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未成年人犯罪状况及措施
《2024年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研究》范文
《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研究》篇一一、引言在法治社会中,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不仅危害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对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治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问题,其不仅是法律层面的关注焦点,更是社会伦理、教育及法律交叉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体系提供参考。
二、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及特点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呈上升趋势,且呈现出新的特点。
首先,犯罪类型多样化,从传统的盗窃、抢劫到网络诈骗、暴力伤害等;其次,犯罪手段智能化,未成年人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犯罪活动的案例越来越多;最后,团伙化倾向明显,部分未成年人因相互之间的心理需求或社会关系形成团伙,共同进行犯罪活动。
这些新特点使得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愈发复杂。
三、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的法律规定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有明确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对于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者,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同时,我国刑法还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保护作了特殊规定,强调在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应充分考虑其生理、心理特征及认知能力等。
四、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的认定标准在认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时,应遵循以下标准:一是年龄标准,即根据未成年人的年龄来判断其是否具备相应的刑事责任能力;二是心理和认知能力标准,即考虑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水平、认知能力及对行为后果的判断能力;三是行为标准,即根据未成年人的具体行为及其后果来认定其是否构成犯罪。
五、完善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的措施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问题,本文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1. 完善立法。
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认定标准和处罚措施。
2. 加强教育。
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教育作用,培养未成年人的法治意识和道德观念。
3. 严格司法。
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调研报告
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调研报告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引起了广泛关注。
为深入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及原因,我所在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调研,以下将进行详细分析。
一、未成年人犯罪现状通过对国内多个城市的未成年人犯罪数据进行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未成年人犯罪率逐年上升,特别是盗窃、抢劫、敲诈勒索、卖淫嫖娼等违法犯罪行为居多,良好的道德品质逐渐消失,对社会治安治理带来极大的阻碍。
在未成年人犯罪者中,男性居多,而女性则主要出现在卖淫、嫖娼等社会不良行为中。
另外,犯罪年龄分布集中在15岁以下和16-18岁两个阶段,其中以16-18岁的未成年人犯罪者居多。
二、未成年人犯罪影响因素对未成年人犯罪影响因素进行深入调查,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因素。
调查显示,没有家庭管教、家庭成员离异等家庭问题明显高于成年人犯罪者。
这些家庭问题会导致未成年人的自我认同感、责任感和道德观念受到损害,从而易于走上犯罪道路。
2. 个人原因个人原因也是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因素之一。
缺乏自信心、过多追求物质享受、独自生活等都会增加未成年人犯罪的风险。
此外,对于未成年人自身心理状态的调节和控制不力也是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
3.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学校教育水平、周边朋友关系、社会文化环境等。
未成年人从小接受的教育、朋友圈、所在地的社会文化环境会深刻地影响到未成年人的意识形态和行为方式。
三、防范未成年人犯罪措施为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调查研究制定了几项针对性的措施:1. 家庭治理要注意给予未成年人必要的管教,关爱和支持未成年人的情感需求,提高家庭氛围的质量。
2. 学校教育加强学校教育和学生心理教育,教育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倡健康、充实、积极的生活方式。
3. 社会监督加强社会监督和预防,对于常规教育难产、家庭难以管教、表现变异等问题的未成年人,要提供心理、治疗和教育等帮扶服务,增强未成年人的社会归属感和自信心。
《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研究》范文
《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加剧,留守未成年人问题逐渐成为我国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然而,与此同时,留守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给社会治安和未成年人成长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背景、现状、原因及影响进行深入研究,为预防和解决留守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提供参考。
二、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背景及现状留守未成年人指的是由于父母或监护人长期外出工作、生活等原因,而无法与父母或监护人共同生活的未成年人。
在我国,留守未成年人数量庞大,他们大多生活在农村或经济欠发达地区。
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有效的监管,留守未成年人的生活状况普遍较为困难,加之家庭教育和心理辅导的缺失,导致部分留守未成年人出现了违法犯罪行为。
近年来,留守未成年人犯罪问题逐渐凸显,犯罪类型涉及盗窃、抢劫、故意伤害等。
这些犯罪行为不仅给受害者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也给社会治安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据统计,留守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这表明留守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三、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家庭因素: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第一课堂,但由于父母长期外出或离异等原因,留守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缺失,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关爱。
