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产业科技发展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模板】
国家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摘登
AND
一
、
果蔬加工业
1 发展 方 向 与重 点 、
运系统 ,建立果 蔬物 流信息平 台,大力 发展果蔬 物联 网,提高果蔬物流水平 。
2 、产 业布 局
大力发展 果蔬汁和果蔬罐头 。发展浓缩 果蔬 汁( 浓缩 苹果汁除外 ) 非浓缩还原 ( F ) 、 N C 果蔬汁 、 复合 果蔬汁、果蔬汁产 品主 剂等 品种 ,积极 发展
务西 部地 区取得丰硕成果 ,济南果 品研究 院获得
中华全 国供销合作总社济 南果品研 究 院负责
“ 一五 ”国家星火计划 工作先进集体荣誉 ,成 人吴茂玉携全 院干部职工 向支持 关心济南果 品院 十 为深 受企业信赖 的果蔬采 后技术研发 中心 。济南 发展 的仁人志士表示衷心感谢 ! 果 品研 究院下属 的全 国供 销总社济南华德果 蔬公
环形发展布局 。
3 发展 目标 、
加强糖 料生产规模化 建设,加快糖料种植现代化 步伐 ,依靠科 技提 高糖料单产和含 糖量 ,推进 农
到 2 1 年 ,果 蔬 加 工 行 业 产 值 达 到 3 0 户种植 合作化经营 。加快产业 结构 调整步伐 ,稳 05 00 亿 ,果蔬汁产量 达到 3 0 吨,果蔬罐头产量超 步推进大集 团战略 ,向规模 化、 0万 集约化方 向发展 。 过 2 0 吨。果蔬冷链运输量 占商品果蔬总量的 普及 推广 新技术 、新装 备,推进清 洁生产和 节能 0万
亚 、中亚及俄 罗斯等欧洲国家的 出口能力 ,形成
“ 优势 品种 、优势产 区”的 “ 双优 ”加工布局 。 速冻果蔬 。在果蔬主产地及东南沿海地区 ,
三 、制 糖 工 业
l 发展 方 向和 重 点 、
食品产业十二五规划
临河区食品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临河区地处美丽富饶的河套平原腹地,这里全年无霜期长、日照充足,且有黄河自流灌排之利,具有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
按照《临河区“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要求,结合食品产业的发展趋势、政策走向、企业自身的情况和地区特点,在认真分析当前我区工业经济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临河区食品产业“十二五”期间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在今后的五年里,全区努力发挥临河地处河套平原腹地、农牧业生产条件优越和农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绿色食品,构建特色鲜明、享誉全国的区域性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区域性绿色农畜产品生产销售中心。
目前,临河区食品工业的产业链条正由产前、产中向产后延伸,农畜产品的商品化处理和精深加工能力进一步增强,绿色食品的比重逐年增加,一批食品龙头企业落户临河,食品工业在发展经济、扩大产品出口创汇和增加农牧民收入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食品加工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一)食品加工业的现状截止目前,临河区共有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36户,基本形成了以葵花仁油、肉食品、面粉、油脂、乳制品、脱水菜、番茄、饲料加工为主的食品加工体系,鲁花、恒丰、富源、富川、草原鑫河、草原宏宝、宏发油脂、金河套等一批重点企业快速发展,已成为具有较强带动力的地区龙头企业。
肉食品行业。
主要产品有猪、牛、羊肉分割制品(卷、串)、羊副产品(肾、鞭、蹄、羊杂等)。
目前有加工企业10家,年设计加工能力为羊肉制品 1.2万吨,羊副产品3000吨,屠宰活羊150万只、生猪8万头。
面粉行业。
以恒丰食品集团公司为龙头的面粉加工企业年生产面粉15万吨,产品主要有雪花粉、高筋粉、面包粉、拉面粉等10多个品种。
现有中小型面粉加工企业数十家。
油脂行业。
代表企业有鲁花葵花仁油有限公司、宏发油脂公司,鲁花公司2009年生产葵花仁油、亚麻籽油、葵花仁粕33195吨,年设计生产能力为10万吨。
乳品行业。
现有乳制品加工企业7家,主要产品有奶粉、奶酪、奶片、液态奶、果奶饮料、乳酸饮品、酸奶等。
“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工作方案
“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工作方案“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工作方案一、背景与目标1.1 背景:介绍“十二五”阶段科技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1.2 目标:明确“十二五”期间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具体指标。
二、关键任务与措施2.1 关键任务:“十二五”科技发展的关键任务及其重要性。
2.1.1 任务一:详细描述任务一的目标、步骤、责任主体等。
2.1.2 任务二:详细描述任务二的目标、步骤、责任主体等。
2.2 措施:提出实施关键任务所需的具体措施和计划。
2.2.1 措施一:详细描述措施一的内容、实施方式等。
2.2.2 措施二:详细描述措施二的内容、实施方式等。
三、重点领域发展策略3.1 领域一:3.1.1 现状分析:分析该领域的科技发展现状和问题。
3.1.2 发展目标:提出该领域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目标。
3.1.3 策略与措施:支持该领域发展的策略和具体措施。
3.2 领域二:3.2.1 现状分析:分析该领域的科技发展现状和问题。
3.2.2 发展目标:提出该领域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目标。
3.2.3 策略与措施:支持该领域发展的策略和具体措施。
四、重点项目支持计划4.1 项目一:4.1.1 项目概述:简要介绍该项目的背景和目标。
4.1.2 支持计划:列出支持该项目的具体计划和政策措施。
4.2 项目二:4.2.1 项目概述:简要介绍该项目的背景和目标。
4.2.2 支持计划:列出支持该项目的具体计划和政策措施。
附件:1.《法律》:法律名词的注释和说明。
2.《法规》:法规名词的注释和说明。
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法律:法律解释。
2.法规:法规解释。
“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工作方案(2023版)
