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语文上册 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济南的冬天》教案 新

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济南的冬天》教案 新

【2012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济南的冬天》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①通过比较阅读学生能准确把握文章的结构。

尽可能多的发现文章的写作技巧。

②树立学生在写作和表达时的修辞、用字意思,积累形象。

2.过程方法目标:①在比较阅读过程中能发现文中描绘济南冬天美景的精妙,感悟景物描写中情与景的融合。

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自觉培养自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掌握阅读此类文章的方法。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品味语言,学生能体会出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学会多角度描绘景物,融情于景的写法。

[学习难点]如何多角度描绘景物。

课前准备]1、搜集有关老舍的资料。

2、查找济南及其山、水的有关资料一、1、作者介绍(让学生先介绍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学生齐答:冬季)对!现在正是初冬时节。

一提到冬季,同学们也许马上会想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靓丽,也许会想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远,更会想起“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孤寂。

在我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没有一个地方它的冬天也温暖如春,给人一种温情脉脉的感觉呢?今天,就让我们追逐老舍先生的足迹,走进《济南的冬天》,切身感受一下它的温馨,欣赏它那秀气的山和澄绿的水吧![由生活常识导入话题,运用优美的语言,并辅之以切合时令特点的诗句,创设情境,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引导学生感受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二、检查预习,最后屏幕显示老舍的有关情况,让一位学生朗读)老舍,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等。

2、介绍济南(让学生介绍,互相补充之后,屏幕显示老师准备的有关介绍济南的文字及图片资料,请学生集体读一下)(1)济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公元前22世纪的原始部落首领舜就诞生与生活在济南一带,济南城的历史达4、5千年以上,这里古迹众多,山川秀美,人杰地灵,是历代文人墨客讴歌和推崇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天》教案 新人教版

【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天》教案 新人教版

【2012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天》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通过各种形式的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对诗中充满诗意的秋景进行赏析,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培养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调动学生情绪,让学生用心去体会诗中的美景,并用合适的语气、语调、节奏把这种意蕴表现出来。

2.品味诗中一些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意思。

教学方法本课拟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导学点拨为主的教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多方位、多视角地让学和生去感受,结合讨论与辨析,活跃学生思维,让他们大胆地吐露真情,积极主动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感受诗歌美好的意境。

学习方法一读:在学生自学时,让他们自由地读;在教师导学点拨时,结合重点句的理解有感情地读。

二想:边读边想,如从诗歌中品味揣摩个性化的语言。

三议:通过给画面加小标题的方法(如:……图)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准确把握诗歌的意境。

四辩: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2.学生观察秋天,准备彩笔。

3.教师准备好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说秋天一年四季各具风韵:春天生机勃勃,夏天热情如火,秋天轻柔雅致,冬天稳重深沉。

我独爱秋天,和我志趣相投的同学请举手。

……我有这么多知音呢!提到秋天,你想到什么?秋天是什么?秋天是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天是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天是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秋天是“碧云天,黄叶地”。

现代文人墨客笔下的秋天又如何呢?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秋天》,共赏何其芳笔下的秋日风情。

二、导读与训练1.课前,老师请大家搜集作者的相关资料,准备好了吗?把你整理的信息赶快发布出来。

【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我的信念》教案 新人教版

【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我的信念》教案 新人教版

【2012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我的信念》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引导学生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品读文章质朴而富于哲理的语言;培养搜集资料的能力,通过品味语言归纳居里夫人的人生信念。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感受居里夫人那颗水晶般的心,并联系自己的人生深入思索。

教学重难点: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以及她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她的性格特点的联系。

品味平实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竞猜人物(逐一放映4幅幻灯片,由学生竞猜人物。

)1.她是一位女科学家。

2.她一生获得过两次诺贝尔奖。

3.她耗尽毕生精力研究放射性元素。

4.她热爱自己的祖国,为纪念自己的国家,她将发现的一种放射性元素命名为钋( pō)。

(答案: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取得巨大成就,令世人震惊,是什么信念支持她从事科学研究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呢?让我们一起阅读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和居里夫人的灵魂对话,理解伟大的人格和伟大的心灵。

二、反复朗读1.听朗读录音。

2.学生自由朗读。

三、梳理信息1.找出每段的关键词语,用四字短语概括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第1段,坚忍不拔,树立信心。

