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曲霉毒素的研究进展.doc(孙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曲霉毒素的研究进展

孙丽08食检(1)班20080405210

摘要:黄曲霉毒素(AFT)是一类有毒致癌化合物,污染粮食及其制品,给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黄曲霉毒素(AFT)是迄今发现的毒性最强的一类生物毒素,有AFB1、AFB2、AFG1、AFG2等多种形式。本文介绍了黄曲霉毒素的基本结构,致病机理,危害,和预防措施,并且对目前用于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在对薄层层析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微柱法及酶联免疫吸附法等检测方法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评述了上述方法的优劣和适用条件。

关键词:黄曲霉毒素;致病机理;危害;检测方法;预防措施;进展

黄曲霉毒素(AFT )主要是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等真菌产生的一类有毒次生代谢物。在世界不同地区都发现了这些真菌大量存在于供人类食用的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污染已导致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1,2]。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有关黄曲霉毒素的危害被大量报道,以致黄曲霉毒素已成为最受人们关注的一种真菌毒素[3]。阐明黄曲霉毒素的治病机理,快速,准确地检测食品中黄曲霉度的含量,并制定相应的标准,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来降低其危害已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

一.黄曲霉毒素的概述

(1)黄曲霉毒素的发现

上世纪60年代,在英国发生的十万只火鸡突发性死亡事件被确认与从巴西进口的花生粕有关,进一步的调研证明,这些花生粕被一种来自真菌的有毒物质污染,这些研究工作最终使人们发现了黄曲霉产生的有毒代谢物质: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的代谢产物,特曲霉也能产生黄曲霉毒素,但产量较少[4]。产生的黄曲霉毒素主要有B1,B2,G1,G2以及另外两种代谢产物M1,M2.其中M1和M2是从牛奶中分离出来的,B1,B2,G1,G2 ,M1 ,M2在分子结构上十分接近。

(2)黄曲霉毒素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

黄曲霉毒素是一组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目前已分离鉴定出12种,包括B1,B2,G1,G2,M1,M2,P1,Q,H1,GM,B2a和毒醇[5]。黄曲霉毒素的的基本结构为二呋喃环和香豆素,B1是二氢呋喃氧杂萘邻酮的衍生物,即含有一个双呋喃环和一个氧杂萘邻酮(香豆素),前者为基本毒性结构,后者与其致癌性有关[6]。M1是黄曲霉毒素B1在体内经过羟化而衍生成的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的主要分子形式含B1,B2,G1,G2,M1,M2等,其中M1和M2主要存在于牛奶中,B1为毒性及致癌性最强的物质。

黄曲霉毒素难溶于水、己烷、乙醚和石油醚,易溶于甲醇、乙醇、氯仿和二甲基甲酰胺等有机溶剂,分子量为312-346,熔点为200-300℃。黄曲霉毒素耐高温,通常加热处理对其破坏很小,只有在熔点温度下才发生分解。黄曲霉毒素遇碱能迅速分解,但此反应可逆,即在酸性条件下又复原。一般来说,温度30℃、相对湿度80%、谷物水份在14%以上(花生的水份在9%以上)最适合黄曲霉繁殖和生长。在24-34℃之间,黄曲霉菌产毒量最高[7]。几乎所有谷物、饲草和各种食品(包括畜产品)都可作为黄曲霉基质[8]。

(3)黄曲霉毒素的分布

黄曲霉毒素存在于土壤、动植物、各种坚果,特别是花生和核桃中。在大豆、稻谷、玉米、通心粉、调味品、牛奶、奶制品、食用油等制品中也经常发现黄曲霉毒素。一般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出率比较高。在我国,产生黄曲霉毒素的产毒菌种主

要为黄曲霉,1980年测定了从17个省粮食中分离的黄曲霉1660株,广西地区的产毒黄曲霉最多,检出率为58%。总的分布情况为:华中、华南、华北产毒株多,产毒量也大,东北、西北地区较少。

