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小丽十分钟片段数学教学设计
部编三年级数学下《解决问题》石颖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面试试讲人教
课题解决问题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巩固复习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2、把所学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正确运用所学知识。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正确运用所学知识。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一、复习回顾月月有9元钱,买这两种玩具,够吗?方法一:3+5=8(元)方法二:9-3=6(元)6>56>5所以钱够所以钱够二、新授1、小丽有10元钱,买了1个,还想买1个和1支,她的钱够吗?师:(1)知道了什么?(2)要解决什么问题?(3)你是怎么想的?方法一:10-6.8=3.2(元)2.5+0.6=3.1(元)3.1<3.2,小丽的钱够了方法二:10-6.8=3.2(元)3元5元3.2-2.5=0.7(元)0.7>0.6,够了。
师:用这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都一样,说明了什么?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做?方法三:6.8+2.5+0.6=9.9(元)9.9<10,小丽的钱够了。
小结:一道题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不同的方法可以相互检验。
2、深化理解如果把换成,钱够吗?学生自己解决3、课外练习(1)货车自重2.8吨。
它是否超载了?(2)小雪带15元钱,她想买1千克黄瓜、1千克油菜和1千克胡萝卜,够吗?三、小结四、布置作业第99页练习二十一,第6题、第7题板书解决问题方法一:10-6.8=3.2(元)2.5+0.6=3.1(元)3.1<3.2,小丽的钱够了方法二:10-6.8=3.2(元)3.2-2.5=0.7(元)0.7>0.6,够了。
方法三:6.8+2.5+0.6=9.9(元)9.9<10,小丽的钱够了。
任小丽十分钟片段数学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长沙市雨花区天华寄宿制学校任小丽教学内容:人教社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解决问题例11教学目的:认知目标:掌握含有小数连除问题的解决方法,进一步巩固小数除法,同时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技能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数量关系,引导学生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乘法、小数除法,今天我们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解决问题)二、探究方法1、提岀问题(出示“张燕家养的3头奶牛上周的产奶量是220.5千克”)(一名学生读题,其余学生思考)教师:同学们,从这句话里能知道什么样的数学信息?“上周”是指什么?教师:那么也就是告诉我们:“张燕家养的3头奶牛7天的产奶量是220.5千克”。
教师:根据这句话我们能解决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学生自由提岀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相应板书如下:张燕家养的3头奶牛上周的产奶量是220.5千克1头奶牛1天产奶多少千克?2、解决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依次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一:教师:要求“1头奶牛上周产奶多少千克?”怎样列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如下:张燕家养的3头奶牛上周的产奶量是220.5千克1头奶牛1天产奶多少千克?1头奶牛上周产奶多少千克?3头奶牛1天产奶多少千克?220.5*3=73.5 (千克)解决问题二:教师:要求“3头奶牛1天产奶多少千克?”又能怎样列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如下:张燕家养的3头奶牛上周的产奶量是220.5千克1头奶牛1天产奶多少千克?1头奶牛上周产奶多少千克?3头奶牛1天产奶多少千克?220.54-3=73.5 (千克)220.5 7=31.5 (千十克)小结:要求“1头奶牛上周产奶多少千克?”就用总产奶量除以奶牛的头数;要求“3头奶牛1天产奶多少千克?”就用总产奶量除以产奶的天数。
我是独一无二教案初中数学
我是独一无二教案初中数学课程名称:初中数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2. 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1. 质数和合数的定义。
2. 学生对个人独特性的认识。
教学难点:1. 理解质数和合数的区别。
2.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自己的独特性。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教学材料,包括PPT、黑板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数字,让学生判断它们是质数还是合数。
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反馈。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介绍质数和合数的定义。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探索质数和合数的性质。
3. 教师通过举例说明质数和合数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课堂活动(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自己的独特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历,小组成员互相倾听和反馈。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个人的独特性与数学知识相结合。
四、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个人独特性的认识和体会。
3. 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醒学生保持自信心。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一道有关质数和合数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完成作业,教师进行批改和反馈。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探索质数和合数的概念,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教师通过组织课堂活动和引导学生反思,帮助学生理解个人独特性的重要性。