第2段,执著勤奋,集中目标。

第3段,探讨真理,献身科学。

第4段,生活简单,保持安宁。

第5段,不图财富,追求自由。

第6段,克制自己,热爱生活。

第7段,沉醉科学。

2.将以上内容筛选归类。

(鼓励多角度归纳)归纳角度:(1)思想理念,环境需求,工作态度。

(2)事业与做人。

(3)对信念的态度,对信念的追求,坚守信念的决心。

例如:(1)宗旨:探讨真理,不图财富,沉醉科学,献身科学。

(2)环境:追求自由,保持安宁,生活简单。

(3)工作:集中目标,树立信心,坚忍不拔,执著勤奋。

四、援疑质理学生提出不懂的语句,相互解答,教师点拨。

几个难句的理解参考:1.本来是“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作者却把它当成是“美好快乐的记忆”,这说明了什么? “孤独”在这里应如何理解?参考:说明了她对科学的渴求,对科学研究的热情。

【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

【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

【2012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两首》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①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②了解这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③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④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人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教学难点①有感情地朗读。

②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教学准备预习查字典扫除文字障碍;诵读全文;了解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传说,有条件的查阅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天上的街市》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夜晚,我们仰望天空,群星璀璨,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

今天,我们跟随着著名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人《天上的街市》,感受诗人所追求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二、朗读课文,(整体了解诗歌内容)①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并播放背景音乐:提琴曲《梁祝》部分,创设一种美好的情境。

(也可以播放课文录音带)②学生按提示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a.全诗共四个小节,哪些是写实的,哪些是写想像的?b.请你概括出诗人所想像的内容及想像过程。

③全班讨论以上两个问题。

明确:a.第一节是写实的,第二~四节是写想像的。

b.诗人想像了牛郎织女在天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板书)想像过程:街灯→天上的美丽街市一街市上陈列的珍奇物品→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明星三、探究理解诗歌感情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品味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①教师出示问题组,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转入全班讨论。

a.课文中想像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b.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像,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像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c.诗中反复出现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这个环节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

【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语文上册《山市》教案 新人教版

【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语文上册《山市》教案 新人教版

【2012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语文上册《山市》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识记重点字音和字义。

②掌握诵读要领。

③想像“山市”奇景。

2、过程与方法①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②师生互动、交流和对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进行“再造性想像”,欣赏、品味文言文。

【教学重点】①识记重点字音和字义。

②掌握诵读要领。

【教学难点】学会进行“再造性想像”,欣赏、品味文言文。

【教学方法】以多媒体渲染情境,营造氛围,以问题引入,以诵读和思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师生互动、交流和对话。

【教学程序】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感觉到秋天已经来到了吗?天空中秋风飒飒,秋雨潇潇,田野里枯枝颤抖,黄叶飘零,一派秋的庄严。

是啊,秋天的满地落红,冬日的漫天飞雪,春时的嫩芽娇花,夏季的绿树浓荫,这些自然现象我们每个人每年都能看到。

可是有一种美丽神奇的自然现象却好多年都难得一见,多数人一生都无缘看到。

这种自然现象就是海市蜃楼。

幸好清代有一位写狐写鬼的文学家蒲松龄,根据目击者的叙述描绘了一次这样的景观——山市(山市蜃楼),弥补了我们不得一见的遗憾。

今天,让我们走进《山市》这篇课文,通过文字描述来欣赏一下这种奇特的景观。

板书题目作者,学生记住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二、诵读施标:1.初读感知阶段:○1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读,标划生字词,并听出师故意读错的生字。

然后打出电子词典,指定一学生领读生字。

○2学生自由朗读2至3遍,力争读得声音饱满,通畅无阻。

读完之后,试着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2.自主学习阶段:老师先学了这篇课文,觉得这篇课文的目标可以有这两个。

大家看同意吗?打出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并能根据文字想象画面。

2.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

○3师布置自学任务,出示自学指导:结合注释默读课文,理解词句意思,思考想象“山市”的初生、发展、高潮三幅画面。

比一比谁理解得快。

时间8分钟。

3.讨论反馈阶段:○4师生、生生之间以做游戏的形式来检查词句理解情况。

【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皇帝的新装》教案 新人教版

【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皇帝的新装》教案 新人教版

【2012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皇帝的新装》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培养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能力;理清故事情节;发展想像与联想想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本文语言描写的精妙,深刻把握作品思想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方法设计1.反复朗读,领会主旨。

