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合集下载

《原子的构成》人教版化学说课稿

《原子的构成》人教版化学说课稿

各位考官好,我是化学组某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原子的构成》一、说教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化学九年级第3单元第二课时,包括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和原子等微观粒子运动的一些特点,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又是后面学习离子以及化学计算的基础,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学生已经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但课外知识有限,而本课题内容较为抽象,远离生活经验。

因此在课堂上,需要老师尽可能的多提供一些信息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综合教材特点和学情,从核心素养出发,确定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1掌握原子的构成,认识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通过获取和加工信息,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学会从微观的视角认识物质世界,提升分析归纳能力。

3感受探究学习的历程,激发对微观世界的学习兴趣,培养积极探索的学习精神四、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了:重点:原子的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

五、教法学法由于本科内容的抽象化程度较高,所以在课堂上尽可能地运用图片、动画创设情景,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将原子的结构直观而形象地展示出来。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各种情景下主要采取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对比分析与归纳,逐步完善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六、教学过程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则是最关键的一环,我将从三个环节,展开教学。

1.创设情景导入:播放短片:我国第一课原子弹爆炸的资料;在学生心中产生感叹和好奇时,以大见小,引导学生首先学习原子结构的,并让进行大胆讨论猜想。

这样设计既发挥了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又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增强交流能力。

2.探究原子结构随后,简单介绍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的发展,意识到理解猜想的误差,求知的欲望被激发,展开第二个新课授予环节。

播放原子的动画模型;学生观看后,就对结构有了基本认识,但同时又产生新的问题:这些粒子分别是什么呢?这时进行点拨,原子核和电子的发现史及电性,介绍汤姆生和卢瑟福。

鲁教版原子的构成说课稿鲁教版高中地理说课稿

鲁教版原子的构成说课稿鲁教版高中地理说课稿

鲁教版原子的构成说课稿鲁教版高中地理说课稿标题:鲁教版高中地理说课稿-原子的构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子的概念及其构成,掌握原子核、电子云、质子、中子的性质和相互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示、实验、讨论和解构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提高对科学知识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原子的构成与组成结构。

2. 原子核、电子云、质子和中子的性质和相互关系。

三、教学内容1. 原子的概念与历史背景介绍。

2. 原子的组成结构及其性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带入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发学生对原子的好奇和思考:我们平时接触到的物质都是由什么构成的?有没有发现它们可以不断地被分割,最终得到一种不能再被分割的最小粒子?2. 概念讲解(10分钟)介绍原子的概念及原子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到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并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构成。

3. 实验观察(15分钟)通过实验展示原子的构成:利用静电手势带电棒使金叶片散开,观察到这种现象后,引导学生思考金叶片散开的原因,并讲解静电作用和电子的概念。

4. 图示讲解(10分钟)通过图示展示原子的构成结构:引导学生观察质子、中子和电子的相互关系,讲解原子核、电子云和电子轨道等概念。

5. 概念解读(10分钟)进一步讲解原子核、电子云、质子、中子的性质和相互关系,让学生对原子的构成有更深入的理解。

6. 总结与讨论(5分钟)总结原子的构成及其性质,并引导学生讨论原子的重要性和应用。

五、教学手段1. 实物、图示和模型等以直观方式展示原子的构成。

2. 实验操作和观察,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观察力。

3. 問答互動,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资源1. 电子白板或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

2. 实物展示材料:带电棒、金叶片等。

3. 图片、图表和模型等辅助教学材料。

七、教学评价1. 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实验操作和讨论情况来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原子构成概念的掌握程度。

人教版初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原子的构成》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初三化学上册的第一课,主要内容是原子的构成。

本节课通过引入原子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原子的组成和性质,为后续学习化学提供基础。

1.1 教材内容本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前言:介绍原子的重要性和原子学的历史背景。

•基本概念:介绍原子的定义、原子颗粒和原子的构成要素。

•原子结构:介绍原子核、电子云和电子轨道理论,探讨原子的构成和组成。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理解原子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掌握原子的构成要素和原子结构。

•理解原子核和电子云的概念及其相互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2.1 教学重点•原子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原子的组成和构成要素。

