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实行棍棒式教育
什么教育方法更适合孩子?棍棒教育下的孩子易有人格障碍
![什么教育方法更适合孩子?棍棒教育下的孩子易有人格障碍](https://img.taocdn.com/s3/m/4808450e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bc.png)
什么教育方法更适合孩子?棍棒教育下的孩子易有人格障碍引言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不同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着重讨论棍棒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并探讨哪种教育方法更适合孩子。
什么是棍棒教育?棍棒教育是一种基于惩罚和强制的教育方式。
它通常包括体罚、威胁、恐吓等手段,目的是通过惩罚来纠正和控制孩子的行为。
在棍棒教育下,孩子常常遭受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从而容易导致人格障碍的发生。
人格障碍与棍棒教育的关系人格障碍是一种持久的、刻板的、不适应社会常规的行为和思维模式。
棍棒教育对孩子的人格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容易导致以下几种人格障碍的发生:1. 边缘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特点是情绪不稳定、自我认同模糊、对待人际关系过于依赖或过度怀疑。
孩子在棍棒教育下经历了惩罚、威胁等消极体验,容易导致情绪不稳定和自我认同的困扰,从而增加了边缘型人格障碍的风险。
2. 避痛型人格障碍避痛型人格障碍的特点是过度关注自己的缺陷和坏处,以避免批评和惩罚。
孩子在棍棒教育下面临严厉的惩罚和威胁,为了避免再次受到伤害,他们可能表现出过度谨慎和对自己的过度关注,增加了避痛型人格障碍的风险。
3. 强迫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的特点是过于注重细节、刻板的规则和秩序,以及过度追求完美。
棍棒教育下,孩子可能受到严格的控制和限制,容易形成强迫型人格障碍的特点。
4.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特点是无视他人权益、缺乏责任感和内疚感。
棍棒教育可能使孩子产生反抗心理,对于规则和权威产生抗拒,进而增加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风险。
什么教育方法更适合孩子?在现代社会,教育方法的发展已经逐渐转向积极、启发式的教育方式。
相比于棍棒教育,积极的教育方法更加注重孩子的发展和心理健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责任感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1. 理解与尊重积极的教育方法强调与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通过理解和尊重孩子的需求和感受来引导他们的行为。
棍棒教育对孩子有害处
![棍棒教育对孩子有害处](https://img.taocdn.com/s3/m/c4394077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1c.png)
棍棒教育对孩子有害处
为了树立父母的威信,少数父母认为“棍棒下面出孝子”,打孩子可以使他听大人的话,可以敬重和孝顺父母。
因此,一遇到小孩做错事,动辄就打骂小孩。
而事实上却事与愿违,经常挨打的小儿在共性进展和健康都会受到损害。
棍棒教育的害处有以下几方面。
1.使小孩胆小、脆弱:当看到成人暴怒,用拳头打他时,他可怕,假如孩子经常挨打,当他见到打他的人就会可怕。
如有个学校生一听到父亲叫他名字,就神情呆滞,心跳加快。
2.使小儿产生自卑感:自感低于别人,并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失去了上进的信念。
3.形成小儿固执倔犟的性格:经常挨打的小儿长大后假如与别人产生对立冲突时,会仿照大人用“打”去对待别人,如遇到与小朋友吵架时,仿照父母的方法去用手抓对方头发或打对方耳光等。
4.会迫使小儿说谎:经常挨打的孩子,假如做错事,为了躲避挨打,就会掩盖事实,编造假话,养成不恳切的行为。
5.不仅对孩子的共性进展带来不良影响,而且会损害小儿的身体健康:小儿挨打后往往吃不下饭,有的由于挨打哭得厉害而呕吐,有的父母如一气之下失手,更会消逝令自己后悔的后果。
棍棒教育有百弊而无一利,因此,对小儿应以正面教育为主。
------------------------------------------------------------------------------------。
承认家庭教育中“棍棒教育”的消解路径
![承认家庭教育中“棍棒教育”的消解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ffe9fd53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f7.png)
承认家庭教育中“棍棒教育”的消解路径家庭教育中的“棍棒教育”是指家长对子女使用体罚或者严厉的惩罚来约束和教育子女的教育方式。
这种教育方式往往会引发负面影响,影响子女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消解“棍棒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承认并消解家庭教育中的“棍棒教育”。
我们需要承认家庭教育中“棍棒教育”的现实存在。
过去,很多家长都认为体罚或者严厉的惩罚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他们甚至认为这样可以塑造孩子的性格和行为。
我们需要承认这种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并且对孩子造成了负面影响。
只有承认了问题的存在,我们才能够开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加强家长的教育和意识觉醒接下来,我们需要加强家长的教育和意识觉醒。
很多家长对于教育方式的选择并没有进行深思熟虑,他们往往是盲目地模仿过去的教育方式,而忽视了现代的科学教育理念。
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包括社会宣传、家长学校、教育讲座等途径,向家长普及科学的教育理念,让他们意识到“棍棒教育”会给子女带来的伤害,并鼓励他们选择更合适的教育方式。
三、提升家长的育儿技能和方法我们还需要帮助家长提升育儿技能和方法。
很多家长在使用“棍棒教育”的方式时,并不是出于恶意,而是出于无奈和缺乏更好的方式来引导子女。
我们需要为家长提供更多的育儿技能和方法,帮助他们学会更好的沟通方式、情绪管理方式以及行为引导方式。
只有帮助家长提升育儿能力,他们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子女的成长。
四、建立家庭教育的支持系统我们还需要建立家庭教育的支持系统。
现在社会上已经有很多家长学校、家长培训班、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等机构,他们可以为家长提供相关的教育和指导。
我们需要对这些机构进行更多的宣传和支持,鼓励家长到这些机构中学习和交流,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尝试更好的教育方式。
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我们还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来规范家庭教育中的行为。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出台了相关的反家庭暴力法律,并对家庭教育中的体罚行为进行了界定和打击。
棍棒之下的正确教育方法
![棍棒之下的正确教育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5531a36d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af.png)
棍棒之下的正确教育方法
1. 棍棒之下,你可别乱打呀!比如说孩子不小心打碎个杯子,这就打那不是乱来嘛。
正确教育方法是先冷静,问问咋回事儿呀。
就像治水,不能一味堵,得引导呀!
2. 可不是拿着棍棒想打就打!孩子考试没考好,这时候打有啥用呢?应该和孩子一起分析问题,就像医生看病一样,找病因呀!