作业布置旨在巩固学生对质数和合数知识的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别辅导和鼓励,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借助数学“画”,撬动深度思维
借助数学“画”,撬动深度思维发布时间:2021-09-02T01:56:46.594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5期作者:于丽平[导读] 每一次教学改革都是对昨天的反思,进而作出今天的调整,以适应明天的需求。
于丽平威海市实验小学山东省威海市 264200每一次教学改革都是对昨天的反思,进而作出今天的调整,以适应明天的需求。
一、缘起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让我们明确了为素养而教,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理想很“丰满”,教学现实却很“骨干”,我们遇到了困难: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个目标很美好,但对于核心素养下的深度教学,还有许多等待我们攀爬的“台阶”:核心素养的培养到底如何落实到每一节家常课?抽象的数学知识用什么做抓手才能引导学生走向深度的学习?我们需要一个素养落地的实操性的专业路径和引领学生走向深度学习的学习工具。
带着这样的困惑与思考,我们探寻着根据小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寻找一种恰当的方式建立学生和数学之间的链接。
小学生课后经常自觉进行的“涂画”游戏,进入了我们的研究视线。
涂画不仅能表达学生的内心世界,开启学生的思维,还能培养他们的专注力、观察力、分析力、唤起创造力。
我们进行了文献查询,发现:吴正宪、陈昱、刘善娜等知名教师在这方面已有一定的研究,他们的研究都是利用“画图”的策略,充分发挥图形在数学教学和学习中的作用。
但他们的研究没有对接到具体的教材,也没有将研究全面涵盖数学学科的四大学习领域。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明确了研究目标:利用“数学画”为学习媒介,探究出深度学习专业路径,让数学画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有力工具,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每一节家常课中。
于是,我们团队尝试着让直观、形象的数学画成为学生数学深度学习的工具,开启了借助数学画这种儿童化的表达方式撬动学生深度思维的实践探索。
二、探寻路径三、实施过程(一)系统规划:寻找画数学的教学载体我们贯通了小学段五年的教材,归纳整理了《1—10册的学习体系》让每位老师能够全面的掌握一到五年级的知识脉络。
最新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一分有多长》教学设计 (3)
《一分有多长》教学设计角杯小学刘娟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时、分、秒中的第二个内容《一分有多长》,也就是认识秒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情境活动,让学生建立一分钟和一秒钟的概念,掌握分与秒的关系,知道1分=60秒。
2、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生体验1分钟的长短,并感受时间的意义,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同时,教育学生从小要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分与秒的关系,体验1分时间的长短,建立一分钟的概念,知道分与秒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钟表、秒表。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引入新课1、运动会上小明跑的真快,跑100米只用了16秒,得第1名,小华用了17秒,得第二名。
2、我们这里用的时间单位是什么?你们觉得秒比分大还是小?3、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时间的最小单位:秒(板书)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将学到什么新的数学知识呢?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学习目标:1、认识秒针,并能感受1分的长短;2、记录自己一分内能做的事)二、实践活动、探索新知。
1、一分钟有多长(1)认识秒针。
课件出示自学指导一:看一看说一说仔细看课本77页的看一看,说一说。
思考交流:在钟面上指出时针、分针、秒针,并说一说你是怎么区分它们的?(1分钟以后交流)(学生可能会说:生1:又短又粗的是时针,又细又长的是秒针,另外一根是分针。
生2:时针走的最慢,秒针走的最快,分针走的不快不慢。
)(2)观察秒针。
A: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秒针是怎样走的?(出示课件钟表——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的全过程)生1:是一格一格走的,走一小格是一秒。
并且有滴嗒滴嗒响。
(板书:秒针走1小格是1秒)师:是啊,秒针嘀嗒一声走过一小格就是一秒。
下面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来一次。
“嘀嗒!”那我们还可以用别的什么方法来记住一秒钟吗?(小组讨论)B:我们还可以用拍一次手记住一秒,现在老师拍,大家猜猜是几秒。
(拍五次)(跺一下脚、甩一下头等等)钟面上走的最快的是秒针,它可以记录比一分钟还要短的时间。
冀三角任丽桃《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3、由多媒体打出网格,在网格中给出任意三角形,引导学生到格点图中去验证自己的猜测。由于网格的不规则,引出用割补的方法进行计算。
5
5
独立、仔细观察1分钟,然后6人一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表观点
结论:a2+b2=c2
猜测并回答结果
③求高CD。
2.一根旗杆离地面6米处折断,旗杆顶部落在离旗杆底部8米处,旗杆折断之前有多高?
8
6
小组合作,进行拼图。上黑板将拼图粘贴在黑板上进行演示。
对于第1、2两个题目请你根据提供的条件画出直角三角形、写出它的三边关系,完成相关计算。
通过使用直角三角形模具完成拼图过程,让学生体会应用图形“割补拼接”面
学生回答:因为是割下来再补上去,所以前后面积相等。由此得到:a2+b2=c2
让学生模仿数学家的思维过程,亲身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与验证,使学生对定理的理解更加深刻,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练兵之际
用多媒体打出“总统证法”的图形
问题:你能用此图形证明勾股定理吗?
