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仁汤看湿热治疗之法
【三仁汤:治疗脾胃湿热】
![【三仁汤:治疗脾胃湿热】](https://img.taocdn.com/s3/m/92f2ef62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8b.png)
【三仁汤:治疗脾胃湿热】脾胃湿热症状症见脘腹痞满、体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热口苦、渴不多饮、尿少而黄,甚至面目皮肤发黄如橘子色,舌苔黄腻,脉濡数。
1、脘灼热疼痛,嘈杂泛酸。
2、口干口苦,渴不欲饮,口甜粘浊,食甜食则冒酸水,纳呆恶心,身重肢倦。
3、小便色黄,大便不畅(不爽粘滞),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三仁汤治疗脾胃湿热配方:杏仁 15克、飞滑石 18克、白通草 6克、白蔻仁 6克、竹叶 6克、厚朴 6克、生薏仁 18克、半夏 15克。
解读:方用杏仁宣通上焦肺气,使气化有助于湿化;白蔻仁开发中焦湿滞,化浊宜中;苡仁益脾渗湿,使湿热从下而去;三药为主,故名'三仁'。
辅以半夏、厚朴除湿消痞,行气散满;通草、滑石、竹叶清利湿热。
诸药合用,共成宣上、畅中、渗下之剂,而有清热利湿,宣畅混浊之功。
三仁汤配伍禁忌:药用辛开苦降淡渗以宣上、畅中、渗下,使湿热之邪从三焦分消,调畅三焦气机。
体现了“分消走泄”法。
用药禁忌:杏仁用量不宜过大,常用量为15g,过量后易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死亡。
三仁汤原文: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
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
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三仁汤方:杏仁五钱,飞滑石六钱,白通草二钱,白蔻仁二钱,竹叶二钱,厚朴二钱,生薏仁六钱,半夏五钱。
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
三仁汤是治疗上中二焦湿热证的要方,根据不同主症加味,以达到清热利湿、疏通三焦、调理气机、健脾利小便之效。
凡是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属湿热俱重者,加入黄芩、二花、鱼腥草等清热药,热象愈重加入愈多。
急慢性胃肠炎湿热阻滞中焦,挟食,症见胃脘闷痛较甚,嗳腐,有饮食不调史,加入鸡内金、炒麦芽;呕吐较剧者,三仁汤和胃止呕之力稍逊,加入生姜、半夏;腹胀、纳呆者,加入莱菔子、干姜;大肠气机不畅所致便溏或便秘,此便秘多为先硬后塘,以大便困难,大便时间长为特征,苔黄厚腻者,加入莱菔子、白术、大黄。
治疗湿热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的常用方剂——三仁汤
![治疗湿热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的常用方剂——三仁汤](https://img.taocdn.com/s3/m/540a4b31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af.png)
治疗湿热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的常用方剂——三仁汤治疗湿热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的常用方剂——三仁汤三仁汤出自《温病条辨》,是清代大医吴鞠通根据湿温病初期病因病机而立。
原文记载:“三仁汤方:杏仁五钱,飞滑石六钱,白通草二钱,白蔻仁二钱,竹叶二钱,厚朴二钱,生薏苡仁六钱,半夏五钱。
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
”按今时度量衡,彼时一钱约当于今时的3克,有需要的朋友可按此比例自己换算出合适的剂量来。
何为湿温?湿温是由温热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
初起以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腻,脉缓为主要特征。
病起缓慢,病势缠绵,病程较长。
吴鞠通认为,湿温病初期有三个“不可”:一则,不可汗,“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二则,不可下,“下之则洞泄”;三则,不可补,“润之则病深不解”。
湿温是个难治之病,因湿被热蒸,热为湿遏,既不能辛散以发表,又不能苦寒以抑降。
唯有芳香化浊,淡渗利湿以治之,于是提出湿温代表方剂三仁汤以作示范。
三仁汤的适应证是:湿热留恋三焦,湿重于热者。
该方适用于湿温初起,卫气同病。
三仁汤代表三个法,治湿三法,第一法就是辛香祛湿。
吴氏在设立三仁汤时考虑湿性重浊易阻碍气机,用了针对中焦之白蔻仁、竹叶和厚朴。
第二,苦温燥湿,像半夏厚朴都是苦温的。
苦温能够让湿变得干燥,它们像草木灰一样,地底有湿就拿点草木灰撒下去燥湿,马上就干干爽爽。
有些人说老流口水,弄点厚朴白术半夏,一吃口水就收了。
因为被它干燥了,叫苦温燥湿。
第三,甘淡利湿。
草竹叶、滑石、薏苡仁,都是甘甘淡淡的,甘淡能让湿气走的快一点。
这是三个理法,另外三法,用三焦理解。
上焦有湿头重如裏—杏仁,中焦有湿,胃口不开—蔻仁,下焦有湿,腿脚沉重—薏苡仁。
杏仁开宣上焦祛湿,蔻仁温通中焦祛湿,薏苡仁渗利下焦祛湿,堪称上中下三焦三军作战。
吴鞠通是温病的代表人物,他提出温病的三焦辩证学说《温病条辨》是吴鞠通的代表作,是温病医学的一座丰碑里程碑,不朽的中医著作。
三仁汤在治疗湿热中阻型慢性胃炎中的临床应用
![三仁汤在治疗湿热中阻型慢性胃炎中的临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6552db97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dc.png)
三仁汤在治疗湿热中阻型慢性胃炎中的临床应用作为一名中医学爱好者,我有幸参与了三仁汤在治疗湿热中阻型慢性胃炎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在此,我愿分享我的经验与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
