犻狀1,2,3 刘楚岑1,2,3,4犔犐犝犆犺狌 犮犲狀1,2,3,4李良怡1,2,3犔犐犔犻犪狀犵 狔犻1,2,3 孙长坡4犛犝犖犆犺犪狀犵 狆狅4 周文化1,2,3犣犎犗犝犠犲狀 犺狌犪1,2,3(1.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2.稻米及副产物深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湖南长沙 410004;3.湖南省特医食品加工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 410004;4.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北京 102209)(1.犆狅犾犾犲犵犲狅犳犉狅狅犱犛犮犻犲狀犮犲犪狀犱犈狀犵犻狀犲犲狉犻狀犵,犆犲狀狋狉犪犾犛狅狌狋犺犝狀犻狏犲狉狊犻狋狔狅犳犉狅狉犲狊狋狉狔犪狀犱犜犲犮犺狀狅犾狅犵狔,犆犺犪狀犵狊犺犪,犎狌狀犪狀410004,犆犺犻狀犪;2.犖犪狋犻狅狀犪犾犈狀犵犻狀犲犲狉犻狀犵犚犲狊犲犪狉犮犺犆犲狀狋犲狉狅犳犚犻犮犲犪狀犱犅狔狆狉狅犱狌犮狋犇犲犲狆犘狉狅犮犲狊狊犻狀犵,犆犺犪狀犵狊犺犪,犎狌狀犪狀410004,犆犺犻狀犪;3.犎狌狀犪狀犓犲狔犔犪犫狅狉犪狋狅狉狔狅犳犘狉狅犮犲狊狊犲犱犉狅狅犱犳狅狉犛狆犲犮犻犪犾犕犲犱犻犮犪犾犘狌狉狆狅狊犲,犆犺犪狀犵狊犺犪,犎狌狀犪狀410004,犆犺犻狀犪;4.犛犮犻犲狀狋犻犳犻犮犚犲狊犲犪狉犮犺犐狀狊狋犻狋狌狋犲狅犳犛狋犪狋犲犌狉犪犻狀犪狀犱犕犪狋犲狉犻犪犾犚犲狊犲狉狏犲犅狌狉犲犪狌,犅犲犻犼犻狀犵102209,犆犺犻狀犪)摘要:文章主要探究了黄曲霉毒素B1(AFB1)的毒性位点及毒性机理,并对比了微生物法破坏AFB1毒性位点从而降解AFB1的优势。

微生物降解黄曲霉毒素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降解黄曲霉毒素的研究进展

动物体 内黄 曲霉 毒素 主要 通过肝 脏 的羟化 、 脱 甲基 、环氧化反应来降解 ,因此黄 曲霉毒素主
要 影 响 动 物 的肝 功 能 ,引 起 肝 脏 肿 大 、病 变 甚 至
癌变 ,同时 ,动物食入被污染 的饲料后 ,黄 曲霉
毒 素 在 肝 脏 、肾脏 和 肌 肉组 织 中蓄 积 ,降 低 动 物 免 疫 力 ,引 发 一 系列 疾 病 ,从 而 降低 动 物 的生 产
p l i c a t i o n s t a t us o f a la f t o x i n s we r e r e v i e we d i n t hi s p a p e r . Ke y wor d s :mi c r o o r g a ni s m; de g r a d a t i o n ; a la f t o x i ns
(1 . Z h e j i a n g A& F U n i v e r s i t y , H a n g z h o u 3 1 1 3 0 0 , C h i n a ; 2 . Z h e j i a n g Wa n f a n g B i o t e c h n o l o g y C o . , L t d . , A n j i 3 1 3 3 0 0 , Z h e j i a n g C h i n a )
1霉毒 素 ( A F T ) 是一组 由黄 曲霉 、寄生 曲 霉 、特 异 曲霉 等 多 种 真 菌 产 生 的 次 级 代 谢 产 物 , 具有相似 的化学结构 和理化性质 ,其基本结构 为
双 呋 喃 环 和 香 豆 素 。根 据 紫 外 线 照射 下 发 出 的荧
Re s e ar c h Pr o gr e s s o n t h e Mi c r o b i a l

生物发酵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降解

生物发酵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降解

106实验研究1.我国饲料霉菌毒素污染现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养殖行业爆发式增长,饲料工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我国饲料也存在霉菌毒素的污染问题,并且面临着日益加剧的挑战,近年来,国家规定了饲料中黄曲霉毒素含量的最高值为20μg/kg。

国内学者也开始对饲料中黄曲霉毒素进行研究,王若军等通过采集华北、华南以及华中的饲料厂的样本,整理出109份样本资料,包含了常规饲料品种,如玉米、动物蛋白饲料、菌体蛋白饲料以及植物蛋白饲料等。

详细检测了饲料中每种霉菌毒素的含量。

结果显示,玉米饲料中毒素均值在24.6μg/kg左右,检出率约为84%;蛋白饲料中毒素均值在6.81左右。

在所有被检测饲料中,只有菌体蛋白饲料超标,进一步分析可知,导致菌体蛋白饲料超标的原因可能与地方有关,南方气候温暖潮湿,饲料容易发生霉变,并且非常适合黄曲霉菌滋生,所以每种饲料检出率几乎为100%。

随着国内饲料主要来源玉米价格不断上涨,导致一些饲料厂家开始采用低质量原料代替玉米,再加上近年来南北气候变化,降水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导致饲料变质情况加重,使得饲料霉菌毒素污染问题非常突出。

