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好相似理论
第四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及面临垄断竞争的国际市场的条件下, 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增加而 下降,市场需求量则随着价格的下降 而增加。
在参与国际贸易以前,企业面向国
内需求,国内市场需求的有限性, 限制企业不能生产太多,从而使生 产成本和产品价格不得不保持在较 高的水平上,即A点。
在参与国际贸易之后, 企业面向两个市场,国内需求加上国
外需求,厂商生产量增加; 这时,规模经济效应使产品的平均成 本降低,厂商可以降价出售,由此增 强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见图4-1)
P1
A MC
B
P2
AC
D2
MR1
D1 MR2
图 4-1
图中AC为平均成本曲线,
D1为国内需求曲线, D2为国外需求曲线; 在该国没有参与国际贸易之前,厂商的 产品只需满足国内需要,产品数量被限 制在Q1,价格为P1 ;
(一)产品异质论 1.产品差异理论: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产业 总是由采用相同生产方式生产同一产 品的企业组成。实际上,同类企业虽 然生产同类产品,但同类产品之间却 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性是同 类企业生产的同类产品产生贸易的根 本原因。
产品差异按强弱可分为:主观差异性和
客观差异性两类。 由于产品差异性只有在影响消费者心理 的限度内才是有效的; 因此,起主导作用的是产品的主观差异 性,而不是客观差异性。
Q6 Q5 Q4 Q3 Q2 Q1 O
产品质量
R
YB YA
平均收入
图 4-3
图中,横轴表示平均收入水平,纵轴
表示产品质量档次,45o线OR表示各 国平均收入水平对产品的需求档次成 正相关关系; 纵轴上的Q1、 Q2……. Q6分别表示产品 质量档次与R线的交点表示一国代表性 需求的水平。
偏好相似学说
偏好相似学说偏好相似学说认为,一种工业品是否可能出口要由它的国内需求来决定。
这是因为,生产者对国外市场不可能像对国内市场那样熟悉了解。
他们总是面对国内需求来捞取利润,决不会想到满足一个国内不存在的需求。
只有长期为国内需求进行生产以后,他们才开始考虑出口产品。
同时,一项新产品的发明和生产,也是国内需求推动的结果。
新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总是首先在国内市场进行,然后才逐渐适应出口需要。
而且,只有存在国内需求的商品才会成为具有相对优势的商品。
没有国内需求,生产者难以想象出适合国外需求的产品,或者要花费高昂的代价才能得到国外信息,这自然很难产出优势产品。
可见,国内的需求结构决定和制约着一国的出口贸易结构。
该理论进一步指出,需求结构的相似程度决定着两国之间的贸易数量。
具体地说,两国的需求结构越相似,两国之间贸易量越大。
一个国家在将国内贸易延伸扩展为国际贸易以后,它的产品多数会出口到那些需求结构相似的国家。
这是因为,两国经济越相似,它们的社会政策、经济政策、文化背景的差异相对来说越小,所形成的“市场隔离”也较小,从而贸易机会就越多,贸易潜力也越大,彼此的贸易利益也可能越多。
经济发达国家之间工业制成品贸易的比重不断增大的事实,恰好印证了这点。
那么,怎样来衡量需求结构的相似程度呢?该理论认为,人均国民收入是影响需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两国的人均收入越一致,它们的需求结构越相似,彼此从事贸易的可能性越大。
相反,人均收入水平的明显差异却成了贸易的潜在障碍。
例如,一国拥有优势产品,但别的国家因收入较低而对它缺乏需求,彼此贸易自然无从发生。
这表明,具有相同或相近发展水平的国家之间更易于开展彼此获利的贸易活动。
我们首先分析由于偏好不同而产生的贸易。
为集中说明需求偏好方面的原因,假定各国在生产方面的能力是完全一致的,即同样的生产技术、同样的资源比例、同样的生产规模等。
各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假设是相同的。
在图3.9中,假设中国和美国在小麦和大米上有相同的生产能力(用一条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但有不同的需求偏好。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1、要素丰裕度:是从一国整体的角度来衡量其要素禀赋状况。
2、提供曲线:也称相互需求曲线,反映一国在不同的相对价格水平下为进口其需要的某一数量的商品而愿意出口的商品数量。
3、产品生命周期:产品要经历创新、成长、成熟、衰退阶段的全过程,以及伴随着这一过程的技术传播,比较优势在国际间进行转移过程的统称。
6、有效保护率:就是由于各种保护措施下而引起的国内增值的提高部分与自由贸易条件下增值部分相比的百分比。
7、要素密集度:系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这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
8、关税配额:指征收关税与进口配额相结合的一种限制进口的措施。
9、汇率制度: 是指一国货币当局对本国汇率水平的确定、汇率的变动方式等问题所作的一系列安排或规定。
