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专业课真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专业课真题及答案

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专业课真题及答案

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专业课真题及答案考研学习中,专业课占的分值较大。

对于考研专业课复习一定要引起高度的重视,中公考研为大家整理了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专业课真题及答案,并且可以提供中国人民大学考研专业课辅导,希望更多考生能够在专业课上赢得高分,升入理想的院校。

2009年真题原题第一部分哲学综合一、下列题目中任选两题加以论述:1、试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1978年实践检验标准大讨论的重大意义。

2、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3、试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下列题目中任选两题加以论述:1、试述孔子仁学的基本思想。

2、试述庄子“齐物论”的基本思想。

3、试述王守仁的“致良知”说。

三、下列题目中任选两题加以论述:1、试述柏拉图的理念论。

2、试述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3、试述康德的认识论。

第二部分科学技术哲学一、名词解释1、机械还原论2、可观察性3、环境伦理学4、纸草书5、《吠陀》6、儒略历二、简答题1、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什么?2、怎么样理解恩格斯所说的“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势就是假说”?3、科学理性和技术理性有哪些异同?4、简要阐述牛顿学说的内容和意义。

5、斯佩雷对裂脑人研究的结论是什么?三、论述题1、结合当代实际,论述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与生产力革命之间的关系。

2、论述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

4.1.1 2009年真题答案解析第一部分哲学综合第一大题中选择2和3进行解答。

2.解答: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具体表现在:每个不同的事物和不同的运动形式各有其自身特殊的矛盾;在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同一过程的不同阶段,都有各自的特殊矛盾。

人民大学哲学历年真题

人民大学哲学历年真题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考研试卷(01—06)宗教学2001一、解释下列概念或命题(每题5分,任选6题,共30分)1、自然神论2、神正论3、利马窦规矩4、末世论5、理事无爱碍6、一阐提7、唯识无境8、三洞9、〈〈抱朴子〉〉二、简答题(每题15分,任选2题,共30分)1、简要解释自然宗教、自然神论与自然神学的基本涵义。

2、简述僧肇的“不真空”义。

3、简述寇谦之道教改革的措施及其意义。

三、论述题(每题20分,任选1题,共20分)1、比较与评析安瑟伦(Anselm)与托马斯(Thomas)的上帝存在的证明。

2、有人说佛教是无神论的宗教,有人说佛教是有神论的宗教。

请根据你对佛教的认识,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四、原著分析(20分)试分析惠能和神秀得法偈在心性论和修行观方面的不同旨趣。

2002一、解释下列名词术语(每题5分,任选6题,共30分)泛神论天台宗五蕴《沙门不敬王者论》太平经全真道新约奥古斯丁米兰敕令二、简答题(每题15分,任选2题,共30分)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冲突的主要表现。

2、唐代道教兴盛的原因。

3、宗教进化论和原始一神论的区别。

三、论述题(20分,任选1题)1、试论大乘佛教兴起的原因。

2、试论德国宗教改革的起因与过程。

四、原著分析(20分,任选1题。

佛教方向考生必答第1题,其他方向考生任选)1、龙树《中论》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试就此偈分析中观学派的基本思想。

2、按《新约》记载,耶稣说:“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

”试分析这段话的含义。

2003一、名词解释(任选5题,每题10分,共50分)宗教经验泛神论会昌法难唯识无境天师道内丹加尔文《福音书》什叶派苏菲派二、简答题(任选2题。

每题20分,总计40分)1、简述部派分裂的主要原因和大致历史过程。

2、简述菏泽神会在中国禅宗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试论尼西亚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其在基督教历史上的意义。

