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观课报告范例
初中地理观课报告

初中地理观课报告
1. 引言
本次观课是一堂初中地理课,课题为“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通
过观察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形状和运动对我们日常
生活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
2. 课堂内容
2.1 地球的形状
老师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地球不是完全的球体,
而是略呈扁球状。
老师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图片,让同学们直观地感
受到地球的形状,并解释了为什么地球会扁平化。
2.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接下来,老师讲解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
同学们了解
到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己的轴线旋转一圈所需要的时间,而地
球的公转则是指地球绕着太阳做椭圆形轨道运动一圈所需要的时间。
2.3 季节的变化
老师进一步解释了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季节的变化有重要影响。
通过展示季节变化的图片和动画,同学们明白了地球公转时,不同地区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太阳直射,从而引发季节的变化。
2.4 日出和日落
最后,老师给同学们展示了日出和日落的过程,并解释了这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带来的现象。
同学们通过观察和思考,加深了对地球自转运动的理解。
3. 研究反思
通过观察这堂地理课,我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明白了地球的形状不是完全的球体,而是扁球状,而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于季节的变化以及日出和日落等现象都有重要影响。
这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和探索自然世界是非常有帮助的。
4. 结束语
通过参与观课,我不仅学到了更多关于地球的知识,还加深了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我期待在未来的地理课堂中继续学习和探索更多有关地球的奥秘。
初中地理观课报告

初中地理观课报告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观课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通过观课可以让老师们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本次观课的主题是关于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堂教学效果,我对此次观课进行了详细记录和总结。
首先,教师在课堂上通过举例和图片等形式生动地介绍了地理中的自然地理知识,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理经纬度等。
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讨论,表达了对这些知识的好奇和兴趣。
教师还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地图,了解不同地域的气候、地形等特点,让学生们在实际观察中学习地理知识,这种教学方式非常生动有趣,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介绍了地理中的人文地理知识,如人口分布、城市规划等内容。
通过展示城市规划图和人口分布图,教师生动地向学生们介绍了不同地区的人口情况和城市规划情况,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
学生们积极发言,表达了对城市规划和人口分布等问题的看法和思考,展现出了良好的学习状态。
最后,教师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们展开了一场生动有趣的知识竞赛。
学生们在竞赛中积极思考,团结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了团队合作的精神。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
通过本次观课,我深刻认识到观课对于教学的重要性。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特点,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地理知识。
同时,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他们在学习中不断进步。
总之,本次观课让我受益匪浅,我将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地理学习中收获更多的知识和乐趣。
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够让学生对地理学科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他们对地理的兴趣和热爱。
感谢大家的聆听,谢谢!。
初中地理课堂观课报告

初中地理课堂观课报告初中地理课堂观课报告范文初中地理课堂观课报告范文1我反复认真的学习了王者春老师的课《初中地理“中国政区”教学研究》,我认为她这课有下面几个亮点:一、实施了“生本教育”的理念。
王老师的课自始至终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探究式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由“师本教育体系”转向了“生本教育体系”。
她的课堂有五个特点:(1)学生有备而来;学生为了上课下足了功夫。
(2)学生独立自主;小组讨论发表的议论是学生个性、生活、理想的独特体现。
(3)群言堂: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4)课堂是愉悦的:是文化的课堂,是展示的课堂,是创造的课堂;她的学生都渴望地理课。
(5)课堂是真善美的具体体现。
言为心声,学生跟她道出了他们的肺腑之言。
二、教学过程开展的活动丰富多彩,并能一一落实。
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实施了以下四个活动:(1)地理命名活动;(2)自我介绍活动(要求学生命名后按34个行政区的特点介绍)(3)填、绘图技能训练,这项活动中还开展了竞赛。
(4)编顺口溜方便学生记忆。
每个活动都是学生为主,不是教师的单纯说教,而且是兴趣盎然,充满情趣。
三、学习时间跨度长,但却持之以恒。
《中国政区》这课书,按教材编排只用两个课时,但王老师却把这课书贯穿于大半个学期的教学中,直到学生灵活掌握为止,用心良苦呀。
初中地理课堂观课报告范文2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
积极的兴趣能丰富人的知识,开发智力,广泛而稳定的兴趣,能开阔眼界,使人知识丰富。
长期稳定的兴趣,能促使人勇于探索,深入思维爆发出创造性的智慧。
发展积极兴趣,对提高学习效率十分重要,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xxx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xxx兴趣是一个人走向事业成功的开始,有人总结世界上数百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功因素,其中之一就是他们对所研究的科学事业内有浓厚的兴趣。
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兴趣的培养。
初中地理研修观课报告

