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美学原理》 马工程

合集下载

美学原理 马工程第01章 审美的本质

美学原理  马工程第01章 审美的本质
• 2.无论是“自然人化”或“人自然化”,都表示着人与自然相互融渗的新型关 系。这一关系是自然美乃至当代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主要基础。
• 3.自由形式不能如工具积淀说所片面归结的,视为规律与目的相统一的衍生物 积淀的结果,也是积极协调、整合统一规律与目的的实践性中介功能机制。
二、审美本质及其逻辑
• 4.审美作为自由形式,其本源形态乃是以劳动为原型的人类实践活动中介方式, 原初的审美其实就是人感受到超越实用性的自由的生活方式。
三、作为元价值的真善美及其对立面的假恶丑
• 作为人类核心与基础形态的劳动不仅包含着人类三种基本活动的关系结构,同 时也包含了人类三种元价值关系体系:
性质
认知
审美
功利
内容
规律
中介并超越
目的
状态
理(知)性
情感
意志
学科
科学
美学
伦理学
元价值



三、作为元价值的真善美及其对立面的假恶丑
• 美是真与善相统一的自由形式。美并非物质实体,而是超越性中介真与善所 构成的现实世界、使之趋向自由的意境。
• 1.选取生活与艺术欣赏各一例,结合自己的审美体会说明,现实活动中体验 性审美与艺术品欣赏各有何特性?
• 2.为什么说审美既是劳动的产物又是劳动的功能机制? • 3.简述审美从劳动中独立的过程。 • 4.美与真善的关系及其现代意义是什么?
二、审美本质及其逻辑
• 审美的普遍必然性根源于审美内在于劳动所代表的实践活动的普遍必然关系。 • 就根源言,审美的本质是规律与目的相统一活动所产生的自由形式; • 就功能言,审美的本质是能动协调规律与目的的自由活动方式; • 就价值言,审美的本质是人的自由本质的对象化理想。

11第十一章-美育-王-《美学原理》-马工程PPT课件

11第十一章-美育-王-《美学原理》-马工程PPT课件

.
16
第一节 一、美育溯源
• 18世纪50年 代 ,在美学 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形成独 立学科之后,德国哲学家 席勒吸收并改造了康德的 思想,写成了《美育书 简》,正式提出了“美育” 概念,并对其实质、社会 功能和意义作了系统阐述。
.
席勒《美育书简》被称为 “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
17
一、美育溯源
• 前苏联的国民教育,从培 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一 代的要求出发,美育占有重 要地位,因此美育理论研究 和实践都有重大发展。
.
24
• 从新文化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前,文化知识界多名学者提 倡美育。文学家、画家丰子恺发起成立了中华美育会,出 版会刊《美育》,积极倡导美育。美学家朱光潜明确提出: “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美感教育的功用在怡情 养性”。现代文艺理论家、翻译家周扬翻译了俄国革命民 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活与美学》,不仅对建立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发生了重要影响,也奠定了中国的 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基础。
• 审美能力的提高不仅对于艺术活动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而且对于物质生产活动意义也十分重大。
.
33
第二节 二、陶冶性情
• 美育由于是一种情感的教育,是让人进入审美活动之中, 在对审美对象的感知与体验中获得愉快的感受,才能对人 的性情起作用。
• 美育对人的情感的培育与陶养,不仅要使人的情感趋于 丰富与纯洁,还要使人获得对事业的巨大激情与动力,这 也是美育的特殊目标之一。
.
25
• 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美育的发展奠 定了良好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倡过德、智、体、美 和综合技术教育,美育已被纳入了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之中。 但是到了1964年,在批评“修正主义”的浪潮中,美育应 当列入全面发展教育的观点遭到强烈批判。“文化大革命” 中,美育被当作“封资修的黑货”遭到彻底否定。

美学原理 马工程第04章 技术美

美学原理  马工程第04章 技术美

二、功能美
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底层架空,柱子十分细巧,底层车道的半径是当年 出产的雪铁龙汽车的转弯半径,以此向工业产品致敬。
带形窗是采光器和观景器,内部的坡道犹如传送带保证交通的连续感,自由 的平面布局,随意弯曲的墙体脱离了结构的束缚而单纯是分隔的构件,在阳光 下曲线的墙体也是造型的手段。
近乎方形的平面,使萨伏伊别墅像一个精巧的产品坐落在开阔的绿地中,尽 管任何局部的做法都是简单的,但整体上它呈现出机器般复杂的构成关系,光 影构成了丰富的立面层次。
汽车、飞机、喧嚣而不眠不休的工业化城市等等在未来主义者的眼中充满魅 力,因为这些象征着人类依靠技术的进步征服了自然。
水晶宫建成于1851年,位于伦敦市。它与世博会于1851年同时诞生,是一个以钢铁为骨架、 玻璃为主要建材的建筑,是十九世纪的英国建筑奇观之一。在1936年的一场大火中被付之一炬。
图 5.水晶宫外观效果图
图12. 萨伏伊别墅,位于巴黎近 郊的普瓦西,由勒·柯布西耶于1928年 设计,1930年建成,使用钢筋混凝土 结构。唯一的可以称为装饰部件的是 横向长窗,这是为了能最大限度地让 光线射入。
二、功能美
功能美这一范畴对于设计领域具有广泛意义:它把科技进步的成果直观化了, 成为社会前进目的性的一种展示;有助于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环境相协调, 消除人对产品的陌生感和恐惧心理;促进商品的流通,激发人的购买欲。
图11 .现代生活中的休闲座椅
二、功能美
技术美也可以称为功能美。就是说这种对象具有合目的性的形式。罗兰·巴特 指出:“功能美不存在于对一种功能的良好结果的感受之中,而存在于产生结 果之前的某一时刻被我们所领会的功能本身的表现之中”。
单个沙发的功能美,不是通过人坐在上面很舒适所产生的快感,而是沙发的 形式在直观中使人感到坐在上面很惬意所形成的美感。