2.实验材料与方法2.1试验仪器与试验材料2.1.1试验仪器本文试验所用仪器如下表1所示。

表1 试验仪器仪器名称规格或型号厂家或产地压力蒸汽灭菌锅立式上海博迅实业有限公司医疗设备厂双人单面垂直送风净化工作台SW-CJ-2FD型浙江苏净净化设备有限公司电热恒温培养箱303A型南通宏大试验仪器有限公司液相色谱仪LC-20A岛津(上海)试验器材有限公司2.1.2试验材料表2 试验材料仪器名称厂家或产地说明黄曲霉毒素Pribolab公司附带操作说明腐烂的锯末来源于当地木材厂粒径为1~30mm动物粪便来源于当地养殖场-发霉粮食鲁洲生物科技(山东)有限公司-发酵食品超市购买拆包装放置营养肉汤培养基自制蛋白胨:10g、氯化钠:5g、牛肉膏粉:3g、离子水:1L,充分混合后121℃高压灭菌15min香豆素湖北鑫润德化工有限公司2.2试验方法2.2.1菌株的筛选对黄曲霉毒素降解菌株进行初步选择,以香豆素作为唯一碳源。

黄曲霉毒素在畜禽养殖中的危害及生物降解的探讨

黄曲霉毒素在畜禽养殖中的危害及生物降解的探讨

黄曲霉毒素在畜禽养殖中的危害及生物降解的探讨摘要:目前,全世界已知的黄曲霉毒素约400余种,对牲畜健康影响很大的主要是黄呕吐毒堇(DON)、赭曲霉毒素(OTA)、玉米赤霉烯酮(F-2)、黄曲霉毒素B1等。

黄曲霉毒素(简写AF)则主要是由黄曲霉菌、寄生曲霉菌等许多菌类繁殖过程中所形成和释放的一种次生代谢产物。

黄曲霉毒素主要危害于小麦、花生、水稻、棉籽、高梁等粮食作物中,对饲料工业、粮食生产、家畜健康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对动物的生产环境和人体健康都受到了严重危害。

目前,对黄曲霉毒素的主要去毒途径分为物理去毒法、生化去毒法、生态去毒法,其中又以生态去毒法最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

本文将对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和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予以总结。

关键词:黄曲霉毒素危害生物酶生物降解黄曲霉毒素,主要是指黄曲霉菌、寄生曲霉菌、赭曲霉菌、特异曲霉菌以及各种细菌在多糖生长过程中,所合成和产生的与某种生物性质相似的代谢产物。

到目前发现并能确定结构的种类有B1、B2、G1、G2、M1、M2等近20种。

其中,黄曲霉毒素B1是人类目前发现的危害性最强的真菌毒素之一,且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生物突变性。

其毒性是黄信石的68倍,是铁氰化钾的多10倍,诱发肝癌的能力又是二甲基亚硝胺的多七十五倍。

而黄曲霉毒素是二呋喃氧杂萘邻酮的衍生物,分子结构主要是由一个二呋喃环与一个氧杂萘邻酮(香豆素环)所组成,M1则是由黄曲霉毒素B一级结构在对人体进行羟化后生成出的新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的主要分子类型为B1,B2,G1,G2,M1,M2等.前者是毒素的毒性结构,后者与致癌有关。

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署将黄曲霉毒素划定为I类致癌物。

1.黄曲霉毒素的危害黄曲霉毒素对猪的危害很大,它主要损害免疫系统[1]。

对肝脏亦有一定危害,可导致猪肝坏死,并造成母猪胎儿的死亡、先天性缺陷、癌症,亦可引起人体的神经系统问题等。

它导致细胞周期异常,是通过控制蛋白质、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和核糖核酸(简称RNA)的结合达到的。

生物法降解黄曲霉毒素B1的机理研究进展

生物法降解黄曲霉毒素B1的机理研究进展

生物法降解黄曲霉毒素B1的机理研究进展HUANG Wei;YIN Haicheng;WANG Le【摘要】黄曲霉毒素B1是由寄生曲霉、黄曲霉等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物,具有极强的致畸、致癌等毒性,不仅对人和动物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而且也给食品和饲料工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如何消除黄曲霉毒素B1的污染依然是目前学者迫切要解决的重点问题.相比理化法消除黄曲霉毒素B1的缺点和局限,生物法降解具有安全、高效和绿色环保等优点,使其成为更具有潜力的解毒方法.本文主要对生物吸附作用和生物酶解作用降解黄曲霉毒素B1的机理及降解产物的结构分析进行了论述.【期刊名称】《中国饲料》【年(卷),期】2019(000)001【总页数】6页(P7-11,15)【关键词】黄曲霉毒素B1;微生物;吸附作用;酶解作用【作者】HUANG Wei;YIN Haicheng;WANG Le【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16.7黄曲霉毒素B1(AFB1)主要由两大类丝状真菌: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属于一种二呋喃香豆素(二氢呋喃氧杂萘邻酮)的衍生物(Abrar等,2013)。

因其在紫外照射下会产生蓝色荧光而得名。

AFB1是目前为止发现的真菌毒素中毒性最强、最稳定的毒素,其基本毒性单位为二呋喃环,尤其是氧杂萘邻酮的结构具有极强的致畸和致癌作用,常规的高温和强酸条件难以将其降解,只有在温度为268~269℃、pH 1.0~3.0时少量降解,但对于碱性溶液抵抗力较弱,pH 9.0~10.0条件下迅速分解。