初中地理研修观课报告
一、研修课程介绍
本次初中地理研修观课主题为“地球与地图”。
课程内容主要涵盖地球的基本形态及特征、地球的运动及遥感技术在地理科学中的应用等方面。
本次研修观课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一名教授进行授课,并邀请了当地初中地理老师进行观课交流。
二、授课内容分析
教授首先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了地球的基本形态及特征。
他从地球的形状、大小、重量、密度、分层、内部及外部特征等多方面展开讲解,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关键特征。
此外,教授还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了地球的各种自然景观及其特点。
其次,教授详细讲解了地球的运动特征。
他通过现场模拟及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地球的自转、公转、季节变化、日照时间变化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基本概念的讲解和实例演示,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地球的运动特征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最后,教授呈现了地球遥感技术在地理科学中的应用。
他重点介绍了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范围,以及卫星在地图制作、气候预测、决策支持等方面的应用。
同时,他还展示了多幅遥感图像,让学生近距离了解遥感技术能够提供的详细地理信息及其应用价值。
三、总结
本次初中地理研修观课通过多种手段和形式,全面生动地展现了地球和地图的基本概念、地球运动特征及遥感技术在地理科学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观课交流,与当地初中地理老师一起分享授课心得和教学方法。
整个研修过程让我们对地理科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拓展了我们的知识视野和教学思维,对日后的教学工作也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观课报告地理

观课报告地理1. 背景介绍在本次地理观课中,我有幸得以观摩一堂地理课。
这堂课是关于气候与气象的,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气候与气象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 观课感受2.1 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在这堂课中采用了多种教学设计,包括多媒体展示、小组合作探究、实地观察等。
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研究效果。
2.2 学生的研究态度在观摩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这堂地理课非常感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他们在小组合作中积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这种研究态度让我印象深刻。
2.3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这堂课中,学生对气候与气象的概念和影响因素的掌握程度令人满意。
他们能够理解并应用所学知识,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进行实践操作,进一步巩固了所学内容。
3. 课堂改进建议3.1 视觉辅助工具的使用在课堂中,教师使用了多媒体展示来辅助教学,但有时图片和图表的显示效果不够清晰,影响了学生的观察和理解。
建议教师在使用视觉辅助工具时,要注意清晰度和准确性。
3.2 引导学生思考与交流在小组合作探究环节中,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但有时学生在表达自己观点时还不够自信。
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主动参与,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3.3 实践与应用的深化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学生对气候与气象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提升,但在实践与应用方面还有待加强。
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增加更多的实践与应用环节,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4. 结语通过观摩这堂地理课,我深刻体会到多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的积极影响,也发现了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希望教师能够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
初二地理观课报告

初二地理观课报告前言本文是我近期在初二地理观课上所做的一份报告,主要是对老师课程讲解的总结和自己的观点分析。
地理学科的介绍地理学科是研究地球及其各种现象、自然资源、人口、环境等方面的综合性学科。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所接触到的大部分事物都离不开地理。
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国家、山脉、河流、湖泊、草原等等,都是地理学科的内容。
地球的运动及其影响在课程中,老师讲解了地球的三种运动:自转、公转、黄赤交角。
其中,黄赤交角影响了地球的气候变化。
黄赤交角变化会导致季节的变化:二十四节气的出现,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季节相反等。
此外,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还影响了白天和黑夜的长短。
地球上的板块运动及其影响在地理课上,我们还学习了地球上的板块运动,这是因为地球地幔内部的物质流动和高温高压条件导致板块的推动。
板块运动会导致地震和火山的发生,并对地球上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例如,火山爆发会对气候变化、空气质量、水资源等造成严重影响。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在地理课上,我们还学习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例如,人类在建造工业设施和城市化进程中,会造成大量的环境污染问题。
工业排放、垃圾污染等会影响大气和水体的质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健康。
此外,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消耗也越来越大,资源的匮乏问题会对人类的生存产生影响。
总结总之,在这节地理课中,我们的认识到地球的运动、板块运动和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从中,可以看出地理学科的重要性,以及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需要学习和尊重地球,避免不必要的环境污染以及减少浪费。
同时,在生活中也要经常关注和保护环境,为我们的地球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初中地理观课报告范文

初中地理观课报告范文1. 观课时间及地点观课时间:2021年10月15日上午8:30-10:30观课地点:某初中地理教室2. 观课教师介绍观课教师是某初中地理教师,教龄十余年,曾获得校级优秀教师称号。
3. 观课内容3.1 教学目标本次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太阳的直射,地球自转和公转对世界地图的影响,掌握地球的基本运动规律。
3.2 教学过程本堂课主要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通过唤起学生的前置知识(太阳直射的位置),让学生对本节课的主题有所预测,激发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探究兴趣。
第二环节是进行课堂讲解,通过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图形展示、视频解说等方式,为学生讲解地球运动过程,强调地球的复杂运动规律和对世界地图的影响,引导学生探究地球的基本运动规律。
第三环节是进行课堂练习,为学生提供练习机会,加深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印象,巩固地球基本运动规律的知识点。
3.3 教学评价本节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同时,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注意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巧妙运用地图解释等方式,突出课程重点。
在课后练习环节,教师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巩固地球的基本运动规律的关键概念和难点,为学生后期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外,教师对学生的课堂纪律也非常重视,能很好地维护课堂秩序,课堂气氛积极,学生表现出较好的学习状态。
4. 改进建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全面,重点突出,但少部分学生的学习意愿有所欠缺,建议教师为这些学生提供更多的奖励和鼓励。
另外,教师在讲解内容上可以加入更多的生动案例和实际应用,使学生更加感性认识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5. 总结通过本次观课,我感到教师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地理教学内容有了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初中地理探究课学习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同时,我也明确了课堂纪律对于教学的重要性,课堂纪律良好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效果,为后续课堂教学创造更良好的环境。
初中地理两极地区观课报告

