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邕“灵岩寺碑颂”研究
1试论出土文献对古代史研究的重要作用
![1试论出土文献对古代史研究的重要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2beb62908762caaedd33d47f.png)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班课程论文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史任课教师:张荣强教授授课起止时间:学生姓名:***研究生院制试论出土文献对古代史研究的重要作用一、出土文献的历史学研究意义李大钊在其《史学要论》中说:“历史学就是研究社会的变革的学问,即是研究在不断的变革中的人生及为其产物的文化的学问”。
梁启超在其《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说:“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
人类历史是建立在人类生产活动基础之上的人类自我完美的自然发展过程。
历史学能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为人类的发展指明方向,而历史学为人类提供借鉴作用的大小则取决于它的客观真实性程度。
所以史学是求真的学问。
“凡学都所以求真,而历史为尤然” 1。
“历史”有自己的特点,与其他学科研究的对象有所不同。
历史随时随地在发生,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消失,其客观性也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或者改变。
历史认识涉及相互影响的三个方面:客观的历史实际、历史资料、历史研究者。
这与自然科学研究不同。
自然科学工作者可以对研究对象反复观察,重复实验,研究者能够直接观察研究对象。
历史研究者所研究的历史过程不能重演,大多数情况下,历史研究者并不能亲眼看到客观的历史实际,他要认识历史实际,必须通过历史实际遗留下来的遗迹——史料来进行。
也就是说,史料是历史研究者认识历史实际的中间介质。
这就是历史研究比其他研究特殊的地方。
传统史学的研究,多依据传世文献,因纸质文献不易保存,在流传过程中,受各种人为因素(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制约,总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歪曲和变异。
而考古获得的文字资料就不一样,它是我们能直接看到的古代原始遗存(也有极少数出土文物为后代仿前代的),因此具有更高的学术价值2。
现代考古学产生、发展以来,不断发现的大量出土的文化遗存中的文献资料,为史学特别是古代史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原始材料,为历史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王国维在其《古史新证》中说:“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1 李大钊《史学要论》。
济南长清灵岩寺佛学碑刻“义理”思想初探
![济南长清灵岩寺佛学碑刻“义理”思想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7ced027dec3a87c24128c4dc.png)
济南长清灵岩寺佛学碑刻“义理”思想初探作者:梁琛高英华来源:《西部学刊》2019年第15期摘要:济南长清灵岩寺碑刻诗文蕴含着丰富的佛学“义理”思想:晋代高僧竺僧朗作为灵岩寺开创者,用“微尘”“大方”表达其富有特色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法定禅师作为灵岩寺开山之祖,其思想孕育着“建大功德”“无量福田”“佛法坚固”之佛学文化,是“福生”功德观和“虚无”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仁钦和尚阐释了自己对佛教义理的感悟,认为“善利”“直路”“不谢”“济人”“指人”“施人”是最大的乐事。
灵岩寺诸位高僧的佛学“义理”思想,不但丰富了中国佛学文献的相关内容,而且对于深入研究山东佛教以及地域文化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关键词:济南灵岩寺;碑刻诗文;佛学义理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9)15-0057-03济南长清灵岩寺位于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东南灵岩山之阳、泰山西北麓,是我国著名佛教圣地之一。
唐代李吉甫编纂的《十道图》中,把灵岩寺与浙江天台山的国清寺、江苏南京的栖霞寺和湖北江陵的玉泉寺誉为“城内四绝”。
宋代卞育《游灵岩记》称“齐有灵岩寺,居天下四绝之一。
海岱间山水之秀,无出其右者”。
①灵岩寺自晋代始即有佛事活动,苻秦永兴中(公元357年)始建佛寺。
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遭灭法之劫,诏诛天下沙门,寺院全部被毁。
北魏孝明帝正光年间(公元520-525年),重修寺院,灵岩寺佛教从此兴盛至唐宋明清各个朝代,形成规模宏大的古代建筑群。
灵岩寺享誉海内外的千佛殿内有四十尊宋代塑罗汉,被称为“海内第一名塑”。
清代《灵岩寺·殿阁》记载:“考诸碑记,在昔希有如来居此证道,岩栖霞止,未有室庐。
石赵时,神僧佛图澄亦曾来此一游,未尝久留。
苻秦永兴中,竺僧朗卜居于此,始建精舍数十区。
元魏太武用崔浩言,诛天下沙门,毁佛寺时,前之精舍,鞠为茂草矣。
至孝名帝正光初,法定禅师始建寺,为开山第一祖。
李邕写碑书赚得盆满钵满,看这庐山《东林寺碑》写得
![李邕写碑书赚得盆满钵满,看这庐山《东林寺碑》写得](https://img.taocdn.com/s3/m/043102e5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b7.png)
李邕写碑书赚得盆满钵满,看这庐山《东林寺碑》写得
李邕(678-747年),湖北武汉(一说江苏扬州)人,唐代书法家,因做过北海(今山东青州)太守,人称“李北海”。
李邕的书法影响了很多人,从苏轼、黄庭坚,到赵孟頫。
李邕尤其擅长撰写碑石记文,他一生为人撰写碑石记文几百篇,赚得盆满钵满。
但这人性格多面,历史上记载他挪用公款、奢华享乐、自恃才高、写字致富等等,真真假假的新闻,里面包括被人陷害的,但有一个是真的:他被宰相李林甫陷害,70岁时,在北海太守任上被赐死。
《资治通鉴》记载: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中之下天宝六年春,正月,辛巳。
李邕、裴敦复皆杖死。
东林寺碑,在今天庐山东林寺。
碑石立于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
行书,24行,每行52字,本文是墨拓选页,释文如下:留范经尤邃
是田之说尝
就恒岳观止
日吾道行者
惟此人焉属
朱序寻戈緇
上图:庐山《东林寺碑》墨拓,30X15厘米刊本,民国初期版本。
李邕的两个碑版书迹考
![李邕的两个碑版书迹考](https://img.taocdn.com/s3/m/ccba1344852458fb770b567c.png)
作者简介 : 宋斌( 97 ) 男 , 17 一 , 辽宁海城人 , 鞍山师范学院美术系讲师
第 4期
宋
斌 : 邕的 两 个 碑 版 书 迹 考 李
8 7
2 李 邕生卒年
关于李邕卒年的说法较为统一, 史料上均认定李 邕卒于公元 7 7 ( 4 年 唐玄宗天宝六年) 有两唐书 . 记载 :( “ 天宝) 六载 正 月辛 巳朔, 海 太 守李 邕、 川 太守裴敦 复 并 以事连 王 曾、 绩, 北 淄 柳 遣使 就 杀 之. 【 l“ 天 宝 ) 载正月 辛 巳 , ”2 、 ( 六 杀北海 郡太 守李 邕、 淄川郡太 守裴敦 复. lJ ”3
清代 扬州学 派 的阮元在 《 扬州 隋 文选 楼 记》 有所 解 释 :《 书 》 “唐 于李 善 称 江夏 人 , 而李 邕乃 日江 都
人, 盖江夏乃李氏郡望. 《 ” 唐韵》 中记载, 李氏有江夏望 ,大唐新语》 《 亦称 江夏李善 , 白诗亦称江夏李 李 邕. 但这些 都是 对李善 、 邕的郡望 称呼 , 李 实际上 , 他们 的出生地 当为江 都 .
更具 体地说 , 邕先世 出 自赵郡 . 李 赵郡 李 氏开 始于秦 御史 大夫李昙 之孙 李牧 , 因牧 为赵相 , 武安 君 封
居 住赵郡 , 其后 , 子孙 繁衍为华 夏大 族. 按李 氏本 赵人 , 随晋南 迁 , 于江 夏数 百 年 , 为名 门望 族 , 后 居 成 迁
居 扬州是 很 晚的事情 . 氏族人 一 向 自称 江夏人 . 李 下面几 个墓志 铭可作 为实证 .