同时,家庭经济状况较差,无法满足孩子的正常需求,也是导致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2. 学校因素:学校是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但由于部分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等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
此外,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不畅,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和思想动态,也是导致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之一。
3.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由于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和不良信息的传播,部分留守未成年人受到不良影响,产生了违法犯罪的念头。
同时,社会对留守未成年人的关注度不够,缺乏有效的帮扶措施,也是导致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之一。
打击未成年犯罪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打击未成年犯罪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打击未成年犯罪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引言在当今社会,未成年犯罪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然而,他们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困境。
本文将深入探讨未成年犯罪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和建议,以期能够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和未来。
一、未成年犯罪的问题1. 社会背景和家庭环境未成年犯罪往往与社会背景和家庭环境密切相关。
许多未成年犯罪分子来自贫困家庭或单亲家庭,他们缺乏良好的教育资源和家庭支持,容易受到社会的负面影响。
2. 偏差行为和心理问题一些未成年人可能出现行为问题或心理问题,导致他们产生偏差行为和犯罪倾向。
缺乏正确的引导和心理健康的支持,使得他们容易陷入犯罪的泥沼。
3. 社会影响和网络诱惑未成年人常常受到社交媒体和网络的影响,容易受到诱惑和误导。
虚拟世界中的不良信息和不健康的人际关系可能导致未成年人产生犯罪的念头和行为。
二、打击未成年犯罪的建议1.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建立和谐的家庭环境,提供稳定的家庭支持,对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至关重要。
家长应加强教育意识,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和关系建立,并为他们提供积极的榜样。
2. 强化学校教育学校是未成年人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应加强学校教育的质量和内容。
引入更多的课程,如法律、道德和公民教育,帮助学生了解法律的重要性,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责任感。
3. 提供心理健康支持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对于预防犯罪至关重要。
政府和社会机构应提供更多的心理健康服务,加强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态和心理抵抗力。
4. 加强社会支持和扶贫工作改善社会环境和减少贫困是预防未成年犯罪的关键因素之一。
政府应加大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和就业机会,以帮助他们改变命运。
5. 加强法律教育和执法力度法律教育对于预防未成年犯罪起着重要作用。
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律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加强对未成年犯罪的打击力度,严惩违法行为,保护未成年人权益。
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_问题、原因及对策——以G省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为例
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_问题、原因及对策——以G省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为例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日益呈现低龄化的趋势,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担忧。
G省作为我国一个发展相对较好的地区,也面临着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的困扰。
本文旨在探讨这一问题的背景、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问题背景近年来,G省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且其中犯罪的低龄化现象非常明显。
数据显示,在过去五年里,G省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大幅增加,特别是10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大幅增长。
这一趋势令人担忧,引发了对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问题的重视。
二、原因分析1. 现代社会压力增大:现代社会的快节奏、高竞争的环境使得很多家庭无暇顾及孩子的成长。
父母长时间的工作以及其他社会压力造成的心理紧张使得他们缺乏与孩子沟通的时间,从而无法有效引导和教育孩子。
2. 缺乏家庭教育:一些家庭忽视了对孩子的性格品质、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培养,忽视了道德和法律意识的教育。
一方面,一些父母过分宠溺孩子,导致孩子依赖性强、责任心差,并且缺乏自律能力;另一方面,一些家庭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和要求,使得孩子心理压力过大,容易产生叛逆心理。
3. 网络文化的冲击:网络时代的到来,让未成年人接触到了更多的信息和文化。
然而,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和负面价值观的传播也对未成年人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一些未成年人容易被网络中的暴力、犯罪内容所诱导和模仿,从而产生犯罪行为。
三、对策措施1. 强化家庭教育:政府应该加大对家庭教育的宣传力度,提醒家长们要注重对孩子的品德和行为规范的培养。
政府还可以提供专业的培训机构和咨询服务,帮助家长提高教育子女的能力。
另外,学校也应该加强与家庭之间的联系,通过家校合作,形成合力。
2. 加强学校教育:学校应该将培养学生的性格品质、法律意识与学科知识的传授相结合,重视道德与法律教育的融入。
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有效应对压力,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同时,学校应该组织一些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体验到社会实践的意义,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问题研究》范文
《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社会问题,涉及法律、教育、心理、社会等多方面因素。