马工程美学原理名词解释

马工程美学原理名词解释

马工程美学原理名词解释
马工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简称,美学原理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马工程美学原理是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研究和阐释美学基本原理的一门学科。

它包括审美心理、审美经验、审美教育、审美形态、审美范畴、艺术鉴赏与批评等多个方面,旨在探究美的本质和规律,指导人们正确地欣赏、创造和批评艺术。

其中,审美心理主要涉及审美感知、情感、理解、判断和创造等方面的心理过程和机制;审美经验则关注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审美教育旨在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审美形态和审美范畴则从不同的角度对美的形态和类型进行分类和阐述;艺术鉴赏与批评则是对艺术作品的分析、评价和鉴赏活动的研究。

马工程美学原理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旨在指导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美的本质和规律,提高审美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

马工程美学原理题库

马工程美学原理题库

马工程美学原理题库1. 马工程美学原理是什么?它与传统美学的区别是什么?2. 马工程美学原理的核心概念有哪些?请分别解释。

3. 马工程美学原理中的"合理性"原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在马工程中被视为重要原则?4. 马工程美学原理中的"功能性"原则是什么意思?举一个马工程中符合功能性原则的例子。

5. 马工程美学原理中的"人马协调性"原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在马工程中需要考虑这个原则?6. 马工程美学原理中的"安全性"原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在马工程中安全性是至关重要的?7. 马工程美学原理中的"自然性"原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在马工程中保持和谐的自然性至关重要?8. 马工程美学原理中的"平衡性"原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在马工程中平衡性是一个关键要素?9. 马工程美学原理中的"创新性"原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在马工程中需要追求创新性?10. 马工程美学原理在现代马工程设计中的应用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题库答案:1. 马工程美学原理是对马工程中的美学要素进行系统性研究和总结的理论体系, 传统美学主要关注艺术和文化领域,而马工程美学更专注于马工程设计和实践。

2. 核心概念包括:合理性,功能性,人马协调性,安全性,自然性,平衡性和创新性。

合理性指的是设计和实践的合理性,符合实际需求和条件;功能性指的是马工程的设计目标达到预期功能;人马协调性指的是马工程与骑手或马匹之间的和谐协调;安全性指的是马工程的设计和实践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自然性指的是马工程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平衡性指的是马工程在设计和实践中达到各个要素的平衡;创新性指的是马工程设计和实践中具有独特和创新的特点。

3. 合理性原则要求在马工程设计和实践中考虑到实际需求和条件,确保设计和实践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这一原则在马工程中被视为重要原则,因为只有合理的设计才能确保马工程的功能和效果得到充分发挥。

10第十章丑-李-《美学原理》-马工程PPT课件

10第十章丑-李-《美学原理》-马工程PPT课件
理念内容上处于某种半空洞状态,在精神追求上处于某种亚健康状态,在道德 伦理立场上则处于某种不负责任和不承担义务的非正义状态。因此,如何使其 充实化、正义化、追求健康生活,就成为当前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
32
三、荒诞
• “荒诞”是人本质对象化过程的一个特定 阶段或特殊状态,在这个阶段,由于人本质 的分解、弥散或缺位,使对象化过程变成一 种无根基、无秩序、无归宿的解体过程。换 言之,荒诞是对无意义、无本质、无深度、 无价值本身的对象化过程,因而也是对虚无 的对象化和对象化的虚无。
.
贝克特《等待戈多》中,两个主人公焦 急等待一个叫”戈多“的人,为了打发时光, 他们就做脱鞋穿鞋、对骂等无聊行为, 却无力改变这种无助局面。
33
三、荒诞
• 1.荒诞的审美关系界定 • 从荒诞的主客体关系看,由于主体虚位而导致主客关系瓦解,致使客体碎片
杂呈、喧哗无主。 • 从审美意象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看,荒诞是无理性内容的感性形式、无理想
发现丑、表现丑。
.
8
二、丑的审美特征
• 丑的事物呈现为反常、混乱、给人以恶性刺激等形式特征,其外观特点是不 完整、无规律和不和谐。
• 丑的各个部分通常是残缺的,它们所形成的关系是冲突的、破碎的和分裂的, 因而不能构成一个完满、和谐、统一的整体。
• 不完整、无规律与不和谐等作为丑的审美特点,必须在美丑对立、美丑共存 和美丑转化的历史流程和文化差异中加以深化理解。
的现实、无背景的前景、无深度的平面、无指涉的拟像。
.
26
一、怪
• 1.怪的审美感受 • 怪的审美心理感受是一种由夸张变形
所引发的不快感与“快活的基调”的混 杂,这种感受通常并不走向对怪的对象 “升格”或精神化和神秘化,因而并不 引起“恐惧”和“崇拜”。“怪”通过 对对象的“降格”而让其贬低化和世俗 化,从而让人有“快活”的解放感。

