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登月在即从美苏登月经验看中国载人登月之路
2023年嫦娥5号中国航天个人学习心得体会
2023年嫦娥5号中国航天个人学习心得体会2023年嫦娥5号中国航天个人学习心得体会111月24日凌晨4时-5时,“长征五号”搭载“嫦娥五号”探测器即将开启登月之旅,这次任务被称为我国航天史“最复杂的任务”之一。
“嫦娥五号”探测器是我国首个实施无人月面取样返回的航天器,计划实现月面自动采样返回,助力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等科学研究。
那么“嫦娥五号”升空后要经历怎样的过称呢?它如何把月球样品带回地球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带来了真人模拟嫦娥五号发射,让你很直观的看懂任务全过程。
视频中,蓝圈代表地球、白圈代表月球。
五个人分别扮演长征五号、轨道器、返回器、着陆器、上升器,形象了演示了整个过程的分离、对接等操作,最后只有返回器带着样本返回地球。
据了解,嫦娥五号要想完成这次的任务,要经历如下过程:发射-变轨、中途修正、制动、绕月-打钻取样-着陆器和上升器软着陆-机械臂取样-上升器奋力-上升器和轨道器/返回器月球上空交会对接-返回器分离-滑跃式/水票市轨迹-进入大气-软着陆。
2023年嫦娥5号中国航天个人学习心得体会211月24日,“出发”——嫦娥五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并进入地月转移轨道。
12月1日,“到达目的地”——嫦娥五号在月球正面预选区域着陆并开展采样工作。
12月2日,“已揽件”——嫦娥五号顺利完成月表自动采样,并将样品保存在上升器携带的贮存装置。
12月3日,上升器点火起飞、精准入轨。
12月6日,“已装车”——嫦娥五号完成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之间的交会对接及样品转移。
12月17日,“已送达”——嫦娥五号重返地球。
翘首以盼,“土特产”快递终于到了!经过20多天期盼等待,嫦娥五号探月之旅终于取得圆满成功。
嫦娥五号探测器在一次任务中,连续实现我国航天史上首次月面采样、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带样返回等多个重大突破。
4分钟视频回顾嫦娥五号发射、探月、着陆全过程。
嫦娥五号,欢迎回家!让我见证了中国科学家们的伟大实力!2023年嫦娥5号中国航天个人学习心得体会3振奋人心的消息相继传来!截至12月2日,嫦娥五号上升器与着陆器组合已成功月面软着陆,并开始了最关键的“挖土”任务。
嫦娥登月的过程如何描述
嫦娥登月的过程如何描述嫦娥登月是中国航天事业的一项伟大成就,其过程充满了挑战与突破。
嫦娥一号是我国首颗绕月人造卫星。
在发射之前,科研团队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从方案设计到技术论证,从零部件制造到整星组装,每一个环节都饱含着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
发射当天,火箭带着嫦娥一号拔地而起,冲向苍穹。
经过一系列的轨道调整和变轨操作,嫦娥一号成功进入了绕月轨道。
在绕月飞行期间,它不断地向地球传回珍贵的数据和图像,让我们对月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嫦娥二号是嫦娥一号的姐妹星,但任务更具挑战性。
它在技术上进行了多项改进和升级,具备了更高的精度和更强大的功能。
发射后,嫦娥二号不仅顺利地完成了既定的绕月探测任务,还为后续的嫦娥三号任务进行了前期的技术验证和数据积累。
它所获取的高分辨率图像,为我们揭示了月球表面更多的细节。
嫦娥三号是我国首次实现月球软着陆的探测器。
在奔向月球的过程中,它要精准地控制速度和姿态,以确保能够安全地降落在预定的区域。
当接近月球表面时,嫦娥三号启动了反推发动机,缓缓下降。
最终,在月球表面成功实现软着陆,着陆器和巡视器(玉兔号月球车)顺利分离,开始对月球进行实地探测。
玉兔号在月球表面艰难地行进,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和挑战。
它收集了大量的地质和土壤数据,为我们研究月球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嫦娥四号则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
由于月球背面始终背向地球,通信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提前发射了鹊桥中继卫星,为嫦娥四号与地球之间搭建起了通信的桥梁。
嫦娥四号的着陆过程同样惊心动魄,在克服了诸多困难后,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并展开了一系列科学探测活动。
嫦娥五号的任务是实现月球采样返回。
这是一项极其复杂的任务,需要多个环节的紧密配合。
嫦娥五号升空后,经过一系列的轨道飞行和变轨操作,到达月球。
在月球表面,它通过机械臂采集月球土壤和岩石样本,并将其封装起来。
随后,上升器带着样本起飞,与轨道器在月球轨道上进行交会对接,最终将样本带回地球。
中国载人登月初步方案公布月面着陆为何如此艰难
中国载人登月初步方案公布_月面着陆为何如此艰难中国载人登月初步方案公布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总师张海联今天上午在武汉举办的第九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上披露,我国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陆月球开展科学探索,其后将探索建造月球科研试验站,开展系统、连续的月球探测和相关技术试验验证。
目前,我国载人登月的初步方案是:采用两枚运载火箭分别将月面着陆器和载人飞船送至环月轨道在轨交会对接,航天员从飞船进入月面着陆器。
其后,月面着陆器将单独下降着陆于月面预定区域,航天员登上月球开展科学考察与样品采集。
在完成既定任务后,航天员将乘坐着陆器上升至环月轨道与飞船交会对接,并携带样品乘坐飞船返回地球。
为完成这项任务,我国科研人员正在研制长征十号运载火箭、新一代载人飞船、月面着陆器、载人月球车等装备。
月面着陆很难吗月面软着陆比让火箭的返回还要难。
比较而言,虽然在月球上软着陆比在人类的母星——地球上软着陆难得多,但的确不是在太阳系各大天体中最难的。
实际上,在火星表面着陆比在月球着陆更难。
在地球上着陆可以依靠地球稠密的大气层进行减速,在月球着陆则单纯依靠反推火箭,而在火星着陆需要将防热盾、降落伞、反推火箭以及最终的着陆缓冲几种手段结合起来使用。
各手段之间的配合与交接不好都会导致着陆过程失败。
实际上,迄今为止只有美国曾经在火星表面成功实施软着陆并进行科学考察活动。
在月球上软着陆尽管不是最难的,但也不意味着它很容易。
虽然月球的质量仅为地球的1/80,但从整个太阳系来看,仍然属于大质量天体。
环绕月球运行的人造卫星速度超过1600米/秒,要想实现软着陆,必须将这个速度降为0,同时将高度也降为0。
要想节约推进剂,这个过程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因此从环绕月球的轨道出发,到完成整个软着陆过程,探测器的速度改变能力要超过2000米/秒,因此在月球着陆的探测器有超过一半的重量都给了推进剂。
月面着陆为何如此艰难迄今为止,成功实现过月球软着陆的航天机构只有三家——中国、苏联和美国的国家航天机构。
登月计划成功!中国首次登陆月球的壮举