随着社会变革和科技进步,未成年人犯罪现象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责任问题,分析现行法律规定的不足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法律制度提供参考。
二、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及特点(一)现状未成年人犯罪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个体实施的违法行为。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涉及的罪名和犯罪手段也日益多样化。
这不仅给社会带来了不安定因素,也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和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二)特点1. 低龄化: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龄逐渐降低,低龄犯罪现象增多。
2. 团伙化:未成年人犯罪往往以团伙形式出现,相互支持、共同作案。
3. 暴力化:未成年人犯罪手段日趋暴力化,对受害人造成严重伤害。
三、现行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分析(一)法律责任界定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责任有明确规定,根据犯罪情节和未成年人的年龄、心理特点等因素,进行相应的处罚。
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如何界定未成年人的法律责任,仍存在一定难度。
(二)法律规定的不足1. 法律体系不够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法律制度在立法、司法、执行等方面仍存在一定不足,如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教育、矫治等方面缺乏具体规定。
2. 处罚措施不当: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往往过分强调惩罚,忽视了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挽救和矫治。
3. 执法不严:由于执法人员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执法不严、不公等问题时有发生。
四、完善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的对策建议(一)完善立法体系1. 制定专门的未成年人犯罪法:建立完善的未成年人犯罪法律体系,明确法律责任和处罚措施。
2. 完善预防和矫治措施:加强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教育、矫治等方面的规定,为司法实践提供依据。
(二)强化司法实践1. 严格执法: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执法水平和公正性。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报告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报告1. 引言未成年人犯罪作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报告旨在深入研究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现状、成因及对策,为政策制定者和相关机构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本报告数据来源于我国官方统计资料、学术研究及实地调查,力求客观、全面地反映未成年人犯罪问题。
2. 未成年人犯罪现状2.1 犯罪数量及类型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呈上升趋势。
根据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数据,2010年至2019年,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年均增长率为 4.7%。
其中,财产犯罪、暴力犯罪和毒品犯罪占比较高,分别为40.2%、28.6%和17.9%。
2.2 犯罪地域分布未成年人犯罪地域分布不均,城市地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占比较大,占比为61.8%。
相较于农村地区,城市地区未成年人更容易接触到不良信息和犯罪机会,导致犯罪率较高。
2.3 犯罪主体特征未成年人犯罪主体以中学生和高中生为主,占比分别为45.6%和38.2%。
此外,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未成年人犯罪率较高,分别为21.6%和18.9%。
3. 未成年人犯罪成因3.1 家庭因素家庭因素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家庭氛围不良、父母教育方式不当、关爱缺失等都会对未成年人产生负面影响。
据调查,有45.2%的未成年人表示,家庭因素是其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3.2 教育因素教育因素在未成年人犯罪中占有一定比例。
学校教育质量、师生关系、同伴影响等均可能导致未成年人犯罪。
据统计,有32.6%的未成年人表示,教育因素是其犯罪的主要原因。
3.3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犯罪产生较大影响。
网络不良信息、不良社交圈子、就业压力等均可能导致未成年人犯罪。
据调查,有51.8%的未成年人表示,社会因素是其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4. 未成年人犯罪对策4.1 家庭层面加强家庭教育,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提高家长教育素养。
对于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未成年人,要加强关爱和监护,确保其健康成长。
防范打击未成年犯罪工作开展情况
防范打击未成年犯罪工作开展情况防范和打击未成年犯罪工作是我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维护家庭和社会稳定的关键环节。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未成年犯罪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防范和打击未成年犯罪工作的情况进行详细阐述。
一、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制度体系为了更好地防范和打击未成年犯罪,我国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法律制度建设。
近年来,我国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明确了未成年犯罪预防、教育、挽救和打击等方面的原则和要求。
同时,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关于深化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的意见》等,从制度层面为防范和打击未成年犯罪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落实家庭教育责任,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家庭是预防未成年犯罪的第一道防线。
为了加强家庭教育,我国政府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推广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各级妇联、教育等部门联合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培训班等活动,引导家长正确履行家庭教育职责,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此外,政府还通过制定家庭教育政策、发布家庭教育指导手册等方式,为家长提供科学、实用的家庭教育方法,帮助家长更好地预防和化解孩子的问题行为。
三、强化学校教育管理,落实教育关爱措施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也是预防未成年犯罪的重要阵地。
我国政府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加强学校教育管理,严格落实教育关爱措施。
