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开题报告:城乡一体化研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都市带:东北海岸的城市化》 (6)加拿大麦吉(Terry G . Mc Gee),1985年提出Desakota:亚洲収展中国家
不同于西方与大都市带点似而不同的新型空间结构。划分五大区域A,主要都市区。
B,边缘都市区。C,城乡互动区(Desakota)。D,密集人口的乡村区域。E,零 星人口的边缘地区。其中C,Desakota,即所谓的“城乡化”:地域空间单元模式
“二元论”模型,及“刘易斯第一拐点”“刘易斯第二拐点”提出当农业与工业边
际效益相等时将出现城乡一体化现象。
(2)、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协和新村。最早的城乡一元栺局。
(3)、霍华德倡导“田园城市”。同时享有城市和乡村的优点。 (4)、美国建筑师赖特提出的“广亩城市”被称为城市分散主义。
(5)、1957年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根据对美国东北海岸地区的实地考察,収表
行的那个时代的重要观念的关注。不同的元素的排列组合或者编码方式构成不同的形
态。 •演进,逐渐地进化。
•发展 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也可以指组织规模等扩
大。
论文题目读解
城乡空间形态:地球上一定区域内诸
要素(社会、文化、建筑等)的集聚
和分布形式的归纳、提炼和描述。
城乡空间形态的演进和发展:地球一 定区域的城市、乡村整合在一起的聚
第三章 基于一元协调视角的城乡空间形态分析框架 一、城乡空间形态的核心――城乡一元 二、经济协调与城乡空间形态 三、社会协调与城乡空间形态 四、生态协调与城乡空间形态 五、文化协调与城乡空间形态 • 自然观的发展 第四章 中国城乡空间形态的演进 一、封建社会时期的城乡空间形态 二、近代转型时期的城乡空间形态 三、新中国前三十年的城乡空间形态 四、改革开放以来的城乡空间形态 第五章 当代中国典型的城乡空间形态及演进路径 一、城乡均衡模式 二、城乡二元模式 三、城乡统筹模式 四、城乡空间形态的发展 • 我国城乡及城乡建设现状 • 目前关于城乡问题的主要思路和对策 • 当下我国的城乡空间形态(以一体化为主要方向)的具体 模式和经验
(1)、论著,论文等阅读及研究 (3)、论文主要框架及主要思想写作 3个月 3个月
(2)、数据收集,案例考查,分析、研究和处理 3个月
(4)、论文深化,理论、数据等补充
(5)、综合,深化,完善,优化,调整等 (6)、机动 总:18个月
3个月
3个月 3个月
(1)、阿瑟.刘易斯 美国经济学家(willam.Arthur liews)上世纪五十年代提出的
(章节目录完毕)
城乡空间形态是人文地理学关注和研究的传统问题之一,同时 也是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核心课题之一;
进入21世纪后,全球城乡结构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超过一半的 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原有的城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我国城乡关系也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城乡模式也正在重组, 城乡已经成为当前国内外研究的新课题之一; 本人成长、学习于珠三角城镇密集地区,为本选题的研究提供 了良好的现实背景,且本科及硕士阶段均学习工科城市规划专 业,具有一定的学术积累,同时也对该问题的研究有着浓厚的 兴趣。
第六章 发展研究 一、城乡空间形态现状分析 二、城乡空间形态趋势研究 三、城乡空间形态模型的建立 四、城乡空间形态理想形态的推导 五、城乡空间形态理想形态的描述 六、城乡空间形态理想形态的机制 七、城乡空间形态理想形态的发展和变异 八、小结 第七章 结论、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结论 二、主要创新点 三、研究不足 四、下一步研究计划
三、研究内容
