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四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人说这首诗歌章法严密,请先从形式方面来说明这个 问题。 示例1:这首诗的结构方式古称“一头两脚体”。全诗 共三段:第一段(即“头”)共6句(按乐句计算,下 同),一韵到底;第二、三段(即“两脚”)各14句, 并四次换韵。从整体看,节奏整齐而又略有变化;且各 段皆自有起结,拆之则三,合则为一。 示例2:诗中多运用民歌中的顶真手法。如:“牵衣顿 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 人但云点行频。”“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这样 写来,流转而下,气脉相联,累累如贯珠,朗读起来, 铿锵和谐,优美动听。
这件事,在《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里有生动 的记载: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 九,莫肯应募。杨国忠(时任宰相)遣御史分道 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 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如此摧肝裂肺的图景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兵 车行》这首诗,很可能就是诗人见到这样图景的 当时或其后不久写的。
诵读点拨(1)把握基调:这是一首歌行体诗,旨在 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 争, 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诗人的情绪是怨愤的, 这是全诗的基调。
第一段写亲人送别出征的战士,朗读时声音应沉 重些。段尾,诗人的怨愤 之情初现,应用升调读。
第二段,“点行频”三字为下文叙事的总纲,须 重读。以下皆用“ 行人”的口气读,要注意区分 叙事句和抒情句的语气。
第三段解读 前半段写秦兵家庭的困难。“长者”二句是承上启
下话,当用比较柔和的调子读。“敢申恨”者,不是无 恨,而是“申”亦无用,有奈何不得之意。“且如”四 句当一气读出,但速度不宜快,要作低回之势,至“租 税从何出”稍稍振起,因为“行人”的怨愤在这句话中 表现得含蓄而又深刻。
后半段顺势说到“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 女”,简直令人悲痛欲绝,读至“生女”二句当再作低 回之势,声调凄楚。
示例3:诗中多处采用回应的手法,细针密线,天衣无 缝。如“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回应句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汉家山东二百州,千 村万落生荆杞”回应句“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回应句“信知生 男恶,反是生女好”;“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 未已”回应句“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这 样回应,拓宽了诗的广度,增加了诗的厚度。从开元至 天宝,从边塞到内地,从个体至群体,涉及政治、军事、 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分表现出杜诗的厚重质 实的特点。
这首诗的意义还不止于此,更为重要的是,它表 现了诗人反对“开边”战争的坚定立场。“边庭 流血成海水,武皇开意未已”,说明他认识到这 种不义的战争是一切苦难的根源;他敢于把战争 的责任加在最高统治者身上,这样的勇气是当时 众多的诗人所不具有的。诗人的这种立场是一贯 的,在《前出塞·其一》中他写道:“君己富士 境,开边一何多。”这正是杜诗人民性之所在。
最后四句为全诗高潮所在。“君不见”一句当突然 振起,有指点之意。“古来”一句道尽战场的惨景,也 集中地表达了“行人”和诗人的怨愤,要缓缓读出, “无人收”三字乃血泪铸成,尤应加以强调,使人能想 见此中情景。
《兵车行》一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兵车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在艺术表现上也很突 出。首先是寓情于事之中。这首叙事诗,无论是第1段 的描写叙述,还是后一段的代人叙言,诗人的激切、深 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会在全诗之中。其次在叙述 次序上参差错落前后呼应,变化开阖,井然有序。第1 段的描写为第2段的倾诉作了渲染铺垫;第2段的长篇叙 言又进一步地深化了前面场面描写的思想内容,前后相 互补充,相互辉映。再次,叙事、抒情和议论紧紧结合, 水乳交融。如描述了“千村万落生荆杞”的荒凉景象后, 就愤慨地责问“租税从何出”;在痛诉种种不幸之后, 诗人又发出了生男不如生女的感叹,其中不知含有多少 激愤之情。这样叙议结合,既使主题突出,又使感情回 环往复,极具感染力。
第5课 杜甫诗四首 ——兵车行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 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 者 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 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 较自由 ,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 体,富于变化。“行”是乐曲 的意思。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发动频繁 进攻。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 (在今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 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天,所派 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 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 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结果大败,士 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由于这两次战争 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
是不是真的生女儿好呢?诗人没有说,也不必说。因为如 果都是生女儿的话,无可嫁之“比邻”;退而言之,纵然 “生女犹得嫁比邻”,可是比邻之男何处寻呢?由此可见, 生男生女都无法摆脱悲惨的命运。诗人留给读者的思考是 多么深刻啊!
诗中几个数词有何作用?
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数词却是事物量的抽象,二者好 像很难结合。可是《兵车行》中的几个数字用得非常自 然贴切,融入了诗的意境。例如“或从十五北防河,便 至四十西营田”。“十五”“四十”,这里准确地反映 了当兵者的年龄,具体陈述“点行频”,以示情况的真 实可靠。又如“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 杞”。这句话里的数词并非实指,是略数,写出了“点 行频”对生产所造成的破坏以及田园荒芜的景象。诗人 驰聘想像,从眼前联想到全国,从一点推及到普遍,两 相辉映。这不仅扩大了诗的表现容量,而且加深了诗的 表现深度。
第二段解读 开头两句是诗意转换处。 本段可分三层:前六句为第一层,先叙事后抒情。叙的是 服役时间过长,占去人的大半生,有怨而不伤之意,至 “归来头白还戍边”,怨情稍稍加重。下文“边庭”二句 有怨有愤,为本段高潮点,应当读得掷地有声。 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极言战争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用 “君不闻”领起,是“行人”问“长者”,也是诗人诉诸 读者,感情十分强烈,有指控之意。 最后两句为第三层,这是“行人”为自己也为同伴们申诉 委屈,读时声调放低些,寓怨愤于嗟叹之中;读完可作稍 长停顿,如乐曲中的半终止,为转换话题作铺垫。
名句赏析 (l)“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这是对前两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 西营田”所作的形象说明,读罢使人心酸不已。 古代孩子留长发,15岁开始用头巾束发。如今, 一个刚到柬发年龄还不怎么会束发的孩子就被征 入伍,而且要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这 是何等可怜啊!所以,连里正也动了心,替他束 发。人过40,头发渐白,又刚从前线回来,理当 休息了,不料又被派到前线去。从这两件事可以 看出统治者的残酷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第三段先写秦兵家庭的困难,朗读时 速度不宜快。
第一段“惨别Fra Baidu bibliotek撼人心魄,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诗一开头,一个“走”字写出了“行人”被驱赶着
上路,更写出了家人老小不忍亲人离去,而又不得不让 亲人离去,又惟恐这一离去竟成永别的心情。多少人被 征发,多少人追赶送别,诗人只写了一句“尘埃不见咸 阳桥”,多么具体而又形象。这个“不见”,更“见” 得“行人”之众多,送行者之众多了。更妙的是,接下 去诗人从视觉转而写到听觉,巧妙地运用了动词:牵 (衣)、顿(足)、拦(道)、哭,勾勒了一幅撕心裂 肺的画面。艺术地概括了不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形成了一个强烈的悬念,抓住读者的心理,自然地引出 下文。
杜甫为什么让役夫讲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这样 的话呢?是不是重男轻女的观念真正变了呢?
如果说在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观念属于“正常”,那么重 女轻男则是“反常”。这种反常观念是战祸未已,征兵不 断,“边庭流血成海水”所造成的,是异常的苦难造成了 “正常”观念的被扭曲,而不是封建意识的真正改变。诗 人这种翻案之笔,反常之语,正最大限度地道出了役夫们 内心的愤激和控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