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需求偏好相似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自给自足的相对均衡价格(equilibrium-relative modity price in isolation):在生产和消费那一点上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公切线的斜率。
贸易条件下的相对均衡价格(equilibrium-relative modity price with trade):两国贸易平衡时贸易双方共同的均衡价格。
不完全分工(inplete specialization):一国并不是花费所有的资源和技术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是同时生产一部分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提供曲线(offer curve):反映了一国为了进口的某一需要的商品数量而愿意出口的商品数量。
它具备了需要和供给两方面的因素。
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一国出口商品的价格和进口商品价格的比值。
在两国条件下,一国的贸易条件是另一国贸易条件的倒数。
在不止两种商品的贸易世界中,贸易条件是指一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和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比值。
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ies):是指生产一个单位某种产品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比例。
在资本与劳动两种生产要素的情形下,要素的密集度就是指生产一单位该产品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率。
要素丰裕度(factor abundance):要素丰裕度是一国的资源拥有状况,即一国的要素禀赋状况。
派生需求(derived demand):对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来自(派生自)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其中该生产要素对这一最终产品会作贡献。
赫克歇尔-俄林定理(Hechscher-Ohlin theorem):一国应该出口该国相对便宜和丰裕的要素密集型的产品,进口该国相对昂贵和稀缺的要素密集型的产品。
要素比例或要素禀赋理论(factor-proportions or factor-endowment theory):一国应该出口该国相对便宜和丰裕的要素密集型的产品,进口该国相对昂贵和稀缺的要素密集型的产品。
国际经济学-简答论述题
国际经济学贸易乘数公式推导?在开放条件下,对外贸易的增长可以使国民收入成倍增加,贸易乘数探讨对外贸易与国民收入和就业之间的关系,描述了开放经济体系内部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动态过程。
从总需求角度有Y=C+I+G+X从总供给角度有Y=C+S+T+M令T=G,变换:C+I+X=C+S+MI+X=S+M设dI为投资增量,dX为出口增量,dS为储蓄增量,dM为进口增量,则有dI+dX=dS+dM变形后dI+dX=(dS/dY+dM/dY)dY整理dY=(dI+dX)×[1/(dS/dY+dM/dY)]若令dS=dI=0则有dY=dX×[l/(dM/dY)]即:贸易乘数是边际储蓄倾向与边际进口倾向之和的倒数。
从以上分析中还可以发现,在出口增加时,边际储蓄倾向和边际进口倾向越小,国民收入最终增加的倍数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在现实中,边际储蓄倾向和边际进口倾向之和总小于1,即出口扩大所增加的收入中总会有一部分用于购买本国产品,这样便可循环往复地连续推动国民收入和就业量一轮一轮地增加。
试述李嘉图比较利益说的基本内容,并予以评价。
(l)比较利益说的基本内容。
比较利益说是由英国古典经济学派集大成者大卫·李嘉图给予详细描述的。
建立在克服绝对利益说的缺陷之上,目的在于说明决定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利益,而不是绝对利益。
比较利益是利益比较的结果,在进行利益比较时,人们所遵循的原则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如果两个国家生产力水平不等,甲国在任何产品的生产上成本都低于乙国,处于绝对优势,而乙国相反,处于绝对劣势,贸易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因为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并非在所有的商品上都是一样的,因此处于绝对优势者不必生产所有商品,而是集中生产本国具有最大相对优势的产品,乙国也不必停产所有产品,只需停产最大劣势的产品,继而自由交换,节约社会劳动,提高社会福利。
(2)评价。
①比较利益学说决定贸易的基础不是绝对优势而是相对优势。
国际经济学需求偏好相似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新产品成长期: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02
03
04
随着产品市场技术的成熟和标准化以及海外市场的扩张,创新国的市场达到适度规模,新产品进入成熟期。
新产品成熟期:
此时期市场技术已扩散到国外,外国厂商开始模仿生产新产品,且生产者数量不断增加,竞争加剧。
由于生产技术已趋成熟,产品逐步标准化,创新国的技术垄断优势逐步丧失,研发成本和熟练劳动的重要性已经下降,产品由技术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
两国都需要的商品可能成为贸易品
收入 水平 越相 似的 国家 贸易 关系 越 密切
理论内容
1
2
3
4
5
6
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重叠需求是开展产业内贸易的基础。 两国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重叠需求的范围就越大,产业内贸易需求的可能性越大。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工业制成品贸易也取决于两国需求结构的重叠程度
此阶段中,一般发达国家都有这种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发达模仿国的进口替代生产使创新国的出口下降。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技术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已经不再重要,取而代之的是成本和价格竞争。 此时新技术模仿国的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并且凭借其劳动成本优势或其他低廉成本优势开始向第三国市场出口新产品,并以其低廉成本逐步抢占技术创新国的市场,直至将其排挤出去。
