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岁的际遇 (1)汇编
十三岁的际遇1

1、品味思考文中抒写北大对自己的巨大影响的精彩语句,积累文中精词妙句。 2、能从作者身上汲取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1、概括这一部分的意思,看看它可以分几层。 2、“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这一句话怎么理解呢? 、作者通过读北大的书和北大的人,形成了对北大的评价,试把这些精彩的语句和语段找出来
而又最终将离开北大的复杂感情。因为北大不仅仅是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 系之舟,比喻不受环境的束缚,始终勇往直前,驶向理想的彼岸的精神。这里用的是比喻的修 3、“十三岁的际遇”使作者有缘“安恬地依偎在未名湖的臂抱里”,但她始终没有安于
时无刻不在追求,向往着大海的波涛,寻求新的开拓和发展,与入学初“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
书馆时,这句誓言“骤然显得苍白无力”,作者“心头涌起一种近乎绝望的感觉” ——没有自 两年学习后,作者变得“沉静、愉悦、安详”,并在第三部分中重提誓言。 ——自信 3、作者通过谈北大的书和人,形成了对北大的评价:(找出文中的句子。答案略) 1、这一部分主要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2、作者说“我是不系之舟”,这个“不系之舟”在文章里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是一只“不系之舟”?
十三岁的际遇 第二部分:写“我”在“北大”三年的学习生活。 图书馆 人(学生、老师) 感受 第三部分:我明确:1、第二部分:写“我”在“北大”三年的学习生活。 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6-9):写北大图书馆给“我”的影响。 层(10-11):写北大的人:同学与老师。第三层(12):总结来到北大两年来的感受――
――难以用“得失”二字来衡量这一段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而格外充实的时光。 上句是作者对北大在学术界、思想界、教育界地位的高度肯定,下句则表达了要为北大创造更
初中语文《十三岁的际遇》(共26张)ppt26

作者简介
田晓菲是在天津成长起来的,在《天津 日报》发表第一首诗,后出版了5本诗集。 以柳溪阿姨为代表的天津一批老作家都曾是 她的忘年交。 田晓菲14岁从天津13中 学直接升入北京大学西语系读英美文学专业。 1991年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获英 国文学硕士,1998年获哈佛大学比较文 学博士学位,此后分别在柯盖德大学和康奈 尔大学任助理教授,2000年开始在哈佛 任讲师。
联想造句: ①自从小心翼翼地佩戴上那枚白色的校徽起,北 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不再是车窗外一掠而过的 建筑,不再是小女孩心中珍藏的梦想,而是需要用全 部清醒的意识来对付的、不折不扣的现实了。 自从____________,____就不再是 ___________________不再是_______________而是 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 膀,摆脱这沉重的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 飞翔! 我渴望___________,渴望_________________, 渴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虽然难以跟她比肩,但我们从她的 成才故事中吸取到的最宝贵的东西就是 自信,执著,大量地阅读、思索,渴望 创造等等。希望大家能学习作者的这些 精神,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己, 使自己早日成为有思想、有觉悟、有知 识、有智慧的人才。
1、不要做刺猬,能不与人结仇就不与人结仇,谁也不跟谁一辈子,有些事情没必要记在心上。 2、相遇总是猝不及防,而离别多是蓄谋已久,总有一些人会慢慢淡出你的生活,你要学会接受而不是怀念。 3、其实每个人都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但并不是谁都有勇气表达出来。渐渐才知道,心口如一,是一种何等的强大! 4、有些路看起来很近,可是走下去却很远的,缺少耐心的人永远走不到头。人生,一半是现实,一半是梦想。 5、你心里最崇拜谁,不必变成那个人,而是用那个人的精神和方法,去变成你自己。 6、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一定要放下。学会狠心,学会独立,学会微笑,学会丢弃不值得的感情。 