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祭祀建筑整理
北京天坛中国古代祭祀建筑的精华
北京天坛中国古代祭祀建筑的精华北京天坛,位于中国首都北京市东城区,是中国古代祭祀建筑的精华之一。
作为明清两代帝王祭天之地,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历史和建筑的象征之一。
本文将从天坛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文化意义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历史背景天坛始建于1420年,明成祖朱棣为祈求丰收和国泰民安而兴建。
而后的明清两代,这里成为了皇帝祭天的主要场所。
天坛呈现的是中国传统祭祀的宏大仪式,标志着皇权的正统和天地和谐的观念。
经历多次修葺,天坛保存至今,成为了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二、建筑特点天坛分为内外两个环境,外环称为“皇储园”,内环则是“祈年殿”。
整个建筑群采用了直线与曲线的相互烘托,以及阴阳平衡的设计理念。
天坛的建筑形式十分独特,主要由圆形、方形和交叉形建筑组成。
最著名的是“祈年殿”,它是一座双层的祭祀建筑,呈圆形的外形,直径约为36米。
祈年殿以青砖铺地,屋顶采用石板覆盖,建筑材料精细而独特。
三、文化意义天坛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天被视为至高无上的存在,它与皇权和万民生活息息相关。
天坛的设计布局体现了这种观念,通过建筑形式和仪式来表达对天地之间的关系的敬仰与感恩。
同时,天坛也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工艺和品味。
无论从建筑结构还是装饰细节,都体现了古代建筑师的智慧和艺术造诣。
天坛的历史和建筑艺术成就了其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如今,天坛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现代城市发展的象征之一。
北京天坛的存在,凝聚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伟大文明。
总结:天坛是中国古代祭祀建筑的代表之一,它承载了中国古代帝王祭天的仪式和文化观念。
通过对天坛的建筑特点和文化意义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天坛的存在不仅丰富了中国历史和建筑的宝库,也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让我们共同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后人能够继续感受到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
坛庙建筑
• 克罗地亚的普拉,也是古罗马名城,保存 有一座奥古斯都神庙
• 突尼斯的杜加遗址 也有很多古罗马神庙
• 在意大利蒂沃利有座圆庙,也是祭祀灶神 的,美国白宫就是仿照它的
• 罗马的古广场原本是各种神庙最多的地方, 但无一座完整留下来,只有农神庙的前廊 尚存,农神是宙斯的父亲,祭祀农神的节 日后来演化为狂欢节
关岳庙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代寺庙古建筑。 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鼓楼西大街北侧。原为 清醇亲王宅地依例改建的醇亲王庙, • 1914年改祀关羽、岳飞,遂称关岳庙,又 称武庙。坐北朝南两进院落。前院有宰牲 亭、神库、神厨,后院有正殿、后寝殿及 东西庑殿。
“坛”、“庙”的释义
• • 一般而言,祭祀自然神多为坛祭(一部分次要的自然神,人格化后亦用庙 祭),人文神祗多用庙祭。 东汉许慎《说文》:“坛,祭场也。”即封土为祭祀的场所。为了与天地、 日月、星辰、山川诸神沟通,祭祀活动在露天进行,这种仪式从先秦一直持 续到明清。在先秦,凡属重大仪典,如诸侯会盟、誓师、封禅、拜将等,都 在坛上举行,汉代以后礼制完备,坛不再用于祭祀天地以外的其他用途。 《说文》:“庙,尊先祖貌也。”可见庙是专为尊崇祖先的建筑。但先秦时 代,按宗法制的要求,帝王重大事件亦多在庙中举行,故从广从朝。(佛教 寺庙的“寺”,来源于汉代的高级官署——鸿胪寺,“庙”也是由祖庙之庙 借用移来。) 祭祀自然神多以牌位(木主、石主)作为祭祀对象,“坛而不屋”,露天而 祭;太庙、祖庙,古代设尸而祭,以后仍用木主,宋元以后亦用“神御” (画像);而一般名人祠,以立偶像者居多。
• 早期神庙的模型,出土于Argos的赫拉圣地
• 位于意大利那不勒斯东南的帕埃斯图姆, 是古希腊人的殖民地,保留了三座神庙, 其中二号殿,又称波塞冬神苗,保存最为 完好
中国建筑史——祭祀建筑
4.3 现象分析
请看视频!
