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普法机制研究
推动普法工作高质量发展 调研与思考
【推动普法工作高质量发展调研与思考】一、引言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法治建设已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基石。
而普法工作作为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高质量发展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对推动普法工作高质量发展进行全面评估,并基于此展开有价值的思考和探讨。
二、普法工作的重要性1. 普法教育对于构建法治社会的重要意义普法工作是引导全民依法行事、增强法治意识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增强公民的法律素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法治社会。
2. 普法教育对于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普法工作不仅有利于推动全民遵纪守法,更有助于有效预防和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发展。
三、现阶段普法工作的问题与挑战1. 普法资源匮乏目前我国普法资源分布不均,普法宣传覆盖面不广,特别是基层普法工作薄弱,普法资源匮乏成为普法工作的突出问题。
2. 普法教育方式单一传统的普法教育方式单一,主要以宣传教育为主,缺乏创新性和多样性,难以引起公众的兴趣和重视,制约了普法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推动普法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对策与建议1. 加大普法资源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应加大对普法工作的资金投入,优化资源配置,保障普法工作的经济保障,提高普法工作实效。
2. 创新普法教育方式,拓展宣传渠道应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普法宣传教育方式,如借助新媒体、开展实地宣讲等,拓展普法宣传渠道,提高公众的接受度和参与度。
3. 健全普法工作体系,促进普法资源共享应加强基层普法工作力量建设,建立健全的普法工作体系,促进各方普法资源的共享,形成合力,推动普法工作高质量发展。
五、个人思考与观点在推动普法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政府、社会组织、企业、个人均应参与其中。
唯有如此,才能在推进普法工作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实现法治文化的深入人心,切实提高全民法治素养,推动法治社会的建设。
六、总结与回顾通过对推动普法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全面评估,我们深刻认识到普法工作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2023年“谁执法谁普法”履职述职报告1800字
2023年“谁执法谁普法”履职述职报告1800字尊敬的领导、各位评委、各位政协委员们:大家好!我是一名来自“谁执法谁普法”项目的普法宣传员,今天非常荣幸地向大家汇报我们项目的履职情况。
2023年,是“谁执法谁普法”项目成立3年的重要节点。
在过去的三年里,我们一直坚持“宣传普法知识、服务民生、促进法治建设”的宗旨和总任务,紧密结合实际,深入开展各项普法宣传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持续推进法律援助、公益诉讼宣传在法律援助方面,我们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推进法律援助立法进程,并协助有关部门加强法律援助服务体系建设。
同时,我们通过建立法律咨询平台、开展普法宣传讲座等形式,加强了法律援助宣传工作,让更多需要法律援助的群众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得到更好的法律保障。
在公益诉讼方面,我们结合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及实际情况,开展主题教育、讲座和展览等活动,宣传公益诉讼的意义及相关知识,帮助广大群众了解并积极参与到公益诉讼当中,实现法律保障和社会公正。
二、深入普及国家法律法规我们充分挖掘新媒体优势,通过微信公众号、客户端、短视频等多种方式,积极开展普法宣传,及时精准传递最新的法律法规和执法政策,为广大群众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服务。
同时,我们还深入到各地社区、企业、学校等单位,开展普法宣传咨询活动,通过普法讲座、集中宣传、座谈交流等形式,向群众传递法律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三、联合社会力量发挥普法作用我们积极拓展宣传渠道,发挥多方面的力量,在普法服务中联手社会力量,共同推动普法工作。
我们与社区、非政府组织、传媒等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共同打造一个普法宣传平台,为广大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普法服务。
同时,我们也在普法志愿者的招募、培训和管理上做了充足的准备,建立了一支专业化、规范化的普法志愿者队伍,进一步密切了项目与社会的联系,推动普法宣传工作取得更为明显的成效。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宣传效果我们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精细管理我们的宣传信息,同时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与普法宣传相结合的新模式。
健全常态化普法宣传机制
健全常态化普法宣传机制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可以介绍现代社会中普法宣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一个法治社会中,法律对于人民的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普法宣传就是为了让人民群众充分了解法律,增强法治观念,提高法律意识。
通过普法宣传,可以帮助人们正确理解和应用法律,防止违法行为的发生,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
其次,可以指出当前普法宣传机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普法宣传的目标对象广泛,包括各个年龄层次、不同背景的人群,但目前普法宣传的方式和手段较为单一和落后。
传统宣传方式的局限性导致普法宣传面临很多挑战,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
另外,普法宣传的内容和形式也有待进一步创新和改进,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提高宣传的效果和吸引力。
因此,为了健全常态化普法宣传机制,我们需要采取创新的方式和策略,增加普法宣传的渠道和手段,提高普法宣传的质量和效果。
这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媒体、教育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多方合作,形成普法宣传的合力。
只有通过坚持常态化普法宣传,才能够有效推动社会法治建设,提高全民法治素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是对整篇文章的结构进行描述,主要包括各个章节的内容和组织方式。
本文旨在探讨健全常态化普法宣传机制,为此,文章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Chapter 1)中,首先会对文章的主题进行概述,介绍普法宣传的背景和意义。
随后,详细说明文章的结构,即各个章节的安排和内容,以便读者能够对整篇文章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最后,明确本文的目的,即通过健全常态化普法宣传机制,提升公民的法律意识,加强法治宣传工作的有效性。
正文部分(Chapter 2)将重点探讨健全普法宣传机制的要点。
在2.1部分,将详细介绍第一个要点,可能包括普法宣传资源整合、宣传渠道的创新和优化、宣传形式的多样化等内容。
在2.2部分,将进一步阐述第二个要点,可能包括建立常态化宣传机制、开展重点群体的普法教育、推动普法宣传的制度化建设等内容。
普法志愿行动活动方案