3. 别简单地认为棍棒就是万能的呀!孩子和小朋友闹矛盾了,得先了解情况呀,别上来就打,那样不是让孩子更委屈嘛,就好像迷路了不能一味责怪呀!
4. 棍棒之下也要讲分寸啊!孩子偷拿东西了,要让他知道错在哪儿,不能光打一顿了事,得教他正确做法呀,就像园丁修剪花枝一样精心对待。
5. 你不能盲目地用棍棒呀!孩子调皮捣蛋,难道就一顿暴打?要告诉他为啥不能这样,这就好比开车得知道交通规则呀!
6. 可不要动不动就挥起棍棒!孩子不想去学校,得耐心沟通呀,强行打怎么行,那不是把孩子往外推嘛,就像放风筝要掌握好线呀!
7. 棍棒不是乱挥的呀!孩子撒个小谎,就要暴力对待吗?得引导他诚实呀,宛如给花浇水施肥让它茁壮成长。
8. 不能随随便便就用棍棒教育!孩子不爱做家务,要鼓励他尝试呀,而不是直接打,这不就跟训练小狗要有耐心一样嘛!
9. 总之,棍棒教育不是那么简单粗暴的事呀!要分情况、讲方法,要让孩子知道你是为他好,而不是光打呀!我的观点就是,棍棒可以用,但要用对地方、用对时候,别滥用啦!。
棍棒教育对孩子真的有用吗作文
![棍棒教育对孩子真的有用吗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995fd75d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a9.png)
棍棒教育对孩子真的有用吗作文在咱们的生活里啊,老能听到有些家长说:“孩子不打不成器,就得棍棒伺候!”这棍棒教育到底有没有用呢?咱今儿个就好好唠唠。
咱先说说那些觉得棍棒教育有用的家长的想法。
他们就觉得啊,孩子就像小树苗,要是长歪了,就得拿根棍子给掰直喽。
比如说,孩子调皮捣蛋,在学校里跟同学打架了,或者考试成绩特别差,这时候家长火冒三丈,抄起个小棍儿或者直接大巴掌就上去了。
他们想着,这一下能让孩子长记性,下次就不敢再犯了。
从短期来看呢,有时候还真有点效果。
孩子被揍了,可能真的就不敢再和同学动手了,或者会努力去提高成绩,因为怕再被揍得屁股开花。
可是啊,这棍棒教育就像一颗裹着糖衣的毒药,看着好像有点作用,实际上坏处可不少。
咱先从孩子的心理来说,老被揍的孩子心里可害怕了。
我就认识这么个小孩,他爸爸妈妈老是打他。
这孩子一看见爸妈生气,就跟老鼠见了猫似的,浑身发抖。
时间长了,这孩子变得特别胆小,做啥事儿都畏畏缩缩的,一点自信都没有。
本来孩子可能是个很有想法的小机灵鬼,就因为老挨打,变得啥都不敢尝试了。
这不是把孩子的天性都给扼杀了嘛。
而且啊,棍棒教育还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您想啊,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
老是被揍,他心里肯定不服气。
我有个朋友小时候就是这样,他爸一揍他,他就在心里想:“哼,等我长大了,你就管不着我了,我想干啥就干啥!”结果呢,长大了还真就特别叛逆,跟他爸对着干。
这可就违背了家长最初教育孩子的目的了。
家长本来是想让孩子学好,结果却适得其反。
再从家庭关系这方面来说,棍棒教育就像一把大锤子,把家庭的和谐关系砸得粉碎。
孩子被揍的时候,心里对父母充满了怨恨。
家庭本来应该是个充满爱的温暖港湾,结果呢,变得像个战场一样。
孩子跟父母之间不再亲密,不愿意和父母交流。
孩子有啥心里话都憋在心里,这对孩子的成长可太不利了。
咱再看看那些不采用棍棒教育的家庭。
家长用爱和耐心去引导孩子。
比如说孩子犯错了,家长就跟孩子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说:“宝贝呀,你这么做是不对的哦,咱们来想想为啥不对,以后该怎么改正呢?”孩子感受到了尊重,就会很愿意听家长的话。
“棍棒教育”下的孩子智商较低
![“棍棒教育”下的孩子智商较低](https://img.taocdn.com/s3/m/ef468298b0717fd5360cdcf7.png)
“棍棒教育”下的孩子智商较低中国人自古流传着一种教育方式“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
然而一项研究表明,棍棒底下的孩子不仅不会成才还可能影响智商。
研究人员对2岁至9岁的孩子进行了抽样调查。
在调查中,他们将被调查的孩子分成两个年龄组:甲组的年龄在2岁至4岁之间。
乙组的年龄在5岁至9岁之间。
研究人员先后分两次对这些孩子的智商进行测试,时间相隔4年。
结果发现,常挨打的孩子在智商测试中的成绩要低于不挨打的孩子,在2岁至4岁年龄组中,常挨打者的平均成绩比后者低5分。
在5岁至9岁年龄组中,常挨打者的平均成绩比不挨打的孩子低2.8分。
研究者表示,许多人或许认为,“棍棒教育”会对孩子产生激励作用,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他解释说,父母打孩子会给孩子造成身心创伤,会使孩子在遇到困难时产生心理压力,从而造成孩子表现欠佳,认知能力难以得到发挥。
育儿小贴士:在孩子3岁前的这一年龄阶段,面对孩子的无理吵闹,面对孩子帮倒忙,父母往往是最头疼的,既要管住孩子,又不能体罚他们。
怎么办?您不妨采用以下办法来教育犯了错误的孩子:冷处理。
当孩子无理吵闹时,不去搭理他,更不要给孩子以积极刺激,避免孩子在自己吵闹和大人满足要求之间建立条件反射。
自然后果法。
对于喜欢乱碰东西的孩子,在不造成肉体伤害的情况下,可以让他碰一碰煮热的食物,让他直接体会到其中的危害。
用生气的表情告诉孩子他的行为不对。
你可以把自己的愤怒写到脸上去,这一阶段的孩子,已经学会看大人的脸色行事。
看到大人的愤怒表情,很多孩子会停止自己的错误行为。
讲明道理。
给孩子讲明一些简单的道理,说清楚这样做会给他带来的直接伤害。
比如,你乱碰开水瓶,会被烫着的,到时候会像打针一样痛的。
6岁以后要尽量少打,12岁以后的孩子不能打。
一般而言,孩子6岁以后就应尽量减少体罚,而到了12岁就应完全停止了。
6岁以后,多数孩子已经进入学校了,独立自主意识有了较好的发展,自尊心越来越强,开始努力地做事情,渴望着凭借自己的能力、勤奋,不断带来各种成就。
棒下出孝子的意思
![棒下出孝子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a88929af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b9.png)
棒下出孝子的意思
棒下出孝子的意思是:指父母要严加管教,孩子才会孝顺。
棍棒底下出孝子反映的是棍棒式家教,是采用暴力体罚方式教育孩子的一种方式,是与蜜糖式家教相反的一种教育方式。
在一些家庭里,家长对孩子的骄纵导致了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弱,有的甚至丧失了基本的生存能力。
在这种情境下,传统“棍棒教育”有所抬头,“狼爸虎妈”的严苛教育模式受到追捧。
在中国,这是一种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都比较普遍和被认可的教育方式。
关于棍棒教育的辩论稿
![关于棍棒教育的辩论稿](https://img.taocdn.com/s3/m/275d2277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ff.png)
关于棍棒教育的辩论稿关于棍棒教育,这可是个挺有争议的事儿呢。
有些人觉得棍棒教育好得很。
就好比种树,小树苗要是长歪了,就得拿个棍子把它撑直了,或者给它来一下子,让它长正了方向。
他们觉得孩子要是犯错了,不打不骂怎么能长记性呢?就像老话说的,“棍棒底下出孝子”。