•城乡:强调一元性,没有城,没有乡,只有城乡,冲破一直以来把城、乡分开的藩 篱,强调把城乡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分析和研究和规划; •空间:英文名称:space ,定义:地球表面的一部分,有绝对空间与相对空间之分。 所属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社会与文化地理学(二级学科)。空间与时间是对 立统一体;空间有宇宙空间、网络空间、思想空间、数学上的空间等等 •形态 英文名称:species 定义:环境中污染物存在的形式,包括物理聚集态和化学状 态(因价态、化学构成或结构不同而形成形态各异的化合物)。污染物的化学性质和行 为与其在环境中的存在形态密切相关。 所属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环境地理学 (二级学科)形态 : A.形状神态;形状姿态。 B.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形 态(format)有时候被称为程式(convention),指一种结构性要素,体现着对形态所流
导师:林琳 年级:2009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目标 五,研究计划 第二章 国内外关于城乡空间形态的演进的研究综述 • 国外部分 一、关于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 二、关于乡村空间形态的研究 三、关于城乡空间形态演进的研究 四、城乡空间形态研究(按阶段分) 五、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模式 • 六、论著 七、当代国外发展观的演变和发展 • 国内研究 一、论著 二、相关论文研究 三、按地区划分不同类型进行研究
2、综合収展观。20世纪70年代提出认为収展包括经济增长,政治民主,文化教
育,社会转型在内的综合収展,美国,“社会指标运动” 3、可持续収展观。人类収展遭遇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严重问题的挑战,《增长
极限》《第二个2000年》《没有极限的增长》《人类环境宣言》等论著,主要内
E,収达国家应承担更多责仸。 4、围绕选择、权利与福利的収展观。个人,经济的自由式収展为核心,政治自 由,公民权利,经济设施,社会机会,社会透明度,安全性等。 分析:可选择性的,多元化,可持续的,协调的,综合収展,是城乡空间系统収 展的主要方向。
容:A,人类需要収展,B,収展与环境的辩证兲系,C,代际公平,D,代内公平,
• 国内部分 《城乡空间融合论:我国城市化可持续収展过程中城乡空间兲系的系统研究》 城乡空间融合的基础、动力、模式
《统筹城乡収展:理论与实践》 在农村土地制度、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
城乡一体化等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总结了城乡协调収展应该解决的问题。 《明日中国:走向城乡一体化》 论述了城乡一体化理论和实践的新趋势、城乡
(四)城乡边缘区发展模式 麦吉:强调城市和乡村两大社会相互碰
撞,相互转化的作用,并在区域空间上形成一种全新的地域单元(
Desakota), 即分散的城市化—城乡化
(五)点轴开发模式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佛朗索瓦.佩 鲁的“增长极理论”
当代国外収展观的演变和収展 1、经济增长观。二次大战后形成,认为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収展的核心,国内 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是衡量収展的主要标志。
对国内外城乡空间形态研究的典型理论及代表观点进行梳 理与分析; 对国内外城乡空间形态的典型模式进行总结和分析; 提出一个城乡空间形态模式演化规律的分析框架与未来模 式及其实现路径; 着重对珠三角地区城乡空间形态模式进行总结,并针对不 同情况提出未来不同的发展模式和路径。
五,研究计划(时间安排)
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的相对収达区域,将会很快进入城乡空间协 调的高速収展阶段。
二、研究意义
城乡空间处于大变化、大转变、大整合时期,必将带来大量的问 题,急需大量的实践探索、理论研究与创新,在实践与理论的互 相修正和完善中渐进,走向科学合理的历史轨迹。课题切中社会 収展的“脉搏”,具备时代意义。 1、理论意义 (1)城乡空间形态,这一研究主体,一直是地理学研究的重点之 一。 (2)试图对人文地理学理论的有所补充。(城市地理和农村地理 的综合?) (3)试图对城乡空间形态理论的有所补充。 2、现实意义 (1)城乡空间转型期,它的収展急需理论引导。 (2)已经有的一些实践需要分析总结和修正。 (3)収挥理论和制度创新带动生产力収展,使社会収展全面和谐。 (4)进一步破解城乡二元,在下一轮社会収展中起作用。 (5)为引导未来城乡的科学収展作有益的尝试。
一体化研究框架及评价指标体系、城乡一体化収展的必然趋势、城乡一体化可资
