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作文人物素材——王世襄
尽兴而散——玩物大家王世襄
故事要从北京的芳嘉园胡同开始。
四合院里,文弱的母亲仰着头,目光追随着手执长竿在房顶上跑着的少年王世襄。
他在放鸽子,屋瓦已被成垄地掀翻。
当他一步跨出,从正房顶跳到厢房顶时,母亲直接晕了过去。
养鸽放飞不过是其生活的一小部分。
其父王继曾,福州人,民国时期一名人,外交官,早年留学法国;母亲学习西洋美术,擅画鱼藻。
舅父中有一位画家、两位竹刻家,若再往上,高祖官至工部尚书,伯祖为光绪年间的状元。
始祖王旭窗经营瓷业,发源于江西吉水县清江乡,因之系以西清王氏。
明正德嘉靖间落籍福州。
西清王氏乃福州名门世家,王家祖居至今尚存,坐落在福州的津泰路灯笼巷7号、8号。
如此书香门第,加上家人宠溺,小学至高中,王世襄被送至全英文授课的北京美国学校,家中还聘请了国学耆宿,可这都拴不住王世襄,他哪里肯安坐,一门心思各种玩,种葫芦、架鹰、遛狗、猎獾……自尽兴而散——玩物大家王世襄陈美者王世襄先生在芳嘉园后院门前幼起,“凡是对身体无害的,爱怎么玩怎么玩”。
到了燕京大学的课堂上,老师讲得兴致勃勃之际,王世襄怀里的蛐蛐忽然响起,连同蛐蛐一起,被老师逐出。
先生老来慨叹,“髫年不可教,学业荒于嬉”,倒也不算自谦。
一场变故,竟将这终日嬉游画上句号。
慈母病逝,不再有关切的目光盯着他顽皮的身影,王世襄于悲痛中一下惊醒,鹰、鸽子皆送了人,狗只用来看家。
从此一头扎进学问里。
其决绝和透彻,大概也让昔日厮混的伙伴们唏嘘不已。
王世襄的特点是,从玩到做研究,均是用功到极致。
他的硕士论文为《中国画论研究》,二十来岁年纪,玩中国几千年的美术理论,这样一个大题,王世襄至1943年燕京大学研究生院毕业两年后完稿,共约70万言,用毛笔抄写,线装成帙,出版则是等到60年后了。
彼时先生已老,一目失明,自知无力修改画论,抱憾不已。
纵观他的一生,前大半生是数十年的沉寂积累,绽放和荣誉则大多是他70岁后的事。
先是毕业后南下谋职。
拒绝了燕京大学成都分校助教等职位后,王世襄由梁思成引着,来到傅斯年面前。
【看似无用实则有用作文】关于有用与无用的作文(三篇)
【看似无用实则有用作文】关于有用与无用的作文(三篇)有的人一辈子都在做有用的事,事实却一辈子都毫无价值;有的人一辈子都想做点无用的事,留下的东西后人却受用无穷。
即使那棵大树真的没什么价值,但至少它能给人们以隐庇本身就是“有用”了。
“京城第一名家”王世襄,生于名门世家,却沉迷于各种雕虫小技,如放鸽、养蛐、驾鹰、走狗、掼交、烹饪,而且玩出了文化,玩出了趣味。
荷兰王子专程向他颁发2022年“克劳斯亲王奖最高荣誉奖”的理由是:如果没有他,一部分中国文化还会被埋没很长一段时间。
人人力争上游自然是好,否则也不会有这30余年经济奇迹。
但有用之学主宰一切,成功学成时代主旋律,又使当今社会如一个典型“上火”型社会:心中欲望太强、步子太大、动作难免变形,所谓“步子太大扯着蛋”是也。
人体上火了,喝剂凉茶能去火。
社会上火了,亦需一剂能清心降火的药方:做点无用的事,关心点与己无关的事。
前者清心,缓和焦虑症,自己与自己和解;后者解毒,消化社会戾气,与社会达成和解。
说中国父母是世界上最功利的父母绝不为过,早教经济、学区房、奥数班甚至已成为庞大“教育经济”的一部分,身处其中的中国父母,外人眼中是“虎妈”,自己心中是“孩奴”,里外都不是人。
18世纪的法国人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另一个爱把“这有什么用”当做口头禅的,是中国的一些市长们。
在房产开发、GDP数字这些“有用之事”面前,历史街区、文化保育实在乃太“无用之事”,它不能带来任何GDP数字增长、官职升迁或所谓的“城市虚荣心”。
所以,文化界一边在为北京古城墙不保而叹息,那边七朝古都开封为修通公路,打算开挖古城墙。
“十朝古都”南京市也打算借“城市危改”工程,将金陵古城夷为平地。
听闻,国内许多城市都酝酿把大学迁移到郊区,腾出市中心的黄金靓地大搞房地产。
有用无用作文800字 有用与无用作文素材
有用无用作文800字有用与无用作文素材【第一篇】有用无用作文800字有用无用有用无用作文800字【第一有用与无用有的人一辈子都在做有用的事,事实却一辈子都毫无价值;有的人一辈子都想做点无用的事,留下的东西后人却受用无穷。
即使那棵大树真的没什么价值,但至少它能给人们以隐庇本身就是“有用”了。
“京城第一名家”王世襄,生于名门世家,却沉迷于各种雕虫小技,如放鸽、养蛐、驾鹰、走狗、掼交、烹饪,而且玩出了文化,玩出了趣味。
荷兰王子专程向他颁发2003年“克劳斯亲王奖最高荣誉奖”的理由是:如果没有他,一部分中国文化还会被埋没很长一段时间。
人人力争上游自然是好,否则也不会有这30余年经济奇迹。
但有用之学主宰一切,成功学成时代主旋律,又使当今社会如一个典型“上火”型社会:心中欲望太强、步子太大、动作难免变形,所谓“步子太大扯着蛋”是也。
人体上火了,喝剂凉茶能去火。
社会上火了,亦需一剂能清心降火的药方:做点无用的事,关心点与己无关的事。
前者清心,缓和焦虑症,自己与自己和解;后者解毒,消化社会戾气,与社会达成和解。
说中国父母是世界上最功利的父母绝不为过,早教经济、学区房、奥数班甚至已成为庞大“教育经济”的一部分,身处其中的中国父母,外人眼中是“虎妈”,自己心中是“孩奴”,里外都不是人。
18世纪的法国人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另一个爱把“这有什么用?”当做口头禅的,是中国的一些市长们。
在房产开发、GDP 数字这些“有用之事”面前,历史街区、文化保育实在乃太“无用之事”,它不能带来任何GDP数字增长、官职升迁或所谓的“城市虚荣心”。
所以,文化界一边在为北京古城墙不保而叹息,那边七朝古都开封为修通公路,打算开挖古城墙。
“十朝古都”南京市也打算借“城市危改”工程,将金陵古城夷为平地。
人物传记阅读素材:王世襄:京城大玩家
人物传记阅读素材:王世襄:京城大玩家王世襄:京城大玩家他是放鸽家、斗虫家、驯鹰家、养狗家、摔跤家、火绘家、烹饪家、美食家、书法家、诗词家、美术史家、民俗学家、漆器家、明式家具家、中国古典音乐史家……后来成了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他就是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