201 08. 2( 0- 1 4): —90 86
李 邕的两个碑版Biblioteka 迹考 宋 斌 ( 山师范学院 美术 系, 宁 鞍 山 14 0 ) 鞍 辽 107
碑刻文献通论-读书报告-缩略
![碑刻文献通论-读书报告-缩略](https://img.taocdn.com/s3/m/c5f6c509fc4ffe473368abb1.png)
南京大学硕士生学期课堂报告题目:《碑刻文献学通论》读书报告与反思学期: 2015学年第二学期学生姓名:LE THI THUY HANG释圆发 (越南) 年级: 2014硕士生院系单位:哲学系指导老师:杨维中教授课程名称:世界考古任课教师:张良仁教授(历史系)完成时间: 2016年07月14日《碑刻文献学通论》读书报告与反思我阅读的书名叫《碑刻文献学通论》,作者毛远明,由中华书局于2009年出版。
碑刻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碑刻文献学通论》作为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碑刻文献学的通论性着作,是这个逐渐成熟的学科的最好的入门书,对其进行认真仔细的学习非常有必要。
碑刻,是世界“石文化”的一种,如果说西方用雕塑这种以造型为主体的石刻形式来塑造审美世界,体现着人生理想; 那么中国则是用碑刻这种以文字为主体的石刻形式来塑造人文世界,体现着生活秩序。
1选材,出于石头的“神圣性”。
中国人选择石头做为碑刻的材料并非出自偶然。
伊利亚德认为,石头向人们揭示出的一种绝对存在的品质:超越时间、不可伤害。
”2碑以载“道”。
碑刻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精华和浓缩,所谓“藏之名山,传之后世”,指的就是这些重要价值或重要精神财富的流传和继承。
3一、碑刻文献——不朽的见证与诠释1. 3种要素、9个内容、4大价值、8种分类石刻或碑刻一般具有三个要素:一是石质材料,二是刻写、雕镌手段,三是文字符号、图案、造像等文化信息。
凡是符合这三个要素的都应该称作碑刻。
41王晓勇,李慧. 中国碑刻文化的现代哲学观照[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1:31-36.2米尔恰•伊利亚德著,王建光译,《神圣与世俗》,华夏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第88-89页.碑刻文献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9个方面:1.碑刻文献产生、发展的历史;2.碑刻文献的著录史;3.碑刻文献的发现、保存和流传;4.碑刻文献的制作;5.碑刻文献的形式类别;6.碑刻文献的形制;7.碑刻文献的内容;8.碑刻文献的整理与辨伪;9.碑刻文献的研究成果及其评价。
唐李邕《灵岩寺颂并序》碑
![唐李邕《灵岩寺颂并序》碑](https://img.taocdn.com/s3/m/82680ef850e2524de5187e9c.png)
唐李邕《灵岩寺颂并序》碑20世纪70年代末,济南市考古工作者在泰山北麓著名佛教寺院长清灵岩寺进行文物普查时,从寺内鲁班洞内发现已断为两块的唐代李邕(yyng)撰文并书写的《灵岩寺颂并序》碑。
80年代后,灵岩寺被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考古发现证实,被后人称作鲁班洞的地下洞穴,实为掩埋地下的早期进山入寺的山门,洞内有自唐至明代石刻题记十余处。
其中最为珍贵的便是李邕在唐天宝元年(742年)撰文并书写的《灵岩寺颂并序》碑。
此碑现存高190厘米,宽90厘米。
字体为行书,共21行,满行41字。
在碑中段20字处断为两截,下截前部已失,文字也有部分残缺,但此碑是自清嘉庆以后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字数保存最多的名碑之一。
《灵岩寺颂并序》碑在史书上多有著录,最早见于宋赵明诚《金石录》,该列有李邕书碑17通。
清嘉庆十三年董诰、阮元等人编全唐文时,此碑仅收录361字碑文。
今人张彦生在《善本碑帖录》中提到清代何绍基在咸丰、同治年间只访得该碑下截前部残存的后12行半的拓本。
这次发现的原石,保留了碑文528字,较为完整地体现了李邕行书书法笔力遒劲舒展、险峭爽朗的特点。
李邕(675~747年)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
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
因官至北海郡太守,故又被称为“李北海”。
父李善是当时著名的学者。
李邕天资聪敏,才气过人。
历任殿中侍御史、户部员外郎等一些进谏之官。
由于性格刚直不阿,屡遭贬谪,当时就有人对他说:“君如干将、莫邪(古利剑名),难于争锋。
”李邕以擅长铭颂知名天下。
《旧唐书》载:“邕早擅才名,尤长碑颂,虽贬职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院多持金帛,往求其文,前后所制,凡数百首,受纳馈遗,亦至巨万,时议以为自古鬻文获财,未有如邕者。
”时李林甫擅权,嫉贤妒能,排斥异己,为李邕罗织罪行,于天宝六年,将其杖杀于北海郡。
杜甫在《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诗中云:“情穷造化理,学贯天人际,干谒走其门,碑版照四裔。
”对李邕的文学、书法成就进行了高度形象的概括。
李邕《李秀碑》的风格与价值探析
![李邕《李秀碑》的风格与价值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054c30fd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a6.png)
一、李邕书迹概况李邕在书法史上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书法名家,他继唐太宗之后以行书入碑留下了诸多碑版书迹。
时人杜甫称其“碑版照四裔”,高似孙《纬略》则称其所书碑版达八百多通。
当然八百只是一个虚数,但根据历代文献记载来看,李邕书碑的数量绝不亚于唐代欧、虞、褚等大家。
只是由于历经战乱,唐代的文物古迹遭到了严重破坏,李邕生前留下来的佳作也所剩无几。
截至今日,能见到李邕的手札主要是《晴热帖》和《久别帖》,碑版书迹主要有《李思训碑》《麓山寺碑》《端州石室记》《卢正道碑》《李秀碑》《法华寺碑》《灵岩寺碑》《任令则碑》《东林寺碑》《叶有道碑》《娑罗树碑》,其中以《麓山寺碑》和《李思训碑》最为著名。
《麓山寺碑》又称为《岳麓寺碑》,唐开元十八年由李邕撰文并书,原石存于古麓山寺,现存于长沙岳麓公园,碑石局部虽遭剜损,但仍不失其神貌。
何绍基在《东洲草堂金石跋》中提出:“此碑沉着劲栗,不以跌宕掩其朴气,最为可贵。
”梁巘在《承晋斋积闻录》中谓:“《云麾碑》尚飘,至《麓山》极沉着矣。
”确如上述所言,此碑用笔多用重按,笔画刚直有力,圆转较少,字形多横向拓展,重心压低,在敦厚宽博之余又有几分拙朴之态,是李邕书迹中沉着质朴风格的代表。
《李思训碑》又称为《云麾将军碑》,唐开元十八年由李邕撰文并书。
碑石立于陕西蒲城县,下半截漫漶严重,字不可读,上半截虽有残缺,但字迹仍比较清晰。
此碑与《麓山寺碑》的书写时间相差十年之久,因此二碑的风格也千差万别。
《麓山寺碑》沉着凝重,而此碑则极为瘦劲纵宕,用笔多侧锋起笔,中侧并用,落笔尽显锋芒,行笔果断而刚劲有力。
字形多纵长,字势极为险峭,欹侧不平,是李邕诸多碑版书迹中与二王书风相对比较接近的一类。
但比之二王更见凌厉,妍丽中又富有强劲豪放的气势,清人王文治评价此碑“尤为纵宕,其锋势欹侧处,皆有异趣”。
除了上述的《麓山寺碑》与《李思训碑》,其他如《端州石室记》《灵岩寺碑》《卢正道碑》等碑刻也十分精彩,《晴热帖》《久别帖》这一类的手札小行书用笔亦是爽劲灵动,深得二王的精髓。
灵岩寺古文诗刻考释
![灵岩寺古文诗刻考释](https://img.taocdn.com/s3/m/bce4589131126edb6e1a108a.png)
诗刻中文字绝大多数见于《古文四声韵》一书,个别字见于《汗简》,有些写法是源自《说文》小篆, 为了便于比对,笔者制作了“石刻铭文与传世古文对照表”(后文径称“对照表”),将原铭写法与可对应 古文及释文一并列出,简单且常见的用法正文不再解释,可参文末附表。形体或读法特殊者会予以交 代。下面按原文行款写出释文。
“峥嵘”二字均以古文偏旁拼凑而成。其中“嵘”字值得注意(参对照表40号),该形从山、从“荣” 字古文,此“荣”旁写法见于《古文四声韵》,但实非“荣”字,乃是“隶”字古文讹窜而成②,此铭刻写者直 接以之组成“嵘”字,可见已不明其本源。“莫”下一字释读需作交代(参对照表42号),该形左面从立, 右部特别。《说文》中“>”字或体作 ,《说文》谓之“或从绪省”。实应从“者”省,字形中“者”具有表音 作用,古“者”“宁”两声系字可通,如“楮”字《说文》或体从宁作“柠”,典籍还有其他相通之例③,均是其 证。可见形体中“者”具有表音作用。此铭 与 形右部明显相同,那么铭文形体与“者”读音相近, “睹”字从者得声,音近可通,故铭文中此字可读为“睹”,“莫睹”与下句“谁闻”构成对偶关系。“象王”,