普法志愿行动活动方案一、活动目的普法志愿行动旨在通过社会力量的参与,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增强公众对法律知识的了解和应用能力,以推动全社会法治建设。
通过开展普法志愿行动活动,加强全民普法教育,提高公众诉讼意识和法律维权意识,提高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能力,建立更为健全、更具法治水平的社会治理体系。
二、活动内容1. 线上法律知识学习通过线上学习,加强公众对相关法律知识的认识和了解,提高法律素养和应用能力。
学习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宪法、民法、刑法、劳动法、婚姻家庭法、知识产权法等。
2. 线上法律咨询服务提供线上法律咨询服务,通过网络、电话、短信等渠道解答公众对法律问题的疑问。
3. 社区法律宣传活动在社区设置宣传点,通过发放法律知识宣传资料、张贴宣传海报、播放法律公益广告等形式,加强对公众的法律知识普及。
4. 普法志愿者培训活动开展普法志愿者培训活动,培训志愿者法律素养、法律服务能力和法治宣传技巧,提高志愿者普法宣传和法律服务水平。
5. 其他创新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创新普法活动形式,如组织法律文化走进校园、法律文化走进企业、法律文化走进社区、绿色助农义诊等等。
三、活动时间本活动将持续半年,具体时间为XXX至XXX。
四、活动形式普法志愿行动将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其中包括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活动模式,在社区、学校、企业等地区开展法律文化宣传活动和法律咨询服务。
五、活动实施机构本活动主办方为党委政法委员会、团委组织部,承办方为市法律援助中心,合作方包括派出所、社区居委会、企业学校等各单位。
六、活动效果通过本次普法志愿行动活动,将使公众对法律知识有了更新的认识和了解,提高了法律素养和维权能力,促使全社会营造尊重法律、维护法律的氛围,并进一步推动法治建设。
八五普法工作机制
八五普法工作机制八五普法是指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普法建设的工作行动,即从1991年到1995年。
八五普法工作机制是指在这一时期内,我国政府采取的一系列组织、协调、推动普法建设的制度和机制。
一、政府的领导体系:在八五普法时期,中央政府设立了普法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各部门的普法负责人担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和若干专业小组。
这个领导小组的主要任务是制定普法工作的总体方针和政策,统筹协调各部门的普法工作,推动普法法规的修订和普法宣传的开展。
二、部门间的协作机制:在八五普法时期,各部门需加强协同合作,形成协作机制。
各相关部门需要互相配合,共同制定普法工作的计划和方案,合理分工,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任务。
同时,还需要建立定期汇报工作和交流经验的机制,及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
三、基层组织和社会力量的参与:在八五普法时期,政府还加强了基层普法组织的建设和社会力量的参与。
各级政府和机关需要建立健全的普法组织机构,选拔培养普法骨干,推动农村、城市社区和企事业单位的普法工作。
同时,还需要广泛吸引社会力量的参与,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媒体和公民团体积极参与普法宣传和教育活动。
四、宣传教育和培训机制:在八五普法时期,政府各级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普法工作的覆盖面和质量。
政府需要制定具体的宣传计划和活动方案,开展广泛的宣传和教育活动,利用各种媒体手段进行普法宣传,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同时,政府还要加强对普法骨干和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普法水平,提高普法工作的实际效果。
五、法治建设和法治环境的营造:在八五普法时期,政府要加强法治建设,推动形成法治环境。
政府需要大力推进法制建设,完善法律体系和法律规范,提高法律体系的科学性和完备性,保障法治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同时,政府还要加强对法律的执行和监督,保障法律的有效实施,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八五普法工作机制的建立和实施,对我国普法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普法工作机制
普法工作机制普法工作机制是指为了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和法律意识,加强法律教育,推动法治建设而建立的一套制度和机制。
普法工作的目的是让公民了解法律,遵守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也为国家的法治建设作出贡献。
普法工作机制的建立离不开政府、司法机关、法律服务机构、媒体和社会组织等各方面的支持和参与。
政府是普法工作的主导力量,它要制定普法工作计划和政策,提供普法宣传的资金和场所,落实普法工作的责任和义务。
司法机关是普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加强对公民的法律教育和宣传,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素养,加强对法律援助的支持和保障。
法律服务机构是普法工作的主要承办单位,它要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为公民提供法律帮助。
媒体是普法工作的重要宣传渠道,它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向公众传递法律知识和法律信息,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素养。
社会组织则是普法工作的重要补充力量,它通过组织法律讲座、法律培训等活动,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素养。
普法工作机制的核心是普法宣传教育,它是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素养的重要手段。
普法宣传教育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如举办法律知识讲座、开展法律咨询服务、制作法律宣传材料等。
同时,普法宣传教育也要与社会实际情况相结合,针对不同的人群制定不同的普法宣传教育方案,提高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普法工作机制的建立还需要建立健全的法律保障制度,包括法律援助制度、公正司法制度等。
法律援助制度是指为贫困人群提供法律援助的制度,它可以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素养,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公正司法制度是指为公民提供公正司法服务的制度,它可以提高公民的法律信任度和法律意识,维护社会的公正和稳定。
总的来说,普法工作机制的建立是推动法治建设的重要途径,它可以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素养,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
普法工作机制的建立需要政府、司法机关、法律服务机构、媒体和社会组织等各方面的支持和参与,需要建立健全的普法宣传教育制度和法律保障制度。
普法责任制实施方案
普法责任制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普法责任制是一种强化基层党组织和干部职责的制度安排,旨在加强法治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法治思维,促进法治建设。
普法责任制的实施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保障人民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推进普法责任制的落地实施,特制定本方案,明确各级党组织和干部的普法责任。
二、总体目标建立健全普法责任制,使党组织和干部的普法责任得到强化和落实,全社会法治意识得到普及,法治文明的建设和发展得到加强,在法治建设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三、实施措施1. 完善普法机制建立普法领导小组和普法工作办公室,负责协调、指导、监督普法工作的开展。
