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鉴赏古文《吴山图记》

合集下载

《吴山图记》归有光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吴山图记》归有光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吴山图记》归有光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吴山图记》是明代散文家归有光所写的一篇文章,主旨在于说明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不忍忘,亦不能自忘于其人。

作品原文:吴山图记吴、长洲二县1,在郡治所2,分境而治;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

其最高者: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3。

尚有西子之遗迹;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4;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5,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6,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7。

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夫令之于民诚重矣8。

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

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

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9,固宜。

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惓惓于此山哉10。

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余年11,而思之不忘,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

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君今去县已三年矣。

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

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词句注释:1、吴:即吴县,在今江苏省东南部。

长洲:旧县名,治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1912年并人吴县。

2、在郡治所:指吴县、长洲的县治同在苏州府。

3、灵岩:在吴县西南邓尉山西,上有馆娃宫、西施洞、吴王井等遗址。

馆娃宫是吴王为西施建造的,因称吴之故宫,今灵岩寺即其遗址。

4、虎丘、剑池、天平、尚方、支硎:皆为吴县境内的名山胜景,并多有古迹遗址。

除剑池外,其余皆为山名。

东晋佛教学徒支道林曾在支硎隐居,相传吴王阖闾葬在虎丘。

5、太湖:湖名,古称震泽,跨苏浙二省,湖中多有小山,是著名的风景区。

6、同年:古时在科举考试中同科考中的人互称同年。

7、高第:此处指官吏考试列入优等。

给事中:官名,掌侍从、规谏,监察六部,纠弹官吏。

《吴山图记》古文赏析

《吴山图记》古文赏析

《吴山图记》古文赏析【作品介绍】《吴山图记》主旨在于说明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不忍忘,亦不能自忘于其人。

全文结构巧妙,层次井然,抒情含蓄。

作者紧扣官与民的关系来展开议论,同时也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家之块垒,真可谓运思良苦。

【原文】吴山图记作者:归有光吴、长洲二县〔1〕,在郡治所〔2〕,分境而治〔3〕。

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

其最高者,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4〕。

而灵岩〔5〕,吴之故宫在焉〔6〕,尚有西子之遗迹〔7〕。

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8〕。

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9〕,七十二峰沉浸其间〔10〕,则海内之奇观矣〔11〕。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12〕,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13〕。

君之为县,有惠爱〔14〕,百姓扳留之〔15〕,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

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16〕。

夫令之于民〔17〕,诚重矣。

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18〕;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

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

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19〕,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20〕,固宜。

而君则亦既去矣〔21〕,何复于此山哉〔22〕?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23〕,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24〕。

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君今去县已三年矣。

一日,与余同在内庭〔25〕,出示此图,展玩太息〔26〕,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震川先生集》卷十六)【注释】〔1〕吴:吴县,今已撤销并入江苏苏州市,为吴中区。

长洲:明代县名,后并入吴县。

明朝二县均属苏州府管辖。

〔2〕郡治所:州府官署所在地,此处是指苏州府治。

吴县和长洲县的衙门也设在苏州城内。

〔3〕治:治理。

〔4〕穹窿:山名,在今苏州市西南。

阳山:在今苏州市的西北。

邓尉:山名,在今苏州市西南,因东汉时邓禹曾隐居此山而得名,山上多梅花。

文言文《吴山图记》古文赏析

文言文《吴山图记》古文赏析

《吴山图记》古文赏析【作品介绍】《吴山图记》主旨在于说明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不忍忘,亦不能自忘于其人。

全文结构巧妙,层次井然,抒情含蓄。

作者紧扣官与民的关系来展开议论,同时也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家之块垒,真可谓运思良苦。

【原文】吴山图记吴、长洲二县〔1〕,在郡治所〔2〕,分境而治〔3〕。

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

其最高者,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4〕。

而灵岩〔5〕,吴之故宫在焉〔6〕,尚有西子之遗迹〔7〕。

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8〕。

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9〕,七十二峰沉浸其间〔10〕,则海内之奇观矣〔11〕。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12〕,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13〕。

君之为县,有惠爱〔14〕,百姓扳留之〔15〕,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

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16〕。

夫令之于民〔17〕,诚重矣。

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18〕;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

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

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19〕,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20〕,固宜。

而君则亦既去矣〔21〕,何复于此山哉〔22〕?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23〕,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24〕。

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君今去县已三年矣。

一日,与余同在内庭〔25〕,出示此图,展玩太息〔26〕,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震川先生集》卷十六)【注释】〔1〕吴:吴县,今已撤销并入江苏苏州市,为吴中区。

