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岩溶研究中重大缺陷
岩溶地质存在的问题及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岩溶地质存在的问题及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岩溶是一种具有特殊的物质、能量、结构和功能的生态系统,其具有生态敏感度高、环境容量低、抗干扰能力弱,稳定性差的特征。
工程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这些特征,不然将会引发区域石漠化现象以及由于施工引起的地陷等现象。
岩溶对工程建设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为了避免岩溶所导致工程建设的经济损失,在工程建设中应注意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在本文中介绍了岩溶地质发育的条件特征,论述了岩溶地质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并对岩溶地区的工程建设提出相关建议。
标签:岩溶地质;工程建设;影响引言岩溶也称喀斯特,它是一种可溶性岩石,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岩、石膏等)是典型的例子。
它是受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溶蚀,有时并加以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地貌。
它的形状往往比较奇特,像洞穴、石芽、石沟、石林、溶洞、地下河,甚至峭壁等地貌。
此种地貌,在我国分布极为广泛,广西、云南和贵州是典型的分布地区。
喀斯特按出露条件可划分为:裸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
按气候带可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
按岩性可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
此外,还有按海拔高度、发育程度、水文特征、形成时期等不同的划分等。
岩溶的发育和形成给建筑物、场地和地基的工程地质条件造成一定难度。
因此,在岩溶地区进行各种工程时必须对岩溶进行地质研究,预测并解决因岩溶而引起的各种工程地质问题。
2 岩溶发育条件与特征2.1 岩溶发育条件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是具有可溶物质、流动性、具溶蚀能力的水流以及可供水流运动的通道。
针对碳酸盐岩岩体来说,水流通道、运动的水流、水流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影响岩溶发育的主要因素,当然也受到大气、土壤、地球深部及地质构造条件和气候因素的影响。
首先,地质构造使碳酸盐岩岩体产生破裂、形变,提供水流运动的地理位置和通道;其次,是大气降水和气温的演变过程,提供水源和水流运动的梯度场等;再次,各种来源的CO2,溶入水之后变为碳酸,发生岩溶作用;再次,运动的水流加速岩溶过程,并使碳酸盐岩岩体产生“碳、水、钙”物质循环;最后,各种因素和作用综合集成,形成碳酸盐岩岩体岩溶的发育。
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何溪德
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何溪德摘要:岩土工程勘察服务于工程建设,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地况比较复杂,岩土种类齐全,分布广泛,为了搞好工程建设,必须对岩土进行全面的研究,在土木工程建设中,岩土问题一直困扰着搞工程建筑的人员,所以,现在的首要问题就是站在原有的岩土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努力解决问题,开拓创新,研究新的、可适用的岩土勘察新策略,并加以运用于工程实践中去,解决工程难题。
岩土工程勘察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首先就来谈一谈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问题;对策1岩土工程勘察在工程施工中的重要性岩土工程勘察属于综合性的工程地质调查性工作,岩土工程勘察的对象是建筑场地的岩土体。
岩土体是自然界长期形成的产物,受区域地质环境、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其复杂性、多变性和不确定性因素较多。
因此在前期施工中,一份高质量的土质参数及地貌分析对于工程规划与设计起着决定性的问题。
岩土工程勘察提出的基础类型建议,地基土物理力学指标和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桩基等岩土参数,为设计、施工等提供详实、科学、准确的地质资料,其报告质量对工程的安全和造价起到重要作用。
另外,要实现对岩土工程的地质以及自然地质环境的分析,为工程项目的后续施工提供一些工程地质资料参数和技术上的指导。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在满足相应规范的基础上,不仅要真实客观地反映勘察场地的地层构造、地形、地貌、地下水、岩上性质和不良地质现象等问题,更重要的是正确合理的岩土工程分析评价。
2现今工程建设中岩土工程勘察存在的问题1)岩土分类和描述的准确性低在岩土工程勘察中,报告书的内容编写十分不规范。
虽然工程建设中对岩土分类和描述等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但我国岩土分类、描述的质量仍然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
参数不完整、质量低下的岩土分类报告屡有出现,并且大多报告书的结论很重视,对建议却不是很重视,给勘查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影响。
2)勘察人员综合能力不足,测试方法不正确在当代,一些勘查技术人员对建筑结构设计方面的知识了解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欠缺对勘察原始资料的整理、分析和利用的能力;缺乏辨别真伪、去伪存真、补充印证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各勘察人员分工后交流和沟通很少,对其服务的队形及技术发展情况缺乏了解。
一、岩溶研究国内外现状资料
第一章岩溶研究国内外现状就世界范围讲,岩溶水是居民生活饮用水和工业生产用水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地层岩性和构造的原因,地表水和污染物常常直接进入地下岩溶含水层。