普法领导小组由党政领导担任,普法工作办公室设立在相关部门,并配备专职人员。
同时,加强与法学院校、法治研究机构等的合作,充分发挥专业智库的作用,推动普法工作的深入开展。
2. 加强党组织和干部普法能力培养制定并落实党组织和干部的普法培训计划,提高党员和干部的法律素养和法治意识。
培训内容包括法律基础知识、法治精神、法律实务等,培训形式多样化,包括集中培训、网络培训、现场观摩学习等。
党组织应制定普法学习计划,要求全体党员每年至少参加一次普法学习。
3. 建立普法宣传渠道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运用微信、微博、短视频等社交平台,开展普法宣传活动。
建立普法宣传网站和普法手机应用程序,提供法律法规、案例解析、常见问题答疑等资讯,方便公众获取法律知识。
同时,加强普法宣传活动的宣传效果评估,确保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 强化党组织和干部的普法责任党组织要将普法工作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明确普法责任人,并制定普法工作计划。
普法责任人要定期召开普法工作会议,研究解决普法工作中的问题,推动普法工作的落地和深入开展。
同时,要建立普法工作考核制度,严格考核普法责任人的工作情况,对工作成效明显的给予表扬,对工作不力的予以问责。
5.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组织开展法治宣传月、法律法规讲座、普法竞赛等活动,提高全社会的法治意识。
普法工作情况汇报
普法工作情况汇报总结是理论的升华,是对前一阶段工作的经验、教训的分析研究,借此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并从中提炼出有规律性的东西,从而提高认识,以正确的认识来把握客观事物,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实际工作。
以下是给大家带来的普法工作情况汇报,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普法工作情况汇报1现将_普法规划贯彻实施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基本情况20__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依法监督下,我县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全面推进,服务群众、普法为民,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大力开展法治宣传活动,努力营造人民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会氛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大富美强现代化东部新城提供了坚强的法治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抓普法,齐抓共管快推进一是强化组织领导,高位启动_普法。
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第一副组长的“七五”依法治县普法教育领导组。
认真制定了《中共肥东县委宣传部、县司法局关于在全县公民中开展第七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的规划》,相继提交县依法治县普法教育领导组会议、县政府常务会、县委常委会、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为启动我县_普法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规格召开了_普法总结表彰暨_普法启动大会,对_普法工作作了全面动员部署。
全县各级各部门普遍成立了依法治理普法教育领导组和办事机构,层层有人抓、级级有人管,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实施、人大政协监督、各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领导责任机制。
二是强化经费保障机制,工作基础更加扎实。
县、乡两级围绕_普法目标任务,安排落实专项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
全县普法经费从20__年起按照人均0.7元的要求足额及时拨付到位,比“六五”期间经费上浮40%。
各部门、各单位也根据各自职能不断加大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投入和扶持力度,确保_普法工作持续有效开展。
(二)深化重点工作抓普法,筑牢根基促实效一是以领导干部学法用法为重点,成效更加巩固。
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进一步增强各级领导干部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和依法决策的意识和能力。
“谁执法谁普法”工作方案
“谁执法谁普法”工作方案一、背景“谁执法谁普法”是指在执法工作中,执法人员应该遵守法律、注重法治,同时也要宣传普法知识,提高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这种理念旨在通过执法人员的宣传普法活动,使全社会更加了解法律法规,增强法制观念,最终实现法治社会的目标。
二、目的本工作方案的目的在于建立起“谁执法谁普法”机制,通过执法人员的努力,提升社会公众的法治观念,促进全社会的法治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
三、具体措施1. 强化执法人员的普法意识执法人员要时刻牢记“谁执法谁普法”的理念,将普法工作融入到执法过程中。
执法人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法律素养,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并将其运用到具体执法过程中。
同时,执法人员要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自觉遵守法律,做到言行符合法律规定。
2. 开展普法宣传活动执法人员要主动参与普法宣传活动,利用各种渠道向社会公众传播法律知识。
可以通过开展法律讲座、发放法律宣传资料、组织法律知识测试等方式来提高公众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
此外,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等,传播法律法规,提高普法的覆盖率和影响力。
3. 组织法治宣传活动除了普法宣传活动外,执法人员还应当积极组织法治宣传活动,通过展览、演讲、讨论等形式,向社会公众介绍法治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
可以邀请法律专家、法官等专业人士参与,提供专业的法治知识和案例解析,引导公众建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4. 建立普法宣传示范点在社区、学校、企业等单位设立普法宣传示范点,由执法人员负责定期开展普法宣传活动。
示范点可以设置专门的普法宣传室,展示法律法规、案例解析等内容,吸引公众前来学习。
5. 加强普法培训为了提高执法人员的普法水平,应当加强相关培训工作。
可以邀请法学专家、法治教育机构等提供培训课程,帮助执法人员掌握法律知识和宣传技巧,提升普法工作的效果和影响力。
6. 建立“谁执法谁普法”考核机制为了促进执法人员普法工作的开展,应当建立考核机制,对执法人员的普法水平和工作成效进行评估。
2023年普法依法治理会议记录
2023年普法依法治理会议记录一、会议背景为了进一步推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本次会议旨在总结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成果和不足,探讨热点问题,分享典型案例,提出创新举措和优化方案,为今后的工作制定更加针对性的支持策略。
会议邀请了政府相关部门代表、法学专家、社会各界人士参加。
二、会议议程1. 依法治理政策讨论:针对现有的普法依法治理政策进行讨论,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2. 热点问题探讨:针对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法律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提出解决方案。
3. 案例分析:分享典型案例,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
4. 创新举措和优化方案:提出创新性的普法教育方法和新型管理模式,提高普法效果和群众参与度。
5. 今后工作计划:根据本次研讨成果制定针对性支持策略以改进现有问题并布置相关任务,确保各项措施得以实行。