长洲:明代县名,后并入吴县。

明朝二县均属苏州府管辖。

〔2〕郡治所:州府官署所在地,此处是指苏州府治。

吴县和长洲县的衙门也设在苏州城内。

〔3〕治:治理。

〔4〕穹窿:山名,在今苏州市西南。

阳山:在今苏州市的西北。

邓尉:山名,在今苏州市西南,因东汉时邓禹曾隐居此山而得名,山上多梅花。

2024年苏州市吴江区九年级中考语文一模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年苏州市吴江区九年级中考语文一模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年苏州市吴江区九年级中考语文一模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基础知识综合1.阅读下面的短文,按要求答题。

山峰眉目含情,碧水波光有意。

苏州就像一朵(bó)________在水上的睡莲。

当淡淡的烟雾从太湖袅袅升起,淡梦一般笼了天际时,苏州变得有些缥缈朦(lóng)________起来。

日出,一处处形状各异的水面像一片片花瓣,泛着粼粼波光。

一个个古村镇风韵绰约,似乎只待丝竹声起,便翩翩起舞。

此时,撑一叶(piān)_______舟在太湖上荡漾,便可见一船船的红菱雪藕被送进了古镇集市。

鲜紫的菱角个儿大,壳薄饱满,用手剥开,里面乳白的菱肉脆嫩甜爽。

雪藕曾是皇宫里的贡品,孔小,质地细腻,清醇甘美。

雪藕光洁的外形常常被比喻为长着皓腕的红粉佳人。

姑苏的妩媚和灵动源于苏州的水,千万年间,苏州水慢慢凝聚成苏州人特有的一种品性、精神和文化。

苏州水看似温婉柔软,可骨子里不乏硬(lǎng)______雄健,足以①、②、③。

苏州的水,是多少年来苏州人追逐美好天堂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汉字。

①(bó)在②朦(lóng)③(piān)舟④硬(lǎng)(2)语段中的画线句有语病,请作修改。

(3)根据语境,下列词语填入横线处,顺序最合适的是()A.①连天下②畅交通③开襟怀B.①开襟怀②连天下③畅交通C.①畅交通②连天下③开襟怀D.①畅交通②开襟怀③连天下二、名句名篇默写2.根据语境,补写出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作品。

胸怀家国天下,肩扛使命担当,是历代爱国文人的本色。

岑参戍边,“将军角弓不得控,”(《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不畏严寒,恪尽职守;苏轼打猎,“,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报效朝廷,壮心不已;(填人名)梦回沙场,“醉里挑灯看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激昂悲壮,渴望建功;文天祥兵败被俘,“?”(《过零丁洋》),舍生取义,视死如归;诸葛亮临危受命,“受任于败军之际,”(《》),心系社稷,忠贞不二。

夫令之于民诚重矣的翻译

夫令之于民诚重矣的翻译

夫令之于民诚重矣的翻译
夫令之于民诚重矣翻译:县令对于老百姓来说,确实是非常重要的。

这句话出自明代归有光的《吴山图记》。

《吴山图记》是归有光应好友魏用晦请托所作的应酬文章,意在颂扬魏用晦做吴县县令时的政绩,描写了魏县令与当地百姓结下的难以忘怀的深厚感情。

《吴山图记》原文节选: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

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

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夫令之于民,诚重矣。

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

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

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固宜。

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惓惓于此山哉?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

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君今去县已三年矣。

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高中语文】明清古文习题训练四含答案

【高中语文】明清古文习题训练四含答案

吴山图记归有光吴.长洲二县,在郡治所,分境而治。

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

其最高者,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

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尚有西子之遗迹。

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

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

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

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夫令之于民诚重矣。

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

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

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①于浮屠②.老子之宫也,固宜。

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惓惓③于此山哉?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

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君今去县已三年矣。

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注:①尸祝:本指古代祭祀时担任尸和祝的两种人,为“崇拜,祝福”的意思。

②浮屠:梵语的音译,这里指佛教。

③惓惓:诚恳殷切的意思。

1.请写出高中课本中所学的归有光的散文名篇(1分)2.第一段主要写了吴县的□□□□(2分)3.第二段中“好事者绘《吴山图》”的目的是(请用自己的语言回答)(2分)4.对“夫令之于民诚重矣。

”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那命令对于百姓来说确实很重要。

B.那命令对于百姓来说就像诚信一样重要。

C.县令对于当地百姓确实很重要。

D.县令对于百姓的诚实起到重要作用。

5.本文是一篇“记”,具有叙议结合的特点。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赏析。

(4分)答案:1.《项脊轩志》(1分)2.名胜奇观(风景名胜.山水奇观)(2分)3.把它作为纪念品送给将要离任的县令魏用晦。

(2分)4.C (3分)5.参考答案:本文通过记叙吴县百姓绘《吴山图》赠县令和县令求作者为《吴山图》作记的事情,表现了贤明的县令与百姓之间互相怀念的深厚情感。

四川省阆中中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四川省阆中中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阆中中学校2024年秋初2022级期中学习质量监测语文参考答案1.D 【解祈】A项,“瞥”应读作“piē”;B项,“娉”应读作pīn“箴”应读作“zhēn”,“剥”应读作“bō”:C项,“麾”应读作“huī”。