由于地下水系统十分脆弱,非常容易受到污染,一旦污染,挽救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经济发达国家,尤其是在美国,针对岩溶地下水的保护及基础研究工作非常深入,已取得了大量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如在美国Kentucky,地下水作为一个重要的、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得到广泛应用,井水与泉水提供了公共家庭用水的1/3左右,地面溪流作为Kentucky 主要水源,主要由邻近的含水层维系,这种资源很容易受地面活动污染,一旦污染,这种地下水很难或不可能挽救,Kentucky Department for environment Protection将优先权放在地下水污染预防上,这种努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认识到州的不同区域对于污染的敏感程度不同,显然,区别这种差异,进行适当的土地开发,对于水污染的防治非常重要,因而,Kentucky Department for Environment Protection Division of Water Groundwater Branch,主要依据三个水文特征:补给区域、流动速度和分散潜能来建立州水文地质敏感分级图,依据敏感程度分为5级,以对土地开发活动进行指导。
1988年NPS依据国会法成立了国家岩洞和岩溶研究院,该机构的目的就是通过研究将洞穴学深入,增强公共教育,促进环境合理的岩溶和岩溶管理。
1988年在美国成立了水文地质协会,其隶属于Florida 州立大学的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研究中心,其主要的目的是关注和保护含水层的质量,发展必要的科学知识,收集现场资料,提高对水文地质环境和相关模型的理解。
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与NPS合作,将1:7,500,000比例的地图数字化,一个更详细的岩溶地图也正通过USGS与Kentucky和Morehead州立大学领导下的协会的紧密协作在准备着,以满足工程和环境保护的需要。
湖南地区红层岩溶类地质层勘察与预防措施
管理及其他M anagement and other湖南地区红层岩溶类地质层勘察与预防措施樊明山摘要:红层岩溶极具隐蔽性,在实际工作中,地质层表面观察并无显著的岩溶特征,但在显微镜、放大镜下观察,岩石密布晶孔、晶洞,当进入风化状态,尤其是遇连续强降雨气候,此晶孔、晶洞成水迳流通道,地质层中的可溶物质如硫酸盐,芒硝等迅速溶解,岩石的强度显著降低,结构迅速破坏而造成坍塌滑坡等难以预估的地质灾害。
关键词:红层;岩溶;地质勘察方法1 红层岩溶矿体类型红层作为一种陆相沉积建造,其中所含的矿体种类繁多、岩性复杂,其颜色均以红色为基本色,其层厚多为中厚至厚层状,亦有薄层的页岩和巨厚层的砂砾岩和砾岩等。
根据矿体与岩溶的联系,红层岩溶可划分为三种矿体类型。
1.1 粘土岩类岩溶包括紫红色薄~中厚层状的粘土岩,粉砂质粘土岩、泥岩、粉砂质泥岩等,该类型岩石成分比较单一,大多以薄层的形式出现,亦可见厚达数米乃至数十米的情况。
该类型矿体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矿体胶结物成份不含钙质或微含钙质,也没有石膏、芒硝等矿物,因此矿体中所产生的变异以分化或泥化为主,溶蚀现象鲜见,由于结构密实,孔隙率低,是较好的隔水层,也常成为岩溶发育控制层。
二是矿体中的胶结物成份含钙质,有些含有石膏、芒硝等矿物,常伴随岩溶,溶蚀是由于胶结物或部份溶于水的矿物溶蚀,岩溶的规模往往不大,大多表现为溶蚀淋滤晶孔密集,不易引起人们的警惕,形成隐患。
1.2 红层砂岩类岩溶包括紫红色、紫色的红层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细砂岩、砂岩等,该类矿体多为中厚~厚层状,该类矿体有的为泥质、铁质、硅质胶结,有的钙质胶结,矿体中含有碳酸盐(主要为方解石)、硫酸盐、石膏或其他卤化物晶体。
当胶结前者时,基本上不发育,后者则产生溶蚀作用,在矿层内型成溶蚀晶洞或溶隙,成为地下水含水或透水带。
此类型岩溶与一般碳酸盐岩形成岩溶的情况主要有以下不一样:一是溶蚀是由于胶结物或部份溶于水的矿物溶蚀,岩溶的规模往往不大,以至不易引起人们的警惕,二是不像一般的灰岩,只要是裸露的矿岩层均可以见到溶蚀现象,而此类岩溶更受到环境,条件的严格限制,与矿山地下水的流经,矿层裸露时间的长短更加密切相关。
四川盆地红层岩溶发育特征及工程影响问题的探讨
四川盆地红层岩溶发育特征及工程影响问题的探讨摘要:红层是全球广泛分布的地质现象,主要形式表现为陆相碎屑岩沉积地层,因其主要出现的颜色为红色,故名红层。
红层在中生代至新时代各个地层都有出现。
在我国,目前已经发现的红层露出面积为4.6 X 105km2,分布省份多位于西南、西北、华中、华南。
四川盆地和陕甘宁盆地都有完整成片的红层分布。
红层的存在被证实对大型工程建设有重大的威胁。
我国曾出现多次红层类岩溶的工程危害,如四川境内青衣江流域水电站坝址的工程建设中,就遇到过因溶蚀孔洞引起的坝址渗漏问题,此外还发现红层对于建筑地基稳定也有一定的影响,混凝土在红层环境中容易出现腐蚀的情况。
所以目前我国的建筑行业普遍将红层问题看作是建筑施工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正式开工之前,对当地进行实地地质勘查的目的之一,就是确定施工场地周围是否存在红层以及红层分布情况,并将有关红层的报道及时反映,以便提前制定应对措施。
关键词:红层岩溶;发育特征;影响;地区我国的四川省红层岩溶分布广泛,在川内进行的建筑工程很重视红层分布情况的勘查,尤其是野外施工,在远离成熟施工场地的山区从事建筑工程施工,对红层相关的准备工作更是要求严格。
一、目前我国红层岩溶的研究方向(1)是地基渗漏:石油油气藏描述以及工民建勘查等工程问题。
石膏、岩盐、芒硝等在遭受溶蚀淋滤后,易形成孔隙、空洞,增加了岩体透水性,有时还会形成集中的渗漏通道,原来由于技术能力有限,我国选址在红层地质上开工修建的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屈指可数,而且在建设工程中也有意让工程范围尽可能减少的接触红层地区,施工前展开的地质调查也只是偏重于红层岩体力学特性及参数选择,而对于红层岩溶方面的问题则很少涉猎,所以积累下的经验数量也很少。
(2)是关于地下水水化学方面:红层岩溶发育较多的是我国西南地区,以陆相沉积碎屑岩系为主,地质组成主要是砂岩、泥岩、粉砂岩,也存在泥灰岩、灰岩、石膏等。
受沉积环境影响,红层中的易溶盐会在一些区段富集形成含盐层,导致含盐层区地下水水质较为复杂,多表现为咸水、微咸水而不适宜饮用。
岩溶区岩土工程勘察中的问题研究
岩溶区岩土工程勘察中的问题研究岩溶区是指由于地下水与石灰岩作用而形成的地下溶蚀地貌,其地质特征复杂多变,常常伴随着岩溶洞、地下溶洞和地下水流等地质灾害问题。
在岩溶区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存在许多特殊问题需要研究解决,本文将重点讨论岩溶区岩土工程勘察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勘察难度大1.地质调查难度大岩溶地区地下水信息复杂,地下水位变化大,常常需要时刻关注地下水位的变动情况。
在勘察中需要进行地下水调查,确定地下水位、水质等情况,以便制定相应的勘察方案和安全措施。
2.洞穴勘察难度大岩溶区常常伴随着洞穴地貌,洞穴的数量、规模和分布不规则,对勘察人员的技术能力和勘察设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洞穴地质条件的复杂性也增加了勘察的难度。
3.地质灾害隐患难以检测岩溶区地质条件不稳定,地表下可能存在地下导水通道、地下水土流失等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