5. 西安天坛
西安天坛位于西安南郊天坛路南,初建于隋而废弃于唐末,它是皇帝进行祭天活动的礼仪建筑, 也是西安作为古都仅存的较完好的皇家建筑。 西安天坛,有着比北京天坛更古老、更有历史价值的天坛,由于它被隐秘在一个破旧的院落中, 很少有人去关注。 天坛初建于隋而废弃于唐末,古叫圜丘,又名圆丘,后被称作天坛。它位于唐长安城明德门遗址 东约950米,圜丘为四层圆坛白灰抹面。每层圆坛都设有十二陛(即上台的阶道),呈十二辰均匀地分布 在圆坛四周,分别朝12个方向辐射,大约体现了唐人心目中的天上十二辰,均匀分布于圆坛四周,为 子陛、丑陛、寅陛、卯陛、辰陛、巳陛、午陛、未陛、申陛、酉陛、戌陛、亥陛,子、午、卯、酉陛 又称北、南、东、西陛。其面南的午陛则宽于其他十一陛,午陛(即南阶)比其余十一陛宽,是皇帝登 坛的阶道。 圆坛共有四层,全用土堆砌而成,高约8米,最底层的面径约54米,第二层面径约40米,第三层 约29米,第四层(即顶层)约20米,各层高1.5米至2.3米不等,顶层圆心位置可见一小凹坑。圜丘废 弃,坛体保留至今。整个圜丘的建造方式十分独特,整个坛体没有一砖一石,全部是素土夯筑,台壁 和台面均用黄泥抹平,所有外露部分又都抹上了一层白灰面。 西安天坛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帝祭天礼仪建筑。和北京的天坛相比,位于西安的天坛更具有价值, 北京的天坛只有5.4米高,西安的天坛高8米,北京的天坛只在四面有台阶,西安的天坛12面有台阶。 北京的天坛建于明、清,西安市的天坛比它早1000多年。西安的天坛世界上独一无二。2009年,西 安天坛荣膺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帝祭天礼仪建筑。
3.3.2圜丘坛局部
坛面用艾叶青石砌就。坛面除中心石是圆形外,外围各圈均为 扇面形,每层都有汉白玉栏板望柱。
第六章 中国古代建筑(2)
陵墓建筑
古代中国是一个礼制盛行的国家。守 孝、祭祖是中国儒家礼俗中的头等大事。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 礼”。由于受到儒家文化和封建迷信思想 的影响,中国古代笃信“厚葬明孝、媚祖 邀福”的理念。
帝王的坟墓称为陵寝、陵墓。在战 国时,人们将高大的坟丘称为“陵”。 所谓“寝”,是指皇陵上的宫殿建筑, 它是由前朝后寝的宫殿建筑布局形式发 展而来的。我国自黄帝起至清代止,兴 建帝陵之风历代盛行,其分布之广、数 量之多、规模之大、规制之繁令人叫绝。 历代帝王不惜巨金,大兴土木,将陵墓 地上、地下建造成规模宏大、精美豪华 的建筑艺术品。
乾陵是中国唐代高宗皇帝李治与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 则天的合葬之地。陵园内建筑仿唐长安城格局营建,宫城、皇城、 外廓城井然有序,现存有华表、翼马、驼鸟、无字牌、述圣记碑、 石狮、六十一蕃臣像等大型石雕刻120多件,整齐有序地排列于 道两侧,气势宏伟,雄浑庄严,被誉为“盛唐石刻艺术的露天展 览馆”。出土大量珍贵文物和绚丽多彩的墓室壁画,堪称唐代瑰 丽的地下艺术画廊。
唐昭陵
唐乾陵
武 则 天 的 无 字 碑
明十三陵
坐落在北京市昌平县,是明代十三个皇帝陵寝的总称。 陵区的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间为盆地。依次建有长陵 (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 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 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 (熹宗)、思陵(思宗)。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 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明十三陵作为中国古代帝陵的杰出代 表,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十三个陵寝中,建筑 最为雄伟的是长陵,结构最为精美的是永陵,规模最小的是 思陵。陵区南北长达7公里的中轴线上,建有宏阔壮观的神路。 路两侧排列着造型生动,刻工精巧的石雕,共有石像生18对, 自南向北排列顺序是;雄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 均为两卧两立,其后则是武臣、文臣、勋臣各4个。
中国建筑史第四章4.2坛庙
晋祠圣母殿及“鱼沼飞梁” 圣母殿为现存最著名的宋代建筑之一
殿身五间,副阶周匝;角柱显著生起,檐 口正脊弯曲明显;外貌轻盈富丽。
晋祠圣母殿及鱼沼飞梁
鱼 沼 飞 梁
晋祠圣母殿正前方有一方形水池,上架有一座木梁石柱十字
形桥梁,其中梁柱和桥梁交接处至今仍保存有宋代的斗拱, 此十字形桥即是著名的“鱼沼飞梁”(上图)。
北京太庙东角门
北京太庙前殿
北京太庙前殿室内彩画· 中间三间梁坊、斗栱、 天花满贴金箔,单线勾勒图案,规格 高于故宫 太和殿。其余各间用金量也很大
北京太庙牺牲所六角井亭
太原晋祠
晋祠位于山西太原西南郊,始建年代相
当久远,历代又多有建设,目前的整体 格局仍保存较完整,祠中有宋、金古建 筑和宋代雕塑等珍贵文物,是山西乃至 全国最重要的古建筑群。
社稷坛祭土地之神,社是五土之神,稷是五谷之神 ,古代以农立国,社稷象征国土和政权。所以不仅京师 有社稷坛,诸侯王国和府县也有,只是规制低于京师的 太社和太稷。左祖右社
先农坛是皇帝祭神农和行藉田礼之处。为了表示鼓 励耕作,天子有藉田千亩,仲春举行耕藉田礼并祭神农 于此。
地坛
明北京城坛庙分布
月坛 社稷坛 太庙
中心——太室,又名通天屋,是帝王“通天人”之所 。 其下四方又有玄堂、总章、明堂、青阳各室,分别代 表冬、秋、夏、春和水、金、火、木,太室则代表土 。