“晓月”之“晓”,本为“尧”字(参对照表25号),战国文字习见,《古文四声韵》中或用为“晓”,铭文 用法亦同。“意”字(参对照表31号),无论是按《说文》分析,还是从古文字来看,上部都不从立。铭文 刻写者误拆分出“立”“日”“心”三旁,并将“立”旁至于形体左侧。
《重修古刹灵岩寺碑记》校读记
![《重修古刹灵岩寺碑记》校读记](https://img.taocdn.com/s3/m/c92f74d0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4c.png)
《重修古刹灵岩寺碑记》校读记吴景山;石劲松【摘要】<重修古刹灵岩寺碑记>是目前炳灵寺石窟中帷一保存完好的古代石碑.这方存世将近500年的碑刻不仅文字流畅优美,而且对炳灵寺石窟的发现传说、周边地理生态环境变化、考察维修脉络、佛寺建置规模、石窟名称沿革、壁画内容以及本寺乃至其它相邻地区的宗教历史发展、兴衰状况等问题都有所涉略,实为研究炳灵寺石窟与西北宗教史的珍贵资料.以往学界对是碑多有著述,然而各家出入不一的录文却影响了对这方碑刻所提供的史料的利用.有鉴于此,本文作者对(重修古刹灵岩寺碑记)原碑刻石进行了详细的勘察识读,并将所识文字分别标以行数录出,然后参照各位前贤的录文进行逐句校勘,以期为学界对此碑的利用提供一定的方便.【期刊名称】《敦煌学辑刊》【年(卷),期】2010(000)003【总页数】13页(P158-170)【关键词】炳灵寺;灵岩寺;碑刻;宗教;正德【作者】吴景山;石劲松【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兰州,730020;炳灵寺石窟文管所,甘肃,永靖,7316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77.42《重修古刹灵岩寺碑记》是目前炳灵寺石窟中惟一保存完好的古代石碑。
该碑镌立于明朝正德十二年 (1517)。
这方存世将近 500年的碑刻不仅文字流畅优美,而且对炳灵寺石窟发现的传说、周边地理生态环境变化、考察维修脉络、佛寺建置规模、石窟名称沿革、壁画内容以及本寺乃至其它相邻地区的宗教历史、发展兴衰状况等问题都有所记录涉及,该碑文不仅对于炳灵寺石窟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在考察西北宗教史的整体发展状况方面也不失为一篇珍贵的资料。
然而不无遗憾的是,此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却没有为人们所发现,无论是地方史志资料,还是张维先生《陇右金石录》中都未见介绍著录。
一直到上世纪 50年代初,西北史学前辈冯国瑞先生于 1951、1952年前后两次分别陪同时任中共甘肃省委副书记的孙作宾及中央文化部考古团亲临炳灵寺石窟实地考察,并写成《炳灵寺石窟勘察记(初步调查报告)》于 1952年出版 (此书今存甘肃省图书馆西北历史文献部,其主要内容在上世纪50年代初的《光明日报》、《甘肃日报》上也有连载发表)。
李邕楷书《灵岩寺颂并序碑》墨拓
![李邕楷书《灵岩寺颂并序碑》墨拓](https://img.taocdn.com/s3/m/c36f9eeb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20.png)
李邕楷书《灵岩寺颂并序碑》墨拓李邕《灵岩寺颂并序碑》墨拓济南图书馆藏此为济南图书馆所藏已割裱成册的拓本,拓本后面附录了何绍基的跋,文中提到了《灵岩寺碑》,但是此跋并不是为《灵岩寺碑》而写。
通过跋文判断,应该是为《法华寺碑》而写。
跋文书写于咸丰己未年间,当时何绍基正在济南主持泺源书院。
何绍基在济南再次看到了《法华寺碑》,于是写下了这片长跋。
跋文拓本曾附在有正书局宣统三年二月出版的《蝯叟手钩重刻法华寺碑》之后。
此跋与《法华寺碑》跋文略有出入。
释文:灵岩寺碑颂并序灵昌郡太守邕以法有因,福有缘,故得真僧戾止,神人告祥,宜……或真空以悟圣,或密教以接凡,谓之灵岩,允矣。
真……晋宋之际,有法定禅师者,景城郡人也,尝行兰若,……若是者历年,禅师以劳主人,逝将辞去,忽有二居士……建立僧坊,弘宣佛法,识者以为山神耳。
因……夫山者,土之至厚;谷者,虚之至深;水者,因定而清。
林……贝叶之经,衡岳廓莲花之会,独人存法立事,著名扬……空,矧乎辟支佛牙,灰骨起塔,海龙王意,贸金……仍旧。
昔者州将厚具,邑吏孔威,广□支供,多供器物……解脱禅师以杖叩力士胫,曰:“令尔守护而送之。
”仍施绢五十匹。
□若武德阿阁,仪风堵波,□高祖削平之除,仍发宏愿。
高宗临御之后,克永光堂。
大悲之修,舍利之□,报身之造,禅祖之崇,山上灯□□切宇内。
舍那之构,六身铁像。
次者,三躯大□金刚□增袤。
远而望之,云霞炳焕于丹霄;即而察之,日月照明□□道。
此皆帝王之力,舍以国财,龙象之竭□慈□二□容植之不生,泛于草间,秽于垅上。
职由□保众。
发虑道摧。
□清净之田,解昏迷之缚,不燃曷□□律,住持人慧之境;恐繁文字,削笔抄于连章,思广阙遗,刻阴□别傅。
大德僧净觉,敬惟诸佛,□□□□□□。
上座僧玄景、都维那僧克祥、寺主安禅,或上首解空,或出□□义。
僧崇宪、僧罗□,僧零范、僧月光、僧智海、僧□□等,永言悟入,大启津梁,咸高梯有凭,胜宅自照,仍依俗谛,□□丰碑,宛委昭宣,弘长增益,桃源失路,迷秦汉而□□天长。
李邕的两个碑版书迹考
![李邕的两个碑版书迹考](https://img.taocdn.com/s3/m/74d28b54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92.png)
李邕的两个碑版书迹考
宋斌
【期刊名称】《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12)004
【摘要】两<唐书>中<李邕传>对李邕的记载不尽相同,存有谬误.参考两传及其它文献确定了李邕的籍贯和生卒年.根据这些线索,进一步对李邕的两个碑版书迹中存在的几个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考证.
【总页数】5页(P86-90)
【作者】宋斌
【作者单位】鞍山师范学院,美术系,辽宁,鞍山,114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92.2
【相关文献】
1.李邕的祖籍江夏县考实--兼辨称其为江都人之误 [J], 吴培根
2.清代颜真卿书迹作品输入日本考——以《颜真卿三稿》及其单帖为中心 [J], 马成芬;
3.李邕书风变革探源 [J], 吴晓彬
4.刘侯武生卒年、字号及传世书迹系年考 [J], 刘晓生
5.《三希堂法帖》之赵佶书迹阙遗考述 [J], 张多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doc】行书写碑的绝致——李邕
![【doc】行书写碑的绝致——李邕](https://img.taocdn.com/s3/m/c80324f4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be.png)
行书写碑的绝致——李邕行书写碑的绝致李邕白鹤[内容提要]从历史文化和审美的角度,对李邕行书写碑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在历史上的地位,作了较为客观而生动的分析与描述.并对李邕传世的各类作品进行艺术上和审美上评述的同时,揭示书法艺术的内在本质与特性.[关键词]铭石之书空灵华美浪漫主义自唐太宗李世民作《晋祠铭》至怀仁《集王圣教序》出,行书写碑在唐便蔚然成风.李邕正是在这样的文化历史背景中脱颖而出的最杰出的代表.他的出现,不仅标志着行书写碑的最高成就,对后世也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如果没有他和颜真卿就很难想像宋代的书法.1?李邕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曾官至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是盛唐着名的学者和最杰出的书法家.父李善,以博学着称,官至兰台郎,曾注《文选》六十卷,大行于世,至今仍为学者称赞.李善在注《文选》时,李邕虽年少,曾提出不少疑义,几乎均被李善采纳.李邕少时以博学善文知名,并深得大学者内史李峤的赏识.长安四年(704)内史李峤,监察御史张廷琏共同向朝廷推荐李邕,认为他"词高行直,堪为谏诤之官",由此召拜左拾遗.李邕尽管才气横溢,为人刚正不阿,不拘时习,同时代的卢藏用称他"邕如干将莫邪,难与争锋",这不仅称他的书法,更是他的为人.当时朝中的派系斗争十分激烈,一人所败,往往殃及党羽.正因如此,李邕在仕途上屡遭贬斥.唐中宗时,李邕出为南和令,又贬富州司户.唐隆元年召拜左台殿中御史,改户部员外郎,又贬崖州舍城丞.开元三年(715),擢为户部郎中.不久因受到张廷琏的牵连,和中书令姚崇的嫉恨,左迁括州司马,后征为陈州刺史.开元十三年(725),唐玄宗车驾东封回,李邕在汴州谒见,累献词赋,深得玄宗赏识,由此颇为自矜,自云当居相位.当时张说为中书令,对李邕的骄奢深为厌恶.不久,贬为钦州遵化县尉.后又累转括, 溜,滑三州刺史.天宝初年,为汲郡,北海太守.李邕性格豪侈不拘细行,疾恶如仇,不容于众,邪佞为之侧目.然晚年鬻文章,好功名,纵求财货,驰猎自恣,不免为人所乘.时李林甫擅权,嫉贤妒能,力排异己,对李邕早已嫉恨在心.天宝六年(747),李林甫派刑部员外郎祁顺之和监察御史罗希爽,罗织罪行,将李邕杖杀于北海就郡,时年73岁.