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包的文化价值
敖姓源流考察与历史地位
敖姓源流考察与历史地位敖姓是中国姓氏中比较有特色的一个姓氏之一,它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敖姓的源流以及其在历史中的地位进行考察和探讨。
一、敖姓的起源敖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夏朝时期。
相传,敖姓是由夏朝的建立者禹的后裔敖叔所创立的。
敖叔在夏朝时期担任重要的官职,并且他以聪明才智、高尚品德受到了禹帝的赞赏和信任。
禹帝曾说:“此叔亦贤人也。
”因此,禹帝将封地赐给敖叔,从而敖姓由此得姓。
据史书记载,敖叔的后代分布于不同地区,并逐渐繁衍生息。
敖姓的分布较为广泛,既有南方地区如福建、广东、江苏等,也有北方地区如河南、山东、河北等。
可以说,敖姓在中国的各个地区都有一定的族群存在。
二、敖姓的历史地位敖姓在中国的历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首先,敖姓在历史上有着杰出的人物和家族。
比如敖包,在三国时期的吴国,敖包是吴国重要的将领,他以英勇善战而闻名于世。
另外,敖曹氏是敖姓中一支非常显赫的家族,他们在明代担任了多个重要的官职,为国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其次,敖姓在文化艺术方面也有着卓越的贡献。
以敖包为代表的吴地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吴地文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特色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独树一帜。
敖包作为吴地文化的代表人物,为其传承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另外,敖姓还在其他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中国的传统医学中,有一门叫做敖眼科的特色学科,它致力于研究和治疗眼科疾病。
敖眼科在中国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为保护人们的视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敖姓的家训与价值观敖姓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家训和价值观。
敖姓的家训注重家庭和睦、忠诚勤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
敖姓崇尚勤劳、谦虚、诚实、宽容等美德,并将这些美德发扬光大。
这些优秀的家训和价值观为敖姓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道德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敖姓的后代也积极发扬敖姓的家训和价值观,为社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经济建设、科学研究、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敖姓的后代人才辈出,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蒙古族敖包祭祀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祭祀。家庭祭祀是指以家庭为单 哲学、民族风俗等文化内容。这 质文化遗产。
位进行敖包祭祀活动。
对人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利用各种渠道弘扬敖包祭
(二)敖包祭祀的功能多元化 加强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具有重 祀文化
传统敖包祭祀的功能是求雨。 要意义。
政府应该支持人们发展文化
但 随 着 社 会 的 变 迁, 现 在 敖 包 祭
(二)敖包祭祀的时间 自 13 世 纪 以 来, 蒙 古 族 官 方祭祀的敖包最终达成一致在农 历 五 月 三 十 日 举 行。 蒙 古 族 的 大 部分祭祀在这天举行。13 世纪以 后, 在 民 间, 蒙 古 族 不 同 地 区 仍 有 不 同 的 祭 祀 日 期, 有 五 月 十 三 日、十五日、十七日、二十一日、 三十日。 (三)敖包祭祀的方式 1. 荤祀 荤祀是指用屠宰后的整羊或 羊 背 子 做 祭 品, 同 时 也 有 白 酒、 茶 水、 奶 食 品、 水 果 等 祭 品。 荤 祀 是 萨 满 教 的 祭 祀 方 式, 也 是 流 传下来的献祭仪式。 2. 素祀 素 祀 是 指 用 奶 食 品、 白 酒、 水果、熏香等做祭品。双手合十, 围 着 敖 包 绕 三 圈, 向 着 敖 包 默 念 心中的祈求。 3. 随时祀 随时祀是指外出路过敖包时 进 行 的 祭 祀, 此 时 并 没 有 专 门 准 备 祭 品, 蒙 古 人 带 着 虔 诚 就 可 以 随 时 祭 祀。 祭 祀 敖 包 时, 路 过 的 人 都 下 车 或 者 下 马, 向 敖 包 加 几 块 石 头 或 放 上 随 身 携 带 的 食 物, 用 蒙 古 语 说“ 德 吉” 献 给 敖 包,
一、蒙古族敖包祭祀仪式的 表现形式
(一)敖包祭祀的形制 敖包是蒙古语,敖包译作“鄂
蒙古族祭祀文化中的“敖包”与“火”
蒙古族祭祀文化中的“敖包”与“火”作者:郝柏林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年第18期摘要:蒙古族祭祀文化是其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蒙古族社会生活的一种传承。
祭祀文化反映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多种生活形态。
蒙古族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随着蒙古族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他们将山河日月奉为圣灵,体现了蒙古族对现实生活与美好向往相结合的内心表达,在草原地区形成了独具蒙古族特色的祭祀文化。
其中,祭祀敖包与祭祀火是祭祀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蒙古族草原生活的一种真实表达,也是蒙古族人民精神世界的一种寄托。
关键词:蒙古族;祭祀文化;敖包;火1 蒙古族祭祀文化的形成蒙古族是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的一个传统游牧民族,在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等区域都生活着蒙古族人民。
蒙古族起源于草原,他们最初以游牧的方式生活,直到今天在内蒙古地区依然有蒙古族的放牧区域。
蒙古族祭祀文化的形成体现在两个方面。
1.1 经济形态的直接体现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祭祀文化,这些祭祀文化是建立在一定政治、经济基础上的文化现象。
蒙古族也不例外,蒙古族祭祀文化的形成与其自身的经济形态密切相关。
蒙古族是草原民族,他们住毡房、行马背,可谓“穹庐四野,车马为乘”。
游牧的生活方式也让蒙古族人民在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产生了对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的依赖和敬畏,尤其是在以前受到经济条件和科技条件的制约,山河水草、火种星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也让人们对这些事物产生了神秘感。
究其根本,也正是这样的一种草原游牧经济体制造成了蒙古族独有祭祀文化的形成。
例如,蒙古族人祭祀敖包、星辰、天、山、火等,本质上是这种游牧生活的一种文化缩影,在文明不断发展之后逐渐形成的祭祀之礼。
这样的生活理念深深地根植于蒙古民族的生活中,直到今天,蒙古族依然保留了一部分相关的文化、习俗。
