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医古籍书目简介
中医的古书籍
中医的古书籍
中医的古书籍包括:
1. 《黄帝内经》:它是中国传统医学经典著作之一,也是中医典籍中
唯一一部具有完整版权的医学著作。
2. 《伤寒杂病论》:该书分上、中、下三卷,全面分析总结了汉代以
前的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和脉象变化,奠定了四诊理论基础。
3. 《神农本草经》: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被誉为中药学
经典。
4. 《金匮要略》:该书是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最后部分,主
要讨论一些内科杂病。
5. 《千金方》:该书是唐代孙思邈的代表作之一,是唐代以前医药学
发展的集大成之作。
6. 《医宗金鉴》:该书是清代御制大型综合性医学丛书,内容丰富,
切合实用。
7. 《温病条辨》:该书是清代吴鞠通的重要医学著作,是温病学的重
要文献之一。
此外,还有《本草纲目》、《濒湖脉诀》、《医学心悟》等中医古籍,也是中医古书籍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书籍不仅对中医理论进行了深
入的探讨,还详细介绍了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
以及中药的性能、功效、用法等。
这些书籍对中医的发展和临床实践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医十大经典丛书
中医十大经典丛书各经典医书简介1.《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2.《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
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
对各种药物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
更可贵的是早在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通过大量的治疗实践,已经发现了许多特效药物,如麻黄可以治疗哮喘,大黄可以泻火,常山可以治疗疟疾等等。
这些都已用现代科学分析的方法得到证实。
3.《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3卷。
原题秦越人撰。
“难”是“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
“经”乃指《内经》,即问难《内经》。
作者把自己认为难点和疑点提出,然后逐一解释阐发,部分问题做出了发挥性阐解。
全书共分八十一难,对人体腑脏功能形态、诊法脉象、经脉针法等诸多问题逐一论述。
但据考证,该书是一部托名之作。
约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
该书以问难的形式,亦即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予以编纂,故名为《难经》。
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
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
其中1~22难论脉;23~29难论经络;30~47难论脏腑,48~61难论病;62~68难论俞穴;69~81难论针法。
中医药的常用古文献典籍
中医药的常用古文献典籍1.《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
2.《神农本草经》:系统整理南北朝以前中药学资料的本草著作,被誉为中药学的经典之作。
3.《雷公炮炙论》:是唐代药物学家陈藏器编写的炮制专著,对中药的炮制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
4.《本草经集注》:南朝梁陶弘景所撰,是对《神农本草经》的重要补充和修订,对于中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5.《重修政和本草》:宋徽宗时官修的药典,是在唐本草的基础上进行增补修订的。
6.《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所著,是中国古代药物学集大成之作,内容包括了大量医药理论和实践知识。
7.《伤寒论》:张仲景所著,总结先秦两汉时代的医学成就,创造性地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称为“众方之祖”。
8.《金匮要略方论》:也是张仲景所著,主要论述内科杂病的辨证论治。
9.《巢氏诸病源候论》:巢元方所著,是一部病因病理学巨著,记述了许多疾病的症状、病因及治疗原则。
10.《温疫论》:吴又可所著,专门研究瘟疫病症及其治疗方法。
11.《难经》:又称《黄帝八十一难经》,是一部以问答形式论述中医理论和临床问题的重要著作。
12.《千金要方》:唐代孙思邈所著,内容包括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种疾病的治疗经验和技术。
13.《备急千金翼方》:也是孙思邈所著,与《千金要方》互为补充,进一步丰富了中医临床实践的内容。
14.《景岳全书》:明代张介宾所著,是一部综合性的医学巨著,涵盖了中医学的各个方面。
15.《医宗金鉴》:清代吴谦等编撰,是清代官修的大型医学丛书,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16.《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对针灸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7.《小儿药证直诀》:宋代钱乙所著,是我国儿科医学的经典之作。
18.《外科正宗》:明代陈实功所著,是我国古代外科医学的重要参考书籍。
19.《本草求真》:清代赵学敏所著,是对《本草纲目》进行增补修订的一部中药学著作。
中医古籍经典书目
中医古籍经典书目
1.《黄帝内经》:又称《素问》,为中医学经典之一,包含基本理论、病症分类、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的内容。
2.《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应用较广泛的一本书,包括了伤寒、温病、时行疫病等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3.《金匮要略》:是唐代张仲景所著,收集了大量的方剂和治疗方法,对中医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千金方》:是东汉时期的医学著作,内容涉及方剂、诊断、治疗等方面,对中医学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中所编写的药物学著作,收录了数千种草药,对中药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6.《医宗金鉴》:是明代吴鞠通所著的医学著作,内容涵盖了中医学的各个方面,是中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
7.《景岳全书》:是清代吴鞠通所著的医学著作,内容涵盖了诊断、治疗、调养等方面,对中医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8.《医学启源》:是明代张介宾所著的医学著作,主要介绍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诊断方法,对中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9.《温病条辨》:是清代吴瑭所著的医学著作,主要介绍了温病的分类、病因、病症、诊断和治疗方法,是中医学中温病方面的重要经典之一。