湿热中阻型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表现为胃脘疼痛、胀满、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
根据中医理论,该病机为湿热内蕴,脾胃失和。
三仁汤作为一种经典的古方,具有清热利湿、和胃止痛的功效,临床应用广泛。
在治疗湿热中阻型慢性胃炎的过程中,我严格遵循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望、闻、问、切四诊合诊。
根据病情轻重、体质差异,我将患者分为湿重、热重和湿热并重三种类型,分别采用不同的药物配比和剂量。
对于湿重患者,我以三仁汤为基础方,加大茯苓、泽泻等利湿药物的用量,同时配以陈皮、法半夏等理气化湿药物。
我还根据患者的体质,适当加入白术、山药等健脾药物,以增强脾胃运化湿邪的能力。
对于热重患者,我在三仁汤基础上加大黄芩、黄连等清热药物的用量,同时配以山栀、豆豉等清利湿热的药物。
为了防止清热药物伤及脾胃,我还会适当加入干姜、肉桂等温里药物,以顾护脾胃。
对于湿热并重患者,我采用三仁汤原方,并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加减。
如患者伴有胃脘疼痛,我会加入元胡、川楝子等止痛药物;如患者伴有呕吐,我会加入半夏、竹茹等止呕药物。
然而,在临床应用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部分患者在服用三仁汤后,出现腹泻、腹痛等不适症状。
这可能与患者体质偏虚、药物剂量不当等因素有关。
因此,在临床应用中,我注重根据患者体质调整药物剂量,并在必要时配合其他药物进行治疗。
在我作为一名中医学的爱好者并参与三仁汤在治疗湿热中阻型慢性胃炎中的临床应用研究中,我有幸目睹了中医药的神奇魅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验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精髓,也感受到了中医药在治疗疾病中的独特优势。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中湿热中阻型是最为常见的类型之一。
患者的胃脘疼痛、胀满、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让人看在眼里,痛在心上。
三仁汤加减治疗湿阻发热之经验
![三仁汤加减治疗湿阻发热之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278102b9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78.png)
三仁汤加减治疗湿阻发热之经验三仁汤是治疗湿温病的一张名方,但其具体的临床应用或许很多人还不是很清楚,相信认真研读姜老师这篇文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文/姜兴俊三仁汤见于《温病条辨》,原方由杏仁、白蔻仁、生苡仁、厚朴、通草、滑石、竹叶和半夏组成。
主治“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
”之证。
笔者用其加减治疗湿阻发热,效果十分理想,现报道如下。
一、基本处方三仁汤加减方:生苡仁30g ,杏仁12g ,白蔻6g ,厚朴12g ,滑石30g ,竹叶10g ,木通10g ,白茅根30g。
凡湿阻发热(无论何种原因所致),均可在此方基础上辨证加味。
方中药量系成人量,小儿用量酌定,“辨证加味”项中药量亦同。
处方一般开两剂,第一剂用于退热,第二剂用于清除余邪或巩固疗效。
病情轻微者一剂即可。
二、煎服方法每剂煎服3 ~ 6 次(具体次数视辨证加味后的处方大小确定)。
每次用武火煎15 ~20分钟,然后滗出药汁静置,待温时取上清液250ml 左右服用(小儿则根据年龄、体重酌定),清液下沉淀物(主要系滑石,此药未予包煎,乃是为了充分煎出药效)则倒回药锅,下次再煎。
每日煎服次数根据发热程度确定:体温在37.5 ℃左右者,每日3 次;体温在38 ℃左右者,每隔4 小时1次;体温在38.5 ℃左右者,每隔3 小时1 次;体温在39 ℃左右者,每隔2 小时1 次;体温在39.5 ℃以上者,每隔1 小时1 次;药后体温降为正常但需巩固疗效者,每日3 次。
三、适用证候(1)发热,腋下体温在37.5 ℃~40 ℃之间(湿阻发热一般不超过40 ℃);(2)口不干不渴,或微感口渴但不欲饮水;(3)舌质水滑或润而不燥,舌苔白或白腻之上略覆黄色;(4)咽峡部色淡,或虽微红而湿润;(5)大便稀,或软而不燥。
以上乃湿阻发热之主症,其次尚可见身肤汗出、微咳少痰、脘腹痞闷、不欲饮食、小便黄或量少不畅等症。
三仁汤治疗湿温病的临床实践经验
![三仁汤治疗湿温病的临床实践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f1a9f02a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58.png)
三仁汤治疗湿温病的临床实践经验湿温病是一种由湿邪引起的疾病,其特点是病程较长,病情复杂,临床表现多样。
在治疗湿温病时,我始终坚持辨证论治的原则,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而在众多的方剂中,三仁汤是我最常用的一种。
三仁汤由杏仁、白蔻仁、生苡仁、滑石、通草、竹叶、厚朴、半夏组成,具有宣畅气机、清利湿热、宣通三焦、调和脾胃等功效。
在治疗湿温病时,我主要将三仁汤应用于湿重于热的病证。
一是宣畅气机。
湿温病患者往往气机不畅,导致病情缠绵不愈。
三仁汤中的杏仁、白蔻仁、生苡仁等药物具有宣畅气机的作用,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症状。
二是清利湿热。
湿温病的病因主要是湿邪,而三仁汤中的滑石、通草、竹叶等药物具有清利湿热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消除病因。
三是宣通三焦。
三仁汤能够宣通三焦,促进湿邪的排泄,从而达到治疗湿温病的目的。
四是调和脾胃。
三仁汤中的厚朴、半夏等药物具有调和脾胃的作用,能够增强患者的食欲,改善患者的消化功能。
在应用三仁汤治疗湿温病时,我通常会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适当加减药物,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例如,若患者出现发热、口渴、尿黄等症状,我会加入黄芩、黄连等药物,以清热解毒;若患者出现胸闷、胁痛等症状,我会加入柴胡、郁金等药物,以疏肝解郁。
