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才情万古对 《千古才情万古对》之奇联妙对宋湘扬名

合集下载

古今残联妙对续编:(24)东风劲吹,有伞难遮西晒日

古今残联妙对续编:(24)东风劲吹,有伞难遮西晒日

古今残联妙对续编:(24)东风劲吹,有伞难遮西晒日
据联书《千古才情万古对》记载,传清代李调元(1734-1802)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剧作家)擅长斗对,名播寰中,人称之斗对“天下无敌手”。

不料某日督学江南,应邀赴抚台宴,抚台家管家出“东风劲吹,有伞难遮西晒日”以此句索对,李调元沉思久久无言以对,后经年至死未能足对。

“东风劲吹,有伞难遮西晒日,”号称千古绝联,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勇于试对,但至今尚未发现天衣无缝般的巧妙对句。

这副上联之所以难以应对,主要在于两点:一是“西晒日”属于拆字联,一个字拆成了三个字,且成句自然。

二是“东”与“西”方位词相互对应。

出句奇巧难对,合乎情理。

据说民国时期曾有人将此出句登报求对句,虽有应答,但无工对。

书生闲暇时试对过一句如下,希望能雅俗共勉,后人超之。

清代联人出句:东风劲吹,有伞难遮西晒日,
云外书生对句:南雨久涝,患难与共北冀田。

南雨久涝:南方地区暴雨成灾,久涝会导致时令蔬菜瓜果粮食等绝产无收。

北冀:古代北部冀州大地,北冀田:既今冀北平原地区田地及田产等。

“南,北”与“东,西”恰相对。

冀:拆成了北,田,共。

共与前三字组成个成语。

出联句魂:东西两头无法兼顾,对句句
意:南北互助患难与共克灾荒。

云外书生续编古今残联妙句,意在关注民族文化,拓展汉语言文字艺术兴趣,给现代和以后的楹联爱好者一点启迪,知识学无止境,智慧源于创新。

望有缘看到此文的网友们热心雅正,不吝留墨,于此愿合著千秋经典。

—————云外书生编著。

《千古才情万古对》之鲁迅骋才妙对奇联

《千古才情万古对》之鲁迅骋才妙对奇联

《千古才情万古对》之鲁迅骋才妙对奇联鲁迅骋才妙对奇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1881—1936年)先生,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毕生以文艺为战斗武器,著作等身,辑录逸书,校订典籍,不遗余力,在“作大学问”之余,他也非常喜爱对联,写下了许多闻名遐迩的佳联妙对,于楹联坛苑,多有贡献。

鲁迅先生的博学,是历来受人们特别称颂的。

这与他自幼好学、毕生刻苦攻读不倦是分不开的。

他很早就受到对联的熏陶和教育,著名的“三味书屋”,就是鲁迅先生小时候读书的地方。

在这里,鲁迅先生每天都可以看到书屋两边悬挂的一副对联:至乐无声唯孝弟;太羹有味是读书。

“三味书屋”横匾是清代乾嘉年间著名书法家梁山舟的大手笔。

书屋之所以取名“三味”,原取自“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之意。

鲁迅先生所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对此有较详细的记述。

少年鲁迅读书,不仅非常勤奋,而且善于把知识融汇贯通、灵活运用。

据说他在“三味书屋”读书时,每天几乎都要对对联。

有一天,老师寿镜吾先生出了这样一比上联:独角兽。

同学中有对“两头蛇”的,也有对“三脚蟾”的,也有对“百足虫”的,还有对“九头鸟”的等等,寿镜吾先生都不满意,唯独对鲁迅根据《尔雅》中的句子所对的:比目鱼。

拍案叫绝,说:“‘独’不是数目字,但含有‘单’的意思;‘比’虽也不是数目字,却含有‘双’的内蕴,两相对合,天衣无缝,不愧少年奇才!”又有一次,寿镜吾又出半联:陷兽入井中。

鲁迅又根据《尚书》中“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句意,足对为:放牛归林野。

再次受到寿先生的称赞。

由于幼年的耳濡目染和后来的不断历练,鲁迅先生非常热爱对联及其艺术,常用对联题赠友人、哀悼逝者、述怀明志、投刺敌人。

1927年10月,鲁迅先生到了上海,结识了瞿秋白同志,成了一对同呼吸、共患难的战友。

从1930年到1933年,他两人一起在上海领导了左翼文化运动,和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粉碎了反革命的文化“围剿”,促成了革命文学的空前繁荣。

千古才情千古对·智趣楹联

千古才情千古对·智趣楹联

千古才情千古对·智趣楹联千古才情千古对,智趣楹联,乃中国古代文学界中最受欢迎书写形式之一,千古以来,楹联被广泛地用于表达理念、抒发情感、记录历史、文艺等各方面;它以其精致的语言和富于寓意的含义,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认可和极大的收藏价值。

在中国古代文学界中,楹联一词源自唐代《宰相制度》中论及庆赐不同职位人员悬挂门前的题词;在明清时期,楹联形式更加多样化,拓展了楹联的书写技巧,吸引了更多的书写爱好者;在清朝末期,楹联技巧达到了顶峰,到了洋务运动时期,楹联书写开始衰落,被西方文化所取代。

苏轼是宋朝楹联最具有影响力的书写者,他的楹联作品以其瑰丽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而著称,代表作品有《天净沙秋思》、《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木兰花慢春晓》等。

这些楹联作品既抒发出作者深刻的人生思考和感悟,又引领了后世楹联书写技巧的发展。

另一位著名的楹联书写者是苏辙,他是宋朝一位抒情诗人,他的楹联作品多以注释文学、画意文学、人文主义为主题,代表作品有《清明上河图游子归》,《春晓客心无事》等;他用其独特的书写形式,将宋朝儒家文化与抒情文学完美融合,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赞赏。

楹联的影响力源于它丰富的意境以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哲学,比如,明代楹联书写者秦观的《鹊桥仙红豆作别绪》,通过其中对人生荣辱与归隐佛塔的比喻,表达了中国古代对于顺从宿命与追求自由的思想。

此外,楹联书写还表达了中国古代人们对美的追求,如《浣溪沙一枝红杏出墙来》,以简短的文字抒发出作者对于美的崇尚,至今仍有不少人被其所感染。

楹联的书写技巧也源自中国古代文学界中的多种传统书写形式,如五言诗与七言诗、绝句、对联、对仗之类,这些书写形式有着自己的规则,能够帮助楹联作者拓展其思维,写出更精致的作品。

综上所述,楹联书写技巧受到中国古代文学界诸多传统书写形式的影响,源自唐宋时期,至今仍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和传统价值,在表达理念、抒发情感、记录历史、文艺等各方面均发挥无穷的作用。

《千古才情万古对》之唐伯虎趣对才不凡

《千古才情万古对》之唐伯虎趣对才不凡

《千古才情万古对》之唐伯虎趣对才不凡唐伯虎趣对才不凡①①据《笑笑录》、《解人颐》及民间传说。

苏州,人杰地灵。

这里湖光山色,风景秀丽,园林巧构,别有天地。

它不仅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向往的栖身之地,而且孕育了很多高士名流,名传百代。