2023年,中国航天史上谱写了新的篇章。
中国成功实施了首次载人登月任务,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成功将宇航员送上月球表面的国家。
这一壮举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成为了21世纪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这次登月计划是中国深空探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筹备和努力,中国航天工程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此次任务由一枚巨型火箭搭载着三名精选宇航员,于当地时间凌晨23时14分成功抵达月球表面。
随着舱门缓缓打开,中国宇航员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成为了继美国宇航员之后登上月球的第二个国家的宇航员。
这次成功的登月壮举不仅仅是中国航天技术实力的展现,更是中国在深空探索领域迈出的坚实步伐,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作为全球航天探索的重要一员,中国在未来将继续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使命,为人类探索宇宙、探索未知做出更大的贡献。
这一次成功的登月壮举也将进一步激励中国的科技人才,激发更多年轻人对航天事业的热情和向往。
中国的航天精神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发扬光大,推动科技创新和国家发展。
此次登月壮举也为全球航天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表明了人类对未知探索的无尽渴望和勇气。
中国的成功,将为全人类在太空探索、科学研究以及人类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开拓出新的可能性和方向。
在这一历史性时刻,我们向所有为中国航天事业付出辛勤努力的科研人员、工程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正是因为您们的不懈奋斗和顽强拼搏,才有了今天中国航天事业的巨大成就和辉煌壮举。
中国的首次成功登月,将永远作为中国航天史上的一座丰碑,为全球航天事业树立了嶙峋的丰碑。
中国将始终秉持着和平利用太空、促进全人类共同发展的理念,为太空事业的繁荣和人类的美好未来不懈努力。
嫦娥五号登月成功感想心得
嫦娥五号登月成功感想心得作为中国的航天工程师,看到嫦娥五号成功登月,我感到无比自豪和激动。
这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个重大里程碑,也是我职业生涯中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之一凭借着多年来各级科研人员的辛勤努力和团队的协作,我们成功地将嫦娥五号送入了太空,并成功使其登陆月球。
这不仅证明了中国航天技术的强大,并且也证明了中国科学家的智慧和勇气。
作为一个参与其中的工程师,我深知背后的辛苦和困难。
整个任务的准备过程需要我们的团队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完成,所以我和我的团队成员每天都在超负荷工作。
我们需要确保每一个细节都处于完美状态,以确保任务的完全成功。
从航天器的设计制造、火箭发射、过渡轨道腾空、月际航行再到登陆,每一步都需要精确计算和仔细推演,以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
此次任务最令我惊叹的是中国首次实现了月球样品返回。
嫦娥五号成功将月球土壤样品采集并储存起来,这对我们研究月球的起源和演化,以及可能存在的生命起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对我个人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我积极参与了土壤采集器的设计和测试,确保其能够在月球表面有效采集到土壤样品。
当地球上的科学家将有机会在实验室中仔细研究这些样品,这对于进一步认识我们的宇宙和地球将会有巨大的贡献。
此次任务的成功还体现了中国团队的团结和协作精神。
在整个任务过程中,我和我的团队成员紧密合作,大家都克服了各种困难和挑战。
我们相互鼓励、相互帮助,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正是这种团结一心的精神,使得嫦娥五号能够在各种艰难险阻中坚持前行,并最终成功登上月球。
作为一名航天工程师,参与嫦娥五号任务的成功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我深感幸运能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也深信,中国的航天事业将继续蓬勃发展,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前沿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航天事业发展的道路上,我们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然而,我相信,凭借着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的不懈努力和顽强毅力,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实现中国航天事业的更大突破。
关于登月的神话故事
关于登月的神话故事登月的神话故事人类历史上,登月一直是一项引人入胜的壮举。
从古代的神话传说到现代的科学探索,登月一直被人类视为无法企及的太空奇迹。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您讲述几个关于登月的神话故事。
一、嫦娥奔月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有一个关于登月的美丽故事,那就是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代,世界上有十个太阳同时升起,炙热的阳光灼烧大地,令人痛不欲生。
英勇的射阳神后羿在妻子嫦娥的陪伴下,拯救了人类。
他们使用神弓射下九个太阳,恢复了大地的宁静。
但神弓上的仅剩一箭,太阳神后羿收起神器,人们犹如置身黑暗中。
满月之夜,群星闪烁,群仙前来瞩目,人类举行丰收盛典以感谢后羿的奇迹拯救。
谁知这晚神秘的一幕就是传说中嫦娥寻找着瞩目之事发生之夜。
她怀着迷茫仰望云彩,深思而默然。
草草整理礼服,悄然地拿着后羿的神弓射美丽星球太阳。
她早已明白自己增加后羿负担,知道要完成崇高的使命,就得付出相应的代价。
在射箭时,她瞥见窗外的星球逐渐上升,不久后,她发现自己被带到了月亮。
嫦娥成为了月宫之主,聆听人们的祈愿并传达给天庭。
她用她的坚持力量,让她很久舍不得的地球元气恢复太阳温暖。
每年八月十五,人们就会举行传统的中秋节,沐浴在月光下弹奏乐器,向嫦娥祈愿幸福和美好。
二、希腊神话中的登月故事希腊神话中,登月也有着自己的故事。
据传,阿波罗是太阳神宙斯和慧眼女神莱扎之子,他的名字源于希腊语的"光明"。
阿波罗是众神之中最受欢迎的神,他掌管着音乐、诗歌、占卜和医药等领域。
在希腊神话中,阿波罗被描绘为驾驶一辆由秘银制成的马车,每天驾驶马车从东方出发,一直驶过天空,最后在西方的大海中降落。