在他们眼里,孩子就像一群小绵羊,要是没有牧羊人手里的鞭子,那还不得乱了套?他们会说,你看那些娇生惯养的孩子,要啥有啥,没挨过一下打,结果变得任性、自私又没规矩。
这就像是没有园丁修剪的花草,长得乱七八糟的。
可咱得好好琢磨琢磨这事儿。
孩子可不是那些没有感情的小树苗或者小绵羊啊。
孩子是有血有肉、有自己想法的小宝贝儿。
我就见过一个例子,有个小男孩,特别调皮,他爸妈信奉棍棒教育,只要他一犯错,就是一顿打。
这小男孩呢,刚开始犯错还会害怕,可后来呢,越打他越皮实,就像一个皮球,越拍弹得越高。
他心里想的是,反正我爸妈就是会打我,那我就破罐子破摔呗。
这就好像是一块好铁,你老是用锤子乱砸,最后只能砸出一块破铜烂铁,而不是一件精美的器具。
咱再从孩子的内心世界看看。
孩子犯错的时候,他其实更需要的是理解和引导,而不是一顿棍棒伺候。
这就好比一个人在黑暗里迷了路,你上来就揍他一顿,他能找到路吗?当然不能。
他需要的是你给他点亮一盏灯,告诉他正确的方向。
孩子也是一样的,他可能因为不懂事做了错事,你应该耐心地告诉他为什么错了,以后该怎么做,这才是正道。
要是上来就打,孩子心里得多委屈啊。
他可能满心都是恐惧和怨恨,哪里还能听得进去你讲的道理呢?还有啊,棍棒教育很容易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的自尊心就像娇嫩的花朵一样,需要精心呵护。
你要是用棍棒去打击,就像是一阵狂风暴雨把花朵给摧残了。
一个自尊心受伤的孩子,可能会变得自卑、胆小,在人前抬不起头来。
这可不是咱们想要看到的结果啊。
咱养孩子是为了让他健康快乐地成长,成为一个有自信、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可不是要把他打得唯唯诺诺、胆小怕事的。
而且,现在都啥时代了,还搞棍棒教育。
育儿教育之棍棒教育
![育儿教育之棍棒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9b379cef80eb6294dd886c67.png)
棍棒底下出逆子做父母的,总是希望孩子能够成龙成凤,对孩子“恨铁不成钢”。
80后的父母辈大部分都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观念,甚至认为“小孩不打不成才”。
我小时候是个“乖乖女”,从来没有干过让父母生气的事,但即便如此,开学报名的时候,父母也会和老师说“她要是不听话了,你就打,要管得严一点”,因为他们相信“严师出高徒”。
这和现在老师稍微惩罚一下学生,家长就闹得天翻地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然,我并不是赞成老师体罚学生,甚至殴打学生,只是说现在和过去的教育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
棍棒底下出逆子:愚蠢的“棍棒教育”,打在孩子身,伤在孩子心!“孩子教育”永远都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
“中国式家长”,喜欢把孩子当成炫耀的工具。
孩子的成绩,好似与家庭的尊严与父母的面子息息相关;孩子的成绩是否优秀,容易成为市井坊间互相对比的筹码。
在中国有这样一位牛人,他四个子女中有三个考入北京大学,一个考入中央音乐学院。
他叫萧百佑,被称为“中国狼爸”。
他的口号是“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
生于1964年的“狼爸”萧百佑,正和我们的父母是同龄人。
在“狼爸”萧百佑眼中,“打孩子”不仅是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而且是“最精彩的一个部分”。
因为独特的教育理念,他还曾被请到《鲁豫有约》。
“狼爸”萧百佑曾做客江苏教育电视台,没想到在现场遭到南京众多专家、学者的尖锐质疑。
不过“狼爸”毫不示弱,坚称自己是“全天下最好的父亲”。
“狼爸”回应说自己并非像外界所描述的那么“冷血”,之所以动手打孩子,完全是出于对子女的爱。
现实中也有不少家长,看到别人打出个孝子、打出个学霸来,经常就把自己不合理的“棍棒教育”合理化,还美其名曰:打是亲,骂是爱,棍棒底下出人才。
许多人羡慕“狼爸”的4个孩子都很争气。
在所有家长看来,他的家教无疑是成功的,但是“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的教育方式却引起很大的争议。
有人就质疑“狼爸”的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并不一定如外表那么光鲜靓丽,他们心里也许比较压抑、痛苦。
棍棒教育对孩子真的有用吗作文
![棍棒教育对孩子真的有用吗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89d2d945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80.png)
棍棒教育对孩子真的有用吗作文《棍棒教育真的有用吗?》篇一:《棍棒之下的我》小时候,我爸信奉棍棒教育。
我只要犯错,那就是一顿打。
有一次我数学考了60分,我本来心里就害怕得不得了。
一进家门,我爸看到我的分数,脸立马就黑了。
他二话不说,抄起门口的扫帚就朝我屁股打过来。
我当时想跑啊,可是小小的客厅哪里能躲得开。
那扫帚一下又一下地落在我身上,我一边哭一边喊“我错了我错了”。
我爸边打还边说“叫你不好好学习,看你下次还考这么点分不!”可他不知道,其实我考试的时候肚子疼得厉害。
被他打了一顿后,我的心里只有害怕和委屈,根本没有想去怎么改进学习方法,以后努力考好。
那堂课我都不敢走神,就怕题目不会做又挨揍,结果越紧张越学不好。
从那以后,我觉得我和我爸之间总隔了点什么东西。
我看到他就害怕,他跟我说话我都小心翼翼的。
而且我越来越胆小,做什么事都怕出错被揍。
就像有一次学校里有个演讲比赛,我其实很想参加,但是一想到要是没表现好会不会又挨揍,我就退缩了。
我觉得棍棒教育根本没让我变得更好,反而让我缩手缩脚的。
篇二:《邻居家的例子》我邻居家也有个小孩叫小北。
小北他妈妈也是个暴脾气,信奉棍棒出孝子那种。
小北要是在外面和别人打架了,回到家可就惨了。
他妈妈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小北拉进屋里,拿尺子打手板。
小北哭得那叫一个惨啊。
后来有一次,我和小北聊天,他说他很讨厌妈妈这样。
每次他做错事心里已经很愧疚了,可是妈妈一打他,他就觉得妈妈很讨厌。
他还说有一次他在学校捡到钱交给老师了,本来很开心,可是回家晚了一会儿,他妈妈以为他贪玩,又拿小棍子打他小腿了。
从那以后,小北做什么好事都不会高兴地和妈妈分享了,因为他怕又被冤枉挨打。
小北越来越叛逆,他妈妈越打他,他就越故意犯错。
你看,棍棒教育不仅没教育好孩子,还让孩子离家长越来越远了。
篇三:《棍棒教育的坏处》其实仔细想想,棍棒教育确实没什么用。
打孩子的时候,孩子满心都是恐惧和愤怒,根本听不进去大人说的道理。
家庭教育的误传案例分享(2篇)
![家庭教育的误传案例分享(2篇)](https://img.taocdn.com/s3/m/3c09aedb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db.png)