唐伯虎,就是其中的一位。

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唐寅(1470—1523年),字伯虎,更字子畏,还有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吏、江南第一风流才子、鲁国唐生等别号。

民间流传着不少关于他的逸闻趣事。

唐伯虎出生在江苏苏州吴县吴趋里一个祖上数代为官、父辈已沦为小酒商的家庭里。

他的父亲唐广德虽是个商人,但“贾业而士行”,不想让唐寅再走自己的经商之路,而是特别希望他能通过科举考试博取功名,光宗耀祖。

唐伯虎从小就聪明伶俐,读书又异常刻苦,因而更加聪明绝顶。

他同时代或稍后的人对他的评价是“幼奇颖”、“性绝颖”、“性极颖利,度越于世士所谓颖者”、“幼小聪明绝殊凡”。

他“数岁能为科举文字”,童年时就中了秀才,“四海惊称之”。

幼年时,他足不出户,刻苦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甚至连门外的南街北巷都认不清楚。

可是他对科举考试不以为然,“一心望古豪杰,殊不屑事场屋”。

再加上文征明、沈周、周臣、祝枝山等,都是唐寅家酒店的座上常客,他们每每兴致勃勃的畅谈,也使唐伯虎多有所得。

更兼他性格豪放不羁,后来又受到这些名流的器重,着意栽培,使唐寅才艺大进,成为多才多艺、应声作对、挥笔成文的“神童才子”。

相传唐伯虎幼时,有一天有客人来访,唐伯虎的父亲唐广德拿出甜瓜和炒豆招待客人。

客人见围在身边的唐伯虎十分机灵,甚是喜爱,便有意出半联考唐伯虎:炒豆捻开,抛下一双金龟子。

才思敏捷的唐伯虎虽然年幼,但已领会客人的用意,便动脑筋思索起来。

当他又给客人递上一块甜瓜时,不禁灵机一动,随口对道:甜瓜切破,分成两片玉玻璃。

②②此联民间传说有异文。

作:炒豆捻开,抛下一对金龟甲;甜瓜切破,分成两片玉玻璃。

客人听罢,拍手称妙不已。

青年时代,唐伯虎经常与邻居好友张灵纵酒放杯,有时甚至“赤立泮池中,以手击水相斗”,颇有些放荡不羁、风流倜傥的个性。

马年对“马”联

马年对“马”联

马年对“马”联王振权2014年是农历甲午马年,在这万马奔腾、马不停蹄、马到成功的新的一年里,“马”字成了人们的热点话题。

“马”字也触动了我的灵感,我将所对与“马”字有关的联语奉献读者,欢迎大家品鉴。

(一)应对“马”字句单联下面的联句,其中一比为含“马”字的单联,另一比为笔者所撰应对句。

其一心里千草懂马可一人骑——刘正洪下联摘自牛宏泰著《千古才情万古对》附录《古今绝联待俊彦》。

编者按:“‘一’加‘人’为‘大’,‘大’加‘马’再加‘可’即为‘骑’也。

据说至今无人能对。

”此乃离合句,应对难度很大。

我所对上联“千”加“草(同“艸、卄”)”为“芊”,“芊”加“里”为“董”,“董”加“心(同“忄”)”为“懂”。

句意为:心里懂得千百种草的性能。

尝百草的神农氏,著《千金方》的孙思邈,著《本草纲目》的李时珍等,可作为本句的注脚。

其二古文虽故有人做马大能驮兼可骑——黄维善下联摘自《千古才情万古对》附录《古今绝联待俊彦》。

编者按:“黄维善出句。

巧用增损格增字再增字成句:马+大——驮+可——骑,甚为奇巧,至今无人能对。

”上联我亦以增损格撰句,“古”加“文”为“故”,“故”加“人”为“做”,与下联对应。

其三快马加鞭,腾云驾雾——李萍勤牛利世,负重犁田上联刊于《对联·民间对联故事》2011年下半月刊第4期,乃李萍所撰。

编者要求:“镶嵌成语或四字熟语,拆字‘马+加=驾’,注意前后分句的关联。

联意自然流畅为佳。

”此乃离合谐音句,除了“马”“加”合“驾”外,“加”与“驾”谐音。

我所撰下联亦离合谐音句,句中“牛”“利”合“犁”,“利”与“犁”谐音,与上联对应。

其四孤山独庙,单枪匹马一将军——佚名对户双门,并膝比肩二拜客上联摘自甘桁编著《奇联妙对》之《绝联》,乃佚名所撰数字联。

编者注:“江苏《乡土》报1983年11期载:六合县的楝山,传说为陈胜去世之地,后人在此建庙纪念他,庙立陈胜骑马塑像,庙门半副对联,一直没人对出。

消息见报后,收到不少下联,较好的有‘双峰对岭,并肩比斧二樵夫’和‘夹江两岸,对钓双钩二渔翁’。

《千古才情万古对》之郭沫若高才巧对联(二)

《千古才情万古对》之郭沫若高才巧对联(二)

《千古才情万古对》之郭沫若高才巧对联(二)《千古才情万古对》之郭沫若高才巧对联(二)郭沫若一生足迹遍天下,交友遍全球,所到之处,无不留墨纪念;所遇之人,无不斗对酬唱,至于全国无论东西南北,凡所经历,则必题联题诗,留下了许多文翰珍奇,不仅为祖国的大好河山刻画了壮丽形象,增添了绚丽色彩,尤其把革命史事发扬光大,将艺苑佳话垂之久远,其意义远非三言两语所能包容。

如挽鲁迅一联:平生功业尤拉化;旷代文章数阿Q。

如题成都杜甫草堂一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又如题李清照、辛弃疾祠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题蒲松龄故居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寿杜波依斯91 岁寿辰:替有色人种争光,铁中铮铮钦此老;为世界和平努力,东风习习寿期颐。

题我国驻丹麦大使馆:堤外海天催曙色;园中花草颂东风。

1961年,郭沫若到广东佛山参观了民间艺术研究社,并留下了诗句:凭将秋色千张纸,夺取乾坤万象春;神以人灵神已废,而今百姓尽为神。

1962 年秋,茅盾也来到佛山参观,也看了艺术社陈列的秋色、灯色、剪纸等民间艺术品,当看了郭沫若留下的诗句,不禁兴致盎然,诗兴勃发,高兴地答应了该社的请求,留下了墨宝。

茅公挥笔写道:剪纸斗彩,秋色迷人。

并在下面落了款,但却故意留出半幅白纸的空白。

大家对茅公这奇怪的“半幅题词”一时莫名其妙,茅公却笑着说:“留着自有妙用。

”不久,郭沫若第二次来佛山参观,当他看到茅公那“半幅题词”后笑道:“这要考难题了!”说着,他略一思索,便在纸的空白处写道:作字题诗,春风满座。

这与茅公的原句,正好配成一副工整的妙联,上下联相对,用于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非常贴切,这一下,大家才明白了茅公故意空出半幅白纸的用意。

