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昆-人物介绍

合集下载

《十二个明天》读后感

《十二个明天》读后感

《十二个明日》读后有感本文是对于读后有感的,仅供参照,假如感觉很不错,欢迎评论和分享。

《十二个明日》读后有感文/ 林大溪某天翻开微信亚马逊 kindle 民众号,第一个大标题就是刘慈欣新作《黄金旷野》收录于《十二个明日》。

由于大学被刘慈欣的《三体》带入科幻小说坑,又读过一些他的其余短篇小说,因此对刘慈欣的作品十分有好感。

民众号介绍本书的其余作者都是获过外国科幻文学大奖的人,在万分激动的心情下买了这本书,并于今年十一假期读完。

假如满分五颗星的话,我只给这本书三颗星,还有半颗是由于对刘慈欣的情怀。

本书由十二个故事组成,下边会分别评论十二个故事,剧透严重,慎入。

《黄金旷野》刘慈欣大刘,你变了。

这就是我看完这个故事的第一感觉。

我开始思疑刘慈欣近来能否是缺钱,因此受湛庐文化邀请随随意便凑个故事就交稿了。

刘慈欣的写作风格以弘大的场面及精确的说明见长。

此次的故事完整没有过去叙事的恢弘魄力,像是初出茅庐的丫头带着股灵巧劲构想的取巧故事。

看完后我就开始烦恼,做粉丝果真是要交税的。

问题是钱已经交了,地要不要洗一下。

于是我开始给自己洗脑,可能大刘受舆论影响,有人向来责备他作品中人物塑造僵硬,没有感情线,不够细腻,因此此次是试水,妄图在文学成就上下点功夫,塑造单调人物的立体形象。

但是这波洗脑在一个月后也不可以说服我自己,由于多出的细腻描绘依旧掩饰不住人物形象不立体,故事的情节不生动风趣的问题。

最后我只好说,作家也是要吃饭要生活的。

我仍是合适当吃瓜民众,不合适做粉丝。

《不同样的海》 Alastair Reynolds这篇故事描绘了一个人体能够接着迷经网络,经过控制代理机器人解决现实问题的世界。

经过对船难发生后两个女人的描绘,能够看到在这个世界中,疾病,存亡,贫富差距依旧存在。

重点词可能是“体外进化”,指出进化的另一个方向,代理机器人的观点比较新奇,算是这本书里的一个好故事吧。

《那个毁了我们的女人》黄士芬这个故事的科幻重点词是神经系统编程。

刘宇昆:把《三体》推向世界

刘宇昆:把《三体》推向世界

刘宇昆:把《三体》推向世界作者:佚名来源:《求学·高分作文版》2016年第02期【人物誊写·匠心独运】伟大的作品皆有魂魄。

刘宇昆对《三体》的翻译,是匠心独运的细致打磨,也是焚膏继晷的千锤百炼。

【人物誊写·执着】没有一种辉煌是可以轻而易举得到的。

在《三体》英文版背后,是刘宇昆怀着责任和使命,畏难而上的坚持与执着。

虽然刘宇昆已经翻译了20多篇短篇中文小说,但《三体》是他头一次翻译的长篇小说,因而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挑战之一就是刘宇昆必须深入了解《三体》中谈论的各种主题,只有这样他才能理解其中的细微差别并精确采用相关英文语句来进行翻译。

《三体》小说包含着宏大的命题,为此,刘宇昆进行了许多调查,包括阅读了纯数学与天体物理学方面的论文,收集了有关中文经典中的历史细节,还采访了科学家以及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人来弥补书本研究的不足。

从许多方面来说,翻译《三体》犹如他自己写了一本书。

另一个挑战就是在翻译这本小说时,刘宇昆不仅要用一种新的语言重新创作,还得充当事实的检验者。

中文读者对于叙事传统和科学细节有着不同的期待,刘宇昆需要努力在呈现原作风味与使这本书吸引新读者之间保持平衡。

例如,为了使这本以中国历史文化为基础的小说被英语读者所理解,刘宇昆必须给原文加上必要背景介绍的脚注,可是脚注是有侵略性的工具,因而刘宇昆又得尽可能少地使用脚注。

同样,为了使这本书的科技元素让专业人员看起来合理,也为了让一般的读者读起来更流利,刘宇昆必须查阅科学文献原件,咨询相关科学家来决定该使用何种术语来保证不损害原文的叙事力量。

最终,《三体》英文版在美国获得世界科幻协会2015年度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

该书的作者刘慈欣获奖后表示:“此奖项可以说是我和刘宇昆共同获得的。

”。

作家余华著名文学作品《活着》中国现代小说著作推荐名著知识点梳理PPT模板课件

作家余华著名文学作品《活着》中国现代小说著作推荐名著知识点梳理PPT模板课件

小说运用象征的手法,就是用死亡象征 着活着。可能很少有人会遭遇白发人送 黑发人的痛苦,而白发人将黑发人一一 送走的事情可能只能在小说中可以看到。 艺术的真实会让人相信世间不但有过活 生生的福贵,而且将来还会有很多。
余华,1960年4月3日出生于浙江杭州,现代作家。 1977年中学毕业后,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深造。 1983年开始写作,同年进入浙江省海盐县文化馆。 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 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 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其作品已被翻译成英文、法 文、德文、意大利文、等在国外出版。
地球的基础科学出现了异常的扰动,纳米科学家汪淼进入神秘的网络游戏《三体》,开始逐步逼近这个世界的真相。汪淼接 触到了地球上的一个秘密组织(ETO)。地球防卫组织中国区作战中心通过“古筝计划”,一定程度上挫败了拯救派和降临 派扰乱人类科学界和其他领域思想的图谋。在运用超技术锁死地球人的基础科学之后,庞大的三体舰队开始向地球进发,人 类的末日悄然来临
作者介绍
刘慈欣常常传达给作品一种强烈而独特的怀旧感,其作品中科幻形 象的设定常常带有强烈工业色彩。巨大的地心空洞、宏伟的地球发 动机、壮烈的月球粉碎,这些具有浓郁工业化色彩形成独特的粗野 的美,在他的小说中被强烈地渲染着。除了对经典技术的怀恋,过 往的生活的也在刘慈欣的作品中刻下了痕迹,向时间移民等经典的科 幻主题与把地球人当成“菜人”(意为可食用的人类)这样的奇思 妙想并行不悖。
小说简介
三体人在利用科技锁死了地球人的科学, 0
1
面对地球文明前所未有的危局,人类组 建起同样庞大的太空舰队,同时利用三 体人思维透明的致命缺陷,制订了“面 壁计划”。
罗辑由一开始的逃避逐渐意识到自己的 03 责任,想到了一个对抗三体文明入侵的 办法。章北海试图借一场陨石雨干涉飞 船推进形式的研究方向。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当代文学:走出去,还要走进去。

”20XX年8月,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等发布的《20XX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报告》显示:20XX年,中国大陆共有520家出版社的24757种20XX年版中文图书进入海外图书馆收藏系统。

相比于其他门类的中文图书,当代文学作品具有更高的受欢迎程度。

截至20XX年8月,贾平凹的作品已经被翻译成英、法、德等30多个语种,意大利语版《带灯》获得克拉里丝·阿皮亚尼(Claris Appiani)翻译大奖。

麦家的作品在20XX年以后横扫欧美市场,单是《解密》就卖出了34种版权。

苏州大学教授季进说,“我把麦家在海外的成功称为‘麦家现象’,其中的经验非常值得我们总结。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刘江凯表示,根据翻译作品数量和研究数量两者或者其中之一超过5篇的标准,莫言、苏童等关注度高,刘慈欣、麦家的作品较受欢迎。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姚建彬认为:“目前,莫言、余华、残雪等人在海外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性人物。

