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通风设计论文

合集下载

建筑中的通风设计

建筑中的通风设计

建筑中的通风设计通风设计在建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个好的通风系统可以有效地控制室内的湿度、温度和空气流动,提供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

此外,良好的通风还可以减少室内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如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甲醛和二氧化碳等的浓度,从而减少对人体的危害。

通风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考虑:1.空气流通:通风系统应能提供足够的新鲜空气,并保证室内外空气的交换。

通常,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浓度应低于室外,因此室内应该有足够的换气量来保证室内空气的质量。

此外,通风系统的布局和设计应考虑到空气流动的均匀性,避免产生死角和局部阻塞。

2.湿度调节:通风系统应能够有效地控制室内空气的湿度。

过高的湿度会导致室内空气潮湿,易形成霉菌和细菌滋生的环境。

过低的湿度则会导致室内空气干燥,对人体的呼吸系统和皮肤有害。

通风系统应考虑到空气湿度的调节,配备相应的加湿和除湿设备。

3.温度调节:通风设计还应考虑室内空气的温度调节。

过高的温度会导致室内闷热,不利于人体的正常活动和工作。

过低的温度则会导致室内寒冷,不舒适。

通风系统应能提供适宜的室内温度,实现室内外温度的平衡。

4.噪音控制:通风系统的运行可能会产生噪音,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造成干扰。

通风设计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噪音的传播和影响,如合理布置通风设备,采用隔音材料等。

5.能源节约:通风系统的运行需要耗费一定的能源,特别是在冷、暖气环境和湿度调节中。

通风设计应考虑到能源的节约,在设备选型、运行控制和系统优化等方面进行合理设计和管理。

6.安全性:通风设计还应考虑到系统的安全性,如避免系统运行过程中的漏电和火灾等危险,保证室内空气的质量和人员的安全。

总之,建筑中的通风设计是一个综合考虑室内环境、能源消耗和安全性的过程。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安装通风系统,可以提供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减少对人体的危害,实现室内空气的净化和循环,提高建筑的可持续性和舒适性。

关于双层通风幕墙设计论文(精选5篇)

关于双层通风幕墙设计论文(精选5篇)

关于双层通风幕墙设计论文(精选5篇)第一篇:关于双层通风幕墙设计论文摘要:双层通风幕墙90年代在欧洲出现,它由内、外两道幕墙组成,内外幕墙之间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空气可以从下部进风口进入,又从上部排风口离开这一空间,这一空间经常处于空气流动状态,热量在这一空间流动,因此又称为呼吸式幕墙。

关键词:幕墙物理性能检测一、概述:双层通风幕墙90年代在欧洲出现,它由内、外两道幕墙组成,内外幕墙之间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空气可以从下部进风口进入,又从上部排风口离开这一空间,这一空间经常处于空气流动状态,热量在这一空间流动,因此又称为呼吸式幕墙。

由于这种幕墙具有空气流动、交换的特征,对提高幕墙的保温、隔热、隔声功能起到很大作用,故目前在我国逐渐得到应用,但我国现行幕墙检测方法及标准中,还没有专门针对双层通风幕墙的检验方法。

日前,上海建筑幕墙检测中心承接了由上海远大幕墙公司设计的双层通风幕墙的物理性能检测任务,现就该项目的设计与检测方法作如下介绍。

二、双层通风幕墙的设计:该双层通风幕墙形式为开敞式外通风幕墙,外层幕墙形式采用单元式框架为支承结构的点支式玻璃幕墙,主要受力杆件为铝型材,按简支梁计算,计算跨度为3.9米,外层幕墙每层布置通长百叶,作为进风口和排风口。

内层采用框架断热窗系统,含开启窗、固定窗两部分。

双层通风幕墙物理性能的检测方法:委托方要求的检测项目有空气渗透性能、雨水渗漏性能及风压变形性能,本检测中心三性检测设备主要包括:供风系统、淋水系统、压力测量系统、空气渗透测量系统、位移采集系统、尺寸适合幕墙试件的测试箱体。

1、空气渗透性能空气渗透性能系指在风压作用下,其开启部分为关闭状况的幕墙空气密封性能。

该双层通风幕墙的外层百叶窗是敞开式的,所以仅检测内层开启窗关闭状态下、内层幕墙的空气渗透性能。

如将外层幕墙的通风口密闭、同时打开内层幕墙开启窗,可检测外层幕墙固定部分的空气渗透性能。

2、雨水渗漏性能雨水渗漏性能系指在风雨同时作用下的幕墙雨水密封性能。

建筑环境论文

建筑环境论文

建筑环境论文引言建筑环境是指建筑物内、外部的自然和人为条件,如温度、湿度、光照、噪音等因素。

建筑环境对人们的健康和舒适感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研究建筑环境并优化它对人类的影响对建筑行业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将深入探讨建筑环境的各个方面,并提出一些建筑环境改善的方法。

1. 温度与热舒适性温度是建筑环境中最基本的因素之一。

舒适的温度有助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质量。

在建筑设计中,应考虑到周围的气候条件,采用合适的保温材料和空调系统,以维持室内的温度在舒适范围内。

此外,还可以引入自然通风和遮阳措施,节约能源的同时提高热舒适性。

2. 湿度与湿度控制湿度是指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

过高或过低的湿度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在建筑环境中,应采取措施控制湿度,如使用加湿器或除湿器等设备。