8第八章优美和崇高-李 《美学原理》 马工程

8第八章优美和崇高-李 《美学原理》 马工程

本章小结
• 关键词:优美; 崇高; 审美贫困; 审美共同感 • 依据人的本质对象化纵向运动所呈现的不同类型,区分为崇高、悲剧、喜剧、
优美等范畴类型。其中,优美与崇高是最有代表性的审美范畴,也是美学学科 诞生以后奠基性的审美范畴。 • 依照马克思实践论美学对审美本质的理解,作为审美范畴的优美与崇高,被 看作人的本质力量(自由实践劳动)的对象化活动,亦即规律(真)与目的 (善)相统一的自由形式运动。崇高侧重展示人的本质(实践劳动及其自由性) 对象化(规律与目的相统一)实现的曲折过程。
推荐书目
• 1.[德]玛克斯·德索《美学与艺术理论》,兰金仁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年版。
• 2.[英]博克:《关于崇高与美的观念的根源的哲学探讨》,载《古典文艺理论 译丛》第5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 3.[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思考题
• 1.如何理解优美与崇高的联系与区别? • 2.试述优美在审美形态中的特殊地位。 • 3.从现代性语境看崇高的生成与演变。 • 4.举例说明优美与崇高的相互转化。 • 5.结合现代审美状况阐释崇高的现代意义。
•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审美的突出变化是崇高的 解构与丑在艺术审美中的大量滋生,这是人类自 身生存状态的深刻变化在审美方式上的直接反映。 有人把西方现代艺术和审美称之为不在崇高的英 雄和不再美丽的艺术。
蒙克《呐喊》
第三节 崇高的现代意义
• 一、后现代语境下的审美贫困 • 二、审美共通感与现代社会 • 三、作为自由个性与社会使命合题的崇高
感、压抑感为基础,由不和谐到和
谐、由痛感到快感的复杂心理体验,
并以狂放、暴烈、无限、模糊、神
秘等为基本特征的审美范畴。

6第6章 自然美-杜 《美学原理》 马工程

6第6章 自然美-杜 《美学原理》 马工程

图1 .华山之险 图2 .黄山之奇
图3 .泰山之雄 图4 .青城山之幽
二、自然美的基本特性
2.自然美的内容相对朦胧、宽泛,侧重于自然事物的形式美 同社会美整体内涵意义丰富、内容充实,但形式粗糙不同,自然美多
半内涵稀薄、缺乏确定内容,但其形式却清晰鲜明、具体生动,侧重于形 式美。
因此,线条、形状、色彩、声音、质料等形式美的因素,成为外在自 然物之美的自然美欣赏中最重要和压倒其他的部分。自然物往往以它鲜艳 的色彩、悦耳的音响、生气盎然的姿态等感性形式直接唤起人的美感。
第六章 自然美
内容概要
第一节 自然美的概念内涵与基本特性 第二节 自然美的代表性模式 第三节 天然美: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自然美范畴
第一节 自然美的概念内涵与基本特性
一、自然美的两种内涵 二、自然美的基本特性
一、自然美的两种内涵:外在自然物之美与内在 天性之美
二、自然美的基本特性
1.对自然事物及其属性的依赖性或鲜明的自然性 自然物自身的自然因素、自然条件及其自然特征是自然审美 与自然美产生的物质前提和基础,对自然物自身及其相关特 征的依赖性则构成了自然美的首要特征。
本章小结
关键词:自然美; 比德模式 ;天然美 自然美有两种内涵,即外在自然物之美与内在天性之美。自然审美依赖自然 事物及其属性,内容相对朦胧、宽泛,形态多变,审美过程不可传达。 自然审美的主客体代表性模式有如画模式、比德模式、宇宙本体论模式和天 成境界。 天然美即内在天性之美的自然美。它构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自然美范畴, 一般简明地表述为“天然”、“天成”或“天然(之)美”、“天成(之) 美”,涵盖了自然界、人生社会、艺术等诸多审美领域的核心美学范畴。
图9. 《竹》,(明 )徐渭 图10. 《兰》,(清)石涛

7第七章艺术美-李 《美学原理》 马工程

7第七章艺术美-李 《美学原理》 马工程

一、装饰的人文意义
人生艺术化使装饰成为艺术美改造日常生活的手段和组成内容。装饰既指主体 在审美理想指导下按照美的规律使对象审美特性凸显的装点和打扮活动,又指经 过主体一系列装点、打扮之后具有审美效果的成品本身。
装饰活动与装饰作品构筑了主体审美生活的情趣空间,主体在其中完成人生的 审美建构,思考人生的价值,展示人文意义,从而捍卫装饰在人生艺术化中的合 理性地位。
图3 .铜车马
一、“美的艺术”与艺术独立的现代性
2.艺术独立的现代性 艺术的自主性萌生了艺术独立的总体要求,艺术的自律则在自主性的要求下演 绎了艺术独立的现实步骤,而艺术自身的合法化就是艺术独立的最终结果。 在艺术自主性原则指导下,主体视野由“向外” 转移到“向内”,主体这样的 视野转移更有利于保证艺术独立,使艺术中美的本质得到更加稳定而持久的表达。
图12.书房装饰
图13.客厅装饰
一、装饰的人文意义
1.装饰中人文意义的产生 审美活动由人按照美的理解来进行,艺术审美以人为本,审美中的人文意义不 容忽视。装饰中的人文意义代表了艺术审美主体的人生思考。装饰艺术主体的人 文思考在装饰中逐渐沉淀,就变成了某些固定的符号,形成人文意义。装饰中人 文意义的产生是艺术美作用于社会人生的自然结果,装饰在整体层次上完成了对 单纯意义上美的超越,使美的内涵更加丰富。
五、艺术的终结
“艺术终结”论的代表观点: 意大利美术史家乔治奥·瓦萨里(Giorgio Vasari, 1511~1574) 认为艺术的历史是一个类似生命发展 的过程,同样会经历诞生、成长、成熟,最后走向 衰亡。
图11.乔治奥·瓦萨里
五、艺术的终结
黑格尔认为古典艺术是完美的、达到理想境界的, 在有缺点的浪漫艺术之后,艺术终将被哲学和宗教所 取代。

