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复习指导:注意构建物理模型

合集下载

2023年高考物理二轮复习核心素养微专题(三)模型建构——板块模型

2023年高考物理二轮复习核心素养微专题(三)模型建构——板块模型

核心素养微专题(三) 模型建构——板块模型【模型解读】滑块和木板组成相互作用的系统,在摩擦力的作用下发生相对滑动,称为板块模型。

板块模型是高中动力学部分中的一类重要模型,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能从多方面体现物理学科素养。

此类模型的一个典型特征是:滑块、木板间通过摩擦力作用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常见类型如下:类型图示规律分析B 带动A木板B 带动物块A ,物块恰好不从木板上掉下的临界条件是物块恰好滑到木板左端时二者速度相等,则位移关系为x B =x A +LA 带动B物块A 带动木板B ,物块恰好不从木板上掉下的临界条件是物块恰好滑到木板右端时,二者速度相等,则位移关系为x B +L =x AF 作用在A 上力F 作用在物块A 上,先考虑木板B 与地面是否有摩擦,然后利用整体受力分析和隔离B 受力分析,分析相关临界情况 F 作用在B 上力F 作用在木板B 上,先考虑B 与地面是否有摩擦,然后利用整体受力分析和隔离B 受力分析,分析相关临界情况【模型1】 物块、木板上均未施加力【典例1】(2022·山东等级考)如图所示,“L ”形平板B 静置在地面上,小物块A 处于平板B 上的O'点,O'点左侧粗糙,右侧光滑。

用不可伸长的轻绳将质量为M 的小球悬挂在O'点正上方的O 点,轻绳处于水平拉直状态。

将小球由静止释放,下摆至最低点与小物块A 发生碰撞,碰后小球速度方向与碰前方向相同,开始做简谐运动(要求摆角小于5°),A 以速度v 0沿平板滑动直至与B 右侧挡板发生弹性碰撞。

一段时间后,A 返回到O 点的正下方时,相对于地面的速度减为零,此时小球恰好第一次上升到最高点。

已知A 的质量m A =0.1 kg,B 的质量m B =0.3 kg,A 与B 的动摩擦因数μ1=0.4,B 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2=0.225,v 0=4 m/s,取重力加速度g = 10 m/s 2。

高考试卷试题复习物理解题中的科学方法构建模型法

高考试卷试题复习物理解题中的科学方法构建模型法

定额市鞍钢阳光实验学校物理解题中的科学方法——构建模型法世界各国的教育概括起来有两大基本模式。

一大模式是以德国教育家赫耳巴特的理论为基础的以学生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为核心的传统教育模式,即知识中心教育模式。

另一种是与之相对应的模式,是以教育家杜威的教育思想为基础的“现代教育”,用当今中国教育界的时尚语言来说,很接近于素质教育模式。

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在做中学”。

杜威提出“以儿童为中心”和“在做中学”的主张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根本特点,它更看重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看重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至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建设,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学生发展的需求。

这是以能力培养和建设为中心的教育模式。

近10多年来,世界各国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21世纪的新型人才,不断探索教学方法的。

先后曾实验了多种教学方法。

其中,20世纪80年代从兴起的“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课堂教学”,在世界教育界影响最为广泛。

“问题解决”是指启发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意识和习惯,并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的,及开放式的。

学生多向思维的意识和习惯的培养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在解决物理问题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方法思路的训练,让学生学会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

已有的基本方法掌握了,思维得到训练,学生多向思维的意识和习惯的培养才不是一句空话。

物理学科难学的原因之一是“多变”。

为了解决多变的物理问题,必须扎实地掌握好其中基本的、不变的知识和方法,进而探索新的知识和方法。

而方法的掌握又比知识显得更为重要。

诸如隔离法、整体法、临界状态分析法、图象法、等效法、构建模型法等等,都是物理学科中应该掌握好的基本方法。

本文拟以构建模型法为例,通过对高中物理中常见的六种模型的分析,说明基本方法的重要性及其构建模型的基本思路。

处理物理问题时,往往要建立起正确的物理模型。

谈高中物理力学三大解题技巧构建

谈高中物理力学三大解题技巧构建

谈高中物理力学三大解题技巧构建
在高中物理力学的学习过程中,解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为了顺利解决物理力学的各种难题,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三大解题技巧构建:
1. 建立清晰的物理模型
在物理力学中,建立一个清晰的物理模型是解题的关键。

在解题时,我们必须要了解题目中所涉及的各种物理量,如力、速度、加速度等等,然后根据这些物理量构建出一个清晰的物理模型。

这个模型应该包含所有的物理量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2. 熟练运用公式
在物理力学中,有很多公式需要熟练掌握。