全国名校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全国名校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目录1.北京大学历年考研真题 (6)2015年北京大学629西方哲学史一考研真题 (6)2015年北京大学628综合考试二(现代西哲+中哲)考研真题 (7)2014年北京大学850西方哲学史二考研真题(回忆版) (8)2014年北京大学849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9)2013年北京大学860西方哲学史二考研真题(回忆版) (10)2012年北京大学861西方哲学史二考研真题(回忆版) (11)2012年北京大学629西方哲学史一考研真题(回忆版) (12)2.中山大学历年考研真题 (13)2015年中山大学620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 (13)2014年中山大学620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16)2012年中山大学618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 (17)3.江西师范大学历年考研真题 (23)2014年江西师范大学802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 (23)2013年江西师范大学802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 (24)2012年江西师范大学802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 (25)4.河南师范大学历年考研真题 (26)2014年河南师范大学841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 (26)2013年河南师范大学841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 (27)2012年河南师范大学841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 (28)5.其他院校历年考研真题 (29)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901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 (29)2014年清华大学647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33)2014年四川大学961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 (34)2014年河北大学801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 (38)2014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839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 (43)2014年西北政法大学701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44)2014年同济大学869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45)2014年兰州大学630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46)2014年华中科技大学858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47)2013年华中科技大学858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48)2013年武汉理工大学887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49)2013年武汉大学842西方哲学史与现代西方哲学考研真题(回忆版) (50)2013年深圳大学911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 (51)2013年山东大学802西方哲学史(从古代至德国古典哲学)考研真题(回忆版) (52)2013年吉林大学801哲学史(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53)2013年华南师范大学801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54)2013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839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55)2012年清华大学647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56)2012年北京师范大学901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57)2012年武汉大学844西方哲学史与现代西方哲学考研真题(回忆版) (58)2012年华南师范大学801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59)2012年燕山大学B27西方哲学史考研复试真题 (60)2012年西北师范大学801中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61)2012年华侨大学879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 (62)2012年河北大学801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 (63)2012年同济大学618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64)2012年兰州大学633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65)2012年深圳大学904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 (66)2012年山东大学802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67)1.北京大学历年考研真题2015年北京大学629西方哲学史一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1.德性是知识2.流溢说3.能动的自然和被动的自然二、论述分析题1.柏拉图理念论中“分有说”的困难2.分析贝克莱的“物质”概念3.笛卡尔的“我思”与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异同2015年北京大学628综合考试二(现代西哲+中哲)考研真题现代部分一、简答题:1.本体论承诺2.范式3.在世之在4.逻各斯中心主义5.公平与正义二、论述题:1.尼采的永恒轮回说2.胡塞尔的生活的世界中哲部分一、论述题:1.荀子正名学说2.张载太和及诚明学说一、简答(10*5分)1.简要解释右边一段话“我们踏进又不踏进同一条河流,我们存在又不存在”2.四因说3.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安瑟尔谟)4.简要解释右边一段话“因为一切用以认识和领会蜡的本性或别的物体的本性的理由都更加容易、更加明显地证明我的精神的本性”(笛卡尔)5.《利维坦》6.真观念(斯宾诺莎)7.简要解释右边一段话“普遍同意这个论据本来是被利用证明天赋原则的,在我看来却正好证明了没有什么天赋原则;因为根本就没有什么全人类普遍同意的原则。

(NEW)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NEW)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目 录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405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第一部分 中国哲学史1.简述易经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哲学内涵。

答:(1)天道①《易传》哲学继承儒家的“修人道以证天道”与“明天道以弘人道”的传统,把天道与人道统一了起来。

②天地阴阳之气使万物得以生、成、长、养;人承接天地之气,继承“道”而参与、赞助天地万物,那就是善;成就天道的事业正是人的本性。

③《易》道即天地之道帮助、促进、贞定万物各自的本性,保存万物的存在,道义正是从这里出来的。

在人性论上,这就寓含有人的善性源自天道,源自宇宙生生之德,同时又强调人的后天努力,效法天道、扩充其性的双重含义。

(2)从天道到人事①三才之道是是顺着天道下贯而来的,是顺天、地、人的性命之理而来的。

②就人之道而言,是义理、是仁义。

道是过程,理是其中的道理。

③人之本性也就是人所以为人之理,按《易传》的讲法,这是乾道下贯的结果。

(3)总结①《易传》的人性论既包含有天赋人性说,即“天命之性”是善的,具有一种超越意义、价值意义;又不排斥材质主义的“气命之性”,即人的材质也在灭地之气的流行中形成,气可以鼓动,气有力量。