此外,AFB1易溶于甲醇、氯仿、乙腈、丙酮等,但不溶于水。

黄曲霉对农作物如玉米、花生、小麦等具有很强的侵染性,可以发生在作物的生长、收获以及果实储藏、运输等过程。

这些被黄曲霉侵染的作物果实如被加工成动物饲料,不仅不能被消除,反而还会被放大,甚至进一步对动物及其产品造成二次污染(Oruc 等,2006)。

可见,AFB1的污染不仅是食品、饲料工业而且是动物产品加工行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粮食储藏过程中黄曲霉毒素检测与去除进展研究

粮食储藏过程中黄曲霉毒素检测与去除进展研究

165 Aug. 2019 CHINA FOOD SAFETY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在 粮 食 储 藏 过 程 中, 很 容 易 出 现 粮食霉变的情况,若无法及时发现并 解决问题,导致动物误食这些粮食, 粮食中的黄曲霉毒素被动物摄取后, 通过乳汁将黄曲霉毒素排出,进而影 响到乳制品的安全性,对婴幼儿的健 康成长造成一定威胁。一般在牛乳及 乳制品的黄曲霉毒素检测时,普遍都 是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检测工作, 其主要就是借助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
在粮油及去制品的黄曲霉毒素检 测工作中,可以选择高效液相色谱法 对其进行定量筛选和确认。在实际的 检测工作中,需要利用荧光检测器, 做好样本的提取、净化、衍生及测定 等各项操作。该检测方法体现出灵敏 度高、检测速度快、操作方便等优势, 且能够同时对多种黄曲霉毒素进行分 离,实现对大批量样品的分析。通过 对相关案例的分析和总结,可以借助 三氟乙酸柱前衍生与 C18 色谱柱进行高 效液相色谱分离,之后利用荧光检测 器对样品进行测定,并建立 AFB1 柱前 衍生 -HPLC 检测方法,既能够保证黄 曲霉毒素检测过程的精确性,也能够 避免重复性的检测工作 [1]。 1.2 牛乳及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 测方法
综 上 所 述, 黄 曲 霉 毒 素 的 存 在 是 粮食储藏过程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安全 问题,若无法对其进行有效检测和处 理,势必会影响我国人民的饮食健康, 甚至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安全。为保 证粮食产品的安全性,使粮食储藏过 程中的黄曲霉毒素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需要根据不同情况对不同的检测方法 进行有效运用,对黄曲霉毒素去除方 法的运用要充分考虑到粮食的种类、 数量及实际条件,以此保证粮食储藏 过程中黄曲霉毒素的去除效果,使粮 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细菌降解黄曲霉毒素B1的研究进展

细菌降解黄曲霉毒素B1的研究进展

细菌降解黄曲霉毒素B i的研究进展严家俊S庄艺协S吴风霞2,金佳佳S张娟1(1.广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广东佛山528300;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广东省渔业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0)摘要:黄曲霉毒素Bi是目前己发现的黄曲霉毒素中毒性最强的一种,其具有强肝毒性、高致突变性和高致畸性。

广泛存在于农产品 及饲料食品中,对人类健康存在严重威胁,同时对粮食和畜牧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细菌降解黄曲霉毒素Bi是一种有效、安全和环 保的解毒方法,该文通过对黄曲霉毒素Bi降解的影响因素、细菌胞外酶和胞内酶等对黄曲霉毒素Bi的降解机理以及黄曲霉毒素Bi降 解菌活性产物的应用研究等方面对细菌降解黄曲霉毒素Bi进行了论述,并对细菌降解黄曲霉毒素Bi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为以后更进 一步研究提供较为全面的资料。

关键词:黄曲霉毒素Bi;细菌;生物降解中图分类号:R155.5 文章编号:0254-5071 (2018)03-0010-04 doi:10.11882/j.issn.0254-5071.2018.03.003Advances in the study of b acterial degradation of a flatoxin BiYAN Jiaiun', ZHUANG Yixie', WU Fengxia2, JIN Jiaiia', ZHANG Juan'(i.Guangdong Testing Institute o f P roduct Quality Supervision,Foshan 528300, China;2.Guangdong Provincial K ey L aboratory o f F ishery E cology and Environment,South China Sea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Chinese Academ y o f F isheries Sciences,Guangzhou 5i0300, China)Abstract:Aflatoxin Bi is one of t he most toxic aflatoxin,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strong hepatotoxicity, high mutagenicity and high teratogenicity. It is widespread in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feed food, which poses a serious threat to human health,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causes serious economic losses to grain and animal husbandry. Bacterial degradation of aflatoxin Bi is an effective, safe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method of detoxification. The biodegradation of aflatoxin Bi by bacteria wa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from three aspects: factors affecting the degradation of aflatoxin Bi , the degradation mechanism of bacterial extracellular and intracellular enzyme for aflatoxin Bi .The application study of the active product of aflatoxin Bi-degrading bacteria, and the prospect of b acterial degradation of aflatoxin Bi was prospected as well, so as to provide more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for further research.Key words:aflatoxin Bi ; bacteria; biodegradation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AFT)是一组由二呋喃环和香 豆素的组成的结构类似物[i],易溶于甲醇、丙酮和氯仿等有 机溶剂,难溶于水。