病例一:患者男性,40岁。
病程一个月,主要症状为发热、身重、肢倦、胸闷、纳差。
舌苔白腻,脉濡缓。
证属湿温病,湿重于热。
给予三仁汤加减治疗,服药七剂后,患者发热、身重等症状明显缓解,继续服药治疗,最终痊愈。
病例二:患者女性,50岁。
病程两个月,主要症状为发热、口渴、尿黄、胁痛。
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证属湿温病,湿热并重。
给予三仁汤加减治疗,服药十四剂后,患者发热、口渴等症状基本消失,继续服药治疗,最终痊愈。
三仁汤是治疗湿温病的一剂良方,只要辨证准确,用药得当,就能够取得显著的疗效。
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我将继续深入研究三仁汤的临床应用,为更多的湿温病患者解除痛苦。
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我深刻体验到三仁汤在治疗湿温病方面的独特魅力。
三仁汤加减治疗湿温医案
![三仁汤加减治疗湿温医案](https://img.taocdn.com/s3/m/6ac45612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ba.png)
三仁汤加减治疗湿温医案祁×× 男 29岁[主证]头痛沉重,发热不解,午后尤甚,已有⼀周,时值暑⽇,⼝⼲不欲饮⽔,胸闷⽋畅,⼩便黄短,⾆⽩⽽腻,尖边略红,脉沉细滑⽽数(体温39.6℃)。
[辨证]暑湿遏阻,弥漫三焦。
[治则]宣化中焦,清利暑湿。
三仁汤加减治疗湿温医案⼆董×× 男 30岁[主证]病发初秋,云“感冒”20余⽇,恶寒发热,头⾝痛重,全⾝⽆⼒,曾⽤多种抗菌素治疗热势不退。
现症头痛如裹,神志蒙蒙,发热不解,午后尤甚,⼝⼲饮少,胸闷不畅,⾝重疼痛,纳呆⽆味,⾯⾊淡黄,⾆苔⽩厚腻微黄,质较红,脉沉滑数(尿蛋⽩+,体温39.5℃)。
[辨证]三焦⽓化失司,湿蕴热蒸为患,湿温之症。
[治则]宣化中焦,清利湿热。
[⽅药]⽣薏⽶30克⽩⾖蔻(打)3克炒杏仁(打)9克滑⽯渣24克姜半夏6克制厚朴6克淡⽵叶9克⽩通草9克⾦银藤30克按:上⽅为《温病条辨》三仁汤化裁,⽅中多为清化通利之品。
本例曾⽤青链霉素、⼟霉素、安乃近、APC及解表清热之品17剂,治疗20余天,热势不退(体温37.4℃~39.8℃)。
服上⽅2剂,体温即降⾄正常范围(体温36.2℃~37.2℃)。
后因⾷鸡汤,体温⼜轻度上升⾄37.4℃,按原⽅共服13剂,治疗18天,体温完全正常。
体温虽退,则感⼝渴欲饮,时有⼼悸,夜寐⽋和。
此湿邪渐解,余热未清,⼼神失和之象。
随以化湿和中,稍佐安神之品。
⽅⼆:⽣薏⽶30克⽩⾖蔻(打)3克杏仁泥12克云茯苓12克青⽵茹9克炒枣仁(打)15克炒⾕麦芽各9克连服4剂,余证已减,唯尚有周⾝乏怠之感,动则汗出。
此邪势见退,正⽓不⾜,病后体弱之征,当以运化扶正之品调和,宜益⽓健运,醒脾和中之剂。
⽅三:太⼦参15克炒六曲9克炒陈⽪6克云茯苓6克莲⼦⼼3克⽣姜⽚3克炙⽢草3克炒⾕麦芽各9克服上⽅3剂,苔退脉缓,诸证均消,追随观察1个多⽉,体温未再上升,病即痊愈。
“湿温病”临床并不少见,吴鞠通《温病条辨》⼀书记载:“头痛恶寒,⾝重疼痛,⾆⽩不渴,脉弦细⽽濡,⾯⾊淡黄,胸闷不饥,午后⾝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湿温。
三仁汤加减治疗湿热中阻型慢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三仁汤加减治疗湿热中阻型慢性胃炎的临床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f0771f30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fb.png)
三仁汤加减治疗湿热中阻型慢性胃炎的临床观察作为一名中医医师,我有幸在过去数年中,对三仁汤加减治疗湿热中阻型慢性胃炎进行了深入的临床观察。
现在,我想与大家分享我的经验和观察结果。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中医将其归属于“胃病”范畴,并根据病因病机将其分为若干类型。
湿热中阻型慢性胃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类型,其特点是胃部胀满、疼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口苦口干等。
对于这一类型的慢性胃炎,中医治疗通常采用清热除湿、和中止痛的方法。
而三仁汤加减正是代表方之一。
三仁汤加减由三仁(杏仁、白豆蔻、薏苡仁)、黄连、黄芩、半夏、甘草等药物组成,具有清热除湿、和中止痛的功效。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我会对方剂进行适当的加减,以增强治疗效果。
在临床观察中,我共治疗了100例湿热中阻型慢性胃炎患者,其中男性58例,女性42例,年龄分布在2570岁之间。
所有患者在就诊时均表现出胃部胀满、疼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口苦口干等症状。
治疗前,所有患者均经过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
治疗结束后,我对患者的疗效进行了评估。
结果显示,痊愈38例,显效47例,有效11例,无效4例。
总有效率为96%。
通过这次临床观察,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三仁汤加减在治疗湿热中阻型慢性胃炎方面的优势。
三仁汤加减具有显著的清热除湿作用,能有效改善患者胃部胀满、疼痛等症状。
方剂中的和中止痛成分,能够缓解患者的恶心呕吐、口苦口干等症状。
三仁汤加减还具有调和脾胃、增强食欲的功效,对于改善患者的食欲不振症状具有明显效果。
当然,临床观察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如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腹泻、腹痛等副作用。
这可能与三仁汤加减的清热除湿作用过强有关。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对方剂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避免副作用的产生。
作为一名中医医师,我有幸在过去数年中,对三仁汤加减治疗湿热中阻型慢性胃炎进行了深入的临床观察。
现在,我想与大家分享我的经验和观察结果。
《三仁汤》通三焦,祛湿热,可惜你不会用!