•原子核、电子云和电子轨道的概念。

2.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原子观念。

•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原子的组成和结构。

三、教学准备为了顺利展开本节课的教学,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3.1 教学资源•课件:准备一份包含课堂重点内容和示意图的PPT 课件。

•实验器材:根据需要准备展示实验和示范实验所需的器材。

•音视频资源:准备一些与原子结构相关的音视频资源,便于直观地展示原子的结构和性质。

3.2 教学环境•教室布置:保持教室的整洁,确保学生的视线不受干扰。

•座位安排:将学生座位安排成小组合作的形式,方便展开课堂互动。

•实验准备:将实验器材摆放整齐,确保实验可以顺利进行。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采用导入—讲解—实验演示—讨论—总结的教学过程。

4.1 导入(10分钟)1.通过一个简短的视频或故事,引发学生对原子的兴趣。

2.提问学生:你们听说过原子吗?它有什么特点?4.2 讲解(30分钟)4.2.1 原子的定义与基本概念(10分钟)1.使用课件将原子的定义和基本概念介绍给学生。

2.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的颗粒构成了物质?4.2.2 原子的组成与构成要素(10分钟)1.使用课件演示原子的组成和构成要素,并解释各个要素的含义。

《第一节 原子的构成》说课课件

《第一节 原子的构成》说课课件

正负电荷 总数相等
原子不显电性
核电荷数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跟踪训练 难点突破:
我国已发射一颗绕月球探测卫星,其任务之一是
寻找一种新能源——氦。氦原子核是由1个中子
和2个质子构成,其核外电子数为( B )
A、1
B、2
C、3
D、6
2、原子中微粒间的规律 活动天地
几种原子的构成
原子种
原子核
类 核电荷数 质子数

1
1

8
8

11
11
碳-12
6
6
碳-13
6
6
碳-14
6
6
中子数 0 8 12 6 7 8
核外电子 数
1 8 11 6 6 6
从横向和纵向进行分析,寻找原子中各种微粒数量间的规律。
1、在原子中,核电荷数=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2、质子数 不一定 等于中子数 3、原子中 不 一定含有中子 4、决定原子种类的是 核内质子数 5、不同的原子其核内所含的 质子数 不同 … …
巩固练习 当堂达标
2.某原子内共有34个粒子,其 中有12个粒子不带电,该原子 核内有 11 个质子
3下表是几种原子的构成:巩固练习 当堂达标
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1
0
1

6
6
6

8
8
8

11
12
11

17
18
17
仔细观察这个表,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1.不同原子质子数不同。 2.同一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3.同一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4.有的原子,原子核内无中子。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原子的构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1的内容,它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基础上的深入学习。

从本单元知识关系图来看,原子处于核心地位,不仅是连接宏观组成、微观结构的纽带,而且为后面学习元素、化合价、化学式奠定基础,并为高中化学中进一步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埋下伏笔。

2.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实验、假说、模型是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重要方法,在建模过程中使学生得到思维的训练。

通过原子结构图表的分析、推理,了解原子结构的有关知识,在观察图表的过程中,增强信息的收集、处理的能力。

通过课前、课后“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的小论文的书写,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史实,让学生体会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过程,学习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进行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大量生动的原子结构的模型图片展示,让学生感受科学世界的神奇,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和信心,培养学生热爱化学的情感。

3.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重点:原子的构成。

(本课题的核心知识点,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难点:初步建立核式“原子结构”的模型,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建模是研究微观粒子的重要方法,把“看不见”的抽象变成“看得见”的直观。

对于处于化学启蒙阶段的学生,研究一种看不见的粒子的构成会有很大困难。

用学生的话来说“在那么小的空间里还要塞进一个微观的小世界,这样精细的结构很难想象是如何形成的”万子缘文中摘录)(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冗长繁琐,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大。