这些地质灾害往往难以通过常规的勘察手段进行检测和监测,给工程建设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以上问题使得岩溶区的岩土工程勘察难度较大,需要勘察人员具备专业的地质知识和技术能力,以确保勘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勘察技术需创新1.地下水位监测技术针对岩溶区地下水位变动大、水文条件复杂的特点,需要引入先进的地下水位监测技术,实时监测地下水位、水质和地下水流动情况,为勘察提供准确的地下水数据。
常用的地下水位监测技术包括井内测压法、压力式测井仪和电测法等。
这些技术可以帮助勘察人员及时了解地下水情况,制定相应的勘察方案和安全措施。
2.洞穴勘察技术针对岩溶区的特殊地质条件,需要开发适用于洞穴勘察的专业设备和技术。
如地下雷达勘察技术、地下视频勘察技术和洞穴勘察机器人等,可以帮助勘察人员更准确、更安全地进行洞穴勘察,提高勘察效率和勘察质量。
以上创新的勘察技术可以提高岩溶区岩土工程勘察的可靠性和精度,为工程建设提供科学的地质数据和技术支持。
三、勘察方案需科学2.安全的勘察措施针对岩溶区常伴随的地质灾害问题,需在勘察开始前制定合理的安全措施,确保勘察过程中的安全。
岩溶地区岩土工程勘探常见问题和对策分析
岩溶地区岩土工程勘探常见问题和对策分析摘要:在岩溶地区地质勘探中,科学地选用合适的勘探手段,可以有效地提高勘探的工作效率,本文以工程实践出发,阐述了岩溶地区岩土工程勘察的方法及勘探中常见问题,并提出了对常见问题的分析和对策方法探讨,以期对相关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经验。
关键词:岩溶地区;岩土工程;勘探问题;对策分析1概述岩溶地区具有独特的地质构造,在岩土工程勘察中,选择合理有效的勘察方法和勘探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勘探费用,减少后期勘探技术的变动,进而影响项目的进度。
为此,针对岩溶地区的特殊地质情况,需要探讨岩溶岩土工程勘察的方法及勘探中常见问题的应对措施。
2岩溶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常见方法(1)工程地质调查在岩溶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尤其是在岩溶地面塌陷区地面调查是最常用的方式,也是最直观切重要的方式,主要是对岩溶地面塌陷区的地标区位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地表裂缝以及地面下沉等一些岩溶发育情况,以此判定地下岩溶的发育情况。
其中通过调查发现,地面塌陷区、下沉区以及地裂缝等分布方式。
(2)钻探钻探是广泛用于岩土工程勘察的勘探手段,钻探工作的目的是了解一定深度范围内的岩溶发育情况,尤其当地标有覆盖层时,要在地质调查和物探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工程要求指导钻孔布置。
工程地质勘察中通过野外岩芯鉴别、搜集区域地质资料、岩石鉴定试验、室内力学试验等方法详细查明可溶岩的年代,通过钻探岩层的分布范围、力学性状、漏水与涌水情况等,了解岩溶发育的基本特点,从而为基础施工提供指导性建议。
同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选用适宜的钻探方法,配合钻探往往还可以进行钻孔压水试验或抽水试验等水文地质工作。
(3)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勘探现场的各种参数进行地质解译。
目前适用于岩溶勘察的物探方法主要有电阻率法、微重力法、钻孔电磁波透视法、地震层析成像技术和地质雷达等,每一种方法的应用都有其应用的前提,只有在满足前提条件下的勘察效果才会是最好的。
(4)静力触探静力触探可用于覆盖性岩溶工程地质勘察中,通过静力触探手段可以查明第四系覆盖层中有无隐蔽土洞存在;土洞的规模及埋藏位置;可溶岩岩面红黏土的状态和特性;疏松裂隙带的分布及其范围等。
岩溶区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
岩溶区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发表时间:2019-04-28T15:28:29.093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6期作者:徐光平[导读] 摘要:我国岩溶发育区十分广阔,随着经济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土空间利用率越来越高,很多岩溶发育区都不可避免地兴建工程。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东广州 510060摘要:我国岩溶发育区十分广阔,随着经济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土空间利用率越来越高,很多岩溶发育区都不可避免地兴建工程。
岩溶区因其地质条件复杂,传统的勘察技术很难探明地下情况,甚至会误导后续设计施工建设。
本文主要分析岩溶区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常见问题和解决对策,并探讨科学合理的勘察方法,为相关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岩溶区;工程勘察;常见问题;解决对策1 引言我国灰岩区占国土陆地面积约1/3,为岩溶发育提供丰富的物质条件。
我国地质历史时期地壳活动比较频繁,导致我国岩溶发育十分普遍,并且区域规模大,岩溶区地质条件复杂,因此非常不利于在岩溶发育地区开展工程建设。
我国许多大中城市都有岩溶极为发育区,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国土空间资源利用率逐渐提高,城市建筑密度越来越高,这些岩溶发育区都在开展各类工程建设,包括工民建、市政、交通、水利等。
目前针对简单地质条件区域的常规勘察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岩溶区的勘察要求,甚至很多时候得出的勘察结果与实际严重不符,极大地影响工程设计和施工的正常推进。
因此,针对常规勘察手段的改进显得尤为必要,然而目前勘察设备创新跟不上实际应用发展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勘测人员不断发现岩土工程勘察中的问题并寻求解决对策,尽可能准确地探明岩溶区工程地质条件,并给出正确的评价和合理的建议。
2岩溶区岩土工程勘察的重要意义自然条件下岩溶区经常发生地质灾害,例如岩溶塌陷、岩溶区的崩塌、滑坡、泥石流、洪涝等,这些地质灾害与地貌特征和岩溶发育情况存在内在联系。
岩溶区地质灾害分布广、区域性强、灾害性强、危害性大,地质灾害活动具有同步叠加、连续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灾害爆发频率增大。
岩溶场地勘察技术质量控制风险清单_1
岩溶场地勘察技术质量控制风险清单发布时间:2021-03-19T12:12:03.500Z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34期作者:李春发、滕开永[导读] 在岩溶场地进行工程建设,由于场地存在岩溶不良地质作用。
其主要表现为场地内浅部覆盖厚薄不均的红黏土,具上硬下软的特点且发育土洞。
李春发、滕开永摘要:在岩溶场地进行工程建设,由于场地存在岩溶不良地质作用。
其主要表现为场地内浅部覆盖厚薄不均的红黏土,具上硬下软的特点且发育土洞。
在深部的碳酸盐岩具有可溶性,在地下水及岩石节理、裂隙影响下,具不规则的溶洞发育。
土洞及溶洞的发育,在外力作用下可能造成地面塌陷,造成建筑物地基突然陷落破坏,对建筑物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为保证建筑物安全,必须查明场地岩溶不良地质作用发育规律。