![《三仁汤》通三焦,祛湿热,可惜你不会用!](https://img.taocdn.com/s3/m/e6783051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3a.png)
《三仁汤》通三焦,祛湿热,可惜你不会用!《温病条辨》中这样说,“湿为阴邪,自长夏而来,其来有渐,且其性氤氲粘腻,非若寒邪之一汗而解,温热之一凉则退,故难速已。
” 湿气的特点是氤氲粘腻,也是让医家比较头痛的。
这时就要用到《三仁汤》这个方剂了。
三仁汤,中医方剂名。
为祛湿剂,具有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之功效。
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
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其成分由杏仁、半夏、飞滑石、生薏仁、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组成,为祛湿剂,具有宣畅气机、清利湿热的功效。
主治湿温初起,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谈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
先分析下方解:君药杏仁—苦辛,宣利上焦肺气,气化则湿化。
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调中。
生薏仁—甘淡,渗利下焦湿热,健脾。
三仁合用,能宣上、畅中、渗下而具清利湿热,宣畅三焦气机之功。
臣药半夏、厚朴—辛开苦降,化湿行气,散满消痞。
佐药滑石、竹叶、通草—甘寒淡渗,利湿清热。
全方配伍,药用辛开苦降淡渗以宣上、畅中、渗下,使湿热之邪从三焦分消,调畅三焦气机。
先来看下感受湿温初起的人都有哪些表现?首先在症状上,人会感觉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这个表现可能有些像风寒感冒初起;但是脉象却是濡滑、濡软或弦滑脉;再看看舌象,舌淡苔多白腻。
此外,还伴有口不渴,胸闷、纳差不饥饿等表现;更奇怪的是,还会像阴虚者一样,有午后时分发热的情况。
这时候我们该怎么办?用三仁汤试试吧!方剂中的杏仁、白蔻仁和薏苡仁。
由上中下三焦齐发,共同解除氤氲粘腻的湿温之邪,让身体水液代谢的功能恢复正常。
杏仁,苦平宣利上焦肺气,因为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白蔻仁,辛苦芳香开中焦,化湿醒脾,行气宽中;薏苡仁,甘淡性寒导下焦,渗利湿热而健脾。
半夏、厚朴苦辛温化,行气除满,可以有效把阻滞在胸胁间的水湿痰饮温化掉,从而更有效的辅佐杏仁和白豆蔻,帮助条畅上、中焦之气机;而滑石、通草、竹叶寒凉淡渗,以增强薏苡仁清利下焦湿热之功。
三仁汤:治疗湿热内蕴、三焦不利和湿温初起的鼻祖处方
![三仁汤:治疗湿热内蕴、三焦不利和湿温初起的鼻祖处方](https://img.taocdn.com/s3/m/ec82a197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9d.png)
三仁汤:治疗湿热内蕴、三焦不利和湿温初起的鼻祖处方治病的成方中有一首叫做“三仁汤”的,首药即杏仁——苦杏仁。
“三仁”者,是对三种种仁药味的简称,指的是苦杏仁、白蔻仁和薏苡仁。
三仁汤的命名也因此而来。
不过,三仁汤组方并非只有三味药,它共有八味药组成。
三仁汤出自清朝吴鞠通《温病条辨》,是治疗湿热内蕴、三焦不利和湿温初起的鼻祖处方。
吴鞠通以其治疗湿温,取其宣化畅中,清热利湿,使气化行而湿郁开,湿去则热无所凭借,病即愈已。
【组成】杏仁15克,正滑石18克,白通草6克,白蔻仁6克,竹叶6克,厚朴6克,生薏苡仁18克,半夏15克。
【煎服法】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大名鼎鼎的“三焦”三焦是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特有的名词,是西医所没有的。
人体“五脏六腑”中六腑之一,“腑”就是容器腔。
胃是一个容器腔,肠也是一个腔,三焦就是把五脏六腑都包括在里面的大腔。
正如张景岳所说:“三焦者,确有一腑,盖脏腑之外,躯壳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
”三焦作为六腑之一,可使各个脏腑间相互协调、步调一致,同心同德地为身体服务。
现代人有多种疾病的主要原因是“病机丛杂,虚实互现,多脏受累”,究其根本就是“三焦不通”,三焦不通是现代人常见病、慢性病、久治不愈顽固病的总病根!上焦不通:就会造成经络淤堵,气血凝滞,出现上火,高血压、高血脂、风湿骨病、颈椎病等。
中焦不通:就会造成腰肌劳损、腰部酸痛、椎间盘突出、女性产后风、老寒腰及老胃肠、便秘等症状。
下焦不通:肝肾功能受阻,就会造成肾虚、女性气虚血亏引起更年期综合症以及妇科炎症等各种妇科杂症。
平淡而神奇的三仁汤,通三焦之良方三仁汤的思路,是从上中下三焦,把水湿往外宣,往外降。
《内经》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可见三焦具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功用。
所以三仁汤不单清利三焦湿热,而是能很好地宣畅三焦气机,使邪气外出。
《中藏经》谓:“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
探究三仁汤治疗湿温病的临床疗效
![探究三仁汤治疗湿温病的临床疗效](https://img.taocdn.com/s3/m/2ad32970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b6.png)
探究三仁汤治疗湿温病的临床疗效作为一名中医学爱好者,我一直在关注着传统中医在治疗各种疾病方面的应用。
近年来,湿温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这使得我想起了中医经典中一个著名的方剂——三仁汤。
本篇文章,我将结合临床实践,探究三仁汤在治疗湿温病方面的临床疗效。