8
独立思考
举手回答:用“等积法”可证。
积不变的特点来验证直角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的猜想,培养学生由数到形再由形到数的数学思想。
加强对直角三角形的三边的图形结构与数字结构的认识,熟练应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18.1勾股定理(一)
一、图形奥秘四、勾股定理
二、毕达哥拉斯故事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分别是
图形探究→猜想→命题,斜边是,那么
师生互动
探索新知
二、实验探究,证明结论
为了让学生感受数形结合这一数学思想,利用多媒体,要求学生由两块面积为a2与b2组成的图形经割补变为c2。
一年级下数学《认识时间》马丽娜人教教案新优质课比赛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18
《认识时间》教案一、授课内容:认识时间二、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借助钟面认识时间单位“分”。
2、结合直观演示和操作,知道在钟面上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
3、知道1时=60分。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钟面,认识1时、1分及时、分的关系。
难点:理解“1时=60分”。
四、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同学们,我们来玩个游戏,随着老师的提示看谁能最快猜出屏幕上的物品。
(钟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钟表有关的一些知识。
板书:认识时间(二)复习旧知:1、认读钟面上的时刻(整时)8:005:0012:008时5时12时2、认读整时的方法: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三)探究新知1.设问:有些时候分针并没有指向“12”,那该怎样认读呢?2.观察主题图,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完成《主题图分析》1-3题,找学生汇报。
(1)钟面上有(1-12)12个数字。
(2)有两个指针,分别是(时针和分针),(时针)短,(分针)长。
(3)时针走1个大格是(1小时)。
3.提问:钟面上除了这些信息,还有我们没注意到的吗?生:两个数字之间还有几个小格。
师:那我们来数一数,一个大格中有几个小格?(5个)讲解:分针走1小格就是1分钟,分针走1大格是几分钟?(5分)为什么?(因为一个大格中有5个小格)4.在练习纸上写一写、算一算,分针指向每个刻度表示经过了几分?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能快速记住这些刻度表示的数字?生1:每次加5。
生2:用5的乘法口诀。
5.动手操作:在钟表模型上拨出3:00、3:10、3:30、4:00,你在拨动时发现了什么?生1:分针在转动时,时针也在动。
生2:分针走了一圈,时针走了1大格。
板书:3时→4时时针分针一大格一圈1小时=60分结论:1小时=60分6.游戏:把时间的两种表示方法联系起来。
7.《小芳的一天》练习,认读钟面上的时间。
7:059:306:409:357时5分9时30分6时40分9时35分8.总结:1、分针走1小格是(1分)认识时间2、分针走1大格是(5分)3、分针走1圈是(60)分4、1小时=(60)分五、教学反思:《认识时间》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面》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与几时半。
部编一年级数学上《总复习》任丽芳教案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北师大
看图解决问题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独立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的逻辑维能力。
2、通过有趣的数学题,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
3、学生通过练习掌握一定的数学方法,并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解答例题引导学生思维方向,让学生学会善于思考。
教学过程:一、数学故事: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大家想听吗?生:想?!出示《小狐狸的故事》:从前,山上住着一只粗心的小狐狸。
这一天,妈妈让它背着8块马铃薯到外婆家去。
一接到这个任务,小狐狸高兴得一蹦三尺高,马上背起马铃薯出发了。
一路上,它哼着歌往前走。
可是,走着走着,小狐狸觉得有点不对劲,怎么越背越轻了。
它赶紧停下脚步,打开袋子一看,怎么只剩下3块马铃薯了?小朋友,小狐狸路上丢了几块马铃薯呢?师:大家觉得用数学算式解决问题是不是很有趣啊?师:这节课就让我们开动脑筋,看图用方法找信息,做个解决问题的数学高手吧!(板书课题)二、出示趣味题找做题方法:1、师:灰太狼看到一些有趣的图,但是由于他太笨了,竟然不知道用什么方法解决图中的问题?,希望大家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个个变成喜洋洋。
出示多媒体图片2、3、4、5老师引导学生用巧妙的方法做题。
学生热身做学案上的自主学习。
老师可以把学生做的题上台展示一下2、慢羊羊老师今天要选拔优秀的学生了,他考大家的这个图比前面的图要复杂一些,大家有没有信心超过喜洋洋?那么要仔细看图,收集图中的数学信息,努力解决问题哦。
学生积极念题找到信息,老师提问。
及时给与表扬和鼓励。
再引导学生看问题,抓关键字,判断用加法还是减法。
一共加,多或者少用减法。
教师及时引导,多用方法指导。
大家都通过了慢洋洋老师的考试,他很激动,竟然给咱们班同学都起了个新的名字——叫超级喜洋洋。
大家是不是很开心啊,大家有着聪明的大脑,老师也觉得你们个个是天才,你们就是老师心目中的no1.现在老师决定奖励同学们休息三分钟。
小学数学教学让知识变得鲜活和生动起来浅时分秒教学设计及其反思
前不久,笔者参加了市里组织的一次小学数学观摩课。
有一位主讲教师讲的《时、分、秒》趣味横生,诙谐幽默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在这堂课里,我们找不到刻意的“知识点”,看不到预先设计的师生互动。
我们所感受的是学生们那渴望求知的眼神,那跃跃欲试的参与热情。
知识在这里不是呆板的,而是“鲜活”和“生动”的。
教学过程赏析:一、创设教学情境,导入新课(上课铃已经响了,教师还没有上台来,学生用焦急的神情在等待老师出现……十几秒后,教师匆匆走上讲台)师:同学们大家好,老师今天忘了戴手表,所以上课迟到了,真的很抱歉。