10.《难经》:是东汉时期的医学著作,主要介绍了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难点和疑难问题,对中医学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医十大经典丛书
中医十大经典丛书各经典医书简介1.《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2.《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
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
对各种药物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
更可贵的是早在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通过大量的治疗实践,已经发现了许多特效药物,如麻黄可以治疗哮喘,大黄可以泻火,常山可以治疗疟疾等等。
这些都已用现代科学分析的方法得到证实。
3.《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3卷。
原题秦越人撰。
“难”是“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
“经”乃指《内经》,即问难《内经》。
作者把自己认为难点和疑点提出,然后逐一解释阐发,部分问题做出了发挥性阐解。
全书共分八十一难,对人体腑脏功能形态、诊法脉象、经脉针法等诸多问题逐一论述。
但据考证,该书是一部托名之作。
约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
该书以问难的形式,亦即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予以编纂,故名为《难经》。
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
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
其中1~22难论脉;23~29难论经络;30~47难论脏腑,48~61难论病;62~68难论俞穴;69~81难论针法。
中医书籍介绍素材
中医书籍介绍素材
1.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也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
它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是中医临床的经典著作。
该书系统地论述了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被后世医家奉为“方书之祖”。
3.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成书于东汉时期。
该书收录了365 种药物,并按照药物的性能和功效进行分类,对后世中药的发展和应用产生了重要影响。
4.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传说为战国时期秦越人(扁鹊)所作。
该书以问答的形式,对《黄帝内经》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进行了阐述和解释,是中医理论的重要补充。
5. 《本草纲目》: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是一部伟大的药物学巨著。
该书共收载药物1892 种,详细记载了药物的性味、功效、主治、炮制方法等内容,对中医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6. 《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该书系统地论述了针灸学的理论、穴位、针法等内容,对针灸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医经典名著介绍
中医经典名著介绍1.《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也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的基础。
它不仅涵盖了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还涉及到饮食、养生、心理等方面的内容。
这部经典著作讲述了人体生命的奥秘和疾病的本质,被誉为中国医学之源。
2.《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的一部临床医学专著,也是中医学界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
它主要涵盖了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的诊治方法,同时也涉及到一些外科和妇产科的内容。
这部著作以实践为基础,理论联系实际,被誉为“方书之祖”。
3.《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是中国最早的药物学著作,也是中医药物学理论的基石。
它总结了当时对草药的认知和使用经验,记载了365种药物,并对其药性、功效和使用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这部著作对后世的中药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温病条辨》《温病条辨》是一部温病学专著,主要探讨了温热病的病因、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
这部著作强调了温病与其他疾病的区别,并提出了“卫气营血”和“三焦”的理论,为中医治疗温热病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5.《针灸甲乙经》《针灸甲乙经》是中国古代针灸学的经典著作,也是针灸学的奠基之作。
它详细地描述了人体的经络和穴位,以及针灸的治疗方法和原理。
这部著作对针灸学的发展和应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千金方》《千金方》是中国古代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医学著作,内容涵盖了临床各科、养生保健、药物方剂等。
这部著作不仅总结了古代医学的成果,还提出了一些新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具有极高的医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7.《四诊心法》《四诊心法》是一部介绍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的经典著作。
它详细地阐述了各种诊法的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并结合临床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这部著作对中医诊断学的发展和应用有着重要的影响。
8.《肘后备急方》《肘后备急方》是一部介绍中医急救方法的著作,主要涉及各种急症的急救措施和方药。
这部著作强调了急救的重要性,同时也介绍了许多实用的急救方法和方药。