在熟读的基础上,复述故事情节,逐步了解人物个性,领悟作品主旨。

这中间,要善于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不仅要认真解决“预习提示”中所提出的问题,而且还要去发现,去质疑作品中其他更小或更大的问题,并找出问题的答案。

2.正确理解夸张,学会合理想像。

在阅读中要理解哪些地方是夸张,哪些地方是想像,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并且可以在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展开更丰富的属于自己的想像。

如故事的结局、人物的下场、童话中人物与读者的对话,等等,都有广阔的想像空间。

用这种“想像法”来阅读,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想像力。

可在学完课文时,完成课后练习四的续写。

3.用速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认真体味本文的巧妙构思。

围绕“骗”字设计情节是本文的重要特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重点、难点1.重点:紧扣主题分析理解内容。

采用讲解讨论等办法解决。

2.难点:想像能力的训练。

采用“添枝加叶”法进行补写、续写训练。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1.中外历史上封建统治者昏庸无能、骄奢淫逸、自欺欺人、荒唐可笑的例子不鲜见,请同学举个例子。

(例如,唐玄宗宠爱杨贵妃导致“安史之乱”。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丹麦著名的童话家安徒生创作的、揭露19 世纪初丹麦丑恶而黑暗的社会现实的童话《皇帝的新装》。

2.了解作者指导学生结合提示掌握要点。

安徒生,丹麦人,世界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你读过他的什么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歌颂劳动人民的善良、纯洁,同情不幸的穷人,鞭挞统治阶级和剥削者的残暴、贪婪、虚伪、愚蠢,批判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是安徒生童话的主题。

【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语文上册《风筝》教案 新人教版

【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语文上册《风筝》教案 新人教版

【2012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语文上册《风筝》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2、探究从多角度解读课文意蕴。

3、进行探究性学习。

过程与方法:运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探讨疑难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悟亲情。

2、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观。

3、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

教学重点:感悟亲情,深刻体会鲁迅先生忏悔、自责的内心世界,体会新兄弟之间的手足深情。

教学难点:多角度地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教学用具:课件课前准备:1. 学生自学“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2. 了解作家鲁迅。

3. 初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预设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假如在杨柳依依,春风送爽,春暖花开时节,当你们看到满天的风筝,会有什么感受吗?(学生谈感受)是啊,当看到风筝与风儿交谈、与云儿嬉戏时,我们会暂时忘掉难堪的往事、忧伤的情怀,可是有一个人,他看到风筝反而会想起伤痛的往事,他是谁呢?明确:鲁迅(出示其照片并由学生来介绍鲁迅,教师归纳)。

好,今天我们就用心来倾听鲁迅给我们讲的《风筝》的故事。

板书课题。

导语的设计既能深入学生的生活、抓住学生的兴趣,切入课题,又以对比的手法为本文定下情感的基调,同时又能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欲望。

二、整体感知过渡:同学们想听鲁迅给我们讲故事吗?(学生:想!)我们还是先做好听懂故事的准备吧!1、听写字词;2、同桌校对;3、大屏幕投影出示,让学生读读说说:憔悴、嫌恶、瑟缩、虐杀、宽恕、堕、恍然大悟、苦心孤诣;4、让学生用上这些词语把文章的内容复述出来;5、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思考:鲁迅看到风筝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会感到惊异和悲哀?你能从结构或情感的角度谈谈你的感受吗?明确:因为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而北京冬季未过就放风筝,所以感到惊异;我看见风筝就想起了小时侯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无法补过,心头不禁悲哀。

(学生谈感受略)通过这一环节的落实,学生既会写字词、会用字词又对文本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与真实的情感体验,为下一课时的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打下了基础。

【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理想》教案 新人教版

【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理想》教案 新人教版

【2012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理想》教案新人教版总课时:2 使用人:备课时间:开学第一周上课时间:第三周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过程和方法目标: 1、朗读法。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精髓,并做到熟读成诵。

2、联想想象法。

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丰富内涵,启发对人生和理想的深入思考。

3、讨论点拨法。

用于对重要意象、思想感情的分析。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结合个人经历,能对自己有所启发,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朗读训练,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诗歌的结构,理解诗歌的主旨,赏析诗歌的语言。