黄曲霉毒素降解技术研究及应用进展

黄曲霉毒素降解技术研究及应用进展

生物技术进展 2023 年 第 13 卷 第 6 期 853 ~ 862Current Biotechnology ISSN 2095‑2341进展评述Reviews黄曲霉毒素降解技术研究及应用进展李雨薇 , 吕家硕 , 于一凡 , 刘晓晖 , 刘成珍 *青岛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摘 要:黄曲霉毒素是由多种曲霉属真菌产生的强致癌物,在多种恶劣环境中有极高的稳定性,该毒素分布广泛,与人类和动物接触可能性较大,因此也被认为是人类和动物最重要的饮食风险因素之一。

此外,在降解黄曲霉毒素的过程中仍有可能会产生其他有毒物质,加之某些降解技术可能会破坏营养物质的结构,从而降低产品质量。

黄曲霉毒素污染问题给全球卫生体系和食品工业造成了巨大负担。

尽管降解黄曲霉毒素的方法多种多样,但仍未能找出一种比较完美的方法解决黄曲霉毒素的污染问题,因此寻求一种高效安全的黄曲霉毒素降解技术成为当代科研工作者研究的热点。

综述了黄曲霉毒素的致毒机理、常用的降解方法及其优缺点,系统总结了生物法和新型纳米材料在黄曲霉毒素降解中的研究进展。

目前使用生物技术手段和新型纳米材料降解黄曲霉毒素有着较高的生物安全性和高效性,因而未来可将黄曲霉毒素新型降解方法的研究聚焦于此,期望为科研工作者进一步开发黄曲霉毒素的降解方法提供助力。

关键词:黄曲霉毒素;致毒机理;降解方法;生物安全DOI :10.19586/j.2095­2341.2023.0096中图分类号:Q949.32,TS205 文献标志码:A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Progress in Degradation of AflatoxinLI Yuwei , LYU Jiashuo , YU Yifan , LIU Xiaohui , LIU Chengzhen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 Qingdao University , Shandong Qingdao 266071, ChinaAbstract :Aflatoxins (AFTs ) are potent carcinogens produced by multiple strains of the Aspergillus genus , which show extremely high stability in different harsh environments , so it is also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dietary risk factor for hu­mans and animals. Furthermore , other toxic materials may also be generated in the degradation process of AFTs , and the degra­dation methods might destroy the structure of nutrients , and then decrease the quality of products ultimately. The contaminationof aflatoxins places a huge burden on global health systems and the food industry. Although there are many ways to degrade afla­toxins , there is still no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aflatoxins pollution perfectly , so searching for a technology which can eradi­cate aflatoxins effectively and safely has become a research hotspot for contemporary researchers. In this article , we summarized the mechanism of aflatoxin toxicity and reviewed several methods of AFTs degradation. We also summarize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se techniques , in which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using biological methods and nanomaterials to remove AFTs was recaptitulated systematically. At present , the use of biotechnological means and nanomaterials to degrade aflatoxins has com­mendable biosafety and efficiency , so the generation of new degradation techniques in the future might revolve around this. There­fore , this paper attempted to support researchers to develop new degradation methods of AFTs.Key words :aflatoxin ; toxicity mechanism ; degradation method ; biosecurity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 ,AFTs ,相对分子质量312~346 kD )是由黄曲霉、寄生曲霉、集蜂曲霉以及某些曲霉亚种等多种真菌所产生的一类无色无味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极强的毒性,可诱导发生致癌、致毒和致畸形作用[1]。

黄曲霉毒素的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黄曲霉毒素的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20.002
栽澡藻 砸藻泽藻葬则糟澡 孕则燥早则藻泽泽 燥枣 粤枣造葬贼燥曾蚤灶泽 月蚤燥凿藻早则葬凿葬贼蚤燥灶
在匀粤韵 悦澡怎灶原曾蚤葬员袁圆袁宰粤晕郧 再蚤圆袁蕴譈 再怎原糟葬蚤员袁悦匀耘晕郧 宰藻蚤圆袁郧哉韵 孕藻灶早圆袁悦哉陨 在燥灶早原躁怎灶猿 渊员援悦燥造造藻早藻 燥枣 月蚤燥造燥早赠 葬灶凿 孕澡葬则皂葬糟赠袁 悦澡蚤灶葬 栽澡则藻藻 郧燥则早藻泽 哉灶蚤增藻则泽蚤贼赠袁再蚤糟澡葬灶早 源源猿园园圆袁匀怎遭藻蚤袁悦澡蚤灶葬曰圆援陨灶泽贼蚤贼怎贼藻 燥枣 粤早则蚤糟怎造贼怎则葬造 孕则燥凿怎糟贼泽
级代谢产物袁具有高毒性和致癌性袁是饲料中主要的污染物之一遥 近年来黄曲霉毒素的降解成为研究热
点袁对黄曲霉毒素的特性尧脱毒方式尤其是生物降解及其机理和降解产物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遥
关键词院黄曲霉毒素曰生物降解曰微生物曰脱毒方式
中图分类号院匝怨猿远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0439原愿114渊圆园16冤20原5172-05
扎澡葬燥糟澡怎灶曾蚤葬员怨怨员岳赠藻葬澡援灶藻贼曰通信作者袁郭 鹏渊员怨愿员原冤袁男袁湖北黄冈人袁副研究员袁博士袁主要从事应用微生物学研究袁 渊电话冤员缘园园苑员怨缘愿远猿渊电子信箱冤早责藻灶早赃圆园园愿岳员远猿援糟燥皂解研究进展
5173
产物等方面进行了综述遥
孕则燥糟藻泽泽蚤灶早 葬灶凿 晕怎糟造藻葬则 粤早则蚤糟怎造贼怎则藻 栽藻糟澡灶燥造燥早赠 砸藻泽藻葬则糟澡袁匀怎遭藻蚤 粤糟葬凿藻皂赠 燥枣 粤早则蚤糟怎造贼怎则葬造 杂糟蚤藻灶糟藻泽袁宰怎澡葬灶 源猿园园远源袁悦澡蚤灶葬曰 猿援悦燥造造藻早藻 燥枣 粤早则燥灶燥皂赠 葬灶凿 月蚤燥贼藻糟澡灶燥造燥早赠袁悦澡蚤灶葬 粤早则蚤糟怎造贼怎则葬造 哉灶蚤增藻则泽蚤贼赠袁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员怨猿袁悦澡蚤灶葬冤