基本内容包括:确定汇率的原则与依据;维持与调整汇率的方法;管理汇率的法规、制度和政策等;制定、维持与管理汇率的官方机构。
10、契约曲线:是(在消费者之间进行交换时)两个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相等的点的轨迹,或者(在生产者之间进行交换时)两个生产者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的点的轨迹。
11、出口补贴:政府为了降低出口商品价格,增强出口商品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在出口某种商品时给与出口厂商的补贴12、贸易创造:是当一国加入关税同盟后,一些原来在本国国内生产的产品现在被同盟内其他国家更低的进口产品所替代,从而增进了同盟内部成员国福利的贸易效应。
15、模仿滞后:是指技术领先国家发明出一种新产品到落后国(模仿国)模仿并能够生产出同样产品之间的时间间隔。
16、关税:是世界各国普遍征收的一个税种。
是指一国海关依法对进出境的货物或者物品征收的一种税。
17、歧视性政府采购政策:是指国家制定法令,规定政府机构在采购时要优先采买本国产品的做法。
18、要素密集度逆转:要素密集度颠倒也是里昂惕夫之谜的一种代表性解释。
要素密集度颠倒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况:一种给定商品在劳动丰裕的国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资本丰裕的国家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简要评述偏好相似理论
简要评述偏好相似理论
偏好相似理论是一种重要的消费心理学理论,旨在说明消费者在决定购买商品时,会考虑和自己相似的他人的购买行为。
它假设,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与另一个人有相似的消费偏好,他们将更倾向于接受来自另一个人的建议,并对对方的购买行为表示认可。
偏好相似理论的研究表明,当我们知道别人的偏好时,我们会受到显著的影响。
因此,当消费者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共同偏好时,他们更有可能接受其他人的建议。
此外,偏好相似也可以影响个人的品牌偏好。
消费者认为自己和其他人有相似的品牌偏好时,他们会更倾向于选择其他人使用过的品牌。
此外,偏好相似理论在营销及广告方面也有很大的应用。
例如,广告商可以通过推广偏好相似机制,利用社交媒体和网络广告来提升营销效果。
此外,他们还可以利用在线评论等信息,为消费者提供偏好相似的推荐。
最后,偏好相似理论也可以帮助企业提升自身的销售量和利润,并为消费者更有效地做出购买决策提供支持。
通过分析消费者偏好,企业可以找出这些偏好与自身产品和服务之间的共同点,从而进行精准营销,吸引消费者进行购买。
综上所述,偏好相似理论对消费者在购买决策中的影响是显著的,同时也可以帮助企业提升营销效果和利润,推动消费者更有效地做出购买决策。
未来,有望进一步开发偏好相似理论,以帮助消费者更便捷、更精准地进行购买。
[经济学]第四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二、技术差距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要素禀赋论假定参与贸易的两国拥有相同的技术水 平,当两国使用不同技术或技术随时间变化时要素禀赋 理论不再适用,现实中各国使用的技术有差异,技术差 异和技术变化已经成为国际贸易基础的重要来源之一。 技术差距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从供给角度考察技术 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两个理论都考虑了时间因素,是对 静态要素禀赋论的重要的动态拓展。
第四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当代国际贸易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
•
•
发达国家间贸易的增长
国家间产业内贸易的增长
针对这些新情况,国际贸易理论有了新的发
展,以解释这些现象
本章内容概要
偏好相似理论 技术差距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早期基于规模经济的贸易理论
行业内贸易理论
一、偏好相似理论
要素禀赋论以供给为导向,排除了需求因素, 在两国偏好相同的假定下分析国际贸易,得出要素 禀赋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瑞典经济学 家林德第一个正式从需求角度考察贸易基础,在 1961年出版的《论贸易和转变》中,林德提出了偏 好相似理论,从需求角度探讨贸易发生的原因,解 释了要素禀赋论不能说明的国际贸易现象,又称为 重叠需求理论。
实证检验
•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制成品贸易在美国、加拿大、 日本和欧洲国家间迅速发展,这些国家同时进口和出口 同类商品,偏好相似理论与贸易事实基本吻合。 • 1973年塞勒尔(Joel Sailors)、柯瑞谢尔(Usman Qureshi)和克鲁斯(Edward Cross)等人的研究发 现了平均收入水平差额与贸易强度的负相关性。 • 詹瑞(Jerry)和瑟斯比(Marie Thursby)1987年研 究了13个欧洲发达国家、加拿大、日本、美国和南非的 制成品贸易,结果基本支持偏好相似理论的结论。