这就为尔后哲学史上的“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理”与“气”之争埋伏笔。

②《易传》认为,人性源自天地之性,人道赞助天地之道。

君子效法天地,具有刚健自强、积极人世的精神,又有承受、宽容、协调、合作的能力,用深厚的德泽来化育人物。

③与天地的大生、广生之德相匹配,《易传》强调人在人事活动中崇德广业、进德修业。

a.推尊人的智慧、德性,发展社会人事的各项事业;讲求忠信,提高品德;修饰言辞,确立在诚实上,以诚信来处理事务。

人大哲学考研16.17.18年622真题

人大哲学考研16.17.18年622真题

人大哲学考研16.17.18年622真题第一篇:人大哲学考研16.17.18年622真题16年中国哲学1.易经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哲学内涵,2.王阳明岩中花树故事反应什么哲学内涵,3.郭象的独化论及其命运观4.举两个比喻,论证中国古的形神关系西方哲学5.亚里士多德的“存在”,6.休谟的温和怀疑论,7.上帝存在的三种证明,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虽然提出了“五路”之多,但是总括起来不过两种,分别是:上帝存在的自然神学证明、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

加上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一共有三种。

康德称这三种证明为“从思辨理性证明上帝存有的三种方式”8.卢梭和霍布斯社会契约的异同。

17年中国哲学1.《尚书》有云:“兹乃不义,性与习成”。

《论语》中说:“性相近,习相远”根据以上两句话,说明儒家思想中性与习的关系2.《诗经》有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

民之秉彝,好是懿德”体现了什么哲学思想?3.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

周敦颐是否同意这一观点?4.比较朱熹和陆九渊对于《中庸》的“尊德性而道问学”的解释的异同西方哲学1.如何理解赫拉克利特的火的思想和逻各斯的思想2.试论述奥古斯丁的自由意志及其和神义论的关联3.试比较霍布斯和洛克对于个人和国家关系的论述的异同4.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原文。

论述真理和体系的关系,实体和主体的关系18年中国哲学1.论述先秦儒家人性论的观点和内容,及其异同。

2.论述魏晋玄学对于有无之辨的观点和内容。

3.比较朱熹与王阳明的“格物致知”思想。

4.结合“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简述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

西方哲学1.柏拉图说“正如普罗泰戈拉所言,人是万物的尺度,事物呈现在我眼中的样子就是我心中的样子”,普罗泰戈拉这种观点是什么主义?这种主义的要旨是什么?2.举例论述唯理论和经验论之争。

3.分析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

4.论述海德格尔的“此在”。

第二篇:科学技术哲学考研真题科学技术哲学考试科目:科学技术哲学招生专业:科学技术哲学一、简答题(选4题,每题12分,共48分)1、列出亚里士多德关于逻辑和自然哲学的主要著作(至少4种)2、近代欧洲哲学中唯理论和经验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谁?3、十九世纪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哪些?简述实证主义的主要特征。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圣才出品】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圣才出品】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第一单元(中国哲学史,四选三)1.结合“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简述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

答:“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反映出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

(1)“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含义《易经·说卦》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理”是指物理、万事万物之理,“穷理”就是对形而下的万物加以穷究,就是格物致知。

“性”是指人性、德性,“尽性”就是对人内在德性的彻底洞明。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命”的内涵并不是单一的,包括天命、命运在内。

天命是指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内在运动规律,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命运是指一个人的生命运数。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是指穷究天下万物的根本原理,彻底洞明人类的心体自性,以达到改变人类命运的崇高目标,使人类行为与自然规律能够和谐平衡、生生不息。

这种思想反映出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

(2)“天人合一”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发源于周代,经过孟子“性天相通”观点与董仲舒“人副天数”说,到宋代张载、二程达到成熟。

张载、二程的“天人合一”思想,主要包括四个命题:①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②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服从普遍规律。

③人性即是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一致。

④人生的理想是天人谐和。

总之,中国哲学史上有关“天人合一”的种种说法,都是力图寻找天与人之间相通、相近之处,实现自然与人事之间协调、和谐或统一。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最早的崇拜自然、敬畏自然为基础,经过宗教化、哲学化的演变过程,最终形成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天人合一”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宇宙观,又是社会法则和人生理想,是中国古代先贤们对于天人关系这一根本问题的主流答案。

从理论实质而言,“天人合一”是关于人与自然或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问题。

2.朱熹说:“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源,但所居之位不同,则其理之用不一。

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

中国人大中西哲学史复习讲义

中国人大中西哲学史复习讲义

《中西哲学史复习讲义》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谨此致思政1301班郑俊622 中西哲学史课程说明由于622中西哲学史包含两门课: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为保证教学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本课程决定将《中国哲学史新编》和《西方哲学史》分开教学。