2.A 【解析】B项,“尊”应写作“遵”:C项,“尽”应写作“烬”:D项,“祥”应写作“详”,“雀”应写作“鹊”。

3.B 【解析】B项,“断章取义”指不顾全篇文童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箕中的一段或一句。

该成语为贬义词,此处褒贬不当。

4.D5.A 本题考查中心论点的概括。

通读全文,梳理脉络,分清层次,综合考虑,提取要点,第①至③段引出了“总有一些东西,越久越有力量”的观点。

第④至⑥段分别从“读书的价值”“善良的力量”“吃苦的回报”三个方面论证了文章题目所说的“这些坚持越持久越有力量”,故概括而得“坚持读书,坚持善良,坚持吃苦,越持久越有力量”。

选项A准确概括了这一中心论点。

其他选项要么是文章的具体论述内容,要么是对某一段落的总结,未能全面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故选A。

6.D 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理解。

A.结合第④段画线句“不用着急,要给自己一点时间,因为教育是一坛越陈越香的酒,也是受益终身的一场自我投资。

如果育人像栽树,一年的树丛只能用作柴火,十年的树木却可能成为栋梁”可知,此处把教育比作“越陈越香的酒”,把育人比作“栽树”,此处用“酒”“栽树”来比喻论证“请不要怀疑读书的价值”,因此“引用论证”不对,应是比喻论证,此项表述有误;B.结合第④段画线句“不用着急,要给自己一点时间,因为教育是一坛越陈越香的酒,也是受益终身的一场自我投资。

如果育人像栽树,一年的树丛只能用作柴火,十年的树木却可能成为栋梁”可知,此项应是采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把教育比作“越陈越香的酒”,把育人比作“栽树”。

论证的观点不对,应是“请不要怀疑读书的价值”,此项表述有误;C.结合第④段画线句“不用着急,要给自己一点时间,因为教育是一坛越陈越香的酒,也是受益终身的一场自我投资。

欧阳修《醉翁亭记》和归有光《吴山图记》文言文比较阅读及译文

欧阳修《醉翁亭记》和归有光《吴山图记》文言文比较阅读及译文

欧阳修《醉翁亭记》和归有光《吴山图记》文言文比较阅读及译文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余同年①友魏君用晦②为吴县③,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④。

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⑤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夫令⑥之于民诚重矣。

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

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

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

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节选自归有光《吴山图记》,有删改)【注】①同年:古代在科举考试中同时被录取的人互称同年。

①魏君用晦:即魏用晦,人名。

①为吴县:担任吴县县令。

①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因为考核优异而被召入京中做给事中。

给事中,官职。

①扳:通“攀”,牵,引。

①令:县令。

下文的“令”同此。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佳木秀.而繁阴秀:(2)泉香而酒洌.洌:(3)颓然..乎其间者颓然:(4)太守之乐.其乐乐:(5)君今去.县已三年矣去: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023年四川省达州市中考语文真题(含答案)

2023年四川省达州市中考语文真题(含答案)

2023年四川省达州市中考语文真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锃.亮(zèng)苍劲.(jìn)虔.诚(qián)忍俊不禁.(jīn)B.秀颀.(qí)龟.裂(jūn)诓.骗(kuāng)恹.恹欲睡(yàn)C.驰骋.(chěng)漩.涡(xuán)拮据.(jū)自惭形秽.(huì)D.拜谒.(yè)雾霭.(ǎi)妥帖.(tiē)名副.其实(fú)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此后,我生命中有很多时刻,面对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或者一个令人畏惧的情境,当我感到惊慌失措时,我都能够轻松应对。

B.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C.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D.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练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八台山远山含翠,溪水潺潺,奇峰怪石,云蒸霞蔚,游客无不感叹大自然的巧夺天...工.。

B.近日,全国首个巴文化遗址博物馆——罗家坝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

开馆当日,可谓万人空巷....。

C.东风浩荡征帆劲,大潮奔涌奋楫先。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责无旁贷....的责任。

D.毕业典礼上,校长热情洋溢地说:“同学们,你们应以无所不为....的胆识,披荆斩棘,勇攀人生高峰。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近日,大熊猫和花“火出圈”,先后多次登上热搜,“去成都看花花”已成为时下潮流。