教学难点:反复朗读这首诗歌,讨论、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方式:朗读教学法。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及其优秀事迹教师:1、流沙河个人简介,图片。

2.准备课文朗读的录音磁带。

第1课时:重点是反复朗读这首诗歌,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诗歌的结构,讨论、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语设计: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

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

有了理想,有了追求,一个人就会不畏劳苦地向着一个目标前进。

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着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2、作者:流沙河,原名余勋坦。

四川金堂人。

1931年11月11日生在成都。

中国作协理事、四川作协副主席。

作品出版20种。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2、正音、正字蜕饥寒离乱缀连远行倔强洗濯玷污怨恨扒窃诅咒浓阴海天相吻3、释词寂寥,就是寂静、空旷。

浪子回头碌碌终生绝处逢生可望不可即4、学生默读,感知课文内容:理想究竟是什么?第l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2012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看云识天气》教案 新人教版

【2012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看云识天气》教案 新人教版

【2012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看云识天气》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⒈知识与能力:①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②理解恰当的修辞及说明方法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③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积累语言的能力。

⒉过程与方法:①采用自主感悟,合作探究、读写结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质疑解惑。

②观察与联想,图表概括法;利用多媒体演示。

⒊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分析本文写作层次清晰的特点。

②学以致用,对云的识别。

●教学过程[教学要点]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分析、理解选取说明角度安排说明顺序的写法,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阴晴风雨的变幻真的是无常难测吗?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又是靠什么识别天气变化的呢?(学生回答:看云),的确,云就像天气的“招牌”,“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这些谚语,就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它将告诉我们如何解读这大自然的文字,天气的“招牌”——飘浮的云彩。

(板书文题)设计(二):唐代诗人刘禹锡《竹枝词》诗中有这样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因其用谐声双关表情达意而显新颖、可喜。

大自然的晴雨天气真的像人的感情那样捉摸不定吗?除了天气预报,人们还根据什么识别天气变化呢?是的,还可以通过空中飘浮的云彩,那么到底怎样通过云彩预知天气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从中学习解读天气变化的知识。

(板书文题)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划出疑难字词,并结合注释和字词典疏解。

投影显示:(1)注音:峰峦(luán)一霎(shà)间点缀(zhuì)绫纱(líng)弥漫(mí)晕(yūn)头转向月晕(yùn)崩塌(bēng tā)(2)释义:峰峦:山峰和山峦。

【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新人教版

【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新人教版

【2012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诗歌五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4.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品味,感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1.诵读并背诵;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品味语言,体味诗曲意境,领会表达的妙处。

【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导入同学们,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学习《观沧海》1.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价。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建安五年(200),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二年(207)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后封魏王。

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

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遗着有《魏武帝集》,已佚,明人有辑本。

又有今人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2.《观沧海》写作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

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

【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教案 新人教版

【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教案 新人教版

【2012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默写。

○课前准备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

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讲授新课1、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①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2、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邑)乎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诲女(rǔ)知之乎不知为(wéi)不知是知(zhì)也(1)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

【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紫藤萝瀑布》教案 新人教版

【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紫藤萝瀑布》教案 新人教版

【2012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紫藤萝瀑布》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习作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2.培养学生遣词造句能力,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词语积累;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欣赏事物内在美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三、、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珍惜时光的情感,鞭策努力学习,创造美化生活的热情。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揣摩词语和重要语句的表达力,深化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

教学用具:计算机第一课时:一、课前复习(师问生答,2分钟)二、导入新课:(教师口述,1分钟)同学们都接触过许多花草树木。

大千世界,一草一木,只要你用心体会,你从中会获得许多启示。

即使面对同一景物,在不同的心情下,都会产生不同的情感。

《紫藤萝瀑布》的作者就是在自己弟弟身患绝症死后,自己面对紫藤萝花产生的感想。

在这样的心情下,面对着盛开的紫藤萝,作者的所见所想又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领略一下作者独特的心理体验三、新课教学(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25分钟)1、合作探究、获得新知(1)作者简介(师生共同完成,2分钟)宗璞出生与1928年,祖籍河南南阳。

她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毕业后大部分时间在《世界文学》编辑部工作,而后从事英国文学的专门研究,主要作品有《红豆》《三生石》《丁香结》《南渡记》等。