一、湿温病的病因病机湿温病是一种由湿邪和温邪共同侵袭人体而引起的疾病。
湿邪是指自然界中的潮湿、阴冷之气,而温邪则是指自然界中的温热之气。
当这两种邪气侵袭人体后,会导致人体气机运行不畅,进而引发一系列症状。
二、三仁汤的组成及功效三仁汤是《伤寒论》中的一个经典方剂,由杏仁、白豆蔻、薏苡仁三种药物组成。
杏仁具有宣肺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白豆蔻可芳香化湿、行气止痛;薏苡仁则能健脾利湿、清热排脓。
三药合用,共奏宣肺化湿、健脾和胃、清热解毒之功。
三、三仁汤治疗湿温病的临床应用1. 病例一:患者,男,45岁。
主诉发热、头痛、身重、咳嗽、胸闷。
检查发现舌苔白腻,脉滑。
诊断:湿温病。
给予三仁汤原方,加减治疗。
患者服药3剂后,发热、头痛等症状明显缓解,继续服药5剂,诸症消失。
2. 病例二:患者,女,52岁。
主诉身重、四肢酸痛、食欲不振、腹胀、大便稀溏。
检查发现舌苔白腻,脉濡。
诊断:湿温病。
给予三仁汤原方,加减治疗。
患者服药5剂后,身重、四肢酸痛等症状明显缓解,继续服药7剂,诸症消失。
3. 病例三:患者,男,30岁。
主诉发热、汗出不畅、咳嗽、胸闷、口渴。
检查发现舌苔黄腻,脉滑数。
诊断:湿温病。
给予三仁汤原方,加减治疗。
患者服药4剂后,发热、汗出不畅等症状明显缓解,继续服药6剂,诸症消失。
作为一名中医学爱好者,我始终对传统中医在治疗各种疾病方面的应用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近年来,湿温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这让我想起了中医经典中一个著名的方剂——三仁汤。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结合临床实践,深入探究三仁汤在治疗湿温病方面的临床疗效。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湿温病的病因病机。
湿温病是一种由湿邪和温邪共同侵袭人体而引起的疾病。
一个擅治湿热的名方——三仁汤,化解失眠、口臭、尿黄
![一个擅治湿热的名方——三仁汤,化解失眠、口臭、尿黄](https://img.taocdn.com/s3/m/17a4b259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9e.png)
一个擅治湿热的名方——三仁汤,化解失眠、口臭、尿黄我们先来思考一下,为何现代人的痰湿这么重呢?我们都知道,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现在很多人生活作息不规律,饮食习惯都不太健康,很容易导致脾虚。
思虑过多,也会导致脾虚。
脾虚,运化水液无力,就会产生水湿。
水湿长时间的聚集,就会形成痰凝。
生出来的水湿喜欢往肺里面跑,所以我们在呼吸或者是咳嗽的时候就会感觉喉咙里面有痰。
肺还会通过鼻腔排泄出去一部分痰,也就是流鼻涕。
既然脾为生痰之源,我们就要健脾,帮助脾正常运化水液,直接杜绝了生痰之源。
也可以通过宣肺来排痰。
而湿气,我们可以通过通利三焦的方法:上焦通利肺气,通过呼吸给排出去;中焦可以健脾,解决生湿的问题;下焦通利膀胱,通过利小便的方法给排泄出去。
今天,就来分享一个名方——三仁汤。
它是由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厚朴、淡竹叶、半夏、通草、滑石这八味药组成。
原方为杏仁15g,滑石18g,通草6g,白蔻仁6g,竹叶6g,厚朴6g,薏苡仁18g,半夏15g。
原方仅作为参考,一定要在大夫辨证后酌情加减。
湿热,是中医上最常见的致病原因。
头重身困、食少腹胀、恶心呕吐、心烦口苦、大便黏腻、皮肤瘙痒、头晕头痛、胸闷腹痛、尿频尿急等诸多症状,大多与体内湿热有关。
除湿热常用的中药方有很多,这个方子祛湿热作用就非常强。
湿邪一祛,痰凝自然就消散了。
杏仁可以宣利上焦的肺气,气化则湿化。
白蔻仁,味道比较芳香,具有醒脾的作用,可以化湿行气。
而薏苡仁味道甘淡,不仅可以渗利下焦的湿热,还能健脾。
这三味药合用可以增强肺的宣发肃降的功能,更好地排出水湿。
滑石、通草、淡竹叶,这三味药性比较甘淡、寒凉,可以帮助膀胱排泄,将体内的湿邪给排泄出去。
最后就是半夏和厚朴了,主要是用来行气除满,化湿和胃的。
不仅可以帮助脾胃来吸收,还可以增强其他药物的祛湿功能。
如果你体内的痰湿比较严重,可以参考加入橘红和石菖蒲这两味祛痰的药物来增强化痰的作用。
擅治湿热的三仁汤!化解失眠、口臭、尿黄,传奇医案,开卷有益
![擅治湿热的三仁汤!化解失眠、口臭、尿黄,传奇医案,开卷有益](https://img.taocdn.com/s3/m/b4df0a13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d0.png)
擅治湿热的三仁汤!化解失眠、口臭、尿黄,传奇医案,开卷有益(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
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前几天,我在“背方歌”栏目里,讲到了三仁汤。
我说过,这是治疗气分湿热的方子,本是治疗湿温的。
不少朋友在后台说,文老师,能不能讲一讲三仁汤的现代运用案例。
不然,总是觉得不解渴,不透彻。
好,今天在这里,我就给你讲一张,用三仁汤治常见病的医案。
它很有名,也很典型。
话说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有一个男子,50多岁,快60了。
什么毛病呢?就是最近这一个月,睡不好觉。
最近这八天,竟然是通宵达旦睡不着。
失眠了,怎么办?患者想到了各类西药。
到医院去,开了安定等药物。
回来用,虽然可以入睡,但时间短,而且醒来以后脑袋晕。
大白天,感觉自己像坐船一样,脚下飘来荡去。
这可怎么办啊?他找懂中医的朋友帮忙,用到了归脾汤、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等古方。
结果呢,毫无效果。
这可怎么办?无奈,他只能到中医院,找医家四诊合参,好好看一看。
刻诊,见患者脉弦滑,舌苔白而腻。
舌质胖嫩而红。
而且这一张嘴,医家马上就闻到一股酒味。
问及原因,患者说,自己多年来心情不好,事业不顺,家庭不和,苦闷之余总喜欢饮酒解闷。