“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工作方案【正文】一、背景和意义(一)背景“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工作方案是指导我国科技事业在2011年至2015年期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已成为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意义本工作方案的制定旨在推动科技创新与转型升级相结合,提升科技创新的质量和效益,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更好更高质量的增长。
二、总体目标通过实施本方案,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实现以下总体目标:(一)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和创新成果转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推进关键领域突破在关键领域,推进科技创新的突破,提高我国相关关键技术水平,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
三、重点任务本方案明确了以下重点任务:(一)加强基础研究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提升基础研究的原创性和前沿性,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有机结合。
(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强国内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三)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改革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进行合作,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
(四)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开展科技创新与科技人员的国际交流合作,提升我国在国际科技创新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四、实施机制本方案将建立以下实施机制:(一)建立科技项目评估机制建立科技项目评估机制,合理配置科技资源,推动科技项目的高质量实施。
(二)优化科技政策环境优化科技政策环境,加大对科技创新的经济、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创新创业。
(三)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加强科技创新成果的评估和监管。
(四)加强各方合作加强、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
市食品工业十一五规划总结及十二五规划设想
市食品工业十一五规划总结及十二五规划设想市食品工业“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及“十二五”规划初步设想一、十一五规划工作实施情况(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截止到XX年底,全市食品工业企业已达215家,其中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38家,占全市限上工业企业总数(78家)的 %,共安排从业人员2万余人。
全市食品工业累计完成总产值亿元、同比增长 %,完成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 %。
全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完成总产值亿元、同比增长 %,完成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 %,完成利税亿元、同比增长 %。
其中,全市面粉企业累计吞吐小麦28亿公斤,面粉产量达到亿公斤、实现产值42亿元。
(二)、新上项目情况XX年,全市新上食品工业项目12家,其中总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5家,分别是永城众品食业有限公司、华星民生食品有限公司、三祥面粉有限公司、永城金晶玉米加工有限公司和永盛食品厂。
(三)、新增规模以上企业情况通过各级、各部门的不懈努力,XX年我市又新增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5家,分别是华星宫川食品有限公司、华星民生食品有限公司、金晶玉米加工有限公司、淮海面粉有限公司和昌源面粉有限公司,促使面粉食品企业在金融危机这个特别困难时期里仍然保持了较为强劲的发展势头。
(四)优势产业群发展情况根据“十一五”经济发展规划,以“中国面粉城”和“河南省食品工业强市”为基础平台,已经形成了以汇丰面粉有限公司、华星面粉有限公司、华冠面粉有限公司、永新面粉有限公司等为基础,以小麦加工为特色的优势产业群;以华星宫川食品有限公司、华星民生食品有限公司、鑫麦园粉业等企业为基础,以挂面、保湿面、方便面、面制营养食品等为特色的食品加工优势产业群;以众品食业、永盛食品等企业为龙头,建设肉制品加工优势产业群;以皇沟集团为龙头的粮食——酒类制品优势产业基地;以河南金晶玉米加工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的玉米制品优势产业基地。
二、十一五规划实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两化”融合不够。
2024食品办十二五规划工作总结
2024食品办十二五规划工作总结引言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圆满结束,食品办的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这五年中,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围绕国家食品安全战略,致力于提升食品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本文将对食品办在十二五期间的工作进行全面总结,以期为今后的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工作内容概述制定并实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完善监管体系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意识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