我想刚才有的同学心里一定很着急,那么大家知道老师迟到了多长时间吗?生甲:一分钟。
生乙:不到一分钟。
生丙:我刚才观察前面的钟表,那个最长的针也就走了十几个小格。
肯定不到一分钟。
师:有的同学是凭感觉做出的判断,有的同学是靠观察得出的结论。
其实呀,老师刚才的迟到是“故意”的。
就是让大家树立时间观念,培养大家的观察能力,做自己时间的小主人。
老师“迟到”没有超过一分钟,那么比分钟更小的单位是什么呢?生:秒。
师:对,秒。
秒是一个很短的时间单位,那么在生活中我们什么情况下用“秒”来计时呢?生甲:神舟飞船发射现场倒计时,大家所数的数字:10、9、8、7、6、5、4、3、2、1、0。
生乙:运动会上运动员百米赛跑或游泳也都有秒来记录比赛成绩。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
都是生活的“观察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表示时间的单位“时、分、秒”。
板书:时、分、秒。
二、自主探究,学习分、秒的关系1.探索计量“秒”的工具。
师:我们刚才通过观察得知“秒”的时间很短,那么有什么样的工具来测量它呢?学生广泛发表意见。
(电子表,钟表,秒表)最长,走的最快的就是秒针。
2.学习1分=60秒。
师:我们知道,常见的钟表表盘上有三个指针,有同学愿意说说哪个指针是秒针,其他两个指针是什么吗?(学生踊跃举手)生:那个最长的,走得最快的是秒针,最短的是时针,中间的那个是分针。
四年级下数学冀教《乘法分配律及简单应用》任秀敏教案新优质课比赛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111
乘法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及其应用课题乘法分配律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乘法分配律也是这几个定律中比较难理解的一个知识点。
针对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做了如下设计:1.让学生经历与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应是在具体的情境中去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我从例题入手,引出(12+9)×5=12×5+9×5,设计的目的是从解决这个问题的两种算法中得到乘法分配律的一个实例。
接下来,先把学生引到“两道算式的结果相等”的情况中来,让学生验证规律的可行性,再让学生举例验证规律的普遍性,最后通过观察、讨论、发现,归纳总结出乘法分配律。
在整个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去感悟发现,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去解决问题。
2.加强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
因此,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得到发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师生多向互动,特别是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分配律”这一运算定律的主动构建。
学习目标1.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培养分析、归纳的能力。
2.学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并正确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学习重点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进行简便计算。
学习难点灵活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问题。
学前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练习题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5分钟)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的哪些运算定律?应用它们可以做什么?2.计算。
(你发现了什么?)(1)(3+2)×43×4+2×4(2)2×(9+11)2×9+2×11(3)(20+4)×520×5+4×53.每组中两个等式之间有什么规律?这就是今天这节课将要研究的问题。
初中教师基本功——教学设计讲稿
教:(一声)
传授知识技能。 古乐府《孔雀东南飞》: “十三教汝织”。 (四声)教育;训诲。《荀子• 大略》:“《诗》曰:‘饮之食之,教之诲之’”
学:①学习。《荀子•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
须臾之所学也”。②模仿。杜甫《北征》诗:“学母无不 为,晓状随手抹”。
设:② 筹划。《书•禹贡》:“禹敷土”孔颖达疏:“禹
传递──接受式
教学程序:复习旧课—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
课—巩固练习—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
探究式教学
教学程序:问题-假设-推理-验证-总结提高
“七段”教学
教学程序:设置情境-激发动机-组织教学
-应用新知-检测评价-巩固练习-拓展与迁移
加涅模型
教学过程:(1)引起注意(2)告知目标
(3)刺激回忆先决条件(4)呈现刺激材料(5)
第四部分:教育教学知识与技能(约 15 分) 一、要求与范围 《北京市初中教师基本功培训与展示活动培训指南》中教育教学相关理论的 培训内容. 二、题型 填空题、简答题. 三、样题 1. 填空题 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分成四个阶段,分别是感知运动阶段、 阶段、 2. 简答题 简述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中有意义学习需要具备的条件. 阶段和 阶段.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六、教学设计特色
(一)教育理论
教学理念的选择两极
知识建构Βιβλιοθήκη 知 识 灌 输鱼牛 比利时罗汶大学校园雕塑
教学理念的选择两极
简单知识 结构良好 客观主义 简单技能培养 学习效率 实际 教学 实际 教学 实际 教学
主导——主体
复杂知识 结构不好 建构主义 综合素质培养
学习效果
教学方法的两个起源
学方法。他在让学生获得某一个概念时,不是把这