7、成功不是让周围的人都羡慕你,称赞你,而是让周围的人都需要你,离不开你。 8、生活本来很不易,不必事事渴求别人的理解和认同,静静的过自己的生活。心若不动,风又奈何。你若不伤,岁月无恙。 9、命运要你成长的时候,总会安排一些让你不顺心的人或事刺激你。 10、你迷茫的原因往往只有一个,那就是在本该拼命去努力的年纪,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11、有一些人的出现,就是来给我们开眼的。所以,你一定要禁得起假话,受得住敷衍,忍得住欺骗,忘得了承诺,放得下一切。 12、不要像个落难者,告诉别人你的不幸。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 13、人生的路,靠的是自己一步步去走,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自己的选择。而真正能伤害你的,也是一样,自己的选择。 14、不要那么敏感,也不要那么心软,太敏感和太心软的人,肯定过得不快乐,别人随便的一句话,你都要胡思乱想一整天。 15、不要轻易去依赖一个人,它会成为你的习惯,当分别来临,你失去的不是某个人,而是你精神的支柱;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学会独立行走 ,它会让你走得更坦然些。 16、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对别人要宽容,能帮就帮,千万不要把人逼绝了,给人留条后路,懂得从内心欣赏别人,虽然这很多时候很难 。 17、做不了决定的时候,让时间帮你决定。如果还是无法决定,做了再说。宁愿犯错,不留遗憾! 18、不要太高估自己在集体中的力量,因为当你选择离开时,就会发现即使没有你,太阳照常升起。 19、时间不仅让你看透别人,也让你认清自己。很多时候,就是在跌跌拌拌中,我们学会了生活。 20、与其等着别人来爱你,不如自己努力爱自己,对自己好点,因为一辈子不长,对身边的人好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能够遇见。 21、你的假装努力,欺骗的只有你自己,永远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饰战略上的懒惰。 22、成长是一场和自己的比赛,不要担心别人会做得比你好,你只需要每天都做得比前一天好就可以了。 23、你没那么多观众,别那么累。做一个简单的人,踏实而务实。不沉溺幻想,更不庸人自扰。 24、奋斗的路上,时间总是过得很快,目前的困难和麻烦是很多,但是只要不忘初心,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朝着目标前进,最后的结局交给 时间来定夺。 25、没什么好抱怨的,今天的每一步,都是在为之前的每一次选择买单。每做一件事,都要想一想,日后打脸的时候疼不疼。 26、运气是努力的附属品。没有经过实力的原始积累,给你运气你也抓不住。上天给予每个人的都一样,但每个人的准备却不一样。不要羡 慕那些总能撞大运的人,你必须很努力,才能遇上好运气。
《十三岁际遇》

1971年生,笔名宇文秋水,天津人。 她13岁从天津13 1989 1998年6大学担任客座助理教授。一年后,凭着 浓厚的文化功底,她跳槽到了名气更大的
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 其他文学作品。后来,又学写作,并在初中 时出了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得“世界儿 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
走进作者的理想圣地 ——北大
一、读全文
① 将文中不能理解意思的词语或者是自己认为用得好的 词语划出来。
② 读完每一部分,概括内容要点。
(1)生字词
穹 隆(qióng lóng) 涉足(shè)
徜 徉(cháng yáng) 絮语(xù)
犀 利(xī)
安恬(tián)
撷 取(xié)
比喻生活中种种舒适、安乐的情感。
小结
作者回顾了与北大的渊源,特别是在北 大两年的学习与生活的感受。
表达了热爱北大、赞美北大,以及为了北 大而必将离开北大的复杂感情。
表达了渴望自由飞翔、渴望创造的精神。
并找出表达作者感情的关键句。
(二)如何理解“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 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
说明作者对北大在学术、思想、教育地位上的 高度肯定,下句表达了要为北大创造更辉煌的业绩 的雄心壮志。
(三)田晓菲十四岁不到就被北大录取,两年 的北大生活使她对北大有了更为深刻和丰富的认识, 说说北大是怎样影响田晓菲的?
北大的图书; 北大的人(北大老师的严谨教学,诚恳做人; 北大学生的清新,自由,敏感,言谈犀利,机智, 读书认真。 )
(四)“不系之舟”是什么意思?“我是不系 之舟”与“我的誓言”有何关系?
不靠岸、不停泊的船,象征永不停息的追求。 只有永不停息的追求才能实现自己的誓言。
(五)“纵然岸旁有玫瑰、绿阴、有宁静的港 湾,我是不系之舟”中“玫瑰、绿阴、港湾”比喻 什么?