武则天在洛阳所建“万象神宫”
高80米
北京大享殿效果图
(二)祭祀祖先: 帝王祖庙称太庙,臣下祖庙称家庙或祠堂。 帝王宗庙仿宫殿前朝后寝之制:前设庙(前殿) ,供神主,四时致祭;后有寝(后殿)。庙有两种形 制:一种是分别建立7所或9所建筑,每一所奉一祖先 ;另一种是在一座建筑中设7室或9室,每一室奉一神 主。当神主超过7或9数时,则按功德大小和与在位皇 帝的亲疏关系决定去留,殿内只留7或9个神主,其余 的迁至殿东西夹室供奉,所以历代太庙殿宇以7间或9 间加两夹室为基本形式。
传统建筑中的庙宇与祭祀建筑
传统建筑中的庙宇与祭祀建筑传统建筑一直以来都是展示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和历史的窗口。
而在传统建筑中,庙宇与祭祀建筑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扮演着连接人与神灵之间的桥梁。
本文将介绍传统建筑中庙宇与祭祀建筑的特点与意义。
一、庙宇的特点与功能庙宇是用来供奉神灵、祖先或英雄的宗教性建筑物。
它的特点在于其宏伟壮观的建筑风格和整体布局。
庙宇通常由前殿、正殿和后殿等部分组成,普遍采用层层进深的格局。
庙宇的建筑风格多样,包括古希腊的帕台农神庙、中国的寺庙等。
这些庙宇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和艺术造型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和信徒。
庙宇的功能不仅仅是供奉神明,还承载着教育、文化传承等多重意义。
庙宇通常设有祭祀仪式和法会,供信徒们祈福、祈求健康、平安和财运。
同时,庙宇还经常举办文化活动,如戏曲表演、民俗展览等,以丰富信徒和游客的文化体验。
二、祭祀建筑的形式与意义祭祀建筑是指用于举行祭祀仪式的建筑物,它是连接人类与神灵之间的通道。
祭祀建筑的形式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宗教、文化和传统,具有不同的特点。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祀建筑更多的是指供奉祖先和英雄的建筑,如宗祠、祠堂等。
这些祭祀建筑通常被视为家族的象征,承载着祖先的尊崇和记忆。
祭祀仪式常常在祭祀建筑的前厅或祭坛上进行,人们燃烧香烛、献上供品,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思念之情。
祭祀建筑除了具有宗教和精神层面的意义外,还有社会和历史价值。
它们记录了家族的谱系和血脉传承,结合了环境和建筑风格,反映了一个社区或地区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变迁。
三、庙宇与祭祀建筑的意义与影响庙宇与祭祀建筑作为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物质建筑,更代表着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传统和信仰体系。
首先,庙宇与祭祀建筑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与神灵沟通的方式。
在信仰中,人们虔诚地祈祷、祭祀,寻求帮助和庇佑。
庙宇与祭祀建筑作为信仰场所,让人们感到宁静和神圣,增强了人们的信仰力量。
其次,庙宇与祭祀建筑也具有艺术和建筑价值。
它们代表了一种时代的艺术风格和建筑技巧,承载着人类对美的追求和创造力。
传统建筑中的祭祀与宴会场所
传统建筑中的祭祀与宴会场所传统建筑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体现了中国人崇尚自然、崇尚和谐的审美观念。
在古代的传统建筑中,祭祀和宴会场所是两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祭祀场所用于祭奠祖先和神灵,表达对过去的敬重和感激;而宴会场所则是人们聚集交流、欢乐宴会的地方。
本文将探讨传统建筑中的祭祀与宴会场所的特点和作用。
一、祭祀场所祭祀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中国人尊敬祖先并传承家族血脉的一种方式。
在传统建筑中,祭祀场所常常是院落的正中心,以示尊重和庄严。
一般来说,祭祀场所的设计比较简洁,注重距离和空间的层次感。
常见的祭祀场所有祖堂、宗庙和家庙等。
祖堂是一种专门用于祭祀祖先的场所,通常用于家族的共同祭祀。
一个祖堂通常由主殿和副殿组成,主殿是供奉祖先牌位和神明的地方,副殿则是存放家族历史和文物的场所。
主殿一般位于祖堂的正中央,副殿则分布在主殿的两侧。
整个祖堂的设计注重对称和平衡,以体现尊重和庄严之意。
另一个重要的祭祀场所是宗庙,它是专供祭祀国家和民族英雄的场所。
宗庙一般由大殿和次殿组成,接待礼仪和祭祀活动。
大殿是最重要的场所,供奉着国家和民族的神明。
次殿则用于祭祀英雄和历史名人。
宗庙整体设计宏伟庄重,体现了国家的尊严和威严。
家庙是每个家族自己建造的祭祀场所,用于供奉祖先灵位和家族的神明。
家庙的规模和设计因家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总体风格追求简朴和谐。
一个典型的家庙通常包括正殿、祖龛和神龛。
正殿是最重要的场所,供奉着先祖的牌位和家族的家训。
祖龛用于存放灵位和祖先的遗物,神龛则供奉着家族所信仰的神明。
二、宴会场所与祭祀相比,宴会场所的设计更注重欢愉和交流。
传统建筑中的宴会场所通常是庭院或大厅,既可以在室内举行,也可以在室外举行,根据场合的不同而灵活运用。
宴会场所的布局注重开放、通透和交流。
在室内,一个常见的宴会场所是大厅。