后大诗人杜甫知李邕负谤死,作《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旧唐书》记:"邕早擅才名,尤长碑颂,虽贬职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观,多赍持金帛,往求其文.前后所制,凡数百首,受纳馈2.遗,亦至巨万.时议以为自古鬻文获财,未有如邕者."又相传李邕生前曾书碑八百通,虽不可信,但写碑之多在历史上却希有所闻. 李邕为政刚正,独立不移的性格和博学多才为世人所敬仰.早在任左拾遗不久,御史中丞宋璩弹劾侍臣张昌宗,张易之兄弟. 初武则天不应.李邕不顾自己官职卑微,阶下极力进言,使武则天不得不采纳了宋璩之请.事后宋璩提醒他:你"名位尚卑,若不称旨,祸将不测,何为造次如此!"李邕却回答道:"不愿不狂,其名不彰.若不如此,后代何以称也."唐中宗即位,重用方士妖人郑普思为秘书监,李邕立即上书力谏.认为像郑普思这种妖人,只要给他一餐的恩惠就会丧失七尺之躯.如果,郑普思如真能致仙,致鬼,那么,秦皇汉武或墨翟早已永拥天下了,还会有您陛下的天下吗? 自古明君贤臣是"敦睦九族,平章百姓,不闻以鬼神之道理天下" 的.虽没有被中宗采纳,却也可见其胆识和为政刚烈的作风.最有意思的是开元十三年(725),陈州赃污事发,李邕下狱,竟然有一位与其素不相识的许州人孔璋情愿以自己的生命来换回李邕的死罪,声称:"臣闻生无益于国,不如杀身以明贤臣.朽贱庸夫轮辕无取,兽息禽视虽生何为?况贤为国宝社稷之卫,是臣痛惜深矣!臣愿六尺之躯,甘受膏斧以代邕死.臣之死,所谓落一毛;邕之生,有足照千里!然臣与邕生平不款,臣知有邕,邕不知有臣,臣不逮邕明矣!夫知贤而举,仁也;代人任患,义也.臣获二善而死且不朽……臣闻士为知己者死,且臣不为死者所知,甘于死者,岂独为惜邕之贤,亦成陛下矜能之德."可谓惊鬼神,动天地之举,全国为此震惊.李邕也因此免遭一死.这位孔璋也为此被流放岭南,不久客死于该地.李邕在当时人心目中的威望也可想而知.同时代的张鹜《朝野佥载》中称他:"文章,书翰,正直,辞辨,义烈皆过人. 时为六绝."当时来说,李邕是举世共论的文化泰斗,大诗人李白,杜甫,高适等都曾以后学晚辈的身份游于他的门下.3李邕传世的作品主要有:《李思训碑》,《麓山寺碑》,《李秀碑》和《卢正道碑》等.《晴热帖》李邕尺牍,刻于《淳化阁帖》与《大观帖》.从书风上看,是典型的"二王"旧格,但用笔和结构,更接近于王献之.历史上虽"二王"并称,其实在艺术风格上和对书体上的贡献是各有千秋的.唐张怀瑾《书议》:"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行草,又处其中间.无藉因循,宁拘制则,挺然秀出,务于简易……逸少秉真行之要,子敬执行草之权.父之灵和,子之神俊,皆古今之独绝也."从字体上看,此帖将楷书,行书和草书很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在典雅中时时透露出一种豪放的气息,而这正是王献之的传统.这一点我们只要将它同《淳化阁帖》卷九,卷十中王献之的行草作一比较,便能清楚地看到这一点.王献之是以草法人行,故转折常用"外拓法",使其圆畅,增强笔势上的流动感和韵律感;王羲之是以楷法人行,故转折喜用"内撅法",使其精紧,在笔触上表现得更为稳重淳厚,故有古质而今妍之说.从书风上讲,李邕此件作品还没有完全摆脱小王对他的笼罩,还没有形成真正属于他自己的风格.尽管如此,在这笔情墨趣中已流露出盛唐期问所特有的奔放豪逸和华丽的色彩,一种在笔墨的流动中所散发出的抒情韵味.时放时收,开合妙在情性;或如奔流而直下,或顾盼而得姿;似斜反正,以正见拙;媚而不俗,气格空灵;骨力洞达,直逼子敬,是一篇极为优秀的行草作品.同样学"二王",初唐的陆柬之尽管名声很大,所写的《文赋》曾被赵孟频评为"不在四子之下",但气格媚俗,笔力又逊,实远不如李邕.《叶有道碑》全称《唐故叶有道先生神道碑并序》,又名《追魂碑》,《叶国重碑》.唐开元五年(717)立.李邕撰并书,时43岁.今人王壮弘认为,所署官衔年月与史实不合,定为伪刻.原石在山d.东金乡县,宋绍兴十四年(1144)为雷击碎,明嘉靖间(1522--1566)重刻.既然是重刻,原有的神韵自然也就失去八九.尽管如此,此碑在历史上名声极为煊赫,明安世凤《墨林快事》称:"李字之瘦硬有骨力者,莫过于此."此碑对宋蔡襄影响更大,欧阳修《集古录》: "《有道先生叶公碑》,李邕撰并书.余《集古》所录李邕书颇多,最后得此碑于蔡君谟.君谟善论书,为余言邕之所书,此最为佳也."从整个北宋时期看,除颜真卿外,李邕的影响是最为潜在的.王羲之尽管在宋仍有巨大的影响,但经过多次的战乱以后,所存的书迹已是凤毛麟角,而大多为宫廷和私人收藏.李邕不仅传世的作品多,大多为铭石之书,又能传王羲之行书之神韵.故不管从传播的角度,还是学习的角度都是最便利的.宋四家中除了黄庭坚外,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李邕的影响.米芾虽称学"二王"的,但骨子里更多的是褚遂良和李邕的血脉.对此我们只要将他34岁时所写的《方圆庵记》同李邕的这件作品相比较便能看出彼此的血脉关系.同样,苏东坡每当得意处,不是自比杨凝式,就是自比李北海.苏东坡也曾自言,其运笔的痛快处得之李邕《法华寺碑》.而杨与李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继承关系(后再述).此碑虽神韵几乎不存,但从其气格上看,仍处于继承"二王"传统的阶段,这对他以后风格的形成打好了根本性的基础.《李思训碑》全称《唐故云麾将军右武卫大将军赠秦州都督彭国公谥日昭公李府君神道碑并序》.唐开元八年(720)刻.李邕撰并书,时46岁.此碑为李邕作品中最为煊赫,历代评为李书中第一.明杨慎《舁庵集》:"李北海书《云麾将军碑》为第一.其融液屈衍,纡徐妍溢,一法《兰亭》,但放笔差增其豪丰体,使益其媚,如卢询下朝,风度闲雅,萦辔回策,尽有蕴集."当然也有微词,清梁《承晋斋积闻录》:"李北海《云麾碑》,横逸已极,弊在太偏."这些评述均有其合理的因素.李邕此碑一出,便奠定了他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其影响一直延伸至今.就唐而言,有宋儋,苏灵芝,张从申,''徐浩,甚至包括颜真卿和五代的杨凝式.从书风上看,是李邕作品中最为瘦硬险绝的,并带有一定的夸张性,这也就是梁嵫不能接受的地方.然而,在书法的进程中,总是有一个从平整到险绝的过程,聪明者往往会采用矫枉过正的方式,最终再来一个中和,达到寓险绝于平正之中.而李邕此碑正处于这一环节,加上还处于中年,写得过火一点并不是一件坏事.如没有这环节,就不可能有其晚年像《麓山寺碑》,《卢正道碑》那样的辉煌杰作.也正是如此,李邕才有可能摆脱早年"二王"对他的束缚,最终自立门户.从技法上看,李邕已融合了"二王"的最重要的特征,并将这些特征明显地投入了自己对书法的理解和理想,那便是一种冲击回荡的浪漫主义的情调和华丽的色泽.也正是这一点,李邕最终同"二王"书风拉开了距离,在书法史上找到了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位置.此碑可以说是李邕书法创作上的里程碑,从此以后,李邕便开始用自己的艺术语言来创作自己的艺术品.当然,这种创作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开前人,也不意味着用一种肆无忌惮的方式来确立自己的形象.创作则是在艺术本身自律性的基础上的一种艺术化的自我实现.如果,我们将这门艺术中最基本的语言表达方式等抽掉,那这门艺术的本身是不存在的,书法也是如此.故赵孟烦有"用笔千古不易"之说.从此碑上看,李邕用的是一支弹性极好的硬毫笔,故落笔处往往锋芒毕露,节奏明快,加上刻工又精,笔与笔之间的贯穿一目了然.或外拓或内撅,从容徘徊,意气轩昂;或上开下合,或左紧右松.以侧取势,似斜而反正;刚严磊落,提按分明, 疏密伸缩,穷尽变化,笔势往来,或如千里长云,舒展明丽,或如瀑布挂虹,激越而澎湃,时如凌空坠石,锵然有声,时虽细如毫发.犹有千钧之力;或纵横牵制,左右顾盼,或游刃纸背,暗藏波澜,骨力洞达,神采照人."二王"的那种温文尔雅的情调已被一种充满自信和高昂激越的气质所取代,与李白的诗有着极为相似的情感形象.当然,其中也有一些缺憾,如运笔有时过于直来直去,缺少其6?晚年深厚苍茫的意趣,在笔画上有时也显得较为单薄.但这种气格历来为文人书家所倾倒,除苏东坡外,很少有人在这一点上能同他并驾齐驱.尤其是自赵孟频以后,书家往往拘泥于法而不知法为书之韵,书之品,书之气所用,技存而道失也就成了书道衰退的最直接原因.《麓山寺碑》又名《岳麓寺碑》.唐开元十八年(730)刻.碑在湖南衡山县岳麓书院.李邕撰并书,时56岁.额篆书"麓山寺碑"四字.在行书写碑中堪称千古绝唱.碑末纪年后有"江夏黄仙鹤刻"六字,大多学者认为黄仙鹤是李邕的托名,果真如此,此碑当为李邕手刻.此碑在李邕书中是最为苍雄浑厚者,是他完全成熟的最杰出的代表作之一,不管从哪一个角度上讲,远在前碑之上, 也是学李字的最佳范本.黄庭坚《山谷集》:"字势豪逸,真复奇崛, 所恨功力深耳.少令功拙相半,使子敬复生,不过如此."这个评价应该是非常之高的,也带有一点微词.在黄庭坚的眼里,李邕此碑的功力几乎达到了前无古人的地步,只是少了几分古拙,不然即便王献之复生也不过如此而已.然古拙而今妍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李邕生在盛唐,不能不染上华丽而浪漫的时代气息.