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讲 中国声乐发展史
中国声乐艺术发展史
中国声乐艺术发展史
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始于古代,包括唐朝和宋朝的音乐和歌曲。
古代的声乐艺术通常是结合舞蹈或其他表演形式展示的。
在明清时期,艺术家们创作了不少新的歌曲和唱片,这些成果保存至今。
19世纪中叶,西方的声乐艺术进入了中国。
首个音乐学校——华
丽音乐学校在1895年成立,此后中国的声乐艺术开始逐步接受西方的
影响。
20世纪,特别是二战后,中国声乐艺术发生了巨大变革。
1949年建国后,中国文艺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许多新声乐表演
团体成立,包括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家协会和中国演唱家协会。
这些机构使得声乐艺术得到了更加专业的和持续发展的支持。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也得到了关注。
1960年代,大批流行歌曲涌现出来,这些歌曲通常是关注时政和现代
生活的。
到了1980年代,流行歌曲的风格又大为改变,越来越多的流
行歌曲开始关注民族文化和传统音乐元素。
之后的几十年内,中国的
音乐文化得到了新的飞跃。
在中国音乐文化中,戏曲也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北京、京剧
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种。
除了京剧,不少其他地方的戏曲也受到了赞誉。
戏曲音乐虽然是中国传统音乐和文化的一部分,但它并不沦为过
时和无聊的艺术形式,在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中仍占有一席之地。
今天,中国声乐艺术正在快速发展。
中国新一代艺术家继承并发
扬光大了中国传统文化和音乐的精髓,创造出了许多崭新的艺术风格。
同时,国际知名歌唱家到中国表演的次数也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人
开始认识中国的声乐艺术。
民族声乐发展史
古代声乐艺术中国是个⽂化古国,在中华⼤地上⾃古就流传着许多有关⾳乐的传说。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期。
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化艺术的萌芽。
早期的声乐艺术常与宗教、巫术有关,但其内容却⼜反映了现实⽣活。
如五帝时期的声乐曲《弹歌》:“断⽵、断⽵,飞⼟逐突(⾁)。
”歌词仅有⼋个字,却反映了古时⼈们猎物取⾷的真实⽣活场景。
远古时期虽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声乐艺术形式,但已有了⾳乐的萌芽。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民⽣活⽔平的提⾼,⾳乐形式也有了相当的发展。
到了周商时期,已产⽣了较⼤型的乐舞,如《⼤夏》、《⼤漠》等。
从原始社会到奴⾪社会到封建社会,⾳乐的萌芽逐渐发展成形,出现了⼀批专门从事歌唱的职业歌⼿。
春秋、战国时期的歌曲形式更为多样,除古代流传下来的由⼤量北⽅民歌汇集⽽成的《诗经》外,⼜有楚国南部民间祭祀神⿁时所唱的《九歌》和屈原加⼯创作的《楚辞》,同时荀⼦的《成相篇》也可谓是中国说唱⾳乐的远祖。
秦统⼀中国后,在中原地区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族民间⾳乐相融合的⾳乐中⼼。
汉朝朝廷为巩固其政治思想的统治,设⽴了专门的⾳乐机构—乐府,——通过采录民歌了解各地⼈民的动态,同时加⼯整理乐府民歌为其娱乐所⽤。
民间的歌唱艺术由此⾛向专业化,⼤量民歌也得以流传下来。
艺术的发展规律总是由简单趋向复杂,⾳乐家们不断追求表现形式上的更多变化,因⽽随着乐府民歌的加⼯整理,北⽅民间说唱⾳乐“相和歌”也衍进为“相和⼤曲”,汉代由此成为我国⾳乐发展第⼀个⿍盛时期。
⾳乐⽂化的发展建设,需要国家统⼀、相对和平的历史环境。
隋唐时期是我国历政治、经济、⽂化都繁荣昌盛的朝代。
统治者对艺术的喜爱,更促进了民族声乐艺术的飞速发展。
唐代出现的⼤型歌舞形式,称为“唐代⼤曲”,极⼤丰富了⾳乐的表现形式。
其中的坐部伎、⽴部伎⾳乐,声乐艺术已达到相当⾼度。
这⼀时期出现的专业⾳乐教育机构,像梨园,对推动唐时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作⽤。
中国民族声乐发展概述
中国民族声乐发展概述作者:孙莎来源:《祖国》2016年第18期摘要:中国民族声乐源远流长,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五个阶段。
先秦时期是民族声乐及理论的形成期,秦汉时期和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民族声乐及理论的发展期,唐宋时期是民族声乐及理论的成熟期,元明清时期是民族声乐及理论的高峰期。
本文试从这五个阶段论述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及理论研究,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关键词:中国民族声乐发展概述中国民族声乐源远流长,自从人类产生了劳动,就产生了声乐活动。
有了声乐活动,自然慢慢产生了声乐理论。
从声乐活动的产生到发展、完善,中国民族声乐大概可以分为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宋时期、元明清时期这样五个阶段,基本上和文学发展的分期差不多。