大厅通常是建筑群中最重要的部分,用于宴请贵宾和举办重大活动。
大厅的设计注重空间的层次感和流线,以方便宾客的进出和交流。
中国建筑史-天坛
论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及其艺术意义——天坛的建筑艺术在古代中国,天地的意义在人们心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之所以古代帝王自命为“天子〞,也是为了借天地的名义,让自己的地位得到百姓的认可与尊重,这足以表现出在那个时期中国百姓对天地的信奉程度。
而且风调雨顺一向是粮食丰收的重要条件,在那个农耕时代,人们在祈求丰收时往往都会进行祭天、祈雨等活动。
古代帝王也对天地是非常的崇敬,历史上的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来进行,因而祭祀建筑在帝王的都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最高的技术水平,最完美的艺术去建造,这才有了历史上那些伟大的祭天建筑,这些建筑中,北京天坛是最宏伟、最精美的一个。
北京天坛的建筑设计特点:天坛闻名于世,既因为其宏伟的宫殿建筑,还因为它在声学上丰富的知识和建设时的创新应用,天心石、回音壁、三音石这三处让人们为之称奇的设计就是使天坛在人们心目中享有盛誉的杰作,不仅是赋予了封建意义的统治者的工具,也是现在人们探索研究古代建筑的重要实物。
首先是名为“亿兆景从〞的天心石,当人们站在圜丘坛上层中央的圆心处发出声音时,四面八方竟会传来悦耳的回音,这仿佛是上天正在对人们传达什么重要的讯息,不禁使人们更加相信这里就是连接上天的地方。
虽然这些只是封建统治者为使天下百姓归附而强加的意义,但其价值远不止于此。
产生这种现象其实是因为天心石所处的位置正是圜丘坛的中心,石坛的周围有着三重石栏,石坛以外还设了两道逆墙,这时从圆心石上发出的声音传到四周的石栏和逆墙上就同时从四周向天心石折射回来,并且因为圜丘的半径和回音传回的时间较短,使说话的人几乎无法辨出哪个是原音哪个是回音,又由于回声是从四面八方传来的,使听起来既洪亮悦耳又连续不断,才让人产生了与天对话的感觉。
再者是最为人们所称道的回音壁,这个曾出现在小学课文中的院墙,激起了我们浓厚的兴趣的地方,现在已经被列为中国四大回声建筑之首了。
4第四讲礼制建筑
天坛包括圜丘和祈谷二坛,围墙分内外两层, 呈回字形。
北围墙为弧圆形,南围墙与东西墙成直角相交, 为方形。这种南方北圆,通称“天地墙”,象徵 古代“天圆地方”之说。
外坛墙东、南、北三面均没有门,只有西边修 两座大门--圜丘坛门和祈谷坛门(也称天坛 门)。
而内坛墙四周则有东、南、西、北四座天门
祠堂建筑规模
祠堂的平面、立面建筑形式各异,有一进单厅 式,一井两进式,两井三进式,三井三进式, 庭院天井式,有门楼,无门楼,有参亭(抱 厦),无参亭,祠中有庙,祠中无庙等样式均 存在
不论祠堂大小,样式如何,祠堂的最后均为享 堂,按照宗祖、基祖、派祖、堂祖、房祖、支 祖的顺序,左昭左穆的古制排放神祖位,享堂 左右厢房存放祭器,祠堂头门按照左钟右鼓的 规矩设有钟鼓。
内坛建有祭坛和斋宫,并有一道东西横墙,南 为圜丘坛,北为祈谷坛。
除祈谷坛和圜丘 坛之外,天坛还 有两组与众不同 的建筑群,即斋 宫和神乐署
斋宫实际是座小 皇宫,是专供皇 帝举行祭祀礼前 斋戒时居住的宫 殿,也有城河围 护。
神乐署则是隶属于 礼部太常寺之下, 专门负责祭祀时进 行礼乐演奏的官署。
即90块扇面石,直至
十八环,为126块九组
成,下层坛从十九环
开始,至第二十七环,
扇面石243块。三层 坛共有378个“九”,
合计用扇面石3402块。
站在圜丘台中间的圆心石上轻轻唤一声,就立 即从四面八方传来回声,好似众人齐鸣,一呼 百应。封建帝王附会说这是皇天上帝在向凡人 发出“圣谕”。其实,这种现象是声波被阻的回 音。从圆心石发出的声波传到四周的石栏以后, 就同时从四周迅速反射回来,声波振动较大; 又由于圜丘坛的半径较短,所以回声很快。据 测试,从发音到声波返回到圆心的时间,总共 只有0.07秒,所以站在圆心石上的人听起来, 声音格外响亮。因此,圜丘坛上的圆心石又称 为“亿兆景从石”。
故宫的宫廷祭坛祭祀与仪式的场所
故宫的宫廷祭坛祭祀与仪式的场所故宫,作为中国古代帝王的皇宫,是世界上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在故宫内,有许多重要的祭坛,这些祭坛是皇帝进行祭祀与举行仪式的场所。
本文将介绍故宫的宫廷祭坛以及其中举行的祭祀与仪式。
一、祭坛的类型与功能故宫内有多处祭坛,主要包括天坛、地坛和神坛。
其中,天坛是皇帝祭祀天地万物的场所,地坛是祭祀祖先与神灵的地方,神坛则是供奉历代神主的地方。
1. 天坛:位于南院内的气象台旁,是一个正方形的平台。
在古代,皇帝会在天坛祭天,以表达自己对天地的敬畏之情。
天坛上有一块圆形石板,被称为“天心石”,皇帝在祭天仪式上会站在这块石板中央,象征着连接天地的纽带。
2. 地坛:位于故宫内南院的北端,是祭祖的场所。
地坛呈方形,是用砖石建造而成的。
每年农历祭祖之日,皇帝会前往地坛,面向祖先祭拜,并亲手献上象征丰收和平安的祭品。
3. 神坛:位于故宫内南院的东北角,是祭祀历代神主的地方。
这里供奉着历代皇帝所仰慕的贤臣与先贤,并举行祭祀仪式,以示对先贤的尊崇和感恩。
二、故宫的祭祀仪式在故宫内举行的祭祀仪式包括祭天、祭祖、祭神等,这些仪式都有严格的程序与礼仪。
下面以祭天仪式为例,介绍故宫的祭祀仪式。
1. 祭天仪式:祭天仪式主要由皇帝亲自主持,由开始到结束,都需要遵循一定的流程。
首先,皇帝会站在天心石上,手握祭杖,面向天空,向上帝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等福祉。
随后,皇帝会按照规定的步骤行进,献上祭品,并向天地行三鞠躬以示敬意。
整个仪式庄严肃穆,具有极高的礼仪性。
2. 祭祖仪式:祭祖仪式一般在端午节等特定的日子举行。