但是,仅仅知道公式还不够,我们还需要知道公式的应用方法。

因此,在解题时,我们需要根据问题中给出的条件,选择合适的公式,并正确地运用它们。

在运用公式时,我们还需要注意单位的转换,这是一个非常容易出错的地方。

3. 拆分问题思考
有些物理力学问题比较复杂,一下子很难想通,此时,我们可以把问题拆分成若干个子问题,逐一解决。

这样,不仅可以降低问题的难度,还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拆分问题时,我们需要注意每个子问题之间的联系,以确保最终解决了整个问题。

综上所述,建立清晰的物理模型、熟练运用公式和拆分问题思考,
这三大解题技巧是物理力学解题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只有掌握了这些技巧,才能顺利解决各种难题。

2021高考物理二轮复习第二篇模型建构高考必考物理模型学案.doc

2021高考物理二轮复习第二篇模型建构高考必考物理模型学案.doc

模型建构高考必考物理模型模型规律核心素养
1.物理模型:千变万化的物理命题都是根据一定的物理模型,结合某些物理关系和一定的条件,提出所求物理量。

我们解题的过程就是将题目隐含的物理模型还原,求得结果的过程。

物理模型的建构是学好物理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

2.建模型解题的一般步骤:1.素养考查:模型建构为核心素养中科学思维的一个核心要素,旨要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锻炼建构物理模型的能力。

2.命题导向:通过对近几年全国卷高考的分析,物理模型往往隐藏在各种背景之后。

常见的背景主要有在:
(1)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
(2)以高科技知识为背景;
(3)以新闻热点材料为背景。

3.常考类型:按照模型在高考中的出现频次划分:
(1)常考模型:板块模型(包含传送带)、杆轨模型、绳杆模型、弹簧模型(涉及连接体)、抛体模型。

(2)必考模型:板块模型和杆轨模型。

- 1 -。

【高考物理】模型构建:模型03、追及、相遇模型 (解析版)Word(23页)

【高考物理】模型构建:模型03、追及、相遇模型 (解析版)Word(23页)

模型三、追及、相遇模型一、对运动图象物理意义的理解1.一看“轴”:先要看清两轴所代表的物理量,即图象是描述哪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2.二看“线”:图象表示研究对象的变化过程和规律.在v-t图象和x-t图象中倾斜的直线分别表示物体的速度和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运动情况.3.三看“斜率”: x-t图象中斜率表示运动物体的速度大小和方向。

V-t图象中斜率表示运动物体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

4.四看“面积”:即图线和坐标轴所围的面积往往代表一个物理量,但也要看两物体量的乘积有无意义.例如v和t的乘积vt=x有意义,所以v-t图线与横轴所围“面积”表示位移,x-t图象与横轴所围“面积"无意义。

5.五看“截段”,截距一般表示物理过程的初始情况,例如t=0时的位移或速度。

6.六看“特殊点”,例如交点、拐点,例如x-t图像的交点表示两个质点相遇,v-t图像的交点表示速度相等。

二、追及与相遇问题1.分析追及问题的方法技巧可概括为“一个临界条件”、“两个等量关系".(1)一个临界条件:速度相等.它往往是物体间能否追上或(两者)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问题的切入点:(2)两个等量关系: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通过画草图找出两物体的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是解题的突破口.2.主要方法(1)临界条件法:当二者速度相等时,二者相距最远(最近).(3)数学判别式法:设相遇时间为1,根据条件列方程,得到关于t的元二次方程,用判别式进行讨论,者s>0,即有两个解,说明可以相遇两次:若0=0,说明刚好追上或相遇;若A<0,说明追不上或不能相遇.3.能否追上的判断方法物体B追赶物体A:开始时,两个物体相距知若vr=vg时,xu+xo<xy, 则能追上;若vu=ve时,xs+xo=xu. 则恰好不相撞:若v.=vg时,xs+xo>xp, 则不能追上.4.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定要注意判断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经停止运动.1H 21H H v +C.h D【详解】两球同时抛出,竖直方向均做自由落体运动,相等时间内下降的高度相同,两球始终在同一【例2】a、b两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行驶,a做匀速直线运动,两车的位置x随时间t的变化如图所示。

2023年高考物理二轮复习核心素养微专题(一)模型建构——传送带模型

2023年高考物理二轮复习核心素养微专题(一)模型建构——传送带模型

核心素养微专题(一)模型建构——传送带模型传送带是将物体从一处传向另一处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传送装置,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以其为素材的计算题大多具有情境多样、条件隐蔽、过程复杂的特点。