王世襄(1914.5.25-2009.11.28),号畅安,北京人,祖籍福建省福州市。
王世襄涉猎的领域相当广泛,最令人叫绝的是,他精通北京玩家的各种游艺,他使井市的雕虫小技登上了大雅之堂,京城八旗子弟玩物丧志的游戏,经他妙手回春,成了北京民俗游艺文化;厨房炊事不再枯燥无味,生活被他演绎成了一门艺术。
他不但能玩,也能写,他玩物并研物,他玩出了文化,玩出了一门世纪绝学。
从小玩到大王世襄出生在诗书世家,高祖王庆在清朝做到两广总督,《清史稿》给他立过传,父亲王继曾担任过北洋政府的国务院秘书长,他的母亲金章是著名的鱼藻画家。
父母对爱子的教育有很好的安排,为他请最好的古汉语老师,教经学、史学、小学、音韵,又教他从小学英语,讲得一口流利英语。
然而少年时的王世襄却偏离了家族的预期,王世襄自小好玩,上小学前后,王世襄玩兴十足。
他先养鸽子、捉蛐蛐;稍大,用葫芦养冬日鸣虫,并学会在葫芦上烫花。
11岁就读于北京乾面胡同的美国侨民学校时,一上手写英文作文,一连几篇都是兴致勃勃地大谈鸽子,闹到英文教员不胜其烦,怒曰:再写此鸟,无论好坏,一律给Poor(差等)!后来他又为鸽铃写出《北京鸽哨》,为鸽子编写了《明代鸽经·清宫鸽谱》,甚至在快走到生命终点时,他念兹在兹的还是北京奥运会能否放飞真正的中国观赏鸽呢……他在燕京大学文学院读书时,还有臂上架着大鹰或怀里揣着蝈蝈到学校上课的惊人之举。
他的玩家派头被同学视为荒诞不经,邓之诚在燕大算是名教授,老先生讲中国历史正兴致勃勃,忽听一阵嘟嘟的蝈蝈声,同学哄堂大笑,敢情王世襄揣着蝈蝈葫芦进了教室,惹得邓先生恼怒起来,把他请出教室。
玩家王世襄的嘴上功夫_名人故事
玩家王世襄的嘴上功夫王世襄,号畅安,著名收藏家、文物鉴赏家、学者。
他玩的东西五花八门,粗算就有蟋蟀、鸽子、烹饪、火绘、漆器、竹刻、明式家具等,使井市的“雕虫小技”登上了“大雅之堂”。
他玩物并研物,玩出了文化,玩出了一门“世纪绝学”,他被称为“京城第一玩家”。
文人学庖是一种雅士之乐,自古而今,这种自寻其乐的美食名家一脉相承。
善吃做、善品评,是王世襄在美食方面的另一半“绝学”。
烹调圣手玩的背后,是一颗真诚喜爱的心。
比如对蛐蛐,他动情地说:“有一根无形的细弦,一头系在蛐蛐的翅膀上,一头拴在我心上,那边叫一声,我这里便跳一跳。
”对于烹饪,他坦陈“我是走到哪里都喜欢找地方做饭的”。
除了在家做,读研究生的时候会借饭馆的勺颠两个爆火的菜,在国外的时候借学长家的厨房做,出差的时候借饭铺老板的灶台做……真是走到哪儿做到哪儿,就算借锅借灶也要一展身手,非真爱不能如此。
见识过他手艺的人称他是“烹调圣手”;汪曾祺写道:“学人中真正精于烹调的,据我所知,当推北京王世襄。
”“高手在民间”,这句话他大概格外认同。
玩蛐蛐的时候,他把民间的高手请到王家花园与其同吃同住,朝夕请教。
学厨也不例外,家里的高厨,饭店的大厨,亲友家办事请来的厨师,都是他学习的对象,他说宁可少吃两口菜也要上厨房转转,和掌勺的师傅寒暄几句,再请教技艺。
由此,他交下了不少厨师朋友,以至于后来在这些厨师主灶的饭馆里,王世襄去吃饭或请客,他可以自己上灶炒菜。
望气派望气,指书画卷轴打开之后,观望一下整幅书画的气势给人的印象或感觉。
王世襄说自己搞收藏选购杂项常用“直觉”的方法,和“望气”颇为相似。
他做饭的风格也秉承此旨,自称“做菜不拘一格,无论中外古今,东西南北,更不管是什么菜系,想吃什么就做什么,以意为之”。
他的菜肴不拘泥于菜谱,根据现实的条件灵活变通。
他的“锅塌豆腐”是从北京小饭馆学来而稍加损益;他的“海米烧大葱”所据乃是传统名肴“葱烧海参”,经他一变而成家常风味;他的“油浸鲜蘑”参酌了太湖地区东西山民间“寒露菌油”的做法;他的“炖牛舌”吸收了西餐的“罐焖牛肉”的做法。
2024-2025学年上学期河南九师联盟高二语文期中测试作文“有用与无用”导写+素材+范文2篇
2024-2025学年上学期河南九师联盟高二语文期中测试作文“有用与无用”导写+素材+范文2篇【原题呈现】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材料一:器而不可用,工不为也。
学而无所用,学将何为也?——程颢、程颐《二程集·粹言·论学篇》材料二:2020年湖南留守女孩钟芳蓉以676的高分报考了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消息一出,舆论一片哗然,“冷门专业”“学考古没有什么用”“毕业后不好找工作”“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就应选择好就业、高回报的专业”等网络声音持续不断;如今时隔四年,钟芳蓉再次出现在网络媒体,引发人们的广泛关注,此时的她已经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敦煌研究院,未来将主要从事敦煌石窟的考古报告工作,她用自己的行动回应了四年前的争议,找到了“心之所归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本道作文题是材料组合式作文。
材料一为北宋思想家“二程”的名言,材料二为当下社会热点话题,审题时应二者兼顾,首先应明确两则材料的核心内涵。
材料一名言的意思为:器物如果不能使用,那么工匠就不需要做出来;学习的内容如果没有用处,那还学习做什么?该则材料强调了“学以致用”的重要性。
材料二审题的重点在于钟芳蓉面对“考古无用”的争议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坚持了下来。
该则材料强调了冷门专业未必无用,有用无用需要自己去辨识。
两则材料从核心立意上看是对立的,其最佳立意重在引导学生辩证看到“有用”与“无用”的关系。
所谓“有用”,是指事物具有物质层面的价值,能给人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益处。
所谓“无用”,是指事物不具备这种实用性,起码在当下不能给人带来实惠。
“有用”与“无用”在特定条件下也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这与学生刚学习过的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老子〉四章》与《五石之瓠》中涉及的“有”和“无”的辩证关系相联系,能够引发考生更加深入的思考。