《十三岁的际遇》作者田晓菲的故事

《十三岁的际遇》作者田晓菲的故事千里追寻,千里相约《读者》2011年第7期千里追寻,千里相约《读者》2011年第7期千里追寻,千里相约《读者》2011年第7期1959年,美国北方大城市巴尔的摩的公共图书馆,在周末时总能迎来一个14岁的少年,他如饥似渴地在里边翻阅各种文学书籍。
少年叫斯蒂芬·欧文,刚跟父母从南方小城搬到这座大城市。
有一天,他的手落到了一本英译唐诗上,这是他从未接触过的东西。
少年急不可耐地翻阅起来,看到初唐诗人宋之问在《陆浑山庄》里这样写道:“源水看花入,幽林采药行。
”他将第一句解释为:“我看着花,进入泉水中。
”但是第二句又是:“我走在幽林中采药。
”人在水中如何采药呢?少年感觉不对,只好回过头来将第一句解释为:“我进入泉水的源头看花。
”这样理解就出现了一个美丽的意境:沿着泉水走入树林的深处,看到源头繁花盛开,四周一片寂静,诗人就在这样的环境里采药。
欧文被这种有意思的语法排列现象迷住了,从此开始阅读更多的汉诗,并研究它们特殊的对偶对仗以及词语活用,一度达到痴迷的程度。
欧文的父亲是个物理专家,他对儿子的爱好隐隐地感到担忧,因为在美国,当时还没有为专门研究汉学的人提供的相关职业。
父亲担心儿子今后无法谋生,劝他改变方向,无奈儿子兴趣巨大,他只好颇为担忧地看着儿子在这条偏僻的路上越走越远。
在汉诗中,欧文尤其喜欢唐诗,在唐朝诗人中他最喜欢李白。
李白奔放多情,这极像他的个性。
成年后的欧文性情激越,行为独特,性喜烟酒,言语诙谐。
他常常夸张地自比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1971年,25岁的欧文到耶鲁大学东亚系攻读文学博士学位,他准备的毕业论文题目为“韩愈与孟郊的诗”,真正开始将他的研究推向中国诗歌史、诗歌理论、文学史、文学理论等深层领域。
就在他将汉学研究确定为终生职业的时候,像是上天注定,在他25岁生日的这天,在遥远的中国,有一对同样喜欢诗歌的夫妇生下了一个女儿,取名叫田晓菲。
在天津文联大院里,田晓菲瞪着黑溜溜的眼珠,看着周围都是舞文弄墨的人,也对文学发生了兴趣。
田晓菲《十三岁的际遇》阅读练习及答案

田晓菲《十三岁的际遇》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文章《十三岁的际遇》,完成15-20题。
(18分)十三岁的际遇田晓菲⑴第一次知道这世界上存在着一个北大,是在我七岁的时候。
那天,偶尔从抽屉里翻出一张泛黄的照片,上面是一片沉静而美丽的湖光塔影。
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似曾相识的风景,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
母亲告诉我:这,就是北大。
十岁,乘汽车从北大校门口经过。
身边的阿姨唤我快看快看,我却固执地扭过头去,口里说着:才不呢!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不就不新鲜了吗?⑵我从未怀疑过我要成为北大的学生。
那份稚气十足的自信,似乎预示了一段奇妙的尘线。
只是我没有想到,我会这么快就实现了童年的梦想;而且,在白驹过隙的弹指一瞬,这已是我来到北大的第三个秋天。
⑶蓦然回首,我仿佛认出了两年前的自己:短短的头发,天真的目光,还不满十四岁,完全是个一脑子浪漫念头的小女孩,对什么都充满了兴趣与好奇。
纷扬的白雪里,依稀看到她穿着蓝色羽绒衣,在结冰的湖面掷下一年雪团般四处进溅的清脆笑声。
如今,秋风又起,树枝树叶交织出金色的穹隆。
落叶遍地,踩上去很柔软,好像此时此刻不胜凉意的心情。
眼看八七级新生穿着军训时领来的绿军衣满校走,我才恍悟到自己已是三年级的老生了。
悄立在朋友般亲切的三十五楼下,不由地感到有些茫然若失……⑷秋天,是成熟的季节了。
我似乎应该对你说点儿什么,北大。
不是已经和你朝夕相处整整两年了吗?不是已经长成停停少女、就要度过自己的十六岁生日了吗?但平时常在嘴边的歌这会儿全都沉默了。
我望着陌生而又熟悉的你,北大,两年里积攒下来的那么多话,竟全部悄悄沉淀了下来。
⑸才进校门,高年级同学就带着我们参观北大图书馆。
⑹当时,好像还看了一个介绍图书馆的纪录片。
入学之初那句颇为雄壮的誓言——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在图书馆大楼的映衬下骤然显得苍白无力。
我紧闭着嘴,心头涌起一种近乎绝望的感觉:四百万册图书!实在难以想象。
十三岁的际遇词

15.反倒 没说你,你反倒更起劲。 16.抱负 远大的抱负 有~ㄧ~不凡。 17. 茫然若失 他的内心仍然有一种茫然若失的感觉。 18.似曾相识 我们似曾相识,一见如故。
19.不折不扣 他是不折不扣的伪君子。 不久前,这里可是不折不扣的战争地带。 20.一视同仁 不管什么样的学生都应该一视同仁。 21.谈笑风生 在谈笑风生中我们知道了此人的背景。 22耳目一新 高科技让人耳目一新。