国际经济学需求偏好相似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收音机成为大众化产品,因为真空管最开始是由美国人发明的,因此美国控制着当时的国际收音机市场。
随着技术的传播,日本利用廉价的劳动力抢占的世界收音机市场的半壁江山。
美国、日本收音机产业的变迁
四、案例分析
此后美国又发明了晶体管来取代真空管,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美国厂商又有能力与还在使用过时技术的日本厂商竞争。
Ya2
O
Yb2
q
A1
B2
B1
A2
P
B
A
Y
Ya1
Yb1
林德尔模型
突破了其他国际贸易理论仅从供给角度研究贸易成因的局限性,侧重从需求角度探讨产业内贸易的基础,是对要素禀赋理论和其他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拓展和完善。
01
有效解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迅速发展的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现象。
01
主要针对工业制成品贸易。
01
标准化生产期:
0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它运用动态分析的方法,从技术创新和技术传播的角度,分析了国际贸易的基础和贸易格局的动态扩展。
此理论对解释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技术转移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把动态的比较优势理论与要素禀赋论结合起来的一种理论。
三、理论简评
第七节 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单击添加副标题
师洁 20134160143
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overlapping demand theory) 瑞典经济学家林德(Staffan B. Linder)于1961年提出 从需求方面探讨了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 (H-O理论适合用于解释初级产品,不适合解释制成品,特别是资源密集型产品)
徐晓偏好相似理论的主要内容
徐晓偏好相似理论的主要内容
偏好相似论是西方关于国际贸易成因的一种理论。
根据赫克歇尔一俄林贸易理论可以推出,大量的国际贸易应在资本存量丰富、工业发达的工业国和土地或劳动丰富的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但实际并非如此。
瑞典经济学家S.B.林德尔在《论贸易和转变》一书中,提出偏好相似论来解释这一情况。
他的基本理论可以概括为两点:(1)一种工业品要成为潜在的出口产品,必须首先是在本国消费的产品,即产品出口的可能性决定于它的国内需求;(2)两个国家的需求结构越相似,贸易量也越大。
平均收入水平是影响需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
平均收入相似可以用来作为需求结构相似的标志。
偏好相似论从需求方面,即从人均收入水平的一致性方面来解释国际贸易结构,指出人均收入水平接近的工业国相互出口的往往是同类产品。
需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一个独立条件.需求相似理论两国之间的需求结构若是越接近,则两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基础就越雄厚.当两国
的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时,则重叠需求的范围也就越大,两国重复需
要的商品都有可能成为贸易品.如果各国的国民收入不断提高,则由
于收入水平的提高,新的重复需要的商品便不断地出现,贸易也相应
地不断扩大,贸易中的新品种就会不断地出现.所以,收入水平相似的国家,互相间的贸易关系就可能越密切;反之,如果收入水平相差悬殊,则两国之间重复需要的商品就可能很少,贸易的密切程度也就很小.。
《偏好相似理论》课件
了解偏好相似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建立关系。通过找到共同点和相似之处, 人们可以更快地建立亲近感和友谊。
教育领域
应用偏好相似理论的原理,教育者可以设计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材料和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学习效果。
偏好相似理论的影响因素
文化背景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影响人们对相似性的偏好。一些 文化更重视个体差异,而另一些文化更强调共性。
个人经历
个人经历和社会化过程会影响人们对相似性的评估。 人们通常更喜欢与自己经历或身份相关的事物。
偏好相似理论的优点与局限性
1 优点
偏好相似理论有助于解释人们在决策和评价中的偏好,为市场营销和人际关系提供了有 效的参考。
2 局限性