1962年秋,郭沫若到南海普陀山游览,在梵音洞拾到一个笔记本,打开一看,见扉页上写着一副对联:年年失望年年望;处处难寻处处寻。

《千古才情万古对》之骆宾王灵隐对妙句

《千古才情万古对》之骆宾王灵隐对妙句

《千古才情万古对》之骆宾王灵隐对妙句骆宾王灵隐对妙句骆宾王(?—约684年),唐朝文学家。

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唐高宗时历官武功、长安主簿、侍御史,下狱。

获释后出任临海丞。

以诗名世,亦擅文。

其诗擅长长篇歌行,内容多为悲愤之词,亦多个人哀怨,整练缜密,与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被称为“初唐四杰”。

后徐懋功的孙子徐敬业起兵反武则天,他曾为徐敬业作《讨武檄》檄文。

武则天见后大加称赏,认为遗漏如此人才乃宰相之过。

徐敬业起兵失败后,他与徐敬业一同逃往浙江杭州灵隐寺。

徐敬业后来在南岳衡山落发为僧,骆宾王便在灵隐寺剃头出家①。

自此,骆宾王遍游各地名山大川,终于死在灵隐寺。

①另据史载,骆宾王助徐懋功的孙子徐敬业起兵反武则天以后,被李孝逸、魏元忠所率唐军大败,溃逃江都,想出海奔高丽,在海陵因风阻不得起航。

部将王那相将他们斩首降唐,传首东都洛阳。

骆宾王自幼就聪敏过人,很有才气,尤善写诗,被称为“神童”。

骆宾王六七岁时就爱好诗歌,每天读几十首,边读边背,脑子里装满了名人诗句。

他常常喜欢坐在池塘边或溪水畔朗诵古诗。

有一天清晨,溪水清清,绿波荡漾,一群群白鹅和鸭子,尽情地在水面上漂游,活泼又可爱。

岸边的石头上,坐着骆宾王。

他一会儿手捧诗书朗诵一阵,一会儿把两只小脚伸进水里叮咚叮咚地打水玩,白鹅被他双脚撩起的水花吓得仰头逃跑,发出嘎嘎嘎的叫声。

骆宾王看着漂游远去的白鹅,两只红掌不断地拨动,他目不转睛地观察着白鹅的一举一动,不禁叫了起来:“多有趣呀,好看极了!”于是,他经过一番琢磨,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妙笔神诗《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写这首名诗时,骆宾王年仅7 岁。

唐代诗人宋之问有次夜游杭州灵隐寺,见寺内月光皎洁,松筠与泉石互映,树影婆娑可爱,但觉秋气逼人,微有寒色,便信口吟出半联:岭边树色含风冷。

再想得半联,以便合成一副妙对,不料却苦吟不就。

旁有一老僧见状,提醒他说:“风景只在口头,何用如此苦搜?”宋之问听了,不觉暗自吃惊道:“除了卢、骆、王、杨,我也要算做当今一个才子,怎么这老和尚开口就轻薄起来?”欲要呵叱和尚,又觉他说话虽若戏侮,而“风景只在口头”之言,却大有意思,便和气地问道:“师父莫不也会吟诗么?”老僧答道:“老僧诗虽不会吟,但这半联早已代郎君对就了也。

千古才情万古对--李调元妙对称巨擘

千古才情万古对--李调元妙对称巨擘

千古才情万古对--李调元妙对称巨擘《千古才情万古对》--李调元妙对称巨擘清代著名文学家、戏曲理论家和学者李调元(1734—1802年),字羹堂、赞庵、鹤洲,号雨村、童山蠢翁,绵州罗江( 今四川德阳市) 人,是当地颇有盛名的才子,与彭端淑、张问陶并称清代文坛的“蜀中三杰”,后于乾隆年间中进士,历任广东学政、直隶通永道等。

他博学多才,著作等身,共计达50种之多,长于趣对,人称“联坛巨擘”、“唐伯虎式的才子”。

民间至今仍流传着许多关于他智对奇联妙对的故事。

李调元天资聪颖,好学敏求,5岁入私塾读书,听老师教诵《四书》、《尔雅》,即能过目成诵,7 岁时开始写诗,所写五绝《疏雨滴梧桐》云:浮云来万里,窗外雨霖霖;滴在梧桐上,高低各自吟。

很为老师赏识。

乡人均称他是“小神童”。

传说李调元小时候很顽皮。

有一年春天,他随父亲李化楠和老师赵亮外出踏青春游,走到一个名叫百花渠的地方时,老师赵亮见有人正在碾米,触景生情,想到半副好上联,便把李调元拉到跟前说:“我就眼前碾上情景出半联,你敢对否?”李调元很有礼貌地回答说:“请示出句,敢不从命?”老师当即吟半联道:一木压滚调圆(元)。

李调元听出老师有意将自己的名字用谐音嵌入句中,便认真思索着下联。

说来也真巧,他猛一抬头,看见不远处的半山上有一座古庙,庙门前的大木杆上挂着一盏九莲彩灯,于是脱口对道:两石夹柱照(赵)亮。

父亲李化楠听罢暗暗称奇,但觉得儿子直呼老师的名字未免失礼,便斥责道:“怎么如此不懂师长之礼?”老师赵亮倒并未介意,笑了笑说:“师徒对中有师徒名,好,好!只要对句好,并不妨事。

”见老师没有生气,李化楠放了心,不过,他还想再考考儿子,便说:“我也出半联。

若对不出,一并受罚。

”说着,便以农家屋檐下的蛛网为题,念出上联:蜘蛛有网难罗雀。

意思是说,蜘蛛虽善于牵丝结网,但这种网只能网住蚊蝇之类的小虫,怎能网住鸟雀呢?而且语带双关,意在训戒儿子,你小小年纪有多大学问,竟敢对老师不尊不敬?李调元当然明白父亲出句的含义,但他并不示弱,理直气壮地对下联道:蚯蚓无鳞欲成龙。