人们相信,阿波罗的马车就是太阳神的象征。
像西方神话一样,希腊神话中的登月故事也充满了神秘感。
人们相信,“月宫”中居住着女神阿耳忒弥斯,她驾驶着一辆由神奇的秘银制成的马车,在夜晚中巡视天空。
据说,在月球上,阿耳忒弥斯能够看到地球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包括人类的喜怒哀乐。
中国人逐月圆梦太空的故事
中国人逐月圆梦太空的故事引言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对太空充满了无尽的好奇和向往。
太空探索不仅是科技的进步,更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勇敢探索。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人民经历了一段激动人心的太空之旅,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人逐月圆梦太空的故事。
起步之路: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新世纪的里程碑2003年10月15日,中国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成功进入太空,这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掌握航天技术的国家。
这一重大的里程碑不仅意味着中国在太空科技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更展现了中国人民对太空探索的坚定决心。
载人航天工程的意义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旨在提高中国的科技实力和国际地位,并为国家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通过航天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中国一方面获得了对太空环境的深入了解,另一方面也为全球的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月球征程: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一号:中国月球探测的首次尝试2007年,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探测器,成为中国探月工程的开端。
嫦娥一号探测器成功绕月飞行,并成功返回地球样品。
这一壮举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迈向了新的里程碑,展现了中国人民在太空科技领域的创新能力。
嫦娥四号:中国历史性的月球背面登陆2019年1月3日,中国无人探测器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球背面,成为世界上首次在月球背面实施的软着陆任务。
嫦娥四号继续着中国探索月球的脚步,为人类了解月球背面的地形、地质和空间环境提供了宝贵的数据。
嫦娥五号:中国首次成功带回月球样品2020年12月17日,中国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返回地球,实现了中国航天史上首次成功带回月球样品的壮举。
这一成就不仅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的重大成功,也为人类研究月球的规模和深度提供了新的机会。
未来之路:中国载人登月计划中国载人登月计划的背景与目标中国载人登月计划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实现人类登月梦想。
该计划包括发射航天员登上月球、设置月球基地等多个重大任务,以进一步拓展中国在太空科技领域的影响力和实力。
月球探索的历程
月球探索的历程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经了漫长而充满成就的历程。
从最早的太空探索开始,到如今的载人登月计划,每一次探索都在深化我们对宇宙和自身的认知。
本文将回顾月球探索的历史,并展望未来的发展。
一、太空初探1959年,苏联的“月球2号”成为人类历史上首个飞越月球的探测器。
其后不久,“月球3号”成功着陆并传回了第一批月面图像。
此后,美国也加入了太空竞赛,并于1969年成功实现人类首次登月。
二、人类登月的壮举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11号飞船携带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成功登陆月球。
当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个踏足月球的人类时,他发出了那经典的一句:“这是一个小步,却是人类的巨大飞跃。
”这一壮举成为人类历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取得了重大突破。
三、月球探索的进一步自阿波罗登月后,人类陆续发射了多次无人探测器以进一步深入研究月球。
1972年,阿波罗17号成为最后一架登月飞船。
此后,月球探索进入了停滞期,科学家们开始致力于利用无人探测器和遥感技术来获取更多月球的信息。
四、新的机遇21世纪初,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对月球资源的需求,各国重燃对月球的兴趣。
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成为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将探测器送上月球的国家。
2013年,嫦娥三号首次实现软着陆,并成功实施了月面巡视和采样返回任务。
这一系列探索为中国的进一步登月计划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美国也在2019年启动了“阿尔忒弥斯计划”,旨在再次载人登月,建立月球基地,并为将来的深空探索做准备。
这一计划预计将在2030年实现人类下一次登月。
五、未来展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的月球探索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和机遇。
人类将进一步研究月球的地质构造、矿产资源、太阳系起源等重大科学问题。
同时,建立月球基地成为实现深空探索和人类登陆火星的关键一步。
除了科学研究,月球也将成为商业发展的目标。
一些私人公司已经着手计划利用月球资源,包括水和氧气等,以支持未来太空旅行和地球外殖民的需求。
嫦娥登月的精神可以给我们什么启发
嫦娥登月的精神可以给我们什么启发当我们仰望那一轮高悬于夜空的明月,心中总会涌起无尽的遐想。
而嫦娥奔月的传说,更是为这颗星球增添了一抹神秘而浪漫的色彩。
如今,“嫦娥”不再仅仅是传说中的仙女,更是我国探月工程的象征,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
嫦娥登月的成功,不仅仅是一项科技成就,其背后所蕴含的精神更是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启发。
嫦娥登月精神,首先体现的是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