学校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同时,学校还要加强校园安全管理,杜绝校园欺凌、暴力等现象,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
四、发挥社会力量,共同防范未成年犯罪防范和打击未成年犯罪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我国政府积极倡导和组织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开展未成年犯罪预防工作。
社区居民、企事业单位、公益组织等要关注周边青少年群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关爱活动,帮助青少年远离犯罪。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调研报告五篇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调研报告五篇【篇一】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的现象十分突出,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如何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是我们所面临的一重大课题。
我们**区地处**省中南部、属淮河流域大沙河中游平原地区,历史悠久,20**年12月撤县设区后,总面积407.2平方公里,总人口48万人,辖8个乡镇和1个办事处。
笔者对本院20**年—20**年审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整理归纳,并对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与对策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未成年犯罪的现状和特点1、从犯罪走向来看,未成年人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
20**年占全部刑事案件5.3%,20**年占 7.1%,20**年占8.2%。
且低龄化犯罪的比例越来越大,未成年人犯罪中不满16周岁的人实施犯罪的行为日益增多。
20**年14—16周岁犯罪的人为0人,20**年就上升为4人。
因此,低龄化犯罪应引起人们的关注及深思。
2、从犯罪类型来看,未成年人犯罪重点集中于抢劫等暴力性犯罪。
涉财、涉暴、涉性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
3、从犯罪的组织形式来看,团伙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20**年团伙犯罪占未成年犯罪的 41.9%,这与未成年人的生理特征、心理不成熟、涉世不深有关。
4、从犯罪主体的文化程度来看,未成年人的文化程度多为初中文化, 20**年22名未成年人犯罪中,初中文化的12人,中专文化的6人,小学文化的3人,高中文化程度的仅为1人。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
综合起来有犯罪分子自身的原因及外界多种因素造成。
(一)未成年人犯罪自身的原因1、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与生理特征的特殊性,使之与成年人犯罪有一定的区别。
未成年人的内分泌非常旺盛,容易导致冲动,但他们的自制力又非常欠缺,容易导致犯罪,过后又非常后悔,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
2、自身文化程度低也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一大原因。
文化素质低、法制观念淡薄,成为未成年人犯罪有所提升的主要原因。
论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及预防对策
论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及预防对策论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及预防对策未成年人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严重社会问题,是公认的“世界三大公害”之一。
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已满 18 周岁的人为成年公民,按照刑法的规定,不满 14 周岁的人实施了严重犯罪行为均不视为犯罪,不追究刑事责任。
因此未成年人犯罪从刑法角度而言,应当是指 14 周岁以上 18 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但是由于犯罪学是研究犯罪问题,而不是为了定罪量刑,其研究范围在年龄上,应当从宪法的角度界定,而不是按照刑法将 14 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排除在外;在行为内容上,不应当仅研究犯罪行为,还应包括违法行为和不良行为。
惟独如此,才干防微杜渐,真正到达预防犯罪的目的.未成年人犯罪率不断上升已是近年来我国刑事犯罪的一个特征和趋势,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为了更有效地预防和打击未成年人犯罪,有必要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特征、原因、预防方法等作出分析,以便更加有针对性地采取切实可行的预防和打击措施。
一、我区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刻不容缓的紧迫性。
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严重已是个不争的事实,目前,在我区的各类犯罪活动中,未成年人作案已占一定比例,而且比例将越来越高,年龄越来越低。
据**市公安部门的统计,近几年在捕获的刑事犯罪嫌疑人中,青少年犯罪嫌疑人占总人数的 80%以上,其中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占 10%摆布,这说明青少年犯罪在整个犯罪活动中已占相当比重,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比例会呈上升趋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因此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及根源,提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完善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体系,已经刻不容缓。
〔二〕团伙犯罪现象突出。
团伙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最突出的特点。
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封建社会的帮会意识在未成年人中有所抬头。
再加之未成年人首次作案的胆怯和恐怖心理,使他们往往群体作案,既能相互壮胆,又能分工协作,成功率高。
打击未成年犯罪问题及建议
打击未成年犯罪问题及建议打击未成年犯罪问题及建议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犯罪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未成年犯罪给社会秩序和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并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我们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打击未成年犯罪,保障社会的安宁和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1. 问题分析让我们深入探讨未成年犯罪问题的根源和原因。
未成年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失去家庭教育和社会支持。
一些家庭因各种原因无法提供稳定的环境和温暖的爱,导致孩子们感到无助和孤独,从而可能转向犯罪行为。
另外,学校的教育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缺乏恰当的教育和积极的引导可能导致未成年人陷入误入歧途和犯罪的困境。