也正是这一点,艺术才有更广泛的发展空间,才有真正的艺术生命力,才能为时所用.也就是说,不管评论哪个艺术家,必须要把他放到一个与此相关的文化历史背景中,才能真正发现与其相应的艺术价值. 此碑与"二王"书相比较,虽少了几分江南式的含蓄儒雅与空灵,却处处给人一种苍茫凝重的强劲感,并以其特有的铭石之书宏大正气,展示出对人格的自信与肯定,一种生命力的存在意识.这种感觉只有到了蓬勃向上的盛唐才有可能在艺术的层面上出现.这不仅对稍后颜真卿,对当时的日本书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被称之为日本王羲之的空海的名篇灌顶历名》,几乎是此碑的另一种方式的显现.此碑一出,历代效法者屡屡不绝,其中尤其是赵孟,一生写7.碑均效此法,但其格远不如此.今人林散之曾孜孜于一身,在创作中竞不能得其仿佛,可见其精深之绝.从其用笔上看,凌空取势,甚有魄力,无意于方圆之变而自变之,不计较于藏露之分而锋芒自然入于画心;横毫直入,笔力雄强,轻重缓急,如壮士击鼓,节节锵然有声.刘熙载《书概》:"北海书气体高异,所难尤在一点一画,皆如抛砖落地,使人不敢以虚骄之意拟之."左右映带,似断还续;虽名为行书,但处处示人以楷则,这是相当不容易的地方.结体以欹侧取势,险崤苍健,如对五岳,或左低右高,或斜左或依右,或紧收一侧,或峻拔一角,中宫紧收,四周开张,不以平整为法,而以重心为正,左倾右倒,气脉一贯,每一个字似乎均有一种膨胀力.到了行笔的中截,笔势越加紧结圆畅,似顺还逆,似逆还顺,中截古厚,首尾圆浑,纵横相称,体势宽博.李邕这种雄才大略,奔放豪逸的性格,一一见于毫端.在这里,李邕完全超越了所谓技法对他的左右,任何一种运笔方式几乎已成了潜意识的反映,一笔而下,气象混沌.清何绍基《东洲草堂文钞》:"《云麾》颇嫌多轻悦处,惟此碑沉着劲道,不以跌宕掩其朴气,最为可贵.碑阴字肃穆劲实,与《李秀碑》近."何绍基平生对此也用心不疲,是有清学李最成功的书法大家.《法华寺碑》全称《秦望山法华寺碑》.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刻.李邕撰并书.时61岁.原碑在山阴(今浙江绍兴)秦望山天衣市.久佚.清何绍基曾以宋拓孤本摹刻于济南,此孤本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因系李邕书,历代翻刻者甚多.何绍基所藏虽称是原石宋拓孤本,但观其点画的衔接处,尤其在转折的微妙处气脉不畅又过于光洁,恐是宋初翻本.但何绍基对此评价甚高,他认为其他诸碑均各有特色,"而纯任天机,浑脱充沛则以《法华寺碑》为最胜."从风格上看,我们不由地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前两件作品在同"--I"拉开距离的同时,已形成了他自己很明显的艺术风格,而这件作品为什么又会如此接近小王呢?是他有意这样去做?还R.是通过这种有意味的回顾使作品增加更深的内涵?我想这些因素都存在.我们都知道,古人作书并不像我们现在那样为创作而创作,为创新而创新,而是在求得自立门户的同时不断充实自己,即便到了晚年也是如此.像可被称之为"现代书法的鼻祖"的王铎,隔天I艋帖的习惯几乎至死不变.这也正是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在学习方法的最大异处.此碑乍看近小王,这是现象中的气息的相似,但在本质上有它的独特性.此碑是李邕所有作品写得最为华丽,宽博,平和沉静者,虽为行书,但用笔全为楷法.既不像《麓山寺碑》凌空取势,按如大桩;也不像《李思训碑》锋芒毕露,节奏明快.而是落笔非常严谨,运笔缓中求急,意如打太极拳,讲究笔笔充沛到位.这是在追求小王书风的同时,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在作新的尝试.《李秀碑》全称《云麾将军李秀碑》.唐天宝元年(742)立.李邕撰并书,时68岁.石已久裂,明末被人制为六础,后仅存二础,今存北京文天祥祠.有宋拓全本.此碑与《卢正道碑》同为李邕晚年的杰作.因精拓传世者甚少,故名声远不及前两碑.明沈榜《宛署杂记》:"书法之妙,出入'二王'.而奇伟倜傥,类其为人.杜工部所谓'碑版照四裔',李集贤以为'书家仙手',其流品可知己.是虽摧剥之余,见之犹令人起敬,况其解衣盘礴时邪."清梁嵫《评书帖》:"北海《李秀碑》比《云麾》更紧,有大令笔意."清翁方纲《复初斋文集》:"是碑北海书之最遒美者,远在陕北《云麾》之上." 梁,翁的评述最为中的.书法与其他艺术有所不同,它的顶峰期往往是在书家的晚年,故有"通会之际,人书俱老"的说法.从上述几件作品中我们便能看出,李邕是一个不甘心寂寞的人,每写一碑均各有异趣,他似乎总是在不断的思考中创作自己的新作品,这不由使我们想起颜真卿书碑.其实在唐代一流书家中,没有一个人曾经重复创作过相似的作品,都具有一种"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与纸上"(《书谱》)内在的个性化的显现特征.如果,我们将书法仅仅9.看成是写字,看成是一个不断可以重复创作的过程,那么,书法作为一门艺术的存在是不可思议的.李邕此碑所展示的也正是那种在不同的时空中,自我对书法的不同的艺术感受与显现.也就是说,书家所表现的是一种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自我对这门艺术的审视与显现.此碑与前诸碑在书写格式上的最大的不同是,前诸碑基本上按界格,一字为一格,行列分明;而此碑虽也有此迹象,但由于字的大小,开合度等变化较大,基本上采用有行无列的方式,显得更为灵活流畅,气势恢宏,更具有雄恣豪逸的气度.虽然碑磨损得非常厉害,即便是宋拓本,字口也已不清.如果,我们通过其表面的现象用想像去回复其本来的面目,我们便会发现,此碑在笔触上与《麓山寺碑》十分相近,只是多了几分寓苍茫于匀净之中的淳厚感. 苍茫源于他原有的秉性,而匀净则与《法华寺碑》有着前后的内在的联系.古人所以要不断临池,不断地向前人学习,就是为了希望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一点什么,改变一下原有较为熟腻的因素, 不断提高深层的内涵,这一点已在此碑中得到了证实.古人这种治学的精神至今值得我们学习.从书势上看,此碑明显不同于《麓山寺碑》,《麓山寺碑》是力取横势,故气势恢宏;此碑以纵势为主, 有瀑布飞挂之气;而后篇有复归横势,在理智中又透露出李邕潜在的本性,这似乎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一般说来,取势纵向与横向在视觉心理上的感受是不同的,取横势的往往给人一种翩翩欲飞或向横向膨胀的厚重感;取纵势的则给人一种上下飞动的颠逸感和险绝感.故横者宽厚沉雄而纵者颠狂奔放.在章法上,此碑趋于茂密,字里行间显得十分紧凑,这样便突出了字内空间的变化,更增强了章法的统一性与完整性.更有趣的是,时而取势十分欹侧,峻拔一角;时而写得十分平整古拙,在节奏上,始终给人一种在华美中又克制不住自己对古拙的向往.在这里我们似乎看到了李邕晚年在书法审美上矛盾冲突和那种强烈的个性表露的现实,这】0?正是此碑最令人深思,令人回味的地方.《卢正道碑》全称《唐故鄂州刺史卢府君神道碑》.唐天宝元年(742)刻.碑在河南洛阳许家营.李邕撰并书.石剥落十分严重,残存不足五百字.何绍基藏有刘彦冲旧藏本,何曾跋云:"如此小字而豪纵之气不可掩,可知戒台铭之伪."此碑与前碑在创作的时间上仅晚两个月,但在艺术手法上是何等的不同,并由此开创了另一个全新的创作格局.从风格上讲,此碑介于《麓山寺碑》和《法华寺碑》之间,又多了一点"二王"的成分,写得极为的精到宏逸,为李邕书中最为紧结疏瘦的一路.结体力去横势,从容大度,笔意矫健,处处似有飞动摇曳之姿,空灵洒脱,高贵典雅,骨气洞达,气韵生动.最有趣的是此碑的章法,每个字几乎只写了界格的九分之一,行列的空间几乎占一个半字到两个字之间,如此疏法可谓前无古人.一般来说,密便于贯气而易写,疏者易空脱而气不易相续,故一般书家大多避免用大疏法,即便疏也不会超过一个字的空间. 李邕能不避书家所忌,反而一疏到底,而且疏得又是那样的空灵,仿佛是群星璀璨,星罗棋布,又似原野春发,点滴红绿,笔势往来中,自有一股浩然之气贯穿全体.这不仅需要胆识,更需要杰出的艺术天才.这一方法对后世影响最大,并取得卓越成就的是五代的杨凝式和明代的董其昌.书史上一般以,为杨凝式主要源于欧颜,但我们从他所写的名篇《韭花帖》看,实源于李邕此碑,从用笔, 结构到章法,几乎是同出一辙.而董其昌在章法上几乎始终保持着这一作风.《任令则碑》全称《陇关游奕使任令则碑》.唐天宝四载(745)刻.李邕撰并书,时71岁.石在陕西武功县.此碑埋没甚久,亦不见着录.清嘉庆二十年(1815)为段嘉谟所访得,吴荣光,聂铣敏刻题识于后.碑文有一千五百余字,因漫漶颇甚,可辨者仅八百余字.这是自今能看到的李邕最晚年的作品.尽管漫漶严重,但通过带有沧桑感的碑迹中,我们似乎能清晰地看到雄浑豪荡11?的艺术风采,一种由里而外放射出来的恢宏卓绝的艺术的光芒.难以想像,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竟然能写出如此笔力苍雄的作品, 可见其当时的体力与精神状况是如此的好!如果不是被杖死,他的寿命肯定不会在欧阳询之下.从书风上看,此碑为《李秀碑》非常接近,属于纵逸的一路,但笔致更显老辣.横毫入纸,意如逆水行舟,笔中力强,这是李邕用笔典型特征.一般来说,轻重缓急往往在笔迹中表现得较为明显,尤其是初唐的褚遂良,观其点画的边缘线,便能知道它的运笔中轻重缓急和调锋等过程,故线条显得特别的优雅绰约;而李邕则以直按直提法,即便是转折,也是意如画沙,锋尖直立于纸面,在点画的内部完成提按顿挫等运笔的过程,故线条之间始终洋溢着苍茫之气,所谓笔不离纸.这一技法从表面上看是一种简化,其实,则增强了运笔的难度.这一点对后世的影响极大,但大多因可知又难以学成而望而却步,其中发挥得较为完美的,可能就是徐浩的《朱巨川告身》和苏东坡的《赤壁赋》了. 《四言古诗卷》录束皙,东方朔,张衡,湛方生,陶潜,陆云,郭璞,嵇康,曹植诗十七首.麻纸本.行书.卷末署"天宝五载十月书北海李邕",以郡守署衔显然是伪托.卷中"宣和","政和"等印皆伪.卷后有解缙,王世贞等人题跋亦靠不住.今此迹不知流落何处.从结体和格局上看,与李邕的字十分相近,但笔道与李邕相差实在太远.书法虽是视觉艺术,结体与章法等空间形式在其中占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但这仅仅是个表层的艺术现象,书法最终是趋于"韵律"化的艺术,即唐张怀罐所谓的"无声之音",按我们现在的语言讲,就是"凝固的音乐"——这才是书法艺术生命的最深沉的本质.如果,抽掉这一本质,就没有书法的艺术.也就是。