先秦时期是民族声乐及理论的形成期,秦汉时期和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民族声乐及理论的发展期,唐宋时期是民族声乐及理论的成熟期,元明清时期是民族声乐及理论的高峰期。
本文试从这五个方面概述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状况。
一、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民族声乐及理论的形成期。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声乐技巧比较单一,声乐理论也不是很发达,并且文字记载贫乏;相比之下,器乐更为发达,器乐理论研究也较为发达。
人们更注重音乐对社会教化、政治管理的作用,而对声乐理论的传承则不是很关注,至少文士不是很关注。
随着人们生产劳动的出现,就产生了中国远古时期的声乐活动。
如《吕氏春秋·弹歌》就反映了对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
再如《吕氏春秋·音初篇》载涂山氏唱的一首相思之歌《候人歌》,是中国最早的一首爱恋之歌。
到了商、周时期,中国民族声乐及其理论已初步形成体系。
商、周时期音乐已经很发达,并且政府还专门成立了音乐教育机构,用来培养各方面的音乐人才。
周代音乐机构相当庞大,直接归大司乐领导。
据《周礼》记载,当时音乐教育机构工作人员确切可考的有1463人,可见机构人员之多。
周代音乐机构分为行政、教学和表演三个部分,工作人员分工明确,在教育对象上,主要是贵族子弟。
中国声乐艺术发展史
中国声乐艺术发展史中国声乐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乐府、祭文和戏曲演唱等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声乐艺术经历了多个不同的时期和发展阶段,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音乐文化。
1.古代时期中国古代的声乐艺术起源于乐府,早在汉代就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完整的音乐形式。
乐府是一种音乐诗歌形式,通常以古代政治、军事、爱情等主题为主,歌词明快朗润,音乐旋律优美动听,常常被赋予社会风气的作用。
同时,祭文和戏曲演唱也是中国古代声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祭文是一种宗教仪式中的宗教文学形式,以崇拜神灵和祖先为主题,音乐旋律庄重肃穆,富有宗教感。
戏曲演唱,则是在宋代出现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通过音乐、唱腔、表演等形式来表现戏剧内容。
19世纪末,西洋音乐的传入带来了中国声乐艺术的新变革。
西方唱法和器乐的特点在中国声乐艺术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融合和吸收,音乐文化开始向着现代化方向发展。
同时,一些全新的声乐形式也在这一时期出现,如国歌、民歌、流行歌曲等。
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和《东方红》等旋律激昂,表达了民族自豪和鼓舞士气的主题。
民歌则以普通人的生活和感情为主题,歌词自然真实,音乐旋律轻松愉悦。
流行歌曲则更加注重唱腔和舞蹈,对音乐视觉效果的呈现有更高的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声乐艺术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现代意识和技术手段的不断提升,为声乐表演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前卫的视觉效果和创新的音乐风格,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声乐艺术的特色之一。
从流行歌曲、民歌,到古典声乐和歌剧等领域,各种不同的风格和风格混合已经成为中国声乐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
总结来说,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历经了古代时期的乐府、戏曲演唱和祭文等传统形式,以及近现代时期的西方化和现代化因素的影响,最后走向了多元化和创新化的当代艺术形态。
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中国声乐艺术也将面临更加广泛的展示和发展的机遇。
中国音乐发展简史--ppt课件
PPT课件
48
• 戏曲音乐中京剧的形成影响及于全国,出现了程长庚、 谭鑫培以及后来的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等一代名 优。
PPT课件
49
• 民族器乐则以民间出现各种器乐演奏的社团为特点, 如“天韵社”,“大同乐会”等等。这反映出民族器 乐的发展有着深厚的民间活动基础。这种民族音乐民 间活动的特点造就出许多卓越的民间艺人,其中华彦 钧(瞎子阿炳)就是杰出的代表。
PPT课件
21
府中重要的 音乐家李延 年
PPT课件
22
相和歌
• 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 和,执节者歌。“其特点是 歌者自击节鼓与伴奏的管弦 乐器相应和,并由此而得名。
• 相和歌在发展过程中逐步与 舞蹈相结合,成为一种有器 乐、歌唱与舞蹈相配合的大 型演出形式,被称为 大曲 或称 相和大曲
PPT课件
宴享、郊祀、朝贺等场合演奏。 • 兴旺发达:西汉武帝时期。 • “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