高考人物素材 王世襄
中国第一玩家——王世襄王世襄,字畅安,男,汉族,北京人,祖籍福建福州。
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38年获燕京大学文学院国文系学士学位。
1941年获燕京大学文学院硕士。
1947年3月任故宫博物院古物馆科长及编纂。
1962年10月任文物博物馆研究所、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
1980年11月任文化部文物局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
[1]主要作品王世襄的著作颇多,主要有:《中国古代音乐书目》、《广陵散》(说明部分)、《画学汇编》、《清代匠作则例汇编·佛作·门神作》、《竹刻艺术》、《竹刻鉴赏》、《髹饰录解说》、《明式家具珍赏》(并有英、法、德文本)、《中国古代漆器》(并有英文本)、《中国美术全集·竹木牙角器》(与朱家溍合编)、《中国美术全集·漆器》、《明式家具研究》(并有英文本)、《北京鸽哨》、《竹刻》[2]、《蟋蟀谱集成》、《说葫芦》(中英双文本)、《美国中国古典家具博物馆精品选》(中英文本。
英文本,与Curtis Evarts合编)、《锦灰堆——王世襄自选集》(包括历年撰写的文章一百多篇,彩色、黑白图数百幅)、《明代鸽经清宫鸽谱》、《明式家具萃珍》(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王世襄编著、袁荃猷绘图)等。
玩物成家王世襄出生于1914年。
此时,父亲任职外交部条约司,勤奋工作之余喜逛古玩店,买些残缺的古瓷标本。
母亲娴雅高贵,持家之外,寄情绘事。
王世襄就在这样温馨的家庭里度过了婴幼时期。
小时候,家中有私塾老师教古汉语、经、史和诗词等。
王世襄喜欢的是诗词,对其他学科不太感兴趣。
后来,父亲又专门送他到北京干面胡同美国人为他们子弟办的学校去读书。
王世襄从三年级开始,一直到高中毕业,学得一口流利的英语,使人误以为他是在国外长大的。
他说:“从小学英语,讲得流利。
每天从学校回家后,家里给我请最好的古汉语老师,学什么经学、史学、小学、音韵等,我学不进去,只喜欢古诗词,连历史我也没好好学。
“穷王”王世襄:千金散尽独留一筐
“穷王”王世襄:千金散尽独留一筐1“世好妍华,我耽拙朴。
”有人称其为“穷王”有人叫他“柜人”有人说他是“京城第一大玩家”有人评价说,21世纪可能还会出现个钱钟书,但再也不会出现王世襄了。
他出身世家,是个标准的世家子弟,其先祖曾是福州城内的望族之一,父亲王继曾一度担任张之洞的秘书,后任北洋政府国务院秘书长。
母亲金章娴雅高贵,曾留学欧洲,身为鱼藻画家,持家之外寄情绘事。
大舅金北楼则是民国北方画坛领袖。
他少年时却独爱捉獾、养鸽、驯鹰、养狗、斗蛐蛐。
他长在豪门,却千金散尽独留一筐。
他就是王世襄。
2“少年玩主”王世襄父亲与一岁的王世襄王世襄儿时,家中有私塾老师教经、史和诗词,为王世襄打下了良好的国学基础。
出生于这样的望族,若自幼勤于诗书,王世襄真有可能成为“钱钟书式的人物”。
有一年,王世襄得了猩红热,传染给大两岁的哥哥王世荣,结果王世襄命大,扛过去没死,哥哥死了。
那时的王世襄淘气,每次去舅舅家,不是捅马蜂窝,就是上房揭瓦,亲戚们都哀叹:“可惜死了个好的。
”劝金章好好管教王世襄,金章却对王世襄万分宠溺,说:“只要于身体无害,就随他去吧。
”王世襄母亲金章10岁时,王世襄就开始养鸽子,举着大竿子赶鸽群。
他还养蝈蝈,学八卦和太极,跟清宫摔跤手学摔跤,自己学习驯鹰和放狗、捉獾、逮兔。
由于家境优裕,王世襄活得自由自在,京城里各种杂七杂八的传统玩意儿,他很小的时候就一个个玩儿得有板有眼,混迹于前清的遗老遗少之间,很快成了北京城内有名的少年玩主。
人生的转折,发生在1939年春,一直疼爱他的慈母金章突然去世,王世襄经受了出生以来第一个打击。
他深知母亲对自己的期盼,只因宠爱,才不肯将他的自由困在诗书之间。
“母亲的去世,使我醒悟,觉得自己愧对父母的关爱和期望,于是,我开始认真念书。
”王世襄书法此后,他考入燕京大学研究院,完成了《中国画论研究》元明清部分。
辗转跋涉来到中研院,一面进行野外调查工作,一面饱览古建筑典籍,为日后从事髹漆、明式家具研究打下基础。
2014高考作文素材——王世襄
玩物成家
他玩的东西多半属于民俗,但大俗的东西到了他这儿却玩成了大雅。最可贵的是他能留心玩的学问,于是,黄苗子先生说他“玩物成家”
,启功先生说他“研物立志”。中学时代的王世襄就表现出不同于其他玩家的特点。毕竟是位有心人,当童趣得到满足时,一种爱琢磨的习惯使他在无意间步入了积累学识的大门。据他自己说:我十七八岁时学摔跤,拜善扑营头等布库瑞五爷、乌二衮为师。受他们的影响,开始遛獾狗、架大鹰,并结识了不少养狗家。为了学习相狗,请荣三口授,把《獾狗谱》笔录下来,后又请其他几位背诵,把荣三口授所无的及字句有出入的记了下来,合在一起,在分段上稍做整理。经过记录,我也琅琅上口,能背上几段。何为犬,何为狗,其细微差别,只有真正的玩家才能区别。至于如何选狗,如何饲养,都在这一《獾狗谱》中有生动的描述。这部当年完全凭兴趣笔录的《獾狗谱》,成了民俗学、动物学与艺术相映照的生动篇章。
活得爽快,死得洒脱,然而王世襄携走的,是满腔对中国文化、中国玩艺儿的无限深情。他曾经动问:“古今痴绝知多少”,而他本人,则堪称痴绝之冠、文化奇人。
谁也无法界定王世襄是哪个方面的“专家”。
时人由上海博物馆家俱馆的介绍,知道那大雅之堂中的珍赏,尽出于王世襄先生的收藏,于是均知他是中国古代家俱资深研究及收藏大家,其实,那只是他学问长袍中的一小片衣襟而已。王世襄所玩所研范围极广,对中国古典诗词、音乐、绘画、家具、髹漆、竹刻、传统工艺、民间游艺等众多领域,均乐此不疲、妙论迭出,且均有厚重论著。正如启功老人所言,王世襄堪称是“京城第一玩物大家”,连养鸽子、种葫芦、放鹰、驱狗、美食烹调……均一玩便痴,一痴就非穷根究底,追踪溯源,弄出一门学问来。
玩即学,学亦玩
王世襄治学的精神凭两股劲:傻劲和狠劲。这是事实,他研究美术史、建筑以至明式家具,都以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一钻到底,总要搞出个名堂来才善罢甘休。