初中地理两极地区观课报告引言本次观课主题为初中地理两极地区,通过观察老师的教学过程,我对两极地区的认知得到了拓展,并对初中地理教学的方法和技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观课过程老师首先介绍了两极地区的气候、地理位置、动植物等基本情况,让我们对两极地区有了大致的了解。
紧接着老师布置了小组任务,让我们分组探究两极地区的不同之处并呈现出来。
这个任务让我很享受,因为能够通过合作和思考来深入了解两极地区的特点,同时也提高了我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两极地区的温度差别巨大,南极洲大多数时候都是零度以下,北极地区则比南极洲要暖和,而且两地的动植物也是不同的。
我们还了解到两极地区的冰川很漂亮,生活在这里的动物也很有特色,比如帝企鹅。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我们对两极地区的气候和地理特点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随后老师为我们播放了两极地区的实景视频,让我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两极地区的危险和魅力。
我们知道,两极地区的气候寒冷异常,要想生存下去和探索这个地方需要非常强的意志力和毅力。
我们被这样的探险精神所感染,也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了环保的必要性。
最后,老师进行了总结,解释了两极地区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这个地方。
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作为一名地球公民,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责任。
总结本次观课过程深入浅出,引领我们深入了解两极地区,同时也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了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我们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教师通过视频让我们更加直观的了解到了两极地区的美和危险。
最后的总结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性。
本节课深刻地影响了我,让我成为了一个有责任感的地球公民。
以上就是我的初中地理两极地区观课报告,希望这篇文档能够助你更好了解初中地理教学方法和内容。
初中地理观课报告范例

观察量表,让听评课更有针对性——对《日本》的课堂提问有效性的观察报告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特别期望多听其他优秀教师的课,吸取别人的长处和经验以促进自己。
但每次听课后的评课却让我特别犯难。
很多时候,我特别认真地听课且做详细的笔录,也感觉执教老师教得确实很好,但让我详细谈论这堂课幸好哪里,有何特点,我却不知从何说起。
直到研修期间,有时看到了《教师应如何进行课堂观察》一文,了解了基于课堂观察量表听评课这一理念,学习了相关内容,才让我茅塞顿开。
于是我打算试一试着用借助观察量表来进行听评课。
一、确定观察点。
传统的听评课经常带有盲目性,听课者没有明确的目的,走马看花式地观察记录课堂上发生的所有,缺少针对性。
因此听评课的第一要确定观察点。
平常课堂上,我总感觉自己提出的问题没有获取想象中学生积极的回应,举手回答以下问题的学生总是只有那么几个,而且提出问题后学生的思想不是很活跃。
正好借助此次机遇,我打算经过观察别人是如何进行提问,如何给学生谈论和反响,扬长避短,来促进自己的授课。
因此,课堂观察点确定为提问有效性。
二、选择观察量表传统的评课时教师依照自己的经验来进行谈论,缺少有凭据的看法,空话大话过多。
而借助于观察量表,我们可以有效地收集到相关数据,为评课供应依照。
经过查阅文件,我认识到有效的提问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1、提问时的语言要清楚、详细、精练的,且一次只能提一个问题。
2、问题应吻合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
3、等候时间的长短对回答质量的影响很大。
等候时间一般有两个环节:一是教师提问后至学生回答前之间的逗留(等候时间1);二是学生回答后至教师反前之间的逗留(等候时间2)。
4、提问后的反响。
及时且正确的反响既可以纠正学生错误,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动机,启示学生更深的思虑。
责怪、训斥等消极的反响,会损害学生积极性,降低学生参加课堂的主动性。
基于以上理论基础,经过选择和更正,最后采用以下观察量表。
序教提等候 1学生回答等候 2教反号次是是是是① 2秒及以回答方式回①3 秒以内①批或无① 和理否否否否内①自觉回答②3 秒以上解重清指②3-5 秒答是②打断或自② 用和分复一晰③ 5秒以上②非自觉否答析提回答正③激励或肯③ 价和③全班确定新答④追或④无答向⑤重新12⋯明:(1)次只需相的数字,即若是属于“ 和理解” 次,“1”。
初二地理疆域观课报告