黄曲霉毒素生物降解的研究及前景展望

黄曲霉毒素生物降解的研究及前景展望

菌丝体提 取 物 I 1- 能 够 降 解 花 生 油 中 的 黄 曲 % *# 3 霉毒 素 & 这 种 活 性 物 质 的 解 毒 作 用 效 率 高 ! 温度 " % # % 水分以及时间等对其解毒 H" $ &$ * N# +. M 降 解 过 程 是 酶 促 反 应& 考 虑 到 酶 反应的效应表 明 ! 促反应必须在水的 存 在 下 发 生 反 应 ! 该研究小组选 择了谷壳培养法将 解 毒 酶 固 定 化 ! 从而解决了酶制 剂在含水量低的环境下难以作用的难题 & 上述 ! 种 真菌的解毒作用源于细胞内提取物 ! 一般情况下 ! 微 生物胞内物质产量 极 低 ! 且由于操作过程需要破碎 真菌细胞或菌丝 体 ! 程 序 繁 琐! 容 易 破 坏 酶 的 活 性! 因此限制了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 !, " 细菌生物降解黄曲霉毒素的研究 中国 农 业 大 学 动 物 营 养 学 国 家 重 点 实 验 室 对细菌 ! " " + 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 的 资 助 下 ! 生物降解黄曲霉毒 素 及 其 降 解 机 理 进 行 了 研 究 ! 并 取得很大进展 & 首先是创建了香豆素培养基初步筛选微生物的 方法 ! 利用香豆素 与 黄 曲 霉 毒 素 化 学 结 构 上 的 相 似 性! 假设能够降解 香 豆 素 的 菌 有 可 能 降 解 黄 曲 霉 毒 素 & 该方法 可 以 减 少 操 作 人 员 与 黄 曲 霉 毒 素 的 接 触! 操作过程安全 ! 准 确 性 高! 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黄曲霉毒素生物降解的研究及前景展望
计 成 赵丽红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 " " # ' ( 摘 要 黄曲霉毒素的强毒性和强致癌性严重威胁动物的生产性能和人类健康 每年给食品工业 饲料工业和畜牧 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由于物理和化学方法去除黄曲霉毒素存在种种应用缺 陷 目前生物降解黄曲霉毒素成为 安全 高效且环保的解毒方法而备受关注 本文就国 内 外 黄 曲 霉 毒 素 生 物 降 解 的 研 究 作 一 综 述 同时对生物降解 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 黄曲霉毒素 生物降解 微生物 中图分类号 ) * # +,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及其脱毒方法研究进展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及其脱毒方法研究进展

1 黄 曲霉 毒 素 的 结 构 、 理化 性 质 及 代 谢
1 . 1 黄 曲霉毒 素种 类
黄 曲霉毒 素 为 白色 结 晶 物 质 , 由二 呋 喃 环 和香 豆素 构成 L 3 ] , 分 为三类 , 即在 3 6 5 n m 紫 外 光 照射 下 呈蓝 色荧 光 的为 黄 曲霉 B类 , 发 绿 色荧 光 为 G 类 , 而 M 类 是从 牛 奶 中分 离 获得 的, 显 示 蓝 紫 色 荧 光| 4 ] 。AF B 1是 二 氢 呋 喃 氧 杂 萘 邻 酮 的 衍 生 物 , 二
M 1。
a c i d a v e r a n t i n -  ̄ 奥弗尼红素- -  ̄ v e r s i c o n a l h e mi a c e t a l
收 稿 日期 : 2 0 1 6 — 0 7 — 0 8 基金项 目: 河 南省 科 技 攻 关 项 目( 1 4 2 1 0 2 3 1 0 0 3 4 ) ; 河 南 省 高 等 学 校 青 年 骨 干教 师 资 助 计 划 项 目( 2 0 1 4 G G J S - 1 2 4 ) ; 河 南牧 业 经济 学 院科 技 创 新 团队 项 目( HuAHE 2 0 0 5 O O 1 ) ; 河 南 省 自然科 学基 金 面上 项 目( 1 6 2 3 0 0 4 1 0 1 2 8 ) 作者简介 : 乔 宏兴 ( 1 9 7 6 一 ) , 男, 河 南 长 垣人 , 副教授 , 博 士研 究 生 , 主 要 从 事 益 生 茵发 酵 中 药研 究 。 *通 讯作 者
要 由黄 凸霉和 寄生 曲霉等 在适宜 条 件下 分 泌 的代谢 酸稳 定 , 在 中性 溶液 中较稳 定 , 在强 酸性 溶 液 中稍 有 物质 , 具有 强毒 性和 高致癌 性 , 也 是食 源 性 的二 级真 分解 , 在p H 9 ~1 0强碱 溶液 中能迅 速分 解并 生成几