主要知识涉及运动学规律、牛顿运动定律、功能关系等。

常见类型如下:1.水平传送带:项目图示滑块可能的运动情况情境1 (1)可能一直加速(2)可能先加速后匀速情境2 (1)v0>v时,可能一直减速,也可能先减速再匀速(2)v0<v时,可能一直加速,也可能先加速再匀速情境3 (1)传送带较短时,滑块一直减速到达左端(2)传送带较长时,滑块还要被传送带传回右端。

其中当v0>v时,返回时速度为v;当v0<v时,返回时速度为v02.倾斜传送带:项目图示滑块可能的运动情况情境1 (1)可能一直加速(2)可能先加速后匀速情境2 (1)可能一直加速(2)可能先加速后匀速(3)可能先以a1加速后以a2加速情境3 (1)可能一直加速(2)可能先加速后匀速(3)可能一直匀速(4)可能先以a1加速后以a2加速情境4 (1)可能一直加速(2)可能一直匀速(3)可能先减速后反向加速【模型1】水平传送带(2022·重庆模拟)如图为地铁入口安检装置简易图,水平传送带AB长度为l,传送带右端B与水平平台等高且平滑连接,物品探测区域长度为d,其右端与传送带右端B重合。

已知:传送带匀速运动的速度大小为v,方向如图,物品(可视为质点)由A端无初速度释放,加速到传送带速度一半时恰好进入探测区域,最后匀速通过B端进入平台并减速至0,各处的动摩擦因数均相同,空气阻力忽略不计,重力加速度为g。

求:(1)物品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2)物品运动的总时间t。

【解析】(1)设物品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则(v2)2=2a(l-d)μmg=ma联立解得a=v 28(l-d),μ=v28(l-d)g(2)设物品匀加速到v走过的位移为s。

高考物理模型专题归纳总结

高考物理模型专题归纳总结

高考物理模型专题归纳总结一、引言高考物理考试中的物理模型是学生们备考的重点内容之一。

物理模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是解题的关键。

在高考物理考试中,常见的物理模型包括力学模型、电磁感应模型、光学模型等等。

本文将对这些物理模型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广大考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这些知识。

二、力学模型1. 牛顿运动定律模型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是力学模型中最基础的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指出物体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牛顿第二定律则给出了物体力学模型的数学表达式F=ma,其中F为物体所受合力,m为物体质量,a为物体加速度。

牛顿第三定律则说明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等并方向相反的关系。

2. 弹性模型弹簧弹性模型是高考中常见的题型,通过应用胡克定律和弹簧势能公式进行计算。

胡克定律描述了弹簧伸长或缩短的变形与所受力的关系,F=kx,其中F为作用在弹簧上的力,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x为弹簧的伸长或缩短量。

弹簧势能公式为E=1/2kx²,其中E为弹簧的势能。

3. 圆周运动模型圆周运动模型中,角速度、角加速度、圆周位移与线位移的关系是基础内容。

角速度ω定义为角位移θ与时间t的比值,单位为弧度/秒。

角加速度α定义为角速度的变化率,单位为弧度/秒²。

圆周位移和线位移之间的关系为s=rθ,其中s为圆周位移,r为半径,θ为角位移。

三、电磁感应模型1. 法拉第电磁感应模型法拉第电磁感应模型是高考物理中的重要内容,应用于电磁感应的计算和分析。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指出,通过导线的磁通量的变化率产生感应电动势,其大小和方向由导线所围成的回路和磁场变化率决定。

可以通过Faraday公式ε=-dΦ/dt进行计算,其中ε为感应电动势,Φ为磁通量,t为时间。

2. 毕奥-萨伐尔定律毕奥-萨伐尔定律描述了通过导体的电流所产生的磁场与导体所受磁场力的关系。

根据该定律,通过导体的电流所产生的磁场方向垂直于电流方向,其大小与电流强度和导线到磁场中心的距离正比。

高考第一轮物理复习要注意构建物理模型

高考第一轮物理复习要注意构建物理模型

高考第一轮物理复习要注意构建物理模型
题步骤。

审题,无论对于哪一个科目,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是一个挖掘隐含条件,判断定理,公式和结论是否适用的过程。

我们在考试中犯的一些错误有相当是审题不细致的结果。

第一步是审题,第二步是受力分析或过程分析,弄清楚题目表述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涉及到哪几个物理过程,第三步才是根据分析选择适当公式进行计算。