0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收音机成为大众化产品,因为真空管最开始是由美国人发明的,因此美国控制着当时的国际收音机市场。
02
随着技术的传播,日本利用廉价的劳动力抢占的世界收音机市场的半壁江山。
美国、日本收音机产业的变迁
四、案例分析
2
3
1
此后美国又发明了晶体管来取代真空管,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美国厂商又有能力与还在使用过时技术的日本厂商竞争。
国际经济学重点
比较优势理论:一个国家生产1单位商品所使用的资源少于另一个国家。
衡量方法两种:A 、劳动生产率 V=Q/LB 、生产成本 a=L/Q劳动生产率与生产成本互为倒数。
比较优势理论:衡量方式有三种:1)相对劳动生产率产品R 对产品W 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中国有大米生产优势2)相对成本:一个产品的单位要素投入与另一产品要素投入的比率。
如 则中国在R 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3)用机会成本来衡量R 的机会成本=要素密集度(对产品而言):是指单位产品生产中某种要素投入比例的大小。
如果某种要素投入比例大,称为该要素密集程度高。
这是个相对概念而非绝对概念,是衡量生产中要素之间的比例,不是要素与产出的比例。
要素丰裕度(对国家而言):指一国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富性。
理论上有两种方式定义。
①实物单位总量定义②要素价格定义W RV V ()()美中W R W R V V V V >美中⎪⎪⎭⎫ ⎝⎛<⎪⎪⎭⎫ ⎝⎛W R W R a a a a W R dQ dQ=减少的W产量增加的R产量里昂惕夫之谜:1947年,美国向世界其他国家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换取的是相对资本密集的进口产品!解释:1)生产要素密集性逆转2)贸易壁垒3)技能和人力资本4)自然资源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1 .对每个国家要素收入的影响(1).短期:(要素不能在不同部门之间流动)短期中, 要素回报的变化只取决于产品价格的变化,要素的边际生产率不变.出口商品价格上涨,该部门的两种要素回报均上升.进口竞争部门的产品价格下降,该部门的两种要素的回报均下降.(2).长期:(所有的要素均可以在不同部门之间自由流动)斯托儿珀-萨谬尔森(S-S)定理:自由贸易将会使价格上升部门(出口部门)中密集使用的要素的回报上升,同时使价格下降部门(进口部门)中密集使用的要素的回报下降.放大效应要素回报的变动率比产品价格的变化率大2. 对两国要素回报的影响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在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假设条件下,自由贸易不仅使商品价格相等,而且还会使两国生产要素的价格相等.不管两国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的模式如何,两国中所有的工人都能获得同样的工资率,所有的资本(或土地)都能获得同样的利润率(或租金率).要素密集度逆转:在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假设中,无论在什么情况下X与Y的要素密集度之间的关系式不会改变的,反之,在某些要素价格下X是资本密集型的,Y是劳动密集型的,但在另一些价格要素下,X变成劳动密集型,Y变成资本密集型,这种现象称为要素秘籍逆转。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国经名词解释(仅供参考)名词解释:1.绝对优势理论:又称绝对成本说、地域分工说。
该理论将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推演到各国之间的分工,从而形成其国际分工理论。
2.比较优势理论:在两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上都是相等的。
对于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生产优势较大的商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应集中生产劣势较小的产品(即“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衡取其轻”),然后通过国际贸易,互相交换商品,彼此都节省了劳动力,都得到了好处。
3.相互需求理论:从需求和交换比率方面论述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理论。
4.要素禀赋理论:即H-O理论。
H-O理论(即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以要素分布为客观基础,强调各个国家和地区不同要素禀赋和不同商品的不同生产函数对贸易产生的决定性作用。
5.需求偏好相似性理论:又称偏好相似说或收入贸易说,是由瑞典经济学家林德提出的,用国家之间需求结构相似来解释工业制成品贸易发展的理论。
6.里昂悌夫之谜:根据H-O理论,里昂惕夫用美国1947年200个行业的统计数据对其进出口贸易结构进行验证时,结果却得出了与H-O理论完全相反的结论。
7.倾销:是指一国出口商以低于该国国内价格或成本向外国销售商品的行为。
8.补贴:实际上是出口国为了能使自己的企业产品有竞争力,返给企业的税收。
9.绿色贸易壁垒:是指为保护生态环境而直接或间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措施。
10.贸易依存度:外贸依存度是指进出口总额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其计算公式为:贸易依存度= 进出口总额/国内生产总值(GDP)×100%。
11.贫困化增长:它的含义为:当一国由于某种原因(一般总是单一要素供给的极大增长)使传统出口商品的出口规模极大增长,其结果是不仅导致该国贸易条件的严重恶化,该国国民福利水平绝对下降。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注意:
以生产要素优势实行专业化基础的商品交 换,如发达国家以工业品交换发展中国家 的初级产品。
可编辑ppt
22
二、主要内容
1,产品的差异性和消费的差异性是形成产业 内贸易的基础。
可编辑ppt
7
4,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其需求结构相似, 贸易机会和范围也越大;收入水平相远的 国家,其需求结构相差较大,贸易的障碍 也较大。
5,收入水平相远的国家也能开展工业品贸易, 这是由于两国有部分消费者收入和需求相 近.