学者气度王世襄
学者气度王世襄王世襄先生是福建人,但说一口地道的北京话,走在街上就是个北京老头。
王先生出身望族。
早年他读燕京大学时,由于离家远,家里在学校旁为他租了个大院子,有中西厨子伺候。
就这样,他还不好好读书,尽干养狗捉獾放鹰逮猫(兔子)之事。
所以他特瞧不起如今风驰电掣骑摩托车赶时髦的小年轻,总说,这比骑马架鹰可土多了。
我和王先生认识是因为明式家具。
那时王先生还住在王家祖产,北京东城区一座深宅大院内。
可惜此院今已不存,拆光盖了高楼。
我第一次踏进王家大院是一个晚上,王先生住在内院尽东头的两间,其他房间均已被占,自己住的这两间,房矮屋深,还有些潮湿阴冷。
王先生披着一件棉袄,笑容可掬,让我坐在他那些名贵的明式家具上。
我那时年轻,刚刚着迷古家具,没个深浅,这摸摸那弄弄的。
如今已入藏上海博物馆那批王先生收藏的著名明式家具,当年在王先生家却屡现窘状。
一腿三牙的黄花梨方桌用于切菜揉面,王先生在上面为自己也为客人做过多少次菜,没人可知。
王先生是美食家,不仅会吃还亲自下厨,并能撰文评比美食的优劣。
最逗的是有一次,一家美国大公司在王府饭店宴请王先生,他老人家自己在家先炒一菜,装入广口罐头瓶,拎着去赴宴。
路上对我说,王府饭店的厨子不行,让他们尝尝我的手艺。
那天在餐桌上,王先生将自己的肉丝菠菜装盘,满桌嘉宾鼓掌,啧啧称赞。
我觉得客人只是出于礼貌,但王先生却认真地说,刚出锅时还好,这会儿塌秧了。
有一年陪王先生去山西。
那时山西刚开始刮古董之风,农村许多人都四处搜罗,卖给来探访的外地人,就地变钱,以此为生。
我记得在平遥的一个村里,过一个小河似的干沟,我到跟前都犹豫,王先生却健步如飞,45度陡坡一下一上。
那次,在一个农民家中,我拽了下王先生的衣角,示意他看炕头上那本被翻得脏兮兮的大书——《明式家具珍赏》。
王先生无动于衷,两眼直勾勾地看着一对乌木南官帽椅,悄悄和我口语:“少见!”奇怪的是那家主人一老一少,老头儿卧床不起,问他话没一句礼貌回答;少妇忙于做饭,屋内狼烟四起。
明式家具的大家—王世襄先生
明式家具的大家—王世襄先生谈及红木家具,人们不禁都会想到明式家具。
明式家具其造型优美,选材考究,制作精细,是中华民族家具文化风格的代表。
而说到明式家具,不得不提到一位研究明式家具的大家——王世襄先生。
王世襄先生从27岁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到四川任中国营造学社助理研究员,自此投身工艺与文博研究工作,至95岁辞世,王世襄近70年的人生跌宕起伏,乐天而坚韧。
一路走来,风雨兼程,也精彩不断。
抽斗条案书香门第玩物成家王世襄生于书香门弟,长在官宦之家,其祖上三代有状元、进士出身,出过重臣、循吏和外交使节。
优越的家庭条件和好奇活泼的性格,让年少的王世襄崭露“燕市少年”风貌,他曾自嘲是“秋斗蟋蟀,冬怀鸣虫,挈狗捉獾,架鹰逐兔,皆乐之不疲。
”养鸽飞放更是“常年癖好”。
成年后对漆器、火绘、竹刻以及古典音乐的研究都造诣颇深。
王世襄在广泛结交社会各阶层玩友中,完全摒弃了世家子弟的矜贵习气,陶冶了豁达乐观的性格。
更为可贵的是,他终生都能虚心求教,博洽多闻,穷究玩物底里,从大俗中玩出大雅,每每有精湛述作问世。
启功先生说他是“研物立志”,黄苗子先生则称他“玩物成家”。
而王世襄穷其一生潜心研究的,乃是明式家具。
挚友身亡坚守自珍王世襄从中国古家具处于落泊、鲜为人知的上世纪40年代开始,用40年时间完成了明式家具的两部力作。
而促使其写出了影响深远的《明式家具研究》、《明式家具珍赏》二书的,正是著名诗人陈梦家。
1934年陈梦家与夫人赵罗蕤新婚,借住在王家花园,那时王世襄刚刚考上燕京大学,也住在自己的院子里,两人朝夕相处,结下深厚的友谊。
两人皆喜爱明式家具。
王世襄对于明清家具的收藏要晚于陈梦家,但对明清家具的痴迷程度却毫不逊色于他。
两人因为有相同的爱好常常一起切磋交流,谁收到了好的家具自然邀请对方来品评一番。
一对收藏挚友,在政治空气紧张的年代里于古典家具的文化中寻找到一种与时局不相匹配的轻松。
但令人痛心的是,1966年9月3日,陈梦家因不堪凌辱自缢身亡。
王世襄
王世襄:他被故宫开除,但是鉴定大家今年,关于故宫的新闻很多,从5月份热闹一时的失窃门、错字门、会所门,到8月份尘嚣再起的哥窑门、瞒报门、私拍门及清宫旧藏木质屏风被水泡,围绕故宫博物院的“扒粪”运动持续升级,神圣、神秘的故宫正在失去往日的光环。
人们追问,现在打理故宫的都是些什么人?而我想起的却是一位多年前被故宫开除的人——王世襄。
记得上个世纪末,刘廼中先生向我推荐两位文博大家写的书:朱家溍先生的《故宫退食录》、王世襄先生的《锦灰堆》。
前一套我读的很溜,它有故事性;第二套读的很诌,许多领域是我陌生的。
我喜爱收藏有年,凡是与收藏沾边的都要认真去学,我在认真梳理两位先生的人生轨迹时发现,两位文博大家都被中国第一大文博单位——故宫博物院开除过,只不过朱家溍后来被请了回去,而王世襄却拒绝了邀请。
那么,王世襄与故宫之间有怎样的恩怨情仇呢?王世襄与故宫的关联始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初。
1941年11月,刚刚从燕京大学毕业不就的王世襄,辗转到了战时陪都重庆,他首先来到重庆南岸海棠溪的故宫博物院办事处,求见父亲的老同学、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表达自己想为故宫工作的愿望。
可当时的南迁文物分别藏在四川乐山、峨眉山和贵州安顺的山洞里,无法进行正常的整理、研究工作,而王世襄又不愿坐在办公室应酬,所以他应梁思成之邀加入中国营造学社。
抗日战争胜利后,经马衡和梁思成推荐,王世襄跟随故宫博物院原文献馆馆长、北京大学教授沈兼士回北平清查战乱损失的文物。
当时,许多日本和德国的文物贩子与收藏家在中国收买文物,伺机盗运出境,王世襄首先抓住了这个重点。
1946年2月25日,王世襄在中山公园董事会宴请了当时北平四五十位知名的古玩商,请他们提供线索。
当他得知沦陷时期河南某地出土的青铜器多数被德国人杨宁史买去,于是通过其父友人找到宋子文详陈原委,没收了杨宁史的青铜器240件,其中包括价值连城的“宴乐渔猎攻战铜壶”、“商饕餮纹大钺”等。
据王世襄后来撰文回忆,一年中,他在平津地区经手清理的文物主要有:没收德国人杨宁史青铜器二百余件;收购郭禅斋藏瓷二百余件;追回美军德士嘉定少尉非法接受日本人的宋元瓷器一批;抢救面临战火威胁的长春存素堂丝绣约二百件;接收溥仪留在天津张园保险柜中的珍贵文物一千八百余件;收回海关移交的德孚银行的一批文物。