偏好相似理论并不能解释所有的人类行为和决策,还需要结合其他心理理论和实证研究 来进行综合分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偏好相似理论的原理
偏好相似理论的原理是基于人们的认知和心理机制。它认为人们更倾向于选 择与自己相似的事物,因为与自己相似的事物更容易引起共鸣,产生亲近感, 并满足人们的自尊心和认同感。
偏好相似理论的研究方法
1
实验设计
研究者通过实验设计来探究偏好相似理论
问卷调查
2
的影响。例如,他们可以设计实验来测试 人们对与自己相似或不相似的产品的偏好。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者可以收集大
量的数据来验证偏好相似理论的假设,并
深入了解人们对不同事物的偏好。
3
神经科学研究
通过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者可以探 索偏好相似理论在大脑中的神经机制,从 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人们对相似性的偏好。
偏好相似理论的应用领域
市场营销
通过了解消费者的喜好和偏好相似理论的原理,营销人员可以设计更具吸引力的产品推广策 略,以提高销售和市场份额。
需求偏好理论
第四节需求偏好相似理论一、潜在出口需求偏好相似理论是由瑞典经济学家林德尔(S. B. Linder)在他于1961年出版的一部著作《论贸易与转型》(An Essay on Trade and Transformation)中提出的。
林德尔认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能够较好地解释初级产品的贸易模式,更为一般地说是解释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的贸易模式,但是这一理论不足以解释制成品的贸易模式。
林德尔认为,一种产品要成为出口品,首先必须是满足本国需求的产品,然后再出口,及产品被本国生产和消费是其成为出口产品的必要条件。
原因在于:(1) 出口是市场扩大的结果。
企业家对国外市场不可能像对国内市场那样熟悉,不可能想到一个国内不存在的需求。
出口是市场扩大的结果,而不是开端。
(2) 产品发明来自于国内市场需求。
一国本身的需求才是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的推动力。
(3) 出口的工业品必须先有一个国内市场,才能获得相对优势。
因为要使一种新产品最终适合市场需要,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必须反复地交流信息,如果消费者和市场在国外,取得信息的成本将是高昂的。
二、收入弹性与恩格尔法则人们对收入变动所作出的需求反应称为“需求的收入弹性”(η),通常以需求变动的百分率与收入变动的百分率之比来表示:η=对商品A需求变动的百分率/ 收入变动的百分率η>1,表示对商品A需求量增加的比率超过收入增加的比率;η<1,表示对商品A需求量增加的比率低于收入增加的比率;η<0,表示收入增加时,消费者对商品A的需求量反而减少。
经济学家根据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的值,即根据需求量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将商品分为“奢侈品”(η>1),“必需品”(1>η>0)和“劣等品”(η<0)。
在对各种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作出估值之后,人们便可根据收入的差别来说明需求的不同,根据收入的增加情况来预测需求的变动。
恩格尔(E. Engel)指出,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人们花费在食品上的支出占收入的比重会越来越少。
偏好相似理论
偏好相似理论
心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偏好相似理论”(Theory of Preference Similarity),它认为人们选择特定对象(例如朋友、购买品、参与活动等)是由于与该
对象有着共同的偏好。
研究者也发现,相似的偏好可以加强两个人之间的互动,促进两个
人之间的友好和相处。
偏好相似理论是建立在比较偏好的基础上,比较偏好又可以分为两类:结构偏好和比
较偏好。
结构偏好与个体在不同环境中的行为有关,譬如说吃什么、喜欢什么样的书籍。
而比较偏好则指个体在同类物品或事物中的选择,比如选择一家餐厅或一部电影。
若两者的偏好相似度较高的话,他们间的关系就会更加默契,相互间的交往更加得心
应手。
如果他们发现有偏差,则很可能导致他们的关系紧张,拉开距离。
另外,当一个人
的偏好与自己能够理解的到的那些偏好较为相似时,人们就会更容易投入和理解;当偏好
较为不同时,人们就会觉得距离较远,也更不可能产生共鸣。
在当今社会中,人们以自己的偏好来评判他人,选择友谊。
因此,理解他人的偏好,
学会表达自己的偏好,以达到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的方式,都是必须要做到的社会技能。
此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要能够进行有趣并且平等的交流,就必须更加全面地
理解偏好相似理论,学会探索他人的偏好和怎样开展吸引人的活动,从而增进彼此的友谊,促进共同发展与进步。
第三章 国际贸易新理论参考答案