文笔清雅脱俗,温馨自然,充满了情趣、理趣和文化气息。

(2)生字(学生完成,教师点拨5分钟)宗璞()藤萝()迸溅()沉淀()花苞()穗()绽()开依傍()伶仃()酒酿()盘虬()卧龙花舱()忍俊不禁()仙露琼浆()2、表达交流、知识建构:(自主、合作、探究18分钟)听录音,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思考问题:a、本文主要从赏花、想花和忆花三个方面来描绘紫藤萝瀑布的,试给课文划分层次;b、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C、这篇文章单纯地是描绘紫藤萝瀑布吗?试找出文中最能表现课文中心的句子。

【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感受自然》教案 新人教版

【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感受自然》教案 新人教版

【2012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感受自然》教案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通过对自然景物主要特征的观察、体验和领悟,用口头和书面的形式自由表达出来。

学会与人交流,把观察的景、物和内心感受说给别人听。

要求说话内容具体、语言较生动,有一定的感染力。

在此基础上,写一篇作文。

2、过程与方法:将语文、地理学科教材的课程资源与对大自然的观察、体验和领悟所获得的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在观察和欣赏的过程中,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学会与别人交流,体悟自然的生命与灵性,认识并探究自然,欣赏大自然中的诗情画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激发体验自然的情趣,陶冶美好情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策略:教学围绕“感受自然”这一活动主题展开,问题的产生、认识和解决的过程设计是本课教学设计的关键。

教师要精心整合课程资源,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活动准备,让学生在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中用心观察、体验和领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通过对比、类比和综合较好体现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有机结合,在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同时,全面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以收到“文道统一”的良好教育效果。

三、教学媒体:内容重点学习水平媒体类型媒体内容重点使用时间资料来源媒体作用媒体方式1 观察欣赏视屏图片家乡自然风光1分搜集渲染气氛激发情感视屏荧幕展示2345 观察感悟理解应用问题思考三组视屏图片出示思考题展示三组图片10分自制搜集直观感受再现形象帮助说写边播放边观察边领悟边交流6 认识应用示例常见环保标语1分搜集帮助认识视屏荧幕展示四、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①课外阅读“感受自然”的三则短文,确定自己最感兴趣的一项活动,留意观察校园及其周围的自然美景;②利用双休日,布置学生回家观察大自然的学习任务,要求观察自己最感兴趣的景物,或自家的庭院,或房前屋后的小桥流水、松林竹林,或田间秋实、花草鸟虫……要求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观察,来校后与同桌、伙伴交流感受。

【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散文诗两篇》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散文诗两篇》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2012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散文诗两篇》教案人教新课标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匿笑、沐浴、祷告、菡萏、敧斜”等生字词。

2、学习诗歌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知内容,品诗境。

2、熟读背诵两首散文诗。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揣摩两首散文诗对母爱的歌颂,进而激发学生关爱母亲、回报母亲的炽热情怀。

教学重点:1、准确领悟课文所抒发的情感,把握课文托物言情的写法。

2、熟读背诵两首散文诗。

教学难点:深层品味关键语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唐代大诗人孟郊曾写过一首千古传诵,歌颂母爱的诗歌——《游子呤》,下面让我们集体背诵这首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今天,就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歌颂母爱的散文诗——《金色花》《荷叶母亲》(板书课题)二、交流资料1、大屏幕展示泰戈尔、冰心画像及其概况。

2、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

其主要作品有散文诗集《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小说《沉船》、《小沙子》等,泰戈尔用孟加拉文写作,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

3、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主要著作有小说《斯人独憔悴》、《超人》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等。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教师播放《鲁冰花》背景音乐,并范读课文。

2、学习生字词多媒体显示:衍(yǎn)匿笑(nì)沐浴(mù)祷告(dǎo)并蒂(dì)菡萏(hàn)(dàn)欹斜(qī)徘徊(pái)(huái)4、教师指点学生朗读5、组织朗读竞赛把全班分成男生、女生两大组,组织一场男、女生朗读竞赛。

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语文上册《世说新语》教案 新人教版

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语文上册《世说新语》教案 新人教版

【2012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语文上册《世说新语》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掌握“俄而、欣然、拟、未若、乃、期、委、去、引、舍、顾”等词语。