三、重点内容1. 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取得成果近年来,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普法宣传活动,如法律讲座、法律咨询、法律知识竞赛等,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得到了明显提高。
同时,各级政府和部门的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经营能力也不断提升,为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2. 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存在不足尽管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方面,部分地区和部门的普法工作存在形式主义现象,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的法律问题也不断涌现,需要加强研究和应对。
3. 改进措施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改进措施:一是加强普法工作的监督和考核,确保实际效果;二是加强法律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人民群众的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三是加强法学研究和案例分析,为解决新的法律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四、典型案例分享在普法依法治理过程中遇到的典型案例有:一是某地一家企业因涉嫌虚假宣传被消费者投诉,经过行政执法部门调查核实后依法进行了处罚;二是某地一名居民因为房产纠纷向法院提起诉讼,经过法院审理后依法作出了判决;三是某地一家社会组织因为违反法律规定被有关部门撤销登记。
乡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实施方案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
“乡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实施方案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一、背景与意义近年来,我国法治建设不断深入,法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然而,在一些乡村地区,由于法治意识淡薄,执法难度较大,导致一些违法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
为推进乡村法治建设,强化执法责任,提高普法效果,特制定本方案。
二、总体目标1.提高乡村执法人员的法治素养,增强执法能力。
2.加强乡村法治宣传,提高群众法治意识。
3.建立健全乡村法治体系,确保执法公正、公平、公开。
三、具体措施1.建立健全乡村执法责任制(1)明确执法责任。
乡镇政府要明确执法职责,对执法人员进行合理分工,确保执法任务落到实处。
(2)加强执法培训。
定期组织执法人员参加法治培训,提高执法水平和业务能力。
(3)完善考核机制。
对执法人员的执法效果进行定期考核,对不胜任工作的执法人员进行调整。
2.推进乡村普法责任制(1)明确普法责任。
乡镇政府要明确普法职责,将普法工作纳入日常工作范畴。
(2)加强普法宣传。
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活动。
(3)创新普法形式。
结合乡村实际,开展寓教于乐的普法活动,提高群众法治意识。
3.建立健全乡村法治体系(1)完善法治制度。
制定乡村法治建设规划,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确保法治建设有章可循。
(2)加强法治队伍建设。
充实乡村法治队伍,提高法治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
四、实施步骤1.调查研究阶段(1个月)组织人员对乡村法治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执法和普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制定方案阶段(2个月)根据调查研究结果,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和时间节点。
3.实施阶段(6个月)按照实施方案,有序推进乡村法治建设,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五、保障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乡村法治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方力量,推动工作落实。
2.落实资金保障。
确保法治建设所需资金足额到位,为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4.强化督查考核。
对乡村法治建设情况进行定期督查,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如何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
如何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作者:暂无来源:《新长征·党建版》 2014年第12期关键词:普法宣传教育普法宣传教育机制是动员全社会共同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重要保障。
《决定》提出“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对深入开展全民普法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一,健全普法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普法工作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切实加强领导,进一步健全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各部门齐抓共管、司法行政机关组织协调、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更加有效地动员全社会力量开展普法,形成普法工作全民参与、普法成果全民共享的格局。
要持之以恒地制定实施全民普法五年规划,健全完善普法五年规划与年度计划相结合、日常宣传与主题宣传相结合、面向全民与抓好重点对象相结合的推进机制,实现普法教育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全面推进。
要健全完善法治宣传教育考核评估标准体系,把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综合目标考评体系,探索建立普法效果社会评估机制,推进普法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第二,健全落实普法责任制。
国家机关对于全民普法肩负着重要责任。
立法机关要通过公布法律草案征求意见、立法听证等多种形式,动员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立法,把立法过程变为宣传法律的过程;法律制定颁布后,要及时发布对法律内容的权威解读,增强社会公众对法律的理解和认知。
各级执法、司法部门要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向群众广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在执法办案中开展法治教育。
要发挥宣传、文化、教育部门和人民团体在普法教育中的职能作用,把宣传法律作为宣传文化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作为各人民团体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的重要内容,广泛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
要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落实媒体的社会责任,加大媒体新闻宣传的法治含量,增加媒体公益广告宣传法治的内容,充分发挥各类传媒在全民普法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加强普法工作者队伍建设。
一是建立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发挥他们的职业优势,广泛开展以案说法、以案释法活动,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作用,增强法治宣传的教育性和说服力。