碑刻文献学通论
![碑刻文献学通论](https://img.taocdn.com/s3/m/d3a8c93b7375a417866f8fb1.png)
陵寝地宫金堂券 东西石壁藏文佛经
九种佛教刻经(5)佛塔刻经
浙江杭州钱塘江闸口的 《白塔刻经》
河南开封东南郊 繁台的《繁塔刻经》
安徽宣城敬亭山 南麓的《双塔刻经》
九种佛教刻经(6)洞壁刻经
河北邯郸北响堂寺南窟 《唐邕写经碑》细部
河北邯郸北响堂寺 南窟一隅
河北邯郸北响堂寺南窟 《佛说维摩诘经》
九种佛教刻经 (7)附刻佛经
力量、坚韧和恒久性。”
“人们通过一种宗教体验可以觉察到,石头
存在的特殊模式向人们揭示出的一种绝对
存在的品质:
超越时间、不可伤害。
3.内容:碑以载“道” ——
藏之名山,传之后世
一、碑刻文献——不朽的见证与诠释
1. 3种要素、9个内容、4大价值、8种分类
2. 碑刻的保存、摹录、辑录 3. 碑刻文献发展史的20个要点
北齐《隽修罗碑》阴 之《维摩经兼阿閦佛品》
九种佛教刻经(8)佛名、佛碣题刻
河北磁县鼓山北齐时 所刻16佛名
庐山黄庭坚书 《七佛碣》
宝山隋代刻53佛名
九种佛教刻经(9)刻经记
北齐 的 河南 安阳 摩崖刻
河北邯郸北响堂寺南窟 《唐邕写经碑》细部
附刻《镂石班经记》
越南碑铭汇编中的错别字
LOREM IPSUM DOLOR
2
中国 全面、系统 研究碑刻文献学的通论性著作
讨论了碑刻的定义、碑刻文献学研究的物件、 内容和任务;追溯了我国各类碑刻文献产生、 发展的历史、揭示了各历史时期碑刻文献的状 况和特征;全面清理了各类碑刻的形制、体式, 归纳了碑刻文献的主要内容;介绍了碑刻文献 的保存方式、现存面貌以及历代的着录情况; 分析了碑刻文献的重要研究价值,总结了历代 学者整理与研究碑刻文献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 问题,特别注意反映碑刻文献的最新面貌和最 新研究成果;具体阐述了今后碑刻文献整理、 碑刻文献学学科建设的意见和今后利用碑刻文 献从事各学科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
唐《灵岩寺碑颂并序》碑考
![唐《灵岩寺碑颂并序》碑考](https://img.taocdn.com/s3/m/ba5ec6f1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4a.png)
2021年第3期第43卷总第223期NO.32021Vol.43General NO.223泰山学院学报JOURNAL OF TAISHAN UNIVERSIW唐《灵岩寺碑颂并序》碑考杨阳1,王晶2(1.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山东济南250000;2,山东女子学院,山东济南250300)[摘要]嵌藏于灵岩寺鲁班洞遗址内的唐李邕撰《灵岩寺碑颂并序》碑,久为历代文人史家所关注,该碑是现存记载灵岩寺历史最久、内容最多、信息量最为丰富的碑刻史料,涉及灵岩创始及唐高祖、唐高宗护持兴建寺宇等情况,是填补盛唐以前史料记载的重要文献。
[关键词]灵岩寺颂碑;考证;法定禅师;李邕[中图分类号JD89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590(2021)03-0028-08[收稿日期J2021-03-19[作者简介]杨阳(1983-),女,山东枣庄人,济南市考古研究所馆员。
王晶(1961-),男,山东女子学院特聘教授。
长清灵岩寺有唐代书法家、文学家、北海太守李邕撰书的《灵岩寺碑颂并序》碑(以下简称《灵岩碑颂》)一通,自宋代赵明诚《金石录》著录后,为历代文人史家所关注。
如清代阮元《山左金石志》卷十二、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五十七、吴荣光《石云山人文集》卷五、李葆恂《三邕翠墨爲题跋》卷一,近代梁启超《饮冰室文集》卷七七、方若《增补校碑随笔》等均有考释。
当代温玉成、马丛丛也各有考论专文①。
笔者对此碑内容拟作进一步研究,试揭析其中所蕴寺史沧桑,以就正读者。
一、《灵岩碑颂》现状与碑文校录《灵岩碑颂》今嵌鲁班洞遗址内西墙壁,碑系青石质,碑面磨制抛光。
原有蟠龙碑首及方形碑座,今仅残剩碑首和身,且碑身断为上下二石镶嵌于石墙之上。
碑首左侧显露的立面(碑身与嵌墙之间的缝隙观之)雕有四条下垂的蟠龙,残存的龙首长0.30米,下垂至碑面的上边沿;靠近碑面的两条蟠龙遭人为毁坏,留有痕迹。
碑面的左上角留有一长0.50米、宽0.30米的长方形糙面(与垂龙水平雕饰),应是碑面碑首雕饰遭人为破坏而致。
济南灵岩寺古文诗刻补释——一种基于诗律的古文字考释思路
![济南灵岩寺古文诗刻补释——一种基于诗律的古文字考释思路](https://img.taocdn.com/s3/m/0c3e1be4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34.png)
济南灵岩寺古文诗刻补释——一种基于诗律的古文字考释思
路
杨加深
【期刊名称】《中国文字研究》
【年(卷),期】2021()2
【摘要】济南长清灵岩寺中有一块用传抄古文字刻写的七言律诗石碑.2019年李春桃先生为该碑释文,功莫大焉。
但按七言律诗首句平起之格律推断,其末句释文“相思来和弦物琴”,不但不合律诗平仄,句义也不明确。
笔者经研究发现两处问题,一处是原碑中的“弦”“物”二字位置被刻颠倒,另一处是其中被释为“物”的字符应是“没(歾)”字,故该诗末句的正确释读应是“相思来和没弦琴”。
【总页数】6页(P51-56)
【作者】杨加深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7.42;I207.22
【相关文献】
1.古文字考释三则:释狐、释蒦、释飲/(飮)/酓
2.灵岩寺古文诗刻考释
3.古文字考释四则——释(?)(?)(?)(?)(?)
4.古文字考释成果之集成,研究者之津梁——评《古文字考释提要总览》
5.基于“落英”论证的古文字词训释方法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灵岩寺碑刻题记研究
![灵岩寺碑刻题记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3ae93d2c77da26925c5b0d2.png)
灵岩寺碑刻题记研究作者:术永华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26期摘要:千年古刹灵岩寺,被称为宗教圣地、艺术殿堂,寺内有三件镇寺之宝,辟支塔、墓塔林、千佛殿。
现寺院内保存着大量唐宋时期的珍贵文物,如般舟殿、鲁班洞,还存有隋唐时期的建筑遗址,出土有众多佛教造像,具有浓重佛教气息。
在对灵岩寺进行考察之后,本文将从碑刻题记入手,列举几块著名碑刻,研究碑刻的书法价值和艺术风格。
关键词:灵岩寺;碑刻题记;书法价值;艺术风格一、灵岩寺概述灵岩寺,始建于东晋,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历史。
它位于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县万德镇,是隋唐时期著名的佛教寺院。
该寺历史悠久,佛教底蕴丰厚,历經南北朝、隋唐到明清,给学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
唐李吉甫所撰《十道图》中,将灵岩寺与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当阳玉泉寺、南京栖霞寺并称为“四绝”。
“在山地建寺,不仅利用自然的景观来烘托具超凡脱俗的意境,而且山地有地势高的天然优势,引人瞩目。
[1] ”寺内比较有名的景点有辟支塔、千佛殿、墓塔林、历代碑刻和建筑遗址等。
辟支塔为唐朝高僧慧崇组织修建,该塔气势雄伟,气韵生动,千年伫立在为古寺中,为灵岩寺标志性建筑。
千佛殿罗汉泥塑众多,重于写实,以形写神,每尊罗汉的特点都体现出来,真实生动体现着生活气息。