初二地理疆域观课报告一、观课背景本次课程是初二年级地理学科的一节课,主要内容为地理疆域的概念、属性、分类和作用。
由于地理疆域具有极高的实用性,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加强对疆域的认识、理解和应用。
因此,老师邀请了相关领域的专家来为同学们授课,帮助同学们深刻理解地理疆域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环节1. 导入环节导入环节,老师首先向同学们提问:“你们生活中看到的地理现象都有哪些?”同学们踊跃举手,给出了“山、海、河、湖、草原”等答案。
老师通过同学们的回答引入了疆域这个概念,让同学们明确了地理疆域的普遍存在。
2. 知识讲解接下来,专家针对地理疆域的概念、属性、分类和作用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专家讲解时,将知识融入实际,从实际生活角度出发,用图表等简单易懂的方式让同学们深刻理解疆域的相关知识。
同学们认真聆听讲解,积极思考,获得了对疆域的更深入的认识。
3. 案例分析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地理疆域的作用及各类疆域的特征,专家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向同学们展现了疆域的重要作用。
通过具体案例的引导,同学们对不同疆域类型的特征、优势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对如何更好地应用地理疆域的知识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4. 总结与回顾课程的最后环节是老师的总结与回顾。
老师向同学们再次强调了地理疆域的重要性,并对本次课程的内容进行了总结。
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共同回顾了本节课中所学到的知识点,讨论了其中的疑惑和感悟。
这一环节为同学们提供了巩固知识、加深思考和交流答疑的机会。
三、感受与体会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我对地理疆域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有了全新的认识。
专家生动、形象地讲解,让我感觉到地理知识并不是那么枯燥乏味,而是有趣、有用的。
通过案例分析、思考和探讨,我了解到地理疆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现实中的重要性。
通过这次课程,我不再觉得地理只是一门“生硬”的知识,而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地学习。
四、课程反思作为学生,在课堂上应该积极向老师提问,以便更好的理解地理知识,扩展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并在掌握了知识后,积极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初中教师地理观课报告

初中教师地理观课报告
一、教学内容
本次地理观课的主要内容为《中国地形》。
地形是地球表面的几何形态,它是
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初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通过地理教育可以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更好地认识徐自身所在的地球环境。
在本次教学中,我主要以多媒体课件为主,辅以教学实例和探究练习,使学生
在观察和实践中进行探究,从而达到知识点的深入理解。
二、教学模式
本次教学主要采用了发散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发现问题,并逐
渐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各个方面增加,从而扩大学生的学习范围。
如,在探究中国地形类型时,我设置了多个小组,让每个小组对不同的类型进行研究,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入理解地形类型的特征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遭遇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缺乏积极性,可能与以往单调的教学模式有
一定的关系。
针对这一情况,我在课堂上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增加了课堂互动板块,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同时,练习语言表达和信息搜集能力。
同时,我引导学生们在学习地形的过程中,了解更多有关自然地理的知识,让他们体验学到新知识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
四、教学收获
通过这次地理观课,我深刻地认识到良好的教学模式和课程安排对学生学习的
重要性。
同时,我也发现教学实践中经常面临的学生缺乏积极性等问题,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
最后,我要感谢本次观课的领导和专家的支持与帮助,让我在这次地理观课中收获颇丰。
八年级地理课观课报告

八年级地理课观课报告本次观课的课程为八年级地理课,主题为“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人类活动”。
本节课由教师李老师授课。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2.描述并分析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人类活动;3.了解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导入教师通过幻灯片和实物等教具简单介绍了珠三角地区的人口密度和城市化程度,并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
知识讲解随后,教师向学生详细讲解了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
她通过多种方式,如实例、图表等,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了这一过程,并着重介绍了如何解决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
案例分析在知识讲解后,教师结合具体案例,向学生展示了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人类活动。
她以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例,详细解读了开发与利用的方式及其环境影响,并带领学生分析了不当开发与利用的后果。
课堂互动在案例分析后,老师带领学生就开课前的问题进行讨论。
学生们积极参与,分组讨论自然环境保护的方法及其实际可行性,讨论结果得到了老师的认可。
作业布置最后,老师布置了一份与课堂讨论相关的课后作业,并提示学生需要在作业中结合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现状,就如何保护自然环境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教学效果本次课堂教学效果良好。
教师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在讲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时尤为出色。
通过案例分析和课堂互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也深度挖掘了学生的思考潜力。
最终,学生对自然环境保护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并对自己的家乡环境保护提出了多种建议。
教学反思本节课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
教师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深入思考个体与环境如何协调发展。
同时,教师在案例分析和课堂互动中,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性的作用,让学生自主发现知识点,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
但是,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避免过度要求。
2023初中地理观课报告

2023初中地理观课报告初中地理观课报告1. 课程背景本次观课是在2023年初中地理课程的教学环节中进行的。
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通过这堂观课,我旨在了解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对地理研究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2. 观课教师介绍本堂地理课由张老师授课。
张老师拥有丰富的地理教学经验,善于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地理意识,通过实地考察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3. 观课内容与教学方法本次观课的主题是“地球的构造和板块运动”。
张老师通过使用多媒体投影仪展示图表和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板块运动的原理。
在教学过程中,张老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问答、实验演示和小组讨论等。
这些方法能够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到课堂中来。
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他们更好地理解了地球的构造和板块运动的相关知识。
4. 学生表现和效果评估在观察学生的表现中,我发现他们对于地球的构造和板块运动有了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课堂上充满活力,积极参与问答环节,并能够给出准确的回答。
他们也能够灵活运用地理知识解释一些现象,展示了较好的地理思维能力。
通过这堂观课,我认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研究兴趣有所提升。
他们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升。
5. 总结通过这次观课,我进一步认识到地理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和思考问题,可以更好地提高他们的研究效果。
同时,我也意识到在教学中,应该更注重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地理研究中来。
未来,我会借鉴张老师的教学方法,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尝试更多有效的地理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地理研究效果和兴趣。
> 注:根据研究生院给出的要求,信息要事实准确。
初中地理西北地区观课报告