岩溶场地勘察技术质量控制优劣起到核心作用,勘察技术质量控制贯穿于施工全过程,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事前质量控制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多年勘察施工经验总结,创新工作方法,建立勘察技术质量控制风险清单制度,是减少和消除质量事故的最佳路径。
(工作单位:云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八一四队。
作者:李春发、滕开永)1、岩溶特征岩溶又称喀斯特,是指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特征(包括水的机械侵蚀和坍塌作用以及物质的携出、转移和再沉积)的综合地质作用,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现象的统称。
岩石的可溶性与透水性、水的溶蚀性与流动性是岩溶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岩溶地区最主要的特点是形成一系列的独特地貌景观,如地表的溶沟、石芽、溶隙、溶槽、漏斗、洼地、溶盆、峰林、孤峰、溶丘、干谷,地下的落水洞、溶洞、地下湖、暗河系统及各种洞穴堆积物。
同时,也形成一系列的特殊的水文地质现象,如冲沟很少且主要呈现出干谷或悬谷,地表水系不发育主要转入地下水系,因地下架空结构而使可溶岩透水性明显增大,成为良好含水层;岩溶水空间分布极不均匀,且埋深一般较大,动态变化强烈,流态复杂。
岩溶地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处理措施
处理效果的反馈方式:监测、 检测、评估报告
处理效果的持续监测:定期检 查、长期观察
处理效果的改进建议:根据反 馈进行优化和调整
岩溶地区工程地质问题处理技术展望 未来发展方向:研发更高效、环保的处理技术 技术创新: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提高处理效果 应用前景:在更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挑战:岩溶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处 理技术难度大
,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定义:岩溶塌陷 是指岩溶地区地 面塌陷的现象通 常是由于地下水 位下降或地下溶 洞发育所致。
原因:地下水位 的下降可能是由 于地下水开采、 降雨量减少等原 因引起的;地下 溶洞的发育是由 于地下水溶蚀石 灰岩等可溶性岩 石形成的。
影响:岩溶塌陷 会导致地面塌陷、 建筑物损坏、农 田淹没等危害严 重影响人们的生 命财产安全。
岩溶地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还包括其他一些问题如不良地质现象、地温异常等。
地面变形:岩溶地区常见的工程地质问题之一包括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面裂缝等。 地下水问题:岩溶地区地下水丰富且流动速度快对工程造成一定影响。 岩体稳定性问题:岩溶地区岩体结构复杂稳定性差易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洞穴与地下工程问题:岩溶地区存在大量洞穴和地下工程对工程设计和施工造成一定难度。
缺点:处理方法可 能受到地理环境、 技术条件等多种因 素的限制实施难度 较大成本较高。
案例分析:以某实 际工程为例说明处 理措施在解决岩溶 地区工程地质问题 方面的应用和效果 。
结论:处理措施的 优缺点应根据实际 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选择最适合的处理 方法。
处理效果的评估标准:稳定性、 安全性、经济性
预防措施:对岩溶地区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了解地下溶洞、暗河等分布情况采取适当的桩基、地 基加固等措施预防建筑物沉降和塌陷。
酉水流域贵州段红色岩溶特征及成因
第39卷第6期2020年12月中国岩溶Vol.39No.6Dec.2020CARSOLOGICASINICA酉水流域贵州段红色岩溶特征及成因姜伏伟1,董颖2,陈友智1,于宁1,曹晓娟2(1.贵州理工学院,贵阳550003;2.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北京100083)摘要:在酉水流域贵州段及其周围存在一套特殊的以红色为主、白色为辅、外观形态凹凸有序的独特岩溶地貌。
文章将该类地貌命名为“红色岩溶”,并调查了研究区红色岩溶的分布范围、颜色特征、形态特征。
通过地表水体pH 、土壤pH 和CO 2溶度测试及岩石薄片鉴定,分析了红色岩溶塑形作用力及塑性环境。
进一步,总结分析了红色岩溶的成因条件及成因过程。
关键词:红色岩溶;酉水流域;凹凸有序;差异溶蚀中图分类号:P9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810(2020)06-0937-08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0引言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在酉水流域贵州段及其周围发现了一套特殊的、以红色为主、白色为辅、外观形态凹凸有序的独特岩溶地貌。
有一些学者[1-3]称其为“红石林”,但曹晓娟等[4]明确了它与“红石林”的差异,并称其为“红色岩溶景观”,但未给出科学定义。
关于这套特殊的岩溶地貌,笔者将其命名为“红色岩溶”。
在红色岩溶相关研究方面,曹晓娟等[4]依据区域地质背景、成景地层结构、岩性组合等,讨论了红色岩溶地貌景观的形成条件、演化模式。
除此之外,鲜有其它方面的相关研究。
红色岩溶地貌在岩溶类型中具有独特的唯一性,丰富了岩溶资源多样性,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其极具观赏性的形态特征,对促进武陵山国家级贫困区区域旅游产业发展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及产业经济价值。
本文针对酉水流域贵州段的红色岩溶开展成因研究,为后期该类地貌景观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红色岩溶分布区域1.1分布位置根据野外调查,酉水流域贵州段红色岩溶发育于奥陶系大湾组紫红色泥质灰岩,整体被土层覆盖,局部裸露,部分人为剥离表土出露。
岩溶地区工程勘察重点与难点
岩溶地区工程勘察重点与难点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类的工程基础设施逐渐进入了中国的角角落落。
与工程大范围开展相伴随的是工程技术的提高,在面对各类复杂的地形地势、土质结构时,工程勘察施工的技术越来越先进,各类具有新时代技术特色的设备逐渐投入应用。
然而,尽管技术方面不断进步,实践中的工程勘察仍面临着较多的难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寻找解决的良策。
岩溶地区的工程勘察工作便是较为突出的难题,此类工作关系重大,对日后工程的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必须得到妥善处理。