部编四年级数学下《解决问题》任小军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人教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教材第45页例3、“做一做”及第47页练习十一第6~9题。
【教学目标】1.能应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进行整十整百人民币的兑换。
2.在学习使用小数点移动的规律来计算兑换人民币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知识迁移和推理能力。
3.让学生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是紧密相关的,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习惯,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1.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并能兑换整十整百数人民币。
2.提高学生迁移的思考能力、小组合作的学习技巧。
【复习旧知】1.这些小数去掉小数点,原数大小有什么变化?0.70.6040.562.把下面的数分别缩小到原来的、、。
缩小到原来的缩小到原来的缩小到原来的5.83206101101100110001100110001【情景导入】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喜欢)xx同学准备去美国旅游。
旅游总要买点东西,需要用当地的钱。
那么我们就要用中国的钱兑换美国的钱,也就是用人民币换美元,同学们看图。
(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图上有什么信息?问题是什么?师指名回答。
学生自由交流。
概括:1.我知道了一元人民币可以换0.1563元美元,也就是1元人民币和0.1563元美元一样多。
我们的钱在美国买东西不方便,需要换成美元。
2.我们需要兑换1万元人民币。
3.问题是:1万元可以兑换多少美元?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大家分小组交流一下吧。
(要注意的是让平时少发言的学生先说。
)【新课讲授】1.师生交流兑换的方法。
提问:谁说说怎么兑换呢?学生交流发言。
可能是:(1)1万元人民币就相当于1元人民币×10000,所以能换的美元也就是0.1563元×10000。
(2)也就是把0.1563扩大到10000倍。
(3)这个用乘法我知道,但是怎么算呢?(4)可以根据小数点移动的规律来计算,乘10000就是把小数点向右移动4位。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开封小学(席雅丽)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开封小学(席雅丽)第一篇: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开封小学(席雅丽)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剑阁县开封小学席雅丽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2、经历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3、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客观实际,用于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2、经历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具准备:电子白板、三角板、白色硬纸片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生活中三角形形状的物体。
学生欣赏完后问: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点?你了解了三角形的哪些知识?今天咱们继续学习关于三角形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1、什么是三角形?通过自学,你知道什么是三角形吗?2、探究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1.实验1:用三根小棒摆一个三角形。
在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5根小棒,请大家随意拿三根来摆三角形,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动手操作,发现随意拿三根小棒不一定都能摆成三角形。
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摆不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寻找原因,深入思考。
○2.实验2:进一步探究三根小棒在什么情况下摆不成三角形。
(1)每个小组用以下四组小棒来摆三角形,并作好记录。
(2)观察上表结果,说一说不能摆成三角形的情况有几种?为什么?(3)能摆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又有什么规律?(4)师生归纳总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深化巩固1、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三角形三条边的一个规律,你能用它来解释小明家到学校哪条路最近的原因吗?2、请学生独立完成86页练习十四的第4题:在能拼成三角形的各组小棒下面画“√”。
(单位:厘米)问:我们是否要把三条线段中的每两条线段都相加后才能作出判断?有没有快捷的方法?(用较小的两条线段的和与第三条线段的关系来检验。
部编三年级数学下《解决问题》尚丽娟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面试试讲人教
课题利用小数加减法解决问题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三年级学生已具备和掌握一定的生活经验、自学能力和利用“知识迁移”规律进行学习的方法,因此本课主要采取引导探索的教学法。
在解决“钱够不够”问题的过程中,教材安排了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加法,另一种是减法。
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学习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情境,使学生对运用小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产生急切需要。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小数加、减法和大小比较的掌握。