未名湖景区
未名湖景区是 燕园的主体和 中心,是北大 校园中最美丽 动人的地方。
未名湖 春光
未名湖 之夏
未名湖的秋天
冬天的未名湖
局部探究
朗读第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概括这一部分的意思,看看它可以分几层。
2、作者通过读北大的书和北大的人,形成了对北大的评 价,试把这些精彩的语句和语段找出来。
“真理之光” 四个“开 为学生打开 始”,三个 神奇之窗, “渴望” 展示新世界 对学校评价 “一条生命饱 满的河流…… 向那充满希 望的未来流 淌。” 个人成长 “因浸透了 汗水、泪 水与欢笑 而格外充 实”
“入学之初那句颇为雄壮的誓言……近乎绝望的感 觉”400多万册——近似天文的藏书,展示了知识海 洋的浩瀚。 “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90年前的源头 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不管两岸风景变换, 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拥抱未来的船客,有着代代相传 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把北大比做一条生命饱满的河 流,学生是渴望拥抱未来的船客,老师是辛勤的舵手 和船工。学校、学生、老师三者的关系在这个比喻中 既形象又深刻。
3、从文中找出你喜欢的句子或语段加以点评。
第二部分:写“我”在“北大”三年的学习生活。
《十三岁的际遇》阅读及参考答案

《十三岁的际遇》阅读及参考答案《十三岁的际遇》阅读及参考答案「篇一」① 没有什么使我停留/除了目的/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阴、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
②不止一次把这些诗句悄悄念给你,北大。
千言万语,有时只能凝聚为这最浓最浓的几行。
是的。
我是一叶不系之舟,曾经那样安恬地依偎在未名湖的臂抱里,但我的心无时无刻不在向往大海的波涛。
我没有忘记我的誓言,我渴望发现新的大陆,渴望从海洋深处为你,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
③不过,自7岁起便结识便热爱的地方是永远无法忘记的。
“让我俯首感谢所有星球的相助”,它们使我能在北大校园里度过一生中最美好的时期。
正是在北大,我从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
北大早已不仅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份,一部分的我。
它珍藏在我内心最柔软的角落里,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和幼稚而美好的少年的回忆一起,永远无法分割开来。
④“啊,也许有一天/意志是我,不系之舟是我/纵然没有智慧/没有绳索和帆桅。
”⑤是的,总有一天,北大,我也会离你而去。
你却永远年轻,微笑着拥抱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梦想,激励一届又一届学子的抱负,也抚慰一年又一年桃李开落的惆怅我还会回到你的身边来,是梦是真,又有什么相干!只要像当初一样,在朋友般的35号楼下小立片刻,所有逝去的岁月都会它新开花结果,所有往昔的梦幻都会再现,我将不顾头上苍苍的白发,再次像个16岁的女孩那样,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1.第②段加粗词“这最浓最浓的几行”具体指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2.请看第③段中画线句,明明“北大”是作者的“母校”,却说“不仅仅是”。
请你说一说对“师长”“朋友”“我的一部分”和“一部分的我”的理解,并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3.这几节文字写北大主要采用第几人称?这种写法对内容的表达起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参考答案:1.没有什么使我停留/除了目的/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阴、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
8、十三岁的际遇

解题知文
“际遇”是什么意思?
怎么理解“十三岁的际遇”?