1.2 蒙古族人的自然崇拜蒙古族人视“万物有灵”,这样的理念根植于蒙古民族的记忆中,他们崇拜万物生灵,感激万物带给蒙古族人的幸福与永恒,所以,蒙古族人心中对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存有感激和敬意。
简论敖包祭祀之文化价值
简论敖包祭祀之文化价值作者:乌兰来源:《语文学刊》 2016年第2期乌兰(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摘要]敖包祭祀是蒙古族的原始信仰之一,也是游牧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
蒙古族的这种传统文化保留至今,自然有它独特的文化价值。
本文追溯了敖包祭祀的集中起源学说,并提出一种新的起源推测,并归纳总结了敖包祭祀文化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敖包祭祀;文化价值;蒙古族[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6)02-0069-02任何经过历时的筛选而遗留下来的文化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都有它的独特价值价值。
敖包祭祀文化也不例外,它向我们生动地诉说了古代蒙古族先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模式。
草原上各地至今依旧流传的各种敖包祭祀活动,也向我们展示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态观念、民族情感以及他们对自己祖先遗留下来的文化的保护和珍惜。
一、生态保护价值萨满教最神圣的信仰是“腾格里”,也就是天神。
古代的蒙古族先民认为,腾格里是世间最高的神,它赋予人们生命。
在蒙古族先民看来,天和地是浑然一体的,天赋予人以生命,地赋予人以形体,因此很早就有“天父地母”的信仰观念流行。
信奉万物有灵论的先民们也想崇拜天地一样崇拜着山水、草地、河流、树木等,他们相信这一切自然物的生长荣枯都由神灵掌管,这些神灵同时也主宰着人的命运,他们垒石成堆,建成祭祀神灵的圣坛,这就是敖包。
这种源自对自然神灵的原始的信仰崇拜的活动,后来在时间的长河中逐渐沉淀成了蒙古民族的保护自然生态的良好习俗。
一开始,敖包祭祀仅仅是对敖包四周的各种自然神灵的进行祭祀和崇拜,后来提炼演化成了整个蒙古民族的尊重大自然、爱护生态环境的价值观念。
也就是说,敖包祭祀信仰促进蒙古族先民形成了爱护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潜意识,这种潜意识又逐渐演化成为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和传统文化精髓。
蒙古族先民相信敖包是神灵的居所,因此围绕这一信念,形成了许多与敖包的有关的宗教禁忌,这些禁忌被一代代蒙古族人民传承和发扬。
敖包实施方案
敖包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敖包是蒙古族传统宗教信仰中的一种祭祀形式,也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敖包的建立和祭祀活动对于蒙古族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对神灵的尊敬和祈福,更是对家族和部落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因此,制定和实施敖包方案对于传承和发展蒙古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和意义1. 目标:制定敖包实施方案,保护和传承蒙古族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
2. 意义:敖包作为蒙古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将有助于加强蒙古族群众的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和共存。
三、实施方案1. 调研和分析:对蒙古族敖包的历史渊源、传统习俗、祭祀形式等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了解其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2. 宣传和推广:通过举办文化展览、主题讲座、传统节日活动等形式,向社会大众介绍敖包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公众对蒙古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3. 保护和传承:加强对敖包祭祀活动的保护和传承,鼓励蒙古族群众积极参与祭祀活动,传承敖包文化,弘扬蒙古族传统精神。
4. 支持和扶持:政府部门应加大对敖包文化的支持和扶持力度,通过政策倾斜、经济补贴等方式,鼓励蒙古族群众积极参与敖包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四、实施步骤1. 制定方案: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由文化、宗教、社会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制定敖包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责任。
2. 宣传推广:通过媒体、网络、社区等渠道,开展对敖包文化的宣传推广活动,提高公众对敖包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3. 保护传承:加强对敖包祭祀活动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组织开展相关培训和交流活动,鼓励蒙古族群众积极参与。
4. 政策支持: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敖包文化的支持和扶持力度,为敖包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和经济支持。
五、预期效果1. 提升文化自信:加强对敖包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助于增强蒙古族群众的文化自信,促进多元文化的共存和交流。
2. 增强社会凝聚力:敖包作为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和发展将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蒙古族女性敖包的文化内涵
顶 端 是 一 只 木 雕 的鹰 , 嘴 上 挂 一 个 小 铜 铃 , 风飘 荡 鹰 随 时 叮咚 作 响 。木 鹰 下 面 挂 一 个 萨 满 用 的 椭 圆 形 皮 鼓 , 后 来 由 布 料 缝 制 的 椭 圆 形 布 袋 圈 所 代 替 , 袋 里 装 棉 布 花 , 椭 圆形 布 袋 鼓 胀 起 来 。 清 代 以后 , 鼓 和 布 袋 圈 使 皮
【 键 词 】 敖 包 ; 婚 制 ; 殖 崇 拜 关 女 伙 生 【 圈分 类 号 】 8 2 【 献 标 识码 】 中 K 9 文 A 【 章 编 号 】0 35 8 (0 2 0 —0 00 文 1 0 —2 1 2 0 )40 3 —5
历 史 上 有 关 女 性 敖 包 的 文 献 资 料 很 少 , 其 记 述 尤 女性 敖包 的 由来 、 典 、 能 等 方 面 的 著 作 几 乎 没 有 , 祭 功 但 是 , 并 不 等 于 蒙 古 地 区 没 有 女 性 敖 包 。作 者 于 2 这 0
茂 、 高气爽 的好季节 , 合郊游 活动。 天 适
参 加 人 员 : 是 女 性 , 性 不 论 童 叟 一 律 不 准 参 全 男
加 。据 当 地 奥 敦 其 木 格 老 人 回 忆 ①, 去 祭 祀 女 性 敖 过
包 时 , 有 的 成 年 女 人 不 论 婚 否 都 可 以 参 加 , 0世 纪 所 2 3 0年 代 以后 , 婚 成 年 妇 女 即 年 轻 姑 娘 就 不 许 参 加 祭 未 礼 了 , 说 , 祀 中 的 语 言 、 为 动 作 不 适 合 年 轻 姑 娘 据 祭 行 参 加 。通 常 的 祭 祀 均 由 女 萨 满 渥 都 干 主 持 , 时 也 由 有 部 落 内有 威 望 的女 性 长 者 主 持 。
蒙古族文化中敖包是什么意思?