中医传承人指定的中医药医籍书目
中医传承人指定的中医药医籍书目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和尊重。
中医传承人作为中医领域的佼佼者,他们在中医药医籍方面的阅读和学习经验对于后辈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介绍中医传承人指定的中医药医籍书目,以供参考。
一、基础理论类1.《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经典,其中包含了中医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等理论,是学习中医必读之书。
2.《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其中详细阐述了中医诊治疾病的理论和方法,对于学习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药学类1.《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药学的重要经典,其中收录了众多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等内容,对于学习中药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药学巨著之一,其中收录了大量中药,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对于学习中药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三、方剂类1.《千金方》《千金方》是唐代孙思邈所著的中医方剂经典,其中收录了大量的方剂,包括内服和外用的方剂,对于学习中医方剂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医宗金鉴》方剂篇《医宗金鉴》是清代著名医学家吴谦所著,其中方剂篇收录了大量的常用方剂,对于学习中医方剂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四、其他类1.《黄帝内经素问》除了以上提到的经典之外,中医传承人还推荐阅读《黄帝内经素问》,其中包含了中医养生、食疗、针灸等方面的内容,对于全面了解和学习中医具有重要意义。
2.历代医家著作选读中医传承人还推荐阅读历代医家的著作,如张仲景、李时珍等人的著作,这些著作中包含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思考,对于学习和理解中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总之,中医传承人指定的中医药医籍书目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等多个方面,这些书籍对于学习和理解中医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这些书籍也是中医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古代十大医学名著
中国古代十大医学名著1、《伤寒杂病论》:汉代医学家张仲景根据《黄帝内经》关于“内外同治”的理论,总结出的十七种伤寒的候选症状,并提出了伤寒的诊断证候、防治原则,标志着国外医学入古代医学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内经》:又名《尚书·黄帝内经》,是中国最古老、最权威的医学典籍。
作者是古代神农氏。
全书以五行八卦为理论基础,将食物、药物、心理活动等统称为“大药”,提出“以药物救人,以调摄保养”的处方,为中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3、《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一部全面的中草药药典,由明代药理学家张仁义編写而成。
全书约50卷,收集了中国古代各地发现的中草药药物资料,如动植物的形态、性状、功用,及用法的经验,及其药性的微观解释。
4、《神农本草经》:系中国最早的一部药物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物百科全书,是中医学发展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神农本草经》由神农氏所作,收录了1000多种药物,注明了这些药物的药性、禁忌、用法、经络穴位、方剂等,为中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5、《青囊经》:又名《古今青囊经》,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的一部典籍,由汉代医学家张景岳编撰而成。
《青囊经》收录了200余种中药的性状、功效、用法、治病方针、病因判断等,青囊经详细地记录了中医药物资料发展史,在治疗外科疾病方面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6、《金匮要略》:是中国古代一部收录了众多药物之书,由东汉末期治世名臣司马光编撰而成,是今天中国古代医药学的最权威的古典著作。
书中收录了530余种中药的药性、功效、用法、用量、时间等方面的详尽记载,对相关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7、《伤寒论》:是中国古代传世的优秀医药著作,也是一部关于中医学的经典著作,是中国古代医学思想的重要结晶。
作者是汉代杰出的医学家张仲景,论述了温病、虚病以及内外兼容治疗原则,是张仲景阐述医学观点的七本主要医学著作之一。
8、《伤寒百草》:也叫《伤寒百草录》,是中国古代的一部专著,书中收集了各种植物的性状、颜色、子实、花序等,提出了伤寒的诊断方法,以及治疗伤寒的草药组合,对中医药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重点书籍
中医重点书籍一、经典古籍《黄帝内经》:包含《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全面论述了中医的基础理论,对中医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都有深入的解释。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的经典著作,包含了对伤寒、杂病的诊治记录,提供了大量实用的方剂和治疗思路。
《难经》:古代中医的经典著作之一,对人体的脉象、经络、穴位等都有详细的描述,同时对脏腑的功能也有深入的解释。
二、临床指导《景岳全书》:张景岳的经典著作,从脏腑、经络、病机等多个方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临证指南医案》:叶天士的经典著作,详细记录了其临床诊治的医案,涵盖了多个科别的疾病治疗,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赤水玄珠全集》:龚廷贤的经典著作,包含了内外妇儿等多个科别的疾病治疗,提供了大量的方剂和治疗方法。
三、理论研究《医林改错》:王清任的经典著作,对中医的脏腑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修正,提出了新的脏腑理论。
《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的经典著作,对中医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都有独到的见解和创新。
《温病条辨》:吴鞠通的经典著作,对温病的治疗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归纳,提供了多种有效的方剂和治疗思路。