“际遇”是“机遇”“时运”的意思, 多指遇到的好的事情。 “十三岁的际遇”则指作者因少年时发 表了多首较有影响的诗作十三岁时就被 “北大”破格录取一事。
默读课文,划分文章层次
第一段(1—5)写作本文的缘起 第二段(6—12)写“我”在北大两年的学习生 活
它从90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 未来流淌。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 终有着渴望拥抱未来的船客,有着代代相 传的辛勤的舵手和船工。 北大: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 学 生:船客; 老 师:舵手与船工
作者通过谈北大的书和人,形成了对北大的评价:
1、北大为一个渴望以有限的生命拥抱永恒 的小女孩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子,从这微风 吹拂的窗口,透进纯洁的真理之光……北大 为我展示一个动人的新世界…… 2、吸引我的……是北大特有的敏感,特有的纯 洁,言谈的犀利与机智,……为的是永不厌倦 地感受北大清新自由的气氛。 3、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90年前 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
研读第三部分,思考:
1、“不系之舟”是什么意思?“我是不系之 舟”与“我的誓言”有什么关系?
不系之舟,本义指到处漂泊的船,比喻不受 环境的束缚,始终勇往直前,驶向理想的彼 岸的精神。这里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只有永不停息地追求才能实现自己的誓言。
2、“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阴、有宁静的港湾 /我是不系之舟” 中“玫瑰、绿阴、宁静的港湾” 比喻什么? 比喻生活中种种舒适、安乐的情感。
了解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创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 堂,是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 中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1912年改名为 北京大学。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是北大的传统精神。 勤奋、严谨、 求实、创新 是北大的学风。
《十三岁的际遇》

3、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是一只“不系之舟”?
“十三岁的际遇”使作者有缘“安恬地依偎在未名湖的臂抱里”, 但她始终没有安于现状,而是无时无刻不在追求,向往着大海的波涛, 寻求新的开拓和发展。 与入学初“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的誓言相呼应。
第一部分
初识北大
七岁时看照片 十岁时不肯看北大 十三岁时进北大
略写
到北大的感受 初进北大的浪漫与新奇 两年后的成长与成熟 北大的书 :心情变得沉静、愉悦、
展示预习成果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精神的魅力》 ,作者______ 田晓菲 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 , 哈佛大学教授 。本文是为纪念北大_____ 90 周年而 现任___________ 16 岁。 写的文章。当时她年仅____
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白驹过隙( jū,xì ) 蓦然(mò ) 积攒( zǎn )
十三岁的际遇
田晓菲
田晓菲,天津人。五六岁时, 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 他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的 “小书呆子”。在初中时出了她 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得 “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 1985年,十三岁(近十四岁)时, 在天津十三中读初三的她被北京 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又 赴美留学。26岁获哈佛大学比较 文学博士学位,现在哈佛大学任 教。
本文叙写了作者与北大的际遇以及自己在北大的 怀抱中成长的经历,抒发了作者对北大的向往、热爱、 感激和要为北大做出贡献的情意。
努力吧,同学们!
练习:说明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1)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不就“不新鲜”了吗?反问 ( )
(2)中文的、英语的,都在以互不相同的沉默的声音,拟人 向我发出低低的絮语和呼唤。 ( ) 排比
2021完整版《十三岁的际遇》PPT课件5

田晓菲
未名湖
博雅塔
钟亭
图书馆
体育馆
➢创立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 辛 亥 革 命 后 ( 1912 年 ) , 更 名 为 “北京大学”。
➢抗战后南迁,在湖南组成长沙临时大学。 1938年4月,又在昆明组成国立西南联合 大学。
➢北京大学占地面积2.72平方公米。 图书馆藏书703.21万册。
• 我没有向人们说"勿忘我“ • 清晨和黑夜 • 我自生自灭
• 那又有什么要紧? • 阳光妩媚的清晨 • 我会升华成一朵 • 美丽的洁白的云
16.三十岁之前努力犯错,拼命尝试,三十岁之后开始靠岸,学着靠谱。有些事年轻的时候不做,就真的没有机会再去做了。不要怕失败和跌倒了重新再来,只怕把一些期望一直埋在心里,最后 变成了内心时常叨扰的痛。
他们、她们、 它们 ➢人、事物
问题1:文章主要采用第一人称,但有时也与 二、三人称交替使用,为什么不显得混乱?