B.为表彰先进,引导和激励广大妇女,相关部门授予黄园等10人“四川省三八红旗手标兵”。

2023年四川省达州市中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3年四川省达州市中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达州市2023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
说明:本考试为闭卷考试,全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本试卷共12页。
温馨提示:
1.答题前,考生需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正确填写在答题卡对应位置。待监考老师粘贴好条形码后,再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信息与自己准考证上的信息是否一致。
C.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高标准农田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进。
D.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青少年,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中华文化。
5.默写古诗文。
(1)__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2)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译文:祭祀用的牲畜、玉和丝织品,不敢随意增加,一定按照实情报告给神灵。
C.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译文:天子被感动,表情严肃起来,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
D.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译文:将军周亚夫手执兵器行礼说:“穿戴着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用军礼参见。”
一、积累·运用(3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锃亮(zèng)苍劲(jìn)虔诚(qián)忍俊不禁(jīn)
B.秀颀(qí)龟裂(jūn)诓骗(kuāng)恹恹欲睡(yàn)
C.驰骋(chěng)漩涡(xuán)拮据(jū)自惭形秽(huì)
D.拜谒(yè)雾霭(ǎi)妥帖(tiē)名副其实(f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规范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对应的框内,超出答题区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吴山图记

吴山图记

吴山图记古代文化0105 0940吴山图记归有光【介绍】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号震川,昆山(今属江苏省)人,明代散文家。

论文推崇唐宋作家,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被称为“唐宋派”。

所作散文,朴素简洁,善于叙事,颇受时人推重。

著有《震川先生集》。

【题解】吴山,在江南苏州府吴县境内。

明魏用晦为吴令,升给事中,吴人绘《吴山图》赠之。

后在京,以此图求有光作记。

写了这篇文章。

文章中流露了普通老百姓对贤明官吏的期望。

旨在说明“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

文辞委婉,感情真挚,充分体现了归有光散文的特色。

【原文】吴、长洲二县〔1〕,在郡治所〔2〕,分境而治〔3〕。

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

其最高者,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4〕。

而灵岩〔5〕,吴之故宫在焉〔6〕,尚有西子之遗迹〔7〕。

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8〕。

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9〕,七十二峰沉浸其间〔10〕,则海内之奇观矣〔11〕。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12〕,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13〕。

君之为县,有惠爱〔14〕,百姓扳留之〔15〕,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

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16〕。

夫令之于民〔17〕,诚重矣。

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18〕;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

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

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19〕,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20〕,固宜。

而君则亦既去矣〔21〕,何复于此山哉〔22〕?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23〕,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24〕。

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君今去县已三年矣。

一日,与余同在内庭〔25〕,出示此图,展玩太息〔26〕,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震川先生集》卷十六)【注释】〔1〕吴:吴县,今已撤销并入江苏苏州市,为吴中区。

鉴赏古文《吴山图记》-古文观止

鉴赏古文《吴山图记》-古文观止

鉴赏古文《吴山图记》【作品介绍】《吴山图记》主旨在于说明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不忍忘,亦不能自忘于其人。

全文结构巧妙,层次井然,抒情含蓄。

作者紧扣官与民的关系来展开议论,同时也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家之块垒,真可谓运思良苦。

【原文】吴山图记作者:归有光吴、长洲二县〔1〕,在郡治所〔2〕,分境而治〔3〕。

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

其最高者,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4〕。

而灵岩〔5〕,吴之故宫在焉〔6〕,尚有西子之遗迹〔7〕。

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8〕。

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9〕,七十二峰沉浸其间〔10〕,则海内之奇观矣〔11〕。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12〕,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13〕。

君之为县,有惠爱〔14〕,百姓扳留之〔15〕,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

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16〕。

夫令之于民〔17〕,诚重矣。

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18〕;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

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

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19〕,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20〕,固宜。

而君则亦既去矣〔21〕,何复于此山哉〔22〕?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23〕,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24〕。

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君今去县已三年矣。

一日,与余同在内庭〔25〕,出示此图,展玩太息〔26〕,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震川先生集》卷十六)【注释】〔1〕吴:吴县,今已撤销并入江苏苏州市,为吴中区。

长洲:明代县名,后并入吴县。

明朝二县均属苏州府管辖。

〔2〕郡治所:州府官署所在地,此处是指苏州府治。

吴县和长洲县的衙门也设在苏州城内。

〔3〕治:治理。

〔4〕穹窿:山名,在今苏州市西南。

阳山:在今苏州市的西北。

邓尉:山名,在今苏州市西南,因东汉时邓禹曾隐居此山而得名,山上多梅花。

2023年四川达州市中考语文真题+答案详解

2023年四川达州市中考语文真题+答案详解

2023年四川达州市中考语文真题+答案详解(真题部分)说明:本考试为闭卷考试,全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本试卷共12页。