四、临床经验《医灯续焰》:费伯雄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其多年的临床经验,对中医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有深入的解释和总结。
《证治汇补》:李用粹的经典著作,详细记录了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大量的实用方剂和治疗思路。
《类证治裁》:林佩琴的经典著作,对多种疾病的证治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提供了多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五、医家心得《医学入门》:万全的经典著作,对中医的基础理论进行了深入的解释和总结,同时提供了多种实用的方剂和治疗思路。
《医碥》:何梦瑶的经典著作,对中医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都有独特的见解和创新,强调了预防和保健的重要性。
《诸病源候论》:巢元方的经典著作,详细描述了各种疾病的病因和病机,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医文学作品
中医文学作品1.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经典之一,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它总结了古代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包括人体的结构、生理、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等内容。
2. 《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所著的一部中医经典著作,详细介绍了伤寒病及其他杂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3. 《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是张仲景的另一部重要著作,主要记录了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案,对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方法有重要影响。
4. 《丹溪心法》-《丹溪心法》是明代李时中所著的中医书籍,以心脏为中心,阐述了心脏在人体生理和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对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5. 《千金方》-《千金方》是唐代孙思邈的医学巨著,收集了大量的方剂和治疗方法,对中医药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6. 《千金翼方》-《千金翼方》是宋代刘完素编撰的医学书籍,详细介绍了许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并提出了一些实用的方剂。
7. 《医学衷中参西录》-《医学衷中参西录》是明代吴鞠通所著的一部医学巨著,介绍了中国传统医学和西方医学的结合,对中西医结合有重要影响。
8. 《类经》-《类经》是宋代杨上善所编纂的医学经典,总结了前代医家的经验,系统地介绍了疾病的分类、病因和治疗方法。
9. 《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中编纂的药物学巨著,详细介绍了大量的中草药,包括其性味、功效、用法和配伍等信息。
10. 《针灸甲乙经》-《针灸甲乙经》是明代杨石中的针灸学著作,详细介绍了针灸的理论、技法和应用,对针灸治疗有重要指导作用。
11. 《四诊原则》-《四诊原则》是明代汤岳所著的医学著作,强调了四诊合参的重要性,即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的综合诊断方法。
12. 《本草纲目拾遗》-《本草纲目拾遗》是明代陈藏器所编纂的药物学著作,补充了《本草纲目》的内容,增加了许多新的药物和方剂。
13. 《医宗抱歉,由于文字限制,我无法一次性提供20本中医文学作品并带有解释。
中医十大经典丛书
中医十大经典丛书《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内经知要》《脉经》《删补名医方论》各经典医书简介1.《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2.《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
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
对各种药物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
更可贵的是早在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通过大量的治疗实践,已经发现了许多特效药物,如麻黄可以治疗哮喘,大黄可以泻火,常山可以治疗疟疾等等。
这些都已用现代科学分析的方法得到证实。
3.《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3卷。
原题秦越人撰。
“难”是“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
“经”乃指《内经》,即问难《内经》。
作者把自己认为难点和疑点提出,然后逐一解释阐发,部分问题做出了发挥性阐解。
全书共分八十一难,对人体腑脏功能形态、诊法脉象、经脉针法等诸多问题逐一论述。
但据考证,该书是一部托名之作。
约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
该书以问难的形式,亦即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予以编纂,故名为《难经》。
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
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
古典中医书籍大全
古典中医书籍大全中医四大经典一般指《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一、黄帝内经--中医学理论之基础《黄帝内经》是现存较早的一部医书,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象学说"“行神学说”“天人学说”等,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为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以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二、难经--中医学理论之经典《难经》是战国时期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神医扁鹊,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古代中医学著作之一。
本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81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还分析了一些病证。
其中一至二十二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