物理复习要注意构建物理模型的讲解内容就是这些,查字典物理网希望对考生复习物理有所帮助。

2019年高考第一轮复习备考专题已经新鲜出炉了,专题包含高考各科第一轮复习要点、复习方法、复习计划、复习试题,大家来一起看看吧~。

高中物理解题模型建构教案

高中物理解题模型建构教案

高中物理解题模型建构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物理知识,正确解决物理问题
2. 学生能够掌握建构解题模型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 学生能够提升解题能力,并在物理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教学重点:
1. 解题模型的建构方法
2. 解题过程中的思维逻辑
3. 解决物理问题的技巧和技术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习题集和解题模型范例
3. 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引导学生回顾物理知识,了解解题模型建构的重要性
2. 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解题模型的建构方法
二、讲解
1. 介绍解题模型的概念和作用
2. 分析解题模型的建构步骤:问题分析、模型设定、求解模型、检验解答
3. 通过实例演示如何建构解题模型
三、练习
1. 让学生尝试解决几道物理题目,提供解题模型构建的指导
2. 学生分组合作,共同构建解题模型并解答问题
3. 教师逐个点评学生的解答,指出解题模型建构的优缺点
四、总结
1. 总结解题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 强调解题模型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练习,在解题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巧
五、作业
1. 布置一些物理练习题,要求学生使用解题模型建构方法解答
2. 要求学生总结解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写成一篇小结
教学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对解题模型的建构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解题思维也得到了进一步培养。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多创设一些解题模型建构的综合性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重要的解题技巧。

2024年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计划和备考指导(二篇)

2024年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计划和备考指导(二篇)

2024年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计划和备考指导一、一轮复习的目标是夯实基础,将原来的基础知识结构、基本概念规律强化温习、理顺成纲。

原来在高一和高二期间的学习是对零碎知识的堆积,现在是把头脑中零碎的堆积转化为图书馆藏书式的条目结构,即第一轮复习要达到的目的。

一轮复习要对教材进一步地熟悉,对基本内容进一步加深认识,只有熟记于心,才能熟能生巧。

这一过程非常重要,对基础好的同学而言这是一个加强和加深的过程,对基础弱的同学则是一个迎头赶上的良好机会。

可以说,这一阶段是高三学生的黄金时段,这一阶段是弥补以前学习中知识上的缺陷和能力中的不足的最好机会。

第一轮的复习虽然是对教材知识的温习,但绝对不是原来课堂内容上的重复,而是理顺各章节的纲领关系,归纳每个部分的处理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要弄清每个章节需要加深的有哪些知识点,以及这些知识点在新高考中是什么样的要求(新《考试说明》没有到位,可按上一年的《考试说明》要求);要了解基本规律的来龙去脉,知道本章节内容和其他章节内容的关联;不仅要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与运用,而且还要弄清概念、规律的形成过程;要通过复习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归纳,连成线、结成网、形成树。

复习中要备好两个本,一是错题本,二是笔记本。

错题本是把做过的题目,包括在平时的考试和自测中,那些做错的和不会做的题收集起来,认真分析错误的原因,明确是属于知识缺陷、理解错误,还是自己一时疏忽看错了题,或是计算失误、书写不当等,自己有何感受和启发,并加以评述和记录,以备以后查看;笔记本不仅是课堂笔记,更重要的是将学过的知识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整理,总结、形成自己所理解的体系,这一过程是将书本由厚读薄的过程,形象地说,就是自己写一本自己看的“书”,自己写的“书”对自己最有用,理解也更深刻,无论什么时候有了新的理解,都及时把它加入到这本“书”里,最终形成网状的知识结构。

复习期间,老师会以纲领为线条进行讲解、以方法为主线进行典例分析。

高三一轮复习中对物理模型构建的应用分析

高三一轮复习中对物理模型构建的应用分析

高三一轮复习中对物理模型构建的应用分析摘要:新课程改革逐渐落实在课堂教学中,物理课堂教学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及创新能力中。

引导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分析类比面对的问题,理清物理情境和物理状态,确定题干中的重点,将主要因素放在重要位置,忽视次要因素,建立学生了解的物理模型,通过自身掌握的知识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

物理模式是物理课堂教学中常见方法,为探究高三复习中有效应用物理模型的对策,本文将浅析建立物理模型的作用,并提出复习课应用物理模型的策略,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有效的掌握物理知识,树立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热情。

关键词:高三复习;物理模型;具体应用高三复习课是教师和学生高度重视的环节,开设复习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总结归纳教材知识点,从而形成系统性的构建,有针对性的开展复习,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物理模式的建立,突出重点内容,建立学生常见的物理模型,以便更好的掌握物理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物理模型,利用物理规律有效解决常见的问题,是物理课堂教学重要环节。