)关键:原子结构中的两个等式。

(体现原子结构中的两大特点:原子不显电性、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二、教法分析与学法指导三、教学程序熊宇超:“质子、中子、电子还能再分吗?”易博:“原子核对电子有束缚力,那为何不会因为电子运动而消耗能量使电子撞上原子核而被吸收?核外电子运动时会不会相撞?”四、课后反思1、通过课件演示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的收获:“学生如是说”郑嘉玲:“我才踏进原子殿堂的一小步,就发现原子的世界如此精彩。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最新)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最新)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原子的构成》。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题处于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第一课题,此前学生已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了解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但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质量到底有多大,学生心里还存在很大的好奇心,本课题的学习将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本单元基本概念很多,且这些概念又是学生往后学习的化学基础理论是必不可少的工具,所以本单元的知识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

本课题的内容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

第一部分重点解决的是原子的构成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同时介绍原子的大小,原子中各构成成分的大小和电子的运动情况等。

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着重向学生介绍为什么要引入相对原子质量?及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等。

最后教材还资料的形式介绍张青莲教授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突破重、难点,促进学生的发展。

我们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片、图表等资料,并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

2、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望和形象化学的兴趣。

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结合张青莲教授的卓越贡献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本课题的地位作用,内容及学生的情况,我们确立了教学重点为原子的内部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教学难点为对原子内部结构的认识及各粒子间的关系。

二、教法分析由于本课题以理论性知识为主,内容很抽象,为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在教学中我们主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为主的多种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以下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为了把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具体与形象,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原子的构成》说课讲稿一、教材分析此前学生已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但他们并不满足,还想知道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质量有多大?等等。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回答这些问题的。

它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

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

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这一课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原子、分子的概念后安排的进一步了解物质构成的奥秘的一课,特点是抽象、不直观,教师无法通过实验完成学生的认知。

本节教学我是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去设计各个教学环节的。

二、学生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对化学的认识尚处于启蒙阶段,虽然,他们所掌握的化学知识有限,但是他们对未知的化学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神秘感,迫切希望对之进行探究,这是教师在教学中展开探究活动的情感基础。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相对原子质量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原子的构成;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学会获取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求知欲及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五、重点、难点原子的构成内容抽象,学生缺乏感性认识,且它是今后学习化学的理论基础,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是初中化学学习的一个分化点。

所以“原子的构成”成为了“教”和“学”的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方法形象教学法、提问法、分层次教学法、讨论探究法七、教学过程1、情景导课,激发兴趣在导课的环节中,我先通过回顾原子、分子的概念及区别,通过多媒体展示——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却不能再分;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

[创设情景] 播放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资料短片,然后引入新课。

鲁教五四学制版八年级全一册《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鲁教五四学制版八年级全一册《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鲁教五四学制版八年级全一册《原子的构成》说课稿一、说教材1. 教材简介《原子的构成》是鲁教五四学制版八年级全一册的一篇科普文章,主要介绍原子的基本构成和结构,以及原子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可以了解到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理解原子结构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重要作用。

2. 教材分析本篇文章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原子的基本构成:介绍了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结构,以及它们的电荷、质量和位置等特征。

•原子的结构:讲解了原子的核心部分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核心和围绕在核心外的电子壳层。

•原子的性质:说明了原子的质量和电荷在整个原子中保持平衡,原子的稳定性与电子层之间的平衡有关。

•原子的变化规律:以电子为例,阐述了原子的物质结构及其与化学反应的关系。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原子的构成和结构,为后续的化学学习奠定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习原子的基本构成,掌握质子、中子、电子的特征。

•理解原子的核心和电子壳层的结构。

•掌握原子的质量和电荷的平衡关系。

•了解原子结构与化学反应之间的关系。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能够分析和解决与原子结构相关的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和思考的学习态度。

•增强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的基本构成和结构。

•原子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2. 教学难点•原子结构与化学反应之间的关系。

四、说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以往所学的相关内容,例如:“你们还记得物质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吗?”“原子是什么?”等等。

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展示教学内容使用多媒体工具或黑板,展示并讲解《原子的构成》这篇文章。

手持板书方式,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将重点知识呈现给学生,同时可以适当加入生动的实例和图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概念。

《原子的构成》 说课稿

《原子的构成》 说课稿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原子的构成》。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原子的构成》是初中化学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究原子的内部结构。