3.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研究能力。
善于在生活中学数学、想数学、用数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学习重点小数知识的应用。
学习难点运用小数加、减法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学前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7分钟)1.比较大小。
(课件出示)4.5○4.75.3○4.92.1○1.52.1+3.6○1.4+4.32.计算。
(课件出示)4.9+3.6=12.5+2.1=5.4-3.2=7.5-2.9=3.揭示课题:前面我们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的加减法。
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思考后回答。
2.4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集体订正。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20分钟)教学例4。
1.收集信息,明确问题。
(1)课件出示例3主题图,回顾各种文具分别是多少钱。
(2)出示例4。
引导学生分析已知信息和所求问题。
2.解决问题。
组织学生探究、自己讨论,1.全班交流获取的信息和所求的问题。
2.先小组内讨论如何解决问题,然后交流汇报。
先算出买1个文具盒后剩下的钱10-6.8=3.2(元)。
(1)剩下的钱,小丽买1个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3.回顾与反思。
(1)讨论:还能有哪些方法解决问题?(2)说一说怎样计算三个小数连加。
笔记本和1支普通的铅笔,钱够吗?(讨论交流)方法一:2.5+0.6=3.1(元)3.1<3.2,小丽的钱够买。
课程设计任海利
课程设计任海利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一次函数”的相关知识,理解函数的概念和性质,能够运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a.理解一次函数的定义和表达式;b.掌握一次函数的图像特征,如斜率和截距;c.学会运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如线性方程的求解。
2.技能目标:a.能够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一次函数表达式;b.能够利用一次函数图像分析问题,如求解交点、判断函数的单调性等;c.能够运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如制作线性图表、计算线性距离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a.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b.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c.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一次函数的定义和表达式、一次函数的图像特征、一次函数的实际应用等。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课时:一次函数的定义和表达式;2.第二课时:一次函数的图像特征;3.第三课时:一次函数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一次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3.实验法:教师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手绘制一次函数图像,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数学》八年级上册;2.参考书:一次函数相关资料;3.多媒体资料:一次函数图像演示软件;4.实验设备:绘图板、直尺、圆规等。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等,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具体评估方式如下:1.平时表现: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2.作业:布置一次函数相关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3.考试:进行一次函数知识点的测试,评估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和应用能力。
孙立丽的教学设计MicrosoftWord文档
《时间的计算》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材62页例1及例2及练习教材简析:教材通过例1及做一做教学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再通过例2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教学一些相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教学例1时,要注意密切时间之间的进率,使学生明确1时=60分,1分=60秒。
教学例2时,要借助情境图,根据新课标理念通过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是什么?怎样解答?三个步骤让学生算出小明从家到学校经过的时间。
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得联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我的思考:本节课时间的简单计算是在时分秒理解的基础上实行的,通过学生拨针数格子的方法以即时刻想减的方法会实行简单的时间计算。
激发学生积极地数学情感,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时间单位、分、秒,知道1分=60秒,1时=60分。