《西方哲学史》张志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哲学史新编》张立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二、考试科目分析(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管理学、逻辑学专业的逻辑哲学与逻辑史方向、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的科技哲学问题方向:初试科目三为中西哲学史,科目四为哲学专业综合。

中西哲学史:1、此科目考试分两个单元:中国哲学史(不含近现代部分)、西方哲学史(不含现代部分);2、每个单元共四道或五道题目,考生需选择三道题目回答。

每题满分25分,每单元满分为75分,试卷总分满分150分。

(二)、哲学院不指定参考书目,对其他有关考试内容或考试范围的问题不做解释。

四、课程导学(一)哲学问题(二)哲学史(三)学习哲学的方法1、什么是哲学?(1)“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哲学是什么?”追问的是哲学事实上是什么,哲学史的主要任务就是回答这个问题,描述迄今为止哲学思想的历史。

“什么是哲学?”追问的是究竟什么样的哲学才能被称为哲学,也就是说,哲学应该是什么。

哲学史并不是已成过去的材料的堆积,而是活生生的有生命的运动过程。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其规律性和特殊性。

在某种意义上说,哲学史就是通过对“哲学是什么”的考察来回答“什么是哲学”的问题。

(2)哲学产生的条件闲暇: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在全部生活必需都已具备的时候,在那些人有了闲暇的地方,那些既不提供快乐、也不以满足必需为目的的科学才首先被发现。

”惊异:苏格拉底:“这种疑惑感是哲学家的一个标志。

哲学确实没有别的起源。

”自由:黑格尔:“思想的自由是哲学和哲学史起始的条件。

”(3)“爱智慧”philosophy 一词源于古希腊文Philosophia。

人大哲学考研必备中西哲学试题人大十年真题

人大哲学考研必备中西哲学试题人大十年真题

一、古希腊1.从原文出发,柏拉图区分了存在、不存在、既存在又不存在以及知识、无知、意见,试述柏拉图的知识观。

2.请根据《范畴篇》中亚里士多德的谓述原则,阐明第一实体为什么是终极主词和终极主体。

3.试述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四线段理论并分析其认识论内涵。

4.试从潜能与现实的关系出发分析亚里士多德的四因理论和资料与形式的实体观。

5.简述苏格拉底的德性论。

6.柏拉图为何提出回忆说?回忆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如何评价?它和天赋观念有何异同?7.据说“赫拉克利特在某处说,万物流变,无物常驻。

他把存在着的东西比作一条河流,声称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声称“万物流变,无物常驻”的根据或者前提是什么?如果“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是否存在“同一条河流”?8.请以《巴门尼德篇》为主要文本,试述柏拉图理念论中的“第三人”问题。

9.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10.柏拉图的理念(idea)具有何种含义?这一核心概念在柏拉图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上的结果是怎样的?11.请写出三篇柏拉图对话录的名称。

12.《毕洛主义概略》及《反杂学》的作者是?13.在《范畴篇》中,亚里士多德根据什么标准认定“个别的具体事物(如苏格拉底)是第一实体”?在《形而上学》第七卷中,亚里士多德为什么又得出“事物的形式才是第一实体”的结论?14.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存在—实体论。

15.潜能与现实16.柏拉图的“洞穴比喻”说明了什么?17.原子论、实体、第一哲学、《形而上学》、《会饮》、逻各斯(logos)、巴门尼德的真理之路、人是万物的尺度、能被思维者和能存在者是同一的、《尼各马可伦理学》、逻各斯、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德性即知识、四因说【名解】18.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或“辩证法”的主要内容是?他的“辩证法”如何推进了柏拉图理念论的产生?19.原著:哲学思考源于好奇、惊叹,哲学的自由性20.原著:四因说21.原著: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22.补充:苏格拉底“德性即知识”的思想的主要意义。

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

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

2011年真题答案解析第一部分中西哲学史第一单元中国哲学史(本单元选答1、2、3题)1.解答:(1)“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生活都有阴阳两个方面、两种力量在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推移,二者相反相成、不可偏废,由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它包涵以下内容:(1)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阴、阳两个方面的矛盾运动,它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因;一事物和它事物的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外因。