11第十一章 美育-王 《美学原理》 马工程

11第十一章 美育-王 《美学原理》 马工程
第十一章 美育
• 美育与美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区别主要在于美学是侧 重理论,而美育侧重于践行。美学对于美育的意义,就是 提出美育所要践行的目标。也就是说,通过美学的研究, 能理解人类的审美活动,并了解审美活动对于人类和社会 的意义。而对美育的重视,则是看到了美学研究所提出的 目标要通过美育来实现。因为美育既是审美方式的教育活 动,又是教育方式的审美活动。
•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美学家与艺术家们纷纷呼吁恢 复美育的地位,引起了有关领导的关注。经过20多年的努 力,1999年3月中国人大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要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同年6月召开的第三 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 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美育正式列入素质教育 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一节 三、美育的特性
• 首先,从施教手段来看,美育是一种形象教育,也就是 说,美育总是通过一定的媒介来施行,而作为这种媒介, 必定是审美对象。
• 其次,从受教者的受教方式来看,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 也就是说,美育要激发起受教育者感情的活动,并通过情 感的体验作用于他们的心灵。
• 其三,从受教者产生的受教效果来看,美育是一种快乐 的教育。
• 审美能力的提高不仅对于艺术活动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而且对于物质生产活动意义也十分重大。
第二节 二、陶冶性情
• 美育由于是一种情感的教育,是让人进入审美活动之中, 在对审美对象的感知与体验中获得愉快的感受,才能对人 的性情起作用。
• 美育对人的情感的培育与陶养,不仅要使人的情感趋于 丰富与纯洁,还要使人获得对事业的巨大激情与动力,这 也是美育的特殊目标之一。
第二节 美育的功能
• 一、培养审美能力 • 二、陶冶性情 • 三、完善人格 • 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4第4章 技术美-杜 《美学原理》 马工程

4第4章 技术美-杜 《美学原理》 马工程
3. 技术是在某种文化中得以运用的装置和工程实践的集合。这是一 般意义上的技术,它表明技术是所有过去和现存技术的总和。
一、技术范畴
德国美学家M.本泽根据三种特性把以下四种对象区别开来:
对象 特性
固有性
自然对象 √
技术对象 ×
设计对象 ×
艺术对象 ×
确定性
×

×
×
预期性
×


×
二、技术的美学视域
19世纪是西方产业革命最终确立起来的年代,它使机器生产方式得到普及。 对于机器生产方式,当时人们存在两种不同的态度和历史观:一种视工业化的 发展为一种危害,他们把目光转向中世纪,求助于手工艺生产;另一种则认为 工业化是一个民族的必然命运,它是时代精神和大众化的体现,艺术家的使命 是要为工业化生产创造出崭新的形式。
激进功能主义的代表:活跃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英国阿基格拉姆集团。 他们主张现代建筑学应该同“当代的生活体验”紧密结合,电脑、自动化技 术、宇宙航行、大观模的旅游、环境公害等等已是生活中的热点话题,从中可 以概括出“流通和运动”、“消费性与变动性”等概念,这些概念应作为建筑 的核心理念。
二、功能美
亥伦的行走城市,设想的是一个由智能建筑或机器人组成的系统,人呆在 巨大的、自给自足的生活舱内,任意地漂浮在城市上空。生活舱是独立的,但 通过插入式的站点可以补充给养或交换居民。所谓市民就是得到服务的游民, 同今天汽车造成的现实并非全然不同。项目的背景是核战争后的废墟。
蓬皮杜中心的形象是刻意追求的结果。建筑师认为建筑应该设计得能让人在其中自 由自在地活动,自由和变动性就是房屋的艺术表现。他们说:“这座建筑是一个图示, 我们要大家立即了解它,把它的内脏放到外面,是为了大家看得清楚,自动扶梯装在 透明管子里,让大家能看清其中的人怎样上上下下,来来往往。这对我们非常重要。” 这座建筑是一种新的美学的宣言。

美学原理马工程-《美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

美学原理马工程-《美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美学一门是在现代性进程中从哲学分化出来的人文学科。

美学原理或美学概论是美学学科家族中最基础的理论学科,它既不同于美学史、艺术美学等其他美学分支学科,更有别于美术学、艺术学及任何单纯的文学或艺术理论。

简言之,美学原理是一门以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为理论资源,研究和理解人类审美意识发牛,审美活动的木质、特征、种类、范畴与功能等一般问题的人文学科。

二、教学目的作为大学通识教育或文学、艺术、哲学等相关专业的基木选修或必修课程之一,美学原理或美学概论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系统了解、掌握美学学科的基础知识与理论,认识、把握纷繁复杂的审美活动的基本规律,初步培养和提高他们运用美学理论去分析、鉴赏自然、社会和艺术审美等各种审美现彖的能力, 从而使他们成为具有一定理论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的专业人才,并为他们深化相关学科的学习,从事审美鉴赏或审美创造,从事各种学科的基础教育教学、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美学原理在培养学生的综合人文学科素质和相关专业能力,尤其是理论思维的能力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落实上述作用是美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宗旨。