此外,合理设计建筑的通风系统也能起到湿度调节的作用。

3. 光照与采光设计光照是指室内各区域接受到的光线强度。

良好的采光设计能提高室内的舒适度和工作效率。

在建筑设计中,应考虑采光方向、窗户尺寸和材料,并通过设置遮光装置来控制室内的光照强度。

4. 噪音与隔音措施噪音是指环境中不希望的声音。

噪音对人们的健康和睡眠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在建筑中应采取隔音措施,如使用隔音玻璃、隔音墙等,以减少室内外噪音的传递。

5. 空气质量与通风系统良好的室内空气质量对人们的健康和舒适感至关重要。

建筑物应考虑通风系统的设计,以确保新鲜空气的供应和室内污染物的排放。

此外,应定期检查空气质量,采取相应的清洁和改善措施。

6. 节能与可持续性建筑环境的优化应与节能和可持续性相结合。

在建筑设计中应考虑采用高效的能源系统和材料,以减少能源的消耗和碳排放。

此外,可以通过建筑外部的绿化和利用可再生能源等方式,实现建筑与环境的良好融合。

结论建筑环境对人们的健康和舒适感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优化建筑环境,采取温度控制、湿度调节、光照设计、隔音措施、通风系统改善等措施,可以提高建筑环境的舒适性和健康性。

2024年建筑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2024年建筑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2024年建筑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引言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建筑设计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关乎到人们的居住和工作环境,更是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文化、历史和经济实力的体现。

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建筑专业学生,我在此次毕业设计中,尝试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探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一些关键议题,以期能为建筑领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建筑设计理念的革新传统的建筑设计理念往往注重建筑的形式和美学价值,而现代建筑设计则更加注重建筑的功能性、可持续性和用户体验。

在我的毕业设计中,我尝试将这些现代理念融入我的设计中。

例如,在设计一个商业综合体时,我不仅考虑了建筑外观的美观性,更注重了建筑内部空间的使用效率和人流的疏导。

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流线设计,使得商业综合体在满足商业功能的同时,也能提供给用户一个舒适、便捷的购物环境。

二、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资源紧张的问题日益严重,绿色建筑已成为当今建筑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

在我的毕业设计中,我积极探索了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

例如,在建筑设计中,我采用了大量的自然通风和采光设计,以减少建筑的能耗。

同时,我还尝试使用了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为建筑提供清洁能源。

这些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不仅有助于减少建筑对环境的影响,还能提升建筑的使用品质和经济效益。

三、建筑与文化传承的结合建筑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我的毕业设计中,我注重了建筑与文化传承的结合。

例如,在一个历史街区的改造项目中,我深入研究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和建筑风格,将这些元素融入我的设计中。

通过保留和改造历史建筑、引入传统元素和符号等方式,使得改造后的历史街区既保留了原有的历史风貌,又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

这样的设计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当地的文化遗产,还能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和吸引力。

四、建筑与社会责任的担当建筑设计师不仅要有精湛的设计技艺,更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在我的毕业设计中,我始终将社会责任放在心中。

自然通风理论在建筑设计中应用分析论文

自然通风理论在建筑设计中应用分析论文

自然通风理论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分析摘要:加强的自然通风理论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自然通风理论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自然通风;节约能源;应用中图分类号:p7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远古时代,人们就懂得通过对风的利用,对生活环境进行改善。

一直以来,聪明的人类根据自身生活环境的特点,寻找出一套套有利于对自身的生活环境进行通风的措施。

而科学的发展,使得传统的通风技术被人们遗忘在角落,直至到了今天,当能源逐渐被开发完毕,地球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人们又开始有了对生态技术的追求,并试图寻找能通过对风的利用,达到降低能耗的效果,并且能够改善人们生活的室内环境,使室内环境变得更舒适、凉爽。

1 自然通风的原理及优、缺点1.1 利用风压实现自然通风在具有良好的外部风环境的地方,风压是实现自然通风的主要手段。

在我国很多湿热地区,建筑都会有开阔的窗户,采用轻便的墙体,深远的挑檐,建筑通常会架空,以采集更多的凉风。

在这样形式的背后,恰是利用风压促进建筑的室内空气流通,改善室内空气环境质量的手段。

当有风从左边吹向建筑时,就会在建筑的迎风面产生能量的转换,动压力变为静压力,于是迎风面上将形成正压,推动空气从该侧进入建筑,而建筑物的侧面及背面由于受到空气绕流的影响而形成负压,吸引建筑内空气从相应位置流出,就形成了持续不断的空气流,成为了全面换气的风压自然通风。

建筑物周围的风压大小与建筑物的形式、建筑物的几何形状、建筑物相对于风向的方位、风速及建筑物周围的自然环境都有关。

一般当空气垂直吹向建筑的正立面时,正立面中心处的正压最大,而屋角和屋脊处的负压最大。

1.2 利用热压实现自然通风热压差是形成建筑自然通风的另一手段,是由室内外空气的温度差引起的,也就是通常讲的“烟囱效应”。

当室内存在热源时,空气将被加热,密度降低,并且向上浮动,在建筑上部设排风口就可将污浊的热空气从室内排出,而室外新鲜的冷空气则不断从建筑下部流入,以填补上部流出的空气所让出的空间。