现在,睡不好觉,他更寄希望于杯中之物,寻思能喝得微醉,好睡上片刻。
再仔细询问,患者平日虽然口渴,但不想喝太多水,因为脘腹痞胀不适。
大便不畅,小便不利、发黄。
了解到这些以后,医家就说了,以后,无论睡着睡不着,都不要喝酒了。
心情不好了,就到外头走一走。
靠酒解愁,那是愁更愁啊。
患者点头答应。
医家提笔,书方一首。
但见——杏仁15克,白蔻仁10克,薏苡仁30克,厚朴、通草各6克,滑石18克,半夏、竹叶、生栀子、豆豉、郁金、石菖蒲、远志各10克,每日一剂。
同时,要求必须禁酒。
结果怎么样?患者用药以后,表示每天晚上睡眠大大改善,可以入睡5小时左右。
三仁汤治湿热痹症一则
![三仁汤治湿热痹症一则](https://img.taocdn.com/s3/m/f9c07f3c770bf78a642954ae.png)
三仁汤治湿热痹症一则湿热痹症属于自身免疫性病症,患者临床症状主要为非感染性炎症反应,以关节受累居多,病情反反复复,可造成关节异常变化或功能损伤。
活动期患者的关节破坏与功能损害程度较大,应该尽快、有效治疗,以防止病情继续恶化。
三仁汤具有清利湿热、宣畅气机等功效,可用于治疗各种以湿热为主的病症,其临床应用范围较广,可发挥独特优势。
将三仁汤运用于湿热痹症的临床治疗中,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效果显著。
现三仁汤治湿热痹症一则,旨在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照依据。
1 病例介绍患者,男,53岁,工人。
于2016年5月14号因下肢关节肿胀、酸痛就诊。
患者主诉:下肢关节肿胀、酸痛2个月,既往有“风湿症”史,每年季节交替变换时常出现风湿结节,今年3月初开始出现下肢关节疼痛,几日前风湿结节又出现了。
之前在某医院就诊,被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运用抗风湿药(内服甲氨蝶呤、消炎痛,肌注青霉素)治疗1个月,病情不见好转,且结节慢慢增加,且关节出现肿胀现象。
一周前,关节疼痛加剧,肿胀更为明显,走路状态跛行,下午3点左右发热,体温37.5℃~38℃,遂转诊中医,服用“祛风湿”中药治疗6d,病情不见好转。
因此就诊与本院。
查体:双下肢都出现凹陷性水肿,关节肿胀明显,肢体活动功能障碍,膝踝关节邻近处有风湿结节,双下肢静脉曲张明显。
舌体偏大,苔白,滑根处黄且微腻,脉滑数。
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为抗“O”800单位,血沉27mm/H;关节X线检查提示无异常。
临床诊断:根据患者主诉与查体,参照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分会痹症专题学术讨论会拟定的证候诊断标准,即具备主症以及舌、脉结合次症中的一点,两个症状即可诊断为湿热痹症。
诊断标准中,主症:肌肉或关节红肿热痛,有沉重感;舌脉:舌质暗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次症:发热、口渴不欲饮,烦躁不安,关节屈伸不利,步履蹒跚。
治疗方法:运用三仁汤加味治疗。
药方成分为薏苡仁、滑石各18g,杏仁、半夏各15g,白蔻仁、通草、竹叶、厚朴各6g。
三仁汤治疗湿温病的临床效果分析
![三仁汤治疗湿温病的临床效果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fbc4059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b3.png)
三仁汤治疗湿温病的临床效果分析在我国传统医学中,湿温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发热、恶寒、身痛、头痛、咳嗽、胸闷等。
多年来,中医学家们通过临床实践,发现三仁汤对于湿温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三仁汤是一种以杏仁、白扁豆、薏苡仁为主要药材的方剂,具有清热解毒、化湿止痛的功效。
从病因病机来看,湿温病的产生与外感湿邪、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等因素有关。
湿邪阻滞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引发疾病。
三仁汤中的杏仁具有宣肺化湿的作用,能够开宣肺气,使湿气得以排出;白扁豆和薏苡仁则具有健脾利湿的功效,能够调理脾胃,促进湿气排出。
三者配合使用,有助于消除湿邪,缓解湿温病症状。
从临床表现来看,湿温病患者常表现为发热、恶寒、身痛、头痛、咳嗽、胸闷等症状。
三仁汤中的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化湿止痛的功效,能够有效缓解这些症状。
研究发现,三仁汤对于湿温病的发热、身痛、咳嗽等症状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同时,三仁汤还能够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抵抗力,从而加速病情的恢复。
再次,从现代药理学角度来看,三仁汤中的药材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抗氧化等多种生物活性。
这些成分能够抑制湿温病病原体的生长繁殖,减轻炎症反应,缓解患者症状。
三仁汤还能够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有助于病情的恢复。
在临床应用中,三仁汤的治疗效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根据临床观察,使用三仁汤治疗的湿温病患者,其症状改善明显,治愈率较高。
尤其在早期湿温病的治疗中,三仁汤的效果更为显著。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三仁汤并非万能良药,其适用于湿温病的早期和中期,而对于晚期湿温病,则需要结合其他治疗方法,如温病清热解毒、养阴润燥等法。
在运用三仁汤治疗湿温病时,还需注意辨证施治。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如体质、病程、症状等,调整三仁汤的药物组成和剂量。
