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淑敏的短篇小说《一厘米》,因其独特的审美体验,娴熟的艺术手法,真实、感人的形象塑造,表达了真挚、细切的人文关注,赢得了广泛的赞誉,被选入教科书作语文教材。但笔者注意到,语文出版社《教师用书》把该小说的主题确定为“这篇小说肯定了主人公对完美的执着和全力以赴的追求,也表达了对不完美的理解与宽容,对正直、善良与责任感的褒扬”(语文版《教师用书》2008年4月版,下同)。在《教师用书》中与之相匹配的“教案示例”,将该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一)整体感知,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懂得要体谅父母,学会宽容,做一个诚实、正直、善良的人。(二)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描写,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三)对作品中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作出初步的评价,交流心得。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种鸟瞰式的阅读视角、全景式的主题设定和一揽无余的教学目标,如果一一落实,恐怕一两课时不能够完成教学任务。或曰:《教师用书》中所提示的主题思想或“教案示例”不过是“一家之言”,只是个“例子”,教师可以对之进行再开发利用,不必吹毛求疵。问题不是这么简单。对于绝大多数语文教师而言,《教师用书》依然是教学的拐杖,是备课、讲课、评改作业最重要的依据。那么,《教师用书》中的瑕疵有必要及时指示与修正。窃以为,作品主题思想以及教学目标的确定,应该按照“课程标准”及单元教学重点来综合考虑,要针对不同主题和艺术特色的教材各取所需,不必面面俱到,搞大一统。笔者也注意到,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含有毕淑敏由小说《一厘米》改编的同名剧本。在同一单元中,其他三篇剧本(或节选)分别是:《威尼斯商人》、《江南小景》和《陈毅市长》。笔者尤为赞赏单元阅读提示——“比较与辨微”中的一段文字:作品浩如烟海,作家灿若繁星。不同作家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所写的作品,在文化内涵、情感表达、写作风格和语言运用等方面有其共同点和不同点。阅读作品,你一定要有一双慧眼,善于比较、鉴别,在不同作品中寻找共同之处,在同类作品中辨析出不同之点,哪怕是微小的区别。而语文出版社《教师用书》为小说《一厘米》设定的主题及教学目标,恰恰忽视了“在同类作品中辨析出不同之点”的阅读要义,使阅读教学的个性湮没在大一统的共性之中。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第二单元是小说单元,这也是九年级以及义务教育第四学段中最重要的一个小说单元,小说常识的学习与归纳要在这里完成。本单元中的小说包括《孔乙己》、《一厘米》、《差半车麦秸》和《清兵卫与葫芦》四篇。可以理解的是,教材的编纂者对于文本组元是煞费苦心了:《孔乙己》突出人物形象,《清兵卫与葫芦》强调故事情节。《差半车麦秸》篇幅冗长且内容庞杂,编入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只能作阅读参考文本(亦或是一次败笔);那么,当代名家精品《一厘米》又旨在探究小说哪一要素的作用呢?答曰:环境——社会环境对于人物思想感情的影响与作用。这样,三篇小说各有侧重点,使小说的文体特色及要素系统地落实到单元教学过程之中。而语文版《教师用书》又恰恰忽视了这一重要环节,使语文版《语文》的编纂者的苦心付水东流。“这篇小说肯定了主人公对完美的执着和全力以赴的追求,也表达了对不完美的理解与宽容,对正直、善良与责任感的褒扬”何自而来?来自于小说主人公对于当代社会环境的探求与追问。据此,我们不妨换个视角读《一厘米》,注重环境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及主题思想表达的重要作用。不错的,按语文版《教师用书》所言,小说《一厘米》以时间为顺序,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在这个过程中,她觉得生活多了几分追求”。这一部分主要写陶影带儿子小也坐公共汽车,不但没有逃票,还为儿子多买了一张票,满足了儿子和母亲的自尊。第二部分:从“今天她领小也到一座巨大的寺院参观”,到“陶影拽着那根淡黄色的塑料尺,仿佛拽着一条冰凉的蟒蛇”。这部分主要写陶影带儿子参观寺院,因买票的事受到儿子的误解。第三部分:从“‘陶师傅,您烙的小火烧穿迷彩服了!’”到全文结束。这一部分主要写陶影经过努力,终于讨回了公道,挽回了做母亲的尊严,保住了她在儿子心目中的完美形象。三个部分又都在表述普通人的自尊问题,都在探寻人在与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的交融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观。陶影带着孩子小也体验过一系列社会环境,使自己和孩子的心灵经历了一次磨洗。而陶影真
正计较的却是社会环境对于孩子不当影响,而她自己作为一个母亲时刻不忘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环境,但在许多环境中,她都无能为力。在公共汽车上,陶影不但没有逃票,还为儿子多买了一张票。她以自己的行为方式满足了自己和儿子的自尊。此刻,她是环境的受益者,也是这一环境的渲染者。不过,在更多的情况却下,人是环境中被动的参与者。陶影带小也参观寺院所体验到的环境就让她尴尬甚至羞愧,这不仅仅是因为计量“一厘米”的误差,更重要的是陶影对多维度的社会环境缺乏必要的认知,当“红衣青年突然声色俱厉”地考问她时,“陶影这才感到自己举动不当”。在寺院这一陌生环境中,她只能是一个被动的屈从者,孩子也成了这一环境的牺牲品。有趣的是,陶影在求证公道的过程中,发现了“健美磅”这样可以制造虚假环境的事物,使她从环境中的困惑中有所悟觉。当然,陶影没有屈服,她以自己的努力讨回了公道。陶影让寺庙公园管理处的领导当着孩子的面澄清事实真相,还自己作为一个母亲的公道。这不难做到。耐人寻味的是,当寺庙公园管理处的领导提出两种赔付设想后,故事的结局让人出乎意料:陶影“把小也推到两位老人面前”,让小也“叫爷爷。”这是陶影为孩子营造的最完美的环境。此时陶影又是环境的渲染者了。这看上去水到渠成,却也是苦心经营所至。这其中还有一处不能忽略的细节:寺庙公园管理处的领导来到家中时,陶影说:“小也,你到外面去玩好吗?”她很在乎环境对于孩子的不良影响。可惜,语文版《教师用书》却忽略了文本中可以重点掘发的教学目标,放弃了对于小说常识、作品构思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探究设计,而倾心于对文本做笼而统之的提炼,贪大求全,使作品的个性湮灭在全面读解之中!“新课标”对于文学作品阅读的陈述是:7.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8.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要了解小说这样文学样式,即有必要读解小说的要素;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就有必要读解环境的要义,更有必要探究“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恩格斯语)的深刻思想内涵。那么,换个视角读《一厘米》,也是“新课标”下教学设计的需要。鉴于此,笔者以为小说《一厘米》的主题思想应该设定为:这篇小说通过主人公陶影对于不同社会环境的体验,表达了对完美的执着追求,赞美了一位母亲的正直、善良和责任感。依据“新课标”三维目标,其教学目标则应该设定为:◆知识与能力 1.了解小说的要素,理解本小说通过环境描写塑造人物形象与表情达意。2.理解小说中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过程与方法1.整体感知文本,并通过研读部分片段,详细讲解这些内容如何表达小说的主旨。2.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加以理解,明白课文中女主人公在不同环境中的作为。3.组织讨论,结合自己的感受,探讨母爱的无私与局限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母爱的无私、苍凉,从内心深处激起对母亲以及其他亲人的热爱。
2.使学生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社会环境对人的成长的巨大作用,引导学生摈弃从社会上沾染的不良习惯与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