推进食品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重点成果制定出台《食品安全法》及一系列配套法规,构建起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等活动,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提高公众认知度严厉查处“三聚氰胺”、“地沟油”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维护了消费者权益推动食品产业优化升级,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品牌与国际食品监管机构建立合作机制,成功引进国际先进标准和技术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不够:通过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监管能力公众对食品安全信心不足: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及时公开信息,增强透明度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加强培训指导,完善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国际合作机制不够完善:积极开展对话交流,寻求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自我评估/反思在十二五期间,食品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在法律法规制定和执行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在宣传教育方面,还需加大力度,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意识;在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方面,还需加强监督和指导。
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努力改进工作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成效。
未来计划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以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为己任,全面深化改革,创新监管方式方法。
具体计划如下: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执法力度,提高监管效能。
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和贸易谈判。
安徽省“十二五”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
安徽省“十二五”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十二五”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建设现代农业的新时期。
为促进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安徽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制定《安徽省“十二五”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情况“十一五”时期,全省绿色食品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化改革为动力,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工作要求,加大指导服务,加强产业监管,加快体系建设,产品认证数量快速增长,标准化基地建设稳步推进,产业监管有效加强,品牌影响不断提升,开创了我省绿色食品工作新局面。
至“十一五”末,全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企业438家,认证产品总数1260个,年产量600万吨,年产值达176亿元,年出口额5000万美元,建设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40个,产地环境监测面积达到1880万亩。
绿色食品产品总数和企业产值分别比“十五”末增长347%和267%,基本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
按照“发展与监管并重”的工作要求,全省初步建立健全了绿色食品监管工作体系,“十一五”期间全省绿色食品企业年检率平均达到95%,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平均达到98%以上;绿色食品产品数量由“十五”末位居全国第21位跃升至第5位,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数量居全国第二位。
绿色食品产业已成为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突破口。
二、发展机遇与面临的挑战发展机遇:我省绿色食品工作正处在良性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诸多有利的发展机遇。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和连续6年中央1号文件都对加快发展绿色食品提出了明确要求,省委、省政府在贯彻中央1号文件中作出了大力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建设绿色食品基地的决策和部署,为我省发展绿色食品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有利条件。