王世襄收藏真谛在真情
王世襄收藏真谛在真情文物收藏界中提起王世襄先生几乎无人不晓,他的《髹饰录解说》、《明式家具研究》、《锦灰堆》等著作更是脍炙人口。
世间对王先生的评论更是五花八门,有人说他是当代第一大玩家,有人说他是聪颖刻苦、精力过人的大学者。
至于他学术上的成就更有得自于家学、勤奋、智能、自我以至歪打正着等多种说法,然而据我看来,最为重要的是王世襄先生在求学以及收藏活动中,对人对物的那份真情。
说起王世襄先生的收藏,人们往往只会想到现今展陈于上海博物馆的明式家具,其实王先生的收藏十分广泛,如古琴、铜炉、佛像、匏器等诸多门类的文物,先生都曾倾注过很大的热情与心血,其间真情令人心动之余颇多感悟。
王世襄先生铜炉的收藏,得益于老一辈铜炉收藏家赵沆年先生。
赵沆年先生曾与王世襄先生同居东城区芳嘉园胡同,两宅相距颇近。
幼年的王世襄常到赵先生家去玩,赵先生夫人庄岱云常摸着他的头,慈爱地拿果子给他吃。
赵沆年先生藏炉甚精,且颇有见地。
抗日战争时期,赵先生的独子与二女儿均投身抗日英勇牺牲,赵氏二老亦遭日寇拷打,坚贞不屈。
此间赵先生生活陷入困境,万般无奈,经陈剑秋介绍,将自己收藏的百余件铜炉出让给当时的伪卫生局局长庞敦敏。
成交之后,陈剑秋就势用自己的藏品换走了数件赵氏藏炉中的精品。
此后赵先生与王世襄先生多次谈起此事,眷眷难忘。
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王世襄先生赴美国参观博物馆,归国后为赵先生过生日,赵沆年即把自己收藏的十件铜炉送给王世襄,叮嘱他:“这些炉是我多年心爱之物,你一定要好好保存,切勿遗失。
”1951年,王世襄先生终于得到机会,从庞敦敏家购回十余件赵沆年旧藏铜炉,兴冲冲地去告慰赵先生,赵先生正在病中,喘咳不止,当他手抚铜炉时,如见故人,情不自禁。
赵先生喘息着对王先生说:“我所收藏的最好的铜炉不在庞家而在陈家,如清顺治比丘造炉,堪称绝品,如果你有机缘得到它,一定要拿来让我看看,我会为你庆贺。
”临别时,庄岱云先生将多年放置案头焚香的“玉堂清玩”戟耳炉送到王先生手中,说:“你拿去摆在一起吧1王世襄先生不禁百感交集,一时竟无言以谢。
收藏家王世襄
收藏家王世襄在收藏界,有着许多传奇人物。
他们有着纯粹的收藏之心,有着对艺术的热爱。
他们对于艺术品的知识、理解和尊重的形成和提升,远比对个体利益的考虑重要。
▲卢芹斋欧美收藏者学会欣赏中国墓葬文物的卢芹斋,中国文物情有独钟的安思远。
但今天要说的这位,相信稍有混迹收藏圈的都不会陌生。
▲安思远因为他是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是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更是公认的最具眼光和品位的文物鉴赏家、收藏家。
他,就是王世襄先生。
王世襄不但能写,也能玩。
他玩物并研物,倾心葫芦、收藏家具,刻竹漆器、著书立说,他样样出色:玩蟋蟀,他编成了堪称蟋蟀谱的百科全书《蟋蟀谱集成》;养鸽子,他编了一本《明代鸽经清宫鸽谱》;养鹰有专文《大鹰篇》;养狗有专文《獾狗篇》;玩漆艺,他能花10 年时间为中国现存唯一一本古代漆工专著《髹饰录》编写解说;1985 年,他的著作《明式家具珍赏》在香港出版,又填补了中国人研究明式家具的空白;《明式家具研究》问世更是激起了收藏家研究明式家具的热潮。
▲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他使井市的“雕虫小技”登上了“大雅之堂”,玩出了文化,玩出了一门“世纪绝学”,被称为“京城第一玩家”。
王世襄先生出生显赫。
1914 年5月25日,他出生于北京的名门世家。
▲王世襄婴儿时期父亲王继增从事外交工作,担任过北洋政府国务院秘书长;母亲金章曾留学英国,是中国著名的花鸟画家。
▲王世襄与父亲祖父是前清官员,官至工部尚书,是收录于《清史稿》的人物。
▲王世襄母亲伯祖是光绪三年的状元,徐世昌和梁启超都是其门生;大舅金城是20 世纪初北方画坛领袖;四舅金西厓是一代竹刻大师。
▲ 王世襄母亲画作这样的家族,关看看这些不平凡的家庭成员或许能明白他强大的艺术基因来源。
▲王世襄与哥哥小学至高中,他就读北京美国学校,同时家中聘请国学老师,为他和两岁的哥哥王世容(10岁病故)讲授文史诗词。
学识渊博的他,对文物研究与鉴定有精深的造诣。
研究的范围也很广,涉及书画、雕塑、烹饪、建筑等多方面。
收藏大师王世襄:这个“玩物丧志”的老爷子,这辈子活得可真值
收藏大师王世襄:这个“玩物丧志”的老爷子,这辈子活得可真值作者:山佳王世襄先生,京城大家,自称自己玩物丧志。
年轻时的他,放大鹰、喂獾狗、养蛐蛐、玩鸽子,甚至开始收集养虫的葫芦。
可在1939年后,他幡然醒悟,立志学业,这究竟又是怎么一回事呢?01 王世襄,1914年出生在北京城内的官宦世家。
高祖王庆云,曾任陕西、山西巡抚及两广总督。
写到这儿,忽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上篇我的原创《王世瑛:初恋郑振铎惊艳了时光,而夫君张君劢温柔了岁月》,而王世瑛竟然是王世襄的堂姐,两人同一个高祖。
如若没有这层发现,就会想当然认为“两人同叫王世什么,八百年前也许是一家子”,真没想到,就是这么缘分。
祖父王仁东,任职内阁中书、江宁道台。
而伯祖,即王世瑛的祖父,则是光绪三年的状元,最出名的门生当属徐世昌和梁启超。
怪不得,王世襄与梁思成走得近呢,原来是世交啊。
王世襄,可以称梁思成一声“梁兄”。
老爸王继曾,毕业于南洋公学,清末随驻法公使到法国进修,开始外交官司生涯。
民国初期,老爸回国任职北洋外交部,后担任国务院秘书长。
再说母系这边,老妈金章所在的金氏家族,在浙江南浔靠蚕丝生意起家,又兴办电灯厂及医院,是颇具新派思想的望族之一。
1900年,金章就随着两位兄长留学美国,历时五年,学成归来。
老妈,擅画鱼藻,并有专注四卷。
大舅金城,工画山水、花卉,是北方画坛的领袖,一代宗师,旗下门生众多。
二舅金东溪,四舅金西,均为著名的竹刻家。
竹刻家将留下的笔记资料,都交与外甥王世襄整理。
于是王世襄从头讲起,把刻竹艺术的各个方面周详叙述,并阐发亲眼所见舅父的刻竹心得,出版《刻竹小言》,完善并首创了刻竹艺术的全史。