三、教学内容美学课程总体上由导论和审美本质、审美经验、审美类型、审美范畴和审美教育等六大板块内容构成。

导论主要使学牛学习美学简史、研究对象、学科特性与学习方法,课程主体部分重点使学生具体学习关于审美活动的本质及其地位,审美经验的根源、心理结构、感受特性、心理要素、经验模式及历史演变与文化差异,形式美、技术美、社会美、白然美、艺术美等五大审美类型的美学内涵、基本特征及其价值等相关知识与理论,优美、崇高、悲剧、喜剧和丑等五大审美范畴的美学内涵、基本特征及其价值等相关知识与理论,审美教育的美学内涵、功能与实施途径等相关知识与理论。

!1!教学方式基于木课程理论性与人文体验性兼具之特点,采用理论讲授与个案文木分析相结合的手段。

3第三章 形式美 -王 《美学原理》 马工程

3第三章 形式美  -王 《美学原理》 马工程


线

造型
三、声
• 声即声音,是由听觉器官所接受的形式因素。 • 声音是一种由振动引起的物理波,人类听觉能接收到的
声音是每秒振动为20至20000次的声波。声音可以由低向高
排列,产生不同的音色。
三、声
• 在人类能接收的声音中,由不同的物体产生的不同声音 会因其音色、大小强弱及其在时间中的延续变化,使人产 生不同的心理效应。
第三章 形式美
内容概述
• 第一节 形式美的自由历程 • 第二节 形式美的构成要素 • 第三节 形式美的基本规律 • 第四节 形式美的变迁
第一节 形式美的自由历程
• 一、从形式到美的形式 • 二、从美的形式到形式美
一、从形式到美的形式
•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分解为形式与内容两个部分。 • 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内在要素的总和,包括事物的内在
二、从美的形式到形式美
• 形式美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指各种形式因素,它们是一 种感性存在,是一种自然形态,能直接作用于人的各种感觉器 官,引起人们不同的心理反应。
• 对应于人的各种感觉器官,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的形式因 素有色与形;
• 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的形式因素是声音; • 作用于人的触觉器官的形式因素主要是材质; • 作用于人的味觉器官与嗅觉器官的形式因素则是味道和气
光与色
一、色
• 色彩能引起人各种各样的心理效应。 • 这种心理影响构成了色彩的审美特征。 • 所以,马克思认为“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
的形式。”
一、色
• 人类天生就有对某种色彩的敏感和爱好,如对红色、对 那些会闪光的东西有一种本能的追求。
• 单纯的色彩也使人产生某种特定的情感反映,由此决定 了人们的好恶,这是色彩的审美特征生成的生理基础。

美学原理 马工程第04章 技术美

美学原理  马工程第04章 技术美

二、技术的美学视域
密斯用金属和玻璃这样的材料来建造,特别能塑造精准的视觉效果。密斯擅 长使用工字钢的组合来丰富建筑立面的构件形式,一方面使建筑显得轻盈,一 方面增加了细部的光影层次。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一、技术范畴
《庄子•达生》
梓庆削木为鐻,鐻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 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 也,必斋以静心。斋三曰,而不敢怀庆赏爵禄;斋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斋 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而外骨消。然后入 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鐻,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 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
汽车、飞机、喧嚣而不眠不休的工业化城市等等在未来主义者的眼中充满魅 力,因为这些象征着人类依靠技术的进步征服了自然。
水晶宫建成于1851年,位于伦敦市。它与世博会于1851年同时诞生,是一个以钢铁为骨架、 玻璃为主要建材的建筑,是十九世纪的英国建筑奇观之一。在1936年的一场大火中被付之一炬。
图 5.水晶宫外观效果图
图6.水晶宫内景
二、技术的美学视域
德国人的实践更为务实,他们组织了“德意志制造联盟”,把艺术家和生产 企业召集到一起,全面提升工业产品的审美品质。
彼得·贝伦斯是联盟的代表人物,得以有机会在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鞭长莫及 的工业建筑领域进行探索。
贝伦斯并未将经济和效率理解为简陋,在摈弃不必要的建筑装饰的同时,仍 然注重建筑的审美品质,这种美是通过简明的几何体量组合、高效的平面布局、 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而实现的。
图7.贝伦斯设计的通用公司透平机车间
图8.格罗比乌斯的德绍包豪斯校舍
二、技术的美学视域

7第七章艺术美-李 《美学原理》 马工程

7第七章艺术美-李 《美学原理》 马工程

图7 . 《自由引导人民》
二、艺术美作为社会美与自然美的完美再现
2.艺术美作为自然美的完美再现 艺术美从自然美中汲取形式感形成艺术美的形式结构,主体内在的审美意识找 到适宜的外在自然表现对象,外在自然物的审美特性被主体发现而产生了自然美。 艺术美对于自然美的再现经历了一个从“物”到“心”逐层深入的过程,以简单 的自然观审为起点,直至“天人合一”的自然圆融之境。
四、艺术美作为审美共通感交流的结晶
1.审美共通感及其存在意义 审美共通感是共通感的一种,共通感的产生有赖于主体社会生活感受的共同性。 审美共通感是一种不执著于分别对象化的心体丰盈共通感对五官感知的融通状 态,有助于整体把握审美活动,可以帮助美的本质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交叉呈现。 审美共通感的存在调动了主体的集体审美意识,在审美活动中找到了文化认同 感和群体归属感。
四、艺术美作为审美共通感交流的结晶
2.审美共通感交流中的艺术美 艺术作为审美交流的主要方式,是不同审美个体得以客观交流的依托方式,也 是人类审美意识积累与继承传播的主要方式。只有在审美共通感的不断交流之中, 艺术的审美特性才能得到最大范围的认可和体现,调动更多主体体验艺术所带来 的审美享受,艺术美才能走出了局部区域限制,体现了人类社会的普遍关怀,呈 现出属于人类社会的整体美感。
图9. 《在蒙娜丽莎的脸上画上胡 须》,马塞尔·杜尚 (Marcel Duchamp,1887--1968),纽约达达 主义的团体的核心人物。
三、艺术美作为审美理想的表现
2.审美理想的情感表现 艺术中的情感因素促进了艺术美的实现,成为表现审美理想的重要因素。审美 理想就是主体的心灵之美,艺术的感性特征促使主体心灵之美的表现具体化为主 体的情感表现,情感的成功表现是审美理想实现的前提。 审美理想是主体所向往的审美目标,它是审美的期望所在,这种期望因符合主 体的价值观、审美观而存在,主体对审美理想本身就存在一种特殊情感。