温馨提示:1.答题前,考生需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正确填写在答题卡对应位置。

待监考老师粘贴好条形码后,再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信息与自己准考证上的信息是否一致。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规范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对应的框内.....,超出答题区答案无效。

在草稿纸、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保持答题卡整洁,不要折叠、弄破、弄皱,不得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等。

4.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及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运用(3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锃.亮(zèng)苍劲.(jìn)虔.诚(qián)忍俊不禁.(jīn)B. 秀颀.(qí)龟.裂(jūn)诓.骗(kuāng)恹.恹欲睡(yàn)C. 驰骋.(chěng)漩.涡(xuán)拮据.(jū)自惭形秽.(huì)D. 拜谒.(yè)雾霭.(ǎi)妥帖.(tiē)名副.其实(fú)2. 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此后,我生命中有很多时刻,面对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或者一个令人畏惧的情境,当我感到惊慌失措时,我都能够轻松应对。

B. 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C.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D. 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练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八台山远山含翠,溪水潺潺,奇峰怪石,云蒸霞蔚,游客无不感叹大自然的巧夺天工....。

山西省太原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山西省太原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山西省太原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在“唐宋视野”里,诗歌发展的顶点是“盛唐”。

严格来说,这“盛唐”很难成为真正的史学概念,它本来就是一个诗歌批评的术语,移用于史学,大抵指唐玄宗领导的开元、天宝时期。

此时“科举-文官”体制尚未完善,朝廷成为宗室、外戚、宦官活跃的舞台。

他们意图堵塞士人正常升进的通道,使大部分士人不能循正常途径满足自己的人生期待,“盛唐”也因此成为传奇性登峰造极的时代。

“盛唐”的代表性诗人李白,正可看成传奇性的标志,他一身都是故事,一生都是传奇,他在一辈子怀才不遇中幻想着风云际会的奇遇,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是李白诗最显著的特色。

李白的情况可能比较极端,但唐代的科举之路确实过于狭窄,能走通这条路的士人不多,所以传奇性经历被这个时代所崇尚。

到了北宋以后,科举的录取人数年均超过了百人,大部分诗文作者都有了通过科举出仕的文官身份,他们的人生道路,随着“学校-科举-文官”制度的成熟而显得常规化。

这情形看来也有利有弊:一方面我们感到宋代是最优待文人的一个朝代,另一方面宋代文人自己就慨叹“诗穷而后工”,日子太好过了,就写不出好诗。

常规化生活状态下写作的诗歌,所谓“日常化”倾向,几乎是迎面而来的。

“日常化”也就意味着“传奇性”的消失,那对于宋代诗人来说,在越来越常规化的人生道路上,在不得不倾向“日常化”的诗歌吟咏中,如何能够超越平庸?这个问题对现代人也有效,可以说,宋代诗人已经开始跟现代人一样面对这个问题。

有时候,他们写常见的意思,也要追求新颖的表达效果,如惠洪《冷斋夜话》举例说:造语之工,至于荆公、东坡、山谷,尽古今之变。

荆公曰:“江月转空为白昼,岭云分暝与黄昏。

”东坡《海棠》诗曰:“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山谷曰:“此皆谓之句中眼。

”王安石和苏轼的这些诗句,确实都有很精彩的构思:不说月光皎洁、岭云浓重,而说月光把夜空变成了白昼,岭云把暝色分给了黄昏;夜里赏花需要燃烛,却说燃烛是因为怕花睡去。

2023年四川省达州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3年四川省达州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乙】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1)解释文中加点字词。
①皆胜地也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百姓扳留之不能得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而有辱也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固宜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为下列句子断句。(标两处)
D.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练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八台山远山含翠,溪水潺潺,奇峰怪石,云蒸霞蔚,游客无不感叹大自然的巧夺天工。
B.近日,全国首个巴文化遗址博物馆——罗家坝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开馆当日,可谓万人空巷。
(选自达州日报2023年4月21日第一版和人民日报客户端)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主要内容。(30字以内)
(2)学校决定七年级全体同学于6月2日下午3点在学术报告厅观看电影《周永开》。请你以学校团委的名义于2023年6月1日在学校通知栏写一则观影通知。
通知
(3)观影后,七年级开展了“学榜样精神,做时代青年”对联擂台赛。某同学写出上联后久久未能对出下联,请你根据上述材料帮帮他。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归有光《吴山图记》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归有光《吴山图记》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吴山图记作者:归有光吴、长洲二县〔1〕,在郡治所〔2〕,分境而治〔3〕。

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

其最高者,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4〕。

而灵岩〔5〕,吴之故宫在焉〔6〕,尚有西子之遗迹〔7〕。

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8〕。

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9〕,七十二峰沉浸其间〔10〕,则海内之奇观矣〔11〕。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12〕,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13〕。