从嫦娥工程的构想提出,到一次次的技术攻关,再到最终的成功登月,这一路走来,充满了无数的困难和挑战。
然而,科研人员们从未动摇过实现中华民族探月梦想的信念。
他们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攻克一个又一个的难关,实现从地球到月球的跨越。
这种坚定的信念,让他们在面对挫折时不气馁,在遭遇困境时不放弃。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无论是追求个人的梦想,还是在工作中追求事业的成功,都需要有这样坚定的信念。
当我们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并坚信自己能够实现它,就会拥有无尽的动力去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
嫦娥登月精神还体现了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精神。
探月工程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涉及到众多前沿的科学技术和复杂的工程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没有既定的模式可以遵循。
科研人员们只能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不断地进行创新和突破。
他们大胆尝试新的技术路线,勇于挑战传统的思维模式,在一次次的实验和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探月之路。
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对于我们身处的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来说尤为重要。
在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激烈,如果我们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就很容易被时代淘汰。
只有敢于创新,勇于突破,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发展的机遇。
嫦娥登月精神也是一种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写照。
探月工程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众多部门和单位的协同配合,需要成千上万名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
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每一个岗位都不可或缺。
嫦娥五号成功登月大学生心得感想五篇
嫦娥五号成功登月大学生心得感想五篇2023嫦娥五号登月成功心得111月3日20时43分,伴随着轰鸣巨响,长征五号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腾空而起。
记者连线现场群众和航天工作人员,记录下火箭升空的特殊瞬间,以及航天人庆功的喜悦时刻。
20时43分,当现场广播喊出“50秒倒计时”时,尽管站在3公里外,卢先生还是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和朋友一起大声欢呼。
“看到一个巨大的火球缓缓升空,直入云层。
”卢先生告诉记者,在现场的人们都纷纷举起手机,记录下这精彩的一刻,直至1分钟后,长征五号消失于视野中,“以往在电视上看火箭发射,比较冷静,今天亲临现场,大家一起鼓掌欢呼,真是太激动了。
”对航天人而言,这种成功的喜悦更是弥足珍贵。
在“大火箭”成功发射当夜,海南文昌发射中心举行了庆功会。
庆功会上有一个特殊纪念环节,青年歌唱家谭晶演唱了一首名为《飞天利箭》的歌曲,为航天工作者献礼。
谭晶在现场表示,作为科学家的家属,这一刻她格外自豪。
她希望用歌声,向孜孜不倦的航天人致敬。
参加庆功会的“长五”首飞试验队员钱昌告诉记者,火箭升空他心情很激动,而这首《飞天利箭》更是激发了他的自豪感,“这首歌唱出我们年轻的航天人,不畏艰难,追逐飞天梦的浪漫气息”。
电话中,他还给记者复述了几句歌词,“美丽星球留下了浪漫的云烟,化成万道霞光最美的心愿”。
事实上,对这些航天人而言,他们浪漫的旅程才刚刚开始。
航天专家表示,有了长征五号后,中国在空间站的建设上就有了得力的运载工具,从长远来看,可能对中国的登月工程的意义重大。
未来,将由长征五号火箭执行发射中国空间站核心舱以及探月和探测火星任务。
北京认为,由军方实施的太空计划象征着该国的进步,标志着该国崛起中的全球地位。
中国的首台月球车于2013年底发射,尽管受到机械故障困扰,但它还是远远超出了预期寿命。
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中国迄今只是在重复美国和苏联数十年前的活动。
值得骄傲的是其中,长征五号首次使用无毒、无污染的液氢燃料,与液氧及液氧煤油燃料交替使用。
人类探索月球的历程
人类探索月球的历程人类探索月球的历程篇一:月球距离地球约38万公里,是离地球最近的星体,也是人类太空探索第一站。
千百年来,人们用美丽的神话祈盼的诗歌表达飞向月球的愿望。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拉开了人类航天时代的序幕。
1961年4月12日航天员加加林乘“东方号”宇宙飞船,用108分钟环绕地球一圈,写下了人类航天飞行的新篇章。
1969年7月20日美国航天员阿姆斯特朗率先登上月球,在月面停留了22小时,揭开了人类探索月球、开发月球的历程。
这是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11年的结果。
在阿姆斯特朗登月之前,美国多次发射遥控飞船环绕月球飞行或登月,对月球进行拍照,对月面的地藐及环境有了全面的了解。
其后共有6艘飞船,12名航天员登上了月球表面,带回来了月球的岩石和土壤标本。
同时,前苏联也在1970年至1973年有两个无人驾驶月球车在月面进行了探测。
1959年至1976年美国和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45个对月球的各种探测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1976年以后,一方面由于前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失去了相互竞争的动力;另一方面实施登月计划,确实耗资大,效益低、技术上还有一定的难度,必须采用新思维、新技术和新方式来拟定登月计划。
所以,登月计划沉寂了近18年。
随着空间应用需求的日益加大,载人航天等主要技术的不断成熟和空间军事活动的需要,加上近10年来对月球探测的新发现,尤其探测到月球两极有大量的冰存在,引起了各国极大的兴趣,促使探月热再度兴起。
有冰就可以融化成水,水电解后分解成氧,可供航天员呼吸;水分解成另一种氢气,可成为火箭的燃料。
在月球的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氦-3”,可供月球开发能源和地球核能原材料。
月岩中还有钛铁矿、铀、钾、磷和稀土元素等,具有巨大地开发应用前景。
月球表面具有高真空、弱磁场、弱重力、高洁净的环境,是研究空间化学、空间物理、生命科学与材料科学的理想场所。
所以,月球已经又成为21世纪深空探测的首要目标,各国制定了实施探索月球的具体计划。
中国航天员的故事读后感四篇