蚁穴式通风系统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蚁穴式通风系统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蚁穴式通风系统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总9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工程机电》论文题目蚁穴式通风系统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指导老师刘海专业班级土木一班姓名何卓臻学号 1450709摘要:在人与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的今天,作为一个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建筑业尤其的需要节能减排。

通风系统在建筑物日常运营的耗能中,占有很大的一个比重。

蚁穴式通风系统给绿色建筑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方向,本文从原理的探究,实际案例的分析,存在的问题,创新应用等各方面进行了探究,以期能在建筑节能方面探索出低碳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建筑仿生;蚁丘;自然通风;节能目录引言 ............................................... 错误!未指定书签。

1.蚁穴式通风系统原理分析 ........................... 错误!未指定书签。

2.蚁穴式通风的系统的实际案例 ....................... 错误!未指定书签。

2.1津巴布韦东门中心................................ 错误!未指定书签。

................................................... 错误!未指定书签。

................................................... 错误!未指定书签。

................................................... 错误!未指定书签。

2.2CouncilHouseTwo(CH2)墨尔本新市政厅 .............. 错误!未指定书签。

................................................... 错误!未指定书签。

现代建筑工程中的供热通风与空调安装技术论文

现代建筑工程中的供热通风与空调安装技术论文

现代建筑工程中的供热通风与空调安装技术论文摘要:现代建筑工程中供热通风与空调设备地安装,为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性能、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而这就要求广阔建筑企业必须做好供热通风与空调地安装工作。

然而受诸多因素所影响,现代建筑工程中的供热通风与空调安装中仍旧存在着局部问题,这样一来势必会导致供热通风与空调无法发挥其所具有的巨大作用。

对此,文章将结合笔者工作实践,首先对现代建筑工程中供热通风与空调安装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随后在此根底上探究出一些较为有效的安装技术。

关键词:现代建筑工程;供热通风;空调系统;安装技术作为现代化城市建立开展的必然产物,建筑供热通风与空调安装工程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已成为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局部。

建筑供热通风与空调安装工程是一项技术含量高、质量要求严的现代化新型工程,期安装质量也倍受社会关注,值得我们对其深思,力争为人们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提高我国现代居民的生活水平指数。

结合实践来看,由于建筑供热通风与空调安装工程技术性高、过程复杂,加之安装过程中质量控制措施不到位,导致供热通风与空调的安装过程中问题层出不穷,对整体工程的使用效果带来严重的影响,文章就供热通风与空调安装过程中常见问题进行专业性分析。

1.1 设备定位不准及管线穿插。

现代化科技下,设计单位在对工程工程供热通风与空调设计时,一般利用CAD软件对其进行绘制,并结合现场的实际勘察结果,成图中会明确设备的位置及管线穿插问题,然后通过科学合理的计算来保证其设计的合理性。

然而现实情况中,往往由于外部环境的制约和自身能力的限制,造成设计成果中设备定位不准,管线穿插等问题,导致后期安装施工过程中干扰因素频出,甚至在设备运行中产生较大的噪音或者振动,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也不利于设备的正常使用。

尤其是一些大型商业建筑中的特殊管线,设计的失误势必会减缓施工进度,造成工期与经济损失。

1.2 空调系统中水循环不畅。

建筑设计中对自然通风论文

建筑设计中对自然通风论文

建筑设计中对自然通风的探讨[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重视建筑设计中对自然通风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简单建筑设计中对自然通风的有关内容。

[关键词] 建筑, 设计, 自然, 通风, 热压, 风压[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progress, we pay attention to the building design of natural ventil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is mainly simple construction design of the relevant contents of the natural ventilation.[key words] architecture, design, natural, ventilation, hot pressing, wind pressure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引言风,是人类古老的朋友。

远古时期,先民们就在生活实践中摸索出各种方法来充分利用风能使生活环境变得更为舒适,同时又避免风的不利影响。

长久以来,人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同地理和气候条件都有自己的一套相应的通风措施,利用风来使室内变得凉爽和舒适。

从中国传统勘舆中的“藏风聚气”到古代中东地区招风塔和招风斗,都充分体现了各国人民在利用自然风方面的聪明才智。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自工业革命后,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这方面的许多传统技术逐渐被人们抛之脑后。

直到能源消耗与日俱增、世界资源日益匮乏的今天,生态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才开始重新研究如何利用风来取得降低能耗的效果,同时更大限度地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

1、自然通风建筑内部的通风条件是决定人们健康、舒畅的重要因素之一。

它通过空气更新和气流的生理作用对人体的生物感受起到直接的影响作用,并通过对室内气温、湿度及内表面温度的影响而起到间接的影响作用。

空气对流

空气对流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空气对流在民宅中的应用学院:物电学院班级: 10级物理2班姓名:王岩指导教师:徐永丽职称:讲师完成日期: 2014 年 5 月15 日摘要:空气对流是由于空气受热不均,受热的空气膨胀上升,而受冷的空气下沉而形成的。