第1篇案例一:过度溺爱小明从小就是家中的“小皇帝”,父母对他百依百顺,想要什么就给什么。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小明变得越来越自私、任性,甚至有些小偷小摸的行为。
这是因为父母过度溺爱,没有给他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教育。
误传:父母认为爱孩子就是满足他们的所有要求。
正确观念:爱孩子要适度,既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又要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责任感。
案例二:棍棒教育小华的父母非常严厉,认为孩子不听话就要打。
每当小华犯错,父母就会用棍棒教训他。
然而,这种方法并没有让小华改正错误,反而让他变得更加叛逆,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
误传:棍棒教育可以让孩子变得听话。
正确观念:教育孩子要讲究方法,耐心引导,用爱去感化他们。
案例三:过度干涉小红的父母非常关心她的学习,甚至每天都要检查她的作业。
这样一来,小红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导致她产生了厌学情绪。
而且,小红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误传:父母关心孩子的学习就是好的。
正确观念:父母要适度关心孩子的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案例四:忽视孩子的兴趣小杰的父母认为学习才是最重要的,忽视了小杰的兴趣爱好。
小杰喜欢画画,但父母却认为这对他没有用处,让他把精力放在学习上。
结果,小杰的学习成绩虽然不错,但他的内心却越来越空虚。
误传:学习是孩子的唯一任务。
正确观念: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培养他们的全面发展,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家庭教育的误传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
作为父母,我们要不断学习正确的教育观念,用爱心、耐心和智慧去引导孩子,让他们健康成长。
第2篇1. 棍棒教育- 误传:很多家长认为“不打不成器”,孩子不听话就动手打。
- 案例:小明小时候,只要犯错,就会被父母用竹棍打。
长大后,小明变得非常叛逆,对父母充满怨恨。
2. 重男轻女- 误传:一些家庭认为男孩是传宗接代的工具,女孩不重要。
- 案例:小红家重男轻女,父母一直希望她能生个男孩。
棍棒教育有百害而无一利
![棍棒教育有百害而无一利](https://img.taocdn.com/s3/m/f6fcc516c5da50e2524d7fb6.png)
棍棒教育有百害而无一利棍棒教育,这里泛指用打骂等严厉手段惩罚孩子的一种教育方式。
在我参加的心理培训课程中,见证了成年人的各种心理问题,很多都来自于童年遭遇的棍棒教育。
棍棒教育会打碎孩子的自尊心经常被打骂的孩子无一例外地会认为:“我不够好。
”怀有这种信念的他,很容易会走向两个极端。
一种是我们见过的“好孩子”,例如大家熟悉的虎妈狼爸的子女们,貌似个个出类拔萃。
但代价是,这种孩子在光鲜的成绩背后,是周期性的疲累感,无价值感和无目标感,不知道自己是谁,是为了谁活着,他们走到最后,可能会在巨大的成功或挫折后突然自杀。
另一种是我们常见的“坏孩子”,破罐子破摔,认定自己这辈子好不了了,对父母绝望了,所以你怕什么他来什么,抽烟吸毒早恋打架杀人放火,简直就是无恶不作。
棍棒教育会打破孩子的安全感孩子3岁前,父母是他的全世界。
如果父母动辄施以棍棒打骂,则对于孩子来说,世界就是丑恶、暴力和痛苦的。
如果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接受了这个信念,他一辈子都会生活在恐惧之中。
小时候可能会表现出胆小、不合群、内向。
长大以后,个性较弱的孩子可能会变得孤僻、瞻前顾后,软弱,逃避,一辈子活得畏畏缩缩。
个性较强的孩子,可能会发展成性格暴躁,甚至仇视社会的人,轻则家庭暴力,重则成为杀人犯,恐怖分子,战争狂人。
棍棒教育会抹杀孩子心中的爱在棍棒教育下长大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是“爱”。
因为孩子的心灵是简单而又纯洁的,他们无法在父母打他的同时,体验到父母爱他。
或许他们长大后可以在头脑中明白,但那只限于观点层面的“知道”,这跟“体验到”完全是两回事。
偏偏“爱”这个东西,是要靠身体和心灵来感受和体验的。
我们经常会被头脑欺骗,但我们的身体和心永远不会欺骗我们。
我们长大后可以骗自己说:父母那时候打我是因为他们爱我。
但是我们的身体和心知道真正的答案是什么。
所以我们也许会无奈地发现,自己跟伴侣永远无法走得更近一些,因为我们根本没有体验过,什么是真正的亲近。
你跟相处了十几年的伴侣在一起,内心的亲密感或许还不如你跟你的狗在一起。
棍棒式教育名人例子
![棍棒式教育名人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cbb8a234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10.png)
棍棒式教育名人例子棍棒式教育是指以严厉、惩罚为主要手段的教育方式,通常会对孩子施加体罚或精神压力,以期达到教育的目的。
这种教育方式在过去的某些时期或某些地区曾被广泛采用。
下面列举了10位历史上的名人例子,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接受了棍棒式教育,但却在各自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 艾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父亲曾对他实行棍棒式教育,但他仍然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因相对论而闻名于世。
2. 达尔文(Charles Darwin):曾接受过父亲的棍棒式教育,但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天赋,成为生物进化理论的奠基人。
3. 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年幼时常受到母亲的体罚,但他凭借自己的才华和洞察力,成为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4. 爱迪生(Thomas Edison):他小时候遭受了严厉的体罚,但他以其发明家的天赋和创造力,成为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家之一。
5. 毛泽东:在家庭教育中,他曾受到父亲的严厉管教和棍棒式教育,但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成为中国革命的伟大领导人。
6. 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以色列历史学家,他在成长过程中也遭受了父亲的严厉教育,但他通过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成为全球知名的作家和学者。