例如,对于湿邪偏重的患者,可适当增加薏苡仁的用量;对于发热较重的患者,可加用金银花、连翘等药材。
同时,还需注意三仁汤的煎煮和服用方法,以确保药效的最大发挥。
三仁汤治疗湿热兼气郁(湿温)发热
![三仁汤治疗湿热兼气郁(湿温)发热](https://img.taocdn.com/s3/m/04a71828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ff.png)
三仁汤治疗湿热兼气郁(湿温)发热
这是位年轻女性,患感冒后反复发热,吃退热药退热后又发烧,恶寒,头疼症状最为剧烈,“像要炸开一样,脑子疼”,全身酸疼,乏力困重思睡,胸闷不舒。
感冒前生过气,情绪不好,舌大满口,舌上黄厚腻苔。
根据她的各种症状,我判断属于湿热兼气郁发热。
湿与热结,如油入面,最难祛除。
所以会有“头痛恶寒,身重疼痛,乏力困重,高热反复”诸多表现。
治疗这种类型的发热最好用的方子当属三仁汤,可以宣畅气机、清利湿热,正好适合她湿热兼气郁的发热。
我原方给她开了三副,就加了一味生石膏。
结果她就吃这三副药,诸症悉除,热也退了,头也不疼了,困重乏力思睡也好多了。
她还问我:这是不是被气得反复发烧不退?我说不是。
我告诉她这就是纯粹的感冒。
事情过去就让它过去吧,既然好了就不要再追究谁的原因了,“静坐常思自己过”,气坏了身体还是自己遭罪难受。
【文献摘录】
1. 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
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温病条辨·四三》)
三仁汤方
杏仁五钱飞滑石六钱白通草二钱白蔻仁二钱竹叶二钱厚朴二钱生薏仁六钱半夏五钱
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
关注孙大夫,重新认识中医!。
清利湿热的中药偏方三仁汤中药方剂
![清利湿热的中药偏方三仁汤中药方剂](https://img.taocdn.com/s3/m/036400c4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d171f50.png)
清利湿热的中药偏方三仁汤中药方剂湿热是六淫之一,是指湿热蕴结在体内,脏腑经络运行受阻。
导致气机不畅。
而引发的一系列症状。
接下来中华秘方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清利湿热的中药处方-三仁汤中药方剂,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清利湿热的中药偏方三仁汤中药方剂方剂名三仁汤,出自《温病条辨》。
组成杏仁五钱(15g),飞滑石六钱(18g),白通草二钱(6g),白蔻仁二钱(6g),竹叶二钱(6g),厚朴二钱(6g),生薏苡仁六钱(18g),半夏五钱(10g)。
用法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湿重于热之湿温病。
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等。
方解本方为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之证而设。
湿邪阻遏,卫阳不达,故头痛恶寒,身重疼痛;湿为阴邪,湿遏热伏,则午后身热;湿阻气机,脾胃受困,故胸闷不饥;舌白不渴,面色淡黄,脉弦细而濡皆因湿邪为患。
本证病机为湿热合邪,邪阻气机,涉及上中下三焦,湿遏热伏,湿重热轻。
其中三焦气机受阻为病机之关键。
治宜宣畅通利三焦。
方用“三仁”为君,其中杏仁苦辛,轻开肺气以宣上;白蔻仁芳香苦辛,行气化湿以畅中;薏苡仁甘淡渗利,渗湿健脾以渗下,方中杏仁宣上,白蔻仁畅中,薏苡仁渗下,三焦并调。
臣以半夏、厚朴辛开苦降,行气化湿,散满除痞,助蔻仁以畅中和胃。
佐以滑石、通草、竹叶甘寒淡渗、清利下焦,合苡仁以引湿热下行。
诸药合用,宣上、畅中、渗下,气机调畅,使湿热从三焦分消,诸症自解。
临床运用1.用方要点本方适用于湿热留恋气分,湿重热轻之证。
临床以头痛,身重,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治疗肠伤寒、胃肠炎、肾盂肾炎、肾小球肾炎、布氏杆菌病、波状热等病属湿重于热者。
使用注意热重湿轻者不宜用。
方歌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通草滑竹存,宣畅气机清湿热,湿重热轻在气分。
以上就是“清利湿热的中药偏方三仁汤中药方剂”的介绍了,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想要了解更多关于清利湿热的偏方请继续关注中华秘方网。
湿热不除伤肝伤脾,一味清代名方:三仁汤,扫尽湿与热
![湿热不除伤肝伤脾,一味清代名方:三仁汤,扫尽湿与热](https://img.taocdn.com/s3/m/b56241fe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85.png)
湿热不除伤肝伤脾,一味清代名方:三仁汤,扫尽湿与热湿热是什么?就是体内有湿气的同时又多了一点热邪。
湿气产生于脾,在体内郁积得久了,就会化热,形成湿热。
脾把湿热炼化出来,紧接着,它会向上游走到肺,除了肺,湿热还容易去到哪里?我告诉大家,去到肝。
所以体内有湿热的人特别容易口苦、容易痛风、容易有各种难言之隐,比如白带异常、阴囊潮湿等等。
再结合肝经循行图来看,路线刚好吻合。
这个时候可以吃上一点二妙丸,如果湿重于热呢?就得以祛湿为主,清热为辅,给大家说上一张方子,三仁汤。
出自清代名医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吴鞠通大家可能不太了解,但银翘散和桑菊饮一定有不少朋友听说过。
这些家喻户晓的名方就是出自吴鞠通之手。
吴鞠通不光医术精湛,为人呢也十分低调,别人夸他颇有建树,他谦逊地说这钻研医学呀就像是钻木,前人已经钻了九分,我不过是在这九分的基础上贡献了最后一分力量而已。
再说回三仁汤,大家不要以为三仁汤只有三味药,它实际上有八味药组成,有一首很有意思的小方歌,是这么讲的:“三人爬竹竿,扑通滑下来。
”说的便是三仁汤。
把这首方歌拆开,就是三仁汤的组方:杏仁、生薏苡仁、白蔻仁、白通草、竹叶、厚朴、滑石、法半夏。