蒙古族文化中敖包是什么意思?“敖包”有用石块垒起的,也有用土堆起来的,多筑于山顶丘陵之上,一般呈圆形,顶端插有柳条等,形似烽火台。
最初都以部落为单位筑“敖包”。
人们每逢外出远行,凡路经有“敖包”的地方,都要下马向“敖包”参拜,祈祷平安。
还要往“敖包”上添上几块石头或几捧土,然后跨马上路。
随着喇嘛教在蒙古社会传播,到了清朝时期,有了以部落为单位,每年举行一次“祭敖包会”的习俗。
关于敖包的各种说法:一、敖包是历史上蒙古各部落为纪念战争中英勇献身的英雄们而用石头垒成的石堆,也是天葬英灵的地方,敖包里一般存放英雄的遗物。
二、各部落打仗的时候,都要极力抢占山头。
胜利的一方,就把他们战死的将士的遗体埋葬在山头上,用石块将坟墓覆盖,以作纪念。
在长期的征战中,今天我这一方胜利了,把烈士的遗体埋葬在山头。
明天你那一方胜利了,抢占了这座山头,也把烈士的遗体埋葬在这里。
这样,一来二去,石堆下双方牺牲将士的遗体就都埋葬在一起了。
征战双方的任何一方,只要重新抢占了这一片草原,就要带着各种战利品前来山头上祭奠英灵。
久而久之,石块越垒越高,人们便把它称之为“敖包”。
三、敖包是当地蒙古族牧民祭天求雨的祭坛。
自古以来,草原上的牧民靠天养畜,逐水草而居。
然而,遇到大旱之年,到处都缺少牧草。
牧民们便用他们的传统方法,在山头上垒起石堆,由部落的首领领头,在石堆旁边祈祷,祭祀上天,降雨救灾。
四、敖包是远行的商人们用石块垒起来作为马队、驼队的路标用的。
希拉穆仁草原上的牧人们就有这样一种传说。
因为,希拉穆仁草原自古以来就是“驼道”必经之地。
五、敖包是部落作为打仗时传递信息用的,与中原地带古战场的烽火台的作用差不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草原文化迅猛发展。
近几年,蒙古族敖包祭祀活动在原有的祭祀礼仪形式和内容上增添了许许多多新的民族文化内涵。
除了进行摔跤、赛马等体育竞技活动外,还开展牧民歌咏比赛等文艺活动,使祭敖包活动发展成为内容丰富、具有浓厚民族特色和多民族共同参与的文化体育盛会,为祭敖包活动注入了新的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新鲜血液。
蒙古族敖包祭祀文化
蒙古族敖包祭祀文化作者:那日苏来源:《语文学刊》 2015年第4期那日苏(内蒙古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摘要]敖包祭祀具有悠久性的历史,许多学者对于敖包文化的概念与来源各抒己见。
通过系统的介绍敖包祭祀的概念、来源,揭示了蒙古族敖包祭祀文化当中蕴含的逻辑思维、现实意义并阐述如何完整保护与继承的措施。
[关键词]祭祀;敖包祭祀;逻辑思维[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5)04-0107-02[作者简介]那日苏,内蒙古赤峰市人,内蒙古师范大学法政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逻辑学。
一、相关概念的定义祭祀活动从本质上说,就是古人把人与人之间的求素酬报关系,推广到人与神之间而产生的活动。
所以祭祀的具体表现就是用礼物向神灵的祈祷或致敬,祈祷是目的,献礼是代价,致敬是手段。
敖包,也译做“脑包”,“鄂博”蒙古语意为凸起的推子,是指具有祭祀文化含义的山峰或在地形高处用石块推集而成的推子。
[1]蒙古族的敖包是长辈认为具有神圣意义的、信仰的高高耸立的山峰,人们定在某月某日定期的祭祀。
敖包祭祀在蒙古地区是一种信仰,一种影响人们思想文化的富有民族特色的习俗活动。
敖包祭祀上,表演富有民族特色的摔跤、赛马、射箭等标志性的节目。
通过这三种方式蒙古人不仅祭奠了祖先,还通过一天的那达慕开阔他们的视野,每个人的脸上露出满脸的笑容。
《蒙古民族通史》一书中将敖包分为阿勒坦敖包、清水敖包、阿尔山敖包、边界敖包、纪念敖包等6类。
蒙古人祭祀方面总的来说是有固定习俗的,但因地域、时间,季节等其他方面条件的差异有着各自的特点。
一般是夏秋美满丰收季节太阳初升之前举行祭祀典礼,这是根据蒙古地区季节气候、水草长势、牛羊健壮等具体情况而形成的,也就是猎牧经济中早期人们依靠自然界生存。
由此战胜并克服各种不幸、灾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此在迎接牛羊肥壮,鲜花盛开装点着美丽山水,丰盛的季节对于牧民来说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对家乡山水的仰慕之情。
蒙古族
蒙古族敖包文化编辑词条发表评论(0)“敖包”是蒙古语音译,汉语意思是“堆子”,用土、石块堆成,是蒙古族祭祀天地、祖先或英雄人物的祭坛。
在茫茫的草原上,敖包是一个时空坐标,是草原文化体系中一个标志性的文化现象。
目录•• 蒙古族敖包文化——敖包起源•• 蒙古族敖包文化——敖包建筑•• 蒙古族敖包文化——敖包活动•• 蒙古族敖包文化——敖包禁忌[显示全部]蒙古族敖包文化——敖包起源编辑本段回目录古老而神秘的敖包关于敖包的起源有以下几种说法:1.敖包原先是立于游牧交界处及道路旁以做标记的石堆。
《清会典》载:“游牧交界之所,无山无河为志者,垒石为志,谓之敖包。
”但史料记载敖包早在元朝时就已存在。
宋代张氏《岭北行记》里就有“马头山敖包”的记载,此敖包正好位于驿道侧。
2.敖包源于山岩崇拜。
3.敖包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一种丧葬方式,即坟墓。
4.敖包是原始生殖信仰的遗留现象。
虽然敖包起源的说法非常繁多,但上述四种假设为学者们普遍认可。
蒙古族敖包文化——敖包建筑编辑本段回目录祭敖包民族风俗敖包一般建于地势较高的地方,如山岩及江河、泉水、湖泊边,多用石块堆积而成,亦有用柳条、土、木块等物体垒积而成的敖包。
所以敖包的象征含义在于其位置及形状,而不在于其材料,亦即敖包非源于岩石崇拜习俗。
敖包上方插若干幡杆和柳枝,上挂各色旌旗(多为风马禄旗)与一些毛绳编制而成的传统生产用具(如马绊、羊羔绳等)。
在立敖包时,首先要选择一处适于建敖包的地方,请喇嘛审查此地的土壤、地形、地貌,并为此念经,如确定了建敖包的位置就用羚羊角在地上画一个圆圈,称之为“取地方”,以示已确定建敖包的方位、地盘。
然后举行压“匈”仪式,“匈”为藏语,意即变为神圣,即在已选定的位置上挖一个小洞,内置装有金银财宝、米、封口上写有六字真言的小陶罐,用土埋好。
但每个敖包下面所埋的珍宝不一样,可以压“匈”的物品还有:弓箭、马的头颅及骨骸、五谷、佛像等。
敖包布局及敖包群的分布位置有多种:除单个敖包外,通常还有两个、三个、七个、九个、十三个等敖包群,亦有二十八个或上百个敖包组成的敖包群。
鄂尔多斯蒙古族敖包文化和植物崇拜文化对保育生物多样性的贡献
鄂尔多斯蒙古族敖包文化和植物崇拜文化满良1,2,张新时1,3,苏日古嘎4(1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北京 100875;2内蒙古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2;3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 100093;4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 100875)摘要:结合民族生态学、文化人类学和样方调查方法,通过调查、访谈、搜集资料研究分析,评价了鄂尔多斯蒙古族敖包文化和植物崇拜文化对保育生物多样性的贡献。
蒙古族敖包是受游牧文化保育的历史悠久的、天然的、原始的自然保护区。
在鄂尔多斯高原有8个敖包的蒙古名直接反映出优势植物群落特征。