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目录一、“十一五”发展成就和存在问题(一)发展成就(二)存在问题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一)国际食品工业发展趋势 (二)国内食品工业面临形势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发展目标四、主要任务(一)强化食品质量安全 (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四)提高装备研制水平 (五)加快企业技术进步 (六)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七)大力推进两化融合五、重点行业发展方向与布局 (一)粮食加工业(二)食用植物油加工业 (三)肉类加工业 (四)乳制品工业 (五)水产品加工业(六)果蔬加工业 (七)饮料工业(八)制糖工业(九)方便食品制造业 (十)发酵工业(十一)酿酒工业 (十二)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工业(十三)营养与保健食品制造业六、政策措施(一)严格市场准入 (二)发挥政府作用 (三)推进节能减排 (四)强化安全监管(五)维护产业安全 (六)促进境外投资 (七)提高企业诚信 (八)引导健康消费七、规划实施食品工业承担着为我国13 亿人提供安全放心、营养健康食品的重任,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保障民生的基础性产业。
“十一五”时期,我国食品工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10 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1 万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的8.8%,有力带动了农业、流通服务业及相关制造业发展,对“扩内需、增就业、促增收、保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为加快食品工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食品工业体系,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特2015 年),作为“十二五”时期全国食品制定《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期为2011-工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一、“十一五”发展成就和存在问题(一)发展成就“十一五”期间,食品工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完成了《全国食品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规定的各项指标。
“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工作方案
“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工作方案正文:一、背景与目标“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工作方案旨在推动科技创新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提升我国科技实力,促进科技创新能力的跨越式提升,实现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经过前期的研究与调研,本工作方案将围绕以下目标展开工作:1.加强基础研究。
通过大力支持基础科学研究,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人才,促进科技创新的根基构筑。
2.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积极推动科技成果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加强科技与产业的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具体经济效益。
3.增强创新支撑体系的建设。
加强科技创新的组织领导和管理,构建科技创新支撑体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二、工作重点及措施1.加强基础研究(1)加大对基础科学研究的资金投入,增加基础研究项目的数量与规模。
(2)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基础研究方面的创新,鼓励原创性研究成果的发表和转化。
(3)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和科学家,提高我国基础研究水平。
2.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1)建立科技成果评估和转化的机制,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衔接。
(2)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提高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转化率。
(3)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共同进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效果。
3.增强创新支撑体系的建设(1)加强科技创新组织和管理,优化科技管理体制,提高科技工作的协同效率。
(2)推进科研条件建设,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和设施,提高科技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水平。
(3)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建立健全科学家评价体系,促进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和工作积极性。
三、工作实施计划根据上述的工作重点,本工作方案将在下述几个方面展开相关工作:1.制定和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加强科技管理和监督,加大科技成果的评估和监测力度,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
4.加强科技成果的宣传和推广,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威海市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威海市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食品是关系人类生命安全健康的重要产品,食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产业,是我市传统支柱产业之一。
发展食品工业对推动农业产业化作用巨大,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
根据《威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个”五年规划编制工作意见》,结合本行业的实际特点制定本规划(2011年-2015年)。