关键词:岩溶地区;工程勘察;地基处理岩溶地区是中国施工建筑中并不常见的土质类型,一般而言,岩溶地区主要在中国西南地区,但其他地区也会偶尔出现具有类似特征的地质结构。
岩溶地区的地质结构相对并不稳定,可变的因素较多,极易为工程建筑埋下隐患。
因此,为了减少或者杜绝岩溶地区的建筑稳定性事故,工程勘察工作便显得尤为重要。
1岩溶地区工程勘察的重点内容岩溶地区的工程勘察工作应当具有以下几个重点:第一、坚持科学的地基处理原则;第二、坚持先进的工程勘察技术手段。
1.1科学的地基处理原则依据目前的工程勘察技术方法以及相关的理论经验,岩溶地区的地基处理原则主要有因地制宜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主要是指在岩溶地区的工程勘察工作中,注重对溶洞的特点进行研究,根据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技术手段。
溶洞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分为单层溶洞和重叠溶洞,二者均是较为常见的溶洞类型,并且二者的特征具有显著不同,不能一视同仁,采取完全相同的处理方法。
首先在单层溶洞的处理中,必须首先考虑洞体的稳固性问题,单层溶洞的洞体是否能够承受地基以上的重量需要进行重点关注。
其次,在重叠溶洞之中,工程勘察的手段和方法需要进行改变。
重叠溶洞具有比单层溶洞更加复杂的内部构造,故相应的其内部的稳定性解决措施也较为复杂。
依据不同的重叠溶洞特点,有着不同的处理技术。
第一种,在工程施工设计与重叠溶洞的位置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采取躲避重叠溶洞的方法,将打孔位置控制在重叠溶洞的范围以外。
红黏土特性研究
红粘土一、概述红粘土一般用来指代世纪晚期中国广大地区广泛堆积的土状堆积物。
在黄土高原地区其不连续分布于上覆黄土之下, 部分地区整合接触。
其下界年龄约8Ma, 即形成于晚、中新世纪, 过去由于其含有较多的三趾马化石而被称之为三趾马红土。
关于其成因, 还存在争议, 一般认同风成说。
和黄土相比, 红粘土没有湿陷性, 但是其在暴露地表时容易龟裂, 成为破碎颗粒。
野外剖面中可见红粘土和钙质结核层交替成层分布。
压实后水稳性较好, 强度较高。
1.定义红粘土是碳酸盐岩系地区, 由石灰岩, 白云岩等(属碳酸盐类岩石)在亚热带温湿气候条件下, 经风化, 残积、坡积或残—坡积所形成并覆盖于基岩上, 呈棕红、褐黄等色的高塑性粘土。
2.分布红粘土广泛分布于我国的云贵高原、四川东部、广西、安徽、粤北及鄂西、湘西等地区的低山、丘陵地带的顶部和山间盆地、洼地、缓坡及坡脚地段。
3.分类其液限大于或等于50%, 上硬下软, 具有明显的失水收缩性, 裂隙发育, 称为原生红粘土;原生红粘土经再搬运, 沉积后仍保留红粘土的基本特征, 液限大于45%的土称为次生红粘土。
从红粘土的形成过程分析可以看出, 由于物质的来源的差异及经历不同程度的红粘土化作用, 形成的红粘土类型不同:一类是各种岩石的残积(或局部坡积)风化壳上部的原生残积红粘土(经过再搬运而形成的, 称为次生红粘土);(1)一类是非残坡积成因, 在氧化环境中经过搬运、沉积、红粘土化作用而形成的红粘土。
(2)我国分布最广的红粘土有如下几类:(3)花岗岩残积红粘土: 华南各地广泛分布着燕山期花岗岩类, 发育着较厚的红色风化壳, 表层全风化带为残积土。
根据其成分和结构特征, 可分为均质红粘土、网纹红粘土和杂色粘性土, 前两者统称残积红粘土。
(4)玄武岩残积红粘土: 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北部, 第四纪期间多期大面积喷发的玄武岩, 经分化后, 形成厚薄不等的风化壳, 其表层的红色粘性土就是残积红粘土。
贵州岩溶地区红土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贵州岩溶地区红土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林进也;朱立军
【期刊名称】《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1997(26)2
【摘要】选择贵州岩溶地区具有典型亚热带岩溶地貌和生态环境特征、发育完整的白云岩和灰岩红土剖面,依据12个剖面72件样品的常量和微量元素化学分析资料,研究了岩溶地区红土的地球化学特征。
提出了碳酸盐岩红土成土地球化学的三个主要过程:富硅铝脱钙镁过程、富铁锰过程和富铝脱硅过程。
在碳酸盐红土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Cu、Pb、Zn、Ni、Co、Cr、Rb、F、Cl和As等微量元素也发生了明显的富集和分异。
【总页数】6页(P31-36)
【关键词】红土;地球化学;岩溶地区;碳酸盐岩红土;成因
【作者】林进也;朱立军
【作者单位】贵州工业大学资源工程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42.132
【相关文献】
1.贵州岩溶地区红土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演化 [J], 林进也
2.衡阳地区红土剖面微量元素Rb、Sr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J], 郝丽婷;熊平生
3.贵州喀斯特地区河流的研究——碳酸盐岩溶解控制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J], 韩贵琳;刘丛强
4.岩溶地区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迁移规律--以贵州双河洞为例 [J], 殷超;周忠发;田衷珲;张绍云;汪炎林
5.岩溶土壤的生态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以贵州贞丰—关岭岩溶石山地区为例 [J], 任京辰;张平究;潘根兴;宋林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岩土工程中的岩溶地质问题
岩土工程中的岩溶地质问题岩溶地质问题在岩土工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岩溶地质是指在地下水的作用下,由于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地质构造,如溶洞、地下河、岩溶槽等。
岩溶地质问题的存在对岩土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营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岩溶地质问题在岩土工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应对这些问题。
一、岩溶地质问题的重要性1. 对工程结构的稳定性的影响岩溶地质问题可能导致地下水渗流的变化,进而影响到岩土工程结构的稳定性。
溶洞的存在会导致地下水势的不稳定,进而引发地质灾害,如地面塌陷、地下水突出等。
此外,溶洞的塌陷还可能导致工程结构的破坏和损失。
因此,在岩土工程设计和施工中,应充分考虑地下溶洞对工程结构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确保工程的稳定性。
2. 地表沉降引起的问题岩溶地质问题还可能导致地表沉降,进而引发地面的变形和破裂。
地表沉降可能对附近的建筑物和基础设施造成不利影响,如桥梁的破裂、道路的塌陷等。
因此,在进行岩土工程施工前,需要详细了解地下岩溶地质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地表沉降的风险。