中国航天员的故事读后感四篇中国航天员的故事读后感1每当我有烦恼的时候,我就会安静地欣赏天空,这样,我就会感到空前的平静,忘乎所以,融入这美好而又静谧的天空,而它呢,总能平复我内心起伏的情感波澜,让我重新振作起来,为了明天,为了未来,为了梦想而努力奋斗。
因此,我对天空有着一种独特的感觉和幻想。
仰望星空,一颗颗美丽的星球挂在蓝莹莹的夜空中,闪耀着迷人的光芒,天真无邪地眨着眼睛,似乎能把人的心灵变得空明、纯洁。
天空,一直是我梦寐以求的地方,似乎那里才是我真正的归宿,是我能够吐露真心的天地,更是我美好的愿望和幻想。
我相信你们已经猜出来了我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宇航员。
假如我成为了一名宇航员,我就能在宇宙中尽情地遨游,飞过一颗颗美丽的星球,飞过一片片漂亮的星云,尽情地去领略那洋溢着神秘气息的宇宙的无限风采。
我就能为祖国完成一些伟大的科学天文实验,去探索宇宙无穷的奥秘。
我还能去探索一些至今都没能解开的谜团:宇宙真的没尽头吗?外星人真的存在吗?黑洞里存在着另一个世界吗?这些都需要我们这一代人去探索,去更深入地了解宇宙。
在举行升旗仪式时,每每听到国歌在我耳边缓缓地响起,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同学们肃立在操场上,对着国旗致敬,我的心就像那红五星的熊熊烈火,燃起那颗充满雄心壮志的报国之心。
我就会付出比上次更多的努力,向梦想迈出坚定的一步,为了梦想,勇往直前。
其实我们都是那茫茫宇宙中小小的星辰,虽然渺小,但是经过不懈努力,终究能散发出绚丽的光彩。
宇宙,星空,等着我,总有一天我会来见你,实现我的中国航天梦!中国航天员的故事读后感2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从戈壁大漠飞向九天,毛泽东主席发出的“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号召与誓言终成现实。
这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创造的又一里程碑式壮举。
50年来,航天精神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中国航天自力更生、勇攀高峰,不断演绎着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东方红一号成为中国航天里程碑东方红一号任务的完成,显著提升了我国国际影响力。
宇航员航天员背后的故事心得体会启发【7篇】
宇航员航天员背后的故事心得体会启发【7篇】本页是最新发布的宇航员航天员背后的故事心得体会启发7篇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宇航员航天员背后的故事心得体会启发7篇作为航天员,他们光鲜的背后是无数个奋斗的日夜换来的,他们的航天精神值得大家学习发扬。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宇航员航天员背后的故事心得体会启发7篇,欢迎大家阅读转发。
宇航员航天员背后的故事心得体会(篇1)伟大的事业孕育了伟大的精神。
新一代航天人在攀登科技高峰的伟大征程中,以特有的崇高境界,顽强的意志和杰出的智慧,铸就了载人航天精神。
这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
这些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
生活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
人生之路不可能是永远平坦的。
每个人,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挫折。
我们必须要在挫折和困难中奋起。
这就需要有刻苦的精神,特别能战斗和特别能****的精神了。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学习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团结就是力量,是治国之本,更是治校之本。
试想,一个集体,如果内部不团结,还出现分歧的话,那这个集体会强大吗?不止这样,一些有图搞破坏的人,在这个时候大力进攻,那损失更是不堪设想。
科学与人文并举。
从小,这一句老话就不断地在我们的耳边回响: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但是,真正落实到的,又有多少人呢?友人认为,只要学会做人和文化知识就可以了,不用在学什么科学了。
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一个强大的国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身为祖国的“花朵”的我们,不但要做到科学与人文并举,还要做到规范与个性共存!艰苦的条件锤炼了中国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的精神。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起步的。
茫茫的戈壁,浩瀚的海洋,广大航天工作者为了早日实现飞天之梦,不辞劳苦,日晒雨淋,克服了无数的困难,付出巨大的牺牲。
严酷的挑战铸就了中国航天人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崇高的使命焕发了中国航天人特别能攻关的精神。
我们青少年,更应该在学习上多下苦工,好好学习。
从美俄登月竞赛看嫦娥工程
姓名:赵邦华从美俄登月竞赛看嫦娥工程1969年7月16日,巨大的“土星5号”火箭载着“阿波罗11号”飞船从美国肯尼迪角发射场点火升空,开始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太空征程。
这确实是一个人的小小一步,但是整个人类迈出的伟大一步。
他们见证了从地球到月球梦想的实现,这一步跨过了5000年的时光。
然而,在这历史性的时刻,在这美国人欢呼雀跃的时刻,地球另一边的苏联人却无比郁闷。
原因众所周知,苏联人无论在航天工程的准备阶段,还是在许多“第一”的争夺上面,都击败了美国。
可是为什么在月球登月这个最关键也是最终的争夺战上面,苏联人就这样被美国人击垮了呢?所以,这篇论文主要讨论在美俄登月争夺战中,双方的优缺点,双方计划的比较,来给予我们嫦娥工程一定的启示。
希望在新一轮的中、日、印、俄登月战中,中国能够借鉴前人的优点,摒弃缺点,自主创新,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首先讨论前苏联失败的原因。
冷战时,苏美曾展开激烈的探月竞赛,当时在无人探月技术上领先的苏联却没能率先实现载人登月。
这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1、功勋科学家突然病逝。
苏联N-1运载火箭和登月方案的总设计师是著名的功勋科学家、首席航天设计师科罗廖夫,其中N-1火箭是科罗廖夫在极端保密的情况下为载人登月计划设计的巨型火箭,科罗廖夫的火箭设计及登月计划体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科罗廖夫有可能创造辉煌,但疾病击碎了他的梦想。
1966年1月13日,科罗廖夫因结肠肿瘤入院手术,由当时的卫生部长亲自做手术。
但手术中发现了一个更严重的肿瘤,造成动脉破裂大出血,紧急抢救未果。
1月14日,科罗廖夫去世。
他的突然去世使整个登月项目受到了重创。
2、运载火箭发射接连失败。