墓塔林是灵岩寺历代高僧的墓地,塔旁有墓碑,记载着高僧的经历,它不仅见证了灵岩寺的历史沿革,同时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也为研究佛教发展史提供了珍贵史料。
这些景点更为灵岩寺增添了几分生机与色彩。
最重要的,灵岩寺与“灵验”二字相似,且寺内外环境清幽,所以至今仍常有来祭拜的游客和僧人,实属一座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刹。
二、著名碑刻个案研究灵岩寺碑刻题记众多,为书法历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当代学者王克煜说:“灵岩寺的历代题咏碑刻有423块,多出于名人手笔,著名的有唐李邕《灵岩寺颂碑》,宋代的《圆通经碑》,金代党怀英书碑等。
”首先以名碑为例,从历史渊源和艺术风格方面对李邕《灵岩寺颂碑》和北宋蔡卞《圆通经碑》进行研究,其次对挑选几块较为清晰的石碑进行考究,论述其风格特点。
灵岩寺碑刻简录
![灵岩寺碑刻简录](https://img.taocdn.com/s3/m/a4d362a858fafab068dc0296.png)
灵岩寺碑刻简录摘要:灵岩寺,建于东晋,位于山东济南市西南泰山北麓长清县万德镇灵岩峪方山之阳。
寺中现存众多文人骚客留下的咏叹灵岩的诗偈碑文等等,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
本文主要是对灵岩寺的一次实地考察后,然后对寺内众多碑刻塔铭遗迹以朝代为划分进行整理,计数,并对部分清晰可考的碑文塔铭进行说明及研究。
关键词:灵岩寺;碑刻;塔铭;记录灵岩寺现存殿阁、佛塔、墓塔林和方山之上证明功德龛。
寺内有各种碑刻题记,散存于山上窟龛和殿宇院壁,经不完全统计约有500余宗(件)。
内有唐李邕撰书《灵岩寺碑颂并序》及浮雕造像、经文,北宋蔡卞《圆通经》碑及金、元、明、清各代的铭记题刻等。
其中有众多碑刻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经统计灵岩寺内各种碑刻、塔铭、题记共约500余件,按碑刻时间来看,最早的碑刻时间为唐代垂拱四年,唐之前没有发现可考碑刻,唐、后晋、宋、金、元、明、清各有碑刻数量不等,另有为数众多的碑刻塔铭无朝代落款,时间不可考,或有一碑含多个朝代落款的现象。
现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整理如下:1、唐代寺内所收唐代时期碑刻不多,共三件。
其中《唐垂拱造塔记碑》是寺内所藏时间最早的碑刻,《灵岩寺頌碑》更是书法家李邕所作,十分著名。
《唐垂拱造塔记碑》此碑刻于唐垂拱四年(688年),垂拱是武则天的年号,是灵岩寺现存年代最早的碑刻,现立于天王殿东侧。
《灵岩寺頌碑》由唐代书法家李邕撰文并书丹,立石于天宝元年(742)十一月,行书,后附何绍基题跋。
此碑现存灵岩寺天王殿西侧鲁班洞内西侧墙壁上。
此碑既有对灵岩风光的描写,又有对高僧事迹的称颂。
体现了李邕行书书法笔力遒劲舒展、险峭爽朗的特点。
2、后晋寺内所存后晋碑刻只有一宗,为《佛顶尊胜陁羅尼真言啓请序》,八面柱,有残缺。
3、宋代寺内所存宋代碑刻塔铭共约16件,较为著名的有《题灵岩寺》、《圆通经碑刻》和《勑赐十方灵岩禅寺碑》。
《题灵岩寺》全文楷书。
熙宁八年,苏辙在路经灵岩寺时曾作《题灵岩寺》诗一首,来描写灵岩寺景色及寺内的清幽,因苏辙当时名气不显,并未被世人知晓,三年后苏辙偶遇友人提及此诗,友人便命苏子重新墨书并刻石立碑,但此碑原刻不久就丢失了。
北宋楷书《灵岩寺敕牒碑》
![北宋楷书《灵岩寺敕牒碑》](https://img.taocdn.com/s3/m/43f2417e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a4.png)
灵岩寺碑刻-北宋▪灵岩寺敕牒碑(2014-09-28 12:43:44)“勑赐十方灵岩寺碑”立于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
原位于灵岩寺天王殿内左侧西向,碑身下半截约1米多掩埋神座内,后将此碑移至天王殿之外,方露全貌。
碑高2.98米,宽1.2米,圆首,碑额阴刻双龙。
碑阳刻文21行,满行70字,凡1139字;碑阴17行,满行39字,凡420字;碑側7行,满行11字,凡61字。
前15行为碟文,正书。
首行“中书门下牒”及牒文后“牒奉勅至勅故碟”6行为行书。
末4行有衔名,其中右谏议大夫王安石名后有押。
额题“勅赐十方灵岩寺碑”2行8宇,亦正书。
此牒文为确定僧人行祥接替永义为灵岩寺主持一事,涉及到齐州、京东路转运司、开封府、左右街僧录司和中书省(宰相办公机构)等政府机构。
当时的灵岩寺已有传统的“甲乙子孙制”改制为“十方”制,住持选定大都有政府从外部调入,而不是从本寺产生,由此便有了“政教”矛盾,这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有关。
而此时的灵岩寺,已是名声大坏,“素来凶恶”、“浪浮聚集”、“废隳纲纪”,朝廷派遣的住持很难掌控寺院,先后有六七位住持“没法正常开展工作”,均向政府上书请求调离。
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朝廷敕封行祥为灵岩寺住持,并允许他带领五七名高级管理人员一同前去赴任。
行祥闻之,心生怯意,便以“衰老多病,已废心力,必恐难为住持”为由拒绝,朝廷不允,最后下了严令敦促他到任,不得已之下,为了便于开展工作,行祥向地方政府开了三个条件:“一是讨要政府对他个人的任命书;二是朝廷要特降勅牒约束灵岩寺的‘坐地户’徒众;三是要带领10名年轻随从保镖一同前去。
”此三项要求,除了第三项外,朝廷予以满足。
行祥上任后,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便把朝廷的勅牒刻成碑石,立于寺内。
碑阴人名为该事件的当事人,涉及官员、寺院的官职、官阶、封号达40种。
碑側为后人访古之题刻。
该碑有极强的史料价值,为研究北宋时期的政教关系、十方制寺院的僧团关系、地方政府的税收制度、北宋时期的官阶制度等提供了实例。
山东灵岩寺宋熙宁三年敕牒碑考释
![山东灵岩寺宋熙宁三年敕牒碑考释](https://img.taocdn.com/s3/m/b5e18f2b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bc.png)
山东灵岩寺宋熙宁三年敕牒碑考释
王杨梅
【期刊名称】《唐宋历史评论》
【年(卷),期】2021()2
【摘要】山东长清灵岩寺宋熙宁三年敕牒碑,作为北宋前期敕差京外住持的珍贵案例,其节点意义久为学者强调。
但结合寺史考论,第一,熙宁三年并非南禅进入灵岩乃至山东的开始。
据王安石诗及南宋李壁注,行详为教宗僧人。
因此才有熙宁六年曾巩所疏请的文慧重元以云门宗改观丛林,成为灵岩初祖。
行详敕牒仅王安石一人签押,且二人在此前后关系密切,这种私人关系,或许是行详得此敕差的重要原因。
第二,熙宁三年亦非灵岩寺改十方的开始。
该寺改十方的过程漫长而反复,行详之前,已有永义等六七次住持不得,持有敕牒、宣劄,得到官员支持的行详,也未能久住。
文慧重元后,本寺住持仍频繁阙换,直到徽宗即位,齐州请召净照仁钦来寺,方才稳定。
贡利及寺田纠纷等经济问题更为顽固。
从中可见地方社会寺院管理、寺制变更等问题的复杂性,该过程由多方互动造就,其中主体,不仅有宋廷、宰相,还包括官员、士人等地方社会权力阶层,以及当寺僧人。
【总页数】23页(P125-147)
【作者】王杨梅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4
【相关文献】
1.泰山谷山寺敕牒碑碑阴文考论
2.北宋山东《敕赐十方灵岩寺碑》研究
3.泰山谷山寺敕牒碑碑阴文考论
4.甘肃合水金代清凉禅院敕牒碑考释
5.甘肃合水金代清凉禅院敕牒碑考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邕“灵岩寺碑颂”研究温玉咸内容提要李邕《灵岩寺碑颂》是有关长青灵岩寺早期历史的最早、最重要的资料。
灵岩寺创建于晋宋之际,约公元420年前后。
北朝末至隋,解脱禅师曾送辟支佛骨,在灵岩寺建立辟支塔。
唐代北宗禅大师净觉,晚年传禅法于此,添补史载之缺。
关键词李邕长青灵岩寺颂碑辟支塔净觉降魔藏北宗禅李邕《灵岩寺颂碑》是长清灵岩寺保存的时代最早、关涉到该寺早期历史最重要的碑刻。
此碑碑目,首见于宋代赵明诚(1081—1129)撰《金石录》卷七,文云:“唐灵岩寺颂,李邕撰并行书,天宝元年(747)十一月十五日。
”李邕,《旧唐书》卷一九O、《新唐书》卷二O二有传,时任灵昌郡太守。
灵昌郡在今河南省滑县南、汲县东。
卒于天宝九年以后,寿七十三岁。
至清代康熙丙子(1696),马大相编纂《灵岩志》时,该碑已弃于寺西北之“神宝废寺右侧荆棘中,沙淤过半矣。
乃北海太守李邕之文,但磨灭不能读耳”。
稍晚,该碑收入阮元《山左金石志》时(1793),已无碑首及龟趺,断为两截,在鲁班洞中,嵌入洞壁上(今仍存于此处)。
此后,该碑录文收入陆增祥(1816—1882)《八琼室金石补正》卷57,宽104、厚52、残高225厘米。
今据《八琼室金石补正》、王荣玉等编《灵岩寺》附录一的录文,并经现场校对,特合校于后,以资研究(见附录)。
1.灵岩寺由“法定禅师”创立于“晋宋之际”灵岩寺的创立,说者往往以后赵佛图澄的弟子僧朗于公元351年居泰山朗公谷为起始。