当然,这是后话。
生活条件优裕,加上中西兼备的文化背景,及母系这边浓厚的艺术氛围,潜移默化中在王世襄的心田播下了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种子。
因哥哥因病夭折,母亲大为悲痛,就对膝下幼子王世襄大为宠溺。
于是,他开始放飞自我。
八岁时,他就能飞檐走壁放鸽子,后来又跟着玩家熬鹰狩猎抓兔子。
文物专家王世襄——填补古代家具学术研究空白的人
文物专家壬世襄填补古代家具学术研究空白的人■吕雪萱不夸张,不抒情,不要求读者接受什么,那样专心于精确客观的叙述,目的在于发掘濒于失传的“冷门”学问——读者对于这种专著倒反而是五体投地的钦佩。
已故著名文物专家王世襄老人的著作《明式家具珍赏》就是这样的作品。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有关考工、工艺的书很少,阐述制作、技法的书更是屈指可数。
像专讲建筑工程的《营造法式》和专讲糅漆工艺的《糅饰录》,在传世的图书中是非常罕见的。
该书出版于上世纪八十年代。
当笔者捧读《明式家具珍赏》一书时,由衷地感到折服。
这是经过“十年浩劫”之后,王世襄同志以不届不挠的精神写出的中国人第一部有关古代家具的专书,填补了中国几十年来学术上的空白。
有了这部书,我们寻找明代家具的资料,再也不必去翻阅德国人艾克的《中国花梨家具图考》、美国人埃利华斯的《中国家具》了。
当年,这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的专著在香港一经出版,立即轰动了海外。
美国博物馆界元老、甘城纳尔逊美术馆退休馆长史协和十分敬佩地说:“王世襄先生所作的工作是任何外国人也不能代替的。
我确信,在中国古代家具研究领域内,《明式家具珍赏》在相当长时间里是一部超越前人的权威性著作。
”香港著名收藏家罗桂祥认为「《明式家具珍赏》一书不仅填补了我国工艺更上一段长时间的空白,同时更为收藏家或研究者提供了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手册。
很多年来我—直不解的问题都有了满意的答案。
”王世襄,号畅安,祖籍福建,1914年出生于—个书香门第的家庭里。
高祖王庆云为清廷命官,官至工部尚书,著有《石渠馀记》。
母亲金章是著名画家金北楼的妹妹,以擅长花卉鱼藻名世。
王世襄生性聪颖,儿时却沉湎于嬉戏,不受约束,喜欢放鹰走狗、养虫曲虫曲、玩鸽子,而且在饲养上样样精通。
当他在燕京大学文学院读书时,还有臂上架着大鹰或怀里揣着輻輻到学校上课的惊人之举。
当时在燕京大学教书的洪煨莲教授把这个有精力但又“不务正业”的学生称为“未知数”。
及待1948年王世襄由故宫博物院指派,赴美国接受洛克菲勒基金会奖金时,洪煨莲对他的印象稍有转变,直到1980年王世襄带着一大摞著作再专程去波士顿晋谒老师时,洪老对他才另眼相看。
【作文素材】他被故宫开除-却成为“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
【作文素材】他被故宫开除,却成为“京城第一玩家”!“一个人如连玩都玩不好,还可能把工作干好吗?”这是他的名言。
黄苗子说他是“玩物成家”,启功赞他是“玩物壮志”。
马未都先生说他:独特性就在于,虽出身上层社会,却关注社会底层的乐趣,在中国文人里是不多见的。
”故宫开除了他,使故宫失去了一位学贯中西,甘愿奉献的领军人物,却逼出了一位独一无二,百科全书式的民俗文物、文博大家。
他曾从荷兰王子手中接过,荷兰克劳斯亲王最高荣誉奖,成为中国获得此奖第一人!他就是——王世襄。
少年称玩主,俗物入大雅从家谱看,王世襄是一个标准的世家子弟,其先祖明代时从江西迁到福建,是福州城内的望族之一。
父亲王继曾曾一度担任军机大臣张之洞的秘书和留法学生监督,最后任北洋政府国务院秘书长。
工作之余喜逛古玩店,买些残缺的古瓷标本;母亲金章能娴雅高贵,持家之外寄情绘事。
儿时,其家中有私塾老师教古汉语、经、史和诗词等。
大舅金北楼是民国北方画坛领袖。
出身显贵的王世襄,在他小时候,家中就聘请私塾老师,教授经史和诗词,为他打下良好的国学基础。
但他贪玩的习性也开始显现。
10岁时,王世襄就开始养鸽子,举着大竿子赶鸽群。
他还养蝈蝈,学八卦和太极,跟清宫的布库(摔跤手)学摔跤,还学驯鹰和放狗捉獾。
跟着一帮前清遗老遗少,王世襄成了北京城内有名的少年玩主。
小学时,他就读于北京干面胡同的美国侨民学校,由于一连数周英语作文篇篇言鸽,老师怒而掷还,斥道:“汝今后如再不改换题目,无论写得好坏,一律给P(poor,即不及格)!”他原先的专业是医学预科,读了一段时间后,数、理、化成绩均不及格,成了全校有名的差生,后来转至国文系,竟凭借小时候打下的基础,轻松胜任,成为优等生。
此后,他考入了燕京大学研究院,学习中国古代绘画。
不过,王世襄玩性依然不改,他本有机会被学校选派到哈佛大学留学,但校长坚决不同意,因为觉得王世襄是“未知数”,弄不好会有辱国风。
全身心投入文物清理却被故宫“开除”1939年春,最疼爱他的母亲过世,时世也愈发艰难,这位纨绔子弟好像一下长大了。
学者王世襄
学者王世襄作者:马未都来源:《作文周刊·高二版》2014年第07期十一月二十八日,王世襄先生驾鹤西去,回归道山。
虽知这一天早晚会来到,但看到朋友发来的短信噩耗,仍独自发呆,半天没愣过神来。
王世襄先生已九十五高龄,福建人,但说一口地道的北京话,走在街上就是一个北京老头。
一直到前些年,老爷子走到哪儿都爱拎着一个自己编织的提篮,任谁也看不出他是大学者,完全一副老北京的派头。
我和王先生认识是因为明式家具。
第一次踏进王家大院时是一个晚上,深一脚浅一脚的,摸黑如同盲人。
王先生住在内院尽东头的两间,其他房间均已被外人所占,自己住的这两间,房矮屋深,还有些潮湿阴冷。
王先生披着一件棉袄,笑容可掬,我清晰记得王先生为我们炒菜起锅时的情形,叮当作响,菜未入口就涎水横溢。
那次,在一个农民家中,我拽了一下王先生的衣角,示意王先生看炕头上那本被农民翻得脏兮兮的大书——《明式家具珍赏》。
王先生无动于衷,两眼直勾勾地看着一对乌木南官帽椅,悄悄和我口语:“少见!”奇怪的是那家主人一老一少,老头儿卧床不起,干咳不停,问他话没一句礼貌回答;少妇忙于做饭,刷锅点火,让屋内炊烟四起,我们只好悻悻离去。
出了门我安慰王先生说:“您那本书是全村最贵的书。
”王先生却说:“这对乌木椅早看见就可入书。