可编辑ppt
8
四、对需求相似理论的简评
林德尔从收入水平、需求结构角度提出建立贸 易理论模式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 该理论也存在一些缺陷: 首先,该理论作为解释国际贸易原因的理论,
存在问题: 技术不稳定,不能规模生产,产量有限
销售市场: 创新国和其他发达国家
贸易形式: 商品输出
可编辑ppt
12
(二)、产品成长期------成熟阶段 产品技术稳定,可规模生产,已出现竞
争对手,创新国向仿制国出口减少,但仍 具有优势。 要素密集性:
技术--资本密集型 贸易形式: 商品输出(发展国家);
资本输出(发达国家) 销售市场: 扩大,价格降低
可编辑ppt
13
(三)、产品标准化时期----衰退阶段
产品技术已标准化,技术优势已丧失,
成本—价格是竞争的关键因素。
要素密集性:
劳动密集型
生产基地:
创新国转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结论:
随着产品所处阶段不同,竞争条件也转移,引起 贸易格局的变化,产品的生产地区由发达国家转 移到发展国家。
20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1、贸易基础:开展国际贸易的基础条件.2、贸易模式:分别进出口哪些商品.3、贸易所得:从贸易中获得的利益.4、绝对优势:当两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使用一种生产要素劳动时,如果刚好一个国家在一种商品上劳动生产率低,另一国家在另一种商品上劳动生产率高,则两国分别在其劳动生产率高的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
5、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6、机会成本:它是指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选择一单位某一物品而必须放弃的另一种物品的数量。
7、要素禀赋:一个国家或经济体所拥有的可利用经济资源的总量。
8、要素密集度:单位产品的相对要素投入比率9、要素充裕度: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经济资源的相对丰裕性,或者说是一个国家的相对资源供给量10、进口配额: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允许进口一种商品的直接数量限制。
11、自动出口限制:当一国出口威胁到进口国整个国内经济时,进口国以全面贸易限制相威胁,引导另一国―自愿‖地减少某种商品的出口。
12、国际收支: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国际间的经济交易以及国际间经济体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
13、国际收支平衡:一国国际收支净额即净出口与净资本流出的差额为零。
14、国际收支平衡表:记录一国居民与其他国家居民在一段特定时间内发生的所有交易15、抛补套利:在即期市场上买入准备投资的外币,同时卖出外汇远期以避免汇率风险。
16、无抛补套利:利用两国市场的利率差异,把短期资金从利率较低的市场调至利率较高的市场进行投资,以谋取利息差额收入。
(区别:是否采取措施覆盖掉本币贬值的汇率风险)17、内部均衡:实现低失业率下的国内经济稳步增长(充分就业率/每年失业率不高于4%/5%,每年通货膨胀率不高于2%/3%)18、外部均衡:国际收支均衡(或一种有意的短期不均衡)(H-O模型基本定理):要素相对富裕度和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导致了生产成本的差异,而生产成本的差异又是导致了不同国家贸易前相对价格不同的原因。
国际经济学课件第二章新贸易理论
国际经济学课件第⼆章新贸易理论第⼆章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产业内国际贸易)偏好——重叠需求理论产品的⽣命周期理论规模经济国际贸易不完全竞争新贸易理论产⽣的时代背景根据关贸总协定(GATT)及世贸组织(WTO)的统计资料,⾃20世纪60年代以来,约2/3甚⾄更多的世界贸易是发⽣在技术、资源和偏好均⽐较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重则不⾜1/3。
新贸易产⽣的理论背景绝⼤多数国际贸易量在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之间进⾏,⽽且⼤部分贸易具有在同⼀产业内进⾏的性质,甚⾄还出现相同产品的互相买卖。
这些都是要素禀赋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所⽆法解释的。
新贸易理论的产⽣70年代中期,格鲁贝尔、劳艾德、克鲁格曼等⼈进⼀步系统地阐述了产业内国际贸易理论,并指出产业内贸易发⽣的主要依据是产品的异质性(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需求偏好。
所谓产业内贸易,是指⼀国同时存在着进⼝和出⼝同类产品的贸易活动,或者说贸易两国彼此买卖着同⼀产业所⽣产的产品。
同类产品指那些消费上能够互相替代⽽⽣产上⼜投⼊相近或相似的⽣产要素的产品,它还有同质和异质的区分。
同质产品:性质完全⼀致因⽽能够完全相互替代的产品,如同样的⽔果、砖等。
国际贸易交易同质产品的原因:1、运输成本(靠近原材料地)2、季节性问题(⽔果)3、经济合作需要(海峡两岸的农产品)异质产品:指不能完全互相替代的产品。
垂直差异:产品的质量不同(⽐如特殊的⽣产⼯艺所致)。
⽔平差异:质量相同,特征不同(颜⾊、款式、性能、售后服务)。
同质产品贸易只要加⼊运输成本等⼀类因素的分析,都仍然能⽤赫⼀俄学说加以说明。
因此,异质产品贸易分析是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政府政策:政府授予的垄断地位(专利)对进⼊的限制(许可证);信息:潜在竞争者缺乏技术信息会阻碍它们的进⼊(可⼝可乐);消费者缺乏新进⼊的产品的信息使他们对购买新产品没有积极性(361)规模经济:对⾃然垄断⽽⾔,规模经济使⼀个⾏业只有⼀家⼚商是最有效率的。
06《国际经济学》第六章
另外,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较高,他们之间对 工业品的重复需要范围较大,因此工业品的贸易应主 要发生在收入水平比较接近的发达国家之间。
End30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
进入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等人进一步 发展了这个从动态角度考察国际产品贸易的周期性规律。 克鲁格曼认为,发达国家以固定速度持续有序地开发新产 品,而发展中国家没有或缺乏产品创新能力。在发展中国 家模仿和吸收发达国家新产品生产技术这段滞后期间,发 达国家垄断新产品出口,从发展中国家进口老产品(几乎 是完全竞争的产品)。每种新产品国际贸易都要经历发达 国家发明、出口、技术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向 发达国家出口的四个阶段。事实上,技术更新是以实现和 增强竞争力为转移的。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不仅存在一个 滞后问题,而且存在承受巨大技术转让费问题。
第六章 重叠需求、技术变 化与国际贸易
第一节 重叠需求理论 第二节 技术差距理论 第三节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End 1
第一节 重叠需求理论(需求 偏好相似论)
一、消费者行为假设 二、重叠需求与国际贸易 三、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 的异同