三、伤寒杂病论--中医临床医学之经典《伤寒杂病论》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作者为医圣张仲景,该书是现在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也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方面的巨著,系统的论述了“望闻问切”四诊疗法。
四、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汉代,它将东汉以前零散的药学知识进行了系统总结,其中包含了许多具有科学价值的内容,被历代医家所珍视。
而且其作为药物学著作的编撰体例也被长期沿用,作为中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本经》首次提出了"君臣佐使"的方剂理论,一直被后世方剂学所沿用。
《本经》的问世,对中国药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如后来最为出名的《本草纲目》等,都渊源于《本经》而发展起来的。
中医典籍
1、《五十二病方》战国时期,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著作,填补了《内经》以来我国未有的临床医学著作的空白。
2、《黄帝内经》分为《灵枢》和《素问》两部分,各十八卷、各八十一篇。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3、《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
全书分为三卷,载药三百六十五种。
4、《伤寒杂病论》现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成书于东汉末年,作者张机(字仲景),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学专著。
创立了辨证论治的诊治理论,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难经》又名《皇帝八十一难经》,是对《黄帝内经》中81个疑难问题的解答,相传作者为秦越人(扁鹊)。
魏晋隋唐时期:6、《脉经》晋代王叔和,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提倡“寸口诊脉法”,奠定了脉学理论与方法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基础。
7、《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8、《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症候学专著。
9、《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是我国最早的方剂学专著,又堪称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宋金元时期:10、《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太医局著,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编撰的成药标准,为方剂学专著。
11、《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言著,提出“三因学说”,是对宋代以前病因理论的总结。
12、《素问原机原病式》金元刘完素,发展了亢害承制理论,提出六气化火及玄府气液诸说。
13、《宣明论方》又名《皇帝素问宣明论方》《医方精要宣明论》金元刘完素,中医方剂著作。
14、《儒门事亲》金元张从正,秉承张氏“为儒者能明事理,而事亲者当知医”之思想。
该书注重阐发邪实为病的理论,提倡攻下三法治疗诸病。
15、《脾胃论》元李杲(字东恒),引用大量《内经》原文以阐述其脾胃论的主要观点和治疗方药。
明清时期:16、《温疫论》明代吴又可,是中医温病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性著作,是中医理论原创思维与临证实用新法的杰出体现。
古中医书籍
以下是一些古中医பைடு நூலகம்籍:
1.《黄帝内经》:又称《素问》,是中国医学史上最重要的医学典籍之一,为中医理论的重要基础。
2.《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医学史上另一部重要的医学典籍,为中医疾病诊治方面的重要参考书。
3.《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药学巨著,对中草药的分类、名称、性味、功效等进行了系统的概述。
8.《外台秘要》:是清代著名医学家吴昆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对中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贡献。
9.《本草纲目拾遗》:是清代医学家陈省身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对中草药的性味、功效和使用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10.《针灸甲乙经》:是中国针灸史上的经典之作,对针灸治疗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为中医针灸理论和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
4.《丹溪心法》:是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对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法有着深刻的论述。
5.《千金要方》:是宋代医学家孙思邈的医学著作,收录了许多有关中药治疗方法的方剂和治疗经验。
6.《医学入门》:是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中所著的一部医学教材,是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综合性教材。
7.《景岳全书》:是明代医学家张景岳所著的一部医学巨著,对中医经典和医疗实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论述。
中医十大丛书
中医十大丛书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中医十大经典丛书各经典医书简介1.《黄帝内经》是四大经典着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着。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运气学”等学说。
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2.《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着,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经典着作。
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
对各种药物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
更可贵的是早在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通过大量的治疗实践,已经发现了许多特效药物,如可以治疗,大黄可以泻火,可以治疗等等。