7. 孙中山: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他在家庭教育中也接受了父亲的棍棒式教育,但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他成功地推动了中国的革命事业。
8. 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美国第26任总统,他在家庭教育中也受到了父亲的严厉管教,但他通过自己的坚韧和勇气,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受尊敬的领导人之一。
9. 赫尔曼(Hermann Hesse):德国作家,他在童年时期接受了严厉的体罚和教育,但他通过自己的文学才华,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10. 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美国思想家和作家,他在家庭教育中也受到了父亲的严厉教育,但他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文学创作,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推动者。
棍棒教育和赏识教育议论文
![棍棒教育和赏识教育议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738dc05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ad.png)
棍棒教育和赏识教育议论文棍棒教育和赏识教育议论文小朋友经常乱丢乱扔东西,不好好吃饭睡觉,和别的小朋友不能“和平共处”……遇到这些情况,不少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就是打手板,但这种教育方式所引发的争议却越来越大。
在快乐教育、赏识教育理念冲击下,“不打不成器”传统家教观念依然流行,家长自己打骂孩子的现象也依然广泛存在。
“棍棒教育”应“下岗”原本家长都是把孩子当“小皇帝”的,只有对极少数顽童,家长实在是管得没招了才会选择棍棒教育。
家长如果不是一时气急,一般来说是不会打骂孩子的。
实际上,对于0-6岁的孩子,这些不得已而为之的“棍棒”教育并非合适的教育方法。
无论什么情况下,打孩子都是不可取的。
豆豆:两岁半的小男孩被打情形:豆豆是个活泼好动的孩子,总爱摆弄家里的各式电器,电源插座被他看上了,一个劲地玩个不停,妈妈批评了他好几次,他仍然屡教不改,妈妈情急之下打了豆豆。
豆豆妈妈理由:电源插座不像别的东西,危险性很大,虽然有防电装置,但小孩玩东西没有分寸,可能会把它玩烂,漏电,后果不堪设想。
和豆豆说5次了,他依然好像没有听见,装不知道,继续摆弄电源开关,情急之下我就打了他屁股。
专家观点:两岁的孩子还不能知道“电”是什么,也不知道触电是什么样的危险,家长可以用一杯热水碰一下他的手,让他感觉到危险的概念。
另外,这个年龄的孩子都有对外界环境好奇的特点,应给他们营造安全的环境,少下禁令,给他们自己探索的自由和权利。
像豆豆妈妈,就可以把插线板收起来,另外在电源处贴上有图案的贴纸,这样就不会有危险了。
妞妞:两岁的小公主被打情形:每到吃饭时,妞妞都不高兴,不喜欢吃饭,喜欢吃零食。
一到吃饭时就把嘴闭得紧紧的,妈妈怎么说都不听,妈妈着急了,就打了妞妞。
妞妞妈妈理由:她最近也不知道怎么了,对吃饭特别抵触,一到吃饭时就闹脾气,不肯吃,怎么讲道理都不行,现在这么大的孩子不吃饭只吃零食怎么行,我实在没办法就打了她几次。
专家观点:妞妞这么大的孩子正处于“第一反抗期”,她有了“我”的概念,她认为吃饭没意思就会强烈反抗。
家庭暴力棍棒教育案例(3篇)
![家庭暴力棍棒教育案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290739c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9c.png)
第1篇一、案例背景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
棍棒教育,即家长以体罚的方式对子女进行教育,是家庭暴力的一种表现形式。
近年来,家庭暴力棍棒教育现象在我国部分地区仍然较为严重,给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二、案例描述小华(化名),男,12岁,系某小学六年级学生。
小华父母均为农村出身,文化程度不高,家庭经济条件较差。
父母对小华的期望很高,希望他能通过努力学习改变家庭的命运。
然而,小华性格内向,学习成绩一般,经常受到父母的责骂和殴打。
1. 案例起因一天,小华因一道数学题不会做,向父亲请教。
父亲不耐烦地责骂了他一顿,随后拿起一根木棍,狠狠地打在小华的身上。
小华被打得疼得直哭,但父亲却毫不手软。
从那以后,小华每次遇到学习上的困难,都会遭到父亲的责骂和殴打。
2. 案例经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华的性格越来越孤僻,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
在学校,他不敢向同学请教问题,害怕被嘲笑。
在家里,他害怕父亲的责骂和殴打,只能默默承受。
在邻居的眼中,小华是个听话、懂事的孩子,但只有他自己知道,他的内心充满了恐惧和痛苦。
3. 案例结果由于长期受到家庭暴力的摧残,小华的身心健康受到了严重影响。
他出现了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
在学校,他经常被同学欺负,甚至被勒索。
最终,小华的父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寻求帮助。
三、案例分析1. 家庭暴力棍棒教育的危害(1)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长期遭受家庭暴力棍棒教育,会导致未成年人出现心理创伤、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甚至出现自杀倾向。
(2)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家庭暴力棍棒教育会使未成年人产生逆反心理,影响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3)对人际关系的影响:长期遭受家庭暴力棍棒教育,会使未成年人形成自卑、孤僻的性格,难以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2. 家庭暴力棍棒教育的原因(1)家长教育观念落后:一些家长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棍棒教育是培养孩子成才的必要手段。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反方观点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反方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d03a7f04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11.png)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反方观点1. 棍棒的威力说到“棍棒底下出孝子”,咱们脑海里常浮现的就是那种严厉的教育方式,感觉只要一顿揍,就能让孩子乖乖听话。