人类将空气对流的特点应用在很多方面。

在民宅中,人们选择适当的位置安装暖气片,主要是因为冷空气下降,热空气上升的原因,所以空气之间会产生对流是,这样能加强空气对流从而将热量散发到房间里每个位置;还有民宅中烟囱的设置也是利用空气对流的特点,烟囱就是要帮助气体对流,当热空气顺着烟囱向上传递时,新鲜的冷空气可以不断补充,让炉内的燃烧效果更好;烟囱效应在建筑上的应用也很广泛。

关键词:空气对流;热量;烟囱;烟囱效应;目录1.空气对流原理及应用 (1)1.1空气对流原理 (1)1.2空气对流演示实验 (1)1.2.1空气对流演示器 (1)(1)制作方法 (1)1.3空气对流在民宅中的应用 (2)1.3.1在暖气片上的应用 (2)(1)暖气片安在什么地方好? (2)1.3.2空气对流在烟囱上的应用 (3)2.烟囱效应 (4)2.1烟囱效应原理 (4)2.2烟囱效应在建筑中的应用 (4)2.4防护措施 (8)2.5文丘里效应 (8)空气对流在民宅中的应用Air convection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residence1.空气对流原理及应用1.1空气对流原理空气对流是由于空气受热不均,受热的空气膨胀上升,而受冷的空气下沉而形成的.受热的空气膨胀上升,而受冷的空气下沉,是一种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大气层中近地面空气的对流运动最为明显,所以我们把近地面11公里高度的大气层叫做对流层。

室内的空气对流循环系统垂直温度梯度(或对应此地区与周边地区温度差异)越大,大气对流越明显。

在同一高度空气再发生水平运动。

1.2空气对流演示实验1.2.1空气对流演示器(1)制作方法如图11.10-4,将一搪瓷碗扣在石棉网上。

东莞某居住楼通风系统设计论文

东莞某居住楼通风系统设计论文

东莞某居住楼通风系统设计【摘要】本文介绍了大楼的概况。

就具体平面功能布局进行分析并对通风系统包括防排烟系统进行设计。

设计计算过程紧扣规范、手册相关条文。

提醒了在工程设计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高层住宅;地下室;防排烟系统;防烟分区1 工程简介本大楼地下一层,地上十三层,建筑高度46.35m,总建筑面积21004m2,其中,地下部分4247.29m2。

建筑为二类高层,耐火等级为一级。

地上部分为居住,地下部分为设备用房、储藏间及车库。

首层主要布置门厅,配套设施以及停车。

标准层分为东西塔楼,中间通过公共设备用房连接。

核心筒安排在塔楼中间,所有垂直通道、管井均围绕核心筒周围布置。

平面图如下:地下一层平面2 系统分析2.1 地上1~13层由平面图可以看出,平面分成东西两个塔楼,各自为独立防火分区。

塔楼布局呈中心对称。

现以西塔平面为例进行分析。

由西塔的平面布局可以看出,每个房间均设有可开启外窗,根据《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下称《暖规》)5.1.10条规定,房间无需设置机械通风系统;而卫生间则基本无外窗,根据《暖规》5.3.17条,应设置机械排风系统,又根据《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03)6.4.13条取排风量为100m3/h,由排风扇直接通过卫生间排风井排走。

另外,平面图中“井”字内走道,最长环路约为44m,走道两端设置有可开启外窗,满足《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下称《高规》)8.2.2.3及12.8.4.5条自然排烟规定。

由于西塔的核心筒设置在平面的中央部位,疏散楼梯、前室、合用前室无法利用开启外窗排烟,根据《高规》8.3.2要求配置正压防烟系统:北侧疏散楼梯配置一套,南侧疏散楼梯配置一套,合用前室配置一套,风机置于屋顶。

东塔配置与西塔相同。

2.2 地下一层地下一层被划分为两个防火分区,第一分区面积401.84m2,其中包含走道、储藏间、水泵房等;第二分区面积3872.45 m2,功能为地下车库。

通风与安全毕业论文

通风与安全毕业论文

通风与安全毕业论文通风与安全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不断提高,通风与安全成为了日常生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无论是在家庭、工作场所还是公共场所,良好的通风与安全措施都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舒适、健康的环境。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通风与安全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建议以提高通风与安全水平。

首先,良好的通风可以有效地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减少空气中的污染物。

尤其是在密闭空间中,如办公室、教室等,通风是非常必要的。

当我们呼吸时,我们会释放二氧化碳并吸入氧气。

如果没有足够的通风,室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会逐渐升高,导致人们感到头晕、乏力甚至失眠。

此外,室内空气中还可能存在一些有害物质,如甲醛、苯等。

良好的通风可以将这些有害物质排出室外,减少对人体的损害。

其次,通风也与人们的健康密切相关。

良好的通风可以有效地预防疾病的传播。

例如,在流感季节,密闭的空间容易成为病毒传播的温床。

通过增加室内外空气的交换,可以降低病毒在室内的浓度,减少感染的风险。

此外,通风还可以减少室内湿度,防止霉菌的滋生,对呼吸道疾病的预防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然而,要实现良好的通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一些高层建筑或封闭的空间中,通风可能受到限制。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善通风。

首先,可以安装通风设备,如风扇、排风扇等。

这些设备可以增加空气流动,提高室内外空气的交换。

其次,可以合理布置室内空间,避免堆积过多的物品,阻碍空气流动。

此外,还可以定期开窗通风,尤其是在天气良好的时候。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提高通风效果。