(2)阴阳两种对立因素既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依存,又互相排斥、互相斗争。

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又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3)阴阳两方面的矛盾运动具有普遍性。

它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4)阴阳两方面的矛盾运动又具有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关系,就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

我们观察和分析事物的矛盾运动,就是要学会从个性到共性,再从共性到个性的思维方法,从中找出解决矛盾的具体办法。

(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是我们必须掌握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1.“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是儒家关于仁学思想的核心论述,但遭到不少现代学者的批评。

其中,相当重要一点就是,有子将家庭伦理道德与国家政治道德混淆在一起,并将两者基础都归之于孝弟。

2.从现代政治学的角度,我们很容易发现,中国传统社会延绵数千年之久的家国同构政治体系,其政治道德基础正是有子所提的“孝弟”。

而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体系,其政治道德基础则可能是“民主、人权、自由”等。

事实上这两种政治体系的道德基础都是被预设的,被其社会所公认,无需证明的。

正如初等数学上“两点间直线距离最短”的公理一样。

因此,要想彻底的分析两种政治道德基础的异同,就必须从分析“孝弟”和“民主、人权、自由”两个“政治道德公理”入手。

(1)很明显“孝弟”是一种基于血缘关系而衍生出来用于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

2009年历史学考研真题及参考答案

2009年历史学考研真题及参考答案

200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历史学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人物中,辅佐商汤灭夏的是A.伊尹 B.傅说 C.皋陶 D.姜尚答案A。

本题目属于考试大纲中“中国古代史”的第二章“夏商西周”的“商族的起源”。

相对比较容易。

我们这本复习资料的有关表述是“成汤灭夏”:“汤以伊尹为相,励精图治。

……‘汤武革命’,推翻了夏,建立商。

”本题若不能直奔主题,那么,姜尚辅助武王灭商的历史事件考生当能明了,排除了此一选项,则可在A、B、C中三选一。

由此看来,考生对重要人物参与的历史上重要事件要提纲挈领地了然于胸。

可以使用“关键词”记忆法,如:伊尹辅助商汤灭夏;姜尚(姜太公、太公望、吕尚、吕望)辅助武王灭商;傅说被商王武丁任命为大臣,治理国政;皋陶,传说中东夷族首领,被舜任命为掌管刑法的官,后被禹选为继承人,因早死未就位。

2.东汉末年发动黄巾起义的民间教派是A.五斗米道 B.太平道 C.天师道 D.太一道答案B。

本题考的是东汉末农民起义和古代文化知识 (宗教:道教、民间教派)。

在考试大纲中属于“中国古代史”的第四章“秦汉”中的“秦汉的农民起义”。

我们这本复习资料的有关表述是“黄巾大起义”:“东汉末农民大起义,利用太平道准备和组织起义。

”这是一场利用宗教形式的农民大起义,为腐朽的东汉王朝的最终毁灭创造了条件。

五斗米道是道教各派中创立最早的一派(即正一道)。

张道陵创立,主要在农民中传播,入道者须出五斗米,故名。

因道教徒尊张道陵为“天师”,故又称“天师道”,民间故事中常有“张天师捉妖”之说。

东汉末,张鲁领导的五斗米道与张角领导的太平道,是农民起义的旗帜。

太一道,金初创立,因传“太一三元法篆之术”而得名。

师传徒承,均从萧姓,七传后渐衰。

3.宋代民谚“苏湖熟、天下足”中的“苏湖”指今天的A.苏州和湖州 B.江苏和湖北 C.苏州和芜湖 D.江苏和湖南答案A。

本题属于考试大纲“中国古代史”第七章“宋辽西夏金元”的“宋代经济的繁荣”。

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620社会学与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

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620社会学与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

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专业(620社会学与西方经济学)2009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与答案解析(回忆版)620社会学和西方经济学社会学:一、简答:1.初级群体的特征初级社会群体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包括:(1)成员有限;(2)成员间有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3)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个性;(4)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感情;(5)成员难以替代;(6)群体整合程度高;(7)群体控制常常是依靠非正式手段。