End 2
概述
无论是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还是要素禀赋理论,都是从 供给方面来探讨国际贸易的基础,即从技术差异、要素禀 赋差异等供给方面的因素来解释比较优势的决定,而关于 需求方面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决定则并未提及。另一方面, 基于生产理论的国际贸易理论模型比较注重于静态分析, 总是假设供给方面条件不变,而在现实中,这些国际贸易 的重要决定因素总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发展。例如,由于 技术进步或创新,国际贸易中新产品或新品种总是不断地 出现,即国际贸易的商品构成总是在不断更新。
国际贸易新理论大全PPT(25张)
3.1 技术差距论
B
技术差距与国际贸易
A
国国 进出 口口
B
O 国国 出进 口口
A
需求 时滞
t1
t2
反应 时滞
模仿 时滞
A国生产 A国出口,B国进口
t3
t
B国出口,A国进口
掌握 时滞
B国生产
3.1 技术差距论
经验研究
哥登·道格拉斯( 1963),利用模仿时滞的概 念解释了美国电影业的出口模式;
外部规模经济导致完全竞争市场结构 假设:2×2×2框架
两个国家: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生产函数、 要素禀赋、消费偏好、市场规模完全相同
两种商品:X部门——外部规模经济,Y部门— —规模收益不变
两种要素:X与Y要素密集度不一样。
3.3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规模经济下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波斯纳(1961)《国际贸易与技术变化》提出 了国际贸易的技术差距模型(Technological Gap Model)
3.1 技术差距论
理论内容
两国模型:创新国和模仿国
创新国R&D
创新国创新产品
技术差距消失
模仿国自行生产
贸易消失
创新国出口减少
关键词:模仿时滞
创新国出口 创新国技术扩散
及生产规模受该国市场规模限制。 国际贸易扩大市场,为规模经济的实现和多样
化消费创造了条件,也为产业内贸易创造了条 件。
规模经济本身可以成为国际贸易的独立动因。
3.4 重叠需求理论
理论的提出
又称偏好相似理论。 林德(1961)“论贸易和转换”一文提出。 研究需求对贸易的决定作用。 当时数据表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远远超过
国际经济学
二、产品生产周期理论的图示分析
第三阶段(t2~t3) 指产品走入大批量生产并稳定地进 入市场销售,经过成长期之后,随 着购买产品的人数增多,市场需求 趋于饱和。此时,产品普及并日趋 标准化,成本低而产量大。销售增 长速度缓慢直至转而下降,由于竞 争的加剧,导致同类产品生产企之 间不得不加大在产品质量、花色、 规格、包装服务等方面加大投入, 在一起程度上增加了成本。 类似 于标准化时期,由劳动密集型的发 展中国家承担。
二、产品生产周期理论的图示分析
第二阶段(t1~t2) 当产品进入引入期,销售取得成功之后, 便进入了成长期。成长期是指产品通过试 销效果良好,购买者逐渐接受该产品,产 品在市场上站住脚并且打开了销路。这是 需求增长阶段,需求量和销售额迅速上升。 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利润迅速增长。与 此同时,竞争者看到有利可图,将纷纷进 入市场参与竞争,使同类产品供给量增加, 价格随之下属,企业利润增长速度逐步减 慢,最后达到生命周期利润的最高点。 相 当于成熟阶段前期,由资本密集型的发达 国家承担。
三、理论简评
• 1.需求相似理论突破了其他国际贸易理论仅从供给角度研究贸易成因的 局限性,侧重从需求角度探讨产业内贸易的基础,是对要素禀赋理论和 其他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拓展和完善,同时也为贸易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 思路和视角 • 2.需求相似理论对于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迅速发展的发达国家之间 的产业内贸易具有特别的意义 • 3.需求相似理论主要针对工业制成品贸易。林德尔认为H-O理论只适合于 解释初级产品,尤其是资源密集型产品的贸易方式,并不适合解释制成 品,尤其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贸易方式。发达国家之间制成品的贸易, 以及贸易的种类、范围、流量等,都可以通过“收入偏好相似理论来解 释。”
国际经济学答案精简版
第二章比较优势理论一、名词解释3、完全专业化:每个国家只生产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
假设只有苹果和电脑两种产品,且A在生产苹果上有相对优势,意味着B在电脑上有相对优势。
则贸易结果是,A 只生产苹果,B只生产电脑,不会出现A或者B同时生产苹果和电脑。
这就是完全专业分工5、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是关于价值是一种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
商品价值决定于体现和物化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的理论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的。
劳动决定价值这一思想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配第提出。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也对劳动价值论做出了巨大贡献。
价值是一个商品经济范畴。
产品成为商品以交换为前提。
交换就有个比率的问题。
价值以这个比率,也就是以交换价值为其具体的表达形式,因此,价值和劳动的关系从而价值的实质往往被模糊了。
事实的真相是:如果不从历史存在者出发,那么,李嘉图所得到的"社会存在"就只能是抽象知识和概念。
马克思论证和研究劳动价值论的方式是:"我又把黑格尔的《逻辑学》浏览了一遍,这在材料加工的方法上帮了我很大的忙。
"但也正是在这里,马克思讥笑了资产阶级工作者:"在所有的现代经济学家中,巴师夏先生的《经济的谐和》集庸俗之大成。
只有癞蛤蟆才能搞出这种谐和的烂泥汤。
"五、计算题1、假设本国生产1 单位食品需要6 单位的劳动,生产1 单位服装需要8 单位劳动;外国生产1 单位食品需要2 单位的劳动,生产1 单位服装需要4 单位劳动。
两国各有8 单位的可用劳动。
(1)哪国在食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哪国在服装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为什么?(2)列举一个能够使两国进行互惠贸易的交换率并计算本国与外国的贸易获利分别是多少?2、假设A 国生产1 单位小麦需要的劳动为4 小时,生产1 单位布需要的劳动为3 小时; B国生产1 单位小麦需要的劳动为1 小时;生产1 单位布需要的劳动为2 小时,则:(1)以劳动衡量,A、B 两国生产小麦和布的成本各是多少?(2)如果工资率为6 美元,则小麦和布的价格各是多少?(3)如果工资率为1 欧元,则小麦和布的价格各是多少?六、论述题1.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例外情况是什么?2.为什么说国际贸易是双赢的?国际贸易理论里有一个资源禀赋学说,即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资源与不同的生产优势。