接替科罗廖夫出任登月计划总设计师的米申同样是一个优秀的科学家,但其性格较为粗鲁,而且很难听进批评,更无法像科罗廖夫一样充分动员、协调好数百个不同的部门和机构,甚至与高层领导人的沟通也并不顺畅。
为了在与美国的太空竞赛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N-1火箭被匆忙地推上了发射台,而噩梦也由此开始了。
中国最新登月知识点总结
中国最新登月知识点总结自从上世纪60年代美国成功登月之后,太空探索就成为全球科技领域瞩目的焦点。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登月计划多年来没有再次得到重视,知道近年来,中国的太空探索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首次成功实现了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并且成功返回地球的嫦娥四号探测器是中国嫦娥系列探月工程的第四次探测任务,包括着陆器和巡视器两部分,于2019年1月3日23时26分成功实施软着陆和巡视探测,取得了一系列包括获得月球背面图像等科学数据,标志着人类在月球探测历史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下面将从登月背景、主要技术、成果和展望等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登月背景自上世纪60年代美国成功登月之后,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太空。
中国也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自己的太空探索之路。
1957年,苏联首次发射了人造卫星,开启了太空探索新纪元。
此后,各国纷纷加大对太空探索的投入,美苏两国更是开始了竞相登月的太空竞赛。
1969年,美国成功实现了阿波罗登月工程,将宇航员首次送上了月球。
而中国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了宇航员计划,并且直到21世纪初才独立完成了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中国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太空探索领域所取得的进展是巨大的。
21世纪初,中国开始了自己的探月计划。
经过十几年的积极准备,终于在2013年,成功实现了嫦娥三号着陆器的软着陆任务,并实现地月传带通信,成为继美苏之后的第三个实现月球软着陆的国家。
二、主要技术中国在登月探测技术上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嫦娥四号是中国迄今为止的最重大的登月探测项目。
嫦娥四号和美国阿波罗登月项目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很多的不同之处。
1、着陆器技术嫦娥四号的着陆器是一种新颖的设计,将首次实现在月球背面的软着陆任务。
在着陆器着陆月球的过程中,需要克服月球地心引力、降落段速度和采样位置的选择等多个技术难题。
嫦娥四号着陆器着陆面选择到了一片距离月球南极嫦娥四号则是在月面着陆,并成功实现月背表面的巡视探测。
走月亮月球探测与登月计划的历史回顾
走月亮月球探测与登月计划的历史回顾走月亮——月球探测与登月计划的历史回顾自人类开始向星空仰望以来,太空探索一直是人类好奇心的源泉。
而月亮作为离人类最近的星球,自然成为了人类最初的目标。
本文将对月球探测与登月计划的历史进行回顾,展示人类从未停止追逐月亮的脚步。
一、早期探测及失败上世纪50年代末,冷战的背景下,美国与苏联为了争夺太空霸权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竞争。
1959年,苏联首先实现了控制月球的软着陆,成功发射了“月球1号”和“月球2号”两颗无人探测器。
而美国则在1962年发射了“火箭”号月球探测器,但不幸的是,其未能进入预定轨道。
二、阿波罗计划的胜利正当苏美两国在月球探测领域处于胶着状态之际,美国宣布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阿波罗登月计划。
此次计划的目标是将宇航员成功送往月球并安全返回地球。
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终于成功登上月球,尼尔·阿姆斯特朗成为了第一位在月球上行走的人类。
三、后续探索的突破阿波罗计划的成功为后续月球探索奠定了基础,人类对月球的兴趣进一步加深。
苏联在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迎来了月球探测的新高峰,发射了“勘探者号”、“探险者号”等一系列探测器。
而美国也相继发射了“月球轨道器”、“先驱者”等探测器,对月球表面进行了全面的探测。
这些探测器通过收集月球的物质样本和拍摄高分辨率的照片,为人类对月球认识的拓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21世纪的进展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对于月球探索持续投入力量,并取得了新的突破。
2003年,中国首次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卫星,实现了对月球的绕月环绕和回传影像。
2019年,以色列的“碰碰舱”号着陆器尝试实现私人企业首次登月,虽然未能成功登陆,但也展示了私人力量对于太空探索的参与。
此外,美国宣布启动了“阿尔忒弥斯计划”,计划在2024年之前再次将宇航员送往月球。
中国也计划在2030年前建立起一个永久性的月球基地。
这些计划的实施将为人类对月球的深入探索提供更多机会。
中国宇航员探索月球的经历
中国宇航员探索月球的经历
中国宇航员首次登月,探索月球,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这项任务是中国航天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是人类太空探索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中国宇航员在登月前进行了艰苦的训练,以确保安全。
他们学会了如何在低重力环境下行走,如何在月球表面上驾驶月球车,并在月球基地中完成科学实验。
在月球探索任务期间,中国宇航员还收集了大量的月球样本和科学数据。
中国宇航员的任务包括在月球表面上建立基地,并在那里生活和工作。
在月球基地中,他们需要使用太阳能发电系统、生物循环系统和废物处理系统,以确保基地的运转。
他们还需要进行科学研究,以了解月球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以及生命在低重力环境下的适应能力。
中国宇航员还需要应对许多挑战,包括月球表面上的高温和低温、辐射和行走时的危险。
在月球基地中,他们需要解决一系列问题,包括食品、水和氧气的供应问题,以及心理和情感上的压力。
中国宇航员探索月球的经历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历程,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历程。
这项任务的成功,将推动人类太空探索的发展,为人类探索更远的宇宙开辟了新的道路。
- 1 -。
登月是真的还是假的
登月是真的还是假的
这种问题有什么好讨论的?
答案是,真的,而且成功了6次。
至于后来我们为什么没有登月,答案很简单,没必要!