鄂尔多斯蒙古族植物崇拜文化包括崇拜使用祭祀活动的植物,崇拜形状奇异、苍劲挺拔的乔木和崇拜寺庙附近的树木等3个内容。
蒙古族敖包文化和树木崇拜文化在保育生物多样性中起到积极作用,她是在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技术进行生物多样性保育中值得发掘、研究和借鉴的传统生态文化。
关键词:蒙古族;敖包文化;植物崇拜文化;生物多样性保育;民族生态学;鄂尔多斯高原中图分类号:Q 94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3-2700(2008)03-360-11Manliang1,2,ZHANG Xin -Shi1,3,Surguga4(1College of Resourc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China ;2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uhhot 010022,China ;3Institute of Botan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93,China ;4College of Life Scienc es ,Beijing Normal Univ ersity ,Beijing 100875,China )Co mbining methods of ethnoecology ,cultural anthropology and quadrat samplings ,the study aims to evaluate and analyse the contribution of Mongolian O -Boo culture and plant worshiping culture to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by means of investigation ,interview to informants and second -hand information collecting in Ordos Plateau .The Mongolian O -Boo culture is conserving vegetation diversity and species diversity of grassland .Mongolian O -Boo is original and natural Nature Reserve that benefit fro m the protection of Mongolian no madic culture .The names of eight Mongolian names of O -Boo re -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riginal plant community in Ordos Plateau .Mongolian plant worshiping culture in Ordos Plateau includes worshiping plants used for fete activities ,worshiping odd ,tall and straight arbors which have odd shape ,worship -ing trees nearby the temple .The Chinese Pine King (Pinus tabulaeformis )which stands on loess hill in the east of Ordos Plateau ,remnant Stiffleaf Juniper (Juniperus rigid )community in Agui Temple and in U -xin county ,Shinyleaf Yellowhorn (Xanthoceras sorbifolia )Open Forest in Genghis Khan ′s Mausoleum ,Savin Juniper (Juniperus sabina )community in Mu Us sandy land are subject to conservation of Mongolian plant worshiping culture .云南植物研究 2008,30(3):360~370Acta Botanica Yunnanica DOI :10.3724SP .J .1143.2008.07177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No .G 2000018600收稿日期:2007-08-22,2007-10-31接受发表作者简介:满良(1971-)男,蒙古族,讲师,主要从事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和民族生态学的研究。
敖包祭祀与草原文化
[ 关键词 ] 包祭祀 ; 敖 草原文化; 文化 多元 性 [ 中图分 类号 ] 1 [ Gl2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 号]17 —0 1 (0 0 0 —0 2 —0 6 1 2 5 2 1 )3 0 1 4
敖包和敖包 祭祀是 一个 内涵深远 圣 墓冢崇拜 、 祖先崇拜 、 生殖崇 拜等
Ma.00 y2 1
Vo.6N . 1 o3 3
第3 6卷
第 3
敖 包 祭祀 与草 原 文化
王其格 , 塔
[ 摘
娜
( 内蒙古社会科 学院草原文化研 究所,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 0 1 ) 10 0 要] 包和敖 包祭祀是 蒙古族传统信仰 文化 的集大成者 , 敖 也是北方草原 文化 最具代表性的原生 态文
* 收稿 日期 )0 0 3—2 [ 2 1 —0 1
[ 作者简介 ] 王其格 (9 0 , , 1 6 一)男 蒙古族 , 内蒙古翁牛特旗人 ,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草原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 研究方 向为草 原 文化 ; 塔娜 (92一) , 18 女 蒙古族 , 内蒙古科左 中旗人 ,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草原文化研究所助理 研究员 , 研究方向为民族学 。
所发现的其它佐证看 , 目前流行于 蒙古族 地区的十三座 敖 与
包十分相像 l 。在高 山顶部或 台地 、 4 】 土丘上面用石块 、 树木 、
草皮 、 冰雪等筑造成 圆锥形祭 坛 , 祭拜 天地 、 山川 、 祖先是 北
方草原 民族固有 的传 统。如 , 匈奴人 、 鲜卑人 在秋 季祭祀 天 地、 鬼神、 先人 时众骑绕行 山林 、 柳条丛三 周的“ 祭 , 高 林” 古
不仅是蒙古族传 统信仰文化 的活化石 , 同样也是北方草原文
祭敖包意义——精选推荐
祭敖包意义蒙古族早期信仰萨满教,明末清初,藏传佛教逐渐取代萨满教,成为蒙古族的全民信仰,因此,喇嘛和诵经便成为敖包祭祀活动中的主角和重要内容。
此外,藏传佛教法事活动还遍及蒙古族日常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祭敖包蒙古族沿袭祖先的原始宗教信仰,以为山的高大雄伟,便有通往天堂的道路;高山又是幻想中神灵居住的地方。