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 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
PPT课件
20
乐府的兴旺发达是在西汉武帝时期。此时的乐府较多地 担负了搜集民间歌谣的职司,汉武帝时的乐府曾“采诗 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 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 之调,作十九章之歌”。它不仅将广搜民间歌谣的采诗 之风加以发展,并由此而呈现出更加兴旺发达的趋势。 西汉乐府规模达到过1000余人。其中各类乐人分工精细, 除演奏员外,还包括了乐器制造的工匠
原始音乐的形式是歌舞乐 三位一体的乐舞,其中歌 唱和舞蹈具有重要地位, 节奏因素较为突出。
距今约5000余年、有舞蹈图象的孙家寨彩陶盆
中国声乐发展回顾
中国声乐发展回顾音乐世界是一个多民族音乐文化的绚丽多彩的大世界。
中华民族就是这个博大世界中令人骄傲和自豪的民族,他用独具风格特色的音乐形式为整个音乐世界增添了迷人的光辉。
1.中国古代声乐艺术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东方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形成了凝聚着自己智慧和汗水的丰富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艺术的长河里,音乐艺术也如漫山遍野绚丽的百花,美不胜收。
中国音乐文化历史可追溯到距今已有8000年的时代,早在奴隶社会就有对最初的民歌的记载:“女承筐,无实;士刺羊,无血。
”(《易经》之《归妹上六》),又有“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记载(《公羊传》东汉何休注),这些都证明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创作出了丰富多彩的早期民歌。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及屈原创作的《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大量类似于歌曲艺术的说唱艺术都是中国民族声乐的源泉,帝尧时代就有了较完整的歌曲。
当时的歌唱还不能准确地称其为艺术形式,直到进入封建社会后,它才发展成为一种艺术,成为世世代代人们喜爱的艺术活动,并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歌唱的职业歌手。
据《列子·汤问》中对一名歌手的演唱记载:“声振林木,响遏行云”,形象地显示出高超的演唱技术。
此外,该书中还有“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而不绝”的记载。
可见,我国古代早就有这样的好歌手,尽管在这些记载中难免有些夸张,但他们的演唱技艺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境界。
到了元、明、清时期,关于歌唱已经开始上升到对理论的探索,出现了有关歌唱的许多论著,如元朝燕南芝庵的《唱论》;明朝嘉靖年间,魏良辅的《曲律》;明朝万历年间,沈绥的《度曲须知》;清朝乾隆年间,徐大椿的《乐府传声》等等。
但是,这个歌唱的概念与我们今天研究的歌唱不尽相同,从这些有关音乐的文献中不难看出,中国古代的歌唱艺术主要是围绕着传统曲艺、戏曲和民歌。
汉代是中国古代民歌的一个发展高峰时期。
由于设立了专门的音乐机构——乐府,使民间的歌唱艺术真正走向专业化,民间大量的民歌也得以流传下来,如《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
古代声乐艺术发展过程
古代声乐艺术发展过程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灿烂的精神文明。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聪慧的祖先们在日常生产劳动中,积淀下了丰富多彩、光辉无比的音乐遗产,声乐艺术便是其中之一。
我国声乐艺术是一种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质的演唱艺术,无论是从演唱技巧亦或是从其形式上来讲,无不渗透着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及民族音乐文化的深深内涵。
一、萌芽阶段关于音乐的起源,众说纷纭。
“劳动起源说”是目前学界最为公认的一种观点,其中集体劳动的产物——“劳动号子”就是该观点的主要依据。
《吕氏春秋•淫辞》记载:“今举大木者,前呼舆謣,后亦应之。
此其于举大木善矣。
”大意是,现在抬举木头的人,前面的人呼叫“舆謣”,后面的人应和它。
这样有利于抬举很大的木头。
《淮南子•道应》也有相关记载:“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其中“劝力之歌”就是指劳动号子。
远古时期先民们为了方便生产,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一种集体的口号呼喊,这种劳动号子就是歌唱的雏形。
我国古代原始音乐的形式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古乐舞,人们边唱边跳,注重节奏因素。
这一时期的歌唱艺术往往表现出不同种族的繁衍生息、祭祀典礼、战争武功等内容,族人们强烈的民族情感和欲望融合在音乐之中。
《吕氏春秋•古乐》记载了葛天氏部落的乐舞:“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是原始社会极为著名的一部乐舞,形象的描述了先民们边舞边歌的场景。
相传为黄帝时期作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记录了先民制作工具进行狩猎的过程,等等。