君之为县,有惠爱〔14〕,百姓扳留之〔15〕,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

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16〕。

夫令之于民〔17〕,诚重矣。

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18〕;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

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

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19〕,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20〕,固宜。

而君则亦既去矣〔21〕,何复于此山哉〔22〕?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23〕,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24〕。

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君今去县已三年矣。

一日,与余同在内庭〔25〕,出示此图,展玩太息〔26〕,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震川先生集》卷十六)【注释】〔1〕吴:吴县,今已撤销并入江苏苏州市,为吴中区。

长洲:明代县名,后并入吴县。

明朝二县均属苏州府管辖。

〔2〕郡治所:州府官署所在地,此处是指苏州府治。

吴县和长洲县的衙门也设在苏州城内。

〔3〕治:治理。

〔4〕穹窿:山名,在今苏州市西南。

阳山:在今苏州市的西北。

邓尉:山名,在今苏州市西南,因东汉时邓禹曾隐居此山而得名,山上多梅花。

西脊:又称西碛山,在邓尉山西。

铜井:又称铜坑山,亦在今苏州市西南,以产铜而得名。

〔5〕灵岩:山名,在今苏州市木渎镇,又名石鼓山、研石山、象山、石城山。

〔6〕吴之故宫:春秋时吴国君主夫差曾在灵岩为西施建馆娃宫。

《吴山图记》原文、译文及赏析

《吴山图记》原文、译文及赏析

《吴山图记》原文、译文及赏析《吴山图》是吴县百姓送给离任县令魏用晦的纪念品,其功用相当于众多已程式化的“去思碑”。

但吴县百姓所送的《吴山图》却是礼轻情义重,因为它代表了老百姓对廉洁贤明县令的真情实感。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吴山图记》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吴山图记明代:归有光吴、长洲二县,在郡治所,分境而治。

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

其最高者,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

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尚有西子之遗迹。

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

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

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

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夫令之于民,诚重矣。

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

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

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固宜。

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惓惓于此山哉?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

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君今去县已三年矣。

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译文吴县、长洲两县的县治,在吴郡的郡治所在地,两县划分境界各自管理。

府城西南的众多山冈,都在吴县境内。

其中最高的山峰,有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等山。

灵岩山上,春秋时吴国的宫殿的故址就在那儿,还有西施的遗迹。

像虎丘、剑池以及天平、尚方、支硎等处,都是名胜所在地。

太湖浩浩淼淼,面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在湖中沉浮,真可以算海内奇观了。

我同龄的好友魏用晦任吴县县令未满三年,因考绩列入优等被调入京城担任给事中。

魏君任吴县县令期间有恩于民,离任时,百姓设法挽留却未能成功,魏君也舍不得离开他的百姓,于是有热心人便画了一幅《吴山图》来送给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赏古文《吴山图记》【作品介绍】《吴山图记》主旨在于说明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不忍忘,亦不能自忘于其人。

全文结构巧妙,层次井然,抒情含蓄。

作者紧扣官与民的关系来展开议论,同时也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家之块垒,真可谓运思良苦。

【原文】吴山图记作者:归有光吴、长洲二县〔1〕,在郡治所〔2〕,分境而治〔3〕。

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

其最高者,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4〕。

而灵岩〔5〕,吴之故宫在焉〔6〕,尚有西子之遗迹〔7〕。

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8〕。

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9〕,七十二峰沉浸其间〔10〕,则海内之奇观矣〔11〕。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12〕,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13〕。

君之为县,有惠爱〔14〕,百姓扳留之〔15〕,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

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16〕。

夫令之于民〔17〕,诚重矣。

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18〕;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

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

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19〕,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20〕,固宜。

而君则亦既去矣〔21〕,何复于此山哉〔22〕?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23〕,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24〕。

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君今去县已三年矣。

一日,与余同在内庭〔25〕,出示此图,展玩太息〔26〕,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震川先生集》卷十六)【注释】〔1〕吴:吴县,今已撤销并入江苏苏州市,为吴中区。

长洲:明代县名,后并入吴县。

明朝二县均属苏州府管辖。

〔2〕郡治所:州府官署所在地,此处是指苏州府治。

吴县和长洲县的衙门也设在苏州城内。

〔3〕治:治理。

〔4〕穹窿:山名,在今苏州市西南。

阳山:在今苏州市的西北。

邓尉:山名,在今苏州市西南,因东汉时邓禹曾隐居此山而得名,山上多梅花。

西脊:又称西碛山,在邓尉山西。

铜井:又称铜坑山,亦在今苏州市西南,以产铜而得名。

〔5〕灵岩:山名,在今苏州市木渎镇,又名石鼓山、研石山、象山、石城山。

〔6〕吴之故宫:春秋时吴国君主夫差曾在灵岩为西施建馆娃宫。

据传今灵岩山寺一带即是馆娃宫的遗址。

〔7〕尚:还。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的美女,越国君主勾践将西施献给吴王夫差,西施备受吴王宠爱。