2. 解决方案为了有效打击未成年犯罪,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一系列的措施:2.1 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基石,我们需要加强家庭教育,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法律,鼓励家长履行教育职责,提供家庭教育的培训和指导,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养育子女。
各级政府、社区和学校可以联手建立家庭辅导中心,为家庭提供支持和咨询服务。
2.2 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教育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需要加强师生关系,营造积极健康的教育氛围,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规划指导,以帮助学生远离犯罪和不良行为。
2.3 加强执法力度针对未成年犯罪问题,相关部门应该加强执法力度,并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严打未成年犯罪活动,对于犯罪行为要依法惩处,同时也要给予未成年人改过自新的机会。
在执法过程中,要注重针对性的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对未成年人心理特点的理解,确保执法过程的公正和合法。
2.4 加强社会关怀和帮扶服务社会关怀和帮扶服务可以起到预防和减少未成年犯罪的作用。
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与学校、社区和家庭合作,提供心理咨询、职业指导、就业培训等服务,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打击未成年犯罪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打击未成年犯罪存在的问题及建议问题的背景和现状未成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于未成年人的成长和社会秩序都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以下是一些问题的概述:1. 未成年犯罪率的上升未成年人参与犯罪的比例逐年上升,特别是在城市地区。
这可能是由于家庭环境的不稳定、教育质量的下降、同伴压力的增加等原因导致的。
2. 犯罪类型的多样化未成年人参与的犯罪越来越多样化,包括盗窃、抢劫、吸毒、欺凌等。
他们往往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并且缺乏对社会规则和价值观的认同。
3. 未成年犯罪的影响未成年犯罪不仅给受害者带来伤害,还对犯罪者自身的成长和前途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他们可能会在求职、教育和社交方面受到阻碍,从而进一步加重了社会问题。
问题产生的原因以下是一些导致未成年犯罪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1. 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一些家庭存在离婚、家暴、缺乏父母陪伴等问题,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和行为,并且易受到不良影响。
2. 教育质量的下降不少学校的教育质量存在问题,包括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方法陈旧等。
这使得学生缺乏对知识和价值观的正确认识,容易走向犯罪。
具体问题及警示以下是一些具体问题和我们应该警惕的事项:1. 未成年人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现在的网络时代,未成年人容易接触到不良信息,如暴力、色情等。
这些信息对他们的价值观产生误导性影响,促使他们产生犯罪行为。
2. 未成年人的自我控制能力欠缺未成年人因为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发育未成熟,他们对于自我控制的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诱惑和外部压力的影响,而产生违法行为。
3. 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问题的关联性有研究表明,身心健康问题与未成年犯罪之间存在关联。
有些未成年人可能存在心理压力、家庭问题、学业压力等,这些问题容易导致他们产生犯罪行为。
对策建议为了有效打击未成年犯罪,我们需要采取以下一些对策措施:1.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父母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责任感、道德观念,并提供一个稳定的家庭环境。
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调研报告
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调研报告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调研报告引言: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支持等因素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未成年人犯罪情况,本调研报告对未成年人犯罪进行了综合调查和分析。
一、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分别对国内多个地区的未成年人进行调查。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1. 犯罪类型: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在未成年人犯罪中,盗窃、抢劫、打架斗殴、吸毒、网络诈骗是较为常见的犯罪类型。
其中,未成年人盗窃、打架斗殴的案件数量比其他类型犯罪案件更为突出。
2. 犯罪原因:(1)家庭教育不当:一些未成年人在家庭环境中缺乏父母的爱护和关注,或家庭冲突频发,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规范。
这些不良家庭教育往往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之一。
(2)社会压力:一些未成年人由于学业压力或社交压力过大,常常感到孤立和压抑,无法适应并正确处理这些问题,从而选择了违法犯罪行为作为宣泄手段。
(3)网络诱惑: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未成年人在互联网上接触到各种不良信息,比如网络诈骗、成人色情、暴力等,这些信息对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引导了一部分未成年人走向犯罪。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1. 对个人的影响: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未成年人犯罪不仅会给犯罪者自身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如学业受阻、未来职业选择受限,还有可能导致人生的失败、心理问题和悔恨等。
2. 对社会的影响:未成年人犯罪对社会带来了很多问题,包括犯罪数量增加、社会治安环境恶化、社会资源浪费等。
此外,未成年人犯罪还会给受害者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同时也给家庭和社区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四、未成年人犯罪的防控措施1. 家庭教育: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场所,家长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引导他们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律意识,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
《2024年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研究》范文
《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加剧,留守未成年人问题逐渐凸显。
留守未成年人指的是因父母或监护人长期外出务工或生活而留在家乡,由其他亲人或单亲照顾的未成年人。
这一特殊群体近年来在我国社会中越来越受到关注,因为他们在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双重压力下,犯罪现象也日渐增加。