博文《千古才情万古对》总汇

博文《千古才情万古对》总汇

博文《千古才情万古对》总汇《千古才情万古对》之附录古今绝联待俊彦(一)[精]《千古才情万古对》之附录古今绝联待俊彦(二)《千古才情万古对》之附录古今绝联待俊彦(三)《千古才情万古对》之附录古今绝联待俊彦(四)[精]《千古才情万古对》之毛泽东智对展奇才[精]《千古才情万古对》之郭沫若高才巧对联《千古才情万古对》之蔡松坡趣对见才华[精]《千古才情万古对》之苏东坡奇才对奇对《千古才情万古对》之欧阳修诙谐妙对联[精]《千古才情万古对》之杨大年妙对才高绝[精]《千古才情万古对》之包青天智联破奇案《千古才情万古对》之李群玉出口联珠玉[精]《千古才情万古对》之白居易无言巧对句[精]《千古才情万古对》之李太白奇联见高才[精]《千古才情万古对》之骆宾王灵隐对妙句《千古才情万古对》之王羲之巧制防盗联《千古才情万古对》之鲁迅骋才妙对奇联[精]《千古才情万古对》之刘师亮足称“谐联王”[精]《千古才情万古对》之方尔谦无愧“联圣”名《千古才情万古对》之梁启超妙对才丰赡《千古才情万古对》之孙中山纵横驰才笔《千古才情万古对》之丘逢甲才名震宝岛《千古才情万古对》之康有为“圣人”名不虚《千古才情万古对》之张謇擅对状元传名《千古才情万古对》之钟耘舫不愧“长联王”(上)《千古才情万古对》之钟耘舫不愧“长联王”(下)《千古才情万古对》之张之洞巧对留青史[精]《千古才情万古对》之何淡如智对滑稽联[精]《千古才情万古对》之林则徐妙对传美名[精]《千古才情万古对》之奇联妙对宋湘扬名[精]《千古才情万古对》之李调元妙对称巨擘(上)[精]《千古才情万古对》之李调元妙对称巨擘(下)[精]《千古才情万古对》之王尔烈奇才压三江《千古才情万古对》之刘凤诰智对才过人《千古才情万古对》之蒋士铨巧对传美谈《千古才情万古对》之纪晓岚智对称圣手[精]《千古才情万古对》之郑板桥妙对成佳话[精]《千古才情万古对》之周渔璜才高人称颂《千古才情万古对》之蒲松龄奇联巧妙对[精]《千古才情万古对》之林大钦智勇对奇联[精]《千古才情万古对》之张居正妙对才调高[精]《千古才情万古对》之徐文长趣对传美谈[精]《千古才情万古对》之徐孟初巧对百代传[精]《千古才情万古对》之杨升庵妙对显才智[精]《千古才情万古对》之李梦阳智对才华溢[精]《千古才情万古对》之唐伯虎趣对才不凡[精]《千古才情万古对》之祝枝山妙对播才名《千古才情万古对》之程敏政敏对得佳偶《千古才情万古对》之李东阳首创无情对《千古才情万古对》之丘琼山巧对智超群《千古才情万古对》之于谦智对联传佳话《千古才情万古对》之解大绅不愧大师名[精]《千古才情万古对》之朱元璋妙对天下传《千古才情万古对》之高则诚才高人不怪《千古才情万古对》之苏小妹才思惊须眉[精]《千古才情万古对》之黄庭坚斗对传佳话[精]。

《千古才情万古对》之林则徐妙对传美名

《千古才情万古对》之林则徐妙对传美名

《千古才情万古对》之林则徐妙对传美名林则徐妙对传美名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这是林则徐书写的一副久传不衰的“为学”与“为人”妙联。

林则徐(1785-1850年),字少穆,又字元抚,晚号村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嘉庆进士,入翰林院,曾在浙、苏、鄂、豫、陕、甘等地任职,政绩卓著,后官至湖广、两广、云贵、陕甘总督,清末著名爱国英雄、政治家、外交家,工联语,擅书法,曾与龚自珍、黄爵滋、魏源等人提倡经世之学,清廉正直,关心民瘼,多受谗害,曾被流放新疆,但爱国爱民之心不泯,在新疆勘垦屯田,兴修水利,推广先进生产技术,晚年因病退职还乡,有《云左山房文钞》、《林文忠公政书》、《信及录》、《林则徐日记》等传世。

据说林则徐年幼时即天资聪颖,又勤学苦读,因而智超群才,名扬乡里。

他幼承庭训,4 岁起读书写字,7 岁就已能写出好文章,13岁中秀才,20岁中举人,27 岁中进士。

在村塾读蒙馆时,有一天学馆放学,在回家的路上,他见一群人对着池塘里嬉水游玩的鸭子,正在作对联取乐。

有一个出句说:母鸭无鞋空洗脚。

众人一时对不出好句来,正在踌躇切磋,不料人群后边有一童声顺口对道:公鸡有髻不梳头。

①①关于此联,民间又传为某生对一放鸭老翁出句。

异文联作:鸭婆无鞋勤洗脚;鸡公有髻懒梳头。

众人一听,大为惊异,扭过头来一看,见是幼小的孩童林则徐,更为惊异,无不拍手叫好,一时传为佳话。

有一次,老师出“以”、“之”两字的题目,要求每个学生拟一副对联,将这两个字分别嵌入上下联中。

林则徐稍加思索,最先交卷。

原来他拟的对联是:苟利国家生死以;敢因祸福避趋之。

②②关于此联来历,民间另有一说称为林则徐被充军戍边,与家人告别时口占。

民间所传此联有异文。

作: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意即如果有利于国家,我可以不避生死地去努力从事,怎敢因有祸就避、因有福就趋呢?不仅对仗工整,辞恳意深,而且抒发了他的壮志和抱负,受到先生连声夸赞。

《千古才情万古对》之何淡如智对滑稽联

《千古才情万古对》之何淡如智对滑稽联

《千古才情万古对》之何淡如智对滑稽联何淡如智对滑稽联超常谓之奇,少见谓之怪。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有成千上万历史人物,他们中有德高业伟的圣贤豪杰,有可歌可泣的悲壮英杰,还有为封建正统观念所不容的奇才怪杰。

他们或怀才不遇、孤傲不群、超旷脱俗;或身怀绝艺、风骨凌厉、粪土王侯;或遁迹山林、高歌狂饮、宣泄郁结;或放浪形骸、漫画人生、嬉笑不平。

他们的人格、才情、志趣虽不容于封建正统观念,但却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着特殊的地位。

清末怪才何淡如,便是其中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怪人”。

何淡如(1820-?),本名又雄,字淡如,清朝同治元年中举人,曾一度出任广东省高安县学教谕,其后即在省港以教学为生,曾设馆于香港九龙城之龙津义学,以擅长诙谐对联闻名遐迩。

因他多以方言俗语入联,老百姓都能看懂且无不喜爱,很少写那些文诌诌的言词,故人称“怪联大王”、“滑稽大师”、“广东方言对联之祖”。

孩提时代的何淡如曾拜蔡西湾为师。

一日,师生二人因事一道去猪北窦。

路上,老师想试试何淡如的才学是否有所长进,便以这个非常怪僻的地名:猪北窦。

为出句,命何淡如对出下联。

何淡如知道老师又在“考试”,便狡黠地冲老师笑了笑,大声对道:蔡西湾。

老师斥责道:“怎可直呼为师之名?”何淡如解释说:“学生是在对句呀!”蔡西湾这才恍然大悟,再三琢磨,禁不住哑然失笑。

原来何淡如以“蔡”姓对“猪”( 朱) 姓;“窦”的意思是“洞”,与“湾”正对。

“西”和“北”均系方位词。

此联妙在初看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地名和人名,随口凑在一起,但却工整、自然,无可挑剔。