0导论-王 《美学原理》 马工程ppt课件

0导论-王 《美学原理》 马工程ppt课件
11
二、美学学科的形成及其当代演变
• 但他们之后的另一个唯理主义哲学家鲍姆嘉通在其对 “诗”(广义的文学艺术)的研究中,重新认识了人类的感性。他 在1735年写的博士论文《诗的哲学默想录》中力求阐明,“哲学 和如何构思一首诗的知识是联接在一个最和谐的整体之中,却往 往被视为完全相反的东西。”他认为,逻辑引导我们达到的完善 是概念、命题及互相联系的内在一致,而感性所展示的完善是感 性表象的明晰、生动、丰满与主题的和谐。
• 所以,鲍姆嘉通在审视莱布尼兹-沃尔夫哲学体系的壮丽结构 时,发现要给艺术一个恰当的位置,需要创立一门新学科来弥补 体系的缺陷。他的博士论文就致力于创立这样的一门研究感性认 识的新学科,他以拉丁文“Aesthetica”命名,希腊文的词根意 思为“感性的”,也就是“感性学”的意思,即英文 “Aesthetics”。
美意识的符号观念化,最晚也可以上溯至殷商时期。
甲骨文“美”字
金文“美”字
8
一、美学思维及其古代形态
与美相关的理论思考: (1)老子对流行审美提出深层的辩证思考。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老子《道德经》
(2)柏拉图区别“美的”和“美本身”,追寻审美现象之 本源。
美是难的。 ——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
• 审美与艺术作为一种浪漫的社会生活方式设计同时构成 空想社会主义美学。在空想社会主义蓝图中,审美与艺术 不再与社会分离对立,反而成为社会生产与生活的重要组 成部分、甚至就是生产与生活自身的特性。
17
二、美学学科的形成及其当代演变
3.现当代西方美学
(1)心理学经验美学
关注生理与心理的经验实证,以代替哲学美学形而上思辨。
13
二、美学学科的形成及其当代演变
• 鲍姆嘉通是在十八世纪近代学科分化独立的时代背景下提 出建立美学学科的,这具有深刻的时代必然性和代表性。

美学原理 马工程第11章 美育

美学原理  马工程第11章 美育

• 这一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 是前苏联的马卡连柯和苏霍 姆林斯基。
马卡连柯提倡使美育寄寓于德育、 智育、体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他认 为美好的生活就是“和美学联系起 来的那种生活”。
一、美育溯源
• 梁启超是中国最早引进西 方美学并把它与中国传统美 学思想结合起来的尝试者, 也是近代中国美育思想的开 启者。他首次在中国提出了 “趣味教育”的概念。
一、美育溯源
• 18世纪50年代,在美学
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形成独
立学科之后,德国哲学家
席勒吸收并改造了康德的
思想,写成了《美育书
简》,正式提出了“美育”
概念,并对其实质、社会 功能和意义作了系统阐述。
席勒《美育书简》被称为 “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
一、美育溯源
• 前苏联的国民教育,从培 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一 代的要求出发,美育占有重 要地位,因此美育理论研究 和实践都有重大发展。
第十一章 美育
内容概要
• 第一节 美育的内涵 • 第二节 美育的功能 • 第三节 美育的实施途径
第一节 美育的内涵
• 一、美育溯源 • 二、美育的使命 • 三、美育的特性
一、美育溯源
西方在古希腊时的雅典,教 育已经很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它把智育、体育和艺术教育 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是一种 人性化的富有生命力的教育, 是美育的雏形。
一、美育溯源
• 王国维对美育在教育体系 中的特殊位置作了阐述,指 出了它与德育、智育的区别 与联系,第一个提出要把美 育列入教育方针。
一、美育溯源
• 继王国维之后,蔡元培对美育思想作了更为系统的阐发, 是近代中国美育思想的集大成者。
• 蔡元培反对把美育作为德育的附庸,主张美育有独立的 地位,是与德育、智育、体育并列的,反对把美育等同于 艺术教育、主要是美术教育的观点。

马工程美学原理名词解释(一)

马工程美学原理名词解释(一)

马工程美学原理名词解释(一)马工程美学原理1. 背景马工程美学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社会主义时代的美学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的理论基础。

马工程美学原理旨在指导人们进行科学艺术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美的支撑。

2. 自然规律与生产工艺的有机融合•自然规律:指自然界存在的各种法则、规律和原理,如物质运动规律、生命活动规律等。

•生产工艺:指在生产实践中所遵循的一系列技术和方法,如农业生产工艺、工业生产工艺等。

马工程美学原理要求将自然规律与生产工艺有机融合,通过科学的方法运用和创造,使美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作出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艺术作品。