三仁汤的妙处在于它是从上中下三个部分来把湿热逐个击破。
上焦,也就是心肺这一块儿,由杏仁把守。
我们知道肺与大肠是相通的,就是说这两条经络是相通的,如果把肺想象成一个茶壶,那大肠就好比是壶嘴。
杏仁宣肺气,杏仁把壶盖微微打开,壶里的水顺着壶嘴流下得就很快。
说白了杏仁的作用就是让上焦的水湿往下走,通过肠道排出去。
白蔻仁守住中焦,中焦大体可以认为是脾胃。
白蔻仁的身份除了是药材,它还是一味香料。
芳香的药,能让脏腑恢复活力。
脾胃被水湿困住以后,一天到晚呵欠连连,提不起精神,但是呢一闻到白蔻仁的香味,立马就清醒了。
脾胃一旦恢复运转,那湿气自然就少。
下焦的湿气要怎么办呢?这下焦的湿气呀最好的出路就是让它从小便而去。
诶,薏苡仁就派上用场了。
身体湿热重,三仁汤是妙方
![身体湿热重,三仁汤是妙方](https://img.taocdn.com/s3/m/9cccff14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15.png)
身体湿热重,三仁汤是妙方该文章由新经络公众号编创,抄袭、洗稿将投诉、曝光、追责如何祛湿呢?吴鞠通发明了宣上、畅中、渗下三位一体的祛湿法,给出了三仁汤这个方子。
先是针对三焦不同的位置,给予相应的药物宣畅三焦,这样一来,三焦的水通畅了,湿邪就能通畅而去;之后,方中又结合了一些少量轻度的清热之品,做到祛湿清热之不至于生寒。
图片中配方就是杏仁五钱,飞滑石六钱,白通草二钱,白豆蔻二钱,竹叶二钱,生苡仁六钱,厚朴二钱,半夏五钱。
水八碗,常规方法煮之,煮后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
这个方子里的“三仁”都是祛湿的,其中杏仁开肺气,中医认为肺为水之上源;白蔻仁辛温芳香,可以醒脾,开中焦之气;薏苡仁泻下焦水湿。
三仁粥[材料]:薏苡仁30克,粳米50克,白蔻仁6克,炒杏仁5克。
[做法]:炒杏仁去皮,尖后剁碎;白蔻仁剁碎。
将薏苡仁和粳米一起熬粥,起锅前5分钟,放入炒杏仁、白蔻仁。
[用法]:每天1——2次,连续服用3——5日。
[功效]:升上,畅中,利下,帮助身体在暑湿中恢复平衡。
注意:苦杏仁的种皮和胚芽含有剧毒氢氰酸,所以食用时一定要去除皮,尖。
三仁汤都适合哪些症状的人用呢? 1. 首先在症状上,人会感觉头痛恶寒,和其他的外感一样,都感觉怕冷,同时身重疼痛,这是湿气重的表现,身体觉得酸懒,感觉没有力气,很重的感觉。
2. 再看看舌象,舌淡,苔多白腻,或者厚腻,或者满布,这种舌苔的状态,往往是诊断的最主要依据。
3. 此外还会伴有,觉得胸闷,没有胃口,不想吃东西,不想喝水,容易大便不成型,这是非常重要的指征。
4. 更奇怪的是,还会像阴虚者一样,往往下午温度高,有的人甚至就在下午开始发烧,非常典型。
5. 还有一个就是皮肤淡黄,不想正常的肤色那样有光泽。
三仁汤治湿热型带下病
![三仁汤治湿热型带下病](https://img.taocdn.com/s3/m/448db63c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b6.png)
三仁汤治湿热型带下病某女,28岁,2015年4月22日谷雨初诊。
诉带下量多1个月,加重1周。
近1个月来带下量增多,曾于西医院检查诊断为“阴道炎”,采用外用西药治疗(用药不详),效果欠佳,反复发作,带下量逐渐增加,遂来就诊。
刻下症:带下量多、色黄、质黏,情急易怒,纳食不香,偶有胸闷,小便色黄,大便不畅。
检查: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阴道分泌物涂片检查示阴道清洁度III级。
辨证:本案患者性情急躁,肝郁气滞,郁久化火,肝郁乘脾,水湿运化失司,湿与热结,湿热循经下注,损及任带,则生带下。
湿热内蕴则带下色黄质黏;肝气郁结,则情急易怒;湿热阻滞,气机不畅,则有胸闷;湿热中阻,脾失健运,则纳食不香;小便色黄、大便不畅为湿热下注之证。
其病位在肝脾。
证属肝经郁热,湿热下注。
诊断:(肝经郁热,湿热下注型)带下病(西医称为阴道炎)。
治法:疏肝解郁,清利湿热。
方药:《温病条辨》三仁汤和《成方便读》四妙丸加减:杏仁10g,生苡仁10g,白蔻仁10g,柴胡10g,炒苍术10g,川牛膝10g,丹参30g,莱菔子10g,萆薢10g,白花蛇舌草30g,公英10g,木香10g。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连服7剂,患者带下有所减少,纳食改善,二便转调,仍偶有胸闷。
效不更方,上加石菖蒲10g,郁金10 g,豁痰活血,宽胸利气。
继服14剂,诸症已除,偶有带下量多,舌质红,苔薄黄,脉弦。
湿热不显,仍有肝火,上方去萆薢、杏仁、白蔻仁、炒苍术,加入生白芍10g,赤芍10g,以柔肝清肝,嘱服7剂,服法改为2日1剂,每2天服1剂药,后未再诊。
按:本案患者为湿热下注的带下病,故治以清利湿热为主:三仁汤为治疗湿温的主方,故选用杏仁以利上焦肺气,气化则湿亦化;白蔻仁燥湿健运中焦;生苡仁清利下焦湿热,三焦并治。
湿热下注,故配合四妙丸,选用苍术、川牛膝,直达病所,清利下焦。
肝郁化火而致湿热内盛,故用柴胡以行气疏肝,以除病因,同时气行则湿化,行气利于化湿。
以莱菔子、公英、木香,祛痰清热,健运脾胃,以助中焦运化。
祛湿古方——三仁汤,不光祛湿热一...
![祛湿古方——三仁汤,不光祛湿热一...](https://img.taocdn.com/s3/m/87a5c63b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d3.png)
祛湿古方——三仁汤,不光祛湿热一...
祛湿古方——三仁汤,不光祛湿热一绝,竟也能治男性“阳痿早泄,时间短,疲软”!神奇!
谈到三仁汤,这个古方,一开始并不是直接针对男性“阳痿早泄,时间短,疲软”的方法。
但是,中医讲究,异病同治,一方多用也不是不可,找到病因病机,辩证后灵活运用也是绝佳!
组成:杏仁,白蔻仁,薏苡仁,法半夏,厚朴,白通草,滑石,淡竹叶。
功效:化湿行气,清热利水,补肾益精!
哪三仁?
杏仁、白蔻仁、薏苡仁。
三药配合使用,除三焦湿热,是关键!
估计懂中医的一看,这不就是祛湿热的吗?
老实讲,很多患者朋友并不能靠补肾解决所有问题,湿热也是罪魁祸首,若湿热得到宣发,筋脉自然而然畅通无阻,所谓功能障碍自然也就好了!
#健康科普大赛##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