皇帝会亲自前往地坛,面向祖先的牌位,祈求他们保佑国家繁荣昌盛。
在仪式中,皇帝会手持祭杖,献上祭品,并通过官员的向导,按照特定的步骤行进。
3. 祭神仪式:祭神仪式则是由宫廷内的祭司及官员共同进行。
在祭神仪式中,祭司会按照传统仪式向历代神主敬献祭品,并通过祷告、磕头等方式表达对神明的崇敬之情。
天坛古代祭祀之地皇权象征的圣殿
天坛古代祭祀之地皇权象征的圣殿天坛,位于中国北京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古代祭祀圣地。
作为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天坛不仅承载着人们的崇拜与祈福,更是地皇权象征的圣殿。
本文将从建筑结构、祭祀仪式以及历史意义等方面,全面探讨天坛作为古代祭祀之地的特殊地位与重要意义。
一、建筑结构的奇妙设计天坛的建筑结构十分独特,融合了中国古代宇宙观念、哲学思想以及宫殿建筑技艺。
整个建筑群分为内外两重环,外环代表天圆地方的天人合一,而内环则寓意神圣至尊的地位。
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天坛的核心建筑-圜丘坛。
圜丘坛高6米,用圆砖垒成3层,象征天、地和人的关系。
庄严壮观的气势,彰显了尊崇神明的态度。
二、祭祀仪式的庄重隆重天坛作为古代祭祀之地,每年都会举行隆重的祭天仪式。
这一仪式始于明代,以祈求丰收和国泰民安为目的。
当天,皇帝会亲自前往天坛祭拜。
整个仪式分为祭天、祭地和祭祖三个环节。
在祭天仪式中,皇帝会代表天子向上天祈福。
祭地则寓意着皇帝代表万民向地神致敬,祈求土地的庇佑。
最后,在祭祖环节中,皇帝会向先祖们表达崇敬之情,以示对祖先的感恩。
三、天坛历史意义的彰显天坛不仅仅是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重要场所,更是中国封建帝王体制的象征。
天坛的建立,体现了统治者与天地神明的紧密关系,以及地皇权的合法性和至高无上的地位。
通过祭天仪式,皇帝向天称臣,祈求天神赐福,体现了权力与神圣的结合。
同时,天坛还成为国家集体记忆的象征,见证了中国古代帝王的崇高地位和功绩。
总之,天坛作为中国古代祭祀之地的圣殿,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其建筑结构的奇妙设计、祭祀仪式的庄重隆重以及历史意义的彰显,使得天坛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
如今,天坛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观赏与学习。
希望通过对天坛的深入了解,人们能更好地体验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独特魅力,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中国古代的祭祀礼仪与宗庙建筑
中国古代的祭祀礼仪与宗庙建筑中国古代的祭祀礼仪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重要的事件,如农业生产、天灾人祸、国家安危都必须通过祭祀仪式来祈求神灵保佑。
同时,中国宗庙建筑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承载着祭祀仪式的重要场所,也体现着中国古代文化的宗教信仰、哲学思想和建筑技术等方面。
祭祀礼仪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天地万物和人类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因此,在中国古代人们常常举行祭祀仪式,以祈求神灵的保佑和眷顾。
在古代中国,祭祀分为宗庙祭祀、家庙祭祀、祭祀天地和祈墨等种类。
其中,宗庙祭祀是最为盛大、最为重要的一类祭祀仪式,是为了祭祀祖先和神灵,表达人们对于祖先和神灵的崇拜和敬仰。
家庙祭祀则是为了祭祀个人的祖先,更为私人化。
古代中国的祭祀仪式非常注重礼节和仪式的规范,每一项礼仪都有自己的规定和要求。
例如,宗庙祭祀的仪式有着特别的规范,包括诏书加丹、舞币、祭器、宾客礼仪等。
而祭祀天地的仪式则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需要使用特定的器具和礼品等。
同时,古代中国在祭祀礼仪方面还有很多独特的文化与信仰。
例如,祭祀钱是中国古代一种非常特殊的祭品。
又如,在祭祀卜筮的仪式中,会先施放大衍币,以祈求神灵保佑预测的准确性,然后再进行卜筮。
宗庙建筑中国宗庙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三千多年前,最早的宗庙是用木材建造的“神龛”,之后逐步发展成为以石灰岩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建筑。
宗庙建筑的规模和丰富程度与时代和地域有关,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和地域中,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和独特的特色。
中国古代的宗庙建筑通常都有一定的宗教信仰背景,宗教之间相互影响,就像千层糕一样一层层叠加,最终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建筑形式和风格。
例如,佛教建筑中的塔、殿等结构和风格影响了道教和儒家建筑,产生了新的建筑形式。
在中国宗庙建筑的外观和内部布局上,往往都承载着特定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