”除了在国内享有盛誉的实力派作家,一些青年作家的作品也被翻译至海外,受到海外读者关注。

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影响力虽然在不断加强,但仍存在“逆差”。

从数据上看,《20XX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显示,当年全国出版物进出口经营单位文学、艺术类出版物进口量为265.11万册,出口量为198.92万册,进出口比为1.33:1。

这一方面源于中国文学开放、包容、主动拥抱世界的姿态,积极引进外国作品,产生巨大的输入量;另一方面则与当代文学翻译质量、版权代理、传播渠道以及读者习惯息息相关。

中国当代文学在“走出去”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如何在走出去的同时,真正“走进去”是摆在作家、出版界和翻译界面前的新课题。

有意识培养优秀翻译人才近年来,中国科幻小说不仅风靡世界各国,更得到专业人士的肯定,屡屡获奖。

刘慈欣的《三体》、郝景芳的《北京折叠》先后斩获“雨果奖”。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2020-2021学年上学期九年级语文期中模拟卷4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2020-2021学年上学期九年级语文期中模拟卷4

1. (5分)2. (3分)3. (3分)4. (3分)5. (6分)A. ①水平 ②良知 ③能力和状态B. ①良知 ②水平 ③能力和状态C. ①能力和状态 ②良知 ③水平D. ①能力和状态 ②水平 ③良知A. 此间风物属诗人B. 一双驯鹤等笼来C. 四围山色雨晴中D. 松间明月长如此A. 古代文人常用字、号、籍贯、官职等命名著作,如《陶庵梦忆》《柳河东集》《杜工部集》分别用了字、籍贯、官职来命名B. 英国作家雨果是享誉世界的文豪,代表作品有《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等。

C. “社”是谷神,“稷”是土地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D. “豁然开朗”“觥筹交错”“心旷神怡”“雾凇沆砀”分别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西湖区2020上期中初三语文 满分120分一、解答题(本部分共有1道题,共5分)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毛主席笔下,白雪覆盖下的陕北是妖娆( )的;林徽因笔下,人间四月天是pīng婷( )的,她带着冠冕( )而来,沉zuì( )其中,起伏而飘yì( )。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pīng婷( ) ②沉zuì( ) ③飘yì( )(2)根据加点字写出相应的注音。

① 妖娆( ) ②冠冕( )。

二、单选(本部分共有3道题,共9分)根据语境,选出用词搭配最恰当的一项 ( )2020年,“新冠”疫情打破了人们的生活常态,也检测出了商人的①_______ ,专家的② ________ ,媒体的素养,医者的操守,民众的认知,以及干部的③_______。

上联“九面烟鬟杨柳外”张贴于杭州湖心亭,但它的下联缺失了。

请你从下面选项中选择最合 适的一项,作为它的下联。

(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三、解答题(本部分共有7道题,共66分)我们在九上学习了很多古诗文,同学们都表达了对古诗文的喜爱之情。

雨果奖背后的贵人——刘宇昆

雨果奖背后的贵人——刘宇昆

雨果奖背后的贵人——刘宇昆继刘慈欣凭借《三体》成为中国第一位雨果奖得主后,80后女科幻作家郝景芳凭借作品《北京折叠》于2016年8月20日再次获得这个科幻界的重要荣誉郝景芳(右)与译者刘宇昆(左)2016年雨果奖颁奖典礼20日晚在美国堪萨斯城会展中心举办。

郝景芳作品《北京折叠》获得2016年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这一奖项颁给7500字至1.75万字间的作品。

据介绍,郝景芳在《北京折叠》中构建了一个不同空间、不同阶层的北京,可像“变形金刚般折叠起来的城市”,却又“具有更为冷峻的现实感”。

故事多源自她自己的生活日常,记叙现实的人情悲暖。

《北京折叠》的英文版译者是科幻作家兼翻译刘宇昆,他也是《三体》英文版译者,这是他翻译的作品第二次获得雨果奖。

下文是2015年《北京晚报》对刘慈欣的《三体》英文版译者刘宇昆的专题报道: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三体》英文版在美国获得世界科幻协会2015年度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

中国当代最杰出的科幻小说和世界顶级科幻大奖,终于发生了第一次华丽碰撞。

如今《三体》终于完成了“世界级水平”的夺奖之路,功臣首推刘宇昆。

刘慈欣获奖后表示:“此次奖项可以说是我和刘宇昆共同获得的。

”“大满贯”夺奖高手圈外人不一定了解刘宇昆,而国内的科幻迷,对他已不陌生。

为了区别“大刘”刘慈欣,大家叫他“小刘”;他的英文名字是Ken Liu,所以内地幻迷又俏皮地称呼他“啃刘”。

小刘是美籍华裔科幻作家,早在大刘得奖前就获得过雨果奖。

所以在西方世界,小刘远比大刘有名、也出名得更早。

1976年,刘宇昆生于甘肃兰州,8岁时随父母移民美国。

父母为他提供了大量读物,令他爱上了阅读和写作。

刘宇昆时常回忆起小时候自己最爱编故事,然后配上插图给爷爷奶奶看。

八岁时就创作了第一篇科幻小说,这也许是他热爱科幻的开端。

长大后在哈佛大学主修英国文学和法学,业余辅修计算机,毕业后成了一名软件工程师。

后来和几个朋友一起创立软件公司,并认识了后来的妻子邓启怡。

雨果奖得主、《三体》英译者刘宇昆,出了首部长篇

雨果奖得主、《三体》英译者刘宇昆,出了首部长篇

雨果奖得主、《三体》英译者刘宇昆,出了首部长篇•蒲公英王朝:七王之战蒲公英王朝:七王之战•作者:[美] 刘宇昆•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读客•出版时间:2018 年 2 月•达拉群岛是由众多岛屿构成的神秘国度。

在这里神祇与人类共存,海底修建有连通各岛屿的隧道,有用来运输作战的热气球、飞船、潜艇,战士乘着风筝战斗。

在这里,无数英雄正在上演传奇。

在统治达拉群岛十余年之后,...城市曾梦龙2 月 23 日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中许多美好的东西在刘宇昆的作品中得到了珍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了科幻想象之中,在十分精致的构思和故事中得到表现,产生了一种难以言表的美感。

——刘慈欣作者简介:刘宇昆(Ken Liu):华裔科幻作家、《三体》《北京折叠》英文译者,是将中国科幻推向世界的引路人。

曾在哈佛大学主修英美文学,辅修计算机编程,毕业后又考取哈佛法学院,取得法学硕士学位,就职于波士顿一家大型法律事务所。

刘宇昆从小热爱科幻,自2002 年发表作品以来,已获得雨果奖、星云奖、轨迹奖、银河奖、世界奇幻奖、法国科幻大奖、华语星云奖等多项科幻大奖。

《蒲公英王朝》为刘宇昆酝酿多年的鸿篇巨作,刘宇昆将东方古典美学与西方科学精神相结合,开创了“丝绸朋克”这一全新科幻概念。

作品一经问世便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被媒体评价为给传统奇幻史诗注入了现代、前卫的风格。

书籍摘录:第二十九章狼爪岛之战(节选)“我又不是总司令。

”马塔·金笃说。

“可现在,柯楚国和各诸侯国的命运都握在你手里了。

”佗入路·佩临说道,“我到拿粟城来,因为我觉得洛马年迈胆小,他多按兵一日,马拉纳的胜算便又长一分。

”“那又如何?既然肃非王和洛马将军都觉得我只是个摆渡人,那我便在这里老实待着吧。

”佗入路·佩临叹了口气。

马塔这话就像个任性的孩子。

“我老了,也不是打仗的料。

但这么多年来,目睹手握大权之人起起伏伏,我的经验是,伟人绝不会坐等他人来认可自己的伟大之处。

浅析刘慈欣科幻小说《三体》英译版的词汇翻译特点殷碧雯

浅析刘慈欣科幻小说《三体》英译版的词汇翻译特点殷碧雯

浅析刘慈欣科幻小说《三体》英译版的词汇翻译特点殷碧雯发布时间:2021-09-15T00:57:10.662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1年17期作者:殷碧雯[导读] 刘慈欣科幻小说《三体》使得中国的科幻走向了世界。