初中地理西北地区观课报告本文是对一堂初中地理课程的观课报告,课程主题为西北地区,授课老师为某某老师。
课程背景该课程作为初中地理课程的一部分,探讨了中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以及文化特点。
通过学生们对地图、图片、实物等多种形式的观察、体验和思考,帮助学生们深入了解西北地区的地理面貌和历史文化底蕴。
教学设计课堂开始,老师通过放映关于西北大漠的PPT,介绍了西北地区首先让人们想到的是什么:广袤的大漠、连绵的沙丘、严重缺水的干旱环境。
然后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地理环境。
通过问答、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们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生产、生存、发展的影响。
接下来,老师又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多种展示方式,带领着学生们深入了解西北地区的地形、地貌、气候等因素。
然后老师结合学生们的实际生活,让他们进一步思考这些自然环境对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什么影响?学生们通过讨论,发现西北地区丰富的煤炭、天然气、石油等资源使得当地的能源产业发展迅速,但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
最后,老师把学生的注意力转向西北地区的文化特点,通过展示民族舞蹈、手工艺品、美食等形式,引导学生们了解当地的文化底蕴和美好的传统。
并强调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让学生们保持谦虚和开放的心态,欣赏和尊重不同的文化。
教学反思通过观察整堂课程,我认为教学设计有以下几点值得肯定:首先,老师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让学生们对西北地区有了较为全面丰富的认识。
老师所展示的图片和视频资源具有较高的质量和思维引导性,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形成对西北地理环境和文化底蕴的直观印象。
其次,老师通过简单的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在课堂中,老师合理利用了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们获得了较多的表达机会,并且能够建立有效的交流、互助和学习合作关系。
最后,老师的课程内容设计与教材同步,但不单纯依照教材进行传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中地理观课报告范例

初中地理观课报告范例初中地理观课报告范例范文一一、对课标的理解与把握课标要求: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说明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课标解读:在本条课标中体现的知识目标是,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以及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在地图上指出、分析和说明是技能的要求。
运用地图、资料去进行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概括就是过程和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所体现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爱国主义、民族责任感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教材内容分析《“祖国宝岛”—台湾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 50 页至 53 页第二章《沿海万里行》第十节的内容,内容较丰富。
教材主要讲述了台湾省的地理位置以及组成等基本概况,然后以台湾岛为重点,分别介绍岛上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特征。
主要内容有①位置与范围;②地形与河流;③资源丰富的宝岛;④进口 --加工 --出口型经济;⑤人口和城市的分布。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沿海 9 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地理概况,初步掌握了学习中国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和步骤,这为本节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节内容是沿海万里行的一个重要驿站,也是中国区域地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为后面区域地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材始终贯穿着一个思想、一条主线:台湾省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是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峡两岸同胞都共同期盼能够早日实现祖国统一”。
由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感、使命感、责任感。
三、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八年级的学生,从思维发展特点上看,已具备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能够通过分析资料,进行想象,推理,阐述观点。
具备了初步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能独立看书读图并思考一些问题。
而且,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规律和知识量;有一定的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由于经常进行合作学习的训练学生已经具备了合作学习的意识,并能在小组中根据自己的任务分工合作完成。
初中地理观课报告范例

初中地理观课报告范例
课程背景
这节地理课程的主题是“气候与气候变化”。
教师在开课前提供了学生需要学习
的基础知识,并且在课程中教授了很多与气候相关的概念,如大气、温度、气压等。
教学活动
在这次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气候的相关知识。
1. 讲解
教师通过使用幻灯片、PPT、地图等教学工具,将气候的基本概念逐一解析,
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与记忆。
2. 实验
教师准备了几个小实验,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气候的关键因素和排列方式。
例如,让学生用水在不同温度下测量湿度;让学生利用暖瓶和温度计测量室内空气的温度和湿度。
3. 分组讨论
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并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提出问题和思考答案。
主要目
的是让学生在讨论中更好地理解气候相关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观察
教师组织了学生到校园内的小学天气台观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天气预报和相
关知识。
效果分析
此次地理课教学,使得学生更好地了解了气候与气候变化的基本概念。
同时,
在实验,讨论和观察环节,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和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这次教学活动,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最后,中学生提前了解和学习气候知识与现象无论从个人角度还是全民角度具
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送给各位初中生最要的一句话是:业余时间走出门去体验生活和自然,培养好自己的认知沟通能力,关爱环境,共同维护地球环境。
初中地理研修观课报告(共10篇)