除了通风,安全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无论是在家庭、工作场所还是公共场所,安全意识都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我们需要保证居住环境的安全。

在家庭中,我们应该定期检查电线、煤气管道等设施,确保没有漏电、泄漏等问题。

此外,我们还应该注意用火安全,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

在工作场所和公共场所,安全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

例如,在建筑工地上,应该设置安全警示标志,提醒工人注意安全。

高层建筑地下室通风与排烟设计大学毕设论文

高层建筑地下室通风与排烟设计大学毕设论文

高层建筑地下汽车库通风与排烟系统合一的分析xxxxxxx学院xxxxxxxxxx摘要本文分析计算了高层建筑地下汽车库全面通风托儿所量的取值方法;分析计算了不需从下部排风的根据与理由,结合新的汽车库防火设计规范的实施,得出了地下汽车库的通风与排烟系统的风量及气流组织,基本上可以合一的结论,可供设计参考。

关键词地下汽车库、全面通过换气量、排烟量、通风与排烟系统合一1 前言在高建筑地下汽车库的通风与排烟系统设计中,由于排烟量远远大于排风量,且排风要求从下部排出所需风量的三分之二,从上部排出三分之一,因而欲将通风与排烟系统合并,除需选用双整风机外,还需上部与一部排风口应设转换控制设施,使设计、施工及运行管理十分复杂。

新的地下汽车库防火规范规定的排烟量大幅降低并接近排风量。

如果通风与排烟的气流组织能统一,则通风与排烟系统即可合一,就会大大简化地下汽车库通风及排烟系统的设计、施工及运行管理。

2 地下汽车库排风的讨论目前确定地下汽车库排风量的方法,大体上可分为二类,一类是按换气次数估算,另一类则是按全面通风换气量进行计算。

属于第一类的按换气次数估算的代表性的参考文献(1),“一般排风量不少于6次/时,送风量不少于5次/时,地下汽车库排气分上、下两部分,下部排出三分之二,上部排出三分之一”。

此处未区别不同情况,用统一的换气次数估算。

参考文献(2)中指出:“汽车库单层设计时,可按换气次数计算,当层高H>3m时,按3m计算体积,当层高H<3m 时,按实际高度计算车库体积。

汽车出入频度较大时,排气量按6次/时计算;出入频度一般时,排气量按5次/时计算;出入频度较小时,排气理按4次/时计算。

”按汽车出入频度的不同给出不同的换气次数(不同的排气量)更合理一些。

另一类是按将有害物冲淡到卫生标准所需的全面通风托儿所量来确定.汽车尾气的主要有害为CO、NOX 及少量汽油及热量。

以CO及NOX为主。

因CO及NOX对人体的作用不同,其全面通风换气量(即排气量)应分别计算稀释CO及NOX所需的换气量,然后取大值。

暖通设计论文六篇

暖通设计论文六篇

暖通设计论文六篇暖通设计论文范文11.1高层建筑采暖、通风等状况分析一般来说,楼层越高,建筑的占地面积就会越大,否则平安性就会大大降低。

特殊是一些摩天大楼的设计,往往看起来就好比一座大山,但是无论是低层建筑还是高层建筑,建筑的采暖、采光、和通风状况都必需达到基本的要求,否则高层建筑本身就会事与愿违,变得没有必要。

高层建筑的采暖不能完全依靠自然的太阳光的热量,由于高层建筑面积较大,其建筑的内部往往不行能直接受到太阳光的热量影响,所以其热量的来源就需要高层建筑的暖通设备来供应。

而暖通设备的核心就是不断地向高层建筑内部注入暖风,因此通风条件是暖风是否可以有效的传送的关键。

同时通风也是保证高层建筑内部环境清洁的核心,当暖通系统将洁净清洁暖风空气注入到高层建筑的每一寸空间时候,同时也是去除掉高层建筑中国污浊空气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可以保证高层建筑内的气温相宜人体居住,也是保证人的身体健康的关键。

1.2暖通空调系统的主要类型高层建筑的暖通空调系统的类型依据高层建筑设计的不同也有所不同,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全水系统,其次种是全空气系统,第三种是空气-水的综合系统。

暖通空调的全水系统是指高层建筑中的空气温度和湿度都会由水进行调整。

其利用的原理是水的比热容更大,单位面积水可以容纳更多的热量,换言之水问的身高和降低都很缓慢,所以高层建筑就可以利用晚上的水循环将热量源源不断的输送到建筑当中。

高层建筑暖通空调的全空气系统比全水系统更加直接,这种系统设计是直接将空气的温度加热到相宜人体居住的温度,让后通过简单的运输系统,直接注入到高层建筑内部,同时抽走或者将冷空气和污浊的空气挤走,保证在高层建筑里的人可以随时享受到暖和且新奇的空气。

而高层建筑暖通空调的水-空气系统就是将同时借助水和空气两种方式同时供暖,取长补短,其效果也往往会更好。

2高层建筑暖通空调系统设计的预备工作高层建筑暖通空调系统的设计关乎高层建筑的平安性和居住的舒适性,其设计工作特别关键,但是由于高城建筑的简单性,其设计工作要比一般的建筑要困难得多。