因而便以祭敖包的形式来表达对高山的崇拜,对神灵的祈祷。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牧民观念的更新,今天的祭敖包,在其内容、形式方面都有了变化。
祭敖包是蒙古族古老文化的缩影,与此有关的一系列活动和礼仪体现了蒙古民族的创造力。
祭敖包作为一种文化空间,包含了许多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对研究游牧文化、蒙古民族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
发掘、抢救、保护祭敖包,对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也有重要意义。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其他信息蒙古民族萨满教隆重的祭祀之一在内蒙古草原上旅行,常常见到辽阔的原野上筑有单个或成群的“石堆子”祭敖包,形似“土碉堡”,这就是蒙古族的敖包,系蒙古语音译,意为“堆子”。
在山石多的地区,敖包多用石头堆成。
在没有石头的地方,敖包多用沙土堆成,四周用柳条围起。
顶端插着一根长杆,杆头上系着牲畜毛角和经文布条,四面放着烧柏香的垫石,在敖包旁还插满树枝,供有整羊、马奶酒、黄油和奶酪等。
敖包内常埋有佛像或金属利箭之物。
最初,敖包被用作草原上的路标或地界标志,久而久之,被牧民们视为出门行路的安全之神,成为一个地方的保护神。
据传,当年成吉思汗每次出征之前,第一件大事便是去祭敖包,以祈作战凯旋。
之后,又把作战有功或英勇牺牲的将士,也列入祭祀内容。
祭敖包,有个人祭祀,也有地方官府组织的公祭。
牧民们围绕着敖包,从左向右转三圈,求神降福。
蒙古族牧民沿袭祖先的原始宗教信仰,以为山的高大雄伟,便有通往天堂的道路;高山又是幻想中神灵居住的地方,因而便以祭敖包的形式来表达对高山的崇拜、对神灵的祈祷。
敖包的作用和功能主治
敖包的作用和功能主治敖包的定义敖包(Ao Bao),是蒙古族的民间信仰中常见的一种土地神像,也是草原上重要的宗教仪式和信仰场所。
敖包通常是由土堆筑成的圆锥形结构,象征着保护、祈福和祭祀的象征物。
在草原上,敖包代表着土地神的驻地,人们将其视为神圣和不可侵犯的地方。
敖包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功能主治,下面将详细介绍。
敖包的作用1.传承文化:敖包作为蒙古族传统信仰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和历史。
敖包代表着蒙古族对土地和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是他们生活方式和信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社区纽带:敖包通常位于社区或部落的中心地带,因此它也起到了社区纽带的作用。
在敖包附近,人们可以围坐在一起,共同举行宗教仪式和庆祝活动,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
3.保护祈福:敖包常被视为土地神的驻地,人们相信土地神可以保护他们的家园和农田免受灾害和疾病。
因此,人们会在敖包前祈祷,以祈求土地神的庇佑和保佑,保证家庭幸福、生活安宁。
在重要的节日和仪式上,人们还会举行祭祀仪式,向土地神献上祭品以示敬意和感恩。
4.沟通与祈愿:敖包被视为人与自然之间的桥梁,人们相信通过祭拜敖包可以与神灵进行沟通。
人们可以在敖包前向神灵祈愿,表达自己的愿望和心愿,希望得到神灵的指引和保佑。
敖包也是人们寻求灵感和慰藉的场所,许多人到敖包前默默祈祷,寻求内心的宁静与平衡。
敖包的功能主治敖包作为传统的土地神信仰产物,也有一些具体的功能主治,以下是其中一些例子:1.驱邪避灾:敖包被认为拥有驱邪和避灾的能力,人们会在敖包前祈求神灵把疾病和不幸远离自己和家人。
相信敖包可以为他们带来平安和幸福。
2.祈求丰收:农牧民在播种和收获的关键时刻,会前往敖包祈求土地神灵的保佑,期望能够得到丰富的收成和牲畜的健康成长。
3.祭祀祖先:敖包也是祭祀祖先的场所,人们会在其前献上食物和酒水,以表示对祖先的敬意和纪念。
这一传统仪式使人们能够与祖先的精神联系在一起,维系着族群和家族的传统和血脉。
敖包相会蒙语歌词汉语标注
敖包相会蒙语歌词汉语标注一、背景介绍敖包相会是一首蒙语歌曲,以其美妙的旋律和深远的情感而被广大听众喜爱。
敖包在蒙古族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意义,被视为圣地和神灵的居所,相会则意味着人们相聚、交流、分享和庆祝。
这首歌曲通过蒙语的表达,将人们对敖包相会的向往和祝福转化为音乐的形式,传达出深邃的思考和对友情、亲情的珍视。
二、歌词解析1. 敖包的象征意义敖包在蒙古族文化中代表着宇宙之中最为神圣的存在,是人们向神灵祈福和寻求庇佑的场所。
它同时也象征着蒙古草原上丰饶的生产力和人们对生活幸福的追求。
歌曲中的敖包相会,可以理解为人们在神圣的敖包下相聚,共同庆祝生活的美好。
2. 歌曲表达的情感敖包相会的歌词中融入了对友情和亲情的思考和祝福。
它寄托了人们对真挚友情的追求和对亲人之间深厚情感的珍视。
歌曲通过温暖而真诚的表达,让人感受到友情和亲情的力量,引发共鸣。
三、歌词赏析1. 敖包的神圣氛围敖包相会时,其乐融融这句歌词描绘了敖包相会的场景,蒙语中的其乐融融意味着欢声笑语,人们在敖包下相聚时散发出的喜悦和温暖。
这句歌词让人感受到敖包作为神圣之地所散发出的宁静和庄严气息。
2. 对友情的珍视共同在敖包下相聚这句歌词传递出人们对友情的渴望,希望能与朋友们共聚一堂,一同分享快乐与困扰。
在蒙古传统文化中,敖包是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场所,人们通过敖包相会加深彼此间的情感。
3. 祝福之情愿友谊之花永远鲜艳!这句歌词表达出对友情的美好祝福。
友情如同盛开的花朵,给人们带来温暖和欢乐。
歌曲通过这句歌词传递出对友谊长久美好的期待,让人们感受到友情的可贵和珍重。
四、敖包相会的文化内涵敖包相会这首歌曲融入了丰富的蒙古族文化内涵,体现了对敖包和友情的崇敬与感恩之情。
敖包作为蒙古族文化的象征,承载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神灵庇佑的信任。
而友情则是人类交往中最为纯粹和美好的一种情感,能够带给人们无尽的力量和勇气。
五、结语敖包相会是一首充满深情和思考的蒙语歌曲。
赞美蒙古敖包的句子
赞美蒙古敖包的句子赞美蒙古敖包的句子:1. 蒙古敖包是蒙古族民间信仰的重要象征,代表着蒙古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2. 蒙古敖包是一座庄严而神圣的土地神庙,是蒙古族人民虔诚信仰的对象。
3. 蒙古敖包高耸入云,犹如一座巍峨的守护者,守护着大地和人民的安宁。
4. 蒙古敖包所在的草原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是人们放松心情、感受大自然的理想之地。
5. 蒙古敖包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蒙古族人民的传统和历史。
6. 蒙古敖包是蒙古族人民的信仰中心,人们在这里祈祷、祭祀,寻求神灵保佑和指引。
7. 蒙古敖包被视为神圣的地方,人们对敖包怀有无比崇敬和敬畏之情。