因此,本文旨在研究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和预防措施,为相关政策和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
二、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1. 犯罪类型多样:留守未成年人的犯罪类型涉及多个领域,包括盗窃、抢劫、暴力犯罪等。
2. 犯罪行为冲动:由于缺乏家庭教育和心理疏导,留守未成年人犯罪行为往往较为冲动。
3. 团伙化倾向:留守未成年人犯罪往往形成团伙,相互影响、相互支持。
三、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1. 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但留守未成年人的家庭往往存在亲子关系疏远、监护人教育能力不足等问题。
这些因素导致孩子缺乏关爱和引导,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进而导致犯罪行为。
2. 学校因素:学校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但部分学校对留守未成年人的关注不够,缺乏有效的心理辅导和思想教育。
此外,学校教育质量不高、教育资源不均等问题也可能对留守未成年人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3.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也有重要影响。
不良的社会风气、网络暴力、社会矛盾等因素可能对留守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和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其更容易产生犯罪行为。
四、预防和减少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措施1. 加强家庭教育:父母应尽可能地与孩子保持联系,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心理状况,加强与孩子的沟通。
同时,学校和社区可以组织相关培训,提高监护人的教育能力和心理健康意识。
2. 加强学校教育:学校应关注留守未成年人的心理和思想教育,提供更多的心理辅导资源。
同时,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确保教育资源公平分配。
3. 完善社会支持体系:政府应加大对留守未成年人的关注力度,完善社会支持体系,如建立更多的心理咨询机构、志愿者组织等,为留守未成年人提供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现状原因及预防对策
网络犯罪
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诈骗、 传播恶意信息、侵犯他人 隐私等,具有隐蔽性和跨 地域性。
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龄分布和地域特点
年龄分布
未成年人犯罪主要集中在14至18 岁之间,其中16岁至18岁占比最 高。
地域特点
城市和城乡结合部未成年人犯罪 率较高,农村地区相对较低。发 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未成 年人犯罪率也存在差异。
网络环境不良
网络上充斥着暴力、色情等不良 内容,可能对未成年人造成负面
影响。
社区治安问题
社区治安状况不佳,可能使未成 年人容易接触到不良群体和违法
活动。
个人因素和心理特点
自我控制能力差
未成年人处于身心发展阶段,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 外界诱惑和影响。
模仿心理强
未成年人模仿能力强,可能模仿电影、游戏等中的暴力行为,导致 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建议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关注 度和认识水平。
政府应加大对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的投入,提供 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鼓励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 ,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思想道德教育效果不佳
由于教育方式方法不当,导致思想道 德教育效果不佳,无法有效预防未成 年人违法犯罪。
预防活动缺乏针对性
目前的预防活动缺乏针对性,无法满 足不同年龄段、不同特点的未成年人 的需求。
对策实施效果的评估与监督
01
02
03
04
制定评估指标体系
根据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 目标和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
02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
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不良
我国未成年犯罪帮助与改进措施
我国未成年犯罪帮助与改进措施我国未成年犯罪帮助与改进措施引言:未成年犯罪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未成年犯罪问题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给社会治安和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带来了巨大挑战。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一问题,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帮助和改进措施。
本文将深入探讨我国未成年犯罪的现状和原因,并分析目前已采取的帮助与改进措施,最后分享我对这个主题的观点和理解。
第一部分:未成年犯罪的现状和原因未成年犯罪近年来呈上升趋势,给社会治安和未成年人的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首先,社会转型期的加重压力使得一些未成年人陷入挣扎和迷茫,导致他们选择不法途径来满足自身需求。
其次,家庭教育不足以及家庭环境不稳定也是未成年犯罪的原因之一。
一些家庭无法给予未成年人足够的关爱和教育,造成他们的心理抑郁和不良行为习惯。
此外,社交网络的影响和恶劣环境的引诱也促使了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
第二部分:已采取的帮助与改进措施为了帮助和改进未成年犯罪问题,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通过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明确了未成年犯罪的法律责任和刑罚。
其次,加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更多的心理咨询和矫治机构,帮助未成年罪犯进行心理疏导和行为改进。
此外,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未成年犯罪预防和教育,推动形成全社会关注未成年人成长的良好环境。
第三部分: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我国未成年犯罪问题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
首先,法律和法规的完善是保障未成年人权益和社会安全的基础。
其次,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关键性不可忽视,应加强未成年人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升他们的道德观念和社会适应能力。
此外,社会应该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机会,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的发展渠道,让他们拥有实现自己价值的机会。
结论:未成年犯罪问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通过深入了解和探讨未成年犯罪的现状和原因,以及我国已经采取的帮助与改进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应对这一问题。
《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问题研究》范文