3. 地下水环境的变化岩溶地质问题可能引起地下水环境的变化,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
例如,溶洞的存在可能会导致地下水质的变化,使得地下水变得不适合人类直接饮用。
此外,岩溶地质问题还可能会导致地下水资源的流失,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因此,在岩土工程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岩溶地质问题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地下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完整性。
二、应对岩溶地质问题的措施1. 前期勘察和评估在进行岩土工程设计前,必须进行详细的前期勘察和评估,了解存在的岩溶地质问题及其对工程的潜在影响。
这包括对地下溶洞、地下河流等进行详细的勘察,并通过各种地质勘探手段获得准确的数据。
这些数据将有助于设计师和工程师制定相应的设计方案和施工策略,以减少岩溶地质问题对工程的不利影响。
2. 合理的工程设计基于前期勘察和评估的数据,设计师应针对岩溶地质问题提出合理的工程设计方案。
红土、岩溶研究中存在的重大缺陷
红土、岩溶研究中存在的重大缺陷概述1.1 红土、岩溶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上个世纪的五八六O年间(即19581960年),由于我国西南地区大面积分布有红土,因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由当时的建工部综合勘察院西南分院对中国西南地区的红土,特别是对昆明、个旧、贵阳、遵义等地的红土进行了调查研究,在限于时间短,有关的实验工作很少的情况下,建工部西南分院仅以这些地区红土大面积堆积覆盖在碳酸盐岩(特别是石灰岩)之上,以石灰岩中存在少量的Si. AL. Fe 等难溶物质可能残留下来形成风化物为依据,作出了一个欠客观、欠科学的结论:在我们所研究的地区内的红粘土,除昆明东北茨坝一部分的土层,属于玄武岩,个旧一部分为页岩的风化物之外,其他则全部为石灰岩风化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结论逐渐被改造成了一个更为欠客观、欠科学的定义:碳酸盐岩系出露区的岩石,经红土化作用形成的棕红,褐黄等色的高塑性粘性土称为红粘土(《工程地质手册》.第三版.1990;《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规程》.2001.07.01实施;《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2.03.01实施(详见正文及条文说明);《注册岩土工程师》.2002.07;《土木工程地质学》.教材.1994.江西高校出版社;《工程地质学》.教材.1999.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工程地质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规划推荐教材.2005.07.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等等相关的规程规范、教科书、文献资料中均有反映)。
这个定义把石灰岩扩大到包括石灰岩、白云岩等的碳酸盐岩系岩石,欠客观、欠科学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更加严重的是,在我国逐渐形成了一种不可动摇的错误的权威观念---红粘土是碳酸盐岩风化壳[或称为碳酸盐岩红土风化壳、残积土等。
通过本文2.2及试论碳酸盐岩上覆红土的形成模式及演化趋势(地质科学.2003)的分析,红粘土不是碳酸盐岩风化壳(也不是所谓的碳酸盐岩红土风化壳、残积土等),它是由运积作用形成的。
岩溶红土地基中的软土类型及其工程特性
岩溶红土地基中的软土类型及其工程特性
岩溶红土地基中的软土类型及其工程特性
根据岩溶红土地基软土的形成条件划分出了岩沟型、层间型及洞中型三种不同的软土类型,在此基础上,通过取样测试并结合前人已有成果,对不同类型软土的工程地质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岩溶红土地基软土是一种与岩溶作用关系密切的.特殊软土;(2)岩溶红土地基软土的天然含水量和压缩性均明显小而重度又普遍高于泻湖相软土;(3)60%的岩沟型残积软土其天然含水量均小于液限含水量;(4)岩溶红土地基软土的工程地质问题主要表现为地基不均匀沉陷、边坡失稳和诱发土洞塌陷等.基于岩溶红土地基软土形成条件及其工程地质性质比较特殊,建议把它叫作"岩溶软土",以示与其它成因软土相区别.
作者:韦复才 WEI Fu-cai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桂林,541004 刊名: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ISTIC PKU 英文刊名: HYDROGEOLOGY & ENGINEERING GEOLOGY 年,卷(期):2007 34(6) 分类号: P642.253 关键词:岩溶红土形成条件物理力学性质工程地质问题。
中国南方碳酸盐岩上覆红土形成机制研究进展
中国南方碳酸盐岩上覆红土形成机制研究进展
徐则民;黄润秋;唐正光;费维水
【期刊名称】《地球与环境》
【年(卷),期】2005(33)4
【摘要】碳酸盐岩上覆红土在中国南方分布广泛,已提出的用于解释其形成机制的有溶蚀-残积说、溶蚀-交代说和外来沉积说,溶蚀-残积说应该是红土形成的真正机制。
形成红土消耗的原岩可能是质纯碳酸盐岩,但更可能是含有泥质碳酸盐岩,甚至碎屑岩或粘土岩。
红土中粘土矿物来源应该有二,一是原岩所夹粘土矿物,二是原岩中硅酸盐矿物溶解形成的次生粘土矿物;铁氧化物应该来自原岩中黄铁矿的次生演化。
完整的红土剖面应该由红土层、杂色粘土层和碳酸盐岩腐岩组成。
碳酸盐岩腐岩形成于包气带,由原岩中的碳酸盐溶解后再次沉淀形成,主要由钙华和残余碳酸盐晶体组成。
红土地区的石漠化趋势主要与红土向地下岩溶空间渗漏有关。
【总页数】8页(P29-36)
【关键词】红土;碳酸盐岩;形成机制;化学风化;石漠化
【作者】徐则民;黄润秋;唐正光;费维水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土木系;成都理工大学工程地质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42.139
【相关文献】
1.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缝洞单元形成机制及模式研究进展报告 [J], 金强;邹胜章;钟建华;田飞;康逊
2.对黎廷宇先生等所著“黔中碳酸盐岩和非碳酸盐岩上覆土壤CO_2来源的对比研究”一文的商榷 [J], 刘再华
3.试论碳酸盐岩上覆红土的形成模式及演化趋势 [J], 符必昌;黄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岩溶地区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问题探讨马田
岩溶地区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问题探讨马田发布时间:2021-09-30T06:30:45.495Z 来源:《防护工程》2021年14期作者:马田[导读] :勘察工作在工程建设中是一个特别重要的环节,勘察的质量会直接影响整个工程质量和使用安全。