如何建立物理模型,并将其应用在复习中是教师面临的主要难题,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展开深入探讨,让学生可以牢记物理知识,有效解决物理难题。

一、建立物理模型的作用基于广义角度分析,物理学中的长度和物质均可以称为“物理模型”,物理学中的对象状况和研究对象等也可以称为“物理模型”。

基于狭隘角度分析,可以反映特定的物理问题和物理现场的实体和过程也称为“物理模型”。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树立物理思维首先应该明确三方面问题,分别是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状态和研究对象具体变化情况。

针对这一情况,物理模型可以分成实体模型、状态模型和过程模型。

实体模型主要是将复杂化研究对象经过科学转变为理想化研究对象,例如点电荷与质点等物质模型、热力系统和碰撞系统等系统性模式及原子结构和分子环流等结构模型。

状态模型是指利用物理状态参数具体描述研究对象,比如运动状态通过加速度和位置描述。

所谓过程模型主要是将物理过程转变为理想化,构建过程模型。

高考物理复习知识点难点汇总难点30物理模型的构建.doc

高考物理复习知识点难点汇总难点30物理模型的构建.doc

难点30物理模型的构建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新高考更加突出对考住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考查,大量实践应用型、信息给予型、估算型命题频繁出现于卷面,由此,如何于实际情景中构建物理模型借助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则成了一个重要环节.•难点磁场1.(★★★★)如图30-1所示,M为半径R=2m的一段光滑圆槽,4、B两点在同--水'卜面上,且制氏20 cm,将小球由4点释放,则它运动到B点所用的时间为多少?(g取10 m/s2)2.(★★★★★)真空中,速度v=6.4X 107 m/s的电了束水平地射入两平行金属板间,如图30-2所示.极板长度L=8.()X IO2 m,间距〃=5.() X103 m,极板不带电吋,电子束将沿两极板的中线通过,若两极板间加50 Hz的交流电压当所加电压的最人值匕超过某一数值 S时,将开始出现以下现象:电子束有时通过极板,有时间断(不能通过),求“°的大小.•案例探究[例1] (★★★★)如图30-3所示,在光滑的水平而上静止着两小车A和B,在A车上固定着强磁铁,总质量为5kg,B车上固定着一个闭合的螺线管.B车的总质量为10 kg.现给B车一个水平向左的go N・s瞬间冲屋,若两布在运动过程中不发生直接碰撞,则相互作川过程中产生的热能是多少?命题意图:以动量守恒定律、能的转化守恒定律、楞次定律等知识点为依托,考査分析、推理能力,等效类比模型转换的知识迁移能力.错解分析:通过类比等效的思维方法将该碰撞等效为子弹击木块(未穿出)的物理模型,是切入的关键,也是考生思路受阻的障碍点.解题方法与技巧:由于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总是肌碍导体和磁场间相対运动,A、B 两车Z间就产生排斥力,以A. B两车为研究对彖,它们所受合外力为零.动量守恒,当A、B车速度相等时,两车相互作用结束,据以上分析可得:100 ,,v=--------------- =6.7 m/s(加A +加8)从B车运动到两车相对静止过程,系统减少的机械能转化成电能,电能通过电阻发热, 转化为焦耳热.根据能量转化与守恒:1 9 1 . 1 9 1 100 °I 1008忙(也+加B)V,VB= -------- = --------m B 10m/s= 10 m/s,图30-1m v图30-2Q=一计-一(m A+m ff)v2 =- X10X102-- X15X(——)2 J= 166.7 J ~ 2 2 2 2 15[例2] (★★★★★)在原子反应堆中抽动液态金属或在医 疗器械小抽动血液等导电液体时,由于不允许传动的机械部分与 这些液体相接触,常使用一种电磁泵,图30・4所示为这种电磁泵 的结构.将导管放在磁场中,当电流通过导电液体时,这种液体即 被驱动.如果导管屮截面面积为d ・/n 磁场的宽度为乙磁感应强 度为B,液体穿过磁场区域的电流强度为/求驱动力造成的压强差 为多少?命题意图:考杳摄取信息构建模型的实践创新能力.B 级要求.错解分析:考牛•惯于已知物理模型的传统命题的求解,在此无法通过原型启发,将液体类比为磁场中导体,建立起熟知的物理模型,无法使问题切入. 解题方法与技巧:此题的题源背景是电磁泵问题,它的原理是, 当电流流过液体时,液体即为载流导体,在磁场小将受到安培力作用, 力的方向由左手定则判定,所以液体将沿v 的方向流动.