可现实中,这种想法真的是太天真了!其实,棍棒的威力常常会适得其反。
咱们不妨想象一下,孩子在被打后,心里可能会滋生怨恨,反而对父母的感情淡化,慢慢就变得像个小刺头。
你说,打完了心里没啥好受,关系也没改善,最后只剩下冷冰冰的家,真的是得不偿失啊!1.1 亲子关系的破裂而且,孩子在这种环境下成长,心里难免会积攒不满。
等到他们长大,有的可能会反过来和父母对着干,形成那种“我恨你,你恨我”的恶性循环。
亲子关系就像是那根细细的线,一旦被强力拉扯,容易断掉,再也无法恢复。
而且,想想那种家庭氛围,真的是压得人喘不过气,谁还敢在家里放飞自我呢?1.2 教育的误区教育不该是用棍棒来维持的,咱们要认识到,真正的教育是理解和沟通。
像那种温暖的阳光,可以照亮孩子心里的每一个角落。
其实,孩子们都有自己的想法,想让他们乖乖听话,得先学会倾听他们的声音。
这样才能建立起彼此信任的关系,让他们在爱中成长,才是正道。
2. 独立思考的重要性而且,咱们不能忽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一个小孩如果总是被压着,根本没法培养出自主思考的能力。
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就是让孩子们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吗?如果只有棍棒,孩子们难道会真心实意地接受那些教诲?答案显而易见。
他们可能只会心生抵触,记住的只是那一声声打击,而不是父母想传达的道理。
2.1 错误的模仿更何况,孩子是最善于模仿的生物。
你想想,如果父母总是用暴力解决问题,孩子长大后是不是也可能觉得这是解决问题的“高招”?这样一来,咱们岂不是在无形中教他们用棍棒来对待别人?这绝对是得不偿失的恶性循环,谁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棍棒侠”呢?2.2 情感的缺失再者,棍棒教育会让孩子的情感变得缺失。
想想看,咱们从小就希望有个温暖的怀抱,感受到爱和关心。
如果在严厉的环境中成长,孩子的心里就像缺了个洞,慢慢的,他们可能会对周围的一切失去兴趣,甚至变得孤僻。
管教立规矩
![管教立规矩](https://img.taocdn.com/s3/m/663ad73f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09.png)
管教立规矩管教孩子:不用下策、慎用中策、善用上策首先,发脾气、棍棒教育是下策当熊孩子犯错时,惹得不少爸爸妈妈急怒攻心,盛怒状态下,要么劈头盖脸一顿臭骂,要么拉过来一通狠揍。
反正都是暴力教育,不是语言暴力就是肢体暴力。
但当父母的情绪发泄得到宣泄,冷静下来时,看到被打得可怜兮兮的孩子,心中又懊恼不已。
这样的棍棒教育,往往有短时成效,孩子由于害怕挨打,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会乖乖的,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娃儿们“记吃不记打”的本性就暴露了,这个招数就失灵了。
而且,暴力教育不光影响亲子关系,还对孩子的心理发育有不利的影响,身上真切的痛苦不说,屡次殴打孩子,极易给孩子留下爸爸妈妈不爱我的感觉,从而造成孩子严重缺乏安全感。
其次,长篇大论的讲道理是中策有不少家长意识到暴力教育并非良策,就给孩子摆事实讲道理,便成了他们教育孩子的不二法门。
虽然说教教育比棍棒教育有成效,但是也有其缺点。
当父母苦口婆心地摆事实讲道理时,宝宝们却神游天外,根本也没有听进去。
经常讲大道理还会起到反作用,让孩子觉得家长总是因为一点小事就要“训话”,不胜其烦,甚至逆反,对着干。
最后,立规矩才是上策立规矩就是我们常说的制度管理。
如果做得好,至少可以规避很多常见的闹心事。
这样我们才有时间和心思操心孩子其他更重要的事儿。
立规矩,不是单方面给娃儿提要求,孩子必须单方面的,绝对化的,无条件的做到,而是家长和孩子订立的约定,对家长和孩子都有约束力。
这个约定其实就是社会游戏规则的内化,要体现和对接社会行为准则。
这需要做到几点:要求要简单明了,要讲清楚所以然,明确违反的处罚,要约定共同遵守,要明确违反都要一视同仁的承担后果,自己犯错自己一个人买单。
其中最重要的做到两点:1、规矩订立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充分表达意见,是平等自愿的约定。
如果他的想法无关原则,有他的道理,不妨接受之。
2、规矩订立后,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带头作用。
必要时家长先故意违反一下,然后自己承担责任,接受处罚,做给孩子看。
关于棍棒教育的认识议论文
![关于棍棒教育的认识议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d9291675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23.png)
关于棍棒教育的认识议论文棍棒教育的议论文范文篇一:《棍棒之下未必出孝子》棍棒之下出孝子,大多数中国父母都认同这个道理。
他们对待子女是严格管教,对犯了错的孩子更是暴力惩罚。
棍棒之下真的能出孝子吗然而美国普遍认同的教育方式却与中国的截然不同。
他们教育子女多的是宽容和理解,而不是惩罚。
当他们的孩子犯错误时,他们会原谅孩子犯的错误,教他们其中的道理。
孩子们下次便很少犯同样的错。
而大多数中国父母对待犯了错的孩子是用暴力惩罚,在受到惩罚后,孩子们大多是害怕、叛逆。
下次还会犯同样的错。
这明显说明棍棒式教育不是切实可行的。
中国著名的教育家梁漱溟的教育方式却是非常奇特而有效的,梁漱溟教育他两个儿子非常的放松。
他们父子之间的关系就如同兄弟一般,梁漱溟给儿子更多的是宽容、引导。
儿子遇到问题时他总是顺着儿子的意愿,尽可能的引导他,让他自己思考。
不操纵他牵制他,有错时他不说应该怎样而是不应该怎样。
就连他儿子填志愿向他询问意见时,他也只是笑着说:你自己想什么就是什么。
从效果上看,显然他的教育方式是成功的。
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很明显不是成功的,教育子女需要的是宽容、理解、引导,要尽可能让他们知道其中的道理,而不是一味的用暴力惩罚解决问题。
所以棍棒之下未必出孝子棍棒教育的议论文范文篇二:《关于棍棒教育的作文》长期以来一直有一个观点,即在中国闲了棍子,惯了孩子。
这一点是如何形成并通过中国的悠久历史的传播可能会造成我的好奇心。
然而,真正使我感兴趣的是,是否仍然是这个观点在现代社会值得通过。
一方面,这样的棒用教育模式,没有实现教育目标的可能性:形成一个孩子的判断作为一个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发展,以及正确和错误的。
孩子们总是好奇和破坏性,撕毁书本,抛下花瓶等,这将让你感到很生气。
惩治他们或向他们解释,你面对一个选择。
事实上,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这将是当时有效的。