初中地理研修观课报告(共10篇)地理研修观课报告120xx年9月27日我参加了泸县初中地理优质课竞赛的教研活动,有幸听了各位优秀老师的讲课,让我近间隔地领略到课改课堂构造和老师的教学风格,深沉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
给我留下了深化的印象,虽然这些课风格各异,但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在教学中,老师们都采取了“以生为本,以导促教”的教学原那么,通过老师有序的导、生动活泼的启发教,激发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了本次优质课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主题。
以下是我个人在本次听课过程中的一些感受。
1.情景教学:老师们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情景进展教学。
利用教材本身和地图册创设情景传授根底知识,进展根本技能训练和交际活动。
在情景中理解课文知识和内容,使难点化易,重点难点;在情景中进展操练能进步学生理论的量和质。
2.情身意浓:我们不仅是一位老师,还是一位教育工作者。
课堂上老师用各种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使他们怀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去,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知识理解:老师都重视在操练中讲解知识,在情景中进展精讲多练,培养学生扎实地掌握和运用地理知识。
采用灵敏多样的方式边练边讲知识,生动有趣,能加速理解的过程,老师重视通过地理板书板画对知识进展点破和归纳,起到了事半功倍的目的。
4、以问题为起点的探究式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次听课活动,各位老师在设计问题方面做得非常好。
注重问题设计地启发性。
例如李灿老师提出这样问题:为什么一元钱可以阅读成都、武汉、上海呢为引导。
学生自主考虑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也围绕本节课主要内容逐步展开探究学习。
这样以问题为起点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变成了主体,由原来被动听变成主动学习探究,学生主动去考虑,主动在上课时讨论,主动寻求答案,学生学习的兴趣浓重,积极性比拟高,学习的效率也自然就高。
总之,老师必须经常有意识地反省自己的教学理论,从中总结经历教训,要有意识地虚心汲取别人之长,通过自我总结和积极借助别人的成功经历来充实自己,不断充实自己教与学的知识库。
初中地理滚滚长江观课报告

初中地理滚滚长江观课报告
活动背景
为了增加学生对于地理教学的兴趣以及了解江河流域的特点,我与同事们组织
了初中地理观课活动。
本次活动主题为“滚滚长江”,旨在让学生了解长江的经济、
环境等方面的情况。
我们选择了南京长江大桥作为本次活动的观察点。
活动过程
在上午的课前,我们先进行了一些预热活动,包括讨论长江的重要性以及长江
经济带的概念等。
接下来我们开始了观察活动。
同学们听了介绍,自然响应积极。
当我们到达南京长江大桥的时候,同学们便开始驻足欣赏起背景,各自拍照纪念。
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长江的情况,我们利用当地资料和网络信息,为同学
们提供长江流域水病的预防措施,介绍了江河如何治理、保护的信息等内容。
同时,我们也向同学们展示了滩涂生态、渔民生活等紧紧围绕在长江流域所面对的问题。
活动收获
该活动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学们通过观察和了解,更加明确了长江
在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地位。
学生不仅仅了解了长江的情况,更深刻地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爱护家园的意义。
通过此次观察,学生们也增加了地理学科领域的兴趣。
总结与展望
这次活动中,同学们认真观察、听取信息、交流意见,将地理教学与现实生活
相结合,并在思想上有所拓展。
本次观察不仅签订了课内外学科思维的扩展能力,同时也学习到了课堂之外的常识。
期望学校能进一步加大对科技、环境、地理等学科的支持和投入,为更多的学生提供类似的活动体验。
初中地理远程研修观课报告

初中地理远程研修观课报告一、观察背景和目的本次地理远程研修观课是为了提升初中地理教师的教学水平,深入了解和学习现代地理教学的先进理念和方法。
通过观察优秀地理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巧妙设计的教学内容,我们旨在拓宽自己的教学思路,增进对地理学科的理解,并将所学应用到我们的实际教学中。
二、观察地点和时间地理远程研修观课选择了XX初中的地理教室作为观察地点,观察时间为XX年XX月XX日。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本次观察课程为初中地理的“人口与城市”单元,教学内容以生动的地理实例为基础,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口变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优秀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小组探究、案例分析和讨论等。
在课堂中,学生被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根据教师提供的人口变化案例进行探究和分析,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相关任务。
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兴趣设置了不同难度的任务,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四、观察收获和启示通过观察这堂优秀地理课,我收获了以下几点启示:首先,优秀地理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通过引入生动有趣的实例和问题,教师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其次,优秀地理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合作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和案例分析等教学设计,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优秀地理教师注重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教师通过案例讲解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增强了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五、思考和改进通过本次远程研修观课,我深刻认识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积极应用所学到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探究和合作能力。
同时,我也明白了教师自身的学习和成长是不断进步的关键。
因此,我将不断增强自己的教学素养,参加更多的学习培训并积极研究教育教学方面的最新理论和方法,以不断推动自己的发展和进步。
初一地理南亚 观课报告