国际经济学简答题和论述题
1试析斯密绝对利益说的核心弱点是什么?答:斯密的假设条件不具有广泛性,按照斯密的理论,或者一个国家至少有一种产品在交换伙伴中处于最高的劳动生产率,或者不具备这个条件,就不存在国际贸易,但二者都不是事实 。
所以这个理论不具备普遍性。
2 试说明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核心内容答:若两国生产力水平不等,甲国在所有产品上成本均低于乙国,处于绝对优势,乙国相反,处于绝对优势,贸易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因为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并非在所有的商品上都一样,因此处于绝对优势者不必生产所有商品,而应集中生产本国之内具有最大优势的产品,乙国也不需停产所有产品,只需停产相对本国之内具有最大劣势的产品,自由交换,可以节约社会劳动,提高福利。
3试述赫克谢尔---俄林模型的命题答:1)每个国家以自己相对丰富的 生产要素从事商品的专业化生产和国际交换,就会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 相反就会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
2)如果两个国家生产要素存量的比例不同,即使两国相同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完全一样,也会产生生产成本的差异,从而使两国发生贸易关系。
3)国际间商品交换往往会使各个国家之间的要素报酬差异趋于减小,出现要素价格均等化趋势。
4、试画出J答:在经济实践中,一个国家的商品即使符合马歇尔—勒纳条件,在根据弹性法调整汇率后,国际收支状况也要经过先恶化后好转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J 曲线效应。
这就要求贬值国要有一定的外汇储备来预防J 曲线效应的影响。
5点A向外移动到A1,社会无差异曲线与价格线的切点,由C移到C’,由于这时期的价格T’较原价格线更平缓,导致了贸易条件向不利于X产品的方向变化,无差异曲线Ⅱ低于无差异曲线Ⅰ,福利水平下降。
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根源在于贸易条件恶化,但并不是普遍现象,常出现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
它的发声需要具备的条件:出口国经济单一;产品为初级或劳动密集型;出口国占有极大的市场份额;产品弹性小,且国民经济高度依赖于出口,以至于国际价格的下降要用大量的出口来弥补损失等。
国际经济学重点
第二章绝对优势理论理论提出者:亚当·斯密 1776年《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基本观点:当两国都拥有各自的绝对劳动生产率优势时,互利贸易就可以产生了。
绝对优势是对外贸易的基础贸易模式:两国各自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贸易利得:分工改善了的劳动生产率政策主张:自由贸易政策概念:一个国家生产某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本绝对地高/低于另一国。
绝对优势来源:自然禀赋优势或获得性优势适用范围:非常一小部分的贸易,主要是发达国家与发展国家比较优势原理理论提出者:大卫·李嘉图 1817年,《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基本观点:一个国家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上,即使劳动成本都高于或低于其他国家,但只要在劳动投入相对量上有所不同,就可以参与国际分工和进行国际贸易。
贸易基础:比较优势。
贸易利益来源:分工产生的劳动生产率改进政策主张:贸易改善了两国福利,自由贸易政策需求相似理论:两国需求结构越相似,产生贸易的可能性越大。
第三章生产可能性曲线:一国完全使用其所有资源,并利用最优技术,可能生产的两种商品各种不同组合的曲线。
社会无差异曲线:表示给社会或国家带来相同的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组合。
作用:决定一国的偏好与需求情况,用来反映福利水平高低特征: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决定社会无差异曲线的形状。
不相交的更高的无差异曲线表示更高的满足程度斜率是负的,其绝对值即边际消费替代率(MRS)边际替代率(MRS):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一国为额外一单位某种商品而必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
它由无差异曲线上的消费点的斜率决定,并随一国对该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而下降。
边际转换率(MRT):一国要多生产一单位某商品而必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
这是商品的机会成本的另一种说法,由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生产点的斜率给出。
递增的机会成本:一国要生产额外的一单位某种商品而必须放弃生产的另一种产品数量的递增。
国际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课后答案李坤望
2、经济一体化由低到高可分为五种形式:自由贸易区、关税同 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和完全的经济一体、。
3、关税同盟对国际贸易和区域内外的国家及世界福利都会产生影 响。其对贸易的影响可区分为贸易创造 和贸易转移两种效应。
第二章:
1、斯密的绝对优势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
的绝对 差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之间劳
动生产率的 相对 差别。
2、哈伯勒首先用 机会成本 概念来阐明比较优势论。
3、重商主义者提倡的国家经济政策有:限制进口和鼓励出口,采
取奖金、退税、协定和殖民地贸易等措施鼓励出口。
第七章:
1、各国对对外贸易的干预手段可分为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两大类。 2、关税是一种价格控制手段,有多种形式,如进口关税、进口附 加税、过境税、出口税等。 3、进口关税的征收对一国的生产者有利,但不利于消费者。 4、在小国情形下,进口关税会导致社会福利损失;在大国情形 下,关税的净福利效果不确定 。 5、进口配额是一种通过对进口数量的限制达到保护本国生产的非 关税措施,它所起到的贸易限制作用往往比关税要大,不易渗透。进口 配额的影响效应与关税大致相同。 6、进口配额常常与进口许可证结合起来使用,因此在操作过程中 透明度较差,容易引发“寻租”等浪费资源的行为。 7、出口补贴是政府对出口采取补贴的方法,以提高出口企业的竞 争力,扩大本国出口。 8、倾销是一种企业低价竞争行为,有利于进口国的消费者,但对 进口国的生产者可能会带来严重后果。所以,进口国的生产者往往会要 求政府采取反倾销税等措施,抵消来自他国倾销的影响。 9、倾销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持续性倾销,另一种是掠夺式倾