唯一的区别是,前者对儿童的恐惧和对他们处罚的错误实现后者的作品。
迅速消失的担忧,孩子很可能会重复他们的错误的活动,如果你只惩罚他们。
家庭教育德育误区案例(2篇)
![家庭教育德育误区案例(2篇)](https://img.taocdn.com/s3/m/02831468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ab.png)
第1篇1. 案例一:过分溺爱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百依百顺,导致孩子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自私自利,缺乏社会责任感。
案例中,一位母亲为了满足儿子的要求,不惜花费大量金钱购买奢侈品,甚至为了儿子在学校受到同学欺负而向同学家长道歉。
这种溺爱教育方式,使孩子无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2. 案例二:忽视孩子个性发展父母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兴趣和个性发展,导致孩子心理压力过大,产生厌学情绪。
案例中,一位父亲为了让孩子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逼迫孩子放弃自己喜欢的绘画,每天只顾着做题。
结果,孩子不仅成绩没有提高,还出现了抑郁症状。
3. 案例三:棍棒教育父母采用棍棒教育方式,对孩子进行体罚,导致孩子心灵受到伤害,产生逆反心理。
案例中,一位父亲因为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便动手打孩子,导致孩子心灵受到极大创伤,与父亲关系恶化。
4. 案例四:过度强调竞争父母过度强调竞争,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始终处于紧张状态,缺乏关爱和支持。
案例中,一位母亲为了让女儿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不断给孩子施加压力,导致女儿心理负担过重,甚至出现了焦虑症。
5. 案例五:忽视道德教育父母忽视道德教育,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导致孩子缺乏道德观念,行为不端。
案例中,一位父亲为了让孩子在学业上取得好成绩,不惜采取不正当手段,如抄袭、作弊等,使孩子逐渐丧失了诚信意识。
为了避免这些家庭教育德育误区,家长应注重以下几点:1. 平衡关注孩子学习和生活,关注孩子的兴趣和个性发展。
2. 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3. 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4.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5. 教育孩子遵守社会公德,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
第2篇案例一:过度溺爱小明的父母对他百依百顺,从小到大要什么给什么,小明在家庭中养成了任性、自私的个性。
当他进入学校后,由于缺乏自律和团队合作精神,与同学关系紧张,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孩子实行棍棒式教育
中国狼爸萧百佑20年打出“一门三北大”
萧百佑
对孩子以“打”为法宝,四个孩子中已有三个考入北大。
萧百佑备受争议的教子经《所以,北大兄妹》于今年6月出版,受“美国虎妈”蔡美儿的启发,他自称“中国狼爸”。
在书中,实现“一门三北大”的奥秘简单而清晰:“古人很聪明,发明出藤条,打到身上对皮肤的刺激很大,但不伤筋骨。
”
“我是被母亲打出来的,所以当我看到无数人狂热推崇西方散漫式教育而无情抨击中国传统教育方法时,我感到心痛,我想用自己的方式向大家证明点什么。
”——萧百佑将三个孩子送进北大,香港商人萧百佑跻身成功父母行列,出版教子经《所以,北大兄妹》。
“美国虎妈”已让西方人大面积质疑,以“打”为法宝的“中国狼爸”,再次掀起对中国国产教育模式的讨论。
1“萧式民主”
孩子是民,家长是主
有赖于一种质地坚韧、弹性极佳的藤本植物,香港商人萧百佑幸运地跻身“成功父母”行列。
他的长子萧尧和长女萧君在2009年分别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和法学院录取。
今年夏天,二女儿萧箫紧随其后,成为了哥哥姐姐的校友。
最小的三女儿萧冰目前正读高二,她有古筝特长,目标是同样位于首都的中央音乐学院。
“狼爸”在全国各地做奢侈品生意,家境早已中产。
他并没有细读过有关“虎妈”的任何报道。
在被记者问到“狼爸”与“虎妈”的差别时,萧百佑错误地以为“虎妈”只是用严苛的方式教育别人的孩子,而他教的孩子则是自己的。
萧百佑坚定地认为,只有中国传统教育才是最正统、最优秀的教育方式。
这或许也是他与“虎妈”的共识之一。
当自己的教育理念被一帮朋友群起攻之时,他大声反驳道:“中国几千年的礼不可丢,父亲就要有做父亲的威信,孩子不对,就要打,打,他们才能记住。
”
过去近20年中,萧百佑无数次从家中的仿古花瓶里取出藤条,来到客厅,然后变身“圣斗士”,杀气腾腾地立于儿女面前。
没有任何商量余地,孩子犯了错误,必须要打。
孩子们当然有过反抗,何况联起手来就可四对一,不过人数上的优势从未影响结果。
萧尧曾据理力争说,现代社会要讲求民主。
父亲不屑地回应:“你是民,我是主,这就是民主。
”
2 社交控制
去同学家须提交申请书
国产教育模式在萧家,就是孩子不允许自由看电视和上网,不允许随便开冰箱喝可乐,家在广州时,孩子的房间也不允许开空调。
从刚会说话开始,几个孩子的必修课就是《声律启蒙》、《三字经》、《琵琶行》。
萧百佑不停向几个孩子灌输,考不上北大就是失败。
哥哥姐姐同时被北大录取,二女儿萧箫自然有了要延续这一传统的额外压力。
“所以我给你一个条件,”萧百佑在考前对她说,“考不上爸爸不批评你,但是你必须重考。
”
孩子们上学后,与同学的交往一直被严格限制。
为杜绝被同龄的孩子带坏,萧家子弟若想去同学家串门,必先提交一份格式完整的申请书,列明去哪位同学家,这位同学在班级担任的职务,学习成绩如何;同行的同学有哪几个,都在班上担任什么职务,学习成绩如何;大概要呆多久,何时可以回来;同学家长的姓名和电话。
最后,申请书还必须由班主任签字。
孩子们当然不好意思为了找个同学还去见老师,申请书大都断于签字环节。
孩子在上大学之前不需要朋友。
这是萧百佑众多不近人情的坚持之一。
因各种原因,萧家搬迁过五次,每次转学、搬家后,萧尧与之前的同学便完全失去联络,他的小学同学如今
一个也联系不上。
在萧百佑看来,以前的同学既然已经不“同学”了,又有何可交流。
从小到大,萧尧只在学校参加过两次春游,对如此严格的社交控制,萧百佑得意洋洋,因为这“为孩子们在同学圈中圈起了一个最纯洁、最安全的环境”。
3 专注学习
任何课外活动都被禁止
任何课外活动在萧家都被禁止。
小学时代的萧尧曾沉迷于植物研究,家里的阳台上摆满了他种植的各类花草。
但在一次幅度不大的考试成绩下降后,萧百佑命令儿子把全部植物扔进垃圾桶。
为此,萧尧不顾必然被打的命运,与父亲发生了少有的争执。
萧百佑拿着藤条对儿子喝道:“我本来不想管你,但是你太不争气,有兴趣可以,考上大学再来给我谈兴趣!”