译者刘宇坤通过灵活的翻译策略,使得小说获得了西方读者的认可,从而达到文化的交流。

武汉东湖学院摘要:刘慈欣科幻小说《三体》使得中国的科幻走向了世界。

译者刘宇坤通过灵活的翻译策略,使得小说获得了西方读者的认可,从而达到文化的交流。

本文将从词汇翻译的角度出发,分析科幻小说《三体》英译版的词汇翻译特点。

关键词:词汇翻译;《三体》英译版;文化交流一、背景介绍科幻小说(英语简称:Sci-Fi)全称科学幻想小说,是一种起源于近代西方的文学体裁。

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是一种描写想象的科学或技术对社会或者个人的影响的虚构性文学作品。

刘慈欣的《三体》获得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这不仅是亚洲人首次获得雨果奖,也代表着中国科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小说能够获得西方读者的认可,译者刘宇坤功不可没。

本文将从词汇翻译角度出发,通过举例来分析译者的词汇翻译特点。

二、词汇翻译策略分析《三体》讲述了地球人类文明和三体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杀及两个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

书中包括大量专业描写,同样也包含许多现实场景,将哲学、人性以及爱情的描写得淋漓尽致。

2.1 词语的翻译因为语言和文化的异同,汉英词义关系复杂。

一般将其归纳为三类:词义相符,词义相异和词义空缺。

其中,词义空缺是文化现象的空缺。

表示独特文化的词语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与之对应的词语,造成零指称意义或零蕴含意义的现象。

翻译时可以用音译,意译或者其他方式来表示。

《三体》书中的三体世界中有很多是作者创造出来的名词,现实中并不存在,因此译者也在此基础上创造了很多新的单词。

2.1.1 词根词缀构词法英语词汇构词法及相应的词根词缀构词法是组成单词的一种方法。

刘慈欣

刘慈欣

刘慈欣的故事不完全是这么温和的;在想象人类的未来时,他笔下的浪漫甜蜜与残酷现实是相辅相成的。在《流浪地球》(The Wandering Earth)中,科学家们发现太阳将要膨胀为巨大的红色星体。因此,他们建造了巨大的引擎,这些引擎能够将整个地球推向另一颗恒星——一场持续上百代的“大迁移”就此展开。在此期间,地球表面的一切都将被摧毁。看着致命的太阳渐渐远去,变得模糊,最后变得与其他星体无异,主人公哭喊着“地球,我流浪的地球啊!”然而,这个故事向我们暗示了,我们需要种种匪夷所思的解决方案来保证人类的长存。
We discover that it's the future: China has constructed a huge mirror in space called the ChinaSun, and is using it to engineer the climate. Ah Quan gets a job cleaning the reflective surface ofthe China Sun. It turns out that Stephen Hawking is living in orbit, where the low gravity hashelped to prolong his life; Hawking and Ah Quan become friends and go on space walks together.The physicist teaches the worker about the laws of physics and about the vastness of the universe,and Ah Quan’s mind begins to dwell on the question of humanity’s fate: Will we explore the stars,or live and die on Earth? Soon afterward, he is saying goodbye to his parents and setting out on aone-way mission to explore interstellar space. By the end of the story, Ah Quan’s progress isrepresentative of humanity’s. He has traversed an enormous social and material distance, but itpales in comparison to the journey ahead.

[英文原版短篇小说]刘宇昆最新小说《国王之恩》英文原版摘录

[英文原版短篇小说]刘宇昆最新小说《国王之恩》英文原版摘录

[英文原版短篇小说]刘宇昆最新小说《国王之恩》英文原版摘录篇一: 刘宇昆最新小说《国王之恩》英文原版摘录刘宇昆新作的主角是看[]似完全不同的2个人——足智多谋而富于魅力的杉浦·加鲁是一名海盗,坚定无畏的玛塔·金度则是一名废黜王公的儿子。

在对抗皇帝的起义中,看似不相干的两人迅速成为好友。

他们一同对抗数量庞大的敌人,包括丝绸飞艇、战斗风筝、阴谋女神、水下潜艇和魔法书,从街头混混成为了整个时代最伟大的战术师。

然而皇帝一旦被推翻,由于对于世界如何运转和保持公正有各自不同的看法,他们将分道扬镳,领导不同的力量。

喜欢阴谋、紧密的情节以及战争场景的读者,将在这一系列作品中找到共鸣。

刘宇坤的小说曾发表于《奇幻与科幻》、《阿西莫夫科幻》、《模拟》、《奇异视野》、《光速》、《克拉克的世界》等科幻杂志。

曾获得星云奖、两届雨果奖、科幻奇幻翻译奖,并被西奥多·斯特金纪念奖及《轨迹》奖提名。

他的妻子邓启怡是一名艺术家,《国王之恩》由两人在大学时代共同创作。

阅读节选:http:///stories/2015/03/the-grace-of-kings-excerpt-ken-liu篇二: 好看的英文原版小说,转今天我想向大家推荐几本我喜欢的英文原版小说。

[]当然我指的是当代流行小说。

经典名著俺是实在欣赏不了。

主要能力有限,见笑见笑!首先,我想隆重推出的是美国作家John Grisham, 他在美国十分有名,写了一系列小说,而且每出一本都会立即荣登销售榜首,并被拍成电影。

在写作之前John是个律师,因而写的每本小说都与律师,案件有关。

但各位,千万不要以为他的小说充斥着晦涩的法律条目,恰恰相反,每本都情节曲折扣人心弦。

我看的他的第一本书是“The Testament”,我曾经在图书馆里看见译林出版社已将其翻译为中文,中文名为《遗嘱》。

在看这本书前我很少读英文小说,读之前也没想到会坚持将其读完,可看了几页后就放不下来了,因为开头就很对我胃口,相当新颖。

刘宇昆:中国、世界和宇宙

刘宇昆:中国、世界和宇宙

刘宇昆:中国、世界和宇宙对中国读者来说,刘宇昆这个名字已经不算陌生了。

作为揽获2021年星云、雨果两项世界科幻小说大奖并蝉联2013雨果奖的首位华裔作家,他今年又以中篇小说《正常》和翻译的刘慈欣长篇小说《三体》英文版获星云奖提名。

对于当下红红火火、图谋进军世界的中国科幻来说,刘宇昆的出现可谓生逢其时,恰好担当起沟通中西科幻的文化大使这一角色。

因此,这部新的小说集在大陆出版,确系众望所归,适逢其会。

《杀敌算法》是刘宇昆多年创作的成果荟萃,收在小说集中的第一篇就是获2013雨果奖最佳短篇小说奖的《物哀》。

和《手中纸,心中爱》一样,这篇小说打动评委的或许还是其浓郁的东方文化色彩。

日本文化中克己守纪、牺牲小我的集体主义,对死亡紧邻和一瞬之美的领悟,使这个民族坚韧不拔,拥有超强的凝聚力。

把这种精神放在世界末日全球普遍的混乱无序状态中,放在人类最后一艘宇宙飞船遇险的特定情境下进行考量,它就升华为人类文明传承不可或缺的一块精神基石。

从文化差异介入而发现人类共性,这使刘宇昆的作品能够最普遍地打动中西方读者。

不能不说,刘宇昆对日本文化的熟练驾驭(俳句、围棋、日文图解),将民族文化融入科幻视野的巧妙叙事方式(美国宇宙飞船上最后一个日本人),使这篇小说韵味十足。

世事无常、人生苦短的哀音,在空旷寥廓的宇宙中回响;而大翔坠入星空的最后一跃,则是人类星际漂泊的悲壮绝唱——英雄颂。

但是,如果剥离包裹在世界末日这一科幻设定之外的日本文化元素,则《物哀》和《信息》《人之涛》一样,承载着刘宇昆站在宇宙文明高度对人类文化传承的思考。

在小行星撞击地球,人类乘坐唯一方舟逃离毁灭的世界末日;当宇宙探险进入外层空间考古学阶段,到处都是外星生命遗留的文明废墟的时候;当人类抛弃肉身,进而抛弃金属身体,变成翱翔星际的能量体的时候——人类还剩下什么?人类以什么传承文化、凝聚人性?以什么界定自我?刘宇昆在传承与变化中讲述人性与文明,讲述先人与后人代代相传的亲情,讲述过去对未来的责任。