这些都已用现代科学分析的方法得到证实。
3.《难经》原名《》,3卷。
原题秦越人撰。
“难”是“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
“经”乃指《内经》,即问难《内经》。
作者把自己认为难点和疑点提出,然后逐一解释阐发,部分问题做出了发挥性阐解。
全书共分八十一难,对人体腑脏功能形态、诊法脉象、经脉针法等诸多问题逐一论述。
但据考证,该书是一部托名之作。
约成书于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
该书以问难的形式,亦即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予以编纂,故名为《难经》。
内容包括、、、阴阳、病因、病理、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
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
其中1~22难论脉;23~29难论经络;30~47难论脏腑,48~61难论病;62~68难论俞穴;69~81难论针法。
中医类书籍
中医类书籍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含丰富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
以下是一些中医类书籍的相关参考内容:1.《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是古代医学经典之一。
该书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
其中,《素问》主要讨论对人体生理、病因、病机等方面的理论,而《灵枢》则专注于解释经络、脏腑、气血等方面的内容。
2.《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著名药物学巨著,由明代李时中编撰而成。
该书系统收集和归纳了几千种草药的性味归经、功效、治疗方面的知识,在中医临床实践和药物研发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3.《千金方》《千金方》是中国古代医学领域的著名书籍之一,由唐代孙思邈所写。
该书收录了孙思邈研究中药方剂和经验的心得体会,既提供了众多药方的配方和应用,又强调了个体化治疗和根据病情调整方剂的重要性。
4.《针灸大成》《针灸大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针灸学著作,由明代崔玉贞编撰而成。
该书详细讲解了针灸的理论基础、操作方法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在中医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并对临床治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治疗方面的重要著作,由清代张仲景所写。
该书主要讨论了寒热病的病因、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知识,对中医师诊断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6.《温病条辨》《温病条辨》是中国古代温病学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医内科学的重要参考书。
该书由明代时期的吴鞠通所编写,主要阐述了温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辨证论治等方面的内容,是了解温病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7.《医学入门》《医学入门》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家丹波维所著的医学入门书籍,该书系统讲解了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辨证施治等方面的知识,是学习中医理论基础的重要读物。
8.《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是现代中医学教材的重要参考书籍之一。
该书综合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中医五脏六腑学说、阴阳学说、经络学说等方面的内容,是学习中医理论和基础知识的重要指导书。
常用中医古籍书目简介(精校版本)
常用中医古籍书目简介(精校版本)常用中医古籍书目(必备)基础医学类《黄帝内经》《难经》《脉经》《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难经解义》《三因极—病证方论》《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方论》《敖氏伤寒金镜录》临床医学类《伤寒杂病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小儿药证直诀》《妇人大全良方》《外科精要》《儒门事亲》《脾胃论》《格致余论》《十四经发挥》《薛氏医案》《医贯》《医旨绪馀》《针灸大成》《外科正宗》《景岳全书》《温疫论》《审世瑶函》《温热论》《外科证治全生集》《医学源流论》《温病条辨》《医林改错》《理渝骈文》《血证论》《傅青主女科》《医学心悟》《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理虚元鉴》《医门法律》《柳选四家医案》《临证指南医案》《医学衷中参西录》《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方剂、药物类《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肘后备急方》历代名家名篇(力备)医经学派王冰《黄帝素问王冰注》二十四卷《玄珠密语》十七卷吴崑《素问吴注》二十四卷《脉语》二卷《针方六集》六卷《医方考》六卷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九卷《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九卷张志聪《素问集注》九卷《灵枢经集注》九卷《本草崇原》三卷《伤寒论宗印》八卷《金匮要略注》《侣三堂类辨》二卷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三十卷张介宾《类经》三十三卷《类经图翼》十一卷《类经附翼》四卷《景岳全书》六十四卷《质疑录》一卷滑寿《读素问钞》三卷《难经本义》二卷《诊家枢要》一卷《十四经发挥》三卷《伤寒例钞》三卷李中梓《内经知要》二卷《本草通玄》二卷《伤寒括要》二卷《删补颐生微论》四卷《医宗必读》十卷《病机沙篆》二卷《诊家正眼》二卷沈又彭《医经读》一卷《女科辑要》二卷秦越人《黄帝八十一难经》二卷张仲景《伤寒卒病论》十卷《金匮要略方论》三卷华佗《中藏经》一卷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十二卷刘完素见河间学派《素问玄机原病式》一卷《宣明论方》十五卷《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二卷《素问病机气宣保命集》三卷《三消论》一卷《保童秘要》二卷《内经拾遗方论》二卷刘浴德、朱练《重订骆龙吉内经拾遗方论》四卷陈无咎《医轨》二卷《藏府通诠》一卷《妇科难题》一卷《明教方》一卷《黄溪大案》一卷《医量》一卷经方学派六朝诸家陈延之《小品方》范东阳《范汪方》支法存《申苏方》阮炳《阮河南药方》葛洪《玉函方》秦承祖《秦承祖药方》胡洽《胡洽百病方》释僧深《僧深药方》谢士泰《删繁方》姚僧垣《集验方》宋侠《经心录》唐代诸家甄权《古今录验方》苏游《玄感