浅谈商业性建筑的通风系统设计

浅谈商业性建筑的通风系统设计

浅谈商业性建筑的通风系统设计关键词:大型商业建筑;防排烟;防烟分区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区相继建成了不少大型综合商场和购物中心(大型综合商场、购物中心和Shopping mall等),它们发展了传统商场的功能和形式,不仅功能齐全丰富,而且形式多样。

这些大型商业建筑在丰富和满足人民消费与日常活动的多样化需求的同时,由于具有面积规模大、人员密集、建筑分隔复杂、装修和商品的可燃物等级多样化等特点导致发生火灾后火灾蔓延迅速、人员疏散和扑救困难等后果,同时现有规范和措施中对防火分区、安全疏散、现代消防设施等方面的规定无法满足大型商业建筑由于体量和空间大,实际使用和功能化要求等方面的要求暴露了现有建筑防火设计所采取的针对性措施显得不足。

基于此类建筑在消防方面的改进和完善应由多个专业共同探讨完善,为此本文仅从暖通专业的通风防排烟角度分析和探讨。

1.关于大型商业建筑的分类,安全疏散,防火,防烟分区的划分1.1.大型商业建筑的分类(营业厅布置方式):营业厅布置方式分类:柜架式营业区域(超市);柜架式营业区域(百货商店、购物中心等);商铺式营业区域。

(1).大型商业建筑(large-scale m. ercial building)任一楼层用于商业经营活动的建筑面积5000 m2或总建筑面积15000 m2的商业建筑。

(2).柜架式营业区域(shelf-type shopping area)商业营业厅内无固定隔断,采用柜台、货架展示商品的布置方式,人员能够到达,进行购物、交易的区域。

(3).商铺式营业区域(mall-type shopping area)商业营业厅内采用隔断将营业空间分成各个独立商铺,人员能够到达,进行购物、交易的区域。

1.2.大型商业建筑商品种类、火灾危险性分类(1).大型百货商场、服装等棉类纺织制品市场、粮油食品超市、生活日用品超市、木制类建材市场、家具市场、灯具市场、油漆类市场、医药市场、书城、电脑城、家用电器市场等可燃物较多,属于火灾危险性较大的大型商场。

基于单片机的室内智能通风控制系统设计-论文

基于单片机的室内智能通风控制系统设计-论文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毕业设计专业:电气技术教育班级学号:电气0812班-3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张国香教授二〇一三年六月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基于单片机的室内智能通风控制系统设计Design of Indoor Intelligent Ventilation ControlSystem Based on MCU专业班级:电气0812班学生姓名:陈晓艳指导教师:张国香教授学院: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2013年6月摘要目前,国内大部分住宅室内的污染状况令人担忧。

室内空气污染不仅破坏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而且直接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新型的建筑材料带来的日用化学品进入住宅,成为室内严重的污染源;另外,空调的普及使室内通风率明显的下降。

这些都造成了室内污染的累积,导致室内的空气质量严重恶化。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造成我国大部分居住建筑的通风状况相对较差,基本上不能满足我国《室内空气标准》的有关规定。

在自然通风不能满足需要的时候,往往可以通过机械通风方式来改善室内的热环境和空气质量。

论文所研究的室内环境调节系统充分利用温度传感器模块实现智能检测当前环境温度,通过对建筑物室内温度,进而控制送风设备,达到智能调节建筑物室内环境的目的,以此改善室内空气品质,使人们在室内居住的环境更加舒适。

本系统采用层次化、模块化设计。

整个系统由数据采集系统、单片机控制系统组成。

系统以单片机AT89S52为核心,以DS18B20系列温度传感器等作为测量元件,通过单片机与传感器相连,达到测温控制电机风扇的系统。

此系统描述了测温传感器DS18B20与单片机的硬件连接,软件编程设计和各个模块系统进行了分析。

此系统可以实时对温度的测量和显示,可通过红外遥控进行需要通风的温度设置。

此系统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体积小、灵敏度较高、节能、成本低等优点。

生态建筑通风技术其实现论文

生态建筑通风技术其实现论文

生态建筑的通风技术及其实现【摘要】在现代建筑中实现良好的通风技术显得非常必要。

尤其对生态建筑而言,自然通风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通风的目的在于向居住者提供呼吸用的新鲜空气,或者在夏季时能够处于较低的室内温度之中。

基于此,本文分析了自然通风技术的原理与优势,然后讨论了实现自然通风的方式与设计理念,最后对自然通风的新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生态建筑;通风技术;技术实现;太阳能通风一、自然通风技术的原理与优势(1)自然通风技术的原理。

自然通风是一种古老的技术,虽然表面上看来,并不具备较为复杂的技术含量,但是与耗能较高的现代空调技术不同的是,自然通风技术在经济性方面却表现突出,能够适应气候的变化,并且经过千百年的发展,自然通风技术已经发展的较为成熟。

自然通风的工作原理是:在压差的推动下,促使空气在建筑物中流动。

而根据压差形成的原理,自然通风又分为风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与热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两类。

其工作原理是:当有风从某一侧吹向建筑物时,建筑物的迎风面将受到空气的推动,以此形成正压区,空气将从该侧进入到建筑中;在建筑的背风面,在空气绕流的影响下,将会形成一个负压区,该区能够吸引建筑物内的空气,使其从该侧的出口流出,持续不断的空气流就此形成。