8. 蒙古敖包的设计和建造经过精心筹划,体现了蒙古族人民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宇宙的崇尚。
9. 蒙古敖包是蒙古族人民传统生活方式的象征,代表着他们与土地、动植物和自然界的紧密联系。
10. 蒙古敖包所在的草原上,风景如画,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无限的宽广。
这些句子都是在赞美蒙古敖包的同时,表达了人们对蒙古族文化、传统和自然环境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蒙古敖包作为蒙古族民间信仰的重要象征,承载着人们对土地、自然和宇宙的敬畏和崇尚,它的存在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的延续。
蒙古敖包所在的草原环境优美,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与大自然亲近、放松身心的场所。
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无限的宽广,体会到蒙古族人民与土地、动植物和自然界的紧密联系。
蒙古敖包的设计和建造经过精心筹划,体现了蒙古族人民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宇宙的崇尚,它的高耸入云、庄严肃穆的形象给人一种无比庄重的感觉。
蒙古敖包作为神圣的地方,人们对它怀有无比崇敬和敬畏之情,他们在这里祈祷、祭祀,希望能得到神灵的保佑和指引。
总之,蒙古敖包以其独特的地位和意义,成为了蒙古族人民心目中的信仰中心和文化象征,他们对敖包怀有深深的感情和敬畏之心。
敖包祝福词
敖包祝福词【实用版】目录1.敖包祝福词的概述2.敖包祝福词的起源和意义3.敖包祝福词的象征和特点4.敖包祝福词的现代应用正文【敖包祝福词的概述】敖包祝福词是蒙古族民间一种特殊的祝福方式,源于蒙古族古老的敖包祭祀文化。
敖包是蒙古族人民心中的圣地,是他们祭祀天神、地神、祖先神的地方。
在敖包前,人们会献上哈达、焚香、祭拜,以表达对神灵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而敖包祝福词就是这一系列仪式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承载着蒙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神灵的祈求。
【敖包祝福词的起源和意义】敖包祝福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蒙古族的萨满教信仰。
在萨满教文化中,祭祀神灵和祖先是非常重要的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萨满会用诗歌般的语言为信徒祈求福祉、驱邪避难。
后来,随着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敖包祭祀文化逐渐融入了佛教元素,敖包祝福词也变得更加丰富和庄重。
在敖包祝福词中,人们会用最美好的词汇来赞美神灵、感谢大自然、祈求幸福。
这些祝福词寓意深刻,既有对祖先的感激之情,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同时,敖包祝福词还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展现了蒙古族人民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风貌。
【敖包祝福词的象征和特点】敖包祝福词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其中包含了许多蒙古族特有的文化符号。
例如,词中常提到的“敖包”就是蒙古族的神圣地标,象征着民族的根基和精神家园。
此外,祝福词中还会出现很多蒙古族特有的动植物、自然现象等元素,如“蓝色的蒙古高原”、“白色的哈达”、“飞翔的雄鹰”等,这些都象征着蒙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
在语言表达上,敖包祝福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蒙古族语言独特而优美,既有浓厚的草原气息,又富有诗意。
在祝福词中,人们会运用大量的比喻、象征、对仗等修辞手法,使得词句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敖包祝福词的现代应用】时至今日,敖包祝福词仍然是蒙古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节日庆典、婚礼、生日等重要场合,人们会用敖包祝福词来表达对亲友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敖包祭祀的文化保护意义及措施
敖包祭祀的文化保护意义及措施一、敖包敖包是蒙古语,意为堆子或鼓包,蒙古民族盛大的祭祀活动之一。
敖包通常设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头堆成一座圆锥形的实心塔,顶端插着一根长杆,杆头上系着牲畜毛角和经文布条,四面放着烧柏香的垫石;在敖包旁还插满树枝,祭品有整羊、马奶酒、黄油和奶酪等。
在古代,祭祀时,由萨满击鼓念咒,众人膜拜祈祷;在近代,由喇嘛焚香点火,颂词念经,牧民们围绕着敖包,顺时针绕三圈,膜拜祈求神灵的护佑与赐福。
蒙古族牧民虽皈依了藏传佛教,但在一定程度上仍沿袭着祖先的宗教信仰,认为高大雄伟的山是多种神灵居住的地方,有着通往天堂的道路。
因而以祭敖包的形式来表达对高山的崇拜,对神灵的祈祷。
(一)敖包的构造敖包是蒙古族重要的祭祀载体和场所。
蒙古民族敖包祭祀习俗历史悠久,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圣山。
据《蒙古秘史》卷2记载:成吉思汗在年轻时被蔑尔乞特人追赶,藏在不罕山里,蔑尔乞特人绕山三圈没有抓住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下山后说:不罕山保住了我的性命,我将每天祭祀。
记载原文为:“将不峏罕合勒敦山,每朝其祃之,每日其祷之。
我之孙之子孙其宜省之。
言讫,向日,挂其带于颈,悬其冠于腕,以手椎膺,对日九跪,洒奠而梼祝焉。
”①敖包的外形呈土堆和石堆形式,或土石混筑。
作为蒙古族的祭祀圣地,它最初建造于家族领地。
“首先由萨满发起,萨满向居民说,保护神需要自己的住所,于是就指定景色秀丽的高山、丘陵或路口作为建敖包的基地,经过若干个仪式后,在划定的小圆形地块,人们动手用土或石造成小堆,这样新的敖包便出现了。
”②敖包多数是单个的,但也有两个并立的敖包,或有7个和13个的敖包群。
敖包一般都建于高处显眼的地方,而有时在路口,人们认为路口的敖包有挡鬼避邪的功效。
敖包给人以神秘莫测、肃穆庄严之感。
(二)敖包的祭祀程序祭敖包的传统方式,主要分为血祭、酒祭、火祭、玉祭四类。
所谓血祭,就是宰杀牛、羊,向敖包献牲祭祀;所谓酒祭,就是扬洒奶酒、鲜乳之类,向敖包献祭;所谓火祭,就是在敖包前点燃爬地松及柴火,将肉食、奶食象征性地投入其中焚烧,烧出浓烈的食物气味;所谓玉祭,就是将价值昂贵的珠宝、钱币之类撒到敖包顶上,祈求福佑。
赞美蒙古敖包的句子
赞美蒙古敖包的句子