这部分知识不仅是对微观世界认识的深化,也为后续学习元素、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在教材的编排上,通过展示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原子的构成。

同时,教材还通过图表、数据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原子中各粒子的数量关系和电性特征。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分子和原子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原子的内部结构还比较陌生。

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形象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原子构成的概念。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知道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2)理解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3)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原子结构模型演变历史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2)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和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2)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发展是不断修正和完善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原子的构成。

(2)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教学难点(1)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2)对原子不显电性的理解。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讲授法:讲解原子构成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

(2)问题驱动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展示原子结构模型、动画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中学化学说课教案《原子的构成》

中学化学说课教案《原子的构成》

中学化学说课教案《原子的构成》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概念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 理解原子在化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原子概念的起源:从古代原子论到现代原子模型。

2. 原子在化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方法:1. 讲述:讲解原子概念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原子在化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1. 相关资料:原子概念发展历史的图片、文献等。

2. 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等。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原子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概念。

2. 讲解原子概念的起源和发展过程:通过图片、文献等资料,讲解原子概念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3. 强调原子在化学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原子在化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对原子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其对原子在化学中重要性的认识。

第二章:原子的基本性质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的基本性质,如原子序数、原子质量、电子云等。

2. 掌握原子核和电子的分布情况。

教学内容:1. 原子的基本性质:原子序数、原子质量、电子云等。

2. 原子核和电子的分布情况:质子、中子、电子的分布和数量关系。

教学方法:1. 讲述:讲解原子的基本性质和原子核、电子的分布情况。

2. 演示:使用模型或动画演示原子核和电子的分布情况。

教学准备:1. 相关资料:原子结构模型、动画等。

2. 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等。

教学步骤:1. 回顾原子概念:提问学生对原子的基本性质的了解。

2. 讲解原子的基本性质:讲解原子序数、原子质量、电子云等概念。

3. 演示原子核和电子的分布情况:使用模型或动画演示原子核和电子的分布情况。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对原子基本性质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演示中的表现,了解其对原子核和电子分布情况的认识。

第三章:原子核和电子的相互作用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核和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如电磁力、强相互作用等。

2. 理解原子核和电子的相互作用对原子性质的影响。

中学化学说课教案《原子的构成》

中学化学说课教案《原子的构成》

中学化学说课教案《原子的构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

2. 使学生掌握原子核的组成,即质子和中子的数量与原子的性质之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原子核的组成,质子、中子与原子性质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原子核的组成,质子、中子与原子性质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了解原子的构成。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原子核的组成及其与原子性质的关系。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模型原子核、电子、演示板、显微镜等。

2. 教学课件:原子的构成相关图片、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构成。

2. 新课导入:介绍原子的基本概念,阐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

3. 原子核的组成:讲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并解释质子、中子与原子性质的关系。

4. 实验演示:展示模型原子核和电子,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原子的构成。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质子、中子与原子性质的关系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原子构成的理解。

六、教学延伸1. 介绍原子的同位素现象,使学生了解同位素的概念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构成对元素周期表的影响,为后续学习元素周期表和化学反应原理打下基础。

七、课堂互动1. 提问环节: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提问,教师及时解答,确保学生对原子的构成有清晰的认识。

2. 讨论环节:组织学生就原子构成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

鲁教版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鲁教版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鲁教版原子的构成说课稿原子的构成是鲁教版课本上要教学的内容,说课稿能帮助原子的构成的教学工作进行。

下面是WTT为你整理的鲁教版原子的构成说课稿,一起来看看吧。

鲁教版原子的构成说课稿(一)一、教材分析本课题是学生在学习分子和原子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了解物质的微观构成。

本节课包括原子的构成和核外电子排布两部分。

第一部分重点介绍三个方面的内容(原子的电性、电量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不同种类原子的差别和建构原子的微观形象)。

第二部分介绍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及表示方法(原子结构示意图)。

本节课的学习为后面元素、离子、化学式等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对学生的准确把握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已经初步知道原子的构成,对原子的形象有了初步的认识。

通过观察分析水分子、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从感性上认识原子是一种实心球体。

因此,本节课将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在学生这两个认知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建构原子的微观形象。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以及原子中各粒子之间的数量关系。