3. 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客观性:指作品要基于客观存在和客观规律进行表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群众的要求。

•主观能动性:指作品创作者要以自身的思想、情感和创造力主动地进行表达和创作。

马工程美学原理要求在作品创作中统一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既要忠实于客观现实,又要发挥创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出既具有艺术性又具有现实性的作品。

4. 社会性与群众性的统一•社会性:指作品要反映社会的历史、现实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历史性。

•群众性:指作品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贴近群众的生活和思想,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和认同。

马工程美学原理要求在作品创作中统一社会性与群众性,既要关注社会的历史变革和发展进步,又要关注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和实际生活,从而创作出能够引领社会前进、为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

5. 美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的相互促进•美学理论:作为美学研究的基础和指导,包括对艺术规律、审美规律等的理论探讨和总结。

•社会实践:指社会的各个领域中的具体活动和实践经验,如生产实践、文化实践等。

马工程美学原理要求美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的相互促进,通过实践的检验和丰富,不断完善和发展美学理论,为创作出更加符合人民群众需求的艺术作品提供指导和支持。

以上所列举的是马工程美学原理的相关名词,并通过解释和举例说明了其含义和应用。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审美与艺术作为一种浪漫的社会生活方式设计同时构成 空想社会主义美学。在空想社会主义蓝图中,审美与艺术 不再与社会分离对立,反而成为社会生产与生活的重要组 成部分、甚至就是生产与生活自身的特性。
二、美学学科的形成及其当代演变
3.现当代西方美学 (1)心理学经验美学
关注生理与心理的经验实证,以代替哲学美学形而上思辨。 (2)分析美学
2.“美”
一个多义的“美”不宜作为美学研究对象的范畴术语。
3.“审美经验”
只有作为涵括审美意识与审美对象的“审美活动经验”才是美 学的研究对象。
二、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的学科
(1)审美对象
审美活动构成 (2)审美意识
(1)社会美
(2)自然美
审美活动存在领域 (3)艺术美
(4)美育
(1)崇高
(2)悲剧
二、美学学科的形成及其当代演变
• 1.美学诞生的近代背景
• 由关注与思考美的现象、追问“美本身”开始,在18世纪的欧洲, 在唯理主义的哲学体系中美学学科得以建立。
• 18世纪初期,德国唯理主义哲学家莱布尼兹和沃尔夫等人已经建立 了一个庞大的唯理主义哲学体系。他们认为认识包括高级部分与低级部 分,即思维与感觉。但他们认为思维或理性认识是能引导我们的认识达 到完善的,感觉或感性认识却不能,并因此把感性认识称为混乱的认识 或低级认识,只是达到理性认识的阶梯。因此,在他们的体系中,是没 有包括诗和艺术在内的感性认识或低级认识的位置的。
(1746)一书提出的“美的艺术”(beaux-arts)。
二、美学学科的形成及其当代演变
• 《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百科全书》(1751),将这种独立 的美学与艺术美观念作为确定的知识普及向全欧洲。
• 众多分化独立的学科,是工场手工业开端的分工与职业 行会的教育对应体。
• 美学作为近代学科独立,是和近代学科群独立相关的。 • 美学与近代一批学科独立,属于近现代社会转型的学术
二、美学学科的形成及其当代演变
• 鲍姆嘉通是在十八世纪近代学科分化独立的时代背景下提 出建立美学学科的,这具有深刻的时代必然性和代表性。
• 维柯《新科学》的“诗性智慧” • 英国经验派哲学的“道德感”(moral sense)与“内感觉”
(inner sense) • 休谟对“趣味”(taste)专题研究 • 夏夫茨伯里提出了“审美无利害”命题 • 法国夏尔·巴图神父《归结为单一原理的美的艺术》
对美学概念进行逻辑与经验相结合的分析审查;狭隘压缩 了审美经验,从而将美学引向形式主义。 (3)美学的文化学转向
20世纪后半叶,美学扬弃分析美学的形式主义,返回生活 实践。如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法国艺术社会学、英国的 文化研究以及美国的实用主义等。
三、中国美学
三种中国美学: 1.中国古典美学
——依托中国古代文化主干儒释道的美学思想 2.“美学在中国”
一、美学思维及其古代形态
• 结论: • 在美学思想的古典发生期,无论东西方,其审美观念均具有突
出的宽泛所指特性。从自然宇宙到器物制度与形体容貌,均可纳 入审美评价。 • 古代发生时期的美学思维多以零散的议论出现,并且往往与宗 教崇拜、伦理学、文学艺术理论或者科学技术的议论混杂在一起, 很少有专著。 • 上述这些特性不仅表现出古典美学尚不独立的性质,而且也反 映出审美融渗于生活整体的古代生存方式及其文化特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美学原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
导论
内容概要
• 第一节 美学的历史 • 第二节 美学研究的对象 • 第三节 美学的学科特性 • 第四节 美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美学的历史
• 一、美学思维及其古代形态 • 二、美学学科的形成及其当代演变 • 三、中国美学 • 四、马克思主义美学
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基于生产-生活本身的现实审美眼光。 因此,马克思主义美学不能仅视为一个流派,而是现代美学 制高点。
第二节 美学研究的对象