《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未成年人犯罪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未成年人犯罪不仅危害了社会的安全和稳定,也涉及到法律责任和司法公正的问题。
因此,对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于完善我国法律制度、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以及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及特点未成年人犯罪是指未满一定年龄的青少年因主观故意或过失而实施的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犯罪主体年龄较小,心智尚未成熟;二是犯罪类型多样,包括盗窃、抢劫、故意伤害等;三是犯罪动机复杂,多与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
三、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的现状及问题当前,我国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时,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以下问题:1. 法律责任界定模糊:对于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刑事责任能力等方面的规定不够明确,导致司法实践中难以准确界定。
2. 处罚方式单一:目前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罚方式主要以刑罚为主,缺乏多元化的矫治措施,难以满足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需求。
3. 司法保护不足:在司法过程中,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保护不够充分,如缺乏专门的审判机构、心理疏导等。
四、完善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的措施与建议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措施与建议:1. 完善法律法规:明确刑事责任年龄、刑事责任能力等规定,为司法实践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
同时,加强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和矫治,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2. 多元化处罚方式:在处罚未成年人犯罪时,应采取多元化的矫治措施,如教育矫治、社区服务、心理治疗等,以实现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目的。
3. 强化司法保护:建立健全专门的未成年人审判机构,加强司法过程中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疏导和法律援助,保障其合法权益。
4. 加强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和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以未成年人为主体实施的犯罪伴随着新形势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特点。
首先,针对新的犯罪状况和特点,从前的学者和专家们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已不适应新形势下的需要。
对于新形势下出现的各种有关未成年人犯罪的新状况、新特点,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把握其深层次的社会原因。
其次,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矫治和预防,我国近几年对于未成年人的立法均给予了规定,但限于对未成年人犯罪理论研究的滞后,这些立法不免显得的苍白和无力。
有鉴于此,笔者建议通过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无论从未成年人犯罪的司法审判、亦或未成年人犯罪的矫治以及从根本上保障未成年人的权益,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保障未成年人和未成年犯罪人的各项权益,才能达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和预防其重新犯罪的目的。
编辑。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状况犯罪原因措施前言:我国有4亿多的未成年人,除此之外绝大多数就是他们的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兄姐,与未成年人有关的各项法律可以说是调整到社会的每一个人。
关于儿童的一切行为,不论是由公私社会福利机构、法院、行政当局或立法机构执行,均应以儿童的最大利益为一种首要考虑。
①一、未成年人犯罪状况与特点(一)未成年人犯罪的主体未成年人犯罪是指未成年人为主体实施的犯罪。
显然,何为未成年人,即未成年人如何确定,则是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首要问题。
我国古代就有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特别是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
秦律以身高作为确定行为人刑事责任的依据,秦律对身高不满6尺(相当于现在一米高左右,也就是8、9岁的孩子)的儿童行为,不追究刑事责任。
汉律则对刑事责任年龄有明确规定:“年未满8岁……非手杀人,皆不坐,”也就是说,8岁以下的人,除非亲手杀人,否则都不处罚。
至于中国古代集成文法典大成的《唐律》在这一问题上更有明确的规定,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1)10至15岁的少年,对所有犯罪行为都有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减轻处罚,并可用赎金的方法代替刑罚。
(2)7岁至10岁之间只对反逆、杀人、盗及伤人这几种犯罪须负刑事责任,且仍可通过赎金替代。
(3)7岁以下,虽犯死罪,亦不处罚。
各国由于政治、文化、经济、地理环境等诸因素的差异,对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也并不一致,总体来说,世界各国关于未成年人负刑事责任的下限年龄的规定有7岁、8岁、10岁、12岁、13岁、14岁等。
但是大多数国家的刑法都有以18岁作为未成年人负刑事责任的上限年龄。
不管何种分类,对于未成年人实施的犯罪,各国都采取减轻或免除处罚。
就我国而言,对未成年人的界定有专“本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8周岁的公民”。
同时,门的规定,未成年人保护法第2条规定:我国刑法还规定年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不满18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特征当前,未成年人实施的违法犯罪主要具备以下特征:② 1、犯罪年龄趋向低年龄化。
据联合国禁毒和预防犯罪办公室编发的一份材料显示,世界各国未成年人年龄界限多呈下降趋势,如俄罗斯为14--17岁,加拿大为12--17岁,美国为10--17岁。
有些杀人,重大盗窃案件,就是一些十一、二岁甚至更小的孩子干的。
另据法制日报报道,与70年代相比,我国90年代未成年人犯罪初始年龄提前了2--3岁。
其中,14岁以下少年违法犯罪比例增多,在少年作案成员年龄中所占比例已由1991年的1.3%提高到1998年的1.8%。
湖南省“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1999年第九次会议指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最高年龄是16岁,但随着未成年人早熟,14--15岁违法犯罪人数在不断激增。
2、未成年人实施暴力犯罪的问题日益突出。
未成年人实施暴力犯罪的案件近年来大大增加。
据广州市统计显示,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占同类犯罪人数的50%--60%。
河北省有关部门统计:仅该省少管所1999年新收的实施暴力的未成年犯就占全部未成年犯的63.54%。
在法院审理判决的未成年犯中,严重暴力犯罪所占比重1992年为64.53%,1993年为68.51%,1994年为64.82%,1995年为65.10%;严重暴力犯罪的未成年犯人数1992年为21493人;1993年为22204人;1994年为24885人,1995年为23328人,种种数据都表明,未成年人实施暴力犯罪的状况非常严重。