2、背诵两篇短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句子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3、把握本文以叙为主、叙中有议的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1、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2、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理,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同学们喜欢不喜欢下雪的天气?(学生自由发言)下雪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白雪皑皑.粉妆玉砌的世界.那么你们看见纷纷扬扬从天而降的大雪,你们会怎么去形容它呢,今天让我们去学习刘义庆<世说新语>两则的第一则<咏雪>,看看文章中的人如何去描绘雪的形状的.(板书课题,作者)二. 简介作家、作品。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

全书共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曾任荆州刺史。

爱好文学,招纳士人,《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的一批文人编写的。

三、朗读课文《咏雪》,疏通文意,解决文中疑难字、词。

寒雪日:寒冷的雪天。

内集:家庭聚会。

骤:快速、急速欣然:快乐、喜悦的样子。

未若:比不上拟:相比四.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然后请同学复述这个小故事。

要求:记清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

时间:寒雪日地点:家里人物:谢太傅、儿女事件:讲解诗文五、精读课文。

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新人教版

【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新人教版

【2012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月亮上的足迹》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是培养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太空探索的兴趣和爱科学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培养爱科学的精神教学重点:是记叙文的阅读,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培养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月亮是人类的近邻,嫦娥翩跹、吴刚伐树令人遐想不已。

从“后羿射日”开始人类就对浩瀚的宇宙充满了无限的向往,多少太空探索的故事伴随我们长大,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美国宇航员第一次登上了月球,历史上称之为阿波罗登月。

昨天老师希望大家课下搜集人类这一伟大壮举的照片,现在谁能来展示一下。

学生选择任何一种手段演示阿波罗登月的照片,以此增加直观效果,使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学生演示以后,(师)刚才**同学的演示是用照片的形式形象的记下阿波罗登月事件的,接下来我们就看作家是怎样用文字雕刻人类宇航史上这座里程碑的。

(板书课题)我之所以让学生演示而导入新课是因为语文课应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且这种直观的方式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便于进入课文的情境。

二、初步感知课文:在我看来,现代教育、素质教育最根本的特点是以人为核心,以人的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为主题,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酸甜苦辣都是营养,成功失败都是收获。

尊重学生属于自己的体验,让他们走进自己的生活世界,体验生活、体验社会,即使是失败,也可能成为学生终身受益无穷的财富。

因此,让他们谈一谈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通过读书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并谈自己筛选出来的知识,学生自然的会谈到这件大事的一些情节。

【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

【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

【2012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对比探究阅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教学重点: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教学难点: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蝉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朗读课文,思考研讨与练习一就课文不理解的地方质疑二、导入1.作者介绍本文选自《承教小记》,作息和小思,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祖籍广东番禺,1939年在香港出生。

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当研究员,1981年或香港大学硕士学位。

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

出版散文集《路上谈》、《日影行》、《不迁》、《彤云笺》等2.导语同学们对蝉一定很熟悉,蝉是儿童的伴侣,蝉是夏的歌手。

但是你们知道蝉的一生,为了一个夏天的歌唱,甚至在黑暗地底下努力奋斗了六年,多则十七年。

我们该向蝉学点什么?三、正课1、朗读课文。

(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2、探究质疑:思考研讨与练习一,作者写蝉,先抑后扬。

抑在哪里?扬在哪里?讨论归纳:文章开头写蝉使事忙得人听了很烦,再写病蝉的微弱、细小,都可以表现了蝉的惹人讨厌和微不足道的一面,这是抑。

然而得知蝉17年埋在泥土下,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作者被蝉活着的生命的意义所感动,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这是扬。

3、探究质疑:蝉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讨论并归纳:本来的生活历程就这样。

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活着。

4、探究质疑:我们能从蝉身上得到什么启示?讨论并归纳: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的生活。

5、探究质疑:最后一句“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有颜色吗?作者这样说给人一种怎样的感受?讨论并归纳:我们一般是听到秋风的声音,但是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教案新人教版第一课时复习内容1、复习本册学过的生字生词,掌握音、形、义。

2、熟练运用学过的生字词。

复习过程一、复习本册学过的生字生词,掌握音、形、义。

1、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关键词语,让学生读、抄一遍,掌握正确的读音和拼写规则,特别注意平常容易读错的字音和多音多义字的读音。

如:A、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痴()想隐秘()诱惑()xuān( )腾一shùn( )间 yùn( )含B、请你找出并改正词语中的错别字.惊荒失措_____改为_____ 昂首铤立_____改为_____二、进行逐单元进行听写训练。