在贵州岩溶地区,受诸多因素影响,勘察工作存在一定的误区和问题,需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具体存在的原因,找准对应的解决措施,从根本上提高勘察工作质量[1]。
马田湖南核工业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湖南 410000摘要:勘察工作在工程建设中是一个特别重要的环节,勘察的质量会直接影响整个工程质量和使用安全。
在贵州岩溶地区,受诸多因素影响,勘察工作存在一定的误区和问题,需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具体存在的原因,找准对应的解决措施,从根本上提高勘察工作质量[1]。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岩溶地区;问题;探讨引言岩土工程勘察在工程建设当中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它对工程项目建设的经济性、安全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岩土工程勘察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工程建设施工效率下降,甚至出现质量问题。
因此,岩土工程勘察人员应深入探究影响勘察质量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解决措施,提高勘察质量[2]。
1岩土地质勘察的特点1.1隐蔽性岩土地质勘察工作主要是针对地质图纸,因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勘察对象和作业范围,导致岩土勘察工作具有隐蔽性。
在岩土地质勘察工作中,具有较大的勘察难度,工作人员无法简单的了解岩土地质质量,在勘察工作中,工作人员需要重视这项工作的隐蔽性,制定针对性的勘察工作方案。
1.2风险性在岩土地质勘察工作中,岩土土质结构具有均匀性,因为施工环境比较复杂,勘测区域自然环境具有多变性,直接影响到岩土地质勘察精度,同时也增加了勘察工作的风险。
在实际施工中,勘察人员需要采取合适的监控方案,有效监控岩土地质勘察项目,降低自然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1.3 时效性在岩土地质勘察工作中,因为勘察工作具有隐蔽性,如果工作人员没有及时落实土质检测工作,将会增加工作的安全隐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土、岩溶研究中存在的重大缺陷……中国科学面临的最大挑战:谁为中国科学负责?……在中国正演绎着与“地心说”相似地以错误的权威观念践踏人类智慧和科学文明的悲剧!……谁若对此熟视无睹,谁就将成为中国科学的罪人:中国科学的耻辱!中国科学的耻辱广益[ 由于本文涉及的所有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相关的重大科技问题需要广大的志士仁人响应并一起来廓清和阐释,以“集思广益”之“广益”名发布此文。
如果本文在同仁的响应和支持下为祖国科教事业做出了贡献,这便是二十一世纪对“集思广益”的最好诠释。
而本文阐述的是一类人人都可以为祖国科教事业做出具体和重要贡献的大课题,对本文客观和理智的肯定、认同、支持的呼声以及提出更多富有创造性、建设性的新发现、新观点等等,每个人为此付出的努力都将镌刻在中国科技历史的丰碑上。
为了本文的科学寓意,希望参与讨论者只对相关的科技问题进行评述(切莫提及个人及人名),并在系统理解本文及«试论碳酸盐岩上覆红土的形成模式及演化趋势»(地质科学.2003)基础上发表客观和有价值的见解。
与此同时,如果没有人能从根本上否定我们对碳酸盐岩上覆红土成因及形成模式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核心观点,呼吁并建议中国政府的下属科技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和个人客观、冷静思考相关问题,停止对红土、岩溶及相关课题的研究、申报、审批;停止相关规程规范、教科书等的使用;待确立了符合客观实际的地球发展演化规律的前提下对红土、岩溶相关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研究才是科学之举。
至此,还希望个别人不要断章取义附会我们的观点,作调整后继续进行就事论事的研究,这将加剧其危害,切忌!此外,对本文欠妥之处,恳请酌谅。
本文经再三考虑:由于相关问题对我国科教事业已经、正在、继续产生着巨大危害,在我国历史上制造了空前的学术灾难和科学悲剧,严重违背、损害了我国正在实施的科教兴国、科学发展观战略决策;且究其根源,半个世纪以来,相关问题的形成及危害实际上也是中国政府的一些科研机构资助支持、把关不严、重视不够的结果;而相关问题与温家宝总理所学专业相通。
因此,无论从国家的高度,还是从专业角度,应该呈请中国国务院温家宝总理及其他的政府、科技领导人以及时了解、掌握并妥善处理相关事宜,此致!对于我们深爱的祖国,有什么能超越责任感、使命感吗!对于至高无上的科学真理,有什么能超越求知欲、正义感吗!“广益”之名义便在于一种探索勇气和创造精神渴望得到全社会最真诚、最无私、最珍贵的支持、帮助和爱护!]从科学的角度,“地心说”对西方科学的禁锢和毒害是人类科学的耻辱;而对于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红土、岩溶研究中存在的重大缺陷”对中国科学的禁锢和毒害是现代文明的耻辱,更是中国科学的耻辱。
“地心说”和“红土、岩溶研究中存在的重大缺陷”二者都是以错误的权威观念践踏人类智慧和科学文明,都应该给予坚决的屏弃。
对相关问题,谁若熟视无睹,谁就将成为中国科学、及至人类文明的罪人。
由于各种原因,相关问题只能在互联网的平台上供世人参阅、讨论,并考虑到相关问题既是科技问题、也是科学哲学问题,就相关问题的形成过程及其对我国相关科教领域产生的重大影响,值得我国科技界及全社会给予高度重视和深入讨论,集思广益以兴利除弊、集思广益以恢弘中国人的无穷智慧,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需要世人的广泛参与……!«红土、岩溶研究中存在的重大缺陷»•一类我国自然科技界的严重误区•一类跨世纪的学科难题•一类有违我国实施科教兴国、科学发展观战略的科技问题1 概述1.1 红土、岩溶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上个世纪的五八—六O年间(即1958—1960年),由于我国西南地区大面积分布有红土,因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由当时的建工部综合勘察院西南分院对中国西南地区的红土,特别是对“昆明、个旧、贵阳、遵义”等地的红土进行了调查研究,在“限于时间短,有关的实验工作很少”的情况下,建工部西南分院仅以这些地区红土大面积堆积覆盖在碳酸盐岩(特别是石灰岩)之上,以石灰岩中存在少量的Si. AL. Fe 等难溶物质可能残留下来形成“风化物”为依据,作出了一个欠客观、欠科学的结论:“在我们所研究的地区内的红粘土,除昆明东北茨坝一部分的土层,属于玄武岩,个旧一部分为页岩的风化物之外,其他则全部为石灰岩风化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结论逐渐被改造成了一个更为欠客观、欠科学的定义:碳酸盐岩系出露区的岩石,经红土化作用形成的棕红,褐黄等色的高塑性粘性土称为红粘土(《工程地质手册》.第三版.1990;《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规程》.2001.07.01实施;《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2.03.01实施(详见正文及条文说明);《注册岩土工程师》.2002.07;《土木工程地质学》.教材.1994.江西高校出版社;《工程地质学》.教材.1999.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工程地质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规划推荐教材. 2005.07.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等等相关的规程规范、教科书、文献资料中均有反映)。