2.社会控制度的三个维度。

在最基本的意义上,社会控制的“度”就是指社会规范对于社会行为的约束程度。

它具体包括三个维度,即控制力度、控制刚度和控制网络的致密度。

社会控制的力度以社会活动空间为标准,即社会活动空间愈窄小,则表明社会控制的力度愈强;反之,则表明社会控制的力度愈弱。

社会控制的刚度用以表明越轨行为受到社会制裁的可能性大小以及制裁强度的高低。

刚度越大,表明越轨行为受到制裁的可能性越大,受到的制裁越严厉;反之,表明制裁的可能性越小,受到的制裁越轻微。

社会控制网络的致密度用以表明社会规范的严密程度。

致密度越大,表明控制的程度越深;反之,则表明控制的程度越浅。

二、论述:1.马克思韦伯的三位一体的社会分层模式的内涵以及影响。

对西方分层研究影响最大的理论源头之一当属德国社会学家M.韦伯创立的三位一体分层模式。

韦伯承认,在研究社会不平等时,把经济作为分层标准是必要的。

但社会的分层结构是个多层面的统一体,除了经济地位之外,至少还有两种同样重要的分层属性,在造成社会不平等方面具有突出影响力,这就是声誉和权力。

由此韦伯主张从经济、声誉、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

韦伯也把根据经济因素划分的地位群体叫做阶级,认为阶级是指一批在经济状态和变化方面相同或相似的人群。

他进一步解释,如果一群人在商品市场上或劳务市场上拥有相同机会,而此种机会又仅仅取决于他们拥有的物品或收入,就可以说,他们构成了一个阶级。

精编版-2009考研历史学真题及答案

精编版-2009考研历史学真题及答案

2009考研历史学真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人物中,辅佐商汤灭夏的是A.伊尹B.傅说C.皋陶D.姜尚【答案】A2.东汉末年发动黄巾起义的民间教派是A.五斗米道B.太平道C.天师道D.太一道【答案】B3.宋代民谚“苏湖熟、天下足”中的“苏湖”指今天的A.苏州和湖州B.江苏和湖北c.苏州和芜湖 D.江苏和湖南【答案】A4.元朝派驻路府州县的监临官称为A.札鲁忽赤B.达鲁花赤C.必阁赤D.探马赤【答案】B5.编纂《明儒学案》并创立学案体史学体裁的学者是A.王夫之B.王鸣盛C.钱大昕D.黄宗羲【答案】D6.中国近代民族资本家中,最早在所属企业中推行泰勒“科学管理法”的是A.刘鸿生B.范旭东C.穆藕初D.荣宗敬【答案】C7.中国近代第一位驻外公使是A.崇厚B.郭嵩焘C.何如璋D.陈兰彬【答案】B8.1912--1927年间中华民国的国旗是A.十八星旗B.五色旗C.井字旗D.青天白日旗【答案】B9.民国年间京剧“四大名旦”是A.梅兰芳程砚秋李世芳尚小云B.梅兰芳程砚秋王瑶卿张君秋C.梅兰芳程砚秋苟慧生尚小云D.悔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张君秋【答案】C10.1961 中共八届九中全会通过的国民经济调整方针是A.凋整、改革、巩固、提高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c.调整、改革、充实、提高D.凋整、充实、发展、提高【答案】B11.下列世界古代文学作品中,哪一部不是史诗作品?A.《摩诃婆罗多》B.《伊利亚特》c.《埃涅阿斯记》 D.《俄狄浦斯王》【答案】D12.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古波斯宗教领袖琐罗亚斯德创立的宗教被称为A.祆教B.摩尼教C.景教D.一赐乐业教【答案】A13.中世纪实行“索贡巡行”赋税征收形式的国家是A.德里苏丹B.基辅罗斯C.奥斯曼D.保加尔汗【答案】B14.“赋敛轻薄,徭税俭省。