虽然当时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声乐作品,但在劳动、祭祀等活动中已经出现了歌唱的表现形式,它不仅有固定的音高,还有简单的音阶,这是艺术启蒙阶段,非专业化的必然过程。
可以说早期的古乐舞,就是中国声乐艺术萌芽的标志。
二、发展阶段西周至战国的800年,我国处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转型期。
统治阶级为维护自己的利益,建立起严又繁琐的礼乐制度。
中国声乐发展脉络
上古时期(三代至秦汉)
人声歌唱被认为是远在乐器演奏的器乐之上
的高等级音乐。歌唱者非常注意歌声音量的 宏大、连贯、弹性和音域的宽广,歌词的内 容和歌曲的情感则相对居于次要地位。
中古时期(魏晋至隋唐)
人们对声乐技术的追求和对声乐艺术的审美
趣味悄然发生了变化。 第一,歌词跃升为声乐作品的主要方面。
中国近代声乐发展
学堂乐歌;代表人物是从国外归来并在中
等学校传授音乐的沈心工(1903年回国任教)、 曾志忞(1907年回国)、李叔同《1910年回 国任教)等人。
沈心工的《黄河》和李叔同的《春游》
标志着中国近代音乐创作的真正开端.为以后 的声乐艺术创作其定了基础。
20年代的中国声乐艺术
以美声为代表的西方歌唱方法在我国的传播
中国声乐的发展表现出中
国人命运、情感以及现实 生活对声乐艺术的需要.在 此.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期 待中国声乐艺术能够更加 的丰富并繁荣的发展。
这时期的著名歌唱有:
刘秉义、李谷一、李双江、罗天掸、
叶佩英、朱逢博.吴雁泽.关牧村等。
改革开放以后
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沈湘等;
青年歌唱家迪里拜尔、吴碧霞、廖昌永 代表人物及声乐作品有:施光南的《在希望
的田野上》、铁源的《在那桃花盛开的地 方》、王酩的《妹妹找哥泪花流》、谷建芬 的《那就是我》《我的小路》、张卓娅、王 祖皆的《小草》、陆在易的《祖国.慈祥的母 亲》、王立平的《汪凝眉》、刘锡津的《我 爱你,塞北的雪》
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买
布谣》 黎锦辉的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 《葡萄仙子》《月明之夜》等 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并推动了声乐活 动艺术的发展。
30、40年代的中国声乐艺术
中国民族声乐歌唱艺术的历史变迁
中国民族声乐歌唱艺术的历史变迁声乐艺术是以声乐歌唱技法的延伸革变为其主要发展标志的。
回望历史,民族声乐技法的历史变迁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从远古至隋唐,声乐以乐舞、诗歌为主要表现形式,技法上还未揭示歌唱的本质特征,总体上属于启蒙时期;宋元明清,声乐以戏曲、说唱为主要表现形式,技法上追求“气、字、声、腔”的合理操控,在认识程度上处于技术开发期;民国至现代,声乐以歌曲演唱为主要表现形式,技法上借鉴了西方的技术理论,继承了民族声乐的优秀传统,步入了技术飞跃期。
至今,民族声乐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技术体系。
此前,声乐界对民族声乐技法的局部研究较多。
店铺用现代声乐技术观念审视民族声乐技法的历史变迁,给民族声乐技术系统的发展、形成以客观、综合的评述,目的是继承、发扬民族声乐的优秀传统,树立民族声乐的科学发展观。
中国民族声乐歌唱艺术的历史变迁:以乐舞、诗歌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技术启蒙期远古至隋唐,在大约三千年的历史跨度内,歌唱与乐舞、诗歌融为一体,是一门以乐舞、诗歌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艺术。
在原始社会,民歌引入图腾祭祀及禳灾类的宗教活动,产生了乐舞。
乐舞是一种群体性的歌舞活动,“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这大概是我国最早的乐舞。
奴隶社会,乐舞盛行,并已成为宫廷音乐。
相传夏的后代桀有歌舞伎三万余人,说明那时的乐舞已有相当规模。
至西周,从黄帝传下来的六部乐舞的规模则更加宏大。
歌唱已不仅仅作为舞蹈的伴唱,六部乐《大武》的第七段,就是一段专门的抒情歌唱,说明歌唱的地位有了提高。
从春秋战国起,诗歌开始盛行,至唐宋诗词的兴起,诗歌主要用于歌唱。
孔子编订的《诗经》有305篇,其中300篇是用于歌唱的民间歌曲。
楚国的屈原根据南方民歌加工创作的《九歌》是一部大型声乐作品。
唐宋时期,为诗词谱曲已成为时尚。
明人沈宠绥在《度曲须知》中描绘:“清本之调,旗亭四绝,大都即诗为曲,才人一章脱手,乐部即登管弦,居然风雅独绝。
”乐舞与诗歌承载了歌唱艺术,也刺激了歌唱技术的发展。
中国音乐发展史ppt课件
梨园《同光十三绝》
宋、金、元时期
宋、金、元时期音乐文化的发展以市民音乐的勃兴为重要标志,其中歌唱占了较重的分量承隋唐曲子词发展的遗绪,宋代词调音乐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这种长短句的歌唱文学体裁可以分为引、慢、近、拍、令等等词牌形式。在填词的手法上已经有了“摊破”、“减字”、“偷声”等。作品多表达了作者关怀祖国人民的心情,描绘出清幽悲凉的意境,如《古怨》、《扬州慢》、《鬲溪梅令》、《杏花天影》等等。宋代的古琴音乐以郭楚望的代表作《潇湘水云》开古琴流派之先河。作品表现了作者爱恋祖国山河的盎然意趣。 在弓弦乐器的发展长河中,宋代出现了“马尾胡琴”的记载。到了元代,民族乐器三弦的出现值得注意。
西周、东周时期
《伯牙弹琴图》元代王振鹏绘
秦汉时期