这个定义把石灰岩扩大到包括石灰岩、白云岩等的碳酸盐岩系岩石,欠客观、欠科学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更加严重的是,在我国逐渐形成了一种不可动摇的错误的权威观念---红粘土是碳酸盐岩风化壳[或称为碳酸盐岩红土风化壳、残积土等。
通过本文 2.2及«试论碳酸盐岩上覆红土的形成模式及演化趋势»(地质科学.2003)的分析,红粘土不是碳酸盐岩风化壳(也不是所谓的碳酸盐岩红土风化壳、残积土等),它是由运积作用形成的。
因此,“红粘土是碳酸盐岩风化壳”这个权威观念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由这个错误观念产生了极为严重的不利影响。
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1)由于把红粘土指定为碳酸盐岩的风化产物,而我国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因无法建立起红粘土与碳酸盐岩实际和理论的相互联系,长期以来照搬照用上述结论和定义,结果是:①红粘土定义成为经典公理,无人究其理,错误弥重;②红土的成因、形成过程、分类特征没有人能进行客观科学的分析论证,至今模糊不清,致使相关的国家规程规范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③国家规程规范及教科书等等有关红土的描述规定大多只提及碳酸盐岩上的红粘土,其它真正由玄武岩、花岗岩、砂页岩等等硅酸盐岩形成并分布在这些岩石之上的大量残积红土被忽视遗弃,或者被错误地当作碳酸盐岩上的红粘土经搬运形成的“次生红粘土”,或者被当作非正统的旁类土体等等本末倒置、违背客观事实的问题层出不穷;④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因无法建立起红粘土与碳酸盐岩实际和理论的相互联系,往往对相关问题进行臆测(如后面要提到的某院士等人的臆测),形成不科学的权威垄断;⑤由于欠客观、欠科学的结论、定义和错误观念把红粘土与碳酸盐岩的相互关系搞错了,使我国大量相关的红土、岩溶研究结果存在严重缺陷,等等贻害不胜枚举。
(2)由于国家相关规程规范及文献资料对红土、岩溶欠客观、欠科学的定义和研究结论,使我国大量从事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岩土工程等等的工程技术人员执行着欠客观、欠科学的红土、岩溶评价标准、评价方法。
(3)由于我国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岩土工程、岩溶学等与地学相关的各领域规程规范、教科书及文献资料对红土、岩溶欠客观、欠科学的定义和阐释,使我国各院校千千万万学子已经或正在接受错误知识和信息的误导伤害。
(4)由于欠客观、欠科学的结论、定义和错误观念的束缚和误导,人们因无法建立起“红粘土”与“碳酸盐岩”之间的成因联系,使红土科技界对红土形成至关重要的“红土化作用”的本质不能进行客观科学的分析论证,使红土的成因、形成过程、分类特征、工程特性等至今模糊不清。
特别是,在红土科技界,我国当前有关的规程规范、教科书、文献资料等等大多只提到碳酸盐岩之上的“红粘土”,而分布于碳酸盐岩之外的真正由玄武岩、花岗岩等硅酸盐岩经红土化作用形成的大量红土被遗弃或误解,造成红土研究的严重缺失,从而使整个红土学科基本处于空白、迷茫,甚至如上所述的本末倒置、违背客观事实欠科学的状态之中。
(5)由于欠客观、欠科学的结论、定义和错误观念的束缚和误导,使广大的岩溶研究人员错误地理解红粘土与碳酸盐岩的相互关系,导致我国相关岩溶研究存在严重缺陷,岩溶学界需要重新确立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6)由于欠客观、欠科学的结论、定义和错误观念的束缚和误导,使红土及岩溶作用的本质得不到客观科学的揭示,从而使得我国西南、华中、华南等地100多万平方公里红土和岩溶地区日益加剧的水土流失、石漠化、生态环境恶化等等灾害得不到有效遏制;珍贵的红土资源得不到合理开发利用。
(7)由于欠客观、欠科学的结论、定义和错误观念的束缚和误导,掩盖了红土、岩溶形成发育事实真相,使红土和岩溶中蕴涵的丰富、重大的地球科学信息得不到客观、科学揭示。
(8)由于欠客观、欠科学的结论、定义和错误观念的束缚和误导,使我国众多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正在浪费国家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继续进行错误的研究,得出错误的结果并产生新的误导。
实际上,由于欠客观、欠科学的结论、定义和错误观念的束缚和误导产生的严重后果和不良影响实在太多了,而其产生的每一个严重后果和不良影响都是现代文明社会所不容许的,更是与我国当今所倡导的科教兴国、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的。
1.2 红土、岩溶研究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从以上简述中已经显示出红土、岩溶研究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的确,对于一类自然科学问题,如果其前提定义和观念都是欠客观、欠科学、甚至是错误的,其所有科学研究结果都可能存在缺陷。
特别是由此形成的有缺陷的研究结果在我国的长期累积,已对我国的自然科技界、教育界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表现了廓清、纠正相关学术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因此,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处处显示出其重要价值和意义,概括如下:(1)结束、消除我国所有相关规程规范、教科书及文献资料等对红土、岩溶欠客观、欠科学的定义、研究结论和错误观念等等对千千万万殷殷学子的误导伤害。
确立客观科学的红土知识,确立红土与碳酸盐岩符合客观实际的相互关系,确立客观科学的岩溶知识,为祖国科教兴国、科学发展观战略的实施作出贡献。
(2)结束、消除我国所有规程规范、文献资料等对红土、岩溶欠客观、欠科学的结论、定义和错误观念在我国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岩土工程、岩溶学等等科技界的严重危害和影响。
确立我国新的符合客观实际的红土、岩溶工程特性评价体系。
(3)结束我国现在众多的科技人员对红土、岩溶的欠客观、欠科学的认识和研究,阻止国家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的继续浪费,阻止由于新的错误研究结果造成新的误导。
(4)结束历来我国科技界在欠客观、欠科学的结论、定义和错误观念禁锢下对有关红土、岩溶等相关课题的申报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