《三体》的英译研究——让中国式科幻走向世界

《三体》的英译研究——让中国式科幻走向世界

为数不多的研究也大多集中在外 国科幻作 品的译 人上 , 如郭 建 中先 生所著 《 科 普与科 幻 翻译》 一 书, 第十一章节“ 几篇科幻小说的翻译 、 注释和评
析” 也 只着 眼 于 探 索 西 方 科 幻 作 品 如 何 译 成 中
文。《 三体》 中文版 出版方之一《 科幻世界》 的副
见, 《 三体》 在 国际舞 台上 大举成 功 , 为研究 中国
科 幻作 品如 何 翻译 , 成功 “ 走 出去 ” 提 供 了契 机 。
因此本 文拟 从 目的论 视角 出发 , 分析、 探 讨刘 宇 昆
为 达 翻 译 目的 所 采 取 的 各 种 翻 译 策 略 和 翻 译
方法。

这部一流的作 品” , 由此可见 《 三体》 这部作品 的 国际影 响力 。《 三体》 能 够得 到 西 方读 者 的认 可 ,
黄 唯 唯
( 无锡 太 湖学 院 , 江苏 无锡 2 1 4 0 0 0 )
摘 要 : 《 三体》 获雨果奖是 中国文化 成功输 出的典范, 打破 了中国科 幻小说 长期滞后 于西方 的僵局。该文从 目的论视角出发 , 探讨《 三体》 的英译本。研 究发现 , 译 者刘宇昆考虑到西方 读者 的 阅读 习惯和 阅读 期待 , 灵 活采 用各 种翻 译策 略和 方 法 , 达 到 了让 西方读 者领略 品读 中 国 式科 幻 的翻译 目的 , 促进 了中西方文 化上 、 思 想上 的 交流。
题 思想 ” 6 j 。刘慈 欣 曾将 雨 果 奖 比作 科 幻界 的一
关键词: 《 三体 》 ;翻译 ;目的论 ;中国科 幻
中 图分类 号 : 1 0 4 6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4 . 3 4 4 X( 2 0 1 6 ) 0 9 - 0 1 2 5 - 0 4