各安世业,俱佃口分。

假种王田,六税其一。

”这段反映印度戒日帝国时期土地和赋税制度的史料出自A.法显《佛国记》B.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c.慧立、彦惊《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D.玄奘《大唐西域记》【答案】D15.中世纪西欧学校开设的主要课程为七种自由艺术,简称“七艺”..它们是A.文法、绘画、雕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B.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儿何、天文、音乐c.文法、修辞、逻辑、算术、绘画、雕塑、音乐D.文法、绘画、修辞、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答案】Bl 6.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朋基罗作于罗马西斯廷教堂墙壁上的祭坛画是A.《西斯廷圣母》B.《末日审判》C.《最后的晚餐》D.《圣母与圣子》【答案】B17.1 838年向南非开普敦殖民地附近的祖鲁人发动进攻,最终占领其大部分领土的是A.比利时人B.法国人C.布尔人D.西班牙人【答案】C18.1893年德国制定了连结小亚细亚、直抵波斯湾的铁路修建计划,被称为A.“3R”计划B.“3B”计划C.“3c”计划D.“3P”计划【答案】B19.当代科技革命的主要理论依据是A.控制论、相对论、系统论B.相对论、信息论、系统论C.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D.相对论、控制论、信息论【答案】C20.戴高乐主义的根本立足点是A.缓和、均势、联盟B.实现欧洲联合C.同东欧各国关系正常化D.新东方政策【答案】B二、名词解释:21~2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

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研究生招生学科

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研究生招生学科

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研究生招生学科、专业一览表
说明:
一级学科栏加“☆☆”的表示该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注: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即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共14个;
一级学科栏加“☆”的表示该一级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共6个;
一级学科栏加“★★”的表示该一级学科为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共8个;
硕士专业、博士专业代码、名称栏加“★”的专业为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共33个;
硕士专业、博士专业代码、名称栏加“▲”的专业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共4个。

斜体字的专业是我校在一级学科授权范围内自主设置并上报教育部备案的学科点(专业代码第5位为“2”),其中博士点22个,硕士点30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专业课真题及答案考研学习中,专业课占的分值较大。

对于考研专业课复习一定要引起高度的重视,中公考研为大家整理了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专业课真题及答案,并且可以提供中国人民大学考研专业课辅导,希望更多考生能够在专业课上赢得高分,升入理想的院校。

2009年真题原题第一部分哲学综合一、下列题目中任选两题加以论述:1、试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1978年实践检验标准大讨论的重大意义。

2、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3、试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下列题目中任选两题加以论述:1、试述孔子仁学的基本思想。

2、试述庄子“齐物论”的基本思想。

3、试述王守仁的“致良知”说。

三、下列题目中任选两题加以论述:1、试述柏拉图的理念论。

2、试述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3、试述康德的认识论。

第二部分科学技术哲学一、名词解释1、机械还原论2、可观察性3、环境伦理学4、纸草书5、《吠陀》6、儒略历二、简答题1、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什么?2、怎么样理解恩格斯所说的“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势就是假说”?3、科学理性和技术理性有哪些异同?4、简要阐述牛顿学说的内容和意义。

5、斯佩雷对裂脑人研究的结论是什么?三、论述题1、结合当代实际,论述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与生产力革命之间的关系。

2、论述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

4.1.1 2009年真题答案解析第一部分哲学综合第一大题中选择2和3进行解答。

2.解答: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具体表现在:每个不同的事物和不同的运动形式各有其自身特殊的矛盾;在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同一过程的不同阶段,都有各自的特殊矛盾。

由于事物中所包含的根本矛盾(基本矛盾)不同,因而事物的发展表现为不同的过程,根本矛盾是贯穿于过程的始终并规定过程的基本性质的矛盾;各种矛盾及矛盾诸方面在矛盾总体中各具有不同的特性,表现为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区别;由于矛盾的性质、地位以及条件的复杂性,矛盾解决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矛盾双方同归于尽;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区别:任何一般(普遍)只是大致包括个别(特殊),只是包括了个别的某一部分属性、某一方面特征或共同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被包括在一般之中。

(2)联系: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

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

普遍和特殊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它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又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际上就是分析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

全面地把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不仅是理解和解决具体矛盾的出发点,而且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论基础。

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4.矛盾发展不平衡性的原理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构成事物的多种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这种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也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

这就是矛盾发展不平衡性的原理。

(1)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

在一个矛盾体系中,主要矛盾是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主要矛盾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不论主要矛盾或者非主要矛盾,其对立的双方中总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成为矛盾主要方面;与此相应的便是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非主要方面。

(3)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的意义: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和方法,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

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就是贯彻和体现了这一观点和方法。

3.解答: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不是消极地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它作为不同于社会存在的特殊领域,有它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

社会意识发展水平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步性就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一个重要表现。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1)社会意识第一社会存在有巨大的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促进和推动的作用,落后反动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2)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变化和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的变化有时落后以社会存在的变化;先进的社会意识在不同程度上预见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趋势和未来。