外部规模经济主要来源于行业内企业数量的增加所引起的产业规模的扩大。外部规模经济同样会带来该产业成本的降低。在外部规模经济下,由外部经济所带来的成本优势,能使该国成为商品出口国。或许出口产业的建立是偶然性的,但一国一旦建立起大于别国的生产规模,该国就会获得更多的成本优势。这样,即使其他国家更具有比较优势,如果该国已先行将产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那么其他国家就不可能成为该产品的出口国。在外部规模经济存在的情形下,贸易模式并不能根据比较优势而加以确定,强烈的外部经济会巩固现有的贸易模式,可能导致一国被"锁定"在某种以无比较优势的专业化分工模式中,甚至可能导致该国因国际贸易而遭受损失。
(4)对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评价。生命周期理论使得比较利益、H一O模型从静态发展为动态,把管理、科技、外部经济因素等引入贸易模型,比传统理论进了一步。但由于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各国面临的产业发展方向和环境不同,故生命周期的循环并不是国际贸易普遍的、必然的现象。而且再这种动态中创新与模仿者的地位有某种程度的固定。(如美国常常被认为是创新者)
3.简述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答:产品生命周期是市场营销的概念,指的是产品要经历投人、成长、成熟和衰退等时期,国际贸易的产品生命周期,是将周期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结合起来,使比较利益从静态发展成为动态。
(1)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学说的基本内容--产品生命周期的四阶段理论。第一阶段,美国创新,并对该产品有生产和市场的垄断。第二阶段,外国开始模仿,美国产品竞争力下降。第三阶段,外国模仿者开始向第三国出口,美国出口大幅度下降。第四阶段,外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美国开始从出口国转变为进口国。商品在美国完成周期,而在模仿国开始其周期,该过程像接力棒传递过程一样。
需求偏好相似理论的实证分析
需求偏好相似理论的实证分析第五节偏好相似理论H—O模型,归根结底是从要素禀赋的差异去阐释国际贸易的基础础和贸易形态与方向的决定。
据此可以推论,要素禀赋差异越大,国际贸易量也就应该越大;而且,大量的国际贸易,似乎应该在资本存量(capital stock) 大的发达工业国与土地或劳动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之间发生和进行,贸易形态和方向则应该是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之间的交换。
然而,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实际情况却是:发达的工业国家之间的贸易量远远超过工业国与非工业国之间的贸易量。
统计资料表明,发达工业国家的出口量占世界出口总量的3/4,而其中的75%又是在这些发达工业国之间进行的。
贸易形态与方向则是工业制成品之间的交换。
这种现实的国际贸易现象,显然跟俄林理论发生矛盾。
如何解释这种矛盾现象呢?瑞典经济学家林德(S·B·Linder) 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在他于1961 年出版的《论贸易和转变》一书中,提出了“偏好相似理论”(Theory 0fpreference Similariy) ,对这种现实的国际贸易现象了解释。
从总的来说,林德认为,俄林的理论只适用于工业品和初级产品之间的贸易而不适用工业制成品本身的贸易。
这是因为前者的贸易形态与方向,主要是由供给面去决定的,而要素禀赋理论跟比较利益理论一样,都是属于供给面分析的理论,因而能对其作出解释;而后者的贸易形态和方向,除了受供给而的影响之外,国家之间的需求相似格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要素禀赋理论恰好欠缺需求面的分析。
林德的偏好相似理论,不是对俄林理论的否定,而是对这一理论的补充。
偏好相似理论的主要观点有两个:一是需求基础论;二是需求相似论。
所谓需求基础论,是说一个国家的某种工业制成品要成为潜在的出口产品,首先必须是这种产品在国内有着广泛的需求。
不管一种产品的最终出口份额是如何之大,出口终究是市场的扩大,而不是它的开端。
一种产品,它所投放的市场首先是国内的市场,它所适合的首先是国内市场的需要。
产业内贸易理论
一、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概念及假设前提
概念:产业内贸易是相对于产业间贸易而言的, 概念 它指同一产业(或部门、行业)内部的差异产品 及其中间产品的国际交换。 假设前提: 假设前提 (1)从静态出发进行理论分析; (2)分析不完全竞争市场,即垄断竞争; (3)经济中具有规模收益; (4)考虑需求相同与不相同的情况。
q H P G F E D C O yA yB y A B
所需商品越高档,则其品质等级就越高档。 人均收入水平越高,则消费者所需商品的品质等 级越高。 两者关系可以用图中的OP来表示。 yA:A国的人均收入水平 yB:B国的人均收入水平 FC:A国所需商品的品质等级范围 HE:B国所需商品的品质等级范围 落在各自范围之外的物品不是太高档就是太过低 劣,是其不能或不愿购买的。 处于品质等级EC和HF之间 的商品不可能成为贸易品 处于品质等级E和H之间 的商品成为贸易品