(一般分开在课前进行)三、完成试卷练习。

(课后巩固为主)第二课时复习内容1、复习古诗、名句的默写。

2、学会初步赏析一些古诗或《论语》中的名句。

复习过程一、学生复习要求背诵古诗和名篇。

1、学生诵读本册要求背诵的古诗。

2、教师指导学生熟记一些名句,会默写。

3、掌握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默写练习。

(主要针对后进生,以激励为主)如:A、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泊秦淮》,浅草才能没马蹄。

《钱塘湖春行》B、《观沧海》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诗句是:,。

,。

《次北固山下》一诗中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

三、课后试卷练习巩固。

第三课时复习内容1、仿写句子。

2、复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辨别和运用。

复习过程一、明白仿写的意义及方法。

1、仿句是按照题目已经给出的语句的形式,再另外写出与之相仿的新句,仿句只是句式仿用,文字内容不能完全一样。

只要被模仿的是句子的形式,不管是单句或复句,都列入仿句。

2、仿句考查的知识点:(1)、考查同学们对语法、修辞等知识的综合运用,要求同学们根据不同的语境和要求,写出与例句内容和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上有密切关联的句子。

例如:生活就是一块五彩斑斓的调色板。

希望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道题目从句式上看是陈述句。

在修辞上运用了比喻,同学们要注意比喻运用的得体,比喻的艺术贵在创新,要寻找新鲜、活泼的喻体,保持上下文的协调性。

如:希望就是一颗永不陨落的恒星。

希望就是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

(2)、考查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联想、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什么样的年龄最理想?什么样的心灵最明亮?什么样的人生最美好?什么样的青春最辉煌?鲜花说,我开放的年龄多妩媚;月亮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海燕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太阳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该题是问答式的仿写,在回答上运用拟人的修辞,要求天下们针对性进行回答,有一定的开放度,但是在解题时,要注意结合回答对象的特点。

如:我纯洁的心灵多明亮;我奋斗的人生极美好;我燃烧的青春极辉煌。

(3)、是对同学们思想认识水平的检测,包括道德素质,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乃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

例如: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

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这道题既是续写又是仿写,要求同学们对句子进行仔细分析品味,揣摩出句中所阐明的意义。

除了要把握仿句的句式(如果……就……)及修辞(比喻、排比)外,尤其要注意句中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奉献精神)。

这就要借助自己的感悟,写出富有生活哲理、启迪人们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句子。

二、仿写练习训练。

如:仿照例句,另写一个句子。

例句:没有泥石的聚积,就没有高山的巍峨。

没有 _____________的聚积,就没有。

2.仿写下面划线的句子。

芳草萋萋,杨柳依依,春景给人的是勃发的踊跃之情。

秋高气爽,万山红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依照句子,从“成功/失败、得意/失意、顺境/逆境”三组词语中任选一组(也可自拟一组)仿写句子。