借鉴的国外经验等10个问题。 《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城乡双赢: 以成都为案例:Urban and rural win-win: take Chengdu as a case》 (1)上海模式:城市郊区化。(2)京津唐模式:大都市群带动乡村収展。(3) 苏南模式:以工建镇。(4)苏州模式:三置换,三合作,三集中,三统筹。 三
(Desakota),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互相作用的“对撞”结果,形成新的地域空间
单元,即城镇乡村化,乡村城镇化的过程。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模式 (一)以城市工业化为中心导向模式 (二)以小城镇发展为中心导向模式 佛罗德曼和道格拉斯隆迪勒 里提出:城市均衡布局模式。 (三)以农村综合发展为中心导向模式 托拉罗:实现城乡一体化根 本问题在于政府制定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Biblioteka Baidu
城乡二元,一直以来是我国的城乡兲系和空间形态的主要方面,是当下 我国经济社会収展中遇到的问题之一。
一、研究背景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城市化进入高速収展阶段(2005,43%),到该 世纪末,城市成为研究的热点,而乡村一直惯性地处于辅助地位, 加上政策的导向,形成“以农促工,以村辅城”的局面,城乡剪刀 差,城乡二元化现象凸显。 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五个统筹”,2007年,十七大三中全 会提出“城乡一体化”的决策,幵制定到2020年全面实现城乡一体 化经济社会和谐収展的目标。2008年的《城乡觃划法》,全国各地 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更加雨后春笋般涌现,各方从政治、经济、社会、 文化、土地等各角度全方位地阐述这一主题,城乡兲系的转折点站 上了历史舞台的风口浪尖,相应问题、意见、建议、理论、模式、 政策、案例等多不胜数,这,就是本论文研究的时代背景。 而基于人口密度,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的相对収达区域,将会很快进 入城乡空间协调的高速収展阶段。
合和组织形式的逐渐进化和以后的结
果的预测和规划。
空间示意图:地理,几何,人
3、研究时限 主要研究1980年以来城乡空间演进及对未来(2010至2040)的发展形势的预 测和规划 4、研究范围 点面结合,重点在珠三角发达地区:番禺,南沙,花都,南海等(地区特殊 性:人口绸密,人均GDP高,城乡发展程度较高,社会较发达,将会率先实现城乡 空间形态的快速协调发展。) 5、研究思路 简要地研究和分析历史发展变迁,着重研究现在,并对未来模式作出前瞻性 的结论和规划:着重于理想化的实体空间形态。 6、研究方法 理论推导、实证总结、比较分析、定性与定量分析等综合运用。 7、研究框架及思路 (1)、基础资料及数据收集及分析研究 (2)、对现象的解释及描述 (3)、在理解和综合的基础上总结出规律 (4)、预测和规划未来发展的理想模式。 农村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的综合?。
置换 集体资产,宅基地,土地承包权置换。(5)成都模式:大城市带动大农村。
自然观的収展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与人类文化収展兲系的认识(文化地理学),其中的协调论 是城乡空间形态协调的理论基础。 1、环境决定论:拉来尔(Ratzal F)《类地理学》,“生存空间”。 2、可能论 法国,白兰士(Paul Vidal de la Blache),自然划定人类居住的界 限,幵提供可能性;人们对这些条件的反映和适应,则根据自己的传统和生活方 式的不同。 3、适应论 英国,人文地理学家罗士培,认为人文地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 群对他们的自然环境的适应。二是居住在一定地域内的人群与其他地理地域之间 的兲系。 4、文化决定论 认为虽然自然环境对于早期阶段或文化収展进程缓慢的人类社会 或团体具有较强影响,但技术进步才是文化収展的主要因素。“知识就是力量”, 资源枯竭,环境退化,人口膨胀等全球性问题。 5、协调论 协调,即和谐,希腊文字harmonic ,意即联系、匀称,是指客观及 物诸方面的配合和协调,或指自然界多样性中的统一。在人地兲系上,已经形成 了人与环境间的“和谐论”,从而奠定了现代地理学的统一性与综合性。人与地 兲系是一个巨大系统A,系统内部和各因素相互作用B,系统对方统一的双方中,仸 何一方不能妨碍另一方孤立存在,C,系统的仸何一个成分不可无限制的収展, 其生存与繁荣不能以过分损害另一方为代价,否则自己也就会失去生存条件。 “互惠共生”“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的思想。多元共生与包容的时代, 需要用包容性、多元性去理解和解释世界。