2、初步了解相对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并学会画原子结构示意图及表示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学会从史料、图片、表格中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的方法获取信息,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探究学习的历程,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2、对学生进行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三、教法、学法针对教学目标,我采用了如下的教法与学法。

本课题内容抽象,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在课堂中采用情景教学法,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显得尤为重要。

以探究讨论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以分析比较法,从原子模型的发展史、模拟动画、图表等这些形象可感的材料中分析、归纳,用于解决相关的问题;以上这些方法再与多媒体的恰当应用,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促使了学生用眼看、动嘴说、用脑想,主动以多向交流的方式进行合作、交流、评价。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结构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结构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结构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结构原子的构成”,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这一章节是帮助学生从微观层面理解物质构成的重要环节。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原子的定义:原子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具有特定的化学性质。
2.原子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带正电荷,核外电子带负电荷。
3.原子的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在不同能级上运动,能级越高,电子能量越大。
4.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表示原子,左上角标出质量数,左下角标出质子数。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分析学生的作业和测试结果,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定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理解原子的定义,掌握原子的结构及构成;
-学会使用元素符号表示原子,能够根据原子结构解释物质的化学性质;
-能够运用原子的结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分析元素的化学性质、预测化学反应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探究原子的结构及构成;
-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等方法,分析原子结构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
2.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自主探究原子结构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3.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形式,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这些方法的选择基于以下理论依据:情境教学法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与实践之间的联系;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符合学生பைடு நூலகம்认知发展规律;互动式教学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思维碰撞,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原子的构成》中学化学一等奖说课稿

《原子的构成》中学化学一等奖说课稿

《原子的构成》中学化学一等奖说课稿1、《原子的构成》中学化学一等奖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题处于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第一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的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运动情况。

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由于原子的质量太小,书写和使用都很不方便,于是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

教材还通过介绍张青莲教授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

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②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③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②在分析原子结构时,鼓励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②结合张青莲教授的卓越贡献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教学重、难点根据本课题的内容和地位,我确定本课题的重点是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是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和相对原子量概念的形成。

二、教法分析鉴于本单元知识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涉及的实验较少,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探究讨论法、情景教学法、分析比较法与指导学生阅读、组织学生讨论相结合来进行教学。

三、学法指导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学生通过开展阅读、讨论、推理、交流、总结等活动,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根据微观知识的特点和学生认识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我的教学过程主要通过阅读化学史实资料、多彩的原子构成图片、生动的比喻、多种活动形式以及内容活泼的教学课件设计,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牢固记忆。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原子的构成(第1课时)说课稿各位评委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原子的构成(第1课时)》,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原子的构成。

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实行说课:一、教材分析与处理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单元的基本概念在初中化学基本概念中占有很大的分量,是支撑和构建初中化学知识结构的重要结点、基础和工具;也是学生从形象的实验学习进入抽象的理论学习的开始,思维也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

本单元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主要是从微观的角度来学习化学的基本理论,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距离较远,再加上前面所学知识能提供支持的感性经验有限,这给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挑战。

在学习原子的构成过程中会出现多次认知上的冲突——从最初原子论的实心小球开始,到汤姆生发现电子后的枣糕模型,再到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得出的有核原子模型,最后是玻尔的量化行星轨道理论和现代的电子云(层)理论,采用动态知识演变来构建对原子结构的认知体系。

如何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原子的构成是本课题教学的主线,同时在教学设计时必须注意前后知识的延续与发展变化。

2、教学内容的选择课题2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的排布、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的构成在内容上较少,而相对原子质量内容相对独立,故在实行教学设计时,我将相对原子质量提前与原子的构成组合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因为学习原子的构成会涉及对构成原子的微观粒子的认知,而相对原子质量在数值上与这些微粒有着密切的数量关系;还包含有化学史实与重要的科学方法,能够更好地构建认知缓冲与过渡,如以道尔顿为代表的近代科学家提出原子论的观点并实行持续地探究、以张青莲为代表的现代科学家测定相对原子质量等,促动科学观的形成和爱国主义的培养。