黄曲霉毒素生物学去除方法的研究

黄曲霉毒素生物学去除方法的研究

黄曲霉毒素生物学去除方法的研究一、内容综述黄曲霉毒素(Aflatoxin)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等真菌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一种代谢产物,具有强致癌性和致畸性。

由于其广泛存在于食品和饲料中,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开发有效的黄曲霉毒素生物学去除方法成为食品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对近年来的黄曲霉毒素生物学去除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1. 黄曲霉毒素的来源和危害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是一类具有高度毒性和致癌性的代谢产物,主要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等真菌产生。

这些真菌在环境中的广泛存在,特别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土壤、植物和坚果等食品物料中,为黄曲霉毒素的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食品链中,黄曲霉毒素主要通过食物传播,尤其是玉米、小麦、大米等粮食作物,以及花生、核桃等坚果和油料作物。

饲料、油脂和乳制品等也可能成为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途径。

人类通过摄入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或水源,可能出现中毒、肝脏损伤、癌症等一系列健康问题。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性不容忽视。

B族黄曲霉毒素(如BBG1和G的毒性最强,致突变、致癌风险也最高。

长期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可能导致慢性中毒,表现为肝脏损伤、纤维化、肝硬化等,严重时还可导致肝癌。

儿童由于生理发育尚未成熟,对黄曲霉毒素的耐受能力较低,因此更容易受到侵害。

2. 黄曲霉毒素生物去除方法的重要性黄曲霉毒素(AFB)是一种由特定真菌产生的生物毒素,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这类毒素存在于众多食物及饲料中,如花生、大米、玉米等,使其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AFB具有很强的致癌性,长期摄入可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等严重疾病,给人类的生命健康带来极大隐患。

传统的化学处理方法虽然有效,但可能产生二次污染,同时降低食品的营养价值。

开发高效、环保、安全的生物去除方法迫在眉睫。

生物去除方法利用微生物、植物或酶等生物活性成分,通过降解、吸附或中和等方式,从食品或饲料中去除AFB。

黄曲霉毒素去除方法研究报告进展

黄曲霉毒素去除方法研究报告进展

黄曲霉毒素去除方法研究进展黄曲霉毒素(aflatoxin, AFT)是由真菌属的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和寄生曲霉〔Aspergillus parasiticus〕等产生的一类带有香豆素和双呋喃环的毒性代产物。

已经鉴定的黄曲霉毒素有20多种,常见的主要有AFB1, AFB2, AFG1和AFG2(构造见图1),在污染的农产品和食物中最常见的是AFB1。

另外,AFB1的代产物黄曲霉毒素M1也是人们关注较多的一类黄曲霉毒素,但黄曲霉毒素M1通常存在于动物组织和体液中〔如牛奶和尿液〕。

图1 四种黄曲霉毒素的构造式1黄曲霉毒素的理化性质黄曲霉毒素易溶于乙腈、甲醇、氯仿、二甲基亚砜有机溶剂,微溶于水,不溶于乙醚、石油醚和正己烷等[1]。

黄曲霉毒素在酸性条件下比拟稳定,在碱性条件下,可以破坏黄曲霉毒素的酯环,生成易溶于水的香豆素盐而失去毒性。

黄曲霉毒素对热稳定,在100℃下,20h也不被破坏,只有在268℃以上的高温下才裂解,故一般的烹调过程对黄曲霉毒素没有任何影响[2]。

黄曲霉毒素广泛存在于花生、玉米、小麦、大米等农产品中,尤其是在开展中地区,在高热高湿环境下由于贮存方式不当,这些农产品容易累积黄曲霉毒素。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于1993年将黄曲霉毒素划定为I类致癌物,其中AFB1是被公认的到目前为止致癌力最强的物质。

黄曲霉毒素在体主要分布在肝脏,人体长期摄入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食物容易患肝癌[3]。

最短在24周就可以出现肝脏坏死、癌变、结肠癌、胃癌等,严重时可导致死亡,同时,黄曲霉毒素对其他多种组织器官也能造成严重损害,如肾脏,黄曲霉毒素的致癌、致畸、致细胞突变作用己被证实[4]。

AFB1的毒性是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三聚氰胺的416倍。

此外,黄曲霉毒素的致癌力是二甲基业硝胺的70倍,苯并芘〔BHC〕的10000倍[5-6]。

3黄曲霉毒素的限量标准每年世界上约有25%的食物受黄曲霉毒素的污染,特别是花生、坚果、香料和谷物更易受黄曲霉毒素的污染。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脱毒方法的研究进展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脱毒方法的研究进展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脱毒方法的研究进展黄曲霉污染饲料的现象十分普遍,黄曲霉产生的黄曲霉毒素具有高毒性、强致畸性、强致癌性和强致突变性,因此需去除黄曲霉毒素。

本文综述了黄曲霉毒素的毒性、产毒因素及脱毒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黄曲霉毒素脱毒进行了展望。

标签:黄曲霉毒素;脱毒方法;动物饲料1.黄曲霉毒素的毒性黄曲霉毒素对动物及人体危害极大,AFB1进入机体后主要在肝微粒体进行代谢[1],经CYP450s作用后转化为黄曲霉毒素B1-环氧化物,后者可以导致基因损伤,产生不可逆的影响。