一、“十一五”期间我市食品工业发展情况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积极调整产品结构,拉长产业链条,食品行业通过充分利用区域和资源优势以及借助外来资本和先进技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积极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形成了行业门类齐全、名牌品种多、产品质量较高和经济效益较好的食品工业体系。
食品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基础。
(一)食品工业持续增长,对全市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增强。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市食品工业战线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整个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
截止2010年底,全市规模以上食品企业468户,全行业从业人员达13.3万多人,总资产543.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100.2亿元,利税总额87.4亿元,利润55.6亿元。
其实现的销售收入、利税、利润均占全部工业企业的20%,年均递增15%以上,是市政府确定的重点发展的五大产业群之一。
(二)行业体系较完整,产业布局趋向合理。
我市食品工业门类体系比较齐全。
食品工业已涵盖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三大类,主导产品有植物油、海洋食品、乳制品、花生制品、焙烤食品、调味品、冷冻饮品、粮食酒、啤酒、葡萄酒、矿泉水、浓缩果汁、软饮料等上千个品种,水产加工食品、浓缩果汁产量居全国首位,形成了以好当家集团、泰祥集团等骨干企业为支柱的食品工业体系。
(三)名优产品多,产品结构调整成绩显著。
依靠科技进步和实施名牌战略,食品工业创出了一大批深受消费者欢迎、享誉全国的产品,成为山东食品工业开拓市场、快速发展的动力。
粮食丰产科技发展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模板】
粮食丰产科技发展“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科学技术部二〇一二年五月目录一、形势与需求 (3)二、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4)(一)总体设计思路 (4)(二)发展目标 (5)三、主要任务 (5)(一)作物高产高效基础研究 (5)(二)作物精准栽培新技术研究 (5)(三)粮食作物丰产高效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 (6)(四)粮食中低产田综合改良 (6)(五)粮食主产区经济作物优质高产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 (6)(六)加快粮食科普宣传、培训与科粮食科技成果转化推广 .... (7)四、政策与保障措施 (7)(一)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多渠道增加粮食科技研发资金 (7)(二)建设粮食丰产创新平台,增强粮食科技创新能力 (8)(三)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努力发挥科技特派员在粮食丰产科技创新和示范中的作用 (8)(四)深化农村科技服务体制和机制改革,强化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 (9)本规划是依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和《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以粮食作物(水稻、玉米、小麦)与经济作物(棉、油、园艺和果树等)的高产高效生产为重点,提出了粮食丰产科技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
一、形势与需求21世纪世界粮食安全的问题更加突出。
2009年召开的国际粮食安全会议一致认为,从长远上消除引发粮食危机的根本措施之一就是要大力发展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新品种与新技术,并全力扩大技术应用推广,积极推进全球新的绿色革命。
目前,全世界将作物高产高效、优质高产、抗逆稳产的科技发展作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并积极地采取粮食安全的科技战略与行动,有效推动了作物可持续发展,为确保粮食安全发挥重要作用。
但粮食安全的面临着需求的刚性增长,不利因素的限制性增加,产需不平衡性的增大的形势对粮食科技的压力依然还很严峻。
我国高度重视粮食科技,部署了一系列的粮食安全科技战略。
国家先后正式颁布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等重要规划。
【精品】淮北市果蔬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淮北市果蔬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一五”期间,我市果蔬产业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抓好“菜篮子”工程的各项方针、政策,紧紧围绕保障市场供应和促进农民增收,不断加强基地建设,积极推行标准化、设施化、规模化、特色化生产,全市果蔬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
为贯彻中央、省市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的战略部署,在深入调查了解我市果蔬产业现状,研究分析今后果蔬产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特制定我市果蔬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果蔬产业发展回顾(一)主要成效1、果蔬面积逐年增加,生产供应能力稳步提升。
自2005年以来,全市蔬菜播种面积由27.79万亩扩大到2010年的30.89万亩,增加3.1万亩,年均增长2.14%;蔬菜总产由47.5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58.4万吨,增加10.9万吨,年均增长4.22%;蔬菜总产值由3.06亿元增加到13.97亿元,年均增长35.49%。
全市人均消费蔬菜由2005年的120公斤上升到2010年的187公斤,年消费量达41万吨,占蔬菜生产总量的70.7%。