根据产品周期理论,产品完成一次循环需经历初始期、成长期、成熟期限三个阶 段。 1、初始期 产品的初始期是指产品的研制与开发阶段。在这一阶段,产品的技术还未成型, 研究与开发的费用在成本结构中占据最大的比重。对于少数先进国家来说,由于 劳动相对稀缺,工资比较高,因此寻找节约劳动的生产方法是他们从事技术创新 的诱因。另外,这些国家拥有相对较高的科技水平的和较多的科技人员,所以能 集中大批高素质的科技人员从事研究与开发活动。由于资本相对比较丰富,所以 这些国家也能够在研究设备方面投入大量资本,并且承担风险的能力也较强。正 因为如此,这些国家在这一阶段拥有比较优势,成为新产品的出口国。这在初始 阶段,新产品或改进后的产品,一般品质等级要比已有的商品品质要高,要初始 阶段,贸易主要发生在少数先进国家与其他发达国爱之是,因为这些国家的收入 水平相对较高且比较接近。
偏好相似理论
偏好相似理论
偏好相似理论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理论,它认为人们在交往中会更倾向于与自己偏好相似的人。
偏好相似理论源于社会认知心理学,认为人们选择的朋友及交往的伙伴将会以其自身的偏好,价值观,行为习惯,以及其他属性为基础。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人喜欢吃辣的食物,那么他就更可能和其他也喜欢吃辣的人交往。
这种情况下,他们之间的共同点就会让他们更容易接近彼此,更容易建立友谊,也更容易增进彼此的了解。
偏好相似理论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会有社会群体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在一个社会群体中,每个人都有同样的偏好,价值观,行为习惯等。
他们之间的共同点使他们更容易互相理解,彼此间的认同感也会提升,大家会有一种归属感,这种归属感又会提高一个社会群体的凝聚力。
此外,偏好相似理论在现代社会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认为与同样偏好的人交往更有益,因为他们能更容易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自身价值。
同时,这也有助于形成一个有效的社会网络,让人们能够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
总之,偏好相似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它能够解释为什么人们会倾向于与自己偏好相似的人交往,也能够解释社会群体
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在现代社会中,偏好相似理论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
需求偏好相似论的主要内容
需求偏好相似论的主要内容需求偏好相似论,说白了就是个挺有意思的理论。
简单点讲,它就是在说,人们的需求和偏好其实有相似之处,大家并不是完全不一样的个体。
你可以想象一下,咱们每个人虽然都觉得自己很独特,但实际上,在很多方面,咱们的需求、喜好,甚至一些选择,都会不约而同地走向相似。
就像你去看一部电影,虽然你可能喜欢轻松的喜剧,但偏偏身边的朋友也大都喜欢那种爽快的动作片,甚至有时候你们还会在电影院门口争论:“你咋就不能试试看个别的?”其实大家心里都知道,根本原因就是大伙儿的需求和喜好往往是可以互相呼应的。
你看,需求偏好相似论这东西,最早是从消费行为学开始的。
说白了,就是告诉咱们:在人们的消费选择里,虽然每个人看似都有自己的一套标准,但其实大家的需求偏好是有很多重叠的地方的。
这就像是,大家都说自己喜欢独特的东西,可一到商场里,突然发现那种爆款的衣服、鞋子、手机,大家都争着抢,明明一开始大家都说要“与众不同”,结果最后都变成了“大家一样”。
不是说人们不懂得个性,而是大家在某些特定的需求上,真的挺容易走到一条路上的。
要知道,人类在需求上其实挺简单的,别看每个人的生活都不一样,需求却有一些基本的共性。
比如说,大家都要吃饭,大家都要睡觉,这些基本的需求让我们每个人从一开始就走在了一条类似的轨道上。
再说了,谁不想吃一顿美味的大餐?谁不想买一双看起来又酷又舒服的鞋子呢?要不怎么说咱们是人类,明明有那么多不同的选择,结果大家还是倾向于做出一些差不多的决定,真的是“殊途同归”啊。
再说了,人的需求偏好和环境的关系也挺大的。
你看,生活中如果有些事情大家已经被“套路”了,偏好就更容易趋同。
就像是现在的年轻人,谁不玩个手机?谁不刷个抖音?甚至大家明明一开始觉得“我才不想成为一个跟风的人”,但手机一拿起来就停不下来,最后也和别人一样刷个不停。
这不就是需求和偏好的相似性在起作用吗?咱们的大脑挺容易受外部刺激的影响,尤其是在信息过载的时代,哪怕你想保持点独立性,也很难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重叠需求理论
主要内容
一般而言,一国对平均档 次的商品的消费量最大, 平均档次的消费品及时该 国的代表性需求。
厂商在最先生产平均 档次的消费品满足国 内需求后就会寻找与 本国人均消费水平相 近的国家。因为两国 的人均消费水平越接 近,需求结构也就越 相似,重叠需求的部 分也就越大。两国进 行贸易的范围也就越 大。
重叠需求理论
提出的背景