(3)社会意识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经济上先进的国家,意识形态的发展却可能落后;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意识形态可能先进。

(4)社会意识各种形态之间能互相作用,其中政治思想居于主导地位,对其他意识形态有巨大影响。

(5)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后人总要集成前任的思想材料,并加以改造和发展。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这是其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

社会意识的反作有用表现在:(1)从性质方面看,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2)从程度方面看,社会意识的作用有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时间久暂的区别。

(3)先进的社会意识和落后的社会意识有一个在斗争中此消彼涨的过程,先进的社会意识只有通过斗争,才能最后战胜落后的社会意识。

(4)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要求加强道德建设。

道德建设的加强,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产生积极效应,从整体上带动了道德进步,但另一方面也有某些消极效应,如出现“道德滑坡”现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表现在许多方面,以致于把市场经济歪曲为“一切向钱看”,“坑蒙拐骗”。

因此,我们必须加强道德建设,倡导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健全职业道德,只有这样,才能发挥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推动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虽然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存在着巨大的独立作用,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社会意识的这种独立性始终是相对的,它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的大小,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所反映的内容和社会存在的需要。

第二大题中选择1和3进行解答。

1.解答:1.在孔子眼中,“仁”是人们道德规范和社会规范的根本,具有广泛的内涵:它是治国使民的基本原则;“仁”在众德的体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它是最完全的人格内涵;仁是人道之根本,是人应该毕生努力追求的理想。

2.孔子仁的思想主要内容包括成为“圣人”和“仁人”的道德理想,认为“仁”具有最高的道德价值,“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孔子的仁还包含着爱惜劳动者的思想。

在治理国家上,孔子提出“以德治国”,即所谓德政,它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在经济上实行惠民政策,政治上宽刑罚而重教化。

经济上惠民就是要使民“足食”,政治上宽民就是要反对“不教而杀”的苛政。

孔子主张对人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理”,反对“道之以政,齐之以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人民的道德观念,促使人民自觉遵守社会规范。

为了行德政,孔子还提出了“举贤才”的政治主张。

3.孔子仁学一个特点是由己而不由人,即具有仁的德行和行为是自觉的,主动的。

孔子说仁者爱人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处在奴隶制社会中各个阶层关系的人,如君臣,父子,朋友等;孔子仁的另一个特点是,强调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必须在各方面都符合周礼的要求。

这是讲仁的品德的全面性,也就是说仁是一个人生活的最高准则,是一个人世界观全面修养的产物。

4.具体来说,孔子仁学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第一,以"孝"为"仁",即根据血缘关系建立一套适合于维持社会安定的普遍的伦理秩序,这是"仁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第二,以"礼"为"仁",即"仁"就是一套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纲常礼仪。

第三,"仁者爱人",即应将"孝悌"推广至社会上的所有人,这是"仁"学的核心。

第四,"推已及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仁学"的实施方法。

第五,提倡"君子人格",这是仁学的追求目标,即以"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却"不改其乐"为生活楷模。

3.解答:1.王守仁的思想大体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年轻时崇奉宋儒性命义理之学;后因不得其道,转攻辞章,并涉足佛、老,这是他思想发展的第二阶段;第三阶段自武宗正德元年(1506)始。

他在这一年被谪至贵州龙场驿后,“忽悟格物致知之旨”,自认为“已得圣贤之道”。

于是始为知行合一之说。

至滁阳后,更单提“致良知”三字。

2.从王守仁“致良知”学说的渊源来看,远可追溯至思孟的传统,近则接踵陆象山、陈献章之学。

所谓“良知”,照他的解释,即:(1)"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

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他认为“凡意念之发,吾心之良知无有不自知者。

其善欤?惟吾心之良知自知之;其不善欤?亦惟吾之良知自知之。

是皆无所与他人者也”。

(2)“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全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

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则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

”(3)他主张“心外无理,心外无事,”(4)一切都从“心”派生出来。

宇宙万物之心在人,而在己心,世界消融于我心之中,若人人致其虚灵莫不有知的心,而不假外索,则天下之事无不感通,一切意念行为,无不适当。

无论上智与下愚,只要在事事物物上求“致良知”,则人人皆可为圣人。

他说:“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

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

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5)由于良知“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