秦汉时开始出现“乐府”。它继承了周代的采风制度,搜集、整理改变民间音乐,也集中了大量乐工在宴享、郊祀、朝贺等场合演奏。这些用作演唱的歌词,被称为乐府诗。汉代主要的歌曲形式是相和歌。它从最初的“一人唱,三人和”的清唱,渐次发展为有丝、竹乐器伴奏的“相和大曲”,并且具“艳——趋——乱”的曲体结构,它对隋唐时的歌舞大曲有着重要影响。 汉代在西北边疆兴起了鼓吹乐。它以不同编制的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构成多种鼓吹形式,如横吹、骑吹、黄门鼓吹等等。在汉代还有“百戏”出现,它是将歌舞、杂技、角抵(相扑)合在一起表演的节目。
明清时期
由于明清社会已经具有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萌芽,市民阶层日益壮大,音乐文化的发展更具有世俗化的特点。其中南方的弹词,北方的鼓词,以及牌子曲,琴书,道情类的说唱曲种更为重要。南方秀丽的弹词以苏州弹词影响最大。 在清代,苏州出现了以陈遇乾为代表的苍凉雄劲的陈调;以马如飞为代表的爽直酣畅的马调;以俞秀山为代表的秀丽柔婉的俞调这三个重要流派。以后又繁衍出许多新的流派。
声乐的起源和发展及教法
声乐的起源和发展及教法(2007-05-27 16:38:32)转载▼—、中国与西方国家声乐的起源关于音乐与唱歌的起源众说纷纭。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源远流长,在中国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自然包含着声乐的源流。
鲁迅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远时连话都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
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
”鲁迅生动而形象地说明了文学、艺术、人类语言、音乐和唱歌起源于劳动。
在古代社会中,音乐、舞蹈、诗歌是出现较早的意识形式,起先是三位一体的,后来才逐渐分开成为独立的艺术。
音乐起源于劳动,而音乐的最早形态又是声乐。
严格地讲,中国古代民族声乐艺术的演进,就是从原始的劳动而产生的“号子”开始萌芽,到歌、舞、乐三结合的原始音乐形式的形成,后又演变成歌舞和各种戏曲、杂剧、曲艺及民歌等等,至到歌唱活动成为一门单独的艺术形式的发展过程。
要研究中国古代声乐艺术,首先要解决的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概念的界定问题。
“民族声乐”的含义有两个方面,狭义的讲:它是指具有民族风格的声乐作品,歌唱技巧及表现特色;广义的讲:民族声乐是指民歌、说唱、戏曲等传统体裁的声乐形式及专业作曲家创作的各种民族声乐作品。
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过程。
从远古时期的《侯人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的民歌以及形成的中国戏剧、说唱艺术各种民族音乐体系都离不开声乐。
因此,中国古代民族声乐艺术应该把声乐的起源、萌芽、以及后来形成的各种戏曲、杂剧、诗词、小曲、说唱等纳入古代民族声乐艺术研究范畴。
中国古代民族声乐艺术的演进,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声乐艺术的起源、萌芽、演变、发展的过程。
(一)远古原始时期声乐艺术的起源和萌芽远古时期,最原始的音乐是声乐,是人类劳动与自然斗争的结果。
正如恩格斯所说:“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
”由于劳动产生了语言,人脑的发达,为音乐的产生准备条件。
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中国声乐发展轨迹
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中国声乐发展轨迹一、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几个阶段在远古时期我国的音乐文化就已经开始发展了。
声乐产生于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和生产劳动,源于人们猎物取食的生活场景中、源于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感悟中和对统治阶级不满与赞扬中。
最早产生的歌曲是表现劳动和爱情的曲目,例如夏禹时期的情歌“候人兮猗”;表达女子的等待与思念之情,词曲包含了强烈的感情色彩。
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古代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是指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时期。
在封建中期唐朝时期的宫廷乐发展是最为繁荣,专门培养音乐歌舞人才,设立了更完善的音乐创作机构等,为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唐朝时期也有西方音乐的传入,有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前来;但这些活动都只流传和知晓在宫廷的狭小范围内,这一时期的西方音乐不能撼动具有悠久历史的我国传统音乐在广大人民生活中产生深刻影响的地位。
西洋音乐文化传入中国的历史相当久远。
最早大致可推至唐代“景教”的圣咏诵唱,而后经元代、明代,天主教传教士来中国传教,并向朝廷进贡大键琴(当时称之为“西琴”)等西方乐器。