接着,老师又以何淡如的穿着为题出上联道:皮背心衬绣花雪帽。

何淡如一眼看见老师那常年不离身边的烟袋,脱口对下联道:血牙嘴镶斑竹烟筒。

上下联字字工对。

蔡西湾虽出了两比难度很大的上联,均未能难住何淡如,但却为自己有这样聪明的学生而从心底里感到由衷的高兴。

有一次,何淡如到了广东佛山,更练馆的人得知消息,赶紧抓住机会,托人找到何淡如,请他为“更练馆”写副对子,刻在门上。

关于千古词帝李煜的对联

关于千古词帝李煜的对联

关于千古词帝李煜的对联
李煜,字重光,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文学才子,也是一位在位时沉浸于文学的皇帝。

他在文学领域的成就颇高,被誉为"千古词帝"。

关于李煜的对联,以下是一组可能的表达:
上联:纵横文坛千古独步
下联:才情世界万古流芳
横批:千古词帝
这对联旨在表达李煜在文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强调他在词曲创作方面的独特天赋和卓越成就,将其赞誉为"千古词帝"。

当然,对联的表达方式可以有多种变化,具体表达形式可根据创作者的个人喜好和创作灵感进行调整。

《千古才情万古对》之钟耘舫不愧“长联王”(上)

《千古才情万古对》之钟耘舫不愧“长联王”(上)

《千古才情万古对》之钟耘舫不愧“长联王”(上)钟耘舫不愧“长联王”(上)四川江津(今属重庆),古称江州。

地处泸州、之间,控涪陵、合川之冲,素以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物产丰富而著称于世,闻名天下。

清道光年间,一位名不见经传、事不见史册的“奇人”就诞生在这里。

他就是“对联才子”、“江津才子”、“长联圣手”、“长联王”钟耘舫(1847—?)。

钟耘舫又名钟祖。

之所以说他是个“奇人”,是因为他人奇、诗奇、对联更奇。

他自称“铁汉”,号“铮铮居士”。

他一生怀才不遇,人生道路坎坷,曾因文字切中时弊,揭发贪官污吏而入狱。

他“性情真挚,一生不作欺人语”,“为人豪爽倜傥,性刚简而不能谀”,“一副傲骨直刺贪官酷吏、秽气邪风”,“与人多直言不讳”。

他最爱阅读笔记杂书,对“经典”著作兴趣甚少。

他写的文章光华璀璨,不落俗套。

更为难得的是他最喜欢编撰联语,尤擅长联。

他毕生创作了1850余副对联,无不脍炙人口。

他晚年撰写的212 字的成都望江楼崇丽阁长联闻名遐迩;长达1612字的四川江津临江楼联,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

他的整个生命,与对联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的联笔锐不可当,尽扫绮丽粉饰之风,构思卓然不群,不愧为奇横盖世之作,其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无不与对联息息相关:他因联而扬名,因联而落第,因联而结百年之好,因联而罹祸,最后亦因联而终,有《振振堂文集》为证。

钟耘舫年幼时,尽管家里很穷,但他父亲还是把他送进一间离家不远的塾馆念书。

塾师姓董,原是道光初年的大学士,因触犯朝廷当权者而隐居于江津,并常以当地先贤、曾辅助孔明诸葛亮治蜀的名士、蜀汉大司马董和自比,对其清廉洁己推崇备至。

每当授课之时,总免不了抨击时政,以吐心中不快。

有一天,董先生正给众学童讲《张中丞传后叙》。

之后,塾师问:“他有一句我时时讲起的名言,众学童可曾记得?”学生们听得正入神,老师的突然发问,竟无一人立即回答出来,唯独钟耘舫不慌不忙地站起身来,朗声答道:“杜老夫子言:‘我得志饶君子不饶小人’!”塾师喜不可言,又向学童们突然发问:“杜老夫子之言极是,尔等又何以对君子与小人?”众学童忍不住窃窃私语,有的说,君子可敬,小人可畏;有的则言,君子可饶,小人亦不可不饶;还有的人议论说,孰为君子,孰为小人,实难分明……此刻,钟耘舫欲言又止。

《千古才情万古对》之解大绅不愧大师名

《千古才情万古对》之解大绅不愧大师名

《千古才情万古对》之解大绅不愧大师名解大绅不愧大师名明朝洪武年间,江西吉水出了个著名的神童才子,他姓解名缙( 1369—1415年),字大绅(一作大申),号春雨。

他自幼聪颖好学,不仅才华出众,更以巧对对联见长,被后人尊为“对联大师”。

相传,解缙3岁时,一张口说话就能认出“个”字,4岁即能呀呀诵读诗文,5 岁时有人问他:“小儿何所爱?”解缙当即出口成章,吟诗作答:小儿何所爱?夜梦笔生花。

花根在何处?丹府是吾家。

真个出语不凡,令人惊叹。

到了7 岁,解缙便能赋诗联对,出口成章,文不加点。

15岁那年,解缙由县令出题面试而获“秀才”,成为吉水有名的“神童”。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解缙在江西洪都(今南昌)参加乡试高中“解元”(头名举人);次年参加会试、殿试,高中第七名进士,被朱元璋任命为翰林院庶吉士,后被任命为翰林院大学士,永乐元年(1403年)编撰《明太祖实录》、《烈女传》,之后即开始编撰《永乐大典》。

永乐帝朱棣因此升他为翰林院大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参与最高政务。

后遭诬陷被贬交趾,次年又打入诏狱,永乐十二年(1415 年)被朱高煦、纪纲害死,年仅47 岁。

座落在江西吉水县境文水河畔的文峰山,巍峨挺拔,直插蓝天,犹如一支巨笔蘸云抹雾。

人们称它“巽峰卓笔”。

相传,三国时的关羽死后成仙,腾云驾雾路经这里,座骑赤兔宝马突然被龙华寺的钟声所惊,一蹦九丈高,关羽手中所执马鞭不慎失手颠落。

一声巨响,马鞭将文峰山顶一块青石板裂为两爿,插入其中,瞬间便长出一株青翠粗壮的毛竹来。

当年,吉水县便诞生了一位宰相。

以后,每逢春天,只要石板缝中长出一只春笋,吉水县便会有一名闻名遐迩的人物出世。

于是,吉水县便有了“一门三进士,五里三状元,十里九布政,隔河两宰相”等脍炙人口的传说。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的第二年(1369年),文峰山山巅那块青石板缝里又长出了一只粗壮的春笋。

吉水县的人都高兴地奔走相告:“咱吉水又要出大名人啦!”许多人甚至焚香燃烛,默默祈祷,盼望着幸运儿降落到自己家来。

《千古才情万古对》之奇联妙对宋湘扬名

《千古才情万古对》之奇联妙对宋湘扬名

《千古才情万古对》之奇联妙对宋湘扬名奇联妙对宋湘扬名晚清时,岭南出了一位才子,名叫宋湘(1756-1826 年),字焕襄,号芷湾,性格豪放、诙谐而又嫉恶如仇,人称“神童才子”、“岭南才子”,后考中嘉庆进士,官至湖北督粮道。