载人登月成本很高,危险性也很大,登月舱薄到可以用手指戳破,现在有更好更经济的手段去探测月球,美国一直有多个月球卫星,如LRO在探测。
当时是美苏争霸,所以不计成本,用1/10的GDP去做这个。
很多人以为美国现在搞毛衣战,封杀华为已经疯了,但这跟冷战时的疯狂比起来,完全是毛毛雨。
至于中国登月,嫦娥计划花的钱只相当于修几公里地铁,不用担心。
NASA上有大量的登月相关照片,视频,文字资料,都是公开的。
美国登月成功间接证据有月面角反射器,至今用于直接测量地月距离,也有中学生分析地月通话中的回声延迟得到地月距离。
直接证据有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拍摄到的登月地点照片。
LRO同样也拍到了中国嫦娥计划的登月痕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嫦娥”登月在即从美苏登月经验看中国载人登月之路—席亚洲“嫦娥”探测器已经进入月球轨道,按计划她将在13日登上月球表面,实现中国第一次月面软着陆。
不久前曾有新闻称我国航天部门今年首次提出载人登月提案。
虽然这一提案未获通过,但却说明,中国已经开始考虑载人登月。
那么,从“嫦娥”奔月到中国人在月球上迈出“中华民族的一大步”还有多远?据统计,算上嫦娥3号和美国“月球大气与粉尘探测器”,迄今人类已进行了115次飞向月球的尝试。
“先驱者1号”和“月球1号”,其实都不是真“1号”1958年8月,美国首次尝试发射月球探测器“先驱者”号,但是它和运载火箭一起在空中爆炸,因此被改名为“探测者0号”。
在那个美苏太空竞赛如火如荼的年代,苏联当然不甘落后,在“先驱者0号”爆炸1个月后,苏联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也腾空而起,而且这个探测器的任务颇有苏联式的“傻大黑粗”范,打算直接在月面硬着陆,或者叫撞击月球表面。
然而苏联的运气并没有比美国好,它也在起飞后不久凌空爆炸,苏联此后也将这个可怜的探测器定名为“月球1号A”,以把“月球1号”这个名字留给第一个成功的月球探测器。
博物馆中的“月球1号”模型,其实在它之前,苏联还有“月球1号A、B、C”三个发射失败的“月球”探测器冷战是一个不惜成本的年代,为了争夺“成功发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的殊荣,美苏两国毫不犹豫地继续发射与前述装置完全相同的后续探测器。
这些不幸的探测器一个接一个地在空中爆炸。
苏联在“月球1号A”之后,又尴尬地把后续发射失败的探测器命名为“月球1号B”、“月球1号C”……直到1959年1月2日的第四个探测器才终于成功掠过月球表面,尽管它仍未能成功实现撞击月球的目标,但还是成为了人类第一个近月飞行器。
而美国则通过两个月后发射的“先驱者4号”成功实现近月飞行的目标。
随后双方仍继续以每两三个月一次的频率继续向月球发射新的探测器,苏联在1959年9月终于成功撞上月球。
1个月后,苏联探测器又成功拍到首张月球背面的照片。
苏联“月球2号”探测器3D模型,当时苏联以平均每两三个月一次的频率发射各种月球探测器,失败率很高美国“先驱者”系列等探测器在此期间则是一次又一次发射失败,直到三年后的1962年,美国才用全新开发的“阿特拉斯”火箭发射“月球硬着陆器”,终于也撞上了月球。
同一年,美国总统肯尼迪发出了“我们选择去月球”的豪言壮语。
美苏两国的登月竞争进入新阶段。
这一时期,美苏两国的月球探测器都是非常简单的,苏联的“月球2号”只有390千克重。
美国的“先驱者”系列就更轻了,只有4千克重。
美国同时期也不计代价连续发射“先驱者”系列探测器与苏联争夺第一个“落月”的荣誉,不过“先驱者4号”只有4公斤重,和“月球”系列不是一个等级最初的月球探测器重量都很轻,原因是运送它们的火箭运载能力还较弱。
这一轮撞月竞赛的获胜者,无疑是苏联。
这个时期由于探测器重量太轻,无法携带较多燃料甚至根本没有火箭发动机,所以实际上双方的探测器都没有中途(大幅度)调整轨道的能力,稍有偏差就不能被月球微弱的引力所捕捉。
而且,当时的火箭可靠性也很低。
这两个因素相叠加就导致美苏这一时期像不要钱似的连续发射探测器,但成功的却寥寥无几。
“软着陆”竞争——打了个平手在美苏都将月球作为展示自己国家实力的最佳广告牌后,苏联凭借火箭技术上的暂时优势(苏联此时已经可以发射数百公斤重的探测器,有足够的重量和燃料进行变轨),迅速开始实施在月球表面“软着陆”的计划。
从1963年到1966年,苏联平均每年进行3次“月球软着陆器”的发射,期间还有多次绕月、近月探测器的发射。
但上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测控技术水平还很低,要执行落月任务运气的因素很大。
结果,苏联当时所有“月球软着陆”试验全部失败,有的撞毁在月球表面,有的错过月球飞入太空深处,有的则出师未捷身先死。
直到1966年1月31日,在11次失败的尝试之后,苏联“月球9号”探测器终于轻轻落在月球表面,并在月球表面工作了8个多小时。
这次落月意味着,人类活着踏上月球表面是一件可能的事情。
4个月后,美国首次进行月球软着陆试验,“勘测者1号”探测器成功降落在月球表面。
美国的首次落月试验就取得了成功,体现了美国在系统工程方面对苏联的优势。
双方的第二回合苏联时间上小胜一局,但总体来看双方实属平手。
烧钱竞赛中,家底厚的一方终于笑到最后双方接下来开始利用手中的探测器对月球进行深度探测,美国一而再再而三地连续发射“勘测者”系列探测器,到1968年1月7日“勘测者7号”为止,美国的7次落月试验中6次取得成功。
这一事实说明美国的登月技术已经进入成熟阶段。
美国“土星5号“火箭第一级5台F-1发动机是目前人类制造的最大火箭发动机与“勘测者”同时进行的是“阿波罗”飞船和“土星5号”巨型火箭的研制和测试,这个火箭和飞船组合从一开始就是专门为了实现肯尼迪总统“我们选择去月球”的诺言而研发的,为此项目投入的资金、物力难以计数。
F-1超大型火箭发动机本是1955年起为美国空军研制的,但空军认为不论是用来发射弹道导弹还是卫星,这种发动机都过于巨大,因而将它放弃。