”我想,那家农民至死也不会知明式家具泰斗王世襄先生曾光临过他家,他们更想象不到他们赖以生存倒腾古董的皇皇巨著的作者竟是一个貌不惊人的老者,还如此和蔼得没啥脾气。
我有一次去王先生家里,正值冬天,天黑风紧,屋中虽有炉火,仍得棉衣棉裤的。
看得出来,王先生见下一代人很亲,尤其能聊点儿嘎杂子事的,他都喜欢。
聊着聊着忽听见他屋中有蟋蟀串鸣,透着一股野趣的亲切。
循声望去,炉边一窝两排穿着棉衣的葫芦,煞为有趣。
虽已夜深人静,王先生依旧兴致勃勃将所养鸣虫一一展示,这叫油壶鲁,那是蛐蛐,叫起来高低尖团,睡觉不寂寞。
完全一副孩童模样。
历史翻篇儿太快,回忆起来都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世襄百科名片王世襄“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于2009年11月28日与世长辞,享年95岁。
中文名: 王世襄民族: 汉族出生地: 中国出生日期: 1914年5月25日逝世日期: 2009年11月28日职业: 学者 文物鉴定家毕业院校: 燕京大学国文系 主要成就: 第一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克劳斯亲王奖最高荣誉奖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代表作品:《画学汇编》《竹刻艺术》《明式家具珍赏》《中国古代漆器》生平简介王世襄(1914年5月25日~2009年11月28日),号畅安,汉族,祖籍福建福州,1914年5月25日生于北京。
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
九三学社成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母亲金章,是著名的鱼藻画家。
王世襄出身书香门第,小学至高中,就读北京美国学校,同时家中聘请国学耆宿,讲授文史诗词。
1938年获燕京大学文学院国文系学士学位。
1941年获燕京大学文学院硕士。
论文为《中国画论研究·先秦至宋》。
继在家中撰写论文元至清部分。
1943年全稿完成后,赴重庆寻求工作。
1943年在四川李荘任中国营造学社助理研究员。
1945年10月任南京国民党政府教育部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平津区助理代表,在北京、天津清理追还在战时被劫夺的文物。
1946年12月-1947年2月被派赴日本任中国驻日本代表团第四组专员,交涉追还战时被日本劫夺的善本书等文物事宜。
1947年初追还被劫夺的原中央图书馆所藏善本图书106箱,由日本横滨押运到上海,经郑振铎派员接收。
1947年3月任故宫博物院古物馆科长及编纂。
1948年5月由故宫博物院指派,接受洛克菲勒基金会奖金,赴美国、加拿大参观考察博物馆一年。
期满后,拒绝了弗利尔美术馆、匹兹堡大学的聘请,1949年8月后在故宫博物院任古物馆科长及陈列部主任,曾入华北革命大学学习一年。
“三反”运动中,由于追回收缴珍贵文物众多,被列为重点审查对象,蒙冤拘留审查达十个月,经查明无问题开释后,文物局竟令其去劳动局登记自谋出路。
1953年开始在民族音乐研究所工作,担任有关音乐史方面的研究,如设计布置中国古代音乐史陈列室,编纂《中国古代音乐书目》,撰写古琴曲《广陵散》说明,《信阳楚墓出土乐器调查》等。
1953年6月在中国音乐研究所任副研究员。
1961年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讲授《中国家具风格史》。
1962年10月任文物博物馆研究所、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获彻底平反。
他从1962年调回文物单位,任文物博物馆研究所(后改为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古文献研究所、中国文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和研究员。
1980年11月任文化部文物局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
1985年12月被评为全国文物博物馆系统先进个人。
1986年3月国家文物局聘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1991年7月起,国务院发给政府特殊津贴。
1994年1月,其专著《明式家具珍赏》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1994年退休。
1994年7月-现在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2003年12月3日,荷兰王子约翰·佛利苏专程到北京为89岁高龄的王世襄先生颁发2003年“克劳斯亲王奖最高荣誉奖”,他获得此奖项的原因在于,他的创造性研究已经向世界证实:如果没有王世襄,一部分中国文化还会处在被埋没的状态。
王世襄先生表示他获得的10万欧元奖金(约合百万元人民币)将全部捐赠给中国希望工程,用于建立一所“中荷友好小学”。
王世襄-常被人们称为“京城第一大玩家”,可他这儿却玩成了大雅,玩出了文化,玩出了一门“世纪绝学”。
王世襄学识渊博,对文物研究与鉴定有精深的造诣.王世襄研究的范围很广,涉及书画、雕塑、烹饪、建筑等方面。
他对工艺美术史及家具,尤其是对明清家具、古代漆器和竹刻等,均有深刻研究和独到见解。
他注重长期的实践考证,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迄今为止已写出专著10余部,论文90余篇。
其中在家具方面的专著有《髹饰录解说》和《明式家具珍赏》等。
后者阐述了明代家具的制作工艺、榫卯结构基本结合的分类、家具用材的选择、装饰的技法工艺等,自1985年9月出版发行后,引起了很大反响和重视,已被译成英、法、德文等数种版本。
王世襄兴趣广泛,喜爱古诗词,曾从事家具、髹漆、竹刻、传统工艺、民间游艺等多方面的研究,均有论述,收此集中。