他是当时较有名气的诗人,有《红杏山房诗钞》传世,可他的名气,更多的是靠民间流传的关于他对对联的故事而成的。

宋湘出生在广东嘉应州(今梅县市)白渡村。

他自幼聪慧过人,蒙童时就能出口成章,吟诗联对,人呼“小神童”,盛名遍传乡里。

宋湘年幼时虽天资聪颖,但却不爱读书,极贪玩耍,因而经常逃学。

他后来在一首《忆少年》的诗中回忆说:老屋柴扉树打头,青山屋后水门流。

受书十日九逃学,恨不先生命牧牛。

宋湘9岁那年,年关将近,村塾的塾师正忙着向蒙童的家长们索取束与年节例规的赏钱。

宋湘与一帮同学见老师出了门,也就放开胆子在那悬有“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的圣像面前,玩起捉迷藏等游戏来。

不料玩得正在兴头上,不知哪个同学将老师养的一盆水仙花不慎撞翻在地,竟将老师心爱的景德镇名瓷花盆摔成几片。

众同学一个个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宋湘却并不惊慌,他一面叮嘱同学们不要慌张,也不要声张,一面匆忙跑进塾师的厨房,取了些剩粥,拣起破碎的瓷花盆,将就着粘了一番,照原样放回原处。

值得庆幸的是,养水仙花的花盆里只放卵石,不用放水,因而从外表看去,倒没有太显眼的痕迹。

待塾师归来,众学生正在认真温习功课,个个缄口,没有一个玩耍的,但却难免一个个神色紧张。

这引起了塾师的怀疑。

塾师先是在学堂里四处细细查看一番,但并未看出什么破绽,也就难以“兴师问罪”。

此时的局面是,一方面是塾师狐疑、询问的目光;一方面是众学生紧张、怪异的神色,有些学生甚至在窃笑,如同酝酿着一场“好戏”。

相持了一段时间,塾师决定以“敲山震虎”之法,诈一诈学生们,便即情即景借题发挥,出半联让学生们对。

塾师的出句是:童子莫非有诈?罚之可也!众学生闻句,一个个心惊胆颤,相视失色,眼看着就要露馅,受责罚,全不知如何是好。

《千古才情万古对》之张居正妙对才调高

《千古才情万古对》之张居正妙对才调高

《千古才情万古对》之张居正妙对才调高张居正妙对才调高明代大臣张居正(1525—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湖北江陵人,明嘉靖年间中进士,授编修。

后在任官期间,整饬吏治,加强边备,改革漕运,丈量土地,行“一条鞭”法,颇有政绩。

据说他少年时代就非常聪颖,有“神童”之称。

明代嘉靖初年,苏州进士顾出任湖北巡抚。

他视察江陵时,当地正在举行“童子试”。

一向重视人才选拔、培养与教育的顾,欣然前往观看。

他发现有一个小孩,长得乖巧伶俐,实在可爱,便把这小孩唤到身边。

“你叫什么名字呀?”顾和蔼地问。

张居正年龄虽小,却毫不畏惧,朗声答道:“张居正!”顾一听,更加欢喜地说:“好啊!既然居正,将来准能成才!”“老大人请勿戏言!童虽不才,联句属对却略知一二。

”顾听后,对张居正更加喜爱了,说:“那好!我出个对子,你要是对得好,我以金带相赠! ”张居正不慌不忙施礼道:“老大人请赐教。

”顾拉着张居正的小手,出句道:雏凤学飞,万里风云从此始。

这半联正好说到了张居正的心坎里,他稍加思索即高声对道:潜龙奋起,九天雷雨及时来。

顾听后大喜,说:“有才有志,只要永远居正,将是国家栋梁无疑!”说罢,即解下腰间金带相赠。

①①此联在民间传说中有异文。

作:雏凤学飞,万里风云从兹始;潜龙奋起,九天雷雨及时来。

关于顾爱才若渴、识才有眼、选才有道、用才有方的故事,民间流传很多。

如“唯楚有材”、“辟门呼俊”等。

相传明万历年间,湖北天门县出了两个文人,一个是钟惺,一个是谭元春。

他们主张厚今薄古,提倡通俗文学。

成为轰动一时的“竟陵学派”,受到保守势力的围攻。

尤其是竟陵学派自题自挂的“楚有材”3 字匾额,更被保守派视为“大逆不道”、“目空一切”。

顾时任学台,经明察暗访、当面辩论等,发现钟、谭确实有才,对他提出的各种问题均对答如流,头头是道,便力排众议,竭力推荐给朝廷,且认为仅“楚有材”还不够,改之为“唯楚有材”,并为竟陵学派再题一匾:“辟门呼俊”,成为古今佳话。

《千古才情万古对》之李调元妙对称巨擘(下)

《千古才情万古对》之李调元妙对称巨擘(下)

《千古才情万古对》之李调元妙对称巨擘(下)李调元妙对称巨擘(下)李调元因故流放伊犁,不知不觉间已过一年。

这日李调元正在营房枯坐,忽边官派人来传。

李忙整衣入营,边官破例含笑起迎,告知李调元说:“圣上有旨,命使者送来画卷两轴,御酒一坛,敕你分别在画幅上题诗属对,诗须入画,对要切景。

现击鼓三通,音落题成,赐御酒一坛。

如有延误,革去功名,从此不得再谈诗论文属对!”李调元长期来停废吟咏,听了不禁神情为之一振。

边官命人排好书案,将画卷恭摆案上,李调元整冠肃立案旁。

一切就绪,边官传令起鼓,同时命人展开第一幅画轴,但见画幅上一片茫茫沙海,沙海中一峰骆驼在缓缓前行,一人蜷伏驼背,似已入睡。

李调元看罢画卷,顿觉孤独悲凉,于是提笔濡墨,落卷成诗。

乃是一首五言绝句:瀚海无春色,沾衣总是沙。

驼铃沉旷漠,随梦到天涯。

首幅刚一题成,侍者忙又展开第二幅画轴,只见画幅上莽莽接天处,隐隐现出一抹远山和依稀可辨的一角边城,天空中有一行雁群正向远处飞去。

李调元临画凝视,心事浩茫,触动乡思,不禁怆然于怀,立得一联:野阔云垂关塞远;天高风紧雁行斜。

据说当地仰慕李调元才学的士人,曾将此联镌刻于新疆伊犁一古亭楹柱上。

李调元将两幅画题完,第三通鼓尚未过半。

众人从未见过如此捷才,惊叹不已。

特别是京中来使,更是赞叹连声,誉为“神笔”,并高声对众人说:“难怪纪晓岚大学士在圣上面前极力推举,说李学士‘信手拈来都是对,随声吟出也成诗’,真是名不虚传!”说完,忙捧上御酒,奉给李调元。