初一地理南亚观课报告一、课堂情境年级:初一课程:地理主题:南亚时间:2022年9月16日上午8:00-9:40教材:南亚地理教案:探究南亚的地理条件与自然资源分布观课身份:实习教师二、课堂内容1. 自我介绍先简单自我介绍,向学生们介绍自己的名字、毕业院校、专业等背景信息,让学生们更加了解我的背景。
2. 课堂小游戏教师设计小游戏,让学生们可以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游戏内容是对地理课程中重点地区的名称进行搭配,让学生们通过游戏的形式,对南亚地区的国家、城市等地理名称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和认识。
3. 初步了解南亚地理在游戏之后,教师介绍了南亚地理的基本概念,主要介绍该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地形地貌等方面的基本信息。
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们明白该地区的地形、地貌、气候等地理条件直接影响了该地区的自然资源的分布。
4.组队研究练习教师将学生分组,让他们自行组织队伍,并让每组选择一种南亚地区的自然资源进行研究。
通过自主探究,让学生更深入了解南亚地区的自然资源分布,并在报告中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同时,教师也给予学生一些研究的提示和指导,让他们能够有方向地进行研究。
5.学生展示报告每组学生对自己研究的南亚地区自然资源的分布进行展示,并对其他组的学生提出问题,让整个课堂氛围更加活跃起来。
6.教师课后点评在学生展示后,教师进行课后点评,并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更多地理知识,并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堂内容。
三、教学体会通过观察这堂南亚地理课的教学过程,我深刻地认识到设计合理的活动和组织启发性学习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升学习质量的有效途径。
本节课通过开展引人入胜的游戏、组织自主研究等形式,让学生们更快地融入到课堂,获得了更多的知识。
同时,教师在课后点评中,也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吸收所学的知识内容。
教学过程中我认真观察了老师上课的技巧和方法,这让我受益匪浅,对我以后的教学也十分有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察量表,让听评课更有针对性
——对《日本》的课堂提问有效性的观察报告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非常渴望多听其他优秀教师的课,吸取他人的长处和经验以促进自身。
但每次听课后的评课却让我非常犯难。
很多时候,我非常认真地听课且做详细的笔记,也觉得执教老师教得确实很好,但让我具体评价这堂课好在哪里,有何特点,我却不知从何说起。
直到研修期间,偶然看到了《教师应如何进行课堂观察》一文,了解了基于课堂观察量表听评课这一理念,学习了相关内容,才让我茅塞顿开。
于是我打算尝试着用借助观察量表来进行听评课。
一、确定观察点。
传统的听评课往往带有盲目性,听课者没有明确的目的,走马观花式地观察记录课堂上发生的一切,缺乏针对性。
因此听评课的首先要确定观察点。
平时课堂上,我总感觉自己提出的问题没有得到想象中学生积极的回应,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总是只有那么几个,而且提出问题后学生的思维不是很活跃。
正好借助这次机会,我打算通过观察别人是如何进行提问,如何给学生评价和反馈,取长补短,来促进自己的教学。
因此,课堂观察点确定为提问有效性。
二、选择观察量表
传统的评课时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进行点评,缺乏有证据的观点,空话大话过多。
而借助于观察量表,我们能够有效地收集到相关数据,为评课提供依据。
通过查阅文献,我了解到有效的提问包括以下几个要素:1、提问时的语言要清楚、具体、简练的,且一次只能提一个问题。
2、问题应符合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
3、等候时间的长短对回答质量的影响很大。
等候时间一般有两个环节:一是教师提问后至学生回答前之间的停顿(等候时间1);二是学生回答后至教师反前之间的停顿(等候时间2)。
4、提问后的反馈。
及时且正确的反馈既可以纠正学生错误,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动机,启发学生更深的思考。
批评、训斥等消极的反应,会挫伤学生积极性,降低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
基于以上理论基础,经过选择和修改,最终采用以下观察量表。
记录说明:
(1)问题层次只需记录相应的数字,即如果问题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则记录为“1”。
(2)观察到的是“是”,用√表示;若观察到的是“否”,则用×表示。
三、课堂记录和数据分析
观课并记录后,为了变为对数据进行分心,我把数据导入到Excel里并进行统计,得到以下表格。
四、结果分析和教学建议
本课内容属于湘教版鲁教版六年级下册《地理》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中第一节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认识大洲后,将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应用、迁移到了解一个国家,难度不大。
整节课教师提问频次适中,40分钟内提问26个问题。
本节课分为4个环节,第一环节自主学习,为教学内容做好铺垫。
就“岛国有何优势”提出2个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后全班齐答;第二环节合作探究“日本的地理位置有何特点”,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第三环节是“日本的自然环境的特点”的探究活动,主要以点名和全班齐答的方式回答;第四环节同样是“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以及对生活生产的影响”的探究活动。
整节课中时间的安排前松后紧,第二环节的小组展示和教师总结点拨的时间过长,因此第三环节的讨论和教师点拨比较仓促。
下面就量表中的每一个观察点对这节课进行具体分析。
(1)提问认知层次搭配合理,问题指向明确,语言表达清晰。
由于区域地理学习的方法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本节课只是应用、迁移到具体学习一个国家,对学生而言难度不大,整节课低层次问题与高层次的问题比例分配为5:5,是正常比例。