论刘宇昆小说《人之涛》

论刘宇昆小说《人之涛》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1月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Phi&Soc Sci) Jan.2024  收稿日期:2023-11-02 作者简介:成炬锦(1999-),男,在读硕士㊂主要从事科幻文学研究㊂刘梦瑶(1997-),女,助教,硕士㊂主要从事文艺学研究㊂ 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新师范科幻教育虚拟仿真实践基地(221004157091813)论刘宇昆小说‘人之涛“:科幻与神话的旨归交织成炬锦1,刘梦瑶2(1.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广东深圳518060;2.齐齐哈尔大学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摘 要:科幻小说沟通了过去与未来,现实与虚拟,与神话故事有着更深层次的主题呼应㊂科幻小说作家刘宇昆,拥有中美两种文化背景,擅长在他的科幻作品中把东方故事与西方现实技术相结合㊂在‘人之涛“中,他把世界各族不同的神话故事进行交织,又与科幻融合,书写了一个全新的宇宙神话,探索了人类生命与命运的意义价值,小说祛除神话表面的伪装,接受技术潮流的变迁,为科幻文学探寻更丰富的可能性㊂关键词:刘宇昆;‘人之涛“;科幻;神话中图分类号:I7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38(2024)01-0045-04On Ken Liu ’s Science Fiction The Waves :The Integration of Main Themes of Science Fiction and MythCHENG Ju -jin 1,LIU Meng -yao 2(1.School of Humanities,Shenzhen University,ShenzhenGuangdong 518060,China;2.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Qiqihar University,Qiqihar Heilongjiang 161006,China) Abstract :Science fiction bridges the past and the future,the real and the virtual,and has deeper thematic echoes with mytholo⁃gy.The science fiction writer Ken Liu,who has a background in both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s and specializes in combining Eastern stories with western reality and technology in his science fiction works.In The Waves ,he interweaves the different mythologies of the world's races and fuses them with science fiction to write a new cosmic mythology.He explores the value of the meaning of humanlife and clesting,and the novel removes the camouflage of mythic surfaces and embraces the shifting tides of techology to explore richer possibilities for science fiction litarature. Key words :Ken Liu;The Waves ;science fiction;myth. 科幻文学与神话传说往往被人们看作两种差异巨大的文学类型,二者似乎无法交织融合㊂但科幻文学除了扎实的科学技术作为基础之外,独特的幻想性也是其作为一种文类吸引读者的重要原因㊂一㊁重述神话与文化交流自上世纪中后期以来,西方文学中有一股重述经典,或曰重述神话的浪潮出现,如简㊃里斯的‘藻海无边“,唐纳德㊃巴塞尔姆的‘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约翰㊃厄普代克的‘葛特露和克劳狄斯“等等,而其中较为经典的是玛格丽特㊃阿特伍德的‘珀涅罗珀记“㊂在‘珀涅罗珀记“中,小说 以重述神话为突破口,经由人物叙述视角的转换,通过女主人公打破数千年的沉默 通过重述神话表现了新的历史观与价值观 清晰地呈现出发人深省的现实意义”㊂[1]可以看到,经典故事㊁神话传说从未离我们远去,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被扩大文本㊁改变体裁㊁丰富内涵,由此照应了后现代主义的价值重估趋势㊂科幻批评家达科㊃苏恩文曾定义科幻文学是 认知有效”和 陌生化”的作品,在于以人们所熟知的领域中开创出新奇的故事情节,并且关照社会现实㊂于是,在众多的文本中,科幻文学因为体裁新颖,技术内核贴近现实,想象力出群,由此产生了许多引人深思㊁意蕴隽永的科幻小说与水平出众的科幻作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刘宇昆与他的短篇科幻小说‘人之涛“(The Waves)㊂作为近些年极具代表性与影响力的华裔美籍科幻作家,刘宇昆的‘人之涛“在2013年成为星云奖最佳短篇提名作品㊂刘宇昆擅长以东方故事东方文化作为背景,结合科幻文学的技术想象,编织众多出了精美绝伦㊁寓意深远的科幻小说㊂刘宇昆本人1976年出生于中国兰州,十一岁时移民美国,在中国受到的教育浸润使得他与其他华裔美籍科幻作家在写作风格和作品文化内涵上有着极大的差别,拥有相当厚实的中国文化底蕴㊂他尤其喜欢重述东方民间故事,采用东方元素,包括上古神话㊁民间轶事等等㊂深度进入刘宇昆的作品时,能够发现他把东方文化与科学幻想结合得恰到好处,小说的结构与文笔十分精致,体现出了不同于以往美国科幻小说的中国式㊁东方式故事与价值观:‘结绳记事“(Ty⁃ing Knots)中,位于中缅边界高山上的边缘少数民族 萳族,因为所掌握的结绳记事传统能够解决DNA双螺旋结构的技术难题,而被代表着西方资本财团公司的托穆偷窃了技术;他们被迫用结绳技术向托穆换取生活所需的粮食与种子,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报酬,反而被继续利用控制,彻底远离了传统生活模式,陷入困境㊂‘人生百味“(All the Flavours)中,中国古代武圣关羽穿越到了 西进运动”时期的美国西部,化名 老关”(Logan);他依然是人们心中那英勇威武㊁孔武有力的武圣,带领着不辞辛苦离家万里来到美国的华裔同胞们,筚路蓝缕,草创事业,同当地各式各样的美国人打交道,展现出了中西文化的丰富性与差异性,同时在文明互鉴中也促进了交流㊂双奖作品‘手中纸,心头爱“(The Paper Menagerie)中描写了现实中许多中美混血家庭与二代华裔移民所面临的身份认同困境缩影;主人公的母亲来自越南,祖籍中国河北,后在香港生活,通过婚姻中介公司与主人公的父亲结识并结婚生活㊂他的母亲有一种特殊的能力,那就是会折纸成各种小动物的形状并赋予它们生命㊂主人公进入青春期后一直不理解母亲的所作所为,妄图粗暴地甩掉身上的中国文化烙印,直到两年后母亲去世,他才在母亲留给他的纸老虎里发现了当年母亲给他写下的信,方才感悟到了母亲隐藏在不言中深沉的母爱,作品中包含着含蓄而深沉的东亚式母爱㊂‘物哀“(Mono No Aware)则在太空移民的星际探险中融入了日本传统美学 物哀㊁幽玄㊁侘寂”,日本宇航员大翔在维修飞船的太阳帆时,选择把自己当作一枚棋子, 用这手棋补了断点”,[2]19体现了传统东亚儒家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集体主义精神㊂而在长篇系列小说‘蒲公英王朝:七王之战“中,刘宇昆创建了一个架空的形似战国末期中国的达拉群岛背景,却又巧妙地融合了类似于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奥林匹斯众神的体系,将东方古典技术美学与西方科学精神传统结合得淋漓尽致㊂有别于黄金时代与新浪潮时代的科幻作家,刘宇昆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科幻写作道路,难能可贵地 做到了文学诗意和科幻诗意完美地融合与统一”㊂[2]Ⅲ刘慈欣在谈论自己的创作时曾说: 在文学史的大部分时间里,人类文学其实一直在描述人与大自然的关系,而不是人与人的关系㊂各民族古代神话中神的形象其实是宇宙的象征,而其中的人也不是真实历史意义上社会的人㊂”[3]这对于大部分科幻作家的创作都是相似的㊂刘宇昆在‘人之涛“中熟练地把多个神话故事融合起来,创作了一篇属于未来人类在宇宙中的 奥德赛”(Odyssey),探寻神话起源和生命意义,使得其小说拥有远超传统科幻小说的文学内涵㊂二、作为躯干的神话与作为灵魂的科幻关于文学中神话的本质,叶舒宪指出: 神话是人类各民族历史发展的特定阶段的普遍产物”,并且 神话作为文学的母胎,同文学一样具有 人学’的性质”㊂[4]同样地,现代西方科幻文学的起源也可以追溯到上古希腊神话㊂在1818年玛丽㊃雪莱的‘弗兰肯斯坦“中,她为这部后世公认的首部科幻作品起了一个副标题 当代普罗米修斯㊂在广为流传的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与雅典娜一起共同创造了人类,并为人类盗来了火种,一股既能造福人类又能毁灭人类的力量㊂而‘弗兰肯斯坦“中的怪物弗兰肯斯坦既可以说是当代普罗米修斯,叙事主人公科学家的造物,也可以说他即是当代普罗米修斯,他的出现使得人类进一步思考人类本质的问题,他作为新生造物的出现打破了以往所有的传统守则,更何况他还想拥有属于自己的夏娃,延续自己的种族㊂可以说,科幻文学从伊始就具有神话叙事的传统㊂刘宇昆继承了这个传统,他的‘人之涛“是由几段世界各民族的创世神话与他自己创作的类神话讲述而串联起来的现代科幻故事,讲述了未来的人类为了开拓生存空间而驾驶宇宙飞船前往外星系寻找适合的居住星球,并且在此过程中人类本身作为一个种族而不断循环发展的故事㊂小说借麦琪之口,总共讲述了五个创世神话故事,开篇便是麦琪㊃赵在飞船上给孩子波比和莉迪亚讲女娲用黄土造人的中国神话故事,这一神话既是小说的开头,同时也以另一种形式 麦琪用泥土捏出丈夫乔奥,并塑造了一个新星球的万物起源,出现在了小说的结尾,贯穿在整篇‘人之涛“的神话叙述之中㊂ 人从泥土中创造而出,注定重归于泥土㊂”[2]167女娲造人的神话中的这句话奠定了小说探讨的焦点之一,即人类是否应该选择永恒的生命,改变自己的生命形式,永远不再死亡㊂一前一后相互呼应,为传统的创世神话赋予了全新的科幻内涵,刘宇昆借此创造出了一个新的当代神话㊂这个当代神话以传统神话为躯干,以科学技术幻想为灵魂和内核,以古老传统的神话形式为我们探寻遥远的未来,讲述了人类经历神话一般阶梯式循环上升的形式,由神到人,再由人到神㊂‘人之涛“中的第二个神话是古希腊宙斯率领奥林匹亚诸神反抗克罗诺斯, 新神战胜了旧神,克罗诺斯和泰坦们被投入了暗无天日的塔耳塔罗斯”,[2]171而后普罗米修斯用黏土造人, 据说当时,他俯下身子,低声说出智慧之语,赋予了他们生命”[2]171的神话故事㊂在这个神话故事中,主人公麦琪说: 我们无从得知他对新生灵(我们 人)说了什么,但这位神在有生之年目睹了儿子反抗父亲,看到了新一代的出现总会取代老一代,每次世界都会焕然一新,我们大概能猜到他讲了什么㊂”[2]171这也代表了麦琪对于新事物的态度㊂她乐于接受改变,拥抱改变㊂正因如此,当地球上的永生科技传到 海洋泡沫”号飞船上,每个船员必须自己做出抉择时,她才义无反顾地接受了改变,选择了永生;与之相反的是他的丈夫乔奥,乔奥认为 