李调元听来使言及纪晓岚,十分惊讶,忙将来使邀至营房,促膝交谈,详问究竟。

这才了解到这次圣上下诏命他题画的由来。

原来这两幅画都是塞外进贡皇宫的古画,乾隆十分珍爱。

因画上无题,召令纪晓岚题画。

纪晓岚奏称自己离边塞回京多年,对塞外景物已无实感,无实感则不易生情,无情则题不中意,因此,他举荐李调元题写,定能称旨。

并说:“李调元才名,天下倾服,士林交口赞誉‘信手拈来都是对,随声吟出也成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古才情万古对《千古才情万古对》之奇联妙对宋湘扬名奇联妙对宋湘扬名晚清时,岭南出了一位才子,名叫宋湘,字焕襄,号芷湾,性格豪放、诙谐而又嫉恶如仇,人称“神童才子”、“岭南才子”,后考中嘉庆进士,官至湖北督粮道。

他是当时较有名气的诗人,有《红杏山房诗钞》传世,可他的名气,更多的是靠民间流传的关于他对对联的故事而成的。

宋湘出生在广东嘉应州白渡村。

他自幼聪慧过人,蒙童时就能出口成章,吟诗联对,人呼“小神童”,盛名遍传乡里。

宋湘年幼时虽天资聪颖,但却不爱读书,极贪玩耍,因而经常逃学。

他后来在一首《忆少年》的诗中回忆说:老屋柴扉树打头,青山屋后水门流。

受书十日九逃学,恨不先生命牧牛。

宋湘9岁那年,年关将近,村塾的塾师正忙着向蒙童的家长们索取束与年节例规的赏钱。

宋湘与一帮同学见老师出了门,也就放开胆子在那悬有“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的圣像面前,玩起捉迷藏等游戏来。

不料玩得正在兴头上,不知哪个同学将老师养的一盆水仙花不慎撞翻在地,竟将老师心爱的景德镇名瓷花盆摔成几片。

众同学一个个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宋湘却并不惊慌,他一面叮嘱同学们不要慌张,也不要声张,一面匆忙跑进塾师的厨房,取了些剩粥,拣起破碎的瓷花盆,将就着粘了一番,照原样放回原处。

值得庆幸的是,养水仙花的花盆里只放卵石,不用放水,因而从外表看去,倒没有太显眼的痕迹。

待塾师归来,众学生正在认真温习功课,个个缄口,没有一个玩耍的,但却难免一个个神色紧张。

这引起了塾师的怀疑。

塾师先是在学堂里四处细细查看一番,但并未看出什么破绽,也就难以“兴师问罪”。

此时的局面是,一方面是塾师狐疑、询问的目光;一方面是众学生紧张、怪异的神色,有些学生甚至在窃笑,如同酝酿着一场“好戏”。

相持了一段时间,塾师决定以“敲山震虎”之法,诈一诈学生们,便即情即景借题发挥,出半联让学生们对。

塾师的出句是:童子莫非有诈?罚之可也!众学生闻句,一个个心惊胆颤,相视失色,眼看着就要露馅,受责罚,全不知如何是好。

此时的情势是:一边是塾师搜询的目光和洋洋自得的表情;一边是众学生一个个暗暗叫苦。

到底还是宋湘的脑子转得快,在这“关键”时分挺身而出,对句道:先生敢是不才,赏亦难哉!此句对仗工整,贴切自然,且又针锋相对,犀利无比,简直可以说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同学们见老师哑在那里愣住了,无不欢欣鼓舞,那股高兴劲,就甭提有多高了,只见一个个手舞足蹈,离塾而去。

这时轮到塾师叫苦不迭了。

因为这对句不仅使他的“罚之可也”变成了泡影,反倒给他带来新的危机——“赏亦难哉”,何况他正在为收不齐束和年节赏钱而发愁呢!此事和此联若是传到蒙童家长们的耳中,恐怕年节赏钱是无望了。

有一年县考,宋湘不想去应试,家里人逼得他实在没有办法,他才很不高兴地走向考场,但已迟到了,门吏要他答对出对子后才允许入场。

门吏的出句是:急水推沙粗在后。

意在讥讽宋湘面对考试,竟然迟到,不是粗心大意,便可能是没有多少用途的“粗沙”。

宋湘虽不想来参加考试,但面对讥讽却很聪明机灵,当即接口对道:风车放谷瘪先行。

以风车扬谷作比喻,语意双关,意思是说考试不能只看来得早晚,譬如风车扬谷,“先行”者全是“瘪谷”,留在后面的则全是好谷子。

门吏见他这般机灵,对句又针锋相对,寸步不让,信心十足,且言之成理,就高兴地放他进考场应试了。

有一次,宋湘扛着一根甘蔗去赶集,路上见到一位聪明俊俏的村妇,他便故意用扛着的甘蔗撞乱了村妇头上挽着的发髻,村妇出句要他对句赔礼。

出句是:大蔗八尺长,撩动凤髻。

这比出句,字面上看去虽很平常,但内涵却比较复杂,并不那么简单。

“大蔗”谐当地地名“大柘”,“八尺”、“凤髻”均属附近地名。

宋湘答对不出,满脸羞愧。

村妇借机开导宋湘说:“你年龄尚小,不知用心读书,整天调皮淘气,无事生非,将来成人,一事无成,人骂草包,可知羞耻?”村妇一席话,正刺在宋湘痛处。

从此,他才下决心发愤读书。

每个人的成长之路,都不是一路顺风,宋湘也不例外。

他十年寒窗苦读,好不容易才考中秀才,但他却以此自诩学识渊博,才思敏捷,高人一头,常喜欢在乡亲们面前卖弄自己的学问。

久而久之,不免使乡亲们反感。

一天,宋湘见本村一个渔姑,手提竹篮子准备上街卖鱼,便紧走几步,缠住渔姑,又卖弄起自己的学问来。

渔姑素知宋湘秀才的为人,也不想听他胡诌,便打定主意要治治宋湘的“毛病”,当即打断宋湘的话,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秀才大人,看你满腹经纶,我今出个对子,请你来对,如何?”说罢,指指自己手提的鱼篮,吟道:鳅短鳝长鲢阔口。

宋湘听了,抓耳挠腮,面红耳赤,苦思冥想了好一阵,虽然口中念念有词,却怎么也对不出对句来。

渔姑看他窘迫不堪,意犹未了,讽刺道:“你整天摇头晃脑地吟诗作赋,见人就卖弄你的文才,我当你有多么高深的学问呢,闹了半天,却是个绣花枕头——一包草,中看不中吃。

我没时间听你磨牙,还要上街卖鱼呢!”说完,转身快步要走。

宋湘臊得满脸通红,连忙躬身作揖,陪着笑脸说:“小生有眼不识泰山,愿听大姐指教!”渔姑道:“对句我这鱼篮里就有!”宋湘以为鱼篮里真的装有对句,伸过头来看了半天,除了鱼、鳖之外,什么也没有。