二、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根据实验现象和阅读教材,理解原子的构成,知道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2、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3、利用好教材提供的素材,增强对信息的提取、分析、推理等水平,锻炼逻辑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中学化学说课教案《原子的构成》

中学化学说课教案《原子的构成》

中学化学说课教案《原子的构成》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和原子在化学中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构成和原子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1. 介绍原子的定义和原子的基本性质。

2. 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构成和原子的结构。

教学方法:1. 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概念和原子的重要性。

2. 使用图片和模型展示原子的结构。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原子的了解和原子在化学中的作用。

2. 讲解原子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3. 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构成和原子的结构。

4. 使用图片和模型展示原子的结构。

第二章:原子的结构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结构和原子的组成。

2. 引导学生理解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

教学内容:1. 介绍原子的结构,包括原子核和电子。

2. 解释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和原子的稳定性。

教学方法:1. 使用图片和模型展示原子结构。

2. 讲解原子核和电子的组成和关系。

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结构。

2. 使用图片和模型展示原子结构。

3. 讲解原子核的组成和电子的组成。

4. 解释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和原子的稳定性。

第三章:原子核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核的组成和原子核的结构。

2. 引导学生理解原子核的性质和原子核的功能。

教学内容:1. 介绍原子核的组成,包括质子和中子。

2. 解释原子核的结构和原子核的性质。

教学方法:1. 使用图片和模型展示原子核结构。

2. 讲解原子核的组成和性质。

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原子核的组成。

2. 使用图片和模型展示原子核结构。

3. 讲解原子核的组成,包括质子和中子。

4. 解释原子核的结构和原子核的性质。

第四章:电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子的组成和电子的结构。

2. 引导学生理解电子的性质和电子的功能。

教学内容:1. 介绍电子的组成,电子的电子亚层和电子轨道。

2. 解释电子的性质和电子的功能。

教学方法:1. 使用图片和模型展示电子结构。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2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2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困难和实验操作的准确性。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将采用直观的教具和动画,以及分步骤的实验指导。课后,我会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提问反馈来评估教学效果。具体的反思和改进措施包括: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节奏,对难点进行额外的讲解和练习;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辅导;总结有效的教学策略,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是激发学生兴趣和注意力的关键环节。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首先,通过展示一个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化学现象,例如手机电池的工作原理,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其次,提出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如“你们知道手机电池中的能量是如何存储和释放的吗?”;接着,简要介绍原子的概念,并展示原子结构模型,让学生直观感受原子的构成;最后,预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内容产生期待。
(3)如何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九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具有以下特点:年龄特征上,他们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喜欢探索未知领域;认知水平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科学概念;学习兴趣上,对于实验操作和直观展示的内容更感兴趣,而对于理论知识可能会感到枯燥;学习习惯上,他们更喜欢互动式和参与式学习,对单一讲授方式可能不太适应,需要教师不断变换教学手段以维持注意力。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2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是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三章第二节“原子的构成”,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是在学习了第一章“物质的组成和分类”以及第二章“分子和原子”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原子的内部结构。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第号说课者,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原子的构成》,我将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我对本节课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原子的构成》为鲁教版八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第一节。

本节课分为两课时,今天我要说的是是第一课时----原子的构成。

在教材的知识体系中,原子的结构是“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主题下的最重要的内容,为今后学习物质结构理论和认识元素等知识及微粒观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同时也是对前面内容的一个深入和延续可见,本节课在整个教材体系中也起着承前起后的纽带作用。

学好本节课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确立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熟悉原子结构的发现史;认识原子的构成;了解原子的基本性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原子模型演变的探究和讨论交流,认识实验、假说、模型、推证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品质和团队精神;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发现知识和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树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原子的结构
【难点】原子的结构的认识过程
三、教法、学法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时期,但仍以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这一特点。

同时新课程倡导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学、问题导学、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组间互动的评价等教学方法,并采用多媒体和化学实验辅助完成教学。

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会”,才智展示与评价激励和谐发展。

最终达到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效果。

四、教学过程分析
教与学有机结合而对立统一。

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体现,下面我谈一下我的教学过程设计。

认识原子的基本结构这一内容,教材是以直叙的方式呈现的。

讲述了科学家认识原子结构的历史和结论。

而我认为在重视结论的同时,不应忽略知识的生成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不应忽略学生认识微观世界的方式方法的培养。