重叠需求理论又叫做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瑞典经济学家林德尔于1961年发表的《论贸易和转换》 中提出需求偏好相似理论,他认为H-O理论适合解释初 级产品,特别是资源密集型产品的贸易方式,但不适 合解释制成品特别是资本密集型的产品,因此他从需 求方面解释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 解释了基于规模经济的贸易具有不确定性的原因。
简评
1.需求偏好相似理论突破了其他国际贸易理 论仅从供给角度研究贸易成因的局限性,拓 展和完善了要素禀赋理论和其他产业内贸易 理论。 2.有效地解释了二战以来迅速发展的发达国 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现象,具有重大的理论 和现实意义。 3.需求偏好理论主要是针对工业制成品贸易 的。
假设条件
在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前提下,加入了两条 基本假定:
1.需求偏好不同。假设在一国之内,不同收入阶层的 消费者偏好不同,收入越高的消费者越偏好奢侈品, 高档品,收入越低的消费者越偏好生活必需品。 2.有效需求重叠。假设不同国家的消费者收入水平如 果相同,则其偏好也相同;且收入水平越近,消费 结构也就越相似。
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 理论的异同。
1. 这两个理论都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原因 2. 二者也有很大区别。第一,这两个理论解释国际 贸易的出发点并不相同。要素禀赋理论从供给方面 来探讨国际贸易的基础;重叠需求理论从需求角度探 讨了国际贸易的起因。第二,要素禀赋理论主要解释 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即 工业品与初级产品或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 品之间的贸易;而重叠需求理论则适合于解释发生在 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即制造业内部的一种水 平式贸易
04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二、产业内贸易定义及分类
1.定义 具有相同或相似生产要素禀赋的国家间开展 的贸易,并且相互贸易的是同一部门或类别 的制成品。比如日本向美国出口轿车,同时 又从美国进口轿车的现象;中国向韩国出口 某种品牌的衬衣,同时又从韩国进口某种T 恤衫的这种贸易活动。产业内贸易还包括中 间产品的贸易,即是某项产品的半制成品、 零部件在两国间的贸易。
3.微型面包车行业 IIT 1 700 200 1 500 44.44%
700 200 900
4.电影电视行业
IIT 1 300 97 1 203 48.87% 300 97 397
三、发展及特征
1.发展 (1)大多数国家IIT上升; (2)发达国家IIT较高; (3)相比较而言,发展中国家IIT较低。 2.特征 (1)一国经济、技术越发达,其制造业产业
1987
61.0 28.0 66.4 83.8 80.0 63.9 71.6 67.4 65.3
1999
81.1 62.3 85.4 97.7 91.9 86.0 92.8 86.7 85.5
发展中 1970 国家 印度 22.3 巴西 19.1 黑西哥 29.7 土耳其 16.5 泰国 5.2 韩国 19.4 阿根廷 22.1 新加坡 44.2 平均 22.3
β 高消费档次
品质等级
P 人均消费
C
α 低消费档次
B A
I1
I2
Y 人均收入
问题: 为什么高科技产品总是首先在发达
国家出现?
提示:
从需求和供给 两个方面来回答
(四)评价
贡献: 1.很好的揭示了战后发达国家工业品贸易的现象; 2.补充了原有比较优势理论的不足,从需求角度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政府管理
政府或是某些工业产品的重要购买者或是通过颁 布规章条例调节个人需求,所以政府同样是影响国内 需求的构成和层次的力量。但是,也有人认为政府规 章管理是特殊利益集团寻租的结果,于是建议政府应 用规章管理来限制个别代理人的利益最大化行为。由 此可见,政府制定和实施反映国内特殊利益集团的贸 易政策,外生性地扭曲了国内需求结构,因此贸易国 别并非完全是由经济内生决定的,各种贸易政策也是 决定贸易结构的重要变量,仅凭需求相似就不能很好 地解释现实世界。
实证结果
实证结果表明中国的贸易情况偏离了林德尔的需 求偏好相似理论,导致这种偏离性的原因是多种多样 的。国家之间存在对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不同的国 内需求,并且这种不同的需求影响着贸易格局,然而 影响需求的因素是相当复杂的,仅凭国民收入水平的 高低来决定需求水平的论断是难以很好解释现实经济 生活的。由此可知,林德尔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论不能 用于解释中国的贸易状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蒋国洲, 吴洪玮. 中国外贸结构与需求相似理论吻合性的实证 检验——基于 2007 年数据的分析[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9, 20(2): 36-39.
张宏伟. 中国图书版权贸易影响因素测度研究——基于需求偏 好相似理论的扩展和应用[J]. 出版科学, 2011, 19(2): 46-51.