渔姑又好笑又好气地斥责道:“说你笨,你越发笨得没治了!”说完,从鱼篮里抓出一只龟、一只鳖、一只蟹,对道:龟圆鳖扁蟹无头。

①①民间流传着许多与此联类似的奇联妙对故事。

一说有个海陵才子,名叫诸葛,狂傲无比,欲与关圣大帝斗对。

首出半联:三道坎前三道坎。

关圣帝对以:五台山上五重台。

海陵才子诸葛又出半联道:三道坎前三道坎,坎坎坎。

关圣帝自知上当,无以为对,从此忌恨海陵才子,认为诸葛太过狂傲,竟敢恃才冒犯神灵,并说海陵才子本应是状元及第,今当削去。

遂派周仓驾舟出半联拦截海陵才子诸葛及众举子所乘上京赶考之船只于无锡湖上。

其出句为:龟圆鳖扁蟹头方,满盘皆壳。

众举子皆不能对,遂将在船舱中熟睡的诸葛唤醒。

诸葛问明出句,略一思忖,即对道:鳝长鳅短鲢嘴阔,一篓无鳞。

周仓听罢,大笑而去。

后来京中开考,试题中果有周仓所出半联。

因知对句的举子太多,诸葛的状元之名被别人占去。

又有民间传说称,海陵才子诸葛即宋湘也。

民间所传同类故事颇多。

一说旧时有一年近六旬的老秀才,一天出门,在路上遇到一个10来岁的小孩,提着一串鳝鱼、泥鳅和鲶鱼,老秀才想买回去美餐一顿。

可小孩说:“我可不卖,我要找人对对子,谁对得出,就白送给他吃。

”老秀才一听,心想,还会有这么便宜的事呀!于是便问这小孩:“你的对子是什么,说出来,我对。

”小孩把手里的鱼略提一提,说:鳝长鳅短鲶大口,一串无鳞。

老秀才一听就愣住了,左思右想怎么也对不出来,但又不愿在一个小孩子面前服输,就推托说有急事要赶快去办,回来再对。

到了傍晚,老秀才还没想好对句,可小孩还等着他呢!他又推说自己在朋友家喝酒喝醉了,第二天再对。

可是,秀才在家里想了半夜,还是没想出来。

到了天亮,他推门出来还在苦想,没留神,撞在一位农夫身上。

农夫问他:“你怎么恍恍惚惚的?”老秀才这才唉声叹气地把对对联的事述说了一遍。

农夫低头一想,笑道:“对句我带着呢!”老秀才惊奇地看着农夫,见他提了一只竹篓,里面装着蚌、田螺、乌龟。

老秀才猛然领悟,立即想出了对句,找到那个小孩,兴冲冲地对道:螺圆蚌扁龟缩头,满篓是壳。

另一说称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某酒店开张时征对。

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地方,过去叫热河行宫。

这片皇家园林宫殿建筑群,从康熙年间开始,到乾隆五十五年建成,共用了80多年时间。

避暑山庄建成后,承德的商业也随之发达起来,一时间店铺林立,竞争也很激烈。

离山庄不远处,新开了一家小酒店,为了招徕顾客,店主在正厅挂出半联征对:一串无鳞,鳅短、鳝长、鲶大嘴。

一看便知这是一家海鲜酒店,店主还不停地宣传,若有对出者,可在酒店白吃一个月。

一时间,门庭若市,有来吃饭喝酒的,也有来应对的,一连好多天,也没有人能对上。

一天,来了一位衣衫褴褛、相貌平常的人,看过出句,要来纸笔,书对道:三元有甲:龟圆、鳖扁、蟹缺头。

对的也是海鲜,不仅含义相关,对仗工整,大有意趣,而且连字体也酷似出句,店主非常惊愕,连忙吩咐“摆酒”,可这位高手,竟不愿留名。

此事一经传播,酒店的生意更兴隆了。

再一说称宗泽少年时对一渔夫出句。

联作:鳝有耳,一篓无鳞,喜曲游,乐钻泥洞;蟹无头,满盆皆壳,善横行,爱藏石缝。

此联上下联末字均为仄声,似不合联律。

宋湘听了,十分佩服,甘拜下风,连声向渔姑赔礼。

渔姑的一副奇联妙对确实治了宋湘的“毛病”,从此,宋湘再也不在人前卖弄了,学习也更加刻苦用功了,终于成为“粤东才子”。

有一天,阿嫂对小叔子宋湘说:“人家都说你是粤东才子,不知是否言过其实。

我今朝临妆时,想到半联,你且对来,也好让我解除对你的疑虑。

”宋湘少年自负,尤其在阿嫂跟前哪肯服输,不假思索地对阿嫂说:“联诗续对,对我来说还不是信手拈来的小事!”阿嫂听罢,并不多言,只是笑一笑,不慌不忙地念出出句:双镜悬台,一女梳妆三对面。

宋湘一听,大感意外,只见他的脸由红润变得苍白,一时竟羞愧得无地自容。

原因是这比出句难度极大,半联的11个字中,嵌入了3个数目字:“双”、“一”、“三”;又用了3个动词:“悬”、“梳”、“对”;首尾还用了4个名词:“镜”、“台”、“女”、“面”,如此虚实夹杂、数字铺陈,是非常难对的。

也难怪宋湘这位“粤东才子”要大感意外了。

宋湘一时苦思不得对句,直后悔自己大言不惭,只好请求阿嫂宽限几天。

过了几天,有一天下午,时临日暮,适值邻人来访,家人上灯伺候,稍顷,客退揖别。

一时间,灯壁摇影,触发了宋湘的灵感,他忍不住举手过头,连声高喊:“找到对句了,找到对句了!”一边喊,一边奔到阿嫂跟前,念出了对句:孤灯挂壁,两人作揖四低头。

②②以灯为题制联者,盛传早先有兄弟2人喜爱对联,常以斗对为乐事。

某日以灯为题吟出句:白蛇渡江,头顶一轮红日。

然久思对句不就。

后目触肉铺的杆秤,激发灵感,遂足对为:乌龙挂壁,身披万点金星。

民间所传又作:白蛇横江,头顶一轮明月;麻鸭渡水,脚踏万顷绿波。

白蟒过江,头顶一轮红日;青龙挂壁,身披万点金星。

与阿嫂的出句珠联璧合,天衣无缝,阿嫂无可挑剔,这才深信小叔子“粤东才子”之称名不虚传。

阿嫂考过小叔子一次,意犹未了,总想寻机会再考小叔子一次。

过了数日,阿嫂又给宋湘出了个题目,她说:“前几天我去看庙会,见那庙里的送子观音香火旺盛,有一妇人自忏久不生子,要为其夫纳妾,为此求签,预卜吉凶。

真是无巧不成书,就在那签筒摇动的声音里,阿嫂我悟得半联:妻娶妾,妻娶妾,签筒摇来妻娶妾。

宋湘一听,不敢大意,可他越思越想,眉头就皱得越紧。

原来这比出句表面上看好像平淡无奇,实则极不寻常,其中前两个“妻娶妾”乃是谐音双关字,一方面具有“妻娶妾”的本意,另一方面谐的是广东梅县地方的客家方言,签筒摇动的声音,就像客家方言中的“妻娶妾”之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