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我国的声乐发展就进入了第二阶段(1911—1978年),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入,使一直处于封建统治的文明古国从社会性质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我国也是从以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时期。
第三个阶段就是改革开放之后至今,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大发展,思想也得到大解放,社会的转型也已完成,使声乐艺术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二.二十世纪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状况19世纪中期战争的开始,西方国家的“洋戏”也传入中国,逐渐进入了中国上层社会、资本主义家的视野里。
洋戏的演唱方法是用欧洲传统唱法(美声唱法),这是与我国传统声乐艺术演唱是不一样的。
戏曲从诞生到20世纪初,地方戏曲种类就多达300多种,而且形成了各自的流派、体系,是上至宫廷下至普通人民大众都能接受并喜爱的艺术。
中国声乐发展脉络
近古时期(宋、元、明、清)
❖ 人们对声乐技术的追求和声乐审美趣味的主要特点 是:声乐作品歌词的实际意义超过了歌词蕴涵的情感 而成为歌曲欣赏的主要方面;声乐作品的曲调被放 在次要位置;声乐技术理论主要是“咬字吐字”的 正音理论。
❖ 近古时期较有代表性的几部主要声乐专著:
1、元代燕南芝庵《唱论》 2、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 3、明代朱权的《词林须知》 4、明代魏良辅的《曲律》 5、清代毛先舒的《南曲入声客问》
❖黎锦辉的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 《葡萄仙子》《月明之夜》等
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并推动了声乐活 动艺术的发展。
10
30、40年代的中国声乐艺术
❖ 代表人物及其声乐作品:黄自的《玫瑰三愿》 《斌登楼》《春思曲》 青主的《我住长江 头》《大江东去》 江文也的《水调歌头》、
任光的《渔光曲》
❖ 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铁蹄下的歌女》 《毕业歌》、冼星海的《在太行山上》《救 国军歌》《黄河大合唱》、贺绿汀的《书陵 江上》《游击队歌》,郑律成的《延安颂》
7
中国近代声乐发展
❖学堂乐歌;代表人物是从国外归来并在中
等学校传授音乐的沈心工(1903年回国任教)、 曾志忞(1907年回国)、李叔同《1910年回
国任教)等人。
❖ 沈心工的《黄河》和李叔同的《春游》
标志着中国近代音乐创作的真正开端.为以后 的声乐艺术创作其定了基础。
8
20年代的中国声乐艺术
❖ 以美声为代表的西方歌唱方法在我国的传播 得益于我国最早的一批专业音乐教育机构的 建立。
❖ 70年代抒情歌曲盛行。代表人物及作品有:
❖ 施光南的《祝酒歌》《吐奋番的葡萄熟了》
❖ 伤逝》《打起手鼓唱起歌》、王酷的《边祖 泉水清又纯》
中国声乐艺术
第二节 人类远古时期的发声功能及歌唱的起源 一、关于人类早期的发声功能 在人类远古时代,人们相互间为了传递信 号,不得不用强而有力的声音进行呼喊。
二、关于歌唱的起源
1、语言的扩展 《吕氏春秋。音初篇》记有古代氏族社会 吕氏春秋。音初篇》 时期关于歌唱及歌曲起源的史料记载:涂山 氏女所做的《候人歌》,其歌词为“ 氏女所做的《候人歌》,其歌词为“候人兮 猗”。在这四个字的歌词中,仅以“候人” 。在这四个字的歌词中,仅以“候人” 二字表达一种心愿,后两个字只是因感情的 激发而发出的感叹,后人分析这可能就是当 时歌曲的形式,是歌曲演唱的的萌芽。
“瞽(gú)朦掌播鼗(táo)、柷(zhù)、敔(yú)、埙、 (gú 朦掌播鼗(t )、柷(zhù 、敔(yú 箫、管、弦、歌,讽诵诗,世奠系,鼓琴瑟” 箫、管、弦、歌,讽诵诗,世奠系,鼓琴瑟” (《周礼·春官·宗伯下》)。“瞽宗”是商代人进 周礼·春官·宗伯下》)。“瞽宗” 行祭祀和音乐教育的机构。“瞽朦” 行祭祀和音乐教育的机构。“瞽朦”分别是进行歌 曲演唱、器乐演奏以及音乐教育的盲人乐师。
伴随着剩余价值的出现,产生了阶级, 历史进入了奴隶社会时期。于是便产生了被 压迫者反抗压迫所唱的歌曲:“ 压迫者反抗压迫所唱的歌曲:“时日曷丧, 予及汝皆亡” 予及汝皆亡”(《尚书。汤誓.》.反映了奴隶 尚书。汤誓. 们对奴隶主的诅咒与反抗。
二、乐 舞
1、关于劳动的 乐舞《大夏》 乐舞《大夏》就是大禹治水及民众歌颂他的真 实反映。“ 实反映。“禹立,勤劳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 决壅塞;凿龙门,降通漻水以导河,疏三江五湖注 之四海,以利黔首。于是命皋陶为《夏蘥》 之四海,以利黔首。于是命皋陶为《夏蘥》九成, 以昭其功” 以昭其功”(《吕氏春秋。仲夏夜。古乐篇》)。 吕氏春秋。仲夏夜。古乐篇》 这个舞共分九个部分(九段),跳舞时用一种叫做 “籥”的原始管乐器作为主要的伴奏乐器。
219461056_站在历史的长河——中国声乐及演唱技术发展历程探究
022《名家名作》·研究[摘 要] 中国声乐艺术发展,从最初农耕时代的祭祀礼俗,到民间活动的多元创作,再到朝代更迭的宫廷娱乐与发展,直至今天,我国的声乐事业都在不断走向繁荣昌盛。
因此,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历史性、传承性、民族性、继承性、包容性等特征,而这也是我国声乐演唱系统建设的根本思想引领与实践基础。