死亡对人类种族的成长至关重要”,[2]173他宁愿正常地死去㊂传统的神话故事在宇宙飞64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船上再度重演,人类就像对抗泰坦的奥林匹亚诸神,面对决定命运的重大关头时,也要做出自己的选择㊂第三个是‘圣经“中亚当与夏娃的神话故事㊂此时麦琪已经接近四百岁,与死亡彻底告别㊂在这个神话中,麦琪说: 因此,亚当和夏娃永远年轻,永远充满好奇㊂他们不需要死亡带给他们生活目标㊁激励他们学习㊁工作,赋予他们存在的意义”, 如果这个故事是真的,那么,人类本来是不需要死亡的㊂而分辨善恶的知识实际上就是忏悔的知识㊂”[2]174但是在吃下了善恶树上的果实之后,他们失去了永远年轻的能力㊂这正与麦琪采用地球最新的科技获得永生的现实相反,体现了麦琪对于选择永生之后的矛盾斗争心理㊂到了第四个神话故事 玛雅众神造人”的神话故事时, 海洋泡沫”号飞船上的人类已经登陆了 围绕恒星室女座61转动的第四颗行星”,[2]175即 行星室女座61e”,并在这儿遇到了晚于他们出发,却早于他们到达的,并且已经完成了身体㊁社会结构极大改造的 人族”:他们让麦琪想起了 半人半马的机械怪物”,并且说着 听起来像是英语,但麦琪听不懂”的语言,而这实际上是 地球上经历了数世纪演变的英语”㊂在这时候,已经迎接了巨大改变,获得永生能力的麦琪,再一次被新事物 听得一阵恍惚”㊂就像玛雅创世神话中,动物㊁泥巴人㊁木头侏儒㊁玉米之子等新旧创世产物不断交替更迭,最终玉米之子赢得生存权利一样,人类自身的种族在茫茫宇宙的时间空间尺度之下,也不断地出现你追我赶的进化㊂旧的物种也许 还在阴影中等待着回归的机会,等待着造物主将一切扭转回去”㊂[2]180此时的麦琪对神话的本质作出了自己的一种诠释: 我们人类总是喜欢依靠故事来躲避未知的恐惧㊂”[2]179这时候飞船上的人类,再一次进入了进化抉择的关键节点㊂第五个是北欧的创世神话,同样是新生的一代推翻了旧一代的统治, 古神三兄弟威利㊁维和奥丁”杀掉了巨人始祖伊米尔,并用树木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男人和女人阿斯克与爱波拉㊂在这个神话之中,麦琪说 在我们找到永生的方法前,我们最为接近的不朽就是性和生育”㊂[2]185此时的麦琪 终于决定转变形态,与她的家人重聚”㊂[2]184而小说的结尾,既是作者刘宇昆创作的新神话,同时也是科幻想象的现实,神话与科幻在此时相互呼应,合二为一,呈螺旋式阶梯上升的趋势㊂麦琪进入了 奇点”之后,又跟随曾孙女 雅典娜”变成了能量体: 奇点”也就是一个有机物与人造物的结合,一个 世界之脑”,人类所有的思想都在那里以量子的速度计算,现实世界的一秒钟在那里就是无数个纪元,而 雅典娜”则是麦琪在 奇点”中的曾孙女,她们在虚拟世界中出生,灵魂与机器的界限也已不复存在㊂ 雅典娜”带着麦琪与其它星际移民组成的能量场一起在宇宙中游荡,她变成了光的一分子㊂麦琪游荡到了一个美丽的星球,被诱人的泥土吸引住;随后,就像神话中的女娲一般, 她将那堆泥塑成了人的样子”,[2]190捏出了丈夫乔奥的塑像㊂在这个星球上,她还发现了 一群头上长满钻石般眼睛的小生物”,并且对它们的遗传物质做出了微小的调整: 毫不费力地,她探进他们体内,抓住一种由特殊分子构成的长链条 它们的遗传物质 做了个小小的调整,然后松开㊂”[2]190这正是传统神话叙事中对物种起源的想象的科幻诠释,麦琪只是给了它们 一个朝正确方向进化的小小的推力”,在足够长时间之后,也许就像人类从漫长的石器时代到第一次能够钻木取火, 这些生物开始想到在夜晚有发光的太阳,想到取名字,想到对彼此讲述万物起源的故事㊂他们将有机会选择”㊂[2]190小说中的众多神话文本在这里走向了统一,因为生命将再度循环发展,新事物推翻旧事物,新的物种㊁新的神话就此诞生,传统神话与科幻故事也走向了共生㊂三、科幻与神话的旨归交织荣格认为, 人类的启蒙即起源于恐惧”,所以人类 总是期待着诗人,希望他借助于神话,来使他的经验得到最恰当的表现”㊂[5]因此,科幻作家如此钟情于重写神话,将神话与科学结合,应当是出于对人类种族延续与存在境况的担忧,这正如人类蒙昧时期口耳相传创作出的神话一样㊂生存问题,是文学里人类始终摆脱不掉的主题㊂‘人之涛“作为一篇科幻小说,其本质内核仍然是探讨人类种族的延续,人类刻在族群天性中对死亡的恐惧㊂主人公麦琪经历了从人到不死的接近于神一样的存在,再到变为能量体,永恒穿梭在宇宙之中;她对现实世界的巨大变动的态度也经历了由接受改变,回避改变,再度拥抱新的改变的交替变化㊂最初的 海洋泡沫”号飞船上的移民团掌握着例如 一块植入脑部的迷你光学神经接口芯片”等科技来进行无声的信息交流㊂而当地球分享给了飞船一种全新的医学手段,一种 分子纳米计算机”时,人们因为对死亡持有不同的态度而分成了两派㊂这种技术 在人体细胞内复制,依附于DNA的双螺旋线条,修复基因损伤㊁抑制某些基因片段㊁过表达其他的一些片段,产生的效果是细胞终止老化,人不再衰老”, 人类将再也不必死亡”㊂在这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获得了永生,而这种永生在长久以来是被认为只有神话里的神祇才能拥有的㊂可以说,在科幻想象中,人类借助科学技术的前进发展,从人再度变成了远古的神,人性在技术的支持下促成了神性的复归㊂飞船上,麦琪一家因为对死亡持有不同的态度而做出了不同的决定㊂丈夫乔奥决定坦然接受人类自然的死亡,认为死亡对人类种族的成长至关重要;女儿莉迪亚和父亲一样选择了长大与死亡;儿子波比选择了青春永驻,但代价是他的大脑可塑性和身体将永远停留在十岁的样子㊂在这一阶段,麦琪开始消解自己的人类身份,因为她认为 从同意参加这次任务起”,他们 就已不再是人”,新事物不仅出现并给人类带来深刻的影响,他们自己也变成了 新事物”㊂在死亡与永生的对立中,麦琪选择了后者㊂可是当遇到新星球的金属状的人类时,她却又迟疑了,她保留了自己的有机体身体,拒绝接受改造, 她忙于浏览 海洋泡沫’号的档案,阅读其中记录的人类漫长的演变和消亡史”㊂[2]183麦琪在这时候认为自己是 旧的”了,是旧事物㊂但当雅典娜来找她时,她看到了仍然有新事物在出现,仍然有新生命在诞生㊂ 为什么旧的不能再变成新的呢?”正因为她这样思考,此时的她决定转变形态,变成能量体,才有了之后她复现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我们可以称之为 麦琪造人”㊂女娲神话是麦琪寻回自我身份的关键因素,叙事中穿插的其它神话也对应了麦琪74 第1期论刘宇昆小说‘人之涛“:科幻与神话的旨归交织对于自我身份认同㊁人类前途命运每一阶段不同的认知,也是麦琪重构人类身份的途径㊂原型批评理论认为,最基本的文学原型就是神话,而各种不同的文类只不过是神话的延续和演变㊂加拿大的理论家诺斯洛普㊃弗莱也曾指出: 神话是所有其他模式的原型,而其他模式只不过是 移位的神话’,即神话不同的变异㊂”[6]神话在人类原始时代帮助人们从混乱的现实世界寻求秩序,寻求解释,是一种对自然㊁对宇宙的初期探索精神;毫无疑问,这种探索精神在今时今日的科幻小说中传承了下来,人类勇敢寻求新的生活土地,不断挖掘种族族群存在的意义价值㊂从刘宇昆在‘人之涛“讲述的五个传统神话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它们与小说结尾作者自创的神话故事有着统一的原型与母题,它们都是具有反抗精神㊁迎接改变的创世神话㊂当然,刘宇昆向来热衷于创作神话式的科幻小说,在他的 末日三部曲”‘解枷神灵“(The Gods Will Not BeChained)㊁‘天堂战争“(The Gods Will Not Be Slain)㊁‘死得其所“(The Gods Have Not Died in Vain)中,人类身体与意识的边界逐渐模糊,意识可以上载到电脑之中,由此也就创造了前所未有强大的人工智能AI,刘宇昆称呼其为 神灵”,因为在这三部曲的世界中,这些AI就是 神”,它们能够把控全世界的网络通信设备,制造国际间的事件冲突,让人类迅速倒退回原始社会,肆意地操控人类命运㊂刘宇昆善于从全新的角度推想后人类是如何看待人类肉身与自我意识的关系,想象突破桎梏,见解新颖独到,并将此继续运用到了‘人之涛“之中㊂正如张中载所说: 现当代的科幻小说也是借用古老的神话编织新神话”,[6]刘宇昆借用了中国㊁古希腊㊁希伯来㊁玛雅㊁北欧的神话,以它们为线索,并以 女娲捏黄土造人”为核心,引导这众多的神话故事贴附在现代科幻叙事的主干上,编织成了一篇新奇完美的新神话㊂在这新神话中,麦琪就是造物主,也许若干年后当这个行星上的生物再度仰望天空,追溯自身的起源时,麦琪的所作所为会代代相传成为神话,她就会成为这个世界的造物主,成为这个世界的神㊂古老的创世神话同探索宇宙的科幻在‘人之涛“中,至此紧密联为一体㊂综上所述,除了作为小说内容主体的神话故事之外,刘宇昆其实还设置了一个最明显不过,但也隐藏极深的暗喻㊂承载着人类文明希望的宇宙飞船名为 海洋泡沫”,它在宇宙中游荡了几百年,正如在大海中飘零浮沉的泡沫,不断地产生,飘浮,然后破碎,仿佛寓言着它所承载的人类也将拥有如此一样的命运㊂其实这也是一个同样包含神话故事的名字㊂古希腊赫西俄德的‘神谱“中记载,古希腊主管美丽㊁爱情㊁生育与航海的女神阿佛洛狄忒就是从海洋中的泡沫里诞生,她的名字原意即为 自海上的泡沫中诞生”㊂主人公麦琪就像阿佛洛狄忒一般从这艘 海洋泡沫”号飞船中走出来,成为了另一个星球的创世女神,她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是这艘飞船的产物㊂而在小说结尾,当麦琪从另一个行星离开时, 在她正下方,一波一波的海浪拍打着海岸,后浪赶超着前浪,每次都能在沙滩上前进地更远一点㊂星星点点的海水泡沫溅了起来,乘风飘向未知的地方㊂”可以看到, 海洋泡沫”还代表着人类种族的不断发展,新生代取代旧事物,后浪推前浪,不断地给予前进发展的动力,推动驶向新旧交汇循环的航船㊂世界各地的众多神话几乎都是讨论人类起源的问题,而虽然很多科幻作家并不一定有高度自觉,但 事实上,很多科幻作品的基本结构和思维模式都延续了经典的神话结构”㊂[7]‘人之涛“的主题很明显也是结合了神话的起源与人类的传承㊂麦琪在小说最后转变了自己身体的状态,融入了能量场,变成能量体,自由自在地穿梭于宇宙之中,拥有改变生物进化方向的能力,谁又能说她不是她所在宇宙的神呢?那么自然,她的所作所为再经过一代代的流传,也就成为了她的宇宙的神话㊂刘宇昆的叙述既有科学技术的坚实基础,又有着充分的想象力,让神话的根基与科幻的飞跃在这部作品中融合交织得淋漓尽致㊂正如海伦㊃阿姆斯特朗所指出,人类神话会 让我们恍然觉得,在所有的绝望和无序背后,生命还有着另一重意义和价值”㊂[8]3 参考文献:[1]杨莉馨.女性主义烛照下的经典重述 评玛格丽特㊃阿特伍德的小说‘珀涅罗珀记“[J].当代外国文学,2006 (04):134-139.[2](美)刘宇昆.杀敌算法[M].萧傲然,等译.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Ⅲ,19,167-191.[3]刘慈欣.重返伊甸园 科幻创作十年回顾[J].南方文坛,2010(06):31-33.[4]叶舒宪.神话的意蕴与神话学的方法[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2):219-229.[5]卡尔㊃荣格.心理学与文学的关系[M].冯川,苏克,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165.[6]张中载.原型批评[J].外国文学,2003(01):69-74.[7]黄悦.试论科幻文学中科学与神话的共生关系[J].贵州社会科学,2020(04):39-44.[8]凯伦㊃阿姆斯特朗.神话简史[M].胡雅豳,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3.(责任编辑 李 维) 84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三体》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