全市水果面积由2005年的7.38万亩发展到2010年的8.12万亩,增加0.74万亩;水果产量由7.22万吨增加到9.94万吨,年均增长6.6%。
2、设施规模生产比重提高,生产布局进一步优化。
到2010年底,全市设施蔬菜面积发展到8.02万亩,其中,日光温室0.915万亩、大中小棚7.10万亩。
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的136家规模蔬菜生产主体,共建立蔬菜生产基地近3.4万亩,占全市常年菜地面积11.8万亩的29%,产量15.5万吨,占全市蔬菜(不含西甜瓜)总产的37%。
全市果蔬生产布局不断优化,形成了“两区两带”的产业格局,即以渠沟、高岳等近郊乡镇为主的城郊精细蔬菜生产区;以百善为中心的无公害反季节蔬菜生产区;以隋堤两侧为主的粮菜生产间作带;以段园、石台、烈山等沿山乡镇为主的石榴、葡萄、苹果等水果生产带。
湖北省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湖北省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食品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民生产业,具有产业链长、关联度高、行业跨度大等特点,其现代化水平已成为反映人民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
食品工业是湖北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在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推动全省食品工业未来5年跨越式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一)“十一五”取得的主要成绩1、产业规模大幅增长。
“十一五”以来,全省食品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不断增加,由2005年的1027家增加到2010年的2463家。
2010年全省食品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93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42亿元,实现利税189亿元,其中实现利润120亿元。
5年间食品工业增加值、主营收入、利税和利润分别增长了4.53倍、5.58倍、4.39倍和6倍,年均分别递增35.5 %、41%、34.4%和43%,是建国以来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
2、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一是企业规模不断壮大,行业集中度较大提高。
2010年全省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由2005年的100余家发展到500多家,过10亿元企业近50家,过20亿元企业10多家,过30亿元企业4家,过40亿元企业2家,过70亿元企业1家。
2010年全省食品工业前10名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5.2亿元,占全行业的15.16%,比2005年提高2.12 个百分点。
二是产品结构得到优化,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明显提高。
中高档白酒比重比2005年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精品粮油比重提高了8个百分点。
全省食品工业有8个产品荣获“中国名牌”称号,10余件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三是投资力度加大,投资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十一五”期间,全省食品工业集中建设了一批重大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达千亿元以上,一批骨干企业技术装备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有的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非国有经济已占全省食品工业的96%以上。
3、自主创新能力增强。
一是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全省食品工业加强了产学研结合,基本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院所为支撑的技术研发体系。
长治市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长治市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法规类别】食品卫生【发文字号】长政办发[2013]79号【发布部门】长治市政府【发布日期】2013.07.29【实施日期】2013.07.29【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长治市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长政办发[2013]79号长治市人民政府办公厅)食品工业是我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保障民生的基础产业。
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实现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部署,壮大产业规模,推动产业升级,促进食品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一)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业产业化进程快速推进,其中,依托我市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食品工业得到了蓬勃发展。
到“十一五”末食品工业上缴税金8千万,占全市工业企业上缴税金的2%,销售收入40亿元,总产值达到42亿元,销售收入和总产值分别占全市工业的3%。
据不完全统计,到2011年底,我市食品企业达到54家,规模以上28家,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60.5亿元,销售收入达50.4亿元。
其中,山西达利食品公司产值达到7.3亿元,位居首位。
壶关裕丰酿造、太行紫团饮业、长治市双龙食品、长子县福源淀粉公司、长治市金泽生物工程公司、山西沁州黄小米公司产值均超亿元。
食品工业涉及行业面广,目前我市食品工业已拥有粮油加工、屠宰及肉类加工、蔬菜水果加工、乳制品、调味品、方便食品、速冻食品、白酒、饮料制造等20多个行业,涌现出“沁州黄、唯思可达、上党腊驴肉、潞酒、唐宫悦酒、郭氏羊汤”等国家和省内知名品牌,部分已通过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认证。