• 一、美学研究对象的若干观点 • 二、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的学科
一、美学研究对象的若干观点
1.艺术
美学曾被规定为“艺术哲学” 但美学研究艺术与艺术学不同。
美学和艺 术学关系
一、美学思维及其古代形态
• “审美”、“美学思维”、“美学”: • “审美”:是人类现实活动之一;它包含审美意识与审
美对象; • “美学思维”:是审美意识的观念化,它势必趋向理论
自觉形态; • “美学”:是人类知识近代分化所产生的美学思维的学
科形态。
一、美学思维及其古代形态
2.古代发生期 中国上古卜辞和金文中已经出现“美”字。这说明,中华审
• 所以,鲍姆嘉通在审视莱布尼兹-沃尔夫哲学体系的壮丽结构 时,发现要给艺术一个恰当的位置,需要创立一门新学科来弥补 体系的缺陷。他的博士论文就致力于创立这样的一门研究感性认 识的新学科,他以拉丁文“Aesthetica”命名,希腊文的词根意 思为“感性的”,也就是“感性学”的意思,即英文 “Aesthetics”。
一、区别于实证经验科学的哲学思维
美学的哲学思维性质首先体现在对审美本质的把握上,学 习美学原理并非通俗意义的审美欣赏,哲学思维的训练是必 须的过程。
审美经验在此呈现为主体这样一种情感状态:它似乎谢绝 任何理性的解说而沉默体验。美学所能做的,是对这一审美 状态主体构成条件的反思或审美类型的概括(如“优美”范 畴),甚至对这一审美状态在人生与世界观中的价值意义加 以阐发。
审美范畴
(3)喜剧
(4)优美
(5)丑
第三节 美学的学科特性
• 一、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 • 二、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 • 三、美学相邻学科
一、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
(1)自然科学——自然(客体) 1.人类知识三大现代分类 (2)社会科学——社会(客体)
(3)人文科学——人(主体) 2.人文科学以人生价值意义为中心,包含着不同角度学科:哲 学、伦理学、教育学……人文科学理论是各门人文学科的“元 理论”。 3.明确美学的人文学科特性,对于美学具有根本性意义。
•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商务印书 馆1996年版。
• 3.[德]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 版。
• 4.[德]马克思:《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 民出版社2002年版。
思考题
• 1.试对一件艺术品作艺术学与美学不同的分析。 • 2.描述自己的一例审美体验。结合上述思考练习,请回
美意识的符号观念化,最晚也可以上溯至殷商时期。
甲骨文“美”字
金文“美”字
一、美学思维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古代形态
与美相关的理论思考: (1)老子对流行审美提出深层的辩证思考。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老子《道德经》
(2)柏拉图区别“美的”和“美本身”,追寻审美现象之 本源。
美是难的。 ——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
这些都是区别于(自然与社会)实证科学的哲学思维。
二、区别于纯思辨的人文体验描述
• 美学作为哲学思维并不等于纯思辨,在一定程度上伴随 有审美体验的意向性描述。
• 正是在这种意象思维的基础上,才凝聚形成了中国传统 美学“意境”、“意味”、“情境”、“气象”等一系列 本质直观特性的范畴术语。
本章小结
• 关键词:美学思维; 审美活动; 人文学科; 哲学思维; 人文体验 • “审美”是人类现实活动之一;“美学思维”则是审美意识的观念
——晚清以来中国从西方引进的美学学科 3.“中国美学”的重建
——自觉区别于西方美学的中国美学现代形态 注意“中西”与“古今”的两对比较
四、马克思主义美学
1.实践人学观,使美学成为一门现代人文学科。 “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全部活生生的
感性活动”,从而把对象、现实、感性“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 当做实践去理解”。 2.以“美的劳动”更新了美学原理。
二、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
1.具有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批判引导功能。 美学并非自然科学式价值中立的客观剖析,对商业消费
主义审美现象的批判。 2.作为哲学学科具有深层思维特性。
美学以对人生元价值代表之一的审美的理论反思,成为 人生哲学不可或缺的基本组成部分。
三、美学相邻学科
1.美学与艺术学 (1)二者各自研究的对象范围不同 (2)外延重合(交叉)部分二者研究的内容及方向不同
美学 艺术学
艺术学分支
其他艺 电影 戏剧 舞 学蹈 文学 美术 音乐
术门类 学 学
理论 学 学
三、美学相邻学科
2.美学与心理学 美学与心理学的不同: (1)心理学是对心理现象外在的观测,美学立足于审美
心理内在的体验。 (2)心理学只记录心理反应的生理——物理变量,并且
只就心理规律客观说明。美学却要求理解审美心理,并势必 伴随体验将研究者自身的精神经历带入心理对象而作出不同 于客观说明的解释。
三、美学相邻学科
(3)心理学属于自然科学传统的“自然学”,但审美心理 并不是对事物的认知或应用反应,而是超越上述关系的精神 境界。 3.美学与宗教学
现代性嬗变的背景下,古代社会神秘权威崇拜消解、理 性化,唯独审美保留其魅力。
第四节 美学的研究方法
• 一、区别于实证经验科学的哲学思维 • 二、区别于纯思辨的人文体验描述
二、美学学科的形成及其当代演变
• 但他们之后的另一个唯理主义哲学家鲍姆嘉通在其对 “诗”(广义的文学艺术)的研究中,重新认识了人类的感性。他 在1735年写的博士论文《诗的哲学默想录》中力求阐明,“哲学 和如何构思一首诗的知识是联接在一个最和谐的整体之中,却往 往被视为完全相反的东西。”他认为,逻辑引导我们达到的完善 是概念、命题及互相联系的内在一致,而感性所展示的完善是感 性表象的明晰、生动、丰满与主题的和谐。
教育组成部分。
二、美学学科的形成及其当代演变
2.德国古典美学范型 康德批评并超越了鲍姆加通的感性认识论美学观念,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