传尸方》钱惟演《钱氏⊙中方》崔知悌《崔氏纂药方》孟⊙《孟氏必效方》张文仲《疗风气诸法》苏敬、唐临、徐玉《三家脚气论》唐玄宗《开元广济方》《近效方》唐德宗《贞元集要广利方》薛弘庆《兵部手集方》刘禹锡《传信方》崔元亮《海上集验方》僧文梅《梅师方》独孤滔《丹房镜源》北宋诸家周应《简要济众方》沈存中《灵苑方》《杜壬方》孙用《传家秘宝方》刘元宾《神巧万全方》初虞世《古今录验养生必用方》《经效方》《斗北门》刘莆《十全博救方》《胜金方》曹颖甫《伤寒发微》不分卷《金匮发微》不分卷吴棹仙《子午流注说难》一卷《灵枢经解》河间学派《素问玄机原病式》一卷《宣明论方》十五卷《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三卷《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二卷《三消论》一卷《保童秘要》二卷马宗素《伤寒医鉴》一卷镏洪《伤寒心要》一卷葛雍《河间刘守真伤寒直格》三卷张从正《儒门事亲》三卷附《治病百法》二卷《十形三疗》三卷《杂记九门》一卷《撮要图》一卷《治法杂论》一卷《三法六门》一卷《刘河间三消论》一卷《扁华生死决》一卷《世传神效诸方》一卷常德《伤寒心镜》一卷朱震亨《素问纠略》一卷《本草衍义补遗》一卷《局方发挥》一卷《格致余论》一卷《金匮钩元》三卷(戴元礼校补)赵道震《伤寒类证》(佚)赵以德《金匮方衍义》(今存于《金匮二注》)戴思恭《证治要诀》十二卷王履《医经溯洄集》一卷刘纯《伤寒治例》一卷《玉机微义》五十卷。
中医古籍大全
中医古籍大全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丰富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治疗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广受关注和应用。
中医古籍作为中医学术研究的珍贵资料和传承的重要载体,对于理解中医经典、掌握中医理论和提高中医临床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中医古籍的内容和特点,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运用中医知识。
一、《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被誉为中医的“圣经”。
它是一部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理论的著作,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以问答的形式展开,主要探讨了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诊断和治疗的原则;《灵枢》则从人体结构和功能等角度深入研究人体运行规律与疾病的形成。
《黄帝内经》的贡献在于系统地阐明了中医的基本理论体系和治疗原则,对于后世中医学家的研究和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二、《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撰写的中医临床经典,也是中医临床学的重要参考书。
该书主要通过对伤寒病以及各类疾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的详细阐述,为后世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指导。
《伤寒杂病论》系统总结了张仲景多年的临床经验,并以明确的辨证论治方法廣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三、《千金方》《千金方》是唐代孙思邈所著,是中医方剂学的重要著作之一。
《千金方》收录了近千种方剂,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宝贵的方药参考。
它详细介绍了每种方剂的组成、功效和应用范围,对于临床医生选择合适方剂进行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千金方》的编撰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草药疗效的深入研究,也为后世的方剂研究与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四、《名医别录》《名医别录》是宋代张介宾整理的一部医学著作,他在此书中收录了许多古代名医的治疗经验和医学见解。
该书以名医的传记为主线,介绍了他们的学术思想、治疗方法和临床经验,对于后世医学家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名医别录》对于推广中医经验、普及中医知识和培养中医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
五、《证类本草》《证类本草》是明代张景岳编纂的一部药物学著作,主要介绍了中药的分类、性味与功效,以及药物的配伍规律和应用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中医古籍书目简介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常用中医古籍书目(必备)基础医学类《黄帝内经》《难经》《脉经》《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难经解义》《三因极—病证方论》《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方论》《敖氏伤寒金镜录》临床医学类《伤寒杂病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小儿药证直诀》《妇人大全良方》《外科精要》《儒门事亲》《脾胃论》《格致余论》《十四经发挥》《薛氏医案》《医贯》《医旨绪馀》《针灸大成》《外科正宗》《景岳全书》《温疫论》《审世瑶函》《温热论》《外科证治全生集》《医学源流论》《温病条辨》《医林改错》《理渝骈文》《血证论》《傅青主女科》《医学心悟》《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理虚元鉴》《医门法律》《柳选四家医案》《临证指南医案》《医学衷中参西录》《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方剂、药物类《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肘后备急方》历代名家名篇(力备)医经学派王冰《黄帝素问王冰注》二十四卷《玄珠密语》十七卷吴崑《素问吴注》二十四卷《脉语》二卷《针方六集》六卷《医方考》六卷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九卷《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九卷张志聪《素问集注》九卷《灵枢经集注》九卷《本草崇原》三卷《伤寒论宗印》八卷《金匮要略注》《侣三堂类辨》二卷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三十卷张介宾《类经》三十三卷《类经图翼》十一卷《类经附翼》四卷《景岳全书》六十四卷《质疑录》一卷滑寿《读素问钞》三卷《难经本义》二卷《诊家枢要》一卷《十四经发挥》三卷《伤寒例钞》三卷李中梓《内经知要》二卷《本草通玄》二卷《伤寒括要》二卷《删补颐生微论》四卷《医宗必读》十卷《病机沙篆》二卷《诊家正眼》二卷沈又彭《医经读》一卷《女科辑要》二卷秦越人《黄帝八十一难经》二卷张仲景《伤寒卒病论》十卷《金匮要略方论》三卷华佗《中藏经》一卷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十二卷刘完素见河间学派《素问玄机原病式》一卷《宣明论方》十五卷《