主要特点有:---分布广泛。
我市规模以上食品生产厂家共有28家。
其中,城区3家、壶关6家、沁县3家、潞城3家、平顺3家、屯留2家、长治县3家,长子2家、高新区2家、黎城1家。
从业人员1万多人。
---技术先进。
全市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现有专利技术人员382人,中高级技术人员597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产业科技发展“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
科学技术部
二〇一二年五月
目录
一、形势与需求 (3)
二、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4)
(一)总体思路 (4)
(二)发展目标 (5)
三、主要任务 (5)
(一)食品组分变化规律与食品科学基础研究 (5)
(二)食品工程化加工制造新技术研究与装备开发 (6)
(三)食品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与产品创制 (6)
(四)食品危害物精准识别与监控技术设备开发研究 (6)
(五)大宗食用农产品综合加工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 (6)
(六)食品精深加工与先进制造关键技术开发与新产品创制 (7)
(七)食品质量安全加工过程干预与控制关键技术设备开发 (7)
(八)食用农产品物流共性关键技术与装备开发研究与产业化 (7)
四、政策与保障措施 (8)
(一)加强顶层设计,建立管理运行机制 (8)
(二)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建立协同创新机制 (8)
(三)加强食品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与平台建设 (8)
(四)注重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 (8)
(五)加强我国食品科技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9)
该规划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十二五”食品工业发展规划》和《“十二五”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规划》为依据,以大宗食用农产品加工与物流、食品精深制造和质量安全为重点,提出食品产业“十二五”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形势与需求
食品产业是涵盖食用农产品初级加工与储运保鲜、食品加工与精深制造、产品物流与质量安全控制各环节的现代制造业。
是与营养科学、食品科学、现代医学及生物、信息、工程、新材料和先进制造等新技术密切关联,与国民营养健康息息相关的民生产业和基础产业。
新世纪以来,我国食品产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
2010年总产值突破6万亿,其增加值占国民经济GDP的4.6%。
预计未来5-10年食品产业仍将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成为拉动内需、增加就业、保障民生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
“十一五”期间,我国食品产业科技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食品科学等基础性研究得到整体发展,食品工程化加工新技术与新装备取得重要突破,大宗食用农副产品加工转化、工业化食品综合加工和食品质量安全控制等重大共性关键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对促进食品产业高速发展,实现从农产品与食品初级加工,到精深制造与高效利用的转变发挥了积极的支撑作用。
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
我国食品企业整体规模小,增长方式急待改变;自主创新能力弱,原始创新成果少;关键技术装备落后,长期高度依赖国外;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成为社会热点问题;
节能减排技术开发滞后,科技支撑明显不足。
面对人口与食品、资源与环境等多重压力,世界食品产业科技正在向多领域、多梯度、高技术、智能化、深层次、精加工、低能耗、低排放、全利用、高效益、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食品质量安全保障已进入从农田到餐桌全产业链过程控制和全程干预技术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食品营养、安全、方便、健康成为了食品产业发展的主题。
“十二五”期间,必须切实加强我国食品产业基础科学与新技术研究,提高食品产业源头创新能力。
大力开展食品产业重大共性技术与核心关键技术及装备开发研究,提升我国食品产业核心竞争力,支撑食品产业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依据促进食品产业升级、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和低碳经济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瞄准国际食品产业科技发展前沿,坚持以产品创制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加强基础研究,强化自主创新,突破技术瓶颈,支撑食品产业发展。
重点加强大宗食用农产品大量转化与高效利用、工业化食品综合加工与精深制造及农产品现代物流三个方面的技术创新。
重点开展食品科学和营养科学等基础理论研究,大力加强前沿新技术与装备的开发研究,积极推进食品产业科技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的集成创新与新产品创制,引领和带动食品产业技术升级,为我国食品产业向营养、安全、方便、高效和低碳方向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发展目标
显著增强食品产业基础理论研究水平和能力;突破一批食品产业前沿技术和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一批专利和标准。
开发一批食品制造的新工艺、新产品和新装备。
建立一批产业化示范基地,培育一批个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构建食品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食品产业科技创新体系。