王世襄自选集《锦灰堆》一、二卷收集了他80岁以前所写的大部分文章,计105篇,编为:家具、漆器、竹刻、工艺、则例、书画、雕塑、乐舞、忆注、游艺、饮食、杂稿等十二类。
共有线图234幅,黑白图424幅,彩图255幅。
第三卷选收王世襄历年所作的诗词120首,由他和夫人袁荃猷手书影印。
王世襄自选集《锦灰二堆》为《锦灰堆》之续编,除少数篇章及诗词为作者早年之作外,余皆在《锦灰堆》出版后写成。
壹卷收入忆往、书画、家具、髹漆、工艺、游艺、杂稿七类,计六十余篇。
二卷收入诗词二十六首,及《画解》、《新增鹰鹘方》、《烧炉新语》三部古籍,均为罕见珍本王世襄自选集《锦灰三堆》为《锦灰堆》、《锦灰二堆》之续编,收入文章二十七篇,编为音乐、文物、忆往、序跋四类。
除包括有关汉代画像和琴书的两篇长文在内的六篇音乐类文章为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旧作外,余皆写成于近两年,忆及管平湖、张伯驹、郑振铎、张光宇、王季迁等多位文化界故友,涉及绘画、家具、髹漆、竹刻、传统工艺、民间游艺等多方面研究,还收有个人总结性质的访谈录。
书末为新近所作的诗词二十首,对联则有早有晚,由作者手书影印,笔墨精彩,情思动人。
2009年11月28日9时25分在北京去世,享年95岁。
王世襄先生遗体已于2009年11月29日上午火化。
王世襄先生的追思会于12月4日在京举行。
往事略集●玩物成家王世襄出生于1914年。
此时,父亲任职外交部条约司,勤奋工作之余喜逛古玩店,买些残缺的古瓷标本。
母亲娴雅高贵,持家之外,寄情绘事。
王世襄就在这样温馨的家庭里度过了婴幼时期。
小时候,家中有私塾老师教古汉语、经、史和诗词等。
王世襄喜欢的是诗词,对其他学科不太感兴趣。
后来,父亲又专门送他到北京干面胡同美国人为他们子弟办的学校去读书。
王世襄从三年级开始,一直到高中毕业,学得一口流利的英语,使人误以为他是在国外长大的。
他说:“从小学英语,讲得流利。
每天从学校回家后,家里给我请最好的古汉语老师,学什么经学、史学、小学、音韵等,我学不进去,只喜欢古诗词,连历史我也没好好学。
”不过,优越的环境和年少好奇好动的性格,使王世襄特别喜欢和京城诸多玩家交游,展露出“燕市少年”的特有风貌。
晚年的王世襄曾自嘲:“我自幼及壮,从小学到大学,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
秋斗蟋蟀,冬怀鸣虫……挈狗捉獾,皆乐之不疲。
而养鸽飞放,更是不受节令限制的常年癖好。
”他在燕京大学文学院读书时,还有臂上架着大鹰或怀里揣着蝈蝈到学校上课的惊人之举。
他的玩家派头被同学视为荒诞不经,邓之诚在燕大算是名教授,老先生讲中国历史正兴致勃勃,忽听一阵“嘟嘟”的蝈蝈声,同学哄堂大笑,敢情王世襄揣着蝈蝈葫芦进了教室,惹得邓先生恼怒起来,把他请出教室。
当时在燕京大学教书的洪煨莲教授把这个有精力但又“不务正业”的学生称为“未知数”。
及待1948年王世襄由故宫博物院指派,赴美国接受洛克菲勒基金会奖金时,洪煨莲对他的印象稍有转变,直到1 980年王世襄带着一大摞著作再专程去波士顿晋谒老师时,洪老对他才另眼相看。
早在少儿时期,在父母营造的宁静而闲适的家庭氛围里,王世襄快活自在。
京城的各类传统玩意儿,除了京剧、养鸟这两项他没有“深情投入”,其余杂七杂八的玩意儿都玩得有板有眼。
他曾趣味盎然地回忆:“犹忆就读北京美侨小学,一连数周英文作文,篇篇言鸽。
教师怒而掷还作业,叱曰:…汝今后如不改换题目,不论写得好坏,一律P(即poor)!‟”由此可见,王世襄当时对养鸽入迷到什么程度。
稍大,他又秋捉蛐蛐,冬养鸣虫,还学会了在葫芦上烫花的技艺。
除此之外,他又拜清代善扑营布库(宫廷摔跤的功勋运动员)为师,学习摔跤,还从他们那里学会了只有赳赳武夫才玩的放大鹰和养獾狗……在玩乐中,王世襄结交了京城各阶层玩得有名气的不少朋友。
他玩的东西五花八门,粗算就有蟋蟀、鸽子、大鹰、獾狗、掼交、烹饪、火绘、漆器、竹刻、明式家具等。
他玩这些不为消遣,而是真心喜爱。
为了得到爱物,他舍得花钱,舍得搭工夫,甚至长途跋涉、餐风饮露亦在所不辞。
为了穷究玩物的底里,又与许多平民百姓交朋友,虚心请教。
沉潜既久,他于诸般玩技靡不精通,可“家”者就有诗词家、书法家、火绘家、驯鹰家、烹饪家、美食家、美术史家、中国古典音乐史家、文物鉴定家、民俗学家等。
据王世襄夫人袁荃猷曾介绍,在王世襄的诸多爱好中,最喜欢的是鸽子,而居住大杂院无法养鸽子则是他的最大遗憾。
一次,王世襄赴郑州参加全国文史馆工作会议。
当他流连于金博大广场时,发现当地正在举办观赏鸽大赛,他便兴致十足地走进了鸽群。
在这里,他发现了许多久违的名种。
鸽子的主人们虽然不知道他的身份,但很快就发现了这位老人与鸽子之间有种天然的亲近。
一个年轻人指着一对黑中泛紫的鸽子问王世襄:“您认识它们吗?”“铁牛!”王世襄脱口而出。
年轻人激动不已,坚持要将这对几近绝迹的名种送给他。
他玩的东西多半属于民俗,但大俗的东西到了他这儿却玩成了大雅。
最可贵的是他能留心玩的学问,与一般玩家不同的是,老人不但能玩,也能写,大凡他玩过的东西,都留下了文字记载和他研究的心得。
于是,黄苗子先生说他“玩物成家”,启功先生说他“研物立志”。
过去在一般人眼里,架鹰走狗斗蛐蛐是游手好闲的市井之徒所为,经他把这些东西加以描述和总结,这些东西马上升格,一变而成为了文化。
他不失为一位玩物并研物的大玩家。
可别小瞧这个玩家,正是因为喜欢玩,才活到90岁,不觉得自己老。
文人学庖是一种雅士之乐,自古而今,这种自寻其乐的美食名家一脉相承。
善吃、善做、善品评,是王世襄在美食方面的另一半“绝学”。
王世襄在圈内被称为“烹调圣手”,为大美食家汪曾祺先生所推崇。
京城文化圈内流传甚广的故事,便是王世襄常应好友之邀,身背各色厨具,自行车上装备好原料,亲赴诸好友府上献艺。
据王老自己回忆:“幼年读书之余,我喜欢进厨房去看厨师做莱,那时我家的家厨,多是从各地请来的名师,技术十分高超。
在他们的指点下,我常常上灶,煎炒熘炸,样样都行。
各帮莱,我都学,做菜的兴趣越来越浓,交了不少厨师朋友。
在这些人主灶的饭馆里,我去吃饭或请客,他们都让我自己上灶炒菜。
年轻的时候,一次做几桌菜,不以为是难事,反以为是乐事。
很多年过去了,不少厨师一直认为我是他们的同行,而并不知道我的真正工作单位是在故宫里。
”于是,到亲朋好友的家里,他也总喜欢亲自下厨,露几手“绝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