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三体》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

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三体》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魏娟摘要:据统计,截至2019,在相对小众的科幻文学类型中,《三体问题》全球累计发行量超过300万册,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走出去”的现象级事件。

目前,人们关于《三体问题》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其译介效果,其文化负载词英译的研究少之又少。

本文将以中国文化走出去为背景,用关联理论作为支撑,分析译者在《三体》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中所运用的策略,进而探讨关联理论对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

关键词:《三体》;中文化;负载词;英译;中国文化一、引言20世纪初,美国著名诗人庞德创造性地翻译了中国古典诗歌和儒家经典,让中国诗在西方风靡一时。

这是因为,翻译者不仅能在两种语言之间穿行,而且能对两种文化进行自如转化。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

中国文学作品需要走出去,世界也需要中国文学作品,这是一种双向的需求。

近年来,翻译已经促使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学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如莫言的作品获得了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刘慈欣的作品获得了2015年的雨果奖、曹文轩的作品获得了2016年的安徒生奖。

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已被提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翻译则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译外是向世界说明中国、实现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汇通和融合、完成中国文化“走出去”时代重大使命的途徑之一(黄友义,2008)。

二、研究背景近年来,谈到中国文化走出去,在文学方面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品就是中国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三体》三部曲。

据统计,截至2019年,在相对小众的科幻文学类型中,《三体问题》全球累计发行量超过300万册,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走出去”的现象级事件。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以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作为支撑,分析译者刘宇昆在《三体》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中所运用的策略,进而探讨关联理论对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

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译者在翻译时应力图达到最佳关联,即最佳关联为翻译的标准。

好书推荐《三体》

好书推荐《三体》

作品介绍: 《三体》三部曲(又名“地球往事 “三部曲)是刘慈欣撰写的史诗级 巨作,是一部非常典型的硬科幻作 品,也是中国当代最杰出的科幻小 说之一。 这部作品讲述了地球文明在宇宙中的 兴衰历程,书中对人类历史、物理 学、天文学、社会学、哲学、宗教 都有涉及,从科幻的角度对人性进 行了深入探讨,格局宏大,立意高 远,出版后备受读者与媒体的赞誉, 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 碑之作,吸引和造就了无数科幻迷, 也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 由美国著名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Ken Liu)所翻译该系列作品的第一部 《三体》的英文版《The threebody problem》于2014年11 月于美国上市,反响热烈,并于 2015年2月20日获得美国科幻奇幻 协会“星云奖”提名。 小说被游族影业收购版权,改编成同 名电影,将于2015年上映。
二、人类社会学=宇宙社会学 ► 像人类探索地球一样,不停的发现新大陆,探索完地球才发现地球各 个角落都是人类文明,只是交通阻断了文明交流。放大到宇宙层次,是 否也是一样,宇宙各个角落到处都有文明,只是宇宙太大了,距离阻断 了各自。刚才我们看了下比例图,太阳跟地球大小,太阳是恒星,银河 系还有几千亿个太阳这样的恒星,有自己恒星系统的也是不计其数,更 何况银河系一样的大系统,目前人类已知的已经超过了2000亿个。想象 时间到了。。。。 ► 这是哈勃望远镜 ► 保持同一视角静止 ► 4个月拍摄到的图 ► 像,这里有几千 个像银河系一样的星 ► 系。这些观测到的 ► 星系或许几亿年前 ► 早就不存在了。 ► 我们接收到只是 ► 光送来的图像。



故事主线:
离太阳最近的一个奇特的恒星系孕育 了三体文明,但是这个由3颗恒星和12 颗行星组成的星系及其不稳,经历过 200多次文明发展和毁灭,当不规则运 动吞噬了11颗星球后,最后一颗的文明 终于发展到远远超过地球文明的程度, 并且可以大规模星际航行,但是面对恶 劣的生存环境,变幻莫测的宇宙,随时 还会烟消云散,此时意外发现由地球发 出信息,太阳系是一个稳定的可以让文 明长期延续发展的“天堂”,三体文明 为了生存,决定孤注一掷,举全球之力 入侵地球,夺取太阳系控制权。故事由 此展开…. ► 为什么寻找地外文明?如何发出寻找 信息?得知三体文明入侵时,人类当如 何?最终在强大的文明面前,地球文明 是顺从还是反抗?最终结果会如何…… ► 每个疑问的答案都让读者觉得脑洞大 开,意想不到!又觉得似乎应该要这样 才合情理。