例如,大多数的宗庙外观都有着红色、白色、青色、黄色等颜色的斗拱、飞檐和瑞兽等特点,象征着吉祥如意、招财进宝等意象。
中国古建筑那些事儿——坛庙建筑
中国古建筑那些事儿——坛庙建筑庙坛是中国古代的祭祀建筑。
中国古代的祭祀并不是宗教,是起源于原始时代人们对于天地,自然和祖先的敬畏。
中国是农业国,当时天地自然决定了是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圣贤祖宗等前辈先人创造了文化,生养教育子孙,所以人们对于天地神灵、自然万物、祖先前人充满敬畏和感激之情,自古就形成了在特定的时节祭祀天地祖宗的传统。
北京天坛鸟瞰天坛是中国古代祭天的场所,是最高等级的祭祀礼仪,只有皇帝才能祭。
天坛的占地面积是故宫的三倍,可见其地位和重要性。
祭祀分为两类,一类是祭祀天、地、日、月、社稷以及风云雷电山川河流等自然神灵,这类祭祀表达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其中祭天是最高等级的仪式,只有皇帝才能祭天,因为皇帝是“天子”,上天之子。
成都武侯祠另一类是祭祀人物,国家级的,最高级别是祭孔子,全国各地都有孔庙、文庙。
数量最多,最普及的是老百姓祭祖宗,即家庙、祠堂。
还有各地祭祀的著名人物、历史功臣等,例如祭屈原的屈子祠、祭诸葛亮的武侯祠等等,这类祭祀表达的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天坛圜丘坛天坛建筑群中最重要的是这个没有建筑的圜丘坛,皇帝祭天大典就在这个坛台上进行,由三层汉白玉砌筑,工艺极其精美。
祭祀自然神灵的建筑叫“坛”例如天坛、地坛、社稷坛等等;祭祀人物的建筑叫。
“庙“”或者“祠“”。
例如孔庙、关帝庙、家庙、祠堂等。
天坛是坛类建筑的典型代表。
天坛建筑的象征手法主要表现在“形”的象征、“色“”的象征、“数“”的象征三个方面。
在建筑形象上,天坛做成圆形以象天,地坛做成方形以象地。
天坛另一个是“色”的象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中,黄色是最高等级,其次是红色,再次是绿色。
而天坛是个特例,这里最重要的颜色是蓝色,因为这是天的颜色。
天坛中最重要的建筑都是蓝色屋顶,在这里蓝色的地位高过了皇帝专用的黄色。
天坛建筑蓝色屋顶天坛建筑中还有一种象征手法“数”的象征,在中国的建筑文化中“数”是有特殊含义的,其中有信仰层面,也有哲学层面的,即所谓“术数”。
战国祭祀宫殿的描写
战国祭祀宫殿的描写在各个战国国家的宫殿中,祭祀宫殿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建筑,通常是宫殿中最为庄严肃穆的地方。
这些宫殿往往由名家设计,工匠精心制作,建筑风格独特,气势恢宏。
祭祀宫殿一般都是坐落在宫殿的中心位置,是国君祭祀祖先、神灵的主要场所。
这些宫殿大多以祭祀神灵、追忆先祖为主题,设计风格简洁大气,内部陈设豪华庄重,以彰显国家的威严和统治者的虔诚。
在祭祀宫殿的设计中,往往会融合了丰富的宗教符号和意义,并将其与建筑形式及装饰元素相结合,使整个宫殿显得更加神圣庄严。
在宫殿的外部,往往装饰着金玉珠宝,彩绘壁画以及铜铁铸成的巨型雕像,这些装饰不仅体现了国家的财富与实力,更传达着祭祀活动的庄重与神圣。
在宫殿的内部,往往摆放着神龛、祭坛等祭祀用具,以供国君及宫廷重臣们祭祀祖先、神灵之用。
这些祭祀用具多为黄金、银器制成,工艺精湛,富丽堂皇,彰显着统治者的尊崇与虔诚。
祭祀宫殿的建筑风格多以寺庙建筑为基础,但更加庄严肃穆,彰显出君臣之间的尊卑之分。
宫殿的正殿往往是宫廷祭祀的主要场所,建筑风格宏伟壮丽,气势恢宏。
正殿前往往有一座高耸的祭坛,上面摆放着供奉祖先或神灵的神牌、祭品等。
整个祭坛上都镶嵌着各种珠宝,金银器,装饰极尽繁华。
神牌上往往还刻有各种图案,象征着神灵的神秘与神圣。
祭坛四周则站立着武士、官员等士族成员,他们手持武器,目光凝重,表情庄严,虔诚地守护着祭坛,以示对祖先或神灵的尊敬和崇拜。
在正殿的正中央,往往会有一个巨大的供桌,供桌上摆满了各种祭品,如粮食、水果、酒类等。
供桌上用黄金银器制成的香炉冒着袅袅香烟,香烟缠绕着宫殿内的空气,弥漫着一股浓郁的香味,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神灵的境界中。
供桌两侧站立着一排仆役,他们手执供器,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供桌上的祭品,以确保祭品的完整和洁净。
在祭祀宫殿的四周,往往会栽种各种神木,如悬铃木、槲寄生等,象征着神灵的庇佑与护佑。
神木高大挺拔,枝叶繁茂,给整个宫殿增添了一份神秘与庄严。
宫殿前后的广场上摆满了金饰银器等贵重物品,以示国君的财富与实力。
中国古代坛庙建筑(精品)
天坛
• 平面接近四方形,但 北面的两角采用圆形, 南面则为直角,是附 会中国古代“天圆地 方”之说而设计的, 其中圜丘和祈年殿是 全部建筑的主体。各 主要建筑用蓝色琉璃 瓦顶象征着“青天”,
祈年殿
祈年殿
• 祈年殿是一座三重檐尖 顶圆形大殿。是天坛的 主体建筑,皇帝祈祷五 谷丰登的所在。大殿建 于高6米的三层汉白玉 石台上,纯系砖木结构, 直径32米,高 38 米,白墙、红殿、蓝檐、 金顶。
万代瞻仰石牌灵的庙
• 代表: • 岱庙
中国古代坛庙建筑
• • • • 坛庙建筑的种类: 1、祭祀天地 2、祭祀祖先 3、祭祀圣贤
一、坛
• 坛是中国古代祭祀天、地、社稷等活 动的台型建筑。 • 著名的祭祀坛有天坛、地坛、日坛、 月坛、社稷坛
祭祀天地
• 祭祀天地山川是朝廷的重要政治活动。 《礼记》中规定:“天子祭天地、祭四方、 祭山川,祭五祀”,按照礼制关于郊祭的 原则,祭天于南,祭地于北,祭日于东, 祭月于西。
棂星门
奎文阁
杏坛
武庙(解州关帝庙)