(2)自然通风技术的优势。

一是当建筑物外的空气温、湿度相对较低时,自然通风技术能够实现在不消耗不可再生能源的情况下,除湿和降温,使人体的居住环境更加舒适。

二是在自然通风技术的作用下,新鲜、清洁的自然空气将会送至住户的所在区域,这不但利于人的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增强人的体制,还会排除建筑物内的污浊空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周围区域的空气质量。

二、实现自然通风的方式与设计理念(1)合理设计建筑的整体布局和设计形态。

从生态学的角度将,影响建筑物整体布局的因素主要是阳光和风,阳光的舒适程度和风向、风级都会对建筑物的通风产生重要的影响。

因此,在防止建筑物吸热和接受太阳辐射过度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将建筑物的法线和夏季季风的风向相一致。

建筑通风工程施工论文

建筑通风工程施工论文

建筑通风工程施工论文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建筑通风工程的施工问题和解决方案。

通风工程在建筑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改善室内空气质量、保障人们的健康和舒适。

然而,通风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常常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难题。

本文将重点介绍通风工程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引言通风工程是建筑领域中一项重要的技术工程,涉及到空气流动、气体净化和温度调节等方面。

一个良好的通风系统能够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新和流通,有效地排除有害气体和湿气,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

因此,通风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效果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使用价值和居住质量。

施工中的常见问题1. 空调系统设计不合理通风工程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是空调系统设计不合理。

不合理的设计会导致室内温度不均匀,无法满足人们的舒适需求。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根据建筑物的特点和使用需求,科学合理地设计空调系统,确保室内温度的均衡和稳定。

2. 通风管道堵塞通风管道堵塞是通风工程施工中常见的问题,主要是由于施工材料残渣、灰尘等堆积导致。

通风管道堵塞会影响空气流通,降低通风效果。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定期进行通风管道的清洁和维护,确保管道的畅通。

3. 通风设备噪音过大通风设备噪音过大是影响室内环境质量的一个关键问题。

噪音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给人们带来不便和困扰。

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包括使用低噪音设备、采取隔音措施和定期检修设备等。

解决方案1. 合理的通风系统设计在进行通风系统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建筑物的结构和功能,合理确定通风设备的类型和布局。

同时,还应注意通风系统的控制和调节功能,以满足不同季节和使用需求下的通风要求。

2. 定期维护和清洁通风管道的定期维护和清洁对于保持通风系统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应定期清理通风管道中的堵塞物,确保空气畅通,并对通风设备进行检修和保养,减少设备故障的发生。

3. 使用低噪音设备和隔音措施选择低噪音的通风设备和合适的隔音措施,能够有效降低通风系统运行时的噪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建筑物通风设计
摘要:本文作者介绍了自然通风设计的原理,分析了大型公共建筑通风设计的现状,提出了建筑物自然通风设计的方法。

关键词:建筑物;通风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目前,我国城市建筑发展的重点已逐渐转向大型公共建筑。

该类建筑的功能组成日益集成化、复杂化,空间也日益巨型化,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资源消耗和巨额的运营维护费用。

作为适宜技术,自然通风对降低大型公共建筑能耗至关重要。

合理运用平面组合方法,运用风井、中庭等进行设计,能较大程度地改变大型公共建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并营造相对舒适、健康和宜人的室内微环境。

1.自然通风设计原理
自然通风是传统的生态适宜技术,凝聚着千百年来的人类智慧。

它主要由室外空气流动在建筑物开口部位所造成的风压或者室内不同部位的温度差所形成的热压驱动而产生。

最基本的自然通风方式包括风压通风和热压通风2种。

所谓风压通风,是利用风压进行换气,必须藉由有速度的气流方可。

而热压通风则是利用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的热浮力原理进行对流换气,只要有空气温差存在即可。

1.1 风压通风
风压通风是由建筑迎风面和背风面之间的空气压力差造成的。


吹向建筑时,建筑表面会阻挡风的流动,在建筑迎风面形成正压力;同时,气流在向上流动、绕过建筑物各侧面和背面的过程中,会在相应位置产生负压区。

传统民居的“穿堂风”实际上就是典型的风压通风。

建筑的外部风环境以及建筑的形体要素(体量、进深等)对实现风压通风具有直接影响。

1.2 热压通风
另一种自然通风方式是热压通风。

该方式利用建筑内部空气的热压差形成自然对流,也即运用“烟囱效应”实现通风。

其原理是通过热空气所产生的升力,将污浊、潮湿的热气从建筑上部开口处排出,同时从建筑底部吸入室外的清洁冷空气。

热压通风与风口部位的垂直距离以及室内外的空气温差都有紧密联系。

通常情况下,进出风口部位垂直距离以及室内外空气温差越大,热压通风效果就越明显。

大型公共建筑进深普遍较大,实现风压通风可能存在一定难度,而由烟囱效应产生通风效果则是改善闷热、不舒适状况的良好手段。

2.公共建筑通风设计现状
公共建筑通常体量大,进深过大,占地面积广。

建筑进深与体量一旦超过一定限度,必然不利于自然通风,阻碍建筑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空调制冷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标志着人类可以主动控制室内微气候,改善建筑特别是大体量建筑的通风状况。