液体通电后可 视为导体,从电磁场的原理图中可抽象出如图30-5所示的模型,既通 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模型.以载流导体为研究对彖,根据安培力公式, 载流导体受到的安培力(即液体受力)为:F 二BIh由压强公式,得耳且 S=a • h由①②③得〃二——a •锦囊妙让 理想化模型就是为便于对实际物理问题进行研究而建立的高度抽彖的理想客体.高考命题以能力立意,而能力立意乂常以问题立意为切入点,千变刀化的物理命题都 是根据一•定的物理模型,结合某些物理关系,给出一定的条件,提出需要求的物理量的. 而我们解题的过程,就是将题II 隐含的物理模型还原,求结果的过程.运用物理模型解题的基木程序:(1) 通过审题,摄収题目信息.如:物理现象、物理事实、物理情景、物理状态、物 理过程等.(2) 弄清题给信息的诸因索中什么是起主要因素.(3) 在寻找与己有信息(某种知识、方法、模型)的相似、相近或联系,通过类比 联想或抽象概括,或逻辑推理,或原型启发,建立起新的物理模型,将新情景问题“难题” 转化为常规命题.(4) 选择相关的物理规律求解.图 30-5 ① ② ③•歼灭难点训练1.(★★★★) 一人做“蹦极”运动,用原长15 m的橡皮绳拴住身体往下跃,若此人质最为50 kg,从50 m高处由静止下落,运动停止瞬间所用时间为4 s,则橡皮绳对人的平均作用力约为______________ . (g取10m/s2)2.(★★★★)若正常人心脏在一次搏动中泵出血液70 mL,推动血液流动的平均压强为1.6X104Pa,设心脏主动脉的内径为2.5 cm,每分钟搏动75次,求:(1)心脏推动血液流动的平均功率是多人?(2)血液从心脏流出的平均速度是多人?3.(★★★★)如图30・6所示,一块宽为a、厚为力的金属导体放在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屮,磁场方向与金属导体上下表面垂直•若金属导体中通有电流强度为/、方向H左向右的电流时,金属导体前后两表面会形成一个电势差,已知金属导体单位长度中的自由电了数FI为小问:金属导体前后表面哪一面电势高?电势差为多少?4.(★★★★)冇一种磁性加热装置,其关键部分由悍接在两个等大的金属圆环上的〃根间距相等的平行金属条组成,成“鼠笼”状,如图30-7所示.每根金属条的长度为I,电阻为R,金属环的直径为D、电阻不计. 图屮虚a,线表示的空间范围内存在着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磁场的宽度恰好等于“鼠笼”金属条的间距,当金属环以角速度少绕过两I员1环的闘心的轴00旋转时,始终冇一根金属条在垂直切割磁感线.“鼠笼”的转动由一台电动机带动,这套设备的效率为〃,求电动机输出的机械功率.5.(★★★★)人从一定高度落地容易造成骨折,一般成人胫骨的极限抗压力强度约为1.5X 107 N/m2,胫骨的最小横截面积一般为3.2 cm?.假若一质量为50 kg的人从一定高度双足落地,落地时下蹲其重心又下降15 cm,试计算这个高度超过多大时,就会导致胫骨骨折.6.(★★★★)电磁泵是应用磁力来输送导电液体(如液态金丿瓜、血液等)的装置,它不需要机械活动组件•图30-8是电磁泵输送导电液体原理的示意图,绝缘管道的横截面为边长d=0.3 cm的正方形,导电液体在管中缓缓流动,在管道中取长为L=2.00cm的部分,将它的上下管壁做成可以导电的导体,通以电流/,并在垂直于悸道和电流的方向加一个横向磁场,磁感应强度为B=1.50 T.要在管道中产生4.0X103 Pa 的压强,推动导电液体流动,电流强度/应为多少?图30-8难点30物理模型的构建[难点磁场]1.1.40 S 2.[/0=91V [歼灭难点训练]1.870-880 N2. (1) 1.4W (2) 0」8m/s3. 用左手定则可知,金属导体后表而聚集较多的电子,故前表而电势较高,自由电子 在定向移动过程中受电场力和洛伦兹力作用,于是eE=evB,E= — ,I=nev,由以上三式解得:U=.a ne4. 处于磁场中的金属条切割磁感线的线速度为v=— S 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为 2DE=Blv=——BI3 ・2磁场中导体受到的安培力为F=BIl,克服安培力做功的功率为1P 安=Fv= — F(oD, 2电动机输出的机械功率为P=P 安/ n,联立以上各式解岀P=4nr/R5. 双脚胫骨面积最小处能承受冲击力的最大值F=pS= 1.5X107X2X3.2X1 OJU X103N设人的质量为m,下落的安全极限高度是儿,触地后重心乂下降的高度为h 2.对全过程由动能定理有mg(h }+h 2)-Fh 2=O3如 t (F-mg)h 2 (9.6xl03 -50x10)x0.15 七解倚•: h\= ------------- = ------------------------------------- m=2.7 mmg 50x 106. 在长为L 的一段导电液体,通过电流/时,在磁场中长为。