法律部门关于加强法律法规宣传的政策解读
法律部门关于加强法律法规宣传的政策解读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法规的宣传对于维护社会秩序、推动法治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工作,提高公民法律意识和法制素养,法律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本文将对这些政策进行解读。
一、加强法律法规宣传的背景和意义法律法规宣传是指以多种形式,向公众广泛传播法律法规的内容、原则与要求的活动,旨在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使其能够自觉遵守法律,增强法律的约束力。
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具有以下重要意义:首先,宣传教育是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基础;其次,宣传教育是提高公民法律素养的有效途径;最后,法律法规宣传有助于营造社会和谐稳定的环境。
二、法律部门加强法律法规宣传的政策举措为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工作,法律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1. 制定全面的宣传计划:法律部门将制定全面的宣传计划,明确宣传目标、主题和宣传方式,确保宣传工作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2. 加强媒体合作:法律部门将与各类媒体建立合作关系,通过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多种渠道传播法律法规知识,提高宣传的广度和深度。
3. 增加宣传资源投入:法律部门将加大对法律法规宣传的投入,适时增加宣传预算,并通过购买媒体广告、举办宣传活动等方式提高宣传的实效性。
4.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宣传:法律部门将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法律法规宣传,鼓励律师、法学院校、法律服务机构等专业力量提供法律咨询、法律培训等服务,拓宽宣传渠道。
5. 创新宣传方式和形式:法律部门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推动法律法规宣传创新,利用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开展宣传,提升宣传的传播效果。
6. 建立宣传成效评估机制:法律部门将建立科学的宣传成效评估机制,及时了解宣传工作的效果,通过评估结果对宣传活动进行调整和优化。
三、加强法律法规宣传的具体措施为了落实上述政策举措,法律部门将采取以下具体措施:1. 组织开展法律常识宣传:组织开展法律常识宣传,重点宣传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法治精神和法律权益保护等内容,提高公民的基本法律素养。
“打非治违”常态化工作制度
“打非治违”常态化工作制度近年来,我国加强了打击非法行为和整治违法行为的力度,不断推动“打非治违”工作常态化。
为了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常态化工作制度来应对非法和违法行为。
下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这些常态化工作制度,不再使用“首先、其次、另外、总之,最后”等分段语句。
一、建立健全连接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的协作机制为了实现打非治违工作的常态化,我国建立了连接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的协作机制。
首先,设立了打非治违工作的指导机构和协调机构,负责统筹协调相关工作。
其次,建立了多级联动的工作体系,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通过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另外,还加强了信息共享和交流机制,及时掌握和传递相关信息,提高工作效率。
通过这些常态化的工作机制,我国能够更加高效地打击非法行为和整治违法行为。
二、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社会法治意识为了常态化推进“打非治违”工作,我国加强了宣传教育,提高了社会法治意识。
首先,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法律法规和打非治违的重要性,让社会公众了解相关知识。
其次,组织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向公众宣传法律知识和防范非法行为的方法。
另外,积极引导社会舆论,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通过这些宣传教育措施,我国能够提高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质,进一步减少非法和违法行为的发生。
三、加大执法力度,严惩违法行为为了确保“打非治违”工作常态化,我国加大了执法力度,严惩违法行为。
首先,完善了执法机关的人员配备和培训机制,提高执法人员的专业素质。
其次,加强执法监督,加强对执法人员的监督和考核,确保执法公正。
另外,完善了非法和违法行为的处罚机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形成震慑。
通过这些努力,我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不断提高了打非治违工作的常态化水平。
四、加强社会参与,形成问题共治的局面为了有效推动打非治违工作常态化,我国重视社会参与,形成了问题共治的局面。
首先,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打非治违工作,发挥自身优势,共同推进相关工作。
2024年八五普法方案范文
2024年八五普法方案范文一、前言八五普法方案是指2024年政府制定的普及法律知识的具体规划和实施方案。
它旨在通过广泛宣传和培训,提高全民的法律素养,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律遵从意识,推动法治建设和社会进步。
本方案拟定了八五普法的目标、重点领域、实施步骤和评估机制,力求使全民法治意识得到有效普及和提升。
二、目标1. 全民普法通过开展法律普及教育和知识宣传,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素养和意识,使其能够理解法律、遵守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形成正确的法律观念和法治信仰。
2. 少年儿童法治教育通过加强学校和家庭的法治教育,培养青少年的法治思维和法律意识,引导他们形成守法的习惯和良好的行为品质,为未来社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 农村法治建设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法治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律知识,推动乡村法治建设,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农业现代化。
三、重点领域1. 法律宣传教育通过媒体、网络、宣传册等形式,向全社会传递法律知识和法治理念,普及常识性法律知识,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和法治意识。
2. 高校法治教育在高校开设法学课程,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和法律意识,建立健全法学研究机构,促进法学研究和学科发展。
3. 少年儿童法治教育加强学校和家庭的法治教育,编写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法治读物和教材,组织法治教育演讲和比赛,引导青少年树立法律意识和遵法习惯。
4. 全社会法治宣传活动组织法治讲座、培训班、研讨会等,邀请专家学者讲解法律知识,提供咨询和法律援助,推动全民参与法治宣传和普法实践。
5. 农村法治建设在农村地区设立法律服务中心和法律援助机构,为农民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普及法律知识,推动乡村法治建设。
四、实施步骤1. 制定普法规划由政府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共同制定普法规划,明确普法目标、重点领域和实施措施。