题库参考答案:国际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同等学力《国际经济学》参考答案题库版本:20200513一、名词解释:1.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单个经济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的经济理论。
微观经济学主要包括价值和价格理论、市场和厂商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以及福利经济理论。
微观经济学主要讨论在一个市场经济环境中,生产者如何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实现产出最高,消费者如何在收入既定的条件下实现福利最大,以及要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
2.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它研究经济中各个有关的总量及其变化,所以宏观经济分析又称总量分析或总体分析。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国民收入、就业量、经济周期、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等经济总量与总体的经济活动。
宏观经济学从总供给和总需求两个方面分析问题。
3.国际经济学:是在传统的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西方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西方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和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国际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国际贸易的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理论、汇率理论、要素的国际流动理论、国际投资理论、开放的宏观经济均衡理论等。
4.封闭经济与开放经济:经济学意义上的封闭是指一个经济体在经济活动中没有与国外经济体的经济往来。
本国经济与外国经济之间不存在密切的联系,则被称为封闭经济状态。
开放是指一个经济体与国外经济体有着经济往来,本国经济和外国经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称为开放经济。
5.绝对利益:在某一类商品的生产上,一个经济体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经济体,表明它在这种商品的生产上占有绝对优势,若各个经济体都从事自己占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的生产,继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的好处。
6.比较利益:就是相对优势,是本身各种优势之间的比较,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不必生产所有的产品而应该集中生产本国具有最大优势的产品。
云南省考研经济学复习资料国际贸易学重要理论总结
云南省考研经济学复习资料国际贸易学重要理论总结云南省考研经济学复习资料:国际贸易学重要理论总结在国际贸易学的学习过程中,有一些重要的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和分析国际贸易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总结并介绍国际贸易学中的几个重要理论,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和理解这些概念。
一、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提出的。
其核心思想是各国特定资源和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决定了各自的相对优势,从而决定国际贸易的模式和规模。
这一学说指出,各国应专注于其相对优势的产业,通过贸易合作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二、国内需求差异理论国内需求差异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提出的。
该理论强调,各国市场需求的差异是国际贸易的基础,通过充分利用各自市场的需求特点,国家可以扩大对外贸易,并实现经济发展。
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提出的。
这一理论认为,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包括创新、成长、成熟和衰退等阶段。
不同阶段的产品更适合在不同国家间进行贸易。
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国际贸易实现产品的生命周期优化。
四、新兴贸易理论新兴贸易理论主要包括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新贸易理论和新贸易政策理论。
这些理论强调了地理要素和企业行为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地理空间在产业组织和贸易流动中的作用,可以更好地分析国际贸易的行为和模式。
五、国际经济合作理论国际经济合作理论主要研究国际贸易中的合作与冲突。
包括绝对利益理论、相互不完全透明理论、再谈合作与互惠利益等。
这些理论帮助我们分析国际贸易中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对合作关系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合作实现共赢局面。
总结起来,国际贸易学中的几个重要理论,如比较优势理论、国内需求差异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新兴贸易理论和国际经济合作理论等,都对于我们理解和分析国际贸易现象具有重要作用。
复习这些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考试,并提高我们对国际贸易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国际贸易 国际经济学 复习 国际贸易理论(思维导图)
自由竞争下的更优体现在(利得)=分工利得+贸易利得
总体均衡分析
贸易影响和贸易利益
局部均衡分析
丰富和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为自由贸易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从劳动 生产率差异的角度成功地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解释了劳动生产率差异如何引起国际贸易,但是没有进一步解释造成各国劳动生 产率差异的原因
各国根据比较优势的原则,进进行完全专业化分工生产,但是这一点与现实有较 大的出入。
标准化阶段(技术停滞)|劳动密集型
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是由两国的需求结构和收入水平决定的。如果两国 的收入水平相近,则两国的需求偏好结构也必然相似,则他们之间的贸易量可能 较大,反之则相反。
需求决定的贸易模式
重叠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从需求角度分析说明了当代工业国之间的贸易和同一工业行业的双向贸易