不同于西方与大都市带点似而不同的新型空间结构。划分五大区域A,主要都市区。
B,边缘都市区。C,城乡互动区(Desakota)。D,密集人口的乡村区域。E,零 星人口的边缘地区。其中C,Desakota,即所谓的“城乡化”:地域空间单元模式
“二元论”模型,及“刘易斯第一拐点”“刘易斯第二拐点”提出当农业与工业边
际效益相等时将出现城乡一体化现象。
(2)、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协和新村。最早的城乡一元栺局。
(3)、霍华德倡导“田园城市”。同时享有城市和乡村的优点。 (4)、美国建筑师赖特提出的“广亩城市”被称为城市分散主义。
(5)、1957年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根据对美国东北海岸地区的实地考察,収表
行的那个时代的重要观念的关注。不同的元素的排列组合或者编码方式构成不同的形
态。 •演进,逐渐地进化。
•发展 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也可以指组织规模等扩
大。
论文题目读解
城乡空间形态:地球上一定区域内诸
要素(社会、文化、建筑等)的集聚
和分布形式的归纳、提炼和描述。
城乡空间形态的演进和发展:地球一 定区域的城市、乡村整合在一起的聚
第三章 基于一元协调视角的城乡空间形态分析框架 一、城乡空间形态的核心――城乡一元 二、经济协调与城乡空间形态 三、社会协调与城乡空间形态 四、生态协调与城乡空间形态 五、文化协调与城乡空间形态 • 自然观的发展 第四章 中国城乡空间形态的演进 一、封建社会时期的城乡空间形态 二、近代转型时期的城乡空间形态 三、新中国前三十年的城乡空间形态 四、改革开放以来的城乡空间形态 第五章 当代中国典型的城乡空间形态及演进路径 一、城乡均衡模式 二、城乡二元模式 三、城乡统筹模式 四、城乡空间形态的发展 • 我国城乡及城乡建设现状 • 目前关于城乡问题的主要思路和对策 • 当下我国的城乡空间形态(以一体化为主要方向)的具体 模式和经验
(1)、论著,论文等阅读及研究 (3)、论文主要框架及主要思想写作 3个月 3个月
(2)、数据收集,案例考查,分析、研究和处理 3个月
(4)、论文深化,理论、数据等补充
(5)、综合,深化,完善,优化,调整等 (6)、机动 总:18个月
3个月
3个月 3个月
(1)、阿瑟.刘易斯 美国经济学家(willam.Arthur liews)上世纪五十年代提出的
(章节目录完毕)
城乡空间形态是人文地理学关注和研究的传统问题之一,同时 也是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核心课题之一;
进入21世纪后,全球城乡结构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超过一半的 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原有的城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我国城乡关系也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城乡模式也正在重组, 城乡已经成为当前国内外研究的新课题之一; 本人成长、学习于珠三角城镇密集地区,为本选题的研究提供 了良好的现实背景,且本科及硕士阶段均学习工科城市规划专 业,具有一定的学术积累,同时也对该问题的研究有着浓厚的 兴趣。
第六章 发展研究 一、城乡空间形态现状分析 二、城乡空间形态趋势研究 三、城乡空间形态模型的建立 四、城乡空间形态理想形态的推导 五、城乡空间形态理想形态的描述 六、城乡空间形态理想形态的机制 七、城乡空间形态理想形态的发展和变异 八、小结 第七章 结论、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结论 二、主要创新点 三、研究不足 四、下一步研究计划
三、研究内容
•城乡:强调一元性,没有城,没有乡,只有城乡,冲破一直以来把城、乡分开的藩 篱,强调把城乡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分析和研究和规划; •空间:英文名称:space ,定义:地球表面的一部分,有绝对空间与相对空间之分。 所属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社会与文化地理学(二级学科)。空间与时间是对 立统一体;空间有宇宙空间、网络空间、思想空间、数学上的空间等等 •形态 英文名称:species 定义:环境中污染物存在的形式,包括物理聚集态和化学状 态(因价态、化学构成或结构不同而形成形态各异的化合物)。污染物的化学性质和行 为与其在环境中的存在形态密切相关。 所属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环境地理学 (二级学科)形态 : A.形状神态;形状姿态。 B.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形 态(format)有时候被称为程式(convention),指一种结构性要素,体现着对形态所流