2. 加强法治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和选拔一支高素质的法治教育师资队伍,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法律素养,为全民法治教育提供专业支持。
普法 学法 宣传 调研 报告
普法学法宣传调研报告一、概述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的重要工具,而普法宣传则是全面贯彻法治精神、推动全社会法治化的必然要求。
为了解我国普法学法宣传现状及存在问题,本报告进行了相关调研,旨在为进一步加强普法学法宣传工作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普法学法宣传现状1.法制宣传资源不足目前,我国法制宣传资源主要包括宣传材料、宣传品、宣传场所等,但在一些农村地区、城乡结合部、学校、企业等场所,法制宣传资源相对匮乏,影响了普法学法工作的开展。
2.宣传方式单一目前,一些地方的普法学法宣传方式主要以法律讲座、法制教育展板、媒体宣传等形式为主,缺乏创新,难以吸引广大裙众的参与度,效果有限。
3.缺乏专业普法学法人才部分地区的法治宣传工作者专业水平有待提高,缺乏对法律知识的深入了解与熟练运用,从而影响了普法学法宣传工作的质量。
三、普法学法宣传存在问题1.法治观念普及不足部分地区裙众对法治观念的认识存在偏差,对法律的理解不够深刻,缺乏对法律的敬畏之心。
2.宣传主题单一在一些法治宣传活动中,宣传主题单一,难以引起广大裙众的兴趣,造成宣传效果不佳。
3.法律知识孤立部分地区法律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工作未能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使法律知识显得孤立,难以让裙众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四、普法学法宣传工作改进对策1.加大宣传力度政府部门应加大对法制宣传资源的投入,完善农村地区、城乡结合部、学校、企业等法制宣传资源,提高全民法治宣传的普及率和可及性。
2.多元化宣传方式法治宣传工作者应积极借助互联网、移动媒体等新兴媒体手段,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宣传,使宣传方式更加多元化,更能吸引广大裙众的参与。
3.加强培训加强对法治宣传工作者的培训,提高其法律专业水平,增强其宣传法律知识和应用能力,使其成为普法学法宣传的专业人才。
五、结语普法学法宣传是推动全社会法治化的必然要求,而普法学法宣传工作的改进对策是加强全民法治宣传的关键。
希望政府部门、法制宣传工作者、学校、企业等相关单位和人员共同努力,全面推进普法学法宣传工作,使全民对法治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全民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从而为我国的法治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四五”普法工作经验总结5篇
“四五”普法工作经验总结5篇篇1一、引言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普法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四五”普法时期,是我国全面推进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治意识的关键时期。
在此期间,我们围绕普法工作目标,扎实开展了一系列普法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现将“四五”普法工作经验进行如下总结。
二、工作内容概述1. 制定普法规划:结合国家法治建设要求,制定具体的普法工作规划,明确工作任务和目标。
2. 深化法治宣传:通过多种形式,如法治讲座、法律咨询、法治文艺演出等,普及法律知识,提高群众法治意识。
3. 加强法治教育:在中小学及高等院校开设法治课程,培养青少年法治观念。
4. 推广法治文化:建设法治文化阵地,打造法治文化品牌活动,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5. 健全普法机制:完善普法工作制度,构建大普法格局,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普法工作的良好局面。
三、重点成果1. 群众法治意识普遍提高:通过广泛深入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广大群众对法律的认识和尊重程度明显提升。
2. 青少年法治教育成果显著:在学校开展法治教育课程,青少年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得到显著增强。
3. 法治文化影响力扩大:通过举办各类法治文化活动,增强了社会大众对法治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4. 普法工作机制日益完善: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普法工作制度和方法,为普法工作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1. 问题:普法工作资源分配不均,部分地区普法工作相对滞后。
解决方案:优化资源配置,加大资金支持,加强地区间的普法工作交流与合作。
2. 问题:群众参与度不高,普法活动效果有限。
解决方案:创新普法形式与内容,增强普法活动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提高群众参与度。
3. 问题:普法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解决方案:加强普法工作人员培训,提高专业能力和素质,构建专业化普法队伍。
五、自我评估/反思在“四五”普法工作中,我们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如何抓好普法工作
如何抓好普法工作普法工作是指普及法律知识、教育和引导公民遵守法律法规的工作。
普法工作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保障公民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的必要手段之一。
那么如何抓好普法工作呢?本文就此展开讨论。
一、加强组织领导普法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全面性的工作,需要各级领导部门高度重视。
要加强普法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明确各项工作的时间节点和具体任务,并为做好普法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二、拓宽普法渠道普法渠道是指传播法律知识的方式和途径。
要拓宽普法渠道,利用多种媒介将普法工作覆盖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可以通过传统媒体、新媒体、社区宣传、宣传展览等多种途径进行普法宣传,同时也可以在企业、学校等场所设立法律服务窗口,提供便捷的法律咨询服务。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普法工作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持,因此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支素质高、业务精、具有丰富普法经验的普法人才队伍。
可以通过举办专业培训班、进行定向培训、组织经验交流等多种方式,提高普法人才的专业素养和应变能力。
四、完善普法制度普法工作的开展需要有一系列的制度和规范来保障。
要完善普法制度,健全普法工作的法律规定,明确普法工作的目标、任务、范围和内容,并建立健全普法工作的考核和评估机制,为普法工作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五、加强社会力量参与普法工作的开展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参与,因此要加强社会力量参与。
可以积极引导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专业机构等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普法工作,发挥社会力量的优势,为普法工作提供更多资源和帮助。
总之,普法工作是维护法律法规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构建法治社会的必要手段。
要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拓宽普法渠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普法制度和加强社会力量参与等措施,推动普法工作的向纵深发展,及时发现和解决普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普法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维护社会稳定作出更大的贡献。