第1—3段:用了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 并让读者感受到真实、亲切而自然。
第4段:用了第三人称。此时的景与两年前的景 交替出现,使文章显得变化多姿。
第5段:用了第二人称。连用了三个“你”,更直 接、更强烈地抒发了对北大的深情。
➢ 鲁迅、朱自清,徐志摩
田晓菲
1971年生,天津人。 她13岁从天津13中学直接升入北 京大学读英美文学专业,1989年毕 业于北京大学英语系。1998年6月, 田晓菲从哈佛毕业,并获得比较文 学博士学位。 出版作品有《爱之歌》等。
写作背景
1985年,十三岁(近十四岁) 时,在天津读初三的田晓菲被北 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
“和蔼可
向那充满希
亲”“平易近 人”“严谨治 学”“诚恳做人”
十三岁的际遇田晓菲

5、认识世界与人生,让作者看到闪烁着真理之光的宇宙和人 生的全新世界。
图书馆
追寻美梦,探寻世界
开启大门,陶冶性情
打开窗子,追求真理 启迪心智
美好的向往 奋斗的目标
努力吧,同学们!
不靠岸、不停泊的船,象征永不停息的追求。 只有永不停息的追求才能实现自己的誓言。
2、“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阴、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 中“玫瑰、绿阴、宁静的港湾”比喻什么?
比喻生活中种种舒适、安乐的情感。
3、这部分中哪句话与作者的誓言相照应?
4、说北大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如何理解?
说明我与北大已经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展示世界,追求理想
思考:
1、北大的人包括哪些人?他们各自有 什么特点?
2、北大的教风、学风如何?
3、作者对北大是如何评价的?
4、第十二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是 如何理解的?
专注、敏感、纯洁、机智 、犀利
学生
生机勃勃、清新自由
北大人
风格各异
铸就特质
老师
做人诚恳,严谨治学
哦—— 北大,北大 你委于我心的
湖光 塔 影
十三岁的际遇 田晓菲
田晓菲是在天津成长起来的,她4岁时随父 母来天津,在天津市文联大院的地震棚里开始 接触文学,在《天津日报》发表第一首诗,后 出版了5本诗集。天津13中学的校园和居住 过的小海地的一条小河都让她终身难忘。以柳 溪阿姨为代表的天津一批老作家都曾是她的忘 年交。 田晓菲14岁从天津13中学直接升 入北京大学英语系读英美文学专业。1991 年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获英国文学硕士, 1998年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此 后分别在柯盖德大学和康奈尔大学任助理教授, 2000年开始在哈佛任讲师。
七年级语文上册《十三岁的际遇》苏教版课件

《十三岁的际遇》创作背景及意义
创作背景
《十三岁的际遇》是田汉根据自身经历创作的一部自传体小说,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 和少年的成长历程。
意义
该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社会意义。它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扭曲,同时也展现了少年的坚 韧和勇气,对读者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此外,该作品也是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重要课文之一,对于培养学 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02
03
04
我从课文中学到了哪些人生哲 理和成长经验?
我觉得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有哪 些收获和进步?
我认为这篇课文对我有哪些启 示和帮助?
我将如何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 知识和经验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和学习?
提出疑问并寻求解答
在阅读过程中,我遇到了哪些困难和 疑问?