因此,人们更多倾向于采用技术手段解决大体量建筑内部空间的舒适性问题。

大型公共建筑能耗很高,这也意味着此类建筑具有很大的节能潜
力。

此外,空调的使用也给人体健康带来诸多问题。

由于缺少新风,加之室内恒温,对人的体质造成消极影响,诱发了多种“空调病”。

同时,空调系统所使用的氟利昂散发出去,严重破坏了大气臭氧层,加剧了全球温室效应,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相对于其他复杂、昂贵的节能技术,自然通风具有技术成熟和成本低廉等特点,受到普遍青睐。

有效实现自然通风,可部分取代空调制冷系统,达到建筑节能的目的。

首先,自然通风能有效实现被动式降温。

室内外的空气对流能够有效调节室内温度,排出室内污浊的热空气,为满足人体的舒适需求提供可能。

其次,自然通风能够减少不可再生化石能源的消耗,减轻环境负担。

同时,自然通风还可以提供新鲜清洁的空气,有助于满足人和大自然交流的心理需求。

由此可见,大型公共建筑实现自然通风具有重要意义。

3.建筑物自然通风设计方法
3.1外部环境营造
风压通风与建筑外部的风环境息息相关。

最主要的关系就体现在既定建筑与邻近建筑的距高比(建筑间距s和建筑高度h之比)可以改变周边的风环境,形成“风影效应”。

风吹向建筑,在其背后形成涡旋区,该涡旋区在地面上的正面投影称为“风影区”。

风影区风力较弱,风向不稳定,将减弱建筑外部环境的气流作用强度,并影响室内外正常气流交换。

一般而言,为了避免风影区影响建筑自然换气,建筑间距宜为建筑平均高度的6倍。

然而,对处于闹市区、周边被鳞次栉比的高层建筑所包围的大型公共建筑而言,这一
要求很难得到满足。

事实上,采取错列式的平面布局有助于减小“风影效应”形成的几率,并且建筑的风口部位也要尽量避免设置在建筑的风影区。

3.2 平面布局控制与分化
设计通风良好的建筑平面对建筑自然通风最为重要。

既有研究结果显示,较小的建筑进深通常是确保良好通风的条件之一,进深过大的建筑必须长期依赖空调系统维持换气,且非常不利于建筑的自然通风设计。

而大型公共建筑往往面积与进深都较大,如何获得较小的进深尺寸,已成为建筑师关注的问题。

对平面布局进行有效控制,能够让足够多的室内空间与自然接触,为实现自然通风创造良好前提。

早在20世纪伊始,芝加哥学派建筑师在设计高层建筑时,就充分利用凹凸平面进行平面组合,灵活地解决了这个棘手问题。

3.3 内部空间形态优化
诸如展览馆、商业设施以及综合体之类的大型公共建筑,由于进深往往较大,空气流动阻力也较大,同时建筑能够与外界直接接触的面积十分有限,因此风压通风通常难以实现。

而通过风井、水平风道、中庭等要素来优化内部空间形态,分散大型公共建筑的集中体量,可以有效缓解其外表面资源严重不足的矛盾,减少大型公共建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

风井包括气井、烟囱、通风塔等多种形式,可借助于热压通风方式,利用空气温差实现自然通风。

通常大型公共建筑进深都比较大,其无法满足14 m风压通风的部位采用热压通风较为适宜。

英国莱斯特市德·蒙特福德大学女王馆就是
依靠热压通风进行室内微气候调节的代表作。

设计师利用大楼室内高发热量,在英国首创以热压通风取代空调制冷的做法,实现了低能耗、低环境影响。

该建筑中央报告厅进深较大,且只有一面外开窗,故特别利用烟囱效应达到自然通风的目的。

通风闸口设在一楼教室与二楼报告厅之间,室内空气经通风闸口自屋顶烟囱的出风闸口排出。

在夏天,室内人数较多导致温度升高时,通风闸口会自动开启;遇到风雨较大的情况,则会自动关闭。

如果内部温度低于外面的,则通风闸口会依据co2浓度微调出风闸口,以维持换气量。

与同类建筑相比,尽管该建筑总面积超过10000㎡,但由于采取自然通风设计,其全年能耗非常低。

4.结束语
随着当今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密度急剧增大,城市建设用地却日益紧张。

大型公共建筑作为功能集约化发展需求的代表,正越来越多地将大型商业、办公、文化等多种复杂功能集于一体。

然而,令人倍感担忧的是,随着建筑规模和体量越来越大,能耗也越来越高,这已成为当今城市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良好的建筑通风,是降低建筑制冷能耗的重要手段,也是最自然的节能措施。

其应用目的是:尽量利用自然通风调节室内微气候,降低空调制冷设备的使用频率,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

同时,这也能营造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通风设计是实现建筑通风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然而,由于自身体量和形式的特殊性,大型公共建筑实现自然通风的技术手段与其他普通公共建筑的
不尽相同,因此,迫切需要针对大型公共建筑的自然通风设计进行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夏海山.城市建筑的生态转型与整体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75-92.
[2] 薛志峰,杨秀,江亿,等.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及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32-42.
[3] 林宪德.绿色建筑:生态·节能·减废·健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9-27.
[4] 杨士弘,郑宗清,廖重斌,等.城市生态环境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68-102.
[5] 成镭,曾辉,吴祥生.某公共建筑能耗现状及建筑节能障碍分析[j].某建筑,2008(5):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