(2)提问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指图提问的比率达50%,且基本上较高层次的提问都提供了地图或材料,另外50%没有提供地图是因为问题较简单,不需要地图学生也能回答。
(3)等候时间 1 充分,等候时间 2 几乎没有。
除去全班回答外,教师在进行讨论的环节给予学生足够的等候时间;但是在学生回答完后,基本没有等候时间。
在学生答错或不完整的情况下,教师更倾向于换一个学生回答或教师自己回答。
这样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充分展开,也不利于学生更深层的讨论。
(4)提问应该注意面向全体学生。
学生答题方式以点名和全班齐答为主,整节课只有三个问题是学生举手回答。
而且教师点名的学生集中在座位的前两排,后面几排学生基本上没有学生单独回答。
这样的答题方式不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和不同层次的学生,齐答过多会增长部分学生的惰性,点名回答也会挫伤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5)教师反馈有待改进。
65%的回答教师没有给于反馈,直接给出下一个问题;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教师更倾向于转向下一位同学,或转向全班同学。
仅有12%的问题,教师给予“很好”,“不错”等简单的鼓励。
学生的错误或不完整的回答,如果教师善于追问或加以点拨,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误区,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会增强课堂的生成性。
而教师无反馈或缺少追问,将挫伤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五、观评课反思
通过观察陈老师执教的《日本》这一节课,我发现了自己平时在提问时也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平常上课,我基本上也是以点名或全班齐答的方式,候答时间很短,基本不给学生考虑的时间等等,也许正是这些原因才导致课堂上学生思维比较呆滞,课堂基本上都是按照我的思路进行,缺乏生成性的知识。
观察量表的使用也让我再听课和评课上有了着力点,更有助于我通过观课借鉴和反思,走上专业发展之路。
要有对课堂观察现象的细节及综合描述,可以从某一节课或几节课中选取一个或几个观察点来阐述;不少于800字。
1.要体现观察点选点。
如可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等维度来进行观察,再选定视角和观察点;
2.要有对观察结果的分析。
如总体评价、主要优点、教学建议;
3. 要有自己的收获
初中地理教学研讨会听课学习总结
巴图营初中王海盟
了孔老师的课《秋天的雨》,感触颇深,这次远程培训对老师们的帮助确实很大,切实提高了老师的教学水平。
孔老师的这堂课上的比较成功,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完成了识字,并做到正确流利地的朗读课文,让学生对美的情感得到升华,并能欣赏美,领悟美。
教学重难点突出。
听完这六节课,感触颇深,这次远程研修对我的帮助确实很大,对提高我的教学水平很有帮助。
本次的远程研修听课学习,感觉受益匪浅。
几位老师的课堂,原汁原味,非常实在,不论是从教材的挖掘及整合、教学目标具体问题的设计,还是教学流程的环节及结构,都充分体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课堂真可谓是精彩纷呈,科学实践新课标学习理念和要求。
尤其邓丽老师执教的《美国》让我印象深刻。
本课内容属于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美国》第一课时的内容。
整节课教学设计思路清晰,课堂时间把握准确,课本知识把握到位,教师在对于学生的课堂习惯培养上较好,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40分钟内提问30多个问题,主要以点名和全班齐答的方式回答。
本节课既有自主学习,为教学内容做好铺垫;又有合作探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并展示。
下面就几个观察点对这节课进行具体分析。
1、提问认知层次搭配合理,问题指向明确,语言表达清晰。
由于区域地理学习的方法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本节课只是应用、迁移到具体学习一个国家,对学生而言难度不大.
2、提问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大部分都是指图提问。
且基本上都提供了地图或材料。
3、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等候时间充分。
除去全班回答外,教师在进行讨论的环节给予学生足够的等候时间。
在学生答错或不完整的情况下,教师进行耐心引导。
这样利于学生思维的充分展开,也利于学生更深层的讨论。
4、提问注意面向全体学生。
学生答题方式以点名和全班齐答为主,整节课大部分问题是学生举手回答。
而且教师点名的学生遍布全班。
这样的答题方式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和不同层次的学生。
5、教师反馈及时。
学生的回答教师能给予“很好”,“不错”等简单的鼓励。
学生的错误或不完整的回答,教师善于追问或加以点拨,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误区,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会增强课堂的生成性。
而教师无反馈或缺少追问,将挫伤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二、观评课反思
通过观察邓老师执教的《美国》这一节课,我发现了自己平时在提问时也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平常上课,我基本上也是以点名或全班齐答的方式,候答时间很短,基本不给学生考虑的时间等等,也许正是这些原因才导致课堂上学生思维比较呆滞,课堂基本上都是按照我的思路进行,缺乏生成性的知识。
总之,这样的听评课,使我的教学水平有一定的提升,看到自己平时看不到的东西,方便在以后的课堂上改进不足,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
并将其运用到自己以后的课堂中去,使自己一步步向优秀教师迈进!
在听评课后的教学研讨会上更是让初来咋到的我学到了很多前所未有的东西,每个老师都提出自己对这堂课不同的看法以及一些建议,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交换一下就会有两种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