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叶天士“胃阴学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叶天士“胃阴学说”

叶天士(1667-1746),名桂,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江苏吴县人,清代杰出的医学家,为温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亦是新安医学的杰出代表。他在继承和发展东垣的脾胃学说的基础上,倡导脾胃分治,创立了“胃阴学说”。下面我们从“胃阴学说”的主要内容、胃阴病因病机与辨证施治与用药三个方面来简要论述“胃阴学说”。

1.胃阴学说的主要内容

叶桂对李杲的《脾胃论》推崇备至,认为脾胃宜分治:内伤必取法李东垣,因而临床辨病多从脾胃入手,但他在医理上主遵张仲景,既重视脾气,也重视滋养胃阴,他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脏宜藏,腑宜通,脏腑之体用有殊也,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仲景急下存津,其治在胃,李东垣大升阳气,其治在脾。”明确指出脾胃生理特性及治疗上两者迥然有别:脾喜刚燥,胃喜柔润,是叶桂对脾胃生理功能的高度总结,为脾胃分治奠定了基础。养胃阴是临床上常见的方法,叶天士取诸家之长,师法前人而不拘泥于前人,颇具创见,对指导临床实践是很有意义的。

2.胃阴的病因病机

综合叶天士医案及形成胃阴虚的病因病机因素等,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志所伤,禀质木火偏盛,情绪易怒,五志过极,阳升火炽,化火劫阴,燔灼胃阴;外感温热燥邪:温热燥均为阳邪,最易耗伤人体阴液。正如叶氏所说:“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温热病最易见到胃阴虚证;饮食不当,五味偏胜,或过食辛辣温燥,醇酒厚味之品;误治,如误服辛散药物,助火灼津,伤及胃阴;素体阴虚,或年老液衰,复加外感温热燥邪,劫耗胃阴。”胃阴虚临床表现,多为饥不欲食或少食,胃脘灼痛,嘈杂不适,干呕

呃逆,口燥咽干,大便难解,舌红绛,脉细数。之所以见上述证候,是因为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一旦胃阴不足,则虚热内生,热郁于胃,胃气失和,可见胃脘隐隐灼痛,或嘈杂不适,胃失濡润,胃纳失权,则饥不欲食。

3.辨证施治与用药

叶氏治疗胃病,重视胃阴的作用,倡导以甘平或甘凉濡润为主的濡养胃阴之法。临床喜用沙参、麦门冬、石斛、山药、扁豆、甘草、粳米之属,常用方剂为《金匮》麦门冬汤,本仲景之意将此方化裁为益胃汤,并扩大了临床应用范围。下面即为叶氏针对胃阴虚用药几种立法的总结。

3.1甘凉法

适宜于燥热或木火升腾,灼烁胃阴,胃阴伤而内有燥热者,证见风温咳嗽、吐血、思凉饮、便秘等,用药纯取甘凉,如麦冬、沙参、甘蔗浆、石斛、桑叶等。3.2 清养法

适宜于暑温、湿温病的后期,胃气不醒,胃阴不复证,药用佩兰、陈皮、半夏等。

3.3酸甘法

适宜于肝胃阴伤者,证见呕恶、唇赤舌干、眩晕等,药用乌梅、麦冬、生白芍、石斛、生地黄、木瓜等,酸甘两济其阴。

3.4甘缓法

适宜于脾气胃阴俱不足者,多见神倦、食少、咳血、易于伤风、色黄、脉空大等证,以人参、黄芪、粳米、大枣、甘草以扶脾气,北沙参、麦冬以养胃阴。

[参考文献]

[1] 刘庆,张德林.《临证指南医案》看叶天士对胃阴虚的治疗特色[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4(5):338-339.

[2] 程继昆,金昌凤,李笑然. 叶天士对《脾胃论》的发挥[J]. 中医药学报,2002,30(4):62.

[3]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