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三节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第四节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第三节

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

第一部分上节知识回顾

一、人力资源的内涵(包含5个方面)

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的概念是由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在其著作《管理实践》中首次提出并正式加以明确界定的。

所谓人力资源是指一定范围内能够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具有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能力的人的总和。

二、人力资源的构成

人力资源是一个基本的概念,他的构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数量和人力资源质量。

三、人力资源的特点

基于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如资本、土地、技术资源)相比,具有以下特征:

1.不可剥夺性

2.再生性

3.可变性

4.能动性

5.时效性

6.社会性

四、人口资源、人力资源、劳动力资源、人力资本、人才资源的关系。

五、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人力资源管理指依据组织和个人的发展需要,对组织中的人力资源进行规划、配置、评估、激励,发挥其能动性,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科学管理的机制、流程、技术和方法的总称。

2.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

(1)人力资源规划(2)工作分析

(3)员工招聘与测评(4)培训与开发

(5)绩效管理(6)薪酬管理

(7)员工激励(8)劳动关系管理

(9)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

3.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

(1)获取(2)整合(3)激励(4)调控(5)培训与开发

4.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

(1)系统优化原理(2)激励强化原理

(3)反馈控制原理(4)弹性冗余原理

(5)互补增值原理(6)利益相容原理

(1)综合性(2)实践性

(3)发展性(4)民族性

(5)社会性

6.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人力资源管理的硬功能与软功能

第二部分遗留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执行者

1. 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机构

一般情况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机构的设立是根据公司规模而定的。

100人以下的企业,企业领导就是人事工作的总负责人,只需派少

数专、兼职业务员处理日常人事业务

100~300人的企业,领导职过问骨干人员的任免、薪酬制度设计等

重大事务,日常人事业务由行政管理部门负责

300人以上的企业,需要设置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部门

2. 人力资源管理责任的承担者与执行者

误区: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专制人事管理部门的事。

解析:

以现代管理观点来看,企业各级管理者都是人力资源管理者

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角:直线管理者(一线管理人员)

人力资源管理的配角:人事职能管理人员(后勤性、顾问性)注意:直线经理与人事职能经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分工。参见课本第10页表1-1。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详解参见课本第11页)

1.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中所有的管理人员都是极为重要的

2.人力资源管理对于组织管理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3.人力资源管理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

4.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5.人力资源管理是组织竞争力的重要要素

第四部分新课讲解

一、管理思潮的演进历程

1. 古典管理学派阶段(第一阶段)

以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古典职能理论以及韦伯的古典组织理论为

代表。

备注:约从本世纪初到30年代。这时管理者持的是理性经济人性观和封闭性的环境观,占主导地位的管理思潮是古典管理学派和科学管理学派。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人物是法约尔(H.Fay01),韦伯(M.Weber)和泰勒(F.Toylor)。

2. 人际关系/行为学派

(1)人际关系学派与霍桑实验

(2)行为科学学派

麦格雷戈的X理论和Y理论

莫尔斯和洛希的超Y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等。

备注:

从本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环境观仍是封闭的,但人性观已转变到社会人乃至自我实现人假设了。此阶段人际关系学派盛极一时,后来又发展成行为科学学派。此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梅奥(E.Mayo)、麦克格里戈(D.M.MeGregor)、巴纳德(C.Bamald)、马斯洛(A.1Vlaslow)等。

3. 管理理论的丛林阶段

代表性的学派有:

管理过程学派、系统管理学派、

决策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

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管理学派等。

备注:

从60年代到70年代。这时期一方面全球性市场已经形成,企业已不可能无视市场(环境)对自身内部管理的影响,从而使环境观从封闭转向开放;另一方面,由于运筹学等应用数学的进展和电子计算技术的日趋发达,人们转而迷信量化管理,以为管理从此可变为一门精密科学,因而对人的作用有所忽视,人性观又向理性经济人假设回归。这阶段的代表人物是西蒙(H.Simon)和布法(S.Buffa)等。

4. 现代管理的新阶段—以人为本的管理

其核心是:

对企业中的人应当视为不仅仅是一种资源,企业的目标从获得更多

的经济利益转移到满足个人发展从而促进个人与组织共同发展上

来。

鼓励员工在组织中得到发展,个人的发展是对组织有益的。

备注:

从70年代至今。这一阶段中的鲜明特点,一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爆炸,高科技信息产业引起知识经济的诞生;二是经济更进一步全球化,使竞争更趋剧烈。这使得企业对文化素养高的白领员工的依赖加强,迫使人性观很快从一度回归的理性经济人假设,向社会人及自我实现人假设转变。这样,人本主义的管理思潮便成为此阶段的主流。所谓人本主义,即以员工为企业的根本和中心,所以又可称为员工导向的或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价值观。但此阶段兴起的系统学派,决策学派,权变学派等现代管理观,使人们不致重蹈30年代人际关系学派兴起时的覆

辙,片面地完全否定管理中理性观点与方法,而是适当兼顾统筹,使管理学成为既包括“硬”的,以定量方法为主的科学成分,又包括“软”的,以定性方法为主的艺术成分的一门综合性的知识体系,从而免除了幼稚的片面性与僵化性,使现代管理学通过对立观点的辩证整合而臻于成熟和完善。

二.管理思潮演进的斯柯特矩阵分析

1. 人性观:指管理者对被管理的员工的本性的认识。

分类:

理性人:员工们是受金钱的诱使的,是纯理性的。

社会人:员工们不只关心和追求物质待遇,他们还关心别人(包

括上级和同事)对自己的尊重、信任、关切、友谊等人际因素的

满足。

2. 环境观:指企业与环境(主要指市场)间关系的认识。

分类(两类对立观点):

封闭性关系:企业对员工的管理纯属“内部事物”,与环境不相干,在管理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