充分发挥法制宣传志愿者的作用
充分发挥法制宣传志愿者的作用法制宣传教育是提高公民法律素质、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基础工作,对于化解社会矛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批转的《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中关于“要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广大公民开展和支持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的要求,“五五”普法期间,各地结合法制宣传教育社会性、广泛性、群众参与性强的特点,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大力发展法制宣传志愿者队伍,不仅有力地推动了“五五”普法规划的落实,而且探索出了一条社会力量参与普法的新路,为全民普法事业增添了新内涵、注入了新活力。
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法制宣传志愿者是在普法工作中自发形成、自愿参与法制宣传活动、热爱普法公益事业的一个群体。
他们长期扎根基层,利用自己的资源和优势义务开展法制宣传,为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作出了积极贡献。
法制宣传志愿者队伍的形成和发展,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法制宣传的需求。
丰富了社会力量参与普法工作的形式。
“五五”普法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伟大成就,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社会的法律需求日益增长。
在这5年里,我国经历了北京2008奥运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上海世博会等大事,不论是公民个人还是政府和社会都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和方便快捷的法律服务体系,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法律需求。
面对新形势的要求,各地法制宣传教育主管部门纷纷采取措施,让更多的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参与到普法工作中来。
法制宣传志愿者的产生和发展,丰富了社会力量参与普法工作的形式。
拓宽了社会各界支持普法工作的渠道。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法治意识的增强,有很多单位、组织、企业和公民个人愿意为普法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其中包括提供人力支持、设施支持,也包括给予资金支持。
法制宣传志愿者的产生和发展,拓宽了社会各界支持普法工作的渠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普法机制研究[摘要]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普法机制,是坚持以人为本,满足群众法律需求,推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开展的重要举措。
“六五”普法开局之年,笔者结合宁夏回族自治区法治宣传工作实际,探索建立多种社会力量参与普法工作机制的有效路径,以提高普法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科学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体系,促进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社会力量;普法;机制一、社会力量参与普法的现状(一)社会力量成为普法的良性资源坚持“大普法”理念,真正形成政府主导的、适应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系统工程,就是要吸收各种社会会力量都参与到普法中来,让普法成为一种全民活动。
究其性质而言,社会力量通常是一种合力,是一种综合力量,具有多样性、广泛性,从广义上泛指党政机关及其领导下的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狭义上指党政机关之外的社会团队、各界民众的力量。
通过积极引导和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普法拓展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到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各个环节,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实践证明,社会力量已经成为普法的良性资源。
以宁夏为例,全区法学教育机构15家,涵盖了高等院校、中等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党校教育、函授教育、行业办学、干部培训,其雄厚的师资力量在普法中的作用不可低估。
全区公证、律师将法律宣传与法律服务工作相结合,在普法工作中发挥的作用也十分明显。
2009年,全区执业律师共计办理民事诉讼代理11186件,比前年增长22.39%,全区公证机构共办理国内公证42477件,比前年增长7.07%;办理涉港、澳、台公证75件,比前年增长50%;办理涉外公证5967件,比前年增长6.8%。
在“五五”普法期间,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普法讲师团,法制宣传教育志愿者队伍,新闻媒体等社会力量在普法宣传教育中采取了丰富多彩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手段,发挥了信息传递、知识传授、舆论导向、舆论监督等重要作用,直接影响到民众对普法宣传教育乃至对国家法治的认知及认可度,对于创建良好的法治氛围和环境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取得了较好的普法效果。
(二)社会力量参与普法的经验1.集合社会力量,整合普法资源,是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关键做好法制宣传教育,需要各级党政部门齐抓共管、共同努力,也需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大力支持,形成共同推进法制宣传教育深入发展的合力。
宁夏回族自治区积极探索法制宣传教育的有效途径,动员组织广大法律工作者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法制宣传教育,调动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增强了法制宣传教育的社会效果,把法制宣传变成一项社会性、群众性非常强的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大普法”工作机制。
普法形式注重多管齐下,构建多种形式共同推进,立体化覆盖的法制宣传体系,最大限度的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
在北京奥运会、自治区50周年大庆和应对汶川地震、国际金融危机以及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宁夏社会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重大活动中,注重借“势”激发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凝聚力量,动员民众自觉实践,做到“全民参与普法,普法惠及全民”。
2.创新理念,培育法律宣传工作新亮点一是将法律宣传教育与纪念日活动相结合。
除了日常的宣传教育外,更加注重利用各种纪念日进行大规模集中法律宣传教育。
人们能切身感悟到法律在公民生活中的作用,公众法治精神的养成在潜移默化和点滴渗透中进步,理念上也在渐渐地发生着变化,从单纯接受教育转向既接受教育、又参与教育。
二是将推广典型与表彰奖励相结合。