• 祭祀关羽的活动开始较晚。隋开皇九年(589 年),其故乡人在山西运城解州镇盖庙祭祀,成 为武庙之祖。从北宋末年以后,随着关羽的地位 不断升高,直至清顺治九年(1652年),被封为 “忠义神武关圣大帝”,以后又下诏天下郡县立 庙奉祀,关帝庙才遍布全国各地。解州关帝庙也 不断重修、扩建,现占地近100亩,平面布局分 南北两大部分。南以结义园为中心,由牌坊、君 子亭、三义阁等组成,北部为正庙,仿宫殿式布 局,整个建筑布局严谨、轴线分明。
• 五祀:风水学中指祭门神、户神、井神、灶神、 中溜(土地神和宅神)。
天坛
• 天坛位于北京外城南 部永定门的东侧,系 明永乐十八年 (1420年)明朝迁 都北京时所建,是明 清两代皇帝祭天与祈 祷丰年的地方。现在 的规模是明嘉靖九年 (1530年)建成的。 天坛整个组群由内外 两重墙环绕,总面积 280公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祭祀建筑源于原始社会的自然神崇拜和祖先崇拜,至封建社会结束迄未少衰,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有的现象。
历代祭祀这些神祗和祖先及古圣先贤的建筑统称为“坛庙”,建筑史家又常称其为“礼制建筑”,是中国独有的一种建筑类型,既不同于佛教、道教和其他宗教的寺、观、神庙、教堂或礼拜寺,也不同于直接服务于人生的宫殿、衙署、园林和住宅。
在有些时候,用来祭祀自然神祗的,可以被当作一种准宗教建筑,而祭祀祖先和古代圣贤的,则更多具有纪念堂的意义。
自然神中,天居首位,其次为地,再次为社(国土之神)、稷(五谷之神)、日、月、山、川、风、雨、雷、电以及农、蚕、马、蝗等神。
祖先崇拜居于首位的是当今皇帝的先祖,以下是历代圣贤和帝王,如孔子关羽、诸葛亮,以及各地尊奉的城隍和各宗族的祖先等。
这些神祗和祖先的地位等词有差,祭礼的规格和礼节也各不相同。
只有皇帝或其特命的代表,才能以国家的名义主持对最高神祗天、地、日、月和具有全国意义的社、稷以及最重要的名山(五岳)、大川(四渎、四海)的正式祀典,郡县只能祭祀本土本地的社稷、山川,乡村只能祭祀本村的土地。
只有皇帝可以主持皇族太庙的祭祀和国家级的祭孔大典,郡县也可以祭祀孔子、其他圣贤以及本地城隍,一般家族祭祀本族祖先,而普通家庭不过在堂屋正中立“天地君亲师”牌位而已。
《论语》曰:“子不语怪力乱神”。
清醒的儒学理性的思想核心,本来是关注人间秩序的和谐安定,对于虚无飘渺的神灵世界则尽量回避。
当有人问到孔子神鬼之事时,他总是以机智的反问:“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来提醒人们首先关注人事。
但在古代科学发展水平和社会情况的制约下,神灵观念的产生又是必然的。
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了自然神崇拜和祖先崇拜,并由此发展为原始宗教。
中国社会的特点是早熟,进入了文明时代,原始的许多观念包括对自然神和祖先的崇拜被保留下来,并经过儒家按照自己的观念下心底改造与装扮,从而等到强化,即以神权和族权来烘托皇权,成为维护封建等级制的重要精神支柱。
一方面是宣扬天命观把自然按封建等级制的模式加以人格化和等级化,再通过这人格化了的自然来证明人间等级制的合理和不可变易性,给统治者戴上“君权神授”的神圣光环;另一方面又强化着维系封建秩序的另一纽带即血缘宗族关系,以至祭祀先贤圣哲的意义的着重点已不于那些先人的本来面目,被人所看重或加以神化的只是他们合乎封建道德规范的堪为楷模的行事准则。
敬天法祖,追远事今,历来为各代儒者和最高统治者所重视。
孔子说:“郊社(祭祀天地社稷)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其先也。
明乎郊社之礼,禘(音帝,夏祭)尝(音常,秋祭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中庸》)意思是,只要做好祭祀这件大事,治理国家也就不难了。
所以,坛庙建筑实际是借神祗和祖先来人事,这正是儒学入世精神的体现,也是坛庙建筑在以儒为本的中国历久长存的原因。
这两种崇拜的祭祀方式,一般来说的“祀于内为祖,祀于外为社”。
“祖”即祖先,祭礼多在室内,名为庙,如太庙、孔庙、关帝庙、历代王庙、城隍庙、四川都江堰的儿郎庙等;或称为祠,如武侯祠、司马光祠、各地的先贤祠和大家族的祠堂。
宋代太原的晋祠也属此类。
“社”代表自然神,多为“露祭”,又称“望祭”,祭礼是在室外露天举行的,通常在平地上建方形或圆形层台,称为“坛”,如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山川坛、社稷坛等。
不少自然神被人化,如东岳大帝、后土娘娘、土地公公等,对它们的祭祀也常在室内,也称为庙或祠,如岱庙(祀泰山)、中岳庙(祀嵩山)、宋金山西汾阴后土祠、元代山西洪洞水神庙,以至各地的土地庙、龙王庙,等等。
在坛庙建筑中,坛具有更多不同于其他建筑的特点,庙和祠则大多像是宫殿、衙署、住宅的放大或缩小。
本介绍涉及的祭祀建筑,都是由官方主持建造的坛庙,多数属国家级,如天坛、地坛、太庙、社稷坛、曲阜孔庙等,也包括官方主持的各地文庙。
至于民间祭祀建筑容另作补述。
一北京天坛沿革皇帝登基前或每年冬至,都要赴坛祭天告朔,古人云:“国之大者在祀,祀之大者在郊。
这里所说的“郊”即郊祀天地日月,向来是重要的祭典。
东汉以来,历代祭天之所大都在都城南郊,因天属阳,南亦阳。
汉唐以后祭天之礼愈发隆重,谓之“有事于南郊”。
明清赴天坛郊祀每年要举行三次,即正月上辛日在祈年殿举行的祈谷礼,祈祷皇天上帝保佑五谷丰登;四月吉日在圜邱举行礼,为白谷祈求膏雨;冬至在圜丘举行告祀礼,禀告天帝五谷已丰登,所以,天坛最重要的建筑物就是祀年殿和圜邱坛。
基于古人天圆地方的名“方丘”或“方泽坛”。
日坛在东郊,月坛在西郊,也是方形,分别于春分,秋分日祭祀。
据《金礼志》,金中都得四坛也是这样的方位。