1.蒙古敖包是大自然的奇迹,矗立在广袤草原上,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2.蒙古敖包象征着蒙古民族的坚韧与勇敢,是他们的精神象征。
3.蒙古敖包的形状独特,它的美丽不仅体现在外形上,更体现在它所代表的蒙古文化和历史的底蕴上。
4.蒙古敖包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给人以安抚和鼓舞,使人感受到无尽的力量和希望。
5.当夕阳余晖照耀在蒙古敖包上,它显得格外神圣和壮丽,令人不禁对蒙古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到敬佩和惊叹。
6.蒙古敖包是大自然的艺术品,每一个细节都展现了蒙古民族对自然世界的独特理解和崇敬之情。
7.在蒙古敖包的周围,你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纯净和宁静,它让人心旷神怡,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8.蒙古敖包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它承载了传统和传承,让我们更加珍惜和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
敖包的作用和功能主治
敖包的作用和功能主治1. 敖包的定义敖包是蒙古族和部分其他游牧民族的一种宗教建筑物,通常为圆形或锥形的土丘。
它是一种具有独特象征意义的文化遗产,代表着人们对大自然和神灵的崇拜和敬畏。
敖包在蒙古族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用于举行宗教仪式、祈福、祭祀神灵以及寻求保护和庇佑。
2. 敖包的作用敖包在蒙古族和游牧民族中扮演着多重角色。
以下是敖包的几种主要作用:2.1 宗教仪式敖包是蒙古族进行宗教仪式的重要场所。
人们会在敖包周围搭建帐篷,组织仪式,祈求神灵的保佑和庇护。
这些仪式通常涉及祭祀、献祭、祈福和祈求丰收等活动。
2.2 祭祀神灵敖包是蒙古族将心中的信仰表达出来的地方。
人们在敖包上献上祭品,并通过祭祀神灵来寻求神灵的庇佑和保护。
神灵被认为可以帮助人们解决问题、驱邪和保护部落的安全。
2.3 丰收祈福蒙古族是以畜牧业和农业为主要生活方式的民族,因此丰收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目标。
敖包被用于举行祭祀仪式,祈求来年有个好收成,保佑家族的牲畜健康成长和繁殖。
2.4 交流、庆典和集会敖包也是蒙古族进行交流、庆典和集会的场所。
人们会围绕敖包举行各种仪式、舞蹈和表演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加强族群间的交流和互动,庆祝传统节日和重大事件。
3. 敖包的功能主治敖包在蒙古族的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功能和主治。
以下是敖包的几种主要功能主治:3.1 祈福和保佑敖包作为神灵的居所,人们在敖包周围进行祈福和祭祀活动,以祈求神灵的保佑和庇护。
他们相信神灵可以保护他们远离疾病、灾难和困境,带来好运和幸福。
3.2 驱邪和祛病在蒙古族的传统信仰中,敖包被认为有驱邪和祛病的功能。
人们相信神灵可以驱走邪恶的力量和疾病,保护他们的健康和幸福。
3.3 繁衍后代敖包也被解释为一种繁衍后代的象征。
在敖包上举行的仪式和祈福活动中,人们祈求神灵赐予子嗣和家族的繁荣。
他们相信神灵可以帮助他们生育健康的子女,并保护家族的传承。
3.4 社会集体意识形态敖包作为蒙古族的文化符号,是其社会集体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敖包的文化价值——以鄂托克敖包为例敖包是具有显著草原民族特征的原生型信仰文化截体。
从相关的考古学资料看,早在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时期就已经有了在高山顶部或台地上建造圆形,方形祭坛祭典天地,祖先诸神的信仰习俗。
这种“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和在“高处”设坛祭祀的天地崇拜,祖先墓冢崇拜习俗广泛影响后期草原民族文化,演化成北方游牧族群信仰文化的一大传统和特征。
古代匈奴、鲜卑、高车、契丹、蒙古等北方民族均有过祭典“圣山”、“祖山”或以高山竣岭为祭坛祭拜天地祖先的“高祭”习俗和“五月大会龙城、祭其先,天地鬼神。
秋,马肥,大会带林,课校人畜”的夏祭秋祭传统。
据考古发现,在长城以北的西辽河流域和东至长白山,西到中亚的广袤草原地带相继出土建于山丘台地顶部的青铜器时代三重圆锥形石质祭坛遗址和为数众多的圆形石堆墓,石圈墓,石栅墓等古游牧人的墓葬和祭祀遗址。
综观考古学、民俗学资料,敖包是源于原始氏族社会天地祖先崇拜的原生型信仰形态,与当时草原族群原始宗教信仰和萨满教文化有着诸多的渊源关系。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敖包和敖包祭祀不断吸纳不同文化因素,逐渐演化成集祭祀、娱乐、聚会、商贸为一体的复合性文化载体,从而其原有宗教祭祀功能被消弱,社会文化功能日渐突出。
如今,除蒙古族外,鄂温克、达斡尔、锡伯、哈萨克、图瓦等阿尔泰语系民族仍旧或多或少地保留着祭祀敖包的传统。
当今的敖包和敖包祭祀不只是昨天的记忆,而且也是新时期草原文化的重要标志和组成部分。
对草原民族传统人文精神的传承,弘扬和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独到作用。
鄂尔多斯地区是蒙古族传统文化保留较多的地方之一。
尤其在祭祀文化方面,诸如成陵祭祀,苏力德祭祀,敖包祭祀以及成吉思汗八白室、白骏马、阿拉担嘎达苏(金马桩),夏季祭典等宫廷和民间祭祀,祭典较完整地延续至今,成为鄂尔多斯文化的一大亮点。
其中,敖包祭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其它地区相经比较,鄂尔多斯的敖包和敖包祭祀无论数量、种类,还是保存、恢复状况都是首屈一指的。
据阿日宾巴雅尔,曹纳木编著的《鄂托克敖包》一书,在鄂托克地区在历史上曾有过近600多座大小不同类型的敖包,是内蒙古地区敖包数量最多一个旗。
鄂托克敖包是鄂托克文化的一个综合载体和一面镜子。
透过敖包,可以看到该地区文化的今昔和鲜明的地域特色。
鄂托克敖包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种类较多、较全。
大至有行政区域性质的旗敖包、哈喇敖包、驿站敖包、村落敖包、官员敖包;有佛教性质的寺庙敖包、喇嘛敖包、甘珠尔敖包、尼姑敖包;部族、氏族性质的部族敖包、氏族敖包、家族敖包;边界地界性质的边界敖包、标志敖包和诉祷牲畜平安繁生的五畜敖包、镇邪敖包、泉水敖包;祭祀神灵、旗纛的天神敖包,龙神敖包、苏力德敖包;与历史人物有关的英雄敖包、纪念敖包及妇人祭祀的可敦敖包(夫人敖包)等不同性质、特征的敖包。
鄂托克地区拥有如此多数量和种类的敖包,应与其历史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鄂尔多斯蒙古族是守护成吉思汗“白八室”和陵寝的达尔哈特部族的后人。
约在13纪世中叶起开始驻牧于今天的鄂尔多斯高原。
十五世纪中叶北元达延汗重新统一蒙古各部后,将鄂尔多斯部划入右翼三万户,并设“济农”官统领右翼三万户。
由于他们世代守护成吉思汗“白八室”,奉命从事成陵祭奉事宜,所在鄂尔多斯蒙古人中以“白八室”祭典为中心的各种祭祀,祭典礼仪才能够传承到今天。