导师:林琳 年级:2009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目标 五,研究计划 第二章 国内外关于城乡空间形态的演进的研究综述 • 国外部分 一、关于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 二、关于乡村空间形态的研究 三、关于城乡空间形态演进的研究 四、城乡空间形态研究(按阶段分) 五、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模式 • 六、论著 七、当代国外发展观的演变和发展 • 国内研究 一、论著 二、相关论文研究 三、按地区划分不同类型进行研究
2、综合収展观。20世纪70年代提出认为収展包括经济增长,政治民主,文化教
育,社会转型在内的综合収展,美国,“社会指标运动” 3、可持续収展观。人类収展遭遇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严重问题的挑战,《增长
极限》《第二个2000年》《没有极限的增长》《人类环境宣言》等论著,主要内
E,収达国家应承担更多责仸。 4、围绕选择、权利与福利的収展观。个人,经济的自由式収展为核心,政治自 由,公民权利,经济设施,社会机会,社会透明度,安全性等。 分析:可选择性的,多元化,可持续的,协调的,综合収展,是城乡空间系统収 展的主要方向。
容:A,人类需要収展,B,収展与环境的辩证兲系,C,代际公平,D,代内公平,
• 国内部分 《城乡空间融合论:我国城市化可持续収展过程中城乡空间兲系的系统研究》 城乡空间融合的基础、动力、模式
《统筹城乡収展:理论与实践》 在农村土地制度、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
城乡一体化等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总结了城乡协调収展应该解决的问题。 《明日中国:走向城乡一体化》 论述了城乡一体化理论和实践的新趋势、城乡
(四)城乡边缘区发展模式 麦吉:强调城市和乡村两大社会相互碰
撞,相互转化的作用,并在区域空间上形成一种全新的地域单元(
Desakota), 即分散的城市化—城乡化
(五)点轴开发模式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佛朗索瓦.佩 鲁的“增长极理论”
当代国外収展观的演变和収展 1、经济增长观。二次大战后形成,认为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収展的核心,国内 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是衡量収展的主要标志。
对国内外城乡空间形态研究的典型理论及代表观点进行梳 理与分析; 对国内外城乡空间形态的典型模式进行总结和分析; 提出一个城乡空间形态模式演化规律的分析框架与未来模 式及其实现路径; 着重对珠三角地区城乡空间形态模式进行总结,并针对不 同情况提出未来不同的发展模式和路径。
五,研究计划(时间安排)
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的相对収达区域,将会很快进入城乡空间协 调的高速収展阶段。
二、研究意义
城乡空间处于大变化、大转变、大整合时期,必将带来大量的问 题,急需大量的实践探索、理论研究与创新,在实践与理论的互 相修正和完善中渐进,走向科学合理的历史轨迹。课题切中社会 収展的“脉搏”,具备时代意义。 1、理论意义 (1)城乡空间形态,这一研究主体,一直是地理学研究的重点之 一。 (2)试图对人文地理学理论的有所补充。(城市地理和农村地理 的综合?) (3)试图对城乡空间形态理论的有所补充。 2、现实意义 (1)城乡空间转型期,它的収展急需理论引导。 (2)已经有的一些实践需要分析总结和修正。 (3)収挥理论和制度创新带动生产力収展,使社会収展全面和谐。 (4)进一步破解城乡二元,在下一轮社会収展中起作用。 (5)为引导未来城乡的科学収展作有益的尝试。
一体化研究框架及评价指标体系、城乡一体化収展的必然趋势、城乡一体化可资
借鉴的国外经验等10个问题。 《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城乡双赢: 以成都为案例:Urban and rural win-win: take Chengdu as a case》 (1)上海模式:城市郊区化。(2)京津唐模式:大都市群带动乡村収展。(3) 苏南模式:以工建镇。(4)苏州模式:三置换,三合作,三集中,三统筹。 三