大幅度提升食品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全面提高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的综合保障水平,加速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的进程注入强劲动力。
三、主要任务
(一)食品组分变化规律与食品科学基础研究
围绕食品营养、安全和绿色制造主题,重点开展食品加工过程中组分结构变化规律、分子营养与重要生物活性因子靶向作用机制、食品生物工程代谢组学、食品加工过程中危害物的产生机制与质量安全过程干预控制理论等基础性研究,为营养安全食品的分子设计与绿色制造控制技术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二)食品工程化加工制造新技术研究与装备开发
以突破食品工程化制造关键技术和装备为核心,重点开展新型杀菌与非热加工、高效节能组合干燥、质构重组与超微化加工、深低温急冻与食品冷链物流等食品工程化重大共性关键技术与装备开发研究,实现核心装备开发和创制能力的显著提升。
(三)食品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与产品创制
以增强我国食品生物制造核心竞争力为目标,重点开展优良食品微生物高通量筛选、蛋白质分子修饰与功能改造、油脂生物炼制等食品生物工程前沿技术研究,突破食品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等食品生物工程新技术,创制系列新产品。
(四)食品危害物精准识别与监控技术设备开发研究
以食品加工过程中质量安全过程控制与全程干预为重点,重点开展食品表征属性与感官品质识别技术和设备开发、食品痕量有害物质精准检测新技术等精准识别与鉴定技术研究,系统研究开发特征指纹、基因芯片、生物和仿生快速检测技术、开发食品感官品质识别装备传与感器、可视芯片仪等快速便携检测设备。
(五)大宗食用农产品综合加工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围绕粮油、果蔬、畜禽水产品和林特产品等大宗与特色农副产品大量转化和综合利用问题,突破高效分离、定向重组、联合干燥、智能包装技术,集成综合加工与清洁生产等共性关键技术,开发一批规模化、自动化生产装备和重大新产品,提高我国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促进农产品资源高效转化增值。
(六)食品精深加工与先进制造关键技术开发与新产品创制
围绕传统食品、方便食品、中式菜肴、发酵食品、营养功能食品等工业化食品综合加工和精深制造问题,突破标准化工业加工、连续化工程制造、智能化过程控制、新材料与新包装等核心关键技术,集成具有节能减排特征的食品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
形成技术体系和产品标准,创制系列新产品,实现产业化示范。
(七)食品质量安全加工过程干预与控制关键技术设备开发
针对食品产业的重大质量安全问题,重点开展食品原料中危害物残留减控、加工过程的有害物质控制、储藏流通过程中有害微生物测控等食品质量安全过程控制与全程干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和设备开发;突破食品致敏原分子识别与脱敏、高精度快速在线检测、有害物抑制与智能化监控等共性关键技术。
(八)食用农产品物流共性关键技术与装备开发研究与产业化
以粮食、果品、蔬菜、畜禽、水产品等典型食用农产品为重点,系统开发物流环境精准调控、绿色包装与贮运保鲜、产品品质控制与数字仓储、智能装卸与信息化管理、可视化质量安全监测等核心技术与配套设施;开发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装备,集成优化食用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综合保障技术,实现产业化示范。
四、政策与保障措施
(一)加强食品产业科技的顶层设计
建立多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同参与的组织管理体系,成立组织实施领导小组和总体专家组,明确各自的职责分工。
建立政府引导和大型食品企业集团参与的科技投入机制,形成政府引导下的多渠道投融资机制和政策环境。
(二)强化食品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
充分发挥食品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建立产品创制与市场开发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用,推进产学研融入式合作模式,促进科技资源共享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有效提高食品产业的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产业化示范带动能力。
(三)加强食品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与平台建设
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资本市场、企业及社会积极参与食品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形成一批有重要影响了和支撑能力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及区域科技创新平台;通过项目、人才和产业创新基地建设的统筹实施,有效整合强势企业和优势科技的资源,充分发挥部门、地方、企业和科技等各方特色,整体推进我国食品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工作。
(四)加强食品产业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
着力推进食品产业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工作,加强领军人才培养和国际一流创新团队建设,加强中青年高级专家、学科带头人及优秀创新团队建设,加强产业实用科技人才培养,提升我国食品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五)加强食品科技国际交流合作
加强我国食品产业界与国外一流科研机构、著名大学的合作,推进参与国际重大科技合作计划。
重点建设中-美、中-加、中-
欧等具有国际水平的国际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结合“千人计划”等国际人才交流计划,吸引海外杰出科技人才或者优秀创新团队来华工作,促进食品产业科技人员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联系人及电话:蒋茂森********
电子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