在当今的乌审、鄂托克、杭锦、伊金霍洛等各旗蒙古族当中依旧保留和延续着不少有别于其它蒙古旗地区的祭祀礼仪和信仰习俗。
就敖包而言,从外在的形制到祭祀的内涵、形式、时间,次数上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
原鄂托克旗地处内蒙古、陕西、宁夏三个省区交界地带,是当时内蒙古土地面积最大的牧业旗。
由于这种地理特征在鄂托克旗与陕西、宁夏二省和乌审、杭锦、阿拉善等邻领盟旗的接界地带曾经有过近100处边界敖包和其它地界性标志物。
此类边界,地界敖包是在清朝以后才出现的区域性敖包。
一般很少有祭祀,只是在某一规定时间双边人员前来共同或各自添置石块进行修缮。
此外,在陕西省靖边县,大马兴县,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陶尔胡县及内蒙古的乌海市、阿拉善盟、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杭锦旗境内还有近50座原鄂托克旗所属敖包。
其中的部分敖包当年随鄂托克蒙古人北迁时被迁移到现在住地外,大多数敖包留在原建造地。
这些遗留在外省、外盟、市、旗地界的敖包,如今已经演化成两旗蒙古族群众和两地各族民众共同朝拜、祭祀的圣地。
尤其是对陕西、宁夏境内的部分敖包,仍有原鄂托克旗相关哈喇、氏族后人每年都前去祭祀外,所在地的汉、回民众按着蒙古族习俗在农历5月13日等规定日子举行盛大的祭典仪式。
他们在焚香祭拜敖包神、关老爷、财神爷、药王神等诸神的同时按着汉族传统开展占卜间挂,唱大戏、集市等活动。
目前,在原鄂托克敖包中由蒙汉民众共同祭祀或当地汉族人继续祭祀的敖包约有近30个。
这种有趣现象在乌审、杭锦等地的遗留敖包祭祀中也普遍存在。
2008年6月我们在陕西省榆林市的榆林区、神木县、靖边县等地考察原乌审敖包时也看到两地蒙汉群众共祭敖包的奇特情景。
蒙古族的传统敖包祭祀一般都禁止外地、外姓、外族等“外人”参加。
而在鄂尔多斯边缘地区出现的这种两地民众和各族群众共祭敖包的独特现象,不仅与该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有着密切联系,而且是与敖包文化本身的演化有关的新的发展动向。
是不同民族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和谐共存的时代音符。
也是敖包文化传承过程中出现的新变化和新的研究课题。
鄂尔多斯地区是受佛教文化影响最深的蒙古族地区之一。
自土默特部安答汗于1578年在青海湖边的仰华寺与西藏佛教格鲁派领首索南嘉措会盟后右翼土默特和鄂尔多斯便成为格鲁派黄教的最早根据地和主要传播地。
一时寺庙林立,喇嘛成群,对该地区的文化曾产生深远的影响。
就在原鄂托克敖包中曾有过100余座与佛教信仰有关的寺庙敖包、喇嘛敖包、甘珠尔敖包、尼姑敖包、经文敖包等名目繁多的敖包,约占敖包总数的五分之一。
其中查巴干其敖包(尼姑敖包)在别的地方很难见到。
佛教传入蒙地后,对敖包祭祀等萨满教信仰进行竭力改造,使之最终演化成佛教与萨满教相互融合、僧俗共祭的综合性祭祀场所。
敖包文化的这种佛教化演变在鄂尔多斯敖包中尤为突出。
一是,敖包的形制发生变化。
蒙古族原生型敖包的外在形制一般都以三重圆锥形为主。
这里的“3”和“圆”来源于萨满教的“天圆”宇宙观和生命宇宙“生—死—再生”运行理念。
而在鄂尔多斯敖包中有不少方形、塔形敖包,与佛教的灵塔和西藏苯教的山神祭坛十分相像。
并且这种方形、塔形敖包多见于寺庙敖包。
二是,敖包的数量有了一定变化。
蒙古族原生型敖包以“1、3、5、7、9、13”等奇数敖包为主,很少有偶数敖包。
在鄂托克、乌审等地的敖包中有部分“2、4、8”等偶数敖包,并多见于寺庙喇嘛敖包中。
三是,敖包的祭祀时间和祭祀次数。
蒙古族等北方游牧民族自古以来,在畜群膘肥体壮、水草丰美的夏季、秋季进行夏秋季祭典活动,祭祀天地祖先诸神,祈求人畜平安繁生的传统。
蒙古族地区的传统敖包祭祀同样都在夏秋两季举行,而且多数在农历5月、6月祭祀,很少有一年多季多次祭祀。
但是鄂托克的敖包普遍有一年中多次祭祀习俗。
其中,大部分敖包在农历5月13日举行“大祭”外,还在正月初3、5、8、13和农历5月25、6月21、8月13、9月13、10月13进行“小祭”,甚至有些敖包在每个季度的初月初一、每月初一都要举行“小祭”仪式。
鄂托克敖包的这种一年多祭现象与别的地方有着较大区别。
可能与佛教的月祭、日祭理念和成吉思汗“四时祭典”传统有渊源关系。
四是,祭祀形式、内涵的变化。
佛教对敖包祭祀进行改造时首先将建造敖包时候以活人、活畜、兵器、铠甲等作“松”压于敖包底的萨满教殉葬式的“压松”仪式替换成以五谷、五宝、五畜鬃毛,佛经等作松的佛教化的“压包木”仪式,并将原来的血祭改变成为白祭,用喇嘛的经文替代萨满的咒语,祝文。
鄂托克的敖包中除极少数氏族敖包外几乎所有敖包在祭祀时都要请喇嘛主持或请喇嘛来念经做法,并按佛教教义僧俗共祭。
其中的大型寺庙敖包、行政区域敖包、家族敖包还专门供奉佛教神仙,并在祭祀时举行3~5天的念经做法和修练“金钢经”、转“甘珠尔经”等纯粹的佛教活动。
五是,在鄂托克敖包中不仅有为数众多的寺庙敖包、喇嘛敖包,而且还有与班禅活佛和修行喇嘛、坐禅喇嘛故事有关的为数不少世俗敖包。
由此可知,佛教对该地区文化的影响力之大,渗透之深。
由于鄂尔多斯蒙古人坚守鄂尔多斯高原,世代守护和供奉成吉思汗“白八室”圣地的特殊历史原因,在鄂尔多斯地区自古有诸多有关成吉思汗及其黄金家族的祭祀礼仪,禁忌习俗,神话传说和相关的历史文化遗存。
在鄂托克敖包中有不少与成吉思汗征伐西夏时的战争经历及成吉思汗八匹黄骏马,成吉思汗哈喇苏力德(黑纛),哈撒尔阿拉格苏力德(花纛)相关连的祭祀敖包、苏力德敖包。
在乌审敖包中也有诸如“金肯敖包”、“特木尔敖包”、“萨冈陵敖包”、“小坟滩敖包”等与成吉思汗及其后人有关的原生型敖包。
再如“敖包”和“苏力德”结合成一体的现象只有在鄂尔多斯地区才能看到。
敖包是祭祀天地祖先的祭坛。
而“苏力德”则是古代的纛。
在成吉思汗蒙古帝国时期曾拥有黑白两纛。
其中的白纛为国旗,象征皇权和和平,黑纛为战旗,象征征服和战争。
在鄂尔多斯地区的多数敖包中央一般都立置一个黑苏力德或酷似苏力德的铁制三叉矛状物。
而在其它地区的敖包中央则立置一个叫做“陶克”的神杆,该“陶克”神杆是一个在顶端雕有红色、黄色桃状物的木杆,类似满族、赫哲族的“索伦杆子”、“祖宗杆子”,具有明显的祖先崇拜,生殖崇拜迹象。
在敖包上立置黑苏力德,并将“苏力德”和“敖包”一同祭祀的这一鄂尔多斯地区独有习俗,应来源于该地区发达的祭祀文化,是敖包祭祀的一种地方变体。
除此之外,在鄂托克、乌审敖包中还有与六世班禅,九世班禅,清末宁夏回民暴动,早期革命者希尼喇嘛等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关的部分敖包。
这些纪念性敖包不仅是鄂托克地区历史沧桑的记忆,而且也是鄂尔多斯人敬重祖先,爱护和平,崇尚自然的特有传统和人文精神的真实写照。
敖包和敖包祭祀作为草原民族特有的信仰文化载体,随着历史的脚步走到今天。
鄂托克敖包是鄂托克传统文化的一个典范和标志。
丰富多彩的敖包文化是该地区宝贵的历史财富和精神文化资源。
对敖包文化的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将对鄂托克地区社会文化建设,尤其是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事业的全面建设和不同文化相互融合,共存共荣的和谐社会环境,自然生态环境的构建等都具有独到的历史和现实价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