国际贸易不是零和游戏,而是双赢游戏,部分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亚当斯密的研究把国际贸易理论纳入了市场经济的体系中,开创了国际贸易的经 济分析
如果一国两种商品均出于绝对劣势,另一国均为绝对优势,那么国际贸易还会产 生吗?处于劣势的国家还会获利吗?--绝对优势理论只是国际贸易的一周特例, 不具有普遍意义。
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消费者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
两国贸易平衡,不考虑货币在国家间的流动
产量/劳动投入
劳动生产率
2 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
劳动投入/产量
生产成本
判断方式
绝对优势理论模型
自由竞争下的更优体现在(利得)=分工利得+贸易利得
总体均衡分析
贸易影响和贸易利益
局部均衡分析
揭示了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能使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其结 果会比自己什么都生产更有利。
国际经济学复习全
精心整理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一、绝对优势理论【名词解释】亚当·斯密在批驳重商主义基本观点的同时,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在两国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其中一国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效率,另一国在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效率,则两国在不同商品的生产上分别拥有绝对优势,此时如果两国根据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并相互进行交换,双方均能从中获益。
二、简述比较优势理论【名词解释】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两国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形下,其中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均占据绝对优势,另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均处于绝对劣势,则优势国可以专门生产其优势较大的那种商品(这是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劣势国可以专门生产其劣势较小的那种商品(这是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国际交换,双方仍能从中获益。
三、利用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分析一般均衡条件下的国际贸易【论述分析题】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用来表示经济社会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大数量的组合。
它反映了一国的供给水平。
社会无差异曲线:表示在既定收入与消费偏好下。
消费者所选择不同商品组合可获得同等满足程度的情况。
它是消费者个体无差异曲线的加总,其特征与消费者无差异曲线相同。
(一)两国封闭经济条件下的国内均衡两国均衡时,甲国内均衡点为A,乙国内均衡点为A’,国内价格线分别为PA和PA’。
甲国在X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乙国在Y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二)两国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均衡引入国际贸易,国际比价为PB=PB’=1。
①甲国专业化生产X产品,国内均衡点由A移至B点,B点为甲国生产均衡点。
经过商品交换,甲国最终在E点消费,E为消费均衡点。
BC为出口,EC为进口,BCE称为“贸易三角”;②乙国专业化生产Y产品,国内均衡点由A’移至B’点,B’点为乙国生产均衡点。
经过商品交换,乙国最终在E’点消费,E’为消费均衡点。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_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_[共2页]
企业希望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越单一越好,而由于相互间不能完全替代的差异产品的存在,使消费者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特征。
这样,生产的单一性要求和消费的多样化要求就必然发生矛盾。
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通过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一国只生产有限系列的同类商品,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然后通过国际贸易,为消费者的多样化选择提供了可能性。
3. 需求相似瑞典经济学家斯戴芬·伯伦斯坦·林德(Staffan Burenstam Linder)认为,要素禀赋理论只适用于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贸易,而不能解释发达国家之间的工业制成品贸易,因为前者的贸易发展主要是由供给因素决定的,而后者的贸易发展主要是由需求因素决定的。
发达国家间产业结构相似,它们之间的分工大多是部门内产业内分工,这些国家人均收入水平相似、消费结构大体相同、对对方产品的相互适应性强、贸易交往较为密切。
因此,需求重合大,发达国家间产业内贸易量也相对较大。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1966年在其《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首次提出的。
该理论是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相结合,从动态的角度分析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国际贸易的利益。
雷蒙德·弗农将贸易参与国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技术创新型国家,例如美国等,它们是技术、知识与资本充裕型国家;第二类是工业发达国家,例如西欧、日本等,他们是资本充裕型国家;第三类是发展中国家,例如中国等,它们是劳动力充裕型国家。
技术领先的国家(如美国)可能率先开发出某种新产品并出口;经过一段时间后,技术较先进的国家(如德国)掌握了这种技术,成为新的出口国;技术较落后的国家(如中国)随后才能掌握这种技术,最后才成为该产品的出口国。
下图中第一阶段表示新产品阶段,第二阶段表示成熟阶段,第三阶段表示标准化阶段。
7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贸易也取决于两国需5
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三、理论简评