打完儿子,萧百佑又布置了十遍《滕王阁序》的抄写。
回忆这段往事,萧尧称,自己对植物的兴趣,如今也只限于帮妈妈种些葱姜蒜了。
“素质教育是重要的,但是在中国高考普遍的应试教育大环境下,又怎么能保证素质教育和谐地发展呢?”萧百佑说。
萧家四兄妹一直不被允许参加校内的比赛活动,被同学誉为“三分王子”的萧尧也不能随心所欲去打篮球。
父亲对他说:“古有文官与武官,你若选择做文官,便不许做武官。
”
在孩子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之前,萧百佑也不给一分零花钱,因为有了零花钱便会有新鲜好玩的东西,对学习也就越发没有兴趣。
“荒废了学业,父母反而埋怨是教育制度之过,试问这教育制度又何罪之有?”
因为父亲的“暴政”,萧尧曾经想过离家出走,但却始终下不了决心。
没有钱,没有朋友,他想,能走去哪?
4 虽不赞同
妻子支持他的棍棒教育
他的妻子虽然对丈夫这套教育方式不完全赞同,但看见孩子的学业进步,也就无条件支持了。
她会在孩子被打出伤痕之后,行使母亲的柔情,为他们上药。
外涂的万花油,4个孩子有时候轮着用,有时候一起用。
萧百佑对孩子的惩罚没有上限,因为“错误没有上限一说”。
有一次他打完小女儿萧冰,萧冰的姑妈边哭边给侄女洗澡。
因为要练琴,萧冰只能被打腿,上面全是血印。
“姑妈你别数了,”萧冰冷静地说,“28下。
”“这证明我在打她的时候,她头脑是清晰的,知道自己是错的,应该受罚。
”萧百佑对女儿的表现充分认可。
“狼爸”萧百佑效法的是自己的双亲。
他的爸爸在家中极具权威。
母亲则每天两顿以上,不说道理地打自己的儿子。
“当时的社会环境就是这样,物质一穷二白,精神则完全疯狂,母亲对我有暴打的成分,她又不认字,但却把我教正了。
”萧百佑说,“她打我和我现在打孩子唯一相同的地方,就是对孩子的爱。
” 据《南都周刊》报道
萧百佑将自己的打法总结成7条
1 初中以后少打,因为性格已经定型,但在幼儿、小学时期,定要严厉管教;
2 只用藤条或鸡毛掸,伤皮肉不伤筋骨;
3 只打手和小腿,身体其他部位不打;
4 打前先训话,讲明错误之处再打;
5 一个孩子犯错,其他孩子必须站在一旁听从教诲,看着兄弟姐妹挨打;
6 打之前告诉孩子这次要打几下,让孩子自己数,不多打不少打,数错一下罚十下;
7 孩子必须主动伸手挨打,不能缩手躲避,不能喊疼,缩手一下多打一下,喊疼打得更重。
对话萧百佑
内地教育是个很好的体系
记者:孩子要严格教育,但有没有打以外的好方法?
萧百佑:在中国没有。
人首先是动物性,其次才是人性,小孩是不具备完整的人性的,所以我们要用动物条件反射的方式来教育他,加强他们的记忆,打是最好的方式。
我见到很多3岁左右的小孩,就为了让他吃一口饭,还不是一碗,他的父母或者保姆绕着桌子追三圈,这太恐怖了。
我的4个孩子只打了一次,他们就好好吃饭了,就这么简单。
如果我来管中国足球,两年,绝对拿亚洲冠军。
记者:你把孩子“打进北大”的做法,在中国是否具有普适性,值得效法?
萧百佑:如果平常和孩子很少聊天,小孩对你就只有畏没有敬,你打他,他肯定逆反。
如果爸爸妈妈天天吵架,自己身不正,你打他,他就觉得你像欺负妈妈一样欺负我。
夫妻之间的爱、父母对长辈的孝顺和兄弟姐妹之间的团结,这些对小孩很重要。
他为什么要听你的,为什么你打他他都认同,有一条,他服。
良好的家庭氛围,我觉得是可以采用极端教育方法的前提。
记者:你的孩子都有香港身份,却并没有送去香港读书。
萧百佑:我认为中国人的孩子还是在中国内地接受教育好。
我更反对的是把小孩送出国外,尤其小学初中就送出去,孩子最需要的东西我觉得还是家庭。
现在出国读书的孩子越来越多,也不排除其中会有很成功的,但我认为起码父母不快乐,见不到孩子,孩子再优秀也没用。
记者:出去的孩子也是因为对内地教育不信任。
萧百佑:内地的教育还是有一个很好的体系,只不过这几年大家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打烂了一些好传统。
以前像奥数这样的国际大赛,中国学生都是顶呱呱的,但现在很多人怀疑中国学生的创造性,我认为这是中西方国情的差异。
我们的父辈都没有创造性,你根本不可能要求我们的孩子有创造性。
这种体制下,创新本身就是不被鼓励的,中国最鼓励的是中庸,这个社会的价值观是这样,所以我觉得首先是守好规矩。
记者:你觉得孩子考上北大就是人生的成功了?
萧百佑:在读书这个阶段,北大就是成功,但这还不是人生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