水平目标:使学生学会一些相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情感目标:使学生浴柜科学合理的安排时间,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准备:时钟模型,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倒计时5个数进入新课。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师: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生:分针和秒针师: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新的时间单位秒,对钟表有了新的理解,老师想考考大家!快速抢答:(1)钟面上有()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个小格。
(2)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
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
秒针走1圈是()分(3)1时=()分(4)1分=()秒4引出课题:我们已将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师:小明同学看到同学们要学习时间的计算,给同学们带来一个问题,你们愿意帮他解答吗?二学习新知1,教学例2:(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从图上你发现了什么?(生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刘雪丽 《掷一掷》教学设计
《掷一掷》教学设计江益镇中心小学刘雪丽教学目标:1.在活动中运用已学过的组合、统计、可能性等有关知识,探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渗透概率思想,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充分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动手实践能力,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探索同时掷两个骰子,得到点数之和2,3,4,…,11,12,明确掷出哪些和的可能性大。
教学难点:探索同时掷两个骰子,得到点数之和为什么是5,6,7,8,9的可能性大。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红色、蓝色骰子各1个、课件一套;学生两人一组,每组红色、蓝色骰子各1个、彩色笔及学习单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这节课,老师想和你们一起玩游戏,你们愿意吗?出示骰子,师问:见过吗?你们在玩什么时用到它?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回答后,师引导:掷一个骰子,可能掷出哪些数字?(1—6)掷出每个数的可能性相等吗?这太简单了,难不倒你们,老师想再加入一个骰子来掷一掷,看谁在玩中能发现其中的数学奥秘。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骰子,并通过游戏探究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小结:从掷骰子来分析数的组合,发现和为5~9的组合共有24组,而和是2、3、4、10、11、12的只有12组。
24组比12组大得多,它们出现的次数多,B组获胜的可能性就大。
同学们真了不起,会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释可能性的大小。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亲自操作,比较、验证,得出结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
)三、巩固拓展1、出示游戏规则:(1)两人为一小组合作掷骰子。
(2)其中一人同时掷两颗骰子,算出它们的点数之和。
另一个人负责把点数之和用彩笔涂到表格一中,和是几,就在几的上面涂一格,从下往上涂。
(3)当涂满其中一列后,活动就结束。
2、同桌合作,进行游戏3、汇报4、总结:你发现了什么?四、结合实际,应用规律:1、验证导入中的比赛谁会赢?2、大富翁游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任小丽十分钟片段数学教学设计“解决问题”教学设计市雨花区天华寄宿制学校任小丽教学容:人教社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解决问题例11教学目的:认知目标:掌握含有小数连除问题的解决方法,进一步巩固小数除法,同时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技能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数量关系,引导学生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乘法、小数除法,今天我们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解决问题)二、探究方法1、提出问题(出示“燕家养的3头奶牛上周的产奶量是220.5千克”)(一名学生读题,其余学生思考)教师:同学们,从这句话里能知道什么样的数学信息?“上周”是指什么?教师:那么也就是告诉我们:“燕家养的3头奶牛7天的产奶量是220.5千克”。
教师:根据这句话我们能解决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学生自由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相应板书如下:燕家养的3头奶牛上周的产奶量是220.5千克1头奶牛1天产奶多少千克?1头奶牛上周产奶多少千克?3头奶牛1天产奶多少千克?2、解决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依次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一:教师:要求“1头奶牛上周产奶多少千克?”怎样列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如下:燕家养的3头奶牛上周的产奶量是220.5千克1头奶牛1天产奶多少千克?1头奶牛上周产奶多少千克?3头奶牛1天产奶多少千克?220.5÷3=73.5(千克)解决问题二:教师:要求“3头奶牛1天产奶多少千克?”又能怎样列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如下:燕家养的3头奶牛上周的产奶量是220.5千克1头奶牛1天产奶多少千克?1头奶牛上周产奶多少千克?3头奶牛1天产奶多少千克?220.5÷3=73.5(千克) 220.5÷7=31.5(千克)小结: 要求“1头奶牛上周产奶多少千克?”就用总产奶量除以奶牛的头数;要求“3头奶牛1天产奶多少千克?”就用总产奶量除以产奶的天数。