老师和同学给出的答案是否解决了我 的困惑?如果没有,我将如何继续探 究?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
结构清晰
文章以时间为线索,按照作者回忆的顺序进行叙述,整体结构清晰明了。
写作手法多样
作者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关键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特点
田晓菲
文章的主人公,一个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少女形象。她热爱北大,渴望知识, 对未来充满期待。
主题思想探讨和启示
珍惜青春时光
文章通过田晓菲的际遇,告诉我们要 珍惜青春时光,努力学习知识,不断 提升自己。
追求梦想与坚持信念
传承文化与承担责任
作为北大学子,田晓菲肩负着传承文化和承 担责任的重任。这启示我们要有责任感和使 命感,为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贡献自己的力 量。
田晓菲对北大的执着追求和坚定信念 启示我们要有追求梦想的勇气和坚持 信念的决心。
十三岁的际遇 教学件 衡中内部资料

检查预习:
一、给划线的字注音:
呜咽
惆怅 摒弃 际遇
迸溅
积攒 蓦然 尘缘
撷取
樯橹 不系之舟 穹隆
沉淀
骤然 白驹过隙 白驹过隙
二、解释下列词语:
谈笑风生
不系之舟
莫名
惆怅
写作思路
奇妙的北大尘缘 ------热爱北大 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 ------赞美北大 我渴望为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 ------报答北大
1、北大的图书馆有400多万册的藏书,要全部看完几乎是 不可能的,自己在图书馆面前显得很渺小。 2、发一个誓言很容易,但要实现自己的誓言则要付出惊人 的努力,一个誓言和象征知识海洋的图书馆比较起来显得多 么轻微。 3、“我为北大感到骄傲”:北大是中国的最高学府之一, 是知识和学问的象征。 “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我在母校的培育下,刻苦学习, 成为无愧于母校的优秀人才。 4、女孩为自己的无知而难过。没有理解。因为我当时是班上的 佼佼者,根本无法体会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的感觉,下面也谈 到“我似乎也理解了那因为自己的无知而抽泣的女孩”。 5、认识世界与人生,让作者看到闪烁着真理之光的宇宙和人 生的全新世界。
十三岁的际遇
湖 光 塔 影
十三岁的际遇
田晓菲
田晓菲是在天津成长起来的,她4岁时随父 母来天津,在天津市文联大院的地震棚里开始 接触文学,在《天津日报》发表第一首诗,后 出版了5本诗集。天津13中学的校园和居住 过的小海地的一条小河都让她终身难忘。以柳 溪阿姨为代表的天津一批老作家都曾是她的忘 年交。 田晓菲14岁从天津13中学直接升 入北京大学英语系读英美文学专业。1991 年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获英国文学硕士, 1998年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此 后分别在柯盖德大学和康奈尔大学任助理教授, 2000年开始在哈佛任讲师。
【最新2019】十三岁的际遇-优秀word范文 (2页)

【最新2019】十三岁的际遇-优秀word范文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十三岁的际遇
十三岁的际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简单介绍作者田晓菲。
二、默读全文
要求:将文中不能理解意思的词语或者是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划出来,读完
一段,大致的理解一下这一段表达了什么内容,注意勾画那些表现了作者对北
大的感情的语句。
三、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理解文章大致意思
讨论:
1、文章分为独立的三个部分,用空行空开,那么第一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用一个词填在下列横线上:
2、朗读第4段,说说这一段表现了作者回顾进北大两年的生活产生的感受?
3、第二部分从哪些方面写去写北大的?
4、朗读第8、9段,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北大图书馆的感觉,是什么样的感受呢?
5、朗读10、11段
A、第10段第一句话所起的作用是什么?“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人”可以“读”吗?在这里“读”是什么意思?此文的作者又从北大的人身上读出了什么?回忆一下,朱自清从父亲的背景中“读”出了什么?小弗郎士又从韩麦尔
先生身上“读”到了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近晓菲
田晓菲,天津人。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 读了很多诗和其他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的“小 书呆子”。在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 作还获得“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1985年, 十三岁(近十四岁)时,在天津十三中读初三的她 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又赴美留学。 26岁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现在哈佛大学 任教。这篇文章是她十六岁时,也就是她读三年级 时,为纪念北大建校90周年写的。
• 11 茫然若失:心中感到空虚、无所知,好
像失去了什么。
• 12 白驹过隙(xì):白驹,原指骏马,后 比喻日影。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像骏马 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
• 13 通幽曲径:通向幽深去处的曲折小路。
解题知文
“际遇”即“遭遇”之意,不过多指好的。 “十三岁的际遇”则指作者十三岁时就被 “北大”破格录取一事。这是一篇抒情性 很强的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 从七岁到十六岁的一段生活,抒发了对 “北大”的无限感激和热爱之情。
2、找出作者从7岁初知北大到16岁回顾北大的感 情变化,特别是作者进入北大两年来的思想 感情变化。
3、指出这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第一部分:写“我”初识北大和到北大二年来“我”思想感情发生的
7岁:从泛黄的照片中知道北大。
梦想
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
10岁:乘车经过北大校门,固执地扭过头去不看北大。自信 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就“不新鲜”了。
整体感知
自由阅读课文后,以田晓菲的口吻,用 第一人称,按 时间的顺序,以“我与 北大的故事”为题,讲述田晓菲与北大 的故事。
明确:四个阶段(七岁、十岁、 十三岁、即将十六岁)
② 读完课文后,概括内容要点。(段意)
局部探究
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并思考下列问题:
1、概括这一部分的大意,画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 的语句。
局部探究
朗读第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概括这一部分的意思,看看它可以分几层。 2、 “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
这一句话怎么理解呢?