此后美国航天局为了“阿波罗计划”接手继续开发。
这台发动机可以说是美国登月的关键,在那个没有计算机模拟技术的时代,航天局下属的马歇尔航天中心靠实物试验的方法逐渐完善了这种发动机,可说是完全不惜成本。
以该发动机为基础的“土星5号”火箭成本在当时高达2亿美元,而该火箭总研制费用高达96亿美元。
(60年代的1美元购买力约相当于今天的25美元)不惜成本的大投入换来了回报,1968年12月21日,“阿波罗8号”飞船成功绕月飞行,美国距离载人登月只有一步之遥。
美国“阿波罗8号”飞船首次绕月飞行成功,美国距离登月一步之遥相比之下,苏联的登月之路则遇到了坎坷,两次软着陆试验之后,苏联转而发射大量的绕月飞行器,平均每年发射5个“探测器”卫星飞向月球。
这同样耗资巨大,不过相比美国的“烧钱”速度,苏联可就远远不及了。
美国的登月也并非一帆风顺,图为起火烧毁致宇航员死亡的“阿波罗1号”飞船苏联在研制载人飞向月球的火箭时遇到了巨大的阻力,苏联此时用于发射月球探测器的“质子-K/D”火箭起飞重量为691吨,只能送5吨左右的物体飞上月球。
而“土星5号”重达3000多吨(被戏称为“太空驱逐舰”),可以将40吨左右的物体送上月球,这是载人登月的关键。
苏联为了实现载人登月的目标,也开发了“土星5号”这样级别的火箭,代号为N-1,起飞重量2700多吨,也是一个超级“怪兽”。
由于没有及时下定决心开发巨型火箭发动机,苏联N-1火箭第一级采用30台发动机并联,是导致悲剧的主要原因然而这时双方“家底”的差距就显现出来了,苏联同样考虑到F-1这样的巨型发动机过于“浪费”的问题,没有下令研制此种发动机。
为了登月,他们不得不在N-1火箭上采用了一个令人目瞪口呆的方案,其第一级火箭竟整整安装了30台发动机。
如同向日葵花盘一样密布发动机的火箭看起来充满了怪异的美感,但这一设计带来的严重问题就是其燃料系统极为复杂。
以60年代苏联的技术工艺水平,这样复杂的设计无法稳定工作。
(苏联70年代后又回头来开发类似F-1的大型火箭发动机,并生产数十台,说明苏联并非没有能力研制此类火箭。
今天看来,50-60年代的技术路线失误,与苏联火箭之父科罗廖夫意外身亡后其继承者缺乏政治影响力有一定关系。
)重达2700吨的N-1火箭N-1和“土星5”号的体积重量已经赶上二战时代的驱逐舰结果众所周知,过高的复杂度导致N-1火箭的可靠性只能用灾难来形容。
美国“土星5号”的13次发射无一失败,而N-1火箭仅有的4次试射全部失败,其中三次在飞行中爆炸,剩下的一次更加惨烈,火箭直接在发射台上爆炸,2000多吨煤油和液氧引发的大爆炸甚至将发射场的掩体也炸得粉碎,连观看试射的战略火箭军司令员也尸骨无存。
至此,尽管苏联的登月飞船研制工作已经完成,30人的登月宇航员团队已经组建,整个登月计划只差大型火箭就可完成。
但在最关键一环上的失败还是导致整个雄心勃勃的载人登月计划彻底垮台。
苏联的登月计划除了大型火箭外已经“万事俱备”图为苏联登月舱(右侧为模型)由于N-1火箭的失败,这幅图景永远无法成真了苏联人只能无限惆怅地看着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于1969年7月16日,站在月球表面对全世界说:“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1970年和1973年,苏联成功发射“月球16号”探测器和“月球17号”两个探测器,这两个探测器重量都是5.6吨,其中“月球16号”搭载了一个可以返回地球的返回舱,而“月球17号”则搭载了“月球车1号”探测器,苏联终于实现了绕月、软着陆、月面巡视、返回地球的四部曲,然而与美国的“阿波罗”计划相比,苏联的这些成就几乎完全吸引不了世界的眼球。
“阿波罗”计划为美国赢得了巨大的声望,是冷战中美国最重要的胜利之一苏联“月球17号”探测器,其顶部有返回舱可以返回地球苏联“月球20号”返回舱,虽然苏联也已完成登月的“四部曲”但此时已经无人在意轰轰烈烈的登月竞赛到1972年美国“阿波罗17号”返回后就冷却了下来。
1976年,苏联“月球24号”再次从月球取回样品,但此时公众早已不再关心遥远的月球,两国不久后开始了空间站、航天飞机领域的新竞争。
美苏登月竞赛至此终于告一段落。
“月球16号”和“月球车2号”美国登月计划的最大收获,除了巨大的宣传价值,在工程学方面也收获巨大。
从登月计划中获得的系统工程、系统可靠性方面的科研经验直接支持了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许多现代技术的基础。
登月工程完成后,美国剩余的“土星5号”火箭又执行了“天空实验室”空间站的发射任务此后的几十年里,人类再没有打扰月宫的清净,大多数月球探测计划都不涉及在月面软、硬着陆。
直到21世纪,人们对于这颗卫星的兴趣才开始恢复。
第二次“月球热”仍然是由国家竞争推动的。
2007年,日本“月亮女神”探测器抢在中国“嫦娥1号”探测器一个月前发射,正式宣告了新一轮登月竞赛的开始。
2008年,印度“月船1号”探测器升空,这个“月船”计划发射一个“月球撞击探测器”,实现自1976年以来第一次有控制的人造物降落。
不过和过去许多类似的月球任务一样,“月船1号”并未取得成功。
2009年,美国发射“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开始“重返月球”计划。
2011年,美国“重力回溯及内部结构实验室”双星发射成功,于今年撞击月球表面,终于打破了月宫近40年来的宁静。
沉寂了30多年的月球即将迎来新的造访者美国这一轮“重返月球”当然不是与日本和印度较劲,让美国航天局有紧迫感的,是中国的探月工程。
2007年,中国“嫦娥1号”探测器飞向月球,中国的首次月球探测就成功实现了绕月飞行,随后在地面控制下成功撞击月球表面。
而“嫦娥2号”作为“嫦娥1号”的备份探测器比她“姐姐”走得更远,绕月之后又飞向更遥远的太空,先后飞到了地日拉格朗日点L2(地球和太阳的引力平衡点,许多科幻小说中未来放置可永久居住空间站的地方);探测了一颗小行星;之后进一步飞向深空,成为迄今中国人发射的走得最远的航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