2.黄曲霉毒素的影响因素2.1温度黄曲霉毒素的形成受温度影响较大。

寄生曲霉的温度范围是6~44℃。

黄曲霉毒素在12~34℃的温度时产生,但当温度达到36℃时停止产毒,最适宜的产毒温度为28~30℃。

2.2水分活度经研究发现水分活度是影响黄曲霉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当水分活度低于0.90黄曲霉不能生长,水分活度越高越有利于霉菌的生长和毒素的合成[2]。

但有研究者发现,玉米中黄曲霉毒素的多在炎热、干燥的条件下产生,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几点:①在水分的胁迫情况下,植物的防御机制减弱;②昆虫侵食和相关的植物组织损伤为真菌入侵提供了机会;③真菌孢子在干燥气候中更容易四处散布。

2.3 pH值黄曲霉毒素的生物合成发生在酸性介质中,在碱性介质中被抑制。

黄曲霉毒素最佳的合成pH值在3.4~3.5范围内。

2.4发育阶段产孢和菌核的形成与次生代谢有关。

一些缺乏孢子的突变体不能产生黄曲霉毒素,抑制寄生曲霉产孢的一些化合物也可以抑制黄曲霉毒素的生产。

经过一系列传代培养后产黄曲霉毒素能力逐渐降低。

黄曲霉毒素的生成变化伴随着显著的形态学变化。

2.5氧化胁迫寄生曲霉中氧化胁迫和黄曲霉毒素生物合成是相关的的。

氧化胁迫诱导寄生曲霉中黃曲霉毒素的形成。

对黄曲霉用叔丁基过氧化氢或没食子酸处理,黄曲霉毒素显著增加。

对寄生曲霉同样处理也会诱导黄曲霉毒素的生成。

某些酚类或抗氧化剂,例如抗坏血酸,加到氧化胁迫的黄曲霉中,黄曲霉毒素产生水平明显下降。

黄曲霉毒素脱毒方法的研究进展

黄曲霉毒素脱毒方法的研究进展

综述文摘黄曲霉毒素脱毒方法的研究进展杨丰利,汤蕾妍,何宝祥3(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5)中图分类号:S856.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5235(2006)05-0233-03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简称AF T)是一类结构相似的衍生物的总称。

目前已发现的AF T及其衍生物有20多种,除了AF T B1、B2、G1、G2是天然产生的毒素外,其余的都为它们的衍生物。

在上述4种天然毒素中,以B1的毒性最强,在食品和动物饲料的AF T检测中,一般以B1作为主要检测指标。

黄曲霉是粮食和饲料中最常见的真菌,其中以花生、玉米污染的最为严重,AF T污染粮食的防治原则是以防为主,污染严重的粮食和饲料,应该废弃,对于轻度污染的粮食和饲料,则必须认真地进行脱毒处理。

1 AF T的常规脱毒方法1.1 物理去毒法1.1.1 挑选法。

针对AF T主要集中在霉败和破损的粮食颗粒中的特点,将其从粮食中挑出,减少毒素含量。

适合于被AF T污染的颗粒状饲料的处理。

1.1.2 暴晒法。

此法适用于秸秆饲料的去毒。

先将发霉饲料置于阳光下晒干,然后进行通风抖松,以除去霉菌芽胞,达到去毒的目的。

1.1.3 加热法。

AF T虽然对热稳定,但在高温下也能部分分解。

如将含有7000μg/kg AF T 的潮湿花生粉在120℃、0.103MPa高压处理4 h,其含量可下降到340μg/kg。

1.1.4 加工法。

针对玉米和稻谷中的AF T大部分都集中在其胚部、皮层以及糊粉层的特点,可采用机械脱皮、脱胚等方法将其去除。

通常在稻谷加工后,原糙米中60%~80%的AF T 有将留存在米糠中。

3通讯作者:hebaox@ 1.1.5 吸附法。

水合铝硅酸钠钙、沸石、膨润土、活性碳等可以吸附饲料中大部分的霉菌毒素,甚至接近不含霉菌毒素饲料的水平。

在畜禽饲粮中添加015%~1%水合铝硅酸钠钙即可消除或减轻AF T对畜禽的不利影响[1]。

黄曲霉毒素的降解全解

黄曲霉毒素的降解全解

扬州大学研究生课程作业课程名称:食品卫生学进展论文题目:黄曲霉毒素的降解姓名:钱祥羽学号: M150882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电话与邮箱:/完成日期:2016.4.19黄曲霉毒素的降解班级:营养15研姓名:钱祥羽摘要:黄曲霉毒素是一类主要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分泌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的作用,主要损害机体的肝脏和肾脏等组织,对人类危害极大。

该文综述了黄曲霉毒素的防治方法,为进一步加强黄曲霉毒素的控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黄曲霉毒素;防治;生物降解Abstract: Aflatoxins are secondary metabolites mainly secreted by Aspergillus flavus and Aspergillus parasiticus, which are caicinogenic, teratogenic and mutagenic. They mainly harm liver, kidney and other organisms. Therefore, aflatoxins are very harmful to human. In this paper,the prevention method of aflatoxins was suggeste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urther strengthening aflatoxin control.Key word aflatoxins; degradation of aflatoxin; prevention1 简介黄曲霉毒素(AFT)是一组由黄曲霉、寄生曲霉、特异曲霉等多种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相似的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其基本结构为双呋喃环和香豆素。