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二卷《素问病机气宣保命集》三卷《三消论》一卷《保童秘要》二卷骆龙吉《内经拾遗方论》二卷刘浴德、朱练《重订骆龙吉内经拾遗方论》四卷陈无咎《医轨》二卷《藏府通诠》一卷《妇科难题》一卷《明教方》一卷《黄溪大案》一卷《医量》一卷经方学派六朝诸家陈延之《小品方》范东阳《范汪方》支法存《申苏方》阮炳《阮河南药方》葛洪《玉函方》秦承祖《秦承祖药方》胡洽《胡洽百病方》释僧深《僧深药方》谢士泰《删繁方》姚僧垣《集验方》宋侠《经心录》唐代诸家甄权《古今录验方》苏游《玄感传尸方》钱惟演《钱氏⊙中方》崔知悌《崔氏纂药方》孟⊙《孟氏必效方》张文仲《疗风气诸法》苏敬、唐临、徐玉《三家脚气论》唐玄宗《开元广济方》《近效方》唐德宗《贞元集要广利方》薛弘庆《兵部手集方》刘禹锡《传信方》崔元亮《海上集验方》僧文梅《梅师方》独孤滔《丹房镜源》北宋诸家周应《简要济众方》沈存中《灵苑方》《杜壬方》孙用《传家秘宝方》刘元宾《神巧万全方》初虞世《古今录验养生必用方》《经效方》《斗北门》刘莆《十全博救方》《胜金方》曹颖甫《伤寒发微》不分卷《金匮发微》不分卷吴棹仙《子午流注说难》一卷《灵枢经解》河间学派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一卷《宣明论方》十五卷《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三卷《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二卷《三消论》一卷《保童秘要》二卷马宗素《伤寒医鉴》一卷镏洪《伤寒心要》一卷葛雍《河间刘守真伤寒直格》三卷张从正《儒门事亲》三卷附《治病百法》二卷《十形三疗》三卷《杂记九门》一卷《撮要图》一卷《治法杂论》一卷《三法六门》一卷《刘河间三消论》一卷《扁华生死决》一卷《世传神效诸方》一卷常德《伤寒心镜》一卷朱震亨《素问纠略》一卷《本草衍义补遗》一卷《局方发挥》一卷《格致余论》一卷《金匮钩元》三卷(戴元礼校补)赵道震《伤寒类证》(佚)赵以德《金匮方衍义》(今存于《金匮二注》)戴思恭《证治要诀》十二卷王履《医经溯洄集》一卷刘纯《伤寒治例》一卷《玉机微义》五十卷汪机《石山医案》三卷《读素问钞》三卷《本草会编》二十卷《补订脉决刊误》二卷《针灸问对》三卷《伤寒选录》八卷《医学原理》十三卷《外科理例》八卷《痘治理辨》一卷《运气易览》三卷王纶《本草集要》八卷《明医杂着》一卷《医论问答》一卷虞抟《医学正传》八卷徐彦纯《本草发挥》四卷《医学折衷》(今仅见于《玉机微义》)朱丹溪《丹溪医案》一卷《丹溪脉因证治》二卷《丹溪手镜》三卷(清常校本)《丹溪秘传方决》十卷杨珣《丹溪心法类集》四卷陈充《丹溪心法》四卷方广《丹溪心法附余》二十四卷庐和《丹溪纂要》八卷《丹溪心法》八卷《丹溪发明》五卷(见《玉机微义》中)易水学派张元素《珍珠囊》一卷《医学启蒙》三卷《洁古注书和脉诀》十卷《洁古家珍》一卷李杲《脉诀指掌病式图说》一卷(旧题朱震亨撰、误)《内外伤辨惑论》三卷《脾胃论》三卷《兰室⊙藏》三卷《活法机要》一卷《医学发明》一卷《东垣试效方》九卷罗天益《卫生宝鉴》二十四卷王好古《汤液本草》三卷《医垒元戎》十二卷《阴证略例》一卷《此事难知》二卷《伊尹汤液仲景广为大法》四卷《斑疹萃英》一卷薛已《本草约言》四卷《名医杂着注》六卷《内科摘要》二卷《校注陈氏小儿痘疹方论》一卷《保婴金镜录注》一卷《保婴撮要》二十卷《校注妇人良方》二十四卷《女科撮要》二卷《外科发挥》八卷《外科心法》七卷《外科经验方》一卷《正体类要》二卷《外科精要注》三卷《外科枢要》四卷《口齿类要》一卷《疠疡机要》三卷赵献可《医贯》六卷高鼓峰《医家心法》三卷《四明医案》一卷吕留良《东庄医案》一卷董废翁《西塘感证》三卷张璐《本经逢原》四卷《诊宗三味》一卷《伤寒缵论》二卷《伤寒绪论》二卷《千金方衍义》三十卷《医通》六十卷李中梓(见医经学派)沈郎仲《病机汇论》十八卷马元仪《印机草》一卷《马师津梁》八卷尤在泾《伤寒贯珠集》八卷《金匮要略心典》三卷《医学读书记》三卷《医学续记》一卷《静香楼医案》一卷伤寒学派王叔和《脉经》十卷孙思邈《千金要方》三十卷《千金翼方》三十卷《银海精微》二卷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十卷《伤寒明理论》四卷朱肱《南阳活人书》二十卷庞安时《伤寒总病论》徐叔微《伤寒发微论》二卷《伤寒百证歌》五卷《伤寒九十论》一卷《普济本事方》十二卷《普济本事方后集》十卷郭雍《伤寒补亡论》二十卷方有执《伤寒条辨》八卷喻昌《尚论张仲景伤寒论重编三百九十七法》四卷《伤寒尚论后篇》四卷《寓意草》六卷《医门法律》六卷吴仪洛《本草从新》六卷《伤寒分经》十卷《成方切用》十四卷程应旄《伤寒论后条辨直解》十五卷《伤寒论赘余》一卷《医径句测》二卷章楠《医门棒喝》四卷《伤寒论本旨》九卷周扬俊《伤寒论三注》十六卷《温热暑疫全书》四卷黄元御《素问悬解》十三卷《灵枢悬解》九卷《素灵微蕴》四卷《难经悬解》二卷《长沙药解》四卷《玉楸药解》四卷《伤寒悬解》十五卷《伤寒说意》十一卷《金匮悬解》二十二卷《四圣心源》十卷《四圣悬解》四卷张遂辰《伤寒论参注》七卷张锡驹《伤寒论直解》六卷陈念祖《神农本草经读》一卷《灵素集注节要》十二卷《伤寒论浅注》六卷《长沙方歌括》六卷《金匮要略浅注》十卷《金匮方歌括》六卷《伤寒医诀串解》六卷《伤寒真方歌括》六卷《景岳新方砭》四卷《时方歌括》二卷《时方妙用》四卷《医学从众录》八卷《医学实在易》八卷《医学三字经》四卷《女科要旨》四卷《十药神书注解》一卷柯琴《伤寒论注》四卷《伤寒论翼》二卷《伤寒附翼》二卷徐大椿《难经经释》二卷《神农本草百种录》一卷《伤寒类方》一卷《医学源流论》二卷《医贯砭》二卷《洄溪医案》一卷《兰台轨范》八卷《内经诠释》一卷《脉诀启悟注释》一卷《伤寒约编》六卷《洄溪脉学》一卷《六经病解》一卷钱潢《重编张仲景伤寒论证治发明溯源集》十卷尤怡《伤寒贯珠集》八卷《金匮要略心典》三卷《医学读书记》三卷《医学续记》一卷《静香楼医案》一卷包诚《伤寒审证表》一卷温热学派叶桂《温热论治》不分卷《临证指南医案》十卷(华岫云集)《未刊本叶氏医案》不分卷(周仲升集)《叶案存真》二卷(曾孙叶万青缉) 《幼科要略》二卷《温热条辨》不分卷《医经原旨》六卷(疑伪托)吴瑭《温病条辨》六卷《吴氏医案》四卷王士雄《温热经纬》五卷《随息居重订霍乱论》二卷《潜斋简效方》一卷《四科简效方》四卷《王氏医案初编》二卷《王氏医案续编》八卷《王氏医案三编》三卷《王氏归砚录》四卷《重庆堂随笔》二卷《徐氏医砭》一卷《言医选评》一卷《愿体医话》一卷《柳州医话》一卷《女科辑要》二卷《古今医案按选》四卷(《霍乱论》以下各书,统见于《潜斋医学从书十四种》)汇通学派汪昂《本草备要》四卷《医方集解》三卷《灵素类纂》三卷《素问灵枢类纂约注》三卷《本草备要》四卷《经络歌诀》一卷《医方集解》三卷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十卷《串雅》八卷王学权《重庆堂随笔》二卷《医林改错》二卷陈定泰《医坛传真》二卷恽树珏《文苑集》《论医集》以上第一辑《群经见智录》三卷《伤寒论研究》四卷《温病明理》《热病学》以上第二辑《生理新语》《脉学发微》《病理概论》《病理各论》以上第三辑《临证笔记》《临证讲演录》《金匮翼方选按》《风劳臌病论》以上第四辑《保集新书》四卷《妇科大略》《论药集》以上第五辑《十二经穴病候撮要》《神经系病理治疗》《麟爪集》以上第六辑《伤寒论辑义按》六卷以上第七辑《药庵医案》七卷以上第八辑陆彭年《伤寒论今释》八卷《金匮今释》八卷《陆氏论医集》四卷《生理补证》四卷《病理补证》四卷《诊断治疗》四卷《细菌学补证》诊法学说撰着书:《脉义简摩》八卷《脉简补义》二卷《诊家直诀》二卷《辨脉平脉章句》二卷《读医随笔》六卷《伤寒补例》二卷《形色外诊简摩》二卷《重订诊家直诀》二卷评注书:《增辑难经本义》二卷《内经评文》三十六卷《诊家枢要》一卷《金匮钩玄》三卷《三消论》一卷《温热论》一卷《幼科要略》二卷《评点叶案存真类编》二卷《评点马氏医案案印机草》一卷《评注史载之方》二卷《慎柔五书》五卷(另有校刊书十三种,合称《周氏医学丛书》凡一二三集)本草学说寇宗《本草衍义》三卷李时珍《本草纲目》五十二卷《濒湖脉学》一卷《奇经八脉考》一卷缪希雍《本草经疏》三十卷《医学广笔记》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