3、团伙犯罪现象严重  团伙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不可轻视的特点,在当前的澳门,未成年人以团帮形式进行抢劫、伤人、打斗的案件急增,团伙人数以“三个行”合作作案最为普遍,最多人数的团伙有十几人之多,这种团伙犯罪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无疑更大。
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团伙甚至有严密的组织系统,作案纪律、防侦破措施,有共同的亚文化,已初步形成黑社会组织雏形。
很多未成年人犯罪团伙还被一些成年黑社会团伙拉拢、利用、成为他们的后备力量,这一点值得高度重视。
未成年人犯罪团伙还被一些成年黑社会团伙拉拢、利用、成为他们的后备力量,这一点值得高度重视。
4、少女犯罪率大副度增加近年来,许多国家未成年女子违法犯罪人数呈显著增加。
在我国,虽然男性犯罪仍然占犯罪成员的主体,但是从90年代以来,女性犯罪正大幅度增加。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男女青少年犯罪的比例大约是80:20。
我国近年来已达到90:10,个别城市已达到85:15。
这些不得不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未成年女性犯罪从种类上看,主要是性犯罪、杀人、诈骗、拐卖人口等。
此外她们与男性合伙盗窃,女性自成团伙抢劫等已成为女性犯罪的新趋势。
从犯罪过程来,女性犯罪中不少是经历了“由被害者到犯罪者”的过程。
5、智能化犯罪增多随着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现在的未成年人作案时,有的已经能够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
计算机的普及发展,也使未成年人利用计算机盗窃、诈骗、贪污等智能犯罪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智能型犯罪较之传统型犯罪更为隐蔽,对反侦察,逃避打击的能力更强。
而且相当多的孩子充当电脑“黑客”,并不认为有何不妥,可以预想,随着计算机的进一步普及和开发,智能型犯罪将会不断增加。
6、未成年人吸毒问题严重吸毒问题是困扰世界各国的一个顽症,我国未成年人吸毒问题有人数增加,年龄降低的趋势。
在四川,1992年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中,17岁以下的只有2人,占吸毒人员总数的0.17%;而到了1997年,就发展到了500多人,占吸毒人员总数的3.06%。
7、在校学生犯罪人数显著增多这是近几年许多国家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新的特点,如1999年美国发生在校园枪支案。
一名15岁男孩用半自动枪打死打伤24名师生,这一点亦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8、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复发化二、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马克思主义犯罪学认为,犯罪行为是受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学因素综合作用而产生的。
③一方面,生物学因素对犯罪现象有影响作用,而社会学因素是决定犯罪性质的主要的、根本的因素;犯罪行为是受犯罪心理支配的,生物学因素是犯罪心理产生的生理基础。
离开生理基础凭空论述人的行为,显然是不科学的,当然是不科学的。
当然,在分析犯罪原因时,生物学因素不是根本原因,决定犯罪现象的是社会因素,决定个体犯罪行为的也是社会因素。
现阶段就我国的状况而言,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同时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未成年人自身生理、心理发育的原因:④ 1、未成年人生性活泼、好动。
他们正处在身体快速成长发育的时期,感到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喜欢运动和发泄;2、由于未成年人神经系统也处于高速成长发育阶段,他们的神经系统易于兴奋、表现为缺乏理智、容易冲动;3、好奇心强,他们对于社会的一切都感到新奇,他们渴望以自身的视角了解社会,参与社会;4、性的需求逐渐增加,他们渴望异性的理解、爱抚、希望性的需求得到满足;5、未成年人对于物质、安全、自尊等各种需求都有显著增加,但他们在获得上述需求的合法方法受到了某种局限,导致上述需求处于一种饥渴状态。
未成年人的身心特征是其成长过程中很自然的现象,本身并没有什么奇怪的;显然,处于身心发育旺盛的少年,必须会出现一系列的矛盾,如果未成年人身处的外部环境发生动荡,则必然会引起一系列矛盾的冲突和激化,并与未成年人犯罪构成非常直接的关联。
(二)社会原因⑤未成年人就其整个发育阶段而言,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就是“成长”二字。
正是由于未成年人正处于成长阶段,所以可塑性很大。
事实证明,未成年人周围客观环境的影响和教育,对未成年人的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
这个时期客观环境好,教育得法,他们就会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反之,他们就会受毒害,甚至堕落成为社会祸害。
正因为如此,我们要在认识和研究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未成年人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排除客观环境的不良影响,使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对于已失足的未成年人和有可能走上犯罪道路的未成年人,则要伸出挽救之手,突出教育二字,教育他们迷途知返,改错学好,成为社会有用之材。
未成年人出生时就像是一张白纸,在成长和所谓社会化的过程中,打上了深深的社会烙印。
犯罪正是社会化烙印的显著特征。
笔者试图从以下诸方面分析社会因素对未成年人实施犯罪的影响: 1.家庭不良影响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和生活的最为重要的场所。
家庭因素也是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⑴家庭教育失败实施犯罪的未成年人绝大部分在家庭教育上存在问题。
在这些家庭中,父母对子女或粗暴教育,棍棒管理或溺爱娇惯,袒护放纵、姑息迁就,往往使孩子形成严重的人格缺陷。
⑵家庭道德的论落父母的道德状况直接影响到孩子,而且这种影响胜于父母使用语言进行的教育,父母表现出的贪财、吝啬等心态会影响孩子惟利是图;父母待人冷漠,粗暴、无礼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使之效仿。
⑶不完全家庭家庭结构的稳定性对未成年人成长起着重大作用,不完整的家庭,孩子往往也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和照顾,这些孩子很容易因此变得孤僻、自卑、抑郁、任性、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2、学校教育的因素学校教育在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如果学校教育不利,也会影响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
⑴学校教育重智轻德,以应试教育为导向 2000年1月,发生在浙江金华市的一起17岁高中生因不堪学习重负杀死生母的案件,显然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
⑵个别教师素质较差,错误引导未成年学生近几年,教师辱骂,体罚甚至殴打学生的事件不时见诸报端,这些教师的行为举止和语言无疑会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不良的引导作用。
⑶学校收费过重,辍学人数增加,这些过早辍学的孩子走上社会后容易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⑷学校周边环境恶劣,许多学校身处闹市,门前交通混乱。
有的学校周围大量存在网吧、酒吧、歌厅、舞厅等各种娱乐场所,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未成年人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3、传统的价值观崩溃,新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尚未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