根据紫外线照射下发出的荧光颜色不同,黄曲霉毒素主要可以分为两类:蓝色荧光的B类和绿色荧光的G类,B类包括B1、B2、B2α,G类包括G1、G2;还包括一些衍生物如黄曲霉毒素M1、M2、P1、Q、H1、GM、毒醇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工(清洗);光电:紫外光;温度:热处理;射 线:微波、60Co、137Cs 产生的 酌 射线、电子束;吸
附:防霉剂、霉菌毒素吸附剂、蒙脱土等
通过碱处理、氧化处理、酸处理等方法,使生物毒素分子结构中的内酯环被打 酸处理:硫酸氢钠;碱处理:氨化法、氢氧化钠
开形成盐,分子结构发生变化,或者改变生物毒素的功能基团,或者与生物毒 法、石灰碱化湿磨法;氧化剂处理:二氧化氯、
目前,黄曲霉毒素降解脱毒主要有物理法、化学 法和生物技术法,本文对黄曲霉毒素的降解技术以及 降解产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该领域进一步研 究提出看法,为推动黄曲霉毒素降解应用,寻求建立 一种高效、快捷、安全处理黄曲霉毒素的新方法提供 参考。
1 黄曲霉毒素的降解技术与降解产物解析 黄曲霉毒素的脱毒途径是将毒素降解为无毒的
(Guangxi-ASEAN Center for Food and Drug Safety Control,Nanning 530021,Guangxi,China) 粤遭泽贼则葬糟贼:The detoxification methods and degradation products of aflatoxins were briefly introduced,and the opinion of the further study in this field were put forward,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 aflatoxins. 运藻赠 憎燥则凿泽:aflatoxin;degradation;degradation products;detoxification mechanism;safety evaluation
188
圆园19 年 1 月 第 40 卷第 2 期
DOI:10.3969/j.issn.1005-6521.2019.02.035
食品研究与开发
云oo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专题论述
黄曲霉毒素降解技术及其降解产物研究进展
莫紫梅,袁光蔚,陈宁周,郑娟梅,王警,王海波* (广西-东盟食品药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广西 南宁 530021)
摘 要:简要介绍黄曲霉毒素的降解技术以及降解产物的研究进展,并对该领域进一步研究提出看法,为推动黄曲 霉毒素降解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黄曲霉毒素;降解技术;降解产物;脱毒机制;安全性评价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Aflatoxins Degradation and Product Analysis MO Zi-mei,YUAN Guang-wei,CHEN Ning-zhou,ZHENG Juan-mei,WANG Jing,WANG Hai-bo*
引文格式: 莫紫梅,袁光蔚,陈宁周,等. 黄曲霉毒素降解技术及其降解产物研究进展[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9,40(2):188-193 MO Zimei,YUAN Guangwei,CHEN Ningzhou,et al.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Aflatoxins Degradation and Product Analysis[J]. Foo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19,40(2):188-193
基金项目:广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桂食药科 2018-8(直属)] 作者简介:莫紫梅(1984—),女(汉),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食品 质量与安全检测技术。 * 通信作者:王海波(1981—),男(汉),副主任药师,硕士,研究方向: 食品质量与安全。
忽视。因此,探索一种有效降解黄曲霉毒素的方法,成 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专题论述
莫紫梅,等:黄曲霉毒素降解技术及其降解产物研究进展
表 1 脱毒技术特点[3-5] Table 1 The characteristic of detoxification technology
189
脱毒技术 物理脱毒
化学脱毒
生物脱毒脱毒原理源自方式种类物理脱毒是利用人工、光电、温度、射线、吸附等物理措施灭活生物或破坏生 物毒素结构,实现消解作用
小分子物质、把毒素转化成无毒化合物等方式。常规 的 脱毒 方 法主 要有 化学 法 、物 理 法 、生 物 法 和 转 化 解 毒等[2],其特点见表 1[3-5]。 1.1 物理降解技术及降解产物 1.1.1 辐照
辐照降解毒素的原理是利用电离辐射产生的高 能射线使分子结构发生变化,从而改变其原有的生化
素发生化学反应,破坏其化学结构,从而降低或消除其毒性
臭氧、辉光放电等离子体、次氯酸钠、过氧化氢
生物脱毒法主要是利用微生物菌株的降解作用,或者生物阻抗消解制剂来阻 筛选各种生物菌株,或者降解酶的菌液、发酵
抗蛋白、抑制拮抗排异生物毒素的特定目标基因的手段,达到脱毒目的
液、分泌胞外酶等
特性,主要是通过发生加成反应、消去反应等转变成 为 无毒 或 低毒 的 中 间 产 物 [6],或 者 破 坏 其 中 的 物 质 结 构,实现毒素的降解[6]。目前主要有紫外线辐照、60Co、 137Cs 产生的 酌 射线、电子束等用于生物毒素的脱毒研 究[7],特别是 AFT 的脱毒。不同的脱毒方式,用于不同 介质中 AFT 的降解,会产生不同的降解产物。
黄 曲 霉 菌 及 其 代 谢 产 物 黄 曲 霉 毒 素(aflatoxin, AFT)可诱发肝癌、乳腺癌等,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还 会对粮食作物、水产、畜牧、养殖业等造成巨大的经济 损失[1]。粮食作物在生产、加工及流通过程中极易受黄 曲霉菌及其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的污染。广西由于处 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热量丰富,雨水丰沛, 大部分地区年降雨量为 1 500 mm耀2 000 mm,这种高 温高湿的环境使花生、大豆等粮食作物更易受到黄曲 霉菌及其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的污染。有些食用油小 作坊生产制作的食用油,在原料采购、运输、保存到生 产制作各个环节,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水平或者安全 意识,制作的食用油存在黄曲霉毒素污染的情况不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