二.黄曲霉毒素的致病机理及其危害

(1)黄曲霉毒素的致病机理

AFB1进入体内后首先聚积在肝细胞内,在细胞色素P450系统作用下转变为8,9-环氧化物,这一代谢的关键酶为细胞色素P450,P450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可能也是AFB1具有亲肝性的重要原因[9]。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系可将其代谢活化为AFB1-8,9-环氧化物,进而攻击DNA的N鸟嘌呤位置的G:C碱基对,形成AFB1-N7 -鸟嘌呤加合物,与其他AFB1代谢产物如AFM 、AFQ1、AFP l等一起从尿中排除。AFB1-8,9-环氧化物也可攻击蛋白质,形成AFB1白蛋白加合物,AFB,ALB而残留于血液中,其形式主要为AFB 赖氨酸加合物。尿中的AFB1-N7-GUA可反映新近暴露水平,而血清中AFB,ALB可作为一种暴露生物标记物,反映累积及多重暴露水平。因为AFB1,ALB在体内的半衰期较尿中代谢产物长,可反映较长时间的暴露情况,且与尿中AFB1-N7-GUA的排出呈高度相关,而后者是肝癌危险性的重要指标,所以血清中AFB1,ALB的检测可用于高危人群的筛选[10]。

AFB1-N7-GUA有很强的生物学效应,它带正电荷的咪唑环能促进自身脱嘌呤,产生无嘌呤嘧啶位点;或打开咪唑环形成在化学、生物学上更为稳定的AFB1甲酰胺加合物。在暴露于AFB1之后几周内AFB l-FAPY可以达到最高浓度,且在体内持续时间较长。AFB1-N7-GUA、带有AP位点的加合物、AFB1-FAPY可能是AFB1在体内发挥毒性作用的3种主要形式,其他AFB1代谢产物水平要低于这3种物质。

目前AFB1及其代谢产物致癌的分子机制主要集中在癌基因的激活与抑癌基因的失活上。有研究提示AFB1及其代谢产物在肝癌发生和演进过程中引起了癌基因及抑癌基因表达的改变,可能是通过诱导相应基因的碱基对的相关位点发生突变,具体的分子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2)黄曲霉毒素与动物疾病

黄曲霉毒素中毒主要对动物肝脏的伤害,受伤害的个体因动物种类年龄、性别和营养状态而异。研究结果表明,黄曲霉毒素可导致肝功能下降,降低牛奶产量和产蛋率,并使动物的免疫力降低,易受有害微生物的感染。此外,长期食用含低浓度黄曲霉毒素的饲料也可导致胚胎内中毒,通常年幼的动物对黄曲霉毒素更敏感。黄曲霉毒素的临床表现为消化系统功能紊乱,降低生育能力,降低饲料利用率,贫血等。黄曲霉毒素不仅能够使奶牛的产奶量下降,而且还使牛奶中含有转型的黄曲霉毒素M1和M2。据美国农业经济学家统计,由于食用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每年至少要使美国畜牧业遭受10%的经济损失。在我国由此而带来的畜牧业损失可能会更大。

(3)黄曲霉毒素与人类的健康

人类健康受黄曲霉毒素的危害主要是由于人们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对于这一污染的预防是非常困难的,其原因是由于真菌在食物或食品原料中的存在是很普遍的。国家卫生部门禁止企业使用被严重污染的粮食进行食品加工生产,并制定相关的标准监督企业执行,但对于含黄曲霉毒素浓度较低的粮食和食品无法进行控制。在发展中国家,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与癌症的发病率呈正相关性。亚洲和非洲的疾病研究机构的研究工作表明,食物中黄曲霉毒素与肝细胞癌变呈正相关性,长时间食用含低浓度黄曲霉毒素的食物被认为是导致肝癌、胃癌、肠癌等疾病的主要原因[11]。1988年国际肿瘤研究机构将黄曲霉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