所以,我大胆创新,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化学史为线索,变单一的知识传授为学生探究的方式,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知识的生成过程,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首先我们先进行一个小活动:请同学们拿出刻度尺在练习本上画出一条1.48cm长的线段来,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然后将其分为1亿份。

告诉学生其一份就是氧原子的直径。

设计意图有二:一是通过创设新奇、有趣又富有鼓动性的小活动,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激发学生探索、思考的兴趣,引发学生对微粒内部结构的猜想。

二是借以导入本节课的研究课题。

二是借此引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

之后大屏幕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学习更有方向性和目的性,同时能够自觉评价和调控课堂认知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环节二:提出问题,启迪思考
提出问题:你想象中的原子是什么样的?说说自己的猜想。

此环节采用原型启发,可使抽象的概念生活化。

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大学生的参与面,暴露了学生的原始思维,从而为下面核心问题的解决做好铺垫。

环节三:学案引领,探求新知
当探究陷入僵局的时候,介绍汤姆森发现电子的历史,展示阴极射线实验图片。

电子的发现,打破了原子不可分的观点,打开了原子世界的大门,找到了探究的突破口。

引导学生推测含有电子的原子是什么样子。

给学生时间思考讨论,构建他们心中的理想原子。

虽然,不是所有的学生能想到西瓜模型。

但是通过学生交流讨论,思想碰撞,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走入探究氛围,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创设了最近发展区,为下一步的探究活动奠定了良好的氛围。

在学生充分讨论展示思维后,引出汤姆森的西瓜模型,平地中突现高山,让学生心理得到强烈地刺激。

接下来引领学生走向卢瑟福的核式模型。

对于“a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现象的能否顺利解释,是学生原子结构成功构建的关键。

若直接呈现实验现象让学生做出解释会很困难,其思维找不到起点。

乒乓球和西瓜的质量、大小关系与a粒子和金原子的质量、大小关系具有一致性,所以我设计了“用乒乓球不断投打西瓜”的活动。

该活动即可
承接汤姆森的西瓜模型,为下一步的探究制造认知冲突埋下伏笔;又可启发引导学生对“a粒子散射实验”现象做出正确的解释。

原子核还能再分吗?多媒体展示原子弹爆炸的场面,形象生动的告诉学生原子核是可以再分为质子和中子。

使知识的获得显得自然流畅。

其后,播放原子Flash动画,让学生形象直观的认识原子的构成,加深理解。

对于原子内部微粒间的个数、电荷关系和原子性质这些内容深入认识,有图表、文本做支撑,相对比较直观,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借助于学案,让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考虑到,学生在数据表格处理时会比较零散,我将以问题的形式加以引导,使学生做到思维条理,顺利得出“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结论。

在以上核心问题的解决上我都先请学生独立思考,个别发言,然后小组交流,最后集体归纳。

通过独立思考,个别发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成功;通过小组交流,(提高交流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团结合作的能力;通过集体归纳,教师进行点拨,解决了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使学生对核心问题有一个深刻、正确的认识。

环节四:话题讨论,知识内化
以“我想象中的原子”为题,写一段150字左右的文章。

全班分享!
环节五:交流收获,优化新知
请学生思考,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你还有那些疑惑,请其他同学补充,以拉动学生的求知欲;你还有哪些未解决的问题,课下师生继续交流,培养学生一分为二,实事求是的思想。

同时通过该环节可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

环节六:布置作业
在这里我设计了六个题目,力争做到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

其中1、2题是对知识的直接应用,有利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3、4题是对知识的变式应用,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5、6题是对知识的课外延伸,供学有余力的同学拓展提高。

六、板书设计分析
板书以突出教材重要内容,简单条理,便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为原则。

以上是我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可以用“两个体现、四个突出”来概括。

两个体现:(1)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2)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个突出:(1)以实验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
(2)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
(3)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
(4)以小组为单位,构建研究氯围
我的说课完毕。

谢谢大家!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