高考物理证明题解题技巧如何建立物理模型和运用公式

高考物理证明题解题技巧如何建立物理模型和运用公式

高考物理证明题解题技巧如何建立物理模型和运用公式在高考物理中,证明题是考察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能力应用的重要环节。

解答这类题目需要一定的技巧,包括建立物理模型和运用公式。

下面将介绍一些解题技巧,帮助考生在高考物理证明题中取得好成绩。

一、建立物理模型建立物理模型指的是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通过数学模型来描述和解决问题。

在解决高考物理证明题时,建立物理模型非常重要。

首先,要明确问题中所给条件和要求的关系。

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然后,将问题中的实际物理情况转化为数学形式。

可以根据问题中所涉及到的物理量,选择适当的变量进行描述,并建立数学表达式。

如若涉及到了时间,可以选择用 t 表示,质量可以用 m 表示,速度可以用 v 表示等等。

其次,要根据实际情况假设合理的约束条件。

有些问题可能会有一些限制性条件,我们需要根据这些条件进行适当的假设。

例如,如果有摩擦力的存在,可以假设为滑动摩擦力或静摩擦力,取决于具体情况。

最后,要将问题转化为数学方程或不等式的形式进行求解。

根据物理模型,可以得到一系列的方程或者不等式,通过求解这些方程或者不等式,得到问题的解答。

二、运用公式在建立物理模型的基础上,我们需要熟练掌握一些物理公式,以便在解答过程中进行运用。

以下是高考物理中常见的公式。

1. 牛顿第二定律 F = ma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物体受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当物体受到某个力作用时,其受力大小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

2. 动能定理 K = 0.5mv^2动能定理描述了物体的动能与其质量和速度之间的关系。

根据此定理,物体的动能等于其质量乘以速度的平方的一半。

3. 弹性势能公式 Ep = 0.5kx^2弹性势能公式用于描述弹性体的形变与恢复能力之间的关系。

其中,Ep代表弹性势能,k代表弹簧的劲度系数,x代表弹簧的形变量。

4. 万有引力定律 F = G(m1m2/r^2)万有引力定律描述了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物体质量和距离之间的关系。

高三物理构建物理模型创新解题思路

高三物理构建物理模型创新解题思路

构建物理模型:创新解题思路物理模型: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形态、指物理对象:也可以指物理过程:或是运动形式等。

它是物理知识的一种直观表现。

科学家作理论研究时:通常都要从“造模型”入手:利用抽象、理想化、简化、类比等手法:把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抽象出来:构成一个概念、实物、或运动过程的体系:即形成模型。

从本质上讲:物理过程的分析和解答:就是探究、构建物理模型的过程:我们通常所要求的解题时应“明确物理过程”、“在头脑中建立一幅清晰的物理图景”:其实就是指要正确地构建物理模型。

探究、构建物理模型:对于某些简单的问题并不困难:如:“小球从楼顶自由落下”:即为一个“质点的自由落体运动模型”:“带电粒子垂直进入匀强磁场”:即为“质点作匀速圆周运动模型”等:但更多的问题中给出的现象、状态、过程及条件并不显而易见:隐含较深:必须通过对问题认真探究、细心的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后才能构建起来。

一般说来:构建物理模型的途径有四种:1、 探究物理过程:构建准确的物理模型。

例1.两块大小不同的圆形薄板(厚度不计):质量分别为M 和m :(M=2m ):半径分别为R 和r :两板之间用一根长为L=0.4m 的轻质绳相连结:开始时:两板水平叠放在支架C 上方高h=0.2m 处:如图示a 示。

以后:两板一起自由下落支架上有一个半径为R ′(r <R ′<R )的圆孔:两板中心与圆孔中心在同一直线上:大圆板碰到支架后跳起:机械能无损失。

小圆板穿过圆孔:两板分离:试求当细绳绷紧的瞬间两板速度(如图示b )(取g=10m/s 2)点评:本题的整个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⑴.两板自由下落。

(此时两板作为一个整体可抽象为一个质点模型:其自由下落运动过程作为一个自由落体运动模型)⑵.大圆板与支架相碰:且无能量损失:该瞬间的行为可作为一次“弹性碰撞”运动模型:而小圆板继续下落。