要求:1句式基本相同;2修辞手法基本相同;3语意通顺。

(2分)例:朋友是什么,朋友是快乐日子里的一把吉它,尽情地为你弹奏生活的愉悦;朋友是忧伤日子里的一股春风,轻轻地为你拂去心中的愁云。

仿:朋友是什么,朋友是。

朋友是。

4.仿照例句,运用比喻,另写一组句子。

(可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句意须前后关联,字数不一定与原句相同。

)(4分)例:一棵树,是一艘大地的船。

大地的船,为春风升起绿帆。

三、练习卷巩固。

第四课时复习内容1、对对子。

2、名著导读。

复习过程一、掌握对对子的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对对子。

1、教师指导方法:字数与词性的联系,内容的关联等。

2、教师示例:尝天下美洒——读世间好书(戏人间才子……)3、学生尝试练习。

如:甲: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

乙:______________,春香。

(兰花、桂花、茶花、梅花、牡丹花、玫瑰花;夏香、秋香、冬香)A:父恩重如山。

B:。

A:人比黄花瘦。

B:。

A:日出惊山鸟。

B:。

二、掌握名著导读的知识点。

1、教师引导学生明白本册三本名著的主要内容及相关知识点。

2、老师设计几个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去找答案。

3、问题的反馈。

教师归纳答题的技巧。

如:《爱的教育》:情感的熏陶和品德的启示1、作家、作品。

A、《爱的教育》原名《心》,是意大利作家德.亚米契斯为9-13岁的孩子创作的一部小说。

B、采用日记体形式,讲述一个叫恩利科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

故事主题:真挚的爱。

C、全书共100篇,分三部分:①主人公恩利科的日记。

②恩利科父母的教子篇。

③老师的九则故事。

这三部分以青少年的情感教育和品德教育为中心。

2、问题设计。

A、《爱的教育》一书中哪个故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B、读了《爱的教育》,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C、《爱的教育》的故事中,谁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为什么?《繁星》《春水》:母爱、童真、自然1、作家、作品。

A、《繁星》《春水》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

主要是“零碎的思想”。

B、全集包含三方面的内容:①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

②对大自然的崇拜。

③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2、问题设计A、冰心的《繁星》《春水》中,哪一首诗给你印象最深?并谈谈你有体会。

(如《纸船》)《伊索寓言》:生活的智慧和想像的魅力1、作家、作品。

《伊索寓言》是世界文学史上流传闻最广的寓言故事集之一。

2、了解其中一些经典作品的寓意。

3、阅读其中的一些寓言故事,认识故事提示的寓意。

4、练习巩固。

A、《伊索寓言》中你最喜欢哪几则故事?请说说理由。

(最少两则)B、你能从《伊索寓言》中说出一则警示人们做好事也要看对象,以免上当受骗的故事吗?第五、六课时复习内容1、本册书中的课内讲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3、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5、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复习过程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1、指导学生再次把握各讲读课文的文章脉络,理清思路。

如《看云识天气》这一课《看云识天气》是一篇介绍如何看云识别天气的方法的科普文。

作者凭自己多年的观察体验,抓住“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这一特征,先从总体上指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说明可以看云识天气;再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具体介绍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不同的云上光彩和天气变化的关系,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最后指出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及局限性。

阅读本文使我们从中学到许多识别阴晴雨雪天气的知识。

二、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1、教师让明确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会有不同的含义,或更具深刻的含义。

2、指导学生如何去理解在语言环境中词语的深刻含义。

A、上下文的联系。

B、词语句子的言外之意。

C、作品的写作背景。

如:《风筝》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

我不幸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文中的“不幸”应该如何理解?(结合上下文)“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

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周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如何理解“无可把握的悲哀。

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结合写作背景)三、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1、理解作者表达的主题思想,划出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并能结合主题思想有较深的理解。

如:《风筝》《风筝》是一篇意蕴深厚,发人深省的散文诗。

文中回忆了“我”粗暴地毁掉小兄弟苦心孤诣做好的风筝这一少年往事,抒发了自己忏悔、自责的思想感情,字行间流露出浓浓的同胞手足之情。

这篇散文诗可以多角度、有创意地解读。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的方法有:A、看文章的题目。

B、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C、看文章的抒情、议论部分。

D、分析人物的性格。

E、综合各段段意。

F、分析文章的写作背景。

这些方法要结合具体的文章去感悟,去理解,去运用,多做专题训练,才能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四、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1、教师在“阅读与思考”上指导学生,如何结合生活实际去理解文章。

创作源于生活,我们读到的一些文章,往往好像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似曾相识,甚至有的学生好像自己亲身经历过。

这时,我们就可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运用正确的观点和态度,评价文章的真、善、美,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自己的感受。

如:《皇帝的新装》A、对两个骗子的行骗,如果是你,你会上当吗?B、骗局被揭穿后,为什么皇帝还要把游行进行下去呢?谈谈你的看法。

五、小结要提高阅读能力,一定要多读,多想,多训练,运用教师教给的阅读方法,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

课堂上大胆质疑,讨论归纳,提高阅读能力,积极参与。

六、练习试卷巩固。

第七、八课时复习内容1、文言文实词、虚词积累。

2、文言文翻译。

3、文言文主要内容和写作特色。

4、古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5、重要的作家作品常识。

复习过程一、文言文实词、虚词积累文言文实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方法解释,有的可用换字的办法解释,这些词的词义古今变化不大,容易掌握。

但有一些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值得我们特别注意,万万不可望文生义,以致造成错误。

这些词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古今异义。

有一些词,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意义和古代意义已毫无关系,古今意义完全不同;也有一些词,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应该加以注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