上面两个问题都能用一步解答出来。
解决问题三:教师:想一想,要求“1头奶牛1天产奶多少千克?”还能一步求出来吗?教师:那么,应该先算什么?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交流。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解法,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用较完整的语言分析数量关系。
)教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与大家分享?(学生讲解方法一:要求“1头奶牛1天产奶多少千克?”先求出1头奶牛7天的产奶量;再求1头奶牛1天的产奶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相应的位置板书如下:燕家养的3头奶牛上周的产奶量是220.5千克1头奶牛1天产奶多少千克?1头奶牛上周产奶多少千克?3头奶牛1天产奶多少千克?220.5÷3=73.5(千克) 220.5÷7=31.5(千克)1头奶牛1天产奶多少千克?73.5÷7=10.5(千克)三、课中小结通过刚刚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解决问题220.5÷3=73.5(千克) 220.5÷7=31.5(千克) 220.5÷(3×7)73.5÷7=10.5(千克) 31.5÷7=10.5(千克) =220.5÷21=10.5(千克)答:1头奶牛1天产奶10.5千克。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和评析22009-11-11 22:24:33说两句标签:二年级教案数学123教学容:人教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38——40页: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与实际操作中,感知角的基本特征。
2、利用角的特征来发现角,画角,创造角。
3、在小组合作中养成倾听的习惯,培养口头表达的能力。
教学过程:上课前,将学生按作为分成5个小组,师在黑板右边写着:星级小组,及1、2、3、4、5字样。
接着说明星级小组评比方法。
上课师(拿出一个五角星):同学们,喜欢这个吗?生:喜欢。
师:怎样的小朋友可以得到五角星呢?生:上课好,听得认真的……生:举手积极……师:为什么叫五角星呢?生:因为它有五个角。
师:谁上来找找?生上台指五角星的五个角(点了一下角尖)。
师:老师有个小小的问题要补充,刚才这个同学指得太快了,只指了个头,应该还有什么?生:边,2条边。
师:谁再来指?生上台指(这次是将整个角捏住)。
师:看老师怎么指。
(指点、边)大家一起跟老师指。
同桌2人互相指。
生拿起桌上的五角星互相指角。
师:老师看大家指得都很好,每个小组加一个五角星,现在你们是几星级了?生:一星级。
师:下面我们继续学习,拿出三角板,看看上面有几个角?互相指一指。
(后补充:看谁指得好)师(指名一学生拿三角板上):大家看好了,看他指的是否和大家一样?生指。
师:同意的给他鼓鼓掌。
再指名一学生上台指。
师:找一个你自己最喜欢的角,轻轻压它的头,有什么感觉?生1:痒痒的。
生2:有点痛。
生3:尖尖的。
(板书:尖尖的)师:再压压边,有什么感觉?生1:滑。
生2:温柔。
(课堂上出现一阵笑声)生3:舒服。
师:为什么会舒服?生:平平的。
生:直直的。
(板书:直直的)师:请大家在自己的身边找一找,哪些地方有角。
生1:桌子上的角。
师:请指出。
生上台指桌面上的4个角。
师:对,这长长的桌子有4个角。
生2:这个铅笔盒上有角。
师(举铅笔盒):大家看看,这个头是(生:圆圆的),所以(不是角)。
生3:书(用手指)。
师:书本有4个角。
生4:门。
师:上来指一指。
生指教室门上的角(4个)。
师:大家找的很好,老师这儿有几图,看谁能找出角,把它指出来。
(课件出示剪刀图)生1指剪刀头。
师:同意吗?(生不同意)谁来说说不同意的理由。
生:有一条边是弯弯的,不能算。
师:回答的很好,给第二小组加一个五角星。
生2:指剪刀把上突出的部分。
师:这个是角吗?生:不是。
师:到底这个角藏在哪里呢?再仔细找找。
生3:指剪刀开部分。
(课件显示找正确了)师:大家一起来做运动,描一描角。
这个角找得好辛苦呀!下面来看这个(显示插一根吸管的可乐罐)。
生指吸管上的角。
师:你也找对了吗?对的给自己鼓励一下。
师:看看钟面上的。
出示第三幅图:一个钟面。
生指分针和时针的夹角。
师:很好,我们一下子就找到了三个角。
现在我们把这些角的外衣脱掉,来仔细看看。
(课件显示3个角)师指第一个角:这个点叫什么?生:起点。
生:顶点。
生:点。
师:(板书顶点)这两条呢?生:边。
(师板书:边)师:请同学们指这个角(第二个角)的顶点和2条边。
生指。
师指第三个角:看你指的是否和大家一样。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是不是角,是的请露出你的笑脸,不是的用哭脸表示。
逐个判断:1、两条边没连上的(离得较远);2、正确的;3、一边是曲线的。
师:为什么不是?生:因为有一条边是圆圆的。
4、两条边没连上的(离得较近);师:为什么不是?生:两条边没有连住。
师:没有顶点了。
5、正确的。
(要求学生指出顶点和边)师:刚才大家表现得很好,每个小组再加一个五角星。
现在是几星级了?还是二星级的别灰心,因为还有(生:机会)。
师:这是老师画的一个角。
大家也想画画吗》生画角。
师提醒不要用波浪线画角,有的尺子的一条边是波浪线的。
很快有学生画好了。
师:画好的,再好一个。
生继续画,有的还没画好,有的2个都画好了。
师:画好的小朋友把漂亮的姿势摆出来,让老师一看就知道你已经画好了。
师:谁愿意把你画的角展示给大家?生1上台展示:画了2个。
师:你是怎么画的?生1:先画一条边,再画一个点……师插:叫什么?生:顶点。
生1:再画一条边。
师:我知道了,他是先画……生2展示。
师:你是怎么画的?生2:先画2条边,再画顶点。
生3展示:画了2个三角形。
有学生叹气。
师:为什么?他画了2个三角形,其实他画了几个角呀?生:6个角。
师问生3:你是不是描出来的?生3:是的。
师:大家想不想知道老师是怎么画的?生:想。
师边画边说:先画一个顶点,再画一条边……有没有和老师一样画的?(有几个学生举手)大家用老师这样的方法再画一个角。
生画,师提醒:角的嘴巴可以朝上,也可以朝左边。
师:画角就到这儿。
下面我们来做游戏。
要求学生用信封里提供的材料做角,材料有:绳子,图钉,长方形小纸片,小棒。
可以自由选择。
生做角。
师:做好后将你的角展示给同学看,你的角在哪里。
有学生开始展示。
师展示一学生的角(用纸片和图钉做的):你们看看,这个角会怎样?生:会变形。
师:对,可以变形,它的嘴巴可以大,也可以缩小。
(边说边演示)有一个学生说象:剪刀。
师:做好的可以展示给听课老师看看。
师:我们今天学了什么?生:认识角。
(师板书)。