相传吴王曾在灵岩山上为西施建有琴台、梳妆台等。

〔8〕若:像。

虎丘:山名,一名海涌山。

在江苏苏州市西北阊门外。

相传春秋时吴王阖闾葬于此,三日有虎踞于上,故名。

唐王朝避其先世李虎讳,改称武丘。

后复旧名。

泉石幽胜,上有塔,登眺则全城在目,为苏州名胜。

剑池:池名。

在今江苏苏州市虎丘山。

相传秦始皇东巡时在这里找寻过吴王阖庐的宝剑;一说阖庐葬在这里,曾用鱼阳扁诸等宝剑各三千殉葬,故名。

天平:山名,在灵岩山北,因山顶方平,故名天平山。

尚方:山名,又称上方山、楞枷山,在原吴县西南。

支硎(xíng形):山名,在原吴县西南,相传晋代名僧支遁曾隐于此山。

〔9〕太湖:在今江苏省南部,面积二千四百多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

旧说有三万六千公顷。

〔10〕七十二峰:太湖中有大小岛屿四十八个,加上沿湖的山峰和半岛,号称七十二峰。

尤以洞庭东山、西山、马迹山、三山、鼋头渚最为有名。

沉浸:浸入水中。

〔11〕海内:古人以为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以内为海内。

犹言天下。

《战国策·秦策一》云:“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

”〔12〕同年:封建时代同一年中举或同一年登进士第的互相称同年。

为吴县:出任吴县县令。

〔13〕高第:在吏部举行的考核中列为上等者称高第。

给事中:官名。

秦汉为列侯、将军、谒者等的加官。

常在皇帝左右侍从,备顾问应对等事。

因执事在殿中,故名。

魏或加官,或为正官。

晋以后为正官。

隋开皇六年(586),于吏部置给事郎。

唐属门下省。

元以后废门下省,而留给事中。

明给事中分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掌侍从规谏,稽察六部之弊误,有驳正制敕之违失、章奏封还一权。

魏用晦所任为刑科给事中,《明史·职官三》言其职责为:“刑科,每岁二月下旬,上前一年南北罪囚之数,岁终奏上一岁蔽狱之数,阅十日一上实在罪囚之数,皆凭法司移报而奏御焉。

”〔14〕惠爱:对老百姓施惠和爱护。

〔15〕扳留:挽留。

又作“攀留”,即攀缘车驾挽留,表示对离任者功绩的肯定和对离去的眷念。

〔16〕由是:因此。

好事者:喜欢多事的人。

此处为褒义。

以为赠:即作为赠送的礼品。

〔17〕令之于民:县令对于老百姓来说。

〔18〕被:通“披”,受。

泽:恩惠。

荣:兴旺。

〔19〕择胜:选择形胜之处。

〔20〕尸祝:尸,代表鬼神受享祭的人;祝,传告鬼神言辞的人。

《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吴。

”注曰:“庖人尸祝,各安其所。

”尸祝在此处的意思是:将来把他当作祖先、神灵一样祭祀。

浮图:梵语音译,此处指佛教寺院。

老子之宫:即道观。

老子是道教供奉的始祖。

〔21〕既去:已经离开。

〔22〕(quán全):恳切、难以舍弃的样子。

〔23〕苏子瞻:即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宋仁宗嘉二年(1057)进士。

宋神宗熙宁年间任杭州通判,历知密州、徐州、湖州。

御史劾以作诗讪谤朝廷,贬谪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元间,累迁翰林学士,出知杭州、颍州,再贬惠州、琼州,赦还卒于常州,谥文忠。

是宋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

《宋史》有传。

韩魏公:即韩琦(1008—1075),字稚圭,宋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市)人。

天圣五年(1027)进士。

仁宗时,西北边事起,韩琦任陕西经略招讨使,与范仲淹率兵拒战。

韩、范久在兵间,名重当时,为宋廷所倚重,时人称为“韩范”。

西夏和成,入为枢密副使,嘉中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英宗立,封魏国公。

琦为相十年,临大事,决大议,虽处危疑之际,知无不为。

卒谥忠献。

《宋史》有传。

去黄州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韩琦曾与其兄在黄州居过,黄州人以此为荣。

苏轼作有《书韩魏公黄州诗后》一文:“魏公去黄州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诗。

”此处用韩琦之思念黄州之事言魏用晦思念吴县。

〔24〕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七年(1094)十月二十六日,苏轼作《书韩魏公黄州诗后》云:“而轼亦公(即韩琦)之门人,谪居于黄五年,治东坡,筑雪堂,盖将老焉,则亦黄人也。