[关 键 词] 中国声乐;发展历程;探究站在历史的长河——中国声乐及演唱技术发展历程探究王尊颜在我国国力日渐强盛的今天,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声乐,对于增强人民的文化自信、推动我国的文化建设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中国声乐发展的文化渊源、中国声乐发展的历史基础、中国声乐演唱艺术的功能与特点三个方面对我国的声乐发展历史等进行总结阐述,以期为今后中国声乐的高质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中国声乐发展的文化渊源说起中国的声乐发展,最早可以追溯至原始社会时期,如劳动号子、祭歌等,尽管完整的声乐形式并未出现,但声乐的固定音高、简单音节等已出现,此阶段的声乐被称之为我国声乐发展的艺术萌芽时期。
此后,随着奴隶社会的出现,大司乐等极具政治性特征的大型音乐机构逐渐出现并风靡,至此后,我国的声乐发展正式进入民族艺术形成时期,这也标志着我国的声乐艺术发展开始步入正轨。
尽管此后的声乐发展经历了无数朝代更迭,但声乐艺术的内在文化艺术价值延续并未断裂。
春秋时期,《诗经》就是我国最早的民歌总集,是我国最早关于声乐记载的文献。
此外,屈原的《楚辞》也是典型之作,既体现了楚地民歌的繁荣,也体现了当时的歌唱已经有了层级高低之分,间接说明了歌唱出现了专业化趋向;《列子·汤问》中有关韩娥、秦青和薛谭的历史事实,反映了当时的音乐发展程度,同时也体现了专业歌手与声乐教师的产生。
秦朝一统六国后,设立了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汉乐府。
至汉朝时,沿用秦朝“乐府”制度,正式成立官署,我国的声乐发展进入高峰期。
汉武帝时期名为“相和歌”的声乐表演形式兴起;此后,汉朝还出现了绕歌、琴歌等多元的声音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音乐发展史
中国音乐发展史(上)2009-07-27 09:48远古时期中华民族音乐的启蒙时期早于华夏族的始祖神轩辕黄帝两千余年。
距今六千七百年至七千余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可能已经可以烧制陶埙,挖制骨哨。
这些原始的乐器无可置疑地告诉人们,当时的人类已经具备对乐音的审美能力。
新石器时代的骨哨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出土,长6~10厘米 (图片/艺术数据网)远古的音乐文化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具有歌、舞、乐互相结合的特点。
葛天氏氏族中的所谓“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的乐舞就就是最好的说明。
当时,人们所歌咏的内容,诸如“敬天常”、“奋五谷”、“总禽兽之极”反映了先民们对农业、畜牧业以及天地自然规律的认识。
这些歌、舞、乐互为一体的原始乐舞还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相联系。
例如黄帝氏族曾以云为图腾,她的乐舞就叫做《云门》。
关于原始的歌曲形式,可见《吕氏春秋》所记涂山氏之女所作的“候人歌”。
这首歌的歌词仅只“候人兮猗”一句,而只有“候人”二字有实意。
这便就是音乐的萌芽,就是一种孕而未化的语言。
夏、商时期夏商两代就是奴隶制社会时期。
从古典文献记载来瞧,这时的乐舞已经渐渐脱离原始氏族乐舞为氏族共有的特点,它们更多地为奴隶主所占有。
从内容上瞧,它们渐渐离开了原始的图腾崇拜,转而为对征服自然的人的颂歌。
例如夏禹治水,造福人民,于就是便出现了歌颂夏禹的乐舞《大夏》。
夏桀无道,商汤伐之,于就是便有了歌颂商汤伐桀的乐舞《大蠖》。
商代巫风盛行,于就是出现了专司祭祀的巫(女巫)与觋(男巫)。
她们为奴隶主所豢养,在行祭时舞蹈、歌唱,就是最早以音乐为职业的人。
奴隶主以乐舞来祭祀天帝、祖先,同时又以乐舞来放纵自身的享受。
她们死后还要以乐人殉葬,这种残酷的殉杀制度一方面暴露了奴隶主的残酷统治,而在客观上也反映出生产力较原始时代的进步,从而使音乐文化具备了迅速发展的条件。
据史料记载,在夏代已经有用鳄鱼皮蒙制的鼍鼓。
商代已经发现有木腔蟒皮鼓与双鸟饕餮纹铜鼓,以及制作精良的脱胎于石桦犁的石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解放初期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一)50—60年代 新中国建立后,美声唱法的教学和传播在中国获得了极大的发 展机遇。首先,一批如周小燕、张权等优秀的歌唱家纷纷回国, 投入到新中国的声乐教育事业中去,他们不但活跃在中国的舞 台上,还为中国的美声唱法培养了一批人才,这些人后来都成 为中国美声唱法演唱和教学的中坚力量。其次,作曲家们继续 尝试借鉴西洋作曲技法和西洋唱法创作声乐作品,并吸取了中 国民族音乐中的一些因素,创作出了一批更加适合中国人演唱 的美声作品。再次,以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为代表 的专业音乐院校的声歌系和各类师范院校音乐系声乐专业的进 一步发展也为美声唱法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材 和物质的基础。但是从六十年代开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 面的政策都开始出现极左的倾向,并逐渐影响其后美声唱法的 发展。
5、郎毓秀(附图片)的生平及主要创作经历
郎毓秀,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 1934年入上海国立音专,师从周淑安、外 籍声乐教授苏石林等主修声乐。1937年赴 比利时留学,主修声乐,兼学钢琴。1941 年回国。三十年代起,她就活跃在中国乐坛 之上,著名的《天伦歌》就是由她首先唱开 的。40年代她在上海、天津、北平、重庆等 地举行独唱音乐会,曾赴朝鲜、瑞士、意大 利、法国等国访问演出,深得好评。郎毓秀 的音色优美圆润,吐字准确清晰,行腔委婉, 对语言深有考究,善于从整体上提示歌曲的 内容,表达不同的艺术风格。她还长期向戏 曲艺人潜心学习,为探索中西结合的演唱方 法做出了努力。30多年来,郎毓秀除了培养 出一批歌唱人才之外,还从事有关音乐专业 的编译工作,将西方声乐理论系统地引入中 国。