⑶.细绳绷紧瞬间:两板通过绳的相互作用获得共同速度:可作为一个“完全非弹性碰撞运动模型。

物理学习技巧:构建基本模型,举一反三

物理学习技巧:构建基本模型,举一反三

物理学习技巧:构建基本模型,举一反三
近些年的高考题不断的推陈出新,将许多生活中的现象与物理知识相结合,加深了试题的难度,相当一部分学生处理起来总是比较吃力。

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的建模能力不够,不能快速地从物理现象中提炼出物理模型,导致无从下手、毫无思路的现象出现。

因此,我们在高三复习过程之中必须强调基本模型的作用,同时要让学生学会从一个模型(一道题)入手,引申出与此相关的模型(题型),提升知识之间的联系,做到举一反三。

小编将从一道复合场经典例题出发,通过改变条件,演变出各种类似的相关模型,希望借此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使学生不仅仅局限于题目本身的问题,并能延伸到与此相关的各类题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1题目及解题过程本题是重力场和电场的复合场中的经典例题,题目
如下:例1如图1所示,一条长为l的绝缘细线,上端固定在O点,下端系一质量为m的带电小球,将它置于一个足够大的匀强电场中,电场大小为E,方向水平向右。

已知当细线离开竖直方向的偏角为α时,小球处于平衡
状态,重力加速度为g,求:(gaosan)(1)小球带何种电荷?带电量多少?(2)若使细线的偏角增大到β,然后将小球由静止释放,则β应为多大时才能使小球到达竖直方向的最低点时速度恰好为零?解析如下:(1)如图2,由受力分析可知,电场力水平向右,因此小球带正电,由平衡条件有:
qE=mgtanα则小球带电量q=(2)可按常规解法求解,如图3所示,从B点到C点过程重力做正功,电场力做负功,由动能定理有mgl(1-cosβ)- qElsinβ=0代入q可求出β=2a我们仔细分析小球的受力情况,发现小球在恒定的重力和电场力以及一直都不做功的绳子拉力作用下运动,与单摆运动类。

高中物理模型的建构及教学方法

高中物理模型的建构及教学方法

高中物理模型的建构及教学方法
高中物理模型的建构及教学方法是指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通过构建物理模型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现象和规律,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和实验能力的教学方法。

在建构物理模型时,需要从实验数据和基本理论出发,逐步建立起模型,并通过实验验证和修正,使其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教学方法方面,需要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思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同时,还需要注重跨学科融合,将物理模型与化学、生物等科学知识相结合,形成更为完整的科学体系。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高考物理复习指导:注意构建物理模型高考复习中,物理备考复习要留意哪些重点难点呢?精
品编辑整理了2019高考物理复习指导:注意构建物理模型,希望能帮助大家做好复习。

在学习物理时,可以借鉴很多学习物理的经验。

按照物理的那一套建立一个知识网络也是必要的。

物理知识大致可分为力学、电磁学、热学、振动与波动学等几大块。

每块内部及各块之间均逻辑地联系在一起。

课本应是我们的立足点。

读书,一定要读透,不要只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地翻一遍;
也不要对知识死记硬背,生吞活剥。

注意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领会:明确各个概念、公式和定律的内涵及外延。

同时还应站在高处,把握整个物理知识体系,从整体上和相互联系上来掌握知识。

整个物理体系,就像一座宏伟的大厦,内部有和谐、完美的结构,每个知识点都有各自的位置,它们背后有相互联系。

归纳和总结的工作,对于理清知识脉络,在头脑中建立一个完整而和谐的知识体系是必不可少的,物理学习的过程重在分析,分析的对了那么解题就不会费太多的时间。

空间想象能力很重要,分析一种运动,有时要借助图形。

但图形是死的,而且一些复杂运动根本无法用图形表示。

这就需要在头脑中建立起物理图景,让物体动起来。

熟练掌握一些经典的物理模型十分有助于分析题目,看清题目本质。

答物理题时要按步骤行事,就是要注意审题和执行严谨的解
题步骤。

审题,无论对于哪一个科目,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是一个挖掘隐含条件,判断定理,公式和结论是否适用的过程。

我们在考试中犯的一些错误有相当是审题不细致的结果。

第一步是审题,第二步是受力分析或过程分析,弄清楚题目表述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涉及到哪几个物理过程,第三步才是根据分析选择适当公式进行计算。

2019高考物理复习指导:注意构建物理模型就分享到这里了,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高考物理复习指导栏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