【读书】畅销书推荐:2024年最受欢迎的十本好书

【读书】畅销书推荐:2024年最受欢迎的十本好书

【读书】畅销书推荐:2024年最受欢迎的十本好书引言读书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追求智慧的过程。

每年都会有一些优秀畅销书问世,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

而在2024年,将会有许多令人期待的好书出版。

在本文中,我将向大家推荐2024年最受欢迎的十本好书,这些书籍涵盖了各个领域,无论你是对小说、历史、科幻还是心理学感兴趣,都会有一本适合你的阅读选择。

1. 《追寻未来:人工智能的突破与挑战》作者:李明,中文学术出版社出版人工智能是当今最热门、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之一。

《追寻未来:人工智能的突破与挑战》这本书从历史角度出发,通过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研究,展示了人工智能将如何改变我们的未来生活。

通过描绘人工智能在医疗、交通、教育等各个领域的应用前景,本书不仅向读者展示了人工智能的巨大潜力,还提出了人们对于人工智能技术进步的担忧和应对策略。

这本书在2024年将成为人们热衷讨论的话题。

2. 《浮生六记》作者:沈复,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浮生六记》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讲述了作者沈复的一生经历和心路历程。

这本书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记录,也是对人性的思考和反思。

在2024年,这本书将重新引起大众的关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3. 《四季大酒店》作者:刘慈欣,科幻世界出版社出版刘慈欣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科幻作家之一,《三体》系列震动了科幻文学的世界。

《四季大酒店》是刘慈欣在2024年推出的新作品,这本书以一个特殊的大酒店为背景,讲述了各种神秘事件和人物之间的交织关系。

刘慈欣独特的想象力和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将会吸引无数读者对这本书产生浓厚的兴趣。

4. 《成功的心理学》作者:艾米莉·岛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人们一直都在追求成功,但是成功并不只是偶然的,而是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可循的。

《成功的心理学》这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剖析了成功的要素和心理学原理。

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和科学研究,作者艾米莉·岛木为人们揭示了成功的奥秘。

刘宇昆《三体》获奖的幕后推手

刘宇昆《三体》获奖的幕后推手

刘宇昆《三体》获奖的幕后推手作者:翁佳妍来源:《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2015年第41期其实,他是比刘慈欣更早获得雨果奖的科幻作者。

刘慈欣在雨果奖的获奖感言中写道:“在中文与英文这两个遥远的文化星球之间,有一艘飞船将它们连接在了一起,那就是本书的译者——刘宇昆。

”他是将《三体》带入西方科幻界的关键人物,他代表着刘慈欣站在西方读者、科幻迷和文学评论家的面前,他是刘宇昆,被刘慈欣赞为“完美”的译者。

2015年8月22日晚,一座火箭状的奖杯将被授予本年度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的得奖者。

身着太空服的宇航员林格伦博士在国际空间站太空舱里打开手中的白色信封,说出了那个备受期待的名字——《三体》!这是亚洲人第一次获得这项“科幻艺术界的诺贝尔奖”。

《三体》的作者刘慈欣此刻还在万里之外的中国,一位同样有着中国面孔的年轻人在一片尖叫与欢呼声中走上台接过了奖杯。

“作者刘慈欣的感言很有感情,由我来读有点尴尬,里面有对我的颇多表扬。

中国人—般不会自己表扬自己。

但是作为译者,我有责任把它原原本本地念出来。

”年轻人言毕,观众帝会心大笑。

他是《三体》英文版的译者,也是将《三体》带入西方科幻界的关键人物。

他是刘宇昆,被刘慈欣赞为“完美”的译者。

其实:他还是比刘慈欣更早获得雨果奖的科幻作者。

通勤列车上的写作者在波士顿郊区开往市中心的通勤列车上,律师刘宇昆打开电脑开始再次核对《三体1》的译稿,他几乎不在自己家的书房干与科幻有关的事。

轨道与车轮碰撞的金属声里,在上下班的这40分钟路程中,车厢算是个相当理想的移动办公间,这也是他“可以独自集中精神写作的唯一时间段”。

翻译《三体》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为了统—书中的科技术语和物体名词,刘宇昆需要列出—张非常长的汉英对照表。

他面临的困难远不止这些,科学知识和术语、完全陌生的文化背景以及中英语言的不同表达,都是挑战。

刘宇昆11岁随父母从甘肃移民到美国,大学在哈佛学英美文学,还选修了计算机课程,毕业后成为微软的一名软件工程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otable works
The Paper Menagerie (2012)
The Grace of Kings (2015)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Three Body Problem (2015)
Notable works
The Man Who Ended History : A Documentary
TRANSLATOR’S POSTSCRIPT By KEN LIU
Thank You.
Ken Liu
TRANSLATOR’S POSTSCRIPT By KEN LIU
Standards of translating
Ken Liu
The best translations into English do not, in fact, read as if they were originally written in English. The English words are arranged in such a way that the reader sees a glimpse of another culture’s patterns of thinking, hears an echo of another language’s rhythms and cadences, and feels a tremor of another people’s gestures and movements.
《汉书·叙传上》:‚宽明而仁恕‛。
‚我想象中这个日本公司应该喜欢引用古文,来表达他们尽管 对历史有悔意,也希望中国能以‘仁’的心态来宽恕。‛
Labels that fit with various degrees of accuracy
American, Chinese; Christian, Daoist, Confucian; populist, contrarian, skeptic, libertarian (small “l”); bridge-builder; a liminal provincial in America, the New Rome.

Ken Liu
Standards of translating
Ken Liu
In translating, my goal is to act as a faithful interpreter, preserving as much of the original’s nuances of meaning as possible without embellishment or omission. Yet a translator must also balance fidelity to the source, aptness of expression, and beauty of style.
/about/
The Three-Body Problem
Three Body Series
她陶醉在这鲜红灿烂的梦幻中,直到被一 颗步枪子弹洞穿了胸膛。十五岁少女的胸膛是 那么柔嫩,那颗子弹穿过后基本上没有减速, 在她身后的空中发出一声啾鸣。年轻的红 卫兵 同她的旗帜一起从楼顶落下,她那轻盈的身体 落得甚至比旗帜还慢,仿佛小鸟眷恋着天空。
“ I’ve found linguistic
differences to be easy, but cultural differences to be hard. Science fiction, especially “hard SF,” tends to be easy to translate, as the scientific concepts and references to science culture are generally shared with Western readers.
American
Occupation
Author, Translator, Lawyer, Programmer
2012 Hugo Award for Best Short Story, winner, "The Paper Menagerie“
2011 Nebula Award for Best Short Story, winner, "The Paper Menagerie"

Ken Liu
“ Literary Chinese, however, can be replete
with fixed expressions and allusions to classical texts and Chinese history whose full meanings are impossible to convey to a non-Chinese reader without footnotes. Works that play meta-fictionally with the Chinese literary tradition are even harder, as the very meaning of the text depends on extensive knowledge of other Chinese texts.
Ken Liu
KEN LIU (translator) a writer, lawyer, and computer programmer.
By 徐时金
Ken Liu
Born
1976 Lanzhou, China Awards and honors
2015 Hugo Award for Best Novel, winner, "The Three-Body Problem (三体)" by Cixin Liu, translated by Ken Liu
Three body Movie
Poster
Q&A
In your many translations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 which concepts have you found to be the most difficult to translate? Have you found any that were impossible?
2013 Hugo Award for best Short story, winner, "Mono no aware" 2012 Hugo Award for Best Novella, nominee, "The Man Who Ended History: A Documentary"
Nationalit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