3、作者通过读北大的书和北大的人,形成了对北大的评 价,试把这些精彩的语句和语段找出来。
第二部分:写“我”在“北大”三年的学习生活。
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北 最初的感觉
后来的感情
大 的
个人誓言“苍
开始“进行
书 白无力”,心 探
中感到“近乎 寻”,逐渐
绝望”
变
得“沉静、
北
学生
愉 师长
大 肖 “专注而入迷”悦“绅、士安风详度””
的 像 “高声争论” “谈笑风生”
人
品 质
““敏犀感利””““纯机洁智”“亲”和”蔼“可平易近
“生机勃勃” 人”“严谨治
学”“诚恳做
13岁:到北大读书。
际遇(实现)
16岁:已是来到北大的第三个秋天了。
作者两年来思想感情的变化:
刚进入北大:“一脑子浪漫念头”, “对什么都充满了兴趣与好奇”
入校两年后的秋天:“心情不胜凉意”, 看到新生,感到有些茫然若失。
这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表明了作者通过两年的学习后,感到了自 己的成长和成熟。
第一层(6-9):写北大图书馆给“我”的影响。
第二层(10-11):写北大的人:同学与老师。
第三层(12):总结来到北大两年来学习的感受——难以用 “得失”二字来衡量这一段因浸透了汗水、泪水
与欢笑而格外充实的时光。
怎么理解: “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 到自豪”这句话?
两句相辅相成。上句是作者对北大在学术界、思想界、 教育界地位的高度肯定,下句则表达了要为北大创造更辉煌 的业绩的雄心壮志。
走进作者的理想圣地 ——北大
赏图激志
未名湖景区
未名湖景区是 燕园的主体和 中心,是北大 校园中最美丽 动人
冬天的未名湖
走近北大
北京大学创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第一 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 关。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
田晓菲
走进晓菲
• 作者简介: • 田晓菲,1971年生,笔名宇文秋水,天津人。 • 她13岁从天津13中学直接升入北京大学西语系读
英美文学专业
• 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语系。 • 1998年6月,从哈佛毕业,并获得比较文学博士
学位。毕业后,她应聘到柯盖德大学东亚系担任 客座助理教授。一年后,凭着浓厚的文化功底, 她跳槽到了名气更大的康奈尔大学,任中国古典 文学助理教授。
人”
对学校评价 个人成长
“真理之光” 为学生打开
四个“开
神奇之窗, 始”,三个
展示新世界 “渴望”
对学校评价 个人成长
“一条生命饱 满的河流…… 向那充满希
望的未来流 淌。”
“因浸透了 汗水、泪 水与欢笑 而格外充 实”
作者通过谈北大的书和人,形成了对北大的评价:
1、北大为一个渴望以有限的生命拥抱永恒的小女孩打开了 一扇神奇的窗子,从这微风吹拂的窗口,透进纯洁的真 理之光。……北大为我展示一个动人的新世界……
扎稳马步
读准下列加横线的字
白驹过隙(jū,xì) 蓦然(mò) 积攒( zǎn ) 絮语(xù) 安恬(tián) 樯橹( qiáng ) 惆怅( chóu chàng ) 徜徉(cháng yáng) 摒弃(bìng ) 迸溅(bèng ) 穹隆(qióng) 弹指(tán )撷取(xié) 呜咽(yè) 犀利(xī )
骤然( zhòu)
(2)解释
1 尘缘:尘世的缘分。 2 穹隆:高起而成拱形。 3 呜咽:低声哭泣。 4 迷离: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5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6 徜徉:安闲自在地步行。
• 7 絮语:唠叨的话。 8 撷取:摘取。 9 惆怅:伤感;失意。 10 似曾相识:好像曾经彼此认识。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 作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 地,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北京大学为民 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 进步做出了不可代替的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 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爱国、进步、民主、科 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 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