于是相与摹公之诗而刻之石,以为黄人无穷之思。

”黄人,即黄州人。

〔25〕内庭:即内廷,宫廷之内。

隆庆四年(1570),归有光任南京太侍寺丞,留京执掌内阁制敕房,纂修《世宗实录》,因此有机会在内廷与时任给事中的魏用晦见面。

〔26〕太息:出声长叹。

【题解】吴山,在江南苏州府吴县境内。

明魏用晦为吴令,升给事中,吴人绘《吴山图》赠之。

后在京,以此图求有光作记。

作者写了这篇文章。

文章中流露了普通老百姓对贤明官吏的期望。

旨在说明“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

文辞委婉,感情真挚,充分体现了归有光散文的特色。

【译文】吴县、长洲两县的县治,在吴郡的郡治所在地,两县划分境界各自管理。

府城西南的众多山冈,都在吴县境内。

其中最高的山峰,有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等山。

灵岩山上,春秋时吴国的宫殿的故址就在那儿,还有西施的遗迹。

像虎丘、剑池以及天平、尚方、支硎等处,都是名胜所在地。

太湖浩浩淼淼,面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在湖中沉浮,真可以算海内奇观了。

我同年得中的好友魏用晦任吴县县令未满三年,因考绩列入优等被调入京城担任给事中。

魏君任吴县县令期间有恩于民,离任时,百姓设法挽留却未能成功,魏君也舍不得离开他的百姓,于是有热心人便画了一幅《吴山图》来送给他。

县令对于老百姓来说,确实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县令确实是贤良的,那么当地的山川草木也为蒙受其恩泽而感到荣耀;如果县令不贤良,那么当地的山川草木也会遭殃,感受到耻辱。

魏君对于吴县的山河,可以说是增添了光彩了。

今后有那么一天,吴县的老百姓将会在青山秀岩间挑选一块名胜宝地,在佛寺或道观里祭祀他,这完全是应该的。

那么魏君既然已经离开了吴县,为什么还对这里的名山那样眷恋呢?从前,苏东坡称赞韩琦离开了黄州四十多年,还念念不忘黄州,以至于写下了怀念黄州的诗歌。

苏东坡为黄州人把这诗刻在石碑上。

由此后人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贤能之士到某一处地方,不单单会使那儿的人民不忍心忘记他,而且连自己也不能忘记那儿的人民。

现在魏君离开吴县已经三年了,一天,他与我同在内庭,取出这幅《吴山图》给我看,一边欣赏,一边叹息,就命我写篇文章记载这件事情。

唉!魏君对于我乡吴县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又怎能使我们吴县百姓忘记他呢!【解析】《吴山图》是吴县百姓送给离任县令魏用晦的纪念品,其功用相当于众多已程式化的“去思碑”。

但吴县百姓所送的《吴山图》却是礼轻情义重,因为它代表了老百姓对廉洁贤明县令的真情实感。

对于作者归有光来说,吴县的山山水水实在太熟悉了,加之自己也曾在湖州府长兴县任过县令,因此,对《吴山图》的意义当有切身的感受,故下笔为文,随兴生发,侃侃而谈,毫无造作应酬之嫌。

第一段作者不直接从《吴山图》说起,而是极写吴县的山川形胜,而这些自然景观本身又极富文化积淀,显示出深广的历史文化内涵。

第二段先交待自己与《吴山图》主人的同年关系,再引出《吴山图》的故事,顺理成章地将一地的山川形胜与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贤能之士联系起来,同时也为下文的议论作了坚实的铺垫。

第三段先从县令的贤与不贤对老百姓的关系说起,又用苏轼和韩琦的故事为例,说明贤能之官吏自然会能得到当地百姓的深切怀念。

最后又上升到真正的贤者是“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最后一段称赏魏用晦是属于“不能自忘于其人”的贤者,“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全文结构巧妙,层次井然,抒情含蓄。

作者紧扣官与民的关系来展开议论,同时也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家之块垒,真可谓运思良苦。

【相关资料】《吴山图》是作者的朋友魏用晦离任吴县县令时,当地百姓送给他的一幅山水画。

本文即以这幅画为线索,先寥寥数笔概写吴县的风物名胜和湖光山色,然后自然而然地写出魏用晦在担任县令时与当地百姓结下的难以忘怀的深厚感情,并以北宋苏轼和韩琦的故事,揭示出“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己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以此来称颂魏用晦对吴县的缱绻深情。

作者不刻意雕饰文字而写得清新淡雅,着眼吴县山水画而寓意于山水画外,构思颇为新巧。

【作者介绍】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号震川,昆山(今属江苏省)人,明代散文家。

论文推崇唐宋作家,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被称为“唐宋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