把树立和推广先进典型、弘扬社会新风作为普法宣传的重要手段,每年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期间隆重表彰先进,展示成就,讴歌英模,弘扬法治,树立了康有喜、金锋等在全国有影响的先进典型,通过这些典型在依法治区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调动了社会各界参与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促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是将传统方法与现代传媒手段相结合。
在拓展传统宣传形式的同时,充分发挥现代传媒的作用。
注重发挥新闻媒体的主渠道作用,坚持正面引导,以案说法,积极开办法治节目,同时利用网络、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等现代传媒开展法制宣传,增强了法制宣传的感染力、渗透力,提高了群众对法治的认知程度。
3.志愿者行动,促进法律宣传工作新发展普法志愿者通常具有参与公益事业的热情,有贴近基层、贴近市民、贴近生活的优势。
志愿者组织和个人以实际行动为群众解决了大量的涉法问题,满足了基层群众的法律需求。
基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普法机制,就必须大力加强普法志愿者队伍建设,动员他们积极参与到群众性法制宣传教育和法律服务等法制实践中去,充分发挥他们在宣传、推进普法中的作用,确保普法工作朝着整体联动的方向深入发展。
近年来,志愿者参与普法的热情日益高涨,一批深受群众喜爱的宣传形式和载体涌现出来,普法家园、普法超市、普法驿站、普法大院、法律文化景园等贴近居(村)民的宣传阵地越来越多,多元化公益普法平台,为普法志愿者开拓了广阔的工作空间,普法志愿者日渐成为普法的主要力量。
二、制约社会力量参与普法的瓶颈我国的法制宣传工作与国家民主法治建设进程的总体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法治的迫切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特别是一些长期困扰的问题和困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影响了社会力量参与普法工作的深入开展。
一是普法工作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创新。
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组织体系还不健全,宣教工作的力量较薄弱,尤其是有效的监督、约束、激励机制还不完善,保障措施不够有力,制约和影响了其组织协调社会力量参与普法工作。
二是社会力量参与普法的内容不够充实,形式单调,改革创新不够,缺乏新颖性和吸引力,难以引起群众的兴趣和关注。
三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还有待进一步强化。
一些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对社会力量参与普法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仍然认识不高,重视不够,“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个别普法工作部门也有一些模糊认识,看不到社会力量参与普法成果的显现是一种隐形和渐进的,从而对工作失去信心,行动缺乏动力。
三、全民参与的普法蓝图(一)基础:找准普法着眼点1.根据法治原则建构普法制度。
普法体现了执政党和政府的政治政策,同时还是法治建设内容的基础性、综合性工程,必须按照法治的原则来进行构建。
因此,法制宣传教育规划的实施,首先经过必要的正当法律程序,比如法制宣传教育规划获得权力机关的决议通过、政府职能的依法确定等,这在过去的五个五年普法规划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落实,也使当前的普法体制得以建立。
而依法构建的普法制度,同样也要根据法治原则进行运作,以达到普法与法治建设、法治实践的同构性。
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司法独立等其他法律原则上的普法制度,将使普法进行政府沟通的法理依据性更加充分,法治基础性地位更加稳固。
2.根据法治特性建构普法制度。
不断强化普法政府沟通的法治特征,寻求在法律框架内发挥普法政府的沟通作用。
首要的是塑造社会法律权威,以维护法律尊严为本份,不宜将法院、检察院等部门盲目拉拢到普法前台来,保证其在处置法律问题上的独立性。
其次是强化法律议题发动引导能力建设、对政府沟通方向进行把握的能力建设,增强普法部门自身工作人员的能力培训制度建设,增强对大众传媒、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法律辅导和引导能力。
再者要使普法融入到法治建设进程中来,积极参与社会法治实践,能够针对社会现实提供法律沟通上的反馈,增强其服务性渠道建设,从而实现普法与法治建设的同步、普法与法治实践的互动。
(二)结构:转换普法思维1.“精英受众观”自普法以来,普法对象就被界定为“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并将公民接受法律教育作为义务。
这里隐含了一个假设,即人民在法律上是无知的,需要教化。
普法需要面对的,就是数以亿计的“法盲”。
在普法过程中,“法盲”因其无知的身份地位被看成可以被教化以服务于既定社会目标的对象,而庞大的、无所不在而又无所不能的国家利维坦俯瞰众生,面对着一个个具体、缺乏话语能力甚至“失语”的“法盲”。
国家将法律知识源源不断地传输给“法盲”,通过知识、权力的生产机制再生产出符合国家需要的“守法良民”。
现代传播理论早就指出,传者本位观已经过时。
普法的受众到底是什么?如果承认普法受众为地位对等的主体,他们就应享有充分的信息知晓权和言论表达权,而国家就要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捍卫他们的利益,满足他们的需求。
2.普法中的“受众本位”自1986年开启普法运动以来,作为“普法对象”的一般公民成为“生活在别处”的“局外人”、“旁观者”,很难说能够实际参与法制建设。
法制文化传播活动中如何以受众为本位?现代传播模式是一种“双向互动”的传—受模式,承认互动双方的主体性,注重双方的相互作用、相互沟通与理解。
传统法制教育在理念上的缺失,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动性,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无法真正地理解和交流,作为精神整体的“人”的自觉的理解不复存在。
只有当普法“对象”真正回归为“人”,传受双方才能在平等基础上相互理解和交流,国家教化的目的才能以一种曲折的、隐性的、春风化雨的方式达至。
(三)方法:摸索普法形式1.适当采取市场运作的方式,利用社会资金参与普法。
普法宣传教育,是一项高投入但短期内不易见效的社会工程,长期以来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来推进这项运动,浪费了有限的司法资源。
作为法制宣传,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可以依靠市场的力量,采用政府拨款与市场运作、产业化发展和社会赞助相结合的筹措方式,探索市场的需求,开辟法制宣传教育的新途径。
其一、可以将法制教育培训、图书发行、音像制品、媒体宣传、调查评估和大型宣传活动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的模式运作,努力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其二、可以通过出让冠名权和刊登广告等形式,使法制宣传与企业形象宣传有机结合,调动企业参与法制宣传教育的积极性。
2.结合现代科技,让普法更易于民众接受。
反观我国这样一个追赶型的法治建设国家,新法层出不穷,修法日新月异,若不能采取深入人心的方法,将内容昭示于社会,为民众所熟悉,则将有悖法治社会的行为可预期性这样一个基本原则,而且也难以真正实现法律的立法意图。
在“运动式的普法”中,很多的形式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
电视、报纸等传媒工具是民众经常接触的,为民众所喜闻乐见的,其宣传法制的方式和形式多是通过典型的案例来说明,生动、易于接受。
诸如“今日说法”、“拍案说法”、“庭审进行时”等节目一直是收视率相当高的黄金节目。
通过媒体的宣传,普及的范围远远超过了组织普法学习的范围,影响更为深远。
更为重要的是,在我国司法资源普遍缺乏的情况下,普法的方式转向更多地依靠媒体进行法制宣传,将会大大减少普法在财政资源上的浪费。
3.建立绩效体系监控普法效果。
从绩效角度考虑,作为首个全面衡量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全国“四五普法”普法依法治理总结验收指导标准》,对于普法的工作成效是这样表述的:创造性的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公民法律素质和全社会的法治化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及时发现和培养各类先进典型,总结和推广成功的经验做法;普法依法治理整体或单项工作绩显著,得到上级充分肯定和人民群众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