元代成宗时(1298~1307)建天坛于大都城南七里,大概就在今日天坛的位置,明初南京天地实行和祭,不是路祭,典礼在大祀殿内举行(图8—54 )永乐十八年(1420)迁都北京后,起初仍为合祭,在今天坛祀年殿的位置建大祀殿,方形(图8-55),嘉靖九年(1530)才恢复天地分祭并实行露祭的方式,在大祀殿正南建圜邱,专以祭天;原大祀殿改建为重檐的圆形大殿,改名大檐色代表万物。
它们就是现北京天坛圜邱和祀年殿的前身(图8-56~59),嘉靖时又在都城北,东仿明初南京和中都之制,位于午门广场东西。
清乾隆时重建天坛圜邱,尺寸比嘉靖时扩大几乎一陪,即今日所见的圜邱,乾隆十七(1752 )改大亨殿为祈年殿,三檐一律作青色;后此此殿被火,光绪十六年(1890)循环制重建,遗存至今。
北京天坛基地范围极大,东西约1700米,南北约1600米,占地达270多公顷,相当于紫禁城的三陪还多;有两重围墙,东南,西南二角是方角,西北,东北二角是圆角,可能取义于天圆地方,是明初天地合祀规划的遗迹。
内重围墙并不在外墙所围面积正中而向东偏移圜邱与祀年殿南北取直,形成在纵轴,也向东偏移,不在内墙所围面积的正中。
两次偏移使轴线东移200余米。
原先只在外墙西面开有二门,偏北的一门是正门。
正门内东西大道南侧有神乐署和牺牲所;进内墙西南后,路南为斋宫,皇帝在冬至前一天在此处住宿并沐浴斋戒。
斋宫有两道围墙和两道湖沟,戒备森严(图8-60)。
圜邱在纵轴线南端,为三层白石圆台,底层直径55米,三层总高5米许,每层台四向都有踏道,台沿护以白石栏杆,圜邱有两重围墙,内圆外方,内外墙四正面都有三座白石柩星门,墙身红色,覆青色玻璃瓦。
在圜邱北有平时供“吴天上帝“的圆殿,明黄穹宇,坐落在一直径63米的圆形院落后部,殿前左右各一配殿。
圆殿建在白石圆台基上,单檐攒尖顶覆蓝色琉璃瓦,上有金宝顶,全高约20米。
此殿造型精美,比例适度,金顶,蓝瓦,红柱,白台色彩瑰丽。
殿内圆形藻井更是富丽,由斗拱层叠构成复杂的向心图案既是结构的坦然显露,又是建筑装饰精品,圆院北面无门,须从南门由院外绕至院北,过成贞门后,是一条名为”丹陆桥"的南北大道,大道宽达30米,长约400米,高出左右地面约4米,全为砖石铺砌,没有绿化大道北墙过券门为祀年门,门内四周院墙围成方院,中轴线上是壮丽的祀年殿,殿南左右配殿,。
祀年殿坐落在总高6米的三层白石圆台上,石台下层直径90米,圆殿直径24米,屋顶为三重檐攒尖顶,连台高38米,殿内也有极精美的圆形藻井,方院之北另有一封闭小方院,内为皇乾殿,平时用以存放神牌(图8——61~68;图板131~135)天坛艺术主题及表现手法天坛是世界级的珍贵的艺术遗产,其主题是赞颂至高无上的“天”,全部艺术手段都用来渲染天的肃穆崇高,取得非凡的成就。
天坛总面积比紫禁城大出好几倍,建筑密度却小很多,绝大部分面积都笼罩在苍松翠柏之下,涛声盈耳,青翠满眼,一片深邃静谧的气氛;入此境内,肃穆之气森森而来,天坛的纵轴东移是为了尽量加长从西门进入的距离。
人们在长长的行进过程中,似乎愈来愈远离人寰尘世,距神祗越来越近了;空间与时间互相转化,感情得以充分深化。
圜丘通体洁白,晶莹若玉,台面平整如坻,空无一物,象征着天空的清澈明净。
两重围墙都很低矮,仅高一米许,是有意采用缩小尺度的手法,藉以反衬石台之高,同时又尽量不遮挡回望的视野,视野可远及城外的树林和更远的天际线,颇有高可及天的感觉。
《水经注》记汉长安礼制建筑明堂辟雍说;‘垣高无蔽目之照’,可见这种处理手法早已出现。
围墙深重的色彩对比出石台的白,墙上的白石棂星门则以其白与石台呼应,并有助于打破长墙的单调。
丹陛桥的手法同于圜丘,人行与大道上放眼所见都是大片天空和树顶,如同在空中行走。
祈年殿的方圆地坪也高于院外,人立在三层白石台上可高出院外地面10米,景象也很辽阔。
大殿三重青色玻璃瓦顶与天空色相相近。
圆顶?尖,似已融入蓝天。
所有这些,都是要造成人天相亲相近的意象。
天坛还广泛运用象征和联想的手法来隐喻主题。
三座主要建筑圜丘,皇穹宇和祈年殿及一些院墙都是用圆形平面,天圆地方,法天象地,发人联想。
又用数字来象征与主题有关的各种意义,如“天”属阳,圜丘就大量使用阳数“奇数”,阳数之极为九,台面围绕中心的一块圆石共有九圈铺石,每圈石数为九,十八,二十七……..;三层石台及各围以四段石栏,每段栏板数目由上而下也是九,十八,二十七:此外如台阶的步数,各层石台的直径和高度,也都是九或九的倍数,祈年殿用为祈求农业丰收,所以又使用与农业节历有关的数目,如用十二根外檐柱支持下檐,象征一天的十二个时辰;用十二根内柱支持中檐,象征一年的十二个月;这二十四根柱子又象征一年的二十四节气;最内四根“龙金柱”支撑上檐,则代表四季。
联想与象征有助于标示主题,作为辅助手法,也有偶尔一用的价值。
但建筑艺术的根本,还是通过实体与空间及其组合变化来造成一种氛围。
在形式美方面,天坛的建造者们也做了许多努力。
皇穹宇院落的封闭与圜丘的开阔适成对比,皇乾殿与祈年殿之间也有这种对比。
轴线两端的皇穹宇与祈年殿形象相近,首尾呼应;南端的圆台圆院与北端的方院又是一种对比。
两端的重点用单陛桥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整体,此外各建筑物的尺度,色彩和造型比例都经过推敲,其主要视点处的视觉效果尤其受到重视,如透过皇穹宇的券门和透过祈年门的柱坊形成的“画框”观赏皇穹宇和祈年殿,都有极好的框景效果。
人立于祈年门后檐柱处看祈年殿视点离祈年殿中心的距离约等于祈年殿底层石台的直径,也约等于祈年殿总高的三倍,无论是水平视角和垂直视角,都处于最佳状态,且左右配殿都退出此视野以外,从而突出了主体建筑祈年殿。
至于皇穹宇院落不开北面,圆院背对成贞门,使交通有所阻断,气势也有所中断,也许是天坛建筑群美中不足之处,但这完全是出于礼制的要求,有其存在的缘由。
在中国人的概念中,“天”是最高的神祗,皇帝称为天子,地位在天之下,中国向以南为尊,所以皇穹宇院落是不能允许人们包括皇帝从北进入的。
《明会要》说:“天子祭天,升自午陛,北向,答阳之义也”,“午”就是南,说明皇帝由南朝北行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