3、黄友葵(附图片)的生平及主要创作经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黄友葵,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早年学 习生物、数学、化学、绘画等,1930年赴美国 亚拉巴马州廷顿大学主修音乐,兼学美术。 1933年回国后演出轻歌剧《杏眼》;同时师从 外籍声乐教授苏石林进修声乐。30年代中期, 她经常在上海苏州等地举行独唱音乐会,并多 次演出歌剧角色,均获好评。黄友葵先后在东 吴大学、昆明艺专和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专任教, 是我国最早介绍欧洲“美声唱法”的声乐家之 一,梅百器当时誉她为中国第一女高音。她的 演唱含蓄、细腻、深情,音色优美,技巧娴熟; 在教学上她不断探索将美声学派同中国民族唱 法相结合,寻求实践声乐民族化的途径,并培 养出大批声乐人才。 欣赏黄友葵演唱的《远望姐妮下田来》等歌曲
中国声乐发展史
美声发展史 民族声乐发展史
一、美声唱法在我国的起源
远在明代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意大 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将天主教及教堂音乐 传入中国,但那时并没有被中国人完全接受。 直至近代,特别是20世纪初,西方教会音乐大 量输入,才对中国音乐和歌唱形式产生了影响。 首先通过教会的圣咏,其后通过西方教育体制 的中小学音乐课,使欧洲声乐艺术在中国逐步 得到流传。
2、周小燕(附图片)的生平及主要创作经历
周小燕,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早年曾 就学与上海国立音专,师从外籍教授苏石林学 习声乐,抗战爆发后,积极参加救亡歌咏运动, 演唱了《长城谣》、《救亡三部曲》等宣传抗 日救国的歌曲。1938年赴法国留学,1945年 在巴黎国立大剧院登台演出清唱剧《蚌壳》, 引起公众注意。后又在欧洲多国举行独唱音乐 会,取得巨大成功,被誉为“中国之莺”。 1947年回国,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音乐 学院声乐系教授、系主任、副院长等职,培养 出一大批活跃在中外舞台上的杰出歌唱家。 欣赏周小燕演唱的《夜莺》等歌曲。
斯义桂的生平及主要创作经历
斯义桂曾与林语堂、张大千并誉为中 国海外华人世界文化三巨星,是美国 纽约罗切斯特大学伊斯特曼音乐学院 声乐系主任、终身教授,世界十大歌 唱家之一。能用中、英、德、意、俄、 法等六种语言演唱数百首世界名曲的 著名音乐家,曾以一曲《教我如何不 想他》唱遍亚、欧、美、大洋洲四大 洲。
1、应尚能(附图片)的生平及主要创作经历
应尚能,中国男中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作曲家。早年曾在 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声乐。回国后从事声乐教学,是中国最早 研究与介绍欧洲传统声乐艺术的歌唱家之一,斯义桂、蔡绍序 等著名歌唱家都是他的学生。同时他又注重歌唱实践,是我国 最早举办独唱音乐会的歌唱家之一。他的演唱技巧熟练,风格 严谨朴实,声音丰满柔韧,富于抒情性,尤其以演唱舒伯特的 作品见长。他除了演唱外国作品外还演唱了如《教我如何不想 他》等中国艺术歌曲,以及《刨山药》等具有浓郁地方色彩和 民族风格的作品,对声乐民族化作出了有意义的探索。应尚能 还创作有百余首专用乐作品。著有《我的声乐经验》等著作。 (附作品目录) 欣赏应尚能创作和演唱的一些声乐作品《魔王》、《思乡》、 《教我如何不想他》。
4、喻宜萱(附图片)的生平及主要创作经历
喻宜萱,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1929年入上海国 立音专主修声乐,1935年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文学院音乐 系进行研究生学习。留学期间,曾在纽约、费城等地多 次举行独唱音乐会,曲目包括中国民歌和抗日救亡歌曲, 颇有影响。1939年回国后还赴欧洲多国考察和举办独唱 会,受到欢迎。建国后一直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授、系 主任、副院长等职。喻宜萱有较高的音乐素养和艺术造 诣,早在30年代即成为中国乐坛上享的盛名的抒情戏剧 女高音。她的音色饱满洪亮,气息控制稳定,运用自如, 音质柔润,色彩浓郁,富于抒情戏剧性,演唱风格朴素 严谨又不失热情奔放。她演唱的曲目中外并蓄,重视表 现不同作品的艺术风格,尤其重视现代创作歌曲和民间 歌曲。喻宜萱长期从事声乐教育,致力于建立具有中国 特色的声乐教学体系,培养了不少具有较高水平的声乐 人才,并在声乐理论研究和声乐教材建设上多有建树。 欣赏喻宜萱演唱的《桂花开放幸福来》等歌曲。
在本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声唱法在中国的传播和我国第一代歌 唱家的成长,一是得益于国立音专及其他音乐、艺术院校延聘 的一批外籍声乐教师如苏石林、梅百器、克雷罗娃、马巽等人 按西方美声唱法训练和培养出来的一批中国歌唱家如蔡绍序、 林俊卿、李志曙等,二是一批有声乐天赋的青年如应尚能、黄 友葵、喻宜萱、周小燕、郎毓秀、葛朝祉、斯义贵等人留学欧 美主攻美声唱法。这两类人均成了我国第一代歌唱家。其中, 周小燕、黄友葵、喻宜萱、郎毓秀在四十年代后期的中国歌坛 被并称为女高音“四大名旦”。 也是在这个时期,女高音歌 唱家张权、周碧珍、高芝兰和男高音歌唱家沈湘、魏启贤、朱 崇懋等人也开始登上乐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