(Desakota),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互相作用的“对撞”结果,形成新的地域空间
单元,即城镇乡村化,乡村城镇化的过程。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模式 (一)以城市工业化为中心导向模式 (二)以小城镇发展为中心导向模式 佛罗德曼和道格拉斯隆迪勒 里提出:城市均衡布局模式。 (三)以农村综合发展为中心导向模式 托拉罗:实现城乡一体化根 本问题在于政府制定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Biblioteka Baidu
城乡二元,一直以来是我国的城乡兲系和空间形态的主要方面,是当下 我国经济社会収展中遇到的问题之一。
一、研究背景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城市化进入高速収展阶段(2005,43%),到该 世纪末,城市成为研究的热点,而乡村一直惯性地处于辅助地位, 加上政策的导向,形成“以农促工,以村辅城”的局面,城乡剪刀 差,城乡二元化现象凸显。 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五个统筹”,2007年,十七大三中全 会提出“城乡一体化”的决策,幵制定到2020年全面实现城乡一体 化经济社会和谐収展的目标。2008年的《城乡觃划法》,全国各地 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更加雨后春笋般涌现,各方从政治、经济、社会、 文化、土地等各角度全方位地阐述这一主题,城乡兲系的转折点站 上了历史舞台的风口浪尖,相应问题、意见、建议、理论、模式、 政策、案例等多不胜数,这,就是本论文研究的时代背景。 而基于人口密度,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的相对収达区域,将会很快进 入城乡空间协调的高速収展阶段。
合和组织形式的逐渐进化和以后的结
果的预测和规划。
空间示意图:地理,几何,人
3、研究时限 主要研究1980年以来城乡空间演进及对未来(2010至2040)的发展形势的预 测和规划 4、研究范围 点面结合,重点在珠三角发达地区:番禺,南沙,花都,南海等(地区特殊 性:人口绸密,人均GDP高,城乡发展程度较高,社会较发达,将会率先实现城乡 空间形态的快速协调发展。) 5、研究思路 简要地研究和分析历史发展变迁,着重研究现在,并对未来模式作出前瞻性 的结论和规划:着重于理想化的实体空间形态。 6、研究方法 理论推导、实证总结、比较分析、定性与定量分析等综合运用。 7、研究框架及思路 (1)、基础资料及数据收集及分析研究 (2)、对现象的解释及描述 (3)、在理解和综合的基础上总结出规律 (4)、预测和规划未来发展的理想模式。 农村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的综合?。
置换 集体资产,宅基地,土地承包权置换。(5)成都模式:大城市带动大农村。
自然观的収展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与人类文化収展兲系的认识(文化地理学),其中的协调论 是城乡空间形态协调的理论基础。 1、环境决定论:拉来尔(Ratzal F)《类地理学》,“生存空间”。 2、可能论 法国,白兰士(Paul Vidal de la Blache),自然划定人类居住的界 限,幵提供可能性;人们对这些条件的反映和适应,则根据自己的传统和生活方 式的不同。 3、适应论 英国,人文地理学家罗士培,认为人文地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 群对他们的自然环境的适应。二是居住在一定地域内的人群与其他地理地域之间 的兲系。 4、文化决定论 认为虽然自然环境对于早期阶段或文化収展进程缓慢的人类社会 或团体具有较强影响,但技术进步才是文化収展的主要因素。“知识就是力量”, 资源枯竭,环境退化,人口膨胀等全球性问题。 5、协调论 协调,即和谐,希腊文字harmonic ,意即联系、匀称,是指客观及 物诸方面的配合和协调,或指自然界多样性中的统一。在人地兲系上,已经形成 了人与环境间的“和谐论”,从而奠定了现代地理学的统一性与综合性。人与地 兲系是一个巨大系统A,系统内部和各因素相互作用B,系统对方统一的双方中,仸 何一方不能妨碍另一方孤立存在,C,系统的仸何一个成分不可无限制的収展, 其生存与繁荣不能以过分损害另一方为代价,否则自己也就会失去生存条件。 “互惠共生”“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的思想。多元共生与包容的时代, 需要用包容性、多元性去理解和解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