结论
国内需求的构成和层次上的差异对国际贸易格局 有着重要影响。国内消费者之间的竞争与效仿为国内 供应厂商提供了刺激创新的丰富土壤。此外,对某个 产品门类国内需求的高增长会对公司的国际竞争力有 正的影响。但是,现实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国 收入水平不一定能真实反映需求偏好,决定需求偏好 的因素多种多样,即使贸易伙伴国具有相同的收入水 平和需求偏好,在开放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要素、 技术禀赋和生产工艺不同导致商品与服务的相对价格 差异,以及政府对贸易的管制和区域贸易协定,都会 导致贸易结构偏离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4. 区域贸易协定
由于区域贸易协定具有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的功能, 缔约国之间实行互惠的贸易政策,由此可能产生这样的 情形:缔约国A与区域贸易协定外的国家C具有相似的 收入水平和需求偏好,而与缔约国B具有不同的收入水 平和需求偏好,但由于互惠政策产生的贸易协定内外价 格差异,A国与C国贸易额很有可能小于A国与B国的贸 易额。因而,在区域贸易协定广泛存在的情况下,各国 间的进出口贸易并非是由需求相似所决定的,贸易协定 使需求和收入水平不同国家间进行广泛贸易创造了条件, 这也就进一步削弱了需求相似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的解 释能力。
5. 开放的市场经济
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内厂商不一定按国 内市场的需求来安排生产,而是按照世界范围内的需 求来安排生产和供给;国内消费者也不一定受限于国 内供给,同样可以通过世界范围内的供给来满足国内 难以满足的需求。中国贸易结构中的加工贸易占较大 比重,出口主要由外资或合资厂商根据国际市场的需 求进行安排,故贸易结构和总量与国内需求的相关性 不高,这也反映了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日益融合对一国 对外贸易的影响。
1. 收入水平 2. 总体的相对价格 3. 政府管理 4. 区域贸易协定 5. 开放的市场经济
1. 收入水平
个人的消费函数是个人收入水平的增函数,因而 每个人的收入水平将会影响消费者在水平地或垂直地 各类产品上花费的分配比例。同样,国家间人均收入 和收入分配的不同是造成国内需求水平结构和层次不 同的重要原因。非相似的效用函数能解释不同收入水 平和收入分配的国家之间对的水平地或垂直地各种产 品上不同国内需求的各种形式。
假设条件
1、需求结构不同的假设(或称消费者行为假设): 假设在一国之内,需求受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决定。
2、两国需求重叠的假定:厂商根据消费者的收入 水平与需求结构来决定其生产方向与内容,而生 产的必要条件是对其产品有效需求的存在;如果 两国的平均收入水平相近,则两国的需求结构也 必定相似。反之,如果两国的收入水平相差很大, 则他们的需求结构也必存在显著的差异。
相关性
代表性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各有其不同 的适用范围,要素禀赋理论主要解释发生在发达 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即工业品与初级产品或资本密 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而重叠 需求理论则适合于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 业内贸易(Intra -industry trade),即制造业内 部的一种水平式贸易。因此,重叠需求理论是对 要素禀赋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数学与应用数学 毛靖阳 1122010123
1.简介 2.基本观点 3.假设条件 4.实证结果 5.相关性 6.意义
简介
需求相似理论又称偏好相似理论(preference similarity theory)或重叠需求理论(overlapping demand theory),是瑞典经济学家斯戴芬· 伯伦 斯坦· 林德(Staffan B. Linder)于1961年在其论 文《论贸易和转变》中提出的。 林德认为国际贸易是国内贸易的延伸,产品 的出口结构、流向及贸易量的大小决定于本国的 需求偏好,而一国的需求偏好又决定于该国的平 均收入水平。这是因为三个方面的原因:
意义
1.需求相似理论表明,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之间存 在产业内贸易的基础 。 2.需求相似理论对于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迅速 发展的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具有特别的意义。
华小全, 马怀礼. 比较优势理论及其研究进展[J]. 经济研究导 刊, 2009 (33): 210-211. 黄娟. 基于林德模型的中国文化贸易现状的实证分析[J]. 价格 月刊, 2009 (8): 70-72.
在此基础上,贸易按照以下流程进行: 一国人均收入水平提高 —— 对工业制成品尤其是奢侈品的需求增加(恩格尔定律) ——带动本国工业制成品生产增加,结果使产量的增加超过了需 求的增长,从而有能力出口 ——对于这类产品,只有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才会有较多的需求, 因而出口对象国是收入水平相近,需求相似的国家,这样就使得 两国间贸易量增大。
一.一种产品的国内需求是其能够出口的前提 条件。
二.影响一国需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是平均收 入水平。 三.如果两国之间都有共同需求品质的情形, 我们称存在重叠需求。两越大。
基本观点
重叠需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一个独立条件。
两国之间的需求结构若是越接近,则两国之间进行 贸易的基础就越雄厚。当两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时, 则重叠需求的范围也就越大,两国重复需要的商品都有 可能成为贸易品。如果各国的国民收入不断提高,则由 于收入水平的提高,新的重复需要的商品便不断地出现, 贸易也相应地不断扩大,贸易中的新品种就会不断地出 现。
2. 总体的相对价格
相对价格水平是对最终和中间产品国内需求构成的 决定性因素。但是,经济代理人在选择最优的消费或各 种投入品时并不仅仅考虑B产品相对于A产品的价格,而 且要考虑与使用A产品有关的辅助产品的C或D的价格。 这样,他们考虑的关于A 产品的“总体”的相对价格。 对中间产品层次这种情形的描述,暗含着厂商将创造不 同水平的中间产品以迎合相对大的国内需求的需求效应。 资本富裕的国家将不仅出口那些在生产时是资本密集的 耐用产品,并且在使用时也是资本密集的,从而在运用 它们时内含着资本密集的技术。因此,要素、技术禀赋 和生产工艺对一国贸易国别有着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