但朗公谷神通寺在今柳埠,距灵岩寺实有三、四十公里之遥,不可混而一之。
宋代王逵撰《齐州灵岩寺千佛殿记》(《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一O一,嘉佑六年(1061)):“按地志,后魏正光中,有僧法定,唱首拨土以兴焉。
”宋代张公亮撰《齐州景德灵岩寺记》,声称“后魏正光元年,法定师始置寺,有青蛇、白兔、双鹤、二虎之异”。
金代陈寿恺撰《济南府灵岩寺祖师观音菩萨托相圣迹序》(皇统七年孟秋旦日,1147),他从住持法云(?一1148)处听说:“夫灵岩大刹,昔自祖师观音菩萨托相梵僧,曰法定禅师,于后魏正光元年始建道场,兴梵宫,居天下四绝,境中称最,而世鲜知其由!”明清以来,往往以为信史。
其实,灵岩寺“居天下四绝”之说,起源于晚唐元和年间(806—820)李吉甫纂《十道图》。
事实上,李邕碑文说得很明白:“晋宋之际,有法定禅师者,景城郡人也,尝行兰若……若是者历年。
禅师以劳主人,逝将辞去,忽有二居士……建立僧坊,弘宣佛法,识者以为山神耳!”这就是说,在东晋、刘宋交替的年代,即公元420年前后,有法定禅师来到这里的一个私家小寺(“兰若”)。
历年之后,怕麻烦主人,准备离开的时候,忽然有二位居士建立了僧坊,留住了法定禅师。
因僧坊出现得很突然,人们以为是“山神”所为。
其地,时属刘宋。
这段文字,可能宋、金人未能读明白,故又生异说。
将灵岩寺的始建年代由公元420年前后,拉晚到北魏正光元年即公元520年。
这是需要纠正的。
事实上,今天的灵岩寺是由相毗邻的两座寺院组成的。
在方山(又称“灵岩”)之阴初建“静默寺”,后又改称“神宝寺”。
方山之阳,初建“灵岩寺”,一度改称“宝山道场”。
依据《齐州神宝寺碣》(《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五五,开元二十四年十月五日,公元736年):“粤有沙门讳明,不知何许人也……以正光元年,象运仲秋,于时振锡登临,思同鹫岭,徘徊引望;想若鸡口(山),歉口弹指发声,此为福地也。
遂表请国主,……立此伽兰,以静默为号。
自梁齐以来,不易题榜。
属隋季……所存,殆将半矣。
”由此可知,人们把僧明于正光元年创建静默寺混同为灵岩寺的开创年代。
还应说明的是,灵岩寺建立后,并未遭到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446)灭佛的破坏。
因为历城一带(今泰山至济南地区),一直在刘宋掌控之下,北魏太武帝于太平真君十一年九月辛卯(450)“舆驾南伐”,十月“乙丑车驾济河……帝遂至东平。
肖斌之弃济州,退保历城”。
公元452年春,太武帝崩于永安宫(《魏书·世祖纪》)。
但是,从公元420年至隋初(581年)的160年间,灵岩寺的历史资料极少。
我们只从《续高僧传》卷十一《唐京师大兴善寺法侃传》中,知道法侃(551—623)在北齐武平元年(570年)之前曾到过灵岩寺。
传云:“释法侃,姓郑氏,荥阳人也。
弱年从道,志力坚明。
体理方广,常流心府。
闻泰山灵岩,行徒清肃,瑞迹屡陈,远扬荥泽。
年未登冠,遂往从焉。
会彼众心,自欣嘉运。
及进具后,励节弘规,予在清训,务机登践。
后周流讲席,博览群宗,随闻辑戴,有伦前达……。
”这里说到灵岩寺“行徒清肃”,即戒律精严,又说“瑞迹屡陈”,则屡有祥瑞显现也;或即所谓“青蛇、白兔、双鹤、二虎之异”,此皆不可详考。
唯可注意者,是王荣玉等编《灵岩寺》27页所刊般舟殿出土之石佛头及菩萨头像,依形制推测,近似青州北齐佛像,不是唐宋之作。
2.辟支佛牙塔始建于隋代或稍前李邕碑在叙及灵岩寺开山之后,叙及唐“武德阿阁”之前的一段文云:“矧乎辟支佛牙,灰骨起塔。
海龙王意,贸金志尤……昔者,州将厚具,邑吏孔威……解脱禅师以杖叩力士胫曰:‘令尔守护而送之。
’仍施绢五十匹。
”所谓辟支佛,即辟支迦佛陀之略,梵文是Pratykabuddha,意为“独觉”。
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七“婆罗泥斯国·鹿野苑”中,就记载了阿育王塔“其旁宰堵波,是五百独觉同人涅盘处”。
由此可知,历史上可以有众多的辟支佛。
建立“辟支佛牙塔”,是一件大事,官府“州将”、“邑吏”也积极献力,这应与隋文帝祠泰山有关。
《隋书·高祖纪》云:开皇十四年(594)“十二月乙末,东巡狩”。
开皇十五年(595)“春正月壬戌,车驾次齐州,亲问疾苦。
丙寅,旅王符山。
庚午,上以岁旱祠太山,以谢愆咎,大赦天下”。
隋文帝此行,到了“王符山”。
王符山即是灵岩寺所在的方山。
《水经注》卷八《济水》条云:“济水又东北,右会玉水……其水西北流,迳王符山。
”隋代灵岩寺的存在,还有二条材料可证。
,其一,《续高僧传》卷二二《唐蒲州仁寿寺释慧肖传》云:释慧肖(568—640)“俗姓刘,本彭城人,世家徙于许州之长葛,故又为县人焉。
奕叶以衣缨称士大夫。
十八为书生(585),聪悟敏达,善说诗礼,州郡以明经举之。
非其所好,遂人嵩高山求师出家。
强识前文,而以戒行见称。
……开皇初,游学邺城,博综经论,乃贯练众部,偏宗《四分》。
闻泰山灵岩寺幽栖洁行之宅也,乃往从焉。
后以和尚年衰,复还中岳。
”其二,《续高僧传》卷十八《隋西京禅定道场释昙迁传》云:释昙迁(542—607)“俗姓王氏,博陵饶阳人,近祖太原历宦而后居焉……(开皇)十四年,柴燎岱宗。
迁又上诸废山寺并无贯逃僧,请并安堵,帝又许焉。
寻敕率土之内但有山寺一僧以上,皆听给额,私度附贯。
迁又其功焉。
又敕河南王为泰岳神通道场檀越,即旧朗公寺也;齐王为神宝檀越,旧静默寺也;华阳王为宝山檀越,旧灵岩寺也。
”这位昙迁,善识世俗,公然提出了“佛为世尊,道为天尊,帝为至尊”的理念,甚得帝室器重。
上述二传表明:隋文帝不但驻跸于灵岩寺,还下令将泰山三大寺院更名,并命三王为三寺“檀越”(大施主)。
这时的灵岩寺,更名为“宝山道场”。
从而可推知,慧肖至灵岩寺在开皇十五年以前。
隋代“宝山道场”之建立“辟支佛牙塔”,应是隋文帝或华阳王(杨楷)作功德主,由齐州将吏施行。
而那枚“辟支佛牙”,则可能是由解脱禅师从山西五台山提供。
李邕碑云:“解脱禅师以杖叩力士胫曰:‘令尔守护而送之。
’仍施绢五十匹。
”这位解脱禅师见于《续高僧传》卷二六《代州照果寺释解脱传》,俗姓邢,台山夹州人。
在年青时,“远近访法,无师不诣”。
后居五台山佛光寺数十年,永徽中(650—655)卒。
明代释镇澄纂《清凉山志》卷四《解脱和尚见圣传》云:隋解脱和尚……尝于(五台山)东台麓,于三昧中,见诸佛现,佛并为之说偈。
可见解脱和尚是相信“诸佛”的。
此塔原应是一座木塔。
今存之辟支塔,乃宋代重建。
在隋代,还有一位慧斌法师(574—645),先人五台山“修诸静虑”,八年(598—606),又往灵岩寺,“以行道为务先”,即“多以行道咒业为心,或诵释迦、观音,或行文殊悔法”。
大约在唐初,他西上京师。
唐太宗为穆皇后追福,于贞观八年(634)造立弘福寺,乃下诏征慧斌为寺主,智首为上座。
慧斌传见于《续高僧传》卷二十。
这长安弘福寺,就是玄奘(600—664)回国后译经的第一个译场(从贞观十九年三月开始译经,同年十月,慧斌去世)。
3.唐高宗与灵岩寺的扩建有唐一代,是灵岩寺大发展的时期。
李邕碑云:“口若武德阿阁,仪凤堵波,口(高?)祖削平之初,乃发口愿;高宗临御之后,克永光堂。
”从而可知,武德年间(6丑8—626),灵岩寺修建了“阿阁”(即“霞阁”),可能指方山证明功德佛龛,其造像亦系唐初之作。
仪风年间(676—679),建造了大塔(堵波,即宰堵波之略)。
唐高宗于麟德二年十月丁卯(665),“将封泰山,发自东都(洛阳)”。
十二月丙午,“御齐州大厅”。
乙卯,“命有司祭泰山”。
丙辰,“发灵岩顿”。
麟德三年正月戊辰朔(公元666年),“车驾至泰山顿”,“是日,亲祀昊天上帝于封祀坛,以高祖、太宗配饷。
己巳,帝异山,行封禅之礼。
庚午,禅于社首,祭皇地只,以太穆太皇太后、文德皇太后配飨,皇后(武则天)亚献,越国太妃燕氏为终献。
辛未,御降禅坛。
壬申,受朝贺,改麟德三年为乾封元年”。
(《旧唐书·高宗纪》)。
唐高宗、武则天皇后在封泰山前停顿休息于灵岩寺,正是灵岩寺大发展的转机。
以“帝王之力”,“舍以国财”来扩建灵岩寺,大规模的建设相继完工。
李邕碑云:“高宗临御之后,克永光堂。
大悲之修,舍利之口,报身之造,禅祖之崇,山上灯口口切宇内;舍那之构六身铁像。
次者,三躯大口金刚口口增袤。
远而望之,云霞炳焕于丹霄;即而察之,日月照明口口道。
此皆帝王之力,舍以国财……。
”这就是说,唐高宗巡视灵岩寺以后,修造了大悲观音阁(或堂),舍利之塔、报身佛卢舍那等大殿、六祖禅堂、山上造长明灯、护法金刚等造像。
然而,“六身铁像”当系禅宗六祖之像,即菩提达摩、惠可、僧灿、道信、弘忍及神秀(或玄赜),此六身铁像应造于唐玄宗初年,非唐高宗时所造。
因唐高宗时代,禅宗定祖之争尚未盛也。
灵岩寺慧赜禅师,卒于垂拱四年(688年),主持此寺五十余年,或许是参与唐高宗时代灵岩寺大建设的一位高僧,有待详考(《八琼室金石补正》卷四十)。
灵岩寺慧崇禅师,李邕碑并未提及,或许是天宝元年(747)以后的高僧;所以他不太可能是贞观年间(627—649)迁建灵岩寺之人,此亦待详考。
另外,灵岩寺唐宋有“御书阁”,可能是收存唐高宗的“御书”及宋代皇帝的“御书”,而不可能收存了唐太宗的“御书”。
李邕碑云:“高宗临御之后,克永光堂”句,或即指此。
宋嘉佑六年(1061)王逵《齐州灵岩寺千佛殿记》称:“仁宗皇帝,章圣皇帝,悉以御书为赐命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