• 突破了其他国际贸易理论仅从供给角度研究贸 易成因的局限性,侧重从需求角度探讨产业内 贸易的基础,是对要素禀赋理论和其他产业内 贸易理论的拓展和完善。
• 有效解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迅速发展的发 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现象。
B
17
• 此后美国又发明了晶体管来取代真空管 ,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美国厂商又有能 力与还在使用过时技术的日本厂商竞争 。
• 不久后日本再次模仿了美国的技术,以 更具竞争力的价格销售收音机。
• 而今,收音机的生产技术早已成熟,收 音机的主要市场与出口厂商多数在发展 中国家。
B
18
• 此时新技术模仿国的生产规模迅速扩大, 并且凭借其劳动成本优势或其他低廉成本 优势开始向第三国市场出口新产品,并以 其低廉成本逐步抢占技术创新国的市场, 直至将其排挤出去。
B
14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产品生命晚期 • 当:创新国完全丧失比较优势而变为净进口时,
产品在创新国进入衰亡期。
• 此阶段不但研发成本和人力资本不再重要, 甚至资本要素也不太重要了,低工资和非熟 练劳动成为比较优势的重要条件,产品由资 本密集型向非熟练劳动密集型转变。
B
2
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一、假设条件
• 需求偏好不同:假设在一国内,不同收入 阶层的消费者偏好不同
• 有效需求重叠:假设世界不同地方的消费 者,如果收入水平相同则其偏好也相同, 两国收入水平越接近,消费结构也就越相 似
B
3
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二、理论内容
国内市场需求决定厂商的生产
人均收入 决定一国 需求结构
第七节
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师洁 20134160143
B
1
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overlapping demand theory)
• 瑞典经济学家林德(Staffan B. Linder) 于1961年提出
• 从需求方面探讨了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 (H-O理论适合用于解释初级产品,不适 合解释制成品,特别是资源密集型产品)
• 由于生产技术已趋成熟,产品逐步标准化,创新国 的技术垄断优势逐步丧失,研发成本和熟练劳动的 重要性已经下降,产品由技术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 转变。
• 此阶段中,一般发达国家都有这种产品生产的比较
优势,发达模仿国的进口替代生产使创新国的出口
下降。
B
1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标准化生产期 :
• 技术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已经不再重要,取 而代之的是成本和价格竞争。
• 主要针对论
师洁 20134160143
B
7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product life cycle theory)
• 1966年经济学家弗农(Raymond Vernon)首 次提出
• 该理论把技术变化作为国际贸易的又一决 定因素,试图解释某产品在一国国际贸易 中进出口流向的转变及其成因
• 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发展中国家对该产品进
口替代生产的发展,最终使其成为该产品生
产的净出口者。
B
15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三、理论简评
•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把动态的比较优势理论 与要素禀赋论结合起来的一种理论。
• 它运用动态分析的方法,从技术创新和技术 传播的角度,分析了国际贸易的基础和贸易 格局的动态扩展。
B
8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一、基本观点
• 一种产品从生产到消费者手里,需要很多 不同的投入成本。在产品周期的不同阶段, 各种的投入在成本中的相对重要性也将发 生变化。
• 由于各国在各种投入上的在相对优势不同, 因此,随着时间的变化,各国在该产品不 同阶段是否拥有比较优势,取决于该阶段 各种投入在成本中的相对重要性。
B
9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技
二、 术
创
图新 示期
新 产 品 成 长 期
新 产 品 成 熟 期
分 净出口
创新国
析
t0
t1
t2
标
产
准
品
化
生
生
命
产
晚
期
期
发展中模仿国
t3
t4
t5
发达模仿国
B
10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技术创新期 • 发:达国家的某个企业创新一种产品,开始
生产并投放到国内市场,满足国内高收入 阶层的特殊需求。
人均收入水平 相近的两国
需求结构相似
两国都需要的商品可能成为贸易品
B
收入 水平 越相 似的 国家 贸易 关系
越 密切
4
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q
B2
B
A2 A
B1 A1
O Ya1 Yb1 Ya2 Yb2
林德尔模型
P • 重叠需求是开展产业 内贸易的基础。
• 两国人均收入水平越 接近,重叠需求的范 围就越大,产业内贸 易需求的可能性越大 。
• 此理论对解释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技 术转移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B
16
四、案例分析
美国、日本收音机产业的变迁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收音机成为大众化 产品,因为真空管最开始是由美国人发 明的,因此美国控制着当时的国际收音 机市场。
• 随着技术的传播,日本利用廉价的劳动 力抢占的世界收音机市场的半壁江山。
• 此时期内,创新企业几乎没有竞争对手。 企业竞争的关键也不是市场成本,而是技 术因素。国外对新产品的需求完全由该创 新国企业的出口来满足。
B
1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新产品成熟期:
• 随着产品市场技术的成熟和标准化以及海外市场的 扩张,创新国的市场达到适度规模,新产品进入成 熟期。
• 此时期市场技术已扩散到国外,外国厂商开始模仿 生产新产品,且生产者数量不断增加,竞争加剧。
• 在这一阶段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究开发费用 和熟练劳动进行生产,生产技术尚不确定, 产量较低,成本较高,但厂商在新产品的 世界市场上拥有技术垄断优势。
B
11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新产品成长期:
• 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生产逐步增长,国 外的需求逐步增加,企业逐步取得生产的 规模经济,并开始向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 和地区出口,产品收入周期进入成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